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推荐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79

文章

1000

篇1:乾隆晚年做了哪些昏庸的事情?贪污导致清朝国力迅速衰退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乾隆算是一位非常会花钱的皇帝了,不近把雍正留下的白银花得精光,而且还让国库出现了亏损。但更可怕的是,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还做了几件昏庸无能的事,导致清朝国力迅速衰退,让嘉庆上位后非常为难。乾隆虽然执政时间长,但在经济方面他的确比较外行,几乎没做出什么有效的贡献,而且还让和珅成了贪污重犯,和珅的家产都比国库一年的税收要高。所以嘉庆一上来就定准了和珅,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说清朝哪个皇帝比较出名,非乾隆莫属了,乾隆在位几十年,开创了康乾盛世,他所统治的大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大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0%以上,整个大清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453平方公里,是元朝以来最大,并且控制力最强的一个时期。

而且乾隆继位后将全国的人口总数增加了一倍,用10亿亩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不得不说乾隆的治理能力确实很强大。可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帝王在晚期却犯了致命错误,导致了清朝国力的衰弱,最终使大清滑向了深渊。

乾隆登基的过程非常的顺利,他不像自己的祖父一样需要和辅政大臣作斗争,也不像自己的父亲雍正需要和兄弟们争斗。再加上乾隆天资聪颖,乾隆登基后,他统治的时期大清风调雨顺,并且乾隆统一了新疆和云南等地区。在功绩上超过了父亲和祖父,将大清带上了世界强国,因此乾隆在晚年就开始纵容自己的喜好,变得愈发骄傲自大,并且贪图享受,追求生活上的奢华。

乾隆晚年最大的错误就是重用大贪官和珅,让整个大清的朝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引发了大清官员的贪污受贿之风,乾隆对和珅非常的纵容,虽然和珅贪污的问题屡次遭到官员的弹劾,可是都被乾隆置之不理。

反而和珅的官位却越升越高,和珅更是把持朝政,纵容属下,当时整个朝廷的官员如果不贪污就没钱给上司送礼,没有办法交好同僚,更为严重的是不贪污甚至无法继续当官,会被排挤出这个腐败的官僚系统,因此从上到下都是贪污成风,这直接就造成了军纪腐败,朝廷对官员的震慑力逐渐下降。

乾隆早年曾为当初雍正制造的文字狱进行过平反,可是他的晚年却兴起了一百多次文字狱,毁灭了大量的书籍,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再次禁锢起来。并且在西方世界进行工业化改革的时候,乾隆却对西方文明毫不感兴趣,他的骄傲自满让他认为天朝第一,对西方世界的发展视而不见,继续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治理方法。

乾隆中后期所犯下的错误导致了清朝的衰落,乾隆刚退位就出现了白莲教的起义。等到嘉庆登基,财政已经出现严重亏空,各地的财政甚至需要借债才能为官员发工资,这都说明大清的衰落,但是乾隆却继续庇佑和珅,直到乾隆去世,嘉庆才忍无可忍,对和珅进行了严厉的处理,可是嘉庆却是个极为平庸的皇帝,他对整个官僚系统的贪污受贿毫无办法,虽然经过多次肃贪却毫无起色,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人平均寿命是多少?清朝百姓平均寿命竟然垫底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不高,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很多病都没办法治好。所以古人想要活得长,运气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如果你是像司马孚那样,一生都没得什么大病活到90岁也不是不可能。古代有长寿的人,也有短命的人,中间断层的非常厉害,加上战争那寿命平均下来就不高了。在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大概只在36岁左右,但我们看演义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物活的时间还挺长,那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比较高,也不需要他们去上阵杀敌,而大部分的人都在战场上牺牲了,特别是年轻人。所以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会提升不少。

其实想要知道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基本上得不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并不是所有人都记录了他们的出身时间。只能通过推算,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数据。不过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就是,从古至今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在不断上涨的,但明朝到清朝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体寿命少了10几岁,这也跟当时的战争还有疾病有关。下面这张表格就大致描述了各个朝代男女的平均寿命,还有平均身高。同现代来对比寿命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差不多是翻了一倍。

当然先秦时期虽然平均寿命不高,但肯定是有长寿老人的,不然孔子也会说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如果都没人能活到60岁,那这句话也就没必要说了。而且上面提到的司马孚也是一位活到92岁的人,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换,当然也是因为司马孚没有得过什么大病,身体一直非常好。其实看表格里的数据可能并不算特别准确,因为古代阶级制度非常严重,一般达官贵人的寿命会更长一些,可能看中位数会更加准确,但想要全部统计出来太难了。

而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秦汉显得非常强悍,不管是男女平均寿命,还是平均身高,都是整个朝代中最高的,可能女性平均身高会差一点...但这样看的话的确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汉朝时期最长,东西汉加在一起都有450多年了,而其他朝代都没有超过300年,和平才能换取人们更高的寿命时间。但为什么秦汉男人们的身高还会比后来几个朝代的都高,就有些令人搞不懂了,古代虽然没有什么科学饮食这种说法,但时间越久条件越好才对,没理由过了几百年身高还缩水了。甚至是比2015年的男性平均身高都还高...

而且三国作为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连年征战,导致人口大量下滑,但男女平均寿命竟然还比清朝高出许多。男女身高也高出不少,难道当时百姓们都营养不足么?而且明朝到清朝,竟然出现如此之大的下降,实在也是不应该呀。当然这些数据也不是100%准确,只能算是可见一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孩吃田七最佳时期是多少岁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不应该带田七。因为田七可以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抑制身高的增长。

田七,又名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等功效。但是,儿童的血管弹性好,不需要活血化瘀、止血等治疗。儿童服用三七会导致骨骺线过早闭合,影响儿童身高的增长。儿童服用田七还容易导致阳痿、咽喉炎、面部痤疮等炎症症状,还可能导致儿童内分泌失调,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12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不适合服用田七。

中医治疗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儿童如有各种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在中医和药师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胎儿什么时候时期脑细胞发育很迅速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胎儿什么时候时期脑细胞发育迅速?人类思考及活动的能力与有“总司令部”之称的脑组织的发育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脑细胞是从胎儿时期开始发育的。脑生理学家说,妊娠期10周的胎儿就具备了成长以后该有的大部分神经中枢,在妊娠期18周开始发生脑发育上的两件重要事情:一件是脑神经中枢末端出现树状突起,另一件是这些树状突起开始连接起来。如果说神

经中枢是人的胳膊,那树状突起就是最末端的手指头一样分叉出来的细细的、尖尖的部分。人聪明与否与这些树状突起的数量和连接程度有关。

纵观人的一生,脑细胞的发育速度从妊娠期18周开始到2岁左右是最快的,其次是2岁到4岁,7周岁以后就很难再期待脑细胞自身的发育。

蛋白质的摄取和适当的刺激是帮助脑细胞发育的重要因素。肉类、鱼类和豆类等食品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墨西哥某个村落的村民世代饱受营养失调之苦,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有些傻乎乎的。有个营养学家把这个村落里的孕妇分成两组,让一组孕妇好好调养,另一组则听之任之。结果孩子出生时头部的大小就不一样,好好调养的孕妇生出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比另一组孕妇所生孩子的成长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在学会说话后他们的词汇量更丰富,好奇心更强,整个人更加有活力。

营养学家还用小白鼠做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白鼠分成两组并供给它们同样的营养素,一组是直接供给,另一组则让小白鼠在迷宫中找到出路后才能吃到食物。也就是说一组的小白鼠是被动接受食物,另一组是主动寻找食物。一段时间后,营养学家把这些小白鼠的大脑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被动接受食物的小白鼠的脑细胞数只是主动寻找食物的小白鼠的1/3。

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对脑细胞的发育很有好处。

胎儿时期和婴幼儿时期脑细胞发育非常迅速,因此应该让孩子摄取充分的营养,同时让孩子探索周围的环境,满足其好奇心,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1970年,脑生理学家们的各种研究非常活跃。1964年,专门研究儿童智力发育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发表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专门研究人类从幼儿时期到17岁为止的智力在哪个阶段

发育得更迅速,什么情况下发育得更好等内容。他说假定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是100%的话,4周岁以前发育50%,到8周岁再发育30%,从8周岁到17周岁只发育20%。

布鲁姆还说,在智力发育中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这比让孩子接受背诵等注入式的智力发育训练更为有效。他强调,单纯地背诵某特定事物之前,应该先让孩子以好奇的心态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倾听别人谈话,这很重要。

布鲁姆的研究与脑生理学家们相比,虽然研究领域和所处的时代都不同,但结果却有着相同之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布鲁姆的“人的智力4周岁以前发育50%”的观点与脑生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得出的“4周岁以前是人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的结论相同。综合这些,我们可以得出:应该好好把握大脑发育最活跃的时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

给予孩子充分探索周围事物的机会。脑生理学家们还提出“小时候在大脑发育时期,因营养失调或没有得到足够的外界刺激而没发育好的智力以后不会再发育”的悲观观点。

社会团体和政府应该关心那些因贫穷而无法摄取足够蛋白质的孕产妇,这是培养国民的捷径;而富裕阶层应注意,不要让婴幼儿受到过分的保护,那很容易剥夺孩子探索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贫困而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导致成长发育的缺陷,是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之前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

有些家庭考虑在孩子上学前买房子,因此日子过得比较拮据,但是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没有摄取充分的营养,会直接影响智力发育。希望一心想着存钱的家长们能好好考虑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揭秘良渚古城的历史

全文共 378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她的存在证明了长江下游的复杂社会比出现城市化的二里头和安阳要早了一千多年。而且,古城内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不仅早,而且已经是可以兴建巨型工程的强大文明。国家文物局评价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 莫角山台地。莫角山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国的心脏。

良渚是什么?

良渚首先是一个地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旧称良渚镇)。良渚文化正是因为发现于此,才按照考古学惯例以发现地命名。

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出土的刻符陶片。各种刻符很有可能是文字萌芽出现前的原始文字,上面描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各种动物。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黑陶和红陶两种。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南京博物院馆藏。

良渚也是一座古城。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 反山王陵。

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都是良渚时期的生活垃圾,其中就包括大量碎玉料。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等玉器闻名,因此考古队迅速将目标锁定紧邻河道的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壁。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不仅没有玉器作坊,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又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颇为激动,也颇为费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经过为期一年之久的勘探,才终于有了答案:这里是一座古城。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这座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发现它,也就找到了解决疑难的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座庞大古城的发现,或许就此将良渚文化推进了文明的大门。

为什么良渚很重要?

▲ 古城遗址(局部)。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

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 对良渚遗址的挖掘工作从未停止。图为2017年10月的一次挖掘工作现场。

此外,良渚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也增强了良渚申遗的底气。

传统上认为,中国文明起始于商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然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力冲击了这一观点。

另外,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共同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面和北面,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良渚先人修筑水坝有个独特的创造:使用草裹泥筑底。

▲ 老虎岭水坝遗址。

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学说中,克拉克洪的标准定义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瑶山祭坛。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祭坛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的证据。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原大小:3x4厘米),是象征着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标志性符号。上方佩戴介字型冠冕的神人+下方椭圆形重圈大眼的神兽=太阳神。

唯一稍显薄弱的证据在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已比较成熟,如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用夏鼐先生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出生就长了白胡子”。所以,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存在文字发展的过程。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 这一套符号系统,有可能在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良渚人的“文字”。你们猜猜看都是什么意思?绘图/Q年

从发现的种种实物证明来看,良渚已具备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 姜家山贵族墓葬展示厅。

良渚人的日常:种田、“上班”、吃肉肉

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除了稻谷之外,考古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稻田。比如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 5000年前的良渚稻米。摄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等植物种实遗存。证明这些植物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遗址中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良渚时期的“干垃圾”。江南是水乡泽国,良渚古城周边有面积不小的人工、自然水域,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除了采集和狩猎,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业。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大木作群组雕像。人们得以遥想良渚时期成熟精湛的木作技术与分工有序的木作场面。2018年12月出土的大型木构件,有力印证了这些模型的真实性。

良渚人也需要“上班”。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对玉器的需求,养活一大批手工业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形饰件、玉玦、玉琮。

相比之下,贵族阶层的生活就要舒适许多了。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良渚时期已存在税收或纳贡系统,使得统治者可以坐拥庞大财富。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几千年前的太湖平原已经有了一个延续千年、强盛富足的国家,可是良渚文明却戛然而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关于良渚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大洪水、战争等等多种推测。《尚书·禹贡》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似乎这里一切都是蛮荒落后的状态。

▲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维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太湖平原,又成为了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良渚也即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熟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7月7日早上9点起正式开放网上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游客可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1-7日内的参观游览,近距离一睹良渚文化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藏獒幼犬时期的饮食参照表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藏獒(详情介绍)

藏獒的外表以及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广泛人民的热爱,但是想要拥有一个健全完美的藏獒那么得从最基础的饮食开始,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藏獒幼犬饮食参照表。1.幼犬专用的食品:如狗粮和罐头。2.钙:补充天然含量高像超能钙一类的钙产品,促进幼犬的骨骼和牙齿发育。3.幼犬用的奶粉:有专用的幼犬羊奶粉。4.蛋黄:蛋黄的优点是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易消化吸收的维生素A、钙质及矿物质。5.维生素矿物质:对于体质较差的幼犬,考虑额外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考虑喂食21金维他,也有宠物专用的幼犬金维他。6.肉类:牛、猪、鸡肉等虽然是优良食品,但在喂养幼犬的时候,宜选择不含脂肪的部分,因为脂肪容易变质。但要喂熟的,不要喂生肉!幼犬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身体各部的生长能力是不平衡的。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主要增长躯体及增加体重,从第4个月开始至6个月,主要生长体长,7个月以后主要增长体高,这就要根据犬体不同发育阶段所需要营养物质,确定饲喂的饲料种类和数量。从幼犬脱离母犬而进入独立生活以后,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均需供给充足而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如粮食、瘦肉、牛奶、蛋、蔬菜、鱼干油、骨粉等,并要做到定时定量。2~3月龄的藏獒,每天喂4~5次,每只幼犬日量标准是瘦肉200克,奶300克,蛋1个,大米250~500克,蔬菜250~300克,食盐3~5克,并补给适量的鱼肝油,骨粉等。如有条件的话可给藏獒一些猪、牛的软骨吃,但不要喂鸡骨头。8月龄以后,就可根据成年犬的饲料日粮标准饲喂了。注意:喂藏獒的食物一定确保卫生安全的,当藏獒碗里还剩一些食物的时候,那证明你喂的食物过多了,当藏獒碗里吃的干干净净还不停的舔食盆时,那说明你喂的太少啦,对藏獒这种大型犬不能太苛刻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朝时期宁古塔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有何害怕之处?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宁古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有多令人害怕?

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人烟稀少,而且这里非常的寒冷,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存在,如果女犯人来到这里,加上寒冷的天气,铁定就会生病。

像这种流放之地,其实医疗也并不是很发达,食物也是很短缺的,想要吃上一顿饱饭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来到这里时,其实就如同是与世隔绝,每天都会过着好像地狱,一般的生活不仅要对抗恶劣的天气,而且也同样需要对抗精神上的压力。

宁古塔在边疆地区统辖黑龙江,在康熙15年期间,这里就变成了流放重大错误囚犯的地方在这里也同样已经变成了女犯人,还有文人弱势的噩梦,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流行,要比死刑好一点,不过却也让人生不如死。

在来到这里时简直是背井离乡,有许多人都会觉得性命到了这里是非常低贱的,就算死了也只不过是拿土一埋就可以直接完事,连一个墓碑也不会有这里一座又一座的坟墓,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的害怕。

这一个地方常年都是大雪纷飞,也让人觉得特别的寒冷,相信在没有被流放之前,也同样会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可一旦流放到这里,根本就没有办法承受,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每天都会忍受着寒冬腊月,每一个犯人也不会有一些保暖的衣服,所以特别的冷,再加上吃不饱饭,这就如同是炼狱一般的生活。每天都会想着应该怎么吃饱,怎么样才能够饱满,这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想法,不要说去打扮自己,能够活着看到每天的太阳就已经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易中天为何贬低明朝赞美清朝?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全文共 2921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两朝经常会被人们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个朝代相距现代也是最近的两个朝代了,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清朝有很多制度都是延续了明朝时期的。而很多人对于明清两朝的看法也很不一样,很多人非常熟悉的易中天,他对于明朝的态度就是非常贬低的,而对于清朝却非常赞美,他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明朝真的就这样不如清朝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易中天为何贬低明朝赞扬清朝

易中天曾经在百家讲坛中说过,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凶残,最严苛的朝代。相比之下,甚至清朝都要比明朝好很多。易中天的说法颇为新颖,也引来众多学者讨论。按照常理来讲朱元璋本是苦出身,为何还要为难当时百姓呢?如果单从吃苦的品质上来讲朱元璋在历史绝对是首屈一指可以吃苦的皇帝,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依然保持着节俭朴素的品质。

但是如果单从皇帝的道德素质来评价一个朝代的话,未免有点不够去全面。诚然,易中天先生曾说过明朝没有一个皇帝是够格的,那为何明朝皇帝如此不堪,还能把风雨飘摇的朝代维持如此之久呢?这一点很大程度来源于之前各个朝代的积累,从隋唐到宋朝和元朝,经过前前后后七百多年的时间,官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成熟了朱元璋只要循规蹈矩的使用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实际上帝国的权利主要是由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人来做支撑的。

永乐皇帝朱棣时代逐渐完善并且确立了内阁制度,这个创举被认为是人类近代民主政治的的两大支点之一。相比之下,清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便是文官制度,万历皇帝罢工的主要原因和当时的文官集团有很大的关系,想要立太子都得不到允许,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从虽然清朝时代在进步,但是很多东西对比明朝来说却是倒退了很多。

由此可见易中天先生所批评的明朝是从一个方面出发的,也是片面的。说道专治集权,清朝说是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明朝的海瑞可以在街头肆意的说皇帝的罪过,而清朝有大臣想要提个意见都是难上加难的。以大臣纪晓岚为例子,他在朝中为官,官居三品,按理说也是不小的官了,可是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就因为纪晓岚说他铺张浪费就被乾隆训斥了一顿。基本可以说是狗血淋头,一点尊严也没有,在当时皇帝的眼中,纪晓岚等一众大臣只不过是混的好些的奴才而已。

清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卖国求荣中度过的,反观明朝国力强盛经常会派遣船队到世界各地去正义。这很大程度源于明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再说文化水平,明朝朱棣时期编撰的《永乐大典》在编成之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清朝文字狱的迫害对于文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清朝编撰的四库全书最终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明朝作为强盛的朝代,出过很多的思想家,其中以王阳明为主要代表。

易中天曾在书中大加赞赏康乾盛世,甚至说他远远超过汉朝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根据大部分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鲁迅先生色甚至怀疑康乾盛世是通过文字狱鼓吹出来的。看来就算是易中天这样的大家也不能避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2.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

在易中天眼里,他认为明朝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干的,康熙雍正有资格明朝却没有一个有资格的,朱元璋驱除鞑来恢复中华不够资格骂,朱棣永乐甚至不够资格吗?明朝的皇帝确实奇葩比较多,有将军皇帝修道,皇帝罢工,皇帝木匠皇帝花样不少可是有没有想过在万历皇帝,不上朝理政,却仍然能够屹立276年不倒,清朝皇帝虽然勤奋也不过统治了267年,而在末期更是腐朽得不成样子而当时的明朝如果不是李自成,打入北京,抢了吴三桂的老婆,吴三桂也不会放清军入关,更是没有后来的清朝明朝或许将继续延续他们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一上任就是将明朝的后裔赶尽杀绝,他们就是害怕明朝将死灰复燃,可以得出,明朝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威胁其实单纯的从一个皇帝的道德素质来评定一个朝代,显然是不客观的,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图纸,克勤克俭的典型吃的青菜豆腐穿的补丁衣服,结果就是国家贫困,百姓民不聊生,治国不足,第1个卖国条约,南京条约就是道光皇帝时期的产物,也是从道光时候开启了大清朝卖国的百年耻辱明朝的皇帝虽然昏,但是有骨气,坚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仅仅这10个字就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气节。

那为什么明朝皇帝不上朝都可以延续200多年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制度并不是完全的皇帝汲取,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来支持的一种证券,也就是所谓的文官制度,万历为什么罢工几十年不上朝,因为他想立自己的太子都做不到,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抵抗文官集团,也就是所谓的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正是这种西方比较先进的内阁制度才让明朝没有一瞬间崩溃,而清朝才是真正的专制集权,明朝海瑞可以骂皇帝,却没有任何是清朝别说骂皇帝稍有异议都不行。

说起明朝残暴,大家可能也就是想起朱棣和朱元璋,朱棣杀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毕竟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也是正常,而朱元璋主要杀的就是官僚,作为一个老百姓出身的草根皇帝,当然看不惯这些官僚作风,可要说起残暴来说清朝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扬州10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式文字狱,清朝的屠杀才是历史上少有的残暴。

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埋下了中国100年来耻辱的祸根鲁迅先生也曾怀疑过什么盛世,只不过是文字狱吹出来的盛世对于历史我们不能情绪化,要实事求是,要有根据这才是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态度,可以从百姓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王朝是否值得存在,明朝灭亡以后有那么多人想要复兴,而清朝灭亡之后却是人人喊打。3.如何评价易中天的看法

万历皇帝虽然几十年不曾上朝,可却也将日本的狼子野心彻底摧毁,把日本浪人彻底从朝鲜半岛驱逐出去,在明朝凯旋之时,万历皇帝对着那些藩属国道:“跳梁者,虽强比诛”。可明朝的这种强势的表现,直至今日也是值得称赞的,清朝会做什么?清朝也就会“集中华之物力,与各国之欢心”。易中天自己也曾说过,明代皇帝既然如此无能,为何明朝还能够存在如此之久?就是因为,从隋唐开始,经过了七百多年的摸索,文官制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完善,官僚政治体系也接近成熟,因此,王朝的政权其实都是在由士大夫阶层支持。这就是明朝要比清朝更加强盛的一个特点所在。

为何万历皇帝要罢工几十年,就是因为他想立的太子他却根本没办法立,只能是采用消极的态度抵抗当时的文官集团。而永乐皇帝朱槺的内阁制度,也被西方人认为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支点,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也是从中国逐渐学习,修改,最终成型的。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等于秘书一职了,决策权还是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没有自身的独立性,乾隆时期,在江南巡游,耗费了无数钱财,有哪个大臣敢劝阻一番的?

因此,清朝才是最专治的封建王朝,明朝时期海瑞海铁架能够大骂皇帝,可是到了清朝之时,连提个意见都十分的困难,例如大学士纪晓岚纪昀,他身为乾隆最近的侍读学士,在乾隆巡游之时,纪晓岚对乾隆进行了劝阻,可谁料想却惹得乾隆雷霆大怒。

并且,在明朝之时不论是经济亦或者思想都达到了高度繁荣,明朝的王阳明,黄宗羲等人都为中国思想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反观清朝呢?闭关锁国,禁锢思想,连梁启超都曾忍不住感叹:“倘若清朝具有晚明的思想,中国思想至少进步三百年”。因此,对于历史的研究不能情绪化,要能做到事实就是,如此这般,才是一个学者应该拥有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清朝的纪晓岚不吃大米是真的吗?纪晓岚为什么那么爱吃肉?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纪晓岚作为当时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大臣,还是有很多厉害之处的,比如当时的纪晓岚便被称作是铁齿铜牙,因为纪晓岚嘴皮子非常了得。当然了,传闻当时的纪晓岚非常爱吃肉,而且是经常的把肉当做米饭来吃,从来不吃米饭,这到底是真的吗?小编也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其实,在当时的清朝关于这些有趣的话题还是有很多的,不过,有很多的文献也是说纪晓岚只吃肉,难怪纪晓岚长得那么胖。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后魏的李崇,位极人臣,富甲一方,但他有一个毛病——舍不得吃。野史里的纪晓岚更奇怪,《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

后魏的李崇,位极人臣,富甲一方,但他有一个毛病——舍不得吃。自己顿顿不吃肉不说,请客也没一个荤菜。他是为了显示自己清正廉洁吗?不是,仆人就有1000多个,哪儿能称得上廉洁?他就是一个大抠门儿。每顿饭,只有两样菜:拌韭菜、腌韭菜。他的门客还在外边吹:“我们家,每顿有18个菜。”人家特惊讶:“不可能吧,你会数数吗?”门客说:“二九(韭)一十八呀。”逗得众人前仰后合。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出使北方,被问道:“你们南方人吃羊肉为什么不剥皮呢?我们北方人吃羊肉可都是去了皮的。”仔细想来,这个问题有点挑衅的意思。本质上是在问:你们南方人怎么那么不讲究啊?我们北方人可是很讲究的。韩熙载的回答也很巧妙:“那是因为我们那里出产绫罗绸缎。”绫罗绸缎和吃肉有关系吗?有啊。韩熙载的回答可以理解成:你们北方人想穿得高级点,就得穿羊皮袄,所以得省着用,把羊皮剥了收起来。我们有绫罗绸缎啊。用不着这么抠门。你看,没点“高级黑”的本事,还真当不上外交官。

野史里的纪晓岚更奇怪,《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二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一辈子不吃大米,偶尔吃一些面点,其余只吃肉喝茶,纪大吃货嗜好不一般!传说有一次纪晓岚与朋友去小酒馆喝酒,点了许多莱品,老纪没一味中意,朋友即兴赋诗打趣:“司徒府上宴,把酒祝奉先。不说杀董卓,即云醉貂蝉。”“即云醉貂蝉”,即纪昀嘴刁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朝大臣周培公到底有多厉害?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周培公守灵?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史上的康熙皇帝其实是一位非常精明的皇帝,相传在当时,康熙皇帝上位后便开始大肆的兴修水利工程,打造了很多有名的水利建筑。因为当时的康熙帝非常精通水利,自己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清朝的另外一个工程,那就是周培公,话说当时的周培公连康熙皇帝都要为他守灵,究竟周培公什么来历有什么样的故事?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一起来看看吧!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劝降辅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周培公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委以重任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死于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1]

调任盛京

周培公的功绩过大,且因其汉人身份,致使他被满人大臣相互厌弃。有求之时,肯定相互追捧,一旦度过危险,就将其弃之如履。康熙就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将他派往满洲大本营——盛京。一方面是为了让他镇守边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监视他。

聪明如周培公当然知道康熙这么做的原因,对此他毫无怨言。哪怕康熙十余年来的不闻不问,也一直勤恳的工作着。不仅如此,他一边做事,一边阅读史料古籍,绘测出了大清的版图,这在当时可是独一份。

康熙四十年,他前往盛京看望周培公,与他单独谈了一次话。周培公向康熙举荐了能臣姚启圣,更在康熙欲走之前,将自己手绘的大清图交给了他。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于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于欧洲的?明朝时期欧洲在做什么?

全文共 379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很多人的严重,中国一直到明朝时期,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科技上,都是远远领先于西方世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史从清朝开始的,那么真实情况下是这么一回事吗?小编通过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四大方面对明朝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对比,试图看看到底明朝有没有落后于世界。

一,明朝前期(1368—1449)

从明朝开国到1449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前期。这一段时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在政治上,宰相制度被废除,内阁制度建立起来,君主专制走向了强化;明朝的疆域在永乐时期达到了顶峰,能够控制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吐鲁番、东到朝鲜、南到越南的广大地区,面积大约为7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在经济上,明朝推行了重农抑商、海禁的政策,商业税收不及宋朝的六分之一。同时,推行了军屯制,依靠军队自行耕种土地来养活百万军队。

而同时期的欧洲的国家主要处于向民族国家的过渡阶段。葡萄牙是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早在11世纪就独立形成,其他的国家则稍晚。1320年,波兰统一,开始强大起来。1385年,波兰和立陶宛开始联合,成为中欧霸主。英法两国在正在经历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两国的贵族正在大批量的灭亡,这给英法两国走向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西班牙在1492年攻陷了格拉纳达,完成了800年的复兴运动。在东欧方面,莫斯科公国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走上了统一罗国公国的道路。

欧洲国家虽然在国力上还比较弱小,但此时的蕞尔小国已经有了近代代议制的萌芽。1215年,英国的贵族和市民强迫国王签订了《大宪章》,王权开始受到了制约。1265年,英国的议会形成。在此后的发展中,英国形成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两大传统。法国在1302年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市民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到了明朝前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开始出现了国会。和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相比,欧洲的政治制度明显先进了不少。

经济上,欧洲国家开始开始脱离了庄园制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时代过渡。欧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在10世纪时期,欧洲各国的城市就已经复兴了起来。城市的兴起则出现了市民阶级,他们已经脱离了农业,专门从事于工商业的生产。手工业行业出现了垄断性质的行会,商业出现了一些商业联盟,如汉萨联盟。商业繁荣推动了金融业的兴起,1346年,世界最早的银行——热那亚银行成立,后来,美第奇银行、富尔杰商行等纷纷建立。一些国家开始推行了“重商主义”。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为了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1411年开始支持航海运动,1442年开始在非洲西海岸建立殖民地。而明朝的经济规模虽然大,但是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此时的西方经济模式已经超越了中国。

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兴起了几十年,早在1300年,但丁就写下了著名的《神曲》,彼特拉克从1342年写完《阿非利加》,薄伽丘在1348年写下了《十日谈》。另外涌现了乔托、马萨乔等著名的美术家。他们的主张:重视人的价值,保护人的基本权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反对教皇和封建贵族势力;建立法治社会,为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做出了理想的规划。同时期的中国思想已经走向了僵化,程朱理学成为了正统思想,八股文和文字狱兴起。

在科学领域,欧洲还未脱离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不过印刷术、火药等技术的西传,手工工厂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技术的进步。1439年,德国人发明了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复兴。

二,明朝中期(1449——1582)

1449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随后,明朝的内忧外患不断发生,蒙古高原的瓦剌、鞑靼、倭寇等不断入侵。在内部,发生了夺门之变、壬寅宫变等政变,不过还好也出现了“弘治中兴”、“嘉靖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使得明朝的统治还能够得以维持。经济上,明朝军屯制走向了瓦解,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了影响,不得不在月港推行“一口通商”。

同时期的欧洲,英法百年战争已经结束,两国建立了统一了民族国家。俄罗斯在东欧崛起,1472年,莫斯科大公宣布继承东罗马的遗产。1547年,伊凡四世继位,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帝国正式建立了。他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建立了俄罗斯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久就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基本统一了伏尔加河地区。哈布斯堡王朝则成为了西欧的霸主,其巅峰时期拥有奥地利、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地区。同时,欧洲新兴的英、法正在酝酿发动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

殖民扩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葡萄牙在1442年开始在西非建立殖民地。1487年,葡萄牙到达了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1497年,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全球航行。之后,两国的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来:西班牙占据了大部分美洲地区和菲律宾,垄断了全球80%的金银;葡萄牙在非洲、亚洲沿岸建立了众多的殖民据点,封锁了马六甲海峡(明朝对此不知道),垄断了东方贸易。

殖民扩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商业革命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就是欧洲的经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代公司、近代银行、股票交易所等兴起。1531年,安特卫普建立了股票交易所,欧洲的各公司和商行也在此设立了1000多家代办处。价格革命就是大量的金银涌入欧洲,导致物价飞涨。许多贵族放弃了固定地租剥削,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这导致欧洲的贵族势力开始从内部瓦解。尼德兰、英国、法国的手工工场成为了欧洲社会生产的主力军。

思想领域,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这时期出现的艺术大师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政治学出现了马基雅维利、托马斯·莫尔、让博丹等: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法制的民族国家,是欧洲近代政治学之父;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为《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让博丹是近代国际法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另外,宗教改革运动也在欧洲兴起了,世俗化的宗教在欧洲建立了起来。同时期,明朝出现了阳明心学,但其本质只是对孟子学说的复兴,并未脱离儒学的范畴。

在科技领域,西方完成了对中国的全面超越。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同时期明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只认可“天圆地方”。布鲁诺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建立了二项定理和二项系数的确定,并发表了三次代数方程一般解法的卡尔达诺公式。他的学生发现了四次方程的解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写下了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在医学领域,维萨留斯奠定了近代解破学理论;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就是在军事技术上,欧洲也领先于明朝,明朝已经开始从欧洲进口火炮;欧洲的船只可以横渡大洋,而明朝的船只只能在沿岸航行。

三,明朝后期(1582—1644)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掌权,明朝正式走向灭亡的道路。在明朝最后的60多年中,宦官专权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而此时的西方,已经是一个崭新的西方。1618年到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以法国、英国为首的新教联盟击败了西班牙、奥地利维持的天主教联盟,西班牙霸权衰落,法国开始称霸西欧。东欧的俄罗斯走上了扩张的道路。1598年,沙俄吞并了西伯利亚汗国,到1636年,俄国人已经到达了鄂霍次克海岸,他们已经开始入侵贝加尔湖一带和黑龙江流域。

经济方面,重商主义成为了欧洲的潮流。作为殖民扩张的后起之秀,尼德兰的发展更让人惊叹。1581年,北尼德兰独立,随后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东印度公司。到明朝灭亡前期,荷兰已经成为了“海上马车夫”,将印度尼西亚、台湾、巴西沿岸、纽约、南非占据为殖民地。英法也在努力赶上尼德兰,两国在北美大陆抢夺剩余的土地,在印度渗透自己的势力。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极力进行了海外扩张,甚至支持海盗掠夺。法国则将自己打造成为了欧洲奢侈品的制造基地。

思想方面,随着欧洲近代国家的形成,欧洲的近代国家理论学说也开始形成了。格劳秀斯(1583—1645)提出国家主权说,成为了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奠基者,也是近代国际法之父。在哲学领域,理性主义的哲学开始兴起,代表人物为笛卡尔,他们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期的明朝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总之没有脱离传统儒学的范畴。明朝末期出现了一位离经叛道的李贽,因为他质疑理学的虚伪就被当做“异端”,最后死于狱中。

17世纪是欧洲的“科学革命”时代,大量的科学成就出现,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科学院,极力推动科学的发展。在物理学领域,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发明了望远镜;开普勒用数学研究天文学,于1609年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行星运动定律。数学方面,笛卡尔在1637年建立了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费马建立了求切线、求极大值和极小值以及定积分方法。生物学方面,哈维发现了“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成为了近代生理学的鼻祖。总之,世界近代科学已经在欧洲兴起,同时期的明朝还处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阶段。

结语:通过明朝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中国和欧洲对比,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欧洲基本上已经全面超越了中国。如果从国力的强盛来看,大约在明朝中期,欧洲实现了超越;如果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发展来看,元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就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更别说明朝。总之,大约从13世纪开始,欧洲就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心,而中国就逐渐走向僵化和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若是将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很多喜欢历史战争的朋友们喜欢做一些对比,脑洞大开。就比如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问题,是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脑洞大开所想的,说若是将当年清朝军队换成秦朝军队来对抗八国联军,那么结局会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从武器装备来看。秦军肯定无法与清军相比,与拥有坚船利炮的八国联军,自然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弩实物显示,其骑兵和步兵使用的都是擎张弩,也就是靠臂力拉开的单兵弩。秦弩的弩弓为单体木质,拉力45kg,做功距离约为40cm,蓄能大约88J,按照效率70%计算,离弦动能约为62J,效射程应该是60—70米。

我们再来看看八国联军的装备,先举个不是很先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步枪M1892式。有效射程900米,出膛速度610米/秒,射速20-30发/分钟。德国军队使用的G98毛瑟步枪和英国军队使用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射程射速都与M1892是同一级别的,还要超出。

也就是说大秦的步兵、骑兵,要想对八国联军造成杀伤,需要越过800米左右的无法还击区域,扛着挨打。有效射程只是说造成杀伤的距离,也就是战斗距离,但是我们能够缩短到500米吗?

而且因为八里桥的蒙古马队已经用生命和鲜血验证了,哪怕缩减到100米也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不顾忌伤亡的冲锋,以全速奔驰的蒙古马,也只能突进到二次鸦片战争时代法军阵地前的30米左右。根据换算,如果说秦军想要冲到30米的距离,需要以237.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狂奔,这速度秦军估计得开跑车才能赶得上。

其次从军队士气来看。这方面秦军是明显占据优势的,他们当时的将士之所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因为有很鲜明的军功制度在激励。在这方面,清军实在是太弱了。他们在关外时期表现尚可,到了关内以后,很快就被朝廷所给予的优待搞得不思进取,最终堕落到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再次从战术打法来看。此项秦军依然占据优势,毕竟他们是本土作战,完全可以利用相应的地形,部署相应的战术。其实当时的八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他们组织起来匆匆忙忙,在协同作战等方面,肯定有很多的破绽。只不过当时的清军贪生怕死,并没有抓住而已。

综合而论,如果是秦军在抵抗八国联军的话,肯定不会像清军败得那样快,甚至还有可能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但让他们长此以往,凭借血肉之躯来对抗八国联军,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他们在战败时,也会给联军比较沉痛的打击。这个结论大家认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梅文鼎:大清朝“历算第一名家”上

全文共 3094 字

+ 加入清单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它是中国文学四大瑰宝的故乡和宣纸的发源地。宣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宣城的李氏家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谱系最清晰、历史名人最多的文化家族。它有时被称为“宣城李”。梅文鼎是科学界“宣城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作为“宣城数学派”的创始人,梅文鼎一生致力于发扬传统科学的精华,引进西学。他不仅被公认为大清王朝的“第一位历法大师”,而且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小和一起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三大科学巨人”...

愤怒地写了一部杰作

明末,宣城梅氏家族中出现了一位神童梅文鼎。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和历法(简写为“历法计算”),并和舒什罗·王斌一起学习了星星的名称、位置和四季的变化。九岁的时候,他已经熟悉了四书五经,并且对历史书上的历书有所了解。27岁时,他向著名的儒家学者倪冠虎学习天文学和历法,并广泛阅读中西方关于历法和计算的古籍。

天文历法的建立离不开计算,也需要用数学来阐明。认识到这一点,梅文鼎在挖掘中国古代数学精髓的同时,致力于研究西方数学书籍,试图将中西算法结合起来。

梅文鼎图像(网络图)

1672年初夏,梅文鼎应邀去池州参加数学交流。该活动在教堂举行,由一名西方传教士主持。会场两边的桌子上摆满了西方数学书籍的中文版本,包括欧几里德的《元素》。

“亲爱的科学家们,欢迎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化,”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布道士在舞台上用中文说。50多年前,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利玛窦和其他人把西方天文学和数学带到这里,使中国的科学进步了数百年

梅文鼎听得越多,就越生气,但他感到无助。他心里非常清楚,在元朝之前,中国的历法领先于西方。然而,在元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朝廷很少注意历法的计算。到清朝初年,关于历法计算的书籍大量流失,研究历法计算的人越来越少。在西方,科学技术在文艺复兴后突飞猛进。以利玛窦为首的佛教徒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几何原本》等西方历法和计算的典籍,也带来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方文化的风气。

对此,朝臣徐光启持欢迎态度,与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了西方的计算。然而,由于当前的政治混乱,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多久。清康熙时期,随着佛教徒的增多,朝臣对西历计算的态度和佛教徒分为两派:一派以朝臣费迪南·韦伯斯特为首,深受徐光启的影响,主张全面研究西历计算;另一组由前明朝元老杨光先领导,反对引入西历计算。这场著名的“官司”持续了几十年,以杨光宪一派的失败而告终。西方佛教徒于是高昂着头,得意忘形。他们散布谣言说中国的历法不如西方的好。来参加会议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层,但他没有想到布道士会如此嚣张!

利玛窦(左)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论科学(网络图)

“西方数学博大精深,你必须努力学习。据我所知,中国没有方程式这样的概念……”道士布继续兴风作浪。

“请稍候!”梅文鼎站起来大声说,“据我所知,早在1000多年前,我就在中国有方程和解。我国有一本古书叫《算术九章》。这本书第八卷的标题叫做“方程式”。"

"这本书用X代表未知吗?"佛教徒对中国历史有更好的理解。"一元方程有解吗?"

"没有字母x,我们称寻找x的过程为‘一元论’。"梅文鼎强调,“这个等式不属于西方方法。”

"你在这个领域有专业研究记录吗?"道教佛教徒也更诚实。

“我梅文鼎公开发誓,我将在一年内写一本关于方程的书。那么,请当众大声朗读!”梅文鼎一脸惊愕,大步走出教堂。

回到梅府,梅文鼎强忍怒火,把书房里所有的古代数学书籍翻了出来,把方程式的内容编成了一本书。接下来,他修改了小册子的内容,并结合西方数学得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做完这一切后,他把手稿交给当时的数学学者潘来和袁世龙进行修改。

六个月后,一部名为《论方程》的数学名著的初稿完成了。该书不仅讨论了“方程”一词的含义,根据符号的排列对线性方程进行了分类,而且纠正了以往著作中关于方程解的一些错误。

梅文鼎关于数学的第一本书,方程理论(网络图)

方程式理论出版后,梅文鼎只给道士送了一本书和一封信,道士一开始就看了。这封信没有要求对方公开阅读。因为他一心想要学习,所以他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关心它。因此,他加紧向他的好朋友方通(注1)和薛凤佐(注2)传递信件,通知他们到府上来享受书籍。他给方通的信写道:“西方传教士认为数学比中国更先进。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让利玛窦在天堂无言以对。”(愚人病西方儒者佩古算术中的“方程式论”说,尽管李氏并不困难。)

原来他和方、薛有一个十年的协议。

大约十年。

公元1673年的仲夏,大清康熙时期。

宣城东南白涧山口的梅府里摆了一张桌子。主人梅文鼎站在门口迎接远方的客人。40岁时,他精神饱满。

“好熊梅。薛大哥在一本书里说你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数学的书,我们聚在一起庆祝。”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大厦的大门,身后的仆人提着一包东西。此人叫方通,广东佛山人,数学和物理知识丰富,特别喜欢数学。他口中的熊雪自然是数学大师薛凤佐。

“过奖了,过奖了。方兄远道而来,请到堂上吃茶。”梅文鼎打了个招呼。

“梅哥哥,这是我的新书。请写去年的序言。”把书递给仆人,要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新书来,但那是《几次颜》(注3)。

《四Ku全书·书都言》八卷本

“期待星星、月亮,最后,”梅文鼎问,“你为什么不早点把它送给我?”

“如果早些宣布,我们的十年协议岂不是会空手而归?”同口在党内的十年协议原本是科学界的一个好故事。

十年前,年轻的梅文鼎在研究日历的时候四处旅行,并和专家交了朋友。一天,他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游览中山时,遇到了外地来的方通和薛凤佐。这三个人见面很晚,彼此都很讨厌。那天晚上,他们呆在山脚下的客栈里讨论数学问题。

世上没有无休止的宴会。在三天的分离后,三人同意将自己的时间限制在十年,看看谁在历法和数学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就。谁有好的工作必须得到另外两个人的赞赏。

这时,一位中年学者从政府大门走了进来。他正是薛凤佐。梅文鼎和方同英起身。

正当三个人在桌子上坐下时,薛凤佐大声说:“梅哥哥,请把你的新书拿出来。我等不及了。”

很快,他们各自手里就有了《方程论》和《不同数》两本书。

“熊梅,我听说你很生气写《方程论》。我钦佩你哥哥的崇高的正义。”方通起身说道。

“两位兄弟都有著名的作品,恭喜。只是我的作品还没有出版。”薛凤佐说,“尤其是熊梅,在我看来,你可以去北京展示你的本事……”

”熊雪好意心领了。方程式理论只是我的第一本数学书。我想以这本书为出发点,用心学习中西数学,写一本书,给后人留下一个信息。十年内,我不会在北京!”梅文鼎一本正经地说道。

梅文鼎用行动履行了他的诺言。此后,他的研究和写作涵盖了初等数学的各个方面:在算术方面,主要有“笔算”、“计算题”等;从几何学上看,主要有“勾股术”、“几何解释”和“方圆幂积”。在代数中,主要有“平三角的提升”、“弧三角的提升”、“环中的粟尺”等。其中,平三角理论和弧三角理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三角学教学,而书中的球面三角作图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方程理论开始,他一共写了26部数学著作,并把这些著作编入《中西数学通论》,以实现“去见东西,安心观察真理”的理想(《科技简史》)。

此外,在他的影响下,十多位著名的数学家,包括他的弟弟温奈、堂弟、儿子、孙子程毂、、曾孙岳、钫等,相继出现在梅家,从而形成了四代著名的“宣城数学家”。

梅文鼎纪念馆(网络地图)

在他去世之前,梅文鼎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不仅古老的数学——一棵濒临枯萎的老树——长出了新芽,而且移植的西方数学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位中国传统数学的大师,在一段沉寂和过渡时期,他将中西数学结合起来。(未完待续~欲知详情,请关注《梅文鼎:大清第一位历法大师(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1926年是清朝还是民国 1926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国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1926年是民国时期。根据历史记载,1926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诞生、黄埔军校扩为中央军校、北京“三一八”惨案。

1926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重要的转折点。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于1926年出生。他在后来成为了中国潜艇技术的奠基者和创新者。当时中国并没有核潜艇,但黄旭华的贡献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展出先进的海军力量奠定了基础。

1926年,黄埔军校扩建为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和将领。扩建后的中央军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民国时期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在1926年,北京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事件。这是一次由北洋政府军队对学生抗议活动的镇压。这场事件导致了学生运动的升级和广泛的抗议浪潮。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往往仅限于大致的描述,而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影响。这场抗议活动揭示了当时社会不满与不公的问题,并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虽然中华民国的历史被普遍认为是战争和动荡的时期,但有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发生。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兴起。它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黄旭华的出生为中国的军事技术奠定了基础,黄埔军校的扩建为中国培养了优秀的军事人才,北京“三一八”事件揭示了社会问题,而文化和社会变革也同时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世界上最古老的斧子,诞生于冰河时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澳大利亚考古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新报告,考古学家在西澳大利亚发现了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斧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教授、首席考古学家苏·奥康纳说,这把斧头可以追溯到46000到49000年前,大约是人类首次出现在这块大陆上的时候。

“这是世界上存在斧头的最早证据。那时候,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出现过斧头。”奥康纳在发给红鸟的声明中说。“在日本,这种斧头出现在大约35000年前。但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它是在10,000年后与农业一起出现的。”

世界上最古老斧头的边缘碎片

比以前想象的更先进的技术

奥康纳说,这一发现表明,早期的本土技术并不像以前显示的那样简单。

澳大利亚的史前石器通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但是这些澳大利亚短柄斧的发现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早,这清楚地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她说。

这位澳大利亚教授注意到这项技术起源于大约50,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在这些人来到这块大陆之前,斧头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北岛没有斧头。他们到达澳大利亚,发明了斧头。”她说。

悉尼大学考古学教授Peter Hiscock在斧头被发现后分析了一些小碎片。

“由于在东南亚没有发现冰河时期斧子,这一发现向我们表明,当人类到达澳大利亚时,他们开始尝试新技术,发明新方法来利用他们获得的资源。”伊斯科克说。

“在考古学家发现澳大利亚斧头之前,斧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已经探讨了几十年。现在我们的发现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补充道。

希斯科克还说,随着人类向世界各地迁移,制斧技术可能不会传播。

"斧头只在热带北部制造。"他说。“澳大利亚北部使用斧头,而澳大利亚南部不使用。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人类第一次在澳大利亚殖民和定居的时候,并持续了几千年,直到斧头开始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部分南部地区制造出来。”

蝌蚪君编译自红皮书,译者老刘,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卢梭康德思想碰撞是什么意思?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奥古斯丁卢梭,他是思想家中的巨擘,为人类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与卢梭俩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那本《忏悔录》。这两个人的忏悔录都是以自传的形式出现的,并且真实且深刻的反思了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大家,敢于对人们披露出自己阴暗羞耻的一面着实难能可贵,即便是思想开放的今天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全面深刻的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是天主教内的思想家,对宗教改革产生巨大影响。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自传形式做祷告,渴求主的怜悯,在自我的忏悔中改过自新获得重生。在忏悔中的剖析真实的自己。

卢梭的《忏悔录》同样是伟大的,他在书中从不避讳自己最卑劣的行径,比如抛弃自己的五个孩子,对于那个陪伴了自己后半生而自己却并不爱的妻子黛莱斯瓦瑟,以及自己以前混乱私生活的检讨。总之,卢梭通过自我检讨的方式也在向世人辩白自己,避免敌对阵营的恶意诋毁。

奥古斯丁卢梭在《忏悔录》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而真实正是大众所缺失的一块,因为虚荣,因为所谓的面子。但是这两位先贤做到了,勇敢地解剖真正的自己,在世人真的看到了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卑劣甚至羞耻的部分时,更多的是为奥古斯丁卢梭的勇气感到敬佩,而这二位先贤正是在自我反省上树立榜样。卢梭康德思想碰撞怎么样

卢梭康德两人都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其中卢梭属于运动的前期,其思想对康德有着深刻的影响。康德是对后期的启蒙运动来说最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同在启蒙运动时期,比卢梭小十二岁。康德的一生都是很规律的,在固定的时间看书、散步等,当初为了一口气看完卢梭的《爱弥儿》终于打破了自己的时间规律,由此可见卢梭的作品对康德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了。如此,康德的理论受到卢梭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卢梭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法国的浪漫风情。相比之下,康德的生活就显得极为单调,有的人甚至说康德是没有生平可言的。他的时间如同机器一样准时,但就是如此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在思想上惺惺相惜。

卢梭康德在思想上的碰撞主要有四点:其一,知识和理性与道德是不相关的。其二,对自由的看法和定义上,人有自由的意志但受到欲望贪念等的影响。这个说法与中国的人为财死很相近,在生命的自由追求中,为了一份贪念便忘记了追求。其三,真正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前提,有与卢梭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真正的道德是在无拘无束,没有压抑制裁情况下的本能行为。第四点是卢梭与康德最有争议的一点,康德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理性,卢梭觉得道德的基础是本能。

哲学本身就是在争议中不断进步,不管卢梭康德的认知哪一个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思想闭塞的当时,两人的言论巨著最终将人们的思维唤醒。思想家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

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并不难回答,在简历上可以看到卢梭的生平以及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一七一二年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七七八年在法国去世,这一段时间正是启蒙运动时期。现在卢梭的墓依旧屹立在法国巴黎东北方向的小镇上,就像一座精神图腾静静的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敬仰。

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一系列著作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著作中卢梭所体现出来的反叛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质疑和批判。而在那个人人信奉天主神学的蒙昧社会里,这种精神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卢梭就如同法国人民在精神上的引路人,指引着思想前进的方向。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没有过多的批判旧社会的苦难等,他的目光长远的,提出了更多未来社会的建设。所以有人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时代。

卢梭现在是法国人民公认的精神领袖,他留下了反叛精神,还留下人民主权的思想精华。这就是卢梭在社会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他在那个教会主掌一切的时候提出了人权,私有制产生的不平等,提倡人权是全体公民的意志等。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卢梭是什么时期的人,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完全的解放自己的思维,不受世俗的约束,讨论哲学剖析社会,他的思想是对世界的一个启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古代开学的时候有开学典礼吗?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国每年的九月份往往是学生们开学的日子,所以开学季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一批新生还是不如大学学习,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如今的开学情况是咋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多的讨论了。然而,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开学的呢,他们有开学典礼吗?我们今天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那么在中国古代有这种区分吗?其实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而没有中学这一区分。

我们不妨从学生的入学日期开始谈起。由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故而一切事物围绕着农时而展开,学生上学也不例外。学生除了春季入学,还有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如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些时间往往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农业就是天大的事情,学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学生们的开学时间逐渐统一起来。这时候,学生大多在冬季入学,因此历史上盛行“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后来,冬季入学也成为了乡下学校的传统,虽然具体时间在各个时代略有出入,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变的,往往会在十月份开学。当然,具体的开学日期还是跟学期的长短有着紧密的联系,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比如在明代,学生在腊月上学,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

既然知道了古代学生的入学日期,那么其上学年龄到底多大呢?

我们今天的适龄儿童一般都是六七岁开始上小学。当然,古代没有幼儿园,他们的上学年龄较之今天也的确有些晚。古人一般是八岁开始入小学,十五岁开始上大学。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讲“古人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其实在古代上学并无年龄限制,有很多年少成才的例子。

比如唐代孙思邈“七岁就学”,李贺七岁时就能作《高轩过》等等,不胜枚举。当然,大器晚成者也不例外,如《三字经》所记载的“苏老泉,二十八,始发奋”。明代魏校的《庄渠遗书·渝民文》言:“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所谓的“社学”便是地方官方奉朝廷命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别看20岁就觉得年龄大,其实这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根据《魏书·刘兰传》记载其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古代学生入学的日期和年龄我们大概了解了,那么他们的学费情况到底如何呢?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当时叫作“庠”。夏商周三代由于学在官府,所以当时能够上学的皆是贵族。自然是官办学校,当然也就是公费了,因此该时学生上学是不缴纳学费的。

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学术下于民间,一大批没落贵族来到民间。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他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学生不论出身,只要自备束脩,潜心想学,他就能够接受他们为弟子。正如《礼记》所言:“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就是所谓的“学费”,虽然学费不高,但主要表达的是“尊师重道”之风。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设立官学,私塾受到一定的打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缘故,政权更迭相当频繁,故而使得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再度兴盛。因为私塾招的学生大多是寒门子弟,故而学费较低。然而,即便是这微薄的学费,依然还是有人缴纳不起。那么,这该如何办呢?没钱总有力气吧。如果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同学,在毕业后留下来为学校打一年的工。帮助师傅料理学校事务,有时还包括家事在内。

接下来就涉及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古代有开学典礼吗?我们自称是礼仪之邦,可以想见,开学这种重大的事情怎能少得了开学典礼这样的仪式。在周朝时,“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同等重要,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入学礼”包括很多环节,有正衣冠、行拜师礼、洗手净心等。

正衣冠被视作开学最为重要之时。古人言:“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学生并排而立,由先生依次帮着学生整理衣冠。学生步入学堂后,要举行拜师礼。

首先要叩拜先师孔子牌位,双膝跪地,九叩首。

其次拜先生,三叩首。

最后便是洗手净心。

拜师礼礼毕以后,学生们便会按照先生们的指示,将手放入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其中的寓意在于希望学子们能够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入学礼还有最后一项内容,当然也至为重要。

该项活动叫作“朱砂开智”,彼时先生手持一支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子们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由于“痣”与“智”谐音,故而有吉祥之意。

当然,古代学生的入学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很难一一列举,这里只是就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作了简单的陈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学习的重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正是学校的伟大之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事情不绝于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唐朝有不良人明朝有锦衣卫,那清朝有什么?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的不同朝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机构存在,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明朝时期就是有锦衣卫了,而在其他朝代也有,比如唐朝时期就有不良人。不良人在唐朝时期指的就是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差使,而锦衣卫大家就更加熟悉了,就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这两个机构虽然说名字不一样,功能和职责也是有很大的不一样,但却都是现如今很多影视剧题材比较常见的内容,原因当然是这些机构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那么,清朝时期有没有类似这样与一般官职和机构不太一样的机构呢?清朝有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不良人

不良人是唐代主管侦缉逮捕的差使,其称位为“不良”或“不良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不良”条:“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相国李司徒勉为开封知县尉捕贼。时有不良试公之宽猛,乃潜纳人贿,俾公知之。”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录奏,敕令长安、万年捉不良脊烂求贼,鼎沸三日不获。不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取舍人家奴,选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笼头至卫。”

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由此可知,唐代的这类主管侦缉逮捕的小吏其官称应是“不良”或“不良人”。

《旧唐书·杨慎矜传》:“先令卢铉收太府少卿张瑄于会昌驿,系而推之,瑄不肯答辩。铉百端拷讯不得,乃令不良枷瑄,以手力绊其足,以木按其足间。”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倘是个不良人,这样神力,如何敌得?”

《汉语大词典》收录“捉不良”、《唐五代语言研究》收录“不良脊烂”都是错误的,是收录了破词。而《唐五代语言研究》认为“不良”乃是“征用有恶迹者充任”,应是望文生义,实际上并无文献的佐证。2.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3.清朝有什么

在清军入关之后,建立了清王朝,而满清因为王朝统治的底蕴比较浅薄,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其中明朝的锦衣卫就被留了下来,不过将它改名为了銮仪卫。而銮仪卫只存在一段时间就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情报组织,叫做尚虞备用处,也就是粘杆处,在很多的影视剧之中,它也被叫做血滴子。

据悉,粘杆处是雍正皇帝建立的,在九子夺嫡时,雍正就利用它来为自己收集情报、打听消息了。而一开始的时候,粘杆处的成员只是雍正的仆人,专门帮雍正抓抓知了,捕捕蝴蝶什么的。后来,随着雍正加入到“九子夺嫡”这个游戏之中,粘杆处也加入了进来,并且吸纳了诸多能人异士,专门为自己收集情报。而之所以叫做粘杆处,就是把那些敌人当作蝉、知了来捕捉。

后来,随着雍正皇帝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粘杆处也开始随之壮大,权势也越来越大,直接成为皇帝的亲信。虽然他们在朝廷上的官职并不高,但是话语权极大,文武百官都十分畏惧。在雍正、乾隆时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康乾盛世的开启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乾隆皇帝死后,粘杆处这个组织才被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朝12位皇帝列表 清朝12位皇帝有哪些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12位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与崇德;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清仁宗颙琰,年号嘉庆;清宣宗旻宁;年号道光;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清宪宗溥仪,年号宣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为1636年-1912年,共十二位皇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自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则有11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共有10个皇帝。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在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食盐,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氯化钠,其中还有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碘等。成人摄取不足或者摄取过多都会引发疾病。而孩子,尤其是小宝宝需要特别注意的,今天就跟您讲讲宝宝不同时期的食盐注意事项

宝宝吃盐的几个时间段:

1、无盐时期在宝宝刚加辅食的时候(6个月-1岁),是没有必要添加食盐的。因为婴儿的辅食中带有盐分,家长无需在额外添加。

2、低盐时期宝宝1-6岁的时候每天吃盐不应超过2克,3岁以内家长在给宝宝做菜或饭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少放盐,因为盐分过高,会影响孩子的吸收。

3、宝宝的味蕾十分敏感,对于一切味道都能很敏锐的察觉出来。饭菜中的酸甜苦辣,他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饮食无味。

食盐对于宝宝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提倡低盐的今天,宝宝的饮食也要注意盐分。过多的吃盐会给宝宝的身体造成很多的危害,比如:食盐过多的孩子会导致缺锌严重;食盐过多还易导致上呼吸道疾病;食盐过多对于口腔黏膜破坏较大,减少口腔抵抗能力;食盐过多还会加重宝宝肾脏和心脏负担,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