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念地

纪念地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纪念地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纪念地问题。

分享

浏览

7769

文章

49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位于梅河口市山城镇团结街四委一组,占地约2000平方米。2011年以前纪念地为山城镇农民玉米地。2012年该纪念地原址现在已经被占,用于建筑楼房。

抗战胜利后,1945年八月下旬,中共中央确立了控制东北,在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方针。为了迅速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为建设南满根据地,迅速培养军事人才,中央决定在南满开办军事院校。于是延安军政大学、延安炮校、航空总队先后进驻吉林省海龙县山城镇。1945年9月23日—12月30日,奉党中央延安总部的命令,延安炮兵学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校长朱瑞、副校长何长弓率领下,以大队为单位,一行4000余人,分七批先后到达海龙县山城镇。而后各部大多开往通化。根据东北局指示,在派往海龙县的58名老区干部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军政大学和延安炮校抽调的干部,约30余人。这些干部积极参与领导海龙县的地方建设,充实到县委、县政府、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除霸和剿匪斗争,还选拔有文化的干部充实到中、小学校、选拔有专业经验的干部充实到银行、铁路、报社等部门工作。随后延安抗大和延安炮校迁往通化。

该纪念地原址几经变迁,迄今已无法恢复原貌。

信息来源:梅河口市委党校

山城镇:【地理位置】山城镇位于梅河口市区西部25公里处,是吉林省与辽宁省西南交界的门户。这个镇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是铁路沈吉线重点站之一。公路四通八达,西通西丰、开原、铁岭,南通清原、抚顺、沈阳,北通东丰、辽源、四平,东通辉南、延边,公路国道202线、县级公路柳西线在此交汇,是吉林、黑龙江通往辽宁交通要道之一。使山城镇成为我省东南部山区物资运输配送集散地,充分发挥了商。

展开阅读全文

薛子忠就义纪念地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薛子忠就义纪念地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源市克井镇北社村西,1994年8月动工,1995年3月25日建成,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中后部为烈士碑亭,六角形,钢筋水泥结构,碑高2.36米,宽0.72米,正面楷书“薛子中烈士之墓”,背面刻“薛子中烈士传略”。碑亭后有烈士的水泥棺材,院内东部有一座简介碑,1995年立,西部有1973年立烈士墓碑,薛子中是我市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1937年被敌人杀害后安葬于此。陵园布局严谨、庄严肃穆,是纪念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1988年11月被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村:北社村位于克井镇政府西5公里处,辖15个居民组,515户,2146人,1390个劳动力,43名党员,耕地2247亩。北社支村两委共3人,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薛军民负责全面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北社村坚持改革为先,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强化农村发展观念,积极实施兴村富民举措。1、抓党建、带党员、促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村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金汤桥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金汤桥)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金汤桥位于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资建设,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1948年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巧日凌晨,东、西两路主攻部队于金汤桥胜利会师,天津宣告解放。从此,金汤桥成为象征天津市解放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人们缅怀解放天津牺牲英烈的地方。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9年1月2日,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了作战会议,根据金汤桥的地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钊。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区。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在突破外围城防后,于15日凌晨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桥头,完成了“拦腰斩断”的作战目标,切断了国民党守军的南北联系,打乱了其作战部署,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守军的信心。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金汤桥就此成为天津获得新生的起点。

历经百年风雨,金汤桥桥梁局部构件严重锈蚀损坏。2003年,按照海河综合开发的整体要求,对金汤桥在恢复设计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提升改造,并恢复了开启功能。为纪念天津解放,以金汤桥为中心,在海河东岸和西岸各建了一座公园,公园的道路呈放射状向金汤桥汇聚,寓意“会师”。会师公园两岸的绿地都以金汤桥头为发射点,向四周发散,绿地中各放置一组以解放军东北部队和华北部队为题材的群雕,作为各自的景观中心。同时,公园还安放了一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写实不锈钢解放军战士雕塑。雕塑与土地环境自然融合,真实再现当年会师情景。

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金汤桥)地址:河北区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全天免费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旁的荒滩上。管理单位是东方市文化广电体育局。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所在的这片荒滩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埋葬近2万劳工的地点。人称“万人坑”。

1988年,海南省文体厅和东方县(今东方市)人民政府在该“万人坑”旁兴建一座30米高的纪念碑,建筑面积86平方米,并勒石铭文,以示千秋。碑身正面镌刻“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碑背面刻有碑文。

抗日战争时期,侵琼日军为了掠夺石碌铁矿以及海南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1940年10月,开辟出海口,兴建八所港。并从沦陷区的上海、广州、香港和琼岛内的各市县等地,以欺骗和强迫等手段,抓来近两万余名劳工及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盟国的战俘1200余人修建八所港。这些劳工在日军的皮鞭下受尽-,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有的累死、病死、饿死、冻死,还有的被日军活活杀死。到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仅剩下2000余名劳工。那些惨死的劳工,被日军埋在八所港旁的荒滩上,人称“万人坑”,它是侵琼日军疯狂掠夺海南矿产资源、残忍杀害中国人民和盟国战俘的历史见证。

2019年10月7日,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果洛和平解放纪念地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果洛和平解放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共200余名军政人员从西宁出发,前往果洛,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行军,于八月四日到达腹地达日县查郎寺,并于同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果洛的特殊情况,在查郎寺召开了由三果洛地区各部落头人、宗教上层人士、各界代表共二百七十一人参加的联谊会,宣告果洛地区和平解放!升起了果洛草原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为了纪念果洛和平解放,铭记现实幸福生活之源,坚守未来兴旺之本,感念先圣,教育后人,兹立斯碑。

纪念碑于2008年开工建设,占地总面积70.56平方米,碑高8.4米,象征八月四日果洛和平解放;碑基座高2.15米,宽8.4米,长8.4米,按当时主席台设计的,总造价46.2万元,碑上有三只和平鸽,象征三果洛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果洛,主雕正面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字样,是我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7日,果洛和平解放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通化县果松镇南部的七道沟村,距村中心1华里,距七道沟铁矿1公里,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保护面积1500平方米,碑高7米、宽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阴刻: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

通化县七道沟铁矿,早在1898年被当地采参农民杜宝贾发现,1905年清政府将矿区地段赐给了平定义和团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东北后,疯狂掠夺各类资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术人员到通化县七道沟铁矿进行勘查,于1938年设立了七道沟采矿所,1939年开始对七道沟铁矿进行正式开采,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寇共掠走矿石350多万吨。侵略者坚持“采富不采贫”、“要矿石不要人”、“以人换矿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矿工受到了无比残酷的奴役和摧残。矿工的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骗招,二是摊派和抓浮浪,三是抓捕的抗日武装人员和爱国人士,四是参加“国兵”检查不合格的“勤劳奉仕队”适龄青年。当时,矿山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而且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加上超时工作及克扣粮财、逼迫毒打等恶毒手段,导致了矿工大量伤残和死亡。日本人修了两座炼人炉,24小时开炉,还不能及时处理尸体,于是干脆将尸体或者半死不活的矿工扔到挖好的大坑里,形成了铁道西、曹家坟和板房沟3处“万人坑”,尸橫遍野、白骨森森,惨不忍睹。从1939年到1945年,因疾病、饥饿、事故以及被残害致死的工人有17000多人。

形成于1939年至1945年,利用于1964年5月。1964年5月1日,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最大的铁道西“万人坑”处建立了纪念碑,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水平较高。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2019年10月7日,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东北抗联遗址纪念地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抗联遗址纪念地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3年7月26日,磐石市松山镇和磐石市民政局联合创办东北抗联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松山镇位于磐石市东南部,是一个山区小镇。1932年,磐石蛤蚂河一带中朝农民举行了反日大-,在中国0的领导下组建了磐石、桦甸、伊通、双阳工农义勇军,通称磐石游击队,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为政委,在松山镇南玉德、东德、石门子、下抢子、大色力、爱耕、太平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并有两名朝鲜族战士牺牲在玉德。松山镇党委和市民政局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弘扬抗联精神,多方集资,建立了东北抗联遗址纪念地,并举行了隆重揭碑仪式。东北抗联遗址纪念地建成后,每年都有一些中小学生来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石人血泪死难矿工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

地址:白山市江源区石人乡石人矿区境内

年代:1937年

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管理单位:白山市文管办

是否开放:否

位于江源县大石人镇光环街。时期为1945年。1983年11月24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石人血泪山原名“浴淋塔山”,面积约50万平方米,因日伪时期石人矿死难矿工1万余人埋葬于此,故称“血泪山”。1963年在此建阶级教育展览馆一处,并建参观纪念址8处,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山顶有高15米的纪念碑一座,上 书-“日伪统治时期死难矿工纪念碑”。向下有百级台阶,入口处有三个跪伏的罪魁生铁铸像,现部分建筑已遭破坏。

2019年10月7日,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江桥抗战纪念地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江桥抗战纪念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桥抗战纪念地位于洮昂(洮南—昂昂溪)铁路中段嫩江桥南端,北距齐齐哈尔70公里,南距泰来县城45公里。

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将军率部打响中华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的地方,纪念地有江桥抗战时期嫩江哈尔葛大桥(木桥)桥墩遗址,伪满建设的嫩江大桥(铁桥)桥墩、桥头碉堡遗址,日本占领时期江桥铁道守备队遗址,关东军驻江桥守备队大营碉堡、地下工事遗址、未探明的日军地下仓库等。自从2001年以来,江桥镇累计投资972万元,建设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纪念公园。园内有江桥抗战纪念碑、马占山将军铜像、反满抗日爱国志士伊作衡纪念碑、抗日爱国将领苏炳文将军纪念碑、江桥抗战纪念墙、江桥抗战纪念馆等,其中馆内有珍贵图片240张,文物90件。现累计接待参观者100余万人次。

2005年6月,江桥抗战遗址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团省委命名为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2月被中共齐齐哈尔市委、齐齐哈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0月被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确定为全市党员教育基地,2009年2月,被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员会确定为齐齐哈尔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2月被评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2010年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第二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名录中。

江桥抗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结合江桥镇建设具有“滨水宜居、蒙古风情、抗战文化、生态产业“特色的旅游名镇,在景区基础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游览服务、旅游安全、食品环境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景区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和市场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已经形成统一模式。

景区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嫩江铁路大桥南端、西200米处。

乘车线路:齐齐哈尔市内乘303路公交车在昂昂溪站下车可达。

自驾线路:从齐齐哈尔出发进入永安大街,行驶3.5公里,左转进入G111行驶16.4公里,进入区府路行驶350米,左转行驶900米,进入昂霍公路行驶640米可达。

江安社区:江安社区:位于江桥二村丰江路128弄8号。。

展开阅读全文

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它包括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塔、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等。 1940年秋,由陈毅、粟裕担任正副指挥的苏北指挥部在黄桥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新四军7000多人与3万多日寇鏖战5日,一举歼敌1.1万多人。黄桥战役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毛主席视察安庆一中纪念地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主席视察安庆一中纪念地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安庆市,只要提起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谈到安庆一中。这个拥有GLOBE学校和安徽省重点中学等荣誉的百年老校,前身是1906年由严复倡议、安徽巡抚恩铭奏请清廷创办的安徽师范学堂,后改名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徽省立高级中学等,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唯一一所普通中学。校园内的古谯楼、孔庙大成门和民国安徽省立图书馆藏书楼等古建筑保存完好,与崭新的教学大楼、科技楼、体育馆、运动场等完美地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福州鸡角弄革命先烈就义处纪念地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福州鸡角弄革命先烈就义纪念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福州鸡角弄革命先烈就义处纪念地位于鼓楼区西洪路312号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内。1927年“四三”--政变后,国民党-派对共产党人进行大肆搜捕,自那时起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先后壮烈牺牲于鸡角弄。

百年荔枝树见证了那段岁月。牺牲于此的第一位烈士是1926年被-军阀杀害的共青团福州地委组织部长翁良毓。1927年,福州第一批共产党员,中共福州地委第一任书记方尔灏被害,年仅23岁。第四任书记徐琛与革命伴侣余哲贞在这里上演了“刑场上的婚礼”,当时年仅20岁。同年捐驱的还有罗杨才、郑长璋、朱铭庄等。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杰出指挥员叶凯、陈祥榕、陶仁官、林孝吉、柯成贵、陈兴桂以及闽中特委五英烈王于洁、黄孝敏、潘涛、陈炳奎、余长钺等在这里英勇就义。至1949年,殉难于此的八闽大地优秀共产党人有据可查的就有180余位,被称为“福州雨花台”。

碑文:

福州鸡角弄革命先烈就义处纪念地

鸡角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西门外,古垣边。-派无道,疯狂杀戮;共产党有节,视死如归。仅大革命前后数年间,即有翁良毓、方尔灏、徐琛、余哲贞、叶凯、陈祥榕、陶仁官、柯成贵、陈兴桂、王于洁、黄孝敏、潘涛、陈炳奎、余长钺等数十位革命志士、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在此慷慨就义。为心目中的理想,为天下人的福祉,他们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寄父母遗爱于寰中,真是忠肝昭日月,浩气壮山河!

鸡角弄何辜,时见男儿喋血;老荔枝默伫,久萦英烈精魂。青山有幸埋忠骨,逝水衔声慰长眠。人民江山人民坐,毋忘狂飙一曲,铁血三千。值新中国六十五华诞之际,特立此碑,以彰先烈勋绩,以表怀念深情。并共勉同侪,砥砺后昆;不忘历史,继承遗忘,为福州的科学发展,为家乡的跨越前行,同心戮力,奋发精神,不负厚望,共图明天!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30谨立

后记:

民国时期,福州西门外鸡角弄是-派杀害共产党员的地点。1926年革命志士翁良毓、1927年首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方尔灏在此慷慨就义。革命伴侣徐琛、余哲贞,工农红军叶凯、陈祥榕、陶仁官、柯成贵、陈兴桂,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黄孝敏、潘涛、陈炳奎、余长钺等等,先后数十位革命同志殉难于此。烈士们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福州革命史上光辉壮烈的英雄篇章,是福州人民的骄傲,永远值得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河东惨案纪念地

全文共 2785 字

+ 加入清单

河东惨案纪念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东惨案纪念地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年代为1938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于同年12月27日侵占了淄川县城。为了迅速建立统治秩序,日军派遣汉奸走狗四处网罗地方反动势力,竭力进行欺骗宣传,开展所谓“宣抚安民”活动。

河东村是淄川罗村镇的一个较大村庄。解放前,全村有630户人家,1700多口人。二十年代末,该村村民张荣修,为了防匪保家,拉起了封建迷信组织“铁板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会员遍及河东、罗家庄、杨家寨、龙口、马尚等地。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铁板会会员纷纷投入反日抗日斗争行列。1937年底,河东村铁板会首领张荣修曾先后两次应马尚村铁板会之邀,派人帮助他们攻打侵占周村的日军。因武器原始,又缺乏正确的指挥而失败。但是,此反抗之举引起了日军的特别注意,“铁板会”被日军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

1938年1月27日,日军指派汉奸张克顺、维持会田某和“宣抚班”班长鲁某等3人到河东村找张荣修,企图招抚铁板会,让其投顺日军。广大群众痛恨他们为虎作伥的无耻行径,张荣修拒绝了,把三人当场拷打扣押。日军派人来交涉放人,铁板会会员声称三人已被处死。招抚阴谋的破产,使日本侵略者恼羞成怒,凶狠极恶的侵略强盗决定对河东群众实行血腥镇压,一场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河东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1938年1月30日,日军头目冈奇率部队200多人,在汉奸李德水带领下,用骆驼载运重机枪、追击炮气势汹汹奔袭河东而来。凌晨4点左右,日军控制了村外的坡坎墓田,--了各条街口要道,在河东村周围布下了恐怖的罗网。

当时河东村正在沉睡之中,人们做梦也没想到一场大屠杀即将来临。

凌晨四时许,寄宿河东村的两个卖藕商贩(桓台县索镇人)早起赶路回家过春节,当走到村西北双塔寺时,被日军发现,开枪打死。

枪声惊醒了群众,全村顿时乱成一片。人们预感大祸临头,纷纷扶老携幼,寻找逃脱之机。有的向村外逃跑,有的躲藏在地窖、土洞里。有的躲藏在柴垛里,有的“铁板会”会员带上大刀、长矛拥到街头,准备抗敌。

早晨7点左右,日军向村内发炮轰击。翟作远、孙来福被炸死,张淮发被炸伤,牲畜被炸得乱蹦乱蹿,许多民房被炸塌起火。炮轰之后,日军便闯入村里进行大屠杀。村民王维武被打掉了半只右臂,带伤逃命。其兄被打断一条腿倒在地上,日军从他身上踏过。王维武的三弟被枪弹洞穿腹部,忍痛爬进一座粮囤中躲藏,日军发现后用刺刀活活将他捅死。张京文一家三口,藏在一个柴垛中,日-把他穿死,又放火烧了柴垛,其妻挣扎逃命,被日军架起抛入火中。他不满周岁的幼子,被日军提起双腿劈成两半,扔进火里。前一天刚结婚的青年贾聿发,亦遭乱枪射死。一个妇女慌乱中藏在一口棺材底下,棺材被烧塌房顶的烈火引着,她被活活烧焦。在村民王义忠家中,王克和、王义普等八名手无寸铁的群众被日军追得走投无路,绕着一个粮囤同敌人周旋,被日军挨个追上用刺刀捅死。在村东桑园一带,日军截住了一群外逃的老弱群众,经日军一阵乱砍乱杀之后,顿时血流满地,尸体纵横。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被日军枪杀,胸口上还插着一支花枪。王洪谦的母亲,年老体弱,无力逃避,一伙日军破门而入,先砍下她的一只手,又劈断她的一条腿,全身被分割成三块。张华修的五岁女儿,由一个孕妇带着逃跑,日军追上,将孕妇的肚子豁开,将胎儿挑出腹外。一个五岁女孩被割下头,扔在崖下。十岁的男孩王允佐中弹死亡后,又被日军砍了3刀。青年张大修、张才修、张干修、张信修、张宗义、张永全、张永木等10人,被日军追到王克昆家的猪圈中,当场打死8人。张大修被打穿两腮,双目失明,张才修被打透了脊梁。两人当时不省人事,后经抢救,侥幸活了下来。日军将抓捕到的16个青壮年带到村南油坊后边,用木棍猛击,逼问铁板会首领张荣修的下落。被击者仆身倒地之后,日军仍不罢休,又用刺刀对他们挨个穿刺。这些群众有的被打得颅骨粉碎,脑浆四溅。有的头被打扁,眼球突出。金存忠被打掉了一只耳朵,身上被刺了两刀,侥幸活了下来。

日军杀尽了村内明显的目标,又到处寻找洞窖、柴垛,搜索屠杀对象。凡被日军发现搜出的群众,或被枪杀,或被放火烧死,无一幸免。

在村内于家胡同有一个能盛下六张织布机的大地窖,于洪福、张献文、田二麻子等6户32名男女老少藏在里面避难。日军发现后,把大捆大捆的柴火点燃后塞进地窖,一直把窖口塞满。可怜这些群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被浓烟闷死、大伙烧死,直到尸体被烧得皮开肉绽,又被慢慢地烤化炙焦。当人们收藏这批死难者时,看到的是一堆堆交错零乱的残体散骨,一堆堆胶化成块的碎批烂肉。窖内除了9具尸体尚可勉强拼凑起来外,其他23人都已无法辨别,只好用筐把一堆堆残骨碎骸抬出,将其混合埋葬。

凶残野蛮的大屠杀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钟,双手沾满鲜血的日本强盗才践踏着受难者的汪汪血水和累累尸骨扬长而去。日军临撤时,还在铁板会会员张京兰前额上割裂一块皮肉,穿上麻绳把他牵走,后用酷刑将他活活折磨致死。

屠杀河东村民的第二天,日军又到河东村附近的罗家庄、牟家庄和邢家庄杀害了32名村民。同时,还派飞机在河东一带上空盘旋侦察,投弹轰炸,毁坏了罗家庄民房数。

在惨绝人寰的河东惨案中,日军共屠杀村民308人,其中有42户被杀绝,另有杀伤致残者30余人,烧毁房屋2000多间,烧死大牲畜200多头。据罗村镇河东村村民曹永泰、王世云回忆,惨案中还损失猪、羊等禽畜500多头(只)、粮食25万公斤,其他衣物、生活用具等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整个村庄几乎变成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被烧的房屋还在冒烟。屋子里、街道上,躺着残缺不全的死难者的尸体,被烧死的亲人们,有的少头,有的缺腿,有的被化为灰烬无法辨认,孤儿到处喊爹喊娘,父老兄弟们泣不成声,寻找自己的妻儿老小。当时全村剩余的人已很少,活着的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也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饭。

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激起了村民的更大仇恨,觉醒了的群众纷纷投入党的怀抱。该村青壮年有100余人参加了游击队。1939年河东村党支部成立,组织开展了配合八路军掀铁路、割电线、贴标语、搞0-等抗日救国运动,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为不忘国耻,1996年1月,河东村投资十几万元建起了河东惨案纪念碑及烈士祠堂。

2015年6月23日,河东惨案纪念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淄博市档案局 张莹

罗村镇:罗村镇位于山东省沿海开放城市淄博市中部,隶属淄川区,地处淄川、张店、临淄三区结合部,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32个行政村,人口10万,全国特大型企业中国铝业总公司山东公司、齐鲁化学工业园南区、淄矿集团等企业就座落在镇域内。近年来,罗村镇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扩大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合资合作,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镇国内。

展开阅读全文

羊山战斗纪念地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羊山战斗纪念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羊山战斗纪念地位于金乡县羊山镇。1947年7月10日至2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在此发动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其中羊山战役是鲁西南战役中最为关键、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活捉了固守山顶的敌66师中将师长宋瑞珂等9228人,歼灭蒋军23452人。羊山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统区开辟了道路,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2年6月12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袁楼党支部纪念地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袁楼党支部纪念地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袁楼党支部纪念地位于茌平县博平镇袁楼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袁楼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8月,是茌平县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在整个鲁西地区革命斗争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为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博平镇党委决定在袁楼村修建“袁楼党史纪念馆”。

纪念馆于2008年6月26日开始筹建,2009年7月1日落成开馆,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题写了馆名。主体展馆坐南朝北,南北长50米、东西宽60米,共占地3000平方米。纪念馆主体为5间平房的展室,墙体下部和基座为青砖衬砌、上部为乳白色,门、窗、立柱、牌匾均为红色,顶部为飞檐齐脊青瓦,造型庄重肃穆,彰显革命主题。西侧是现村两委办公场所和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内共陈列图片、文字资料100余幅,珍贵的历史文物80余件。

作为聊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4年10月,袁楼党支部纪念地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楼村:袁楼村。

展开阅读全文

杨寨惨案纪念地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杨寨惨案纪念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寨惨案纪念地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年代为1938年。

由于杨寨村人支援过河东村,撤退后还留下土炮,所以,日军袭击河东村后,又把矛头指向附近的杨寨村。1938年2月2日拂晓,日军闯入杨寨,挨家挨户搜查,不分男女老幼,统统赶到南门外的洼地,在周围架起机枪,逼问铁板会会员。见无人答话,日军头目便气急败坏地命令机枪手向青壮年射击。138名无辜的青壮年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窜入村里,挨家挨户杀人放火,又打死烧死31人,放火烧毁了全村80%的房屋。

2015年6月23日,杨寨惨案纪念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寨村:杨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黄石板坡战斗纪念地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石板战斗纪念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板坡战斗纪念地位于安丘市辉渠镇,年代为1944年。

2015年6月23日,黄石板坡战斗纪念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辉渠镇:辉渠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25公里,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7大社区40个村,1.9万户,6.7万口人,耕地面积8.8万亩,2010年获得了先后荣获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和潍坊市十佳产业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境内有闻名全省的珍珠泉、绪泉、温泉、海眼等山泉100多处,享有“百泉之乡”的美誉。近几年来,辉渠镇山区综合开发和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

全文共 2177 字

+ 加入清单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即清北洋海军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战争战场遗址,分布在刘公岛、日岛及威海湾南北两岸。刘公岛设有工程局、机器局、屯煤厂、电报局和电灯台、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等机构和设施,刘公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等要地修筑炮台13座。

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军提督署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山东省政府公布了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28处北洋海军及其甲午战争遗迹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其中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水师学堂内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筑)。2000年6月,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列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为清代北洋海军军事指挥中心,位于刘公岛南坡中部偏西,建于1887年,占地1.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

衙署平面呈长方形,周以毛石围墙。大门建筑为三开间,正上方悬挂李鸿章题“海军公所”匾额。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一乐亭,飞檐翘角,四面歇山;南面与之相连,建东西辕门各一;东西辕门内左右对称树立刁斗旗杆两支。西辕门以西20米处,建二层了望楼。

提督署为清式砖木举架、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木结构形式,按中轴线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前、中、后院的中厅分别为礼仪厅、议事厅和祭祀厅,东、西两路有长廊贯通南北,各厅、厢、院落之间,廊庑相接,曲缦回环,雕梁画栋,浑然一体。院内东南角有演武厅一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屋宇高敞,空间宽阔,内有挑檐式舞台一座,是衙署内较为坚固、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

提督署保存完整,多次修缮,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主要陈列展示场馆。

龙王庙与戏楼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100米处。龙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存建筑系北洋海军时期重建。四合院布局,由正门、前倒厅、正殿、东西厢房组成。占地1700平方米。

龙王庙大门正前9米建有戏楼,由戏台和化妆室组成。戏楼屋顶由四根八棱花岗石巨柱相撑,台前两角石柱上雕楹联一幅,上联“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下联“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正中拱额题横批为“寰海镜清”。化妆间两开间,南面两窗,北面西间开门。庙前戏楼西北角,有朴树一株,树龄百年以上,为威海境内稀有树种。

1999年,维修戏楼,重新彩绘油漆。2000年,根据历史照片资料,恢复正门前两侧旗杆。

丁汝昌寓所位于提督署以西200米处,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邸,又称“小丁公府”。建于1888年,由中区、西区和东区三区组成,总占地近2万平方米。

中区包括前花园、寓所主体建筑和后花园三部分,占地7,000平方米。寓所建筑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仿照丁汝昌在安徽巢湖汪郎中村的故居布局,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中跨院为四合院式,有正厅、东西厢房和倒厅,院内西侧有丁汝昌亲手栽植的一株百年紫藤。1987年移交地方文物部门管理后修复开放。

西区前部大门与倒座系丁汝昌寓所原有建筑。1998年6月,辟为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院内增建长18.88、总高3米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镌包括洋员在内的北洋海军将士600余人姓名。

.....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刘公岛丁汝昌寓所西300米处。建于1890年,甲午战争中遭战火,损毁严重。今存照壁、小戏楼、俱乐部、东西辕门和一些房舍。

学堂占地1.8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石砌堞墙和围墙。2004年6月,完成全面维修保护并对外开放。修复了堞墙、照壁、戏楼、凉亭、俱乐部以及英租时期的3座建筑,复建大门、倒座、东西厢房、教室、宿舍、食堂等已毁建筑。水师学堂内部,依据史料进行原状复原陈列。

铁码头位于刘公岛丁汝昌寓所西南300米处。平面呈“T”字形,长205、宽6.9、水深7米,墩桩凝结如石,坚实耐用。铁码头栈桥上有铁轨与屯煤所、工程局、机器局、鱼雷修理厂相联。1915年、1935年、1953年三次维修改造和养护,1971年又增建南端西段的石质丁字形引桥。

麻井子船坞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岸黄岛炮台与水师学堂之间,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总占地8万多平方米。泊船坞池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块石砌筑。北侧堤长280米,系填海而成,兼为连接黄岛炮台的通道;南侧堤长320米,是船艇主要靠泊区;西侧堤为防波堤。西侧南端设出入口,宽60米,防波堤上建航标灯塔一座。

公所后炮台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半地下兵舍与炮位两部分。半地下兵舍紧依炮台南面劈山而建,赭红色花岗石砌筑,石制檐口、立垛、腰线、排水口、门窗拱券等,外观呈明显的欧洲建筑风格;兵舍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皆可经坑道直达炮位。地面炮位两座,呈圆坑形,毁于甲午战争。1989年修复其中1座,对外开放。

公所后炮台地阱炮位(大炮为复制品)

刘公岛岛内其它炮台形制与所后炮台近似。黄岛炮台在岛西端,东泓炮台在岛东端,岛中部主峰为旗顶山炮台,均已修复并对外开放。

日岛炮台在刘公岛南1海里处。原为礁石滩,北洋海军时期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而成。建地阱炮台1座,内置平射炮6门,地阱炮2门。炮台地阱深2米,径11米,阱壁筑有掩体和储弹间,保存较好。甲午威海之战中,北洋海军“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率30名水兵守此炮台,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许南公路南侧,系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

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奉命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迅速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七里岗战斗以牺牲近百人,重伤二百余人的代价(年仅18岁、已担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的刘华清在此次战斗中负伤),挫败了国民党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199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把“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并列为红军长征中的最关键之战。1996年月1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红军战斗遗址处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1997年11月落成。纪念碑形如刺刀,蕴含“血战”之意,碑身25.34米,蕴含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刘华涛、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题碑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地及纪念碑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地纪念碑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地及纪念碑

位于洪湖市戴家场镇烈士陵园。1927年9月10日(农历8月15日)晚,由中共鄂中特委和沔阳县委的负责人肖仁鹄、邓赤中、刘镜珊、娄敏修、刘绍南等组织发动戴家场秋收暴-动,打响了鄂中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中共洪湖县委和县政府于1985年在当年的暴-动地涂家花园附近修建纪念碑。纪念碑高13.7米,基座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砖砌实体,碑身碑座分别以水刷石和水磨石抹平。碑身阳面镂刻徐向前元帅1985年题写的“洪湖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碑”碑名。(第三批)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