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死难

死难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死难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死难问题。

分享

浏览

985

文章

19

要是魏延不踢灭七星灯诸葛亮会免于死难吗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魏延踢到诸葛亮的七星灯这件事情想必喜欢诸葛亮的人都是痛心疾首啊,其实不仅仅是你痛心疾首,就是蜀汉也痛心疾首啊,关于七星灯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的,就是诸葛亮为自己续命而做的一个七个奇门遁甲续命的阵法了,但是最后还是前功尽弃了,那么如果假设魏延没有踢灭七星灯,诸葛亮就能真的免于死难,续命成功吗?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首先要说的在正史中关于七星续命灯是没有记载的,就算有,如果真有这样的厉害的阵法那我们还要科学技术干嘛,所以现实中这样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所以这个七星续命灯是后来的人们虚构的,这个东西就是出自于三国演义中了,所以我们就以三国演义来说说这件事情。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魏延不踢翻七星续命灯的话,诸葛亮是能续命免于死难的,但是罗贯中却又不能不让诸葛亮死,所以这个灯是一定要被踢翻的,只是刚好这个人由魏延来担任了而已。

罗贯中对于诸葛亮的喜爱想必大家也清楚的,所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厉害,搞个什么阵法给自己续命那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就给自己做了阵法,事情已经过去六天了,眼看七天的限期就到了,距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魏延紧急的上报军情的时候就不小心踢翻了七星灯了,人算那能比得上天算,诸葛亮续命失败了,其实这是罗贯中故意的,因为魏延其实对诸葛亮是不满的,几次的不用子午谷之谋,还说魏延有反骨,简直就是死对头啊,但是明面上面不说,所以就私底下做斗争,为了小说更加精彩,最后诸葛亮也把魏延给弄死了,这件事情就这样以双发殒命的结果结束了。

其实说白了,都是罗贯中一手安排的,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只是罗贯中为了丰富人物个性而艺术加工的。

展开阅读全文

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南侵,10月8日窜入岸下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岸下惨案。杀死无辜村民365人,55户被杀绝,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

1984年3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立碑纪念1937年岸下村惨遭日军屠杀的365名遇难同胞,并亲自审定碑文。5月30日上午,正定县委、县政府在岸下村中心树碑纪念。在立成仪式上,习近平同志亲自揭幕并带领县委、县政府人员及岸下村全体干部、在场群众向纪念碑三鞠躬。

碑最下部为一正方形台,其上为高0.78米的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一高0.5米的碑座,上为汉白玉碑身,正面书“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碑阴阴刻楷书300字,其内容记录了惨案事件经过及死难同胞人数。纪念碑南侧墙上嵌“文物保护碑、立碑铭记、岸下惨案、奋起反抗”文字,西侧沿墙建白色浮雕石墙,纪念碑前立村民搏杀日寇雕像。

展开阅读全文

漳港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漳港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漳港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漳港社区崇贤公园内。

民国33年(1944)“祭灶节”前夕,日寇小队长广赖鬼雄率亲弁数人,闯入渔村,图奸掠,激起萧宗星(邦灿)等愤慨,奋起丛殴。狡敌诈死遁脱。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1944年1月16日),驻鹏程村日队长井上率队报复,经¬由百户、演屿、西丘各村,包围漳港,沿途烧杀,血洗渔村。萧宗星、萧宗勤、萧宗玉、王依宝、萧文孝、张木凎、张盲峰、林海荡、林光光、徐草俤、郑芋柄、张金官等十二人力战身亡。

次年8月,福建省政府拨款建立“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碑为塔式石砌三层,高约5米,碑底座边宽4米,碑立在漳港妈祖宫前面,1966年,文革-时被拆除。后经¬漳港镇人民政府多方努力找回原碑石,移建在漳港下礼寺前。2005年4月因长乐国际机场高速路建设需要,又迁移至漳港社区贤崇公园内。

漳港抗敌死难同胞纪念碑于1998年被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长乐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皮家革命死难烈士纪念坊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皮家革命死难烈士纪念坊位于株洲市攸县峦山镇。

原来叫贞节坊,即是封建社会推行“三从四德”的一把枷锁,对那些贞节烈女,予以立坊竖牌以资表彰。

1931年底到1932年2月止,仅三个月内,在皮家贞节坊下,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官兵就达27人,红军官兵个个誓死如归,宁死不屈。

1931年11月,盘据在攸县酒埠江官田古镇的国民党保安团集结进犯湘赣边区的红色根据地漕泊、鸾山,在红军革命根据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红军官兵。

1932年2月,国民党第二次进攻鸾山漕泊红色苏区。单单在县委机关的所在地石涛寺就烧杀了三次。

1931年底到1932年2月,仅三个月内,在皮家贞节坊下,先后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官兵达27人,红军官兵个个誓死如归,宁死不屈。

时任湘赣省苏维埃省委书记王首道同志,面对贞节坊下那些英勇牺牲的同志,决定把此贞节坊改为“革命死难烈土纪念坊”,并要苏维埃政府少共三区区委书记唐尧同志挥毫题写“革命死难烈士纪念坊”九个大字。

展开阅读全文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遗址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遗址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遗址位于东方市八所镇,时代为民国。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劳工纪念碑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东南面约165米处,西南面约123.2米坑塘处,西北面约30.5米水沟处,东北面约61.2米公路处。四周有围墙为界,面积32644.7平方米,约48.97亩。

八所镇:东方市辖镇,市府驻地。1957年建八所镇,1958年改公社,1959年复置镇。位于市境西部,西临北部湾。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6万,以汉族为主。225国道经此。八所至三亚、石禄至八所铁路在此交会。辖东海、新港、八所3个居委会和八所、居龙、皇宁、蒲草、大古坡、福耀6个村委会。企业有农机修理、汽车修理、粮食加工、被服加工、水产加工、塑料纺织、印刷、家具、五金、建。

展开阅读全文

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旁的荒滩上。管理单位是东方市文化广电体育局。

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所在的这片荒滩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埋葬近2万劳工的地点。人称“万人坑”。

1988年,海南省文体厅和东方县(今东方市)人民政府在该“万人坑”旁兴建一座30米高的纪念碑,建筑面积86平方米,并勒石铭文,以示千秋。碑身正面镌刻“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碑背面刻有碑文。

抗日战争时期,侵琼日军为了掠夺石碌铁矿以及海南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1940年10月,开辟出海口,兴建八所港。并从沦陷区的上海、广州、香港和琼岛内的各市县等地,以欺骗和强迫等手段,抓来近两万余名劳工及英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盟国的战俘1200余人修建八所港。这些劳工在日军的皮鞭下受尽-,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有的累死、病死、饿死、冻死,还有的被日军活活杀死。到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仅剩下2000余名劳工。那些惨死的劳工,被日军埋在八所港旁的荒滩上,人称“万人坑”,它是侵琼日军疯狂掠夺海南矿产资源、残忍杀害中国人民和盟国战俘的历史见证。

2019年10月7日,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位于三亚市吉阳区,时代为民国。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纪念碑以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保护围墙为界,面积0.102公顷(合1.53亩);采矿坑东以规划5号路西侧边缘线向西平移15.5米;南以规划1号路(现状)北侧边缘线向北平移27米;西以规划6号路(现状)东侧边缘线向东平移21.4米;北以规划3号路(现状)南侧边缘线向南平移8.5米;面积11.027公顷;总保护范围面积11.129公顷(合166.935亩)。

展开阅读全文

“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位于江北区五里店。墓地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园林布局,由“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陈列馆、群葬墓两部分组成。陈列馆为一楼一底扇形建筑,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群葬墓包括门廊、墓碑、回廊。墓碑总高16米,下半部的底座由青石砌成,上面铭刻着15位死难烈士的英名(有的烈士姓名不详);上半部分为矩形碑体,高9米,由枣红色大理石镶砌而成,正面镌刻着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上方满塑“三三一”三个大字;碑前立有“母亲怀抱牺牲的儿子”的锻铜塑像,碑体背面刻“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地”。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英帝国主义以“护侨”为名,于当天用军舰炮击南京,造成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3月31日,重庆各界在市中区通远门附近的打-坝举行“重庆各界反对英美炮击南京市民大会”,两万多名群众参加--。-军阀刘湘趁机镇压革命。刘湘21军所属3师王陵基部和7师蓝文彬部士兵,以及巴县团阀申文英、曹燮阳所属民团团丁开-、挥刀舞棍进行血腥大屠杀,打死300余人,重伤300余人,轻伤不计其数。大会主席团总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国民党左派漆南薰,国民党左派将领陈达三当场牺牲。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中法大学等被查封、捣毁,史称“三三一惨案”。事后,20名遇难学生被安葬于江北五里店曹家坪。

1985年3月,江北区人民政府着手修建五里店曹家坪“三三一惨案”殉难烈士纪念墓地,1987年3月建成。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参加揭幕仪式,亲自揭幕并题字:“重庆‘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墓地”。

“三三一惨案”死难志士群葬墓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重庆党史网

展开阅读全文

八一九日机轰炸乐山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日轰炸乐山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乐山市中心城区高北门。

1939年8月19日上午11时40分,乐山城区空袭警报突然急促长鸣,全城惊惶。几分钟后,36架日机分成3组先呈品字形编队,飞临乐山城区上空变成一字形进行狂轰滥炸,烈火熊熊,黑烟遮天蔽日,房屋倒塌声、伤者哀号声不绝于耳。日机轰炸后,有一架侦察机还留在城市上空拍照、录像后才扬长飞去。此次轰炸造成乐山城区2050户人家被炸,3500幢房屋被毁,49家遭受“灭门之灾”,死亡、重伤5000多人,10000余人无家可归。

2001年12月14日,乐山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决定修建“8.19”日机轰炸乐山死难同胞纪念碑,以纪念“8.19”日机轰炸乐山死难同胞。2002年5月8日,该纪念碑建成。“8.19”日机轰炸乐山死难同胞纪念碑,碑体一组组拓墨浮雕,强烈的视觉冲击,简洁明快,寓意深刻,警示后人,不忘国耻。

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韩岩死难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韩岩死难烈士纪念碑,位于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中。坐东向西,占地面积9平方米。建于1950年,此碑为纪念该村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立。纪念碑为塔形建筑,砖砌。平面方形,底边长3米,顶边长0.7米,高约8米,正面书“死难烈士纪念碑”七字。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信息来源:忻州市文物局

韩岩村:韩岩,地处半丘陵地带,位于城南10里处。东北至西张5里,南至新宅子6里,西南至班庄5里,北至木芝5里。韩岩村早年以韩姓为大户,河沟里多是石灰岩,故名韩岩村。全村占地11944.2亩,2776口人。系独村建制,1984年9月将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改建为村民委员会。生产以农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通化县兴林镇荒沟村东面山脚下,距离村中心1华里,遗址保存完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保护面积1600平方米。是为纪念东北抗战时期日寇血腥制造的“白家堡子”惨案而建。碑身正面刻字: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碑高5.08米,宽0.95米,厚0.5米。

白家堡子村现为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朝阳村,日伪时期,地处杨靖宇将军创建的“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团结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日寇将白家堡子四周20余公里范围划为“通匪区”,特别加大统治力度。1936年7月8日,日本守备队和伪森林-队共两个排,到白家堡子一带的山林中毁坏抗联以备药用和换取弹药、给养而种植的“大烟”,杨靖宇将军于次日命抗联一部设下埋伏,15分钟战斗击毙日军11人。日寇恼羞成怒,调集通化、柳河、辉南等地日本守备队100余人及伪军一个营,从14日至15日,以“通匪”为由血腥屠杀白家堡子群众40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家堡子惨案”。白家堡子惨案发生在中国全面抗战之前,与全面抗战之后发生的“--”典型惨案相比,虽然规模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日寇道理不讲、老少不论的“三光”策略,上吊、-刺、狗咬、砍头、剖腹、挖心等种种屠杀方式可谓如出一辙,因此,通过日寇在全面抗战前、后时期屠杀行径的鲜明对照,可以清晰地看到,“白家堡子惨案”就是“--”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的可靠性,是抨击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逃脱罪行的铁证。

形成于1936年7月15日,利用于1965年7月15日。为永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1965年7月15日,中共通化县委员会、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今兴林镇大荒沟村东山脚下修建了“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维护较好,2010年投入20多万元进行了修葺,面貌一新。(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兴林镇:兴林镇位于通化县东北部,镇驻地距县城52公里,距通化市 43公里。辖7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这里山区特产资源十分丰富,有耕地2.4万亩,有林地面积2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7%。依托资源优势,近几年来,全镇共开发经济沟50条,养殖林蛙达50户,种植各种中草药材6500亩,木耳新发展500立方米,留存500立方米;发展木屑吊袋木。

展开阅读全文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为通化县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通化县果松镇南部的七道沟村,距村中心1华里,距七道沟铁矿1公里,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保护面积1500平方米,碑高7米、宽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阴刻: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

通化县七道沟铁矿,早在1898年被当地采参农民杜宝贾发现,1905年清政府将矿区地段赐给了平定义和团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东北后,疯狂掠夺各类资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术人员到通化县七道沟铁矿进行勘查,于1938年设立了七道沟采矿所,1939年开始对七道沟铁矿进行正式开采,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寇共掠走矿石350多万吨。侵略者坚持“采富不采贫”、“要矿石不要人”、“以人换矿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矿工受到了无比残酷的奴役和摧残。矿工的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骗招,二是摊派和抓浮浪,三是抓捕的抗日武装人员和爱国人士,四是参加“国兵”检查不合格的“勤劳奉仕队”适龄青年。当时,矿山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而且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加上超时工作及克扣粮财、逼迫毒打等恶毒手段,导致了矿工大量伤残和死亡。日本人修了两座炼人炉,24小时开炉,还不能及时处理尸体,于是干脆将尸体或者半死不活的矿工扔到挖好的大坑里,形成了铁道西、曹家坟和板房沟3处“万人坑”,尸橫遍野、白骨森森,惨不忍睹。从1939年到1945年,因疾病、饥饿、事故以及被残害致死的工人有17000多人。

形成于1939年至1945年,利用于1964年5月。1964年5月1日,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最大的铁道西“万人坑”处建立了纪念碑,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水平较高。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七道沟村:七道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通化县果松镇南部的七道沟村,距村中心1华里,距七道沟铁矿1公里,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保护面积1500平方米,碑高7米、宽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阴刻: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

通化县七道沟铁矿,早在1898年被当地采参农民杜宝贾发现,1905年清政府将矿区地段赐给了平定义和团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东北后,疯狂掠夺各类资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术人员到通化县七道沟铁矿进行勘查,于1938年设立了七道沟采矿所,1939年开始对七道沟铁矿进行正式开采,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寇共掠走矿石350多万吨。侵略者坚持“采富不采贫”、“要矿石不要人”、“以人换矿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矿工受到了无比残酷的奴役和摧残。矿工的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骗招,二是摊派和抓浮浪,三是抓捕的抗日武装人员和爱国人士,四是参加“国兵”检查不合格的“勤劳奉仕队”适龄青年。当时,矿山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而且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加上超时工作及克扣粮财、逼迫毒打等恶毒手段,导致了矿工大量伤残和死亡。日本人修了两座炼人炉,24小时开炉,还不能及时处理尸体,于是干脆将尸体或者半死不活的矿工扔到挖好的大坑里,形成了铁道西、曹家坟和板房沟3处“万人坑”,尸橫遍野、白骨森森,惨不忍睹。从1939年到1945年,因疾病、饥饿、事故以及被残害致死的工人有17000多人。

形成于1939年至1945年,利用于1964年5月。1964年5月1日,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最大的铁道西“万人坑”处建立了纪念碑,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水平较高。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通化县委党校提供)

2019年10月7日,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又名辽源矿工墓,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矿工墓是全国仅存几处保存完好的日本侵华罪证之一,也是日伪统治时期西安煤矿东城采炭所方家柜埋葬死难矿工的墓地。它过去被称为“方家坟”、“万人坑”。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后,将东北地区变成它的战略物质供应点,强行占领西安煤矿,采取“以人换煤”的残酷手段,疯狂地掠夺煤炭资源。据资料记载,1932年到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共掠夺煤炭1581.9万吨,获得近亿元的高额利润。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国矿工当人看,而是当成“原材料”,和火药、-等一并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栏目中,伤亡事故频频发生,留下了六个堆满中国矿工遗骨的“万人坑” 而矿工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一处。仅1942年9月23日西安煤矿泰信一坑发生瓦斯煤尘0事故,就有617名矿工遇难。

矿工墓文物馆始建于1963年,2001年至2003年又对矿工墓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建设。中心山岗上耸立着庄严肃穆的矿工墓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同志亲笔题写的“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墓”十五个金光大字。原有的七处尸骨陈列馆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已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修复一新,院中心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馆内利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害我国同胞的历史。文物馆现有7处埋葬死难矿工遗址,保存了形态各异的197具尸骨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另有矿工坟3000余个、刽子手蔡九龄铁像一个、史志大钟一座及“万人坑”、“牛世清工票”等遗址和遗物。该馆1983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石人血泪死难矿工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

地址:白山市江源区石人乡石人矿区境内

年代:1937年

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管理单位:白山市文管办

是否开放:否

位于江源县大石人镇光环街。时期为1945年。1983年11月24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石人血泪山原名“浴淋塔山”,面积约50万平方米,因日伪时期石人矿死难矿工1万余人埋葬于此,故称“血泪山”。1963年在此建阶级教育展览馆一处,并建参观纪念址8处,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山顶有高15米的纪念碑一座,上 书-“日伪统治时期死难矿工纪念碑”。向下有百级台阶,入口处有三个跪伏的罪魁生铁铸像,现部分建筑已遭破坏。

2019年10月7日,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正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日军在南京组织的大规模-,30万死难者部分从葬坑遗迹。包含江东门、中山陵西洼子村、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汉中门、草鞋峡、上新河、五台山、南京大学、燕子矶、鱼雷营、花神庙、正觉寺、普德寺共16处遗址.本体有残损.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的六周内,日军对南京市民、中国士兵进行惨绝人寰的大-。遇难同胞30多万人。遇难同胞遇难地和丛葬地有江东门、中山陵西洼子村、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汉中门、草鞋峡、上新河、五台山、南京大学、燕子矶等17处。1937年12月,日军在江东门血腥-中国被俘军人及逃难群众28万余人,其中,江东门集市被集体-的军民即达万人之众。为纪念死难同胞、铭记历史,1985年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旁建有“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煤炭港建有侵华日军-死难同胞遇难处及丛葬地纪念碑。在水西门外上新河亦建有纪念碑。其中,江东门的纪念馆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部分,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全面展示-特大惨案的历史。

夫子庙社区:夫子庙社区:位于夫子庙旅游风景区,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居民2221户,总人口6174人。辖区内有瞻园、聚星亭、南京奇芳阁清真餐馆、夫子庙特色小吃、中华门至东水关灯会观赏、秦淮河风光带等。辖区内有夫子庙小学、中华中学、财经学校、航天干部管理学院四所驻区院校;状元楼酒店、建康饭店、大上海酒店、都市客栈、消防三大队、太平天国纪念馆、伟豪电气、电信大楼等单位坐。

展开阅读全文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何叔衡烈士死难纪念亭为长汀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梅迳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并成为挚友,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并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到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等;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被编在特别班学习,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1931年11月,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领导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凌晨,何叔衡、瞿秋白等一行从江西来到长汀水口,准备前往香港转赴上海就医,不料被国民党“清剿”部队发现。突围中,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大家而纵身滚下山崖,壮烈牺牲。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为六角亭建筑,占地面积112平方米。亭内置纪念碑,纪念碑于1964年1月建成,1992年2月移入,碑高2.5米,座高0.6米,正面刻着董必武题字“何叔衡烈士死难处”。

何叔衡烈士死难处纪念亭于1990年1月被长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长汀县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月被福建省民政厅公布为福建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日军侵华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

日军于1944年6月进犯茶陵。攻陷茶陵城后,日军在茶陵犯下滔天罪行。8月27日,大-开始,至1945年2月26日日军撤离县城,为期近8个月,侵华日军在茶陵烧杀掳掠,奸0女,近3000名群众惨遭杀害。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日军侵茶大-死难同胞,教育青少年和干部群众,2004年9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在洣江乡荣华村与思聪乡深塘村边界东门塔500群众遇难地段修建了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碑高7.5米,四周环栏用汉白玉制作,用大理石制作了碑体。

日军侵华大-死难同胞纪念碑于2005年7月被茶陵县委宣传部公布为茶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死难同胞纪念碑位于虎门镇则徐社区鹅公山山顶,GPS坐标:北纬22°4912.1",东经113°3943.0",海拔高程50米。

1938年10月23日,日军占领虎门。虎门军民继承反帝反侵略光荣传统,奋起反抗,写下了华南地区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为告慰阵亡忠魂和死难同胞,当地政府发动虎门各界人士捐资,在鹅公山顶修建“虎门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1946年4月20日,纪念碑建成,太平29个团体及虎门驻军总共3000余人集合举行揭幕典礼及公祭大会,对阵亡的抗战将士和死难同胞致以哀悼。这座纪念碑已成为虎门军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象征,也成为日军侵略罪行的有力见证。20世纪50年代,海防部分在碑顶加建了一个圆形的瞭望台,并在碑的一侧安装了10多级高的钢筋扶梯,便于民兵上落碑顶观察海防情况。20世纪60年代起,纪念碑碑顶的瞭望哨撤销,瞭望台变身成为游客的观景台。目前,这个瞭望台和钢筋扶梯也已破损不堪。

纪念碑坐东南向西北,三级台阶,由碑座和碑体组成。方形碑座,平面呈折角方形,边长2.15米,碑体为四棱锥形,通高8.75米(原碑高6.35米,加建的瞭望台高2.4米),水泥混凝土结构,目前,整座纪念碑被灌木丛遮掩,碑身表面灰沙脱落,碑名只残存“同胞纪念碑”5个字。

则徐社区:则徐社区面积2平方公里,下辖8个居民工作站,户籍人口15726人,外来人口约17000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6人(其中支委3人,居委5人,交叉任职2人),高中或以下学历2人,大专或以上学历4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22名,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2个,“两新”党员163名。2011年社区(两级)总资产0.14亿元,总收入351万元,纯收入2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