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优秀20篇)

浏览

344

文章

186

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氏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大家都知道百家姓中的百并不是说就是100的意思,而是一个虚数,是多的意思,那么百家姓到底有多少个姓氏呢?下面就来和小编看一看。

详细内容

1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版了不少关于姓氏的书籍。有慕容诩著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华云、纪林合著的《百家姓解释》,阎福卿等编著了《中国姓氏汇编》,严帆著有《新编百家姓》。台湾省的邓献鲸编了《中国姓氏集》。其中《新编百家姓》共收录姓氏3107个,台湾省的《中国姓氏集》收录姓氏达5652个,单字姓3484个,双字姓2032个,还有三字复姓146个。

3

对姓氏的研究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工作,众多的研究者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到底有多少姓氏是很难说得清的,从历代文献资料看,可查到的姓氏有六千左右,目前常见的有两千左右,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有人在北京地区做过统计,在北京800万人口中,有1800个姓,常见的姓有40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字姓,竟发现有400多个姓氏是以前没有记录过的。纵观姓氏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得出:由多到少,由复到单,由小姓到大姓,这样的变化趋势。 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根据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出,中国的姓氏有12000个到13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时候骑马一天走多远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骑马一天能跑200公里。古时候所说的“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并且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但实际上,马的耐力没有这么持久,一天最多跑200公里。而“800里加急”只是文学中的夸张手法,表示事情紧急。

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代人骑马行路,快马一天走96公里左右。以隋唐时期为例,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可见,快马一天走180里是基本要求,应为古代人骑马行路的基本速度。古代里,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隋唐时期一里等于约540(标准)或530米,180里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间,既96公里左右。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当然如果不心疼马,一晚上跑300公里撑死,马也掉膘,估计要个把月才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古时的马匹可连续跑30里。也就是说,快马加鞭30里后马就得休息。如果要保持高速,只有换马匹,估计古代战马可以连续不停跑30里。夏侯惇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被称疾行将军。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的,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的,那样马就废了,最好一人三骑互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打仗小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子弹了,手枪步枪作为一种特殊的射击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威力的。当然了,子弹的的设计也是直接决定威力的大小和伤害力了。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呢?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子弹,应该可以说是现代战争中击杀敌人或破坏物资的最简单的工具,虽然子弹看似很简单,但它可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文明产物。所以可不要小觑一枚简简单单的子弹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军主力部队装备的95式自动步枪,目前所采用子弹均为墨绿色弹壳,而反观美军子弹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多此一举?

其实我军采用墨绿色的弹壳,主要是有着这两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防腐蚀,因为我军子弹所采用的材质大多为钢而不是黄铜,在抗腐蚀面前钢是比不过黄铜的,加上子弹生产出来大部分会拿起来保存,所以这时候会涂上专用油漆来防腐蚀。其次是因为钢制弹壳的自润性较差,容易引起退壳困难,卡壳,磨损枪支等问题,而涂上专用油漆则能良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军子弹多为墨绿色弹壳主要还是与弹壳所采用的材质有关,美军之所以不用涂装,主要因为其大多为铜制弹壳,铜的抗腐蚀能力和自润性较好,所以不需要进行涂装。当然,在性能一致的情况,我军的墨绿色弹壳在成本上还是很划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子弹

计原理编辑无论是什么样式和形状的子弹,它都是由弹丸,药筒(弹壳),发射药和火帽(底火)四个部分构成的。对于子弹来说,无论是用于什么用途,国际上通用的发射药都大多为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可分为(单基,双基,三基)(其主要成分为硝化棉),枪械多用单基药。对于不同的枪械用弹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枪多采用多孔速燃单基药。步枪为表面采用加光并钝化的单孔颗粒单基药。

底火是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当发射时,击针激发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烧引燃药筒(弹壳)内的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瞬燃,同时产生高温和高压,将弹丸(弹头)从药筒内挤出,这时的弹丸在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受到膛线的挤压,产生旋转,最终被推出弹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l开头的姓氏有哪些

全文共 146 字

+ 加入清单

l开头的姓氏有这些:赖,蓝,郎,劳,乐,乐正,雷,冷,黎,李,厉,利,郦,连,廉,梁,梁丘,廖,林,蔺,凌,令狐,刘,柳,龙,隆,娄,卢,鲁,陆,禄,路,闾丘,吕,栾,罗,骆。其中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日本最尊贵的姓氏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日本只有天皇拥有姓氏,直到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在后来的分支中代表性比较强的有藤原氏、源氏、橘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稀少高贵的姓氏有哪些?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稀少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等。中国高贵的姓氏有:“张、姬、姜、孔”等。实际上姓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在古代一般都是因为上位者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而高贵起来。

中国当今的十大稀有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这些。

天:天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然极为古老,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是极为稀少,属于稀少姓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的顺德,四川的中江,安徽的淮南,台湾的高雄,河北的乐(lao)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

操:操姓,汉族姓氏,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他手下士大夫所封的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二是源自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操姓是曹操后裔改曹姓操,但是这种说法经过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确定这种说法不对。史书上最早有记载的操姓人物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

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而我们本着众生平等的概念,所有的人本应该是一样等级的,那么姓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当我们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的时候,上位者所拥有的姓氏就会水涨船高,也变得高贵起来。

古代中国高贵的姓氏:

张姓

我们口中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姓张的,传说当中玉皇大帝经历很多磨难成仙之前有过无数个名字,但是唯一例外全部都是张姓,以前的人们对于玉皇大帝十分尊重,百姓们想要风调雨顺、想要五谷丰登可都是寄托在老天的身上。人们都巴望着玉皇大帝。做为人民心中的领袖,张姓固然一定是第一位的。张姓作为上天的姓氏,是不需要免贵的,上天始终是第一大的。

姬姓

姬姓是一个不是很常见的姓氏,我们华夏子孙的先帝先祖黄帝当年就住在姬水旁,于是河旁的居民自然而然就姓了姬姓,吴姓、曹姓等都是姬姓繁衍出来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姓越来越少,其中繁衍出来的王姓氏最多的姓氏,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七。

姜姓

姜姓也是比较古老的属姓,和姬姓很相似,传说炎帝是在姜水出生的,就把姜当作自己的姓氏。姜子牙就是周朝的谋士,为周朝贡献力量,在很多的历史典故当中也有很多对于姜子牙的神乎其神的描写。

孔姓

孔姓当然离不开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到现在都一直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国思想还是国外都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汉朝董仲舒就是孔子的后代,对一些尊卑长幼之分就更加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时候赵高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喜爱?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高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赵高是古时候的一位大臣,同时,赵高的指鹿为马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指鹿为马的传说在现在人们就是一种贬义的代表了,一般比喻人们口是心非的,那么,赵高这位大臣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喜爱呢?这到底是怎么样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指鹿为马,二世而亡”,提到赵高他是秦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指鹿为马”、“沙丘政变”与赵高都存在直接的关系,而赵高历来在大家的脑海中一定是个奸佞形象。“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当年荆轲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做了多久的准备,最后都没有能够刺杀始皇成功,而赵高却不费一兵一卒,将秦国颠覆,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赵高去世的时候,想必是遗憾与骄傲杂陈的。一方面赵高眼见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就差一点就能够登上顶峰,但是却在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从高位跌落,变成了一个王朝的毁灭者。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赵高死的时候说:“强大的秦国却被我一个小小的低贱阉人给毁了,我已经知足了。”赵高死得太容易了,他的死不是他一个人,也代表了一个帝国的覆灭,赵高的去世带走了一个帝国的繁华。秦国利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发展秦国,而秦始皇用了一生来统一,才有了今日盛世秦朝,如不是赵高,扶苏不会死,秦朝也不会到胡亥就失了。

赵高,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赵高是秦国的权臣,在秦始皇时期,他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在秦二世时,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而且传闻赵高长得仪表人才。史料记载他体魄高大强壮,武艺非同寻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宫之后成为宦官,这里的宦官并不是指阉人,史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可见,宦官这一官职,应该是汉朝的时候才有。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这种情况,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皇太后、妃子,宫女等,女眷比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不仅行事多有不便,还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而在秦朝时候的宦官,只是在宫内当差管事的人,赵高就是这样的职务。

赵高很聪明,不仅会典狱之法,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二世还在他手下学习典狱之事,而李斯就是赵高推荐给秦始皇的。

赵高虽然是个奸臣,但是他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最起码他是聪明的,他善于察言观色,将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将始皇帝交付给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除却其政治才能外,赵高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字学家。他擅长大篆,作《爱历篇》,《史记》中记载:“高雅得幸于胡亥”。赵高教胡亥习书,也教给了胡亥典狱之法,也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笔。而且,赵高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是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赵高才会在秦始皇身边主事了二十多年,秦始皇才会在赵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怜悯,赦免了他。

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前期勤恳、殷勤地为始皇帝卖命,已经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让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于后来,赵高他犯了事,始皇帝能够赦免了他又让他继续留在他身边,可见,赵高这人确实是有点能耐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伪造诏书,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此后在他任职期间独揽大权,国家更加动荡不堪,暴政、严刑,导致民不聊生。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取代他成为了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之事就这么完结了,但同样的亡掉的也是大秦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时候的人们究竟是怎样解决饮水问题的?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代社会,喝水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有各种饮水机,纯净水,就算自来水也是经过了处理的。但是,古时候可没有这么多处理水的东西,按照现代水的质量和标准,那样的条件下,水里的一些物质也不是能够净化干净的,既然如此,古时候的水难道要比现在更好吗?古人又是如何饮用水的呢?

古时候,还谈不上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甚至是下的雨水,人们也是直接饮用,从没担心会闹肚子。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才会把水烧开了饮用。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人们用什么盛水,又用什么容器煮开水?

在人类生存的早期,水质主要取决于容器。在没有青铜杯、陶罐、瓷杯、玻璃杯之前的石器时代,即使人们身处毫无污染的天然泉水旁边,如果想喝一口热水,也不见得比现在营养卫生。那时候没得选择,不用纯天然的盛水工具,比如葫芦之类的植物容器或者动物类的蛋壳容器都不成,但这些根本耐不住高温,不可能放在火上面烧。先民们渴急了想出办法,把小石子烧得滚烫放入水中,终于喝到热水。

好不容易熬到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足以把容器搞得眼花缭乱十足多样化,又轮到水不清洁了。白居易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早先住在常乐坊,几经周折,将近20年后搬到新昌坊。诗人姚合在《新昌里》云:“旧客常乐坊,井泉浊而咸。新屋新昌里,井泉清而甘”。可以看出,20年的奋斗,让白居易从咸水坑里跳出来,喝到了甘洌的清泉。当然,新房子地段好,房价也高。好在白居易已经有所积累,负担得起。

如果住在大杂院,共饮一井水,水质一般不敢保证。于是姚合又在《街西居三首》中感叹:“浅浅一井泉,数家共汲之。独我恶水浊,凿井庭之陲。自凿还自饮,亦为众所非。”即使对共用的井水质量不满意,自己出钱凿井,也会引来邻居的非议。

古时没有化验的能力,饮水行家们全凭口鼻鉴定。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载,唐代宗的时候,李季卿听说陆羽在扬州便前去拜访,说“陆君善于茶,扬子南零水又殊绝”,意思是老陆善于品茶天下闻名,扬州南零的水质最佳,品茶高手和优质矿泉水遇到一起,三生有幸。于是派人去南零取水,却被陆羽一尝就鉴别出桶内一半是南零水,一半是滥竽充数的普通江水。

宋代《杨公笔录》对水进行了分类,称酿酒的极品水是黄河水,黄河水中的顶级水是河源水,一般人肉眼凡胎,辨识不出来。有个人叫魏贾将,家有个老仆人善于鉴别水质,口鼻比现代化的科学仪器灵敏得多。只需驾小船一条出没风波里,便能从黄河中“抓接河源水”。但是河源水稀罕得很,冒死穿梭黄河,苦干一整天也只能取水七八升。这么金贵的水,当然舍不得饮用做饭,而是拿去深加工,用于酿造天价酒――昆仑觞。

大诗人苏轼喜欢喝雨水,认为有益身体。他说,“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如果坚持不懈地喝下去“可以长生”。苏先生敢这么做,说明那时的雨水还算干净,至少比地表水靠谱。

南宋的时候,就有太监借着西湖水洗马挣钱,根本不顾湖水污染。日后更是日甚一日,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染坊污水向河里直排,搞得河水“青红黑紫”,百姓大受其害,很多茶馆破产倒闭。道光年间的杭州,河水里“尸浮支港虫蜎蜎”,百姓不敢饮用,仰仗从远处挑水来喝,以至于价格高涨,“担水直百钱”。还有南京的百姓为了避开日渐污染的河水,纷纷在城内凿井,把希望寄托在深藏地下的水。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就算是纯净水也要烧开了喝。哪会像古时候,随便在湖边捡几颗石子,烧的滚烫后,放入水中,便可饮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排名,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分别有哪些?

全文共 2485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小编并不太想说这些血统啊,姓氏啊,其实这些都是一些比较陈旧的思想,现在就讲一个平等,不存在什么高贵不高贵的,都不是问题,但是有的时候需要做一些研究,看看这些血统说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最近给大家把中国的血统最高贵的姓氏做了一个排名,大家速度来看看分别是哪些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呀!一、中国血统最高贵的姓氏

1、周姓

周姓主要源自于姬姓,周姓的始祖就是周文王姬昌,是黄帝的后裔。

当年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便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

2、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3、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

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4、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1)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2)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

(3)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5、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

(1)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

(2)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6、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

(1)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2)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3)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二、中国最聪明的13个姓氏

1、李姓

唐朝国姓,名人众多,有:李牧、李广、李世民、李隆基、李煜、李白、李时珍、李鸿章等。

2、刘姓

西汉国姓,历史名人有:刘家皇帝、刘备、刘向、刘徽、刘裕、刘义庆、刘伯温、刘墉等。

3、张姓

人口位于中国第三位,历史名人有:张仪、张衡、张良、张飞、张道陵、张仲景、张角、张居正、张廷玉、张作霖等。

4、孙姓

三国时期东吴的国姓,历史名人有:孙武、孙膑、孙权、孙康、孙思邈、孙传庭、孙承宗、孙中山等。

5、王姓

主要源自姬姓,历史名人有:王翦父子、王昭君、王莽、王羲之一家、王昌龄、王安石、王重阳、王守仁等。

6、赵姓

曾是晋国六卿之一

中国约有将近三千万人口,历史名人有:赵简子、赵武、赵雍、赵奢、赵云、赵姓皇帝、赵普等。

7、吴姓

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历史名人有:吴起、吴广、吴道子、吴权、吴承恩、吴三桂、吴敬梓、吴昌硕等。

8、杨姓

隋朝、南吴的国姓,历史名人有:杨雄、杨震、杨坚、杨素、杨业、杨万里、杨玉环、杨士琦等。

9、陈姓

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历史名人有:陈胜、陈平、陈汤、陈寿、陈霸先、陈陶、陈叔宝、陈洪绶、陈庆之、陈嘉庚、陈圆圆、陈云、陈毅等。

10、闵姓

出自姬姓,历史名人:闵马、闵损、闵业、闵纯、闵贡、闵鸿、闵延言、闵顼、闵逊、闵如霖等。

11、沈姓

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历史名人:沈戎、沈约、沈括、沈钦韩、沈复、沈德潜、沈钧儒、沈雁冰、沈从文等,

12、韩姓

为后宋国姓,历史名人:韩非、韩信、韩擒虎、韩愈、韩瑗、韩休、韩滉、韩偓、韩令坤、韩延徽等。

13、曹姓

三国时期魏国国姓,历史名人:曹操、曹刿、曹参、曹丕、曹植、曹冲、曹雪芹、曹汝霖等。三、29个稀有姓

中国的29个稀有姓氏分别是:天、操、青、淦(gàn)、神、问(wēn)、打(dǐng)、杀、黑、粪、屎、死、难、老、是、我、母、醋、雒、迮、昝、禤、爨、荡、毒、暴、双、相、叱干。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字,也是作为姓氏的,例如:

1、器官名称为姓氏的:头、骨、心、肾、肠、手、爪;

2、动物名称为姓氏的: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3、气象名词为姓氏的:雪、风;

4、日常用品为姓氏的: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5、性别名词为姓氏的:雌、男、嫂;

6、数字为姓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

7、动词为姓氏的:笑、揉、猜、拣;

8、色彩名词为姓氏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9、朝代名称为姓氏的: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中国地大人多,而且少数民族也有很多,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至今也尚未有一个非常精确的统计,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博客小镇,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平米,藏品数上千件,是以收藏祖宗牌位和研究姓氏文化为主题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分“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服务事项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龙泉驿区洛带小镇

联系电话13981781966

服务时间9:00—18:00 (每周星期一闭馆)

交通线路附近公交车:850路、816路、L005路、863路、881路、883路、850路区间、219路、852路、853A路、853B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潘姓的这个姓氏来源是哪,不知道的赶快涨知识了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不过人们对于潘姓的来源不是很清楚,接下啦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毕,建立毕國。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2、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3、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

4、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古时候的人要睡瓷枕?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有三:1、夏季纳凉;2、保护发型;3、寄托感情。其实古人也是有布料软枕的,不过是冬天用的,不易保存,难以流传下来,所以很少见。

我们去博物馆参观时,都会发现古人枕头基本上都是又冷又硬的石枕、玉枕等;在内地农村生活过的老一辈,也领教过石枕的滋味,想软一点的可以选择藤制枕,但也偏硬。古人对瓷枕的喜爱,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瓷枕这么硬,古人真会用来睡觉吗?其实,瓷枕真正的使用方式并非直接将后脑勺枕于其上,而是把脖子枕在上面,或者以手支颐,斜靠在瓷枕上,也是一种不错的休憩方式。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睡硬邦邦的瓷枕呢?其实有很多史学家对此也进行过研究,其中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乘凉的工具:瓷枕真正的出现是在隋代,古人一般在夏天的时候用瓷枕,陶瓷枕头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第二个原因跟古代的女性有关:我们要知道古代女性的发型有很大的讲究,而且说一个发型要好长时间,如果在中午休息的话,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发型给弄乱了,但是此时用这样的枕头却可以保护自己的发型,避免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发型。而有了这样一个高度,就可以将自己的头发垫起来。

第三个原因寄托情感:其实在古人的眼中,枕边物有很大的寓意,这也是一种寄托情感的物件,因为可以在这样的瓷枕上画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图案,而这些图案也能够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在上面刻一些图案,这样就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思绪都寄托在这样的枕头上,这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从战国时的青铜枕至明清瓷枕,其中元代的陶瓷枕,高度有20公分。古人枕这样的枕头,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以现代医学的观点;这种枕头很可以诱发颈椎疾病,可是没有任何医学文献记载古时颈椎病高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古人爱睡硬枕,是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现。古时文人认为;"睡硬枕、硬床,则骨头硬,风骨硬则身板硬,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除了这些又高又硬的枕头,其实古人也是有布料软枕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枕头在各个时代发展出了各异的姿态,材质和形状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硬枕和软枕两类:硬枕除了瓷枕,还有玉枕、金银枕、铜枕、漆枕、竹木枕、水晶枕等。软枕以布、绢、毛皮等制作而成,内部填充布头、草叶、粟谷等物,以刺绣或者彩绘装饰,我们熟悉的“绣花枕头”就是这种软枕,只不过那是冬天用的,不易保存,难以流传下来,所以很少见。

看了这么多古人的枕头,晚上是不是睡得更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时候故宫里的人为什么都不喝井里的水?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紫禁城是当时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非常的大,供皇上皇后宫女太监们居住。那么,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古时候故宫里的人为什么都不喝井里的水呢?真正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井口

在皇宫里面争权夺位的非常多见,皇宫内可以说一点儿都不安全。皇上的众多妃子中个个都是勾心斗角,相传当年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都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个儿子。因为万贞儿让所有怀孕的嫔妃全都流产了。相传怀孕的嫔妃就是喝了故宫中的井水才导致流产的。此传闻一传开自然而然就没有人敢喝井中的水了。

嫔妃

现在故宫中有一口妃子井,这口妃子井就是光绪帝的爱妃的葬身之处,许多死后的妃子都被葬在这里,如果慈禧太后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就会命人把妃子们扔下井去,在这小小的紫禁城中,地下的井水都是互通的。这样的水又有谁敢喝呢?

妃子井

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问了不喝井中的水,皇宫里的饮用水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皇宫内的饮水全部从玉泉山取得的,每天天不亮皇上就命令太监们前去玉泉山取水,取回来的水按照宫中的等级进行分配,皇上有50多桶水,妃子们呢最多也只有两桶。

玉泉山

皇宫内的井水不能喝。但也不能浪费,皇宫内的井水多数用于生活拖地,浇花,洗衣服。如果遇到了火灾之类的用来灭火!

历史科普

皇家深宫五六百年里到底有多少宫女怨妃投井自尽相信有很多很多,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宫内的嫔妃纷纷投井自杀,所以故宫井水没人敢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詹姓的历史典故,它竟然是皇族的姓氏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三分之一,那么詹姓是不是皇族呢?

詹姓是皇族,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现在很多人认为占姓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并没有占这个性,占姓是詹姓的误用,现代人把詹写成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国家推行简写字,很多的詹姓族人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现在很多地方族人都把詹写成占了,以至于人口姓氏普查中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而事实上,只有詹姓一个。通过对詹姓进行普查,很多人也认为詹姓应该写成占,这是时代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要说是詹姓,他们都会写成占。

詹姓是皇族,是詹文侯的后人,在古代也有詹国这个国家,所以詹姓是皇族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赵姓氏起源来历有哪些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3、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上赵姓名人: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3、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宋朝开国皇帝。

4、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

5、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送给长辈的新年祝福语

1.今天芳春节,美好的祝福送给你。祝你春风满面,生活顺利;祝你爱情甜蜜,芳心暗许;祝你春风得意,事业高升,好运连连,发财发到底。

2.和风细雨润人间,喜气洋洋迎新年,爱情美满享百年,幸福生活乐无边,洪福高照福无限,天降祥瑞体康健,事事顺心好运伴,快乐逍遥赛神仙。春节快乐!

3.一张圆桌,满堂亲人围成圈;一道大餐,福禄寿财已上全;一杯美酒,喜乐甜蜜都斟满;一条祝福,千家万户已传遍:祝你新年快乐,喜事连连!

4.过新年,穿新衣,喜笑颜开美滋滋;踩高跷,扭秧歌,热热闹闹笑开怀;放鞭炮,挂红灯,吉星高照福无边;送祝福,不停歇,情意满怀暖你心:祝新春快乐,好运如潮!

5.一轮明月挂天边,地上人儿共团圆;春节已过乐不眠,元宵佳节展笑颜;欢歌笑语皆愉快,亲朋互贺乐无边;吃碗汤圆心甜甜,元宵佳节欢乐连连!

6.祝好运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新的一年开始,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春节快乐!

7.新春猴上到,对联贴门照;烟花绽夜空,欢声显热闹;电话短信来问好,合家欢聚笑一笑;健康围绕财运招,幸福生活常拥抱。新春快乐!

8.佳节到新年到!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9.喜鹊枝头叫,定有贵客到,喜事多盈门,幸福春年笑。春节相见邀,来家做客聊,新春见闻多,见面祝福道。猴年财神抱,美满幸福笑跳,合家喜乐跃,春节快乐跑!

10.辞旧迎新,新年问好。祝君:新年新面貌、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新年新开始、新年新心情、新年新运程、新年新局面、新年新收获、新年新跨越!

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

儿童卖痴呆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教坊自乐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宫中赐银幡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初七饰梅花妆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春节简介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学校叫什么 学校在古时候叫什么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时期不同,学校的叫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夏代叫“校”,殷商时代叫“庠”,周代叫“序”;周朝叫“学宫”,齐国叫“稷下”等。

古代学校叫什么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个学派都汇集于此,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古代学校的别称

泮、庠、庠序、国学、鸿都门学、太学、国子监、文庙、孔庙、书院、蒙学、族学、私塾、学堂,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

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学童、门人、门生、门下、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门弟子、门徒、生员、生徒、学徒、艺徒、桃李、高足、上足、小子、仁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司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由来有以下几种:1、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见《元命苞》;

2、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见《左传》;

3、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

4、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

5、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

6、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未满十八岁可不可以改姓氏?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

未满十八岁是可以改姓氏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氏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具体的程序是: 想改名者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户证窗口,领取申请表格,并提供所需资料,经审批后即可改姓氏。

改名(rechristen),公民改名需要持相关证件到有关部门办理。成年人改名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本人要表达改名的意愿,第二是理由要充分,第三是本人要承诺改名后引起的民事和法律责任均由自己承担。未满十八岁是可以改姓氏的,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氏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和正受刑事处罚和劳动教养者,不得变更姓名。公民依法变更姓名后,原姓名作为“曾用名”备查。 也就是说你要写一个改名申请给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通过盖章后到所在地公安局户籍股登记,当然要带户口簿。投档案后大约15或7个工作日后可以正式更改,户口簿里面会写你曾用名是什么,现名是什么。毕业证什么的需要用到证明你的身份的时候须带上户口簿配合。

具体的程序是:想改名者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户证窗口,领取申请表格,并提供所需资料,经审批后即可改名。另外要提醒的是,个人改名一定要慎重,因为改名后会涉及到自己的银行卡、社保、医保以及产权证等等一系列问题,若处理不好,也会产生许多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上古时期的姓氏有哪些?揭秘上古时期八大姓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姓氏能够看出他的家族大概起源于哪里,名字随便更改,但是姓却绝对是不会改的。因为姓氏必定是一个家族所流传下来的,同时姓氏也是标志这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中间从来没有断层,有着5000年的历史,有流传了最古老的八大姓,这八大姓分别是什么?又起源于哪里呢?

姓氏的起源于母系社会,因为那个时期的人们都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同一个姓氏就代表着他们是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它名下的成员就都是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而上古八大姓多是女字旁也是跟母系社会有很大关系,这表示的是不同的女性祖先下的氏族人群,后期的姓氏多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变而来的。

姬姓,周朝的国姓,它起源于黄帝,黄帝因为长期住在姬水,就以姬为姓。周朝跟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的族人几乎都进行了迁徙,后期姬姓衍生出了周、吴、王、张等411个姓氏。像周姓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因为避讳其中的基,姬姓就改了周姓。姬姓的名人也较多,其中大多是在周朝,比如说周武王姬发。还有春秋战国的管仲、夫差、扁鹊都是姬姓后人。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在姜水出生,所以就以姜为名。战国后期的时候,诸侯争霸,姜姓在其中被田氏灭了,后代就比较分散了。到现在,一共是有许、谢等102个姓氏是起源于姜姓的。而姜姓最有名的就是姜子牙了吧,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一起灭商纣王的事迹被神话后有了一部《封神演义》。满洲八旗的姜佳氏跟章佳氏有一部分后期集体改为了姜姓。

姒姓,与上边的姬姓跟姜姓是长期保持通婚的一个姓氏。它出自大禹,就是治理黄河的那个大禹。姒姓虽然说是历史悠久,但是现如今是这个姓氏的人已经比较少了。清光绪元年的时候曾经有人修了一本《祀禹录》,里面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姒姓后裔的繁衍过程。

嬴姓,这个姓听起来就比较霸气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跟赵国的国姓。有猜测嬴姓出自曾被大禹选为继承人的皋陶,但伯益跟皋陶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认。而秦国跟嬴姓挂钩实在周朝的时候,孝王给伯益赐姓嬴,后来嬴姓后人在秦地建立城,秦的地域随着时间慢慢扩大,最后到了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嬴政也叫赵政,赵氏是属于嬴姓十四氏之一。

姚、妫是同一家的,都是出自舜。在《通志·氏族略》记载了,舜在姚墟出生,就以地为氏,所以舜也叫姚重华。后来长期住在妫水就以妫为姓氏了。姚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还找到了舜的后人妫满,把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妫满。

妘姓是中国传说的远古历史时代的祝融八姓之一,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的官名,也有火神的传说。祝融八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司马懿是祝融氏的后人,变成司马氏是因为在尧时期,把祝融这个官名改成了司马。

姞姓,这个姓氏是起源于黄帝时期,直接由黄帝赐的姓氏。第一个得到这个姓氏的是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之一的伯儵,这个是上古姞姓的唯一来源。伯儵得到姓氏之后,还被赐封地古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伯儵的后人把这个姓氏的女字旁去掉了,就出了吉这个姓氏。原本的姞姓族人也渐渐的把姓氏改为了燕、杨等姓氏。

这些姓氏多是从黄帝时期就有了的,后期的姓氏基本都是在这八个姓氏之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赐土来命氏的方式出现了,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些姓氏的发展后来被集中写出了百家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