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精彩20篇

孕妇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预防营养过剩,那么该怎么吃才健康呢?其实,孕期的不同阶段对营养有着不同需求。

浏览

5178

文章

1000

篇1:历史知识点:清朝的闭关锁国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时期第十三位皇帝是谁 清朝13位皇帝的名字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期共十二位皇帝,没有第十三位皇帝。清朝时期的十二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努尔哈赤原是后金政权的统治者,在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但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产生于清朝时期的广州骑楼的历史渊源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骑楼的设计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们主要参考西方建筑而进行改装设计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

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机关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

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仿哥特式

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是仿哥特式骑楼,这种形式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你可能也喜欢:

最具特色的景观——海口骑楼文化

具有哥特风格的中国建筑:广州骑楼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冬季饮食注意事项,日常“补肾”最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鸿章的三眼花翎有多昂贵?清朝时期哪些人拥有过?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若是让我们去评价我国封建王朝时期最熟悉的一个朝代,那肯定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了,毕竟影视节目中有着很多清宫剧。另外清朝也是离我们如今最近的一个朝代,有着大量的史料可以进行考究。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清朝的三眼花翎。

清朝的朝服,比起其他的王朝,都大为不同,它吸收了满汉两族的特色,为了区别官员品级,将过去的朝冠改为了顶戴,喇叭形,无帽檐,外裹绫罗哦,上面镶嵌着珍珠,顶戴的檐边由动物皮制成,般官员(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黄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相信大家看电视剧,也会看到大臣的帽子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那个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它的名字叫做花翎,也能够象征官员的品级,不过其意义可远不止于此。花翎是孔雀的翎毛,由顶戴上面白玉或者翡翠的翎管固定而成。

通常来说,花翎象征着一种地位,皇帝对你的认可,清朝各个皇帝对于佩戴翎羽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不能超出本分妄戴,上朝的时候也不能够不带,如果违反了规定可是要严格受到惩罚的。

《康熙王朝》里面,康熙皇帝震怒的时候,经常对那些犯有中过的官员说到:“xxx革除翎羽”,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罪过了,一般降职或者革职留任的官员,依然可以身着以前品级的朝服,但是翎羽一旦摘下,你就别想着再次戴上了。

怎么看翎羽的品级呢?花翎分为三种:一眼、二眼、三眼,这里眼指的就是翎毛上面的圆,眼的数量越多,地位也就越尊贵。

能够佩戴一眼的,是五品以上的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内大臣,能佩戴二眼花翎的,则是清朝的各个被封为镇国公和辅国公的亲贵,能佩戴三眼花翎就更加的难了,必须是为国家立有重大贡献的人。花翎在清初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佩戴,不过康熙时期,郑成功势力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投降清朝,康熙破例赏赐了他翎羽。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下了诏书,除了亲贵可以食用,显赫军功者也能够佩戴。清末大臣李鸿章正是凭借此获得的三眼花翎,这有多珍贵呢?

如果不算顺治帝入关,从康熙开始起,包括李鸿章在内也只有七个人获得过三眼花翎,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可以说当时各个都是清朝廷的肱骨,就连乾隆皇帝时期的和珅也没有资格,他位极人臣,一直梦寐以求想要三眼花翎,乾隆也没有赏赐给他,清朝包括和珅也只有20多人获得过二眼花翎。

不过放到如今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太珍贵的东西,只是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加强阶级分化而采取的手段罢了,大家看看就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国库空虚,竟然有了捐翎的制度,只要你花7000两实银,就能拿得佩戴花翎的权力,当然也只是地位提升,并没有获得实质的利益,一些人也纷纷购买,无非是想花7000两去讨好皇帝而已,翎羽在清朝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朝时期的弩弓可以百发百中吗?构造是怎么样的?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期,满人最喜欢的武器就是弓弩了,几于家藏户有,北方汉人亦然。善于使用弓弩的人很多,一直到清朝末年,习弩的风气还是很浓烈。在北京等地,知道民国尚多制弩专家及售弩专店,但均系弋射小弩、手执身带之器。所常见有臂有机之弋射弩,其制有二:一为发弹用之弩,俗名弩弓;一为连续发十弹或十矢之弩,俗名弹弩或连珠弩。

弩弓用一弓形曲体之木为臂,臂上置弓与机,其前端再置粗铁丝制长方形架,架上横系一线,线上系一小珠,架俗名星架,珠名准星。机之后端立一竹牌,牌中凿一小孔;牌俗名斗牌,又名星牌。准星之地位先可上下左右移动,待至由斗牌小孔中以窥准星,与所射成一直线时即固定之,以为射击标准,如是则发即命中。

机用铜制,分上下两段,上与古弩机之牙相似,用以钩弦,下与古弩机之悬刀相似,用以发机。弦用牛筋制,中有斗,斗前端用以衔弹,后端用以钩于机牙上,此为清弩弓之构造式也。

至于弹弩,或连珠弩,则系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弹或矢(匣大则弹或矢之数目即可增多),匣之近臂处留一弦道,弦道之后端向下微凹,以为衔弦之用,机牙系一长方形之小骨片,即置于此凹处,可自向上下移动。

匣与臂相连之关键,一端借弦通过弦道之力;一端别有一柄,俗名拐子(古当称曰枢),夹于匣与臂之两旁,两键贯之,一键在匣,一键在臂。用此弩时,先置弹或矢于匣中,然后将拐子向前转动,待弦落于弦道后端凹处,则将拐子向后转动;当转动时,匣之后端与臂并不紧接,待匣与臂紧接时,则牙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将弦挤出凹处以发弹或矢。

如此往复转动,则弹或矢即连续发射不断。此为清弹弩之构造式也。此弹弩或小矢弩,虽在清代极为盛行,但并非清人创制之器,明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中曾图有诸葛弩形,几于完全与清弹弩相同。是则此器之来源盖甚远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朝时期的“兵”与“勇”有着什么区别?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

全文共 1508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在这些剧当中不仅仅只是皇宫让人印象深刻,就连各行各业所穿的衣着也是让人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就比如说清朝士兵的穿着,头戴锥形帽,手拿大刀,衣服胸膛的位置画了一个圈,里面会写着“兵”或“勇”字。那么同样是士兵,为何会有着“兵”与“勇”的区别呢?

清朝是最后一个朝代,这就使得有些做过士兵的人还存活在民间,亲自为人们解答了这个疑惑,衣着款式虽然哪里都是一样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字的差别,士兵所受的待遇也是截然不同的。

要解释这个疑惑,那么就要谈起清兵的起源了,清朝并不是由汉人创立,而是满人创立,可八旗制度却是早已存在,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就已经创建了民兵合一的八旗制度,正黄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又增设了四旗。

在满族中,称自己的军队为八旗军,满八旗是最为高等的军队,其余的汉八旗和蒙八旗都略低一等,这个在清宫剧中也是常见的,即使是妃子的出身也分得三六九等,那么军队更是如此,可这三军都被皇帝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清朝还在民间收了许多的男子作为补充军队,有曾经的汉人军队,也有招降的士兵,还有民间征收的农民,组成比较复杂,是为“兵“。

而这其中主要由汉人所构成的军队便称为“绿营军“,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京城则是由满足精锐部队负责,可也仅限于京城。他们待在最安全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生战乱。

清朝安定后,打仗的通常都是中底层士兵,真正的高层士兵子弟只需要享受优厚的待遇,贪图享乐,丝毫忘记了先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家卫国,只是一代更比一代堕落,曾经的精锐部队也变成了后来的废人,度过了最为强盛的康乾时代,安逸的生活让他们连战马都不会骑,只会寻欢作乐。

影视剧中的八旗贵族为了在朝廷上占有更高地位,只顾着明争暗斗,却忽略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战场,而是汉人军队占领了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这是艺术创作,但基于现实,八旗贵族确实是居安不思危了。

但经常参战的绿营军可比他们强了百倍,三藩之乱就是由他们镇压,眼看汉人军队发展得如此强大,身为满人的雍正皇帝看不下去了,生怕被汉人夺回了天下,严令肃改满八旗军,誓要恢复当年的强盛,这才一改满军的堕落风气。

无论是哪支八旗军,还是汉人军队,他们都是在为国家效力,是正规的军队,需要日常的训练,时刻做好打仗的准备,由国家供养他们,这些便都是“兵“,但还是因为血统问题,他们所受的待遇有些偏差。

那“勇“是如何出现的呢?比如绿营军在镇压三藩之乱的时候,军事力量有些不足,便从民间临时征收了许多的乡勇人士,经过训练后与他们一同上阵杀敌,等到战争结束后,他们就可以回家,无需再军营里训练,这样看来,”勇“似乎就是国家临时的雇佣兵,谈不上属于赦免兵种,也谈不上享受什么国家待遇。

多次碰到大规模的战役,那么身着“勇”衣着的士兵也就多了起来,使得他们较为常见,其实乡勇也是可以被转化为正式士兵去守卫土地的。清朝末年,曾国藩便这样做了,只不过乡勇并非为国家正式承认,而是在他手中“正式承认”,他将乡勇称为“练勇”,享受着正式士兵的待遇,归他一人所有,士兵们也听从他的命令,就这样形成了一支军队,后来的湘军也是来源于此。

其实贫苦的农民百姓也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只要有人给他们一份正当的职业,比如招募“勇”军,只要发放粮饷,长期稳定,即使是打仗卖命,他们也是可以的。

这样看下来,“勇”和“兵”的区别就挺明显的了,一个是为国效力,正式编制,而另一个是为个人效力,只要不危及到国家的统治,必要时可以帮助维护清朝的统治,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也就可以存在,否则在强大的军力下,私人军队根本是无法存活的。这便有人说道,“兵”是亲娘养的,而“勇”是后娘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监军制是什么制度?清朝时期为何要废除监军制?

全文共 218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代的监军制,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军事制度。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的,代表着朝廷办理军务,督查将帅。汉武帝时期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时期都有,被称之为监军,也可以就叫做监军事。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朝时期废除

监军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年代约在春秋末年。此后,从秦、汉直至明代文献中,均程度不同地说明设置过这一官职。然而,作为一项制度,监军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是不同的。所谓监军,实际上是古时候中央政权监督将帅、控制军队的一种方式。古代监军制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可以作为监军制的初创期。

在一些史料记载中,有不少以“监军”这一职位行使权利的例子,比如秦始皇时曾使长子扶苏去上邵蒙恬部监军,汉武帝时派任安去北军监军等等,这是监军的一种情况。另一种监军,它的执行者并不以“监军”之名冠之,而往往以御史、刺史、都督等官职的名义行使实际上的监军职能,因为就其实质而言,确是代表中央在监督将帅,以此来控制军队。如西汉时的御史、刺史,以郡守和诸侯王为主要监督对象,而这些郡守和诸侯王爷们都程度不同地控制着一定数量的地方军队。所以他们既是督监政务,又是督察地方军队。

东汉刺史行政定制化,且从东汉中叶起逐渐领有兵权,终于导致汉末军阀混战。这一事实从反面说明西汉检察官监军是有效的。曹魏时承汉制,也将统治区域分为十三州,其中驻有中央直辖军的州由该军的都督督查地方军队和私人部曲武装,未驻中央直辖军的州则另设监军一人督察。两晋军队,无论是中军还是外军,都没有监诸军和督诸军以监督所在部队,监督军一职还能向皇帝直接请示汇报。

南朝刘宋时,曾任命宗室诸王为各要镇都督兼刺史,但不少都督年少无知,所以皇室又派亲信人员担任典签,并形成制度。典签能直接向皇帝汇报都督刺史行为(此时的刺史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后来南齐时典签之权已超过都督,粱、陈时仍沿袭之,但典签多由寒族充当,这与南朝“寒人掌机要”这一政治特征是一致的。

北朝军队因为主要由鲜卑人掌握,鲜卑族当时处于氏族社会晚期和奴隶制早期,其强剽的氏族贵族意识和家长制意识,足以保持军队的军政合一,所以监军制度不甚明显。综观这一阶段,监军在先秦时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到秦、汉以后逐渐经常化。秦、汉时监军尚无定制,监察官的职能往往是军、政、财诸方面,一并督察,并非单为监军;魏、晋时监军的雏型已形成,而南朝的典签制度则已趋向制度化。它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非常需要监军这一形式,来保证军队处于统治阶级的牢牢控制之下。隋、唐是监军制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兵制正从府兵制由募兵制发生转变。隋末唐初,朝廷偶尔派御史监军。到武后时,因政治动荡,御史、监军得到经常化并趋于制度化。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七三二)以后,监军制度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开始由皇帝委派宦官担任监军。“安史之乱”以后,又把宦官监军由原来仅在作战时委派,发展到在所有方镇和边防军队设置常驻监军机构。

而这一机构呢,一般又被称为监军院,或是监军使院,长官称监军使,配有副使一人(称为副监),判官、小使若干,同时还有一支从中央禁军中带去的人数,由数百人至数千人的军队归其调遣。监军使任期一般为三年,也有提前调离或留任的,如仇士良仅任一年,而李辅光却认监车是长达十五年之久。监车使的基本职能是“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与南朝典签相似。

由于监军使有权直接向皇帝汇报,故权大势重,专横跋扈之举亦常常有之。唐代监军制度之所以如此完备,主要原因在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以后,中央政权还未找到一个在募兵制条件下有效控制地方军队的途径。作为过渡时期权宜之计的监军制度,在这时便显得特别发达。再说由宦官监军,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特地位,又能使这一制度实现的程度大大高于以前历代的监军官。从五代至明清,是监军制度的衰落时期。

唐昭宗天复三年,朱全忠等军阀将唐中央朝廷所有宦官杀尽,除少数监军使被军阀李克用等庇护外,多数监军使被“赐死”,至此,唐朝宦官监军制也随之和历史宣告拜拜。五代承唐制残余,仍有监军一职,但数量已大为减少。两宋时,文献中“监军”一职已属罕见。元代不设监军,情况可能与北朝差不多。明代皇权强化,监军制也得到加强。

据明史记载,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在外巡按”职能中有“清军”一项,明言“师行则监军纪功”,看来其职掌与唐监军制相类。明代永乐后也出现了宦官监军,但与唐代相比相去甚远,正如续通典上所说“无常设,无定员”。清代地方军队中,朝廷所派总督、巡抚有防止武将专权的职能,但督、抚已逐渐地方官化。从五代至明清监军制度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首先是由于用监军来控制军队,毕竟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虽然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中央控制藩镇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本身是违反军事战争一般规律的,它往往使军队的主帅大权旁落,由不懂军事的监军使瞎指挥,从而削弱部队战斗力,在作战中屡屡失利。

其次,从北宋以来,统治者实际上已在实践中摸索到了一套此较行之有效地控制军队、加强皇权的制度,诸如宋代的“强干弱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临时命将等等,它完全能做到防止将帅专兵,从而有效地使军队掌握于皇权控制之下,监军制度自然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究竟哪个朝代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

全文共 22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当时的封建政府实行的一项封闭自我的政策,也正是因此,中国才大大的落后于国外社会,导致最终在清朝末年,屡屡被列强侵略,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终于完全将侵略者都赶走。不过,明清时期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封闭,究竟“闭关锁国”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政策,明清两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呢?

明清两朝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现在大家的共识就是当初的政府实行这一政策,不与世界接触,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中国的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早在宋太宗赵光义时就开始了全面海禁据《宋史》里的《太宗本纪》记载,雍熙二年(985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只不过宋朝的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还是毫无疑问的霸主,后世也没有过多的苛责。中国开始慢慢被西方国家赶上被超越是在明清时期,故而提起闭关锁国就对这两个朝代的当政者感到痛心疾首。

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

元末明初,日本的封建诸侯各自割据称雄,互相厮杀,而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起了海盗,组织武士、浪人和商人勾结开始到中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明太祖朱元璋刚刚打下天下,沿海还有军阀余党,在加上日本海盗的骚扰,朱元璋为了安定沿海、防止军阀余党和日本海盗勾结,于是便开始实行海禁正常,完全的禁止大陆与海外接触,海禁时期规定“片板不许入海”,甚至于民船造的大一点就是违法行为,有出海的嫌疑。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明代永乐到宣德年间在位时有过“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不过那并不是开关与外国贸易的,更多是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是出去炫耀了。还有就是民间流传是朱棣心里始终放不下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毕竟皇位是抢来的,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出海找他去了。

隆庆年间国家已经比较稳定了,有精力和能力来管理沿海了,就调整正常,允许民间赴海外经商,史称“隆庆开关”。,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一直都没有消停过,国家为防止民间与倭寇勾结影响国家的管理和统治对与日本的任何接触都是严格禁止的。据学界研究,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明朝对沿海的控制来说,主要还是为了抵御外族侵扰、维护统治,并不是针对于经商贸易的,因此我认为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是当时特定环境下当权者采取的权益之计。明朝中后期开始允许民间与外国通商来看,明朝时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

清朝的早期的闭关锁国和明朝是类似的,刚刚拿下天下的清朝还没有稳住阵脚,台湾的郑氏家族一直准备反清复明,骚扰沿海。相传明朝朱三太子流亡南洋,也在积极的谋划复国。满清属于少数民族,害怕汉人不服统治和洋人勾结造反,于是清朝早期的闭关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不是针对于商业,而是一种被动的自卫措施。

康熙年间,1863年收复台湾,国内的统治基本稳定,汉人也没有刚开始那样的仇恨满族的统治,开始慢慢接受。康熙帝深知进行海外贸易于国有益,于是于1684年解除海禁。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康熙帝

有直接证据表明清朝闭关锁国的事乾隆帝驳斥英国使臣要求的时候说的话。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经向清朝提出六项要求:

1、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2、要求在北京设立商行;

3、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岛屿,以便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要求在广州城划一地方居住英国人,或者居住澳门之人出入自便;

5、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6、要求确定关税条例。

从这六项要求之中不难看出有侵犯我国领土和关税自主的无理要求,在此情况下,乾隆帝驳斥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就成了闭关锁国的证据了,不过我感觉更多的是乾隆帝表达的一种气愤的心情,因为随后清朝并没有完全的不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给清朝扣“闭关锁国”这一帽子是不大合适的,其实我感觉这更应该是外国为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找的一个借口,中国长久的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导致了国人对外来的工业产品并不感兴趣,外国人的货卖不出去,而自己又大量购买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导致了严重的贸易逆差,赚不到中国的钱反而让中国赚走了大量的钱。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闭关锁国,起初都是一种自卫的一种权益之计,后来都还是都开关与外国通商,虽然进行着严格的管理。如果非要说谁更严重一点的话,那清朝就严重一点,当时的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国人乃至他们的物品技术都是持鄙夷的态度的,就很难虚心的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鼎盛时期的明朝和清朝,哪个更厉害一些?

全文共 3279 字

+ 加入清单

明清两朝,经常会被拿出来进行比对,它们是两个相邻的朝代,但是虽然明朝被清兵打败,清朝取代了明朝建立起了新的封建王朝,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这就证明了明朝比清朝要更差,毕竟时间是一直在发展的,明朝也有鼎盛时期也有衰落时期。那么,鼎盛时期的明朝与清朝时期相比,究竟哪一个朝代要更厉害一些?清朝真的就比明朝要强一些吗?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被合称为“明清”,因此经常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拿来作对比,双方吵得喋喋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今天就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外战成绩、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这5个方面,来看一看,鼎盛时期的清朝和明朝,谁更厉害一些。1.国土面积

王朝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土面积。

明朝刚刚建立时,只是一个南方政权。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战,消灭了各地割据政权,将元朝统治者赶回蒙古。朱棣即位后,继续征伐北元。此外,还在东北方向不断扩充明朝的疆域。因此,永乐时期,明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最高峰值——据《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记载,当时明朝的国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汉朝和宋朝。

明史记载:“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清朝在关外兴起时,仅是一块弹丸之地。在与明朝的对峙中,清朝不断蚕食明朝的土地,得以逐渐壮大。1644年,清朝入关,取代明朝成为新的大一统王朝。随后,清朝消灭了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南明政权等,统一了全国。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100多年的不断扩张,到1820年,国土面积达到最高峰值——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为1316万平方公里,是汉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

不过,在那以后,清朝的国土面积就不再增加。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国土被割让给西方列强,到1908年,清朝国土面积已经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时候清朝国土面积依然远超明朝。

从国土面积来看,清朝强于明朝。2.人口数量

只有足够发达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足够多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也是衡量王朝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明朝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历来说法不一。

赵文林、谢淑君在《中国人口史》中提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约1亿人。王育民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则认为,明朝在万历年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在1.3亿人至1.5亿人之间。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中提出,明朝在1630年达到人口最高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认为明朝在1600年约有1.97亿人。

综合而论,明朝人口最高峰值在1亿人至1.97亿人之间。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复苏,再得益于美洲作物番薯等引进中国,使得人口数量呈急剧上升的态势,超过了明朝。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记载,清朝在18世纪末,人口数量就突破了3亿,到晚清时期,更是突破了4亿。

1901年,李鸿章奉命与西方列强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辛丑条约》中,西方列强出于羞辱中国的意思,就按照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罚金”的标准,索赔4.5亿白银。这就是说,当时中国人已经达到了4.5亿,是明朝人口数量的2倍多。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清朝再得1分。3.外战成绩

明朝对外战争的数量不多,影响比较大的有5次。

一是明成祖朱棣远征安南(越南),以碾压式的胜利结束了战争。二是1521年——1522年与葡萄牙之间的一次战争,一战屯门,二战西草湾,均战胜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发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军队跨国出战,在朝鲜半岛击败了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使得日本在300年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四是1633年与荷兰进行的料罗湾大海战,明朝军队在郑芝龙的帮助下,击败了荷兰与海盗的联军。五是1637年,明朝军队在广州击败了侵入中国内河的英国船队,迫使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

这5次外战中,除了第5次规模较小外,其余几次外战规模都比较大,超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明朝军队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特别是第4次和第5次,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统治摇摇欲坠之下,竟然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由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晚期发生的对外战争特别多,而且输得很惨。为公平起见,我们就不记录这些外战,只记录清朝“康乾盛世”时的外战。

从1685年到1792年,清朝一共举行了雅克萨之战、清缅战争、清攻安南阮惠之战、廓尔喀之役4次对外战争,作战的对手分别是沙俄、缅甸、安南(越南)、廓尔喀(尼泊尔)。除了沙俄是大国外,其余3国都是小国。在这4次外战中,雅克萨之战、廓尔喀之役是名副其实的胜仗,清缅战争、清攻安南阮惠之战都打了败仗。特别是清缅战争,清朝军队4次出击,均伤亡惨重,3任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明瑞,要么因谎报大捷自杀,要么因错误指挥战死疆场。就连乾隆皇帝晚年时都不得不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以外战成绩而言,明朝强于清朝,拿到1分。4.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被称为“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欧洲资本主义能够迅猛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运动。明朝和清朝的思想文化如何呢?

明朝时期,涌现了王阳明、李贽、顾宪成、高攀龙、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儒学大家。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冲击了官学的垄断地位,并带动了自由探讨辩论的学风。在明朝,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只要中了秀才就入了士的行列,中了举人一生吃穿不愁,中了进士则前途一片大好。许多宰辅之臣,直接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如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朝廷很尊重读书人,能容纳他们的过错,甚至出现了骂皇帝越狠,升官越快的现象。

在比较宽容的环境下,明朝文化繁荣发达,产生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3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著名的《金瓶梅》《牡丹亭》等小说戏剧作品。同时,书法、诗文、绘画等领域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清朝入关之初,就掐断了明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思潮。所谓的“康乾盛世”,也是文字狱最惨烈的时期。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就动辄得咎。甚至皇帝怀疑文字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哪怕纯属捕风捉影,也会大兴牢狱之灾,让无数读书人家破人亡。

文字狱的盛行,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乾隆皇帝编撰一部《四库全书》,又毁掉了数量更多的古籍,形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幸运的是,一部《红楼梦》流传下来,成为清朝思想文化成就的一个标志。

从思想文化上来看,明朝胜于清朝,再得1分。5.科学技术

明朝时期,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建筑与造园技术、造船与航海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方面有了极大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一批献身科学的杰出科学家,如李时珍、朱载堉、徐宏祖、宋应星、徐光启、李之藻等。如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主动放弃了王位,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

盘点一下明朝时期科学技术上的世界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白猿献三光图》记载了132幅云图,是世界上第一张云图,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李之藻制作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世界上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西学东渐,明朝没有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吸纳融合。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科学家还与利玛窦、熊三拔等西方科学家进行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文》等。

清朝时期,受文字狱和闭关锁国的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加速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科学技术的爱好者,如康熙皇帝就对西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在皇宫建立实验室,亲自动手为子女接种牛痘。可是,他们只是将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禁止西方科学技术在民间流传。因此,在整个清朝,西方科学技术只能享受“奇技淫巧”的待遇。

在科学技术上,明朝再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朝时期所谓的“两广总督”的官职是有多高?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清朝时期所谓的“两广总督”指的就是执掌广东与广西的军政大权。当年广东巡抚掌握着广东军务、粮饷,也是有着军政大权的。从官职的级别来看,两广总督属于正二品官阶,兼任兵部尚书衔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职位后,升为从一品官阶。而广东巡抚属从二品官阶,兼任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职位后,升为正二品官阶。从辖区、官阶来看,两广总督似乎是凌驾于广东巡抚之上。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这跟两广地区本身的位置,以及历史形势有关。广西临近边界,当地民情复杂。广东海岸线较长,明朝时便开始逐渐繁华。但明末清初时,两广地区曾饱受战乱。顺治年间,这里是明朝抗清的根据地。

康熙时,三藩之乱同样把两广地区卷入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对两广地区的统治,并不牢固。顺治年间,就曾发生过提督杀了总督造反的事情。而两广地区距离北京又远,对清朝而言,管辖起来,难度极高。

尤其是广东。乾隆年间,清朝在过去推行海禁的基础上,又限令只开放广东一处港口。每年跟国外的贸易往来,都能带来巨额白银。后来号称富可敌国的广东十三行,便是由此而生。两广总督的辖区虽然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却长期驻地广东,广西事务中,除军务外,政务一律交由广西巡抚负责。

这种驻地选择,也是一种特殊考虑。跟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也有一些不同。一般而言,清朝会让总督兼任驻地巡抚。如闽浙总督驻地福州,便会兼任福建巡抚。

但是,遇到两广地区的情况,朝廷就会在两广总督驻地广东的情况下,再设广东巡抚的职务。乾隆年间,两广总督陈宏谋是广西人。按照清朝官员回避籍贯地任职的制度,陈宏谋不能担任这个职位,当时也有大臣提出质疑。而乾隆给出的回复是,两广总督驻地广东,所以陈宏谋可以担任这个职位。

这种设立,有多重原因。广东盛产海盐、矿产,这是它的优势。不过,广东在清朝时,民间私自械斗非常厉害,治安非常难以管理。让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时驻任广东,可以分担压力。所以,在两广地区督抚的选人上,清朝一直十分看重。清朝前期,虽然不看重科举出身,但对他们的从政经验、家世背景、军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乾隆十三年,尹继善担任两广总督。从这以后,朝廷开始要求两广地区的督抚们,要有更好的科举出身。因为天下太平,更需要擅长文治的官员,处理各种繁杂事务。而且,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虽然同驻一省,但各有分工。两广总督侧重军事,广东巡抚侧重民政。广东的海防又一直是清朝军事重点之一。两广总督驻地广东,可以更好处理这些事情。

但是,两广总督跟广东巡抚在互相分担压力的同时,也有互相监督的情况。这是清朝对总督、巡抚的普遍情况。因为清朝的时候,总督、巡抚都是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即便皇帝把任免督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可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清朝为防止出现过去地方割据的情况出现,也是下了一番苦心。

朝廷会派遣都察院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总督、巡抚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必须得到朝廷中枢的同意。比如说,总督、巡抚要大规模调动军队,需要得到兵部调令,否则,视为违法。

同时,授予四品以上官员,向皇帝直接上密折权力。这样一来,总督、巡抚就接受下属四品以上官员的暗中监督举报。更重要的,就是让总督、巡抚互相监督。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折举报。

一般的总督、巡抚都是如此,更何况还是像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这样,驻扎在同一个省份的官职,互相监督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了。这虽然会造成督抚互相牵绊,办事效率下降,却能让朝廷放心。

总结而言,两广总督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节制广东巡抚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出一份公牒,让广东巡抚把自己麾下直接指挥的绿营军划归两广总督暂时指挥,且不用经过兵部调令。但是,这并不代表两广总督,可以完全凌驾于广东巡抚之上。不过,到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开始兼任广东巡抚,两个官职的区别也就抹平了。

对于中国历史的探讨、研究,官制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在官制背后,又包含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政治等许多方面。所以,在这里我向大家一本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经典著作《中国通史》。将来我也会开一个专栏,用来介绍《中国通史》,跟大家一起聊聊历史,品读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朝时期咸丰帝的母亲是谁?母亲叫什么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85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时候的清朝很多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清朝的软弱无能,当时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就像把自己关在一个牢里一样,而且在当时清朝不与外界沟通,这样使得清朝越来越落后,而且清朝的人们也会越来越无知,关于当时清朝的一位皇帝咸丰帝小编觉得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咸丰帝是当时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以抠门著称,非常的小气,那么,咸丰帝的母亲是谁?咸丰帝母亲叫什么是怎么死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对英法联军,咸丰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在位11年。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咸丰皇帝的母亲

清宣宗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姓钮祜禄氏(满语,穆麟德转写:Niohuruhala),本名不详。曾祖父为乾隆朝著名驻藏将军成德,祖父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第三位嫡妻1、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2(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生母。

咸丰皇帝的皇后及后妃

孝德显皇后

孝德显皇后(1831年—1850年),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咸丰帝为皇子时的嫡福晋,道光二十七年,道光帝册封萨克达氏为奕詝的嫡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1850年1月24日)逝世,无子女。咸丰帝即位后,追册谥曰“孝德皇后”。权攒田村,同治初,移静安庄,旋葬清东陵定陵,上谥。光绪、宣统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帝小6岁,是咸丰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咸丰二年(1852年)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无子女。咸丰帝崩逝后,尊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后与慈禧、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登基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训政二十年,两度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崩逝,死因成谜,葬于定东陵,上谥。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崩逝后,尊为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后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训政四十七年,三度垂帘。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最终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

皇贵妃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贵妃

玫贵妃徐佳氏,婉贵妃索绰络氏

璷妃那拉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庆妃索绰罗氏

云嫔武佳氏,容嫔叶赫伊尔根觉罗氏,璹嫔那拉氏

常在

瑃常在名氏未知,鑫常在名氏未知,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

咸丰皇帝的子女

咸丰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

分别是: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仅22岁。(生母:丽妃他他拉氏,后追封庄静皇贵妃)

长子同治帝载淳,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月病死。年仅19岁。(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追封为孝钦显皇后,)

次子悯郡王,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出生当日就死了,未命名。同治帝即位后,追封其为郡王。(生母:玫嫔徐佳氏,后封玫贵妃)。。

咸丰的儿子,只有同治长大成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朝时期咸丰帝的皇后是谁?咸丰帝到底有几个妃子?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咸丰皇帝是当时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在当时的清朝史上还算的上是非常出色的,在当时的清朝史上做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咸丰皇帝的为人确非常的小气,当时的咸丰帝对自己对大臣亦或者his平民百姓都非常小气,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更是不会用,所以当时清朝的经济更不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那么,当时清朝的咸丰帝皇后到底是谁?咸丰帝到底有几个妃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咸丰帝的婚姻情况吧!

孝德皇后,萨克达氏,太仆寺少卿、赠三等承恩公富泰之女。文宗居皇子位,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奉宣宗指婚。明年二月,赐册为皇子福晋。二十九年已酉十二月十二日卒。三十年正月,文宗登极,诏追封为皇后。十月,册谥曰孝德皇后,时梓宫暂安于田村。咸丰十一年,穆宗嗣位。十二月,加上尊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恭天赞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累赠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道光十七年丁酉七月十二日生,咸丰二年二月,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十月,立为皇后,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偕孝钦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五,世人称为东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纳喇氏,赠三等承恩公徽征之女,道光十五年乙未十月初十日生,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初赐号为懿贵人。四年十一月,册封懿嫔。六年三月,生皇长子,是为穆宗,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十年八月,随侍车驾出狩热河。十一年七月,穆宗嗣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日,随孝贞显皇后御养心殿垂帘训政,时年二十七,世人称为西太后。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

咸丰皇帝的其他妃子:庄静皇贵妃、端恪皇贵妃、婉贵妃、玫贵妃、璷妃、吉妃、禧妃、庆妃、云嫔、容嫔、璹嫔、玉嫔、玶常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朝时期慈禧获宠是因为咸丰帝吗?到底是怎样的?

全文共 588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慈禧太后那可是当时清朝时期著名的一位风流人物,当时的慈禧位高权重,虽然不是皇帝,但是确是最高的统治者,在当时皇帝是光绪帝,但是,光绪帝并没有任何的实权,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为什么慈禧权利这么大呢?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慈禧能够获宠,那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咸丰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咸丰帝是当时清朝出了名的抠门皇帝为什么会让慈禧这么有钱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揭秘慈禧获宠之路 慈禧如何吸引风流咸丰帝

咸丰二年(1852),那拉氏慈禧已是17岁的大姑娘了。那拉氏既凭借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有的优选条件,又利用了咸丰帝对声色的追求迷恋,所以,她妃嫔的品级急速晋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秘慈禧的获宠之路,看看慈禧如何吸引风流天子咸丰帝,一步步登上太后宝座的。

咸丰二年(1852),那拉氏慈禧已是17岁的大姑娘了。她出落得俊美可爱,娇媚迷人。恰在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挑选秀女。经层层筛选,慈禧幸运地被选中了。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后来成为皇后的钮祜禄氏。当时,钮祜禄氏被选为嫔,比那拉氏高一级。那拉氏被选为贵人。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3月31日),那拉氏被封为兰贵人。五月初九日(6月26日),18岁的那拉氏正式入宫,住在长春宫。这长春宫的正殿高悬着乾隆帝的御笔匾额,上书“敬修内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似在告诫后宫妃嫔要严格遵照祖宗家法行事,谨慎地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

兰贵人看到这四个字做何感想呢?这位争强好胜的年轻女子是不会受任何规条约束的。她想的是如何不择手段地攫取到更高的权位。但是,谈何容易。清代后宫妃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后以下的妃嫔共分七级:第一级是皇贵妃,第二级是贵妃,第三级是妃,第四级是嫔,第五级是贵人,第六级是常在,第七级是答应。以上统称内廷主位。

当时,慈禧只是一个贵人,是第五级。慈禧对她这个地位,很不满意。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她深知,不能过于着急,要一步一步来,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去争取。实践证明,慈禧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二年的努力,她晋为懿嫔;又过二年,晋为懿妃;再过一年,晋为懿贵妃。也就是说,只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慈禧便由第五级的兰贵人跃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了。此时的慈禧已经22岁了。在咸丰帝的眼里,她是越发美丽了。

慈禧在众多的妃嫔中脱颖而出,固然有天赐的自然机缘,但也不能否认独造的人为因素。从某种程度讲,这独造的人为因素正是天赐的自然机缘的前提。在妃子如林、宫女如云的宫廷内部,一个年轻的妃子要想尽快超升,只有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宠幸。那么,兰贵人是怎样获得咸丰帝宠幸的呢?这要先从咸丰帝谈起。

一 追求声色的咸丰帝

咸丰帝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咸丰帝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八日(1831年7月16日),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他18岁当皇帝,31岁病死,在位约12年。

说他是忧患皇帝,是因为他在位的12年,在他看来,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对咸丰帝来讲,内忧外患无一日不在。

内忧是指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38岁生日这天,拜上帝会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而此时,咸丰帝即位刚刚8个月。这对年仅18岁的青年皇帝咸丰是个沉重的打击。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853年5月6日),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天京为太平天国首都。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遍及18省,几达大半个中国。咸丰帝死后三年,这个大起义才被镇压下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大起义伴随了咸丰帝一生。

外患是指英、法、俄、美诸列强酝酿与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诸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之前,战争就已处于酝酿阶段,然后步步升级。他们先攻广州,次攻天津,再攻北京,直逼得咸丰帝北逃热河。

一个年轻皇帝,对内要对付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外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英、法、美、俄等世界上几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他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可以说,一个年轻而软弱的皇帝遇到了复杂且艰难的局势。

不仅如此,咸丰帝还是个不争气的风流天子。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他即位之初,年轻气盛,也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统治。汉史氏说:“观其初政,非不思振作有为。曾不数年,晏安如故。”他久居宫内,初涉政坛,对国内国外情况,均不甚了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

他恋女色。《满清外史》载:

已而洪杨之乱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奕(咸丰帝)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

这里的园指的是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兼有御苑和宫廷两种功能,距紫禁城四十里。自雍正帝始,圆明园便成为清朝历代皇帝春秋驻跸之所,即是夏宫。圆明园景观各异,宛若画境。且礼节比紫禁城的要求疏简些。皇帝为求舒适与方便,都愿意住在这里,前朝皇帝于三四月始入园,八月往热河木兰秋狝,然后回宫。咸丰帝比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极为贪恋园居。他是刚过新年即赴园。热河秋狝后,尚须返园,至十二月始还宫。或者干脆不往秋狝,一直在园中住下去。其原因在于宫禁森严,必须恪守祖制,不得纵情声色。所以,咸丰帝托言因疾颐养,在园内耽延时日。

园居久了,在他眼前转来转去的全是清一色的满洲女子,不免生厌,便捉摸起婀娜多姿的汉族女子来。本来清代家法极严,入关之初,顺治帝之母庄妃,因福临春秋未壮,恐他日惑于女色,因于宫门外竖二块铁牌,上书:“敢以小脚女子入此门者斩。”小脚女子是指汉族女子,因满族女子是不缠足的。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祖制也是可以打破的。某奸佞大臣为阿谀奉迎咸丰帝,便心生一计,“托言天下多事,圆明园地在郊外,禁御间,夜徼宜加严密。内侍既不敷用,且亲近左右,恐不能周至,今雇民间妇女入内,以备打更,巡逻寝室四周,更番为役。文宗(咸丰帝)旨允之。此数十女子,始得入内。每夕以三人轮直寝宫外,人执梆铃一,入夜则于宫侧击之。文宗因召入,随意幸焉”。理由可谓冠冕堂皇,然不过是为满足咸丰帝心理变态的需求而已。

以后,咸丰帝在这数十名年轻貌美的汉女中挑选出更为佳丽动人的,加以位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春”。“文宗渔色,于圆明园隅,暗藏春色,谓之四春,世竞传之”。这“四春”是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她们都是良家女子,是被迫入宫的。《清稗类钞》对“四春”的称呼不同:“园中侍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乃孝钦后(慈禧)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汉女分居之。”除四春之外,咸丰帝还钟情于一位曹寡妇。这位山西孀妇,长得美妙绝伦,特别是一双小脚,不到三寸。她的鞋也与众不同,鞋底是菜玉做的,内衬香屑,鞋尖缀着光彩夺目的明珠。入宫后,“咸丰帝最眷之”。

咸丰帝因近女色,不得不借助于秘药。《十叶野闻》记下了一个故事:

咸丰中,贵阳丁文诚翰林,一日上疏言军事,上大嘉赏,特命召见。上方驻跸圆明园。文诚于黎明诣朝房,候叫起。时六月初旬,天气甚热,丁方御葛衫袍褂,独坐小屋内。忽顾见室隅一小几,几上置玻璃盘一,中贮马乳蒲桃十数颗,极肥硕,异于常种,翠色如新撷者。私讶六月初旬,外间蒲桃结实,才如豆耳,安得有此鲜熟者。方渴甚,遂试取一枚食之,觉甘香迥异常品,因复食二三枚。俄顷,腹中有异征,觉热如炽炭,阳道忽暴长,俄至尺许,坚不可屈,乃大惊。顾上已升殿,第一起入见己良久,次即及己,无如何,则仆地抱腹宛转号痛。内侍不得己,即令人掖以出,然尚不敢起立,亦不敢仰卧。其从者以板至,侧身睡其上,舁归海淀一友人家中。友,故内务府司官,习知宫内事,询所苦。文诚命屏左右,私语以故。友曰:“此媚药之最烈者。禁中蓄媚药数十种,以此为第一,即阉人服之,亦可骤生人道。与妇人交,药力弛则复其初。此必内监窃出,未及藏庋,而君误食之尔,然亦殆矣。”急延医诊视,困卧十余日始起。

这位文质彬彬的翰林总算机智,装病脱险,没有露丑。但这媚药是咸丰帝所用则是无疑的。

咸丰帝常近女色,毫无节制,身体愈来愈差。问御医如何才能使身体强壮起来,御医对症治疗,建议他饮鹿血,借以补阳。咸丰帝立命养鹿一百余只,每天都喝鹿血。北逃热河时,他还想带着这些鹿走,只是由于兵荒马乱,未能如愿。

咸丰帝还是个酒徒。但一饮即醉,一醉便耍酒风。“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大概他心中苦闷,借酒浇愁,拿人泄愤吧!

他有些艺术细胞,爱看戏,有时亲当导演,甚至粉墨登场。无论在紫禁城,在圆明园,还是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他亲自指导太监演戏,教过《教子》《八扯》等戏,并学习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三岔口》、《平安如意》、《四盟山》、《问路》、《羊肚汤》等戏。他当皇帝真不如当个演员更合适。

清代帝后吸烟用的镀金水烟袋,慈禧喜欢吸吮这样的水烟袋。

他还吸鸦片。即位不久,他就吸上了鸦片烟。这种烟叫益寿如意膏,又称紫霞膏。太平军所向披靡,占领了半个中国,他“宵旰焦劳,恒以此自遣”。北狩热河后,江山有失掉的危险,他“更沉溺于是”,此时吸的鸦片叫福寿膏。

咸丰帝就是这样一个不争气的风流皇帝。他恋女色,吃媚药,饮鹿血,嗜醇酒,喜观剧,吸鸦片,整天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他本来体质就差,还因骑马受过伤。那是“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间,坠马伤股。经上驯院正骨治之,故终身行动不甚便。咸丰初,京中市井语有“‘跛龙病凤掌朝堂’之谣,谓慈安善病也”。可见,他是个行动不便的“跛龙”。加之,纵情声色,所以“体多疾,面带黄”。

看着一天天衰弱下去的皇帝不知何时会丢下她们而去,那拉氏忧心如焚。面对咸丰帝的玩世不恭,温良的皇后钮祜禄氏束手无策。工于心计且抱负远大的那拉氏,既看到皇帝不久于世,又深知皇后无能为力。那么,就只有靠自己。

宁静的长春宫。

那拉氏在谋划着攫取最高的皇权。

二 抱负远大的那拉氏

那拉氏之所以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是有原因的。

从长春宫院内戏台看长春宫。慈禧刚入宫时就住在长春宫。一是姿容超群,美貌无双。她是天生丽质,无与伦比。她自己曾得意地对别人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美到遭人嫉恨的程度,可见有多么美了。《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大有唐明皇爱慕杨贵妃的浪漫味道哩!

长春宫妃嫔卧室。同治、光绪时期,慈禧太后曾在此殿居住数年。

华丽的长春宫东稍间。二是聪明伶俐,善体人意。智慧卓荦不凡,性格机敏善变。这为那拉氏邀得专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满清外史》记道:“少而慧黠。”《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相伴,要想获得宠幸,善于揣摩皇帝的深层思想是必备的能力。那拉氏正具有这一特殊的能力。

三是书法端腴,代批奏章。那拉氏天分极高,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慈禧)能草书,又能画兰竹”。那拉氏垂帘听政后,经常书写大幅的福、寿字赠给大臣们。这些草书的大字是蛮有功夫的。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惟一的一份那拉氏的手书,即罢免恭亲王奕?一切职务的上谕,计224字,其中错别字竟达11个,且语句不甚通顺。足见那拉氏原来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的楷书还是临过帖的,说“书法端腴”,不算为过。那拉氏喜欢读书,有的记载说:“西后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炎炎夏日,她还在埋头读校古书,不能说学习热情不高。咸丰帝寄情声色,懒于国事。有些奏章,就让那拉氏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甚至个别奏章,命那拉氏代笔批答。《慈禧传信录》说:“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懿贵妃)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后(懿贵妃)仅司朱而已。”《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高端的养心殿西稍间三希堂。

大约开始是慈禧协助整理奏折,继而阅览各省章奏,后来是由咸丰帝口授,她仅记录而已。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那拉氏当时还不具备处理奏章的政治经验和广博知识,况且咸丰帝也不会放手把如此重要的政务交给她。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因此而博得咸丰帝的欢心。

兰桂齐芳夹衬衣。取兰花和桂花的谐音。兰花,因慈禧乳名兰儿;桂花,因慈禧入宫之初封为兰贵人。兰桂齐芳,寓意慈禧之花,欣欣向荣,永不凋谢。此衣可能是专为慈禧制作的。

四是相机而行,参与政事。据说,关于任用曾国藩去镇压太平军一事,那拉氏是起了作用的。《慈禧外纪》说:“劝咸丰帝任用曾国藩,节制各师,借给湘军粮饷,无有缺乏。曾国藩得以平定粤匪,慈禧之力也。”同时,那拉氏也有意识地向咸丰帝建言,议论政事。《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咸丰帝彩绘金龙女朝袍,冬季重要场合用。慈禧太后穿过类似的女朝袍。如正在焦思积虑时,她恰好进一言,也许会博取好感。但是,清朝皇帝一般不准后宫参与政事。时间一久,“帝浸厌之,尝从容为孝贞后(慈安)言妃机诈”。一旦发现咸丰帝不满,那拉氏便急流勇退,“后(懿贵妃)亦敛迹”,马上蛰伏起来。善观风色的那拉氏,能相机行事,知道进退。

清代贵妃的凤冠。慈禧被封为懿贵妃。

五是诞生皇子,地位愈宠。咸丰帝沉迷那拉氏,时有召幸。那拉氏终于在入宫四年时,即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生了个儿子。这是咸丰帝惟一的儿子,是为载淳。母以子贵,那拉氏的地位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清皇室四谱》记道:“六年三月生皇子,是为穆宗(同治帝)。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可见,那拉氏地位的遽变,关键是因为她诞育了咸丰帝惟一的一位皇子。因此,她才由第四级的嫔,而为第三级的妃,而为第二级的贵妃了。因无皇贵妃,所以实际上,除皇后外,她已跃居后宫第二位了。但由于备受宠幸,且诞育了皇子,其实际地位已在孝贞皇后之上了。咸丰帝寄情声色,切盼得子;那拉氏声色兼备,恰诞一子。那拉氏既凭借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有的优选条件,又利用了咸丰帝对声色的追求迷恋,所以,她妃嫔的品级急速晋升。

艳丽的外貌、机敏的性格、端腴的书法、恰当的进言和惟一的皇子,这一切就构成了那拉氏得宠的原因。实质上,她的角色已经成为后宫第一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朝时期咸丰帝和奕詝的皇位争夺之战是怎样的?

全文共 1791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时的清朝皇位争夺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因为当时清朝宫廷内总是有勾心斗角的事情发生,说到正争夺皇位,清朝史上的咸丰和奕詝的皇位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皇位争夺的事情。当时的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对清朝的建设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后来道光帝还是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咸丰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道光帝觉得咸丰帝做人踏实稳重而且最重要的是节约,所以便把皇位传给了奕詝。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藏拙示仁”

在道光晚年的一个春天,他命皇子们随驾到南苑围猎。围猎是清朝推崇尚武传统的活动,通常也是检验皇子骑射才干的考试。

根据文献中对这次围猎留下的记载,奕訢果然武艺超群,在围猎中获得猎物最多。而奕詝却只是站在一旁,不发一箭。

原来,奕詝知道自己骑射不如奕訢,于是事前请他的老师杜受田给他出了个高招。杜受田告诫奕詝说:阿哥到了围场,千万别发一枪一箭,而且要约束手下人不得捕捉一只动物。皇上如果问及原因,你便说现在正值春天鸟兽万物孕育的时候,不忍心伤害它们,也不愿用这样的方式与弟弟们竞争。

奕詝照计而行,果然,道光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赞叹道:这真是具有帝王心胸的人说的话啊!

“藏拙示孝”

又有一次,道光皇帝传旨召奕詝和奕訢入对问策,就是要问问他们对国事政务的看法。二人接旨后分别请教自己的老师。奕訢的老师卓秉恬有才气,少年得志,办事认真,好发议论。他告诉奕訢:皇帝如果问你的话,“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告诫奕詝:如果谈国事政务,阿哥是比不过六爷奕訢的。这时只有一条计策:只要皇上说自己快死了,不等他问国家交给你该怎么办时,你就只管趴在地上哭。

奕詝言听计从,他的一番表现,使道光皇帝深感这个孩子仁孝。

道光三十年,被内忧外患困扰多年的道光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奕詝和奕訢的皇位之争也有了结果。

我们来看看道光传位的清宫秘档,这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组有关秘密立储的珍贵实物。匣中共有谕旨四份。

立储谕旨一份。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写道:“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又用汉文写道:“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内层的包封纸上写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的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签名。由此可见,立储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逝世的前四年。

还有两份交代身后应办事项的遗旨。一份包封上写有“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并贴有封条,上有签名。另一份包封上贴有封条,盖有“道光之宝”戳记和“封”字。

此外,匣中还有朱谕一份:“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这份朱谕是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临死前在圆明园慎德堂亲笔书写的,字写得很潦草。

道光皇帝的一纸朱谕,决定了奕詝和奕訢的地位,从此奕詝黄袍加身,成为咸丰皇帝,而奕訢作为亲王俯首称臣。兄弟俩的地位改变了,但斗争却并未结束。

奕詝当上皇帝以后,恭亲王奕訢小心谨慎,曾一度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出任领班军机大臣。但是到了咸丰五年,却因奕訢多次请求为其生母孝静皇贵太妃封后,惹得咸丰皇帝大为不快。

在《祺祥故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到了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孝静皇贵太妃病重了,她在弥留之际的时候,咸丰皇帝去看望这位抚养自己有功的皇贵太妃,当他走到她寝宫门口的时候,恰巧碰见奕訢从门里面走出来,兄弟俩在那碰了一个照面。

咸丰皇帝随口问道:额娘病得怎么样了?奕訢答道:“已笃!意似等待晋封号方能瞑目。”仓促间咸丰皇帝不置可否,仅仅“哦、哦”了两声。没想到奕訢听后立即到军机处传达咸丰旨意,礼部随后就上了一个奏折,请尊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为此咸丰皇帝非常生气,但苦于已经给人答应出去的印象了,不得已批准了。九天后,七月初十康慈皇太后病逝。咸丰发泄心中怨气的时候到了,七月二十一日咸丰皇帝便以“办理丧事有疏忽”的罪名将奕訢赶出军机处,并罢免了他的其他重要职务,从此再不重用他。

同时,咸丰还降低了养母康慈皇太后丧礼的等级,创造了清代皇后丧礼的特例。这位太后的陵墓,慕东陵也很特殊,它没有与皇帝的陵墓在一起,而是与16个妃子的园寝在一起。但是,中间还是用墙与妃子们的墓分隔开,用了黄瓦,以示区别。

这种既有别于皇后又有别于妃子的处理,隐隐地透出了咸丰的用心:他要让弟弟知道,皇帝的亲生母亲和养母,就是有区别的。咸丰警告弟弟:别再想打皇帝宝座的主意。

就这样,奕詝终于战胜奕訢坐稳了皇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朝时期的御膳放在现在是个什么水平 古代皇帝吃什么

全文共 1460 字

+ 加入清单

御膳,那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饭食,在很多影视剧中虽然也出现了有御膳,不过毕竟还是出自现代人之手,与真正古人做出来的还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说到这个,很多人也一定很好奇,古代的皇帝到底都会吃些什么东西?而古代宫廷的御膳如果能放在现在,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水平的样子呢?一起来看看。

美食工作者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但是如果要找一个世界上最倒霉的职业,我倒是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皇帝。为啥呢?这做皇帝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被人惦记、日夜操劳、在权势与权术之间找平衡……更重要的是集一国之力,连顿饭也吃不好。

作为皇帝套餐,看似隆重,却经不起细究。清朝皇帝的吃的食物都被记录在《膳底档》上。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晚膳菜谱:酒炖鸭子热锅、燕窝肥鸡丝、鸭腰口蘑、锅烧鸭子、冬笋爆炒鸡、摊鸡蛋、蒸肥鸡鹿尾攒盘、百果鸭子攒盘,象眼小馒头、鸭子馅提折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子。

这顿饭下来,估计您以后见着鸡和鸭就发疯了,并且过于肥腻,丝毫没有膳食搭配可言。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没有后人演绎的那么精彩。

由于进餐礼仪的限制,皇帝所有饭菜都得提前备好,然后煨在火上,焖在大蒸笼里。中国美食,都讲究火候与新鲜,刚出锅的最好,是所谓“锅盖气”。

家常菜之所以好吃,很重要原因就是厨房离饭桌只有几步,出锅就能吃。而在清宫,一道做好的菜端上来,还要被太监事先尝过之后才能品尝,皇帝所吃的不过是些剩菜剩饭罢了。

1.光绪皇帝

有时候皇帝吃饭还要看内务府的嘴脸。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个鸡蛋的故事。

光绪皇帝喜欢吃鸡蛋,每天都要吃四个,然而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钱,内务府给皇帝的价格是三十四两银子。光绪有一次问他老师翁同龢:“鸡蛋好吃,可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可见当时内务府贪污之严重。

2.道光皇帝

而道光皇帝也挺惨,有一天他想吃道”面片儿汤”,令御膳房给他做一碗。大半天过去了,面片儿汤没有送来。在道光皇帝的追问下,负责此事的人来说,需要数千两银子。

于是他对来人说“前门外有一饭馆味道最佳,一碗不过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前往买来。”内监复奏:“饭馆已关闭多年。”道光帝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费一钱!”

3.同治皇帝

最惨的是同治,同治皇帝小时候一日两膳吃两宫皇太后赐给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丝疙瘩汤、甜浆粥、柳叶汤、面片汤、豆腐片汤等。

他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他有时饥饿难忍,闯进太监的住处偷太监的东西吃。被太监发现后,立刻夺过丢掉。后来19岁就死掉了,不能说跟饮食毫无关系。想象一下天天喝小米粥的日子,还不如桥墩下的民工兄弟。

4.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皇帝餐饮水平也一般,明太祖朱元璋1384年的一份的菜单菜肴如下:胡椒醋鲜虾、烧鹅、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这些菜如今看起来,都是一般街头小馆里的小菜,丝毫看不出皇家富庶。

御膳,听上去是个金光闪闪的词汇,里面暗含着权力的奢华盛宴,被后世的人浮想翩翩,做出了许多仿膳、宫廷菜,招牌金光闪闪,价格高高在上。也从中衍生出无数联想与故事。

但细细看历朝历代皇帝的吃食,不过了了,繁华中带着悲凉,丰盛中带着人性的无奈。皇帝也是人,却比凡人有着更多的倒霉,皇帝的职业套餐的字里行间,处处写着:不好吃,不好吃。

现在看来,即便那些古代帝王们拥有一切,但在美食上却依然没法和现在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相比,所以热爱美食,你就拥有了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朝时期的内务府有多厉害?内务府在当时是什么地位?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清朝的历史,清朝是一个很具有特色的朝代,当时的清朝其实还是很厉害的,虽然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但是清朝留下了历史人文气息还是很多的。早期的清朝经济还是很发达的,但是到了后来,清朝的经济便不行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的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加上战争不断,哪怕是进行了闭关锁国后来中国的国门还是被强行的打开了。被强行打开国门后的中国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有不少的人也是说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确实现在有很多的宫廷剧也是按照当时清朝的背景进行拍摄和录制的。在这些宫廷剧中我们一般都会看到后宫的妃子们你争我斗的居民,而且,这些总是为了能够夺得皇帝的宠爱而不惜牺牲一切,在皇宫中有一个总管所有人衣食住行的机构,这个机构叫做内务府。

在当时那么大的紫禁城,我们都知道紫禁城中住着皇帝还有各妃子,太监宫女等,人员的数量是极其多的,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肯定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规划和负责的。不然的话,任由自己想干嘛就干嘛,那金山银山都会被吃光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内务府这样的机构,当时的内务府其实就是相当于当时的食物所有物品的发刚和管理部门,类型有点像后勤。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的内务府确实是很有钱的,毕竟是总管理这么多人的机构,因为当时的内务府其实是一个很独立的机构,内务府的所有程序都是按照自己来的,不受到拘束和影响。看到这里,很多人便会问了,内务府这么有钱,当时的内务府的钱从哪里来呢?其实,内务府的钱来源有很多的,比如当时一些地方的收入,加上交税,关税这些都是要交给内务府的。而据说当时广州海关的关税也是叫到内务府。

有钱就等于有钱,确实是这样,当时的内务府确实有权,而内务府的总管一般不是太监,因为清朝时期为了预防太监干政,是有明确的规定,太监的地位不能超过四品。慈禧身边的那么大的红人安德海,当时他的等级也只有正四品。而内务府的总管等级一般是正二品。所以,太监是绝对不可能也不能成为内务府的总管的。

为了安全,皇帝其实一般都会安排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当这个内务府总管的,毕竟这个官职非常的特殊和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时期的发型是怎么做的?古代没有发胶发型如何固定?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有一些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清宫妃子们的照片,在感慨她们的颜值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她们很多人的发型,其实和现代做出来的效果差不多,然而我们知道,现代做发型一般都要用到发胶来固定头发,然而这种东西在古代并没有,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东西去进行固定的呢?她们那些夸张的造型是如何做出来的?

很多遗留下来的老照片亦或是画像中不难让人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清朝时期的女子奇特的发型。在现在看来有的美观大方,有的稀奇古怪。但最令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没有发胶的年代,这些头发到底是怎么固定的?

其实这种能够梳妆定型的东西叫“刨花水”。

旧时有三百六十行,卖凝刨花就是其中之一,小贩肩扛一条矮脚长板凳,凳面的前端开有一孔,孔上插一根二尺多长的竹竿,竹竿上挂着一串串叠在一起的凝刨花,约二寸宽尺半长,板凳上还有一段光溜微黄长方形的榆木,用阔刨轻轻一推,一片片薄薄的呈波浪形的凝刨花便成了有价待沽可卖铜钿的商品,用热水浸泡便会渗出粘稠的液体来,后将此液灌入刨花缸,用小毛刷沾取搽在头发上,顷刻,光可鉴人又便于梳理定型,且能散发出淡淡芬芳,还具有润发乌发之功效,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美发用品,直至今日京剧旦角仍严守古法,脸颊二边的鬓角贴片还非用凝刨花不可。

清代后妃们就用蘸了刨花水或头油的抿子抿头。据说慈禧太后就用过用榧子、核桃仁、侧柏叶一同捣烂了,泡在雪水里和刨花水兑着用。她因为是油性发质,经常掉发,当时的御医还专门给配了抿头的方子,用了薄荷、香白芷、藿香叶、当归等中药。结果七十多岁时,慈禧的头发还像黑色的天鹅绒。

“刨花水”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很了不起的一项创造和发明,起源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到了唐代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唐代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发型轮廊,固定在头上,然后用“刨花水”把头发浸湿,盘绕其上,再用细梳梳抿得油光乌亮,待头发干后自然定型,制造出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发式,让万国来朝时的各国使臣惊叹不已。

“刨花水”发展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化学发乳发油等进入已渐渐没落,但在广阔的土地上还有着不少人一直使用着。事实上刨花水的独特功效:天然无毒,是现代化学品凝发剂无法超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后宫争夺最激烈的是乾隆时期吗?其实清朝后宫远不如其他朝代精彩

全文共 285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我们看的宫斗戏,大部分都喜欢把背景设置在清朝,但实际上清朝后宫是非常无聊的,远不如其他朝代那么精彩。主要是因为清朝的皇帝都不怎么近女色,沉迷其中不管朝事的皇帝少之又少,和其他朝代相比这是清朝的优势。所以回宫的妃子也没必要以死相搏,还拼个你死我活的,简直就是给自己找麻烦。那清朝的后宫到底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下面就为大家还原现场,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为什么,从《甄嬛传》、《还珠格格》,到最近很火的《延禧攻略》,编剧们都喜欢把后宫戏放到清代,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这其实是非常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清代后宫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宫庭不太一样。清代宫庭的特点是沉闷、刻板、规模小规矩多,鲜有其他朝代比如唐代明代那么多引人注目的后宫故事传出。

有明一代,后宫故事精彩迭出,亮点纷呈。比如明武宗满天下选秀女,娶寡妇;比如嘉靖二十一年的“壬寅宫变”,饱受虐待的十几名宫女联手勒杀皇帝,可惜没能成功;比如成化帝和万贵妃专一不二的爱情;比如晚明宫中三大案,都是震动史册,赫赫有名。纵观清代,类似故事,一个都没有出现过。

这是由清代后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小,宫女和后妃的选择范围极为狭窄。

有清一代,提倡节俭,提倡减轻民众负担,因此清代宫庭的规模比明代小很多。明代后期,太监十万人,而清代只有几千人,相应地宫女数量也少了数倍。

明代“后妃多采之民间”,妃子和宫女的来源大多是普通人家,要求仅是“容止端厚及父母俱存、家法严整者”,比如崇祯皇后周氏,“其父为大兴县民”,没有任何功名,是彻底的平民百姓。因此明代宫女后妃的选择范围是全天下,是天下大撒网式的选婚。所以明代皇帝选妃,往往扰动天下。比如明武宗派人四出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而清代则不然,选秀女,范围仅止于旗人,比明代缩小了上百倍。一直到清室覆亡前10年,慈禧太后宣布满汉可以通婚,但宫中选秀女,“如遇选秀年分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

而选妃嫔,则更是基本集中于几个贵族家族。清代皇家选妃范围有“八大家”之说,即钮祜禄氏、瓜尔佳氏、佟佳氏、富察氏、纳喇氏、赫舍理氏等八家。《啸亭杂录》说:“凡尚主、选婚,皆以八族为最云。”当然,此外还有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但是总的来说,范围非常狭窄,在这样狭窄的范围里,出现美女的概率不高。在一套流传很广的满清宫庭照片里,引人注意的是后妃和宫女们没几个长得漂亮的,有的痴肥,有的俗不可耐,有的简直就是丑陋了。“宫女如花满春殿”,在清代只是一个传说。

清代后宫的第二个特点是规矩多,气氛沉闷。

在上面提到的那套照片里,有一张是瑾妃与两个宫女在延禧宫观金鱼。她们之所以选择在金鱼池边而不是其他地方照像,显然是为了表明她们的悠闲和快乐。可是,在这张照片上,我们见到的是三个穿戴得规规矩矩的女人,一字排开站在金鱼池边,双手扶着池沿,拘谨畏惧,呆若木鸡地垂首而立。

其他晚清宫庭照片气氛也大抵如此,一个个如同木偶僵尸。为什么呢?因为清代后宫极重管理,规矩太多,把人都管傻了管木了。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重规矩,最喜欢制定各种管理条例的时代,而且关键是执行还比较到位。清代宫中,仅礼规就有《宫规礼规》《圣训礼规》《宫殿事宜礼规》《钦定则例七条礼规》《宫殿监处分则例十一条礼规》《宫殿监凡例四条礼规》《吉礼例用礼规》《嘉礼例用礼规》《筵宴例用礼规》等数十种。至于人事管理,更有《管理条例规制》《额数职掌规则》等共一零五条。内容规定得极为精密细致,从第一处太监宫女的职守,到各宫哪一天糊窗纸、安毡棚,都规定得清清楚楚,可操作性极强,束缚力也极强。

如果你生活在清代,有幸入宫,你就会发现,身上就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给牢牢罩住了,非常不自由。进宫之后,你就进入一座高墙监狱,从此很难见到娘家人,更别说见到以前的朋友。宫中还有许多其他不人道的规定,比如后妃生下子女后,按宫规不许亲自哺乳,只能交给乳母喂养。后妃生育后产生乳汁,太医院的御医要专门开出回乳药剂。

那么我安居宫中,化化妆,穿穿漂亮衣服,专门吸引皇帝可以吧?也不行,宫规严禁穿奇装异服。清朝历代皇帝都讨厌后妃打扮得花红柳绿的。乾隆喜欢富察皇后,一个重要理由是皇后不喜欢化妆,非常朴素。连后期曾沉醉于醇酒妇人的咸丰在位前期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咸丰二年十二月十四,咸丰帝曾专门下旨约束后妃穿着:

簪钗等项悉遵旧样,不可竞尚新奇,亦不准全用点翠。梳头时,不准戴流苏、蝴蝶。亦不准缀大块帽花。帽花上不可有流苏、活镶等件。钿上花亦同。

耳挖上不准穿各样花、长寿字等项。

耳坠只准用钩,不准用花、流苏等项。

小耳钳不准点翠。

不准戴大耳钳、玉耳环。

衣服俱不准缘边、不准宽边倒卷。

……

在严格的规定下,清代后宫妃嫔位号名确,晋升条件严格,数额确定,不得逾越,因此清代皇帝有名号的后妃数量基本上与其在位时间成正比,没有重大突破。清代规定,正常情况下,宫中有一位皇后,其下皇贵妃、贵妃、妃、嫔等四个位号,其定额为“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后宫的晋升,除了看是否生育子女外,基本上就是论资排辈,死气沉没,极少意外。

而相比之下,大明王朝,后宫妃嫔位号繁杂混乱,有“贤妃、顺妃、昭容、昭仪、婕妤、美人”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封号。而且每一级人数也没有定数,晋升过程也充满纷争和混乱,有时候全凭皇帝一时喜怒。明代皇后的兴废就极为频繁。明宣宗明景帝、明宪宗、明世宗皆“后无过被废”,在皇后无大过错的情况下“另立新后”。明世宗还连废二后,这种情况正适合后宫展开“自由竞争”。

因为规矩严密,管理严格,因此有清一代,除了孝庄与慈禧时代,后宫没有丑闻,没有明显的争斗,也没有出现过太监乱政的现象。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因为这两位皇帝精细严厉的性格特点,更是后宫管理最为严格的时期,缺乏展开争斗的合理空间。

第三,清代皇帝大抵极为勤政,对女色之事,远不如其他朝代那么热衷。

清代后妃的数量比其他朝代大为减少,清太祖努尔哈齐有名号的后妃是16位,皇太极中15位,康熙27位,雍正7位,乾隆朝25位,嘉庆9位,道光12位。咸丰9位。而同治和光绪更是递减为5位和3位。其他没有名号的侍女数量也很少。这在历代都是极为节制了。

明代皇帝大都沉迷女色,以致于有的皇帝登基之后,因为过度渔色,仅一个月就驾崩了。但清代除了咸丰在统治后期因为心理崩溃有过一段放纵期外,几乎没有沉醉醇酒妇人的皇帝。

我们以雍正皇帝为例。雍正一生一代生育了十四个孩子,但是在他当皇帝十三年期间生的,只有一个。他四十五岁登基,正是年富力强,生育能力还比较旺盛,然而登基之后,却没有什么时间来纵情声色。从他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这十年,后宫没有生育一个孩子(雍正元年五月第九子福沛出生,显然是在他登基之前怀孕,因为他是在上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后即位的)。直到雍正十一年六月,宫中才有第十子弘曕诞生。这说明他在位期间确实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无心流连后宫。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把后宫戏放到哪个朝代,都比放到清朝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朝时期为什么没人愿意娶宫女?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我们在看电视剧还有一些小说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清宫剧里面有非常多的清朝宫女都非常的好看啊,而且也感觉挺知书达礼的,但是其实现在中宫女最后出宫之后好像都没有人娶她们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个话题吧,知道结果的小编也感受到了这件事情的有趣味的一面了,真的挺有意思的。

清朝选拔宫女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能 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中选择。

刚开始时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日。

凡年轻在13岁以上的,就有资格参加选拔。

在选宫女的前一天晚上,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参加选拔。为了提高效率,要求6人站一排,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分和姓名。当场出结果,比现在的面试还要有效率。

宫女入宫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洗澡,把过去的衣服给扔掉,换上宫中的衣服。由嬷嬷(老宫女)教她们各种礼仪和梳妆打扮的技巧,培训半年后才能上岗,每月发放工资,四两银子起步,比当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收入要高出不少。

她们要在宫中服役十年以上才能离开,“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也就是说皇帝和后宫特别喜欢的,还可以再签订10年合同。

在清朝灭亡后,每年给皇帝的开支大大减少。有上千宫女被逼离宫,回到社会上后,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娶她们为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清朝开国时满人仅有20万人,到清朝灭亡时也不过上百万。选拔宫女的范围又太有限,真正达标的就非常少,选出来的宫女颜值就比较有限,长的难看的不在少数。反正是大部分是做苦力活的,好不好看也不重要。

当时的人大概15,16岁就结婚了,她们回到社会上时在当时基本就是灭绝师太一级的剩女。脱离社会太久,和社会上的好多事太隔膜,和别人难以沟通。

第二,小女孩13,14岁进宫,还要受嬷嬷(老宫女)的欺负,心灵和身体都会受到极大伤害,有不少得了血郁,就是指身体虚弱神情忧郁,生理和心理交织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本来就不严重,只要稍加调理,加上适当休息就可以了。但长期得这个症状就容易身体内分泌失调,经期也不正常,最后丧失生育能力。

在历史上,男人娶女人 就是为了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子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第三,在宋朝之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开放,从宋朝开始,女子就贞节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过宫女的,有不少和皇帝和阿哥有过一夜情。就算和皇帝阿哥没有关系,在深宫之中,寂寞难耐,有不少宫女和太监结成对食,也就是名义夫妻,相互搭伙过日子,打发时间。

当时社会上的人对宫女有很大的偏见,不管有没有问题,在他们眼中都是一样的,所以宫女们往往嫁不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时期,岳飞和秦桧后人同朝为官,一文一武!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其忠勇爱国令我们佩服万分,在感慨的同时我们也痛恨秦桧这样的大奸臣,要不是他的陷害,岳飞也不至于惨死。历史是奇妙的,数百年之后的清朝,岳飞和秦桧的后人又一次同朝为官。其中岳飞的后人是当时有名的武将,而秦桧的后人是当朝的状元,一文一武,冥冥中自有天意。

南宋偏居江南一隅,最有可能翻盘的一次,就是在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兵围开封城,距离恢复北宋荣光只有一步之遥。

当时金军主帅金兀术屡战屡败,被岳飞打得一度放弃开封,准备渡河北遁,结果恰在此时,远在临安的宋廷传来诏书,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严令岳飞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时,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第二年,金国主动提出议和,金兀术在写给秦桧的信中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于是在宋高宗的支持下,秦桧的主导下,岳飞被下狱斩首,金宋签订《绍兴和议》。

从此之后,岳飞后人与秦桧后人势不两立,在很多地方,岳姓甚至是绝对不和秦姓结婚的。但在清朝乾隆年间,却出现过两姓后人同朝为官的情形,而且和南宋时一样,岳飞的后人还是当朝第一武将,秦桧的后人还是文官,而且还是状元及第的文官。

岳飞的这个后人叫岳钟琪,是他的第21世孙,是闻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武将,率军平定过大小金川之乱、准噶尔之乱等数次边疆叛乱,被乾隆写诗赞为"三朝武臣巨擘”。尤其是乾隆年间,岳钟琪已成为当朝第一武将,哪里有叛乱,就会被朝廷调到哪里平叛,最终于乾隆十九年(1754),岳钟琪在平定重庆陈昆之乱后,死于归朝途中,终年68岁。

秦桧的这个后人叫秦大士,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60圣诞的万寿恩科中,大魁天下,高中状元。据说在殿试时,乾隆问秦大士:“汝真秦桧后人否?”秦大士思索片刻,便回禀了乾隆七个字:“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赵构那样的昏君身边才会有秦桧,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圣上乃是明君,自己自然也不会是祖先那样的奸臣。

乾隆听后大喜,当即将秦大士点为状元,并授为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秦大士中了状元后,曾和好友到杭州西湖游玩,秦大士在岳飞墓前,看着铁铸的祖先跪像,又羞又愧,提笔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大士1752年中了状元后,和岳飞后人岳钟琪同朝为官两年,后者于1754去世,1777年秦大士去世,终年62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