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汇编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72

文章

100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行多次庙会。

3、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5、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放鞭炮、贴对联等活动)、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三、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清朝皇帝乾隆有几个儿子?乾隆的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清朝小编相信大家都会觉得当时的清朝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朝代,当时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不与外界进行沟通,同自然而然,人们的思想便非常的落后了。不过,清朝还是有皇帝在挽救的,就比如乾隆皇帝,当时乾隆在位期间还是做了很多有用的事情的,但是并没有什么用。乾隆的儿子一共有几个呢?乾隆儿子都是怎么死的呢?具体的我们也做了一番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有几个儿子?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清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康。乾隆皇帝及其风流,有40多个登记在册的妃子,共有17个儿子。那么,乾隆皇帝的儿子们名字是什么,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分别是:永璜、永琏、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还有3个早逝,没有名字。

乾隆的儿子们简介及死因: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东巡,孝贤纯皇后驾崩,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但其间因与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被乾隆皇帝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永璜的一生及死亡都与乾隆皇帝废立太子有关。1750年薨,年二十三。乾隆皇帝虽感后悔,但为时已晚,遂痛心地下谕曰:“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追封定亲王,谥曰安。永璜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绵德、绵恩。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皇后,清高宗乾隆帝第二子,也是嫡长子。雍正帝赐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深得乾隆帝钟爱,“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元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但于乾隆三年十月患寒疾夭折,乾隆帝悲痛不已,追封他为皇太子,谥号端慧。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薨,年二十六。追封循郡王。子一,殇。过继永瑆次子绵懿为嗣,袭贝勒。卒,子奕绪,袭贝子。卒,子载迁,袭镇国公。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履端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出继和硕履懿亲王允祹后,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辰时薨逝,终年三十九岁,谥曰“端”。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母愉贵妃,少习骑射,娴国语。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荣亲王。乾隆三十一年薨,年二十六。谥曰纯。子五,四皆殇;绵亿。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为慎靖郡王允禧子,封贝勒。乾隆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谥曰“庄”。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皇后。“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皇七子颇受乾隆帝疼爱,乾隆帝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方二岁。上谕谓:“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命丧仪视皇子从优,谥曰悼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母淑嘉皇贵妃,初封仪郡王,后晋亲王,时人品评其“沉湎酒色,又有脚病。”卒于道光十二年,谥“慎”。

皇九子,未命名(1748年—1749年)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皇十子,未命名(1751年-1753年)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母淑嘉皇贵妃,幼工书,道光三年三月三十,永瑆薨,年七十二,谥哲。子绵勤,袭亲王爵。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在生时没得到爵位,死后也仅追封贝勒。乾隆五十一年薨,年24岁。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以成亲王子绵偲为后。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后改名颙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和珅诛,没其宅赐永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庆亲王,三月十三日去世。谥曰僖。子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同时期的孕妈妈怎样出行才安全?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怀胎十月,对于处于孕期阶段的准妈妈而言,出行问题成了最大的安全隐患,早晚高峰公交、地铁的拥挤程度更增加了孕妇及腹中胎儿的危险概率。那么,不同时期的孕妈妈怎样出行才安全?

准妈妈篇

怀孕0-12周末的孕妈咪

出游指数★☆☆☆☆

从怀孕开始至12周末称为孕早期。

孕早期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致畸的敏感期,要特别注意避免病毒感染,避免有毒有害环境因素影响。怀孕初期最容易流产,准妈咪应特别小心避免用力的动作,也不要过度疲劳。这个时期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放松心情,例如动作轻缓的舞蹈、步行等。

建议出游范围:极短程出游,去街心花园或公园散步。

爱心提示:

1、最好选择绿色植物较多,尘土和噪声较低的地点,这些地方空气清新,氧气含量高,是散步的最佳场所。如果没有以上条件,可去车辆相对较少的街道散步。

2、0-12周末的孕妈咪尽量不要接受长途出差的任务,不仅是因为对自己和胎宝贝的健康不利,而且这个时候你的体力可能也无法胜任你的工作。

怀孕13-27周末的孕妈咪

出游指数★★★★★

在怀孕13-27周末,孕妈咪发生流产的危险性比较低,孕早期的一些不适症状通常在此时消失,可以说是孕妈咪在整个孕期中度过的最稳定、安全、舒适的时光。处于这个时期的孕妈咪可以把握机会放飞自己的心情!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孕妈咪控制体重,对胎宝贝的健康发育也好处多多。

出游范围可选择:

极短途出游,仍旧坚持每天散步30分钟。

短途出游,附近的景点或全程走高速公路能到达的近郊的景点。最好是缓步游览平原风景区。

国内旅游,国内省会城市。孕妈咪要避免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冲浪滑水、深度潜水、高空弹跳、极热极寒之旅。

出国旅游,北美或欧洲等比较大的城市或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

爱心提示:

1、出行前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一定要有人陪伴,不要孕妈咪一个人出游。

3、尽量避免到海边度假,更不要享受海水浴。因为海水温度较低,孕妈咪身体受凉后,子宫收缩,不能够提供适合胎儿的环境,容易发生意外。

怀孕28周后的孕妈咪

出游指数★☆☆☆☆

怀孕的最后3个月,孕妈咪容易发生早产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如:出血、破水等等,不适合长途旅游了。不过,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胎宝贝平衡功能的发育,所以在这个时候,尽管你的身体已经很重了,但也不能放弃运动。

建议出游范围:

极短程出游,去街心花园或公园散步。

爱心提示:

1、此时不要长途旅游了,除非有很特殊的情况,而且还必须请示你的医生。

2、目前,多数航空公司规定怀孕36周以上的孕妈咪不得登机旅行。

新妈妈篇

产后1-3周的新妈妈

出游指数★★★☆☆

绝对的卧床对新妈妈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恢复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剖宫产的妈妈。更应该在产后适当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

建议出游范围:

在室内多走动走动,或在阳台、玻璃窗旁接受日光浴,天气好可以去附近的公园或度假区散散步。

爱心提示:

1、外出根据天气而定。如果外面空风大作,严寒非常。当然月子里还是尽量不要出门。但如果风和日丽,或是雪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不妨穿戴整齐,暖暖和和地晒晒太阳。

2、月子里要外出的话,最应该小心的是头部和脚部。南方的妈妈们没有穿棉裤的习惯,但如果是坐月子时要外出,最好还是穿上平底的靴子和长一些的羽绒服防止着凉。

温馨提示:孕妇准备出行前,应当提前到当地医院做孕期检查,向医生介绍整个行程计划,然后征求医生的意见,看是否能够出行。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孕期出游有哪些注意事项这方面知识,请锁定接下来的的持续更新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明朝时期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

全文共 2265 字

+ 加入清单

尊老可以说是在任何时代都很推崇的一种美德,很多时候,不管是道德标准,还是政府的政策,都会对老年人特别关照。明朝时期,朱元璋因为从底层而来建立了新王朝,因此特别关照民间的老年人,那么,他都颁布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对老年人又有什么关照呢?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孝亲的文化传统,历代政府在养老政策方面均有所建树。

《明史·食货志》中说:“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明代,对于60岁以上年龄较高的老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政策。这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亲身经历了民间疾苦有关。他充分认识到,妥善处理养老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淳厚社会风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一系列颇具代表性的养老政策,推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宗族、民间社会包括政府官员个人发挥各自作用。重温这段历史,对于现实颇有借鉴意义。

官员可以就近任职以便奉养父母

政府官员的言行具有社会风向标的意义。官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及政府如何为那些孝敬父母的官员创造条件,直接影响到社会上养老的风气。在朱元璋的重视和推动下,朝廷设计了一系列政策,督促和激励官员奉养老人。比如,为了便于官员就近奉养父母,朝廷允许官员调到离双亲较近的地方任职。

洪武四年,河南府知府徐麟因老母亲居住在蕲州府之广济,提出辞官回家照顾母亲的请求。朱元璋没有免他的官,而是将其改任为蕲州府知府,使他可以孝养母亲。这一年,河南右卫百户临濠人张纶打报告说,父母都已年逾八十,因自己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无法侍奉双亲。朱元璋下令调他为濠梁卫副千户,就近奉养父母。这些事例足见朱元璋对官员的社会示范作用的重视。

还有的官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侍奉,也无法调到离家近的地方,朝廷允许他们把自己的工资分作两份,一份由自己领取,另一份则由父母住地附近官府发给父母,供父母养老之用。

孤老在养济院颐养天年

明代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明代初期,就诏令各府县设立养济院,收养“孤老”。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仅京城一地历年共赡养鳏寡孤独的老人就有7000多人。嘉靖六年(1527),朝廷又令北京五城均设养济院,尽数收养贫穷老人。

基层政府在收养孤老方面的工作,受到朝廷严格督查,地方官的任期考核中,恤孤是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考评好的官员,记入档案,作为升迁的重要依据。如果官吏没能全额汇报属地的孤老情况,那么从甲长往上的各级负责官吏,均会受到惩处。

养济院收养老人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二是没有配偶、子女以及兄弟,三是没有不良记录,那些品德败坏,曾经作奸犯科或者有伤风败俗行为的,则不在其列。

老人在养济院的生活怎么样呢?据史料记载,养济院里一般都设置了火炕、大通铺、男女分居。院中种有槐树和柳树,老人可以乘凉和晾晒衣物,还备有磨、碾、水井等劳动工具,以备日常使用。地方政府每年定期对院中房屋和设施进行检修。进入养济院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米、布和柴薪银,如果老人生病的话,由官府调拨医生调理。老人去世,由政府负责买棺安葬,夫妇可合葬一穴,体现出较好的人文关怀。

朝廷也鼓励身体较好的老人在养济院中开展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比如烧饭、看孩子、看门以及纺纱、捻线等手工活。有关部门负责借给老人工本,工作出色的老人还能获得奖赏。

除了国家设立机构奉养孤老外,朝廷还责成亲属、邻里赡养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那些愿意侍奉孤老的家庭,国家给予免税等奖励,拒绝收养的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给八旬贫困老人每月发五斗米

在明代之前,每逢节日或庆典,国家也会给老年人“发福利”。到了明代,则做出了日常性的规定。

洪武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也就是说,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每个月都能拿到五斗米、五斤肉,还有酒,90岁以上的老人待遇更加优厚些。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发家的,对基层官吏的执行力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次年,他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朝嫔妃侍寝要做哪些事情?原来侍寝还有这么多规矩

全文共 636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后宫给皇上侍寝可不是陪皇上上床这么简单,视频的规矩其实多的令人难以想象,皇帝毕竟龙体加身,需要好好服侍才行...当然考虑到尺度,我们在这边不会讲的太细。其实后宫侍寝还是比较公平的,如果妃子身体感到不适,或者心情不好的话,是可以拒绝侍寝的,大不了皇上找别人去,相当于少了一次受宠的机会。对于皇帝来说,侍寝更像是工作,而不能尽情去享受,清朝的皇帝很少沉迷女色,这点还是比较不错的。

上床的规矩不简单

说到侍寝那么羞羞的事,用文字来表达肯定意不能足,来,我们上图。

提问:

以上两图里,哪一张嫔妃的姿势是正确的?

给大家一个分割线的思考时间。

不要思考了。

其实以上全错!!这样和皇上睡在一起,八成是要被拖出去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

那么错在哪里了呢?

重点就是体位错了,啊不,位置错了!

这两图中的妃子都睡在皇帝的外侧,在古代人的床上,这已经构成严重的睡姿违规。

错误的体位

别说皇帝,就是一般富贵之家,都不会允许女人这么睡男人的。

为什么呢?

龙床是古代豪华版的大木床,具体的样式可以参考明代的跋步床

明代跋步床

这样的床有立柱,围栏,床架,床一边要靠墙,一个边可以上下。如此一张床就是一个独立空间。(三边都可上的床只有钟点房里才有。)

这种床非常豪奢,据说进入床围之后,要走八步才能上床。床架之上有窗户,床架中有回廊,回廊中可以放下一张小几,还可以站立一位侍女,整架床像一间小房。

床有门户,分里外。这样一来,男女主人的不同地位就体现出来了。男主人必须睡在床的外侧,女主人必须睡在床的内侧。男人要看守这张床的门户,负责保护女主人,这是一家之主的地位。

床里和床外,又意寓阴与阳,坤与乾,如果睡错了位置,那就是乾坤颠倒,主仆易位。坏了家宅风水。

如果嫔妃睡在外侧,这就意味着上床的路被女人掌控了,妃子不让上,皇上只能睡地板....何况皇帝不看守床的门户,半夜妃子落跑了怎么办呢?这绝对不可以发生!

故此有了这种严格的“体位安排”。

那么,睡在内侧的嫔妃晚上要下床该咋办?

直接从皇上身上跨过去嘞?大胆!,以阴覆阳,以坤骑乾,大不敬,去辛者库洗一辈子恭桶吧。

错误示范

正确的做法是叫醒皇帝,让皇帝坐起来,从皇帝的背后小心翼翼地爬过去,

正确姿势

关于床就说了这么多废话,我都困了。

只是希望小姐姐们可以窥一床而见全豹,了解陪皇帝睡觉是一项非常无聊的政治业务,承宠的妃子们人前显贵,其实是一辈子都不快乐的可怜人。

所以想穿越回去勾搭皇帝,还是放弃了吧。

如果你们还铁了心要去穿越回去睡皇帝,那么而以下内容是睡皇帝的全套业务指南,请务必抄录,帖身携带。

侍寝之时间地点和规制

清廷是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还有未入流的的宫女子,比如开挂的魏璎珞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子),这些女人均无定额,多多益善,随居东西各宫一起合住,嫔妃和她们各自占据宫中的主位和宾位。

嫔妃住的地方以东西分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后三宫和东西六宫

而十二宫的中间是皇帝和皇后的新婚居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十分文雅的名字又贴切的说明了用途。)

而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皇城子午线两侧,设宫舍,汉武帝时称谓)相对应。

皇帝大婚之后,要和皇后在坤宁宫的东暖阁同住三天,在交泰殿里反复培养感情,正妻满足之后,皇帝回养心殿居住(雍正以前的清帝居住乾清宫),就可以召唤其他嫔妃了。

召唤的过程和清宫戏差不多,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

敬事房所谓膳牌

皇帝选中谁,就将她的绿头牌反扣,再由敬事房太监去宣旨。

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皇上今晚就是批折子加班到天亮了。

有时,有的牌子会裹上红布,什么意思自己领会。

很多清宫戏里把皇帝点膳牌的时间放置在晚上,说皇帝吃过晚饭天黑了才翻牌子,其实清宫一天之中正餐只有两顿,一次在早上五点半到十点,称早膳,一次是中午十二点半到下午两点,称晚膳。天黑了清宫食堂不开伙的。

所以皇帝是在中午翻嫔妃的牌子,嫔妃见到皇帝之前可以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这几个小时中会发生什么呢?

皇帝是如何去睡嫔妃的呢?

认真看各路清宫戏的小姐姐们有没有发现问题?

清宫戏里的皇帝一直是用二元方式在完成睡嫔妃的日常任务。

一种是,走着去睡。

皇帝自己去东西十二宫找嫔妃,一起共进晚餐,然后睡。

第二种,躺在龙床上着等嫔妃自己上来。

嫔妃被一床大被卷裹,由两个驮妃太监驮入寝殿,送进皇帝被窝。

如懿传剧照

如懿传中对此还加以演绎,说嫔妃是从十二宫出发,乘“凤鸾承恩车”,走到寝殿的侧间,再脱掉衣服,裹入大被,被太监送入龙床。

一步一步走去侍寝的魏佳氏(如懿传)

流潋紫阿姨可能是考虑到了东西六宫距养心殿有几公里路,一路光裹着被子横过去,一个台风过来,卷飞了被子怎么办?

淋个雨也透心凉了,怎么伺候皇上呢?

流潋紫阿姨的演绎很有意思,她也参考了一些清宫史料,可惜有意思的东西往往是错误的。

我先不多解释,先说说这种错误说法的来龙去脉。

驮妃侍寝其实是个段子

驮妃侍寝的说法应该来自于民国时期的爆款文《清朝野史大观》,作者署名为横香室主人。该书共有三册,内容从皇太极一直说到溥仪,里面囊括了清朝种种逸闻,如太后下嫁多尔衮,世祖人五台山之原因董妃董小宛说, 弈棋谋除鳌拜 纳姑为妃 ,雍正篡位,吕四娘刺杀等等,是一本专以搜奇猎艳为能事的稗官杂抄。

清朝野史大观

书中开篇夫子自道:

史料丰赡,内容所及上至帝王后妃、天潢贵胄、悍将权臣、名媛佳丽、学士才子,下至讼师衙役、游侠术士、市井小民,乃至巫医、百工、倡优之属,构成了一幅有清一代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众生世相,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具。

这就为后来的清宫戏提供了巨量的故事基础,和无穷扯淡的空间。

此书名为野史,当然不可信,作者不敢以真名示人,大约也觉得有点太三俗上不了台面。

驮妃侍寝的过程在该书的卷二,敬事房词条下,这段写得绘声绘色,颇为露骨。以下是无删节版,仅供大家批判。

开篇先是介绍负责那啥生活的太监:

敬事房太监者,专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敬事房太监是管皇帝夫妻生活,和皇后睡一次要记录一次,以备怀孕后查证。

接着介绍点招其它嫔妃的过程:

若幸妃之例则不然,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式与京外官引见之牌同。或十余牌,或数十牌,敬事房太监举而置之大银盘中,备晚膳时呈进,亦谓之膳牌。帝食毕,太监举盘跪帝前,若无所幸则曰去;若有属意,则取牌翻转之,以背向上。太监下,则摘取此牌又交一太监,乃专以驼妃子入帝榻者。

点嫔妃就需要翻牌子,翻完牌子,驮妃太监就出场了。

然后就是驮妃侍寝的详细流程:

届时,帝先卧,被不覆脚。驼妇者脱妃上下衣皆净,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

敲黑板!!本段重点是什么?!首先是姿势!

皇帝是四仰八叉赖在龙床上,脚从被子里伸出,姿势类似于葛优瘫,驮妃太监把裹嫔妃的大被窝卷放在皇帝的脚下。

嫔妃要裸身从被窝卷里爬出,慢慢蠕动,从皇帝脚边爬进皇帝的被子,然后和皇帝行周公之礼。

这活儿很尴尬,因为时间很紧张。

要上钟的。

如懿传里的钟.....

两人一进被子就要轻车熟路,速度整完,到了点敬事房太监就要在门外喊停,皇帝想加钟,不可以!太监就会一直喊,喊到皇帝尴尬得不行,只能放弃为止。

然后嫔妃就要撤离现场了。

帝命之(驮妃太监)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出矣;曰留,则笔之于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备受孕之证也。

这段的重点,我还是忍不住删了,太污了……

不过,这都是扯淡!大家千万别信,尤其不能模仿。

没用的。

本文流毒太广,以至于所有清宫戏都会出现嫔妃裹着被子扛入寝殿的镜头(文中实为大氅,怎么成了被子的我也不知道。)

后来梁羽生写《江湖三女侠》,又为段情景制造了前因,说是吕四娘伪装嫔妃在寝殿刺杀了雍正,吓得清室立下这个规矩,嫔妃必须一丝不挂的见皇帝,以杜刺杀。

这当然是胡扯了。

皇帝嫔妃都是八旗之中名门望族的女儿,上五代都要根红苗正,怎么可能混进江湖侠女?

而且清朝皇帝最重武功,皇室每年七八月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皇帝大会八旗,亲自行猎,以彰骑射之功。康熙皇帝三十岁亲手射杀过猛虎,乾隆皇帝十二岁曾干翻过一头狗熊,直到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闯入皇宫杀进养心殿,面对凶恶的邪教成员,宫女太监全吓尿了,而三十一岁的绵宁(道光)丝毫不怂,端起鸟铳就打爆其中两头。

面对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皇帝,小姐姐去行刺的结果还不是被霸道总裁按在床上嘤嘤嘤吗?

更重要的是,在古代男女大防的伦理束缚下,皇宫是对女性隐私保卫最为森严的地方。后三宫以乾清宫为内宫关锁,乾清门是分割东西宫和前三大殿之界关。

晚八点之后,下钱粮声一起,所有非女性成员都必须撤出乾清门。

夜晚的紫禁城以及紫禁城里的所有女人只属于一个男人——皇帝

皇帝怎么会允许嫔妃在太监面前脱光衣服?这就不是清宫史,是春宫史了。

清宫野史之类的杂记是民国人编造八卦娱乐文字,隐隐有泄愤的目地,诸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没了脑瓜,同治得“天花”,都是的历史编造产物,但因为流传广大,以至于妇孺皆知,今天索性被视为信史,频频搬上电视,还引得吃瓜大众津津乐道,或许是推翻清廷的民国元勋们有意沐化而成?

都是报应啊。

皇帝与后妃的真正的侍寝流程

走着去睡,和躺着等睡都是错误的。

我一直没有查到可信的清宫侍寝资料,所以无法复原皇帝和嫔妃真正睡姿,在这里祈求有视频的朋友请发个种子给我。

最终,我看到了一本《故宫退食录》。

这本由书由朱家溍先生撰写,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其内容涉猎极广,包括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等等……

在其关于清代后妃的遴选条目下,我终于查阅到了清宫后妃侍寝的真实描述!

朱家溍先生这样描述——

养心殿后边的东院光绪年间称“体顺堂”,原来叫“绥履殿”,体顺堂是皇后常住的地方。皇后和皇帝共同生活时都住在体顺堂。皇帝斋戒时,皇后回钟粹宫。

养心殿布局

别的嫔妃待遇就不同了。在皇帝吃晚膳时,嫔妃会递绿头牌,就像早膳时递绿头签召见官员一样......

(皇帝上午翻大臣的牌子,下午翻嫔妃的牌子。)

嫔妃中午都要到燕禧堂集合,等待传唤,皇上叫到某妃就把桌上的绿头牌翻过,内殿首领就叫某妃。

其余的妃子“叫散”,等于是下班了。

(原来侍寝等于加夜班。)

回宫准备一番之后,该妃子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来养心殿和皇帝碰面。他们可以一起用些小厨房的餐点,聊聊天,品品茶,下下棋,互相增进感情,晚上就由该妃子侍寝。

(很温暖的画面。)

就这样的形式。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清朝皇帝和后妃的家庭生活和平常人家区别不大,清帝既不乘羊车去东西十二宫中串门,更不需要太监把妃子驮来。

皇帝和嫔妃就寝的地点一直是养心殿的寝殿。

皇后是正妻,不需要递牌子,可以和皇帝平等的居住在顺体堂。

皇后所谓位居中宫,并非住在中间的坤宁宫,而是住在东宫范围的钟粹宫。

朱老先生还对驮妃的段子狠狠批评了一把:

从前笔记传说妃子和皇帝睡觉是脱了衣服拿被子裹上扛着进入,不用说制度上没有这种规定,人和人的关系,不管爱的关系还是性的关系,如果采取这种制度是不可能的!纯粹胡说!

皇帝的庞大后宫里虽然有畸形的角色关系,但比宫斗戏里描写还是有人性得多,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互动也能温情脉脉,并没有太多阴森怪诞之处。

以上就是嫔妃侍寝全攻略,小姐姐们记住了吗?

不断凋零的皇嗣

清宫每三年从户籍在线的旗女中遴选一次秀女,年龄在13——15岁,这是由内务府操办,皇帝看上就可以纳为答应或者常在,没看上,25岁就出宫嫁人。这是选宫女子。

第二种是选妃,要从旗人四品以上的官员的家里选,西太后的父亲就是道员。

选妃是由内务府和礼部共同操办,选宫女子是由内务府自行操办。这两种都称为选秀,很多片子都会搞混,延禧攻略区别还算不错。

如懿传剧照

无论是妃嫔还是宫女子,都是皇帝后宫女性资源,需要皇帝不断完成日常的翻牌,留寝,努力播种耕作,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皇室诞下繁茂的子嗣,以保证龙脉的兴旺昌盛。

这么多女人,却只有一个男人播种,这对皇帝来说真是非常痛苦的任务。

从清史上看,盛世的皇帝统治能力强,荷尔蒙旺盛,其子嗣也会广茂。比如康熙大帝生有35子、20女,皇孙共97人。

乾隆皇帝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的雍正,却非常崇敬自己皇祖康熙,事事效法圣祖,生殖能力也未遑多让,乾隆育有十七个皇子,十个女儿。

因为子嗣非常茂盛,这俩位皇帝对自己儿女居然有些轻忽。

康熙的皇孙太多,以至于自己都认不过来,每逢年节见面就尴尬,脸不认得,连名字都记不起来,只好好匆匆赏赐拉倒。

乾隆深爱皇后富察氏,在富察氏和嫡子永琏,永琮和薨逝之后,他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永璜和皇四子永璋,在皇后丧仪上突然蛮性发作,对两位皇子拳打脚踢,结果吓得两个儿子魂飞魄散,遂成心病,于乾隆二十三年先后抑郁身亡。

如懿传中的情节如实还原了历史

(不管乾隆写了多少首纪念富察氏的烂诗,他对自己发妻情感也未必是真,在对自己续妻和两个儿子的态度上,他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混球。)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强大荷尔蒙输出,似乎透支了清王朝的生殖能力。

进入中清,皇帝的子嗣就越来越凋零。

道光,嘉庆,咸丰的子嗣加在一起,都不到康熙的一半,而慈禧甲申易枢之后,迷之诅咒被触发了——东西十二宫中居然再也没有新生儿降生。

光绪和溥仪都是天阉。

而光绪的弟弟小醇王载沣育有八个子女,溥仪的弟弟的溥杰育有两个女儿,生殖能力没有问题。光绪和溥仪在王府的幼年生活应该是很健康的。

为何一进大内,坐上龙椅,正常的男孩反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这事说不清楚了。

用性动力学解释的话,男性在幼年突然离开了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的宫廷,心里萌生的不安恐惧一直积累,如果延续到青春期,会影响到生理的发育。

另外,母权统治者欺凌霸道,权欲成癖,掌控力过于强大,也可能让少年勃发无力,不能成长为健全的男人。

亡清者,还真是叶赫那拉。

傅仪和他的乳母(末代皇帝剧照)

这也是野史,我还要再说个野史。

溥仪的末代皇后婉容是个大美人,可是跟着溥仪是白糟践了,她寂寞难捱,在满洲和一个侍卫私通,还生下孩子。

孩子是死了。

侍卫呢?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说侍卫绿了皇上,当然也被干掉了。

我最近却看到一个新版本。和婉容有私的侍卫不止一个。

一个叫祁继忠,一个叫李体育。(我皇的帽子啊。)

名叫李体育侍卫,并没有被处死。

溥仪发现自己被绿了之后,召李体育入殿,却未对他做任何处置。皇帝静默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拿出200块银元交给他,并且放他回乡。

皇帝心里在想什么?

五味陈杂,一言难尽吧。

末代皇帝中的傅仪和娩容(尊龙和陈冲)

溥仪:是男人就可以理解我……

这故事并没有完。

解放后,溥仪在故宫博物院当顾问,李体育在中医院工作,有一天两人居然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上撞见了!

一见之下,李体育尴尬无比,自己到底理亏,而且这些年他嘴也没闲着,周遭一百里地的人都知道中医院有个老头睡过正宫娘娘!

溥仪倒十分豁达,伸手和他握了一下,还说,当年的事过去了,也不是你的错,是那个畸形社会的错!

皇帝的话似乎不是作伪,他那会儿确实健康多了,还和一个叫李淑贤的护士再开最后一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朝人为什么要穿看起来十分不舒服的花盆底鞋?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其实清朝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各种事情其实在清朝都有发生的,但是这也为后来的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提供了素材的,就好比清朝人喜欢穿的那种看起来就感觉十分不舒服花盆底鞋为什么清朝人这么喜欢穿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古代的男人对女人的小脚尤其偏爱,那些小脚男人们甚至将它称为三寸金莲。而这种以小脚为美的癖好来自于那位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也是著名的诗人李煜。据说当时他后宫中有一位嫔妃,为了得到他的宠幸,而将脚用棉布给缠了起来,缠成了一种很小的就像弯月的形状。谁知李煜居然十分喜爱这种小脚,而他后宫中的妃子为了能博得他的喜爱,也纷纷效仿这个女子,后来渐渐的就演变成了一种风气。

在明朝的时候裹脚达到了顶峰,就在这全国上下皆以小脚为美的时候,满族女子刚入关却不这样做。满族尊贵的女性都会穿,也就是旗鞋。这种鞋子有着厚厚的鞋底,最高的甚至有20多厘米,采用的材质是布料,镶嵌在鞋的中间位置。

而为什么会有花盆里种鞋子呢?据说是因为当时满族的女子去给自己打仗的夫君送东西,等她们回来的时候路过一片沼泽地,如果就那样走过去的话,肯定会将鞋子以及裤子给弄脏打湿,所以她们就学白鹤鸟,在脚上绑上了很高的树枝那样走过去。到了后来清军进入了中原,花盆底也正式有了样子并开始变得越来越精致漂亮,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花盆底鞋。

光是看花盆底的样子,我们就知道肯定穿上不会特别的舒服,那为什么还要穿呢?

第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穿上很漂亮。女子爱美,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变化的。花盆底鞋那种厚厚的鞋底可以拉长人的身高比例,使人看起来更修长。而且走起路来也更加的摇曳多姿,就像弱风扶柳一般美丽。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遮盖双脚。虽然满族的女子都不缠脚,但是那个时代还是以小脚为美的,所以她们并不想把自己的脚给露出来。而穿上花盆底鞋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使别人看不到她们的大脚。

第三个原因则是因为花盆底鞋可以抵挡寒冷。满族最开始是生活在北方的,北方可是十分的寒冷,而这种高高的鞋底就可以使她们避免脚接触到地面,起到一个保暖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时期真的有美女么?为什么大美女貂蝉只是一位虚构人物?

全文共 141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三国时期能被称为美女人物寥寥无几,可能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貂蝉和大乔、小乔。不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貂蝉这个人物都还不能100%确定,很可能貂蝉只是虚构出来的,而关于大小乔的描述有很少,几乎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难道三国就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大家都不在意女性么?可能还真的确如此,三国演义绝对算是一部大男主戏,女性几乎看不到闪光点,而且似乎也不太了解当时男性的审美究竟是怎样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在世人的心目中,那是一个热血的世界,好像独属于男人,其中却也刻画了不少美人。例如施行反间计,导致奸臣董卓被诛杀的,三国第一美人貂蝉;纵使喜欢舞枪弄棒,依旧能让刘备耽于享乐的孙尚香;引发宛城之战,差点害得曹操家破人亡的邹氏;号称有国色的樊氏;以及唯一的女将军祝融夫人,等等。

可是,这些美人,虽然个个国色天香,但是大部分只被熟悉三国文化的人熟知,不读三国的人,几乎没有听说过她们的存在。除了号称三国第一美人的貂蝉之外,好像只有江东二乔,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偏爱,被世人津津乐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江东二乔,是乔公之女,也是当初孙策平定江东时的“战利品”,她们本身也有什么功绩,甚至没有做过任何出彩的事情,好像除了美貌之外,再也没有过人之处。那么,她们凭什么能够有如今的名气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看法。

众所周知,貂蝉之所以广为人知,不仅仅是因为她有一幅出色的相貌,还因为她的反间计——当初董卓乱权,汉室倾颓,这种情况下,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十八路诸侯也无计可施。作为一个弱女子,貂蝉却担起大任,辗转于吕布与董卓之间,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计,借吕布之手,手刃了奸臣董卓,立下大功的同时,也搅乱了天下大势。也就是说,她为人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对局势的影响,而非美貌。

其他的美人,除了邹氏差点害死曹操之外,大都没能搞出什么大动作,因此大多数人不读三国,便不知道她们的存在。那么江东二乔又搞过什么大动作呢?她们凭什么像貂蝉一样,为人熟知呢?相信,提到唐人的一句古诗,大家便能恍然大悟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非常好色的人,而且尤爱人妻,甚至为了美人,做过不少糊涂事。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邹氏,就是因为她被曹操强占,这才有了宛城之战,有了曹昂和典韦之死,以及曹操差点遇难一事。可是,曹操从来不会因此而收敛。正是因为熟知曹操的这一特点,于是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江东的时候,为了说服江东大都督周瑜主战,便谎称曹操有言,攻打江东仅是为了大乔和小乔两位美人。

要知道,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则是周瑜的妻子,诸葛亮假意劝周瑜将这姐妹二人献给曹操,周瑜如何能忍呢?所以周瑜怒发冲冠,坚决要与曹操决战。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这一谎言,以及他故意曲解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言,于是后世中,曹操攻东江东,是因为二乔的说法越传越广。于是“三人成虎”,纵使大家都知道这一说法不靠谱,却依旧会选择默认。

于是,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只是长了一张好看的脸的大乔和小乔,莫名其妙就成了,能够让曹操专程发动战争,也要收入后宅的美人。试想,这种情况下,她们的美貌会被神化到什么程度呢?这样的“八卦”,又怎么可能不被文人墨客所偏爱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三国美人无数,却除了貂蝉之外,只有江东二乔为文人墨客所偏爱,为世人所熟知,并非是因为她们的相貌出众,只是因为她们身上有着巨大的八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朝灭亡之后,满族八大姓氏分别改成了什么汉姓?

全文共 188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这个朝代不复存在,但是却遗留下来了很多遗民,但是他们原本的姓名毕竟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所取的,想要融入到这个汉人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必然要给自己取一个汉人的姓名。那么,当时满族八大姓氏分别给自己改成了什么汉姓?其实至今在社会各界都活跃着很多他们的后人,有很多可能你根本想不到。

满洲八大姓是指满洲人姓氏人数较多、且在清出了很多名贵人物的大姓。

满洲“八大姓”,最早的记录是在雍乾两朝修撰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源自其中的“八著姓”。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共记载了1114个满洲姓氏,每个满洲姓氏均有一个非常简短的“小传”。在这1114个满洲姓氏之中,只有8个的小传里,有“某某氏,为满洲著姓”这种描述方法。这是第一次由官方统计满洲姓氏,也是第一次由官方进行满洲姓氏的著微划分。故而目前研究认为这是“满洲八大姓”的肇始。

(图为《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书内他塔喇氏部分首页,可以看到“著姓”一词。)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的“八著姓”,为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明确提出了同姓不一定同宗的说法,并在同姓内的同宗支系上均注明了“与某地某支同族”,但是在“著姓”这个称呼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将这个称呼授予了整个姓氏,而并非一个姓氏内的某一个支系。

目前比较普遍、权威的说法至少有五种:

《清稗类钞》、《郎潜纪闻初笔》、《清朝野史大观》等史料中记载的是:1、瓜尔佳氏;2、钮祜禄氏;3、舒穆禄氏;4、纳喇氏;5、董鄂氏;6、马佳氏;7、伊尔根觉罗氏;8、辉发氏。

《啸亭杂录》、《沈故》中记载的是(为9个满族姓氏):1、瓜尔佳氏;2、钮钴禄氏;3、舒穆禄氏;4、纳兰氏(叶赫那拉氏);5、董鄂氏;6、辉发氏;7、乌喇氏(乌拉那拉氏);8、伊尔根觉罗氏;9、马佳氏。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的是“郎、关、舒、那、完、富、费、章”,即:1、钮祜禄氏;2、瓜尔佳氏;3、舒穆禄氏;4、那拉氏;5、完颜氏;6、富察氏;7、费莫氏;8、章佳氏。

清末北京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佟、关、马、索、齐、富、南、郎”,即:1、佟佳氏;2、瓜尔佳氏;3、马佳氏;4、索绰罗氏;5、齐佳氏;6、富察氏;7、那木都鲁氏;8、钮祜禄氏。

清末关外旗人中流传的版本则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即:1、佟佳氏;2、瓜尔佳氏;3、马佳氏;4、索绰罗氏;5、齐佳氏;6、富察氏;7、那拉氏;8、钮祜禄氏。

下边列举一下当今明星里属于满洲八大姓的主要人物。

1佟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人物有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朝名臣隆科多等。当今名人要数国民老公佟大为最为杰出,代表作《玉观音》《奋斗》《中国合伙人》。此外江珊主演的电视剧《我想有个家》里面的张盼盼扮演者佟童也是哦。

2瓜尔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一等公鳌拜、清末大臣荣禄、文祥等。当今名人代表有八路军抗日将领关向应。香港女演员关之琳,代表作《黄飞鸿》系列电影、《猎头》《九二神雕侠侣之痴心情长剑》等。香港女演员周海媚,代表作《倚天屠龙记》 《天地豪情》 《武媚娘传奇》等。

3马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等。

4索绰罗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光绪朝禁烟大臣景星等。

5那拉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清代词作家纳兰性德、孝钦显皇后慈禧等。当今名人代表有歌坛实力派大姐那英,代表作《山不转水转》 《征服》《雾里看花》等。很多人都以为那英是艺名吧,其实那姐是少数民族,而且还是叶赫一支,和慈禧太后是同姓!

6赫舍里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大臣索尼、康熙朝大臣索额图(索尼之子)等。当今名人代表有内地男演员、导演英达老师。代表作《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等。

7富察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乾隆朝名将富察·傅恒(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福伦的原型,他的几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便是福尔康。)。

当今名人代表有萨满文化学者富育光代表有《萨满教与神话》 《萨满论》。中国内地男演员富大龙,代表作《天狗》 《战争子午线》 《紫日》等。

8钮钴禄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康熙朝名臣遏必隆、乾隆朝名臣和珅、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等。

当今名人代表有国际钢琴家郎朗,获得古典音乐类多项奖项,包括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全英古典音乐奖,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国际门德尔松大奖等,中国音乐届的奇才。

还有前任国民老公黄海波,代表作《新上海滩》 《媳妇的美好时代》 《咱们结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朝女子的礼仪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裙子是当今许多女子极其钟爱的服装,就裙子的功用来说,古代的裙子和现在的裙子有不小的差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清朝女子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清朝女子的礼仪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古人对于女子的下体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强调女子以裙子遮掩下体,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轻薄和无耻。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子,只要结婚成家,就要经常规规矩矩地穿着整齐的裙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如此。如果客人来访,遇到主妇没有穿裙子,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传扬出去会遭到耻笑和白眼。

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月华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裙子,仿佛月华一般动人心弦,而且高雅鲜丽,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到了清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不能随意穿红裙子。民国时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文中说: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不许穿红裙,而且永远不许穿红裙的。如果应穿礼服的时候,青年少妇可以改穿别种颜色的裙子,浅碧淡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

老年人已是儿孙绕膝了,可以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终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不许穿红裙,即使是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不许穿就是不许穿。”

当时,为了女子能否穿红裙子,出现了无数嫡庶之争的家庭纠纷。后来,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化人提倡妇女解放,女子们不再裹脚,旗袍也迅速流行开来,女子们穿裙子也有了选择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金字塔里为何有很多清朝人的遗骸?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很多人印象中的金字塔,都是修建在埃及的,而且建成于公元前,而清朝是我国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朝代,时间上就已经相差很远了,又怎么会有什么联系呢?而且是清朝人的遗骸出现在金字塔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金字塔也不只有人们印象中的那种金字塔,那么究竟出现在金字塔里面的清朝人遗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事情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金字塔,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埃及最大的法老胡夫金字塔,以及国王哈佛拉金字塔前,代表王权尊严的狮身人面像。这些埃及金字塔因其建筑之谜,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不过金字塔可不是埃及的专利,在世界其它角落还有很多金字塔,比如玛雅人修筑的玛雅文明金字塔,莫斯科的阿兹特克金字塔,以及南美洲秘鲁的贝拉维斯塔印加遗迹金字塔。

据美联社和拉美媒体当年的报道,早在2002年时,两家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寻找铺路的碎石,竟然对秘鲁首都利马附近,一座6米高,有着4000年历史的金字塔,进行野蛮拆迁,挖掘机推土机齐上阵,将这座历史文明古迹夷为平地。

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惋惜不已,在对这座金字塔进行遗迹挖掘时,他们竟然意外发现,在这座金字塔下面,有11具包裹着布料的尸体,另有五副棺木中,躺着5具身穿蓝绿色夹克衫的尸体。

从衣着和打扮上看,这些葬在金字塔底的尸体,绝非4000年前的古人。后来,经考古人员反复甄别研究后确定,他们居然是19世纪末清朝时期的华人。

这就奇怪了,为何百年前的清朝人,会葬在具有4000年历史的秘鲁金字塔中呢?1、秘鲁华工屈辱史。

大约公元10世纪左右,古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帝国,帝国的中心正是今天的秘鲁。

公元1533年,印加帝国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公元1821年才得以独立,称为秘鲁共和国。那些印加帝国时期的金字塔遗物,就在首都利马附近。

当时,由于秘鲁地广人稀,人力资源匮乏,那些从殖民者手中,刚刚接过庄园和矿山的秘鲁统治者,眼看到手的财富却难以变现,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开始干起了买卖压榨劳工的勾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秘鲁人来到广东,用种种诱惑人的条件,招聘青壮劳力去秘鲁干活。为了显示诚意,他们还带来了契约,只不过契约上全是西班牙文,没有人看得懂。

由于在清朝的黑暗统治下,实在生存艰难,一些华人便在契约上签了字。对于绝大多数不愿背井离乡的青壮年,秘鲁人还采用了绑架欺骗等卑劣手段。

据统计,从1849年到1874年,共有25万华人劳工被卖到秘鲁,他们有的被转卖到某个资本家或种植庄园主,有的则被零售,被带往铁路、矿山、鸟粪场,开始进行地狱般的劳作。而且他们被剥夺了中文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奴隶编号。

苦难就此降临,这些劳工不仅劳动强度大,受虐待,伙食也极差,甚至劳作间隙多喝一口水,都会遭到鞭打。

当时的美国驻秘鲁公使多玛斯说:秘鲁人对待华工,残暴至极。近三分之一的华工被压榨折磨致死。2、秘鲁华工反抗史

1865年,忍无可忍的华人劳工们奋起反抗。卡纳德种植园的500多名华人劳工,杀死了种植园的园主和残暴的监工,夺了他们的枪支和马匹,组建自己的骑兵队,然后冲向其它庄园,解救同胞,大家很快组成1200余人的起义队伍。

不料,这引来了秘鲁警察和军队的围剿。由于武器装备太差,反抗被镇压,600多名华人被杀,加上人生地不熟,人员分布相对分散,华工们根本无力组织起足以对抗秘鲁政府的队伍。

秘鲁残酷虐待劳工的暴行,很快传遍世界,各国纷纷谴责秘鲁政府。葡萄牙下令彻查从澳门输送华工到秘鲁一事,并在1873年禁止劳工贩运。清政府也派人与秘鲁使臣会面,就虐待华人劳工的行为进行交涉。3、埋入印加金字塔的华工遗体。

反抗遭到血腥镇压后,由于秘鲁当地人歧视华工,不允许这些反抗被杀的华工进入正规的墓园,无奈之下,为了纪念这些为华工权益牺牲的同胞,华工们只得在印加遗迹金字塔中,挖掘简单的坟墓,来安葬他们的遗体。

后来,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用,几乎所有秘鲁的金字塔下,都能找到这样的华工墓穴。

秘鲁政府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大幅改善华工的工作和生存条件,同时让幸存华工自由选择回国,亦或是留在秘鲁。

有鉴于当时的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的清朝时期,几乎所有的华工都选择留在了秘鲁。他们因此获得了秘鲁公民身份,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落地生根,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唐朝时期中亚地区是谁在统治?唐朝为什么不占领中亚地区?

全文共 7102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时期,应该算得上是世界最顶尖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巅峰般的存在。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当时的唐朝不把中亚地区也一举拿下呢?中亚就是现在的亚种中部,一共有5个国家,但是在千年以前还都是一些小国。当时唐朝的国土面积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大,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也就不需要往外扩张了。

要谈唐朝争夺中亚的历史,从新疆到中亚的一些地理概念必须先厘清一下,不然单凭文字根本无法建立起概念来。

先来一张新疆省的地图:

请看图,我们先解释一些概念:

吐谷浑:西晋时,慕容鲜卑迁移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当地羌人融合建立的国家,当凉州陷入战乱,丝绸之路河西段不通时,从川西北入青海走柴达木入南疆的河南道(因吐谷浑被称为河南国而得名)就兴盛起来。隋唐之际,吐谷浑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吸收多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较强大的国家。

伊州:今新疆哈密,东汉以来为汉军屯垦地,亦曾臣服于突厥,是汉胡交融而汉人居多的城市,是唐朝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汉晋以来汉人驻军后裔建立的国家,但也受到各种胡人的影响,懂汉字,说胡语。在突厥和唐之间摇摆不定,被唐朝消灭,在其故地设西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长期是安西都护府驻地,掌控天山南路的军政。

安西四镇:即唐军在天山南路设置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四镇。汉朝崩溃后,西域三十六国互相吞并,到隋唐之际,只剩下包含这四国在内的若干大国,而这四大国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节点。唐朝征服四国后,一面保留原来的国王,一面在这四国驻军,成为控制丝绸之路南北道的重镇。有时候碎叶城会取代焉耆成为四镇之一,详情见后。

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距乌鲁木齐不太远。原为西突厥的浮图城,唐灭高昌后降唐,被置为庭州,是唐在西域的三个直辖州之一,武则天以后成为北庭都护府的驻地,掌管天山北路的军政。

楚河盆地: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即汉代乌孙之地,是中亚难得的福地,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宜耕宜牧。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不远处的托克马克附近就是唐朝有名的碎叶城,是李白的出生地,也一度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唐朝经营中亚的重要据点。如果再扩充一些,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大片平原地区称为七河流域,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东南角和新疆的伊犁河谷在内,共有七条河流注入巴尔喀什湖,都是中亚的宝地。

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即汉代大宛国所在,有中亚两大河之一的锡尔河流过,不但水量充足,气候也比楚河盆地更温暖,更适宜农耕,也是中亚福地。费尔干纳盆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于阗—疏勒—费尔干纳),在南北方向也是交通枢纽,南经吐火罗通印度洋,自身还盛产名马,地位重要。唐代是拔汗那国(汉名宁远国)所在地。

我们换一张图更清晰的看看楚河盆地(或者扩大版七河流域)和费尔干纳盆地,地图中楚河州附近就是楚河盆地,东边有伊犁河谷,左下角被深色包围的一小块浅色就是费尔干纳盆地:

下面再上一张以中亚为中心的地图,从这个角度看楚河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的位置,然后再解释几个新名词。

增加了几个新名词,也跟唐军经营中亚密切相关。

吐火罗:交通要道,吐蕃出青藏高原要经过这里,阿拉伯要杀入北印度也要经过这里,中国僧人去印度朝圣也要经过这里,所以非常重要。唐时这里有石汗那等小国,这些小国可能有个突厥血统的盟主叫吐火罗叶护。

河中地区:今天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但中间有大量的绿洲城邦,商业十分繁盛。这里的民族是粟特人,极善经商,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唐朝的贸易,河中共有十几个粟特城邦,其中九个大的合称昭武九姓,康国(汉代康居后裔)、石国(导致怛罗斯之战的国家)等都在其中。

花剌子模:河中以北,咸海南岸的粟特人地区,商贸也非常发达,是唐朝最盛时能影响力所到达的西北边界。

大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群山里的小国,地位重要,是吐蕃杀进吐火罗和中亚的出口。如果大小勃律臣服唐朝,吐蕃在中亚方向就被封门;如果大小勃律倒向吐蕃,吐蕃就可以很方便的出入中亚和吐火罗。

对吐火罗政区没有概念的,请看下图,紫色部分即为吐火罗:

地理概念普及完了,现在我们要介绍中亚争霸的几个主角了。

中亚争霸的原因与几个主角

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不去开发条件优越的南方(当时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发),却把大量军力投入西域和中亚争霸,是得不偿失,这种说法是因为对唐朝前后的世界历史了解不够所致。

如果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的话,中亚就是世界岛的中心地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交通要道和商贸枢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可谓财源滚滚。当时的中亚远不是今天这般破落,而是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后来破落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大航海时代和明清锁国,东西两面的贸易量都大降,中亚不再是文明交流的重心,二是近代以来被俄毛统治和攫取了几百年,才变成今天的鸟样。所以在唐朝那会儿,夺取中亚的收益远大于经营南方的收益,唐朝才不惜投入重兵,在中亚争霸。

在唐朝勃兴以前,这里由西突厥汗国统治。突厥是以商贸立国的草原帝国,控制西域和中亚的城邦,垄断丝绸之路是其基本国策。南北朝时,中亚本来在游牧民族嚈哒的控制之下,嚈哒被称为“白匈奴”,实则有可能是鲜卑乞伏氏西迁立国(余太山的观点),鼎盛时把强大的萨珊波斯按在地上摩擦,也曾杀入新疆境内。

嚈哒盛况(白色)

北齐、北周并立时,突厥兴起,很快就征服西域,然后与萨珊波斯联手,消灭了嚈哒,成为中亚和吐火罗城邦的宗主。随即突厥又与东罗马帝国联手,把波斯伸向中亚和吐火罗的触手斩断。

萨珊波斯(明黄色)与东罗马帝国(蓝色)

深黄色是萨珊版图较大时的领土

后来突厥分裂,西突厥汗国占据了从新疆到中亚的广大地区,下面是西突厥汗国的版图,强调一下,这是西突厥的控制区域而已,中亚和吐火罗的城邦国家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认西突厥可汗做宗主。

等到唐朝消灭两突厥,在其故地承袭了突厥的政策,没有去强行郡县化,而是像突厥一样,成为当地各部落和城邦的宗主就打止。有些人据此认为唐朝不够强大,不够霸气,殊不知这正是唐朝的聪明之处。

唐朝大量继承北朝的政治遗产,而北朝是由北族中的拓跋鲜卑建立,虽然到魏孝文帝时全面汉化,但北魏的北族传统从未断绝,而且经过北魏末年边镇军人的南下,北族传统还有所复兴,唐朝对此毫不陌生,且能体会其精神内核。

要把蒙古高原和西域、中亚郡县化,不说没有那个力量,就算成功了,也会因为官僚政治的低效和浪费而无法持久,新征服地区的郡县化除非彻底完成,否则对征服者来说会是巨大的负担,而不是助力,而且就算完成了,帝国郡县提供的资源经过内耗以后也不是封建领主可以比的,当然郡县化以后统治会比较稳定,这是郡县制的优势所在。

唐朝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保留了从蒙古高原到中亚的部落首领和城邦国王,以天可汗而非皇帝的身份统治他们,所以唐朝能够兼具汉地农耕文明与北族游牧商贸之长,成就伟大的世界帝国。

突厥灭亡后,什么同罗、仆固、回纥、思结、契苾、浑都是原属于东突厥,与突厥族系相近的丁零、铁勒系民族,后来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角。

西突厥的余部则有所谓“十箭部落”,西突厥可汗赐给他们一人一支箭,十箭部落合起来就是西突厥的主力。十箭部落又分为五咄陆部落和五弩失毕部落,五咄陆是处木昆、胡禄屋、摄舍提、突骑施、鼠尼施五个部落,牧区是碎叶川以东的北疆地区;五弩失毕则是阿悉结两部、哥舒两部、拔塞干,牧区是碎叶川以西的中亚地区。西突厥汗国灭亡后,十箭部落与唐朝有合作也有对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

然后我们之前提到的中亚主角之一萨珊波斯到哪里去了?答案是被新兴的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是西亚大国,与罗马帝国及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混战数百年,双方元气耗尽,被新兴的阿拉伯人轻易收拾。唐朝统一前夜(624年),卡迪西亚之战中,阿拉伯消灭了萨珊波斯最后的精锐,萨珊波斯从此式微。二十七年后,在李世民病逝前后(651年),萨珊波斯彻底灭亡,末代王子俾路斯向唐高宗求援复国,但唐朝正在集中力量消灭高句丽,无法提供实质性支援,但借助萨珊波斯的余威,设置波斯都督府,强化了在吐火罗的统治。

取代波斯的是更为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自从隋唐之际统摄于伊斯兰教之后,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与唐太宗和唐高宗初年的大扩张同时,阿拉伯人也进行了史诗般的大扩张,西线从东罗马帝国手上夺取叙利亚、埃及,随即收复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东线则彻底消灭萨珊波斯,并且摩拳擦掌进攻中亚和吐火罗。就在此时,唐朝因武则天的恶政,势力陷入全面衰退,阿拉伯帝国则步步进逼,到唐玄宗即位后唐朝才在中亚方向重新反击,但阿拉伯人已经优势在握,很难打破。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最盛时版图

另外一个搅局者则是吐蕃。因为在唐以前,青藏高原从来没有形成过如此强大的帝国,所以唐朝毫无心理准备,一系列失策之下促成了吐蕃的壮大。

有一种说法认为吐蕃逼婚唐太宗,大破唐军导致唐太宗不得不赐婚,这是胡扯,当时吐蕃进攻松州,击败了唐朝的当地驻军,唐太宗随即派侯君集还以颜色,击败吐蕃,吐蕃军退回。不过因为此战改变了唐太宗对吐蕃不屑一顾的态度,毕竟有一定实力,于是认为吐蕃有资格跟唐朝和亲,准许了松赞干布的请求。和亲的宗女,唐太宗选了宗室名将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并且派一代名将李道宗送亲,就是有勘探吐蕃地形和路径,以备攻战的意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吐蕃得到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双重滋养,迅速强大。吐蕃成为强国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消灭了青海的吐谷浑,统治了吐谷浑人,有了进攻唐朝的后勤基地,唐高宗派薛仁贵帮吐谷浑复国,结果大非川之战十万大军被吐蕃名将论钦陵打得全军覆没,吐蕃占领吐谷浑已成定局。二是唐睿宗时吐蕃贿赂唐朝官吏,将黄河九曲之地作为和亲的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收归吐蕃,吐蕃得到大片的良田沃土,同时拥有了进攻唐朝第二块的后勤基地。

此后吐蕃时不时向东出陇右、河西、剑南,向北出安西,攻打唐朝,向西则压服大小勃律,杀奔吐火罗,是中亚争霸的重要角色。安史之乱唐朝放弃中亚后,吐蕃还跟阿拉伯帝国缠斗数十年,减缓了中亚和西域的伊斯兰化。

几个主角介绍完了,下面我们简述一下中亚争霸的进程。

波澜壮阔的中亚战争

唐朝的中亚争霸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予以简述。首先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前期——疯狂扩张期。

唐太宗消灭东突厥,解除唐朝最大的威胁之后,即开始对西域用兵,试图掌控商路,这其实是对隋炀帝经营西域的继承。634年,唐太宗按隋炀帝的步骤,先派李靖、侯君集消灭吐谷浑,解除丝绸之路侧翼的威胁,也避免吐谷浑利用河南道分掉一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640年,唐朝消灭接盘东突厥,有复兴之势的薛延陀汗国后,开始对集中力量西突厥下手,消灭臣属西突厥的高昌,以高昌为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

随后,唐朝在攻打西突厥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突厥降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减少阻力。648年,唐朝攻灭不服的焉耆和龟兹王室,击败西突厥干涉军,改立国王,并在焉耆和龟兹设置军镇,随后在于阗、疏勒也设镇,这就是安西四镇,是唐朝经略西域的中亚的重要保障。

失去西域城邦国家后,西突厥已经走向式微,唐太宗派阿史那贺鲁去招抚西突厥余部,但649年唐太宗病故,招抚了西突厥大部的阿史那贺鲁趁机反叛,并进攻安西四镇,经数年拉锯战,657年,唐朝名将苏定方击擒阿史那贺鲁,消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十箭部落归附唐朝,西突厥以往在河中、吐火罗、费尔干纳的属国纷纷奉唐朝为主。

唐朝在北疆设昆陵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督护;在中亚东北部设濛池都护府,立突厥王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用突厥人为唐朝守卫西北以及经略中亚,唐朝正式介入中亚。

此时,唐朝消灭了西突厥汗国,阿拉伯也消灭了萨珊波斯,唐朝与阿拉伯的正式交锋指日可待。此时阿拉伯在东方的势力还不强,其扩张策略是依托呼罗珊(今波斯东北部),渡过阿姆河,对河中和吐火罗进行抢劫,战局有利时则顺势征服,不利时则退回呼罗珊。唐朝为了维护丝路必然要与阿拉伯交锋,但吐蕃的以外崛起打断了唐朝经营中亚的历程。

唐朝对吐蕃一直过于轻视,所以对自己的属国吐谷浑遭到吐蕃侵略时重视不够,等到吐蕃一举攻灭吐谷浑,又攻陷安西四镇才如梦初醒。670年,唐朝名将薛仁贵率十万大军助吐谷浑复国,却在大非川被吐蕃以倾国之兵击败,全军覆没。此战之后,吐谷浑灭国已成定局。

吐蕃占据青海和安西四镇后,随即开始争夺西域商路。此时唐朝手里的丝绸之路十分单薄,从长安经陇右河西到西州,再从楚河盆地进入中亚,是一条长线,吐蕃打算攻占陇右河西,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再把西域一口吃下。于是吐蕃与唐朝在陇右河西爆发一系列大战,吐蕃胜多负少。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丝路岌岌可危,自然没有余裕去经营中亚,只好扶植萨珊波斯的末代王子俾路斯及其子泥涅师,成立波斯都督府,利用萨珊波斯的残余力量迟滞阿拉伯东扩的脚步,而他们也确实为唐朝争取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到680年左右才彻底没落。而就在此时,因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穆阿维叶将哈里发从选举制改为世袭制,指定其子叶齐德一世担任哈里发,引起国内大面积反抗,阿拉伯帝国东扩之路停顿二十年,到700年以后才再度经略中亚。

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杀害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又任用酷吏,政治腐败,府兵战斗力大降,导致唐朝势力陷入全面衰退,吐蕃入侵陇右河西时甚至宣称“中国无名将”,不予抵抗;在西域虽然靠水货名将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但在陇右河西一直被动挨打,武则天只要自己权位稳固就好,天下怎么样那是次要的,所以她不但无力而且也无心去经略中亚。关于武则天时期唐朝势力的衰退,请看此贴:

武则天的败仗不足以抹黑唐朝,周朝的锅唐朝不背

等到武则天终于死球,唐玄宗又收拾完唐中宗、唐睿宗朝的各种乱象之后,已经到了710年以后,此时阿拉伯大举进攻中亚,河中、吐火罗大面积沦陷,吐蕃也借助唐朝的政治混乱,得到了黄河九曲,步步进逼。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叛,在蒙古高原建立后突厥汗国,西突厥余部多给五咄陆部落中的突骑施部收服,因为唐朝边将的失政与对衰落后的唐朝的轻视,突骑施也与唐朝为敌。

一时唐朝陷入四面皆敌的危险局面,唐玄宗必须先收拾了后突厥、突骑施和吐蕃,才能谈得上经略中亚。虽然从715年到722年,唐朝名将张孝嵩曾经在西域和中亚两次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击退了吐蕃的小勃律的入侵,但唐朝当时不具备跟阿拉伯大规模开战的能力。

720年,后突厥毗伽可汗听智者暾欲谷之言,与唐朝和好,唐朝遂开始在四面全线反攻。首先,唐朝拉拢突骑施,利用突骑施的力量对抗阿拉伯入侵,从723年到731年,突骑施苏禄可汗三次大败阿拉伯军,保护了费尔干纳,收复了吐火罗和河中的部分地区。

同时,唐朝集中力量攻打吐蕃,730年,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奇袭吐蕃要地石堡城,拓地千里,738年,唐朝名将崔希逸又夺取青海,吐蕃战略纵深受到破坏,从陇右河西方向攻唐乏力。此阶段,因唐朝安西都护杜暹故意把突骑施使者冻死,加上突骑施力量日益增强,苏禄可汗开始袭扰唐朝,从736年到739年,唐朝北庭都护盖嘉运与阿拉伯军联手消灭突骑施,唐朝势力重新到达吐火罗与费尔干纳。740年,唐朝名将王忠嗣趁后突厥汗国内乱,将后突厥汗国一举攻灭。

但是转任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盖嘉运居功自傲,不用心防务,742年,吐蕃复夺石堡城,大大的打乱了唐玄宗的计划,唐玄宗震怒之下罢黜盖嘉运,经数年准备,749年哥舒翰才重夺石堡城,在三年内夺回青海和黄河九曲。稍前的747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翻越葱岭,打服小勃律国,锁住吐蕃出入吐火罗之路,此时,唐朝终于可以跟阿拉伯全力对战了。

此时唐朝在吐火罗和费尔干纳依然保有存在,但河中已经基本落入阿拉伯之手,不过747年阿拉伯帝国陷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内战,唐朝有了翻盘的机会。749年,唐朝应吐火罗诸国之邀,消灭了亲附吐蕃的朅师国,彻底堵住了吐蕃西出的道路,高仙芝随即想利用阿拉伯内战之机开拓河中。

当时费尔干纳的拔汗那是唐朝的铁杆盟友,唐朝消灭突骑施之后把不少突厥俘虏分配给了拔汗那,在河中与费尔干纳交界处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虽然也曾经帮唐朝打过突骑施,但其国内分为亲唐、亲阿拉伯两派,地位与拔汗那无法相比。拔汗那与石国矛盾又大,于是高仙芝借机攻打石国,但在攻陷石国以后他没有采取以往那样换国王的惩戒惯例,而是烧杀淫掠,这就引起河中诸国的仇视。

河中诸国本来更亲阿拉伯,此时因高仙芝的作为,就向阿拉伯求援,阿拉伯派兵与河中诸国组成联军,高仙芝听闻此信,为先发制人,于751年率军先杀入河中,在怛罗斯与阿拉伯联军交战,唐朝因盟军突厥系的葛逻禄叛变而失败,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战并不是有些文章所说的“唐朝经略中亚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两年后(753年),封常清即再度远征吐火罗,打平了克什米尔的大勃律国,与阿拉伯的又一轮攻防开始,不过这时安史之乱开始,唐朝调安西北庭大部分兵马回援,唐朝这才退出中亚。

所以说,唐朝退出中亚的标志并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而安史之乱的原因,则是天宝年间唐朝的政治腐败导致汉地和北族两个体系都出现了动摇:在汉地,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带来的腐败和内耗使带有封建性质的府兵崩溃,汉军的战斗力迅速与边境的胡兵拉开距离,形成内虚外重之势;北族方面,唐玄宗晚年为了加强皇权专制,推行恩幸政治,开启了一步登天的恩幸的野心,而恩幸们之间的个人恩怨则因为其权势极大的影响了国家政治,像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宠,就是安禄山造反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到底是不是一个草包?

全文共 1637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很可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在官渡之战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袁绍居然会败给当时不值得一提的曹操,这袁绍分明就是一个草包。然而小说总得有些冲突的戏剧性才会更加吸引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袁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是不是真的算一个草包?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真实的袁绍。

话说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凡在历史书册上有名的人物,很少是浪的虚名的。就如被人们视为徒有其表的袁绍,能以一个豪族公子,振臂一呼天下影从,反董卓建同盟,赤手空拳得一大州,克强敌一统北方四州之地,这是徒有其表的人能做到的吗?青史留名只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足迹,他们和那些遗臭万年的人物一样,都是不能轻易抹掉的人物。如果把整个三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的话,袁绍在前期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三国前期董卓失败后,天下除了袁绍没人敢称天下第一,袁绍为了他的目标干了许多大事,曾经征服北方四州,拥兵数十万,吃吒风云,但就因为官渡一战,一蹶不振,销声匿迹,难道数十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了吗?正如法国的贝当元帅一样,一战的英雄,二战的国之败类,这难道是他们错了吗?这样的起起伏伏可真是历史上的一大特殊现象,令人深思。

袁绍失败了,但我觉得并不是和易中天老师说的那样“政治失利,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而是另有原因,但有这样六个致命缺陷的人怎么能统一中国北方呢?怎么能会集十八路讨董联军呢?如果不是袁绍的支持,恐怕曹操早就被吕布歼灭,哪还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没少帮助曹操这个同僚度过一次次劫难,但结局却如此弄人,后人便无所忌惮地批评起了袁绍,因为袁绍失败了,所以才获得一堆批评的名声。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弊端,胜则溢美无以复加,败即领疚罪不容恕。虽然袁绍失败了,但他可谓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教训对今天的人们有很好的警戒作用:一念之差成千古恨,往往是人们不注意的小细节,会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回想当时袁绍集团的势力,真是集天下之大成,内部组织严密,人尽其才,海纳百川不择细流,意思人才济济,形势大好。他听从沮授的建议:东区青州黄巾之地,内平黑山贼之患,北拒公孙策,领戎狄匈奴之众,合四州之地,以讨不从。这也和他当时的蓝图差不多,沮授深得袁绍信任。袁绍赏罚分明,部下的积极性也很高,一时剑锋所指,势如雷均。

当时袁绍想要统一北方,河北公孙瓒无疑是他最大的敌人,而且两人之间必有一战,因为公孙瓒进入中原必然要途径冀州,而袁绍想要统一北方必然要打败公孙瓒,但这公孙瓒也非常人,麾下所领白马义从是可与西凉铁骑一较高下的精锐骑兵,早年公孙瓒便是靠着白马义从威震北方少数民族,一统北方三州,雄踞一方。当时的袁绍的军事实力相比较来说还是比较弱小的,但袁绍却是打败了公孙瓒,消灭了公孙瓒的主力。从此,北方劲敌全被消灭,公孙瓒的北方三州尽数落入袁绍手中。

袁绍一生唯一的败笔可以说是官渡之战了,官渡之战的失败有许多原因,除了人尽皆知的许攸叛变,告密粮草的情报,导致乌巢丢失,造成袁绍的失败。但这之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袁绍军队内部的分裂局面无法阻止,内部分裂,主帅又不能够治理好,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不能集中力量共同迎敌,而且还互相猜忌,内耗的破坏力远强于敌人的力量。中国的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强的一方会失败,弱的一方胜利,这种原因都是多元的,若是仅仅抓住一方面去刻意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未免有些草率,我们要从内因外因进行分析。当时袁绍军队内部矛盾无法调节,导致袁军兵败如山倒,败局一发不可收拾。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被灭了,但他的势力依然存在,官渡之战结束了五年后,曹操才平定了河北,可见袁绍在河北势力有多大。袁绍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误,他和曹操不同的是,袁绍信奉儒教,对于手下不是那么严苛,但是这样却换来了许多人的忠义不屈;被他感化的北方乌桓,最后也是和袁绍的儿子一起走到了最后,共存亡,这难道不足以说明袁绍的魅力吗?虽然最后袁绍失败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

世受皇恩,威震海内。四世三公,名冠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阿斗刘婵能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刘婵是扶不起的阿斗,就连刘备貌似也没把希望寄托在刘婵身上,但是刘婵身上却有一项三国时期无人能破的记录,就是刘婵是三国在位皇帝时间最长的。既然刘婵没什么很突出的能力为什么刘婵还能一直稳坐皇帝位呢?其实当时的蜀国本身已经陷入一种穷兵黩武的绝境了,如果国家都要没了那这个皇帝是谁当也就没意义了。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再次受命。这个故事至今被广为流传。后人对这件事情的见解不同,但是普遍观点认为刘备存有私心。一句“君可自取”吓坏了当时的诸葛亮。似乎给诸葛亮下了一个诅咒,让诸葛亮惶恐不安。但是愚忠的诸葛亮也是尽心尽力。

“扶不起的阿斗”后人习惯用这个名号来称呼三国汉室的第二位皇帝,刘禅。作为蜀汉的皇二代,刘禅可谓享尽齐人之福。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个没半点本事的嫩雏,却在那个群雄割据的三国里,稳坐皇位42年而屹立不倒。史册记载,他还是三国时期里在位最长的一位帝王,那些所谓的英雄都没有这个扶不起的皇帝在位时间长。

刘禅之所以在位时间这么长,有赖于诸葛亮的扶持。世人都懂刘备临终的目的,而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但是诸葛亮时候刘禅依然当了29年的皇帝,这些功劳诸葛亮却没沾到。但这就是诸葛亮死前早安排好了,不然刘禅他也不能在皇位上呆这么久!

刘禅一生让人看似愚钝不堪,却别有心思。且说令汉室难以理解的“乐不思蜀”。话说当年邓艾直取蜀国之后,将刘禅和一些大臣押送至洛阳。司马昭想测一下刘禅是否心已投诚,于是设宴款待刘禅和众大臣,并在席间当众问候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呢?刘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乐间,不思蜀也。蜀国大臣听了之后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个皇帝产生了芥蒂,蜀国亡在他手里了!唯独郤正出面教刘禅如何应对司马昭之心。郤正如是说:陛下,过后司马昭如是有再问你是否想念蜀国之后,您可以这样子做——举头凝望宫殿屋檐,而后闭上眼睛感慨,祖上的坟墓皆在蜀地,没有哪一天不挂念着。果然,司马昭对于刘禅的心理变化还是想摸得一清二楚,如斯问题。而刘禅这次按着郤正的话做了,给人一种思亲的既视感。司马昭一下辨识出这不是刘禅这种人能讲出来的话,于是问了刘禅,这不像是你说的,倒像是郤正说的话。刘禅一副惊讶的表情,你怎么知道的?司马昭见状大喜,原来刘禅果真如传闻,不必过于介怀,从此司马昭在没有找刘禅麻烦。

刘禅也因为这个事件被扣上了昏庸的主上。但是后人考究,刘禅实属能人,这种能屈能伸的态度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在三国那个时代慷慨就义的英雄太多太多,多死一个并不为奇,但刘禅却选择了这条路。当年的刘禅已经54高龄了,光复蜀国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而刘禅如果不选择这条路,那么面临的将是被屠杀,包括那些大臣。所以有时候装傻也是一种本事,不透声色,所谓的大智若愚莫过于此。三国里边吴国那边孙皓就相反了,为了大义,被司马炎虏回洛阳之后,一杯毒酒了此一生。后人对于他们的结局颇有争议,留一世美名,流芳千古。还是苟延残喘,终此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菜园新时期文化遗址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菜园时期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海原县西安镇菜园自然村西、南、东的山梁坡地上,面积41250平方米,村落位于南华山脚下,南倚灵光寺、东靠海城镇野狐坡村。

1984年宁夏进行全区性的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85年5月宁夏考古研究所对部分遗址进行了试掘。秋季对遗址、墓葬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1986年至1988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大考古系、宁夏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考古发掘。连续四年的清理发掘工作,共布探方297个,总揭露面积6921平方米,清理墓葬138座、房址15座、窖穴灰坑65个、窑址1座、灰沟1条,出土各类完整或可辨器物5000余件,主要为石、陶、骨、玉等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其它装饰品。其文化内涵揭示出:齐家文化的主体是从“菜园遗存”中孕育出来的,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并且具备了三个要素,即:时间界域、空间范围、独具特色的实物群体。菜园遗址距今已5000年,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和墓葬地,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在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陇东纵横数百里的范围内,尽管有六盘山的阻隔,但清水河、葫芦河、泾水河等各个流域的先民们仍是交流频繁,共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菜园遗址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菜园新时期文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卢梭康德思想碰撞是什么意思?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奥古斯丁卢梭,他是思想家中的巨擘,为人类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与卢梭俩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那本《忏悔录》。这两个人的忏悔录都是以自传的形式出现的,并且真实且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家,敢于对人们披露出自己阴暗羞耻的一面着实难能可贵,即便是思想开放的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全面深刻的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天主教内的思想家,对宗教改革产生巨大影响。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自传形式做祷告,渴求主的怜悯,在自我的忏悔中改过自新获得重生。在忏悔中的剖析真实的自己。

卢梭的《忏悔录》同样是伟大的,他在书中从不避讳自己最卑劣的行径,比如抛弃自己的五个孩子,对于那个陪伴了自己后半生而自己却并不爱的妻子黛莱斯瓦瑟,以及自己以前混乱私生活的检讨。总之,卢梭通过自我检讨的方式也在向世人辩白自己,避免敌对阵营的恶意诋毁。

奥古斯丁卢梭在《忏悔录》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真实正是大众所缺失的一块,因为虚荣,因为所谓的面子。但是这两位先贤做到了,勇敢地解剖真正的自己,在世人真的看到了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卑劣甚至羞耻的部分时,更多的是为奥古斯丁卢梭的勇气感到敬佩,而这二位先贤正是在自我反省上树立榜样。卢梭康德思想碰撞怎么样

卢梭康德两人都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其中卢梭属于运动的前期,其思想对康德有着深刻的影响。康德是对后期的启蒙运动来说最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同在启蒙运动时期,比卢梭小十二岁。康德的一生都是很规律的,在固定的时间看书、散步等,当初为了一口气看完卢梭的《爱弥儿》终于打破了自己的时间规律,由此可见卢梭的作品对康德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了。如此,康德的理论受到卢梭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卢梭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法国的浪漫风情。相比之下,康德的生活就显得极为单调,有的人甚至说康德是没有生平可言的。他的时间如同机器一样准时,但就是如此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在思想上惺惺相惜。

卢梭康德在思想上的碰撞主要有四点:其一,知识和理性与道德是不相关的。其二,对自由的看法和定义上,人有自由的意志但受到欲望贪念等的影响。这个说法与中国的人为财死很相近,在生命的自由追求中,为了一份贪念便忘记了追求。其三,真正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前提,有与卢梭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真正的道德是在无拘无束,没有压抑制裁情况下的本能行为。第四点是卢梭与康德最有争议的一点,康德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理性,卢梭觉得道德的基础是本能。

哲学本身就是在争议中不断进步,不管卢梭康德的认知哪一个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思想闭塞的当时,两人的言论巨著最终将人们的思维唤醒。思想家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

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并不难回答,在简历上可以看到卢梭的生平以及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一七一二年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七七八年在法国去世,这一段时间正是启蒙运动时期。现在卢梭的墓依旧屹立在法国巴黎东北方向的小镇上,就像一座精神图腾静静的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敬仰。

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一系列著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著作中卢梭所体现出来的反叛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质疑和批判。而在那个人人信奉天主神学的蒙昧社会里,这种精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卢梭就如同法国人民在精神上的引路人,指引着思想前进的方向。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没有过多的批判旧社会的苦难等,他的目光长远的,提出了更多未来社会的建设。所以有人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时代。

卢梭现在是法国人民公认的精神领袖,他留下了反叛精神,还留下人民主权的思想精华。这就是卢梭在社会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他在那个教会主掌一切的时候提出了人权,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提倡人权是全体公民的意志等。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完全的解放自己的思维,不受世俗的约束,讨论哲学剖析社会,他的思想是对世界的一个启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什么总感觉三国大将都很高?秦汉时期人们真的很高吗?

全文共 2071 字

+ 加入清单

战将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是什么样的?抛开战绩能力,领兵作战的高水平,或许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外貌。而这个外貌,不仅包括了长相,当然也有身高。我们在看小说《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觉得,三国大将们的身高真的是太高了,动不动就是八九尺。尽管三国时期的一尺和现在的一尺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样算下来,他们也真的是很高的。那么,秦汉时期的男子身高真的有这么高吗?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吕布、典韦等武将群都是身长八尺、九尺的描述,不由得大吃一惊——古人真高呀!后来接触到正史,才知道这些描述也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比如,在《三国志》的记载里,刘备的身高为七尺五寸,诸葛亮为八尺,赵云为八尺,太史慈为七尺七寸,许褚为八尺余。只不过,三国时一尺的长度并不等于现在一尺的长度。

考古学家根据东吴大将朱然墓出土的名刺推算出:三国时期的一尺约为现在的24.2cm。即使是这样,通过换算,上述刘备等人的身高依旧让人愕然:刘备为181.5cm,诸葛亮为193.6cm,赵云为193.6cm,太史慈为186.3cm,许褚:193.6+cm。这里,让我们仍然有这样一个感觉:古人的身高比现代人高。

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屑:即陈寿等史学家在编纂史书时,对于这些帝王将相的身高,也只是猜测居多,或根据道听途说而来,其本人又未拿尺子测量过,根本就不靠谱。那么,史书所记的数据不可信,但可以结合古人使用过的器物作为参照物,以间接推知他们的身高。比如,西汉金缕玉衣,这些由玉片跟金丝做成的殓服,是为死者量身定做。

其中,出土西汉梁王玉衣,长180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6厘米,刘修玉衣长182厘米,刘胜玉衣长188厘米,其妻子玉衣长174厘米。减除掉玉片的厚度,再考虑到其主人年老后身体出现的萎缩,则主人的实际身高基本等同于玉衣长度。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之弟,在史书记载中,汉武帝是非常高大的,《汉书.外戚传上》有昭帝“壮大”之语,而武帝“常言‘类我’”。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卫在《秦汉人身高考察》一文中推测:“汉代皇室有意识选择高身材女子入宫”,所以,皇室群体的身材要比普通人高大。还有,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是182厘米,最高的是将军达到190厘米以上,最矮的士卒有173厘米左右。有人认为,这些兵俑是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那么,秦汉时人的平均身高应该有180厘米。

但是,兵俑是否按照真人实际身高制造,现在还没有定论,而汉皇室家族,也只属于特殊人群,仍不能反映真实情况。那么,要弄清楚古人的平均身高,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考古发现,从出土的人物尸骨来推算出其生前身高。

考古人员2005年4月在百色市右江区首次发现了一座新石器时代墓地遗址,经验证,距今约6000多年。这里出土的古人遗骸骨骼粗大胜于今人,经推算,有的身高超过180厘米。还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陕西省商南县境内的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了,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古人遗骸骨骼,推算身高达到190厘米。

但还是前面说过的:特殊个体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关于秦人身高与秦俑身高的比例问题,陕西省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韩伟曾说:“我省仅秦代墓葬就已经挖了3000余座,出土的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如果韩伟这话来源于严格数字统计,也是很震骇人的。

要知道,人体各部位的骨骼长度、大小是有一定比例的,在骨骼完整的情况下,将骨骼排列成人形骨架,整个人体骨骼的长度加上5厘米软组织的厚度,即可得到该人的身高。如果骨骼不完整,而有长骨存在,也可根据长骨的长度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而求得大约的身高。

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到:即老年人的骨骼会比壮年时萎缩2至3厘米。比如说,1956年发掘定陵,经专家测定,万历皇帝的骨骼长度为162厘米,则他壮年时的身高应该就在170厘米左右。

而据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71.8厘米。那么,万历皇帝这个身高是现在中国男性身高的平均值下一点。韩伟所说的这个“秦人骨架的平均高是一米七左右”——骨架中有男有女,有儿童少年,那么秦国壮年男子身高就真不好估量了,难道真接近190厘米?

实际上,2003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区发现百余具当时的工匠骨架,年龄为15到55岁,骨架平均长度为167.4厘米,最低的是一名15岁的个体,骨架高为156.4厘米。以这百名工匠为例,他们生前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5厘米左右。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身高超过“六尺七寸”即按成年人对待。也可以得知秦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就必须远高于“六尺七寸”,以秦国一尺为23.1厘米计,六尺七寸为155厘米。即,秦国全国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应该远高于155厘米。而汉代医书《黄帝终始传》和《灵枢经》又都把“七尺五寸”视为“中人之体”,则秦汉时期正常男子的平均身高就应该是172厘米。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古人平均身高和现代人其实相差不大。则史书上记载的名人身高大都都是可信的,象上面提到的赵云、许禇一类武将,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身高肯定比普通人高。这情形,就相当于中国男篮的平均身高远高于全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秋战国时期连打仗都很讲究礼仪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打仗是有关生死攸关的事儿,《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换句话说用兵之道取决于千姿百态、出乎意料。殊不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打仗则是另一幅界面,春秋战国时期,打仗還是要注重礼仪知识的。

打仗也要注重礼仪知识?听起来很难以置信,殊不知事实上是真正存有的,例如:

1、不用丧,不因凶

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展战事需有为名和原因,正所谓师出有名,假如这次作战没理由,那么就会遭受到全天地诸侯国的唾骂,被斥责为无信无义的國家。假如敌国的君王去世了,敌国朝廷动荡不安,那麼就不可以进攻另一方,趁另一方君王新丧而攻之,原是小人之举,不可以而为。 假如敌国暴发了疫情,或是闹灾荒,水灾,综合国力苦闷,也是不可以进攻另一方的,此也是小人之举。

2、提交战书,两军对战,不斩来使

就算师出有名,也不可以立即起兵,你需要先去提交战书。战书上应说搞清楚,我想与你宣战,地址在哪儿,時间承诺在何时,你是不是敢来迎战?害怕来你也就立即服输,敢来得话打。

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有项要求,两军对战,不斩来使,送信件的使臣是不可以被杀的,杀了使臣,就好似杀了另一方的君王,另一方乃至能够为此来进行灭国对决,占领你的底盘,别的诸侯国也不会说些什么。

3、阵型交战,不能乘虚而入,不鼓不了列

另一方决策迎战,大伙儿拉着军队依据承诺的時间,赶到承诺的地址,假如另一方的军队仍在迟缓的结集当中,因为我不可以启动攻击,由于它是不义之举,不能而为。务必得直到另一方人来齐了,摆放了场面,彼此这才进行冲杀。

4、不受伤,不逐北

便是博击的情况下不可以让同一个人反复负伤,假如另一方早已受伤了,都不可以再打第二下。击败了他人就该及时止损,不可以扯住没放。

也有许多 ,例如“不擒二毛”,便是不可以战俘秀发斑白的老人。往往那样,是由于那时尽管诸侯国兴起,周王朝式微,但大伙儿还会遵照周王朝的有关礼数,因此都算是较为抑制。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战事增加,相互之间讨伐更加残暴,灭国对决时刻产生,战事要残酷和恐怖了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安十二时辰历史背景介绍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发生在什么时期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马上就要播出了,《长安十二时辰》是根据马伯庸著作的一本小说改编,可能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这本小说,那这次就顺便为大家讲讲《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看到长安大家肯定非常熟悉,作为一个拥有十三朝历史的古城,这次则是把背景放在了唐朝。可能也有很多现代人非常向往唐朝的生活,那《长安十二时辰》绝对能给你一个惊喜,毕竟十二个时辰也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竟然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去描写,一定是把当时的盛况介绍的非常清楚了。

优酷的重点推介剧目《长安十二时辰》马上就要跟大家见面了,近日陆陆续续的曝光了主演的剧照,小编一看,这影片主演阵容还真不小,而且该影片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大家都知道,之前马伯庸的小说翻拍的电视剧《三国机密》是由马天宇、万茜主演,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那么这部影片什么时候能定档,主演会有谁呢?

剧情简介

由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超级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预计将会在今年年底上线。主要讲述了上元节前夕,长安城内外混乱,陷入了危局。死囚张小敬(雷佳音饰)临危受命,跟少年李泌(易烊千玺饰)一起合作,在12个时辰之内拯救长安城的精彩故事。

这个剧是妥妥的重点大剧,优酷表示,对原著高度还原,并且耗费了四个月找资料,八月的设计,然后十个月的施工,最终才完成这部剧的拍摄。

《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豆瓣评分是8.3分,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很多人都推荐。

《长安十二时辰》的演员阵容也相当豪华,领衔主演的是“前夫哥”雷佳音和少年偶像易烊千玺,然后还有周一围和卢芳生参演,这两个演员放在一起还是不多见的,《海上牧云记》中周一围跟卢芳生就有过合作。

并且参演该剧的女演员还有徐璐,王鹤润,热依扎,王思思等。不过这部剧是男主戏,所以女性角色的戏份不太多,值得一提的是,徐璐饰演的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绿肥红瘦,徐璐真的能够演好这个角色吗?

最受大家期待的演员非易烊千玺莫属,这应该是他上大学之后开播的第一部剧。千玺之前就客串过好几部古装剧了,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看得出来很有表演天赋,之前的《幻乐之城》中的表现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眼神中实在是太有戏。在这部剧中,千玺饰演的是一个老成持重的说棋神童,清高孤傲,杀伐决断,手段犀利,但是内心实则有血有肉,是个难得的忠臣。

原本就感觉这样的角色就十分符合千玺大佬的人设,跟他给大家的一贯印象很是吻合,看完预告片之后,千玺的演技就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很多网友都感叹:千玺简直连眉毛都是戏!在和雷佳音演对手戏的时候,感觉千玺完全不像是个新人,眼神、嘴角都在传达这他内心的情感,有霸气的、有凌厉的、有淡定的,有平和的,完全就是想象中李泌该有的样子。不过角色武功不高,后来被人抓去,有被打的戏份,千玺曾说自己想拍打戏,没想到这次却体验了挨打戏,想想都觉得心疼。不过肥鹤们却是兴奋不已,纷纷喊着:终于要看千玺挨打了!小编只想说,这怕是一群假粉!

除了千玺外,雷佳音这位主演也是深受大家欢迎的,大头梗在每部戏中都会被拿来调侃,从预告中看,雷佳音所演的张小敬命运还是挺惨的,到时候大家同情他都来不及,不知道会不会还有心情调侃他的大头。此外,还有周一围、王鹤润、热依扎等实力派演员加盟,演技都还可以,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根据娱乐博主爆出的招商方案来看,《长安十二时辰》第一季预计今年年底将与大家见面,登陆优酷独播,早在10月份第一季片花就已经爆出,而且官方APP上面已经爆出即将上线的消息,看来距离开播不远了。当老boy雷佳音遇上新boy易烊千玺,而且还是两人携手拯救世界,单看片花就已经很燃了,期待里面的烧脑情节、激烈的打斗画面,这也算是易烊千玺首次独挑大梁主演大型古装巨制,让我们坐等开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病已时期西汉进入巅峰,为何他知名度却不高?

全文共 2727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西汉时期,哪个皇帝在世的时候是巅峰时期,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应该是汉武帝,汉武帝抗击匈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这一点被后世一直铭记,而且汉武帝也是足够出名的,甚至于汉武帝之后是什么皇帝,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但其实真实情况却是,汉武帝时期虽然西汉发展的很厉害,但却并不是巅峰时期,真正的巅峰出现在刘病已时期。不过既然如此,为什么刘病已的知名度显然还没有汉武帝更高呢?1、刘病已简介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之后,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元二年(前87年),遇到大赦,为祖母史家所抚养。汉武帝遗诏令掖庭养视,宗正录其属籍,成长于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王刘贺为霍光等大臣所废,迎入宫中,受封为阳武侯,随后即位,时年十八,次年改元“本始”。

刘询少时游历长安三辅,体察了解民情,深知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这对他施政治国有直接影响。在位期间,清除霍光势力,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对外关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导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兴”。在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王朝,刘询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2、刘病已为何知名度不高

西汉,许多人会想到草根逆袭的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征讨匈奴打下良好基础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虽远必诛的汉武帝刘彻,仿佛那段时光记录着西汉最辉煌的时刻。

其实,汉武帝之后也有盛世,这个盛世才是西汉的巅峰,而西汉能在汉武帝之后,开创新的盛世,得益于一个人,那就是汉宣帝刘病已。

刘病已比起一个个知名的前辈,知名度并不算高。但他本身能力并不弱,在他统治的二十五年里,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开拓了汉王朝最辽阔的疆域,策划了与匈奴最大规模的骑兵决战,开创了皇帝的"王霸"治国之路,西域诸国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匈奴、西羌在他恩威并施下被彻底降服,汉宣帝时代,是西汉鼎盛巅峰的时代,后世之人称为"中兴"。

"中兴"就是指国家由衰退到复兴,由弱转强的历史公论。西汉在汉武帝晚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还能延续百年,继任者功不可没,虽然汉宣帝之前有一位汉昭帝,在汉宣帝执政前期还有权臣霍光辅政,但这都无法磨灭他的历史贡献。

刘病已,也叫刘询,史皇孙刘进之子,戾太子刘据之孙,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即汉宣帝。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而汉宣帝则是第十位,二人之间,相隔一个汉昭帝刘弗陵和一个汉废帝刘贺(即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的主人)。

按礼制,继承汉武帝皇位的本该是作为太子的刘据。然而征和二年(91)正月,刘据被牵扯进"巫蛊之祸"。为了自保,刘据以卵击石,起兵反抗汉武帝,结果一败涂地,刘据一家差点就此从历史上消失。而当时尚在襁褓的刘病己,虽然躲过一劫,免于一死,但还是连坐获罪,被关进大牢。

牢狱里的生活,刘病已一过就是五年。在官员邴吉的帮助下,刘病己才在狱中躲过汉武帝的清剿,并在两位品行尚端的女囚犯的呵护下长大。

后来天下大赦,刘病已终于能离开阴冷的囚牢,去到祖母史良娣家,像个普通孩童一样生活。过了不久,大限将至的汉武帝终于为当初自己一手掀起的巫蛊之祸感到后悔,便召回流落在民间的皇曾孙刘病已,将他收养在掖庭。不过这时刘病已虽然已经得到武帝承认,但依旧过得如同平常人家的孩子,时常出宫。

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前74年6月5日),汉武帝指定的接班人汉昭帝去世,未能留下子嗣。因而武帝的托孤大臣、汉昭帝手下绝对的权臣霍光,便扶持昌邑王刘贺上位。结果刘贺只知享乐,荒淫无道,便又被霍光废黜。

这里顺带一提,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继位时间非常短,不到一个月,但做的事很多,一共做了一千多件荒唐事,如果要剔除登基典礼等等下来,汉废帝要是留下八个小时来睡觉,两个小时吃饭,剩下的时间要每小时做三件荒唐事,二十分钟一件,也是效率。这样的数据或许是霍光废掉他之后加工的结果。汉废帝不愿意做傀儡,与霍光争权,但势单力薄被废掉,既然被废了,那就霍光说了算。

而之后被霍光选中的"幸运儿",便是求学于澓中翁,深谙各地民风民俗的刘病已。3、刘病已时期的西汉是怎样的

汉宣帝前期,当然是听从霍光的话,这也是汉宣帝在历史上被低估的原因之一,就像人们知道司马昭,知道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很少注意到当时说这话的曹魏皇帝曹髦。同样的道理,在汉宣帝即位早期,国家把持在霍光手中,汉宣帝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傀儡",自然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不下太多笔墨。

汉宣帝吸取汉废帝夺权失败的教训,轻易不敢得罪霍光,然而随着霍光辞世,积蓄了很久实力的汉宣帝终于站在了朝野的制高点。直到这事,汉宣帝才能算是亲自领导着西汉,才算是开始了创造西汉的高光时刻。

汉宣帝在位时,西域都护府正式设立,西域终于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而在内政上,《汉书·宣帝纪》评价,"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当初汉武帝创造了一个令当时的世界赞叹,令后人向往的鼎盛的西汉王朝,而汉宣帝作为其江山的实际第一位继承者,可以说是在武帝的建树上再建高楼。汉宣帝非凡的武功和谋略之道,在历史帝王中堪称罕见,其为人追求事当务实,深知"兵者,凶器也"的道理。更明白,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必先强其国,所以,汉宣帝首重文治,次兴武力,把外交谋略与军事经济实力运用到了极致。

此外,汉宣帝本人比汉武帝更加含蓄,没有汉武帝那么强烈的"表现欲望"。宣帝早年在民间长大,甚至经历过漫长的牢狱之灾。这样的经历,在帝王之中是"特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独特的成长环境让汉宣帝成为一个真正理解百姓,能站在百姓立场去思考为政利弊的人。他本名刘病已,百姓为了避讳,在实际生活中多有不便,为此,宣帝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

汉宣帝不是电视剧里的常客,此前又有汉武帝这样的大山,相对显得名气较弱,但他的能力绝对不差,他延续了西汉的辉煌,将西汉霸业推向历史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宝宝三个不同时期对高的影响,你知道吗?

全文共 174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最新的体格发育观念,婴儿、儿童、三个不同时期,对成年后的身高影响不同。那么,宝宝三个不同时期对高的影响,你知道吗?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两岁以前,尤其是1岁时,营养的供给对身高影响显着;两岁以后,尤其3岁之后进入儿童期,此时生长激素在身高方面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对身高相当重要,因为青春期的身高突增是缘于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共同作用。在每个阶段,家长都应该注重孩子的生长发育的特点,并给予正确、科学的养育。

饮食技能、习惯的培养

婴儿期的生长通常不受遗传影响,营养却是影响孩子生长的关键因素,专家非常肯定地指出了营养在婴儿时期的重要性。婴儿在8个月后逐渐向儿童期过渡,此时营养跟不上就会影响成年身高。此类过渡延迟将使其成年身高减损。所以,婴儿期的营养非常重要。

对策:

1.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婴儿满4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因为4-8个月时是婴儿形成吞咽固体物所需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学会吃东西,这种吃的技能是后天才学会的,如果6个月之后还没有添加辅食,婴儿就很难学会从进食液体食物到一半固体食物到全部固体食物的过渡,不能及时完成这种过渡,吃固体食物就不能下咽,容易呕吐,从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2.什么都要吃,食物尽量多样化

人们习惯给食物定性,热、寒、温、滞等,结果很多食物似乎都不太适合婴儿。从营养学上讲,如果婴儿时期食物品种过于单调,到了儿童期,出现偏食、挑食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所以,食物要尽量多样化,尤其在婴期,尽量接触丰富多样的食物,不但能保证营养供应全面,而且能防止以后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

儿童期---每年增高5-7厘米,性早熟应看儿科内分泌医生

在儿童期,3岁以后孩子每年能长高5-7厘米,到底是5厘米还是7厘米则取决于遗传、环境、营养等综合因素。所以,在这个平稳增长期,家长要关注孩子每年的身高并加以测量。

对策:

1.3-6个月测量一次身高

人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太频繁地测量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有些家长给孩子测身高,这个月长了0.5厘米,下个月只有0.3厘米,就着急找医生了。其实,只要3-6个月测量一次,每年增高5-7厘米就"达标"了。

2.性早熟应看儿科内分泌医生

个人的性早熟与群体的发育提前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家长不要以为现在孩子生长发育提前了,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早些发育没有关系。如果女孩子在8岁之前出现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任何一项或多项第二性征,或月经初潮于10岁以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阴茎及睾丸增大、阴毛生长,10岁前变声等性发育表现,则为性早熟,此时要及时找儿科内分泌医生就诊。

青春期---发育之后身高突增

在青春期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催化作用,女孩平均可长25厘米,男孩30厘米。家长应注意,如果女孩初潮后和男孩变声后两年之后,身高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干预已经不太可能有效果了。

对策:

1.关注发育之后的身高突增

女孩乳房发育后一年左右,男孩则在变声前,身高生长加速。最快时女孩每年可长8厘米,男孩每年长11厘米。女孩初潮后平均可再长5厘米,男孩变声后可再长5-10厘米。所以在整个青春期,女孩平均可长25厘米,男孩长30厘米。这种生长规律,家长应该有所了解。

2.睡眠、运动能帮助长高

在青春期,充足的睡眠有助青春期高速生长;运动,尤其是跳绳可显着增加孩子的生长速度(即使在初潮出现后也是这样),同时还能增加身高突增的持续时间。所以,青春期尤其要注意睡眠和运动,这将对成年期的身高有重要意义。

孩子长个有规律

人体的高矮是由骨骼的生长发育决定的。在长骨的两端,有一种专管骨骼生长的骺软骨。未成年时骺软骨不断增生,骨骼就不断增长;成年后增生停止,个子也就不再长了。

◆骨龄

骨龄是发育的指标,它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年龄大于骨龄,提示孩子生长迟缓;如果年龄小于骨龄,提示孩子性早熟。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应该到正规医院拍摄骨龄片。医生会根据骨龄片上显示出的骨骺闭合情况来判断孩子的生长潜力。

家长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身高管理和干预,确保孩子长到理想身高,避免因错失身高增长的三个阶段而造成终身遗憾。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崇祯时期京城突现一只40斤的鸡是真是假?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崇祯其实大家也知道还是挺给力的,但是他也是一位悲情皇帝,最后是吊死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在崇祯时期,在京城的时候出现过一只40斤的鸡,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件事情到底真还是假,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可言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若留心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史料,我们不难发现,王朝即将兴盛发达时,总是会有祥瑞出现,比如说出现凤凰之类的。而同样的,若一个王朝即将走向衰亡,也会有不好的征兆出现,并且往往十分灵验。明朝晚期,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就曾发生过一件奇怪的事情。

在当时的京城城外,有一家农户,他们家以养鸡贩卖为生。这一天,农户家的主任像往常一样去给鸡喂食,却发现有一只公鸡长相十分怪异:体型比普通的鸡大了许多,鸡冠、嘴巴和爪子格外鲜红,似乎能滴出血来。这只鸡奇特的外表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农户的街坊邻居都争相前来观看,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只不一样的公鸡。

而农户对这只鸡也是格外照顾,心中盘算着,说不定这只公鸡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财运呢这只公鸡的生长速度也比寻常的鸡要快很多,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过了几日,主人拿秤一称,这只鸡竟然已经超过了四十斤重。

很快,这只公鸡的名声就传开了,许多人远道而来,就为了来观赏一下这只奇特的公鸡,而农户家的生意也比之前好了许多。可一位高人的到来,引起了波澜。

有一位来自南方的高人,当时也正好在京城游历,这只奇特公鸡的事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觉得去瞧上一瞧。

当高人来到农户家,一看那公鸡,心中一惊,连忙定睛细细看去,等看清之后不由得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此鷔也,非鸡也!所见之处国亡!"原来,这并不是什么公鸡,而是鷔。

《山海经》中有关于鷔的记载,这是一种不祥的鸟,这种异鸟出现,通常预示着王朝的灭亡。

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虽然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一心想挽救明朝于危难之中,无奈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内又农民起义军,外有强敌。明朝最终一日日地衰败下去,在1644年农历二月初十,李自成的军队攻克北京城,崇祯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明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