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先秦

先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先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先秦问题。

分享

浏览

2168

文章

18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什么援引神话最多?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学习螽斯,了解先秦经典祈福名额!

全文共 182 字

+ 加入清单

螽(zhōng)斯

选自:《诗经》

螽(zhōng)斯羽,诜诜(shēn shēn)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zhōng)斯羽,薨薨(hōng hōng)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zhōng)斯羽,揖揖(yī yī)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斯,是先秦时代的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以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为特色,是先民为祈求多子多福而吟唱的民歌。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民歌“伐檀”:唱出劳动人民的反抗!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伐檀

选自:《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gàn)兮。河水清且涟猗(yī)。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gè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yī)。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兮。河水清且沦(lún)猗(yī)。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chún)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七子分别是谁?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

全文共 5992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七子”可能有很多人很少听说吧,这其实指的是先秦时期七位非常有名的人物,是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七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我们知道,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一个各种思想争相涌现出来的时期,虽然说有很多学派已经消失,但是也依然留存下来了很多非常具有价值的著作。那么,这先秦七子分别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给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传说孔子出生时长得奇丑无比,他的母亲就把他扔在洞口,但是,十天后,他的母亲再来于此,发现老虎在给他喂食,天热,老鹰给他扇风,孔子的母亲见于此,于是又把他带回了家,后培养成为今日的至圣。2.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後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後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後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於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後代。而孟孙、叔孙、季孙三氏都是鲁柦公的庶子,因而称为三柦。孟孙的嫡子称孟孙氏,其馀支子改姓孟氏。春秋之後,三柦的子孙式微,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3.荀子

荀子 xúnzi(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4.墨子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i),又称墨翟。墨子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5.老子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庄子

庄子 [5]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7.韩非子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武安君这个封号是不是有毒?先秦四人获封全部惨死!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武安君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封号先秦还是非常的给力的一个的封号的,但是这个封号好像有毒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封号放起来比较的给力有前途,但是仔细的辨认你会发现我去还真的是搞死了死个人,所以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看的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古代有官职有封号,还有爵位,周朝建立以后,对于礼非常的重视,谥号、庙号这些分的都很清楚。周朝其实是在礼下进行的统治。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对殷商的制度进行了整理和修改,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仪也发生变化,很多封建王朝都采用法家的思想,礼依然在,只不过没有像周朝那么重要。后宫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贤妃、淑妃、德妃、这些其实都是封号。

而对于大臣的官职也是有封号的,比如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其实都是封号,这些人官职都是大将军只不过封号不同。

所以每朝每代获得相同封号的人很多,因为这是个名誉。

纵观中国历史,有一个封号只有四个人获得,还都是先秦时期的人,但是获得这个封号的人死的都非常惨,仿佛被下了诅咒。这个封号就是武安君。

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当然这是在周时期,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君就代表了皇帝,所以武安君这个封号只在先秦才有。

被封为武安君的总共只有四个,分别是白起、李牧、项燕、苏秦。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战神的称号当之无愧。白起一生征战,未尝败绩,不过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得罪了丞相范睢,范睢心甘情愿中了赵国的反间计,阻止了白起继续攻打灭亡赵国的计划,梁子从此就结下了。

后来秦王再想攻打赵国,时机已过,白起就称病。秦王诏令白起多次,但是都被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范睢就说了白起的坏话,白起在奔赴战场的路上被赐死。

李牧也是名将,是跟白起并称的名将。李牧是赵国人,李牧的人生轨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李牧在赵国北部抵御匈奴,很受赵王的重用,后来赵王无人可用,所以启用李牧抵御秦国。李牧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赵王谓“李牧为寡人的白起啊”,所以李牧获得武安君的称号。

从获得称号开始,李牧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折。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赵王杀李牧等于自毁长城,第二年秦国就攻下了赵国首都邯郸,只剩下赵国公子嘉苟延残喘,几年后赵国彻底灭亡。

项燕则是楚国名将,只不过没有白起、李牧那么出名。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项梁的父亲,世代为楚国将军。项燕作战也非常厉害,曾经打败秦国李信的攻击,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但项燕生不逢时,有实力,但是却没有足够好的军队,尤其是又碰上了名将王翦,最终项燕战死,楚国也随之灭亡。

最后来说说苏秦,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游说六国合纵抗秦,配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是在完成六国合纵以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后来六国合纵解散,苏秦还在各国之间斡旋,齐国的大夫为了争宠,争相刺杀苏秦,苏秦受重伤,临死前让齐王车裂自己,悬赏刺杀自己的凶手,齐王依计行事,抓住凶手并诛杀。苏秦也是死的最惨烈的武安君。

武安君这个称号或许本身就会被猜忌,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这是大王才能干的事。或许这也是获封武安君不得善终的原因之一吧。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都是怎样的?如果穿越到先秦有多少东西吃不了?

全文共 265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这是多少年所积累下来的接近。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若是穿越到古代,咱们能吃上一些什么东西呢?如果给你一次机会穿越到古代,你会想去哪个朝代呢?汉朝、唐朝还是宋朝呢?有人可能就会想了,想像项少龙一样穿越回先秦。然而当他在先秦吃一顿饭的时候就泪奔了。

先秦某店小二: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穿越的现代人: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先秦某店小二:那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穿越的现代人: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先秦某店小二: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穿越的现代人: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先秦某店小二:抱歉,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穿越的现代人: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吗?

先秦某店小二:客官,小点声!朝廷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

穿越的现代人: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先秦某店小二: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穿越的现代人:那就不吃饭了,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先秦某店小二: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宋朝民间才有种植……

穿越的现代人: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先秦某店小二:真抱歉,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穿越的现代人: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先秦某店小二: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穿越的现代人: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店啊?

先秦某店小二: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穿越的现代人: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先秦某店小二: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穿越的现代人:那你们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先秦某店小二:客官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穿越的现代人: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先秦某店小二: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穿越的现代人:顶你个肺啊!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先秦某店小二: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穿越的现代人: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先秦某店小二: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客官您还要什么?

穿越的现代人:……

先秦某店小二: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各种食材传入中国时间表先秦

1.小麦:原产西亚,约4000年前传入。

2.大麦:同上。

3.高粱:原产非洲,西周时沿埃及→印度传入。一说宋元时期才传入。

4.皮燕麦:原产欧洲。裸燕麦(莜麦)原产中国。

5.藕: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锅藕汤,然而藕是从南亚传入的

6.萝卜:古称“莱菔”,《尔雅》名“芦萉”,现倾向于地中海沿岸起源说

7.姜:倾向于原产东南亚说。传入时间不明,孔子有“不撤姜食”,《吕氏春秋·本味》有“阳朴之姜”汉

张骞出国一趟,带回来很多好吃的:1.葡萄;2.核桃;3.石榴;4.黄瓜,原称胡瓜,南北朝时石勒改叫“黄瓜”(随着石勒解锁黄瓜新功能,黄瓜历史进入黑暗时代);5.蒜;6.蚕豆;7.旱芹;8.香菜(或说唐朝始传入)。

汉代传入的还有:9.豌豆;10.芋头,原产东南亚 ;11.莳萝(洋茴香),一说唐朝传入;12.胡椒;13.大葱(小葱是先秦由北方传入)三国两晋南北朝

1.茄子:由印度传入(最早以茄子为蔬菜记载见北魏《齐民要术》,当时已是寻常蔬菜,可见栽培肇端早于此)

2.扁豆:由东南亚传入隋、唐、五代

1.无花果:原产西亚,唐时传入

2.菠菜:由尼泊尔传入

3.莴苣:隋代传入

4.开心果(阿月浑子)——至晚于唐代,由中亚传入,《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宋

1.西瓜:原产非洲,唐时入西域,宋时传入中原;2.丝瓜;3.胡萝卜(一说仍是张骞带回国的)

香蕉:原产东南亚(一说中国是原产地之一,然而古称“甘蕉”是否确为香蕉,存疑)明

1.菠萝:原产巴西

2.辣椒:原产美洲,明末传入

3.南瓜:明末清初传入

4.苦瓜:郑和带回国

5.土豆: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

6.甘薯:原产美洲,万历年间由东南亚传入

7.向日葵:原产美洲

8.玉米

9.花生:原产美洲

土豆、红薯、玉米、花生传入中国,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附带的粮食压力,为清代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条件(清顺治十二年人口1.2亿,到咸丰元年4.3亿)。此前的主食加工费时费力,收割、脱壳、研磨,面食还要做成型,看唐朝的菜谱,当时主食就是各种烤饼。可以想见第一次看见土豆和地瓜时的喜悦:卧槽!这么大块的粮食?挖出来就能吃了?吃一点居然就饱了……据悉,随着土豆地瓜大面积种植,我朝全面开放八胎政策。 有地瓜,勇敢爱。清

1.草莓:中国有野生品种,清中叶从国外引进良种。

2.番木瓜:明末清初,原产墨西哥

3.苹果:中国原产的苹果叫“柰”,又称沙果,今天常见的苹果是清末引进

4.菜花:光绪朝引进

5.卷心菜:清初引进,原产欧洲

6.洋葱:清末引进,原产西亚

7.番茄:明代有记载,现在倾向于18世纪引入种植说,有报道指西汉墓发现番茄种子,证据尚不确凿

8.西葫芦那么我们原生的究竟有什么?

1.水稻;2.白菜:半坡遗址发现过白菜籽,但今天常见的白菜,可能仍然是由地中海一带分多次传入中国的,同时传入的还有油菜;3.小米(粟);4.糜子;5.龙眼 ;6.梨 ;7.橙子;8.樱桃;9.韭菜;10.冬瓜;11.大豆;12.山药;13.茭白;14.黑木耳;15.葫芦;16.枇杷;17.枣/酸枣:1200万年前中国已有枣树分布(曲泽洲.1987);18.杏:中国是杏原生起源中心之一,另外中亚和近东也有原产品种;19.桃子;20.中国李(与今市面常见的黑布朗略不同);21.榛子;22.栗;23.猕猴桃:古称“苌楚”,20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改良为奇异果,今新西兰是最大的猕猴桃出口国;24.荔枝:中国荔枝发源于中国本土,很可能是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的野生品种驯化栽培。较早见载于《西京杂记》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三辅黄图》说汉武帝试图在长安种荔枝,无一存活,武帝遂杀匠人陪葬。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时期羊的地位如何?两国曾因羊羹发起战事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物质没有现代这么丰富,每天的食材比较单一。在先秦时期,一般是把羊和鱼当做最美味的食物,从“鲜”字的组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当时羊肉可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一般只有王室或者招待贵族才会拿出羊羹这道菜。而且更有战事是因羊羹而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羊在先秦的一些故事,看看当时的人们为了羊都做出了哪些令现代人感到不解的事情。

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都曾大量出现吃羊肉、喝羊肉汤的场景,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满满一大碗倾泻而下,酣畅淋漓,宽袖一甩,大喊痛快,秦人的那种质朴、务实、刚健之风跃然满屏。伴以苦菜凉茶,阴阳调和,御寒,又不上火,且风味独特,极具秦风。春秋战国,羊肉汤作为王公贵族的主食之一,引领宫廷美食。剧中多以肥羊炖,配合凤酒,加苦菜,代表秦国原汁原味三大特色美味。

当然,羊肉是贵族的食物,一般普通百姓能吃到肉已经不错了,更别提享受肉中之贵的羊肉。春秋战国时期,肉汤盛行,浓浓的汤汁,鲜香醇口,肉汤又以羊肉为主,不过,羊肉汤是现在的叫法,先秦时期称之羊羹,古籍中多有记载。羊羹,即以羊肉为原料炖煮而成的肉汤。羹是一种浓稠的汤汁,久炖成羹,古人喜食羹,普通百姓吃不起肉,就吃菜羹,比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豆羹”、《韩非子·五蠹》记载的“藜藿之羹”。贵族多食肉羹,除了成就最高的野味“麋鹿羹”,平常又以羊羔为贵。“羹”是“羔”与“美”的组合,据说春秋战国时的贵族有吃羊羔的习俗。羔羊,即为未成年的小羊,特点是肉质鲜嫩、松软、肥腻,容易炖烂,美味甘口,具有温补不上火的功效,由于羔羊嫩,所以膻味较弱。

古代美味的杰出代表是羊和鱼,羊和鱼是古人认为的舌尖革命的最高境界,所以自然而然“鲜”字由这两种食物组成。从这两样食物追根溯源,我们还可以得知它们的来历。羊是西北戎狄部族的天然伙伴,西北部有很多跟羊有关的游牧民族,像义(義)渠、羌、美等都是牧羊族出身,羊作为美食也很有可能是从此始;而鱼则来自东南方,吴越的鱼食文化在春秋史上独领风骚,吴王僚的被刺就是因为一盘鱼。

羊羹是国宴上招待贵宾的必备美食,约定俗成为当时礼仪的必需,所以它往往与国家政治、军事、战争交织在一起。《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一个跟羊羹有关的故事:公元前607年,郑国公子归生在楚国的怂恿下,带领郑兵攻打宋国,宋国大将华元率兵前来迎战,郑宋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展开大战,结果以宋国大败而告终,宋将华元被俘。史官在追述宋国导致这次战役败亡的原因时,向我们透露了一个讯息:宋国败于一杯羊羹。

原来,华元在出征前曾杀羊犒劳将士们,大家都各自分得羊羹饱吃了一顿,只有一个叫羊斟的驾驭手没有分到,羊斟因此愤愤不平,等到两军对阵,他驾着华元的战车面对汹涌而来的郑军,心里还在耿耿于怀。华元眼看着郑军将近,急令羊斟避让,羊斟却毫无客气的说:“前日的羊羹你做主,此刻的战车我做主。”直接驱车闯入了郑军阵地,导致华元被俘。

无独有偶,战国时又上演了一起因一杯羊羹引发的战争,还差点导致亡国。《战国策》记载,某日中山君宴请国都中的名士,司马子期也接到了请帖,但不知为何,在分羊羹的时候司马子期被严重忽略,他没有分到那杯盼望已久的热气腾腾的羊羹,这个事让他丢尽了脸面,司马子期非常生气,觉得中山君有意怠慢。后来他转辗到楚国入仕,但仍然忘不了当初中山君对自己的不敬之举,为了泄愤,他说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因此怆惶出逃。

小小一杯羊羹,弘扬先秦时代的美食文化,为后世留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同时也映衬着人性阴暗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微妙与复杂。政治的玄机其实是人性的玄机,而一杯羊羹犹如一块试探深浅的小石子,人性的湖面晕起层层涟漪。

这些历史故事虽然旨在强调人性,树人育心,却从侧面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羊羹的盛行,它像礼乐一样已经上升到正式场合必不可少的国家礼仪的规制之上,代表先秦宫廷宴飨文化的最高礼仪,是身份的象征,它包涵了浓浓的个人功利主义情怀。作为宾客,能享受到主人赏赐的羊羹,乃是最高规格的礼遇,使宾客的存在感、价值意义得以体现。同样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逃出魏国庞涓的魔爪,被人推荐入秦,即使秦国再穷得叮当响,所到之处朋友都以肥羊炖接待,不但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好客,亦示秦人如何欢迎这位磐磐大才的到来。

文/堰风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先秦时代的人名那么奇怪?

全文共 240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人们常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重要的是人自身,但是一个好听的名字毕竟还是更能够给其他人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很多父母觉得取名字总是想不出一个好名字,但其实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如果了解先秦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当时的人们取名字,还要更加随意随心,而且听起来也是相当的好笑的。那么先秦时期究竟人们是怎么取名的,又有那些听起来很奇葩的名字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先秦时期人名的组成

先秦姓氏与今天的不同,姓和氏代表了两种东西,姓是氏族或者部落的标记,代表了一个人的来处。而氏则代表之分支,由于先秦姓的种类比较少,所以在氏族不断扩张过程中,就出现了分支,不同的分支依然沿用相同的姓,但是氏却不同了。

所以说,当时的人对于姓氏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了他们的出身,至于名字,则是为了“名之”,便于跟别人区分。

史书上曾经记载了先秦时人们到底是如何取名字的。两千年前,鲁国国君桓公因为给儿子取名而发愁,为此他询问了一位博学的大夫——申繻,于是申大夫就专门针对齐名的问题发表了一番言论:“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在这其中,信指的就是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也就是说要遵循事实,比如“黑臀”就是屁股比较黑。

义指可以用美好的文字命名,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古今同理。

象指用相似的事物命名,这个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史记》上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假指的是借事物的名称来取名,比如周平王姬宜臼,就是借用“臼”来取名。

类指的是用与父亲相关的字来取名,鲁桓公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同”,因为两人生日是同一天。

所以说,你看起来非常奇葩的名字,其实是有相应的规则在其中的,只不过规则有些另类罢了2、为何先秦时期人名那么奇怪

读《东周列国志》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各国发生的大事,而是先秦时期的人名。登场人物太多不说,人名也好奇葩,比如平王东迁的那个周平王叫姬宜臼。

我查了下,宜臼这个名字在先秦时期属于常用名,就像现在的王伟、李娜一样普遍,只我知道的叫宜臼的有晋国的第六代国君晋靖候也叫宜臼,战国时楚国大臣还有个叫屈宜臼的。但最关键是宜臼的意思。

宜的意思是合适,也可以说是好的意思,而臼是传统用于脱壳的石制器具,形状类似于现在的捣蒜器(俗称蒜臼子)那么宜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质量好的蒜臼子。起这样一个名,不知道周宣王到底对这个儿子有多大意见。

但宜臼这个名字在先秦来说还不是很奇葩,还有一些名字更让人无语的。晋献公有三个有出息的儿子申生、夷吾、重耳。申生据说是晋献公的私生子生于申时,叫申生这还好说。夷吾这个名字直接和齐国国相管仲一个名字,管仲字仲名夷吾。

晋献公崇拜崇拜管仲给儿子取夷吾这个名字。没有颜色啥也看不见就称为夷,吾古语通鱼,连起来的意思是分不清颜色的鱼,也就是色盲鱼。为啥管仲父母要给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难道管仲真的是色盲?

最关键的来了,春秋五霸的晋文公叫重耳,重耳的意思是四只耳朵。从后面晋献公起这个名字来看,晋献公从小就不喜欢这个儿子。也有可能晋国靠近北狄,文化水平偏低。晋献公名字叫诡诸,是晋献公父亲北伐狄人,杀了狄国最猛的大将,这个猛将就叫诡诸,正好晋献公出生就给他取了诡诸这个名字,和铁木真名字由来是一样的。3、有哪些奇葩的名字

咱们继续看,晋文公的接班人晋成公名叫黑臀,这个名字是我在《东周列国志》里看到的最搞笑的名字了,黑臀的意思是黑屁股。因为黑臀屁股上有颗黑痣,所以取名黑臀。晋文公这么厉害的人物,起名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维。

现在到晋成公黑臀给儿子起名字了,果不其然。晋成公的接班人晋景公叫獳(nou),獳的意思是发怒的狗。黑臀竟然给儿子取名叫狗。估计和后世狗剩一个意思了。春秋霸主竟然名叫狗剩,真是无语。晋国这一家子的文化水平真的这么低?咱们继续往下看。

因为胳膊上有黑痣,鲁国的鲁成公名叫黑肱(黑胳膊),因为肩上有黑痣,周桓公名叫黑肩。看来晋成公黑臀这个名字也不是晋文公重耳文化水平低,而是先秦时期真的有以出生标志命名的,只是这黑臀也太搞笑了。

又比如春秋小霸郑庄公,出生时因为难产,所以他的父亲直接给郑庄公取名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难产是母亲遭罪,但偏偏郑庄公的父亲给他起了这个名字,这不是让母亲一生忘不了吗,所以郑庄公母亲一直不喜欢这个儿子,想方设法的要把郑庄公搞下来让自己喜欢的老二上台。

又比如战国兵法大家孙膑,是《孙子兵法》著作者孙武的子孙,孙膑这个名字就有些奇怪,因为膑是先秦时期酷法的一种,也就是孙膑遭受的膑刑。孙膑的意思基本上和现在的贬义外号孙瘸子一个意思。用人的缺点任名,不会是后世有人黑他吧。

春秋五霸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想起了某动漫),晋文公叫姬重耳、秦穆公叫赵任好(秦穆公的确做过不少好事),楚庄公叫熊旅,宋襄公叫子兹甫。

先秦千奇百怪的名字是因为离我们现在太久了所以难以理解。还有先秦时期的姓和氏分别的问题,还是在秦始皇规定废除氏,只用姓。比如晋文侯,因为出生的时候,老爹战败被揍,为了记住耻辱,就给儿子取名为“仇”。

晋成公出生前,他母亲梦见一个黑臀,因此就给他取名叫黑臀。

孔子出生的时候,因为额头一个大包,所以就取名叫丘。我们叫他孔丘,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在先秦年代,说到一个人的名,基本就像农村叫人“铁蛋”“狗剩”差不多。

但是当一个人行了冠礼,标志成人后,取字就要慎重,决不能像取名字那样随便来了。就连儿子对父亲,也是称字,只有在国君面前,才称呼父亲的名字。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一个人的姓氏,在我们看来是一回事,先秦却是两回事,姓是大家族称呼,但是氏分下来却有很多种。比如秦始皇,是嬴姓,那是姓,但是他自己叫赵政,赵就是他这一支细分下来的姓。包括汉朝名将马援,是战国赵括后人,也是这个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电池是什么?考古学家在秦始皇祖坟中挖出先秦电池是什么心情?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皇帝,估计很多朋友们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康熙、雍正、乾隆什么的了,毕竟他们开创了康乾盛世。当然也有人会想到唐太宗,因为大唐的强大让全世界都知道在东方有一条巨龙。还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到了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了,他结束了纷争的春秋战国,促成了我国首次大统一。今天的主题,不是秦始皇,而是它的祖墓,秦东陵。

当秦始皇陵被发现后,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秦国发源史的研究考证,通过对古墓的挖掘研究来考证历史。秦东陵之所以之前没有被发现,是因为陵区的地面建筑,经秦末的兵变,早已荡然无存。魏晋时,又有进一步的破坏,此后似乎连陵寝的确切位置也不甚了然,宋代《长安志》所记载的管辖四十村的东陵乡,可能大致还在陵区一带。但东陵乡始建于何时,不清楚;反正是到清顺治年间修县志时,已湮没无闻了。甚至连东陵所在地的原芷阳县(汉曾改为霸陵县)县治的旧址,是在灞水西岸,还是东岸,也因历代学者各执一词,而难以确断。

秦东陵的重新被发现,是在1986年县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1986年春,油王村村民王学良提供的线索,是他们修渠时发现了夯土层,情况颇像西杨村之发现秦俑坑。后经文物考古单位共同勘探,又证以史籍,断定这一带确系秦东陵。并且,对一号陵园两个并列的亚字形大墓进行了重点钻探,查清了它们的形状,收集了大量文物标本。

当时的研究人员没有立即进行考古挖掘,是考虑到对古墓的保护,而在外围发现旅游业,想要以此保护墓室的完整。可没想到的是,盗墓分子发现古墓巡查人员较少,没有办法全面保护时,在古墓留下了21个直达主墓室的盗洞后扬长而去。

研究人员被迫对被盗的古墓进行考古挖掘,后经证实,这是宣太后芈月之墓。要知道,这种规格的古墓随葬品都是非常丰富的,墓中都会塞满各种青铜、金银珠宝。可墓室里的随葬品却被偷盗一空。最让研究人员气愤的是,偷盗者在墓室里留下了偷盗用的线绳,菜刀,编织袋和照明用的电池。出土这先秦“电池”后,考古家都非常的气愤,有的考古家一直在骂盗墓者,而有的考古家气得说不出话。有考古人员自嘲到“这是先秦的电池,很有研究价值的”。可想而知当时在场工作人员的心情。珍贵的文物不仅不见了,还被那些黑心的盗墓者故意留下盗墓用具“示威”。

这在考古界已经不是第一例了,许多的古墓都被盗墓者光顾过。不仅仅是秦东陵,还有秦国的另一座祖陵“秦公园陵”也受到了盗墓者的光顾。不仅如此,他们还倒卖文物,致使我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给我国的文物研究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对我国的历史文物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芈月墓中被盗的文物具体有多少无人知道,但至少也是千件以上,最后警方仅追回了21件流失法国的黄金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古人婚姻自由吗?先秦时期是婚姻自由的

全文共 294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古代人结婚是非常不自由的,只能依照父母之命,家里人说让嫁给谁,娶谁,就必须这样做。这其实都是后期的情况,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就像是人们对待寡妇的态度,一开始寡妇改嫁也没什么,但是后来因为理学的兴起,才格外注重“贞节”。其实在先秦时期是婚姻自由的,你能想象吗?

正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婚姻,自古以来也有结婚、离婚的现象。现代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人们都获得了结婚与离婚的自由。在古代,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则因为各个历史朝代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不过,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使然,古代的离婚也大致遵从一定的规律。

夏商周:离婚相当自由

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形成那么严格的“男尊女卑”,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那个时候,没有要求女人夫死不嫁、从一而终,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可以改嫁,甚至女人在丈夫活着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历史上有许多离婚的例子存在。

比如孔子一家,曾经四代离婚。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自己、儿子孔伯鱼、孙子孔子思都曾离婚,伯鱼去世后,其妻子嫁到了卫国,孔子并没有反对。史书记载伯鱼“妻不可化,乃出之。后妻贤,生子伋”。不但孔子一家,其他儒门弟子也有不少离婚的案例,孔子的高徒曾子曾经离婚,曾子的学生吴起曾经离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曾经七次改嫁,且三次成为王后,我们熟知的姜子牙,他的妻子嫌他做啥买卖都不赚钱,没有生活能力,就与姜子牙离婚了。这才有了姜子牙七十多为相,其妻要求复合的故事。姜子牙是历史上被女人离婚的一个典型,是“故老妇之出夫也”,可见当时的婚姻状况之自由。男人固然有“出妻权”,女人也有同样的“出夫权”。《礼记》这样描绘当时的夫妻关系:“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颇类似于现代的夫妻关系,感情合就在一起,感情不合就离婚。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自由,并不能说明当时人具有现代婚姻思想,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脱胎于原始社会,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思想观念的遗留,我们从史料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许多故事,君通臣妻、叔通侄媳、父通子妇、子通父妾、兄妹相通等,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伦制度的并未完善。和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夏商周时期的女人们还有相当的婚姻自由,虽然男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势,但女人也并没有象后来一样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三纲五常”这些儒学观念在那时并未建立,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还可以驰骋疆场,成为一时的巾帼英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下。

秦汉后:七出、三不去

从周朝开始,从主流社会上是反对随随便便离婚的。《易·序卦下》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夫妻既然被月老系上了红绳,就说明前世有缘,就应该白头到老,受之以恒。《管子·小匡篇》则规定了“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的条文,男人如果随随便便离婚休妻,则会受到处罚。到了秦朝,结婚、离婚皆要到官府登记,如果不登记,是要受到经济处罚的。“弃妻不书,赀二甲”。每人罚两套盔甲,那可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那个时候铁器是珍贵品,很贵的。

到了汉朝,儒学大师董仲舒与汉武帝联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末年又出了个大礼学家名叫戴德,他将周公的《礼记》发扬光大了,写了一本书名叫《大戴礼记》,正式提出男人休妻的“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七出、三不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没有什么权利休夫的,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男人手里。但男人离婚休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的“七出”,妻子不孝顺公婆、五十以后不生育孩子乃至使男人绝后、妻子与他人通奸、妻子嫉妒小妾、妻子生了重大疾病不能参加祭祀、妻子搬弄是非弄得家庭不合、妻子有偷东西的毛病等,而“三不去”是保护女人的条款,妻子娘家没人了,如果离婚了没地方去,这是不可以离婚的;妻子给公婆守过三年丧,这是很孝的表现,如果做到了是不可以休妻的;妻子如果在贫贱时期跟你共同度过,丈夫富裕了是不可以随便休妻的,就比如陈世美这样的,就犯了“三不去”的条款,所以包公铡了他。

除了“七出、三不去”,秦汉以后还有“和离”与“义绝”之说,和离是指协议离婚,曾有一份唐朝的文物被发掘出来,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协议书中有“结为夫妇,不悦数年”、“猫鼠同窠,安能得久?”、“勒手书,千万永别”、“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内容,而《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其实“和离”表面上比较和谐,实际上往往是因为男方掩盖“家丑”出妻所为;“义绝”是指夫妻一方与另一方家庭成员发生恶性伤害事件,被官方强令离婚。比如丈夫因故把小舅子杀了,这样的婚姻就会被官方强令离异。因为女人在婚姻中丧失了主动权,因此秦汉之后的古代女人,往往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即便家庭不幸福,也只有忍辱负重,凑合一辈子。

致敬:敢于挣脱婚姻枷锁的巾帼们

虽然秦汉以后的女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轻易不会跟自己的丈夫离婚,但也涌现出不少为追求婚姻幸福主动提出离婚的巾帼英雄。在那个时代,女人敢主动跟男人离了,那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自从孔子制定了“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就成为女人身上的枷锁。但也有不少的女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从而奋起反抗的例子。唐朝时,有一位男人执意休妻,理由是妻子将本应送给他的饭给了岳父吃,让他饿着了。妻子不服被休,官司打到了白居易那,白居易主持公道,判“孝亲重于事夫”,丈夫不得休妻。这位妻子依靠官府的力量保住了婚姻,没有选择顺从,也是需要勇气的。

另一位名叫夏侯的汉朝女子,对丈夫黄允移情别恋将自己休了表示十分不满,她为了报复丈夫,特地申请举行一个“离婚”仪式,征得了婆婆的支持。在离婚宴会上,夏侯氏把黄允的丑事公之于众,并责骂黄允无情无义,然后拂袖而去。结果黄允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倾慕的那位女子也并没有嫁给黄允。夏侯氏的反抗,为自己无故被休争得了尊严。

宋朝的大才女李清照,则是一位为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勇敢与男人离异的典范。她起初嫁给了金石专家赵明诚,夫妻感情不错。但后来赵明诚去世了,李清照并没有选择“从一而终”当贞妇,而是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不过这一次李清照看走了眼,张汝舟贪占的是李清照价值连城的财物而已。李清照不甘就范,张汝舟竟玩起“家暴”。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奋起反抗,向官府首告张汝舟的欺君罪行,被官府判决与张汝舟离了婚。虽然李清照也付出了坐九天牢的代价,但她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个自由身,并将家暴自己的丈夫送进监狱。

古代对于女人主动提出离婚,是不支持的。像李清照这样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明代规定:“凡妻殴夫者,杖一百,愿离者,听其自便。”,女人想离婚,付出挨一百板子的代价可以达到目的,但到了清朝,女人想离婚,丈夫不同意,基本上就是离不了。如果女人强行离家出走,被捉拿后会“杖一百,从夫嫁卖”。如果这个女人强行改嫁他人,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会被判“绞监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了。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时期没有纸 各种印章是怎么使用的

全文共 1654 字

+ 加入清单

印章这种东西,现如今看来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东西,但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印章相比起现在工业化的印章,还是更有收藏价值了,而印章出现的年代是非常久远的,早在还没有发明纸张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印章,这就让人很奇怪了,既然还没有发明纸张,那当时的印章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印章要怎么能盖在竹简上面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先秦时期的印章

先秦之前,一切印信之物皆称“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二者方才分开,皇帝所用曰“玺”,臣民所用曰“印”。

印玺或印章文化,和对联一样,是中国古老独特,且渊源流传的传统文化之一。印玺属于雕刻艺术的范畴。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石刻、碑刻等,都属于古代所称的“金石”。宋时女词人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便都是金石大家。除了印、玺这样的称呼外,还有章、记、关防这样的称呼。武则天时期,因“玺”与“死、息”音近,故又改称“宝”。

印章的印材大多为玉、金、银、铜、铁、木、石等。官印材质各朝均有定制,皇家多用玉,故又称“玉玺”。历史上最著名的玉玺,莫过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据载是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雕琢而成,李斯还亲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传国玉玺为历代封建帝王证明其正统地位所必求之物。如果某人获得了传国玉玺,他就可以称帝。比如袁术获得了玉玺,他就赶紧称帝。后世皇太极从蒙古林丹汗那里获得了传国玉玺,他也立刻称帝。

众所周知,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是造纸术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但蔡伦并非发明了纸,而是改良了造纸术。据考古发现,纸在西汉时便已出现。即便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但纸的普遍应用,还是隋唐时候的事。

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和木片。竹片称为“简”,木片称为“牍”。“简”和“牍”用绳串成一卷称为“策”。所以历史上“策”的用途很广,如皇帝举行的“策问”,有一部史书也叫《战国策》。

印章对于纸张的用法,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对于古代的“简牍策”,传统印玺,是如何盖章的呢?2、没有纸张古人是怎么盖章的

说起来,古人可是相当聪明的。

对于竹简木牍或二者所成之策,一般是将文字朝内卷曲成捆,用绳索捆扎完毕之后,在绳结或绳索交汇处贴上黏土。然后在粘土之上用印,形成印记,称为“封泥”。如果“封泥”遭到破坏,那么该公文信件便有被私拆之嫌。只要认真检查“封泥”的完整性,印玺便能起到对公文信件的保密、私拆之功能。

对于较大的木片或木板,一般书写完成之后,文字向内,用另一块或者两块相同大小的木片贴合在一起,用绳索捆扎完,四围及绳索交汇处,同样用粘土封好,然后盖上印玺即可。

在这里,我们必须介绍一下印玺的雕琢方式,主要分为两种——阴刻和阳刻。阴刻指印章字体向下凹陷,印在印泥上字体向上凸出。阳刻指印章字体向上凸出,印在印泥上向下凹陷。这两种方式,在古今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古代,印玺一般采取阴刻方式,即印章字体向下凹陷,这样印泥上的字体向上凸出,易于辨认,不易作伪,更好的防损坏。

现代印章多用阳刻,这样我们在纸张上看到的就是“朱白相间”的印迹。白大于朱,简洁清晰,易于辨认。如果采取阴刻,那么呈现出来的便是一大团红,中间白色的几横几竖所形成的图文印迹,效果显然不如前者理想。

在竹简或木牍上用粘土封印,称为“粘土封”。这是纸张出现之前,特别是先秦时代重要的保密方式。3、纸张普及后的封印方式

隋唐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纸张的大规模普及,“洛阳纸贵”逐渐成为历史,又出现了一种更先进的保密封印方式,即“火漆封”。

火漆,一般由松脂、石蜡、焦油等调和而成,可调色成蓝黑等色,做成条形小块便于保存使用。在需要密封书信公文之时,用火点燃,其油脂滴落到需密封之处,然后趁其将干未干之时用印玺盖章即可,故称之为“火漆”,其原理和“粘土封”差不多,但效果更佳。

从竹简木牍到造纸术,从“粘土封”到“火漆封”,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潮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区块链、量子计算的发展,新的加密方式也呼之欲出。我们是否还能领时代之先河?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法家创始人是谁?法家创始人是韩非子吗?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先秦法家创始人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先秦的法家创始人应该是韩非子,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韩非子呢?这个问题还是有说法的,下面也要给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有相关的疑问的别错过了!

先秦法家创始人其实并非是韩非子,法家的创始人之说在历史上也并无记载,也就是没有明确具体到个人了。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话说公认的最早走法家路线的是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

法家 :创始人商鞅,韩非子发扬光大 ;主张——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反对礼制,主张严苛的法制

以下是法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春秋齐国的管仲,春秋郑国的子产,战国李悝,“战国法家三巨子”商鞅(法)、慎到(势)、申不害(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春秋、战国时期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法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韩非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张璁、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主张社会变革、强化法制。根据中国历史划分的法家理论,主要发展为春秋诸侯国在私有产权下的市场经济和重商主义理论,以管仲为代表。和战国秦汉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下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理论,以商鞅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包罗万象的先秦经典——《墨经》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剧《秦月》中,观众最喜欢的是墨家的风琴城。这座城市位于陡峭的悬崖和深谷中,下面是一条湍急的河流,隐藏着岩石。这座城市以水为动力,充满了器官和陷阱。机器的熟练使用和办公城市的巨大规模令人惊叹。

根据剧本,这座城市是由历代墨家弟子在300多年前修建的,是战国时期最后一块“人间天堂”。更有趣的是,这群侠义无畏生死的墨家弟子,包括军事家韩信和勇将樊哙。他们的首席“大亨”是燕太子丹。

的确,电视剧有点夸张,历史上没有如此巧妙的政府办公室记录。然而,在秦汉时期,仍有许多墨家工匠,如《秦之月》中的班、龚书畴等。

《秦之月》中的墨家器官城(网络图)

流传至今的墨经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为莫箐的第一作者是翟墨,墨家的创始人和所谓的第一大亨。(注1)

和平使者

翟墨即墨子,春秋时鲁国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在宋国当医生。他生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观音一样。后来,当楚国攻打宋朝的时候,他的确很感激宋朝,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不想人民受苦。

墨子在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学派中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感到困惑。由于战争在当时各国频繁发生,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为了做饭而摔断了骨头,让他们的孩子吃得更容易”;然而,尽管儒家思想强调“民为重,王为轻”,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民受苦的问题。经过思考,他决定建立另一个山顶,创造一个墨家,并实现政治理念,如"互不侵犯"和"博爱"。

创建学校的道路是艰难的。经过慎重考虑,和平使者决定从三个方面实现他的“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一是改进和发展防护装备,加强硬件建设。二是广泛招收弟子,宣传墨家思想。第三是用心训练弟子。效果很明显。墨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发明了可以在路上自由行走的“木车马”(根据传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受到启发,发明了适合在山上行走的“木牛马”)。他还提出了12种对付敌人围攻的守法方法...当他三十多岁时,他的门徒遍布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墨家弟子大多是技术工人,他们能制造家具、建造建筑和制造守卫武器。

在这方面,墨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墨家巨子。

墨子和鲁班进行攻防演练(网络图)

墨子的和平思想不仅体现在《秦月》中所有巨人的嘴里。在历史上,他曾穿着粗布衣服和草鞋去追求和平。流传至今的“阻楚攻宋”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个故事中,墨子和这位热爱战争的科学家结下了深仇大恨。《秦朝的月亮》源于“龚书畴以假名进入政府办公城窃取技术”的故事。

“要停止战争,光谈论它是没有用的。只有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写出来。”2000多年前,墨子面对纷乱的战争,孜孜不倦地思考。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这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的思想细节,但从他后来的杰作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当时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教育和修养,而墨子的言论偏重于科学理论和实践。

莫箐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燕科学

大约公元前388年,在墨子的主持下,一部关于墨子的评论和墨家思想的集子终于完成了。他们被称为墨子。墨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是著名的墨经,也称为墨家论辩。顾名思义,《墨经》主要记载哲学中的逻辑问题,包括名、言、言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以及由理、理、范畴构成的逻辑推理。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和实践隐藏在这些模糊的辩论和推理中。莫箐有六个章节,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莫箐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军事科学、工程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原理。其中,物理学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中的物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仪器制造和物理原理。

装备制造是实际操作的一部分,体现了墨子积极防御的和平思想。书中记载了许多守卫器械,如有几十支箭的“弩车”,箭的长度取决于攻击敌人的物体的厚度。这种弩车的功能与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弩非常相似。另一个例子是“鸡车”,由纯铁制成,一半埋在土里,一半埋在地上。它能扔炭火、石头等。它可以被称为弹射器的前身。

墨子“小洞成像”示意图(网络图)

物理原理属于理论部分,其中光学和机械原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在光学方面,本书讨论了针孔成像的原理,指出了光的线性传播规律,并描述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规律。在力学方面,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杠杆、斜面、滑轮等的力学原理。对人民有益。更有特色的是,例如,该书完整而明确地阐述了杠杆原理,称短臂为“本”,长臂为“标”。认为杠杆省力的原因是“本短标长”。

致力于“博爱”的墨子当然不认为莫箐的许多物理原理在当时是世界顶尖的。《墨经》问世一百多年后,被称为“西方科学鼻祖”的《几何原本》问世了。《墨经》涵盖针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等内容。,这是几何原件无法比拟的。然而,莫箐设计的滑轮系统非常类似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器”(注3)。因此,许多人把墨经称为“几何原本的中国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陵园博物馆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陵园博物馆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先秦陵园博物馆位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该馆的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8月的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7年9月经宝鸡市政府同意改制为国有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隶属于宝鸡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先秦陵园博物馆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园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294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秦国在这里不仅完善了奴隶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经过19位秦公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了基础。

雍城秦公陵园位于秦都雍城以南的三畤原(春秋早期称北原)上,是秦公帝王诸陵园中,维持时间最长,陵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处,面积达36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从宪公到出子共22位(其中包括未享国的秦公)秦始皇先祖。经考古勘探,在陵园区内发现了14座分陵园,48座大、中型墓葬和车马坑。秦公一号大墓仅是雍城陵园区中48座墓葬中,首先被发现,唯一被发掘的一座大墓,被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发掘期间,轰动国内外,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亲临现场视察。但因种种原因,大墓自发掘后,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利用,沉寂了十多年。1998年,大墓遗址所在地的凤翔县南指挥村党支部书记赵生祥,带领村民集资投劳开始兴建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历时三年,投资24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家民营遗址博物馆,于2000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该遗址博物馆面积98亩。其中有三大遗址:①秦公一号大墓遗址,面积5334平方米,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孙,是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该墓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墓葬,它的发掘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②车马坑遗址面积2088平方米,内有秦公率领群臣驾御车马田猎的强大车马阵容,车60乘,马160匹,驭手、将士百十余人,及各种兵器、礼器等;③祭祀坑遗址,面积60平方米,内有珍贵的祭器、祭牲和五组车马。本馆展示了大秦帝国从奴隶社会过渡为封建社会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该遗址博物馆有两道秦式建筑馆门,首门与二道门之间,有一条200米长的馆内东西中轴路,第二道馆门两侧,各配建了秦式门阙。车马坑遗址和大墓东墓道位于中轴路的南北两侧。翠绿的刺柏和线柳整齐的排列于中轴路的两边。格局井然有序。进入二道馆门,驶入人们的眼帘的是石磬影碑,其后是椁室陈列馆。陈列馆内两侧墙壁上配有大墓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照片及图片资料,还展示了大墓内出土的2500多年前埋在地下,至今完好如新的椁木等文物。陈列馆内有复原的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游人可进入黄肠题凑内参观,这是我国惟一可供游人进入椁室内参观的场所。祭祀坑位于椁室陈列馆后100米处,与秦公一号大墓西墓道平行,相距12米。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所环绕。

博物馆从2000年开馆以来,年接待游人4.8万人次,境外年参观者2000人次。

景区地址: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镇

电话:0917-7585520

南指挥村:南指挥村。

展开阅读全文

先秦以笔法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 先秦以笔法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什么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以“笔法”与“微言大义著称于世的史书是《春秋》。《春秋》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为《春秋》的记事语言极为简练,而且每个句子似乎都暗含褒贬之意,所以《春秋》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的释义

春秋笔法指的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微言大义的释义

微言大义指的是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出自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有可见于《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展开阅读全文

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时期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

D、先秦诗歌

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②.《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展开阅读全文

年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时期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歌)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名言名句:先秦名言

全文共 1762 字

+ 加入清单

先秦名言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1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尚书》

11.满招损,谦受益。1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1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周易》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23.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左传》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6.皮之不存,毛将安附。2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28.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管子》

2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晏子春秋》

3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3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论语》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8.言必信,行必果。3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5.马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5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52.道不同,不相为谋。53.既来之,则安之。54.是可忍,孰不可忍。5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5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59.小不忍,则乱大谋。

《老子》

6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6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6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孙子兵法》

6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67.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战国策》

68.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69.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孟子》

7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7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亦敬之。7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7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80.尽信书,不如无书。8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庄子》

8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8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荀子》

86.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楚•屈原

8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88.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8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9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杂家

9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93.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9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齐•杜弼《檄梁文》9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9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