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精彩20篇)

浏览

330

文章

186

关于詹姓的历史典故,它竟然是皇族的姓氏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三分之一,那么詹姓是不是皇族呢?

詹姓是皇族,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现在很多人认为占姓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并没有占这个性,占姓是詹姓的误用,现代人把詹写成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国家推行简写字,很多的詹姓族人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现在很多地方族人都把詹写成占了,以至于人口姓氏普查中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而事实上,只有詹姓一个。通过对詹姓进行普查,很多人也认为詹姓应该写成占,这是时代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要说是詹姓,他们都会写成占。

詹姓是皇族,是詹文侯的后人,在古代也有詹国这个国家,所以詹姓是皇族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羽生这个姓氏由来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本古代,作为陶器材料的有粘性的粘土质红土称为“はに”,用“はに”制作的是古坟的陪葬品陶俑,后来,“はに”加上“埴”,也就是陶俑这个汉字,便把能取红土的地方称为“埴生”,而“埴生”不断演变称为各种形态,读法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汉字也从“埴生”变为“羽生”,被读作“はぶ”。

此外,羽生作为地名也多出现在宫城县、福岗县等多地历史当中。作为姓氏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为茨城县,其次还有宫城县与鹿儿岛县,各个县的地名便应该是其来源,日本极富盛名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就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百家姓中皮姓氏应该怎么读?有错误读音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中收录全国很多的姓氏,有的姓氏很多人都不认识,更别说怎么读了。皮姓氏也是比较罕见的姓氏,那么皮姓氏怎么读呢?

皮姓氏应该读为:pí。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张家界,澧县、攸县、平江县、湘乡县,湖北省的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老河口、麻城、钟祥、荆州、大冶,江西省的南昌市、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樟树市、丰城市,贵州省的黄果树市、镇宁县、赫章县,福建省的永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永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莘县、枣庄市、济南市,重庆市的垫江区、南川县、江津县,四川省的绵竹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嫩江县,河南省的延津县塔铺村,周口,杞县,太康,渑池,方城,辽宁省的沈阳市等地,均有皮氏族人分布。

皮姓氏读:pí,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全国的各大省市县都有分布,不过人口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有多少姓氏?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民族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汉族姓氏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

少数民族姓氏

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辽史》中有叫耶律马驴者。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姓氏数量

中国各个民族一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宋代《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进行统计,得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骂姓氏读音 骂姓的由来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骂姓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非常的稀少,非常的少见,之前一直以为没有,但是现在终于是看到有媒体报道了,所以这个姓还是存在的,那么这个骂姓氏读音是什么呢?这个骂姓的由来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骂姓氏读音

骂姓氏就是读“mà”,五声哦。

2、骂姓的由来

2.1、骂(駡)mà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附录)《中国姓氏学发凡》云:“……原为‘马’姓的一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让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添上立人旁成为‘㐷’姓,表示重新获得人权。”可供参考。

2.2、骂(駡)

骂姓分布:辽宁沈阳有此姓。

骂姓起源:其先原姓马,清雍正时下令改姓骂,世代沦为贱民,居山东。

变化:

a、亦俗作〔罵〕。

b、民国初添人旁为傌。

3、骂姓人数

目前姓骂的人数,已经不足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氏?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军人?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现在的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天皇也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很多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天皇却偏偏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天皇家族当中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参军当军人的,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天皇确实是没有姓氏,也不算军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和日本民众整体的象征。很久之前的日本,站在权力顶尖的人被称为“大王”,在7世纪时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称当时的“君主”。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虽然天皇制度一直保留,但是实际权力却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性人物。

天皇为何没有姓氏

普通的日本民众称天皇一般是“天皇様”,其实日本不仅仅是天皇,连同皇族同样也不存在姓氏。在众多新闻报道之中,经常会出现“XX宫”的字样,比如现在日本今上天皇的二儿子被称为“秋篠宮”(あきしののみや),而“秋篠宮”并并非是他的姓氏,而是“宫号”。“宫号”是日本皇族男丁结婚独立以后被赐予的形式上的称号。(之前也有单身的皇子男丁创立宫家的例子),那么天皇为何没有姓氏呢?

在古代,天皇是处于“赐予他人姓氏”的一个角色,天皇的地位是超过姓氏的,没有人能够给天皇封姓氏,并且日本人很多,但是天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姓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天皇家族被称为“万世一系”,并未出现过第二个天皇家族,其他国家的朝代更替必然皇帝也会出现更换,日本天皇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机会,所以天皇就一直没有姓氏的状态。

天皇是不是军人?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号称“天皇军队”,可以想象天皇应该是军队的最高统治人。在旧的日本宪法中规定,天皇定位为“陆海军大元帅”的位置,而皇太子以及其他皇族也会被任命为不同的将官。

旧日本陆海军中有一些皇族成员,这些人被称为“皇族军人”。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英国王室的制度推行了皇族参军的行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天皇并非实际的“军人”,明治、大正、昭和的前期(从1868年~1945年),历史进程上来看,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日本战败的这段期间,天皇可以称为“军人”,而其皇族也是可以参军的。

但是战后,在GHQ的主导下,修改了日本的宪法,规定了日本天皇包括皇族在内的成员不能够加入自卫队或者担任自卫队任何职务。从根本上也杜绝了天皇家族参军的可能,所以自此以后天皇不再称为“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司马是一个姓氏吗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是一个姓氏,司马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官职出现。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形容哪个国家军力强盛,就称呼它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由于这层关系,司马这种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然而,除了官职以外,“司马”在历史上,也作为姓氏出现,例如知名的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这个姓氏,其实就是由司马这个官职演变而来,由于司马官职位高权重,极其显赫,他们的族人及其后代都以此为荣,于是就逐渐以司马官职来作姓氏,司马一姓就这样流传下来。

不过,由于目前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很少,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所以大家对于这个姓氏,才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上古时期的姓氏有哪些?揭秘上古时期八大姓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姓氏能够看出他的家族大概起源于哪里,名字随便更改,但是姓却绝对是不会改的。因为姓氏必定是一个家族所流传下来的,同时姓氏也是标志这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中间从来没有断层,有着5000年的历史,有流传了最古老的八大姓,这八大姓分别是什么?又起源于哪里呢?

姓氏的起源于母系社会,因为那个时期的人们都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同一个姓氏就代表着他们是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它名下的成员就都是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而上古八大姓多是女字旁也是跟母系社会有很大关系,这表示的是不同的女性祖先下的氏族人群,后期的姓氏多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变而来的。

姬姓,周朝的国姓,它起源于黄帝,黄帝因为长期住在姬水,就以姬为姓。周朝跟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的族人几乎都进行了迁徙,后期姬姓衍生出了周、吴、王、张等411个姓氏。像周姓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因为避讳其中的基,姬姓就改了周姓。姬姓的名人也较多,其中大多是在周朝,比如说周武王姬发。还有春秋战国的管仲、夫差、扁鹊都是姬姓后人。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在姜水出生,所以就以姜为名。战国后期的时候,诸侯争霸,姜姓在其中被田氏灭了,后代就比较分散了。到现在,一共是有许、谢等102个姓氏是起源于姜姓的。而姜姓最有名的就是姜子牙了吧,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一起灭商纣王的事迹被神话后有了一部《封神演义》。满洲八旗的姜佳氏跟章佳氏有一部分后期集体改为了姜姓。

姒姓,与上边的姬姓跟姜姓是长期保持通婚的一个姓氏。它出自大禹,就是治理黄河的那个大禹。姒姓虽然说是历史悠久,但是现如今是这个姓氏的人已经比较少了。清光绪元年的时候曾经有人修了一本《祀禹录》,里面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姒姓后裔的繁衍过程。

嬴姓,这个姓听起来就比较霸气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跟赵国的国姓。有猜测嬴姓出自曾被大禹选为继承人的皋陶,但伯益跟皋陶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认。而秦国跟嬴姓挂钩实在周朝的时候,孝王给伯益赐姓嬴,后来嬴姓后人在秦地建立城,秦的地域随着时间慢慢扩大,最后到了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嬴政也叫赵政,赵氏是属于嬴姓十四氏之一。

姚、妫是同一家的,都是出自舜。在《通志·氏族略》记载了,舜在姚墟出生,就以地为氏,所以舜也叫姚重华。后来长期住在妫水就以妫为姓氏了。姚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还找到了舜的后人妫满,把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妫满。

妘姓是中国传说的远古历史时代的祝融八姓之一,祝融是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的官名,也有火神的传说。祝融八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司马懿是祝融氏的后人,变成司马氏是因为在尧时期,把祝融这个官名改成了司马。

姞姓,这个姓氏是起源于黄帝时期,直接由黄帝赐的姓氏。第一个得到这个姓氏的是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之一的伯儵,这个是上古姞姓的唯一来源。伯儵得到姓氏之后,还被赐封地古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伯儵的后人把这个姓氏的女字旁去掉了,就出了吉这个姓氏。原本的姞姓族人也渐渐的把姓氏改为了燕、杨等姓氏。

这些姓氏多是从黄帝时期就有了的,后期的姓氏基本都是在这八个姓氏之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赐土来命氏的方式出现了,氏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些姓氏的发展后来被集中写出了百家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姜子牙的后人都姓什么 姜子牙后裔在现在是什么姓氏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姜子牙后代的姓氏有:姜、吕、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等。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他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姬昌继位后,姜子牙成为周国军事统帅,并辅佐姬昌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

姜子牙一生著有《六韬》,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的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时候中国没有辣椒中国人想吃辣味怎么办?用什么东西代替?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人们对吃的事物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不仅是要好吃,更要好看?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香无外乎就是要有辣味。香辣听到这个词很多有很多人都流口水了,现在关于辣椒的品种也是有很多,有不辣的,有辣的,那么,在当时的古代,中国没有辣椒,人们突然想吃辣椒又怎么办呢?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呢?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辣椒,在明朝才传入中国,真正吃辣椒也要从清朝算起。

到了现在,辣椒可以说是大部分地区,都不可或缺的美妙食材之一。仿佛没了它,就会失去趣味,甚至很多地区,什么都离不开一个“辣”字。

比如我大青岛。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辣椒还只是作为观赏性的植物,真正开始吃辣椒,说来还真有这么样一个历史。

当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明灭清起,嘉定三屠。在食物及其紧缺的情况下,辣椒进了中国人的肠胃。

据记载,最先食用辣椒的是万山环抱的贵州。因为群山环绕,交通不便,食盐和蔬菜及其短缺和珍贵,“土苗用以(辣椒)代盐”,辣椒起到了盐的作用。

不止贵州,在湖南、四川等地,大多数农民都喜食辣椒。贫民食野菜为生,苦涩难咽,以辣椒混合,可掩盖苦涩。

辣椒吃完身体发热发汗,令人感觉温暖。也正是因为贫困和饥荒,辣椒食用迅速扩展到了大江南北。

可是在明代以前,华夏土地并无辣椒,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感知辣味的?

这里要说一点,辣椒的“辣”字,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说文解字》里对“辣”字的描述是这样的:「辣」,從辛,刺省(省剌右刀)聲,乃指猛烈之辛味而言,故從「辛」。又以「朿」為剌之省,「剌」本作「戾」解,為舛逆之意。辣味入口如灼,有「剌戾」意。

简而言之,辣,其实并不是味觉,它所指的是一种痛觉。

所以,是因为辣椒是辣的,所以叫辣椒,而不是因为有了辣椒,才有了“辣”的定义。

而事实上,并不止辣椒有“辣”的痛觉,茱萸、花椒、芥末同样也有辣觉,而这三样东西,正是古时候”辣“的调味品。

茱萸入馔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齐民要术》记载,古时四川人最爱的“鱼鲊法”就用了茱萸。

茱萸,中国古代又一重要药用食材,产于中国大江南北各省。而在唐朝年间时,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食材。唐朝人重阳节登高时,臂上必须佩带插着茱萸的“茱萸囊”。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多少对亲人的感怀思念在其间。

要论古代餐桌上最爱的,首推其中的“蜀茱萸”。这种生在高大茱萸树上的茱萸,古时又被称为“艾子”。唐宋时代蜀地的名菜,就已常用它做烹饪调料。通常是把茱萸捣碎后做成汁,用于烹调蔬菜,效果以宋朝名臣宋祁的形容说,简直是“辛香”。宋代时蜀人喝酒,也常放一粒茱萸入酒里,《成都古今记》里说这样简直“香满盂盅”,香辣得十分过瘾。

到了明清年间时,这种“蜀茱萸”,更发展成了独家风味的辣椒酱——辣米酒。《本草纲目》里记载了它的制法,更形容了它的味道:“味辛辣,入食物中用”。这种独特调料,今天还在西南许多地区颇受欢迎。浙江湖州有一种茱萸做的酱料,名叫“辣虎”。当地百姓日常想尝辣味?这也是首选。

花椒,是中国特有、也最常用的辛香调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

魏晋之后,花椒的香料功能被开发。可粗磨成粉和盐拌匀为椒盐,供蘸食用,唐代诗僧释寒山诗云:“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

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菜谱中使用花椒的食物比例占到37%,在祛除腥膻味、祛湿寒方面,大显身手。

花椒、茱萸,都是通过刺激口腔神经,而产生辣味。但是,芥末是通过刺激鼻腔,而产生辣味。

国人吃芥末,实在是太早了,周朝就有。

《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而先秦饮食必须要调酱,芥末是作为酱主体而来。芥末是芥菜的果实磨成的粉末,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味,是宋代广泛视为“辣”味的调料。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

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威力无比的辣椒使传统的任何辛香料都无法与之抗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时候如果后宫娘娘来了例假皇上要临幸该怎么办?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皇帝有很多的妃子,那么,这也就造成了古时候后宫的争宠吃醋陷害勾心斗角事情的发生,那么,小编今天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古时候后宫娘娘如果来例假皇上要宠幸该怎么办呢?关于这个话题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例假的痛苦男性永远都不会理解,在这期间的女性也是喜怒无常,男性常常受到莫名的“迫害”,如此情况下,还谈什么洞房花烛夜。同样,闯红灯是个危险的举止,正常男性都会避免,毕竟危害那么大。

这种健康意识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在古代,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后宫美女三千,如果谁能从三千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皇帝的恩宠,那就真是野鸡变凤凰一飞冲天了。

古代女性也有生理,都是女人嘛,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来了例假,就算想去争宠,恐怕也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把,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换句话说,临幸途中,皇帝如果见血了,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轻者折寿,重者影响国运。

汉朝时期,后宫娘娘如果来了例假,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金戒子戴在手上,其作用就是提醒皇帝自己来了例假,金戒子=经戒之。正常的皇帝都会识趣的避开,当让不排除喜欢走不寻常路的皇帝。

到了唐朝就有所改进,唐朝比较喜欢实行密奏的方式,娘娘们若是来了例假,就会密奏皇上把事情说明,让皇上不要找她侍寝。

再到五代十国,大大小小国家形形色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挂红灯笼,有的手臂系红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变相的提醒皇帝,透露出自己不变侍寝,让皇帝再做安排。

以上几个办法虽然能有效的避免,但还不能完全杜绝,一直到明清两朝,才完善的解决这个问题。

明清两朝成立了一个叫“敬事房”的特殊机构,专门管制皇帝私生活。每个妃子在敬事房中都有自己的牌子,通常皇帝用完晚餐后,太监就会将众多牌子递上去给皇帝选择,皇帝翻到谁的牌子,谁就侍寝。

如果说哪位娘娘来了例假,就会提前派人通知掌管敬事房的大太监,表示自己身体有故,让太监把她的牌子给下掉,完美的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闻姓氏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故事?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闻氏,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为后人所熟知。其实我国姓闻的人口并不少,总共大约有17万人,主要分布在东三省、江苏等地区。关于闻姓氏由来有哪些故事呢?

关于“闻”这一姓氏的起源,学界说法并不统一,最出名的有两种:

一、源于姬姓

春秋时期鲁国人少正卯博学多识,颇有名气。曾聚众讲学,就连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来处听讲。但他的主张与孔子不合,还经常和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当时的人都以“闻人”称誉。他的后代改为闻人氏。再后来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氏。

二、源于地名

春秋时期周定王姬瑜二十年,郑国违背盟约投靠楚国,晋景公大怒之下出兵讨伐,一举夺取了郑国的闻邑(今河南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包围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后来郑国得到了楚军的协助才击退晋军,但闻邑已经收不回来了。失去土地的原闻邑人,便把“闻邑之人”的名号作为姓氏,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简化为闻氏,世代相传至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每一姓氏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闻姓氏的由来更是一个值得记叙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时候赵高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的喜爱?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高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赵高是古时候的一位大臣,同时,赵高的指鹿为马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指鹿为马的传说在现在人们就是一种贬义的代表了,一般比喻人们口是心非的,那么,赵高这位大臣为何能够得到秦始皇喜爱呢?这到底是怎么样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指鹿为马,二世而亡”,提到赵高他是秦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奸臣。“指鹿为马”、“沙丘政变”与赵高都存在直接的关系,而赵高历来在大家的脑海中一定是个奸佞形象。“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当年荆轲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做了多久的准备,最后都没有能够刺杀始皇成功,而赵高却不费一兵一卒,将秦国颠覆,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赵高去世的时候,想必是遗憾与骄傲杂陈的。一方面赵高眼见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就差一点就能够登上顶峰,但是却在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从高位跌落,变成了一个王朝的毁灭者。记得在一部电视剧里,赵高死的时候说:“强大的秦国却被我一个小小的低贱阉人给毁了,我已经知足了。”赵高死得太容易了,他的死不是他一个人,也代表了一个帝国的覆灭,赵高的去世带走了一个帝国的繁华。秦国利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发展秦国,而秦始皇用了一生来统一,才有了今日盛世秦朝,如不是赵高,扶苏不会死,秦朝也不会到胡亥就失了。

赵高,出生年月不详,嬴姓,赵氏。赵高是秦国的权臣,在秦始皇时期,他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而在秦二世时,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而且传闻赵高长得仪表人才。史料记载他体魄高大强壮,武艺非同寻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宫之后成为宦官,这里的宦官并不是指阉人,史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可见,宦官这一官职,应该是汉朝的时候才有。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这种情况,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皇太后、妃子,宫女等,女眷比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不仅行事多有不便,还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而在秦朝时候的宦官,只是在宫内当差管事的人,赵高就是这样的职务。

赵高很聪明,不仅会典狱之法,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二世还在他手下学习典狱之事,而李斯就是赵高推荐给秦始皇的。

赵高虽然是个奸臣,但是他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最起码他是聪明的,他善于察言观色,将秦始皇服侍得很舒心,而且将始皇帝交付给他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除却其政治才能外,赵高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字学家。他擅长大篆,作《爱历篇》,《史记》中记载:“高雅得幸于胡亥”。赵高教胡亥习书,也教给了胡亥典狱之法,也为他日后扶胡亥登基埋下了伏笔。而且,赵高高大威武,精于骑射,是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赵高才会在秦始皇身边主事了二十多年,秦始皇才会在赵高犯下死罪之后心生怜悯,赦免了他。

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前期勤恳、殷勤地为始皇帝卖命,已经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而其又精通律法,更是让始皇帝信任有加,以至于后来,赵高他犯了事,始皇帝能够赦免了他又让他继续留在他身边,可见,赵高这人确实是有点能耐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伪造诏书,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此后在他任职期间独揽大权,国家更加动荡不堪,暴政、严刑,导致民不聊生。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取代他成为了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之事就这么完结了,但同样的亡掉的也是大秦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时候太后讨厌华妃吗?为什么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时候的华妃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华妃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朝廷上还是有很大的地位的,看过甄嬛传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当时的华妃非常坏,简直是深恶痛绝,不管是做什么都有华妃,在甄嬛传中,有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那就是华妃一走太后便点檀香去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后讨厌华妃吗?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华妃从王府是便很受皇上宠爱,可自从甄嬛得宠后,皇上对华妃就冷淡了许多,这让一向视恩宠如生命的华妃很难接受,而且皇上还赏给甄嬛很多珍贵的礼物,当皇上把螺子黛赏给甄嬛时,气的华妃大骂甄嬛,后来皇上又赏给甄嬛一双蜀锦玉鞋,惹得华妃醋意大发,特意穿着素服到太后宫中告状。 华妃虽然脑子不太好使,但也知道求人办事的礼节,还把她哥哥在青海平乱时打猎得到了两张墨虎皮做成的大氅送给了太后。其实华妃一进门,太后就知道她时因为什么来的了,虽然太后不喜欢华妃,但因为她哥哥的原因也只能安抚,所以还没等华妃说什么,太后就开始说皇上心里有多么的在乎她,赐给她的欢宜香别的宫里可是没有的,只有她独一份,说的华妃乐呵呵的。

后来,太后还把自己是德妃时带着的一支步摇给了华妃,并亲自给她戴上。太后此举真是高明,非但没有替华妃出气,但却让华妃感觉太后是看重她的,离开太后宫中后,还对颂芝说太后能够这样对待本宫也实属难得了。就在华妃走后,太后马上命人点起了檀香,还诵读起了法华经,那为何华妃刚走,太后就命人点檀香去味呢?

当时竹息姑姑说:“太后也觉得这屋子里太酸了,要点檀香驱一驱”,这是其一,其二华妃吃错的样子让太后想起了她还是先帝妃子时候后宫的争斗,心理很难不舒服,所以要诵读法华经平复内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妃常年使用欢宜香,她就是行走的麝香,太后也是女人,担心麝香对自己的身体有影响,所以就命人点了檀香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国封建王朝有哪些姓氏曾当过皇帝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记载的就是夏朝,一直到最后清朝结束。在这个期间,我国经历了几十个朝代,每一个王朝的更迭都会有不同姓氏的君王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那么从秦朝之后封建社会开始,曾经有哪些姓氏当过皇帝呢?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姓氏。

我们知道秦始皇大一统之后才自称为“皇帝”,自此,“皇帝”的名号一直被后面各朝各代沿用。据统计,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做过皇帝的人里面一共出现过55个姓氏。分别是图中列举的这些。它们有些是大姓,有些很少人听说过,而有的连在百家姓中都无法找到。

比如秃发,沮渠,蒲鲜、乞伏等不但我们后辈没人听过,甚至百家姓中也没有记载。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为朝代没落后,后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选择隐姓埋名。比如“秃发”这个姓氏,它原本属于东汉时期突厥系鲜卑族,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后来南凉国被灭之后,它就改为源姓了。再比如,蒲鲜这个姓氏是来自女真族,1233后金代被灭,这个姓氏也消失了。

而这55个姓氏里面既有存在数百年的朝代,也有仅仅存在不到一百天的朝代,还有一些是地域分裂成多个统治区域时存在的朝代,比如三国两晋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耳熟能详应该有秦朝嬴姓、汉朝刘姓、三国曹姓、唐朝李姓、武姓、还有明朝的朱姓、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等。最后一个袁姓就是民国时期袁世凯自己称帝,不过八十来天后被迫下台了。

从五十五个姓氏中可以看到各封建王朝的更迭,有的王朝只存在短短百来天,也有的虽然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但在中间也曾有其他姓氏夺取了皇权,比如唐朝,在李姓之后就曾出现过第一位为女皇帝武则天,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皇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那么看了这五十五个皇帝姓氏,你从中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姓氏在里面吗?说不定你家族曾经也是皇族后裔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excel表格如何按照姓氏笔画总数排序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年底,单位要求举办优秀员工投票选举,要做excel表格,结果需要排序,那么我就给大家分享下excel表格如何按照姓氏笔画总数排序吧,图文并茂呢!

方法/步骤

1、打开excel2007版本,名单就在这里,姓名要排序还是比较头疼的,并经软件是国外的呢

2、选定名单

3、状态栏有一项就是排序,如图。版本不同,所在位置有所不同,请注意!

4、弹出对话框后,请点“选项”,出现了新的对话框后,选择“笔画排序”

5、选择升降序后,再确定!看到没?姓名排序由你做主!

注意事项

excel表格其实需要我们主动去挖掘,只要不懒惰,许多有趣实用的方法都能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世界上最大姓氏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你们知道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姓是哪一个吗?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李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姓李的超过8700万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 怎样形成的呢? 说来很有意思。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 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在那里,靠采食木子(李树果实)得以活命。于是从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以此纪念使理姓保全下来的李子。 大名鼎鼎的老子,据称就是李利贞的第11世孙。到了唐朝,李为“国姓”。唐朝初年,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诸将全部被赐李姓,大大扩充了李姓人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称皇三百余年,李姓最为显贵,李姓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初年起,李氏开始迁徙至海外。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民海外的就更多了。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百家姓》排名

目前中国百家姓前一百名排名为:1李,2王,3张,4刘,5陈,6杨,7黄,8赵,9周,10吴,11徐,12孙,13朱,14马,15胡,16郭,17林,18何,19高,20梁,21郑,22罗,23宋,24最近对百家姓很敢兴趣..不止一百个姓氏 中国共有4100个姓 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此次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数的25%。 061、范姓2014-08-30 成姓排中国姓氏中第几名 3 2013-06-05 宋朝的《百家姓》百家姓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就是一种称呼罢了,根本不止题目说的那么一点。百家姓 内容简介《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当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姓——李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巳由国家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巳被上海、北京等七家博物馆和图书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母子谱的形成,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融汇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平民史等多方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华最长姓氏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长的姓氏是多少个字呢?答案竟然是惊人的九个字,这个姓氏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以下由小编为您介绍这个姓氏的相关内容。

事件经过

2013年1月27日,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他举了我国古代的一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据说,此姓见于1996年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义达和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他的原话为:“中国姓氏最牛的是九字姓,迄今为止发现一个,这个姓怎么念呢?‘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想象一下,有两个人路上碰上了,‘您贵姓啊?’‘我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对方肯定晕了。或者你碰到这么一个朋友,喊他‘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还没叫完,人家早走远了,都没听着。所以,姓氏文化真是非常复杂和有趣。”

但是,根据讲坛所讲内容整理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一书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并没再提这个姓引自《中华姓氏大辞典》,而改为“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从此,我国有一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的消息可谓石破天惊,引起极大的轰动。经过一些媒体的炒作,有几十家报刊纷纷转载,而互联网上也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有关的文章亦不下百篇。这个说法非但没有引起节目导播人员和出书编辑的怀疑,几十家报刊杂志也没有去查个究竟,而普通的听众与读者自然也深信无疑了。然而,由于该说法根本无法找出资料来源,故不少学者一开始就怀疑此举系伪造、系炒作,并对此专门展开了调查。

经证实,《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根本没有这个姓。但它也的确收录了一个九字姓,但不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而是一个蒙古族姓氏“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该书编者之一的袁义达先生表示,钱教授是误引其作了!世人写文章,鲁鱼亥豕,亦在所难免,但将“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错看成“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却是匪夷所思了,除非是乱码,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各类书刊及网上对此姓的相关报道基本上都是抄来抄去,有的说是“唯一的九字姓”,有的说是“中国最长的姓”。但实际上,这个姓完全是“以讹传讹”,根本没有。

相关背景

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百家姓》的记载就是如此。然而,其实还有更长的姓氏。最长的竟然是9个字!《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九字姓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该姓是早些年由网友在论坛上传播的,后经央视十套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照搬引用,便被迅速传开,不少书刊杂志均予以转载,现已家喻户晓,曾被誉为“中国最为人知晓的一个九字姓”。

然而,已有姓氏学者通过考证得出,该姓其实并不存在!这个九字姓实际上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儿敏”,一个蒙古族姓氏,当初由于输入系统的乱码,才发生如此错误。但后来又恰恰被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误引,于是导致“以讹传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打仗小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子弹了,手枪步枪作为一种特殊的射击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威力的。当然了,子弹的的设计也是直接决定威力的大小和伤害力了。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呢?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子弹,应该可以说是现代战争中击杀敌人或破坏物资的最简单的工具,虽然子弹看似很简单,但它可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文明产物。所以可不要小觑一枚简简单单的子弹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军主力部队装备的95式自动步枪,目前所采用子弹均为墨绿色弹壳,而反观美军子弹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多此一举?

其实我军采用墨绿色的弹壳,主要是有着这两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防腐蚀,因为我军子弹所采用的材质大多为钢而不是黄铜,在抗腐蚀面前钢是比不过黄铜的,加上子弹生产出来大部分会拿起来保存,所以这时候会涂上专用油漆来防腐蚀。其次是因为钢制弹壳的自润性较差,容易引起退壳困难,卡壳,磨损枪支等问题,而涂上专用油漆则能良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军子弹多为墨绿色弹壳主要还是与弹壳所采用的材质有关,美军之所以不用涂装,主要因为其大多为铜制弹壳,铜的抗腐蚀能力和自润性较好,所以不需要进行涂装。当然,在性能一致的情况,我军的墨绿色弹壳在成本上还是很划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子弹

计原理编辑无论是什么样式和形状的子弹,它都是由弹丸,药筒(弹壳),发射药和火帽(底火)四个部分构成的。对于子弹来说,无论是用于什么用途,国际上通用的发射药都大多为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可分为(单基,双基,三基)(其主要成分为硝化棉),枪械多用单基药。对于不同的枪械用弹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枪多采用多孔速燃单基药。步枪为表面采用加光并钝化的单孔颗粒单基药。

底火是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当发射时,击针激发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烧引燃药筒(弹壳)内的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瞬燃,同时产生高温和高压,将弹丸(弹头)从药筒内挤出,这时的弹丸在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受到膛线的挤压,产生旋转,最终被推出弹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五姓氏的由来 第五姓氏有多少人口 第五姓氏是什么族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姓氏其实也是有很多很多了,各种奇怪的也有,最近很多人都比较感兴趣的就是那个什么第五姓了,小编也都没想到,竟然有人姓第五,这个就非常的有意思了,那么这个第五姓的由来是什么呢?第五姓现在又有多少人呢?第五姓又是什么族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1、第五姓氏的由来

第五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复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姓氏(齐田氏),现在大多已经衍化成第姓、第五姓或五(伍)姓。第五姓源于妫姓,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妫、田、陈、姚、胡五姓,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强迁原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公族时封的编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姚、虞、陈、胡、田,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舜后33代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陈地,国都位于今天河南淮阳县。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后代以胡公谥号为氏,产生了胡氏。

陈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后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到刘邦称帝之后,因为田姓势力发展过大,成了刘邦的主要打击目标,拼命削弱田族的势力。他把齐田氏贵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2、第五姓氏有多少人口

中国复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陕西省咸阳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这两个村子除了个别的杂姓外,基本都复姓第五。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台湾有7家复姓第五,其祖先在今天的魏洛村,主要居住在台北市内湖区。

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全村约3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传说在汉朝就住在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汉明帝时期大司空:第五伦,唐朝唐肃宗时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时期不详)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2007年1月13日,陕西省泾阳县埝口五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马宏杰指挥几十位村民拍集体照,因为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这个姓其实并不鲜见,古时候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后8个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过,不过现在第五姓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泾阳和旬邑。

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天津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泾阳县、旬邑县、彬县、西安市高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灵武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宁县、浙江省的舟山市定海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内湖区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总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写成第伍)的在甘肃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计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宁县、庆城县和合水县,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也有分布。甘肃宁县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胜镇、良平镇等地,据考证,其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迁徙而来。

3、第五姓氏是什么族

第五姓大部分都是汉族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