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汇集20篇)

浏览

332

文章

186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要睡瓷枕?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有三:1、夏季纳凉;2、保护发型;3、寄托感情。其实古人也是有布料软枕的,不过是冬天用的,不易保存,难以流传下来,所以很少见。

我们去博物馆参观时,都会发现古人枕头基本上都是又冷又硬的石枕、玉枕等;在内地农村生活过的老一辈,也领教过石枕的滋味,想软一点的可以选择藤制枕,但也偏硬。古人对瓷枕的喜爱,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瓷枕这么硬,古人真会用来睡觉吗?其实,瓷枕真正的使用方式并非直接将后脑勺枕于其上,而是把脖子枕在上面,或者以手支颐,斜靠在瓷枕上,也是一种不错的休憩方式。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睡硬邦邦的瓷枕呢?其实有很多史学家对此也进行过研究,其中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乘凉的工具:瓷枕真正的出现是在隋代,古人一般在夏天的时候用瓷枕,陶瓷枕头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第二个原因跟古代的女性有关:我们要知道古代女性的发型有很大的讲究,而且说一个发型要好长时间,如果在中午休息的话,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发型给弄乱了,但是此时用这样的枕头却可以保护自己的发型,避免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发型。而有了这样一个高度,就可以将自己的头发垫起来。

第三个原因寄托情感:其实在古人的眼中,枕边物有很大的寓意,这也是一种寄托情感的物件,因为可以在这样的瓷枕上画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图案,而这些图案也能够反映自己的心理状态。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在上面刻一些图案,这样就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思绪都寄托在这样的枕头上,这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从战国时的青铜枕至明清瓷枕,其中元代的陶瓷枕,高度有20公分。古人枕这样的枕头,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以现代医学的观点;这种枕头很可以诱发颈椎疾病,可是没有任何医学文献记载古时颈椎病高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古人爱睡硬枕,是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现。古时文人认为;"睡硬枕、硬床,则骨头硬,风骨硬则身板硬,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除了这些又高又硬的枕头,其实古人也是有布料软枕的。从考古发现来看,枕头在各个时代发展出了各异的姿态,材质和形状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为硬枕和软枕两类:硬枕除了瓷枕,还有玉枕、金银枕、铜枕、漆枕、竹木枕、水晶枕等。软枕以布、绢、毛皮等制作而成,内部填充布头、草叶、粟谷等物,以刺绣或者彩绘装饰,我们熟悉的“绣花枕头”就是这种软枕,只不过那是冬天用的,不易保存,难以流传下来,所以很少见。

看了这么多古人的枕头,晚上是不是睡得更香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时候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养猫?猫是怎么变成宠物的?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人们养动物基本上都是因为动物能帮助劳作,或者有别的用处。例如狗可以放牧还能看家,但饲养完全没有用处只是养着好看,或者当宠物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猫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猫既不能劳作也不能看家,而且性格还比较高冷,那古人有没有养猫的习惯呢?其实也有,古代很早以前便有把猫当宠物的例子存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猫在古代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人人都爱的家宠的。

“养猫、吸猫、撸猫”这些在互联网时代盛行起来的名词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皇族贵胄、文人墨客匍匐于可爱的猫爪下,心甘情愿做一只猫奴,借以能够释放一天的劳累。

猫咪凭借乖巧的外表,实在是萌化了太多人的心,因为猫咪对人类有着很强大的治愈功能。但是正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您一定想象不到如此可爱的猫咪在历史上的命运也算是一波三折了,在历史上不光受到过极其恩宠的待遇,也遭受过相当严重的打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猫咪在每个时代分别是怎样的地位。

你可能听说过“欧洲黑死病”,但是你是否知道历史上最残忍的“屠猫运动”呢,铲屎官们看了之后一定会觉得很愤怒。

在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平民生活是极其悲惨的,黑死病鼠疫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毁灭了太多的家庭,占据当时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失去生命。而就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对猫的大肆虐杀在欧洲成为了一种令人疯狂追捧的运动,有人认为这一运动是影响欧洲黑死病爆发的间接因素,因为猫类的大批量遭到虐杀,使得鼠类快速成长起来,老鼠是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欧洲人的虐猫行为更加加剧了黑死病的传播速度,也是为自己的愚昧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是在黑死病极速蔓延的时代,欧洲人流传猫是瘟疫的传播者,是瘟神的象征,而为了将瘟神赶跑,就开始了对猫的大规模屠杀并且公开焚烧,这一愚蠢的行为不但没有抵制黑死病的传播,反而给黑死病推波助澜,又加剧了人们对猫的恐惧与厌恶。

事出必有因,13世纪以前喵星人的待遇还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就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邪灵了呢?

猫生性孤独,与人交往不会表现出像小狗那样的亲近,也不像狗那样百依百顺特别依赖主人。因此在中世纪的许多寓言故事中,猫的出现往往代表着反面角色,尤其是黑猫更是被认为魔鬼、女巫、奸邪一样等许多贬义代名词的化身,基督教徒们对黑猫也痛下杀手,如果有人对猫产生了同情,就认为这个人是魔鬼的信徒。

从近代早期的欧洲开始,残忍杀戮猫的行为由起初宗教的迷信思想转变为全欧洲人热衷的活动,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普遍认为猫身上带有一种邪恶的灵魂,他们对待猫的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加冕礼上,为了表明女王扫除异端的决心,不惜将上千只活猫抓来放到网兜子被人们残忍烧死。在英格兰1563年颁布的法令《巫术法案》中,养猫被看作为是一种“邪恶的行为”,在谁家有猫谁就是女巫,猫主人要被监禁或极刑。

屠猫行动尤为盛行的时期是在中古时代到直到16世纪近代早期的法国,在广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大肆焚烧活猫居然成为了全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在这些可怜猫咪的哀嚎声中,人们非但没有一丝的愧疚,反而欢声大笑,手里沾满了动物的鲜血,这些人真是丧心病狂,手段残忍至极。

实在是难以想象像猫这么可爱、傲娇的动物曾经会遭受如此的虐待,如今这段疯狂的“屠猫运动”永久成为了历史,还好如今的人类是理智善良的。

猫咪的幸福生活要开始了,那么作为猫咪会最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呢?

假如你是一只猫,你最愿意停留在哪个时代呢?其实在历史上,“猫奴”很早就出现了,古今中外许多历史名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大猫奴,猫咪陪伴人类已经好几千年了,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变成“猫奴”的呢?

较多的证据和资料记载猫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在古埃及猫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在古埃及猫是神灵的化身,是正义的使者,人类是不可以轻易接近的。

那中国的猫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东汉时期猫是跟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因为老鼠破坏了佛经,于是就将猫找来“教训”这些老鼠,所以这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有关于猫的记载及文献是中国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当中内容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既然在诗句中将猫与熊和虎等猛兽并列在一起,可见此处的猫肯定不是指家猫。

战国时《庄子‧秋水》中提到“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狸狌在中国的古代指的往往是野猫,但是考虑到前面骐骥骅骝都是驯养的骏马,算作家畜一类,狸狌又能擅长捉老鼠,明显指的是家猫。

到了西汉初年,据《礼记‧郊特牲》中才真正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这个基本能够肯定,猫作为一种家畜,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了,华夏第一批铲屎官也已经出现了。

辉煌的大唐盛世早期养猫、吸猫的想象是极其普遍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大猫奴,将各种各样的名猫尽收囊中,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被武则天剁去手脚泡到酒缸里面的萧淑妃在死前发誓,诅咒武则天来世变成一只老鼠,自己变成一只猫,要咬断武则天的喉咙,就连电视剧也出现过此场景,武则天听到此话后,也是很害怕,于是下令皇宫内禁止养猫。于是大明皇宫中的猫就成了流浪猫。后来猫被视作是奸邪的象征,后来一般人家也不敢养猫了。

到了明朝,明朝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对猫就十分喜爱,他比较热衷于画画,其中有一副非常有名画的叫做《花下狸猫图轴》,后来朱瞻基的这幅画落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中看到这两只可爱的小花猫不禁吟诗一首!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猫奴从古代就有了。但要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头号猫奴,一定是非陆游莫属了。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一生中所作的诗词颇丰,他为了表达对猫的喜爱,pick自己喜欢的猫咪也写下了不少的“情诗”,比如“粉鼻儿、雪儿”。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这样一句诗:“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狸奴是指古人对猫的昵称)。意思是说在下着大雨的天气里,在家中围着毡、烤着火,守着猫,真是人生美滋滋一大乐事!在陆游的心里,猫算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了。

在《独酌罢夜坐》中又写道:“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陆游退居之后幸好有猫的陪伴,晚年生活才不至于孤独。这样类似的“情诗”高达十二首,可见陆游对猫的痴迷程度。

二号“猫奴”——嘉靖皇帝

如果在皇宫中做一只猫,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皇宫中,饲养一些珍禽异兽不足为奇,但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偏偏爱猫之深,甚至给人一种人不如猫的感觉。嘉靖皇帝为了猫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养猫的崭新办事机构——“猫儿房”,这些猫不光有专人伺候甚至还根据多个方面选出佼佼者给猫封印了官衔,称之为“猫丫头、猫老爷”,从这些官衔中也能看出他对猫的爱意绵绵。

他有一只最喜欢的猫,名字叫做霜眉,这只猫不光外形漂亮而且通人性,外表长似一只狮子。无论嘉靖皇帝吃饭、睡觉、看书都有霜眉陪在身边,甚至有人由此戏称嘉靖皇帝20多年都不上朝的原因与这只猫有关。后来霜眉临死前低声哀嚎两声就找了一个地方默默地死去了,霜眉死后嘉兴皇帝痛苦万分,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打算给这只猫厚葬,命人给这只猫量身定做了一个金的棺材,被葬在了北京故宫北边儿的万寿山,猫还享受了这么高的皇家礼遇,也算是不白活一次了。

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地道的老猫奴。

他的堂兄张之万在写信给弟弟张之京时,这样写道:

“香涛(张之洞)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就是说有一次他发现了他的猫排泄在了他的书上,张之洞自己拿出手帕将其擦拭干净,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且还告诉身边的随从猫不懂事不能责怪猫,如果是人做出了这样的事就不能原谅了。

还有一位超级铲屎官,就是慈禧太后老佛爷,一个极其具有政治野心的狠角色。

要说想看到她和颜悦色的一面确实很难,但是偏偏有一只叫做玉狮子的猫能让她展现出温和的一面,玉狮子可是老佛爷的“心尖子。”《宫女谈往录》当中记载着一个叫做小娟子的宫女,就是专门负责玉狮子的日常起居,寸步不离地照顾玉狮子。玉狮子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慈禧太后的心情,她甚至不会主动惊扰沉睡的玉狮子。

远在欧洲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同样也是一个大猫奴,前文说了,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认为猫是不吉利的东西,甚至是在黑死病泛滥的时候都没有把猫拿出来捉老鼠,一样是格杀勿论。路易十五继位以后就下令禁止屠杀猫,而且勒令知识分子多多产出关于猫的文章,对猫进行了正面的宣传,凭借着他一个人的顽强力,基本做到了以正视听,结束了欧洲人民普遍怕猫憎猫的历史。

在同一时期的清朝的嘉庆三年,中国人有了第一部供养猫主子的心得体会《猫乘》,这本书真是催生了一大批“猫奴”的诞生,而且向全社会介绍了如何科学地挑选猫和饲养猫,并且总结了身为铲屎官会收获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妙处。

历史上也有许多爱猫的外国文人墨客,为了自己喜爱的猫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例如莱辛的《老妇与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海明威《雨里的猫》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

故宫虽说时过境迁,从帝王独享的皇宫成为老百姓爱逛的博物馆,但是故宫里的猫还在,我们仿佛依然能通过它们感受到昔日故宫中的岁月。马未都马爷的网红观复猫也早成为京城一景。在这里提醒一下已经成为或正准备成为铲屎官的各位朋友,既然我们选择了饲养猫咪,我们就要善待它们,把它们当成我们亲密的朋友,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愿屏幕前的爱猫的你也能拥有一只可爱的喵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韦小宝的历史原型是谁?连姓氏也一样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鹿鼎记》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看过了,很多人都对韦小宝这个人物产生了很浓烈的兴趣,有崇拜、有羡慕、有说他是混混的、花心大萝卜什么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韦小宝这个人物可以说被金庸刻画的非常成功。大家都知道,金庸写小说都会根据一定的历史背景和自身情感,还有社会现象来写,并不是随便瞎写,否则,也不会那么吸引人。

而《鹿鼎记》这部小说,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所以,小说的主人公韦小宝也备受关注,很多人都想知道这部剧的男主韦小宝有没有历史原型,他的历史原型究竟是谁?历史上没有韦小宝这个人,但韦小宝的历史原型还真有!且就在清朝康熙年代,除7个老婆外,其它地方都极为相似!连姓氏一样,名字里也有个宝字!

金庸曾明确表示,“这个人物的由来主要是受海外华人的启示。”于是,人们就扒出了这个人,他就是香港华人爵士韦廷俊,又名韦玉,字宝珊,此人不仅和韦小宝有着一样的姓氏,名字了也都有一个宝字,实在是太巧了!而且,两人除了韦小宝有7个老婆这一点不一样,其它很多地方都极其相似,下面小编就为你盘点一下。

首先,官衔上的相同之处,在《鹿鼎记》中,韦小宝被封为一等鹿鼎公,而历史上的韦宝珊曾获授勋爵士衔,两人都可以称作“韦爵爷”,还有,韦小宝在剧中除了这个封号,还有很多官衔,例如:太子太傅、内侍卫副大臣、正黄旗都统,等,相似的是,历史上的韦宝珊也有很多头衔,比如:太平绅士、团防局局绅、东华医院总理、保良局永远总理等。

其次,在《鹿鼎记》中,韦小宝是反清组织天地会的香主,而历史上的韦宝珊是早期革命组织兴中会的成员。韦小宝资助了天地会的行动,而史上的韦宝珊也资助过革命活动。

还有就是两人的结局也极为相似,韦小宝因为天地会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发现,在通吃岛度住了几年。后来又和七个老婆归隐。韦宝珊因为被怀疑其向清廷出卖秘密,也招致了许多非议,在革命成功后,他的事迹也被逐渐封锁抹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很多的相似之处都说明,这个人就是韦小宝的历史原型,当然了,金庸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也加入了其它的历史背景和事情,再糅合多个历史人物,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发挥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时候读书人称什么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人们对读书人有种种谑称,典型的有: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

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

书淫:“淫”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淫”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

书癫和书迷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

书橱:有两义,一是喻学问渊博之人。还有一义是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义与“书簏”近。

书种:犹言读书种子,不让读书种子断绝,这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封建社会里的“书香门第”思想。

书生、学究:古代泛称儒生,但常用学究于讽刺腐儒。

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掉书袋:即掉书的口袋,含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

蠹书虫: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死书。

小儿学士:称北周宗懔(lin)。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

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

除以上提到的称谓外,还有尺二秀才、书城、书仓、书窟、书巢、书柜等等有人物故事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时候的书信叫什么

全文共 156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妻子给丈夫的书信,称为锦书、锦字;家人来往的书信,称为家书、家信;匿名的书信,称为飞书;死人留下的书信,称为遗书;酬答别人的回信,称为报章、回帖;皇帝的书信,称为仙翰;官场中下级给上级的书信,称为书启;非正式的书信,称为便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何我国北方很少见到祠堂,而南方几乎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呢?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首先南方很多地区是不适宜耕种的,就以广东地区为例子,广东自古就属于南蛮之地,但是祠堂却是非常盛行的,主要就是因为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所以当地的人对祖先就这更深的感情。而且话说回来,早期很对北方有很多被派往南方的官员,地处他乡,难免会思念家乡,所以在传承这里就各位的注重了,不断的修建祠堂来提醒自己以及后代自己的根在哪里。

第二,南方现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于明清时期。研究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从南宋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我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在南方得以确立。南方先后出现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等等。而祠堂的建设、修缮以及保护是一个宗族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宗族汇总不断出现的高官、富商对保护祠堂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经济实力上来说,南方更有保护宗族祠堂的实力。

第三,修祠堂容易,维护祠堂可是件难事。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频繁、农民起义不断。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人口消失了1500万以上。家族都灭亡了,还怎么会有祠堂。并且战争以及之后的饥荒和疾病,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这也就使得很难有连续几代、十几代的家族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地方。再加上外部契丹、女真、匈奴这些凶悍的少数民族对内地的袭扰一直不断,所以北方人一直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而无法在祠堂的维护上费太多心思。而南方就相对稳定一些,在五胡乱华时期,南方虽然也有朝代更替、但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屠杀,所以祠堂也就维护得更好一些。

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成为了四旧的代表性符号,北方相比起南方来,更接近政治中心,所以受到的冲击也就更明显。而同一时期的南方,祠堂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识,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将祠堂保留了下来。比如皖南赣北有些祠堂,当地人将食堂设在了里面,这就巧妙地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之所以祠堂在北方不如在南方常见,一是因为南方宗族观念更强;二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再加上一些天灾,所以祠堂不容易保留下来。三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影响比较严重,而南方受政治的影响较小一些。四是因为经济重心后来移转到南方,南方对祠堂的维护投入的更多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羽生这个姓氏由来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本古代,作为陶器材料的有粘性的粘土质红土称为“はに”,用“はに”制作的是古坟的陪葬品陶俑,后来,“はに”加上“埴”,也就是陶俑这个汉字,便把能取红土的地方称为“埴生”,而“埴生”不断演变称为各种形态,读法也不断发生变化,其汉字也从“埴生”变为“羽生”,被读作“はぶ”。

此外,羽生作为地名也多出现在宫城县、福岗县等多地历史当中。作为姓氏分布最广的地区主要为茨城县,其次还有宫城县与鹿儿岛县,各个县的地名便应该是其来源,日本极富盛名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就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时候长安是现在的哪里,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名胜古迹,而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变化,这也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从中进行了解,通常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以及地域的变迁,那么古时候长安现在是什么城市呢?

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有意义的城市,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演变,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同样是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久以及影响最久远的都城,长安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在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底蕴,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古时文化的挖掘。

古时候长安现在是西安,作为古时建都最多的城市,这也让其有了独特的旅游文化,在这里人们能够欣赏到各种的旅游特色,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以及华山等都是其主要的旅游景点,这也让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进行游览,一起领略古都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时候故宫里的人为什么都不喝井里的水?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紫禁城是当时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非常的大,供皇上皇后宫女太监们居住。那么,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古时候故宫里的人为什么都不喝井里的水呢?真正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井口

在皇宫里面争权夺位的非常多见,皇宫内可以说一点儿都不安全。皇上的众多妃子中个个都是勾心斗角,相传当年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都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个儿子。因为万贞儿让所有怀孕的嫔妃全都流产了。相传怀孕的嫔妃就是喝了故宫中的井水才导致流产的。此传闻一传开自然而然就没有人敢喝井中的水了。

嫔妃

现在故宫中有一口妃子井,这口妃子井就是光绪帝的爱妃的葬身之处,许多死后的妃子都被葬在这里,如果慈禧太后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就会命人把妃子们扔下井去,在这小小的紫禁城中,地下的井水都是互通的。这样的水又有谁敢喝呢?

妃子井

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问了不喝井中的水,皇宫里的饮用水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皇宫内的饮水全部从玉泉山取得的,每天天不亮皇上就命令太监们前去玉泉山取水,取回来的水按照宫中的等级进行分配,皇上有50多桶水,妃子们呢最多也只有两桶。

玉泉山

皇宫内的井水不能喝。但也不能浪费,皇宫内的井水多数用于生活拖地,浇花,洗衣服。如果遇到了火灾之类的用来灭火!

历史科普

皇家深宫五六百年里到底有多少宫女怨妃投井自尽相信有很多很多,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宫内的嫔妃纷纷投井自杀,所以故宫井水没人敢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始皇还有后代存活 这4个姓氏都是他后代 看看在其中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籍记载,已经确定了四个姓氏可能是秦始皇后人的后代:嬴、秦、银、寅。这四个姓氏的人口数量庞大,是秦始皇血脉的存续,秦始皇后人的身份和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历史学者不断寻找线索,但他们的命运至今仍不为人知。

秦朝,一个霸主崛起的时代。在秦始皇的背后,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后人传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临终前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作出了扶苏和蒙恬接掌的决定。他的死亡却引发了一连串的黑暗纷争。

秦皇的子嗣,自始皇去世后,秦朝陷入动荡。李斯、赵高和胡亥合谋篡位,将胡亥立为秦二世,秦朝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公子扶苏被指控叛逆,并被赐死,这一事件标志着秦朝进入更加黑暗的历程。胡亥虽成为皇帝,却荒淫无度,丧失了治国的能力。

胡亥的暴虐统治,使得秦朝政局动荡,国家日益腐败。他对待始皇子嗣更是毫不留情,将多位公子和公主一一处决,以消除后患。仅有少数公子幸运地逃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公子高。

公子高,为保全家人,选择牺牲自己。在胡亥清洗始皇子嗣的行动中,他提前安排了一个计策,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家人的安全。公子高主动上书,请求胡亥赐死自己以陪葬,这令胡亥满意,也让公子高的家人得以幸存。

公子高的计策成功,他的家人得以保全,但这也意味着他不得不牺牲自己。他的家人遵从他的嘱咐,离开了咸阳,隐姓埋名,避免了被追杀。公子高成为秦始皇子嗣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公子高的牺牲,为秦皇后人保全血脉打下了基础。在公元前的动荡时期,公子高的家人遵循他的计划,渡海前往遥远的东瀛(日本)。在那里,他们在九州扎根,繁衍生息,成为了秦始皇血脉的一个支系。

也有始皇后人选择留在中原,他们的主要祖先是秦末国主子婴。尽管子婴被杀,但他为秦始皇后人传承留下了可能性。这一支人群,也像公子高的家人一样,选择了隐姓埋名。

秦始皇的血脉传承是一段传奇,有的选择远赴他乡,有的选择留在故土,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都是秦始皇伟大历史的活着的见证。秦始皇帝嬴政的霸业,虽在他身后的年代经历了曲折和变故,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壮族为何会用汉族的姓氏?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壮族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壮族其实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了,他们也是有自己的一些习俗和风俗的,也有着自己的灿烂的文化。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壮族好像在用这个汉族姓氏,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许多壮族同胞都采用了汉族的姓氏,这种情况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壮族:组成人口的多元化

壮族的历史始于1965年。在此以前,壮族名为僮族。

1949年建国前,僮族尚不是一个民族,多被称为僮人。民国时期的广西桂系军阀,并没有将僮人视作一个民族。

这是由于民国时期官方流行的民族分类是“五族共和”,即满、汉、蒙、回、藏五族。

对于广西的土著,官方主要称之为僮人、苗人和瑶人,而不是僮族、苗族和瑶族。直到1949年,这些人口才成为少数民族。

参考下面这张照片:1965年前,只有广西僮族自治区,没有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而,僮人却不是统一的族群。

例如,僮人的聚集地是分散的。在《明史·广西土司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广西僮居多……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

在不地区生活的僮人,有不同的文化特性。

例如,有些与汉人移民联系密切的群体,会认为自己就是“说壮语的汉人”;有些与苗、瑶存在矛盾的人,会认为自己不是苗、瑶;还有人坚定的认为自己就是僮人。

建国初期搞民族识别的时候,这些文化差异较大的人群,都被识别为僮族和壮族,那些受汉文化影响深的壮族成员,自然就会用汉族姓氏。

因此,这其实一个民族识别的历史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姓项的人了?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是西楚霸王,只是最后和刘邦之争败下阵来,选择在乌江自刎。不过项羽的姓氏却成了谜,历史上好像也没几个人是姓项的,而且到了现代几乎已经看不到项这个姓氏了,难道是因为项氏在某个时段灭绝了么?项羽这个姓到底又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毕竟项羽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为大英雄,英雄的陨灭就太令人遗憾了。

项国,为淮河中上游一带姬姓子国,传说是周武王之弟季毂(谷)的封国,与顿国(见顿国篇)、沈子国、陈国毗邻,跨颖水而建,其都城在颖水之北,故址在今河南沈丘县西北部一带。《辞海》中有“项县”一条:“春秋时项国,后属楚,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沈丘。”说明项国从西周之初立国起,经春秋、最后灭亡归楚都一直在这个位置。

“项”字由来,这个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释义:“项,颈后也。”古时称脖子正面为“颈”,背面为“项”,故有“项背”之说。但这个字跟项国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项地处于黄河长江之间,前依黄河,背靠长江,据为中原腹心,实为咽喉(颈项)要地,也是历代兵家重地,足以说明其先天重要的地缘优势,周王室将这块地方分封给嫡系宗室,这自然也是一大因素。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上记载极少,直到春秋初期亡国时才被正史简略的带过。

《公羊传》和《榖梁传》都记载说:“夏,灭项。孰灭之? 桓公也。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意思是公元前643年夏天,灭项国,是谁为之?齐桓公也。为什么《左传》中不言明,鲁国史官为贤者齐桓公隐讳也。也许是考虑到当时齐桓公德高望重的国际地位,史官故而没能言明。

但《左传·僖公十七年》却说是鲁国灭亡了项国:“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九月,公至。”说得是公元前643年,鲁国在与齐、宋、陈、卫、郑、许、邢、曹等诸侯会盟淮上之际顺便灭亡了项国。但齐国以此为理由讨伐鲁国,将鲁僖公软禁在齐国,不让回国。看来,鲁国灭项是违规操作,由此惹怒了齐国,后来鲁僖公夫人、齐桓公女儿姜氏出面斡旋,会齐侯于卞,九月,鲁僖公才得以回国。而这一年的冬天,一代霸主齐桓公去世。应该说,项国的灭亡跟齐桓公霸主权威的衰落有关,之前两年齐桓公的重要支柱管仲去世,齐桓公晚年由于身边小人作遂,国家陷入动荡,二十年霸主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可以说,项国的灭亡是春秋另一位小霸鲁僖公崛起的兆头。

不管哪种说法,反正项国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一个姓氏,形成项姓。不过,即使鲁国灭了项国,项国离鲁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虽说鲁国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鲁国国力的衰弱,到底鞭长莫及,项国最后还是落入了楚国的囊中,至于楚国何时占了项地,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楚国将其分封给了芈姓族人项燕,西楚霸王项羽就出身在这里。秦末时项羽还一度恢复了楚国,当时后怀王熊心还将项羽封为“鲁公”,为什么会是“鲁公”,或许是因为之前项国属鲁国国土,从这一点来看,当年项国确系鲁国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送给长辈的新年祝福语

1.今天芳春节,美好的祝福送给你。祝你春风满面,生活顺利;祝你爱情甜蜜,芳心暗许;祝你春风得意,事业高升,好运连连,发财发到底。

2.和风细雨润人间,喜气洋洋迎新年,爱情美满享百年,幸福生活乐无边,洪福高照福无限,天降祥瑞体康健,事事顺心好运伴,快乐逍遥赛神仙。春节快乐!

3.一张圆桌,满堂亲人围成圈;一道大餐,福禄寿财已上全;一杯美酒,喜乐甜蜜都斟满;一条祝福,千家万户已传遍:祝你新年快乐,喜事连连!

4.过新年,穿新衣,喜笑颜开美滋滋;踩高跷,扭秧歌,热热闹闹笑开怀;放鞭炮,挂红灯,吉星高照福无边;送祝福,不停歇,情意满怀暖你心:祝新春快乐,好运如潮!

5.一轮明月挂天边,地上人儿共团圆;春节已过乐不眠,元宵佳节展笑颜;欢歌笑语皆愉快,亲朋互贺乐无边;吃碗汤圆心甜甜,元宵佳节欢乐连连!

6.祝好运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新的一年开始,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春节快乐!

7.新春猴上到,对联贴门照;烟花绽夜空,欢声显热闹;电话短信来问好,合家欢聚笑一笑;健康围绕财运招,幸福生活常拥抱。新春快乐!

8.佳节到新年到!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9.喜鹊枝头叫,定有贵客到,喜事多盈门,幸福春年笑。春节相见邀,来家做客聊,新春见闻多,见面祝福道。猴年财神抱,美满幸福笑跳,合家喜乐跃,春节快乐跑!

10.辞旧迎新,新年问好。祝君:新年新面貌、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新年新开始、新年新心情、新年新运程、新年新局面、新年新收获、新年新跨越!

古时候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一些

儿童卖痴呆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教坊自乐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宫中赐银幡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初七饰梅花妆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春节简介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以官名为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古代姓氏来源介绍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当时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最早的一批姓氏很多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姞等,周朝天子就是姬姓。等从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度后,氏就慢慢出行了。氏是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繁殖的后人过多,就会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会保留自己的姓也要为自己起一个称号当做标志,这就是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姓氏的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知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而姓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重视。

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看了“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不仅了解到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还看到许多以往没注意,但很有趣的知识,带你一起看看呀。

01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02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03

姓氏祖先是伏羲氏

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04

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

据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05

一入佛门本无姓

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06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07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08

叫错了的姜太公

战国之前,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于一整个大家族而言,宗族实在,姓族则虚,所以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血统;女子“称姓”,以防同行族群通婚。

而当时,男子很忌讳称姓,所以我们可称武王发、太子发,但“姬发”“姬昌”等是不符合规范的。

“姜太公”更是误称,他本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太师望”,这表示的是他的职位。

09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啥,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10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11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12

中国人口前十大姓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目前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按顺序排列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记得,班固在《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姓氏于中国人而言,恰如一湾源泉,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不曾停歇,流淌至今。

她刻进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生生世世都不变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齐氏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齐氏的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位于百家姓中第123位,在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齐姓比较的多,那么齐氏来源有哪些呢?

1、出自姜姓,为姜子牙后代。太公望姜子牙,也称吕尚,是炎帝的后裔,在周文王灭商中立下了大功。到周成王征服东夷时灭了风姓齐国,把他封给了姜子牙,是为姜姓齐国。到齐桓公时候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79年,已为战国后期,传位29代的姜姓齐国为大臣田氏所夺。齐国后裔之中有的就用国名为氏,姜姓齐氏得 姓的历史也有2300多年。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代。周武王灭了商后,封其九弟之康叔到卫,古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即商朝之都城。到春秋末期,卫惠公之庶兄卫昭伯之长子, 因故失名,没获得封爵,去世后被谥为齐子,其孙齐恶于是就用其谥为氏。姬姓齐氏得姓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这支姬姓的齐氏为齐姓的正宗,是当今齐姓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出自风姓,为故地之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也称为太皋,其时代较早于黄帝之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之中有一支起初居于逢地,在今河南开封地区。到商朝之时,由河南向东 迁移到山东临朐西的逢山,建立了逢国,为商朝之属国。逢国后裔之中的一支沿河向下游迁移,到长有“齐”的地方,成为善于栽培“齐”的氏族,于是就改称有齐氏。

齐氏的来源,分别出自姜姓、姬姓、风姓,是经过不断的战争演变,慢慢形成了齐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醋姓,这个姓也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醋姓到底是什么来历呢?现在还有这个姓醋的吗?姓醋的全国有多少人呢?姓醋的又念什么呢?这些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1、醋姓怎么读念什么

醋:读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读作cù(ㄘㄨˋ)。

2、醋姓全国有多少人

醋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多以岐阳、新郑为郡望。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姓,柴姓百万酱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统计数据

姓氏 人数(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盐 168

酱 少于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3、醋姓氏的来历

醋姓渊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新郑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秦时改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1.1、姓氏渊源

a、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醋人,亦称尸人,是西周时期举行馈食礼祭祀的祭司。据典籍《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馈食礼,是西周君主、王公举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礼仪。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举行祭祀时,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为一种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种礼,为馈食礼中的核心礼仪。“尸”,后来形成了职业化的祭司,称作醋人(醋士),专门承办帝王国君、王公贵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殡仪司仪。

醋人(醋士),职业多为世袭,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b、第二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醋沟,亦称酢沟、酢渠,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名,为战国时期郑国之地,以酿造业出名。酸沟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的东郊,在东门外一里处。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役水(即潮河)自阳丘亭东流,经山氏城北,又东北为酢(醋)沟”的记载,说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沟之所以形成村落,缘自这里的文人曾做醋卖醋,并因此而出名。唐朝时期的李济翁在所撰之《资暇录》中记载:“世称士流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继而,他又说这些人“衣冠俨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又谓子酸子。”这就是称文人为醋子、酸子的出处。

相传,在隋、唐前后,新郑东郊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穷苦潦倒,难入仕途,为生活计,只好酿醋卖醋。这些人用驴驮醋,到城区叫卖。因其衣冠楚楚,不同于一般商人,也不同于平民百姓,因此人们皆叫他们为“醋子”、“醋大”,俗称“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说明至清朝时期,醋沟已不复存在。主要的原因时自然变迁,由于醋沟临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滥,该地即被淹没,久而久之,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醋沟即被洪潮所携之泥沙淤平,醋沟也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在居于醋沟之住民,后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醋氏。无独有偶,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在《郭缘生·述征记》中也记载:“酱魁城至醋沟十里。”即在距醋沟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座酱魁城。其住民称酱魁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酱氏。

c、第三个渊源

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醋大,在古代指贫寒的读书人,是古时候那些富贾、权贵、世人对贫穷的读书人的蔑称。有终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谐称自己,称醋大氏,并为其后裔之姓氏,以戒“读书无以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传至今。

1.2、历史渊源

a、开始作为郡望

新郑县:郑国,就是上古所称之著名的“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

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

夏、商时期,新郑属豫州。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三百九十五年,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

韩国在新郑立都长达一百四十五年。韩国人都郑后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

b、秦时改制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

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

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

五代时期,新郑县属郑州。

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

金国时期,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

元朝时期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

明朝初期,新郑县属钧州,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改属河南开封府。

清朝初期,新郑属钧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属开封府。

c、民国改制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新郑县属豫东道。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d、建国后改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

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姓氏越靠前人越多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

《百家姓》是按政治地位排列的。不是姓氏越靠前人越多,“赵钱孙李”成为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吴越国的邻国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是按政治地位排列的。不是姓氏越靠前人越多。根据《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的作者是北宋时期江浙地区的普通百姓。时值北宋,“赵”姓作为皇家姓氏,理当排名第一;地处江浙,所以将曾经统治江浙的吴越国王钱俶的姓排名第二。

原来钱俶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他宣布减少赋税,让惠于民。当遭遇灾荒,百姓被迫卖儿鬻(YU第四声)女时,钱俶更是令官府花钱帮百姓赎回孩子。而最让江浙百姓世代传颂的是,为了保全五十五万百姓的性命,他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王位。

当年宋朝举全力统一中国,先是十万大军征服南汉,然后又水陆并进灭了李煜的南唐,之后更是派遣数十万军队北伐北汉,所到之处难免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钱俶从小跟着爷爷钱镠学习佛法,灵隐寺、雷峰塔,都是他在位时修建的。

当宋太宗的统一战争威胁到吴越国的时候,钱俶不愿意自己统治的百姓和土地陷入战乱之中。他牺牲自己的帝王身份,背负着亡国之君的骂名,纳土归宋。

钱俶用自己的方式,放弃了钱家社稷,保全了江浙百姓的性命,换来了江浙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自然也换来了《百家姓》中“第二”的位子。孙排第三是因为当时吴越国国王的正妃姓孙;李排第四是因为南唐的国王姓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百家姓中皮姓氏应该怎么读?有错误读音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中收录全国很多的姓氏,有的姓氏很多人都不认识,更别说怎么读了。皮姓氏也是比较罕见的姓氏,那么皮姓氏怎么读呢?

皮姓氏应该读为:pí。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张家界,澧县、攸县、平江县、湘乡县,湖北省的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老河口、麻城、钟祥、荆州、大冶,江西省的南昌市、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樟树市、丰城市,贵州省的黄果树市、镇宁县、赫章县,福建省的永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永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莘县、枣庄市、济南市,重庆市的垫江区、南川县、江津县,四川省的绵竹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嫩江县,河南省的延津县塔铺村,周口,杞县,太康,渑池,方城,辽宁省的沈阳市等地,均有皮氏族人分布。

皮姓氏读:pí,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全国的各大省市县都有分布,不过人口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时候的一两等于几文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古时候的一两大约是1000到1500文。

在我国古代货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秦汉以前。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古时候的一两等于几文。

详细内容

1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3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这些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4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 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5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 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6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还有“据清朝 军机处档案记载, 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姓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种了。尽管种类众多,但是从其起源来看,差异并不大。

姓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早期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说明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