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时候的姓氏有哪些(合集20篇)

浏览

321

文章

186

古时候的书信叫什么

全文共 156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妻子给丈夫的书信,称为锦书、锦字;家人来往的书信,称为家书、家信;匿名的书信,称为飞书;死人留下的书信,称为遗书;酬答别人的回信,称为报章、回帖;皇帝的书信,称为仙翰;官场中下级给上级的书信,称为书启;非正式的书信,称为便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孟姜女是姓什么 孟姜女的姓氏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姓“姜”。孟姜女并不姓孟,“孟”是“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所以,“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为“孟姜”。

孟姜女是姓什么

孟姜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其人物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温柔善良、踏实能干、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可说是家喻户晓。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林姓氏的起源以及来历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起源来历主要有四中说法,分别源自子姓、姬姓、官位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1、子姓:这个姓氏原本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贵族的姓氏,后来由于比干进谏被杀,他的妻子生下儿子泉,由于泉被生在树林当中,就被周武王赐以林姓。

2、官位:林衡,又被叫做林人,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同时还负责植树造林,养护花草等,所以后来这个官职就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姓氏。

3、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把国都迁到了洛阳,命鲜卑族改用林姓。

4、姬姓:姬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而周平王的庶子名字叫做林开,于是林开的子孙后代就以林字为姓氏。

姓氏是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以及符号。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部落首领的名字。当时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同时防止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氏产生之后,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且比较稳定。但是氏会随着官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就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有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时候有快递员吗?最早的快递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网购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互联网购物也是刺激了人们的消费,网购的出现也带动了快递业的兴起。现在的快递到了都需要配送,于是,现在到处都可见快递员的身影,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古时候有快递员吗?最早的快递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无论哪个时期,对“快递”的路程和速度都有要求。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隋唐时期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500里,日行约16驿。

宋代的快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其实,快递业较为正规从魏晋时期就开始了。那时还出现了专门针对“快递”的第一部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了隋唐,快递业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在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唐时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递。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而出现的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著名快递业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时候的一两等于几文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古时候的一两大约是1000到1500文。

在我国古代货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秦汉以前。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古时候的一两等于几文。

详细内容

1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3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这些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4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 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5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 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6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还有“据清朝 军机处档案记载, 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打仗小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子弹了,手枪步枪作为一种特殊的射击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威力的。当然了,子弹的的设计也是直接决定威力的大小和伤害力了。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的步枪子弹是绿色的呢?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子弹,应该可以说是现代战争中击杀敌人或破坏物资的最简单的工具,虽然子弹看似很简单,但它可是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以及工艺于一身的文明产物。所以可不要小觑一枚简简单单的子弹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军主力部队装备的95式自动步枪,目前所采用子弹均为墨绿色弹壳,而反观美军子弹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多此一举?

其实我军采用墨绿色的弹壳,主要是有着这两方面的考量,首先是防腐蚀,因为我军子弹所采用的材质大多为钢而不是黄铜,在抗腐蚀面前钢是比不过黄铜的,加上子弹生产出来大部分会拿起来保存,所以这时候会涂上专用油漆来防腐蚀。其次是因为钢制弹壳的自润性较差,容易引起退壳困难,卡壳,磨损枪支等问题,而涂上专用油漆则能良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军子弹多为墨绿色弹壳主要还是与弹壳所采用的材质有关,美军之所以不用涂装,主要因为其大多为铜制弹壳,铜的抗腐蚀能力和自润性较好,所以不需要进行涂装。当然,在性能一致的情况,我军的墨绿色弹壳在成本上还是很划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子弹

计原理编辑无论是什么样式和形状的子弹,它都是由弹丸,药筒(弹壳),发射药和火帽(底火)四个部分构成的。对于子弹来说,无论是用于什么用途,国际上通用的发射药都大多为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可分为(单基,双基,三基)(其主要成分为硝化棉),枪械多用单基药。对于不同的枪械用弹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枪多采用多孔速燃单基药。步枪为表面采用加光并钝化的单孔颗粒单基药。

底火是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当发射时,击针激发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烧引燃药筒(弹壳)内的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瞬燃,同时产生高温和高压,将弹丸(弹头)从药筒内挤出,这时的弹丸在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受到膛线的挤压,产生旋转,最终被推出弹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学校叫什么 学校在古时候叫什么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时期不同,学校的叫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夏代叫“校”,殷商时代叫“庠”,周代叫“序”;周朝叫“学宫”,齐国叫“稷下”等。

古代学校叫什么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个学派都汇集于此,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古代学校的别称

泮、庠、庠序、国学、鸿都门学、太学、国子监、文庙、孔庙、书院、蒙学、族学、私塾、学堂,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

古代学生的别称

学子、学童、门人、门生、门下、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门弟子、门徒、生员、生徒、学徒、艺徒、桃李、高足、上足、小子、仁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朝灭亡之后,满族八大姓氏分别改成了什么汉姓?

全文共 188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这个朝代不复存在,但是却遗留下来了很多遗民,但是他们原本的姓名毕竟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所取的,想要融入到这个汉人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必然要给自己取一个汉人的姓名。那么,当时满族八大姓氏分别给自己改成了什么汉姓?其实至今在社会各界都活跃着很多他们的后人,有很多可能你根本想不到。

满洲八大姓是指满洲人姓氏人数较多、且在清出了很多名贵人物的大姓。

满洲“八大姓”,最早的记录是在雍乾两朝修撰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源自其中的“八著姓”。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共记载了1114个满洲姓氏,每个满洲姓氏均有一个非常简短的“小传”。在这1114个满洲姓氏之中,只有8个的小传里,有“某某氏,为满洲著姓”这种描述方法。这是第一次由官方统计满洲姓氏,也是第一次由官方进行满洲姓氏的著微划分。故而目前研究认为这是“满洲八大姓”的肇始。

(图为《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书内他塔喇氏部分首页,可以看到“著姓”一词。)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的“八著姓”,为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纳喇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明确提出了同姓不一定同宗的说法,并在同姓内的同宗支系上均注明了“与某地某支同族”,但是在“著姓”这个称呼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将这个称呼授予了整个姓氏,而并非一个姓氏内的某一个支系。

目前比较普遍、权威的说法至少有五种:

《清稗类钞》、《郎潜纪闻初笔》、《清朝野史大观》等史料中记载的是:1、瓜尔佳氏;2、钮祜禄氏;3、舒穆禄氏;4、纳喇氏;5、董鄂氏;6、马佳氏;7、伊尔根觉罗氏;8、辉发氏。

《啸亭杂录》、《沈故》中记载的是(为9个满族姓氏):1、瓜尔佳氏;2、钮钴禄氏;3、舒穆禄氏;4、纳兰氏(叶赫那拉氏);5、董鄂氏;6、辉发氏;7、乌喇氏(乌拉那拉氏);8、伊尔根觉罗氏;9、马佳氏。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的是“郎、关、舒、那、完、富、费、章”,即:1、钮祜禄氏;2、瓜尔佳氏;3、舒穆禄氏;4、那拉氏;5、完颜氏;6、富察氏;7、费莫氏;8、章佳氏。

清末北京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佟、关、马、索、齐、富、南、郎”,即:1、佟佳氏;2、瓜尔佳氏;3、马佳氏;4、索绰罗氏;5、齐佳氏;6、富察氏;7、那木都鲁氏;8、钮祜禄氏。

清末关外旗人中流传的版本则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即:1、佟佳氏;2、瓜尔佳氏;3、马佳氏;4、索绰罗氏;5、齐佳氏;6、富察氏;7、那拉氏;8、钮祜禄氏。

下边列举一下当今明星里属于满洲八大姓的主要人物。

1佟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人物有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朝名臣隆科多等。当今名人要数国民老公佟大为最为杰出,代表作《玉观音》《奋斗》《中国合伙人》。此外江珊主演的电视剧《我想有个家》里面的张盼盼扮演者佟童也是哦。

2瓜尔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一等公鳌拜、清末大臣荣禄、文祥等。当今名人代表有八路军抗日将领关向应。香港女演员关之琳,代表作《黄飞鸿》系列电影、《猎头》《九二神雕侠侣之痴心情长剑》等。香港女演员周海媚,代表作《倚天屠龙记》 《天地豪情》 《武媚娘传奇》等。

3马佳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等。

4索绰罗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光绪朝禁烟大臣景星等。

5那拉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清代词作家纳兰性德、孝钦显皇后慈禧等。当今名人代表有歌坛实力派大姐那英,代表作《山不转水转》 《征服》《雾里看花》等。很多人都以为那英是艺名吧,其实那姐是少数民族,而且还是叶赫一支,和慈禧太后是同姓!

6赫舍里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清初大臣索尼、康熙朝大臣索额图(索尼之子)等。当今名人代表有内地男演员、导演英达老师。代表作《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等。

7富察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乾隆朝名将富察·傅恒(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福伦的原型,他的几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便是福尔康。)。

当今名人代表有萨满文化学者富育光代表有《萨满教与神话》 《萨满论》。中国内地男演员富大龙,代表作《天狗》 《战争子午线》 《紫日》等。

8钮钴禄氏

清王朝时的风云代表人物有康熙朝名臣遏必隆、乾隆朝名臣和珅、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等。

当今名人代表有国际钢琴家郎朗,获得古典音乐类多项奖项,包括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全英古典音乐奖,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国际门德尔松大奖等,中国音乐届的奇才。

还有前任国民老公黄海波,代表作《新上海滩》 《媳妇的美好时代》 《咱们结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詹姓的历史典故,它竟然是皇族的姓氏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三分之一,那么詹姓是不是皇族呢?

詹姓是皇族,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现在很多人认为占姓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并没有占这个性,占姓是詹姓的误用,现代人把詹写成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国家推行简写字,很多的詹姓族人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现在很多地方族人都把詹写成占了,以至于人口姓氏普查中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而事实上,只有詹姓一个。通过对詹姓进行普查,很多人也认为詹姓应该写成占,这是时代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要说是詹姓,他们都会写成占。

詹姓是皇族,是詹文侯的后人,在古代也有詹国这个国家,所以詹姓是皇族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以官名为姓。

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五个姓氏,不管怎么起名字都像是在骂人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化历史,留下了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结晶当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不同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据最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目前全国共有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五个姓氏,起名是最伤脑筋的,因为不管叫啥名,都像在骂人。一、宰父姓

宰父氏是非常古老的复姓,也属于我国罕见姓氏之一,听起来给人感觉心狠手辣,其实这个姓氏来源于周代,是一种官名,主要负责掌管王朝法令以及公卿官吏的考核工作。宰父官的后代,就以祖上的职官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即宰父氏。宰父氏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宰父黑,所以宰父氏的先人多在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其中一部分闯关东时辗转迁徙到东北,定居至今。现今在山东、山西、北京、黑龙江有零散分布。二、死姓

死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死”字在我国是很忌讳的字眼,非常不吉利,当鲜卑族族人融入汉族后,逐渐的把死姓改为“思”或“肆”等同音字,所以死氏人口数量非常稀少,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等地尚留有火种,只是零零散散,加起来也就是1000人左右。三、鬼姓

“鬼”自古代表着死亡,恐惧,所以看到这个姓氏不勉有些不自在。但其实作为姓氏鬼的读音为wěi。鬼姓有三个渊源:一是源自夏代通灵师,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这个渊源姓氏有三个特点,就是左臂、左耳后侧及脖子后至少有一个黑痣;二是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衍支鬼氏的鬼臾区,以氏族名称为氏;三是源于鬼方氏,出自商、周时期居于西北方的戎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四、睾姓

睾(gāo)姓,中国罕见姓氏,起源于皋陶,《列女传》中有“睾子五岁而赞禹言”,《姓觿》中则称睾子就是皋陶,古代“皋”“睾”两字相通,故皋陶的后代也有很多姓睾的,至今仍有流传。其实在古代“睾”并不是指人身体的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而是指在水边高地举行的一种祭祀祷告活动。五、刁姓

刁姓在百家姓排名148位,刁氏出自姬姓,源于雕国。《中华百家姓秘典》记载:“周文王姬昌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改刁姓。提起刁姓,很多人很快就会想到名人刁德一,都知道他不是什么善茬,这个姓氏本身就不好起名,还偏偏出了这么个人,起名字的难度无形又增大了很多!其实,刁姓现有近四十万人口,刁姓历史名人辈出,当代有著名编导刁亦男。

除了这些姓氏,还有胖、毒、苟、操、神、尸、苟、黑、老、死、刕等姓氏起名字也是很有难度的,您觉得这些姓氏怎样起名字才好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呼延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呼延姓出处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一说出自鲜卑族姓氏之一;还有说出自赐姓,比如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

呼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现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南一带,依旧保留呼延复姓。而流入陕西、山西一带的,以及改“呼延”复姓为单姓“呼”。

呼延姓氏的历史名人有呼延谟、呼延赞、呼延灼等。其中,呼延谟是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名臣,他大公无私,深受百姓颂扬。他在当太守时,曾亲自为一名妇女平冤,影响很大,国人传为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翟,不做姓氏怎么读?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汉字有两种读音,可以读作zhái,与宅门的宅同音;也可以读作 dí,和笛声的笛同音。

当读作dí 时,本意是指古书上长尾巴的野鸡,由此引申为古代乐舞所执的雉羽或画翟羽用为装饰的衣服。《诗·邶风·简兮》中记载:“右手秉翟。”这句话的意思是右手拿着雉羽。因为春秋时期,中原有翟国,是狄人的部落。所以翟和狄同音,读作dí。而当作姓氏时,一般读作zhái。

读作dí时,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组词如夏翟,表示羽毛五色的野鸡。但在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应用场景了,更多时候作zhái的发音,用于人的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槐树下砸锅分家是哪个姓氏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槐树下砸锅分家是牛姓。

早年的时候,牛家祖祖辈辈辅佐皇族,口碑极好,家境比较厚实,那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牛家人就架设一口大粥锅,来为经过这里的讨饭者施舍一口粥饭,由于连年的大旱,讨饭的人数不胜数,以至于牛家也无法生存下去,兄弟几人便商量分家各奔东西,就决定将那口大锅摔成四半,并且承诺如果将来谁飞黄腾达了,不要忘了寻亲血脉之本,遇到了就要互相帮助。

最早的打锅牛指的是牛弘后裔初蒙难打锅的故事,而影响比较广泛的是十八打锅牛与打锅牛并不属于同一个支系。

牛姓的源出:

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所记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后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寮姓改为牛姓:据《隋书》以及《路史》记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侍中,赐牛姓。

3、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周文王的重孙遇见一位牛医,他精通韵律,遂拜其为先生,赐封地为牛国,这位牛医回来晋升为了太常卿,职任协律郎,以牛国国名为氏,称为牛氏。

4、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

5、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士,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东乡。回、朝鲜、彝族等民族均有此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时候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普通话为何成为现代标准汉语?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1909年,北京话被定为“国语”,1955年国家正式规定普通话为全国通用语言。其实普通话是一种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语言,发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也是现代标准汉语。只要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国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古时候朝代其实也有指定的官方语言,但普及率并没有现代这么高,毕竟古代各城市之间人群流动性并不大。想必大家也比较好奇,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下面就为大家揭晓这个答案。

我国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官方语言的叫法有所不同,比如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等,「官话」只是普通话的别称而已。现代普通话是我们在正式交流中的重要手段,可以正确传达发言之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可在现在的普通话没有之前呢,皇帝是怎么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臣子传达圣意的呢?古人都说什么普通话呢?

说到远古语言的起源,大致是起源于渭河、黄河流域。《山海经》记载,黄帝生于「玉山西,三百里」的轩辕之丘,据考证玉山乃是祁连山乌鞘岭,所以炎帝、黄帝所说的语言当中应是有我国汉藏语系的羌语的发音。例如「夏」在古羌语中是伟大、强悍的意思,「轩辕」是「大而且圆的高台」,如今中原官话中仍然将高出平原的台地叫塬。

华、夏两部落逐渐融合,并逐步东征过程中吸收被征服各地方言,形成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经过几代的融合与发展,在周朝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夏、商、周三代,首都和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洛阳或在洛阳周边地区,我们将那时的唯一标准语音叫做「洛阳读书音」。《诗经》就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

它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更不是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周朝800年,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周人分封诸侯到全国,最多时诸侯达到800有余。除了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余后代逐渐成为百姓,这种继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洛阳读书音在全国的传播。

秦朝在优化周朝的文字以后,统一全国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同时强制推行了语言、度量衡,甚至车轴距等等。秦要求各种符合秦国规定,废除其他诸侯国标准,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后来直到宋朝,都延续了洛阳读书音作为标准语,为官者须会讲。秦、隋、唐征服蜀国导致洛阳读书音也迅速传播到了西南地区。

武则天时期,依靠告密当官的侯思止读书很少。一次在朝堂上说到「猪」时,他没有说「洛语」的「dyo(雕)」,而是按首都长安音读成了「jyu(诛)」,被人当场耻笑了一番,武则天听说后也忍俊不禁。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正规交际场合,如果不说洛阳音或不标准,都会被耻笑,这在讲究身份、门第的古代是不可忽视的。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而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虽然永乐年间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进入北京的移民人士有一半都来自南京,南京音调就成了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

清初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就成为了国语。由于迁都的原因,南京官话的腔调染上了北京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生成了「北方官话」,主要通行于北京及周边的民间,地位远不如南京官话。到了民国,最初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普通话,不过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四大姓氏排名,统治了中国古代多少年?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最“牛”的四大家族,统治了中国古代千余年,如今人口近两亿,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可是统治了中国古代将近千年有余,如今人口也是接近2亿。

首先第一大家族应该就是以前的刘氏家族,对于刘氏家族他们的王朝可是非常厉害的,就比如说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当时他们这个王朝统治时期也是高达几百年,姓刘的皇帝是足足超过了70个。

第二大家族应该便是李氏家族了,李氏家族在李世民执政期间,他们也是直接到达顶峰,也是属于最繁荣的时代,当时李氏皇帝在位也是足足超过了60个,他们通知国家的时间也是长达300多年。

第三大家族应该就是古代的朱氏家族了,当时他们在位的皇帝也是超过了16个,自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朱氏家族也是迅速的庞大兴起。

第四大家族应该就是宋朝时期的同事者,当时宋朝是分为南宋和北宋的,他们统治国家的时间也是长达300多年,当时在位的君王也是足足达到了18位。

这四大姓氏家族可以说在古代可是统治了中国足球将近千年有余的时间,即使到如今姓这四个姓氏的人也是足足达到了将近2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时候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李白是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写的诗词也是从小就被人们所学习,那么,小编也是看到李白享年61岁,在这61年中,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李白的死也是被很多人所讨论,有不少的人说李白是病死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在网上查询整理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看一下,李白61岁那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年后人和史书对于这位诗坛巨匠不同死法的不同杜撰和编排。你知道的死法可能是错误的版本

死法一:自然的病逝,这个说法是最不浪漫的也是最正常的一种死法。这种说法也是被正史所记载的被史学家最青睐的一种说法。因为就像李白这样的浑身散发着才华和仙气的才子根本不应该像我们平庸之辈一样随着年龄和病痛的折磨而逝去。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曾经在《草堂集序》中提到过:“临当挂冠,公又疾亟。”

也就是说在李阳冰临别之时就已经知道了李白已经病重。还有后来的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也提及到:“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种种记录表明李白的的确确就是病逝的。

死法二:这种说法是一个比较残忍的说法,因为这种说发表示李白是因为喝酒喝多了醉死的。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点残忍,但是的确是有依据的。众所周知,李白对于酒和诗是升入骨髓的热爱,可以说有酒有诗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李白出现。所以后人才会给李白起一个叫“醉仙”的外号。如此一来,当然会有后人将李白的死和他嗜酒成性有所关联。但是这样的说法不只是猜测,也有文章辅之: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李翰林诗》一文中就提到:“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也就是说,当年李白的的确确就是因为喝多了酒精过敏而亡的。

死法三:这个死法对于李白来说是最体面的死法也是最符合李白身份的死法。李白喜欢喝酒喜欢作诗,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那多情的月亮。所以才会有这个浪漫的死法——“水中捉月”。这种说法大多来源于民间,大概是人们太爱李白了,太不愿意把他当作庸人一样自然病逝。

据说当年李白因为喝醉酒,偶然过桥的时候看见水中倒影的月亮宛如玉盘一样,皎洁的光温柔的投在李白的怀抱中,像极了一个娇羞明媚的姑娘。李白看的走神,这时一朵乌云飘过遮住了水中的玉盘,李白着急将那朵讨厌的乌云拨开,竟然纵身一跃跳进了水中试图拨开那朵乌云。在一阵挣扎过后,水面恢复了平静,玉盘也重新出现在水中央,只是世上再无懂月之人,再也没有一个愿意为之而奋不顾身的跳进水中的诗人······于是有诗句“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有多少姓氏?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民族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汉族姓氏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

少数民族姓氏

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辽史》中有叫耶律马驴者。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姓氏数量

中国各个民族一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宋代《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进行统计,得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是怎么测量角度的 古代人古时候是怎样测量角度的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是用曲尺测量角度的,曲尺是一种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但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古时候,角度被称为矩度,而矩就是曲尺,也称角尺,俗称拐尺。有了曲尺之后,人们可以用它来画直角形和方形,还可以用它来测量直线长短或估量角度数。

曲尺简介

曲尺,也称角尺,俗称拐尺,是钳工、木工的常用工具。曲尺多为一边长一边短的直角尺,但也有较为特殊的圆弧曲尺。

曲尺又称“角尺”,是木匠或装修工人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

曲尺适用于机床、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的角度检验,安装加工定位,划线等是机械行业中的重要测量工具,主要用于工件角角的检验和划线,在安装和调修设备时,检验零件或部件有关表面的角度。曲尺的特点是精度高,稳定性好,便于维修。

曲尺工作面不得有影响使用性能的砂孔、气孔、裂纹、夹渣、缩松、划痕、碰伤、等缺陷,否则会影响曲尺的精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百家姓中皮姓氏应该怎么读?有错误读音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中收录全国很多的姓氏,有的姓氏很多人都不认识,更别说怎么读了。皮姓氏也是比较罕见的姓氏,那么皮姓氏怎么读呢?

皮姓氏应该读为:pí。皮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八十五位。当代皮氏人口在中国大陆人口约14万左右,属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今湖南省的长沙市、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张家界,澧县、攸县、平江县、湘乡县,湖北省的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老河口、麻城、钟祥、荆州、大冶,江西省的南昌市、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樟树市、丰城市,贵州省的黄果树市、镇宁县、赫章县,福建省的永定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州,丽江市永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莘县、枣庄市、济南市,重庆市的垫江区、南川县、江津县,四川省的绵竹市,江苏省的南京市、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吉林省的敦化市,黑龙江省的嫩江县,河南省的延津县塔铺村,周口,杞县,太康,渑池,方城,辽宁省的沈阳市等地,均有皮氏族人分布。

皮姓氏读:pí,皮氏分布也是比较广的,在全国的各大省市县都有分布,不过人口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