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由来

由来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由来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由来问题。

分享

浏览

11003

文章

3863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元宵节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俗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据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端。

汉明帝永平年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猫屎咖啡的由来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猫屎咖啡,产于印尼,世界最贵咖啡的一种。印尼种植大量的咖啡作物,有种野生的叫做麝香猫的动物,杂食动物,尖尖的嘴巴,深灰色的皮毛。最喜欢的食物就是新鲜的咖啡豆,咖啡豆通过在其体内的发酵和消化,最终成为猫的粪便排出来。

粪便就是一粒粒的咖啡豆,也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粪便。由于数量非常的稀少,所以价格非常的昂贵。麝香猫在中南半岛,印度, 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都有所分布,但能产出猫屎咖啡的,只有苏门答腊麝香猫即印尼麝香猫。

经过加工和烘焙,猫屎咖啡成为奢侈的咖啡饮品,流传到世界各地的奢侈王国。

展开阅读全文

铜锤花脸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铜锤花脸名字来源于徐延昭这个角色。

在明代故事戏《龙凤阁》中徐延昭是一位年迈老臣,他手中抱着一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他在剧中有很难的大段唱腔,属于唱工花脸的代表角色,所以人们就把擅长演唱的花脸的角色叫做铜锤花脸了。

铜锤花脸又叫正净、大花脸、唱工花脸、铜锤和黑头,属于戏曲中花脸的一种,重视唱工。后来主要指偏重视唱功的花脸角色为铜锤花脸,也简称为“铜锤”。

铜锤花脸也是唱工花脸,扮演的大多都是朝廷中重要的大臣,如包公、姚期等,这类人物一般端庄稳重,刚正不阿。就架子花脸来说,他们的动作比较少而唱段很多,在表演上也没有架子花脸那样夸张的表情和身段,念独白时,主要使用韵白。铜锤花脸也画有各式各样脸谱,戴的胡子大多是不露出口部的满髯。

展开阅读全文

羽生这个姓氏由来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本古代,作为陶器材料的有粘性的粘土质红土称为“はに”,用“はに”制作的是古坟的陪葬品陶俑,后来,“はに”加上“埴”,也就是陶俑这个汉字,便把能取红土的地方称为“埴生”,而“埴生”不断演变称为各种形态,读法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汉字也从“埴生”变为“羽生”,被读作“はぶ”。

此外,羽生作为地名也多出现在宫城县、福岗县等多地历史当中。作为姓氏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为茨城县,其次还有宫城县与鹿儿岛县,各个县的地名便应该是其来源,日本极富盛名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就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

展开阅读全文

拐杖糖的由来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拐杖糖的由来和耶稣有关系。拐杖糖是一位住在印第安那州的糖果制造商想要做一个能为神做见证的糖果,于是他便做出了现在圣诞节随处可见的拐杖糖,小小的拐杖糖却蕴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

他先使用整支白色的糖果,做成硬硬的棒状,其中白色代表着生来无罪的耶稣,而硬硬的糖果则代表着坚如磐石,因为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所以更加坚定了耶稣的地位。拐杖糖的形状呈英文字母J,代表的是耶稣在基督教中宝贵的圣名。后来,糖果制造商觉得拐杖糖通体白色太过单调,于是他加了几条红色的线,这样拐杖糖就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庆祝。

我国的劳动节: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劳动节的意义:

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颐和园昆明湖的由来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颐和园昆明湖在元朝在此定都前,是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湖泊,大泊湖和瓮山泊都曾是它的名字,元朝定都北京后,经过改造,注入了昌平神山泉水和其它沿途流水,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朝时已经有西湖的影子和称号,清朝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将其扩建成现在的规模,成为了中国的皇家园林。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七夕节的由来

详细内容

1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2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3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青岛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有哪些来历呢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青岛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青岛啤酒的原产地,你是否知道青岛名字由来呢?

青岛位于我国山东省,简称青,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岛城”,被誉为“东方瑞士”,是我国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适宜度假旅游,是我国最具幸福感最宜居的城市。

青岛曾经是德国的租借地(殖民地),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因岛上绿树成荫,常年绿色缭绕,故取名为“青岛”。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查阅现有古籍发现,明朝便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记载有“青岛”一词。

展开阅读全文

中秋的历史由来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的历史由来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秋的历史由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食俗

团圆馍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通常人们把过中秋看成仅次于春节的农历节日,素有“小年”之称。中秋节这一天天还未亮,家里的妇女就早早地起床开始忙活了,把清洗干净的糯米倒进木甑里蒸熟。糯米饭蒸好后,由家庭的男主人把木甑抬到院坝里,将香喷喷的糯米饭倒进石碓窝里,由两个人一组开始用粑捶或木杵捣烂它,家里的小孩们则兴高采烈地围着石碓窝观看大人们一拉一杵捣糯米,期待着能吃上香甜的糍粑。

山东麦箭

说到山东中秋美食,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据说,中秋节当天,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麦箭就是其中一种。

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中秋的历史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全文共 144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会赛龙舟,吃鸡蛋、黄鳝、粽子……喝黄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俗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的来历,我们是需要知晓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身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南北方的粽子,差别很大。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展开阅读全文

芒种节气的由来介绍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时候,这太阳刚好到达了黄经75°,时间一般都是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芒种节气的由来介绍大全,欢迎阅读!

芒种的由来50字

《周礼》曾提到过芒种:“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为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叶曾提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芒种节气的谚语

1、芒种不种,再种了无用。

2、麦前蹲苗,麦口浇花。

3、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

4、得不得,麦芒水。

5、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

6、老乡种西瓜,头刀不结瓜,二刀结小瓜,三刀结大瓜。

7、芒种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丢。

8、麦子去了头,高粱没了牛。

9、五月栽薯(夏地瓜)盘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

10、麦收前后浇棉花,十年就有九不差。

芒种的由来20字

芒种一词,最早出《周礼》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芒种节气的由来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所以“芒种”也称“忙种”,即指“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风俗

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但青梅鲜果酸涩,需加工食用,这便是煮梅。

送花神:在古代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

开犁节:浙江一些地区有开犁节,在芒种当天举办。

重要意义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如果再推迟,由于“芒种”节气气温显著升高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最终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农谚云“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除夕的起源及由来传说

全文共 2190 字

+ 加入清单

年三十,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的起源由来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除夕的由来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除夕”。

除夕夜要注意什么

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除夕习俗

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除夕的起源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展开阅读全文

谷雨的由来和节气风俗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古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意思就是天气在过了清明之后就不会再下雪了,而过了谷雨,就再也不会有霜了。清明谷雨气温回升,开始彻底脱离了冬天的影子,便是耕种的好时节。你知道谷雨的由来节气风俗有哪些吗?

民俗传统

1、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但在谷雨节气时,人们也会贴上一些与春季相关的春联,如“谷雨春生,百草皆长”等。

2、竹编制作: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利用谷雨时节采集到的竹子,制作各种竹编制品。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可以用来做家具或者日常用品。

3、端午粽子:虽然端午节是在五月份,但在谷雨节气时,人们也会开始准备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品,通常用竹叶或者菜叶包裹。

4、玩秋千: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谷雨节气时玩秋千。秋千是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是在两棵大树之间悬挂绳子,并在上面坐上一个秋千椅子,通过摆动来体验飞翔的感觉。

谷雨的由来和节气风俗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作伏羲的神话人物,他被视为中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之一。据传说,伏羲在春季的谷雨节气时,曾在山中观察到鸟类采食谷子的情景,于是他就发明了耕种谷子的农具,并教导人们如何种植谷子。这个传说中的情景,不仅描绘了谷雨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象征了伏羲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关于谷雨节气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在民间,陕西省关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急需一位掌管史料的官员史官。一天,黄帝发现了德才出众的仓颉,任命仓颉做了史官。他以结绳记事,国家大事记得清清楚楚,很受黄帝赏识。

后来结绳记事日显落后。一次,仓颉随一个猎人外出狩猎,猎人指着地上留下的各种野兽的踪迹讲述野兽的去向。仓颉深受启发:“一个足印代表一种事物呢!”回家后,仓颉便打点行装外出考访。

他爬山涉水,不耻下问,把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按其特征表示出来。依类象形,始创文字。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当时天下正遭灾荒,便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得救了。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那天,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

如今,每逢谷雨节气这天,白水县史官镇一带都举行拜仓颉的庙会。

民间习俗

谷雨茶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明目等,所以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祭海

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作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品香椿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赏牡丹

要论四月里谁最雍容,当属牡丹力压群芳,牡丹园里别有一番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月饼的由来是杨贵妃发明的吗?月饼历史比中秋还长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但你知道月饼到底是谁发明的吗?其实仔细算起来,月饼的历史可能还要比中秋长一些,北宋时期才正式把中秋节确定为节日,而月饼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了。而且月饼的发明和杨贵妃还有些关系,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唐朝时期杨贵妃究竟是怎样让月饼流传至今的。其实中国每个节日几乎都有特定的食物,看来古人也是把“食”看的非常重要,“民以食为天”看来的确是真的。

今天是中秋节,按照传统,这一天晚上我们中国人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而且要吃月饼这个点心。无论是南北东西各地,除了一些礼节和做的饭菜不一样,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你知道月饼的来历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而“月饼”这个名称据说来源于唐贵妃。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沿袭成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旧史记载,当时朱元璋领导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仁义胡同的故事概括,仁义胡同的由来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山东有什么好玩好吃的那可是有说也说不完啊,先不说吃的琳琅满目,小吃街更是多的让你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还有就是那独有的文化,胡同。说起山东的胡同大家知道多少呢?有能叫出几条呢?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仁义胡同,希望大家喜欢。

仁义胡同又称“六尺胡同”,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长约60余米,宽2米。胡同为青石铺筑,胡同南首为一木质牌坊,坊上檐下正中为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仁义胡同”。在胡同北首为一影壁,壁为硬山顶,正中书有“仁义胡同”四个金色大字。傅斯年陈列馆所处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渐的七世孙,仁义胡同的故事就是由这位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而来的。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1608年10月13日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聊城。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赴京会试。

各路举人聚集繁华的京都,许多人衣着锦绣,坐跨俊骑,狂言妄语,自命清高,游街观景,到处招摇。傅以渐则布衣素衫,寡言少语,哪儿也不去,坐在房中争分夺秒地读书。有时出门,只骑一头毛驴。有人耻笑他:“自古只骏马进朝门,现在毛驴也想上金殿。”对此他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傅以渐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会试,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这天他登上金殿,面对皇帝,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文辞简练,内容精辟,才冠群士,语惊四座。顺治大喜,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授宏文院修纂。自此,傅以渐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官职一再升迁顺治四年,充会试统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间,他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无花果为什么叫无花果 无花果名字的由来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之所以叫无花果是因为无花果的花朵人们看不到,我们常吃的无花果“果实”其实就是它的隐头花序,花生长在果子里面,所以从外观上人们以为它没有花,故称为“无花果”。

无花果为什么叫无花果

无花果又名阿驵、阿驿、映日果、优昙钵、蜜果、文仙果、奶浆果、品仙果、红心果,花果期为5-7月,是桑科榕属植物。雌雄异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集生孔口,雌花花被与雄花同,花柱侧生。果实味甜可食或作蜜饯,又可作药用,也供庭园观赏。

其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从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国唐代即从波斯传入,南北方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无花果对土壤条件要求极不严格,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漠性砂质土、潮湿的亚热带酸性红壤以及冲积性粘壤土上都能比较正常地生长。

无花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果实可以加工制作果酱、果脯、罐头、果汁、果粉、蜜饯、糖浆及系列饮料等,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为此,中国国内外都十分重视无花果的研究开发工作,其系列产品已身价倍增。

展开阅读全文

国际气象节的由来 国际气象节是哪天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2月10日为国际气象节。1991年2月10日,在法国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气象节,当时有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参加。到了2000年时,就已经有65个国家的130个电视台参加国际气象节了。

我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不过,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既模糊又简单的内容。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报了我国第一次的电视天气预报。现在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一两天的短期预测,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和即时系统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爱耳日的由来 爱耳日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爱耳日一般指全国爱耳日,每年的三月三日为全国爱耳日。由于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耳鸣的发生,加强耳病防治,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全国爱耳日的成立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腊八节的来历简介 腊八节的真正由来

全文共 350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腊八节也还是很有意思的,毕竟有好吃的,腊八粥还是很好吃的也非常的养生,那么又有人要问了,这个腊八节又到底有什么来历呢?腊八节的真正由来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些中华儿女去学习的,弘扬民族文化人人有责了!一、腊八节简单介绍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二、腊八节的真正由来

1、由来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2、相关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三、腊八节的由来传说

1、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一

传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2、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二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3、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三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4、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四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5、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6、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其他说法

a、道教

据宋代的《云笈七笺》中说,正月初一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据《赤松子章历》中说: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

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b、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奶与谷物共煮而成)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所以说腊八节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腊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总结:

反正关于这个腊八节的来历有很多很多了,但是这个佛教的释迦摩尼这一说呼声比较高,所以大家需要知晓这一些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