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满族

满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满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满族问题。

分享

浏览

4764

文章

101

满族人是哪里人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历史悠久,人口总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三位。

满族人是哪里人

满族亦称为满民、满人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满族人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关姓满族是皇族吗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关姓满族不是皇族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是瓜尔佳氏的音译,属于满族八大姓之一。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初直至清初,宗族在清代中期改用汉姓关姓,并一直沿用至今。

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八大姓氏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它指的是清朝满族的八个显赫姓氏。它们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牛虎禄氏。

佟佳: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各地。佟姓、童姓、童姓,都是满族姓,都是同音异字,都来自佟佳。佟佳清初是佟佳姓。

瓜尔佳氏:满族关氏是一个由清代女真姓瓜尔佳氏改为汉字姓氏的姓氏。瓜尔佳氏族是清初辽东人口众多、历史地位显著的氏族。

马佳氏:满族马姓在辽东分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汉军旗人和满族旗人。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在马姓中加入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界难以区分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后裔。

索绰罗氏:满族索氏是清代后期使用的汉字姓,以闲散白身份随军入关。到山东,梯子攻打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20万人,叙事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一流轻车都尉。从那以后,他的后代继承了几代人。

赫舍里氏:赫氏是辽东满族的姓氏之一。赫舍里氏族定居苏子河和浑河流域后,为清前后金政权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富察氏: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是蒲察氏,也是金代的女真大姓,也是金代的望族。

那拉氏:那姓满族是辽东满族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牛虎禄:郎氏满族是满族姓纽虎禄的汉字,郎氏满族是满族姓纽虎禄的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灭亡后 满族人为什么要赶紧改姓呢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为什么改姓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也反映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存和认同的影响。根据历史资料和个人经历,笔者认为满族人改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压力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帝国,满族人以“大汉奴虏”为称号,统治着中原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但在清朝衰落和辛亥革命时期,满族人面临着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反抗和仇恨,遭受着种族歧视和迫害。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少满族人选择了改姓、剃发、换装,以融入汉族社会,从而减轻政治压力和社会矛盾。

2、身份变化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失去了原来的特权和优待,不再享有朝廷的俸禄和官职,也不再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偏袒。这使得他们面临着新的社会秩序和竞争环境,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少满族人选择了改姓、融入、进步,以迎合时代的需求和主流观念。

3、自我选择

除了政治和身份的因素,还有一些满族人是出于自愿或其他原因而改姓的。比如有些满族人对清朝已经失去了认同和忠诚,想要摆脱旧时代的束缚和影响;有些满族人是为了追求个人或家族的利益或荣誉;有些满族人是为了表达对祖国或民族的归属感或爱国情怀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自我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需求和选择。

显然,满族人改姓并不是单一或简单的行为,它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个人选择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从种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满族人的改姓不仅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策略,更是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反思和表达。这个历史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更能增强我们对人类多元性的尊重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全文共 404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的喜庆事情时非常多,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族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祝福语特别唯美

1、端午节又到了,今年的我没有准备特殊的礼物,只是准备了我的关心、诚心、爱心,这些统统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2、端午节已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

3、蒲月初五粽飘香,正人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离骚化情楚泪香,胭脂画眉丽人香,九歌问久人间香,我发短信祝福香。

4、端午节祝你:粽儿香香,美味芳芳;粽儿粘粘,福禄全全;粽儿长长,朋友广广;粽儿饱饱,财源好好;粽儿满满,人生暖暖;粽儿甜甜,情意绵绵。

5、端午节祝福:一颗心牵挂着你,一份爱祝福着你,一份真感情在等待着你的回应。我想你会在天涯海角我爱你会在昭昭暮暮,祝端午节快乐!

6、端午节寻物启事:此物外貌:有棱有角,形似顽石;衣着颜色:轻轻翠翠,犹如碧玉;体味诱人:香香甜甜,回味无穷;与其接触,感其品质:粘粘糊糊,如胶似漆。此物于端午节前走失,如您寻到,它将带给您幸福!如意!吉祥!

7、端午节怎么过?我请你吃粽子!我正等着呢!端午节快乐!

8、端午节幸福守则:以休息放松为中心,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心情舒畅是关键,游山玩水当调节,逛街购物是消遣,问候祝福是甜点,别忙别闲,端午快乐!

9、端午节祝你快乐!思念的路,漫漫无边;雨后的虹,美丽瞬间;空中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帆;没见到你,心中思念!

10、端午就是5+5,朋友10心10意、十万火意送祝福:祝你情人浪漫,十步芳草。兄弟情深,十指连心。掌控机会,十拿九稳。写意生活,十全十美!

11、端午节已靠岸,送个短信表表祝愿,送串粽子祝您好事连连不断,送个鸭蛋祝您生活美满,团团圆圆,送棵生菜祝您日日生财,好运围着转!

12、端午节要到了,送你一枚小小的粽子,包上顺心,包上如意,包上快乐每一天;包上友谊,包上爱情,包上我对你的想念;还有一枚小小的---铜钱。呵呵。

13、端午节祝福短信:微笑露一点,脑筋活一点,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做事多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端午节快乐一点!

14、端午节想你是最快乐的事;见你是最开心的事;爱你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过,骗你是刚刚发生的事。

15、端午节祝您:工作“粽”被领导夸,生活“粽”是多美梦,钱财“粽”是赚不完,朋友“粽”是很贴心,笑容“粽”是把你恋。

满族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一、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满族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

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赶邪佞辟毒。

二、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

进入城市的满族的端午节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很大,已融为一体,仍在东北满族聚集地保留的更多的满族特色。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成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天坛是旧时皇帝祈年之地,林木多,场地大,虽在外城之中,确有郊游之趣。天坛是圣地,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它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三、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满族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四、“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了,现在的很多习俗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端午各地不同习俗差异

河北省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食铺的“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古时,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烧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

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都有哪些别称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日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292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56个民族,过春节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满族的春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吃饺子叫"揣元宝" 满族春节撷趣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

节前,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满族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春节传统习俗: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人怎么过春节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那么,满族人怎么过春节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人怎么过春节?

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现代满族女孩初次给父亲吗?历史上的满族女孩初次真的要给父亲?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这个满族有很多很多非常奇特的习俗,当然了,习俗这个事情没个时代不一样,现在的一些满族习俗也还是非常令人向往的,比如大口吃肉喝酒啊,草原的生活都非常令人向往的,但是其实在历史上,也就是明朝前后吧,这个满族的习俗就非常差,传言他们会把女孩的初次给父亲,看到这小编懵了,这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吗?以前的这个习俗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看看!

现代满族女孩初次给父亲这个说法,完全就是错误的,大家不要信这些言论了,这都是假的,请大家擦亮眼睛了,那么历史上明朝时期有没有这样的陋习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看看那。

先看一篇文章如下:

《满族的奇特风俗:少女将初夜献给父亲》

1)

2) 《辽海编》 明 倪谦

古代的满族女孩子为了报 答养育之恩情,并祈祷今后能够多为女真民族繁衍后代,头一晚上要奉献给自己的阿玛(满语父亲之意),之后才能出嫁。

各地满族的风俗大致不太一样,早的7岁,晚的也要12岁左右,在萨满巫师的指导下,满族女孩和她的阿码一起跪在巫师面前,而萨满巫师用所持手鼓摇晃(鼓周围所刻的双蛇形相互缠绕花纹用以象征生殖文化),口唱神歌向上天祈祷允许女孩和她的父亲结合。得到上天的允许后,满族的萨满巫师将一个象征男性yang具的雄鹿茸授于女孩,女孩再用双手把它捧给阿玛。然后在山林的一个秘处,在萨满巫师的见证下,女孩的阿玛先用雄鹿角把女孩的处女膜捅开(在女真人传说里,雄鹿角可以让女性多子),之后女孩的阿玛在掏出自己的yang具放入……。仪式完成后,标志着女孩从此可以出嫁。

在各地的满洲(女真)部落行使这样的仪式女孩年龄不太一样,如野人女真平均7岁左右、建州女真大约选择在女孩9岁左右、较晚的海西女真大约选择在女孩12岁左右行使这样的仪式。如果女孩的父亲已经死亡,则通常由女孩的叔叔或者舅舅来代为行使这样的权利。

如果女孩因此意外huai孕了怎么办?如果女孩huai孕并顺利生产,如果这时候女孩已经出嫁,这个孩子通常会被夫家当做上天赐予的礼物予以接受。如果生在本部落的父家,这个孩子会被女孩的母亲当做自己生育的子女予以抚养,在伦理上这个孩子从此就是他亲生母亲的弟弟或者妹妹。

明朝正统十四年至景泰元年,大臣倪谦出使朝鲜时,路过有女真人分布的地区,也见闻过这种风俗,并认为是极为败坏道德的“恶风”,向朝廷建议“当永禁之”,但由于当时的明朝正忙于对付来自蒙古的侵犯,而对统治女真地区,采取的是委任当地头人的羁索方式,只要照常进贡,对当地的“胡风、胡俗”通常并不干涉,故没有采纳倪谦的意见。而女真族的风俗也照旧进行。

满族的乱伦风俗源自金代女真族的婚姻制度,《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女真和后来改称的满族为了增加人口仍然在施行群婚制的残余,近亲婚。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在历史上的的确确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好在后来这样的习俗都被废除了,所以人类的发展也会一直朝着更加文明的社会进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的祖先是谁 满族起源介绍

全文共 2771 字

+ 加入清单

据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满族人口约有1068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很多朋友都十分好奇满族的起源如何,满足人的祖先到底是谁?其实满族的历史也很悠久,甚至能在《山海经》中找到一些线索,那有关满族的历史故事,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1、古老的肃慎系列

建立清王朝的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建立者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最初建立的政权叫“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自称是女真人后裔,那么,满族人的族源到底来自哪里?

满族,旧称满洲,其祖源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期在东北地区生活的人类,属于古肃慎系列。

清敕修《满洲源流考》中记载:“金国本名珠理真。谨案:本朝(指清朝)旧称满珠(满洲的不同写法),所属曰诸申,与珠理真相近,但微有缓急之异,实皆肃慎之转音也。”

在文献记载中,商周时期肃慎人就活跃在东北。《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左传·昭公九年》中说:“我自夏,以后穓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从《左传》与相关史料记载,肃慎很早就活跃在北方,具备“国”的稚形,被记载下来。

早在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肃慎就前来朝贡周朝。到了周成王东征徐淮时,肃慎又一次朝贺进贡,最著名的贡品为“矢石”。2、建立两个王朝渤海与金朝

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之为挹娄,《后汉书》中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归汉朝玄菟郡管理,臣服于扶余人,到了三国时期,是曹魏的朝贡国之一。

北魏时肃慎系列中的一支勿吉部兴起。《魏书》中说:“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到了北齐,又称其为,到了隋唐,靺鞨发展为七个部: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室部,黑水部、白山部。

《新唐书》中道:“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长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而居,水源山西,北注它漏河。”

其中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后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地方政权渤海国,号称海东盛国,文化颇受唐朝的影响,到了五代乱世,渤海国被契丹所灭,大部分渤海人被迁徙到辽东半岛,也给黑水部南来创造了机会,被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称之为女真。

其中在今辽宁开原市以南的女真人称为熟女真,开原市以北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

生女真的一支不断沿松花江南下,逐渐散居于绥芬河、牡丹江等松花江支流一带。到了辽末,松花江流域的生女真完颜部崛起,灭辽攻宋,建立了金王朝。

《金史》卷一本纪中说:“金之先,鞨氏。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

蒙古高原蒙古族兴起,建立大元王朝灭金,东北的女真人接受元朝的统治,其中设开元路(今辽宁开原市)总管府、合兰府水达达路,斡朵怜、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个万户府以及东征元帅府管理女真人。3、建州女真的兴起

转眼间朱元璋灭元建立大明王朝,此时的女真人已经遍布东北地区,北至北海,南到朝鲜的广阔区域内,女真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分为三大版块: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

建州女真主要由斡朵里部、胡里改和毛怜部组成。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开始招降安抚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州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首先臣服大明王朝,被任命为明建州卫的军民都指挥使。

阿哈出又向明王朝推荐建州女真胡里改部首领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被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来在明朝围剿杨木答儿的战斗中猛哥帖木儿被杀,其子董山被杨木答儿掳走,后被赎回,但这个董山十分不安份,频频对明朝边境进行抄掠,令刚刚登基的明宪宗十分不爽,于是,成化三年(1467年)对建州女真进行打击,董山被处死,其长子脱罗继承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职位。

脱罗的三弟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福满有六个儿子,家族居住在苏克苏浒河流域,家族有一定的实力。

福满的四儿子就是觉昌安(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在赫图阿拉耕田放牧,经常到抚顺的马市交易,又充当建州女真与明王朝的双重间谍,是一个部落小头目。

觉昌安有五个儿子,四儿子塔世克,也就是建立满清王朝的努尔哈赤的父亲。

觉昌安与塔世克在一次明军征讨女真阿占时,被明军“误杀”,这也就是后来努尔哈赤起兵征讨明朝的借口。4、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关于清朝与满族的起源,《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了一段神说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长白山(此是指整个长白山脉,不是特定的一座山峰)天池东北约六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布库里山,布库里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叫布库里的湖泊。

有一天,从天上瑶池飞来三位年轻美貌的仙女,望见湖水清澈澄明,便到布库里湖中沐浴。

这三个仙女是同胞姐妹,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小妹叫佛古伦。

三姐妹在湖中她一番嘻戏沐浴,上岸的时候,飞来一只漂亮的喜鹊,口中衔着一颗朱果,那喜鹊把朱果放到佛古伦的衣服上,佛古伦看到朱果晶莹饱满,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便把那红润的朱果含在口中,在穿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把朱果吞进了肚子里,那神奇的朱果刹那在她腹中发生变化,结果一下让佛古伦怀孕了(神奇呀),佛古伦对她的两位姐姐说:“我觉得我的肚子十分沉重,不能和两位姐姐一起升天了,怎么办才好呀!”

恩古伦与正古伦望着妹妹说:“我们曾经一起服过仙丹,绝对不会死的,你吞朱果怀孕,这是天意呀,可以把孩子生下来之后飞回天上!”

于是,佛古伦生下了一个天资非凡的男孩,一出生就能说话,聪明绝顶,很快就长大了。

佛古伦就把自己吞朱果生子的事情讲给他听,告诉他:“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可往彼处。”并且告诉他“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布库里雍顺。”

并且给他指了一条道路,还为他准备了一条船,让他乘船顺流而下,然后飘然飞天而去。

他按照母亲指给他的路线,来到了长白山东南鄂谟辉鄂多理城,于此登岸,当地有三个大姓争斗,他便折柳枝、蒿草为坐具端坐其上,对他们说自己是天女所生,是上天派来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于是,三姓之人拜他为主……后来发生了动乱,其子孙范察被人追杀,躲入一个草窠,就在被追兵发现之时,飞来一只神鹊(应该还是那只喜鹊)落在范察的头上,让那些追杀他的人认为是一节木桩,范察死里逃生,这就是清王朝皇帝的神话始祖。

这个传说故事,几类商朝的始祖传说:商朝的始祖为契。五帝时期,帝喾娶了有娀氏的两个女儿为妃,大女儿简狄,小女儿建疪。两个女子在玄丘酒沐浴时,有玄鸟降下鸟蛋,简狄吞食鸟蛋生下了儿子契。

清王朝修史编了这个神话故事,无非是要表达自己的血统高贵,上天所派,来自神灵,比其他满族人的血统更加神圣罢了,来借此便于统治。

那么,满人为什么爱喜鹊敬喜鹊,这与仙女佛古伦吃了喜鹊衔来的朱果而怀孕,以及喜鹊救了范察有关。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三大怪,你知道有哪些吗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小编告诉你,满族三大怪,是哪三怪。在关东地区,满族的日常生活中,流传有“三大怪”,分别是一怪“窗户纸糊在外”、二怪“大姑娘叼烟袋”、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再此,满族文化满足你的好奇。

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坯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办法挡风御寒,但因生活条件或物质资源所限,人们常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自制的麻绳糊在一起粘到窗棂上,为了让它经久耐用,人们会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让它在干燥后变得既挺阔又结实,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同时还能对木制窗棂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没有风化的侵袭和雨水的腐蚀,从而延长了木制窗户的使用寿命。

现今,除了个别的穷困地区外,很难再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地区

常见的现代的生产资料:塑料,而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这个习俗却早已销声匿迹,作为一个历史场景被回顾。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因为文化生活单调,东北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又是东北乡村的农闲季节,这时的乡亲们就会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做女工,俗称“猫冬”。

人们在抽旱烟时可以用纸将烟末卷成卷吸,形似如今的烟卷,但外形粗糙,也可以用烟袋锅装满烟末,用火柴点燃抽吸。因为物质资源和生活条件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烟袋锅抽烟,而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烟袋抽旱烟,便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作为一大怪事被历史记录下来。

现在,除极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如今的姑娘小伙子们抽烟也会赶个时髦,夹着名牌洋烟卷喷云吐雾不说间或摆个造型,大有不弄得异性们两眼发蓝誓不罢休的架势,哪里还有人愿意用那有损自己光荣形象的烟袋锅呢?它早已成为祖奶奶祖爷爷们的专用工具了,在他们的眼中那和古懂没什么两样,等着给儿孙们当传家宝吧!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东北农家,家家都有一种长约1米左右,宽约30—40公分左右,下有一个木制底,四周由薄木片围成高约30公分左右护栏的椭圆形的“悠车”。

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后,大人们就会在房梁或天棚上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高的上方,在绳子上拴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彩色布条,在里面铺好被褥和枕头,让孩子躺在其中来回摆动,逗其玩乐或哄其睡觉。小孩子身在其中又舒服又安全,或酣然入睡,或悠哉游哉,夏天可以起到扇风纳凉驱赶蚊蝇的作用,冬天在里面铺上由家禽羽毛如鸭、鹅毛等做成的褥子保持一种衡温,还可以让婴儿免生因热而发生的疾病。

据说,“悠车”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预防猛兽对小孩子的攻击。

这种传统的“悠车”既可以代替母亲的看护,也能使婴幼儿达到自娱自乐,又能给母亲减轻劳动强度,并可充分利用房屋的空间,同时还可节省人力和时间,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育儿工具,因为这些优势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育儿工具被变相沿袭下来,现在它已成为摇床的前身,只是发生了使用方式、材质、名称和形状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很多地区的人们在好的政策下,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已经改变了落后与贫穷的面貌,早已丰衣足食地踏上了康庄大道,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东北“三大怪”崭新的容颜,并以一种时尚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三大习俗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你可能也喜欢:

粤菜中几款非吃不可的招牌菜

好吃易做的家常菜,懒人的最爱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专题博物馆,被列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博物馆占地面积11777平方米,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2006年7月8日破土动工,2009年6月16日正式开馆。馆内文史资料详实、文物藏品丰富。展陈内容分为中华名岳长白山、长白山满族神山崇拜、长白山满族历史源流、长白山满族生产习俗、长白山满族生活习俗、长白山满族文化艺术六个部分,力求通过形式多样的展陈方式,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灿烂文化。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白山市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它的建成标志着长白山文化研究步入新阶段,对长白山文化定位、长白山旅游及城市文化功能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北大街777号(公交15路车)

邮编:134300

服务项目:免费开放

负责人:古芃(馆长)

开放时间:每周三至周日9:00-11:0014:00-16:00

服务电话:0439-3381359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历史沿革

白山市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专题博物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它的建成标志着长白山文化研究步入新阶段,对完善长白山文化定位、长白山旅游及城市文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坐落于白山市浑江北岸新城区,占地面积11777平方米,建筑面积5818平方米,建设总投资3630万元。博物馆于2006年7月8日破土动工,当年实现主体封闭,2007年7月实施展陈工程,至2008年10月完成建设并进入试运行阶段,2009年6月16日实现开馆。

“白山发祥远,黑水溯源长”。自古以来,满族及其先民世代生息繁衍于白山黑水之间,与长白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长白山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满族人民视长白山为发祥重地,将民族根脉系于白山,将盛世启运肇于白山,奉长白山为神,倍加尊崇,与祭祖融为一体,岁时奉祀。满族在勃兴沉浮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各民族一道,在搏击中共存,在奋争中融合,共同谱写东方乔岳的壮丽诗篇,共同融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博物馆从纵横两条线展开,既展示满族3000多年的历史跨度,又展示满族生产生活习俗。既考虑展线的完整性,又突出满族在长白山的地域特色。既立足白山挖掘白山地区的文献资料,又放眼整个长白山地区。文史资料详实、文物藏品丰富。博物馆展陈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中华名岳长白山、长白山满族神山崇拜、长白山满族历史源流、长白山满族生产习俗、长白山满族生活习俗、长白山满族文化艺术。通过形式多样的展陈方式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灿烂的文化。与此同时,博物馆还专门设立特产展区,将白山地区特色产品作集中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白山名片”的作用。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成为白山市对外宣传、交流和开放的窗口。博物馆以服务社会和开放办馆为思路,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人文历史知识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史、民族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及学术交流工作。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6297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4件,日接待能力4000人以上,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科普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一座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对传播白山特色民族地域文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来源: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展开阅读全文

丰宁满族博物馆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丰宁满族博物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宁满族博物馆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宁丰路333号。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于2000年10月开工,2002年9月30日竣工,建筑面积4695平方米,楼身全长73.3米,宽12.3米,高23米,砖混结构,主体建筑五层(局部造型六层)。建筑整体风格民族特色突出,典雅朴素。展厅面积3295平方米,库房面积300平方米,办公面积900平方米,多功能报告厅面积200平方米。建设资金投入526.8万元,投入布展经费160余万元。馆藏文物1万余件,珍贵文物1213件(含一至三级文物111件)。

丰宁满族博物馆于2005年12月被承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承德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10月被中共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在宣传丰宁历史文化的同时,我馆抓住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时机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遗产保护知识,促进人人参与古遗产保护。向广大市民免费赠送“文物法规宣传手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单;自免费开放以来,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达到6万余人。

丰宁满族博物馆建馆后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合并。紧紧把握展示丰宁、展示满族特色这一主线,开展系列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博物馆宣传教育潜力。2005年后,我们设计了四个主要展览板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我县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性展览。展厅面积110平方米、展线长70米,精选出我县5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出图片、实物100余件;共分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饮食习俗、民俗等6个部分;《承德知青展》(陈列面积200平方米)设计六大板块;《丰宁历史文物展》(陈列面积42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平方米。展出文物442件。以丰宁出土文物为主,展示古人类在丰宁活动时留下的遗物、遗迹。整个展览以历史发展进程为经线,各时期民族演变、融合为纬线,突出展示几个重点民族在丰宁的发展演变过程。《满族民俗展览》(陈列面积300平方米)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大量的民间实物,展示满族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发展进程,突出满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和民族团结,激励后人继承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努力开创满族文明新局面。

丰宁满族博物馆除了对全县境内的文物遗存和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外,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年来,专业人员不断加强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

满族博物馆的同志分别加入了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河北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契丹暨女真史学会。多次参加河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及本省区内的学术讨论会。原所长张汉英、馆长白瑞杰同志还应邀到外地讲授文物理论课程,参加本省大型省级博物馆改陈工作的编写大纲工作。近几年来,写出了多篇学术文章,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辽代“炭山”考》、《古代的角兽崇拜》、《商品广告考》、《河北丰宁境内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等三十余篇论文,引起了社会重视,有的并获了奖。《河北丰宁五道沟门辽墓》、《丰宁农业考古概述》、《丰宁上官营辽墓发掘报告》等,都反应一个特定时代的文物风貌。《举办满族文史展览的启示》、《突破传统陈列的古板格局——博物馆陈列设计探讨》、《试论文物市场混乱的原因及相关对策》等,论述了县级博物馆发展和适应当今经济浪潮的做法。编写出了一部近60万字的《简明中国文物知识辞典》文稿。满族博物馆的全体同志经过三年多努力,编著出版了《丰宁文物志》、《丰宁历史文化》、《丰宁考古、文物与民俗文集》对丰宁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的全面、详实的记载。

丰宁满族博物馆是国家三级馆,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和奖励,是河北省基层文物工作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丰宁满族博物馆的宗旨。展示数千年辉煌的历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英雄主义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是满族博物馆永恒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泉源满族朝鲜族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裕民村村东1公里处,裕民村在乡政府驻地大泉源村南2.3公里处。

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20平方米,形成于1947年12月,利用于2004年10月。

1935年8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师长韩浩率领部队300多人,到今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和平村刘家街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军宗旨和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与日寇“集家并屯”作斗争,驻守大泉源村的日本守备队和伪--100多人闻讯后前来“讨伐”,韩浩率部占领了刘家街南岗,日伪军占领了刘家街北岗,双方进行互射,正当一师部队准备发起进攻时,大泉源江口-分驻所之敌前来增援,面对不利战势,韩浩率部主动撤出战斗,在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韩浩原名金瀚浩,1905年生于朝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3团团长,1935年5月任一师师长。

1946年秋,国民党军向我解放区全面进攻,同年冬我两淮弃守,我华中工农干校部分学员组成工作队,随军撤往东北。1947年冬,华中工作队100多名同志来到今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裕民村,因当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同志得了重病,13人在此地病逝。

2004年10月,县民政局与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裕民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改建,韩浩与13名华中工农干校同志安息在这里。

形成于1947年12月,利用于2004年10月。1995年,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政府,将韩浩烈士墓从和平村刘家街南岗山坡上,迁到了设在裕民村的通化县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革命烈士陵园。2004年10月,县民政局与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裕民村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改建。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整修和建设水平较高。(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裕民村:裕民村。

展开阅读全文

伊通满族博物馆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伊通满族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一所展示满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其前身为1987年创建的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再建为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国家4A级旅游景点。

伊通满族博物馆新馆设六个展厅(2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别为满族源流、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和古今伊通七个部分。本馆主要以满族传世文物为主,附以图片、图表以及模型。文物展示陈列采用大通柜、封闭式。以灯光照明,展厅设有通风防潮、避光防盗、消防保安各项设施。县满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得到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伊通满族博物馆是馆藏满族文物种类之全、文物数量之多、展馆规模之大为国内少见的县级博物馆。2007年被国家民委确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8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4A级旅游景点;2008年10月16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

伊通满族分馆创建以来,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于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它的影响日益广泛,成为宣传伊通、宣传满族的窗口。成为干部群众、学生学习满族历史文化的园地和课堂。25年间,先后接待各界观众、海外客人达60余万人次。

博物馆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满族文化学术研究基地。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院校更加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到目前已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四平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爱国教育基地;被吉林省社科院确定为学术基地和萨满教研究基地;吉林省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基地及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吉林省民族研究所满族文化研究基地,目前,已有8个单位先后挂牌开展工作。博物馆还成功地安排接待了吉林省社会科院满族文化学术座谈会;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和协办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此外还接待俄、美、日、德、加拿大、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馆考察满族历史文化。

博物馆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先后会同县文联、县文体局、县档案局、县邮电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书法美术作品收藏展、毛泽东主席文献收藏展、邮品收藏展和古币收藏展,以及会同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伊通火山群陈列馆。做到既传播了满族文化知识,又拓宽了工作领域,发扬联合办馆的协作精神,为文化建设尽一份责任。

博物馆为传播满族历史文化,提高文博工作水平,总结满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做到馆内外结合,拓宽传播满族文化领域,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提高伊通的知名度,先后会同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合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述录》,同四平市电视台合作录制《伊通满族博物馆宣传片》和会同吉林省社科院录制《萨满巡礼》电子读物等。

伊通满族博物馆,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馆藏文物630种5000余件。本馆展示内容分为满族渊源、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古今伊通七个展厅。馆藏的一件件文物,展现一幅幅纷繁的满族历史风情画卷;一个个生动神奇的文物故事,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多彩生活及绚烂的文化。

今天,伊通满族博物馆,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市、县委、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学术研究基地和萨满文化研究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体会满族“走百病”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体会满族“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

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

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

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

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

民国修《潍县志稿》

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

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有谚谣:“摸摸驮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驮的腚,永远不害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地址:黑龙江省鸡西市麻山区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绥胜满族镇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绥胜满族

绥胜满族镇隶属绥化市管辖。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两面靠宝山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绥胜镇,原名“胜利”,后改为“绥胜”。1875年(清光绪元年),放荒立屯。清末,属绥化府永安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永安镇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刘海保,后设刘海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刘海区,1948年并人宝山区,1951年改隶第二区。1956年4月,并村划乡,设置胜利乡。1958年8月,将胜利乡并入宝山乡,成立宝山人民公社。1961年从宝山公社划出成立胜利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绥胜公社。1984年3月,改为绥胜乡。1985年4月,改为绥胜镇。1988年8月,改为绥胜满族镇,满族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40%。

绥胜镇全境地处平岗和平原洼地。总面积9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8233亩,因造林成绩显著,1980年荣获国务院嘉奖。镇办工业有制砖厂、亚麻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688万元。全镇共辖胜利三、胜利四、胜利一、胜利二、旭升、富强、三排、四排、联胜等9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4人。镇政府驻地胜利三村。

地址:位于市境西南部,东、南两面靠宝山镇。镇政府驻地距市区2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院

全文共 1903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因此,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院中央竖立的索罗杆主要祭祀供神用的。云南满族满族有1.2万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红河、楚雄等地州市。

民居建筑: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0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

宗教信仰:

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教。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满族崇拜的神灵很多,大致可分为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英雄祖先神祗。自然神祗有日、月、星辰、雷、雨、山、河等,以火神为首神。

礼仪习俗:

过去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每年除夕夜还要把祖先画像(俗称“老影”)悬挂在西屋墙壁上进行祭祀。满族将家犬视为重要财产不许轻易宰杀,有忌打狗、杀狗和食狗肉的习俗。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语言: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逐渐习用汉语文。

婚俗:

总的过程可归纳为:相看、送小礼、过彩礼、婚礼四门五个部分。结婚当天,由父母子女俱全的长辈妇女布置洞房,在被子四周放置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取其早生贵子之意,中间放一如意或苹果。在洞房内奏乐(“响房”)。喜轿(“亮轿”)摆在院子里。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一路唢呐高奏把喜轿抬到洞房外。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喜轿到了洞房门前,新郎手拿弓箭,向轿门连射三箭,俗称为“箭射新娘”。接着在门坎上放置马鞍,新娘从上面跨过去。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可以揭去姑娘头上的盖布。新人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并肩坐在新床上,举行坐帐仪式:由长辈妇女把新郎的右衣襟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半生不熟的面食,以含生子之意。接着还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晚上也有闹房的习俗。

服饰: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文化:

满族是一个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民族。

饮食:

满族的饮食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其特点是酸、粘,原料,主要是玉米、高梁、大黄米、黄豆、小豆等。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杀猪菜”是满族火锅的代名词。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歌舞:

满族民歌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

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云南民族村怒族寨苗族村拉祜族寨景颇族寨壮族村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回族村布朗族寨佤族寨独龙族寨基诺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德昂族寨瑶族寨水族寨藏族寨纳西族村彝族村云南民俗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酒礼仪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人非常喜欢饮酒,在满族地区饮酒文化是很盛行的,那么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哪些饮酒礼仪?如果选择去满族地区旅游,那么饮酒礼仪是需要了解的,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满族多在东北地区生活,尚义好饮,酒量颇大,尤喜烈性白酒。家中来客,由长辈陪待,晚辈不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斟酒点烟,端菜盛饭。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客人喝酒要杯杯留底儿,俗称“留福底”,预祝主客富足美满。

宴宾时主人家男女更迭起舞,一人唱酒歌,众人和。主人敬酒时,如客人比主人年长,主人长跪进酒,客人饮毕,主人方起身;如客人比主人年轻,主人站着敬酒,客人微屈膝而饮。妇女敬酒,礼节相仿,客人可以象征性表示即可;酒如果沾唇,必须一饮而尽,否则妇女长跪不起,直到客人饮完。好客的满族人往往叫妇女出来敬酒,使客人一醉方休。

满族过去议亲,媒人必须到女家连续去三次,女家方肯表态,以示“好事多磨”、“贵人难求”。媒人每次去时至少要带一瓶酒,所以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在孩子满月之后,择日为孩子起名。当天,有钱人家要摆酒设宴,款待宾朋;没钱的人家,也得简单聚餐小酌。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抓周”仪式,家人欢宴畅饮。女儿长大出嫁,生了头胎后,抱孩子回娘家,把锁带解下来,叫做“改锁”。回娘家改锁时,婆家要送两头猪,两坛酒,两斗黄米。

满族建房,在上最后一根大梁时,房主要往大梁上浇酒。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平时宫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响朝政。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人都有哪些茶文化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人不仅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宗教习俗,在饮茶方面也有独特的文化,那么满族人都有哪些茶文化?今天就带你领略下满族人是如何喝茶的。

在满族文化中,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据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门,执妇婿之礼,谓之“纳彩”。

女婿登门之时,女方无论大小皆坐于炕上,任凭女婿来拜,谓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备物,另有酒、乳酪与蜜饯等。而在婚嫁之日,饮酒之后,仅留上等客人饮茶。

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奶子茶: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

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花茶: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各种土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具体有如下几种: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

酸茶,依兰、双城一带的满族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煎沸饮用,味带酸甜,十分好喝。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

满族对茶文化可以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是把清饮系统茶文化与调饮系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奶茶文化上升到与清饮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清官内帝后爱食奶制品,奶茶是重要饮料。

满族把奶茶放进宫廷与朝仪,大大提高了调饮文化地位。至今北京典型大茶馆多与饮食结合,便是清饮与调饮糅合交融的产物。而茶中加花香,虽属清饮系统,但与传统茶道也是相背的。如果不属于偏见,就应该注意调饮系统巨大需要这一事实。从这一点说,满族对茶文化是有创造性贡献的。

清代宫廷爱饮花茶,因而使介于红、绿茶之间的花茶——半发酵茶得以迅速发展。在传统茶艺中虽轻视花薰,但民间却极爱好。半发酵茶对善变的中国茶艺进一步起了推动作用。清代八旗子弟以茶与花结合创出许多名堂,当时虽属有闲阶层无聊之举,但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容。

在茶具上,清官流行盖碗茶。这是由于满族地处北方寒冷地带,保温是饮茶的必需。盖碗茶既保温,又清洁;散茶冲泡用以拨叶;相对品饮遮口礼敬,有多种功用,是茶具艺术中一大创举。至于满族民间,家居闲坐,来客敬茶,更是寻常之举。总之,满族在各族茶文化的交融荟萃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在茶艺、茶礼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展。

上述这些就是满族的茶文化,满族茶文化还是有很多年的悠久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说要多了解这些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对于了解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也是有一定帮助,要多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禁食哪些食物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在中国是非常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统治过整个中国,大清朝就是满族人创立的,所以说满足有很多古老的历史文化,其中饮食文化就很著名,那么满族地区旅游需要注意禁食哪些食物?

满族地区旅游注意禁食很少,就是不吃狗肉。

满族人是不吃狗肉的,起因是黑狗救主。一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小时候叫小罕儿,在辽阳城总兵李成梁府上当差,一天给李总兵洗脚时发现总兵脚心上有三个痦子,修脚时想一并抠掉,总兵忙制止,说能当上今天的大官全靠这三个痦子了,同时告诉小罕儿,若长七个痦子就能做皇上。总兵不知道,小罕儿脚心上就有七个痦子。而恰在此时,朝庭监星官夜观天象,发现辽东地面升起真龙天子的祥云,监星官已经确定就在辽阳一带,可是在李总兵府里观天象又什么也看不见,原来,每当监星官观测天空的时候,李总兵家的大黑狗就跳到小罕儿住的房子上趴着,有一词叫黑狗遮星,黑狗保护小罕儿没被发现。二说,李总兵发现小罕儿并追赶至太子河边时,因担心小罕儿躲藏在河边芦苇丛里,命士兵放火,黑狗为了不让大火烧死小罕儿,便不停地从河里蘸水跑回来往小罕儿身上淋,最后,小罕儿得救了,大黑狗却累死了。

后来,小罕儿成为了罕王,为了感谢黑狗救命之恩,逐下令满族人(那时叫女真族)从此只许养狗不许吃肉,甚至狗皮帽子,套袖都不许戴。

满族人养猪的历史我说不清楚,反正从记事起就知道我们满族人家家养猪,年年杀猪,过节热闹,杀猪那天更热闹。早晨起来,虽然不再象以往那样再给猪喂食,但念其为主人做出的贡献,还是要抓几把黄豆或苞米粒让它吃点,然后,把猪捆倒停放到靠房门的窗户底下,往猪的耳朵里倒点白酒,称做“领生”。待杀猪卸肉完毕后,还要在“领生”的地方摆上猪头等供品祭天(猪的鼻孔里要插两棵葱),求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全年幸福安康。接下来,便是大锅烀肉,煮血肠,准备吃了。

杀猪是必须请客的,族人里的长辈,有头有脸的人物,远亲近邻肯定都得到场,这样,吃猪肉的二三十人不少,四五十人的也不多,总之,以一头三百来斤的肥猪算,一顿饭下去加上个别亲戚还要再拿点,剩下的顶多一半。杀年猪,已经成了满族人家亲朋好友聚会的日子,是满民族特殊的节日。

满族地区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吃狗肉,这点一定要注意,尤其是那些去满足旅游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在当地说想要吃狗肉等,这些都是饮食禁忌,所以说最好是多了解当地的旅游饮食安全小知识,还需要了解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等文化知识,通过就可以详细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