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平天国八旗战斗力(合集20篇)

浏览

6966

文章

124

篇1:秦军为什么叫虎狼之师 秦军战斗力为何更胜一筹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大秦帝国》系列作品,是以秦国为主视角,讲述从秦孝公开始,期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后由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的故事。秦国崛起后,其他各国都称秦国是虎狼之师,还把秦王说成是虎狼之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从字面就能很好的理解,正是因为秦军在战场上十分凶悍,又有严格的纪律,所以才会被比作“虎狼”。秦国的正式崛起是从秦孝公开始,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这也使得秦军实力逐渐和其他各国拉开差距。1、激励制度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提升秦军的实力呢?其中的激励制度非常重要。秦国实行军功制,无论士兵出生如何,只要能在战场上积累一定的杀敌数量,便可以得到爵位,那此后整个人生都将被改变。所以秦军为了战功,在战场上自然更有动力,求生欲望也会更强,这样的军队战力便会不断提升。2、严格的军纪

有了动力,严格的军纪和训练同样必不可少。不然上了战场,大家都各自为战,也形不成强大的战力。所以平时严格的训练尤为关键,这也是秦军素质提升的直接原因。在秦国当兵是要通过一系列考试的,这个考试自然不是笔试,而是考验能力还有毅力。士兵能力有高有低,目的就是挑选出最优秀的士兵,让大家可以共同进步。3、物资保障充沛

秦国能打赢改变国运的长平一战,除了白起指挥方面的功劳,跟秦国有着强大后勤力量也离不开关系。秦赵两军相持在长平,比拼的就是谁的辎重更充沛,在这方面同样秦军更胜一筹。当然,这里面的细节就更多了,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件事给办好,所以也能看出当时秦国上下十分团结。这才造就出了一支强大的秦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朝代更替 历法不会轻易改变 为何太平天国弄了自己的历法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之所以创造了自己的历法“天历”,是因为他们对完美和吉祥的追求,以及对“闰”字的避忌,但这一历法在天文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未能解决历法误差的问题。太平天国的历法仍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谜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宗教狂热和领袖意志的影响。

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运动,其与其他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之处之一是其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历法,被称为“天历”。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尽管朝代更替,国号年号变化频繁,但历法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农历在指导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太平天国却决定打破这一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历法。

天历每年有12个月,其中单月有31天,双月有30天,不使用闰月或闰日,全年共366天。此外,虽然天历沿袭了我国的干支纪年,但对12个地支进行了修改,将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还将二十八宿中的“鬼”改为“魁”。

天历的创立者冯云山在桂平县监狱期间,于1848年将其创造出来,他曾学习天文历算,并在广州的西洋教堂接触到西方历法,因此将这两者综合起来创造了天历。天历最显著的特点是坚持每年366天,不加入闰月或闰日。这一坚持导致了天历与实际太阳年的差异逐渐增大,为什么太平天国不愿意引入闰月或闰日来调整历法呢?

除了对完美和吉祥的追求外,太平天国还避免使用“闰”字,这个字有副、伪的含义,可能被解读为非正统的帝位或伪朝。太平天国坚决避免在历法中使用这个字。甚至在正式实行天历之前,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本来有“闰八月”,也改为“又八月”,可见他们对“闰”字的避讳之深。

太平天国曾考虑解决历法误差的问题,最初规定每40年有一年为“加年”,所有月份的天数都相同,为33天。后来改为“40年一斡旋”,即每40年有一个“斡年”,这一年所有月份的天数都是28天。然而,这两种修正都未能解决历法误差逐渐增大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坚持了每个月日期相同的原则。

实际的历法是由天文观测产生的,不能轻易改变,因为它们需要与自然界的现象相符合。太平天国创造的“天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完美和吉祥的追求,但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它与实际太阳年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太平天国坚持使用了十多年,但这个历法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四不像”的历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起的一场农人革命运动,不过,这场运动最后还是失败了,关于天平天国运动,有不少的人在议论,有的人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还是鼓舞了人们的士气,是一场自救运动,有的人说,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关于天平天国运动,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太平天国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为时局所迫加入义军,凭借其礼贤下士以及卓越的战略性思维,在义军里逐渐混的风生水起,最后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义军队伍,把蒙元从中原大地赶回草原放牧,从而建立了大明朝。他的生平事迹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传诵着。

转眼到了清朝后期,几位汉族后人,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带领队伍在广西金田村发动了反抗满清的农民起义,号称太平天国。仔细一比较,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朱元璋当时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支队伍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朱元璋的队伍受当时波斯影响,信仰的是明教。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则是受西方影响,信仰基督教,并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受上帝指派。洪秀全还把家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向周围的人宣扬基督教的好处。

不过有点小遗憾,洪秀全当时连《圣经》都没有读过,他宣扬的只是自己认为的基督教教义,发展到后来还说自己是耶稣的二弟,同为上帝之子。其次,两只队伍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大汉民族对中原大地的统治。

实际上洪秀全对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非常敬佩的,一直想恢复朱元璋当年驱逐蒙元,建立新朝的荣光。当年朱元璋是攻占南京城后,以此地休养生息,再与陈友谅和张士诚决战,一举获得掌控天下的权力的。所以当洪秀全也攻破南京以后,还专门去朱元璋的陵墓前祭拜,自称不孝子孙,欲以汉族正统后人的身份来领导太平天国起义武装。

洪秀全虽然敬佩朱元璋,希望可以驱逐清政府,就像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想想那种感觉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直抒胸臆啊。可惜洪秀全只学到了皮毛,朱元璋的战略意图、核心精神一点都没有学到。朱元璋当年攻打南京,以此为根据地休养生息,最后建立明朝。

洪秀全抛下战略要地武昌,占领南京后,重南京,轻武昌。朱元璋早年施行的方针可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啊,如此才避开了元朝朝廷的征讨,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最后一举定鼎中原。再看看洪秀全,1851年金田起义以后,洪秀全就迫不及待自称天王了,还同时分封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五人为东、西、南、北、翼共五王。

当年朱元璋登基以后可是勤政爱民、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勤俭节约。而洪秀全占领南京后,迅速盖好了自己的天王府,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洪秀全把自己当年所说的“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妻”忘的一干二净,每攻占一地,便挑选“有殊色者”扩充后宫,最后偌大的天王府后宫纳入了2000多名女子。

这些女子稍有怠慢,就有各种刑法伺候,包括三年不发新衣、罚饿、关小黑屋、杖责、砍手足、点天灯、砍头等等。这些刑法都一一记录在1857年出版的《天父诗》里。

太平天国的灭亡,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洪秀全攻占南京后,改南京为“天京”,安于享乐不思进取;

二、重视南京根据地,放弃了武昌战略要地;

三、提前称王,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

四、同时树立了清政府、地主阶级以及西方列强三个敌人;

五、称王以后又分封五王,各王相互制衡,争权夺利,最后诱发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终于分崩离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这些年来也会出现明显的改变。上三旗其实就是由皇帝直接统领,主要也分成了三种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也就是说在清朝入关之后,这本身就是由皇上来直接的统领,但是后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改变。

八旗制度并非一蹴而就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但是在这一个崛起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出而就。一开始所创建的分别就是黄旗、红旗、蓝旗和白旗,简单而言,在努尔哈赤时期白旗就已经出现。一开始在出现时,统领者就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在褚英的带领之下,也能够有效为后期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但伴随着逐渐的发展实力的增加,努尔哈赤的忌惮。后期越发不满,直接就选择处死自己的儿子。

交给皇太极

接着就把白旗固山交给自己的皇太极。在这一年又开始逐渐的扩充,从原先的4个变成了8个,因此在皇太极时代,显然正白旗拥有着较高的地位,最终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四大贝勒之一。皇太极在成为汗位之后,马上就会选择更换颜色,更是直接做出了对调,接着就直接进入到多尔衮的门下。

多尔衮的带领

在多尔衮的带领之下,很显然正白旗并没有能成为上三旗,在此时正黄旗、镶黄旗就属于三贝勒爷,可是现在已经被夺走,不过这并没有办法导致正白旗的实力受到相应的影响。可能是因为这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统领的一个部门,因此就会拥有着雄厚的实力,就算选择对调,就算选择调整也没有出现任何的影响,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实力,这也是当前主要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武装和统一领导:太平天国太平军战败湘军的惨状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曾经几乎取代了清朝政府的地位。然而,这个充满传奇的团体,在其漫长的战斗史中,也同样历经了若干次惨败。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场,就是在湘军战役中,20万人的太平军惨败于3万人的湘军。

那么,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为何如此绝望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武装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领导层的内部分裂和指挥系统的不统一

首先,太平军与湘军在武装装备上的差距,是在这场战役中非常明显的原因。太平天国的装备大多是清朝战胜部队缴获的普及硬壳火枪,虽然在近距离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但其射程和精度都远不及湘军使用的英式步枪。相比之下,湘军装备的英式步枪使用的是铅子香烟火药和硼铜炸药,其威力和精度相对较高,不仅具备了强大的杀伤力,而且相对灵活性更好。

其次,就是领导层的分裂和指挥系统的不统一。太平天国在战争中一直都面临着内部的分裂和对权力的争夺。而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指挥系统的效率,使其在战场上失去了应有的战斗力。太平军的士气、纪律和组织不如湘军,导致了整个军队在战斗中的混乱和无序。这样的局面,自然会使得太平军丧失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惨败于湘军之手。

太平军在湘军战役中的惨败,是多方面问题的综合表现。无论是武装装备、领导层的分裂,还是指挥系统的不统一,都是造成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败北的原因。对于这场战役的教训,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武装和统一领导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历史中那段沉痛的历史。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还能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在战斗前夕,太平军出现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状况:因为湘军使用英式步枪,太平军高层竟然该找来了一批英文翻译,希望通过翻译来更好地了解这种武器的特点和战术使用方法。然而,由于太平军的翻译水平十分有限,结果却弄巧成拙,导致了后来在战场上给湘军制造了不少便利。

更有趣的是,自从太平天国建国之后,它的国家元首、众将领以及各自的子女都被赋予了封号,以示荣耀。而在战斗中,这些官员和其子女却表现得十分懦弱,直接丢下手中武器而逃。如此一来,不仅导致了太平军缺乏高级指挥官,而且也使得国家形象受到了打击。

总之,湘军战役的故事,不仅让我们反思历史,回顾中华民族的战斗历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细节,让我们增进了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太平天国的抗争,不仅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同时也使得外国列强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上升,从而引发了不少后来的战争和危机。在这其中,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太平天国和湘军之间的战争和故事。从很多方面来说,太平天国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让人惋惜的纪录,但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名副其实的草根英雄史。无论是对于历史的思考,还是对于未来的希望,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客观、理性、有尊重的姿态。

最后,回到我们想开头的问题:太平天国在湘军战役中为何如此绝望?可以说,除了武装和统一领导外,还有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历史的节点上,当我们反思那段特殊的历史时,不妨也回顾一下自己的生命轨迹,并思考人类文明的责任与使命。这无疑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也正是我们与太平天国、湘军之间传承不息的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平天国戴王府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金坛太平天国王府在金坛市区县直街东。王府坐东朝西,原门前的照壁旗杆已毁,门屋亦经改建。前进正厅平面长方形,三间七架梁,梁上有太平天国龙凤彩绘。厅后为二层楼房,亦3间。楼右附属建筑已毁坏。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处于战争时期,王府系拆用旧建筑翻盖的。戴王黄呈忠原为李世贤部将,曾转战于浙北、皖南一带。

黄呈忠(1826-?),太平天国将领,戴王。清末广西人,参加太平军,后隶李世贤部,屡立战功。1866年2月,率部占漳浦(位漳州市南),5月漳浦失守,后不详。1860年(文宗咸丰十年一作1861年)封宝天义,授殿左军主将次年4月随李世贤攻占江西景德镇(今景德镇市),后又与范汝增等入浙江。12月,取宁波(今宁波市),布告安民,并申明愿与外国人保持商务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平天国护王府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王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护王府在局前街187号,原为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府第。

陈坤书(?~1864),广西桂平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参加太平军金田起义,因作战勇猛,被誉为忠王李秀成麾下第一骁将。同治元年(1862年)春,镇守常州,被封为“殿前礼部副春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同治三年,李鸿章率淮军伙同戈登围攻常州,陈率全城军民浴血奋战数月,力竭被俘,壮烈牺牲。护王府头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大厅均已毁废。现存砖雕门楼内的回字楼为原王府内宅,占地588平方米。砖木结构,南北各上下7间2层。屋檐龙凤纹和鲤鱼跳龙门瓦滴水,具有太平天国艺术特色。转楼的梁、墩、落地长窗等木构件上,分别雕有凤、鱼、兔、松鼠、蜻蜓、蚱蜢、扁豆、葫芦、葡萄、瓜藤及其他纹饰优美的图案,雕工粗犷有力,线条突出,立体感强,颇具太平天国艺术特色。护王府1983年修复,1984年2月对外开放,陈列太平天国历史文物资料。同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蒙古铁骑和八旗骑兵比较哪一个比较厉害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铁骑灵活性比较出色,而且擅长远程奔波,但从双方将领从对阵的程度来看,八旗骑兵显然更有优势性。主要是因为拥有着更多的作战技术,在使用技术之后轻松就能够战败对方,导致对方的战斗意志力逐渐的下降。

从行军速度对比

蒙古人一般都会比较擅长远程奔波,轻骑兵灵活性这一方面会占上风,而这一些显然不是八旗军的优点,因此略落下风,从这一方面来看,两军各有所长,八旗军还是能够占上风,但并非是遥遥领先。另外,还需要看战术方面的运用,能不能够发挥优越之处,两军战士的战斗意志到底如何。在满足八旗中全部都是悍将,刀术精湛、好勇斗狠、身强力壮,能够以一敌十,好像是进入到无人之境一般。

从双方的将领来对

两军的统帅分别是努尔哈赤,还有成吉思汗,全部都是卓越的统帅,从战术素养这一方面来看,应该没有太多的差距,估计是不相上下。在两军对阵时应该看嗅觉灵敏度、眼光的毒辣程度、思维的清晰度,只有如此才能够找出对方的薄弱环节。在经过加以利用之后,能够体现出真假,在引诱对方上当之后,还可以轻松的给予致命一击。

从对阵相博来对比

如果双方在这一方面全部都是旗鼓相当,接着需要看对阵相搏的程度。蒙古骑兵显然会有着飘忽的走位,但是射速比较精彩,在这一方面八旗好像会落于下风。从攻击距离以及杀伤力这一方面来看,凭借着300多年的优势,可以直接超过蒙古铁骑。另外,在后期会使用一种火铳技术,所以能够占上风,导致蒙古铁骑死伤惨重,战斗意志逐渐的受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二战日本武器真的不算是一流的,二流都不算,顶多算三流,但是大家最后也发现了,这个最后的日本给人的感觉是战斗力好强好强,所以为什么会这么强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您的问题,其实这样说是不太准确的,因为评论一个国家的战斗力,不单单要看他的军事装备,还要看他的对手是什么水平以及军队的战斗素质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明治维新”以后,日军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军事强国之列。由于“黑船事件”的爆发,使得日本举国震惊,痛定思痛,最终日本政府在1868年推动了“明治维新”政策,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日本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但是“明治维新”是一次很不彻底的社会改良运动,日本社会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思想,“天皇”仍然高高在上,拥有神一般的地位,这为日本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一、与日本周边国家相比,日本拥有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20实力初期,日本已经通过“脱亚入欧”,工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已经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反观此时的中国以及广大的东南亚国家基本上还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对现政府普遍不满,与日本相比,其他亚洲国家都普遍相对“较弱”,此时只有盘踞在西伯利亚的苏联可以“教训”一下日本,在1939年爆发的两次“诺门坎战役”中,日本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自己与欧洲强国的差距,至二战结束再也没有发动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战争,日军在二战中,无论是从陆军人员素质还是陆军装备都全面落了下风。

二、“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社会改良运动,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普遍崇尚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十分推崇对天皇“愚忠”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最主要的含义是为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在二战中日本军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为天皇服务,一旦不能完成天皇的任务就应当剖腹自杀,杀身成仁,成为对方的俘虏是最大的耻辱。“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在二战中日本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提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战术,例如“神风特工队”、“自杀式冲锋”……日本军国主义者还美其名曰“玉碎”,日本军人在二战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不惧生死,愚昧的忠于天皇,一旦失败宁愿剖腹也绝不投降,给当时和日军在太平洋作战的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穷兵黩武,终将走向末路!”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总共出动了超过1000万人,而当时日本的总人口只不过才7000万左右,举全国之力进行一次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豪赌”,必然走向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义纪念地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就义纪念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出河南省延津县城关西街口,沿古城墙南行数百米,可见城墙东侧有一六角凉亭,亭内挺着一通方柱形石碑,这里便是太平天国将领、英王陈玉成就义纪念地。

陈玉成,1837年出生在广西滕县西旺村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靠其叔父陈承熔抚养成人。14岁时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由于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18岁即被提拔为殿右三十检点,领兵督战。

1856年年初,陈玉成带领少数精锐,会同镇江守将吴如孝,连破清军营垒16座,取得了镇江大捷。1858年7月,陈玉成又率军攻克长江北岸重镇庐州,进军乌衣,大败清朝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大道,粉碎了敌人攻取天京的企图。1859年,因屡建奇功,年仅22岁的陈玉成即被加封为英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陈玉成晋封英王后,又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同年10月,进攻浦口清军,攻破敌人营盘50多座,打死清朝湖北提督周天培,收复浦口。次年3月,又打垮天京城外的江南大营,进而又攻克常州、苏州。此时,曾国藩全力进犯安庆。安庆是保卫天京的最后一道屏障,保卫安庆成为太平天国最为重要的战役。1860年,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兵分两路,进攻武昌,以解安庆之围。这时候,英帝国主义出面干预,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昌,破坏了太平军救援安庆的计划。1861年7月,安庆失陷,陈玉成几乎全军覆灭,不得不退守庐州。

1862年,敌人来犯庐州,英王兵单粮绝,不得已退走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后,被押送北京。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闻讯,急率军入豫,捻军也开赴洛阳,谋求拦截囚车。清政府闻讯惊恐万状,急令途中在延津处斩。1862年4月22日,在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陈玉成英勇就义,时年26岁。延津人民感其功德,偷偷掩埋其尸体,并筑土修墓,数月焚香不止。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军事领袖。当时,太平天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依靠陈玉成在长江北岸的支持。陈玉成牺牲后,太平天国即在军事上失去了一个杰出的统帅,又在经济上失去了物质的来源。所以,不到两年,天京就告失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就此宣告失败。

为弘扬烈士精神,1958年,延津县人民政府在墓地立碑,以志纪念。碑为方柱形,高2.25米,宽、厚各0.5米,上有宇顶式方形碑装盖,下有正方形碑座,整体结构严整、古朴。每逢清明时节,络绎不绝的人群到此凭吊,祭奠英灵,缅怀陈玉成业绩。

陈玉成(1837—1862.6.4),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一说桂平)人,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1837年(道光十七年),陈玉成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扶养长大。陈玉成个子不高,因两眼之下各有一黑斑,人们嬉称“四眼狗”。1850年秋,洪秀全号令“团营”,年仅13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当上了一名童子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满族八旗姓氏是哪八个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八旗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将对满族早期的社会诸方面状况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平天国内讧的故事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席卷大江南北,定都"天京",强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几乎将其推翻。但如此浩大轰烈的运动,最终仍然失败,当然原因多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迅速、严重的腐败。

洪秀全虽然贵为万岁,但只是皇上帝次子,而杨秀清却是皇上帝的代言人,在神权上杨秀清的地位反高于洪秀全。因此,杨秀清常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斥责洪秀全,洪秀全虽知这是骗局,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假戏真作。

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闭在深宫,耽于享乐,荒于政事,杨秀清更是不可一世,屡为无谓小事斥责、羞辱洪秀全,借以树立自己的权威。

1853年12月杨秀清曾以洪秀全虐待宫内女官为由,赶到天王府当众怒斥洪秀全:"尔有过错,尔知么?"洪秀全立即下跪回答:"小子知错,求天父开恩赦免。"杨继续怒喝:"既然知道错,那就要杖责四十。"众人一再替洪求情,杨仍下令杖责,直到洪秀全俯伏在地表示愿意受杖才算罢了。

有一天深夜,杨秀清并无要事却突然造访天王府,因朝门有好几道,又都已经关闭了,洪秀全出来迎候稍微迟了些,杨秀清就以天父之名要怒杖洪秀全,洪只得跪求:"求天父恩赦小子迟延之罪!"对天王尚且如此,杨秀清对其他诸王大小官员更是任意打杀。久而久之,形成许多重大战略和政策都由杨秀清决定、一些典章制度也由他改定、大权由杨总揽的局面。

1856年8月,天京外围敌人威胁解除不久,实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又假托天父下凡,将天王洪秀全召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只得答应:"东王打江山,亦当万岁。"杨又逼问:"东世子岂止是千岁?"洪又回答说:"东王既然是万岁,世子自然也是万岁,而且世代万岁。"

面对杨的步步紧逼,洪秀全急忙密诏正在江西作战的北王韦昌辉、在丹阳作战的顶天侯秦日纲立即率部回京诛杀杨秀清。九月一日深夜,韦昌辉率精兵三千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冲入卧室,将熟睡中的杨秀清杀死。而后血洗东王府,将府中其他官员、卫兵、杨的亲属、仆役等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尽。杀戒一开便难封刀,韦、秦之部又滥杀无辜,仅九月四日就屠杀已放下武器的杨秀清余部五千人,一个多月下来共杀两万余人,甚至婴幼儿童也未能幸免,天京城内一片恐怖。

正在湖北战场的冀王石达开听说天京内讧急忙赶回,想要制止韦、秦滥杀。但此时韦昌辉已杀红了眼,不但不听规劝,反而要杀石达开。石达开闻讯慌忙逃出天京,结果,韦昌辉将石达开留在天京的家属满门抄斩。逃出天京后,石达开从湖北调回所部四万精兵攻入天京,斩杀韦昌辉、秦日纲。

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成为众望所归、辅佐朝政的理想人物。但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事变之后,洪秀全对人更加猜忌,只重用洪氏兄弟,处处防备、排挤、打击、限制石达开。石达开忍无可忍,最后率大批精锐部队出走,六年后终在大渡河被清军围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养一个八旗弟子需要多少钱?知道后活该清朝灭亡

全文共 147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的明朝与清朝灭亡都有着各自的原因,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有一个灭亡的因素似乎是共同点,那就是朝代的末期挥霍无度。在明朝期间,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开始大肆分封藩王。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后期,被分封的藩王何止成百上千呢?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廷每年都需要播出大量的银两供其挥霍。到了清朝,虽然没有了那么多的皇室藩王,可是那些像蛀虫一样的八旗子弟,也几乎要吸干大清国的国库了。那在清朝后期,养这些八旗子弟,究竟要花费多少银两呢?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起来的,类似于现在的户籍政策。在一开始的时候,八旗子弟能征善战,尤其擅长骑射。因此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八旗族人身上,都有着赫赫战功。在清朝入关之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清廷就订下了很多关于奖赏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封官加爵。

当时,凡是和皇室有关的八旗子弟,都被封以亲王、贝勒、贝子之类的职位,这类人拥有着显赫的地位。而那些没有什么关系,也没立下什么大的战功的,也都被封为参领、佐领之类的军队小官;最次最次的,也能当上一名旗兵,从而领上一份皇粮。

不仅如此,清朝还有规定,凡是八旗子弟,职务无论大小,皆可世袭罔替,并且八旗后人,不得从事其他低贱的职业,以免侮辱八旗祖先。因此,清廷从一开始,就要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供养数万旗人。从入关之后,八旗人数渐渐大量增长,清廷需要供养的人数,又何止数万呢?

从顺治皇帝开始,清廷开始对八旗子弟实施了薪酬政策。在这项政策中明文规定,凡是八旗的前锋、户军等职位的,每人每月能领到2两赏银。其他的匠役,每人每月可以领1两赏银。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富渐渐增多,给旗人的赏银,也随之大幅增加。康熙皇帝出手也大方,动不动,就要给旗人赏银。比如出兵打仗的时候,出征的旗人不仅可以领到双份工资,就连家属,也能领到赏银。

不仅是现银,旗人还能领到和其职位相对应的土地、宅院。当然了,这些八旗子弟们根本不会亲自去田间进行劳作,他们只会把土地租给汉人,然后只等着在家里收租金和粮食就好了。别忘了,这些仅仅是普通旗人所享受的待遇。至于说那些地位显赫的旗人,得到的要远比这些多得多。如果名字前面加上了"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哪怕是一支偏远的旁支,那么他享受的待遇,足够让如今大多数人为之惊叹了。

辽宁省有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当中的村民,都曾经是爱新觉罗的姓氏。按照清朝总谱,他们应该是努尔哈赤三祖父的后人,算不上皇亲国戚,但也能和皇室扯上点关系。在清朝年间,这个村子当中诞生的每一个男婴,都会领到二十四两白银;结婚时领到二十两白银;去世后,家人会领到三十两白银。仅这三项,清廷就会在他身上花费七十四两白银。

除此之外,他每个月还会领到2—5两的赏银,并且还有大量的土地、粮食、住宅等物品。,有人统计过,假如他活到六十岁,那么清廷要在他身上花费的钱款,折合成人民币就高达一百多万。那这一个村百十来号人的八旗子弟的花销,足够抵上一个上市公司的财产了。这的确让人汗颜。别忘了,像这样的村子,全国不止一个,而类似这样的旗人,到了清朝末期,恐怕要有成千上万人。

更过分的是,这帮八旗子弟,平日里就爱吃喝玩乐,以劳动为耻。假如一个旗人,去寻摸一个谋生的手段,其他族人,还会对其进行嘲笑。因此在清朝末年,大街上那些什么都不做,只知道喝茶、斗蛐蛐、放风筝的满人,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

由此可见,这些八旗子弟,就像是清末时期,中国的一些"蛀虫",他们整日里只顾着吸大清国的血,不去做任何事情。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出清廷的腐朽与堕落,同时也能明白,清朝活该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联惩戒营战斗力如何 苏联惩戒营结局是怎样的

全文共 2680 字

+ 加入清单

在苏德战争期间,对于苏联来说,也许没有结局都不会比被送苏联的进惩戒营更家让人恐惧,但是惩戒营本身就充满了谎言和神话。就比如说斯大林创造了惩戒营的说法,然后有近两百万苏军将士因各种原因被先后送入惩戒营,被投入到了最残酷最激烈,犹如地狱一般的绝望战区中,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洗刷他们的耻辱。

惩戒营无法得到什么像样的武器,只能拿着木棍铁铲甚至用拳头去攻击德国人,而他们的背后是残酷无情的内务部督战队,在这些督战队的眼里,任何后退都是背叛,任何人胆敢后退都会被他们无情的处决。这个说法后来还被搬上了荧幕,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事实并非传说的那样,首先惩戒营并非斯大林的残酷创造,实际上惩戒营在俄罗斯甚至在欧洲已有百年历史。早在18世纪,俄罗斯帝国军队有引入了一种惩戒部队的概念,此举皆在于整肃士气低落的部队,在传播失败主义悲观情绪的官兵送进惩戒营,并发配到西伯利亚或者外高加索,为沙皇开疆扩土或者自生自灭。尤其到了19世纪,惩戒开始变得频繁起来,其中在1825年12月,沙皇一口气将三千多名官兵送往西伯利亚惩戒营和外高加索惩戒营,其中甚至包括了骑兵团中校巴甫洛夫和皇室贵族特鲁贝茨考伊。

后来沙皇修改了规定,建立了专属的军事惩戒部门,他们负责从军队里揪出不听话,屡教不改,不守纪律,不忠诚,持有悲观情绪或者失败主义思想的官兵,然后对他们进行审判并决定下一步的惩罚和改造。如果犯人有短期内纠正改造的价值,他会被送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区劳动教育,如果犯人缺乏短期纠正的前景,就会被送到西伯利亚,外高加索的惩戒犯收纳部门进行劳动改造。

后来时间进入了20世纪,人类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惩戒部队成了欧洲交战各国用来处理犯了罪行或者破坏纪律,临阵退缩的官兵。拥有近两百年军事惩戒历史的沙皇俄国自然也不甘落后,为了防止军官集体摸鱼或者因士气低落投降,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军事惩戒部门严抓,把任何看起来不稳定,不服从,不忠诚,软弱退缩的官兵统统塞进惩戒营,效法法国将惩戒部队送到最残酷的前线,如果他们胆敢退缩,就用马克沁机枪赐予他们沙皇最后的仁慈。

其实这背后有着一定的缘由,因为在头两年的战争中,许多沙俄军士气低落,加上缺弹少粮,自然很多官兵都对战争有抵触情绪,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结果这两年之间就由多达200万官兵投降或者擅自撤退,甚至于还有成营成团逃亡的事件发生。即使是沙俄名将布鲁西洛夫将军,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情况,为了维持部队秩序和组织度,布鲁西洛夫在每次发动攻势之前都要先下令严抓部队纪律,并宣布任何未经命令的后退行为都是可耻的,然后亮出军事惩戒部门宣告后退者将会被处决。

战事进行到191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开始琢磨着扩大军事惩戒范围,并下令在各地要塞防线上组建惩戒连和惩戒营,包括海军舰队中也不例外,不论是步兵还是水手,只要临阵退缩或者意志不够坚定就是背叛,只有惩戒营才能帮助洗刷他们的罪恶,而要洗刷罪恶就要去最残酷的战场服役。同时被送入惩戒部队的官兵家属也将受到牵连,他们会被送到西伯利亚或者外高加索劳动来为他们的家人偿还罪孽。

这一命令导致了很多炮兵与水手被送上了火线作为步兵战斗,也导致了本就缺乏高素质官兵的沙俄军队更加缺乏技术兵种,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军队中有多达65个惩戒营和1037个惩戒连。惩戒营官兵想要返回常规部队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他们需要从最残酷的战场上活下来,然后建立足够的功绩,这样才能得到沙皇的特赦。但扩大军事惩戒范围的命令也确实使得逃兵,投降和违反纪律的人数急剧下降,相比1914年到1915年而言,在1916年仅有不到一万名沙俄官兵向德军投降。

对于苏联而言,在1941年战争爆发后同样面临部队意志动摇,官兵时常未经请示未经命令抛弃阵地擅自撤退的情况。德国国防军也有着一些类似的情况,其中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有许多德军士兵因为缺衣少弹陷入悲观情绪中。为了阻止情况恶化扩散影响到整个中部集团军群,希特勒下令组建100个惩戒连,从而将部队从崩溃边缘来了回来,还反戈一击打了斯大林和朱可夫一记耳光。

斯大林在看到希特勒依靠惩戒连,成功阻止了部队崩溃以后也下令组建惩戒营,不过苏军惩戒营官兵不用效法德国惩戒连剃光头。虽然都是各种触犯纪律底线,临阵退缩,散布悲观情绪,但根据斯大林的命令,苏军惩戒营一般只参与三天的战斗,最多参加五天战斗,随后会调往后方进行休整。

苏军惩戒营也不是随便就被派往最激烈的火线送死,苏军会为惩戒营士兵配发最好的武器,一些承担火力点突击任务的惩戒营官兵,还能领取到钢制防弹衣并得到坦克的支援。如果官兵在战斗中负伤,则被认为已经洗刷了自己犯下的罪恶,只要其罪状不是极其恶劣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强奸犯,杀人犯都要服役到死或者打满整个战役再送回到监狱里,只不过是给他们换一个环境较好的监狱关押。斯大林最初并没有想让这些恶性罪犯流入社会,但赫鲁晓夫上任以后不假思索将所有被斯大林关起来的罪犯全部特赦,这些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罪犯就成了第一代俄罗斯黑帮,这也是俄罗斯黑帮军事化的起源。),都可以被送往后方接受治疗然后回到常规部队中服役。

如果要说到惩戒兵没有武器,这反而不是在苏联身上发生的,恰恰相反是在德国。德军创建惩戒部队时划分了一级惩戒兵和二级惩戒兵,其中一级惩戒兵就是从一线作战部队中抓到的"罪犯",他们拥有足够的作战经验,所以被允许配发武器参加战斗。而二级惩戒兵则是被德军抓壮丁的仆从国志愿者或者占领区志愿者,以及托特组织的奴隶劳工,他们在犯了"错误"以后被送入惩戒部队作为二级惩戒兵服役,期间不得配发武器,只从事一些火线施工任务,即使将他们送上火线去填坑,也只配发少量武器避免他们临阵倒戈。

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惩戒营和惩戒连书面编号有多达近2000个,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对应编号的惩戒部队。如果真的有这么多惩戒部队,那恐怕苏军上下全体包括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都是惩戒营的难兄难弟了。实际上苏军惩戒营调换服役地区以后,甚至在每次参加战斗后都会获得新的编号,平均每个惩戒部队一年里可以更换过几十次编号。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共有42.7万人被送入惩戒营,其中有34万人通过服役返回常规作战部队,其余8.7万人要么阵亡要么是不符合特赦条例的恶劣罪犯。结语

惩戒营并非斯大林独创,也并非像传闻那样惩戒营官兵无法得到充足的武器弹药,实际上苏军对惩戒营官兵的武器还是挺上心的,毕竟他们是要投入到最激烈最残酷战场上的部队。而整个卫国战争中,42.7万惩戒官兵中有34万人存活并返回常规部队,可见阵亡率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太平天国台门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台门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台门座北朝南,台门里的房子建于明代,古朴、大方。现部分为居民私房、部分为公房、部分为临海博物馆“云古斋”。房子原为王介眉所有,在清道光六年(1826年)和十三年(1833年)的时候,分别卖给了林、陈二姓。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从金华出发,分兵两路--州。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一日,李世贤率军进入临海,就在这里的陈家设立了总部,民国·陈懋森《临海县志稿》称:“馆蓉塘巷陈氏宅”。同治元年(1862年),李世贤奉命回援天京,到四月份,全线撤-州,在台州历时七个月。太平天国台门为太平军所建,系八字门形式,造型简朴大方。

台门内的明代所建民房占地面积约四百五十平方米,天井东西宽9、南北深6.7米,为三合院建筑。正房七间,东西厢各三间,均为二层楼房。正房的屋顶为硬山顶,彻上明造,前坡略长于后坡。通面阔32.7米,通进深11.24米。其中明间宽4.75、次间宽3、梢间宽3.35、尽间宽2.25米,前廊深2.74米。明间和次间为厅堂,房屋结构用穿斗式木构架。每缝七架,柱头和额枋上均置有斗拱,柱头科以上饰卷云纹雀替。前檐柱头科作重复仰“八”字斜拱,坐斗较大。

景点地址:临海市回浦路96号

营业时间:全天开放

古城街道: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古城街道临海市古城街道办事临海市古城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1年2月9日,地域面积81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居委会,23个行政村,1个蔬菜公司(蔬菜村改制)。常住人口13.2万(其中居民10.5万),流动人口4.5万。是原临海市城关镇人民0划出部分城郊后而建立的一个市属派出机构。

古城街道辖区有二千多年设郡置镇的文明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 想出了2个笨办法 后世极为推崇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湘军的“挖长壕围城”和“围城打援”战术,最终击败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战术灵活且实施得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敌军弱点。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争经验和启示。历史的镜鉴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至关重要,而湘军的成功充分展示了军事智慧的力量。

1851年1月,广西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很快势力迅速壮大。清朝派军镇压,但是清军绿营兵和八旗军已经不堪一击,对战太平军节节败退。经过两年的时间,太平军攻入了当时清朝的第二大城市南京,并在此建都,形成了与清廷南北对峙的政权。面对不堪一击的清朝正规军,咸丰皇帝束手无策。只得听从大臣肃顺的建议,让汉族大臣办团练,与正规军一起镇压势不可挡的太平军。于是,历史选择了曾国藩、胡林翼为首的湘军。1854年2月,曾国藩编练的湘军崭露头角,进入对阵太平军的战场。

湘军很快成为太平军的克星,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经过十年的战斗,湘军最终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勘灭大乱,留下了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什么清朝正规军无法打败太平军,而地主私人武装湘军却最终灭了太平天国?这其中的原因值得后人前仆后继的探讨。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分析湘军的优势,并探究湘军为何能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巨大胜利。太平天国的主要势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其中太平军占据着武汉、九江、安庆和南京等重要城市。曾国藩和胡林翼选择了从上游向下游的战略进攻方向,逐个攻破太平军的据点。

让我们以太平军的“九江保卫战”为例,来分析湘军采取的“围城”战术。

湘军名将李续宾等发现强攻难以得逞,于是采取了“长围坐困”的策略。在5个月的时间内,湘军从城西的官牌夹到城东的白水港之间开掘了6道深壕,对九江东、西、南三面实施严密包围。同时,湘军的水师从北面封锁了九江城,使其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一座孤岛。太平军的增援部队无法穿越湘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内的1700名太平军士兵陷入了严重的粮食短缺。最终,当湘军攻入城内时,太平军已经力竭,无力还手,最终被全部歼灭,九江城被湘军收复。

湘军不仅采用了巨蟒缠人式的攻城方法,还创造了“围城打援”的战术。所谓“围城打援”,指的是派遣一支军队用深沟高垒将敌人的城市团团围住,同时安排多支军队在交通要道上阻击敌人的援军,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这一战术的提出者是胡林翼,而曾国藩对胡林翼的方法表示完全赞同。

“围城打援”和“长围坐困”这两大战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湘军将这些战略构想运用在太平军的“安庆保卫战”中,效果显著。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负责围城,他擅长挖沟围城,率军在安庆城下修建双层壕墙,湘军居于内外壕墙之间,以逸待劳。而多隆阿则负责打援,他既勇敢又善于谋略,多次领大军击败太平军猛将陈玉成的部队。在安庆保卫战中,陈玉成的精锐几乎被湘军消灭。

陈玉成是太平军中的主要精锐,而且势力要大于李秀成。在湘军的“挖长壕围城”和“围城打援”的战略下,湘军最终于1861年8月攻陷了安庆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平天国四王故里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四王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天国四王故里

太平天国四王故里位于藤县西北部的大黎镇,是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耒王陆顺德、侍王李世贤等四王的故里,又是0湄江游击队的革0据地,故被划定为革命老区。四王故里,钟灵毓秀,美丽神奇。

当年太平天国在金田村起义,后挥军北上,从平南进入大黎,清咸丰元年(1851年)罗大纲所部屯兵大黎一个月,招兵买马,养精蓄锐,然后直取永安州。李秀成、陈玉成和李世贤等参加了太平军。他们对天国革命忠心耿耿,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抗击外国的侵略,驰骋沙场,浴血奋战。四王骁勇善战,成为天国后期的支柱。天国革命期间,藤县还涌现出扶王陈德才、潮王黄子隆、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广王李恺顺、然王陈时永、宗王李尚扬、成王陈聚成、誉王李瑞生等共13个王。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全国太平天国史研讨会时,与会中外学者共160人到大黎实地考察后,天国故里更加为史学界和旅游者关注。现大黎街东侧的大黎河畔,建有四王史绩陈列馆。馆内有四王塑像、四王史绩传略和四王当年使用过的一些遗物,内容丰富。馆前环境优美,很值得旅游者览胜。忠王、来王和侍王的故居在镇政府驻地的西北角约1千米。其中来王陆顺德的故居尚存(曾被清兵烧毁,后经修缮),忠王、侍王的故居只见遗址,待修复。英王陈玉成的故居在距镇3千米的东安西岸村,也只剩下遗址,正计划修复。位于大黎街西侧400米的古丝社,是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草坪,当中一棵古榕,有小溪从树下经过,周边田园风光绚丽多姿。传说,四王曾招集大黎太平军在此进行拜上帝活动,拜得大旗自动升起,人们称此地为“拜上帝坪”。现已规划为建大黎四王亭地址。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李秀成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由打击转到拉拢,最后帮助清政府,共同进攻太平天国。李秀成就在这时,领导太平军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个人生平从圣兵到忠王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全文共 35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鸦片战争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鸦片战争是清朝最为腐朽的时候,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其实是古代史上的一次自救运动,有不少的人也是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样的区别或者联系呢?小编今天也是整理了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比较,小编,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战争,在这场农民起义战争中颁布了自己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建一个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却影响深远。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信奉拜上帝教的民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在这个国度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最根本的目的。这一目的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不仅仅受到封建统治的压榨,同时还要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生活非常的困苦。在土地大量兼并的情形之下,农民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即使是有田的农民也由于遭受到层层盘剥,没有能力实现基本的温饱,所以创建“天平天国”这样一个目标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有着非常大的号召力与吸引力的。

太平天国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太平天国,而直接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因为清政府的统治是阻碍创立太平天国的最大和最直接的障碍,因此在创建太平天国的道路上,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就是势在必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清朝末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图片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清朝末期清朝廷腐败,抵挡不住英国的侵略,最后被迫签下《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的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其实就是英国和列强为了牟取暴利对清朝的战争侵略。

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等人组织的一场农民起义,这场起义一方面是反对清政府的腐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挡列强的入侵。

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平天国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追究起来,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的后果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因为太平天国的规模很大,而太平太国运动的目的又是反清,所以在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清朝的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所以在对抗八国列强的时候清朝廷才会节节败退,最后又一次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直接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当时清朝廷已经经历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国力已经降低,而清朝廷的腐败让当权者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只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让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更为惨烈而已。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是后者加重了前者的严重程度。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有哪些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发生在1851年至1864年之间的一场农民起义战争,在这场农民起义战争中清政府受到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清政府腐败统治的灭亡,同时帝国主义的势力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明显的,总结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一共有三。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一: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受到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帝国主义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场农民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慢下来。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二: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的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在这十四年中太平天国运动的军民一心,创建了太平天国政权,运动波及到了中国的十七个省市,可以说这次运动鼓舞了后人的反抗精神,使得中国人民在反抗清政府腐败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上受到极大的鼓舞。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三: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在这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中不仅仅中国受到了这场运动的极大的影响,而且这场斗争对于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场运动不仅仅影响到了中国,甚至是影响到了当时整个世界的革命形势。

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是多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在这十四年中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清军与太平军都死伤惨重,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可谓是数不胜数。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资料显示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到底是多少,但是史学家通过考证史料能推测出太平天国运动死亡人数。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中国现当代人口史学者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有的学者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给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至少达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太平天国战争的其他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悲剧,在这场运动中不仅仅有大量的人员死在战场之上,更有很多平民百姓死于太平天国和清军的大屠杀,也有很多太平天国的子民死于天京事变的自我残杀,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每次战役都血流成河,每次的屠杀尸体都堆积如山,这场战争长达十四年之久,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性后果,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员。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公元1851年到1864年间的一场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农民起义,最后以天京沦陷告终。那么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呢?

太平天国运动画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定都天京、出师北伐、领军西征、天京事变和防御战。

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结了2万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与杨秀清、冯云山等人组成了领导运动的核心人物。永安建制说的是1851年9月,洪秀全突围北上并成功占领永安,随后洪秀全开始封赏将士。突围北上说的是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没有攻占下桂林,转而去攻占全州,冯云山被炮弹击中死亡。到1853年1月,太平军已经攻占下武昌,2月又攻下九江、安庆等地。定都天京发生在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称天京。出师北伐是1853年5月13日,林凤祥和地方官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军队从浦口出发,经过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长驱北上,10月29日到达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并驻扎军队待援。领军西征是发生在北伐的同时,西征的军队领导者是胡以晃、赖汉英等人,他们带领战船千余,军队两三万从天京逆流而上,开始西征。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杨秀清因为居功自傲,9月初被部下韦昌辉杀死。防御战过后,天京失守,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长时间

关于太平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在金田村开始,1864年天京陷落,也就是说前后共十四年。既然如此明显,为什么还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争议呢?

太平天国运动图片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有些人觉得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时间不能简单的以天京陷落作为结束标志,另外还有两个时间点可以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其中一个是按照袁大魁部下的败亡时间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因为这一支部队依旧使用太平天国年号文书的部队,如果按这个时间来算,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十九年。

另外一个是按照石达开部下军队败亡的时间来算。因为这个是太平太国运动留下的最后一只军队。这个军队是1872年才彻底败亡的,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来算,那么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二十二年。

其实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持续多久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要看以什么事件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标志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不过大部分历史学家还是将天京陷落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结束的标志,因为都城的陷落表示这政权的消亡,即使有部下留存,那么也不足以再代表太平天国运动,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受大众接受的一个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夏天犯困 6种食物帮你提高“战斗力”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是一个让人容易犯困的季节,很多人会说一到中午的时候,就会感觉眼睛想要靠在一起,困倦感十足。甚至有人会说,在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是到了那个点上还是会感觉到困倦,这样的困倦,很大一部分就是身体的机能出现了疲倦,很多时候,困倦是因为身体的脾出了问题,夏天天气炎热和潮湿是会出现脾虚的症状;有些时候,在中午,刚吃过饭,会发现大脑的供血不足,这样的话,也是会出现犯困的情况;当身体流汗过度,会造成身体的钾元素流失加剧,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身体电解质出现紊乱,也会让人感觉到困倦。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食物,让你在这个夏天能够提起精神,提高战斗力”。

一、香蕉

在生活中大家对于香蕉的主要用途还是在润肠通便上,其实就整个水果来说,香蕉上的钾元素其实是最高的,这么丰富的钾元素对于提高身体因为炎热导致的钾元素流失是有益的,能够补充身体中的钾。

对于上班族来说,多吃香蕉是能够安稳情绪,对于工作压力有很大的缓解作用,这样的话就能够去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实验发现,多吃香蕉对于大脑血凝块的患病几率有很好的降低作用,因此,可以在夏天多吃香蕉的。

二、橘子

在生活中对于橘子似乎还停留在,橘子的酸味上,以及在吃完橘子之后会把橘子皮留下,当作药物陈皮来泡茶喝。

其实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多吃橘子是能够达到很好的解乏效果,这是因为在橘子中有丰富的钾元素,这些钾元素能够很好的补充因为困倦身体缺乏的钾。

一般来说,身体感觉到疲劳是因为体内的钾元素确实导致的,在夏天天气炎热,会出现流汗的现象,这些汗水中就有大量的钾,这些钾会随着汗水流下来,进而会造成体内钾元素的流失,进而会让人感觉到困倦。

而在橘子里有丰富的钾元素,这些钾元素能够很好对身体流失的钾进行补充,并且,橘子本身具有一种酸味,这种酸味能够刺激肠胃,对于开胃是有帮助的。

同时在橘子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异黄酮抗氧化剂,这些对于抗疲劳是很有帮助的。

三、牛奶

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天然饮料,可以说现在的人几乎是每天一杯奶,对于宝宝来说,喝牛奶能够促进骨骼发育,让宝宝生长的更快、更结实;对于学生来说,多喝牛奶是能够增强学习的动力,增加记忆力的;对于上班族来说,喝牛奶是能够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多喝牛奶是可以帮助身体机能年轻化,延缓其衰老的,可见,牛奶功效之大。

对于很多犯困的朋友来说,也是可以多喝牛奶的,这是因为,在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这些钙元素对于身体骨骼的强健是有很大帮助的。

有些时候,犯困的人是因为睡眠不足,这样的话,在喝牛奶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叫做5-羟基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于大脑睡眠的调节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建议很多犯困的朋友可以在每天睡觉前喝上一杯牛奶,对于夜晚睡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四、豆制品

上面说到了牛奶,接下来就说说豆制品,生活中,常见的豆制品大多是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产品,这些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元素,这些钙元素对于身体的补充是很有作用的,担负着身体机能的能量补充。

同时在豆制品中有丰富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是身体能量产生的主要物质,可以说,对于那些经常性感到疲倦、困倦的人来说,是可以有效的补充能量的。

五、紫菜

在紫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作为一种藻类植物,紫菜很多时候被用在烹饪的烧汤上面,或者因为甲状腺突出的人,也是可以多吃紫菜的,这是因为在紫菜中有足够多的碘。

其实对于经常犯困的人来说,多吃紫菜是能够很好的防止夏天“打盹”的现象,这是因为,紫菜能够清热解毒,对于补肾是有很大功效的,同时在紫菜中含有丰富的胆碱和钙对于记忆力的补充也是有帮助的。

因此,建议夏天易犯困的人可以多吃一些紫菜。

六、醋

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导致的困倦,其实是可以通过吃醋来调解的,在醋中有很多醋酸,这些醋酸对于提神是很有帮助的。

这是因为,导致疲劳很多是因为身体中乳酸氧化加快,而醋中的醋酸是能够对这一氧化物有很好的反应,进而能够刺激胃酸,对于健脾开胃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多吃醋有很好的养胃作用,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能够提神醒脑,可以说,在吃饭的吃点醋,对于身体的好处是很大的。

结语: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夏天提神的食物有了简单的了解了,对于上班族来说,在困倦的时候,多吃一些钾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是能够很好的抑制困倦的。其实关于这些提神抗疲倦的食物,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和规律也是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困的,例如,在中午的时候,可以进行午休,希望上面的文章介绍对于犯困的你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句丽人的战斗力如何?为何如此难打?

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过咱们隋唐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在隋唐时期,当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出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了。高句丽是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崛起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到了隋唐的时候发展到了最顶峰的时候。隋朝刚刚统一的时候,隋炀帝便开始对高句丽进攻了,引起怨声载道,才最终被拖垮。到了唐朝时,连出众的军事天才李世民亲自出征,也没能一举将其灭掉。直到唐高宗时,才竟三代之功,攻灭了高句丽。

那么,为何高句丽就这么难打呢?以至于在各方面占据优势的中原王朝,每次大举出征,却无数次都铩羽而归。其实,这是以下四个方面造成的,其中还有一个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是多雨的气候。

不要小看这一因素,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雨水过多甚至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成败。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气候,要比现代湿润很多,夏秋季节降水丰富,特别是辽东半岛一带,雨季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

要命的是,隋唐远征高句丽,严寒的冬季肯定不能出兵,只能选择在春季,结果经过数月的行军,不但碰上了折磨人的雨季,还要穿越泥泞难行的沼泽地。这样一来,军队行军速度被拖慢,还会影响到最重要的粮草补给,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半。

二是磨人的地形

除了多雨泥泞之外,高句丽人还有另外一样得天之宠的天然屏障,那就是起伏不定的磨人地形。辽东一带山区丘陵密布,对于隋唐最高时能有上百万人的庞大远征队伍来说,要在大雨中通过这样的地带,对于物资的消耗非常巨大。就比如隋炀帝征辽东时,就在这一地区遇到了粮草不济的情况,被迫撤军。

而在隋唐军队为这种地形苦恼时,高句丽人则依靠着这样的优势在沿途建立了许多山城,不时出兵袭扰,搞得隋唐军队苦不堪言。他们要想打到高句丽腹地,还必须将这些山城一个个拔掉,行军速度又大大减慢。

三是高句丽军队善战,猛将辈出

能够在此前数百年间,多次与中原政权争斗,高句丽人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史料记载他们“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是实实在在的战斗民族。并且在多年的战争中,高句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的猛将。

隋炀帝第三次出征高句丽,本来在前期取得了极大的优势,结果被高句丽统帅乙支文德用狡猾的拖延战术磨了几个月,导致隋军粮草告急,无奈撤军。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时,他的对手变成了比乙支文德更难缠的渊盖苏文,虽然多次取得大胜,终究没能击垮渊盖苏文以倾国之力组织的防御,只能选择撤军。

四是高句丽拥有雄厚的实力

在许多人看来,高句丽不过是东北亚的一个弹丸小国,能够蹦哒那么久,运气也占很大的一部分。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高句丽拥有着雄厚的实力,这也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早在两汉时期,高句丽的农业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了隋唐时,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高句丽农业兴盛,人口大量增加。唐太宗时期,全国人口有三百万户,同时期的高句丽呢?他们的人口多达六十万户,是东北亚的霸主。要知道,被隋朝灭掉的陈朝,亡国时人口都没高句丽多。

这样充足的人口,使得高句丽军队人数在唐初达到了六十万人。怎么样?仅从这一点来看,高句丽就根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弱。

正是以上这些因素,让高句丽在隋唐多位帝王的进攻下坚持了下来,成为极为难啃的一块骨头。直到唐高宗继位后,才联合新罗灭掉了这个难缠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