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契丹

契丹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契丹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契丹问题。

分享

浏览

1742

文章

21

历史上令人头痛的契丹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令人头痛契丹王朝

契丹跟蒙古族一样,一直是我国北部和西部一种游牧少数民族,因为那时候游牧民族是靠草原上的游牧为生,并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固定的农作物种植等,所以多年来便是一直骚扰中原地区,成为了很多朝代都要面临的头疼问题。

一直到了唐朝,那时候因为唐朝开明的政策,唐朝对于边境的少数民族一直都是友好的态度,所以那时候开始便是有了唐朝与契丹族交好的先例,而那时候的耶律阿保机开始逐步地统一当时的契丹游牧民族,并且之后也是建立了辽国,成为了辽太祖。

辽国也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多年,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很不容易被人灭亡,一直到了后来的金朝,辽国才是被蒙古族所追杀,辽国灭亡之后,契丹民族算是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很多的契丹民族便是融入了我国各个不同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南院大王是什么官职契丹高层首领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南院大王是哪个国家的官职

乔峰被封的南院大王等于是契丹一个部落的首领。我们在平时看电视剧的时候肯定不会错过《天龙八部》这一部。我们都知道《天龙八部》中的主角乔峰最后是契丹人,而且名字叫做萧峰。萧峰也是被契丹的大王封了一个封号叫做南院大王,这个听起来有一些中二的名字,是契丹中的一个实权性位置。

在辽国有南北两院这两个机构,而这两个机构在当时的契丹是比较强大的两个部落,甚至辽太祖都是从其中一个部落中走出来的,乔峰这个南院大王就差不多相当于亲王,但是比亲王的实权还要多一些,因为在他收下所要掌控的不光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财力,甚至还有军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权利并没有太大而已,但绝对是在辽国的一个实权性位置。

在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剧当中,乔峰也都是一个江湖浪子的形象,所以到最后也没有从政去担任这个位置,反而继续在江湖上我行我素,抛开乔峰自己的性格不谈,他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放心让自己手下的掌权者肆无忌惮的发展下去,更不要说乔峰这样武功高强的人了,很有可能会直接推翻自己的统治。

不过从整体的地位来看,北院要比南院高一些,而且这两院的大王并不是在辽国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官员,并没有小说中所提到的那么恐怖,大概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等级,辽国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的管理制度更是为后续的王朝提供的借鉴的作用,而南院大王这个位置对于乔峰来说,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实际能使用的权利并不是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契丹人后裔,国内大概有两处:

其一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族,其二是云南施甸县,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

专家们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现在的哪个省

契丹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契丹是大体位置在今天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三省相邻的西部地区。

“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公元554年编写的《魏书》。当时的契丹只不过是从鲜卑众多部落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小部落。在经过几百年的艰难发展后,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成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

之后,在契丹传奇领袖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辽国。辽国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全盛时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现在的东北三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的唐山市、秦皇岛、张家口全部以及廊坊、保定部分地区、山西大同、同时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阿穆尔州、赤塔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边疆区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全部及咸镜南道及江原道部分也都是契丹的势力范围。

契丹的来源

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下形成的,而契丹族,就发源于我国古代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魏书》中,在公元4世纪,经历了中国的西晋和东晋时期,中原地区朝代更迭,而在中国北方,此时少数民族们也在为利益而战,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其中,曾经称霸一时的鲜卑族,遭到其它部落的冲击,不得不转移部族势力,逃离到了古代松漠地区。关于契丹族的起源,一直相关的,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契丹族的祖先骑着白马走在草原上,此时,在老哈河好西拉木伦河交汇处的地方,契丹族的祖先遇到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和他一见钟情,便成为了夫妻。

契丹的地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很多国家,而这都些国家就是由一个个民族建立的。比如,由刘邦建立起来的王朝,衍生而来了汉族;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起来的。前者是56个民族中比重占据重大的民族,而元朝和辽国,则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族是指现在的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

达斡尔族是如今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相比,达斡尔族的人数并不能算少,而这些人,其实就是当年的契丹族的后人。

扩展资料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人是现在哪里人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人即为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多与其他民族融合,后代为达斡尔族和随元朝蒙古军队迁居云南的本人。

契丹人即为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多与其他民族融合,后代为达斡尔族和随元朝蒙古军队迁居云南的本人。

契丹人的去向:

我国史学界以往认为,契丹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辽亡以后,除一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东北地区。这些契丹人虽大都与女真、汉族、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还是以集团形式保留着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金、蒙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契丹人起事,参加反抗女真人统治的斗争。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镇压,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这部分契丹人,随着蒙古人东征西讨,契丹人也随之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展开阅读全文

刘敞奉使契丹翻译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为:(有一次)刘敞奉命出使契丹。出自《宋史·刘敞传》《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原文翻译:

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过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原文内容: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是现在的哪个省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契丹族起源于中国目前的东北地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应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辽宁交界处,以内蒙古东部和辽西河流为主。

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水生植物中。他们不能说是内蒙古人,也不能说是辽宁人。

契丹是一个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现在没有契丹,因为中国北方民族在中原统治者战争中,包括汉族,在北方民族的战争和合并中,民族融合非常普遍,所以许多民族繁荣,随着其政权的消亡和其他民族的融合,所以现在没有契丹人。

试着谈谈契丹民族的起源,历史悠久,汉武帝抵抗匈奴,匈奴占领北方草原,东北平原(包括今天内蒙古东部)活动东胡人,东胡人在与匈奴的战争中被打败,力量被压缩到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人。

南段称为乌桓;汉铁骑击败匈奴,匈奴力量在中国消失,一部分被汉人融合,另一部分跑到欧洲与马耳扎人融合,形成匈牙利人的一部分。匈奴留下的北方草原权力真空被鲜卑人填补,乌桓被曹操灭族拉倒,在中原种庄稼。

因此,鲜卑在五胡乱中成长,建立了北魏政权。鲜卑在南下扩张过程中也发生了内部分裂。一些鲜卑人留在大兴安岭成为室韦人,而进入蒙古草原却没有随大军南下中原的鲜卑人被称为柔然。在北魏政权与柔然的战争中,柔然战败,然后西南北迁徙,东南迁徙的一部分来到辽河上游,形成契丹。

展开阅读全文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历史中,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辉煌与落幕。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契丹这个小小的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边陲地区,开始时只是一群微不足道的族人,但他们逐渐成长壮大,最终崛起成为一个自成一派的强大民族。

有一句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是契丹这个小小的民族,凭借着自己的不屈不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他们的兴起,源于他们的刻苦耐劳。在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垦出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他们的壮大也始终伴随着着斗争和战乱。

契丹族不甘于生活在弱小的阴影下。他们利用自己擅长的骑射技巧,开始向外扩张领土。每当他们驾驭着马匹,在草原上奔腾驰骋的时候,便能感受到这支族群的强大和自信。

如同许多民族一样,契丹族的历史也曾经充满荣光和辉煌。然而,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伽利略所说:“历史之翼,以人类之盲而断折矣”,契丹的兴衰最终也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节点。

尽管契丹最终走向灭亡,但他们的故事却值得我们铭记。或许,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灵魂不死,只是迁徙”,契丹族的灵魂仍将在历史长河中永存。契丹:从分裂到统一

在遥远的东北之地,契丹族人曾经在草原上挥舞着刀剑,为了领土和权力展开残酷的战斗。但往往,胜利的果实并不总是属于那些血气方刚的勇士。内部的纷争和外来的侵略让契丹一族分崩离析,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让他们重燃起了希望。与突厥汗国的合作似乎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昔日的荣光。

但是,众所周知,合作是双方共赢的结果,而契丹一族却成为了合作关系中的弱势方。他们的土地被突厥人蚕食,一族人被迫成为回纥的奴隶。在那无尽的战火中,他们沉沦了,失去了自由和尊严。然而,就在此时,契丹一族开始明白掌握主权的重要性。为了实现统一,他们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这时,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带领族人,创建了历史上的契丹国家。尽管如此,由于兵力落后,契丹国仍然受到其他强大部落的攻击。

然而,契丹国的转机出现了。在李世民创建唐朝之后,契丹国受到了唐朝的出兵帮助,逐渐变得更加强大。正如名人曾经说过的:“团结就是力量。”在唐朝的帮助下,契丹国不仅实现了统一,也开始在世界中立足。

最终,契丹国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从分裂到统一,从奴隶到国家,从战争到和平。这个故事不仅是契丹一族的历史,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辉煌与消亡:辽朝的命运

曾经的辽朝,是一支强大的民族,凭借着契丹一族的勇武和唐朝的扶持,逐渐崛起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永远强盛。辽朝最终的命运,也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的国力开始渐渐消耗,百姓们的自满和虚荣也在慢慢蚕食着这个帝国的根基。与此同时,西夏的崛起和北宋的侵略,更是给辽朝雪上加霜。一时间,这个曾经的霸主不得不四处奔波,与敌人进行拉锯战。可惜,如此一来,国力不断消耗,辽朝的命运早已注定。

女真族,就在这个时候崛起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迅速取代了辽朝的位置。一段时间内,辽朝和女真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但最终,女真族以完颜阿骨打为首的军队,攻破了辽朝的都城,夺得了这个帝国的胜利。一个新的朝代,金朝,应运而生。

辽朝的消亡,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盛极必衰,凋谢是自然的规律。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命运,更是历史的必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一切都是循环的,历史会重演。”辽朝的消亡,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的起点。只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更坚定。契丹后裔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民族的存在,就像波涛汹涌的海洋中有无数浪花般的生命。然而,有些民族的存在,只是一瞬间的闪光,就像是一颗流星划过黑夜的天空,留下短暂而美丽的印记,却在转瞬间消失不见。

契丹,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民族。然而,他们的存在,如今已被深深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在古老的文献和历史记载中,才能找到他们的存在痕迹。

契丹这个民族的故事,却是如此值得我们深思。在历经了辽朝的兴盛和灭亡之后,契丹族人被金国所压迫。他们的故土被侵占,自由被剥夺,曾经欺压过的室韦民族则越发强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

为了抵御金国的压迫,蒙古族开始了对金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契丹族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对曾经灭亡了自己国家的金国心存仇恨,为了自由和尊严,毅然加入了蒙古族的队伍。

虽然这些契丹族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他们的后代,在蒙古族的征战中逐渐融合,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的云南、大理和西双版纳等地,仍有契丹一族的后裔生活着。据科学研究,俄罗斯也有一部分契丹后裔,他们现在被称作达斡尔人。历史虽已过去,但它的影响却永久存在。

正如卡耐基所说,“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潮汐,它会把你吞没,或者把你推向更高的地方。” 契丹的消逝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后裔仍在世界上生活着。这也告诉我们,历史虽已过去,但它的影响却永久存在。而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过去,更是我们未来的基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萧太后是契丹人吗?真实的萧太后究竟如何?

全文共 2188 字

+ 加入清单

太后这个人物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吧。萧太后是辽朝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改革家。在萧太后执政的带领下,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很多人眼中,萧太后在辽朝的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厉害著名的人物。但同时她对于当时的汉族来说也是一个很强大的敌人。萧太后时期辽朝的军队多次击败宋朝军队,并且在军事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不过关于萧太后的人物身份,很多人一直都有很大的疑问。而且很多人应该都认为萧太后就是契丹人吧。但是实际上萧太后并不是契丹人,甚至也根本就不姓萧。那你知道萧太后真实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辽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太后吧。1.萧太后是契丹人吗

我们通常在戏剧或小说中所见的萧后人物形象都是身着戎装,横枪跃马的“女鞑子”,但这些人物却正是大汉(汉化回鹘)裔民,其祖宗都是被掳在了北地的。

如《辽史》所载的蓟州玉田人韩知古,就是被俘掠所得,辽太祖因才而用之,官至中书令。迨至其孙韩德昌就是《金沙滩》的剧中人物韩昌,因其与圣宗之母,即景宗的睿智皇后私通得幸,专诸国政,圣宗的仁德皇后即其甥女儿。

《辽史》记载:“太祖涥钦皇后萧氏,其先祖为回鹘人,生太宗。又太宗靖安皇后萧氏,为涥钦皇后萧氏弟室鲁鲁之女,生穆宗。世宗怀节皇后萧氏为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之女,生景宗……。

据此,太宗与世宗本系叔侄,但两后也系姊妹,俱与淳钦皇后属姑侄关系。另圣宗钦哀皇后《辽史》载之为淳钦皇后弟阿古只的五世孙,与世宗怀节皇后同出一门。

综上所述,辽之萧氏皇后,同出于阿古只的一大世系,太祖淳钦皇后为其姊,太宗靖安皇后为其侄,世宗怀节皇后为其女,圣宗钦哀皇后为其五世孙,兴宗仁懿皇后和道宗宣懿皇后,均为其六世孙。

考阿古只为萧敌鲁之弟,辽神册三年(918)拜北府宰相,世其职。故其为辽之萧氏皇后的世家,这一个大世系,据《辽史》所载之宗亲关系来考证,其祖籍就是今天应州(今天的雁门关外应县,原雁北地区十三县之一)。2.萧太后为什么不姓萧

阿古只姓萧吗?《契丹国志》曰:“契丹部族本无姓氏,唯以所居之地呼之。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仍以所居之地“世里”著姓,汉语译之为耶律氏,复赐后族姓萧氏,故北番唯耶律,萧氏二姓也”。(见《契丹国志》)卷二十三/221页)《宏简录》云:“契丹后族乙室拨里,世任国事,比萧相国,故称萧氏,舒鲁氏兄子萧翰妹,复为太宗之后,故后族皆以萧为氏”《辽史纪事本末》注云:“太祖命后族姓萧,则述律本回鹘姓,改为萧氏。”《考异》曰:“契丹语述律汉语译之为萧。”可见辽之萧氏皇后,原本是不姓萧的。

《天府广记》中载有辽萧后的一首讽谏歌曰:“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吏人。不如塞奸邪之路今,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丞相来朝兮佩剑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褐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蓄兮爪牙兵。可怜后代兮秦天子,犹白宫中兮望太平”。

这首歌一说是辽末代皇帝的文妃所写,谏讽天祚帝;一说为太宗的靖安皇后所写,是谏讽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总之是歌语双关,大义凛然,必然是汉族文人的笔法和气质而无疑。可见全辽萧氏皇后其多为汉族(汉化回鹘)的裔民了。

唐天复二年(902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之地,掠去汉族生口达九万五千余人。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在辽史上所谓的汉人城即此。应州萧氏皇后的祖族,很可能就是在这次俘掠中被擒去的。

应州现有刘霍庄的村名,但明代《应州志》载之为“留回庄”,可能就是因定居过回鹘人而得名。《辽史》载:“辽太祖淳钦皇后,其先为回鹘人……”这与“留回庄”村名之渊源相合。

“回鹘”是我国古代民族之一,其先祖为匈奴,北魏时称高车部族,或勒勒,散居于漠北之地,以游牧为生,唐大业中因反抗突厥贵族的压迫,依附于隋。

后来与唐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从属关系,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改称为“回鹘”,在唐代末叶,同沙陀部族人来雁门关外地区神武川定居,这也说明在雁门关外应州是有回鹘裔民的。故辽太祖淳钦皇后其祖先既属回鹘人,所以也不排除为是土生应州人的可能性。3.萧太后怎么死的

萧绰在统和二十七年的十一月初一(1009年11月20日)为耶律隆绪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在辽景宗、辽圣宗年间四十年有余的摄政生涯。萧绰出发去南京安享晩年,十二月初五(12月23日),萧绰病重。十二月初八(12月26日),耶律隆绪宣布大赦天下以为萧绰祈福。

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1009年12月29日),萧绰逝于行宫,终年五十七岁,耶律隆绪服丧三年。

统和二十八年正月初一(1010年1月18日)耶律隆绪不受朝贺。初四(1月21日),耶律隆绪至乾陵。二十三日(2月9日),将萧绰灵柩安放于乾州涂殿。二月初六(2月22日),宋朝派王随、王儒前来吊唁祭祀。十九日(3月7日),高丽派魏守愚等前来吊唁祭祀。同月,派左龙虎卫上将军萧合卓将大行皇太后遗物馈赠给宋朝,并派临海军节度使萧虚列、左领军卫上将军张崇济等前去感谢宋朝的吊祭。三月二十四日(5月10日),耶律隆绪给萧绰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同月,宋、高丽派使者前来会葬。四月十五日(5月31日),葬萧绰于乾陵。

重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六(1052年11月29日),辽兴宗耶律宗真增耶律贤孝成皇帝谥为孝成康靖皇帝,更谥萧绰圣神宣献皇后为睿智。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族和鲜卑族是怎么灭绝的?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少数民族被灭亡了?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学中国古代历史可能80%都是中原上的历史,对于草原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但是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中原和草原的结合,两者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也会相互影响发展历程。从汉朝开始,匈奴和鲜卑等异族就开始出现在中原的视野里,因为中原的统一所以草原上也会统一,双方时不时也要进行一番交战。不过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当时有很多异族就直接消失了,或者说是被灭族或者通化,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契丹族和鲜卑族他们是怎么被灭绝的呢?

华夏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构建起了华夏民族和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有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华夏文明进行攻击和骚扰,有的胜利了,有的失败了,胜利的少,失败的多,然而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最终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由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本身的特点,游牧民族逐水草生存,一旦遇到雨雪灾害,抢掠富饶的农耕文明便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每个中原王朝都有对应的游牧民族:

夏商时期的东夷、西周的犬戎、东周的山戎等,齐桓公的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打山戎的路上。周幽王宠信美丽的褒姒,引起申侯联同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战国时,秦昭王开始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使蒙恬统领十万众北击胡人,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等等。

汉代,匈奴不时入侵,刘邦曾被围于白登。与匈奴有时和亲,“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但仍时有争战。唐诗里面,有人们熟知的诗句“誓扫匈奴不顾身”、“羌笛何须怨杨柳”等等。羌族也是很古老的族名。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羌字在甲骨卜辞中已见到。

公元207年,东汉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将东胡各少数民族迁徙到河北地区;公元216年,又将北方降汉的匈奴安置在并州,分五部加以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十六个政权:

前赵(匈奴304-318) 后赵(羯319-350) 前秦(氐351-394)

前燕(鲜卑337-370) 后燕(鲜卑384-409)西秦(鲜卑385-431)

成汉(巴氐304-347) 后凉(氐386-403) 南凉(鲜卑397-414)

南燕(鲜卑398-410) 北凉(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

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主政中原的简表:

时间 中原王朝 游牧民族王朝 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 匈奴

220年至581年 魏晋六朝 匈奴

386年至556年 魏及其前后的北方汗国 鲜卑、突厥

581年至907年 隋、唐 突厥

907年至1123年 辽 契丹

960年至1279年 宋 契丹、女真

1115年至1234年 金 女真

1206年至1368年 元 蒙古

1368年至1644年 明

1616年至1912年 清 满洲

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一些游牧民族消失了,或主动或被动。先来看看强大的匈奴、突厥: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一部分匈奴族南迁与汉人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突厥部分:一部分融入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部分西逃中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消失的古代民族:

吐谷浑: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其实就是从我们辽宁朝阳走出去,在甘肃青海一带混得风生水起的鲜卑人,后被各族同化。

沙陀族:出自于西突厥部,史书记载特征属于突厥白种人,游牧在新疆哈密周围,曾经依附于吐蕃,既藏族。后投奔唐,曾经帮助唐征辽东打朝鲜,后来被安置在朔州,太原,忻州一带,唐末大乱时候建立过三个政权,定都洛阳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定都开封的后晋高祖石敬瑭,定都开封的后汉高祖刘知远,郭威,赵匡胤都为后汉打过工。沙陀族后来被汉族同化。

乌桓:被曹操灭族,余下10几万人迁到中原被汉族同化,应该是鲜卑人同族。

契丹: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

最近的血缘为达斡尔族,黑龙江分布较多,齐齐哈尔的讷河附近,末代皇后婉容就是达斡尔族人。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人最后被灭绝了么?辽国灭亡后契丹人都去哪了?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契丹人就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了,契丹人建立辽国一共存在了219年,等金国灭辽后,为什么这些契丹人就从历史上慢慢消失了呢?今天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起源于东北地区,早年契丹依附于后突厥汗国,等后突厥被灭后,契丹人又一直被回纥统治。直到唐朝末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继承可汗位,正式称帝立国,国号为契丹,947年才将国号改为辽。1115年,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此后在金国的进攻下辽国被灭,随着辽国的灭亡很多契丹人都选择同化为其他民族。所以契丹人逐渐在历史上消失,并不是因为他们被灭绝,只是慢慢成了其他各族的人民,或者是舍弃了契丹的叫法,目前生活在云南的本人就是契丹族后裔。

历史上,契丹曾一度控制整个中国北部和中亚地区,逼的中原王朝只能俯首称臣,当然宋朝对外几乎都是只有俯首的份。原本契丹被分成了八个部落,此后这八个大部落选择联盟组成大贺氏联盟。当时的契丹还只能臣服于中原之下,向大唐进贡,唐朝还在契丹设立都督府,并且赐李姓。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曾起兵反周,但最后兵败只能再次依附唐朝。

直到唐朝末年,国力每况愈下,藩镇割据,中原就此陷入一片混乱。契丹也趁势扩展疆域,打算脱离大唐的掌控,自立为国。等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以后,终于是把契丹带入巅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基本是把中原那一套规章制度都拿来用了。此后耶律阿保机任命汉人制定各种典章,而且还发展契丹自己的文化,发明了契丹文字。947年,辽太宗灭后晋,此时辽国国力来到了顶峰时期。

不过辽国也难逃逐渐走衰的命运,等辽兴宗上位后,佞臣当道导致朝内贪污腐败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军队日益衰弱。此后的辽国皇帝也没再出一位有能力的明主,能够改变现状。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最后建立金朝,此后辽国内乱不断最终被金灭国。辽国被灭后,契丹人还有一个去处就是耶律大石在新疆一带建立的西辽,但西辽仅存88年就被伊尔汗国兼并。

此后契丹人开始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不过契丹族人口众多,不可能凭空不见。实际上当时很多契丹人为了躲避战乱,都改成了汉姓,然后在云南一带生活。很多云南地区早期的人就是契丹族后裔,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契丹人会突然消失的一个假象。

展开阅读全文

辽国灭亡之后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没有了?

全文共 20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历史上,并非仅仅只有汉族一个民族,还有来自周边国家朝代的民族,以及入侵中原取代汉族的民族。辽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看历史背景为宋朝时期的武侠小说的时候,可以看到有他们的影子,例如《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等。而辽国是一个由契丹族组成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等到辽国灭亡之后,就好像没有了契丹族的影子呢?契丹族又去了什么地方呢?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过半农半牧生活。曾经建立辽国,与西夏、宋并存,后被金所灭。部分契丹人西迁又建了西辽,再次被蒙古人灭国,至元朝,契丹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曾经盛极的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何现在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

有书君认为有西迁、有内移,有融合、有改名,名称变了,血统还在。契丹族的消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融入国内其它民族之中;二是西迁,一路向西,走到西亚地区。1.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辽朝被金灭亡后,契丹人多数成了金国的臣民,金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歧视契丹人。将其姓氏按照女真人的语言改成了女真姓氏,改契丹人的耶律姓氏为移剌,改萧姓为石抹,同时为方便统治,对其中一些上层契丹人直接把女真的国姓完颜赐给契丹人。

这样,一部分契丹人就融入了女真人之中。比如近代中国知名满族作家老舍的满族姓氏是舒穆禄,而舒穆禄这个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契丹姓氏石抹氏,所以这就是契丹女真化的一个例子。

金国入主中原之后,大量女真人内迁进入中原地区,同时内迁的还有许多归顺女真的契丹人。而他们进入中原之后,也和内迁的女真人一样迅速汉化。

还有一部分契丹人,分别投靠了蒙古族和西夏的党项人。西夏灭亡之后,投靠西夏的契丹人也被编入蒙古军队之中,最终这两支契丹人都融入了蒙古族之中。到了元代,多数契丹人已融入女真、蒙古、汉族,少数融入达翰尔族、哈萨克族、本等族中。14世纪中叶之后,契丹族的名称没有了。

《元史·世祖本纪》中说到:女真、契丹,同汉人。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能汉语者,同蒙古人。即:会说汉语的女真人和契丹人都被划入了汉族之中,而在西北地区不会说汉语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则被划入蒙古族之中。

金朝被蒙古灭亡之后,大多数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都基本融入到汉族之中。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蒙古人一律视为汉人,融入了汉族之中。因此融入到了汉族和蒙古族当中的契丹人最多。2.西迁至中亚、西亚

辽灭后,耶律大石带了近两百人转战西域,没想到却在西域打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西辽国,后来西辽被蒙古骑兵所灭。一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剩下的契丹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善于金戈铁马的成吉思汗,曾使用大量契丹族随其四处征战。

而追随征战的契丹人,随着亡宋、灭金、平大理、破高丽、西征欧洲,开始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中亚、西亚。有的在当地定居做官,有的戍守一方。

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有一个叫哈扎拉的民族,这个民族分成八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名叫达尔契丹,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是西辽灭亡后逃到此地的西辽契丹人的后裔。欧洲人有称中国人为""契丹""的习惯,跟西辽的历史有关。3.有相关的民族与族系

一部分契丹人留在了故地,也就是现在内蒙的赤峰、通辽、辽宁、吉林一带,是在北部和东北的契丹人。跟随出征的契丹人,留在当地的,难以壮大,为了生存要么隐姓埋名、要么融入其他民族,慢慢没有了契丹人。

虽然契丹族没有了,但还是有一些其它的民族或者民系自己认为和契丹有着传承关系。比如最直接的是分布于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

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他们有传说,称自己的祖先跟随一个契丹将军来到现在的聚居地,近代基因研究也证实达斡尔族和契丹人有比较高的基因相似度。

达翰尔族可以说是契丹人的后裔,他们保留了一些契丹族的风俗,是契丹人留下的习惯。达斡尔现在居住的地方是大鲜卑山,他们称自己是鲜卑后人。大鲜卑山地区是鲜卑族发源地,而契丹族的发源地也在这里。辽金灭亡后,这里是满族(女真)的所在地。

另外,在云南施甸县有一个叫""本人""的族群,也被认为可能是契丹人的后裔。他们虽然分属十几个民族,但其中许多家族的家谱最早都姓耶律。现在专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投靠蒙古军队并随其南征至此之后,在此定居的一部分契丹人后裔。

我国专家通过DNA上古基因鉴定,云南的""本""人与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同于现在的达斡尔人。

总体上来说,契丹人在辽朝灭亡之后,多数已经融入了其它民族之中,最主要的是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少部分则融入了满族(女真)和其它中亚、西亚民族之中,如阿富汗达尔契丹部落。另有一些支系则成为了今天的达斡尔族、云南本人,但是与过去相比人数已经不多,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但血缘族系还在。

最后有书君要说56个民族里没有契丹族一点也不奇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融合的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古老民族的称呼没有了,比如女真、契丹、羌族。但一些新的民族产生了,比如回族,元代是形成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所以,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不变,而名称会发生一些变化,或消失或改变都属于正常变化。各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相互离不开,共同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人是怎样的一群人,如今哪些姓氏是契丹人留下的?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契丹人,估计很多人仅仅只是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听说过一些,但很多东西还是不清楚的,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可以说是知之甚微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契丹人姓氏方面的事情。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我国历史来看,契丹建国是从公元的九一六年开始建立,一直到公元的一一二五年辽国诞生,契丹建国的历史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辽王朝也已经逝去了近九百年。虽然说,契丹建国曾经所创造的辉煌,很多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磨了,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印记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谈起契丹人,对于契丹人的姓氏就会想到耶律和萧氏这两个姓氏,其他的姓氏大多都没有人知道。那契丹人的姓氏到底是来自哪呢,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呢?根据《契丹国志》之中的记载,契丹族原本是没有姓氏,他的族人都把山川地势作为自己的名,而对于耶律这个姓氏,其最开始也是河流的名字,这条河位于契丹人居住地方,后来随着发展,耶律这一词才被作为了部落名字。契丹人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都没有自己的姓氏,人们都是用部落的名称来区分不同的地区。

《辽史·后妃传》中曾写到,辽朝的皇帝尊称为刘氏,他应该是为了向汉高祖刘邦看齐,希望像他一样有勇有谋;而其大臣贵族则以贤臣萧何为榜样,故而称为萧氏。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辽国其他的百姓也开始逐渐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一直到辽国灭亡后,耶律氏的族人为了躲避祸乱,才放弃了耶律和萧这两个姓氏,从而改为其他的汉姓。

除此之外,契丹也曾出现过其他姓氏。在930年,东丹王其长子耶律倍投奔了后唐,被当时的皇帝赐名为李慕华,而跟随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赐于穆、罕、罗、易、盖等汉姓。以上这些,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契丹人的姓氏。对于契丹族,随着新旧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它们使用汉族姓氏、学习汉族习俗文化,已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翁牛特是什么意思 揭秘翁牛特旗和契丹的关系

全文共 1713 字

+ 加入清单

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这片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翁牛特旗曾是商、匈奴、鲜卑、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那这次主要是跟大家讲讲,翁牛特旗和契丹之间的关系。在古代,翁牛特旗属于冀州,西晋时期翁牛特旗的东边为契丹之地。可能有朋友还不太理解翁牛特旗中的“翁牛特”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句蒙语,其含义非常特别,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翁牛特旗的历史吧。1、翁牛特的本意

翁牛特旗,地处塞外的一片沃土,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亮点,中华第一龙——碧玉龙从这里出土,强悍的契丹人在这里发源,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疫情渐退的春天,塞上花开时节,玉龙之乡翁牛特旗的蒙古王城盛大开业,一时间人潮涌动,着实火了一把。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翁牛特旗曾经有过怎样的历史,蒙古王城的“王”是怎么回事?

近些年了,旅游火热,都在打文化的招牌,说白了,文化就是指历史的厚重。

关于“翁牛特”何意,这也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以“诸王”说比较流行,引申为“诸王会盟”,这词根的来源是“王古兀德”,而翁牛特也写作“翁里部特”或“翁努兀德”,不应是“王古兀德”,翁牛特的本意是“神圣”的意思更确切,引申为“神圣的山”。

翁牛特,在汉文史料中最早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皇明北虏考》,称之为“罔留”;明代的《武备志》写作“往流”,这都是翁牛特的不同汉文译写,指明代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

兀良哈三卫最早游牧在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到成吉思汗时代迁移到洮河上游,居大宁路,属辽阳行省,即在屈裂儿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的朵颜卫,洮儿河流域的泰宁卫,嫩江与福余河一带的福余卫,到了明宣德年间,又逐渐迁到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与赤峰市一带(其中的泰宁卫迁到赤峰地区),这里恰恰是契丹人兴起的地区。2、兀良哈的族源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统称兀良哈三卫。

冯继钦在其所著的《契丹文化史》中说:明代嘉靖年间谪居辽东的卢琼认为:兀良哈三卫“契丹阿保机遗孽也”,“善剽掠,即杀人寇抄,髡其发以自标”,“似仍保持契丹遗风,这些契丹人已蒙古化”。

李健才在其《明代兀良哈三卫》一文中说:“兀良哈本东胡遗种,有契丹以来的遗风,他们的发式为髡发秃头,与蒙古辫发索头异。他们的经济‘稍业农耕’,与蒙古专营游牧异。”

拉施特《史集》中也把兀良哈另为一族,归属于东道诸王管辖。

成吉思汗成为蒙古高原的统治者,封其二弟合撒儿、三弟合赤温(这时合赤温已经去世,由其子按赤台)、四弟斡赤斤,异母弟别勒古台的领地在蒙古高原的东边,也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东道诸王”,其统领的部众冠以“翁牛特”、”往流”或“阿巴噶”的称谓,其属民并不是蒙古部,而是归属蒙古的北方部落。

从历史的点点滴滴来看,翁牛特部是以契丹遗民为主(成吉思汗兴起,至少有几十万契丹遗民加入到蒙古行列)。3、成吉思汗弟弟的部众

据《蒙古游牧》记载:元太祖同母三弟诺楚因(合赤温),其后裔蒙克察罕诺颜有二子,长子巴颜岱青洪果尔诺颜号所部为翁牛特。

另外,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他们所领有的部落也称翁牛特,二弟合撒儿与幼弟斡赤斤也有部分部众称为翁牛特,明宣德年间,斡赤斤的后裔阿礼失里出任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指挥使,泰宁卫就是翁牛特部。

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翁牛特部首领逊杜陵归顺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被封为扎萨克多罗杜陵郡王,诏世袭罔替。

逊杜陵与其叔栋代青受封原藩地,也就是世袭领有的现在的赤峰翁牛特旗全境,赤峰市松山区大部分,河北围场(留意史料,在契丹王朝时期,这一地区恰恰是遥辇八部中的楮特部,遥辇八部联盟长洼可汗的世袭牧地)。

部长逊杜陵,济农栋代青,后来清政府置翁牛特左右两旗,逊杜陵为右翼郡王旗,世袭多罗杜陵郡王,领地今赤峰松山区与围场(王府建在今赤峰市松山区老府村);栋代青为世袭扎萨克赐达尔汉岱青贝勒,领有翁牛特左翼郡王旗,领地今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王爷府又称贝勒府,建在今翁牛特旗乌丹镇朝格温都,正北靠朝格温都山,东北是布敦乌拉山,西北是乌兰套鲁盖山。

到了民国年间,翁牛特左翼郡王旗第十四代贝勒拉沁旺楚克晋升为郡王。

溯源翁牛特旗的历史,这是一门严谨又高深的学问,具备无穷的民族文化渗透力。

展开阅读全文

胡人是哪里人?古代匈奴人,契丹人,胡人,突厥人等都是现在的什么人?

全文共 171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融合了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历史和所处于的位置、自然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中国北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定义是:特指当时生活繁衍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迁徙”、“各有分地”。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少量的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有匈奴人、契丹人、胡人突厥人等。匈奴人:多次侵犯中原政权,最终灭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大草原建立国家的民族,也是一个极其好战的民族,战国时期曾经进攻燕国,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文帝和景帝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首领率4万多人南下归附汉朝,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公元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北匈奴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投降汉朝的南匈奴在西晋后期造反,建立“汉国”。(取名汉,是因为当时造反的匈奴首领自认为是汉朝皇帝的亲戚)这个汉国消灭了西晋,但随后又被羯人建立的赵国灭族。匈奴从此在中国地图上消失。契丹人:形成今天的达斡尔族,部分融入满族、蒙古族、汉族

契丹族起源于鲜卑族的柔然部。“契丹”在鲜卑语中代表着马蹄铁,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今天蒙古人的祖先。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生活。在北方部落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逐渐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他们在内蒙中部地区独立。,后来吞并了辽东、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代,后建立辽朝。契丹人大多融入了其他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汉族等。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最正统的后裔。在俄语、希腊语,中国也被称为“契丹”。现在的俄语中,中国的发音就是“Kitay”契丹。胡人:被匈奴人击溃,最终灭族

胡人一般特指东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先秦《逸周书》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多次交战。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而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也顺道击败了东胡。匈奴崛起后,对东胡发起猛烈攻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瓦解,成为匈奴的奴隶。还有部分东胡人退居鲜卑,演变成鲜卑族。突厥人:演化为维吾尔族

突厥是今天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世界还有1.3亿使用突厥语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突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

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起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突厥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和历法。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会回鹘人吞并,演化成今天维吾尔族。

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波澜壮阔的华夏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国是谁建立的?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全文共 3439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元9世纪,甘肃西部地区的高昌回鹘人,青海地区的吐蕃人和吐谷浑人,鄂尔多斯河的唐古特人,山西已被的沙陀人,满洲的渤海国人以及河北北部地区的契丹人,将中国北部的边陲地区瓜分。而契丹人则是很快就表现出他们是从907年起,相继在开封建立的诸王朝之最可怕的对手,他们不失时机地组成了一个国家。

这些契丹人是4世纪鲜卑人的后裔。他们本是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民,牧民和农民生活方式在这些地区结合在一起了。大量汉族农民在那里与突厥或蒙古血统的部族杂居。与汉族地区的为邻,解释了契丹人必定要迅速采纳他们近邻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原因。从924年起,契丹人向西发动了一次攻势,以便确保与唐古特人和吐谷浑人的结盟。他们于次年摧毁了渤海国。在他们对北京地区发动大获全胜的进攻,并且将北京作为其京都之一(南京)时,便为其新生的帝国取名为辽王朝,这是西拉木伦河(辽河)的汉文名称。

946年,他们长驱直入地入侵到开封,并导致了后晋的崩溃,在那里俘虏了后晋宫廷的人员和匠人,洗劫了那里的地图、官方档案、镌刻有经典的石碑、滴漏和乐器。他们在更大幅度地侵占了今河北和山西诸省之后,便于986年一直推进到满洲。辽王朝很快就达到了其势力的鼎盛时期。

他们的侵犯活动于11世纪初年,推进到了黄河流域,宋王朝被迫于1004年在黄河下游的澶渊与之签订和约(澶渊之盟)。辽帝国的疆域,不仅覆盖了满洲和东蒙古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还包括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区和北京地区。但辽帝国事实上的统治权,却扩大到了从满洲和朝鲜直到天山一带的整个草原地区。满洲北部的女真部族、高丽、鄂尔多斯的唐古特人,甚至宋朝本身都被迫承认是它的附庸。辽王朝与日本和阿拔斯王朝保持着关系,而巴格达宫廷曾向契丹的一位公主求婚。甚至在蒙古人扩张之前,他们之间就经过草原地区而建立了关系。

这无疑解释了为什么“契丹”这一名字在13~14世纪时,便被蒙古人推广开了,它以Kitai或Khitai的形式,变成了波斯文、西突厥文以及在东斯拉夫文中的“中国”的名称。众所周知,该名称也被强加给了那些曾赴东亚蒙古帝国旅行的欧洲人。马可·波罗就认为,中国北方是“契丹国”。比草原人的政治地位更为重要的,则是他们在贸易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推动了“契丹”一名向帕米尔以外和欧洲地区的传播。宋代中国的中原王朝,从1004年起向辽王朝交纳的岁贡,可能被它用于这些半外交半贸易的活动了。汉人的观念认为,这些活动目的在于加强一个王朝的威望。澶渊之盟强加给宋王朝的岁贡,被定为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丝绸。

但到了1042年,继辽帝国为宋辽、金、元在北京的都城遗址示意图王朝反击唐古特人的战斗提供援助之后,岁贡被增至20万两白银和30万匹丝绸。如果说这些巨额财富的一部分流入西域,而成为过境贸易的商品,那也没有任何出乎意料的地方。因此,宋王朝的经济发展,可能在其近邻和甚至是更为遥远的地区,引起了震动与反响。此外,中国中原的影响,似乎在契丹人势力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中,都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从10世纪初叶开始,这些民族就已经被深刻地汉化了,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农业生产、钢铁厂、纺织车间和城堡。

从920年起,他们就感到,为记录他们的语言,需要创造一种近似汉文方块字那样的文字,这种作法发生在后来采用模拟回鹘文的记音体系之前。辽帝国的国家机构都是从中国中原的模式中搬抄来的。随着政治制度的巩固和社会的变迁,他们的文化也趋向于与中国中原文化相结合。在辽王朝统治期间,就如同在继他们之后的金王朝统治时代一样,其全部文化活动都集中在北京地区。如果说北京是一座对草原影响广泛的开放城市,那么它仍然首先是一座汉族城市。可能各种原因,都推动了辽王国开始时的削弱和后来的衰落。早从11世纪中叶开始,契丹人就丧失了战斗士气,对其近邻采取了一种防御姿态,建筑了城墙、城郭和防御要塞。作为一种“无害”宗教佛教的影响,以及中原王朝的财富与其文化的影响,似乎都对他们的风俗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

12世纪初叶,继一系列灾难性的旱灾、涝灾、皇族宗室的内讧,以及那些以“女真”之名为人所知的通古斯部族在东北取得进展之后,辽帝国的衰落加剧了。宋王朝曾与之结盟以反击辽王朝的民族,是位于今黑龙江省的女真人,其压力从1114年起变得更加强大了,它导致了1124~1125年间契丹帝国的崩溃。契丹的一部分贵族可能迁徙到了新疆的回鹘人中,他们在回鹘人的帮助下,于1128~1133年间在伊犁河流域创建了一个以“喀喇契丹”(Karakitan,黑契丹)之名著称的王国,或者根据汉人的说法,那就是“西辽”王国。

这个突厥一蒙古族的王国已被深刻地汉化了,但它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并被基督教景教派所渗透。它立都于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巴拉沙衮(Balasaghun),可能一直扩张到疏勒和撒马尔罕地区。中原王朝的影响,又通过它的媒介作用,而重新传到了位于帕米尔山脉两麓的地区。它于1141年在撒马尔罕附近,取得了对塞尔柱(塞勒术)突厥人的胜利,这无疑促进了西方有关约翰长老王国的中世纪传说的形成。它已经向基督教世界提示说,在亚洲可能有他们的一些反对伊斯兰教的盟友。西辽王国,最终被成吉思汗的军队于1218年摧毁。牧民和骑兵的西夏帝国在中国西北地区,吐蕃人的入侵似乎是宋王朝在1036年左右之前的主要关心焦点,但其他民族在这些地区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政治集团。鄂尔多斯的牧民唐古特人,实际上是一个与唐代羌人具有亲缘关系的民族,他们于1002年一直扩张到西蒙古和甘肃。

1028年,他们由于经商而变富,从而夺取了两大贸易交流中心,即直到当时仍由吐蕃人统治的武威和回鹘人控制的张掖。1038年,他们创建了一个帝国,并采用一个古老汉文名字,自称“夏”,立都于兰州北部黄河河道附近的今银川(古宁夏)。这就是“大夏”人,根据汉人的称呼,他们就是西夏人。其统治阶级是由鲜卑的混血民族唐古特人(他们是5~6世纪北魏帝国的缔造者拓跋氏人)和吐谷浑人组成的。这些统治者是民族混血的产物,控制着一个其居民差异极其悬殊的国家,其中包括唐古特人、汉人、突厥人、回鹘人和吐蕃人。那里也有多种生活方式混存,有农民、骑兵、游牧民、半定居的牧民等。

西夏国在扩张到甘肃的鄂尔多斯、陕西的北部和满洲西部的边陲时,确实吞并了草原和沙漠地带、绿洲和农业区。如果说其经济主要是饲养马匹、绵羊、骆驼,如果说汉人普遍种植的小麦、燕麦和谷子为基础,那么经商活动在该帝国中也具有某种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夏人确实控制了宋帝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交流,稍靠北方又控制了通过鄂尔多斯,而把东南蒙古与甘肃、青海与吐蕃联系起来的道路转运过境的一切商品。其中最大宗的交易当然是这些地区与宋代中国中原的贸易了。在边市之上,胡族人“出口”的物品主要由马匹、骆驼、黄牛、绵羊、蜂蜡、地毯和皮货组成,而“进口”的物品则由丝绸、香料、药品、瓷器、漆器组成。不过,当时主要是涉及到汉地盐的大规模走私,促进了西夏帝国的富庶。此外还有其他的物品由于宋室无力排除西夏人的入侵,所以被迫于1044年签订迫使它纳贡的条约,其总额为13.5万匹丝绸、7.2万两白银和3万斤茶叶。

正如宋王朝向契丹人纳贡的情况一样,这些财产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被西夏人用于转口贸易,或者是当作交换货币了。无论如何,史书中对于茶叶的记述值得在此一提,因为它证明了茶叶的饮用,自唐末以来,就在草原地区的所有游牧民和吐蕃的山民中蔚然成风。宋王朝为摆脱西夏人在西北的这种令人窘迫的存在而作出的努力均一无所获,它于1081年发动的反击,除了削弱王朝之外,再无其他作用。但西夏国于13世纪初叶,也开始遭到了蒙古人的最早入侵。它于1225年与蒙古人结盟,以反对金帝国,但这也未能使它避免最终于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军队所摧毁。

这个骑马民族和牧民族的帝国,就这样寿终正寝了,其居民的大部分均由汉族农民和市民组成。西夏帝国的这种混合,也表现在它那骑马民和游牧民族本来就是同时模拟了中原汉地和吐蕃的社会制度的特征。西夏统治阶级所操的语言(我们最近才知道它是指一种近似中国西南彝人语言的藏缅语言),从未被书写下来。他们最早曾像在吐蕃那样,企图创立一种模拟印度文的文字,然后又使用了一些根据汉文的原则而设想出来的文字。结语

我们应该相信,这种非常复杂的记音体系,要比印度类的语言符号更适合西夏语,所以这种体系被采纳和普及了。人们还掌握着用这种文字撰写的大量文献、辞书、佛道经文、译作西夏文的汉文经典以及刊本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契丹人过春节吗 契丹春节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契丹人的风俗不同于汉人,但后来契丹统治燕云十六州后,很多社会风俗开始向汉人靠近。不过当时生活在北方的契丹人依旧是按照旧的习俗生活,所以在同一个民族内渐渐呈现出了两种形态。而契丹也是过春节的,其实契丹有很多习俗例如日仪、祭山、射鬼箭等,和汉人的某些仪俗有着相似之处。那契丹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其实内容也挺丰富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1、正旦朝贺

契丹人除夕之夜,契丹皇帝要亲自主持宫中岁除仪式,这一仪式有其神秘色彩,又充满了草原民族的气息。

首先由敕使与主管刑狱的北面官夷离毕率领执事郎君来到殿前,将盐和羊膏放到火中燃爆,接着由巫与大巫按照次序赞贺火神,因为在契丹人的信仰中火是最神圣的,可以扫除人世间的一切污秽,这类似于汉族除夕用爆竹驱邪相类。

契丹人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他们称之为“正旦”,契丹语为“乃捏咿叽”,这一天契丹朝廷要举行盛大的朝贺仪,契丹皇帝接受大臣贵戚、皇族与后族的朝贺。

这朝贺仪的风俗,最早见于史料是契丹人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即位后的第二年,耶律阿保机在“御正殿受百官及诸国使朝贺”;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四年(公元941年),发布诏令,“正旦”,也就是春节,与中原各国互派使者,共贺正旦,并且规定了一套“拜礼”,就是地位显赫的亲王都要行四次拜礼,每次五拜,看来很繁琐的,令出使契丹的韩琦赋诗曰:“礼烦偏苦元正拜”,这讲究还是颇多的呀!

2、正旦“惊鬼”

契丹人过春节,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宗教色彩。

在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糯米饭里掺和白羊髓,做成拳头一般大小的团子,每个毡帐放四十九枚。五更时,人们将饭团从帐中掷出,可以全部掷出,也可以不掷完。

待到天亮后,再检查计数帐外饭团数量,若是偶数,则认为吉祥如意,便举行盛大的宴会,把盏畅饮。

如果是奇数,就命令十二个萨满,也就是巫师持箭摇铃,绕帐歌呼,帐内则在炉中爆盐,烧地拍鼠,叫做“惊鬼”,此后要在帐中住满七日,才可以自由走动,谓之祈福。

这除夕日爆盐制造声响下跑所谓的“鬼”,与汉族除夕夜放鞭炮的习俗几类呀。同时,这一习俗也说明契丹人对鬼神的敬畏。

清代诗人史梦兰有咏契丹人春节习俗诗:

米团分抛五更时,绕帐铃声到日移。

昨夜春书刚进御,和风已上碧缯旗。

3、鞭春牛

契丹人在立春这天也要“鞭春牛”,但牛对于契丹人而言是吉祥物不能鞭,所以,契丹人就用土筑一个“土牛”,契丹皇帝率文武大臣来到土牛前祭拜。

立春日,契丹妇女还要进“春书”。什么是“春书”呢?据《辽史》记载:“刻青缯为帜,象龙御之,或为蟾蜍,书帜曰‘宜春’。”这似乎也与宗教有关,象征新的一年万物会繁荣昌盛。

契丹人称人日为元七,也就是正月初七。

《辽史》中记载:“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契丹人在正月还有一个节日,也就是“放偷日”。

到了正月十三,契丹君臣上下,放偷三日,也就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

据洪皓《松漠纪闻》载:“是日,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亦有先与室女约至期而窃取者,女愿留则听人。”

看来,这放偷日偷个媳妇是最快慰的事呀!

展开阅读全文

契丹人后来演变什么民族 契丹人后裔是什么族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内的各个民族复杂多样,自古一直传承到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很多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有些是因为居住的地域相近,有些是因为两族通婚,但是更多的还是保存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过在从前的古代,中国并不只有这些民族,只是有许多民族因为天灾或者人祸而逐渐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古时候很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如现代,因此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比如天灾,地震,海啸,干旱等等,这都是会导致一个民族消失,而人祸则是诸如战乱,民族内的利益纠葛,这些也都会导致一个民族变成历史。

而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过一个民族,曾经他们在古代有着不俗的地位和势力,可惜最后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民族就是契丹,契丹族在我们现在人的认知里,还是保留着一些记忆的,不过其中很多的印象是来自十几年前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以及一部武侠小说,这就是《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中有一个角色叫做乔峰,他是当时契丹族的族长,是最强的勇士,他敢爱敢恨有担当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契丹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这也只是小说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真正的契丹族的名人当属耶律阿保机,他是真正的带领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契丹族是唐朝时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前一直生活在草原上,靠放牧贩卖牛羊为生,不过契丹族的人口在当时是较为多的,他们还拥有很优质的战马,因此组内的人民是不满足只在唐朝的统治下生活的,他们迫切地想要进入中原,想要拥有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不过当时契丹八个部族并不是凝聚的,直到耶律阿保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

当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族,建立了辽国,随后成了辽朝,可谓是对中原的统治有着很大的影响,契丹的政权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灭亡了唐朝,后又承接了金朝,辽、宋、金三个国家在当时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互相牵制互相掣肘,一时间倒是没有出现大乱战。

不过后来因为辽国被蒙古的部落打击,最后辽国才渐渐抵挡不住其他国家而战败,但是也给其他的国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中原的百姓对于契丹族还是感到很头疼的,不过随着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被女真建立的金朝灭亡,契丹一族也几近灭亡了。

他们剩下的族民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大部分比较凝聚的就成了现在的达斡尔族,至今仍在自己的民族区域生活,而另外一小部分则四分五散和其他的民族结合到了一起,已经失去了契丹族的名号。因此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的契丹如此强大,最后却连民族的名号都没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