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精选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75

文章

1000

孕妇保养时期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孕妇保养时期——孕晚期(怀孕末3个月)

这段时间是胎儿生长最迅速、胎体内储存营养素最多、孕妇代谢和组织增长最高峰,营养较前两期也更为重要。孕妇应增加豆类蛋白质的摄入,多供给含钙丰富的食物,足量的铁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在孕中期的基础上每天增加50克肉、蛋、禽、鱼类,250毫升牛奶或豆浆等。

孕晚期随着胎儿的不断增大,子宫压迫胃部增加,且由于激素作用于消化系统,引起胃排空时间延长,孕妇往往吃较少的食物就有饱胀感、“烧心感”,因此应仍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对孕妇而言,超重的“准妈妈”患上妊娠并发症几率比正常“准妈妈”高得多,这些并发症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形成、产后抑郁症等。此外,超重“准妈妈”由于分娩巨大儿几率增加,导致难产使用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增加,加重了产妇的损伤,且易导致产后出血及感染。

对胎儿来说,因为难产,胎儿产伤发病率增高,这些疾病包括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及麻痹,甚至新生儿窒息死亡等。这样的胎儿,成年后 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虽然大多数肥胖妈妈的胎儿体重过大,但在临床上还可见小部分过度肥胖的“准妈妈”孕期发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分娩出低体重儿,这可能与脂肪沉积影响胎盘功能有关。

孕妇保养时期——孕中期(怀孕中三个月)

胎儿生长发育迅速,母体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要增加热量,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增加动物性食品、植物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膳食要荤素兼备、粗细搭配,同时摄取足够的粮谷类食物,每天膳食中粮谷类需有300克至450克,除大米、面粉外,还可选用B族维生素类和氨基酸丰富的杂粮,如小米、玉米、麦片等;每日肉、蛋、禽、鱼类动物性食物或豆类及其制品需有200克、动物内脏(肝)50克(每周一至两次),蔬菜500克,水果200克、植物油30克至40 克。

孕中期每餐摄取量可因孕妇食欲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妊娠的进展,子宫不断增大,胃部会受到挤压,使得孕妇餐后出现饱胀感。为此,可增加每日的餐次,但每次的食量要适度,切忌盲目过量进食或大吃甜食,避免孕妇因肥胖或血糖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孕妇保养时期——妊娠早期(怀孕前三个月)

由于胎儿生长速度较慢,母体的相关组织增长变化也不明显,所需营养较为有限。因此,不必强求补充大量的营养,但这个阶段是胎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某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量,会引起胎儿早期发育障碍和畸形,此时需注意营养全面,烹调时应做到食物清淡爽口,避免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有呕吐不可禁食,吐后仍要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中国进入焦虑时期 社会转型带来心理变化

全文共 2331 字

+ 加入清单

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普通民众到达官巨富,焦虑如同挥之不去的空气,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专家发现焦虑是市民咨询最多的问题。千里之外的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机构日前通过对1000户城市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快乐正悄然地离民众远去,而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病。

焦虑已蔓延至各阶层

国家人口计生委日前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0%。他们的青春因收入低、难融入城市、未来走向不明、疏于照顾子女等而沾满太多焦虑。

与此同时,焦虑、抑郁等“官心病”也让部分官员陷入心理困境,官员因之自杀的新闻时见报端。身居社会中间层的普通市民,或忧心就业、买房,或为子女教育发愁……

有分析认为,中国正进入“全民焦虑”或说“公民焦虑”时期,而这是现代化路上的阵痛。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韩国,焦虑情绪同样蔓延,自杀率提升。

“这是速度的代价”

对于“全民焦虑”的成因,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李强教授认为,这是速度的代价。“中国用3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整个社会范围内也就出现了全面的焦虑。”

以4个城市数千户居民为样本,有学者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人群心理压力情况进行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转型的变化与竞争、不确定性等压力源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此外,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不公现象,加剧了中低层民众的焦虑感。

还有分析指出,信仰的相对缺失,崇权拜金主义盛行,也是导致全民焦虑现象的一个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钱多才幸福。这种衡量标准让人陷入永不知足的状态。

个人与政府应共同破解

天津心帆心理辅导中心贾晓波主任发现,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当中,近70%都有焦虑、压抑、抑郁等心理困扰。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对可预计的、即将到来或发生的事有所担心,怕应付不了。贾晓波从个体的心理调试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认知调整。其次,情绪调节、疏导。出现焦虑之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途径,通过自我调节摆脱焦虑的情绪。最后,药物治疗。

有分析认为,破解社会焦虑,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正成为政府努力的方向。

5种快速缓解焦虑的方法

1、音乐疗法

当你感到紧张、焦虑、恐惧时,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论你选择什么乐曲,只要你听了感觉轻松愉快就行。使自己安静下来,躺在床上,或稳稳坐在椅子上,将音响音量调好,闭上眼睛,此刻心中不要再想任何烦恼的事,集中精力听音乐。进行音乐疗法可播放2-3首曲目,时间可持续10-30分钟,每日一次。

不要在烦恼时听过于热烈的音乐,这会使心情更加烦躁不安;也不要在沮丧时听过于缠绵、伤感的音乐,这么做反倒加深悲伤情绪,弄巧成拙。而应该听安静、平缓的音乐,给人舒畅和稳定的感觉,使紧张的心情趋于平静。

2、想像放松法

当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由于焦虑、紧张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而久久不能人睡时;或心烦意乱难以进行工作、学习时,应用想像放松法使你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开始进行想像放松法时,你应力图使自己安静下来,平躺,闭上眼睛,体位必须舒适,环境必须安静、温暖。当在噪音严重、酷热或寒冷的条件下,使你心烛意乱,是无法进行很好想像的。

集中你的注意力,开始想像。如果你喜欢海洋,那你就想像:自己坐在一条大船上,蔚蓝色的无边大海在金色的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光华,微风吹来,你感到非常舒适。你将写好的一个小纸条:“祝自己能成功战胜心理障碍”放进一个小小的漂流瓶中,将小瓶子扔进大海。你看着它渐渐飘远,直到看不见……

应用想像放松法不需要特别训练。想象美好事物、勇敢行为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既松弛了身心,又鼓舞了士气,时间8-10分钟即可,每日1次。

如果想像放松法和呼吸放松法配合在一起使用,可增加放松效果。

3、笑眯眯放松法

当你感到心情烦闷或者紧张焦虑,难以进行工作、学习时,可以试试笑眯眯放松法。

开始进行时,请将房门关上,体位必须舒适,环境必须安静、温暖,不必担心有人看见或嘲笑自己。自己盯着镜子试着笑。开始时,你因为心情烦闷或紧张焦虑并不想笑,但当自己尽量做出笑的样子,直到从眼睛到嘴部都外始微笑,看到自己真的笑了时,就会感到心情放松。整个过程进行8-10分钟即可,每日1次。

4、笑话放松法

听他人说或自编一段或长或短的相声、小品和笑话都可以放松心情、减轻紧张、焦虑或烦闷,也可以增加生活情趣。当你感到心情烦闷,或者紧张焦虑时可以采用此方法。方法是:闭上眼睛.听—段相声、小品或笑话,例如当你听到侯宝林先生说:这位打开手电筒,对那位说:你顺着这个光柱爬上去。那位说:我才不上你的当呢,我爬到一半,你一关电门,我就掉下来了。听完这经典的相声段子后,你会放声大笑一阵,再活动身体和散步2-5分钟.喝—些开水,可放松心情、减轻紧张、焦虑或烦闷。

5、生物反馈法

生物反馈法是利用牛物反馈仪监测入的紧张程度,皮肤因紧张导致的充血程度不同,其表面的温度也不同,生物反馈仪可测出皮肤温度的微小变化。当在音乐的伴奏下,指导者的语言指令使你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紧张再逐步放松,可使你的心情也体会到从紧张再逐步放松的过程。本方法需在专门的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时间需30分钟左右,每口1次。

你可以每天使用以上任一个方法或每天交叉、更换使用行种方法来迅速消除身心疲劳、放松心情、增加生活情趣,摆脱焦虑、紧张的折磨。应当注意;当你自己不能解除紧张、焦虑或烦闷情绪,症状有持续加剧的趋势,已经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时,应及时在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医生指导下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为何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的原因包括政治智慧、军事能力和时机未到。韦俊的投降对太平天国和清朝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战功和背叛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他最终背叛了太平天国,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不可否认,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清朝未杀韦俊,充分体现了政治智慧和战略考量,为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俊,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胞弟,早年参与拜上帝教运动,后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他在太平军的多次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太平军攻占南昌和九江等城市,取得了重大胜利。他还在湘军和太平军的多次交战中表现出色,对太平天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859年10月,韦俊突然投降清朝,从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变成了太平军的叛徒。他的叛变对太平天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清朝却选择没有立即处死他。

一、韦俊的叛变原因

1. 洪秀全的猜忌:洪秀全重用和他同姓的将领,排斥异姓的太平军将领。对于韦俊来说,这可能引发了他对洪秀全的不满。

2. 哥哥的死:洪秀全杀害了韦俊的哥哥韦昌辉。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授意下发动了兵变,却最终被杀害。这对兄弟情感造成了严重伤害,韦俊可能想要报仇。

3. 内部矛盾:韦俊与其他太平军将领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包括与杨辅清、杨义清等兄弟的矛盾,以及与陈玉成的竞争。这些矛盾可能导致了他的不满情绪。

4. 失去信心:太平天国在1859年已经陷入困境,韦俊可能对革命的前景失去信心,认为投降清朝是生存的唯一出路。

二、清朝未杀韦俊的原因

清朝没有立即处死韦俊,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利用降将:清朝希望利用韦俊的军事才能来对抗太平军。韦俊是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了解太平军的情况和其他将领的底细,因此可以为清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和指挥。

2. 招降更多人:韦俊的投降成为太平军士兵投降的表率,吸引更多人效仿。清朝希望通过不杀韦俊来鼓励其他太平军将领和士兵投降,削弱太平军的实力。

3. 时机未到:太平天国虽然陷入困境,但仍有一定势力,清朝可能认为时机未到,不宜立即杀害韦俊。如果清朝违背承诺杀害韦俊,太平军可能奋起抵抗,造成更多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朱三太子究竟是谁 对清朝有多大的影响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朱三太子”这个称呼,对于清朝的几位皇帝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个噩梦,顺治、康熙、雍正,这几位皇帝,都对这位朱三太子可以说是闻风丧胆,却又没什么办法,那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实力?朱三太子应该就是明朝遗留下来的皇室血脉,但历史上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最终却以失踪为结局,但这样的一个失踪人士,为何却对清朝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朱三太子是谁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就此宣告灭亡。虽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起了多个政权,史称“南明政权”,但它最终还是没能像当年的南宋一样,能偏安一隅长达一百多年,而是仅仅在十多年后,就宣告灭亡了。

尽管如此,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在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其中就有一个叫做“朱三太子”的人,硬是“折磨”了清朝的三位皇帝,即顺治、康熙和雍正。

那么,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呢?他很可能不是人,此话怎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崇祯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四个早夭的,还有三个,分别为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并没有将他们除掉,而是将他们好好地收留了下来,等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便将他们放生,让他们三人各谋生路去了。因此,这三兄弟也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2、朱慈炯是怎么死的

清军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便宣扬说一定会善待明朝宗室,于是太子朱慈烺,在逃亡之后不久便前往他的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据说两人见面时,因想到国破家亡而抱头痛哭,过后不久,便有很多人前来与他相认。

而在这时,清王朝一改入关时的政策,立即将他给缉拿入狱,不久之后便将其处死了,而那些前来与他相认的人也都没有逃过此厄运。

太子朱慈焕被处死之后,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此时应该是由他的三弟朱慈炯担任太子。只可惜,此时的朱慈炯却已经下落不明了。因此在民间便有了“朱三太子”的称谓,并且流传开来。

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反清复明的人,想找到朱三太子,作为正统性的标杆大旗,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直到公元1679年,朱慈炯被清朝廷捕获,他的下落才被世人知晓。

原来,他在与兄弟走散之后,便出家当了和尚。而就在他出逃三十多年之后,便被当地一群起兵反清的草莽裹挟,企图打着他的名号对抗朝廷。在得知消息之后,康熙赶紧下令出兵讨伐,并将他抓获回京。后来,朝廷便以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他给处死了。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早在公元1679年,即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处死了。

但由于朝廷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说:此人是因为冒充前朝皇子才被处死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形象,但同时也在告诉世人,朱三太子还活在世上,他并没有死。

因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地方的反清势力均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对抗清朝。3、为何朱三太子影响力那么大

此外,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时在民间还有崇祯的一个儿子,即我们上文说到的四子朱慈炤。不过在朝廷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的他只想老老实实做一个良民。

但尽管如此,朱慈炤心中一直以来都有反清复明的想法,他为自己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则是“元士王”,还有他在为自己的儿孙取名字时,也严格遵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规矩来取。所以这不由得让人怀疑,于是,七十多岁的朱慈炤还是被人举报了。

朱慈炤下狱后不久,便被康熙下令凌迟处死,至于他的儿孙及家中的所有女眷也都纷纷被处死了。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虽然朱慈炤没有谋反的行为,但却有谋反的想法,所以依然会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严重的威胁,于是便将其给处死了。

朱慈炤死后,崇祯皇帝留下的最后一点血脉也就此消亡了。那么既然如此,“朱三太子”的事情似乎就该尘埃落定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的是朱三太子的名号,与之相似的还有杨启隆案等等。

在整个清朝初期,即从顺治一直到雍正前期,有关“朱三太子”的案件就高达十几起之多,不断有人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反清,而朱三太子也成了清朝皇帝的梦魇,挥之不去。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清朝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三太子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即便明朝已经灭亡,但很多企图反清复明的人都想打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获得一定正统性上的支持。

而这个时候,你还敢说“朱三太子”是一个人吗?当然不是,此时的朱三太子不过只是这群想反清复明的人手中的政治筹码而已!它已然成为了一种正统性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国时期究竟谁是正统?是曹魏还是蜀汉?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人们说到三国时期谁才是正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回答是蜀汉,因为蜀汉的建立者是刘备,刘备在人们心中向来是正统,不过这其实都是因为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古人的看法对现代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不过同样的问题在古代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就会认为,真正的正统应该是曹魏,因为曹丕是从汉献帝手中得到的皇位,自然就是曹魏正统了。那么究竟那种说法更有道理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古人如何看待三国谁是正统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代表的季汉被视为汉室正统,汉室的传承,虽然在偏远的西蜀称帝,但始终是正统的一方,很有发言权。

而在另一本三国的记载《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曹操为代表的曹魏是被作为正统来记叙的,在曹丕时又承受汉献帝的禅让,成为正统的另一种传承。

很多人是以前者为小说,后者是史书来认为曹魏更具备正统的资格,但始终还是存在争论的。其实这点并不意外,因为这个问题从宋朝就开始了,当时北宋是尊曹魏为正统的,南宋则是尊季汉为正统的,一个朝代竟产生两种说法?这是什么情况?

在我国古时候,但凡皇帝登基继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分。若皇位不是名正言顺而来的,那就很容易被有心者以此为名发起政变,引发皇位和天下归属之争。在乱世的时候,对正统更是十分看重,这往往被当作引导民心的大旗。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尊王攘夷”,刘邦的“为义帝发丧”,乃至曹操刚起兵时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不如此。

特别是三国时期,孰为正统,就引发了后世争论。而这一点,最值得一提的,也是最值得细品的,无疑就是北宋和南宋的论调了。同是赵氏政权,但北宋和南宋对三国时期正统的看法却呈现了两极分化。2、南宋和北宋对三国正统的不同看法

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涉及到三国年份的记录都是用曹魏年号来描述的,这也变相认同了曹魏为正统。不止是司马光本人,事实上从魏晋到北宋期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支持曹魏为正统的说法,因为自古占据中原者为天下主,谁占着中原地区,谁就是正统。

比如春秋战国时,楚国实力一度十分强大,但由于地处南部未大规模开发的长江流域,当时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而北宋刚建立时,西南有孟昶的后蜀,东南还有自称唐朝后裔的南唐。在那种时局下,北宋显然不会以季汉为正统,不然岂不是等于是承认了敌对的后蜀或南唐的正统地位?从经济地位来看,江南地区也是在隋唐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三国时期季汉的经济实力也远不能和中原相比。

而且北宋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强行夺取的皇位,后周迫于无奈才宣布禅位。这就是曹丕继位后,令群臣胁迫汉献帝禅位于自己,建立了曹魏的翻版。同样通过禅位方式继承曹魏的西晋,也是宣称曹魏是正统,来顺理成章地使自己成为正统。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等于是间接的承认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北宋尊曹魏为正统完全是合理的做法。

等到靖康之耻之后,赵氏政权南迁建立了南宋,史官和官方史学家在记载类涉及到三国年份的记录则都以季汉的年号来记录时间,也就是说认同了季汉为正统。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这时要和北宋的记载方式上,也就是对于曹魏和季汉谁是正统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呢?3、为何南宋北宋的态度不同

这就是南宋的局势所致了。

靖康之耻中,宋都开封被攻破,中原被金人所占领,南宋还被迫向金朝称臣纳贡,沦为了金朝的藩属国,处于全面被动状态。这时候为了给南宋王朝寻求国家正统论的依据,也避免金朝夺走宋朝的正统性,以大儒朱熹为首,史学家们就提出了一项新主张,那就是血统正统论。基于这一论调,在史书上记述三国时期时,全部改用季汉的年号,在这样的逻辑下,南宋虽没有占据中原,但是依然得以正统自居。

要说起来,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身份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是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二是因为刘胜又以子嗣繁多而著称,因此是否后裔很难确认,所以无法保证其继位的合法性。而且其所建的季汉也不占据中原,尽管诸多条件都难以立足,但季汉以兴汉和忠义为主,后世力挺其为正统也多是由此。

由此来看,北宋与南宋分别把曹魏和季汉当作正统,都是因为各自所处的时局而决定的,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各自政权地位和利益的需要。而要说魏与蜀的正统之争之所以如此激烈,陈寿在《三国志》中暧昧的态度还是有不小的影响。作为西晋时编修的史书,自然要承认为晋朝为正统,但作为蜀人的陈寿明显在记载时对季汉多有照顾,更增加了此后争议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汉之前人名为何大多都是两个字?明清时期为何三个字比较多?

全文共 182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很多人的人名都只有两个字,连名带姓一共两个字,除非是复姓,一般来说很难见到三个字的名字的。这种情况与王莽下的一道命令有关,不过在此之前,秦汉时期包括秦汉之前的先秦时期,也还是有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有两个字,比如刘邦、项羽、商鞅、白起、廉颇等等,那他们起名字只有两个字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何大多数又是三个字的名字,比如曹雪芹、吴承恩、李自成等等,这又是为何呢?1、秦汉时期为何多两字名

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

在东汉时期,三个字的都是贱民。《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

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2、为何明清时期人多是三字名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中原改朝换代,两个字的名字,不再有什么独特之处,从两晋开始,三个字的名字突然增多,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朱元璋也对取名字,有很多想法,以前没法子,等到当皇帝后,又进行了一次革新,把在唐朝出现的字辈,给发扬光大。说做就做,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定了一个20字的字辈表,依次向下取名字,中间那个字,必须是字辈,末尾那个字要以五行顺序轮着来。

到了明朝末期,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加起来超过两百万人,五行当偏旁的字早就不够用了,然而祖宗规定在那,没有字就造字,一个五行偏旁加个字,就成了新的字。这里也得感谢朱元璋,如今的元素周期律,那么多个奇奇怪怪带‘钅’偏旁的字,大多是朱元璋后代造出来的。3、名字几个字最好

名字几个字最好 ,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中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两到三个个字左右,部分为复姓 例如 欧阳 慕容等少数名族的姓为四个字。那么名字几个字最好呢?几个字的名字为好名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新颖、典雅、含蓄、响亮。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说要吻合自己的生辰八字天地人格。

一般名字三个字为佳。四字之名,汉人人名主要是三个字,但有些复姓再取两个字的人名,就成四字之名了,四字之名在人名中比较少,有些人为了适合中国人名三个字的习惯,而有意只取单字,于是成了三个字的人名,有人复姓则偏爱加两个取名,变成四字之名,以求独特之处。三字之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姓加两个字的人名,一是复姓加单字的人名,其结果都是三个音节,三个文字形体。两字之名这里的“字”就是音,书写成文字说是字,两字之名,就是除开姓一个字外,另取一个字的人名,这里的姓只指单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食盐,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氯化钠,其中还有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碘等。成人摄取不足或者摄取过多都会引发疾病。而孩子,尤其是小宝宝需要特别注意的,今天就跟您讲讲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宝宝吃盐的几个时间段:

1、无盐时期在宝宝刚加辅食的时候(6个月-1岁),是没有必要添加食盐的。因为婴儿的辅食中带有盐分,家长无需在额外添加。

2、低盐时期宝宝1-6岁的时候每天吃盐不应超过2克,3岁以内家长在给宝宝做菜或饭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少放盐,因为盐分过高,会影响孩子的吸收。

3、宝宝的味蕾十分敏感,对于一切味道都能很敏锐的察觉出来。饭菜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饮食无味。

食盐对于宝宝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提倡低盐的今天,宝宝的饮食也要注意盐分。过多的吃盐会给宝宝的身体造成很多的危害,比如:食盐过多的孩子会导致缺锌严重;食盐过多还易导致上呼吸道疾病;食盐过多对于口腔黏膜破坏较大,减少口腔抵抗能力;食盐过多还会加重宝宝肾脏和心脏负担,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明朝时期,朱由校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皇位的传承,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古人对于血脉的传承十分看重,因此与禅让制选择贤能者担当大任完全不同。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传位,有一些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因此传位给了其他人。但是明朝末期,明熹宗朱由校,他并不是没有儿子,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传给了弟弟朱由检呢?

1.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虽然与弟弟朱由检同为明光宗之子,但是两个人做皇帝时期的志向、作为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朱由检还算是奋发图强,只不过没找对方法,那么朱由校就完全是在败坏一个国家。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一批冤狱,残害了当时想要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

可以说是奸臣当道,忠臣难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朝怎么可能还有什么活路?朱由校继位之后,还不识人才,不为国着想,将有能力的辽东经略熊廷弼罢免下去,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虽然后来熊廷弼被重新起用,但是大权不在自己手中,熊廷弼最终也被杀害。

2.明思宗朱由检

朱由检是朱由校的异母弟弟,也是历史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更是汉人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上位之后,直接铲除阉党,勤勉政事,生活十分节俭。他曾经先后六次下罪己诏,然而这些并没有能够改变当时的情况。朱由检的确算是年轻有为,和他的哥哥朱由校完全不一样,然而他也不是没有缺点。

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这也是朱由检的缺点。不过客观来说,即便是朱由检没有这些缺点,也不见得能够挽救颓败的大明王朝。明朝之所以灭亡,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而是整个官僚机构的腐败,从内到外可以说已经烂透了,这样的情况,朱由检若说没有缺点,还得竭尽心力去挽救,否则真的是一线希望都没有。

3.朱由校为何传位朱由检

朱由校和朱由检,两个人是朱常洛七个儿子当中仅存的两个,而朱由校一共有三个儿子,虽然有儿子,但很可惜的是,三个儿子都早夭,没能活下来。不仅仅是儿子,朱由校的三个女儿同样很早就死了,也就是说,朱由校死的时候,完全是断子绝孙的状态,儿子女儿全部都先他而去。

明朝对于皇位的传承有规定,总结起来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么按照这样的规定来算,朱由校死后,下一个皇帝,够资格的也就只有他的弟弟朱由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人婚姻自由吗?先秦时期是婚姻自由的

全文共 294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古代人结婚是非常不自由的,只能依照父母之命,家里人说让嫁给谁,娶谁,就必须这样做。这其实都是后期的情况,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就像是人们对待寡妇的态度,一开始寡妇改嫁也没什么,但是后来因为理学的兴起,才格外注重“贞节”。其实在先秦时期是婚姻自由的,你能想象吗?

正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婚姻,自古以来也有结婚、离婚的现象。现代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人们都获得了结婚与离婚的自由。在古代,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则因为各个历史朝代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不过,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使然,古代的离婚也大致遵从一定的规律。

夏商周:离婚相当自由

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形成那么严格的“男尊女卑”,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那个时候,没有要求女人夫死不嫁、从一而终,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可以改嫁,甚至女人在丈夫活着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历史上有许多离婚的例子存在。

比如孔子一家,曾经四代离婚。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自己、儿子孔伯鱼、孙子孔子思都曾离婚,伯鱼去世后,其妻子嫁到了卫国,孔子并没有反对。史书记载伯鱼“妻不可化,乃出之。后妻贤,生子伋”。不但孔子一家,其他儒门弟子也有不少离婚的案例,孔子的高徒曾子曾经离婚,曾子的学生吴起曾经离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曾经七次改嫁,且三次成为王后,我们熟知的姜子牙,他的妻子嫌他做啥买卖都不赚钱,没有生活能力,就与姜子牙离婚了。这才有了姜子牙七十多为相,其妻要求复合的故事。姜子牙是历史上被女人离婚的一个典型,是“故老妇之出夫也”,可见当时的婚姻状况之自由。男人固然有“出妻权”,女人也有同样的“出夫权”。《礼记》这样描绘当时的夫妻关系:“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颇类似于现代的夫妻关系,感情合就在一起,感情不合就离婚。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自由,并不能说明当时人具有现代婚姻思想,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脱胎于原始社会,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思想观念的遗留,我们从史料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许多故事,君通臣妻、叔通侄媳、父通子妇、子通父妾、兄妹相通等,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伦制度的并未完善。和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夏商周时期的女人们还有相当的婚姻自由,虽然男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势,但女人也并没有象后来一样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三纲五常”这些儒学观念在那时并未建立,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还可以驰骋疆场,成为一时的巾帼英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下。

秦汉后:七出、三不去

从周朝开始,从主流社会上是反对随随便便离婚的。《易·序卦下》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夫妻既然被月老系上了红绳,就说明前世有缘,就应该白头到老,受之以恒。《管子·小匡篇》则规定了“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的条文,男人如果随随便便离婚休妻,则会受到处罚。到了秦朝,结婚、离婚皆要到官府登记,如果不登记,是要受到经济处罚的。“弃妻不书,赀二甲”。每人罚两套盔甲,那可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那个时候铁器是珍贵品,很贵的。

到了汉朝,儒学大师董仲舒与汉武帝联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末年又出了个大礼学家名叫戴德,他将周公的《礼记》发扬光大了,写了一本书名叫《大戴礼记》,正式提出男人休妻的“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七出、三不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没有什么权利休夫的,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男人手里。但男人离婚休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的“七出”,妻子不孝顺公婆、五十以后不生育孩子乃至使男人绝后、妻子与他人通奸、妻子嫉妒小妾、妻子生了重大疾病不能参加祭祀、妻子搬弄是非弄得家庭不合、妻子有偷东西的毛病等,而“三不去”是保护女人的条款,妻子娘家没人了,如果离婚了没地方去,这是不可以离婚的;妻子给公婆守过三年丧,这是很孝的表现,如果做到了是不可以休妻的;妻子如果在贫贱时期跟你共同度过,丈夫富裕了是不可以随便休妻的,就比如陈世美这样的,就犯了“三不去”的条款,所以包公铡了他。

除了“七出、三不去”,秦汉以后还有“和离”与“义绝”之说,和离是指协议离婚,曾有一份唐朝的文物被发掘出来,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协议书中有“结为夫妇,不悦数年”、“猫鼠同窠,安能得久?”、“勒手书,千万永别”、“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内容,而《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其实“和离”表面上比较和谐,实际上往往是因为男方掩盖“家丑”出妻所为;“义绝”是指夫妻一方与另一方家庭成员发生恶性伤害事件,被官方强令离婚。比如丈夫因故把小舅子杀了,这样的婚姻就会被官方强令离异。因为女人在婚姻中丧失了主动权,因此秦汉之后的古代女人,往往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即便家庭不幸福,也只有忍辱负重,凑合一辈子。

致敬:敢于挣脱婚姻枷锁的巾帼们

虽然秦汉以后的女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轻易不会跟自己的丈夫离婚,但也涌现出不少为追求婚姻幸福主动提出离婚的巾帼英雄。在那个时代,女人敢主动跟男人离了,那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自从孔子制定了“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就成为女人身上的枷锁。但也有不少的女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从而奋起反抗的例子。唐朝时,有一位男人执意休妻,理由是妻子将本应送给他的饭给了岳父吃,让他饿着了。妻子不服被休,官司打到了白居易那,白居易主持公道,判“孝亲重于事夫”,丈夫不得休妻。这位妻子依靠官府的力量保住了婚姻,没有选择顺从,也是需要勇气的。

另一位名叫夏侯的汉朝女子,对丈夫黄允移情别恋将自己休了表示十分不满,她为了报复丈夫,特地申请举行一个“离婚”仪式,征得了婆婆的支持。在离婚宴会上,夏侯氏把黄允的丑事公之于众,并责骂黄允无情无义,然后拂袖而去。结果黄允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倾慕的那位女子也并没有嫁给黄允。夏侯氏的反抗,为自己无故被休争得了尊严。

宋朝的大才女李清照,则是一位为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勇敢与男人离异的典范。她起初嫁给了金石专家赵明诚,夫妻感情不错。但后来赵明诚去世了,李清照并没有选择“从一而终”当贞妇,而是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不过这一次李清照看走了眼,张汝舟贪占的是李清照价值连城的财物而已。李清照不甘就范,张汝舟竟玩起“家暴”。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奋起反抗,向官府首告张汝舟的欺君罪行,被官府判决与张汝舟离了婚。虽然李清照也付出了坐九天牢的代价,但她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个自由身,并将家暴自己的丈夫送进监狱。

古代对于女人主动提出离婚,是不支持的。像李清照这样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明代规定:“凡妻殴夫者,杖一百,愿离者,听其自便。”,女人想离婚,付出挨一百板子的代价可以达到目的,但到了清朝,女人想离婚,丈夫不同意,基本上就是离不了。如果女人强行离家出走,被捉拿后会“杖一百,从夫嫁卖”。如果这个女人强行改嫁他人,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会被判“绞监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栽桑养蚕?是东汉时期内蒙古吗?

全文共 27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蚕很多人都知道,有的人甚至叫蚕为蚕宝宝,有的则很害怕。其实,蚕长大后要吐丝把自己裹起来,最后变成蛾子飞走,那么,蚕吐得丝也是非常珍贵的蚕丝,蚕丝可以用来加工成精美的纺织品。同时,蚕丝具有轻薄,保暖性好的特点,深受现代人的喜欢,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了养蚕技术。据有关文献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内蒙古便有了栽桑养蚕。具体的也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发现的“农耕图”左上角展现了“环庐种桑”的画面,这是否代表着在东汉晚期内蒙古已经出现了蚕桑业?

(一)东汉古墓: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1971年发掘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位于内蒙古现和林格尔县东南40公里、新店子公社西3公里左右浑河北岸向南突出的一个小丘上,东面不远处的4公里左右是明代故城“榆林城”,据盖世林先生考证,现在的“榆林城”,就是墓主晚年居住过的在当时被称作“武成县”的地方。

(秋天的和林格尔)

这座古墓属于穹庐顶多室砖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构成,墓葬的构筑同中原地区东汉晚期的墓葬特征基本相似。据盖山林先生的考察分析,此墓所处的大致年代在东汉晚期。该墓葬的年代上限不应超过140年,下限年代应在东汉桓、灵之世,大约在公元二世纪60-70年代。

该墓早年被盗,墓内随葬器物大多已被盗走,甚至连棺木都被烧毁。尽管如此,这座东汉墓的各室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全部描绘着琳琅满目、色泽艳丽的壁画。

墓室壁画除顶部部分半脱落和个别地方因早年被盗时遭到破坏外,整个壁画保存尚比较完好,共有46组,57幅彩画,共计大约1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榜题二百五十项,大约700多个汉字。

壁画内容主要表现了墓主人作为一个大庄园主兼大官僚的生平事迹,还有出行、迎宾、宴乐等生活画面的描绘。

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当数“庄园图”,它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在庄园里休闲享乐的场景,以及当时劳动者们进行农耕、放牧、酿造、狩猎等劳动生产的画面。

在“庄园图”的左上方,有一片环掩着庐舍的桑树林,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树林中,有四个女仆正伸手釆桑叶,她们带着绳索、桑网、桑勾等的工具,旁边还置有箱萝之类的器物,很可能是蚕架、蚕簇之类的用具。

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

类似的画面也出现在甘肃酒泉西沟四号墓中:一高髻长裙的女子正在采摘桑叶,她的旁边绘有两棵桑树;丁家闹五号墓壁画,三棵树下五位青年女子手提小篮采摘桑叶。

(二)这些采桑图的发现真的能说明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蚕桑业的盛况吗?

其中,内蒙古中南部和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很值得探究,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内蒙古地区有桑蚕丝织业发展的明确证据。因此,壁画中反映的场面究竟是否是当时真实的生产生活场面,我们不得而知,有必要进行探讨。

(1)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否能够实现桑树的种植?

武成县,在东汉属于定襄郡,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榆林城。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

这一时期起源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植物的分布面积会向北迁移。桑树原产我国中部,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

因此,在温暖期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桑树的种植范围从内蒙古南部北移至中部的和尔格林地区种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2)历史上的这一地区和现在的草原辽阔的内蒙古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在河套一带的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上适合农耕的地方设里郡县,移民屯垦,开发了大面积的农田,建立起许多城防聚落。汉武帝就在这一带建立了云中、朔方、五原、定襄、上郡、西河六郡(其中相当一部分密区在河套以外)。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内蒙古中南部浑河流域,《后汉书》记载“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经营农耕、桑麻,或畜牧、渔猎等都比较适合。

另外,汉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北方桑树,多是高大的乔木型。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采桑图有两种形态的桑,一种桑高与采桑人等,一种桑比采桑人高得多,而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桑树也是比人高大的多。

因此,在当时和林格勒地区种植桑树也是极有可能的。

(浑河流域风光)

(3)种桑采桑技术是当地发展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有一种可能是当时植桑养蚕技术是由邻近地区传入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随着汉代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文化交流活跃。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的“互市图”也可以说明当时经济往来交流之密切。

除此之外,汉代紧邻内蒙古的河北地区蚕桑业很是兴盛,而这种植桑养蚕技术传入邻近的今天内蒙古地区是非常有可能的。《史记·货殖列传》称道“燕、代田畜而事蚕”。说明直到汉初,不仅在河北平原南部的赵有桑蚕,而且在北部的燕和西北部的代也都以桑蚕著名。

(4)史书和诗歌记载

东汉末年战乱时,袁绍在河北乏粮,曾利用桑格补充军队的给养四。《三国志·杜散传》说冀州是“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

建安十二年(207年)前后曹操征乌桓,其子曹植随军来到蓟城。他写下了这首《艳歌》诗:“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诗中勾画了当年蓟城北郊的地理风貌。根据北魏邮道元(465-527年)的《水经注》记载,以及从今天北京城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发掘出密集的汉代水井来看,蓟城位于今天北京城内的广安门一带,原蓟城之北,正好是今北京城内的北海、中海和先前很大的什刹海一带。

曹植的这首诗说明在东汉、三国之际,现在的北京北海、中海一带是桑林密布的湖池之乡。

当然,由于没有更多的实物出土或其他更直接的证据来说明在东汉时期内蒙古已经发展起蚕桑业,仅仅依靠一张图就断言在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已经掌握种桑采桑技术也是不准确的。

(三)墓主人的身份

壁画中的采桑图也有可能是随着文化的交流,当时的画工借鉴了其它地区的桑蚕业发展而将其绘制于壁上,或者是描述了墓主在其他地区生活的场景。

根据墓内壁画和题记,可以得知墓主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吏。

他从举孝廉为郎(洛阳)而登入仕途,历任西河长史(治所在今陕西省)、行上郡屠国都尉、繁阳县令(治所在今河南省),最后最高官职为护乌桓校尉(治所在今河北省)。

墓主因为官职不断变更居住地,“庄园图”从一般逻辑上来说,描绘的应该是墓主晚年时期在武城县的庄园里的生活场景,但也不能排除采桑图是其他地区生活的写照。

目前,对于帮助了解东汉时期内蒙古蚕桑业的资料还很匮乏,学界对这块的关注也不多。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蚕桑业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仅仅依靠现有的资料是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会随着更多文物的出现,史料的涌现而拥有更加明晰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监军制是什么制度?清朝时期为何要废除监军制?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代的监军制,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军事制度。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的,代表着朝廷办理军务,督查将帅。汉武帝时期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时期都有,被称之为监军,也可以就叫做监军事。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朝时期废除

监军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年代约在春秋末年。此后,从秦、汉直至明代文献中,均程度不同地说明设置过这一官职。然而,作为一项制度,监军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是不同的。所谓监军,实际上是古时候中央政权监督将帅、控制军队的一种方式。古代监军制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可以作为监军制的初创期。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有不少以“监军”这一职位行使权利的例子,比如秦始皇时曾使长子扶苏去上邵蒙恬部监军,汉武帝时派任安去北军监军等等,这是监军的一种情况。另一种监军,它的执行者并不以“监军”之名冠之,而往往以御史、刺史、都督等官职的名义行使实际上的监军职能,因为就其实质而言,确是代表中央在监督将帅,以此来控制军队。如西汉时的御史、刺史,以郡守和诸侯王为主要监督对象,而这些郡守和诸侯王爷们都程度不同地控制着一定数量的地方军队。所以他们既是督监政务,又是督察地方军队。

东汉刺史行政定制化,且从东汉中叶起逐渐领有兵权,终于导致汉末军阀混战。这一事实从反面说明西汉检察官监军是有效的。曹魏时承汉制,也将统治区域分为十三州,其中驻有中央直辖军的州由该军的都督督查地方军队和私人部曲武装,未驻中央直辖军的州则另设监军一人督察。两晋军队,无论是中军还是外军,都没有监诸军和督诸军以监督所在部队,监督军一职还能向皇帝直接请示汇报。

南朝刘宋时,曾任命宗室诸王为各要镇都督兼刺史,但不少都督年少无知,所以皇室又派亲信人员担任典签,并形成制度。典签能直接向皇帝汇报都督刺史行为(此时的刺史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后来南齐时典签之权已超过都督,粱、陈时仍沿袭之,但典签多由寒族充当,这与南朝“寒人掌机要”这一政治特征是一致的。

北朝军队因为主要由鲜卑人掌握,鲜卑族当时处于氏族社会晚期和奴隶制早期,其强剽的氏族贵族意识和家长制意识,足以保持军队的军政合一,所以监军制度不甚明显。综观这一阶段,监军在先秦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到秦、汉以后逐渐经常化。秦、汉时监军尚无定制,监察官的职能往往是军、政、财诸方面,一并督察,并非单为监军;魏、晋时监军的雏型已形成,而南朝的典签制度则已趋向制度化。它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非常需要监军这一形式,来保证军队处于统治阶级的牢牢控制之下。隋、唐是监军制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兵制正从府兵制由募兵制发生转变。隋末唐初,朝廷偶尔派御史监军。到武后时,因政治动荡,御史、监军得到经常化并趋于制度化。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七三二)以后,监军制度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开始由皇帝委派宦官担任监军。“安史之乱”以后,又把宦官监军由原来仅在作战时委派,发展到在所有方镇和边防军队设置常驻监军机构。

而这一机构呢,一般又被称为监军院,或是监军使院,长官称监军使,配有副使一人(称为副监),判官、小使若干,同时还有一支从中央禁军中带去的人数,由数百人至数千人的军队归其调遣。监军使任期一般为三年,也有提前调离或留任的,如仇士良仅任一年,而李辅光却认监车是长达十五年之久。监车使的基本职能是“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与南朝典签相似。

由于监军使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故权大势重,专横跋扈之举亦常常有之。唐代监军制度之所以如此完备,主要原因在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以后,中央政权还未找到一个在募兵制条件下有效控制地方军队的途径。作为过渡时期权宜之计的监军制度,在这时便显得特别发达。再说由宦官监军,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特地位,又能使这一制度实现的程度大大高于以前历代的监军官。从五代至明清,是监军制度的衰落时期。

唐昭宗天复三年,朱全忠等军阀将唐中央朝廷所有宦官杀尽,除少数监军使被军阀李克用等庇护外,多数监军使被“赐死”,至此,唐朝宦官监军制也随之和历史宣告拜拜。五代承唐制残余,仍有监军一职,但数量已大为减少。两宋时,文献中“监军”一职已属罕见。元代不设监军,情况可能与北朝差不多。明代皇权强化,监军制也得到加强。

据明史记载,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外巡按”职能中有“清军”一项,明言“师行则监军纪功”,看来其职掌与唐监军制相类。明代永乐后也出现了宦官监军,但与唐代相比相去甚远,正如续通典上所说“无常设,无定员”。清代地方军队中,朝廷所派总督、巡抚有防止武将专权的职能,但督、抚已逐渐地方官化。从五代至明清监军制度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首先是由于用监军来控制军队,毕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虽然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央控制藩镇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本身是违反军事战争一般规律的,它往往使军队的主帅大权旁落,由不懂军事的监军使瞎指挥,从而削弱部队战斗力,在作战中屡屡失利。

其次,从北宋以来,统治者实际上已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一套此较行之有效地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制度,诸如宋代的“强干弱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临时命将等等,它完全能做到防止将帅专兵,从而有效地使军队掌握于皇权控制之下,监军制度自然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朝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清朝冷知识揭秘

全文共 222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清宫剧又火了起来,但电视剧毕竟做出了很多美化,那你想知道真实清朝到底是怎样的么?这次就为大家讲几个清朝的冷知识。其实清朝人的生活和明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当时很多西方的东西已经传入中国。所以生活上的娱乐项目也多了起来,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好日子也就不多了,到处都是殖民地还要遭受列强的欺压,从这点来看清政府的贪婪无能也是耽误了国事。

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的国际声望跌到了谷底,不仅英法德俄等一流强国加紧瓜分中国,一些欧洲二三流小国也蠢蠢欲动要来占便宜。

比如那个“可爱”的意大利。

意大利统一之后,野心也逐渐大了起来,也想抢地盘,只是意大利军队的战力实在太渣了。

普奥战争,奥地利军队被普鲁士军队打的惨不忍睹,但是意大利军队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被绝对弱势的奥地利军队揍的四散溃逃,让俾斯曼大为光火。

在欧洲没占到便宜,意大利就把扩张势力放到了海外,可此时整个世界早就被列强们分的差不多了,要么去那个暂时还没人看得上的埃塞俄比亚。

那就上吧,结果,意大利军队打了2年,伤亡上万人,最后惨败而归,实实在在地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

可意大利还是不死心,眼瞅着大家都在大清国抢地盘,他心动了,也要分一杯羹,弄点势力范围。

1899年,意大利正式通知大清国,要求租借三门湾做军港,并要修筑一条从三门湾通往江西的铁路,并宣称三分之二的浙江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要求清政府不得把浙江任何一块地方租借给其他国家。

清政府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毕竟来乘火打劫的欧洲国家太多了,清政府吃了几次亏,也逐渐知晓了一些国际格局,不再随随便便地就卖主权,毕竟,不能让阿猫阿狗一样的货色揩油啊。

于是,清政府找列强打听了一阵子,就对意大利的底细清楚了,知道意大利就是个“草包”。

所以大清国断然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说那我就来硬的吧,派出三艘军舰开赴三门湾进行恐吓,不过清政府也严令浙江沿海加强战备,寸步不让。

一看清政府这么强硬,意大利就软化了一些,就说那三门湾不要了,那你就找别的什么港口租给我吧,你只要保证不把三门湾租给其他国家就行了,还有其他一些修铁路、开矿之类的要求,当然,继续被清政府拒绝。

清政府为了遏制意大利的野心,调动了主力军舰开赴浙江沿海,宣称不惜与意大利一战。

战五渣的意大利军队当然没有真正开战的决心和勇气,眼看大清国这么强硬,也就只好认怂了。

后来还是八国联军之后,意大利找到了机会,派出了85人组成的军队,战后在天津拿了一块0.5平方公里的租界。

1清朝的太监都会在每一年的四月二十八过节,选择在这一天是因为药王爷的生日,这一天,太监们会互相庆祝对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谓的大难,指的是成为太监的那一刀!

2清朝时期,有一种“试婚格格”,由宫女担任,主要的工作目的是在公主结婚前,去到驸马爷家里,和驸马爷啪啪啪,试一试验一验驸马爷的各种性能力,等到皇帝的女儿大婚之时,该宫女也会随之陪嫁而去。

3清朝后宫也有年薪。皇后娘娘年薪一千两,皇贵妃八百两,贵妃六百两,妃三百两,嫔两百两,贵人一百两,常在五十两。以此类推,后宫佳丽的宫斗的源头,可以肯定有经济因素在里面的,谁不想涨名分加年薪啊!

4雍正皇帝痛恨钱名世,亲自手书匾额“名教罪人”挂在钱名世的家门之上,这还没有完,又命令三百多个人集体写诗骂他,还要把这些诗集中成集,让被骂的钱名世自己掏腰包出版成册。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你们说说这至于吗?

5清朝皇帝的儿子每天四点就要起床读书学习了,六岁就要上朝陪着皇帝老子上班,随时要被皇帝老子派活儿干!一年只能休息五天,这五天为大年初一、端午节、中秋节、皇帝老爸的生日和自己的生日。也是够苦逼的啊!

6清朝官员的年薪如下:一品大员180两,二品官员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30两。有爵位的人,年薪很高,亲王年薪10000两,郡王年薪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

7越南人本来就是想把自己的国家叫“南越”的 ,可是到了嘉庆皇帝那里,通不过,嘉庆皇帝大手一挥,改了,就叫“越南”吧!

8故宫博物院公开雍正皇帝批阅奏折的原始文件,原文如下:“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躬甚安好,你好吗?”、“朕亦甚是想你”、“汝谓朕盲耶”,最后一句话,可不可以理解为:你说老子眼睛瞎了,看不见了,是不是啊?

9乾隆皇帝于公元1799年挂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在这一年去世了。

10在清朝妃子陪皇帝睡觉,必须要把自己洗得白白的香香的,不能穿衣服,赤条条的盖着被子,由太监抬着送到皇帝身边,啪啪啪结束了,再送回去。

11清朝最后的仨皇帝都没有孩子,他们是:同治、光绪和宣统。

12清朝在北京城里做官的官员,每年春节换春联的时候,就这一句“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花”,马屁一年又一年的拍,就是不换!

13雍正皇帝自坐上皇帝宝座之后 ,就没有走出过紫禁城,他还曾经给鳌拜平过反。

14清朝末年,曾经有人主张建立一支秘密海军部队,直接去进攻日本本土。

15紫禁城三大殿的门口,没有一棵树。

16清朝的官员,无论大小官职,都要见一下皇帝老儿一面,这是清朝皇帝的要求。

17乾隆年间 ,广东番禺有个叫王健寒的老头,九十九岁了,还去参加当地的乡试,还写了一首“翁覃溪记”的诗。

18嘉庆18年,1813年,天理教打进了紫禁城,有人用弓箭射进了隆宗门的匾额上了,到现在还有半个箭头在上面,不信自己去故宫博物院买票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儿童时期易发生斜视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视轴注视目标,而另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现象。斜视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眼、斗鸡眼。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白眼。当然,斜视并不仅指两眼相对位置有明显畸形的情况,也包括斜度很小,表面不易察觉,而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那些根本没有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因此,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方面的异常,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为什么儿童时期发生斜视。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这段时间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或者由于儿童原来形成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外界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使这种不稳定的能力减弱丧失而引起斜视。眼斜视后又阻碍了双眼单视发育,加重了斜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为什么儿童时期易发生斜视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注意!女性“特殊时期”要防痔疮哦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女性在经期、妊娠产育等特殊时期,更容易被痔疮“青睐”。那么,注意!女性“特殊时期”要防痔疮哦!和您一起来看一下!

女性“特殊时期”要防痔疮

妇女在月经期往往因失血而致大便硬结,再加上女性的生理特性,如果“照顾”不周,更易发生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经期便血,容易被月经掩盖,血从肛门流出往往误以为是经血而不及时治疗。

孕期妇女,随着胎儿的增大,孕妇的腹压也会增大,压迫直肠,产生肛静脉回流受阻。本身就有痔疮的孕妇,在生产时要用力将孩子生下来,容易造成痔疮脱肛。一些妇女在生育后都喜欢进食益补的食物,但这类食物性干热,容易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导致痔疮。

如果孕妇在生产时因用力过猛造成痔疮脱出,要及时将痔核送回,以防止形成血栓性痔疮,导致痔疮加剧。如果痔核没有及时送回,要在生产后的2-3天内,及时就医,严重时要马上治疗。

对女人来说,患痔对其心态的打击是首当冲的。要防患于未然,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如果你对孕期进补注意事项等有关孕妇饮食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忌擅自进补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不同时期猫对猫粮的需求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喜马拉雅猫(详情介绍)

随着猫咪的不断生长,它们对于营养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我们不可能一直用一种猫粮来来喂食猫咪。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需求,猫咪对于猫粮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不同时期猫对猫粮的需求我们应该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就能更加及时的为它们更换猫粮了。

1.幼猫有特殊的营养需求幼猫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两段时期,首先是生长非常快速的生长期,继之是性成熟期。在这两段时期都需要有适当的营养才能使幼猫成长为健康强壮的成猫。

2.快速生长期:2月龄至6月龄幼猫断奶后就进入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持续到幼猫达6月龄时。在这段时间内,幼猫需要营养均衡、同时蛋白质及热量都较高的优质食物,供应快速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和能量。以单位体重所需的能量来看,快速生长期幼猫所需的能量是成猫的二倍;但幼猫嘴小、牙齿小、胃也小,因此无法在一餐之中吃掉并消化足量的食物。所以断奶后到六月龄的幼猫一天必需至少吃三餐。因为幼猫需要大量的营养和热能,所以幼猫必需食用经过特殊配方的优质幼猫猫粮。这类优质幼猫粮的特点是以肉类为主要的原料,同时非常容易消化,含有大量营养素,能满足幼猫的特殊营养需求。

3.快速成熟期:6月龄到12月龄当幼猫经过快速生长期而达到类似成猫的体型时,对营养的需求又有不同。六月龄以后的猫,生长速度开始变慢,活动量也会稍微减低;这时他们每餐的食量较大,所以可以减少每天用餐的次数。虽然这时猫的体型很像成猫,但是多少仍会长大一些。许多猫主人在猫达到性成熟期时都会给猫吃不同的食物;事实上,猫儿喜欢吃优质干猫粮;这时可以在干猫粮上添加一点营养丰富的猫罐头食品,以符合他们因生长速度较慢所产生不同的营养需求。

因此对于不同时期的猫咪来说,营养的需求量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总是拿一种猫粮来喂食它们。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适时地更换猫粮,才能让猫咪生长地更加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朝历届宫斗冠军 孝庄太后、甄嬛、魏璎珞谁最厉害?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随着《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各位观众又被清朝宫斗剧给折服了,这次选出的清朝历届宫斗冠军你们认可么?是能说皇帝后宫每天发生的事情的确非常精彩,魏璎珞算是近期风头最大的人物了,也见识到了她的厉害。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各个宫斗剧最厉害的人物排名,第一位可能大家还想不到,是由宁静扮演的孝庄太后,甄嬛、魏璎珞也在榜单之中,一起来看看谁才是宫斗戏中最厉害的人物吧。

如果同时追《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简直串戏到不行!《延禧攻略》播出在先,大家已经接受了剧中的人物设定,结果内容情节完全反转的《如懿传》开播,反派变正派,正派变反派 ,女主从“令妃”变成了“娴妃”,真的不怪观众看得一脸问号呀!那究竟谁才是宫斗届扛把子呢?

一向不闻圈内事,只专注于拍戏的宁静,近日再次因为耿直被热议,而最近大热各种剧集更是不禁让人想到她主演的《孝庄秘史》。

宁静饰演的大玉儿被大家说是初代宫斗冠军,相比甄嬛、璎珞等人,她的格局更大一些,不仅仅局限于后宫,除此之外,她在剧中的演技也被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哭戏”。大家对这部十五年前的老剧还有印象吗?

对比上届宫斗冠军得主与新一届青铜王者的交接仪式。看剧的同时也不忘翻翻百家讲坛回顾下历史,顺手买点周边产品,艾特一下乾隆故宫和演员。你就是沉迷于这个夏天的剧里了,也不失不是件有趣的事情。

《如懿传》一开播,各种吐槽就接踵而至。毕竟它杀青近两年时间,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网友经历了两年的冷却期,再加上《延禧攻略》的洗脑,现在似乎不大买账了......首先,让人吐槽最多的,是周迅扮演少女时期的女主。

看剧照,确实是没有少女气息,被不少网友称是脸僵了。但每个人都会变老,以前周迅出演《大明宫词》时,要多水灵有多水灵,没有必要死咬着女性年龄不放,而且其实这也是造型的锅。

喜欢白月光的依然挥着卫龙大旗等乌拉那拉氏领盒饭,期待周公子的也会猛的听到原声吐槽一句太平公主和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时间荏苒,再去想想孙俪的甄嬛传之后芈月传你还记得剧情里有什么?

看上一届宫斗MVP嬛嬛如何教璎珞笼络皇上的手段:你必须让他想你、念你,可是还整天见不着你。真的不愧为上一届的宫斗冠军呀,手段就是不一样。高!

有陈道明、刘晓庆两位老戏骨主演的《一代妖后》,上映时间1989年,相信很多人都没出生呢!刘晓庆饰演的慈禧太后荣膺桂冠。

清朝历届宫斗冠军,你觉得谁更能打一点呢?你又pick谁呢?个人觉得慈禧太后必须C位出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扁鹊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 扁鹊是什么时期的医者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郡鄚(今雄县鄚州镇)人。扁鹊是古代神医,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扁鹊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

扁鹊初次医治好了赵简子的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便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

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慈禧实际掌权清朝多少年?为什么没人能限制慈禧的权利?

全文共 3644 字

+ 加入清单

慈禧太后是清朝的大罪人,也是清末实际掌权人,不过慈禧究竟凭什么可以手握大权这么多年呢?主要还是因为在咸丰帝驾崩后,发生了辛酉政变,形成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而且后来的几位皇帝年纪都太小,根本没办法处理朝政,所以慈禧就逐渐成为了实际掌权人,等到光绪帝长大后也完全限制不了慈禧,甚至还被慈禧囚禁。对于慈禧来说,太过于贪图权利,导致为了稳固自己政权做了很多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也让清朝沦为各国欺负的对象。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也就是今天的辟才胡同。

都知道,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中算是影响甚大的人物,可以说,清朝的覆灭,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垂帘听政48年,耽误了大清了48年,使之一步一步走向覆灭。从这一点来看,慈禧倒是幸运,提前撒手人寰,免遭溥仪时代的流亡之苦。

但是,如若了解到慈禧早年的家庭生活,您或许又会觉得慈禧是不幸的,她在正值青春时期,遭遇丈夫离世;中年时期,又痛失爱子,可以说,慈禧晚年的专政跋扈,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早年的不幸经历。尽管后来慈禧一人独掌大权,天下万民无不敬畏参拜,但是,却始终难以抚平她内心的伤痛,这是权力所无法修复的。

这些伤痛是年轻时候留下的,终将会伴随一生,直至死去。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纵然慈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没能经历应有的儿孙满堂,这种失落在深宫大院中,会显得更加郁愤,继而造成性情的变化。昔日盛极一时的王朝在慈禧手中走向衰落;母权专政之下,两任皇帝犹如傀儡,毫无实权,被慈禧玩弄于鼓掌之间。慈禧对权力的欲望是否为了弥补年少时期的不幸?

她本为柔弱女子,又是靠的什么在清宫内掌控一切,统治清朝将近五十年?今日我们不妨褪去慈禧强权专政的一面,忽略她的政治身份,仅从妻子、母亲、女人的角度,去了解一下真正的慈禧。民间关于慈禧的传言很多,尤其是慈禧的相貌,讨论度最高。

我们需要知道,慈禧早年家世寻常,并没有高贵血统,祖上也没有什么风云人物,她之所以能进入宫内,是因在“选秀比赛”中胜出才得以进宫为妃。那么,慈禧长相到底如何呢,她自己曾经这么评价,即是“宫人以我为美”,可见,当时慈禧对自己的容貌相当自信。介于目前流传的慈禧照片多为晚年形象,我们只能通过部分存世画像来一探慈禧年轻时候的模样。

从一些画像中可以看出,慈禧给人一种优雅端庄之感,且这还是通过现代的审美去观察。如果是古代审美,或许这已经称得上绝色佳人。在慈禧年老之时,曾有两个女人与她关系甚密,相处最久,其中一位是德龄公主。

德龄公主早年随父亲去过日本与法国,因此精通各国语言。正是这点,她在晚清时期,颇受慈禧太后喜爱。谈及慈禧容貌,德龄公主是这样评价的:“太后在年轻的时候,堪称风华绝代、艳压群芳,当时宫内都为之赞叹不已。可是随着时光推移,容貌总会受到影响,太后也是这样,近些年逐步老迈。尽管如此,从太后脸上,还是能看出曾经的几分姿色咧!”

德龄公主对于慈禧的容貌评价很高,接下来再看曾和慈禧接触过的卡尔怎么说。1904年时,卡尔入宫专门给慈禧画像,两人曾近距离相处九个月之久。据卡尔在书中回忆:“我第一次看到这位太后时,她给我的印象就是美丽端庄。我并不知道她的年龄,但猜测应该是四十岁左右(其实,当时慈禧已经七十多岁),太后为人和善,我们相处的那段日子很开心。”

“且太后的身体各方面都很匀称,生的恰到何处。比如那美丽的面容、修长的双手、苗条的身姿、乌亮的秀发,这些组合在一起,造就了完美的太后。在相处的日子中,太后每次嫣然一笑,都让人沉醉其中,心生欣悦。”通过两位曾与慈禧太后接触的女性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或许真的美艳动人,德龄公主与卡尔完全没有说谎的必要,如此不吝夸赞,定然有着过人之处。其实能够成为皇帝妃子,哪个不是姿色出众呢?

慈禧能够选秀获胜,我们认为她是美女胚子,那么其他妃子同样是精挑细选而出,若单论姿色,定然有媲美慈禧的妃子。后宫佳丽云集,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乃是常态,想要成为皇帝身边的宠妃,甚至,是登步皇后之位,必然有着别的妃子所不具有的才能。

那么,慈禧能够获得皇帝赏识,又是靠的什么才能呢?

慈禧的过人之处便是能读写汉文,这在满清皇室内可是一项少有的能力。皇室内的妃子一般都出身不凡,来自满清贵族,从小接触的都是琴曲歌艺,哪会主动去学习汉文。但是,清室入主中原,想要完全去汉化是做不到的。一方面他们满族文化落后,只有学习先进中原文化;另一方面,满族人口远远不及中原人口,这就意味着想要强行使汉人放弃原有文化,根本无法做到,同时,此举还会威胁统治稳定。

为此,满清创立之初,便允许汉人文化传播,清室还任用汉人为官,就连圣旨,都是使用汉文书写,特别重要的诏令,如:传位诏令,清朝皇帝除了用满文撰写外,还会再用汉文复抄一遍。因此,汉文在满清时期,用处颇大,慈禧能够精通汉文,可以为皇帝协助朝政、分担事务,自然更容易获得皇帝欣赏。

在这期间,慈禧积累了执政经验,为日后垂帘听政打下了基础。

慈禧对于权力的把控欲望远远超过平常人的理解范畴,这点主要体现在同治、光绪时期。作为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如愿继位,但慈禧却并未对他放权,反而处处制肘,可以看出慈禧对权力的渴望。当然,后世也曾对此作出辩解,称慈禧此举只是为了严格磨炼同治,之所以未放权,是觉得同治皇帝的能力还未达到她的心理预期。

不管是哪种说法,慈禧此举在同治皇帝眼中,成为了一种霸权表现,这使得同治在幼年期间,性格中便对慈禧产生抵触,这也造成了二人母子关系出现隔阂。不可否认,慈禧非常疼爱儿子,此情体现在同治皇帝生病上。当时,同治皇帝发烧出疹,慈禧得知后,顿时心急如焚,担忧万分。观察了一夜后,同治病情开始加重,身上的病疹好似要顶出一般,下面挟裹着瘟痘,呈现出颗粒状。太医由此判断,同治皇帝这是感染了天花。

慈禧看着儿子浑身的水痘,心疼不已,但她又毫无办法,只能令太医全力救治。在这期间,她仿佛不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而是一位担忧着重病儿子的母亲,慈禧全程不敢给太医施加压力,唯恐因自己的问题,影响到儿子的病情。少许,她想起祖上曾有一些驱除瘟神的法子,说不定对儿子有些帮助呢。

想罢,慈禧当即命人将宫中的痘神娘娘请来,其实,早在同治生病的时候,慈禧就已经请过,眼见儿子病情不见好转,她只好将请神移位。迎接的时候,还特意在宫内铺上红毯、各处张贴对联,营造出喜庆的景象。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天花乃是痘神娘娘洒下的东西,他们如果诚心供奉,痘神娘娘便会将天花收回,那同治皇帝的病情自然不治而愈。

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对儿子同治是非常疼惜,哪怕在供奉结束之后,她依旧尽心尽力,为了儿子早日痊愈,在宫内举行大型祭礼,期间祭烧纸扎龙船、金银玉帛等祭品,恭送痘神。随着烈焰腾起,恭送痘神娘娘的仪式也算结束。尽管做了这些,慈禧心中任不安稳,还特意与慈安一同到寿皇殿为儿子祈福,保佑同治平安度过此劫。

慈禧太后一片诚心终究没有感动上苍,在其后的日子中,同治帝病情迅速恶化,水痘脱落形成毒疮,而后于腰部溃烂,流脓不止,随后,这种溃烂便蔓延全身,此刻的同治皇帝已处于弥留之际......

最终,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帝“六脉已绝”,病逝于养心殿东暖阁,慈禧痛失爱子。

纵观慈禧一生,权力与家庭,终要有所舍弃,这或许是上天安排,又或许是她迈向权力巅峰,不得不作出的牺牲。她的一生颇具争议,伴随着幸运与不幸。说是幸运,她是一个受上天眷顾的女人,出身普通却能做到一国之母的地位,除了自身努力外,上天福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遥想当年,慈禧还只是一个普通官员的女儿,论身份,自然比不上那些王公贵族高贵,但她却在宫廷选秀中脱颖而出,击败了众多强力对手,进入皇宫。

也正是从此刻起,她的命运迎来转变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怎么利用,就要靠个人能力。很幸运,慈禧早年所学的汉文,使得她在后宫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获得皇帝赏识,从最初的秀女到贵人再到嫔,最后受到恩宠,生下咸丰帝唯一皇子,自此奠定后宫独一无二的地位。儿子的出生,使得她直接由嫔到妃,完成了地位的转变。

但是,这显然不是终点,慈禧所生皇子为咸丰嫡子,注定将来要继承大统,到时慈禧将是母仪天下的皇太后。事实证明,她做到了,且趁此“垂帘听政”四十八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最终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并且,慈禧在临终遗言中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蟒袍是一种什么服饰?清朝官员一般在什么时候才会穿蟒袍?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蟒袍是一种规格比较高的服饰,一般平民老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能穿这种衣服的,当然它的地位也那么高,也并不是只有皇亲国戚、宗室亲王才可以穿的。因为蟒袍在当年属于吉服的范畴,一般都是在吉庆典礼的时候穿的,比如说祭祀天地这种典礼。

吉服包含的范畴有不少,龙袍也包括在内。皇帝在吉庆典礼上,也得穿龙袍。除了祭祀,包括群臣朝见皇帝,皇帝宴请群臣等场合,只要皇帝穿了龙袍,官员就得穿蟒袍,表示礼敬。清朝的时候,只要拥有官员身份,都有资格穿蟒袍。

除了上述这些场合,清朝还有规定,在元旦、冬至、夏至、万寿节这四个节日,官员都得穿蟒袍庆贺。万寿节是皇帝、皇后以及太后的生日。一般来说,每年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后四天是穿蟒袍的时候。不过,有时候万寿节会延长,官员的蟒袍最多要穿一个月。

虽然蟒袍穿起来很气派,可是,那么厚的面料,一层层的裹着。如果是夏天,简直就是在受苦。当然,即便这么受苦,也有一大群人争先恐后。

即便官员穿的同样都是蟒袍,不过,蟒袍之间的样式,还是有很大不同。这种官员,跟官员的级别由很大关系。清朝官员有九品官阶。每个官阶的俸禄、地位待遇,有很大不同。蟒袍也是用来体现这种不同的表现之一。

在这里,就有必要讲讲,蟒袍的样式。蟒袍跟龙袍,其实很相似。主要的区别只是在于,蟒的爪子是四个,龙的爪子是五个。这种划分方式在元朝时候定下的。

这样一来,五爪龙就成了皇家专属了。但是,皇帝为了显示对某些人的看重,便会允许他们穿五爪蟒袍的官服。

五爪蟒跟五爪龙几乎就是一样的。但是,龙袍跟蟒袍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在颜色、纹饰等方面,龙袍跟蟒袍开始出现区别。

比如龙袍使用的明黄色,这是属于帝后专用色,亲王皇帝都不能使用,更不用说朝廷官员了。

纹饰上,龙袍则有“十二章纹”,这个也是其他服饰上没有的。而且,龙袍也是因为它只属于帝后能穿,才让它成为别人不能使用的称呼。

当然,穿五爪蟒袍依然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在宗室当中,只有皇子、亲王、郡王可以穿五爪九蟒。而官员当中,则是按品级划分的。只有一品、二品、三品官员,才能穿五爪九蟒。

至于其他官员,最多只能穿四爪八蟒。到九品官员的时候,则是四爪五蟒的蟒袍样式。

蟒袍上蟒的数量是在下降。爪的数量不会下降。四爪以下就不是蟒了。这种蟒袍样式的不同,是清朝特意做的一种安排。

跟过去的朝代相比,清朝开放了蟒袍的使用情况。因为在明朝的时候,蟒袍只能是皇帝特赐。其余官员不能私自穿着的服饰。

而且,穿蟒袍的时候,还要佩戴玉带,显示尊贵。清朝将蟒袍纳入官服中,这是继承了过去的服饰制度。

让蟒袍可以成为所有官员穿着的服饰,则是一种根据实际的变动,拉拢官员的做法。但是,把蟒袍区分出级别,则是体现出清朝官员本身等级高低的不同。

正是这种等级的不同,成为皇帝升迁赏罚官员,让他们愿意听话、办事,忠心耿耿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幼鸟各时期断奶的方法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幼鸟和人类一样,都会面临断奶的情况。幼鸟应该如何断奶?作为主人,应该用哪种断奶方法帮助幼鸟断奶呢?小编来告诉你。一、新鲜反刍食物鹦鹉雏鸟初期时吃的应该是100%温暖、新鲜反刍的食物。喂食的间隔和量则因为品种而不同。当雏鸟想要吃的时候就喂,累的时候就睡,不需要所谓的固定喂食时间表。二、色彩香味俱全雏鸟完全不会吃普通的食物,我们可以箱中放满满一碗的蔬菜及水果,其主要作用在於可以利用这些新鲜蔬果的色彩及香味来刺激雏鸟的感官进而促进牠们的食慾。三、转换食品拿捏雏鸟後期75%手喂,25%成鸟食品,一天喂四到五次的同时,我们就可以用转换食品与湿热食品开始教导幼鸟如何开始学习断奶。转换食品建议用另一个碗来喂。小编提醒:转换食品尽量选用马铃薯喂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王爷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看一些古装剧的朋友,大家都知道,关于古代王爷俸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谜,到第一年能拿到多少,其实这个问题小编确实是有想过,但是一直都不知道确切的数据,毕竟王爷的俸禄真的是太多了。那么话说回来,清朝的王爷一年的俸禄有多少呢?换算称现在的人民币,一年有多少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的时候,得到亲王爵位的途径极少。乾隆年间曾定下明确规定,宗室中亲王的分封,只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凭着功劳获得亲王爵位的,被称为“功封”。这种方式获得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父亲是亲王,儿子也是勤王,爵位不减。

另一种是凭着血缘关系,获得的亲王爵位。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兄弟、儿子。这种方式获得的爵位,会代代递减。父亲是亲王,儿子就成了郡王。

按照《大清会典则例》,朝廷为亲王爵位的宗室,每年规定俸禄为一年一万两白银,大米五千石。五千石的大米,相当于现在50万斤重量的大米。

这个数字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清朝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每年大概在一百两左右,口粮以每个月50斤大米统计,每年口粮大概在600斤左右。

当时清朝的亲王年俸为1万两白银,禄米是一万斛。要知道,当时的白银的购买力要比现在的人民币要强了太多,当时的一两白银折合成人名币大约在500元左右,因此光是年俸就有500万元,这放在现在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另外,不要忘了,还有1万斛米,换成钱的话,也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万左右,一年加起来的收入能够达到800多万。而且亲王还有自己的封地,算上封地上的话,那收入放在现在绝对是不敢想象的,这也难怪他们平时出手都是十分的阔绰,感情是有钱啊。

要知道,在清朝末年,一辆性能不错的军舰不过几十万两,这也导致了清政府后期国库亏空严重,就像甲午战争时期的北洋军队,就是因为清政府国库空虚,没有资金供给,让北洋军师可以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才会初战就如此落败。

若是这些王爷或达官贵族,每人都可以拿出一些钱,以增强清政府的综合实力,也许不仅甲午战争的结局可以被改写,中国被凌辱的历史也可能会有所改变,最终这些王爷贵族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在清政府灭亡后,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很快变得穷困潦倒,不仅没有了以往的身份地位,还要为了没落家族被迫谋求各种生存手段,甚至有落魄不堪的王爷还想为了金银财宝,妄图挖自家祖坟,可谓是丑态百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