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热门20篇

浏览

338

文章

186

契丹人是怎样的一群人,如今哪些姓氏是契丹人留下的?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契丹人,估计很多人仅仅只是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听说过一些,但很多东西还是不清楚的,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可以说是知之甚微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契丹人姓氏方面的事情。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我国历史来看,契丹建国是从公元的九一六年开始建立,一直到公元的一一二五年辽国诞生,契丹建国的历史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辽王朝也已经逝去了近九百年。虽然说,契丹建国曾经所创造的辉煌,很多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磨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印记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谈起契丹人,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就会想到耶律和萧氏这两个姓氏,其他的姓氏大多都没有人知道。那契丹人的姓氏到底是来自哪呢,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呢?根据《契丹国志》之中的记载,契丹族原本是没有姓氏,他的族人都把山川地势作为自己的名,而对于耶律这个姓氏,其最开始也是河流的名字,这条河位于契丹人居住地方,后来随着发展,耶律这一词才被作为了部落名字。契丹人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都没有自己的姓氏,人们都是用部落的名称来区分不同的地区。

《辽史·后妃传》中曾写到,辽朝的皇帝尊称为刘氏,他应该是为了向汉高祖刘邦看齐,希望像他一样有勇有谋;而其大臣贵族则以贤臣萧何为榜样,故而称为萧氏。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辽国其他的百姓也开始逐渐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一直到辽国灭亡后,耶律氏的族人为了躲避祸乱,才放弃了耶律和萧这两个姓氏,从而改为其他的汉姓。

除此之外,契丹也曾出现过其他姓氏。在930年,东丹王其长子耶律倍投奔了后唐,被当时的皇帝赐名为李慕华,而跟随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赐于穆、罕、罗、易、盖等汉姓。以上这些,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契丹人的姓氏。对于契丹族,随着新旧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它们使用汉族姓氏、学习汉族习俗文化,已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夫妻离婚后可以随意更改子女姓氏吗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夫妻离婚后,可不可以随意更改子女姓氏的问题引发关注。以下是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父母变更子女姓名的行为的相关法律知识。

离婚后更改小孩姓氏合法吗

李先生和王女士在2008年经人介绍认识并结婚,2010年生育一女李小美。2014年,李先生和王女士因感情破裂离婚,女儿李小美由王女士抚养,李先生向王女士按月支付抚养费。2016年,王女士未经李先生同意擅自将女儿的名字改成王小美,李先生知道此事后大怒,要求王女士恢复女儿的原姓氏,并以停止向王女士支付女儿的抚养费做要挟。

那么王女士与李先生离婚后是否可以单独决定更改女儿的姓氏?

李先生又是否有权要求恢复女儿原姓氏?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包括姓名的决定权、变更权等。子女在刚出生及未成年时,尚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其姓名往往是由父母经过协商一致后代为决定的。我国法律并未强制规定子女一定要随父姓或随母姓,但子女的姓氏一旦确定,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进行改变。

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夫妻离婚后,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在未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未成年子女的姓或名进行更改的情况,这种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子女姓氏问题的复函》的有关精神,以及公安部《关于父母离婚后子女姓名变更有关问题的批复》,对于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可以拒绝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且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因此,本案中王女士未经李先生同意,单方、擅自更改女儿姓氏的行为存在不当性,李先生有权通过向公安机关申请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要求对女儿恢复原姓氏。

那么如何合法地更改未成年子女的姓名?

根据相关规定,父母一方要对未成年子女更改姓名的,需要与另一方协商一致,并取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如果孩子已满10周岁,还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通过携带户口本、身份证、离婚证等材料到当地公安局办理更名相关手续。如果父母一方不同意,另一方强行办理更名,就算当时改成了,另一方也有权利申请或起诉变更,最后还得改回来。

需要提示的是,根据我国《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抚育费。因此,即便王女士未经李先生许可擅自变更女儿的姓氏,李先生也不得因此而不支付对女儿的抚养费。

需要夫妻双方同意才能更改子女姓氏

案情介绍

江苏省丰县农民朱某与李某(女)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打起了离婚官司,法院在调解和好无望的情况下,依法判决准予双方离婚;婚生女小朱随李某生活,朱某每月负担小孩抚育费200元。2003年8月,李某经人介绍与本镇男青年赵某结婚。李某便单方面擅自将孩子的姓氏更改为其再婚丈夫赵某的姓氏,即将“小朱”变更为“小赵”。2004年4月,朱某获悉这一情况后,对其女儿的改姓十分不满,认为李某未经自己同意,擅自更改女儿的姓氏,侵犯了自己的监护权,要求李某将孩子的姓氏恢复为原姓氏,但遭到李某的拒绝。朱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法院审理该案后,依法支持了朱某的诉讼请求,判决李某将小赵的称谓恢复为小朱。

案情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是我国法律对子女姓氏问题做出的专门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婚姻法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的原则。那种认为子女只能随父姓,不能随母姓的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是错误的。但是,婚姻法并未规定父母一方可以将子女的姓氏随意更改,既然小朱已随了其父姓,其姓氏就不得随意更改。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应到户口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户口登记。所以,在子女出生后,户口登记前,父母双方应协商决定其子女是随父姓或是随母姓,并到户口管理机关进行登记。

当然,只要双方协商一致,不违背社会的公共道德,也可决定其子女采用其他姓氏,法律并不禁止,户口登记管理机关也应予以登记。在变更姓氏的问题上,《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可以看出,决定姓名的权利最终属于自然人本身,前提条件是其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在变更姓名时,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在子女姓名的问题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任何一方变更子女姓名时,都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也就是说,只有孩子的亲生父母均同意,方可变更其姓氏。李某未经朱某的同意,擅自将女儿更名的行为是欠缺法律依据的。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81年8月14日在给辽宁省高院的复函中指出,在离婚后未征得前夫同意,单方决定姓名变更的做法是不当的,应当说服其恢复原来的姓名。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九条规定:“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从以上司法解释可以看出,除非双方协商一致或子女成年后自己决定姓氏,否则任何一方擅自变更子女姓名的做法是不当的,如果引起纠纷,人民法院将责令恢复原来的姓名。

综上所述,李某再婚后单方面将孩子姓氏改为继父姓氏的做法无法律依据,是不恰当的,应当予以纠正。朱某诉至法院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是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

案情结果

李某再婚后单方面将孩子姓氏改为继父姓氏的做法无法律依据,是不恰当的,应当予以纠正。朱某诉至法院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是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是我国法律对子女姓氏问题做出的专门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婚姻法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的原则。

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应到户口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户口登记。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可以看出,决定姓名的权利最终属于自然人本身,前提条件是其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在变更姓名时,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在子女姓名的问题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任何一方变更子女姓名时,都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81年8月14日在给辽宁省高院的复函中指出,在离婚后未征得前夫同意,单方决定姓名变更的做法是不当的,应当说服其恢复原来的姓名。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九条规定:“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

姓名权的侵权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盗用和冒用姓名的区别:盗用主要指盗取某人姓名,自己不一定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盗用B的姓名,向C说自己是B的好友,骗取C的信任从而获得某种利益。冒用则是冒用某人姓名,自己扮演的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说自己就是B,进行欺骗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姓名权属于具体人格权,指自然人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其姓名的权利。姓名包括登记于户口簿的正式姓名,艺名、笔名等非正式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时候那么多白银现在都去哪里了?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白银属于贵重金属,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可以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动不动就是能拿出千两白银,万两白银的。这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白银是一件很常有的金属,而且数量还很多。但是如今似乎白银没有那么多了,那么这些白银现在都去了哪里呢?专家就说出了其中隐藏的几个原因。

中国古代的白银其实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中国的银矿开采比较困难,后来中国在明清时期通过海外贸易吸取了大量的白银,所以开始用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白银也成了市场上主要的贵金属。

但是在清朝末年,列强以残忍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赔偿条约,其中就有赔偿白银多少亿,白银在这场掠夺中损失惨重,后来美国为了发行货币,开始从世界各国购买白银,中国的白银再次大量流失,而国民政府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并且从民间收集了很多的白银,等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就带着这些白银去到了台湾。

其实中国的白银以前是很多的,现在的白银储存量比起以前是少了不少,很多电子元件和机械上都需要用到白银,白银在工业上的用途比较多,不过在云贵川一代,很多少数民族手中都还有银饰,因为传统习俗问题,他们每一代都会制造银饰传承下去,因此也储存了一些白银。

无论是黄金还是白银,都是贵重金属的一种,以前家中有白银代表的是有钱有权的象征,但是现在的白银更多地是在人生活方面被使用,像是首饰又或者是机械制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时候骑马一天走多远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骑马一天能跑200公里。古时候所说的“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并且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但实际上,马的耐力没有这么持久,一天最多跑200公里。而“800里加急”只是文学中的夸张手法,表示事情紧急。

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代人骑马行路,快马一天走96公里左右。以隋唐时期为例,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可见,快马一天走180里是基本要求,应为古代人骑马行路的基本速度。古代里,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隋唐时期一里等于约540(标准)或530米,180里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间,既96公里左右。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当然如果不心疼马,一晚上跑300公里撑死,马也掉膘,估计要个把月才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古时的马匹可连续跑30里。也就是说,快马加鞭30里后马就得休息。如果要保持高速,只有换马匹,估计古代战马可以连续不停跑30里。夏侯惇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被称疾行将军。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的,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的,那样马就废了,最好一人三骑互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口最多的姓氏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截止至2020年9月,中国姓氏人口数量最多的是王姓,王姓这个姓氏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的第一大姓。

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姓氏也比较多,甚至专门出了一本姓氏的书籍叫百家姓,那么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哪一个姓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19年的“百家姓”与2018年相比略有变化。“王”“李”“张”“刘”“陈”依旧占据头五把“交椅”。“万”姓以275万人、“欧”姓以261万人双双跻身2019年“百家姓”。“常”“汤”两姓则排至第101、102位。“百家姓”总人数占全国户籍人口的85.9%。

2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3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4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王姓各支向各地迁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小宗)。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

5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过除夕的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来历悠久。那么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过除夕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除夕守岁的来历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贴春联的来历

除夕贴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慢慢的桃符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而两位神将的形象也被秦叔宝和尉迟恭取代变成了门神。

古人怎么过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

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

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

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

除夕放爆竹的来历

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古时候的礼仪

全文共 2031 字

+ 加入清单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习礼仪,更是做人素质的最基本需要。从古至今都一如既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时候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1、古时候的礼仪

1. 待客不得不大,持家不得不小。

2. 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还击。

3. 人活在这个世上,首先要学会一个“忍”字。

4. 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

5. 钱不是靠攒的,会花才会赚。

6. 学无止境,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更要学会怎么待人处事,社会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7. 不要跟同事议论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无心之言很可能成为别人打击你的证据。

8. 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是你失职。

9. 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不要只顾着贪小便宜。

10. 有时候孤单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要自己调剂。

11. 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等别人先挂。

12. 一次不忠百次不容。

13.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14. 多看书对心灵有益,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15. 是你去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16. 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要笑在人前笑,要哭一个人躲起来哭。

17. 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里。

18. 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19. 说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20. 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贪财,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

2、古时候的礼仪

1. 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2. 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3. 与其花空心思留住男人,不如让男人花空心思留住自己。

4. 人穷志不短。

5. 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6. 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7. 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8.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9. 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10. 心情不好,再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补救不了皮肤。

3、古时候的礼仪

1. 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2. 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3.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4.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5. 送人走要说:“慢走。”

6. 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7. 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

8. 出门在外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9. 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10. 生活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合拍,但是有一点是四海皆准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4、古时候的礼仪

1.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 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3.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4. 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的问。

5.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6. 捡东西或者穿鞋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7.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8. 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9. 不揭别人的短处。

10.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1. 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12.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13.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14.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15. 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事后还让主人清理。

16. 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没有福气遇到。不管有没有遇到,都不要否认它。不要算计别人,尤其不要算计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17. 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18. 借钱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底,就是要想着这个钱是回不来的。所以借出去的钱永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可以承受的数字以内,即使回不来,也是心里早准备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损失的数目,就不能借。

19. 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

20.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

21. 不管什么条件下,仔细刷牙,特别是晚上。

22.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没有早餐喝杯水也一定要。

23. 少说别人是非,把自己管牢。

24. 你是无价之宝。

25. 女生,和男孩子出去要自己买单。

26.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怨天由人,在做之前要想想应不应该,出了事要学会自己解决。

27. 进入有人管理的电梯,应主动后进后出。进入无人管理的电梯时,则应当先进去,后出来;先进去是为了控制电梯,后出来也是为了控制电梯。

28. 乘自动扶梯时,尽量站在右侧,把左侧让给有急事需要通过的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时候没有电天黑以后古人们都干什么?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有很多的年轻人还非常的喜欢夜生活,在晚上灯红酒绿的大街上,都是年轻人的身影,可以说科技改变了生活。小编刚刚也是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故事或没有电,天黑以后古人们都干什么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实际用途还非常有限,在1831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电流的发电机,以后的发电机都是根据同样的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器应用时代,各种实用电器开始出现了。

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中国最早的发电厂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国人在上海租界设立的上海电光公司,慈禧太后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本来慈禧是反对使用西方电灯的,外国人就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

使用电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那么在古代没有电,晚上的时间就非常难熬,天黑以后女人们都做些什么呢?首先看看男人们是怎么消磨晚上的时间的。

一、读书

古人爱读书,虽然照明设施和今天相比,相差甚远,但正因此,更能显出古代文人挑灯夜读的流行与普遍,这不仅因为古代没电视,没手机,没网络,可消遣的东西实在不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喝酒

古人晚上喜欢喝酒,喜欢露天喝,在四面透风的亭子里喝,在河边喝,送别的时候喝,相聚的时候也喝,武二郎一高兴,喝完酒上山打虎,在痛快了就醉打蒋门神,智深哥哥更牛掰,喝醉了拳打镇关西。

三、聚会

古人晚上聚会,大多是好朋友聚在一起,喝酒、猜谜、下棋等,伯牙和钟子期这对朋友,一起听曲弹琴,引出了高山流水的佳话,李白更是多情,晚上大老远去会汪伦,还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圈可点。

在古代女人们的地位比男人低很多,读书、喝酒、聚会都不是女人可以做的,那么天黑以后女人们干什么?

一般家庭的女人通常都是在家里的,织布缝纫,绣花做衣,各个都是巧手,也样样拿手,因此在古时候,没有电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发时间,女子们就会开始借着烛光,动手织布造衣,十分利索。

富贵家庭的女人在晚上就有一些其他玩的,她们会约几个好友玩纸牌,纸牌游戏起源于唐代,唐中宗的韦后就特别喜欢玩纸牌,随着社会变迁,纸牌类型也不断演变,古代女子玩纸牌,多是为了消磨晚上难熬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其采用四言体例写法,按韵编排,每句四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因此流传极广,至今仍是妇孺皆知。

扩展资料: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传统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按文献记载,其成书于北宋初年,现已流传千百年,在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在姓氏中邸如何读,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非常多的姓氏,根据《百家姓》来看,中国已经记录的有504种姓氏。而在这些姓氏里面,不乏有一些大家都没有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的姓氏。那么这些姓氏其实也是有很多人姓的,只不过是人数比较少而已。那么,邸怎么读在姓氏?

邸姓是侯国的一个贵族的姓氏,也就是国王邸就裕的后代,这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在百家姓之中都没有排到前三百名。这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比较广,而且大多数分布在河北这个地方,北的邸姓人口数能够达到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之多,而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律可以追寻,而且大多也都是河北的古人向外迁徙导致的。历史上的名人也有很多是邸姓,例如邸国卫、邸宪章等等。

那么,邸在姓氏之中,这个字读作dǐ,三声,是和抵同音的字,但如果不在姓氏之中,则读作和迟同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

全文共 9201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七夕节到来,七夕特别节目“十二时辰长安秀”活动将在古城西安正式拉开帷幕。那么你知道长安与西安的关系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三入长安的故事

1、开元十八年,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

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他出京时在齐鲁一带,做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

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还有洛阳。他在这些地方漫游,创造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这样的作品。

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

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杜晓勤:到了开元末年,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

2、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3、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

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和长安,史学界有了一入长安、二入长安和三入长安的分歧,随着研究深入,李白两次入长安之说才得到学界公认,又出现了三次入长安的说法,目前还一直处于探索考证阶段。

而对于李白首次入京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又写了哪些诗,也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郭沫若根据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推断,八仙,即指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人,之游缔结于开元十八、九年。

但是因为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而且作者杜甫当时并没有在场,他是在天宝年间才初到长安的,这首诗也是在天宝五年后才创作,显然他诗中的八个人虽然都有在长安生活过,但并非是同一时段的,所以很可能是速写。

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不是的,现在人说的长安,泛指长安县。古时候的长安,说的是现在的西安,也就是城墙以内的地方。

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开始,西安和长安就是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关系!民国之前,西安为府,长安为县;建国后,西安为市,长安先为县,后为区,两者是不同的行政级别。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安改为西安这一说法!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但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要理清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得先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级别,就以清代为例子吧,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所以,在清末西安和长安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央——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这里再说一下”府“和”县“的关系。明清两代,一个府管辖数个县,府城会落在其中的某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府县同城”,又叫附郭县。截止大清被推翻了之前,西安府下辖15县1散州1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

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府管辖数个县,西安府的衙门驻地在长安县县城,当然长安县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所以两个级别的行政机关都挤在一座城里(当然,陕西省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那么,久而久之,人们既可以用长安县来指代那做城池,也可以用西安府来指代那做城池。

民国之后,为了精简行政机关,决定实行省、县二级行政体制(当然,县下面还有乡镇,不提了),撤掉了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而保留县级,就是自然而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那么,既然撤掉了“西安府”,保留“长安县”,为什么“西安”之名保留到今天,“长安”之名又哪去了???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市”。

首先,设立“市”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让“府”换个马甲继续存在(当然,如今确实成了“府”的2.0版),而是为把那先发达的、先进的地方单独画出来便于管理。“西安府”没了之后,“长安县”依旧存在。但是呢,因为长安县的县城是千朝百代的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财物,所以,为了便于城市发展,便把县城从长安县的管辖范围内单独划出来,成立“西安市”,西安市终于诞生了。

而长安县呢,当然不只有县城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广大的乡镇。所以,长安县就把县政府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老县城南边,建立新的县城。这样,民国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安”和“长安”同现:

中央——省——市(民国——陕西省——西安市)

中央——省——县(民国——陕西省——长安县)

此时,西安市和长安县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行政单位,在地域上没有重合,也不存在谁管辖谁的问题,长期并存。

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想想啊,西安市就是从长安县县城那划出来的屁大点儿的地方,完了还积聚大量的人财物,没有广袤的农田、河流、矿山,城里那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工厂哪儿来的矿产?所以,建国之后,为了优先保证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供应粮食蔬菜食品水源矿产等,逐渐实行了“市管县”体制,也就开始了“市”管(ya)理(zha)周边“县”的历史。这样,包括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等等一批县又划回到西安市的下面,接受县西安市的领导。至此,终于形成了你所理解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再后来啊,就简单很多了。西安市越发展越壮大,底盘不够用,就把下辖的长安县撤县改区,使得长安成为西安的下辖区。所以,你去了西安市,发现有长安区这么古雅的地名,不要惊讶哦!所以说,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顺便提一下,中国这种将“市”从“县”划出来的体制很特别,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国外,县的级别都是在市之上,日本就不用说了,爱知县下面管辖名古屋。在美国呢,华州有个金县KingCounty。毕竟,县的范围要比城市大很多嘛。

扩展资料: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这么好的名字,为何要改叫西安?有何典故?

1、万国来朝在长安

长安自西周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选择定都在此,它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一座在全球范围内都影响力都非常巨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以府为行政区划,其内辖二十二县,分别是长安县、万年县、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鄂、整屋、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 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县。

长安最鼎盛时人口达180多万人,每年来往的留学生、商人、使者数以万计,王维在诗词中如此描绘长安万国来朝时热闹的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关于长安城有多壮观,《西安晚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城池建设得非常宏伟,面积达87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

那么,长安这么好听的名字,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西安这个称呼的呢?

2、长安——奉元路——西安路

说起来,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它这个年龄,不应该经受的负担。

当年,忽必烈让自己三儿子孛儿只斤·忙哥剌镇守长安,并允许他在此开府。

因为忙哥的爵位叫做安西王,所以长安又更名为安西路。

但这个安西路并没有叫多久,便再一次改名叫做“奉元路”。这件事发生元成宗去世之后,当时忙哥的儿子阿难答和海山成为王位的有利竞争者,阿难答的手中握有15万大军,海山手中也握有漠北边镇的重军。

本来势均力敌的两人,却因为海山得到了右相的支持,两人先手一步把阿难答给埋伏死了。这一下子安西王的名义肯定是不能保留了,毕竟“安西”代表着阿难答一系是元朝西面屏障的意思,但海山在对阿难答一系下手时,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那15万大军不是吃素的!

怎么办呢?既要杀鸡儆猴,又要让这个被杀的一方还能够乖乖听话,难啊!

海山最后来了一招妥协政策,他将安西路改名为“奉元路”,此名一箭双雕:

一、告诉安西王一系,你们是元朝的子民,我不会怪罪你们;

二、告诉其他不满自己的藩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过,守江山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谁起的名字意思多,谁就能长久。

明洪武二年,徐达率军进入西安城,同年朱元璋将奉元路更名为西安府。

这个“西安府”和“安西路”某种意义上是有共通之处,它们都点明了西安这个地方对于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相比起元朝的西部屏障之意,朱元璋更是直接展现出其强大的自信,他认为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大明,西边自然是永远安全了!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一开始是在南京称帝,但他的内心其实更偏向于西安这座古城做帝都。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朱元璋: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早有迁都意图的朱元璋,此刻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胡子祺我奏折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西安视察安排迁都事宜:“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

西安这块百二秦川之地,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八水环绕,四通八达,的确是建都的好去处。

但不幸的是,当太子朱标回来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于已经63岁的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迁都这件事情自然也泡汤了。

不过长安改名叫西安这件事,也就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延续至今了。

4个穿越千年的故事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千年。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孩子来说,西安这个拥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就显得越发神秘。

西安,我似乎更喜欢叫她长安,与她最初的相遇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档叫做《探索发现》的记录片,讲的是国内的各个考古发掘,那个时候小小的我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大大的好奇,也很懵懂无知只觉得“挖墓”很有趣,时常在想未来是否也可以做一个考古学家把那些出土的文物偷偷带回家。直到看到在西安挖掘秦兵马俑,从此便被她深深吸引,便对历史有了大大的兴趣,对长安这个13朝古都也有了迷之向往。

当所有的向往都变成了历史知识镌刻在脑海中时,便知道我与你是时候来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了…

Part 1你好,秦王嬴政

#穿越两千年的对话#

我不知等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才来到你身边。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使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皇帝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修建长城,为自己修建陵寝,看到那无数精致的青铜马车,兵马俑,可想而知以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修建这样一座地下王国和地下军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为此丧命的人也应该不计其数了吧?说嬴政暴虐,残酷,直到遇见你才开始慢慢理解你的理想与抱负,权利很奇妙,它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让其他人趋之若鹜,你建立庞大的地下王国,是希望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对于我而言,之前的你是秦国的王,是历史书上的一张图,而当我走近你,才发现静静伫立在那里的兵马俑是你的附属品,因为有他们,你变得更加具体。恍惚间那些关于你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嬴政的长眠之地→唐玄宗李隆基为杨贵妃荒废朝政葬送了大唐盛世→西安事变蒋介石居住地原址。历史上的骊山经历过太多朝代更替,兴盛,衰败,灭亡。如今,它依旧似一个局外人,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看着这一切,默默的用自己的身体记录着每一个还未讲完的故事…

Part 2古老的印记

#择一城终老,觅一人白头#

一座充满故事的老城区,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长安的故事由这里开始。

对于城,大概最深刻的印象关于坊、市。宋以前坊、市分开,宋以后坊、市不分。木兰辞中曾提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这座离历史最近的城市中,站在那一座有着千年故事的城墙之上,那些古人生活状态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城墙起源于秦朝,明朝进行了加盖和修复,西安解放后,人们再次对其进行修复,近而呈现出如今的样子。即便修复了断壁残垣,在她的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明朝加盖、近代战争和修复留下的痕迹,那些古老的印记,还在为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曾经那些古老的故事…

Part 3国家宝藏

#上下五千年的年轻人#

最近被央视科教类节目《国家宝藏》种草,而一定要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翻开这一本厚厚的历史画卷,才发现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年轻,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而已嘛(嘻嘻),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古中国的历史没出现过断层;当时的冶炼,造纸等技术均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古人智慧,站在博物馆的橱窗前看到各种出土的精美文物,仿佛就穿越到它所在的年代,又和它携手走到今天。历史大概只有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今天,我是国宝守护人—小蔓。

Part 4五岳之最

#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在电视和网络上见识过华山之险,也因此对其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排除万难”站在华山之巅时,我便知道自己来对了。华山的巍峨陡峭,也许只有真的身临其境才可以感受的到,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后穿着婚纱站在你身边的人依旧是她。我将一个充满回忆的手链丢在了华山,也许是它喜欢华山的美景同时提醒我真的该把那份回不去的执念放下了…“把眉清目秀还给山水大地,把松间细雨还给初遇,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Part 5西天取经

#一场说走就走的取经之路#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看过无数次的西游记,如今与“师父”相遇,历史上的取经之路没有师徒四人,只有玄奘一人,他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背包客”了吧?没有钱,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生活的基本保障都没有,只有对佛法的一腔热血,有时觉得一个人的执念真的很可怕,可以用17年的青春,换取那无法果腹的真经,大概没有人相信玄奘离开17年后还会回到东土大唐,17年,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而他依旧默默守护着自己对佛法的那份执念。

Part 6母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以为诗仙李白的诗句大气磅礴,直到当我站在他身边,这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就在我眼前,才发现用任何言语来形容她,都显得太过单薄,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咆哮…

Part 7佛陀

#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关于佛陀,关于信仰,关于缘分。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只为今生你可以经过我身边,千百年的等待只为曾经那生生世世的承诺,菩提树下涅槃成佛,遁入空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烟消云散,今生的情债,只有来世再还。

对法门寺的向往源于地宫中出土的那一套唐代的精美茶具,“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也许是见过太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便越喜欢古老的残垣断壁和那些记录着曾经的文物…

Part 8关于美食

#Just eat it#

西安的水土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慵懒,这里生活的节奏缓慢,人们基本离不开泡馍,在城墙下,老树旁,端着一碗羊肉泡馍,下着棋,十分惬意,平静。小吃街的尽头就矗立着鼓楼钟楼,西安的夜很美,即便到了夜里12点,依旧灯火辉煌,还有令人向往的城墙文化,有许多人在古城墙下唱着歌,在护城河旁骑着单车绕城墙一周感受着来自历史的诉说。西安,一座最中国的城。

Ending…

旅行是从一座你呆腻了的城市,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城市。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风景,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计划着去下一个,而很少有时间去沉淀。我们总是贪婪的想要更多,总是付出很多要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等待很久想看到自己想变成的样子,最后还是会不满足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不知道一个如此矛盾的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倒不如放下那些所谓的执念,过得随性一些。至于其他的,交给未来,交给时间…

十里长亭,送君终有一别;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时候各个朝代哪位皇帝的开国难度最大?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每一个新朝代的开启,必然会成就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这些皇帝可以说他们是天选之人,也可以说是亡命之徒,不以身犯险也不可能站到最高的位置,俯瞰天下。不过,这些朝代究竟哪位皇帝的开国之路难度最大呢?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讲,各朝代皇帝的开垦之路最难的一步是什么。当然最惨烈的应该还是秦始皇的统一之路,整个战国的人口折损的非常厉害,关键是整个秦朝的历史还短的可怜...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堪称千古一帝。

然而,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难度,却算不上太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奋六世之余烈”。早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秦国就开始崛起,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到秦始皇手上时,已经是临门一脚。

汉太祖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泗水亭长出生的刘邦出身的刘邦出身比较低微,没有什么底蕴。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混混,莫名其妙的就被萧何曹参等人推为领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势力最终建立了汉朝。

不过,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项羽是居功至伟的,否则,刘邦也没有那么容易建立汉朝,换句话说,最难啃的秦军基本被项羽干掉了。当刘邦和项羽一起干掉秦朝时候,刘邦再干掉项羽的难度就小很多了了。毕竟项羽贵族气息太重,根本玩不过刘邦。

汉世祖刘秀

刘秀是皇族之后,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但勉强算得上是地方豪强,在反抗王莽的起义中,刘秀和大哥也拉起自己的一支队伍,加入了赤眉军。

然而在赤眉军中,刘秀兄弟受到了赤眉高层的猜忌,刘秀的大哥被杀,刘秀孤家寡人北渡黄河,在河北完开启了自己的霸业 。

整体来说,刘秀的起点还是比较高的。

晋世祖司马炎

曹操父子辛辛苦苦打下的魏国江山,最终一点不剩的落到了司马家族的手中。曹魏本来就是三国中最强的一个,在经历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经营后,蜀国已灭,吴国内部混乱不堪,留给司马炎的事情已经不多了。

司马炎建立晋朝的难度不算太大!

注: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就不说了,完全是凭借着直系皇族的身份。

隋高祖杨坚

杨家本就是北周的大族,杨坚之父杨忠乃是北魏的八柱国之一。

而在南北朝末年,北周、北齐、南陈三国并立,北周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带领下国力强盛,兼并了北齐,如果不是宇文邕英年早逝,消灭南陈也是指日可待,没杨坚什么事了。

可以说杨坚的起点非常高,获得天下的难度不断太大。

唐高祖李渊

唐朝建立的难度不算太小,但李渊来说,也不算难。

一方面李渊出身不凡,其祖上李虎也是北周的八柱国之一,影响力足够;另一方面,李渊有一个厉害的儿子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出身也不怎么样,但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选对了一个好主子:郭威。

郭威建立了后周,并且势力不断发展。郭威之后,其义子柴荣继位。柴荣也算是一代雄主,后周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柴荣也是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把偌大的后周江山送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就此建立了宋朝,并以后周的家底平定天下。

注:赵构建立的南宋不说了,皇族身份。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建立元朝的难度也不算太难,最难的是忽必烈在众多的蒙古王公中退隐而出。

成吉思汗一生东征西讨,给他的后代们留下了雄厚的家底。而忽必烈就是在打败内部的竞争对手后,利用雄厚的家底建立了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草根出身,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就出身而言,朱元璋在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中是最低的。

难度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朱元璋了,因为起点实在太低了,开局就一个碗,啥也没有,后面的全靠技术、运气和不要命。

朱元璋最倒霉时,都已经沦落到讨饭的地步了,没身份没地位还一毛钱都没有。而同样是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刘邦,好歹也是泗水亭亭长,也算是个小吏,不仅三餐温饱,还能结识到萧何和曹参这些比自己高等级些的官吏。所以,就这一点,朱元璋可是比刘邦的开局要困难得多。

其次,朱元璋所面对得对手都不是省油的灯,关键是刚开始时,每一方都比自己强得多。东面的张士诚比自己钱多,西面的陈友谅比自己人多,而北方的蒙元更是比自己大更多。夹在三者中间的朱元璋,要钱粮没多少,要兵员也多不到那去。然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朱元璋还是带着一群猛人,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最后北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的人生,彷佛就像是开挂了一样。

而反观刘邦,其实还不算最艰难,毕竟前期最难啃的秦军都被项羽给报销了。楚汉相争时,文有萧何、陈平、张良相助,武有韩信、彭越支撑。而项羽虽然武力惊人,手下也有不少悍将。但他有勇无谋,其可怕程度还比不上陈友谅。加上西楚缺乏深谋远虑的谋臣和战略家,又要面对其他分封诸侯的威胁,最后只能越打越弱。刘邦灭项羽,可是组团打大蛇,六十万围殴十万;而人家朱元璋灭陈友谅,是二十万打六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时候的湘西法术定碗是真的吗?真实存在的吗?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总是给人神秘的感觉,在湘西一直流传着赶尸,给很多人留下恐惧感,所以人们谈到湘西的印象都是比较深刻的。湘西也流传着定碗法术,那么湘西法术定碗真的吗?

湘西法术定碗真的,就和魔术一样,让人感觉深不可测,也是巫术的一种。湘西的法术是比较多的,同时有很多的一直流传下来,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一直沿用。比如有时候小孩受惊吓程度比较深,就是需要喊魂,视为吓掉了魂,可以剪小孩的一撮头发,以及手指甲和脚趾甲,用纸包起来,上面写上小孩的生辰八字,缠上红线。把纸包用一种威力很大的鞭炮丢到空中炸掉,然后喊几声小孩子的名字,便能唤回小孩吓丢的魂。同时小孩受惊吓后,要“取吓”,民间经常用桐油少许,然后用锅底灰少许,拌匀后在小孩的前额和胸口上划十字,一般情况,三至五日可有收效。这些都一直在沿用,而且也有相应的效果。

湘西法术定碗真的,是巫术的一种,和魔术是差不多的,使人们感觉到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呼延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

1、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源于各民族变姓。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延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

2、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是一种改姓,源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汉书》记载,呼延,又为鲜卑族姓氏之一。

3、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为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随之姓呼延。

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

历史名人有大将军呼延赞、水浒好汉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呼延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未满十八岁可不可以改姓氏?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

未满十八岁是可以改姓氏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氏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具体的程序是: 想改名者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户证窗口,领取申请表格,并提供所需资料,经审批后即可改姓氏。

改名(rechristen),公民改名需要持相关证件到有关部门办理。成年人改名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本人要表达改名的意愿,第二是理由要充分,第三是本人要承诺改名后引起的民事和法律责任均由自己承担。未满十八岁是可以改姓氏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氏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和正受刑事处罚和劳动教养者,不得变更姓名。公民依法变更姓名后,原姓名作为“曾用名”备查。 也就是说你要写一个改名申请给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通过盖章后到所在地公安局户籍股登记,当然要带户口簿。投档案后大约15或7个工作日后可以正式更改,户口簿里面会写你曾用名是什么,现名是什么。毕业证什么的需要用到证明你的身份的时候须带上户口簿配合。

具体的程序是:想改名者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户证窗口,领取申请表格,并提供所需资料,经审批后即可改名。另外要提醒的是,个人改名一定要慎重,因为改名后会涉及到自己的银行卡、社保、医保以及产权证等等一系列问题,若处理不好,也会产生许多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有没有苍蝇 古时候有苍蝇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苍蝇。苍蝇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距今1亿4550万年至6550万年前。人类从缅甸一座矿井中发现了一块形成于大约一亿年前的琥珀,里面有一只被完整封存下来的远古苍蝇。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苍蝇的存在。

古代有没有苍蝇

苍蝇是双翅目昆虫,其家族历史可追溯至2.43亿年前,最早的苍蝇出现于1.58亿年前。苍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3个龄期)、前蛹、蛹、成虫几个时期。苍蝇的寿命虽然只有1个月左右,但其繁殖力很强。苍蝇的食性非常复杂,属于杂食性蝇类,可以取食各种物质。

苍蝇是在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间则静止栖息。活动、栖息场所,取决于蝇种、季节、温度和地域。在某些季节,厩腐蝇、夏侧蝇、市蝇也会侵入住宅内。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丽蝇、伏蝇、麻蝇等则主要活动、栖息于户外。

苍蝇的越冬方式颇为复杂。既能以蛹态越冬,也能以蝇蛆、成虫方式越冬。在北方寒带、温带地区,自然界看不到活动态的家蝇,但在人工取暖的室内仍有成蝇活动,蔬菜大棚温室往往成为翌年春暖时苍蝇大量孳生的发源地。在江南和部分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温度在 0℃ 以下,苍蝇能够巧妙地以蛹态越冬,少数地区也能发现蛰伏的雌蝇和被畜禽粪覆盖的蝇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时候如果后宫娘娘来了例假皇上要临幸该怎么办?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皇帝有很多的妃子,那么,这也就造成了古时候后宫的争宠吃醋陷害勾心斗角事情的发生,那么,小编今天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古时候后宫娘娘如果来例假皇上要宠幸该怎么办呢?关于这个话题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例假的痛苦男性永远都不会理解,在这期间的女性也是喜怒无常,男性常常受到莫名的“迫害”,如此情况下,还谈什么洞房花烛夜。同样,闯红灯是个危险的举止,正常男性都会避免,毕竟危害那么大。

这种健康意识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在古代,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后宫美女三千,如果谁能从三千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皇帝的恩宠,那就真是野鸡变凤凰一飞冲天了。

古代女性也有生理,都是女人嘛,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来了例假,就算想去争宠,恐怕也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把,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换句话说,临幸途中,皇帝如果见血了,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轻者折寿,重者影响国运。

汉朝时期,后宫娘娘如果来了例假,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金戒子戴在手上,其作用就是提醒皇帝自己来了例假,金戒子=经戒之。正常的皇帝都会识趣的避开,当让不排除喜欢走不寻常路的皇帝。

到了唐朝就有所改进,唐朝比较喜欢实行密奏的方式,娘娘们若是来了例假,就会密奏皇上把事情说明,让皇上不要找她侍寝。

再到五代十国,大大小小国家形形色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挂红灯笼,有的手臂系红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变相的提醒皇帝,透露出自己不变侍寝,让皇帝再做安排。

以上几个办法虽然能有效的避免,但还不能完全杜绝,一直到明清两朝,才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

明清两朝成立了一个叫“敬事房”的特殊机构,专门管制皇帝私生活。每个妃子在敬事房中都有自己的牌子,通常皇帝用完晚餐后,太监就会将众多牌子递上去给皇帝选择,皇帝翻到谁的牌子,谁就侍寝。

如果说哪位娘娘来了例假,就会提前派人通知掌管敬事房的大太监,表示自己身体有故,让太监把她的牌子给下掉,完美的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耍姓的来历前身 耍姓现在还有多少人 耍姓氏怎么读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消息,那就是竟然有人姓耍,那么这个姓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姓又有什么起源呢?话说这个耍姓的来历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就这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

1、耍姓的来历前身

耍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出自商诸侯,今河南焦作有此姓。出自商诸侯,商诸侯有而国,商灭亡后姓耍。志愿军有团长耍清川。

2、耍姓现在还有多少人

耍姓现在还有600多人哦。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的600耍人,无论是生活习性和服饰语言都完全和汉人一致了,人口统计也列为汉族,只是这个“耍”字传说让人依然神秘不解。

3、耍姓氏怎么读

耍姓氏就是常规的读法:[shuǎ]。

4、耍姓的故事

在河南焦作修武县郇封镇雪庄村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村庄,说它奇特,主要是这个村庄有两大宗主,第一大姓名为“史”,第二大姓却非常奇特,名为“耍”,在百家姓是找不到这个姓的。

“耍”姓不但奇特,而且来源也是一个谜,耍姓如何形成,根本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为什么姓“耍”?

其实,这要从元末说起,元末蒙古统治者的强征暴敛逼得民不聊生,所以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黄巾军起义,黄河两岸到处是揭竿起义的乱民。

在黄巾军的沉重打击下,朱洪武横空出世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攻占了大都,建立了明朝。

元朝蒙古人如潮水般退向了北方,但是并不是想跑回老家就能如愿的,其中就有元朝皇室因为来不及撤离只能留在中原。而耍姓就是遗留在中原的元朝皇家宗室的一支。

为了活命,为了不被汉人攻击,他们只能脱下皇室服装穿起汉服,久居此地后已经完全被汉化了。

但是他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先,保留自己的姓氏是万万不可的,但是祖先永远不能忘却。他们不愿意用汉族的名字,一对久居此地的蒙古夫妇看到可爱的小孙子在玩耍,让他灵光一动,姓“玩”不久得了,正好是元王二字的合成。

但是他们仍然后怕,明朝官府永远都不缺咬文嚼字之人,祖母灵机一动,何不用玩耍的“耍”字,这样官府就不会怀疑了。

从此,无论是统计户籍还是对外称呼,“耍”姓虽然奇特,但是被代代相传下来。

其实要做一番考证,河南修武确实和元朝皇室有很深的渊源,元初焦作修武县就是忽必烈的“汤沐邑”(元史和《怀庆府志》)都有记载。元仁宗在继位前还在此陪生母居住了3年。

由于元朝历代皇帝都对此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对这片土地上的汉人一直采取“怀柔”政策,减免赋税,此地汉人也相对生活富足,对元朝心存感激之心。

这也是“耍”姓能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和他们同住一地的村民是不可能不知道他们来历的,一旦有人举报,后果可想而知,肯定被满门抄斩。

今天河南焦作修武县的600耍人,无论是生活习性和服饰语言都完全和汉人一致了,人口统计也列为汉族,只是这个“耍”字传说让人依然神秘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满族八旗姓氏是哪八个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八旗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将对满族早期的社会诸方面状况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贵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贵州古时候被称为什么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古代叫做黔中,故也简称“黔”。“贵州”之名,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时候描写春分的诗词有哪些 古人流传的春分养生方法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春分时节万物欣欣向荣,描写春分节气的诗词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时候描写春分的诗词,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春分的病候及养生

易五更晨泻

第一,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特点是餐泄,就是完谷不化的腹泄。

第二,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者可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温中扶阳。平时可常用干姜炖汤或吃干姜炖鸡汤。

易腹痛腹泻

第一,因春天风大,中医认为风木克脾土,平素脾虚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现腹痛腹泻,其特点是腹痛明显。

第二,养生的办法是大风天,少到户外受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理中丸。

第三,春分前后,要防止受凉。

第四,做菜多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中。

易感冒、流涕

春分时期风多、风大,易感冒流涕,养生要多到户外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因此,春分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古时候描写春分的诗词

仆本儒家子,待诏金马门。尘忝亲近地,孤负圣明恩。一旦奉优诏,万里牧远人。可怜岛夷帅,自称为使君。身骑牂牁马,口食涂江鳞。暗淡绯衫故,斓斑白发新。是时岁二月,玉历布春分。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有如蛰虫鸟,亦应天地春。薰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

出自:《郡中春宴,因赠诸客》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何处难忘酒,长安喜气新。初登高第后,乍作好官人。省壁明张榜,朝衣稳称身。此时无一盏,争奈帝城春。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青云俱不达,白发递相惊。二十年前别,三千里外行。此时无一盏,何以叙平生。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小院回罗绮,深房理管弦。此时无一盏,争过...

出自:《何处难忘酒七首》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

出自:《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年代:唐 作者: 崔融

能栖杏梁际,不与黄雀群。夜影寄红烛,朝飞高碧云。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 ...

出自:《赋得巢燕送客》 年代:唐 作者: 钱起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

出自:《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 欧阳修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倖、一从君。 ...

出自:《少年游》 年代:宋 作者: 杜安世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

出自:《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 葛胜仲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 ...

出自:《画堂春》 年代:宋 作者: 仲并

喜连宵、四郊春雨。纷纷一阵红去。东君不爱闲桃李,春色尚馀分数。云影住。任绣勒香轮,且阻寻芳路。农家相语。渐南亩浮青,西江涨绿,芳沼点萍絮。西成事,端的今年不误。从他蝶恨蜂妒。莺啼也怨春多雨,不解与春分诉。新燕舞。犹记得、雕梁旧日空巢土。天涯劳苦。望故国江山,东风吹泪,渺渺在何处。...

出自:《摸鱼儿》 年代:宋 作者: 赵善括

人间只解春留住。不管秋归去。一阵西窗风雨。秋也归何处。柴扉半掩闲庭户。黄叶青苔无数。犹把小春分付。梅蕊前村路。 ...

出自:《桃源忆故人》 年代:宋 作者: 汪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