0

浏览

7685

文章

410

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 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什么人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是谈家桢。

谈家桢先生为中国现代遗传学、国际遗传学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在科学研究期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在浙江大学教书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这一发现在国际遗传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谈家桢先生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研究及教学七十年,为我国的遗传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为什么有人喜欢吃醋 基因决定酸味敏感度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醋、柠檬、酸梅,有些人喜欢吃这些酸的东西,有些人就是受不了。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人对酸味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受基因影响的。

美国味觉和嗅觉研究机构莫内尔化学感觉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研究了74对同卵双胞胎和35对异卵双胞胎,并比较了它们对酸性物质的影响

味觉反应,通过计算机模型分析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

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异卵双胞胎中相同基因的概率大大降低。如果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酸味比异卵双胞胎之间的酸味更相似,这表明酸味有遗传影响。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人类酸味敏感度的影响约为53%,高于环境因素。

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在人体内发现酸性受体。先前的基因研究帮助科学家找到了甜味和苦味受体。科学家说,味觉的进化可能与不同人对食物的偏好有关,也就是营养。加深对整个味觉系统的理解,找出人与人之间味觉差异的原因,有望改变人们对食物的味觉,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格兰折耳猫有基因缺陷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是的,苏格兰折耳猫有软骨发育不良的缺陷,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骼畸形,如短、厚、不灵活的尾巴和短张开的脚。发病期从2个月到6个月不等,但有些病例只有1岁以后才开始发病。已经生病的猫,最初的表现会不喜欢活动,然后行动出现障碍。苏格兰折耳猫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可能导致尾巴、膝盖(脚踝)和膝盖(膝盖)的融合。临床表现为不愿活动、姿势和步态异常、跛行和四肢短畸形。受影响的猫表现出跛行、不愿跳跃、僵硬和踩高跷的步态。这些行走困难是由软骨发育不良和功能障碍引起的进行性骨关节炎。除了影响手脚骨骼外,苏格兰折耳猫骨骼病变的基因还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软骨组织的异常发育。更常见的是呼吸管狭窄导致呼吸不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来扩大呼吸管道。此外,还会出现喷鼻血的问题,但原因尚不清楚,没有办法治疗。肥厚性心肌病也常见于折耳猫,但一般很难发现,直到疾病发生,生命危险,猫需要控制饮食和终身用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好消息!新冠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已完成基因序列合成!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2月15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透露,该集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进展。中国医药集团下属的中国医药研究院已开始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现在它已经完成了基因序列合成,并正在进行重组质粒的构建和工程菌的筛选。

中药组进一步表示,目前中药组正在进行多重攻击,以解决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其中,国药武汉有限公司还负责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目前正在进行连续病毒培养。

国药北京有限公司正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目前正在建立病毒种子库。

据介绍,该研究发现,新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含有丰富的新型冠状病毒合成抗体。为此,中医学生在研究中还提出了“用新康复病人的血浆治疗危重病人”的建议,该建议已获科技部紧急批准。目前,中医学生已按照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标准制备了新康复病人的血浆,并用于治疗11名危重病人。

使用“血浆疗法”后,到目前为止,所有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所有重要检测指标均处于良好状态。一位86岁的危重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应用该治疗方案后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中医学生已开始用新康复病人的血浆治疗另外12名危重病人,并发出公开倡议,呼吁更多新康复病人捐献自己的血浆。

与此同时,国家药品集团表示,将对新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进行呼吸道、消化道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等30多种病原体的检测,然后对血浆进行灭活,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使用。

同一天,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献血室,国家药品集团工作人员在现场联系时表示,已有20多人明确表示了献血意向。昨天,献血室成功采集了3名康复患者的血浆。今天,预计将来会有5个人当场捐献他们的血浆。

此外,通过紧急扩大生产,中化集团子公司中化集团新的冠状病毒诊断试剂盒的生产能力已经扩大到每天20万人。

原标题:多重攻击!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已经完成了基因序列的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讨厌香菜 属于是基因缺陷吗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属于基因缺陷。再经过研究发现,香菜这种食物在全球上面竟然有着15%的人都非常的恐惧,吃了之后身体不舒服,还会觉得有异味出现,甚至还有人能够吃出肥皂的味道,正是这些人的身体之中含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基因,or6a2。为此在每年的2月24日,则成为了世界讨厌香菜日。

嗅觉基因

香菜是拥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味道,含有醛类,有些人在吃的时候才会觉得有臭虫的味道,正是因为有一些昆虫分泌物质中也有这种醛类,在世界上面有着4%~14%的人,对于香菜的味道都是格外讨厌的,并非是挑食,是身体之中含有一种基因,在面对香菜的时候格外的厌恶。嗅觉基因就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基因,直接就影响到了人类对于全性化学成分的灵敏程度,有了这部分基因的人,在闻到香菜之后就会觉得格外的刺鼻。

基因出现了变异

有些人是因为香菜的味道也就是嗅觉问题,可有些人却是因为基因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具体的情况也有所不同,香菜是一种味道较为特殊的蔬菜,虽然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但也会导致味道浓郁,才会引起众多人的排斥现象,像是基因缺陷者就会异常的,讨厌食用香菜,会有一种特别厌恶的感觉,甚至在吃了香菜之后还会出现过敏的症状,闻到香菜味就觉得恶心,想呕吐。

吃香菜的好处

如是在对香菜没有过敏或者并不是特别厌恶的情况之下,也可以适当的去吃一些香菜,对人身体的好处还是较为多的香菜,最常见的都是做调料用,却具有提高视力调理肠胃的功效,相对之中有着多种的维生素对视力有着一定的好处,能减少眼疾。香菜,性温味辛,对人的肺胃都有一定的功效,能够促进人身体的血液循环,防止出现呼吸道感染,起到祛寒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1)DNA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等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3)基因是DNA上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冈有显隐性之分,它们控制的生物性状就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三者的包含关系,如图

特别提醒:

①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

②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新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碎片化时代的坚守者 ——评王立铭《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全文共 37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正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零散信息具有短小精悍、易于消化、时效性强、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无疑具有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微信、拍板、颤抖等。都是热衷于追随分裂浪潮的新兴媒体。这些新媒体在我们这个时代取得巨大成功是很自然的。依靠媒体科普,顺应阅读碎片化浪潮,调整长期科普方式,需要普及的科学知识将通过微博、微信等文本媒体、喜玛拉雅等音频媒体、视频媒体如哔哔声、颤音等碎片化方式、短小幽默的轶事、有趣的讲座、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和传播,吸引众多读者、听众和观众。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日益成为科普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图1《上帝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

然而,尽管为应对碎片化趋势而诞生的新媒体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指出,零散阅读的泛滥使得读者“牺牲了深度阅读的功能,成为纯粹的信息解码器,失去了形成丰富精神联系的能力”。零散的信息虽然能给读者带来短期的满足感,但却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积极创造性地应用它。许多有识之士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今天将要介绍的王黎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科普著作《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以下简称《上帝的手术刀》)中,他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精彩答案。

科学本质

对于任何科普内容,科学都是核心要求。只有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其他需求。果壳网总编徐来曾在2015年科普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培训会上强调,要把科学放在首位。这种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公式:

科学>有趣的内容>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单词

然而,确实有一些新的科普媒体没有遵循这一标准。相反,他们把“有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把它放在科学之上。事实上,只要新媒体追求流量和点击率的目标保持不变,追求“乐趣”就必然优于追求科学。然而,在《上帝之刀》中,王黎明坚持科学原则。不管需要解释的内容有多无聊和难,他绝不会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牺牲科学。面对读者抱怨他们“跟不上思路”,王黎明的选择是花更多的空间更慢地解释故事,他绝对不愿意遗漏科学内容。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科普的科学性并不等同于科学知识的简单罗列,知识背后的推理和演绎才是更能体现科学性的地方。以冥王星的分类为例。十年前,在科普文章中,冥王星被列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十年后,冥王星被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那么,十年前发表的科普文章能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再科学吗?这显然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判断。如果这篇文章仅仅断言冥王星是一颗行星,那么今天它自然不再具有科学价值。然而,如果文章详细阐述了将冥王星列为行星的依据,即使在今天,当行星的定义被改写时,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今天,我们已经100%证实了基因信息存在于DNA中。但是想象一下,即使有一天人们真的通过实验推翻了基因信息的假设,导致书中的结论不再正确,探索基因信息的整个过程和书中展示的逻辑仍然是有价值的。与简单罗列科学知识相比,这种科学方法论的普及,通过实例生动地向读者展示科学工作者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论,无疑是科普作品应该追求的方向。

系统的

科学知识不是孤立的。每一项新的科学知识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库恩指出,“科学语言中至少有许多指称术语不能一次孤立地学习一个术语,一次学习一个定义,而必须在完整的集合中学习才能理解”。他以物理学中的“时间”一词为例,认为在19世纪之前,这个词代表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在20世纪之后,它变成了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虽然文本没有变化,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甚至不可调和。从科普的角度来看,库恩的观点实际上强调了系统性的重要性。即使相同的词没有在系统的知识框架中解释,也有可能在读者中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上帝的手术刀非常重视系统性。这首先反映在书的组织上。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因的秘密。它讲述了人类如何从遗传现象中识别基因的存在,然后发现基因隐藏在DNA中。第二部分是对基因进行操作。旁白:人们发现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缺陷有关,所以他们自然想对基因进行手术。然而,人类使用的第一把手术刀来自于可怕的病毒。第三部分,金手指。讲述了病毒修饰基因的许多限制和风险,这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更容易使用和更安全的手术刀,即后来被称为“金手指”的锌蛋白。第四部分是编程时代。关于无休止的基因编辑技术。第五部分,未来,未来。本文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和道德风险。

为了澄清“基因编辑”的问题,作者从人类对遗传现象的历史起源的理解出发,解释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沃森等人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人类对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中心原理的理解。还有对基因编辑的需求,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从自然中找到对策,各种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和淘汰...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解释了基因编辑技术本身,而且从它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做了全面的阐述。

除了反映在书的整体结构中的系统性之外,更具体的层次也反映了系统性。例如,在解释取代病毒的“金手指”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金手指”,而是先解释了病毒编辑技术的局限性,然后跳出来介绍了美国生物化学家里德的核糖核酸合成实验,揭示了这个实验与“金手指”的发现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了“金手指”的严格定义。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大量系统的介绍,读者不仅对“金手指”这一概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而且对其应用和局限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科学概念的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是上帝的手术刀受到读者广泛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短小而简单的新媒体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文学性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科学和系统本身不足以成为优秀的科普作品。这两个属性只能保证科普作品的科学准确性,却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新媒体之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是因为它们具有轻松娱乐的特点,能够轻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虽然上面说上帝的手术刀不会牺牲科学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根本不考虑读者的兴趣和特点。相反,为了用简单的方式解释晦涩深奥的科学原理,作者在文学性上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我们不妨看看前面提到的病毒编辑技术。为了清楚地解释这种传统基因疗法的局限性,作者写道:“传统基因疗法就像在濒危建筑上加固肋骨和安装防震梁,只要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基因编辑就像修复紫禁城的三个大厅。它需要严格地“像旧的一样修理”。它还需要取出并修理,甚至更换建筑中的腐烂部分,然后完整地安装回去。目标是准确地恢复整栋建筑的原有功能。”

很明显,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流行的隐喻,两种基因疗法之间的差异在几个简短的词中得到充分说明。

书中不乏诗意的表达:“从现在开始,花如蝴蝶翅膀般美丽的豌豆、肺炎链球菌、需要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真实面孔的噬菌体、每20分钟能繁殖两次的大肠杆菌,以及它们的图像都被留在了几代学生的生物教科书上。经过科学家数百年的研究,地球生物遗传之谜已经从一个模糊的常规观察和神秘的哲学理论变成了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和一个微妙的生物繁殖过程。这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可以被描述为平淡无奇——氢、氧、碳、氮和磷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化学元素,但在地球上流动了数亿年的生命河流中,脱氧核糖核酸是一条稳定的水流。它就像一棵被许多家庭世代珍藏的家谱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祖先的特征和记忆,实现子孙与生俱来的骄傲和荣耀。”

通过简单与诗意的有机结合,《上帝的手术刀》成功地避免了传统科普形式重知识、轻趣味的倾向,使科学与文学性成为一体。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一次文学享受之旅。

结束语

在零碎阅读的时代,人们的主要知识来源正从传统阅读和读报转向小的手机屏幕。新媒体层出不穷,紧跟时代脉搏,抓住每一个机会占据人们的眼睛。许多科普工作者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生动有趣的新媒体形式运用到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然而,新媒体为了适应零散阅读的需要,也有一些与经典科普模式相比难以摆脱的限制。正如王黎明在采访中指出的那样,“新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包括一些科普报道,都是支离破碎的,受时间和形式的限制,而且常常讲述一个观点或一个热点事件。如果你真的想达到科普的效果,你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写书无疑是更好的形式。”

“上帝的手术刀”是王黎明实践这一概念的杰出成就。它从科学性、系统性和文学性三个方面展示了科普书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表明经典科普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碎片化时代的追随者”一词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还应该强调的是,零散阅读与传统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科普工作中,两者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上帝的手术刀》当然是实践经典科普模式的杰出成就,但如前所述,王黎明在智虎、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上的科普工作也有杰出成就。显然,形式永远不应该成为科普工作的桎梏。相反,只有根据科普的目标和目标人群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科普形式,科普工作才能更有效。

图2《什么是生活》,王黎明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8月

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出发,通过生物学历史上有趣而丰富的故事详细追溯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展示了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思维和伟大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蚊子进化了,基因突变能避开杀虫剂毒性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媒体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成功抗击疟疾的关键之一是给经过处理的蚊帐注入杀虫剂。但是蚊子已经进化了很多年。

一项研究估计,这种蚊帐帮助6.63亿人避免了疟疾感染。然而,蚊子对一些最常见的杀虫剂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这一趋势对目前的疟疾控制措施构成了重大威胁。

几天前,一组科学家刚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导致蚊子产生这种抗药性机制的罪魁祸首是CYP6P9a基因突变,这使得蚊子能够代谢杀虫剂中的毒素。在这种情况下,浸有杀虫剂的蚊帐对携带疟疾的蚊子没有影响。

除了有助于理解蚊子抗药性的机制,这一发现也为开发新的有效杀虫剂打开了大门。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查尔斯·昂格尔(Charles Unger)表示,蚊帐与其他化学物质(增效剂)的结合对这些蚊子更有效。

该报告称,蚊子对用于治疗疟疾的杀虫剂和化学物质的抗药性是终止这种疾病的一大威胁。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令人鼓舞。疟疾死亡率逐年下降,拯救了大约600万人的生命。然而,从2015年开始,这一良好趋势已经结束:疟疾死亡率停止下降,甚至出现反弹:每年约有44万人死于该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基因编辑能治疗癌症?反正在小白鼠的身上做到了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照片来源:盖蒂图片

报道称,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编辑“融合基因”(导致或恶化癌症的罪魁祸首),可以缩小肿瘤大小,提高实验小鼠的存活率。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高通量基因组中心主任罗建华说:“这是基因编辑技术第一次被应用于专门针对肿瘤融合基因。这真的特别令人兴奋。它为可能很快成为可能的癌症治疗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融合基因通常与癌症有关。当最初的两个独立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异常蛋白(融合蛋白),从而导致或促进癌症的发生。

早些时候,罗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组融合基因,使前列腺癌复发和侵袭。今年年初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在包括肝、肺和卵巢在内的几种癌症类型中发现了融合基因之一的MAN2AFER,这是肿瘤快速生长和侵袭的原因。

根据最近《自然生物技术》在线报道,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处理基因融合形成的靶DNA序列,并使用病毒运输基因编辑工具切断融合基因的突变DNA。

由于融合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健康细胞中,因此基因治疗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这种方法转移到临床上会产生较少的副作用,副作用是包括化疗在内的其他治疗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接受人类前列腺癌和肝癌细胞移植的小鼠模型。编辑他体内的癌症融合基因使肿瘤体积减少了30%。在8周的观察期内,所有小鼠均存活,无转移。

相反,对照组小鼠被注射了一种旨在切割非肿瘤细胞融合基因的病毒,最终它们体内的肿瘤大小增加了近40倍,并且大多数小鼠都有癌细胞转移并在研究结束前死亡。

这一新发现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抗癌方法。罗教授说:“其他类型的癌症治疗就像针对敌人步兵。我们的方法是瞄准指挥中心,这样敌军就没有机会在战场上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罗教授还指出,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治疗的另一个优点是,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它具有单独适应的能力。例如,癌细胞通常会进化成新的突变,导致标准化疗无效。然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新的突变可以被持续和有针对性地抵抗。

将来,研究人员计划测试这种策略是否能彻底根除疾病,而不是像目前的研究中观察到的那样仅仅部分缓解疾病。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防部和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资助。

蝌蚪工作人员从未来编译,翻译狗哥格,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类基因与香蕉基因相似度超过60%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你无法想象根据基因排序,人类基因与香蕉、鸡和果蝇有许多共同之处。

我们早就知道人类与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关系密切。但是你知道一半以上的人类遗传物质与鸡、果蝇和香蕉相似吗?

自从人类基因组的第一次测序于2003年完成以来,比较基因组研究已经表明,我们与许多其他生物共享DNA——是的,包括我们最喜欢的黄色去皮水果——香蕉。

蛋白质配方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手册,也就是基因。它指导生物体的生长、构造和运行。这本手册的内容是DNA。DNA可以告诉生物体如何制造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决定身体的物理特征,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以及重要的物质,如酶、抗体和激素,它们也使我们。

通过对酵母、大米和青蛙等生物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我们星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基因上都有一些重叠。这种基因重叠的原因是,30到40亿年前,我们有同一个单细胞生物的祖先。它被称为最后共同祖先(LUCA)。许多共同基因在数十亿年的进化中幸存下来。

研究我们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基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类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同时理解疾病的遗传基础。

继续读下去,看看我们的基因和这些生物的基因有多相似:

黑猩猩:相似度96%

通过研究黑猩猩基因组(我们继倭黑猩猩之后最接近的现存祖先),研究人员希望了解人类的独特之处。尽管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的基因和调节基因表达的部分DNA可以解释人脑的复杂性和体积。

鸡肉:相似度60%

通过绘制五倍子(恐龙的后代)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对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遗传差异有了更多的了解。已经发现了一些惊人的潜在相似性,例如,蛋壳和鸡骨头中编码的蛋白质基因可能与导致哺乳动物骨头钙化的基因有相似性。一些以前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特异性免疫反应蛋白的基因,如白细胞介素26,也在鸡中发现。

香蕉:相似度大于60%

许多维持基本细胞功能所必需的“管家”基因,如复制DNA的基因、控制细胞周期的基因和帮助细胞分裂的基因,在许多植物(如香蕉)和动物之间是共有的。

果蝇:相似度60%

果蝇经常被研究,因为这些微小的有翼生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使用了许多与人类相同的基因。事实上,人体内近75%的致病基因可以在果蝇中找到,这使它们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猫咪的遗传学特性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性状都是由基因保持的,什么是基因呢?在染色体内含有的许多片段就叫作基因或遗传因子。每个基因“表示”全身某种具体特征,比如某些基因和猫的被毛的颜色有关,而另一些则涉及到被毛长短。还有一些基因关系到身体各部分的大小、体内器官的功能或行为。猫咪通过基因把它的性状传给下一代,在猫咪的遗传学中也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一只名叫维纳斯的三岁小猫蹿红网络,她的一半脸庞是纯黑色并长着绿色的眼睛,另一半则是橙色虎斑条纹长着蓝色的眼睛。一只猫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呢?

双面神猫维纳斯

很多学者研究后称这只奇特的小猫是嵌合体。在神话里,嵌合体是由不同动物的身体部分拼凑到一起形成的独特怪物。猫科动物的嵌合体是身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类型DNA分子的体细胞,这种情况是由两个胚胎融合之后形成的。在猫科动物中,嵌合体并不十分少见。实际上,大多数雄性小猫都是嵌合体。如果一只小猫有区分明显的斑驳橙色和黑色皮毛,那么说明它有多余的一条X染色体。但对于雌性小猫来说,已经有了两条X染色体,因此雌性小猫不可能再有多余的X染色体了。这意味着,名叫维纳斯的这只小猫不可能是嵌合体。

那么,想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就要用到遗传学方法了。一只猫拥有19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基因就排列在这些染色体上,它们提供了生育出一只猫所必需的信息。所有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组成了基因组,也就是一只猫完整的遗传型板。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因此一个基因也可以被称作一个“位点”。所以,猫的每个基因都有一对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每个位点的基因型则由这两个等位基因决定。比如说,一只长毛猫的长毛位点的基因型是“长长(ll)”,这种基因型叫做纯合子。

虽然猫细胞核的19对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有一对染色体稍有差异这就是决定个体性别的染色体。雌性含有一对“X”染色体,用“XX”符号表示,而雄性则含有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称之为“XY”染色体。

猫进行繁殖时,来自相异个体的两个细胞——卵子和精子结合在一起。卵子和精子通常称作“生殖细胞”,和身体其他细胞不同,细胞核只有一组染色体,而不是两组成对的染色体。这意意味着动物受孕时,两组结合在一起,再次构成标准的成对染色体。雄性精子的单独的性染色体可以是“X”或“Y”,而雌性卵子的性染色体都是“X”型。因此,小猫的性别取决于首先接触卵子的是X精子还是Y精子。如果是Y精子,则与卵子X染色体相结合,从而构成雄性XY对。卵子和精子结合后,两组染色体在受卵的细胞核里结合在一起。

每种生殖细胞都有自己的基因,组合的成对染色体含有精子和卵子的基因,但是,以稍有差异的顺序热电厂列成一串染色体“珠串”。正是这些重新排列的基因,使受精卵和最终发育而成的猫具有独特性。一只短毛猫的基因型可以通过观察它与一只长毛猫交配所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而推导出来。这样的交配被称为测交。

不同基因控制不同的性状

猫的毛发、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来自于黑色素。黑色素微粒在毛干处沉淀,而它们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影响了皮毛的颜色。黑色素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真黑素和棕黑素。一般认为,真黑素呈球状,吸收几乎所有光线因而呈黑色;棕黑素形状略长,呈橄榄球状,会反射出红-橙-黄范围的光。

大部分猫的皮毛颜色几乎不受环境的影响。但是,也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例外情况:白化位点的暹罗等位基因(cs)会造成色素的表达对温度敏感。暹罗基因编码出一种对温度敏感的酪氨酸酶,这种酶会在猫咪核心体温处失活,从而使猫咪身体呈现浅棕色的底色。但是,在温度相对低得多的肢体末端,这种酶是有活性的,它会合成正常剂量的色素,也使暹罗猫从而有了独特的深色“尖端”。实际上,在温暖地方居住的“室内”暹罗猫往往会比它们的“室外”同胞们颜色更浅,而后者在寒冷的冬天会变得毛发颜色相当深。cb等位基因也是温度敏感型的,但是效果比cs要弱,所以表达出的皮毛颜色也更深。

对于上文提到的那只叫维纳斯的猫,有一种理论认为,在猫脸一侧的所有细胞中表达黑色素的基因被激活,而另一侧则表达的是橙色。随着小猫的不断发育,这两块毛色不同的区域在她身体的中线处汇合。于是就形成了两半颜色不同的脸,但是有人还发现,这只小猫有一颗独特的蓝色眼睛。猫眼通常呈现绿色或黄色,而没有蓝色。针对这一问题,目前遗传学家们也无能为力,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猫咪更多的遗传特性将被揭示,那时候,再来解答这些问题就不会这么困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基因作用大,幼儿睡眠受影响,你知道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睡眠关乎到婴儿期宝宝和幼儿宝宝的智力发育,那么,基因作用大,幼儿睡眠受影响,你知道吗?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项由加拿大的研究人员研究的结果表明,幼儿的睡眠模式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研究人员还说,基因只会对婴幼儿晚上的睡眠模式产生影响,对于白天的睡眠似乎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1、基因对小幼儿的影响

加拿大的研究人员研究了1000对的双胞胎,之后他发现,在这1000对的双胞胎当中,有400对是一模一样的,其余的都是异卵双胞胎。由于同卵的双胞胎是由相同的基因构成的,所以研究人员能够确定遗传因素在小幼儿睡眠模式的作用。这对双胞胎紧随其后的是4岁的小幼儿。

研究人员在比较同卵和异卵的双胞胎基因的时候发现,基因在孩子的睡眠模式当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小幼儿晚上的睡眠模式的影响。白天的小睡,研究人员发现其实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基因。但是,到了小幼儿长到了18个月的时候,他们晚上的睡眠模式也同样会受环境的影响。

2、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

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说,当孩子在慢慢的长大的时候,环境就扮演了一个更大的角色,尤其是在白天的小睡的时候。研究人员根据这个解释了4岁的小幼儿的睡眠习惯。但是研究人员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睡眠习惯什么都做不了,相反的,研究人员强调说基因并不是影响孩子睡眠习惯的唯一因素,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培养一个更健康的睡眠规律,因为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

来自魁北拉瓦尔大学的研究者说,目前不清楚基因为什么会影响以及是怎样影响孩子的睡眠习惯。她表示可能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那么成熟,对环境很敏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在18个月以后环境对他的影响比小时候更大的缘故。这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基因会影响婴幼儿前18个月的睡眠习惯以及18个月之后再次产生的影响。

3、婴幼儿需要多少睡眠

根据国家睡眠基金会,蹒跚学步的小幼儿在24小时之内至少要得到12-14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休息的时间更少的话,也不需要太担心,因为每个孩子的睡眠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白天的时候表现的很困或者有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话,那他很有可能是因为缺少睡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女性比男性长寿可能是由基因决定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已广为人知,但其中原因尚不明确。英国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从基因角度解释男女寿命差异的线索,即女性比男性长寿可能是由基因决定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果蝇进行实验后发现,线粒体基因中存在一些只损害雄性寿命、而不影响雌性寿命的基因变异。

线粒体是一种细胞器,它拥有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还有个重要特点是只通过母系遗传。通常,位于细胞核中的大部分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如果存在对某一方不利的基因变异,变异会在进化中被慢慢淘汰掉。但在线粒体的基因物质中,如果出现只对雄性有害而对雌性没有影响的变异,变异就会被雌性一代代传下去。

研究人员戴维·克兰西说,这些只对雄性有害的基因变异经过长期积累,就可能最终导致两性之间的寿命差异。他认为,这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性寿命差异现象提供了有力解释。

据介绍,女性的寿命通常比男性要长5、6年。在85岁人群中,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大概是六比四,而在100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要超过二比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被给予厚望的“基因剪刀”CRISPR可能存安全隐患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被称为“基因剪刀”,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然而,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16日警告说,使用CRISPR碱基会导致细胞意外的基因组损伤,基于这一技术的基因治疗的发展可能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桑格研究所负责这项研究的艾伦·布拉德利教授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发现以前严重低估了CRISPR带来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任何想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基因治疗的人都应该小心谨慎,仔细研究可能的有害影响。”

布拉德利等人在英国杂志《自然生物技术》的新一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先前的研究表明,当CRISPR用于编辑基因组时,在目标位点没有许多不可预见的突变。然而,他们用小鼠和人类细胞进行的进一步实验发现,这种“剪刀”事实上经常导致广泛的突变,但这些突变发生在远离目标位点的地方。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由CRISSPR碱基编辑的细胞有大量的基因组重排,如缺失或插入的DNA。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一些重要基因的开启或关闭,从而对CRISSPR基础治疗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现有的标准检测方法通常无法发现基于CRISPR的编辑所导致的基因组损伤,这表明任何潜在的基于CRISPR的治疗都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基因组损伤检测方法。

最新发现导致一些基因编辑公司的股价在16日大幅下跌。

基于CRISPR的技术是目前基因研究领域的热点技术。它可以剪切或替换细胞中的基因片段,比如在电脑上编辑文章,从而纠正突变基因或灭活致病基因。因此,它被认为在治疗艾滋病、癌症、血友病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以前,基于CRISPR技术的一个主要安全问题是它的高失败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犯罪也会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重庆发生了一起“女孩扔婴儿”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这起事件中,一名11岁的女孩在电梯里殴打一名不到一岁的男孩,导致他从25楼跌落。

我国刑法规定:“无论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14岁以下的人都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承担刑事责任。”事实上,在我们的印象中,“生命的开端天生擅长性”。14岁以下的儿童心理不成熟,通常没有独立性。许多事情需要在父母和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然而,案件中的女孩能够独自从电梯里带走男婴,并犯下许多成年人难以完成的暴行。更不可思议的是,女孩事后对大人的询问反应极其“老练”,甚至在事后帮助男孩的家人随便找到男孩,让人怀疑她的行为是否有预谋。

自然罪犯真的存在吗?

面对儿童犯下的暴行,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自然犯罪者”吗?同样,在英国也有两起虐待儿童的案件。

英国小女孩玛丽残忍地杀害了两个4岁以下的小孩。在调查过程中,警方惊讶地发现玛丽没有杀害两个小孩的动机。对她来说,这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她甚至把杀害小孩的事写进了日记。然而,在英格兰的利物浦,两个10岁的男孩从一个购物中心带走了一个2岁的陌生男孩,残忍地折磨他,然后计划在火车碾过这个男孩杀死他的时候假装。他们的犯罪手段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这两个男孩成了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杀人犯。

同样在美国,一个名叫杰弗里的9岁男孩将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推入游泳池的深水中。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水中挣扎并逐渐沉入水底时,杰弗里只是拉起一把椅子,坐在一旁观看。事件发生后,杰弗瑞在接受警方采访时解释说,他只是好奇人们是如何溺死的,并不后悔自己的罪行。

根据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分支的估计,美国相当多的青少年患有人格障碍。伦敦大学的研究表明,在英国,性格极其冷酷的问题儿童的比例可能达到1%。具有这种个性的儿童更容易遭受极端暴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文读懂以太坊基因:以太坊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

全文共 5787 字

+ 加入清单

以太坊的拥趸者松了一口气。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第二大币种,以太坊年初以来涨超200%,流通市值占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约12%,与第三名XRP(瑞波币)拉开距离——加密货币世界里的老大比特币年内涨幅也不过近60%。尤其今年7月21日后,以太坊2周时间涨近70%,表现耀眼。

但以太坊仍被一些投资人和KOL认为价值被严重低估。过去几个月,依赖以太坊生态的DeFi项目妖币横生,相对以太坊走出了独立行情,并领涨于以太坊,以太坊在今年8月15日曾突破400USD/ETH,随后调整至今。

有一种声音认为,DeFi是第二个ICO。ICO曾将以太坊推上巅峰,但随之而来泡沫破裂,以太坊陷入内忧外患,一度从二号王座上跌落下来。

历史会不会重现?以太坊当前真的被低估了吗?

这篇文章并非要探讨ETH的升值空间,而是试图考察以太坊的生命力,以及在竞争者面前它做了哪些决定——要么剩者为王,要么赢家通吃,这就是近年来大火的“核心资产”的定义。

以太坊是如何崛起的?

在企业的生命周期里,度过三年上升期后就会进入高峰期或者低潮期,拼多多在成立三年后即市了,互联网新贵的涌现诠释了新的互联网速度。以太坊虽不是公司制,但也在三年这个关口迎来第一次转折。

从以太坊市值及市值占比可以看出(如下图),以太坊市值是在2017年末及2018年上半年达到巅峰,同时,以太坊市值占比峰值在2017年6月左右出现,一度逾30%。

(数据来源:QKL123)

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ETH的最大需求源自是ICO狂热,按下这一潘多拉魔盒按钮的则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标准ERC20,因此,ICO是以太坊培育出来的一种模式,而之后市场对以太坊进行重估实际上是这种模式已无以为继。

但若将时光倒拨,ICO兴起时能做智能合约的并非只有以太坊。如同今天的DeFi已非创新,当年的智能合约也不是新鲜玩意。除了比特股、NXT,还有合约币(Counterparty)、Rootstock等基于比特币网络创建资产的平台,尤其是合约币,基本复制了以太坊平台结构和智能合约处理技术,并在2016年年初一度成功打压以太坊,令以太坊一夜间下跌25%。

合约币社区主管Chris DeRose当时放言以太坊只是概念炒作,智能合约存储成本比传统数据存储更高,而且更关键的是“基于智能合约应用的银行模式与中心化数据服务器非常相似"。Chris DeRose不认为智能合约有存在必要。

2016年3月,有一则行情分析这样写道:“在以太坊狂飙的一个月时间里,主力交易所poloniex的在线用户数居然没什么波动,一直在4000~5000之间波动,也就是说根本没什么接盘侠。国内几大比特币交易所,也明确表示不上以太坊。”——即便以太坊在当时已经达到10亿美元市值,规模上已经跨入独角兽俱乐部,但比如国内火币交易所,在当时坚决表示不上架以太坊。

这点出了以太坊尴尬的处境。以太坊在智能合约领域既不具备先发优势,甚至“智能合约”在当时都不被认为是优势。事实上,以太坊第一版发布前后,市场对于以太坊未来的主要用途还很模糊,甚至将其与物联网、预测市场做关联,这主要是基于以太坊开发者平台属性进行的联想。

2015年,Vitalik在博文中写道,希望能将“密码学货币2.0”推向货币以外的领域。并且,Vitalik认为新的密码学货币要向取得成功,要么具有价值稳定的特性,要么能成为“通用网关”。同年年底,以太坊才开始提要做“世界计算机”这种说法,以太坊的意图逐渐清晰起来。

由此可以推测,能让普通人便利进行一键发币,不是以太坊的初衷。如今,初创项目要发行自己的资产,除了以太坊,也可以选择EOS、波场、波卡等公链,但ERC20依旧是主要载体,且ERC20代币总价值远远超过ETH总市值。

为什么还是以太坊?

知乎用户“区块链小兵”,同时也区块链结构性金融产品设计师,他认为原因是目前只有以太坊才能发行比较完善的代币,而以太坊又有较好的流动性。

拥有更好的流动性适用于当下的解释,但却不适用于解释以太坊崛起之路。

或许ICO能成为以太坊的机遇崛起有巧合因素在,没人能说得清楚ICO为什么要选择ETH,ERC20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以太坊较之竞争对手,在关键时节点又多做了什么。

智能合约的诸神之战

以太坊是ICO市场孕育出来的,并成为ICO市场成功典范之一。该项目在2014年ICO的方式募集约3.15万个比特币(当时折合美元约1800万元),成为当年最大ICO案例之一,但却是在2016年才跻身前十大加密数字货币之列,此前十大没有它的身影。

(2016年跻身前10,以太坊一定做了什么)

被视作ICO背后最大的主推手ERC20于2015年11月份推出。根据以太坊路线图,ERC20诞生之际正好是以太坊从第一阶段边境(Frontier )向第二阶段家园(Homestead)过渡之际,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是协议的改进和交易速度,边境(Frontier )版以太坊事实上已经允许开放人员挖矿,并基于以太坊进行dAPP与工具软件的开发。

ERC20在后来被证明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要15分钟就可以发行资产,可谓“一键发币”。但支持一键发币的不止有以太坊。

以太坊爱好者主编阿剑向巴比特记者表示,“我2017年加入以太坊爱好者。说起智能合约,比特币协议也可以支持智能合约,只是编程起来比较困难。我想以太坊除了编程上较为符合直觉以外,另一个因素可能是以太坊社区的心态较为开放,或者说激进,更能容纳不同的想法。”

不过事实上,比特股(BTS)在ERC20出现之前进入到2.0版本,2.0版本的比特股增添的功能包括允许用户自定义资产,即“在合规条件下,发行股票、债券及其它代币”,等同于支持在比特币网络上发行资产。

2016年5月,有一名叫“luckyjiang 水手”的用户在巴比特论坛上发布了体验贴,比较了在比特股和以太坊上创建资产的体验:“个人在比特股上创建了新资产:scishares,可以看下。比特股有些功能还是不错,只是还没有应用广泛。以太坊发布新币要懂点编程,我看了半天也发布不了,不知怎么创建。”

这就是说,在这名用户的体验中,当时以太坊发行资产的便利性不如比特股。

比特股在当时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创新存在,先进到当时创立就是打着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旗号,这才是DeFi的鼻祖。但戏剧性的是,在ERC20推出之际,比特股的核心灵魂人物Daniel Larimer(以下简称“BM”)出走了。BM出走背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开发团队资金短缺,BM甚至发不出开发人员的工资。

BM先后使用PTS挖矿和天使币(AGS)融资的方式进行自救,但PTS主要被矿工赚走了钱,而AGS捆绑的5亿增发让BM受到社区质疑。AGS其实就是众筹,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以太坊ICO时间,很难说AGS后的ICO项目不是因此有感而发。

比特股理事刘嘉陵在一次采访中指出,AGS出现的时候还没有ICO这个词语,另外,同一时间出现的除了比特股,未来币(NXT)也具有发行资产功能,且支持在链内交易。但ICO仅募集21个比特币(当时折合美元6000元)的未来币和募集了3.15万个比特币的以太坊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现在比特股和未来币已经是仙股的价格,但在2017年6月时,比特股回光返照,出现了首个峰值,涨幅高达130倍,或许是市场为比特股身为ICO先烈而致敬。

(数据来源:coinmarketcap)

以太坊的基因与精英内核

从结果找原因,以太坊熬死早期的竞争对手,与成功的ICO、相对稳定的团队有密切关联。

这并不是全部,以太坊能够一步步树立起护城河,并在ICO热潮中迅速上升、进一步巩固地位,与其“精英气质”密不可分,这是以太坊成功的基因。

老猫在2016年时撰文指出,这正是以太坊聪明之处:“以太坊不热衷于在币圈举行活动,获得了万向集团的投资,与专业的审计公司德勤走得很近,甚至连全球最顶尖的十一家银行的R3系统也对以太坊青睐有加,这样的做法在比特币这个以‘颠覆’为主旨的货币理念中,是难以想象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成功的机会更多。”

国内最早的以太坊开发群体兴起于台湾。沛理科技创始人陈品向巴比特记者表示,"当时周围没有太多人知道以太坊,‘Taipei Ethereum Meetup’是一个非常小的团体,会定期举办社群聚会,我认为这对当时的区块链应用开发与技术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5年7月,以太坊第一个版本“边境”发布了,时任以太坊COO的Steven Tual表示该版本虽然是公开的,但只适合专业人士使用。而同年,巴克莱银行向以太坊伸出了橄榄枝,准备尝试在边境版平台上建立区块链应用。

无从得知以太坊如何争取到巴莱克的青睐,如同大家都知道金融资讯服务商Bloomberg在获得了第一个大客户美林证券的订单后,才有了现在的金融资讯巨头Bloomberg,却没人知道这笔大订单具体的获得过程、对象为什么是美林证券。

考察以太坊创始团队的背景,大多并非草根出身,其中,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兼ConsenSys创始人Joseph Lubin曾担任高盛私人财富管理技术部副总裁。

以太坊团队经过努力和线下布道,双线并进。一方面,以太坊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吸引了包括高盛和摩根大通等顶尖投行的关注与参与,特别是以太坊的第二个版本“家园”于2016年及时到来;另一方面,以太坊也吸引着硅谷巨头,比如与微软有密切的合作,在2016年3月30日微软的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宣布与ConsenSys进行合作,为300万开发者提供以太坊区块链。

嗅觉敏锐的风险基金是最早感知这一变化的市场参与者,一些原先专注比特币和比特币创业项目的风投公司在2015年末后开始纷纷转投以太坊创业公司,如DCG,Boost VC等。Boost VC曾对外解释,转投原因是以太坊开发者有着清晰的领导团队,而它所投资的一些公司考虑到以太坊的便捷性和强大的工具包,正在开始使用以太坊区块链。

破晓前的哨声

ICO热潮来临前,以太坊遭遇了第一个重大危机,考验了以太坊盟友阵营的牢固程度:2016年年中发生了臭名昭著的The DAO事件,令以太坊分裂成了ETC(以太坊经典)和ETH(现在的以太坊),Vitalik团队所承认的是ETH。

虽然以太坊用分裂的方式解决了当时困扰加密货币圈的分叉问题,但在当时的加密货币爱好者圈看来以太坊陷入了信任危机,许多比特币开发者在公开场合发言称以太坊的决定不仅永久了改变了其平台的价值主张,而且可能对区块链宣传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不过,以太坊的盟友阵营并非如此就容易击碎,德勤、微软等公司与以太坊的合作并没有终止,Coinbase则力挺ETH,尽管这一举措让Coinbase遭到了嘲讽。

以太坊完成分裂当天,ETH即重回10亿美元,但却让ETH陷入10亿美元魔咒中:此后将近9个月的时间里(2016年7月20日-2017年2月1日),以太坊市值围绕10亿美元上下波动,几乎没有起色,而同一时期,比特币总市值由105.31亿USD升至154.77亿USD,涨幅为46.97%。

不过,在2017年的2月份后,以太坊开始一肉眼可察的速度起飞。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2017年3月13日,ETH总市值首次突破20亿美元,摆脱了“10亿美元”的魔咒,聚变发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吹响第一声口哨是以太坊盟军。2017年3月1日,摩根大通、微软、英特尔等知名企业组成了以太坊联盟(EEA),恰好完美地覆盖了以太坊在2017年3月的上涨区间。

ICO热潮中使用了ETH募资继续推动ETH价格走上巅峰。ICO对ETH的需求主要来自两种层面,一种是发行ERC20代币的项目,将运行在以太坊网络上,为以太坊支付GAS费;另一种层面是ICO项目直接募集ETH。

发行ERC20显然不是直接原因,因为ICO在2016年8月进入升温通道,迁移已经出现,但ETH的价格仍在冰河期,而同一时期,项目众筹主要是为了获取BTC,包括国内第一例大型ICO。

无法得知ICO项目募资何时开始转向ETH,EOS的出现是个标志性事件。2017年6月底,计划耗时一年、史上最大型ICO项目EOS横空出世(最终募集40亿美元),巧合的是,EOS出现的时候,ETH的市值占比正好临近巅峰(以太坊流通值在6个月后达到峰值),而EOS募资结束的时间是2018年熊市序曲响起之时。

此外,这一轮行情中,以太坊版本的大迭代也在进行中,行情起飞与版本大迭代再一次“同步”。2016年3月,以太坊发布“家园”版本,其市值达到10亿美元,而2017年3月底,以太坊联合创始人Hudson Jameson表示以太坊第三个版本大都会(Metropolis)发布在即,以太坊市值突破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规划,大都会版本需实现智能合约自动结算、共识机制由POW转向POS是当年要完成的首要目标(虽然这个目标今年还在实现中)等目标,而智能合约将更注重交易的速度和稳定性,这些改进环环相扣,为“全球金融结算中心”预设伏笔。

“ICO 链上去中心化募资概念的提出,透过智能合约以程式逻辑规范募资规则被社群普遍认为是一种更加安全且值得信赖的手段。”陈品表示。

2017年下半年,ICO进入红海,加上监管层的神助力,通过发布政策发令的形式让ICO走进大众视野,加密货币市场进入“万链齐发”状态。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公链,以太坊的护城河已经形成。

“以太坊拥有成熟的开发生态和全球最多核心协议开发者,沉淀价值也远超其他公链。我认为以太坊要其他公链更值得信赖,在不可能三角中以太坊选择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虽然处理交易的速度并不高,但是口碑最好、最让人信任,而且很多知名Dapp也选择建立在以太坊上。”一位2018年开始做以太坊开发的技术人员向巴比特记者表示。

由于越来越的项目支持ETH募资,以太坊的代币ETH实质上成为了可与BTC较量的加密硬通货。如今,ICO从形式上消亡了,ETH作为硬通货的先决条件随之消失,ETH总市值较ICO热潮时期的巅峰已经下跌近70%。但以太坊的护城河依旧牢固。

从塌缩的质疑中走出来,以太坊今年重新焕发,不断创新高,总市值接近于2018年年中水平,但与BTC类似,增速陷入滞缓。

EOS没能重挫的以太坊是否会被DOT波卡拉下王座?DeFi会严重反噬以太坊吗?以太坊树立起的护城河是否仍有优势?开发者们已经开始迁移了吗?

我们会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基因编辑造出黄色三眼无翅蚊,可用来灭绝同类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未来主义,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了一种转基因蚊子。蚊子没有翅膀,是黄色的,有三只眼睛。据报道,这些蚊子传播疾病给人类的机会较少,这也是研究人员培育它们的原因。

自我毁灭的蚊子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非常强大的技术,而CRISPR是世界上最高效、最精确的基因操作工具。通过Crispr进行基因编辑更快、更强大。现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应用于埃及伊蚊,这种蚊子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的主要携带者。

通过对这种蚊子的基因编辑,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黄色的三眼无翅蚊子,这种蚊子可以破坏类似蚊子的表皮、翅膀和眼睛发育。通过CRISPR-Cas9方法的应用,这些转基因蚊子有望使这些蚊子灭绝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昆虫学助理教授奥马尔·阿克巴里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上发表了这项研究。他说这只是第一步,他的最终计划是将CRISPR-Cas9方法与基因驱动系统的使用相结合,这可以大大增加特定基因从亲代生物复制到后代的可能性。

“这些Cas9菌株可用于开发断裂的基因驱动。通过这种形式的基因驱动,Cas9和前导核糖核酸被插入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只有当它们相互依赖时才能扩散。这是在实验室开发和测试基因驱动程序的最安全的方法,以确保编辑过的基因不会传播到自然界。”阿克巴里在新闻稿中说。

基因驱动系统将影响基因表达,限制蚊子的视力、飞行和进食,通过一种称为多重化的方法在多个位点干扰目标基因。最近,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阿克巴里和他的同事在电脑上模拟了这项技术,受损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概率甚至增加到了100%。

基因驱动技术

使用基因驱动系统来破坏生物体的生长和传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话题,但具体应用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基因驱动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可能导致特定物种自我毁灭的基因表达。例如,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中消灭埃及伊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使得基因驱动系统成为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有效途径,人们也希望它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然而,基因驱动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遗传学家尼尔·杰梅尔在给未来主义的邮件中解释了基因驱动系统无法控制的风险。他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基因驱动被开发出来,结果影响到整个物种。

杰莫尔进一步解释道:让我们以老鼠为例。假设一个国家最初部署了一个基因驱动的系统来控制日益猖獗的啮齿动物问题。这些受基因驱动系统影响的老鼠逃到了邻国,导致这些国家的老鼠数量减少或消失,甚至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老鼠物种的灭绝。目前,我们无法预测如果将老鼠从它们原来的生态系统中移走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后果,但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例如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一些以老鼠为食的物种的灭绝,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危害,甚至对整个食物链的影响。

简而言之,在通过基因驱动系统摧毁物种的同时,人们应该对消灭害虫和疾病携带者的初衷更加谨慎。阿克巴里对此并不粗心。他说:“应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确定能够控制基因组表达的核糖核酸调控序列。一旦这些序列被识别出来,我们将有一把钥匙来控制特定物种中基因驱动因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哪些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方式有两种,一个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一个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

1、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也就是合成的蛋白质可以直接使用,作为身体的部件直接沟通人体。比如血红蛋白,基因控制血红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一系列性状。

2、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性状。在这里,酶只是一种催化剂,起到催化作用,不能直接构成人体,是用来控制代谢的过程,比如合成的唾液淀粉酶可以用来控制唾液消化淀粉的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基因编辑技术将迎来首次人体测试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将进行第一项在人体测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该研究计划使用CRISPR治疗导致失明的遗传性眼病。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有影响视网膜功能的基因突变。视网膜位于眼睛后部,有感光细胞,这对正常视力至关重要。这项研究涉及的眼病是一种先天性黑变病。

先天性黑眼圈是儿童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每10万名新生儿中约有2至3名患有这种疾病。这种疾病是最早也是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儿童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年内完全丧失双眼锥体细胞的功能,导致先天性失明。

新疗法将使用CRISPR来纠正基因突变。CRISPR是一种基因编辑工具,允许研究人员在特定位置精确编辑DNA。根据埃迪塔斯医药公司的声明,研究人员将使用注射直接在感光细胞中进行治疗。埃迪塔斯医药公司正在与艾伦根公司进行这项研究。该试验将包括18名患者,包括儿童(3岁及以上)和成人。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儿童和成人的DNA编辑不能传递给他们的后代。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是存在于细菌中的基因组。它含有攻击细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细菌利用这些基因片段来检测和抵抗相同病毒的攻击,并破坏它们的DNA。换句话说,CRISPR是一种后天免疫系统,细菌用它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攻击。它也存在于大多数古细菌中。

总是位于CRISPR附近的基因称为Cas(CRISPR相关)基因。激活后,这些基因产生特殊的蛋白质(核酸酶和解旋酶)。这些相关的蛋白质可以作为“分子剪刀”来剪切DNA,并与CRISPR形成CRISPR/CAS系统。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CRISPR-Cas9是一种切割动物(和人类)DNA的核酸内切酶。

用CRISPR-Cas9切割DNA后,携带特定基因的新的DNA序列可以嵌入新的区间。另一方面,当切割DNA时,不需要的基因,如某些致病基因,可以被“剔除”。换句话说,CRISPR-Cas9具有编辑基因片段的功能,可以找到目标基因,删除或替换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用基因编辑技术酿造的啤酒比啤酒花酿造的好喝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酿造啤酒。品尝测试发现,这种不含啤酒花的特殊啤酒比用啤酒花制成的啤酒更令人兴奋。

为了实现这一点,研究人员对酵母菌株进行了基因改造,并将其应用于酿酒。结果,成功地模拟了用啤酒花酿造的味道。

查尔斯·邓比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酿造过程中使用啤酒花需要大量的资源——大量的水、肥料和能源。一品脱啤酒需要多达50品脱的水。啤酒花很贵。

德姆比希望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在更可持续的生产过程中酿造高品质的啤酒。

研究小组使用CRISPR技术生产了一种新的酵母菌株。CRISPR-Cas9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明的一种相对便宜的基因编辑工具。

德姆比和他的搭档雷切尔·李将四种不同的基因和基因调节启动子插入工业啤酒酵母中。

其中,两个基因(芳樟醇合酶和香叶醇合酶)是一些酶的遗传密码,这些酶能产生许多植物所具有的香味。研究人员使用了薄荷和罗勒的基因。其他植物(如橄榄和草莓)的基因具有芳樟醇合成酶活性,不易处理。

剩下的两个基因来自酵母,可以促进一些分子的产生。酿造过程需要这些分子产生芳樟醇和香叶醇,这是啤酒花的成分。

研究人员将酵母、罗勒和薄荷基因、启动子和Cas9基因通过微小的圆形DNA质粒一起放入酵母中。

接下来,酵母细胞将Cas9基因转化为Cas9蛋白,该蛋白可以在特定位置切割酵母DNA。

之后,酵母修复酶将四个新基因与启动子结合。

该报告解释道,“研究人员使用专门设计的软件程序来获得适合芳樟醇和香叶醇生产的混合促进剂,它们的比例与内华达山脉啤酒厂生产的商业啤酒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论文成废纸?研究了20年基因与抑郁症毫无联系

全文共 2836 字

+ 加入清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研究发现,18个基因如SLC6A4、BDNF、COMT、HTR2A与抑郁症的风险密切相关。从那时起,这些基因已经成为抑郁症研究领域的明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0多篇与它们相关的抑郁症研究论文

然而,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的、更大的、更准确的研究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基因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过去20年中付出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由此产生的1000多篇论文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经典基因受到质疑

1996年,欧洲科学家发现一种特殊基因SLC6A4可能与抑郁症的风险有关。他们发现,与570名正常人相比,454名情绪障碍患者的这一基因发生了突变,他们的活动变得更低。根据他们的理论,如果人类携带这种基因的突变体,他们将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因此,这一发现可用于诊断情绪障碍和评估自杀倾向。

但是在那个时候,DNA测序技术并不流行,所以当研究人员推断一个基因对疾病有影响时,他们大多通过经验推测来选择一些所谓的“候选基因”。对于抑郁症,SLC6A4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候选基因,因为它编码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负责调节脑细胞对5-羟色胺的接收,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和抑郁症有关的分子。因此,在接下来的20年里,基于SLC6A4研究发表了450多篇论文。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这座建筑的地基可能不牢固,甚至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科罗拉多大学的理查德·博德选择了18个所谓的与抑郁症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研究最广泛的SLC6A4。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大数据研究,试图找出抑郁症患者是否有特定类型的基因。"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积极的)结果."马修·凯勒说他是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

从1991年到2016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18个基因和抑郁症的风险,从1991年到2016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18个基因和抑郁症的风险。

精神病学家斯科特·亚历山大说:“这些人一直说这些基因是有用的,但这并没有困扰我。”。"真正让我困惑的是,整个理论是基于一个虚构的假设."

“我们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探索SLC6A4如何影响大脑情绪,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与不同的基因相互作用。这就像研究人员描述独角兽的生活,独角兽吃什么,独角兽的哪些亚类被分类,以及哪部分肉是最好吃的。”亚历山大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写道。

大样本研究揭示现实

与以前的研究相比,由Border和Keller进行的研究更大、更准确。“但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惊讶。”伦敦国王大学的遗传学家凯瑟琳·刘易斯说。早些时候,一些科学家说SLC6A4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是站不住脚的。当遗传学家最终对整个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时,他们发现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与精神疾病有关,而每个基因只有很小的功能。

即使这些基因被测试为次要功能,参与研究的志愿者的样本量也应该足够大。此前,在选择了许多候选基因后,志愿者的平均人数为345人。因此,用这么小的样本,他们不可能找到一个与抑郁症显著相关的基因。在这方面,只能说这些研究在统计方面犯了低级错误。刘易斯说,候选基因的想法不是一个坏主意。如今,许多研究仍然使用候选基因方法,但它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更新和改进。只有抑郁症的研究停滞不前。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马库斯·穆纳福说,他早年也曾被SLC6A4研究感染,并决定加入该领域。“这个领域的研究看起来无懈可击,”他说。"但当我加入时,我发现许多研究的东西都站不住脚."这种基因有时与抑郁症有关,有时与抑郁症无关。至关重要的是,研究中使用的技术越先进,你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消失。因此,他们在2005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重复了1996年的实验。不同的是,当时有100,000名参与者,而不是1,000名。结果,他们发现SLC6A4和抑郁症之间没有联系。

“你可能认为这将阻止人们研究候选基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穆纳福说。“这些负面结果不是人们想听到的。”事实上,关于SLC6A4和抑郁症的研究在2005年后迅速增加,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加了三倍。

在许多科学领域,包括心理学和癌症生物学,他们可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许多实验是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科学界面临所谓“重复危机”的原因。许多研究人员只会使用他们感兴趣的数据,甚至用答案来寻找问题,用结果来建立假设。为了更好地发表文章,积极的结果将被挑出来,消极的结果将被丢弃,这导致许多研究结果是错误的。

除了那些故意伪造数据的研究,这些科学家并没有故意试图欺骗任何人。他们可能只想发表更好的文章,以便在学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学术期刊也喜欢一些特别新颖的发现,而不是研究已知事物的新变化。在双方的共同影响下,一些重复性差的研究已经发表,一旦后续研究蜂拥而至,某个研究理论就建立起来并变得无处不在。杜克大学的特里·莫菲特也在早期研究了SLC6A4,他认为所谓的候选基因方法已经落后于许多新产生的方法。“候选基因研究正在减少。研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她说。

科学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2003年,Avshalom Caspi、Moffitt和其他同事共同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指出,具有特定类型SLC6A4基因的人在受到压力刺激后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尽管这篇文章被引用了8000多次,但它只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解释,而且这些基因确实有潜在的影响。如果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基因似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很可能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特殊经历。

Border和Keller以前也听到过关于基因研究无用的争论,所以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将从许多方面评估抑郁症,包括面对面的诊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数量。与此同时,它们还将考虑许多环境因素,包括童年或成人创伤,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不幸的是,没有环境因素起作用,许多候选基因不会影响任何环境中的抑郁风险。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争论。当一些精神病理学家试图重复以前的大规模研究时,有人会跳出来说,如果你失败了,可能是因为你招募了不同的实验志愿者。这种说法并没有消失,但博德觉得“许多人都不愿意触及以前的理论假设。毕竟,每个人都很难接受他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东西都不存在的事实。”

凯勒甚至担心研究中反映的问题会导致人们不信任科学界。“有些人甚至会问,‘科学家正在研究没有根据的东西。全球变暖和化学能可靠吗?“

凯勒还说,他的研究不想否认基因对抑郁症有影响。如果他们能够进行更多新的更大规模的研究,他们也许能够确定哪些基因在起作用。如果成功,也正是这些所谓的候选基因方法激发了更好研究的诞生。“我认为精神病学中的基因研究可能会从候选基因理论中重生,并确保这种错误不会再次发生。”这包括披露数据和为所有精神病学研究设定严格的标准。

牛津大学的多萝西·毕晓普说,许多研究机构和研究基金也需要站出来。他们不允许类似的研究存在。如果研究不能重复,将会浪费大量的财政资源。需要不断建立新的科学体系和科学交流的氛围。只有从历史中学习,科学才能继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