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推荐20篇)

浏览

343

文章

186

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氏?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军人?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现在的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天皇也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很多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天皇却偏偏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天皇家族当中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参军当军人的,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天皇确实是没有姓氏,也不算军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和日本民众整体的象征。很久之前的日本,站在权力顶尖的人被称为“大王”,在7世纪时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称当时的“君主”。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虽然天皇制度一直保留,但是实际权力却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性人物。

天皇为何没有姓氏

普通的日本民众称天皇一般是“天皇様”,其实日本不仅仅是天皇,连同皇族同样也不存在姓氏。在众多新闻报道之中,经常会出现“XX宫”的字样,比如现在日本今上天皇的二儿子被称为“秋篠宮”(あきしののみや),而“秋篠宮”并并非是他的姓氏,而是“宫号”。“宫号”是日本皇族男丁结婚独立以后被赐予的形式上的称号。(之前也有单身的皇子男丁创立宫家的例子),那么天皇为何没有姓氏呢?

在古代,天皇是处于“赐予他人姓氏”的一个角色,天皇的地位是超过姓氏的,没有人能够给天皇封姓氏,并且日本人很多,但是天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姓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天皇家族被称为“万世一系”,并未出现过第二个天皇家族,其他国家的朝代更替必然皇帝也会出现更换,日本天皇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机会,所以天皇就一直没有姓氏的状态。

天皇是不是军人?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号称“天皇军队”,可以想象天皇应该是军队的最高统治人。在旧的日本宪法中规定,天皇定位为“陆海军大元帅”的位置,而皇太子以及其他皇族也会被任命为不同的将官。

旧日本陆海军中有一些皇族成员,这些人被称为“皇族军人”。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英国王室的制度推行了皇族参军的行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天皇并非实际的“军人”,明治、大正、昭和的前期(从1868年~1945年),历史进程上来看,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日本战败的这段期间,天皇可以称为“军人”,而其皇族也是可以参军的。

但是战后,在GHQ的主导下,修改了日本的宪法,规定了日本天皇包括皇族在内的成员不能够加入自卫队或者担任自卫队任何职务。从根本上也杜绝了天皇家族参军的可能,所以自此以后天皇不再称为“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氏是当过皇帝的?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所学习的语文教科书当中,相信很多人都有学过《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了,其中有一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会爱护原来六国的人们,那就可以依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万世做皇帝,又有谁能灭掉他呢?

但结合历史发展来看,又有哪个封建王朝能长久存续下去呢?“家天下”所带来的弊端,让举国权力集中在一人一家手里,或许短期能够提升国力,但时间一长,内部也必然会产生腐败现象。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皇帝”这个称号起源于秦朝嬴政,自号为“始皇帝”,意思很明显,希望江山社稷从自己这里是一个开始,以后可以百世、千世、甚至万世的传承下去,却没想到秦朝在他手里既是开始也是巅峰,只传了一代,二世就亡国了。自此以后开始了两汉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脉络,当然中间还存在一些小的政权,下文会一一进行细数,那么两千多年的历史下来,在百家姓里有五十五个姓氏做过皇帝,分别是哪些呢?

嬴,芈,刘,赵,王,公孙,曹,孙,司马,李,石,冉,慕容,张,段,苻,姚,冯,乞伏,赫连,吕,秃发,沮渠,桓,萧,陈,侯,拓跋,元,高,宇文,杨,武,安,史,黄,劝,朱,郭,柴,钱,马,孟,郑,耶律,完颜,侬,大,蒲鲜,韩,徐,明,爱新觉罗,吴,袁一共五十五个姓氏的人做过皇帝,笔者也把其中一些比较生涩的姓氏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芈姓,存在背景秦末时期,项梁起义时为了师出有名,拥护芈姓熊心为帝;赵姓,存在背景为西汉时期的南越;公孙,定都于四川,属于境内一小国;石姓存在于后赵,冉姓存在于冉魏;慕容姓存在于前燕;乞伏为西秦,赫连本姓为刘,后来改姓所致,创立夏(非奴隶制那个夏朝);像一些例如秃发、沮渠等都是活跃在我国境内或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宇文姓存在时间短,为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韩、徐、明三姓都是当年与朱元璋争江山的人,为了师出有名,他们都自立为帝,爱新觉罗后面的吴姓为吴周,属于康熙年间吴三桂举兵反清,创立吴周。

而要论起皇帝的数量,恐怕要从王朝存续时间来看,因此排名前列的应该是刘、李、朱,所对应的王朝为两汉、大唐、明朝,都是在中华历史上对内主权态度极为强硬的大国。其中汉武帝为华夏民族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收入中国版图。大唐国力之强盛可令八方来朝,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明朝从建朝伊始就有一个传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看完了笔者上面的姓氏介绍,是否能在众多“皇姓”中找到你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时候女子及笄什么意思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笄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齐氏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齐氏的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位于百家姓中第123位,在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齐姓比较的多,那么齐氏来源有哪些呢?

1、出自姜姓,为姜子牙后代。太公望姜子牙,也称吕尚,是炎帝的后裔,在周文王灭商中立下了大功。到周成王征服东夷时灭了风姓齐国,把他封给了姜子牙,是为姜姓齐国。到齐桓公时候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79年,已为战国后期,传位29代的姜姓齐国为大臣田氏所夺。齐国后裔之中有的就用国名为氏,姜姓齐氏得 姓的历史也有2300多年。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代。周武王灭了商后,封其九弟之康叔到卫,古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即商朝之都城。到春秋末期,卫惠公之庶兄卫昭伯之长子, 因故失名,没获得封爵,去世后被谥为齐子,其孙齐恶于是就用其谥为氏。姬姓齐氏得姓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这支姬姓的齐氏为齐姓的正宗,是当今齐姓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出自风姓,为故地之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也称为太皋,其时代较早于黄帝之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之中有一支起初居于逢地,在今河南开封地区。到商朝之时,由河南向东 迁移到山东临朐西的逢山,建立了逢国,为商朝之属国。逢国后裔之中的一支沿河向下游迁移,到长有“齐”的地方,成为善于栽培“齐”的氏族,于是就改称有齐氏。

齐氏的来源,分别出自姜姓、姬姓、风姓,是经过不断的战争演变,慢慢形成了齐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姓氏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血缘关系的认可,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最古老的4个姓氏是哪4个?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姓氏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每一个人的姓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上古时期开始,我国就有着姓氏这么个说法了,但是任谁也不敢保证百家姓中的姓氏他都认识。暂且先不说那些很少见很偏僻的姓氏,就拿姓氏的字数来说,从单字姓到十字姓,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出现过。其中有四个姓氏我们一直都以为是日本姓氏,但我们都错了,它们其实都来自中国

第四个是东门。我们一直都知道有一个叫西门庆的人,可是没想到东门也是我们国家的姓氏。东门姓出自于姬姓,源自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当时担任鲁国大夫的职位,因为他的家就在东门边,所以大家叫他东门襄仲。后来因为被逐出国家,后世继任家主的人为了纪念他,于是就以祖号“东门”为姓,以后就称为“东门氏”了。

第三个是端木,听到这个名字脑子里往往浮现出”端木磊“的画面,而不认识他的人就会以为这个姓氏是日本姓,毕竟是很少见的复姓。端木是很古老的姓氏,源自于东周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端木姓的鼻祖是著名大思想家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原本端木姓分布十分广泛,但是后来他们大多数都把姓氏改为端姓、木姓、沐姓,所以现在很少有姓端木的了。

第二个是东野姓。东野姓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联系。东野姓源于姬姓,当时武王伐纣之后分封众人,姬旦的长子伯禽代父受封,被封为鲁公。鲁公生了三个孩子,他赐给第三个孩子“子鱼”一成的东野田,让他自给自足,因此“子鱼”从此以东野为姓,以田为名,这就是东野姓来历。

最后一个就是新垣了。这个姓氏是最容易让人误会的了,尤其是在新垣结衣那么大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姓氏来源于中国,可是事实就是这样。新垣姓来自于我国的南朝,徐陵的《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中有记载:新垣既筑,外户无扃。可见新垣的的确确是来自于我国,以后再看见这个姓氏的人就要注意了,不要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古古怪怪的姓氏,我们不可能去一一了解,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发现这些姓氏的时候默默记住,以免把别人搞得很尴尬。比如说“睾”姓和“操”姓,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在骂人,希望大家如果有一天看到了这个姓氏的人,一定不要取笑别人,毕竟姓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大家说是不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的"复仇杀人"究竟是对是错?古时候如何看待复仇?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背负着仇恨的角色,他们誓要找到自己的仇人复仇。这些大多数都存在于江湖侠客中,很多也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毕竟杀死了人,难道古代的律法的不管吗?今天,我们就以晋代的桓温为例,来讲一讲,古代对于复仇这件事情持何种态度。

桓温,谯国龙亢人。他的高祖是三国时期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的曹魏大司农桓范。由此谯国龙亢桓氏沦为刑家,在西晋并非高门望族。南渡后,桓温的父亲桓彝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温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在光天化日去别人家杀三个人,虽说是报仇,但的的确确是谋害人命了啊,为何还会“为时人所称许”呢?官府没有缉拿他?是不是中国古代鼓励血亲复仇?

中国古代历史漫长,各个时段律法所规定都有不同,大致如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复仇之风气十分盛行。《春秋公羊传》称:“君弑,臣不讨,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秦朝以法家思想一统天下,血亲复仇无疑是对皇帝权力的蔑视,所以崇尚法家思想的秦朝是严厉禁止血亲复仇的,必须依法办事。汉代秦以取天下后,经过初期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讲究以礼治天下,而“孝”是伦理的核心道德。古代官员对断案有很大的自由度,儒家经典很多时候在律法之上,官员采用“春秋决狱”的判案模式,复仇者常常因“忠孝”之名,免于偿命,在汉朝、宋朝不乏其例,甚至官员还因此得到称颂。

儒家所突出的报仇行为,是遵从某种道德伦理的要求,比如父母被害的子女希望报仇是正常的想法,如果不去报仇,反而说明这个子女缺乏孝的品质。可见,那个时代“为父报仇”关系到道德,是实践儒家伦理的“礼”的行为。中国古代礼和法是长期并存的两个系统,甚至礼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在法的地位之上,因此尽管杀人行为应该按照法律处理,但是复仇行为却被视作礼的范畴而被允许,复仇还没有被法律所吸收,成为法律的一部分。

因此,处于晋代的桓温为父报仇才会被人称赞,到近代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还这样评价他:“杀江彪而报父仇,无惭孝义-----”桓温后来还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后加辅国将军。成为权倾一时的大臣。

从古代到近代,个人的复仇逐渐被国家的刑罚吸收,复仇从最初的被容忍,经过被限制的阶段,最后发展为个人复仇被禁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古时候的礼仪

全文共 2031 字

+ 加入清单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习礼仪,更是做人素质的最基本需要。从古至今都一如既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时候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1、古时候的礼仪

1. 待客不得不大,持家不得不小。

2. 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还击。

3. 人活在这个世上,首先要学会一个“忍”字。

4. 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

5. 钱不是靠攒的,会花才会赚。

6. 学无止境,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更要学会怎么待人处事,社会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7. 不要跟同事议论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无心之言很可能成为别人打击你的证据。

8. 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是你失职。

9. 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不要只顾着贪小便宜。

10. 有时候孤单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要自己调剂。

11. 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等别人先挂。

12. 一次不忠百次不容。

13.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14. 多看书对心灵有益,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15. 是你去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16. 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要笑在人前笑,要哭一个人躲起来哭。

17. 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里。

18. 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19. 说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20. 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贪财,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

2、古时候的礼仪

1. 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2. 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3. 与其花空心思留住男人,不如让男人花空心思留住自己。

4. 人穷志不短。

5. 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6. 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7. 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8.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9. 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10. 心情不好,再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补救不了皮肤。

3、古时候的礼仪

1. 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2. 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3.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4.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5. 送人走要说:“慢走。”

6. 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7. 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

8. 出门在外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9. 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10. 生活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合拍,但是有一点是四海皆准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4、古时候的礼仪

1.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 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3.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4. 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的问。

5.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6. 捡东西或者穿鞋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7.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8. 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9. 不揭别人的短处。

10. 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1. 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12.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13.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14.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15. 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事后还让主人清理。

16. 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没有福气遇到。不管有没有遇到,都不要否认它。不要算计别人,尤其不要算计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17. 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18. 借钱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底,就是要想着这个钱是回不来的。所以借出去的钱永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可以承受的数字以内,即使回不来,也是心里早准备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损失的数目,就不能借。

19. 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

20.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

21. 不管什么条件下,仔细刷牙,特别是晚上。

22.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没有早餐喝杯水也一定要。

23. 少说别人是非,把自己管牢。

24. 你是无价之宝。

25. 女生,和男孩子出去要自己买单。

26.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怨天由人,在做之前要想想应不应该,出了事要学会自己解决。

27. 进入有人管理的电梯,应主动后进后出。进入无人管理的电梯时,则应当先进去,后出来;先进去是为了控制电梯,后出来也是为了控制电梯。

28. 乘自动扶梯时,尽量站在右侧,把左侧让给有急事需要通过的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吴姓氏的来源和故事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来源和故事来源于姜姓、姬姓等。

源于姜姓: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在上古的时候,虞和吴同音,而且字形也非常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吴部落后来人就以吴为姓氏。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的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非常的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开始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姓氏的起源地,河南姓氏文化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百家姓历史源远流长,而河南则是中国姓氏起源地,中国百家姓的大姓中,河南就占了78个。在河南文化中姓氏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河南的姓氏资源是全国最为丰富的,那么,对于河南的姓氏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起源地

着名姓氏文化专家、曾担任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谢钧祥,对中原姓氏做过专门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个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起源于河南的姓氏,人口数量占汉族人口的80%以上。

谢钧祥指出,不管是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还是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河南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个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河南是这三族长期活动的中心。在姓氏发展时期的夏、商两代,河南均是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河南历史悠久,按照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的说法,一部河南史就是一部中国史,河南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民族融合多,得姓的机会自然更广。1981年,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研究闽南语,探寻闽南方言和中州官话之间的关系。当时他来到河南,到固始调查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寻根母语到河南》,讲到语言的根、闽南语方言的根以及福建人的根在河南,并建议中原利用这个优势,加强和东南沿海等地的交流。从那时起,就拉开了这样一个来河南寻根的序幕,海内外华人一致认同,他们姓氏的根在河南。

“海外寻根”从此推动着河南,尤其是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思索:为什么这些人万里迢迢来河南寻根,河南吸引他们的资源有多大?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我们有这么多资源,有这么厚的家底”。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河南开始利用“寻根找亲”,吸纳海内外华人,努力实现双赢。“从寻根,到根文化,再到根亲文化,这也是河南文化的一种自觉。”张新斌说。

河南承担着根亲文化战略

2011年,在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把“根亲文化”上升到了战略地位。张新斌说,怎样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力量,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靠的主要是文化、姓氏、根亲文化。“从这点来说,河南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国家的战略。”

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小编带你领略河南风俗文化

流传千年的河南丧葬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史上最尴尬的3个姓氏是哪三个?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古代,其实并没有“姓”,因为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贵族才配拥有着“姓”。期初那些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有着一个统一的“氏”,这就意味着他们是一个贵族家族。之后社会的日益发展,统治者们就将氏按照功绩、血缘的远近赐予了他们“姓”。这个姓和我们现在的还有些不同,他不仅仅是表示个人身份的,更是表示地位的一种东西,“姓”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其实我国根本不止一百个姓氏,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姓氏至少有上千个,只是许多姓氏的人数非常少,实在是不常见,所以没录入百家姓中。而在这些少见的姓氏中,有三个姓氏非常尴尬,不知道这个姓氏的人,还会以为这是日本人的姓氏。

首先是新恒,这一姓氏对于平常多关注娱乐圈的朋友不会很陌生。因为在日本有一位当红女明星,名叫新垣结衣。所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新垣就是日本的姓氏,包括小编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史书上记载,新垣这个姓氏早在我国汉朝时就出现了。如《史记·封禅书》内就明确表示新垣这是中国的一种复姓,只不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光阴似箭,这个姓氏慢慢消失在大多数人眼中,以至于后来人们错乱的认为它是日本的一个姓氏。

第二个姓就是木门,这是由子姓派生出来的,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偰(商朝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被舜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所以商族是以殷和子为姓氏的)开始的,木门就是商亡后太丁后裔派生出的姓氏。

第三个是东野,这一看就会让人误以为是日本姓氏,其中日本有位有名的小说家就姓东野,即东野圭吾,如此家喻户晓的名人,肯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不过若是你去研究就会知道,东野在我国古代有着非常长远的历史,不仅可以追溯到商周的姬,和黄帝也有着很大的关联!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过后,这样的姓氏还依然存在,现在许多姓东野的人大多在北方!

其实古代还有复姓东门、南宫等更像是如今的日本姓氏,这些特殊罕见的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渐渐消逝掉被人遗忘了,而现存的恐怕就要数新垣、东野、端木三个最为尴尬了,中国人结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听对方姓甚名谁,很多人听到这三个姓氏第一反应都是询问对方是不是日本人,只能说挺冤枉了,明明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百家姓》是宋朝人编撰的,上面只有568个姓氏,这三个古老的姓氏也没有在上面,连古人都没有注意到,也难怪今人也会误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皇帝取国号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姓氏?国号有哪些标准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开国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国号,开启一个新的朝代。但一般国号和皇帝的姓氏都不一样,那皇帝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给国家命名呢?其原因说法不一,给国号起名有比较多的讲究,一般也不是由皇帝一人决定。中国最早的国号可以追溯至黄帝、舜禹时期,不过当时还不算朝代,只能说是一个部落。那下面就来介绍下古代国号到底怎么取的。国号怎么取?

所谓国号,在古代就是指朝代的名称。一旦国号改了,就意味着朝代也改了。就地位与重要性而言,封号、庙号、谥号这些封建社会必备品与国号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古人相信“天命”,因此,国号往往有非常正式的来源,不能随便取。

历史上“随便”取国号的例子不多,非要列举的话,应该数南朝陈国(公元557年至589年)。以“陈”为国号,是因为南陈的建立者叫做陈霸先,陈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

除了南朝陈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君主把自己姓氏当国号用的情况。比如秦始皇姓嬴,却沿用“秦”为国号、刘邦姓刘,却使用“汉”为国号。一般来讲,皇帝或者诸侯们选取国号时可参照的标准有如下几种:古代国号标准

一,采用吉利字眼、谶语为国号。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明朝的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显然明朝国号“明”与之前的元朝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里的“大明”有“太阳”的意思。所以明朝也可以说是“太阳的王朝”,某种层面上有足以超越前朝地位的含义。

二,采用自己的封爵为国号。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简直多不胜数,好比隋朝建立者杨坚,原本是北周随国公,他感觉“随”有不安定的意思,就取了类似的“隋”为国号;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同样出身北周官僚贵族,袭封唐国公,打下江山后,就以“唐”为国号。

三,采用源地或者发迹地为国号。好比宋太祖赵匡胤,他原本是后周的武将、担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想到自己是在宋州发迹的,这个地方原本也属于古宋国,就确定国号为“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照搬之前朝代的国号,这叫“尊崇沿袭”,有种继承前辈光辉岁月、显示皇帝血统高贵、皇族历史久远的感觉。举个例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本是流浪孤儿,称帝时却自称是李唐皇族后人,理直气壮照搬“唐”为国号。

再比如享国长达791年、向来以礼乐制度严格著称、自带优雅范的周朝,其国号“周”也曾经被武则天(武周建立者)、宇文觉(北周建立者)等人沿用。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虽然历经554年,堪称“长寿王朝”,后世却无一朝照搬它的国号。“商”怎么来的?

这个朝代就是商朝。商,可以解释为商业、商人、经商,如《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商不出,则三宝绝。”《易经》中也提到:“商旅不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2个世袭朝代,共传了17世31位王,建立者商汤是上古著名贤君,末代君主则是家喻户晓的纣王帝辛。

史书记载,商人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他的名字叫做契,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商邑,从此,他的部族就以“商”为名。也就是说,“商”作为国号,源出始祖的发迹之地,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会做生意,所以叫商人”是两码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稀少高贵的姓氏有哪些?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稀少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等。中国高贵的姓氏有:“张、姬、姜、孔”等。实际上姓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在古代一般都是因为上位者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而高贵起来。

中国当今的十大稀有姓氏有“天、操、青、淦、神、问、打、雒、茶、死”这些。

天:天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天姓虽然极为古老,分布也比较广泛,但是极为稀少,属于稀少姓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卫辉、汤阴、巩县。浙江上虞、余姚,广东的顺德,四川的中江,安徽的淮南,台湾的高雄,河北的乐(lao)亭、香河,江西宁都等地。

操:操姓,汉族姓氏,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他手下士大夫所封的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二是源自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操姓是曹操后裔改曹姓操,但是这种说法经过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确定这种说法不对。史书上最早有记载的操姓人物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

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而我们本着众生平等的概念,所有的人本应该是一样等级的,那么姓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当我们的身份地位出现变化的时候,上位者所拥有的姓氏就会水涨船高,也变得高贵起来。

古代中国高贵的姓氏:

张姓

我们口中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姓张的,传说当中玉皇大帝经历很多磨难成仙之前有过无数个名字,但是唯一例外全部都是张姓,以前的人们对于玉皇大帝十分尊重,百姓们想要风调雨顺、想要五谷丰登可都是寄托在老天的身上。人们都巴望着玉皇大帝。做为人民心中的领袖,张姓固然一定是第一位的。张姓作为上天的姓氏,是不需要免贵的,上天始终是第一大的。

姬姓

姬姓是一个不是很常见的姓氏,我们华夏子孙的先帝先祖黄帝当年就住在姬水旁,于是河旁的居民自然而然就姓了姬姓,吴姓、曹姓等都是姬姓繁衍出来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姓越来越少,其中繁衍出来的王姓氏最多的姓氏,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七。

姜姓

姜姓也是比较古老的属姓,和姬姓很相似,传说炎帝是在姜水出生的,就把姜当作自己的姓氏。姜子牙就是周朝的谋士,为周朝贡献力量,在很多的历史典故当中也有很多对于姜子牙的神乎其神的描写。

孔姓

孔姓当然离不开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到现在都一直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国思想还是国外都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汉朝董仲舒就是孔子的后代,对一些尊卑长幼之分就更加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现今最少见的15个姓氏,这些你都见到过吗?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文化,也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的,而姓氏文化流传至今,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姓与氏现在已经合二为一,每个人都有一个姓,而这个姓是自己家族流传下来的。但是像是孔子那样的长久的大家族,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的姓氏还是中途经历过改变的,很多姓氏也都慢慢式微。那么,有这样十五个姓氏,是现如今非常少见的,你有没有见过呢?

我国现存姓氏五百多种,然而有多就有少,有些姓氏甚至堪比大熊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姓氏及背后的历史吧。

解(xiè)姓

解氏最早源出于姬姓。上古周朝时周武王有个儿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良的受封于解地(今山西解县),称为解良。解良的后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地名解为氏。

閤(xiá)姓

据传閤姓的祖先原本姓合,是皇帝的老师。后来皇帝赐姓在合字外面加了门字,表示只给皇帝一个人上课,足不出户,以显矜贵,赐读音念xiá,同“霞”音,以表吉祥。

荀(xún)姓

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荀字及荀姓最早历史纪录。

嵇(Jī)姓

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隗(kuí)姓

出自炎帝魁隗氏,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按晋,魁隗氏是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境内。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

蓟(Jì)姓

出自姬姓,轩辕氏黄帝的后裔,以封地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周武王姬昌击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立国后,敬仰先贤的功德,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西南角广安门一带)作诸侯,称于蓟侯,建立蓟国,后为燕国所灭。原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蓟氏,世代相传,遂成蓟姓,是为蓟氏的正宗。

郜(gào)姓

郜姓,出自姬姓。郜姓来源复杂,一说是周文王第十六子被封于郜邑,子孙就以此为氏。而据史籍《世本》上记载,郜氏是周文王之子郜叔的后代。另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一说第十五子)封于郜,所在地是古代济阴,亡国后以国名为氏,晋朝的时期有高昌长郜珍。

钭(dǒu)姓

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青铜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世代相传,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

濮(pú)姓

根据《路史》上记载,是姚舜(虞舜)的儿子姚散的后代,受封于濮,后代子孙即以濮为姓,称为濮氏。

夔(kuí)姓

源于伊祁氏,出自尧帝和舜帝时期乐正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夔,原指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一族龙图腾的分支,亦称夔龙,只有一爪,在史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描写为:“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瞿(qú)姓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商瞿是鲁国人,因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于瞿上,故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晁(cháo)姓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暨(Jì)姓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彭祖的后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后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天的江苏省江阴县东莫乡城,也有说法在常熟市的。他的后代子孙于是就以封地暨为姓,形成暨姓。

逄(páng)姓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后裔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世称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宓(Fú,Mì)姓

(Fú 古音伏,今多读 Mì 音蜜)宓姓始于远古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孙称宓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

全文共 9201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七夕节到来,七夕特别节目“十二时辰长安秀”活动将在古城西安正式拉开帷幕。那么你知道长安与西安的关系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_古代长安与现代西安的关系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三入长安的故事

1、开元十八年,这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到了长安之后,他“历抵卿相”,到各个王公贵族府上投递自己的作品,却有志难伸,徘徊魏阙之下,望其门而不得入,心中苦闷。

在苦闷之中,他又和长安的市井少年厮混到一起了,他说自己是“误与五陵豪”交往,险些遭人毒手,因此大失所望,败兴而归。他出京时在齐鲁一带,做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因他无颜再回安陆,乃泛黄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阳等地。

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宋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还有洛阳。他在这些地方漫游,创造了《长相思》、《蜀道难》、《行路难》这样的作品。

到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又出游襄阳,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在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也没有结果。

到开元二十三年时他又应自己的朋友元演的邀请,北游太原及雁门,第二年又返回河南,与他的朋友元丹丘、岑勋等人在嵩山南麓颖阳山置酒高会,其名作《将进酒》即此时所作。

杜晓勤:到了开元末年,大概由于许氏夫人去世,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此时已四十一岁。至此,李白虽已壮年,但他出蜀以来的漫游与历次的政治干谒活动都没有任何效果。

2、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3、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

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

扩展资料

关于李白和长安,史学界有了一入长安、二入长安和三入长安的分歧,随着研究深入,李白两次入长安之说才得到学界公认,又出现了三次入长安的说法,目前还一直处于探索考证阶段。

而对于李白首次入京到底经历了哪些事,又写了哪些诗,也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郭沫若根据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推断,八仙,即指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人,之游缔结于开元十八、九年。

但是因为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所以这个说法也不成立,而且作者杜甫当时并没有在场,他是在天宝年间才初到长安的,这首诗也是在天宝五年后才创作,显然他诗中的八个人虽然都有在长安生活过,但并非是同一时段的,所以很可能是速写。

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着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着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古时候的长安和现在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不是的,现在人说的长安,泛指长安县。古时候的长安,说的是现在的西安,也就是城墙以内的地方。

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西安府开始,西安和长安就是长期共存,肝胆相照的关系!民国之前,西安为府,长安为县;建国后,西安为市,长安先为县,后为区,两者是不同的行政级别。所以,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安改为西安这一说法!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但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要理清古代长安和西安的关系,得先了解古代的行政区划级别,就以清代为例子吧,清代实行省、府、县三级体制。所以,在清末西安和长安的关系是这样的:中央——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这里再说一下”府“和”县“的关系。明清两代,一个府管辖数个县,府城会落在其中的某一个县,这个县就是“府县同城”,又叫附郭县。截止大清被推翻了之前,西安府下辖15县1散州1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

西安是府,长安是县。西安府管辖数个县,西安府的衙门驻地在长安县县城,当然长安县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所以两个级别的行政机关都挤在一座城里(当然,陕西省的驻地也在长安县县城)。那么,久而久之,人们既可以用长安县来指代那做城池,也可以用西安府来指代那做城池。

民国之后,为了精简行政机关,决定实行省、县二级行政体制(当然,县下面还有乡镇,不提了),撤掉了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而保留县级,就是自然而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那么,既然撤掉了“西安府”,保留“长安县”,为什么“西安”之名保留到今天,“长安”之名又哪去了???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市”。

首先,设立“市”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让“府”换个马甲继续存在(当然,如今确实成了“府”的2.0版),而是为把那先发达的、先进的地方单独画出来便于管理。“西安府”没了之后,“长安县”依旧存在。但是呢,因为长安县的县城是千朝百代的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财物,所以,为了便于城市发展,便把县城从长安县的管辖范围内单独划出来,成立“西安市”,西安市终于诞生了。

而长安县呢,当然不只有县城那一块儿地方,还有广大的乡镇。所以,长安县就把县政府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老县城南边,建立新的县城。这样,民国之后,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西安”和“长安”同现:

中央——省——市(民国——陕西省——西安市)

中央——省——县(民国——陕西省——长安县)

此时,西安市和长安县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行政单位,在地域上没有重合,也不存在谁管辖谁的问题,长期并存。

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想想啊,西安市就是从长安县县城那划出来的屁大点儿的地方,完了还积聚大量的人财物,没有广袤的农田、河流、矿山,城里那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工厂哪儿来的矿产?所以,建国之后,为了优先保证大城市的发展,比如供应粮食蔬菜食品水源矿产等,逐渐实行了“市管县”体制,也就开始了“市”管(ya)理(zha)周边“县”的历史。这样,包括长安县、户县、周至县等等一批县又划回到西安市的下面,接受县西安市的领导。至此,终于形成了你所理解的“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再后来啊,就简单很多了。西安市越发展越壮大,底盘不够用,就把下辖的长安县撤县改区,使得长安成为西安的下辖区。所以,你去了西安市,发现有长安区这么古雅的地名,不要惊讶哦!所以说,现代的长安并非现代的西安。

顺便提一下,中国这种将“市”从“县”划出来的体制很特别,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国外,县的级别都是在市之上,日本就不用说了,爱知县下面管辖名古屋。在美国呢,华州有个金县KingCounty。毕竟,县的范围要比城市大很多嘛。

扩展资料: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

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这么好的名字,为何要改叫西安?有何典故?

1、万国来朝在长安

长安自西周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选择定都在此,它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一座在全球范围内都影响力都非常巨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以府为行政区划,其内辖二十二县,分别是长安县、万年县、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鄂、整屋、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 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县。

长安最鼎盛时人口达180多万人,每年来往的留学生、商人、使者数以万计,王维在诗词中如此描绘长安万国来朝时热闹的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关于长安城有多壮观,《西安晚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城池建设得非常宏伟,面积达87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

那么,长安这么好听的名字,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西安这个称呼的呢?

2、长安——奉元路——西安路

说起来,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它这个年龄,不应该经受的负担。

当年,忽必烈让自己三儿子孛儿只斤·忙哥剌镇守长安,并允许他在此开府。

因为忙哥的爵位叫做安西王,所以长安又更名为安西路。

但这个安西路并没有叫多久,便再一次改名叫做“奉元路”。这件事发生元成宗去世之后,当时忙哥的儿子阿难答和海山成为王位的有利竞争者,阿难答的手中握有15万大军,海山手中也握有漠北边镇的重军。

本来势均力敌的两人,却因为海山得到了右相的支持,两人先手一步把阿难答给埋伏死了。这一下子安西王的名义肯定是不能保留了,毕竟“安西”代表着阿难答一系是元朝西面屏障的意思,但海山在对阿难答一系下手时,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那15万大军不是吃素的!

怎么办呢?既要杀鸡儆猴,又要让这个被杀的一方还能够乖乖听话,难啊!

海山最后来了一招妥协政策,他将安西路改名为“奉元路”,此名一箭双雕:

一、告诉安西王一系,你们是元朝的子民,我不会怪罪你们;

二、告诉其他不满自己的藩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过,守江山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谁起的名字意思多,谁就能长久。

明洪武二年,徐达率军进入西安城,同年朱元璋将奉元路更名为西安府。

这个“西安府”和“安西路”某种意义上是有共通之处,它们都点明了西安这个地方对于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相比起元朝的西部屏障之意,朱元璋更是直接展现出其强大的自信,他认为从此以后再无人敢侵犯大明,西边自然是永远安全了!

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时,一开始是在南京称帝,但他的内心其实更偏向于西安这座古城做帝都。

《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洪武二十四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朱元璋: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

早有迁都意图的朱元璋,此刻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胡子祺我奏折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西安视察安排迁都事宜:“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

西安这块百二秦川之地,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八水环绕,四通八达,的确是建都的好去处。

但不幸的是,当太子朱标回来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于已经63岁的朱元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迁都这件事情自然也泡汤了。

不过长安改名叫西安这件事,也就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延续至今了。

4个穿越千年的故事

一朝入长安,一眼望千年。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孩子来说,西安这个拥有着2000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就显得越发神秘。

西安,我似乎更喜欢叫她长安,与她最初的相遇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档叫做《探索发现》的记录片,讲的是国内的各个考古发掘,那个时候小小的我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大大的好奇,也很懵懂无知只觉得“挖墓”很有趣,时常在想未来是否也可以做一个考古学家把那些出土的文物偷偷带回家。直到看到在西安挖掘秦兵马俑,从此便被她深深吸引,便对历史有了大大的兴趣,对长安这个13朝古都也有了迷之向往。

当所有的向往都变成了历史知识镌刻在脑海中时,便知道我与你是时候来一场跨越千年的邂逅了…

Part 1你好,秦王嬴政

#穿越两千年的对话#

我不知等了多少年,走了多少路才来到你身边。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使中国完成了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皇帝制,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修建长城,为自己修建陵寝,看到那无数精致的青铜马车,兵马俑,可想而知以当年的生产力水平修建这样一座地下王国和地下军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为此丧命的人也应该不计其数了吧?说嬴政暴虐,残酷,直到遇见你才开始慢慢理解你的理想与抱负,权利很奇妙,它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让其他人趋之若鹜,你建立庞大的地下王国,是希望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对于我而言,之前的你是秦国的王,是历史书上的一张图,而当我走近你,才发现静静伫立在那里的兵马俑是你的附属品,因为有他们,你变得更加具体。恍惚间那些关于你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秦始皇嬴政的长眠之地→唐玄宗李隆基为杨贵妃荒废朝政葬送了大唐盛世→西安事变蒋介石居住地原址。历史上的骊山经历过太多朝代更替,兴盛,衰败,灭亡。如今,它依旧似一个局外人,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看着这一切,默默的用自己的身体记录着每一个还未讲完的故事…

Part 2古老的印记

#择一城终老,觅一人白头#

一座充满故事的老城区,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长安的故事由这里开始。

对于城,大概最深刻的印象关于坊、市。宋以前坊、市分开,宋以后坊、市不分。木兰辞中曾提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这座离历史最近的城市中,站在那一座有着千年故事的城墙之上,那些古人生活状态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城墙起源于秦朝,明朝进行了加盖和修复,西安解放后,人们再次对其进行修复,近而呈现出如今的样子。即便修复了断壁残垣,在她的身上依旧可以看到明朝加盖、近代战争和修复留下的痕迹,那些古老的印记,还在为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曾经那些古老的故事…

Part 3国家宝藏

#上下五千年的年轻人#

最近被央视科教类节目《国家宝藏》种草,而一定要去陕西历史博物馆打卡,翻开这一本厚厚的历史画卷,才发现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年轻,有多年轻呢?只有上下五千年而已嘛(嘻嘻),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古中国的历史没出现过断层;当时的冶炼,造纸等技术均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古人智慧,站在博物馆的橱窗前看到各种出土的精美文物,仿佛就穿越到它所在的年代,又和它携手走到今天。历史大概只有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今天,我是国宝守护人—小蔓。

Part 4五岳之最

#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在电视和网络上见识过华山之险,也因此对其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排除万难”站在华山之巅时,我便知道自己来对了。华山的巍峨陡峭,也许只有真的身临其境才可以感受的到,就像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后穿着婚纱站在你身边的人依旧是她。我将一个充满回忆的手链丢在了华山,也许是它喜欢华山的美景同时提醒我真的该把那份回不去的执念放下了…“把眉清目秀还给山水大地,把松间细雨还给初遇,把一见钟情还给你”

Part 5西天取经

#一场说走就走的取经之路#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看过无数次的西游记,如今与“师父”相遇,历史上的取经之路没有师徒四人,只有玄奘一人,他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背包客”了吧?没有钱,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生活的基本保障都没有,只有对佛法的一腔热血,有时觉得一个人的执念真的很可怕,可以用17年的青春,换取那无法果腹的真经,大概没有人相信玄奘离开17年后还会回到东土大唐,17年,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而他依旧默默守护着自己对佛法的那份执念。

Part 6母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以为诗仙李白的诗句大气磅礴,直到当我站在他身边,这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就在我眼前,才发现用任何言语来形容她,都显得太过单薄,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咆哮…

Part 7佛陀

#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关于佛陀,关于信仰,关于缘分。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只为今生你可以经过我身边,千百年的等待只为曾经那生生世世的承诺,菩提树下涅槃成佛,遁入空门,红尘往事便如过眼云烟,烟消云散,今生的情债,只有来世再还。

对法门寺的向往源于地宫中出土的那一套唐代的精美茶具,“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也许是见过太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便越喜欢古老的残垣断壁和那些记录着曾经的文物…

Part 8关于美食

#Just eat it#

西安的水土真的可以让人变得慵懒,这里生活的节奏缓慢,人们基本离不开泡馍,在城墙下,老树旁,端着一碗羊肉泡馍,下着棋,十分惬意,平静。小吃街的尽头就矗立着鼓楼钟楼,西安的夜很美,即便到了夜里12点,依旧灯火辉煌,还有令人向往的城墙文化,有许多人在古城墙下唱着歌,在护城河旁骑着单车绕城墙一周感受着来自历史的诉说。西安,一座最中国的城。

Ending…

旅行是从一座你呆腻了的城市,去到别人呆腻了的城市。这些年走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风景,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计划着去下一个,而很少有时间去沉淀。我们总是贪婪的想要更多,总是付出很多要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等待很久想看到自己想变成的样子,最后还是会不满足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不知道一个如此矛盾的人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倒不如放下那些所谓的执念,过得随性一些。至于其他的,交给未来,交给时间…

十里长亭,送君终有一别;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羽生这个姓氏由来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本古代,作为陶器材料的有粘性的粘土质红土称为“はに”,用“はに”制作的是古坟的陪葬品陶俑,后来,“はに”加上“埴”,也就是陶俑这个汉字,便把能取红土的地方称为“埴生”,而“埴生”不断演变称为各种形态,读法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汉字也从“埴生”变为“羽生”,被读作“はぶ”。

此外,羽生作为地名也多出现在宫城县、福岗县等多地历史当中。作为姓氏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为茨城县,其次还有宫城县与鹿儿岛县,各个县的地名便应该是其来源,日本极富盛名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就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呼延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

1、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源于各民族变姓。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延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

2、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是一种改姓,源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史籍《汉书》记载,呼延,又为鲜卑族姓氏之一。

3、出自赐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为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随之姓呼延。

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

历史名人有大将军呼延赞、水浒好汉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呼延氏复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醋姓,这个姓也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醋姓到底是什么来历呢?现在还有这个姓醋的吗?姓醋的全国有多少人呢?姓醋的又念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1、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醋:读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读作cù(ㄘㄨˋ)。

2、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岐阳、新郑为郡望。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柴姓百万酱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统计数据

姓氏 人数(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盐 168

酱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3、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1.1、姓氏渊源

a、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醋人,亦称尸人,是西周时期举行馈食礼祭祀的祭司。据典籍《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馈食礼,是西周君主、王公举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礼仪。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举行祭祀时,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为一种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种礼,为馈食礼中的核心礼仪。“尸”,后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祭司,称作醋人(醋士),专门承办帝王国君、王公贵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殡仪司仪。

醋人(醋士),职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b、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酸沟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所以形成村落,缘自这里的文人曾做醋卖醋,并因此而出名。唐朝时期的李济翁在所撰之《资暇录》中记载:“世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继而,他又说这些人“衣冠俨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又谓子酸子。”这就是称文人为醋子、酸子的出处。

相传,在隋、唐前后,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穷苦潦倒,难入仕途,为生活计,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衣冠楚楚,不同于一般商人,也不同于平民百姓,因此人们皆叫他们为“醋子”、“醋大”,俗称“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无独有偶,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在《郭缘生·述征记》中也记载:“酱魁城至醋沟十里。”即在距醋沟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酱魁城。其住民称酱魁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酱氏。

c、第三个渊源

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醋大,在古代指贫寒的读书人,是古时候那些富贾、权贵、世人对贫穷的读书人的蔑称。有终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谐称自己,称醋大氏,并为其后裔之姓氏,以戒“读书无以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1.2、历史渊源

a、开始作为郡望

新郑县:郑国,就是上古所称之著名的“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

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

夏、商时期,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三百九十五年,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

韩国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

b、秦时改制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

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

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

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

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

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

c、民国改制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d、建国后改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

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姓氏赵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赵姓的来源主要包括:

1、源于嬴姓: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赵父;

2、源于帝王赐姓: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些建功立业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会赏赐一些比较具有汉族文化的姓氏

3、外族改姓:相传,蒙古族人成吉思汗的三弟以及后裔为了躲避战乱,就以母亲的姓氏为主,从而改为赵姓;

4、据说清王朝灭了之后,清官职的子女为了躲避其他民族的复仇,就将其爱新觉罗等满族姓氏改为汉族的赵姓。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姓氏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体现了民族血缘纽带,通过姓氏就可以很好的来进行区分不同的身份,同时还能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因此从总体来看,姓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l开头的姓氏有哪些

全文共 146 字

+ 加入清单

l开头的姓氏有这些:赖,蓝,郎,劳,乐,乐正,雷,冷,黎,李,厉,利,郦,连,廉,梁,梁丘,廖,林,蔺,凌,令狐,刘,柳,龙,隆,娄,卢,鲁,陆,禄,路,闾丘,吕,栾,罗,骆。其中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