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孟浩然

孟浩然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孟浩然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孟浩然问题。

分享

浏览

4233

文章

12

孟浩然是谁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出生于书香之家,擅长写田园诗。孟浩然青年时期离家,寻求出仕机会。不久后,孟浩然赴京赶考,但没有考中。孟浩然在太学赋诗时,很多公卿都知道他,在太学的人都很佩服他。随后,孟浩然离开长安,游览各地,并写出了大量山水田园诗歌。后来,在张九龄在荆州做刺史,孟浩然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他却因吃食引发疾病去世。

孟浩然的诗以清淡自然为主,五言古诗见长,现存诗词有321首。

展开阅读全文

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的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孟浩然在鹿门山隐居时,在一个春天的早上,他因鸟叫声醒来,看到院子里满是被夜里风雨打落的花瓣。孟浩然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春晓》。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被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下的。诗中描述了在他来到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的农家,看到院外的菜圃,再和朋友把酒言欢,闲谈家常。这首诗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是什么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展开阅读全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原文及翻译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1

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

《送孟浩然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3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4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展开阅读全文

大唐明星孟浩然:李白王维等大咖当小弟,却被粉丝害死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历史上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历史上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在唐诗的发展历程中,他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咖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虽然在那个时代,李白、白居易等人的知名度更高,但孟浩然的诗歌韵味却更加优美。

在孟浩然的诗歌中,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温暖的人情味。他的诗歌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李白是孟浩然的好友,也是他的粉丝。李白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肉麻名句,以表达对孟浩然的爱慕之情。而孟浩然的诗歌也曾给李白带来启示和启迪。

另一位好友兼粉丝王昌龄官复原职后,前往拜访孟浩然。不幸的是,此时的孟浩然身患背疽,医生告诫他不要吃河鲜。然而,王昌龄前来拜访时,却让孟浩然的病情恶化,最终导致了他的离世。

虽然孟浩然的诗歌被誉为“唐诗中最美的田园诗”,但他的一生却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在政治上受挫,也曾因为性格直率而得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不易,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灵,用他的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真情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孟浩然是如何错过入仕机会的 见到玄宗却读错诗

全文共 4015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诗人,是山水田园派代表之一。很多人不理解,孟浩然有才,为何一生都没有入仕。文人有志,应该更想出人头地,难道孟浩然在这方面真的就无欲无求吗?其实孟浩然早年也想入仕,但入仕之路始终不顺。开元十六年,孟浩然39岁,科举落选让他颇感失望。后来他在张说家偶遇唐玄宗,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结果孟浩然并没能把握住,此后便于仕途无缘了。1、见玄宗为何躲床底

当一声“圣上驾到”的高呼传来时,儒雅轩昂的唐诗大咖孟浩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腿间一热,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朋友的床底下。

那是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刚至不惑之年的孟浩然,已经享誉大唐诗坛。因为此前一年,虽然他从老家湖北襄阳赴长安科举考落榜了,但他在考卷上写的一首诗《长安早春》却震动了大唐诗坛,风头甚至盖过了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们。那首在考卷上闪闪发光,得了满分的诗作是这样写的:

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

这首借早春长安冰消雪融、鸟语花香之景抒发理想抱负的诗作让他名噪一时,首都许多达官贵人和诗歌大咖都争相结识这位当红的大诗人。其中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尤其欣赏他的才华,与他结下了忘年交。后来,王维积极为这位大哥哥站台,在长安大学为他张罗的专场诗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许多王卿贵族和诗人作家都被他的才华所折服,许多人都因为有他的存在而准备搁笔不写了。

一时间,落榜考生孟浩然看到自己咸鱼翻身,成了首都的文化热点,便决定滞留长安,寻找机会出仕。

唐朝的科考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名人的引荐占有极大的权重。孟浩然刚好有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好朋友——文学家、宰相张说。早在开元五年,二十八岁的孟浩然就拜谒了在他家乡荆州当地方官的张说。在陪同张说游洞庭湖、登岳阳楼时,他就为张说作过一首献诗《岳阳楼》,让张说再也忘记不了他的惊世才华,也为本文开头的一幕埋下了伏笔。

当时,孟浩然正应邀到张说家作客。不知道为什么皇上唐玄宗突然来了。孟浩然惊避床下的动静被皇上觉察后,张说也就不敢隐瞒,只好据实禀奏,并趁机向皇上引荐孟浩然。玄宗命孟浩然出来相见。当孟浩然浑身筛糠地从床下钻出后,玄宗对他说:“自然你这么有才华,那就吟一首诗给朕听听吧。”

依然胆战心惊的孟浩然奉命磕磕巴巴地吟诵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意思是说,我不要北上京城当官上书了,还是回我的南方老家隐居田园吧。

遗憾的是,俩人的初次见面没对上眼。玄宗听罢,眉头一皱,心想,这不像是个想出仕当官人的腔调啊。再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没有什么才华呀,英明的君主可能看不上我,加之我的身体又不太好,导致和许多老朋友都疏远了。)唐玄宗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当即打断他:“你既然并不想当什么官,那还请别人来引荐干什么?再说,朕原先也不了解你,更谈不上要有意抛弃你,你为何要如此诬陷朕?”

从未在官场上混过的他哪里知道,皇上都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往往一言不合就翻车。至此,本来想听到圣上赞许的孟浩然,听到的却是梦破碎的声音。原以为终于赶上了理想的列车,可以奔向诗和远方了,结果是脸面被按在地上踩踏,人生被抛进了无底的黑洞。

事后,恨铁不成钢的张说一个劲地责问孟浩然:“你干嘛吟这么首不吉利的诗啊?要是你把当年献给我的《岳阳楼》吟给圣上多好啊。要是那样,圣上一高兴,没准当场就赐给你个‘同进士出身’呢。”

孟浩然被质问地一句话也说不出,他也肠子都悔青了。平静下来一想,自己要是像张说说的那样,吟诵的是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岳阳楼》,结果真有可能完全不一样。痛苦到泪流满面的孟浩然情不自禁地把这首多年前的旧作又吟诵了一遍: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何等恢弘壮阔的诗,写这首诗的人又是何等气魄高远。这才是盛唐杰出人才应有的气象啊。”张说摇着头,在一旁感慨不已。

但一切都已经覆水难收。面对拂袖而去的皇上,他俩知道,孟浩然已经被皇上拉黑了,此生与仕途再无缘分。

为什么已名震诗坛,又长得儒雅轩昂的孟浩然那么在乎、惧怕皇上呢?不是说,诗人在唐朝是很有地位,很受尊重的吗?更何况大唐的许多皇帝,包括唐玄宗,不仅喜欢诗,尊重诗人,连他们自己也是会偶尔写写诗的。

我以为是因为,孟浩然太渴望自己的才华被至高无上的皇上承认。所以一旦这样的机遇真的来了,反而会让人紧张和无措起来。再加之,这机遇来得太突然,无法让人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情急之中,他便由着本能落荒而逃了。2、王维、李白等都是他的粉丝

孟浩然生于湖北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少时与弟弟一起读书习剑,立下“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的济世报国之志。从二十五岁开始,他用了十年时间,在汉水、长江一带游览名山大川,结交朋友,拜谒达官名流,寻求进身的时机。

虽然初次科考落第,被引荐玄宗又失败。但这并不等于孟浩然的一生就这样完了。相反,沮丧中也有开心事,不顺的科考歪打正着地张扬了他的诗名,求仕失败的悲情又为他吸引了许多重量级粉丝。

日后将成为诗佛的王维,为了替老大哥做广告,怕别人认不出他,亲自操笔,他为画像,一遇朋友就对着画像,向他们推介孟浩然的诗作。孟浩然在挥别长安,回老家襄阳隐居前,为答谢王维对他的帮助,难过地写下《留别王维》的诗相赠:“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王维也回赠无限惋惜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孟浩然去世时,王维更是情深意长地写诗悼亡:“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日后将成为诗仙的李白也成了他的粉丝,不仅被他的气魄风度所倾倒,毫不掩饰对他的赞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俩人结伴邀游分手时还要依依惜别地写诗留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还有他的诗弟“七绝圣手”、边塞诗人王昌龄。开元二十八年,被贬赴岭南的王昌龄途经襄阳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大哥孟浩然,便暂停行程,寻进廘门山野,与隐居在那里的王昌龄相聚。

两个同是天涯沦落的老友不期而遇,自然喜出望外。孟浩然不顾背上的毒疮正在医治的关键时刻,日日大鱼大肉,饮酒畅谈。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临别前夜,孟浩然在为老友写下这首伤感的《送王昌龄之岭南》后,更是杀鸡宰羊,烹制海鲜,和王昌龄一醉方休。

不幸的是,送别王昌龄没多久,孟浩然即因海鲜诱发毒疮爆裂,不治身亡,就这样在对好友的担忧和牵挂中,五十一岁的孟浩然离开了这个既令他失望,又让他不舍的世界。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个考场与仕途双料的倒霉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魅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错,他是长得儒雅轩昂,他是待人宽厚大度,但他的魅力毫无疑问地主要应来自于他那绝世的诗歌才华。3、山水田园萃取诗意

其实,在第一次失败的长安科考和引荐后,孟浩然还动过一次求仕的念头。那就是七年后的开元二十三年,四十六岁的孟浩然结识了家乡父母官、襄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力邀他赴京,由其推荐入仕。激动过后,考虑到上次宰相张说引荐都没能成功,而作为小小的刺史,由韩朝宗推荐更是不靠谱,孟浩然就打了退堂鼓,没有按照约定赴京,而是顺汉水而下,去武昌的黄鹤楼与好友李白喝酒去了。

既然不再眺望庙堂的门,那就心无旁骛地走向江湖,那就到山水田园去萃取诗意吧。

于是,他到家乡襄阳城郊三十里的鹿门山涧盖了几间茅舍,开始了一个隐者的诗酒人生,在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田园牧歌的真趣,也将如椽的巨笔融入了美妙的大自然中。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仿若一幅幅风光无限的山水画,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思之又觉意蕴深远,正如闻一多总结的那样:“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例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这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了一千多年,并将继续被人们津津乐道下去的“孟浩然”牌山水诗。这就是唐代山水诗的开创者、诗佛王维的领路人。4、太阳为谁而升?丧钟为谁而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平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一生布衣的孟浩然,就是这样,在他的人生进入尾声时从山水田园间获得了宏阔的眼光与博大的胸怀,从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中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也正是这样的眼光和胸怀使他的人生渐渐光彩照人起来,并最终活成了他自己喜欢,也为无数代读者喜欢的样子。

别看孟浩然见了皇上吓得裤子都湿了,但他内心里有一股浩然正气,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这个被世俗遗弃而被诗神加冕的人,用诗歌创造了一种自由生活的范式,为我们装载了解放心灵的软件,使我们没有办法忘怀他。所以很难说,太阳为谁而升,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孟浩然墓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孟浩然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孟浩然墓坐落在襄阳城东风林,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孟浩然坟”。清末有俗语:“似蛇形,越长越长,墨青墨青。”(注:“墨青”一指坟周草木葳蕤,一谐“灭清”。)1928年,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孟浩然墓”石碑更换原碑。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孟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据当年参与培修的罗雄飞介绍:在50年代召开民间文学创作会时,有一姓王的农民说,孟浩然是由他们王姓人安葬的。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块石护拦,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沐若亲笔所题“孟浩然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左刻时任省委书记王任重题词:“孟浩然是中国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右刻时任县长李仲秋撰“孟浩然之墓记”;后则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异草相依。

1971年,湖北发电机厂在此处建厂,遂将墓依原样向东迁徙300米。工人在墓周植树,维护修缮。1991年因大雨,山体滑坡,墓遂倒毁。

1996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培修孟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式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孟浩然墓记”。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

展开阅读全文

留别王维唐孟浩然拼音版 留别王维全诗注音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寂寂竟何待jì jì jìng hé dài ,朝朝空自归zhāo zhāo kōng zì guī。

欲寻芳草去yù xún fāng cǎo qù,惜与故人违xī yǔ gù rén wéi。

当路谁相假dāng lù shuí xiāng jiǎ,知音世所稀zhī yīn shì suǒ xī。

只应守索寞zhǐ yīng shǒu jì mò,还掩故园扉huán yǎn gù yuán fēi 。

《留别王侍御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失意后创作的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不舍得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

展开阅读全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作者因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念,同时也体现出二人深厚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诗的首句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给作者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愉快的气氛,次句中的“三月”和“烟花”将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诗的后两句表现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将二人的深厚友情表达了出来。全诗表现出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广陵是什么意思 黄鹤楼中的广陵是指的哪里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广陵”指的是扬州。广陵是扬州城的古名,如今的“广陵”指的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中心城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友人将要去广陵,亲自送别,并在送别之时写下了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广陵指的是什么 黄鹤楼崔颢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广陵”指的是扬州,古代的“广陵”是扬州城的中心城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黄鹤楼与友人送别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别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在黄鹤楼和友人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

全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作者送行友人的地点、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而全诗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写出了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