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推荐20篇)

浏览

337

文章

186

古时候没有电天黑以后古人们都干什么?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有很多的年轻人还非常的喜欢夜生活,在晚上灯红酒绿的大街上,都是年轻人的身影,可以说科技改变了生活。小编刚刚也是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故事或没有电,天黑以后古人们都干什么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实际用途还非常有限,在1831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电流的发电机,以后的发电机都是根据同样的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器应用时代,各种实用电器开始出现了。

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中国最早的发电厂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国人在上海租界设立的上海电光公司,慈禧太后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本来慈禧是反对使用西方电灯的,外国人就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

使用电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那么在古代没有电,晚上的时间就非常难熬,天黑以后女人们都做些什么呢?首先看看男人们是怎么消磨晚上的时间的。

一、读书

古人爱读书,虽然照明设施和今天相比,相差甚远,但正因此,更能显出古代文人挑灯夜读的流行与普遍,这不仅因为古代没电视,没手机,没网络,可消遣的东西实在不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喝酒

古人晚上喜欢喝酒,喜欢露天喝,在四面透风的亭子里喝,在河边喝,送别的时候喝,相聚的时候也喝,武二郎一高兴,喝完酒上山打虎,在痛快了就醉打蒋门神,智深哥哥更牛掰,喝醉了拳打镇关西。

三、聚会

古人晚上聚会,大多是好朋友聚在一起,喝酒、猜谜、下棋等,伯牙和钟子期这对朋友,一起听曲弹琴,引出了高山流水的佳话,李白更是多情,晚上大老远去会汪伦,还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圈可点。

在古代女人们的地位比男人低很多,读书、喝酒、聚会都不是女人可以做的,那么天黑以后女人们干什么?

一般家庭的女人通常都是在家里的,织布缝纫,绣花做衣,各个都是巧手,也样样拿手,因此在古时候,没有电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发时间,女子们就会开始借着烛光,动手织布造衣,十分利索。

富贵家庭的女人在晚上就有一些其他玩的,她们会约几个好友玩纸牌,纸牌游戏起源于唐代,唐中宗的韦后就特别喜欢玩纸牌,随着社会变迁,纸牌类型也不断演变,古代女子玩纸牌,多是为了消磨晚上难熬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张姓的来源是什么_中国姓氏的起源方式

全文共 248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中国姓氏有许多个人,它们各自的起源方式不同,那么,张姓的来源是什么?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中国姓氏的起源方式。

以先人的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张姓的始祖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

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姓氏图腾画像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现在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改姓

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姓氏的相关

以兄弟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少数民族汉化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

张姓的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传说中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被后人祀为蚕神。他们生子名挚,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继太 之后而起的东夷部族首领。

少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他夜观弧星,看见弧矢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形状彷佛天之巨弓,矢镞正对天狼,於是受到启发,创制了弓箭,被赐姓张。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以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官职为氏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职业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时候赵高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喜爱?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高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赵高是古时候的一位大臣,同时,赵高的指鹿为马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指鹿为马的传说在现在人们就是一种贬义的代表了,一般比喻人们口是心非的,那么,赵高这位大臣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喜爱呢?这到底是怎么样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指鹿为马,二世而亡”,提到赵高他是秦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指鹿为马”、“沙丘政变”与赵高都存在直接的关系,而赵高历来在大家的脑海中一定是个奸佞形象。“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当年荆轲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做了多久的准备,最后都没有能够刺杀始皇成功,而赵高却不费一兵一卒,将秦国颠覆,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赵高去世的时候,想必是遗憾与骄傲杂陈的。一方面赵高眼见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就差一点就能够登上顶峰,但是却在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从高位跌落,变成了一个王朝的毁灭者。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赵高死的时候说:“强大的秦国却被我一个小小的低贱阉人给毁了,我已经知足了。”赵高死得太容易了,他的死不是他一个人,也代表了一个帝国的覆灭,赵高的去世带走了一个帝国的繁华。秦国利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发展秦国,而秦始皇用了一生来统一,才有了今日盛世秦朝,如不是赵高,扶苏不会死,秦朝也不会到胡亥就失了。

赵高,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赵高是秦国的权臣,在秦始皇时期,他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在秦二世时,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而且传闻赵高长得仪表人才。史料记载他体魄高大强壮,武艺非同寻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宫之后成为宦官,这里的宦官并不是指阉人,史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可见,宦官这一官职,应该是汉朝的时候才有。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这种情况,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皇太后、妃子,宫女等,女眷比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不仅行事多有不便,还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而在秦朝时候的宦官,只是在宫内当差管事的人,赵高就是这样的职务。

赵高很聪明,不仅会典狱之法,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二世还在他手下学习典狱之事,而李斯就是赵高推荐给秦始皇的。

赵高虽然是个奸臣,但是他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最起码他是聪明的,他善于察言观色,将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将始皇帝交付给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除却其政治才能外,赵高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字学家。他擅长大篆,作《爱历篇》,《史记》中记载:“高雅得幸于胡亥”。赵高教胡亥习书,也教给了胡亥典狱之法,也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笔。而且,赵高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是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赵高才会在秦始皇身边主事了二十多年,秦始皇才会在赵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怜悯,赦免了他。

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前期勤恳、殷勤地为始皇帝卖命,已经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让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于后来,赵高他犯了事,始皇帝能够赦免了他又让他继续留在他身边,可见,赵高这人确实是有点能耐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伪造诏书,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此后在他任职期间独揽大权,国家更加动荡不堪,暴政、严刑,导致民不聊生。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取代他成为了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之事就这么完结了,但同样的亡掉的也是大秦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醋姓,这个姓也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醋姓到底是什么来历呢?现在还有这个姓醋的吗?姓醋的全国有多少人呢?姓醋的又念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1、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醋:读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读作cù(ㄘㄨˋ)。

2、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岐阳、新郑为郡望。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柴姓百万酱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统计数据

姓氏 人数(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盐 168

酱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3、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1.1、姓氏渊源

a、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醋人,亦称尸人,是西周时期举行馈食礼祭祀的祭司。据典籍《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馈食礼,是西周君主、王公举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礼仪。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举行祭祀时,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为一种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种礼,为馈食礼中的核心礼仪。“尸”,后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祭司,称作醋人(醋士),专门承办帝王国君、王公贵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殡仪司仪。

醋人(醋士),职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b、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酸沟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所以形成村落,缘自这里的文人曾做醋卖醋,并因此而出名。唐朝时期的李济翁在所撰之《资暇录》中记载:“世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继而,他又说这些人“衣冠俨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又谓子酸子。”这就是称文人为醋子、酸子的出处。

相传,在隋、唐前后,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穷苦潦倒,难入仕途,为生活计,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衣冠楚楚,不同于一般商人,也不同于平民百姓,因此人们皆叫他们为“醋子”、“醋大”,俗称“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无独有偶,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在《郭缘生·述征记》中也记载:“酱魁城至醋沟十里。”即在距醋沟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酱魁城。其住民称酱魁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酱氏。

c、第三个渊源

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醋大,在古代指贫寒的读书人,是古时候那些富贾、权贵、世人对贫穷的读书人的蔑称。有终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谐称自己,称醋大氏,并为其后裔之姓氏,以戒“读书无以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1.2、历史渊源

a、开始作为郡望

新郑县:郑国,就是上古所称之著名的“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

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

夏、商时期,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三百九十五年,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

韩国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

b、秦时改制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

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

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

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

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

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

c、民国改制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d、建国后改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

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郎姓,《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十八位,这个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其正统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

郎姓氏由来的说法之一是春秋时期,在鲁隐公时期上大夫费伯私自占领了郎城作为自己家族的食邑之地。费伯的后代有的就称为郎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郎姓是匈奴人改姓。在汉元帝时期,匈奴内乱被划分成了南北两大阵营。在南方匈奴中,有一个郎氏部落就逐渐迁移至中原地区,并逐渐被汉化。

最有一种说法是郎姓起源于官职名。在汉朝时期,有很多官职都有郎字。在这些官员的后代里,有的就以先辈的官职名称为姓氏,由此流传下来一支郎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四大家族是哪四个姓氏

全文共 19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国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他们是在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在民国时期,就有街头传言: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所以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蒋控制的是政治,孔两家先后担任财政部长,长期把持国家的财政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姓氏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时候洗澡叫什么名字?看完就了解了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洗澡叫沐浴。“沐浴”即洗澡,现代口语很少说“沐浴”,但是它却是古代常用之词。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沐浴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古代人洗头发用的是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普通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覃姓读tan还是读qin 覃字做姓氏怎么读音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覃姓读qin,二声,很多人会把覃姓读成tan,其实在中华姓氏中覃姓的正确读音是qín。覃姓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百二十一位,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境。

在中华姓氏中对于覃姓的读音很多人都拿捏不准,在tan和qin 这两个读音中纠结,其实在中华姓氏中覃姓的正确读音是qín,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境内,覃姓人群分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主要的历史名人有:覃儿健、覃庆元、覃光佃、覃元先、覃万传、覃添顺、覃垕、覃修纲、覃懋勋、覃贵福、覃振、覃应机等。

覃氏迁徙分布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林姓氏的起源以及来历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起源来历主要有四中说法,分别源自子姓、姬姓、官位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1、子姓:这个姓氏原本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贵族的姓氏,后来由于比干进谏被杀,他的妻子生下儿子泉,由于泉被生在树林当中,就被周武王赐以林姓。

2、官位:林衡,又被叫做林人,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同时还负责植树造林,养护花草等,所以后来这个官职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姓氏。

3、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把国都迁到了洛阳,命鲜卑族改用林姓。

4、姬姓:姬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而周平王的庶子名字叫做林开,于是林开的子孙后代就以林字为姓氏。

姓氏是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以及符号。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当时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同时防止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氏产生之后,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且比较稳定。但是氏会随着官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就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有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大家都知道百家姓中的百并不是说就是100的意思,而是一个虚数,是多的意思,那么百家姓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下面就来和小编看一看。

详细内容

1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百家姓》。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复姓146个。

3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有人在北京地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字姓,竟发现有400多个姓氏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纵观姓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出:由多到少,由复到单,由小姓到大姓,这样的变化趋势。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根据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333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节日,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你知道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一起看看吧!

春节简介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猜你喜欢:

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

儿童卖痴呆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教坊自乐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宫中赐银幡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初七饰梅花妆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馈春盘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

古代春节食俗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这意味着,孔子、孟子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粗粮”。

中国人的粮食结构在唐代发生历史性改变,粟、大麦、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水稻的北方地区,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在南方,麦类种植范围则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临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随处可见,饮食上“无南北之分”了。

饺子、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人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来自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一些地区沿用至今),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子形如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方就能吃上饺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魏晋至唐宋吃羊为主;鹿肉曾是“大众食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在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大的野生动物群,成为人们的“天然食库”。现代人很难想象,周武王一次狩猎,就能捕获麋鹿5000多头、犀牛12头,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野味将极为丰富,甚至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无不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鹿肉尤其常见,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生鱼片是文人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姓“李”和“鲤”同音,于是禁止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生鱼片,唐宋时期颇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一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等。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快炒普及晚;凉菜五辛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一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用温泉产生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用。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利用粪土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

如果你生在古代南方,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牛蒡(东洋参)、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人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而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生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一种调味品。至此,中国饮食中才真正有了“辣”这一味。

有了好的食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至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说生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人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最有意思的是,大约从晋朝开始,古人过年都会吃一种很重口的凉菜——五辛盘。

五辛盘通常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食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又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说的就是春节吃五辛盘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时候读书人称什么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人们对读书人有种种谑称,典型的有: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

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

书淫:“淫”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淫”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

书癫和书迷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

书橱:有两义,一是喻学问渊博之人。还有一义是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义与“书簏”近。

书种:犹言读书种子,不让读书种子断绝,这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封建社会里的“书香门第”思想。

书生、学究:古代泛称儒生,但常用学究于讽刺腐儒。

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掉书袋:即掉书的口袋,含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蠹书虫: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死书。

小儿学士:称北周宗懔(lin)。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

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

除以上提到的称谓外,还有尺二秀才、书城、书仓、书窟、书巢、书柜等等有人物故事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贵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贵州古时候被称为什么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古代叫做黔中,故也简称“黔”。“贵州”之名,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时候的新娘为什么要盖上红盖头?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说,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式婚礼,都是现代人出于热闹而被弄得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古时候的韵味,但是有一些习惯倒是没有改变,比如盖一块红盖头,由新郎揭下来。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习俗吗?新娘盖上红盖头,有什么用特殊的寓意吗?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

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古人结婚新娘为什么要盖红盖头?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古代结婚的红盖头需要丈夫揭起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我认为那只是一种风俗!新娘怕太阳晒因为红色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吉祥,就幸福的兆头,新的一对新人在众人的关注下许下了一生的开始,就此开始了新的如血如梦的红色幸福。

用红色的,当然是为了吉利了,大红大利嘛.为什么用红盖头,我有问过我奶奶,她说,这个是因为以前的女孩子是不随便出门的,特别是要出嫁的女孩子一定要呆在家里,不能随便见人,在结婚的时候又不能不见到人,那就用一块布盖在新娘的头上,可这布当然得用红色的才好看,用其他的颜色的怎么跟婚礼这样喜庆的场面搭调。

在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很多的传统婚礼,是用红雨伞而不是红盖头,那是为了不让什么东西落在新娘的头上,这样不吉利,和红盖头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赵姓氏起源来历有哪些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3、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上赵姓名人: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3、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宋朝开国皇帝。

4、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

5、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覃字除了做姓氏,还可怎么用?

全文共 14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汉字有两个读音,可以读作qín,和勤奋的勤同音;也可以读作tán,和谈话的谈同音。

覃读作qín时,是姓氏的意思;也可以读作tán,是深广 ;延长,延及 的意思,同样也可以作为姓氏。

覃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组词如思覃,表示把箭搭在弓上。但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基本没什么使用,更多时候是作为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时候骑马一天走多远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骑马一天能跑200公里。古时候所说的“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并且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但实际上,马的耐力没有这么持久,一天最多跑200公里。而“800里加急”只是文学中的夸张手法,表示事情紧急。

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代人骑马行路,快马一天走96公里左右。以隋唐时期为例,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可见,快马一天走180里是基本要求,应为古代人骑马行路的基本速度。古代里,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隋唐时期一里等于约540(标准)或530米,180里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间,既96公里左右。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当然如果不心疼马,一晚上跑300公里撑死,马也掉膘,估计要个把月才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古时的马匹可连续跑30里。也就是说,快马加鞭30里后马就得休息。如果要保持高速,只有换马匹,估计古代战马可以连续不停跑30里。夏侯惇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被称疾行将军。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的,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的,那样马就废了,最好一人三骑互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时候代孕的女人叫什么 解密古代典妻制度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着很多制度,在古代很常见,但到现在就是不允许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种制度,就是自己的正妻经常不在家中,而被自己的丈夫当做商品一样卖给了有钱人家,成为了人家一种特殊存在的“妻子”,替人家生孩子。没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代孕”,如今是违法行为,但是在古代却是非常常见的,被称之为“典妻制度”。

可能在现在很多人看来,这算是什么丈夫?拉出去剁了算了,连自己的妻子都拿着卖,简直猪狗不如。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却是很常见的。任何事情和现象都不是平白产生的,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在古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无下限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属于小农社会,农民的生活都是极度贫困的,而且那时候大多数人也都是农民。在《汉书·主父偃传》中有记载到:“男子疾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由于长期的战争,大多数民众是无法自活的。在《汉书·贾捐之传》中有记载:“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这个就是后来出现的典妻制度的雏形了。

典妻制度在古代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虽说官方上有公开禁止,但是由于社会的特殊情况,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废除,甚至到了我国清朝还到达了全盛时期,这种现象遍及全国各地,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

典妻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买家家里传宗接代,说白了就是将女子当成了生孩子的机器,女性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有时候家里贫困,被典当出去的妻子还要给自己的原配丈夫生活费,不至于让原配丈夫没饭吃饿死。想想就知道多么的荒唐和不公,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种现象再平常不过了。

典妻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主要是通过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区分的。时间短的就是租妻,长的就是典妻,不过最长不会超高3年。不过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想想女的之前跟自己本来的丈夫生了孩子,一旦被典当了,那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又跟买主生了另外一个孩子,时间一到就必须得离开,然后就不得再与后来的亲生骨肉相见。可想而知,这对一名母亲来说是多么的残忍,所以古代也经常会因为不舍得而产生纠纷。

典妻制度一直到近代的时候才被正式废除,不得不说这种邪恶制度的存在给女性到来的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伤害,同时对女性的心灵上也是莫大的折磨。不过好在是,这样的制度再民国时期被根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以官名为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稀少高贵的姓氏有哪些?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稀少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等。中国高贵的姓氏有:“张、姬、姜、孔”等。实际上姓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在古代一般都是因为上位者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而高贵起来。

中国当今的十大稀有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这些。

天:天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然极为古老,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是极为稀少,属于稀少姓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的顺德,四川的中江,安徽的淮南,台湾的高雄,河北的乐(lao)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

操:操姓,汉族姓氏,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他手下士大夫所封的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二是源自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操姓是曹操后裔改曹姓操,但是这种说法经过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确定这种说法不对。史书上最早有记载的操姓人物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

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而我们本着众生平等的概念,所有的人本应该是一样等级的,那么姓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当我们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的时候,上位者所拥有的姓氏就会水涨船高,也变得高贵起来。

古代中国高贵的姓氏:

张姓

我们口中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姓张的,传说当中玉皇大帝经历很多磨难成仙之前有过无数个名字,但是唯一例外全部都是张姓,以前的人们对于玉皇大帝十分尊重,百姓们想要风调雨顺、想要五谷丰登可都是寄托在老天的身上。人们都巴望着玉皇大帝。做为人民心中的领袖,张姓固然一定是第一位的。张姓作为上天的姓氏,是不需要免贵的,上天始终是第一大的。

姬姓

姬姓是一个不是很常见的姓氏,我们华夏子孙的先帝先祖黄帝当年就住在姬水旁,于是河旁的居民自然而然就姓了姬姓,吴姓、曹姓等都是姬姓繁衍出来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姓越来越少,其中繁衍出来的王姓氏最多的姓氏,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七。

姜姓

姜姓也是比较古老的属姓,和姬姓很相似,传说炎帝是在姜水出生的,就把姜当作自己的姓氏。姜子牙就是周朝的谋士,为周朝贡献力量,在很多的历史典故当中也有很多对于姜子牙的神乎其神的描写。

孔姓

孔姓当然离不开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到现在都一直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国思想还是国外都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汉朝董仲舒就是孔子的后代,对一些尊卑长幼之分就更加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