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白

李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白问题。

分享

浏览

6482

文章

161

李白钱从何而来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的钱哪里来的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也是现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唐朝的时期可以说是很有名了,但是也有很多人好奇,李白明明没有在朝廷做官,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有钱呢,更是在江南花费不少给自己的朋友求学。

首先来说,,李白的出生身世就很神秘,虽然有记载称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是位很有钱的商人,但是客是那时候古人对西域人的称呼,所以就有说法是李白是西域的王子,所以家中很有钱,来中原只是为了游玩,所以即便是没有在唐朝任官,也是很有钱的。

其次,那就是要说到李白的两任妻子了,李白一生是有两位妻子的,并且,这两位妻子都是达官贵族家的千金小姐,所以手里的财富更是数不胜数,那么身为夫婿的李白,自然也是很有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送至亲好友离开会是怎样的心情?李白告诉你……

全文共 185 字

+ 加入清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诗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首联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颔联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全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做梦也能有好作品?不信,你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展开阅读全文

将进酒诗仙李白的扛鼎之作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将进酒·君不见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被称为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称为“诗仙”,他自称太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非常豪迈爽朗,喜欢喝酒赋诗,喜欢结交朋友。他号“青莲居士”,和杜甫一起被后人称为“大李杜”。李白这位诗人对后代的影响十分深刻,被后人所铭记。

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形式,达到了随心所欲、反复无常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活泼、优雅自然,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思想。

李白的诗歌从意象创作、材料吸收、体裁选择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王者荣耀李白的剑怎么做,具体怎么操作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准备材料:一个纸板、一把剪刀、一支黑色水彩笔、一支红色水彩笔、一支铅笔、一把小刀。在制作李白的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制作的剑的大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用铅笔在纸板上大致画出李白的剑的草稿,具体的方法是找到一张李白的剑的照片,然后用铅笔在纸板上大致画出剑的模型;

2、接着需要在画出的草稿上,用铅笔继续描绘出剑柄以及剑上的纹路,方便之后为剑着色;

3、然后对照着李白的剑的图片,用红色的水彩笔在剑的局部涂抹上红色;

4、随后用小刀将画好的剑的模板一点点的切割下来,如果小刀不好操作,切割的不太精致,可以在切割下之后用剪刀将纸板周围多余的部分剪掉;

5、将模型剪下之后,可以用黑色的水彩笔,将李白的剑进行描边,这样会使剑整体看起来更加的逼真,这样李白的剑就做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的性格特点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现在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首诗是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不是李白的诗。《凉州词》全文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言绝句《凉州曲》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对于此诗,《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孙洙不愧知音之士,八个字批语,准确道出了此诗意蕴。

这首诗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展开阅读全文

大唐明星孟浩然:李白王维等大咖当小弟,却被粉丝害死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历史上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历史上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在唐诗的发展历程中,他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咖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虽然在那个时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知名度更高,但孟浩然的诗歌韵味却更加优美。

在孟浩然的诗歌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温暖的人情味。他的诗歌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李白是孟浩然的好友,也是他的粉丝。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肉麻名句,以表达对孟浩然的爱慕之情。而孟浩然的诗歌也曾给李白带来启示和启迪。

另一位好友兼粉丝王昌龄官复原职后,前往拜访孟浩然。不幸的是,此时的孟浩然身患背疽,医生告诫他不要吃河鲜。然而,王昌龄前来拜访时,却让孟浩然的病情恶化,最终导致了他的离世。

虽然孟浩然的诗歌被誉为“唐诗中最美的田园诗”,但他的一生却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在政治上受挫,也曾因为性格直率而得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不易,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灵,用他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真情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谪仙人”李白 超凡脱俗 竟然卷入谋反 流放夜郎 郁郁而终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他被誉为“诗仙”。李白自幼聪明绝顶,五岁已开始读书,十五岁已写出不少诗篇受到赏识。他十五岁开始游历山水之间,结交诸多朋友,边游边写,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然而,他的才情和个性也为他带来了麻烦。

李白曾经在长安进入了翰林院,得到了玄宗的赏识。然而,因为他不拘小节,不愿低头,不为皇帝或皇帝身边的人做一些低头的事情,他的才情和个性终究害了他。玄宗的身边的人嫉妒李白的才能,挑拨李白和皇帝的关系,于是他没受到玄宗的重用。

在安史之乱期间,永王给了李白抛橄榄枝,希望他能积极为国家效力。然而,李白并没有意识到永王的企图,只是觉得遇到了伯乐,可以为国家做一番事情,还写了些赞美永王的诗。最终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虽然后来获得了大赦,但李白的人生也因此被改变。

晚年的李白生活十分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族叔。病重之际,李白写了一首《临终歌》,回忆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比作振翅高飞的大鹏,遗憾不能一展心中抱负。李白的一生,成也才情,败也才情,他的才情为他带来光芒,也让他遭受了挫折和不公。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一生壮志难酬 为何不参加科考 他若做官 会是好官吗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我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文学巨星之一,他的诗歌激荡出壮美的篇章,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的一生并未如他的文学天才般辉煌,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步入官场,李白不参加科考是由于身份不被允许。且李白的性格与官场不合,从种种迹象表明,李白可能不适合从政。

1.未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

在古代,科举制度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参加。李白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他的社会身份不被允许。

李白出身于工商家庭,属于“工商之后”一类,这使他无法参加科考。尽管他才华出众,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商人被视为奸商,地位较低,无法参加科举。

2.选择献赋与官场机会

李白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献赋。他曾多次向唐玄宗献上自己的作品,希望通过此途径获得官职。即便被唐玄宗赏识,他的仕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3.李白的性格与官场不合

李白的性格是豪放不羁、狂荡不拘,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豪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官场的规矩和政治斗争格格不入。官场往往需要谨慎、稳重,而李白的性格则更适合自由创作、流浪天涯。

4.政治头脑的缺失

官场需要有政治头脑,需要善于权谋和策略,而李白在政治方面表现得较为幼稚。在给杨贵妃写文章时,他要求人磨墨脱鞋,显示了缺乏政治眼光和成熟的处理政治关系的能力。

5.官场的勾心斗角与李白的个性

官场是一个充满勾心斗角的地方,而李白的性格过于直率豪放,难以适应这种环境。他在官场中可能会因为过于坦诚、不拘小节而受到排挤和困扰。

6.李白是否适合做官

从种种迹象来看,李白或许并不适合从政。他的性格过于自由奔放,不拘小节,不擅长政治斗争。虽然他有着卓越的文学才华,但在官场上,文学成就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尽管李白未能进入官场,但他的诗歌却超越了时空,留下了永恒的价值。他选择了自由创作的道路,使自己的诗歌成为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或许,正是因为他没有被官场的纷争束缚,才有了如此多姿多彩的诗歌创作。

李白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选择未必是适合每个人的,但正是这些选择,让他的一生如诗如画,成为了永恒的传奇。无论他是否适合从政,他都在文学领域留下了不朽的足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什么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李白贺知章称为什么吗?这是一个看着简单的问题,如果不知道的话,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回答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李白被贺知章称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1]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什么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谪仙就是天上被贬谪的仙人。李白从蜀到长安,与前辈诗人贺知章相遇,以《蜀道难》示之,贺知章读罢“称叹数四”,认为此诗非凡人所能作,因此称李白为“谪仙”。,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展开阅读全文

裴旻是谁?为什么裴旻能够和李白并称?

全文共 118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唐朝,你可能总会想到唐诗,而说到唐诗,李白一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也被后人称为“诗仙”。但是唐朝决不仅有唐诗一项,很多其他方面也有相当出彩的人物,就比如唐朝三绝中,就有能够与李白的诗并称的裴旻的剑舞。说到这个裴旻,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的剑舞到了什么程度,竟能与李白的诗歌放在一起呢?

裴旻是唐朝开元年间人,因为其剑术高超,所以被称为剑圣。在《独异志》中曾描述过裴旻的剑术说,裴旻可以将剑投掷地非常远,有数十丈高,每当裴旻舞剑,都会有很多人在旁边观看,无不为他的剑术折服。那么裴旻的故事都有哪些呢?

裴旻的故事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如裴旻射虎、裴旻射怪蛛。

裴旻射虎的故事说的是裴旻在北平任职的时候曾一天射杀31只老虎,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被一老者告知他射杀的并不是老虎,真正的老虎在北方30里处,而且这个老者还说,裴旻遇到真的老虎是没办法制服老虎的,只有逃命的份。于是裴旻就骑马到老虎出没的山林,本想向老者证明自己的是可以射死老虎的。可是当老虎真的出来的时候,裴旻非常害怕,丢下弓箭就跑了,自此以后,裴旻就再也不射虎了。

裴旻射怪蜘蛛的故事说的是相传有一次裴旻在深山中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蜘蛛,这个蜘蛛有车轮那么大,蜘蛛的网像一匹布那么大,所以裴旻差点被这硕大的蜘蛛网给缠住,后来裴旻便用弓箭射死了大蜘蛛,还将蜘蛛网带回家了,后来裴旻的部下有受伤的,裴旻就把这个蜘蛛网拿出来敷在士兵的伤口处,止血效果非常好,这便是裴旻射杀蜘蛛的故事。

后世对裴旻的评价非常高,王维还专门写过一首名叫《赠裴将军》的诗来赞美裴旻。

裴旻和李白

裴旻和李白都是唐朝的名人,裴旻的剑术和李白的诗都是唐朝三绝之一。不仅如此,李白还曾跟裴旻学习过剑术,因为裴旻的剑术是非常出名的,被人们称为剑圣。

裴旻剑术非常高超,关于裴旻的故事也有很多如裴旻射虎、裴旻射杀大蜘蛛、裴旻舞剑等,著名画家吴道子曾看裴旻舞剑后画出名画。后世也有说裴旻的剑术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只是花拳绣腿,根本没有实战性。但是在《朝野佥载》曾记载裴旻有一次与幽州的都督一起出征奚人,被围困后,裴旻在马背上舞剑抵挡奚人射过来的箭,奚人见了都很惊讶,最后奚人都散去了,可见裴旻在剑术上的造诣还是很高的,毕竟他的剑术是被唐文宗纳入唐代三绝的。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世称之为诗仙。李白平身最爱的三件事就是作诗、喝酒、舞剑。李白其实很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剑术,他自称是十五岁就已经是擅长剑术了,虽然成年后的李白身高不是很高,但是他很瘦,身轻如燕,剑术也是十分了得。年轻时候的李白曾为了提高自己的剑术,拜当时的剑圣裴旻为师,因为当时裴旻已经是公认的大唐第一高手了,李白在剑术上的造诣也不低,所以有人说裴旻剑术第一,李白第二,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是总的来说,李白的剑术也是不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朝诗人,为什么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个人同样都是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大诗人,他们的诗在后世非常有名,这一点从每个人都会背的他们的诗就能看得出来。而在历史上,这两个人也算是好朋友,尤其杜甫,对李白真的是迷弟一个。然而我们读他们的诗作,却发现,李白好像一直都是豪气冲天,游山玩水的,但是杜甫却截然相反,总是忧国忧民未老先衰。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呢?

其实,诗仙李白并非一直游山玩水不缺钱,印象中穷困潦倒的诗圣杜甫,也并非所有时候都这么穷。先看看李白的财政状况,虽说经常游山玩水,在诗歌里歌颂国家的大好河山,但晚年的李白,也确实有穷困潦倒的时候。

比如他曾经因为被牵涉入“永王案”而被流放,好在中途得到赦免。但生活成了难题,只能流落到当涂,依附于当涂县令李阳冰,直到61岁那年去世。他一生的心血诗集,也幸亏李阳冰慷慨解囊,才得以流传下来。

不过更多的时候,李白确实过着无忧无虑的“不差钱”生活。在那天下太平的盛唐年间,这位大诗人的来钱路子也是极多。最“简单粗暴”的一种,就是唐朝宫廷的赏赐。

他曾经做过唐王朝的“供奉翰林”,写了一票经典名诗,把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哄得心花怒放,却无奈开罪于太监高力士,结果遭到了排挤。但对李白恋恋不舍的唐玄宗,还是对李白“赐金放还”。

唐朝皇家的“赐金”,通常都出名优厚,所以李白很多豪迈诗篇,都写在这次“拿钱走人”后。

而且李白本人,也是个很有生意头脑的人,他在游山玩水的年代里,也捎带手做过生意。开元年间时,他就在南陵做过倒卖铜铅的生意,这个生意在当时属于暴利行业,当然也十分辛苦。不过李白却是做的有滋有味,不信听他的诗: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需问舞袖,佛尽五松山。

除此以外,李白早年的家庭条件也不错,出门带的钱不少。所以才会有《上安州裴长史书》里“散金三十余万”的豪气。他的两任妻子,一个是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一个是唐高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全是有钱人,自然也有钱供他糟。

就算是生意不顺,钱遭没了也没啥,全国都有他的崇拜者,走到哪里都有人请客。哪怕后来获罪被流放,被流放前,好些崇拜者们也是排队请他喝酒,场面十分热烈。放在盛唐年间,他真不差钱。

相比这不差钱的李白,与他齐名的杜甫,在好些后人眼里,却常是一副穷到家的模样,但事实上,杜甫是正宗的官宦人家出身,家里经济条件不差。盛唐年间游历长安时,杜甫的诗文虽然暂不出名,仕途也不得志,但一直有家里的接济。所以才有闲钱陪着李白游山玩水,结下深厚友谊。

到了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虽然吃了不少苦,亲眼目睹了很多战乱,但他也做过唐肃宗朝廷里的左拾遗。后来流落蜀中,更在节度使严武关照下作了幕府参谋,等于一直在做官。

此外,夔州都督柏茂林还帮杜甫买了四十亩柑橘园,另外还交给他两千亩山林,产业着实不小。那一段时间,也是杜甫创作井喷的时代。住在夔州的三年里,一口气写了四百多首诗。

但是中唐以来的战乱,却还是打乱了杜甫平静的生活。晚年的杜甫还是离开夔州,路上遇到洪水饥荒,最终在770年,死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船上。

说起来,这两位唐朝最伟大的诗人,都是唐朝盛衰的见证者。人生的起起落落,令人唏嘘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白兆山与李白有什么关系?李白在白兆山把妻子给绿了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30岁的男人,不论是今天还是几千年前,都是男人正在散发魅力的年华。何况又是长得帅、有才华、有武艺还有上进心的。找到这么一个男人当良婿,是不是非常的幸福呢?然而,这样的男人,就在许紫烟和她的侍女面前。不过并非深情脉脉的站在对面,而是半倚酒坛,躺在树下,目光迷离,酒醉如泥。“唉。。。。。。”许紫烟深深的叹了口气。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入赘夫婿,他的名字叫做,李白

(咦?重(shān)名(zhài)了?)

(不,他真的是李白,就是那个名垂千古的超级IP。)

这里是唐朝,时间:开元年间。

唐朝,是诗歌大繁荣的年代。上达皇帝,下至百姓,于诗歌创作上,都生产力旺盛。

就是这样一片“红海”,还能出类拔萃者,绝对是才华横溢的大神。

没错,说的就是李白。

清新自然,飘逸浪漫,豪放不羁,仙气满卷,种种赞美似乎都无法深刻的描述出李白诗歌的牛叉之处。

几乎每一种唐诗题材,都有李大神的佳作产生并流传,比如“赠内诗”。

内,顾名思义,就是内人。

“赠内诗”是兴盛于李唐时期的一种当时感觉很新鲜的爱情诗。唐代诗人中,“赠内诗”写得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李白。据说后人如元稹、白居易、李商隐、韦庄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李白“赠内诗”的影响。

而本文开场描述的场景,就是《唐诗画谱》根据李白一首“赠内诗”而联想出的场景。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李白人生中一段很特殊的时期,“酒隐安陆“。

虽然依然爱交友、爱聚会、苦寻人生出路。不过总算是将家安定在安陆这个湖北小镇子。

在孟浩然的牵线搭桥下,当地一户许姓人家相中他,希望招为:入-赘-之-婿,李白同意了。

当然,李白相中的夫人也不是普通人家女儿,她的祖父是前朝宰相,还有很多门生当朝为官。

而李白,再有诗名在外,再有名人朋友圈,从身份上看,依然不过白衣,平头百姓一枚。

可是!!!!婚后的李白同学,依然是说跑就跑,说醉就醉,动不动出门访友四处旅游,而且,没有带上夫人。

所以,诗歌产量虽然惊人,可是摊上这么个男人当老公,没有哪一个女人不郁闷。

对此,李白自己自然也知道。

《赠内》(别名:示家人)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一年三百六十天。

我却总是难得清醒。

忧愁与喜悦,喝酒是我最直接的表达。

所以,有些抱歉,我真的放不开酒壶。

亲爱的夫人,你虽然是我李太白的妻子

却和那位很久以前的太常之妻有什么区别?

这首诗,言语直白简单的,简直毫无技术含量,不过最后出现了一个知识点:太常是谁?

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这一句,鸣谢度娘。)

不过这首诗里的“太常”,并非指所有的太常官员,而是特指东汉人周泽。这位周先生,绝对是位工作狂。

在做太常的任期内,周泽克己奉公,为了尊重工作,保持身体和心灵的纯洁度,他几乎拒绝回家,天天斋戒在斋宫之中。某一次,周先生不仅生病了,而且病的厉害。周夫人很是担心,专门到斋宫中来探望。而这位周太常,绝对敬业到了奇葩的地步,他不仅大怒,还跳着脚让人把妻子捉到官府定罪,认为是冲犯了神灵。

此事传至民间,这样的奇葩八卦事自然是迅速发酵。于是俗世的人们哈哈大笑,纷纷留言表示:“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意思说,周太常这是让夫人守活寡呀,连家都不要了。

李白用了这个典故,其实感觉有些可恶。

无酒不欢的李白,到底是不是血液产生了酒精依赖?已无可考证。

看着酒醉的丈夫,许夫人每次叹气后,是否都想召唤点什么,修理修理李大仙,更是只能脑补。

估计看看这张帅脸,想想一儿一女,默默忍了。

那么,尽管对于自己在家庭责任上的缺失,李白以最擅长的方式进行了调侃,但是这个爱自由的大男孩,到底有没有深刻的内疚呢?

估计,那是相当的可能,没有多少。尾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死了。

怎么死的?说法不外乎三种。

一、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二、《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三、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酒,一直伴他。

展开阅读全文

赠孟浩然李白翻译 赠孟浩然古诗原文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作品原文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赠孟浩然》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篇,这首五律算是两人友情的见证,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李白的哪首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出自李白的哪一首诗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展开阅读全文

李白一家为何会流亡西域 李白身世之谜揭秘

全文共 7264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究竟是哪里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各种争议,关于李白的身世也有很多种说法,各种观点都不相同,而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是出生在西域的,但他本人却并不是西域本地的人,换句话说,李白的家族是因为一些缘故才来到了西域,并且在这里定局。那李白一家为何会流亡到了西域,李白究竟是哪里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李白,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他的研究都要算汗牛充栋,许多成果都是令人称道,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不过,认真说来,很多内容依然争议很大,不光是他留下的1000首左右的诗篇,其生平经历也仍然令人费解,疑惑重重。

最重要的一段争议恐怕就是他到底是否生在西域,如果是,为什么他这一家会来到西域。1、李白的出生和家族争议

首先,李白的家乡基本可以认定是唐代绵州的昌隆,当时为剑南道,就是今天四川省江油市。但是,李白一家祖上并非属于巴蜀地区,而是来自陇西成纪,也就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同乡,今天基本认定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李白在一篇名作《赠张相镐二首》(卷十一)其二中介绍过自己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曾属名门的李氏后裔为什么会来到蜀中绵州这样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其次,李白的出生,多数意见认为李白生于西域碎叶镇。最早似乎为郭沫若提出,但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也早认为“李白生于西域”,“至中国后方改姓也”,“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虽然没有确指李白生在碎叶,但陈先生认为李白本是胡人出身,似乎比郭沫若走的更远,这一论断在学界引起过轩然大波,这一说法是以1935年发表在《清华学报》十卷一期上的《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引爆。

碎叶,就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但是,唐朝不止一处,今天新疆焉耆和哈密曾经都有叫碎叶的地方。虽然李白生在西域八成是事实,但其实至今并没有明确证据李白是在碎叶出生(有关史料仅能证明李白父祖等确实生活在西域较长时间,以及后来返回蜀中)。反而,李白青少年时期一直成长在蜀中是确凿无疑的,到24岁左右,李白离开四川家乡浪迹四方,南下洞庭湖,前往会稽,隐居安陆等,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吴筠本是一位隐士,后在嵩山学习修道(从北魏寇谦之那会儿起,嵩山一直为北方天师道中心,尽管北魏孝文帝时少林寺已经在嵩山立足,但要到李世民登基以后,佛教才在嵩山崛起),为上清道掌教潘师正弟子,唐玄宗召入京,很受推崇。吴筠和李白关系亲密,当时李白的文章风采已经名动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城仅待了三年就弃官而去(跟着吴筠也受到谗言,离开宫廷)。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似乎只返回过四川故乡一次(也与修道有关)。

李白的家族出身和生平经历其实有很大关系,可要弄清原委却很不容易。如果李白自己的话可信,这么讲似乎滑稽,但在唐朝,尤其文人的作品里,确实很多充满浮夸和虚饰的内容。历史上的陇西李氏都知道是名门望族,包括唐高祖李渊也号称来自这里,所以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自然要算出于一门。可事实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在代北武川镇出生,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不光李虎一人,他们一家祖上好几代都是武川镇的武人,和陇西成纪其实没什么关系,好比一代奸雄曹操也自认为是出自汉代开国功臣曹参一门。

宋代欧阳修、宋祁(需要注意:宋祁为今天湖北安陆人,而《新唐书》大部分内容正是他主撰糟,由于文笔出众,善于篡改史料文字,在历代史学界口碑很糟)、范镇等人所编《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这么一大段的“家谱”就很值得怀疑了。更加蹊跷的是,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算是认可他们为李唐皇室的金枝玉叶,偏偏李白一家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尤其令人费解的是,这时候李白因为名声远扬正被皇帝欣赏,恰恰在长安京师,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反而会单单将他们一家例外?李白这一家真的是李唐同宗么?

在攀龙附凤之外,李白在诗文里还经常提到自己为“布衣”,似乎又与身为豪放不羁的“谪仙人”相矛盾,这种话其实真真假假。不过,可以设想,在入京陪伴唐玄宗的时候,李白相对谨慎收敛,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家世,在唐玄宗这样的圣明君主前论资排辈。就好像编草鞋出身的刘备在汉献帝跟前认皇叔是属于小说情节,再说李白也不是刘备,而唐玄宗更不是那个可怜的汉献帝。所以,尽管李白素来高傲,也不敢造次。何况他的性格不容于朝廷官场,最后只能继续浪迹江湖。2、李白掩饰出身和参与永王“东巡”的矛盾

以李白的家世来说,其实是十分关切李唐王朝命运的,他的内心不是不想做官,否则无法解释李白在安史之乱中会豪情万丈地参与永王李璘的勤王行动。

李璘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自小随着兄长李亨长大,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按说兄弟之间感情很好。但不能忽视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唐肃宗是擅自登位,唐玄宗相当于和当年高祖李渊一样被逼逊位,父子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最后唐玄宗凄凉的死去也几乎是一个谜团,疑点很多。而李璘先前是跟着唐玄宗逃亡蜀中,在路上正式接受唐玄宗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前往荆州江陵招兵买马勤王护驾,他可以统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诏,任命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显然,玄宗对永王李璘寄予相当厚望,希望他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灭叛军。而此时唐肃宗在北方灵武登位后,完全仰仗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在中原抗击安史大军,他自己是孤家寡人,一切成败都还未定。而李璘身处江淮,行动十分迅速,很快就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形成一股势力。李白前往李璘的阵营,就是希望跟着李璘建功立业,捍卫李唐王朝,至于将来谁应该做皇帝,或许并没考虑太多,但当时他对永王是十分期望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李璘选择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作为据点,这就是李白著名的《永王东巡歌》的“永王东巡”事件。这一行动被官方定性为“割据自立”,又和当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联系到了一起,引来官军的围剿。然而,李璘当真有割据作乱的意图吗?

据说李璘相貌丑陋,身体似乎有些缺陷,小时候颇受歧视,不过这些在他金枝玉叶的身份之下都不算什么“缺点”,最不幸的缺点是头脑也很简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几乎一样,都称李璘有“窥江左之心”,也就是说想占据江南一带,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无疑是刚刚坐上龙椅的肃宗所不能容忍的。李璘大军进发江南原本是来自玄宗的授意,或许玄宗依赖李璘招募兵马,南下江淮原本就有要对付肃宗这个儿子的可能性。总之,头脑简单的李璘遵照玄宗的旨意前往扬州,吴郡(今苏州)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即致信李璘,责问他为何擅自发兵东下。李璘行至当涂,见李希言在信中对自己直呼其名,甚为恼怒,随即兵分两路,前去攻打吴郡和广陵。李希言从吴郡赶至润州,闻讯后随即派遣大将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阎敬之前去抵御,爆发一场战斗,官军大败。这一冲突更加坐实李璘有拥兵作乱的嫌疑,后来招来更多大军围剿。最后李璘被杀,李白遭到流放夜郎的结局。

肃宗之子代宗即位后,史书记载“棣王琰、永王璘并与昭雪”。棣王琰之死是冤案,永王璘既然与此并称,又云“昭雪”,则永王璘之死同样是冤案,已经明白无疑。那么,号称从小抚养李璘,感情深厚的肃宗李亨为何要向弟弟下此毒手呢?就是因为肃宗的皇位是趁安史之乱逼玄宗逊位而来,并非名正言顺,而率师北上平定安史之乱的李璘是玄宗亲自任命的,东往扬州然后北上出兵也是玄宗授意安排的,当时李璘招兵买马一呼百应,出兵行动也很迅速,假如让他北上成功,这天下还能再留给肃宗吗,显然令孤家寡人的肃宗很是担心。而肃宗出于保全皇位、戒备玄宗的阴暗心理,很自然会诬陷李璘大军为叛逆,进行剿灭。如果李璘果系叛乱,满腔热忱的李白怎会追随在他左右?《永王东巡歌》中的“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显然是堂堂正正,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正能量”啊!

照说李白性格和杜甫很不一样,他在诗文中更多时候都流露旷达、超然的精神,但其实李白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他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伪装,李白并没忘却自己的身份,他同样关心朝廷和天下苍生。甚至李白很多诗文都是献给“权贵”的,巴结的人实在不算少。李白将自己装扮成世外高人的模样,看起来和朝廷没有多少关联,这一点和孟浩然似乎是一样的,还是想以“终南捷径”获得朝廷器重。这在唐朝也是一种风气,还成为一种“求官”方式,如李白正是通过道士吴筠的推荐来到天子身边。

都知道李唐王朝和道教的关系非比寻常,为此,李家甚至攀上老子李耳的关系。著名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孙思邈、叶法善、张果老都是获得皇室欣赏和敬重的人物,甚至唐玄宗还曾向仙师罗公远学习隐身术。后来唐玄宗逃亡蜀中,罗公远护送他前往成都后飘然而去,据说他活到一百四十岁,唐代宗乾元初才离世。唐玄宗在位时其实是唐朝压制佛教,推崇道教的一个巅峰(不过一般人只看重唐武宗灭佛)。唐玄宗的两个亲妹妹玉真公主、金仙公主都身为女道士,她们周围也有许多有才华的名人学士。就连唐玄宗宠爱的杨玉环也一度当过女道士,甚至“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的女儿也多为道士,其中一个李腾空与李白还颇有暧昧之情,后来她就前往李白多次描写过的庐山修炼。唐朝的女道士之盛已经单独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李白投奔长安和参与李璘勤王,确实看得出他可能就是出于李唐宗室,但为何他身处朝廷的时候又要刻意掩饰,甚至以炒作名声和采取“终南捷径”的方式谋得出路?早年有一说法,李白祖辈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后裔,因为“玄武门之变”被灭族而逃亡西域。这种说法过于猎奇,很不可信。因为事实表明,李世民屠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满门相当心狠手辣,连仅有三五岁的幼子都斩草除根,李白一家不可能是他们的后代。如果要牵扯到隋唐易代的时候,那么隋朝末年曾大量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谣言,隋炀帝当时嫉恨姓李的,导致许多姓李的逃亡,隐姓埋名,这一解释或许都要比李白一家因李建成、李元吉的缘故流亡西域要合理。但这一说法也仅仅是推测而已。3、李白一家为何要住在四川江油?

严格来说,比李白更加神秘的是他的父亲。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此外再无任何信息。“隐姓埋名”,这个李客做得很是彻底。

一千多年来,很多学者都根据和李白有关系的亲友描述来猜测李白和父辈的经历。例如他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硅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还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个范传正也与李白的关系非比寻常。他的父亲是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伦。范传正字西老,其父曾任户部员外郎。他是进士出身,“又以博学宏辞及书判皆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范传正曾为李白迁坟,所以撰写新墓碑,在他任歙州刺史时。最重要的是,他在褐衣时曾游历西边,是亲自考察过西域的旅行家,并著有《西陲要略》三卷,后来失传。

正是根据这些亲友所记录,今天可以基本相信李白一家放逐西域是事实,可因为什么缘故却还不清不楚。范传正揭示是因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家族流离失所到了西域碎叶,然后隐姓埋名。而李阳冰说的更加隐晦,“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他们都提到两个重要细节:“隐姓埋名”和“神龙”年间返回西蜀。如前面所说,隋朝末年可以认为是姓李的比较倒霉,犯了朝廷忌讳,遭遇牵连,因此李白一家逃亡西域。而另一个说法关系到神龙年间回到蜀中,就比较麻烦了。所谓李家后人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前往没什么关系的蜀中居住?

事实上,蜀中绵州昌隆和李家很可能有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的的确确是李氏真正的家乡,而且还是李唐王朝的祖陵所在。该地名为昌隆,已经表明非同一般,这个李唐祖陵正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安葬在此,唐朝建立的武德元年(618年)被追认为太祖。

李虎为西魏重臣,号称八柱国之一。据《唐会要》所载,他的陵墓为永康陵,应该位于今天陕西省三原县,今天这里还有这么一陵墓。不过,关于李虎下葬并没有确凿证据,三原县永康陵应该是唐朝建立以后才有的,而李虎死的时候连隋朝都还没有建立,甚至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史书如《魏书》、《周书》、《北史》等均未为李虎立传,其生平事迹也有不少疑点,他的主要事迹其实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十的《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其中以《册府元龟》所载最详细,可偏偏没有涉及李虎葬在哪里。所以,后来如甘肃清水也传出有李虎陵墓,甘肃陇南成县也有所谓安葬李虎的太祖山。因为李家提到祖上都说来自陇西,但实际上如清水下葬的和李唐先祖的李虎并非同一个人。

从安葬习俗来说,汉末到唐初几百年习惯为封土,并不依山起陵,所以从曹操到隋炀帝,一直以来都很难找到真正的墓葬,李虎的陵墓很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而且唐人并不习惯迁葬,即便永康陵后来是属于李虎的陵墓,但不一定就安葬在那里。

李虎究竟安葬在哪里其实已经成了一个谜团,而蜀中绵州也是其中一种说法。据《资治通鉴》之《唐纪》中胡三省注表明,李虎死后葬于龙州江油县西一里的牛心山;同时指出李虎又名李龙迁。胡三省虽然仅仅为通鉴作注释,但实际堪为一代史学大家,其一大贡献就在补充遗漏,而且他擅长地理注释,他的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历来评价都相当高,所以,他对李虎下葬地的揭示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另外,据《元和郡县图志》与《读史方舆纪要》载,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后即入蜀占据龙州,并“臣梁”于僭主萧纪。李虎身为西魏太尉,位高权重,其“佐周伐魏”属叛逆行为,他改名李龙迁的原因多半为此。而举一郡地盘以臣僭主萧纪,当然更不光彩,所以唐朝的史书没有他“臣梁”之事。

李虎真正的安葬地就是蜀中绵州,作为西魏北周一代重臣的人物,自然子孙众多。因此,李白祖上就有生活在江油的,所以,后来李客才会在神龙年间返回蜀中,重新认归李氏。

而且,这并非单独的孤证。唐末五代在蜀中多年的杜光庭编撰的《道教灵异记》载:“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於牛心山。龙迁既没,即葬於山侧,乡里为立祠。武德中,改为观。武氏革命,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坦奏曰:牛心山国之祖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即命修填如旧。明年,诛禄山,复宫阙。”杜光庭本就是一个著名的道士,在青城山修道多年,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士,所写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流传千古,深受后人喜爱。杜光庭虽然有为道教抬高地位的嫌疑,但毕竟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搜罗典故传闻还是有一定的依据。他提到江油城最早就是李虎所修筑,死后也就下葬于此,当地是李氏家族近祖的祖籍所在,名为昌隆显然寓意唐朝的根基兴旺正是在此。

再从另外角度来说,为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要逃奔蜀中?不光因为四川地势险要,同样还因为这里是李唐王朝极其重要的祖陵所在,当地李氏后裔比较众多,后来唐朝更将成都升级为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基本并列,显然是蜀中与李唐皇室尚有这样一段极为隐秘的关联。李白一家要返回蜀中绵州认祖归宗,定居在此,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4、李白一家流亡西域的真正原因

李白一家与李唐王朝确实有血脉关联的话,那么,他们当初流亡西域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孙楷第先生很早就认为李白的近祖其实是在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时逃往西域的,甚至是“坐杨(徐敬业)、豫(李负)、博(李冲)党得罪。以扬豫博在神龙初犹不赦,故曰父潜还广汉,不敢露真姓名”。而李从军先生则说:“李白的祖父盖为永昌元年谋迎中宗的十二人之一,事改被杀。李白的父亲其时尚幼,被流巂州,后逃往西域,为逃避追捕而隐易姓名。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李白的父亲携家返回中国,因罪仍未被赦,潜还绵州昌隆,藏身埋名。”

李白的祖父是谁根本无从知道了,就连他的父亲李客都非常神秘。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李客并不是李白父亲的本名,否则也就没有“隐姓埋名”一说了。而且《旧唐书》所记载李客担任任城尉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前面大半生他一直在西域,神龙年间大赦以后返回蜀中,也没有什么任职经历。

神龙,是唐朝一个特别而重要的年代,宰相张柬之等逼迫已经八十岁的女皇武则天退位,拥戴中宗李旦复位,恢复李唐王朝。正是这一年的正月宣布大赦,中宗得位一年之中又曾经八次颁布大赦、特赦令,最后,除发动扬州之变的徐敬业一人之外,所有被诬陷致死、连累配没以及除名削爵者皆予以平反昭雪、放还、叙官。李白随着父亲李客从西域返回,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背景。

虽然从这样一个结果推断原因还有些证据不足,但显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至少比隋末大乱和牵扯李建成、李元吉而逃亡西域要靠谱一些。

因为李白生于西域的可能性很大,很多研究者沿着陈寅恪先生的大胆论断,还堂而皇之认为李白和李客都可能是西域胡人,如已故唐诗研究名家陈贻焮先生认为,“李白总是以汉人自居。”并说,“从各方面考察,这种认为李白父亲是胡人的说法都无法成立。仅从外貌上说,李白是贺知章目中的仙人,唐明皇想像中的绮皓,当是汉人的形象。”

而李白的诗歌中的塞外元素和唐朝当时的文化包容有很大关系,正如李唐祖上确实有胡人血缘,而唐朝宗室都很崇尚塞外的感觉,所以导致社会风气“胡化”,许多文人都追求和渴望到塞外建功立业,边塞诗繁荣等等都与这一背景都关。所以,其实不能因为这种文风和李白生于塞外就推断他和祖上一定是胡人。

展开阅读全文

赠李白表达了杜甫怎么的情感 赠李白中塑造的李白的形象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赠李白》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意在劝勉友人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抒发了他对友人的欣赏与爱怜之情。《赠李白》写于公元745年秋,当时诗人与友人李白在鲁郡相别,便写下了这首赠诗。

《赠李白》

杜甫〔唐代〕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的背景

在杜甫写下这首七绝这年,李白也同样写了一首诗相赠,这首诗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于两人在鲁郡东石门相聚之后,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在期间,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赠李白》中,杜甫先写“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道出了两人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的现实,以及共同的仕途困境。后两句“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对李白的深刻写照,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诗人借诗句,描绘出李白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此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不仅写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更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刻的钦佩以及因情志相投而生出的依依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九上《行路难》其一李白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中心:

抒发自己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盼望有一天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得以施展,表达了对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