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李鸿章

李鸿章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李鸿章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李鸿章问题。

分享

浏览

757

文章

39

李鸿章为清皇帝背下骂名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为清皇帝背下骂名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有名的大臣,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从小就比较聪明,父亲李文安对他要求很高,希望他能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对他要求特别严厉。李鸿章也并没有让父亲失望,在20岁的时候,父亲让他进京参加乡试,他很顺利的通过。进京以后,李鸿章跟随父亲学习,到处采访驿馆,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赏识。李鸿章这一生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帮助他、鼓励他、支持他,受益特别大。

对他起最大作用的应该是曾国藩。李鸿章曾在曾国藩名下学习学到的东西,对他今后的事业、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期望特别大。他把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都详细的告诉李鸿章之后,李鸿章多年团练,懂得了为将之道,功劳越来越多,奖励也越来越丰厚,所以慢慢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说李鸿章的坏话。

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对李鸿章可以说用心良苦,知道李鸿章争强好胜。但是成大事必须要让李鸿章先吃点苦,于是他就让李鸿章经常跟一些厉害的人物讨论大事机密,讨论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彼此之间发生争执,进而来消一消李鸿章的嚣张的气焰。曾国藩还为李鸿章今后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鸿章一生都受曾国潘的影响,他做的事情也让曾国藩都很满意。

李鸿章为了巩固地位,从人事、军事、军费等方面入手,往后还有平定天国和建海军这些伟大事迹。晚年参与甲午战争战败,慈禧太后把权利都给了他,最后签上马关条约,留下了骂名,最后去世之前还签订了辛丑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多数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以及软弱无能所导致的,而李鸿章一心都为了保家卫国,最终却是背上了这样的骂名。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李鸿章效忠于慈禧,而不是光绪皇帝?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为何效忠慈禧,而不辅佐光绪帝?

李鸿章本身就是慈禧太后拉扯上来的,他自然就会选择效忠太后,而并不是效忠光绪皇帝。李鸿章是一个聪慧之人,必然就会知道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就算自己有着满腔的才华也没有作用。

李鸿章当时是北洋大臣,正好是人生巅峰的阶段,做事必然就需要规规矩矩,小心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可能会选择随意的支持光绪或者慈禧,对于李鸿章来说,谁能够拥有权利就应该听谁的。慈禧一直到死都会牢牢的掌控清朝廷的权力,李鸿章必然就会乖乖的听话。

当然光绪皇帝虽然是皇帝,可有一段时间内慈禧太后也仅仅只是表面上把权力还给他,李鸿章本身就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如果这个时候光绪皇帝能够拉拢李鸿章,李鸿章估计也不可能会抗拒为光绪皇帝效力。起码在一些慈禧太后不会反对的事情上还是愿意支持光绪的,但是光绪皇帝显然没有这么做。

因为李鸿章本身就是慈禧太后提拔的,在光绪皇帝的心中认为这就是太后一党,而且光绪皇帝的老师和李鸿章之间也会有一些私人恩怨,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差,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光绪都希望能够找一些机会能够去除李鸿章,这也是为了有效减少太后的力量。

在甲午战争发生之后,李鸿章就多次被弹劾,说他不愿意到日本大战,更是故意的放水,所以才会导致战争多次的失败。其实清朝的军队之所以会失败,有着很多的原因,而朝堂之上的这些职责,现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光绪皇帝如此不顾太后的面子,也说明和李鸿章之间有着很多的矛盾,有着很深的成见,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去拉拢他,这就导致李鸿章永远都只会跟随慈禧太后。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首次见全自动机枪 没问价格而是问了句话 洋人听后沉默了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了一片黑暗和萧条。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一批杰出的名臣们出现了,他们开展了一场中兴之治,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文明进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李鸿章,他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负责人。

李鸿章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显露无疑。他父亲的教育,让他在官场上保持了正直的原则。他24岁就考中进士,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在武职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组建起淮军,亲临前线指挥三次恶战并取得了胜利,使他声名大振。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朝中逐渐升官,成为了重臣。此时,他的外交能力也开始显露,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陷入停滞的时期,而李鸿章却看到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外国的技术和制度才是中国强大的关键。他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不断开拓新的产业,引进新的技术,他不仅创办了多个民用企业。但是,他意识到,国防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引进武器技术,改善军备装备。他的努力为清廷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

在接触洋人的过程中,李鸿章深刻认识到清廷在军事方面的薄弱之处,尤其是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海军力量时,中国简直就是裸奔。他深知,如果中国要走向强大,必须先加强自己的海防力量。于是,李鸿章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的近代化海军,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设想,如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等。在他的坚定推动下,北洋水师逐渐成形,并在李鸿章的领导与指挥下,成为了当时亚洲排名第一的舰队实力。

然而,清朝内部的不满和反对声音却不容忽视。有一些官员认为,大力发展海军只会浪费国家财力,而且这种现代化武装会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损害他们的利益。此外,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中国的海军建设进展缓慢,而列强的海军则在不断壮大。

李鸿章在建设近代化海军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推动海军建设。他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现代化海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积极吸纳外国专家和技术人才。他还致力于改革海军制度,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海军战斗力。

虽然李鸿章没有完全完成他的海军建设计划,但他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建议和经验对中国后来的海军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1888年,李鸿章将22岁的女儿嫁给老大臣,二人后代如今家喻户晓

全文共 2073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著名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我们对他认识大多来自于历史课本,来自于他的政治作为。那么对于他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家庭,他的子女,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你肯定想不到,从来都以精明形象示人的李鸿章,竟然会把自己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大臣,而且对方还是个罪臣。李鸿章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意?他的女儿与那位年龄差距非常大的大臣成亲之后生活如何?他们的后代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那她是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李鸿章嫁女儿的二三事。

李鸿章此人,虽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官员,身上却没有很重的封建习性,他没有那么看重嫡庶之别,也不像其他很多男人一样重男轻女。因此,对于庶出的女儿李菊藕,他分外看重和疼爱。

李菊藕是个特别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她从小就喜欢黏着父亲李鸿章,陪他一起在书房里读书写字,有时候父亲处理政务,她就乖乖在一旁自己看书,也不吵闹打扰父亲。年岁渐长,李菊藕出落得越发美丽大方,气质也很端庄沉静,李鸿章因此也就更看重这个女儿。

家中有女,李家不缺上门提亲的人家,可是李鸿章真是左看一个不满意,右看一个也不满意,一直把人给回绝了。就这么耗啊耗,他就把女儿给留到了22岁。22岁在咱们如今这个社会还是年轻姑娘,但是在清朝是不一样的,那都算是老姑娘了。

李鸿章自觉很对不起女儿,可他就是觉得那些提亲的人都配不上女儿,不想草草把女儿给嫁了。在李菊藕22岁这一年,李鸿章新收了个门人,名叫张佩纶。在这之后不久,李鸿章就做主,将女儿李菊藕嫁给了张佩纶。

要知道,这一年的张佩纶已经四十多岁了,年龄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个张佩纶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李鸿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一直留着舍不得嫁的女儿嫁给他?要想知道这个原因,还得从张佩纶的生平说起。

张佩纶这个人,就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很浓厚。他非常聪明,喜欢看书,喜欢研究历史,在参加科举入朝为官之后,就承担了史书编纂的工作。此时的张佩纶,在事业上初露头角,虽然满腹才情,但还是太过人微言轻,并入不了李鸿章的眼。

若是一直这么平静下去,可能李鸿章一辈子也不会看得起一个小小文官,但事情的转折出现了。在国外列强欺负清朝的政治背景之下,慈禧太后一力主张和谈,她不想打仗,也没有那个能力和魄力去支持一场战争。而张佩纶则不同,他虽是读书人,却自有一份傲骨,不愿向列强低头,主张迎战侵略者。

慈禧太后看不惯张佩纶的倔强,想治治他,于是便下令,让张佩纶带着军队去和外国人打。张佩纶再怎么有骨气,他毕竟也只是个拿笔杆子的,怎么端得起枪杆子呢?结果可想而知,张佩纶失败了,而是败得很惨。

主张作战却没有取胜的张佩纶,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惩罚,成为了一名罪臣。虽然张佩纶在慈禧这儿受了委屈,但李鸿章却突然看到了这个人的存在。张佩纶一身傲骨,为人正直,而且极有才华,属实是个人才。

于是,李鸿章将张佩纶招揽到了自己麾下,对他照顾有加。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将自己视为宝贝的女儿李菊藕嫁给了张佩纶。原因则在于,李鸿章相信以张佩纶的人品,一定能够成为女儿后半生的依靠。

事实证明,李鸿章果然没有看错人。曾经成过亲的张佩纶,更懂得怎么心疼和照顾女孩儿,李菊藕在与他成亲之后,被他当成小姑娘一样照顾着,生活地非常幸福。虽然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但李菊藕就像父亲一样独具慧眼,从没反抗过这桩亲事,果然自己真的收获了幸福。

李菊藕与丈夫成亲之后,每日里陪伴的对象,就从父亲李鸿章变成了丈夫张佩纶。与幼年时在家陪伴父亲一样,白日里李菊藕便陪着张佩纶在书房处理事情,读书写字;晚间,夫妇二人便会在一起喝茶品酒,吟诗抚琴,日子过得非常快活。

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但却没有什么隔阂,幸福美满的生活,颇有一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感觉。成亲之后没多久,李菊藕就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志沂。看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这个人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张爱玲。

张爱玲,是李菊藕和张佩纶的孙女,是他们二人的后代中最有名的一个人。张爱玲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人,这一生代表作无数,情感充沛,笔意洒脱。

张爱玲的感情生活,却不像自己的祖父祖母这么美满,她最有名的一段情,就是和胡兰成那个渣男之间的一段往事。在这段感情中,张爱玲受伤极深,这段感情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所在。

抛开私人感情来看张爱玲,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太出色的女人,她做到了出名要趁早,也做到了惊艳满乾坤,这一生虽然跌宕起伏,但也如普通戏剧一般精彩。张爱玲回首过往的时候,她一定会觉得自己没有白活。

回过头来想想,李鸿章的女儿,成亲嫁了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老大臣,婚姻却又出乎意料地幸福,后代也非常有出息。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真是神奇。

当两个有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常常会感叹:“啊,原来是这样,好神奇。”譬如说,李鸿章竟然是张佩纶的岳丈,张佩纶竟然是张爱玲的祖父,人物关系千丝百缕,真是神奇的历史呀。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关系,会让你感叹“啊,原来他们竟然认识”,所以你看,中国的历史真的非常有趣,研究这样有趣的历史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哦。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用人参吊命 单挑11国代表 最后一次为大清发声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作为大清帝国的代表,面对八国联军的压力,展现了自己果敢、决绝的谈判艺术。以自信的态度和精妙的策略,在谈判桌上赢得了有利的位置和话语权。

李鸿章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凭借其坚定的意志和智慧,给洋人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运用了心理战术,巧妙地削弱了联军代表团的团结。通过向代表提问、挑衅和讽刺,成功地制造了紧张和不安的氛围,使得各国代表们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分歧。这种分化战术为李鸿章赢得了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李鸿章还展现了自己的强硬立场和坚定原则。毫不妥协地表明了大清政府的立场,拒绝了对方不合理的要求。不屈不挠地捍卫了国家利益,明确表示,如果对方继续强求,将面临我国人民的坚决抵抗。这种坚定和果敢的态度赢得了联军代表们的尊重和畏惧,为李鸿章争取到了更有利的谈判条件。

除了坚定的立场,李鸿章还展示了的智慧和谈判技巧。他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矛盾,削弱代表们的议和立场。通过提问和暗示,暴露了对方的军事困境和内部矛盾,使得联军代表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谈判策略。李鸿章还灵活运用威胁和警告,向对方传递出我国人民的坚决态度和不屈抗争的决心。这种谈判技巧为李鸿章争取到了更有利的谈判结果。

李鸿章在谈判中展现的果敢与决绝,为我国争取到了宝贵的谈判机会和有利的谈判条件。其坚定立场、智慧和谈判技巧都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运用有效的谈判策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利益和达成目标。

李鸿章的谈判艺术向我们展示了在困境中保持自尊和尊严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坚守原则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李鸿章在谈判中的果敢和决绝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声望,更为我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精神和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和传承,以应对困境和挑战,为实现个人和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走向共和:李鸿章借钱 明明有求于人 为何还能理直气壮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借款的过程中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借钱技巧和决策能力。《走向共和》中描写的李鸿章借钱一幕,展现了李鸿章的理直气壮和高姿态,使之能够以借贷者的身份理直气壮地向外国银行借款。

在这个场景中,李鸿章在借款理由上表现出充分的合理性,解释了北洋海军经费不足的情况,并强调借款将用于壮大北洋水师。其回报条件也相当明确,即支付利息和在军火贸易方面给予银行机会,让银行赚取大清国的真金白银。

李鸿章以强硬的姿态和自信的口吻与银行代表交涉,拒绝与代表握手,甚至在代表们面前换衣服,展示了他的自尊和不愿低姿态的态度。这些细节揭示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骄傲和自信。

在借款过程中,李鸿章巧妙地利用时间要素,通过设置时间节点来展示自己的守信和守时的态度。以准时出现的方式表达了对借款者的信任,并为自己借款成功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李鸿章还善于利用借款条件进行谈判,向银行代表提出让其自行决定借款数额和利息的要求,以各家银行提供的最低利息为基准。还以借款数额和利息来约束银行,通过威胁和激励,迫使银行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获得更有利的借款条件。

通过这些操作和策略,李鸿章最终成功地借到了所需的借款,将还款责任集中在一家银行,确保了其在借款过程中的主动权和灵活性。

李鸿章的借钱思维和谈判技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才智和胆识。善于把握时机,以高姿态和理直气壮的态度与银行代表交涉,以巧妙的谈判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特点使李鸿章在借贷过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同时获得有利的借款条件。

李鸿章的借款操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在商业和政治交往中,坚守原则、理直气壮,善于运用谈判技巧,可以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条件和达成目标。这种决策能力和借贷技巧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时期 李鸿章警诫后人 国家想要安枕无忧 得先消灭日本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对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思维,但其忠告和警示却被清朝群臣忽视,最终导致我国错失了机会,为时已晚。

李鸿章出身平凡,家族没有人担任官职,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官场的梦想。凭借机遇和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逐渐崭露头角。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他提供了立功的机会,也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勇气。

在职业生涯中,李鸿章逐渐超越了自己的恩师曾国藩,成为了放眼世界的人。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清朝的外交事务,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尽管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深知列强对我国的贪婪和日本的野心。

李鸿章认识到日本不同于其他列强,其目标是全面占领我国。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更加明显。面对巨额赔款的要求,李鸿章坚决抵抗,直到受到“激进派”的压力和刺杀威胁。最终,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李鸿章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妥协,对国家的安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保障。

在与日本的斗争中,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发生了转变。开始意识到必须与其他列强结盟,特别是与沙俄保持联系。李鸿章希望沙俄能够援助自己的国家,以抵御日本的进攻。他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试图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的安全问题。

尽管李鸿章努力尝试不同的外交政策,但努力并没有带来最终的成功。其目光或许有所短浅,未能充分预见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在列强的压力下屈服,失去了自主权,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限制。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依赖于个别英雄,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只有坚守国家的尊严和信仰,发展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实现安全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白齐文是谁?李鸿章为何要将白齐文给淹死?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1843年,一位年仅20岁的年轻人由于自己父亲写信的召唤,从安徽乡下的老家前往了当时大清国的都城北平。在一路上,尽管舟车劳顿极其辛苦,但是在他的心中却充满着激昂热血。一路上的山河犹如画卷在他眼前缓缓打开,生命中的过往、现在、未来在他脑海中交织成画,让他提笔写下了一组诗:《入都》。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李鸿章,《入都》中最为有名的诗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这是一个年轻人对于自己未来的美好畅想,而且从这份畅想来看,这还是一个非常骄傲的年轻人,尽管他也曾“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出生于1823年的李鸿章,从小就有着神童的名声,他在17岁的时候考中秀才,20岁的时候立下志向要让自己成为王侯一类的人物,在史书上以浩瀚的姿态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后半生中,也确实是朝着这个理想在努力,李鸿章在1844年考中举人,并且拜曾国藩为师,学习为人、治学的方法,3年后又考中进士,可以入朝为官。

不过在很多年里,李鸿章的仕途都不算得上是很顺利,在考中进士以后连续几年里都只是一个清散闲职,后来跟随着老师曾国藩带军,尽管曾国藩多次上疏向朝廷推荐他,但是却每一次都没有得到任用,这个时候李鸿章已经三十八岁,他“怀才抑郁,抚髀蹉跎,自以数奇,不复言禄”。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尽管已经试过各种方法,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想要得到某个结果却始终得不到,若是在没有努力之钱,那么还可以说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是说方法不对,但是李鸿章非常已经努力地用尽了各种办法,却依然不到重用,于是就觉得自己命不好,不再提重用的事情,至于年少时“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更是犹如笑话。

李鸿章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他的老师曾国藩请外国人华尔,在1861年组织了一支洋枪队(亦即常胜军),由李鸿章统辖。这支军队多次打败了太平天国的进攻,华尔本人也极为骄纵,不过在李鸿章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以后,华尔就对李鸿章心服口服,真正将其尊为领导。

然而华尔在1862年伤重去世,洋枪队的统领换成了美国人白齐文,这个白齐文的性格比华尔还要骄纵,而且很是看不起中国人,多次打骂侮辱洋枪队中的中国人,并且还打伤清朝正四品的官员,还对清廷大笔勒索,于是李鸿章坚持将他撤职。

白齐文大怒之下直接去投靠了太平天国,不过也没有得到重用,没多久就又离开了,美国的领事怕他到处惹是生非,就把他送到了日本,并且警告他不能再回到中国,否则怕是会有生命危险。面对美国领事的警告,白齐文并不以为意:“我可是美国人,哪个不怕死的中国人敢杀我,他真不要命了?”

白齐文在日本待了一段时间又来到中国,一入中国境内就被清廷逮捕,他一再以国家的名义发出警告,不停叫嚣说:“我是美国人,你们谁敢杀我?”还确实唬住了不少人,让很多官员都不知怎么办,最后报到李鸿章这里,李鸿章只说了一句话:“淹死他,水火无情嘛。”于是白齐文就这样被下黑手给淹死了,享年29岁。

这个事情还有后续风波,美国领事听到白齐文的死讯以后,专门找到相关的官员质问,官员很无辜地说:“水火无情,有所意外也是难免的,我们也不知道贵国白先生为何专门找那一些危险的地方走,这不就失足落水了!”美国领事因为没有证据,也就只好吃下这哑巴亏,并不敢有所举动。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打黑是什么?李鸿章是如何处理广东黑社会的?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李鸿章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李鸿章是中国古时候的一位大臣,做的贡献还会很多的,特别是在团结统一方面留下了很多值得人学习的地方,那么,其实,李鸿章当时也是打过黑。那么,当时的李鸿章是如何处理广东黑社会的呢?这个问题也是有不少的人也是议论纷纷,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899年l1月24日,慈禧任命李鸿章担任商务大臣,随后又命他代理两广总督。但此时的通商大埠广东并不安宁。

自入清以来,广东长期活跃着号称“反清复明”的众多地下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帮会的政治色彩褪去,成了更为纯粹的黑道。他们还与打家劫舍的盗匪合流,成了典型的黑帮。黑帮通过强收保护费、开设“黄赌毒”等,形成了庞大的“黑色经济”,俨然成了“二政府”,令广东处于黑白两道共管的局面。而且他们还将手伸向了外国人,让洋人们充分享受到了“国民待遇”——英国商轮在广东水面不断被劫。1899年12月Il日,英国驻华公使向总理衙门发出了措辞严厉的照会,说鉴于广东盗风甚炽,英国军队将自行打黑剿匪。

“国际友人”要自行打黑,那还了得?朝廷忙命李鸿章处理广东治安问题。可要打黑,就牵涉到经费筹措等现实问题。1900年1月27日,到任近十天的李鸿章,经朝廷批准,全面放开了广东的赌博行业,以广开财源,筹集包括打黑在内的经费。

在扶持赌博这个支柱产业的同时,李鸿章开始重拳打黑。

李鸿章的打黑行动与前任们手法相似——整顿团练、保甲,派兵清乡,但比前任们更进一步的是,他设立了专门的打黑机构——缉捕总局,并在各地开设派出机构,以便就地审判。

1900年3月14日,经中央批准,李鸿章得到了“暂复就地正法旧章,以遏制广东盗匪日炽”的政策。这意味着,本来要报经中央的死刑审判权,完全下放给了地方,下放到打黑第一线——李鸿章的刀因此磨得飞快。

拿到了杀人权的李鸿章究竟为这次重拳打黑出动了多少兵力,难以统计。但仅在新会、顺德及香山交界一带,负责清乡的连州代理知州手下的兵力就有1200名,并有12艘巡船配台,而这早已过了李鸿章打黑的高潮,其打黑高潮时的兵力之多,可见一斑。

这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到任后的第一把火,也是在他短暂的任职期间内唯一的~把火。他动用了陆军、海军以及民兵,高密度出击.重拳打击广东各地猖獗的黑势力,并且充分利用了“就地正法”杀人权。一时之间,广东各地城墙上、要道旁,纷纷悬挂起血淋淋的首级。

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日记里记载:从1900年1月18日李鸿章到达广州,到当年7月17日离开广州北上,半年时间内李鸿章处决的“盗匪”多达五六万人,平均每个月的处决人数高达近万人。

广东打黑,即便没打出政府的权威,也至少打出了李鸿章的权威。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李鸿章大开杀戒,其效果依然有限,广东的黑道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李鸿章的后任们依然要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太平天国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俘虏?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晚清由李鸿章等人发起的一场爱国图强的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最后因为慈禧太后的打压最后失败了,不过,这场运动最后还是起到了一点积极作用的,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太平天国运动投降后李鸿章为什么要食言杀了俘虏呢?真正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863年11月中旬,苏州保卫战激战正酣。

素与苏州太平军主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跟江西赣镇总兵程学启秘密定下降约,后者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戈登居间做保,双方都认为他最讲信用,纳降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

12月4日,郜永宽刺杀谭绍光,李鸿章顺利拿下苏州,摆下鸿门宴杀了八个降将,与此同时,淮军在城内大开杀戒。

食言杀降,似乎成了中堂大人抹杀不掉的黑历史,李鸿章为什么要杀掉八王呢?一般史学上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预谋杀降将论

苏州受降当事人戈登就认为,杀降系由“李抚台与程将军事前同谋布置施行的”;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杀降事件为事前密谋。

还有诸多现代学者持类似观点,如周武认为“这件事是程学启与李鸿章预谋并一手操办的”;王洪运在《苏州杀降事件与戈登李鸿章的矛盾冲突》一文中认为“苏州杀降是经过预谋而实施的行为”。

苑书义认为李鸿章为了防止“降众复叛”和消除“尾大不掉之虞”,与程学启密谋诱杀降将;

雷颐在《杀降的“国情”与“公例”》一文中认为八王根本就没有“降酋”谋反的任何迹象,而是李鸿章仅仅担心人数众多难以控制,就采取如此杀降之残酷手段。

二、程学启主导论

王闿运认为李鸿章对杀降一事完全不知情,“程学启先已置人于座,数其罪,悉引出斩之,报鸿章,鸿章大惊”

还有学者认为,程学启与郜云官谈判,因为允诺条件过高无法兑现,所以主张用杀降代替抚降。

三、报复常胜军论

李鸿章曾告与戈登让程学启去对付太平军的狡猾手段,说明李不愿意让戈登参与苏州受降事件。

李鸿章因与戈登在一系列有关‘常胜军’的问题有着严重的矛盾冲突,为消除戈登借诱降成功来要挟自己的藉口,李鸿章断然决定杀降。

此类观点,可归结为报复常胜军论。

四、贪降将资财论

苏州作为太平天国最重要的武器及后勤供应基地,资财较多。

严修在《论戈登和李鸿章在杀降问题上的斗争》一文中认为“李鸿章曾向太平军的八个降将勒索过金钱,但八降将不愿意拿出来,于是李鸿章就决定杀死降将,掠夺他们的全部钱财”。

《湘军志》记载“复苏州时,主将所斥卖废器至二十万斤。他率以万万数”

中堂合肥天下瘦,为钱杀人,再正常不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洋人当着李鸿章的面演示马克沁机枪将大树拦腰射断,李鸿章会有怎样的感想?

全文共 1633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在清朝末年时期,朝廷重臣李鸿章在一次出国访问时期,洋人当着他的面使用马克机枪把一颗一抱粗细的大树几下子就打断了。对与当时洋人如此霸道凶狠的武器,李鸿章当时的心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被震撼到了这绝对是必须有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屡来犯,清军屡战屡败。中国有识之士其实早早就意识到,大刀长矛是无法与先进火炮的西方军队抗衡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早早地就试图进行改变。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样的机会。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位有识之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得到机会,创立了一支军队——淮军。

李鸿章对军队建设颇为重视,他能够清晰认识到先进武器装备对近代化军队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购买新式枪炮。早期淮军中,使用新式步枪的比例超过了20%,远高于其他部队。随后这个比例不断增加,到19世纪70年代,一个淮军营的至少装备新式洋枪三四百支,火力是同级别湘军的两倍以上(当时一营大约680余人)。

此外李鸿章还建设了独立的炮兵部队,至1864年,李鸿章已经有六个营的炮兵,而且装备的都是重炮,最大的炮是108磅炮。至于像机枪这种新式武器,李鸿章更是爱不释手,购买时相当大方。

李鸿章还很有远见的看出,如果仅凭购买,武器弹药难以为继,且耗费巨大。他主持在苏州,南京,上海建设兵工厂,制造所需的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其中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军舰都可以造。

当时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外来资金,李鸿章很快就成了德国人的忠实客户,堪称中国最早的德粉。1871年起,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大炮114尊,并引进生产两百余尊。至1884年,淮军总共装备了370余门先进的大炮。

李鸿章如此费尽周折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其效果如何呢?应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是非常有效的。虽然淮军仅几万人,但面对十几乃起义军仍然能连战连捷,靠的就是先进装备。毕竟当时起义军最好的装备也就是老式火绳枪,抬枪,与淮军的西式枪炮完全无法相比。

但真正的试金石是在甲午战争中,然而装备并不落后,人数占优的清军却一败涂地。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而逃,直接逃到中国境内。之后清军一败涂地,面对人数更少的日军毫无抵抗能力。其原因何在呢?

李鸿章只知道买枪炮,却不知道怎样让这些武器发挥威力。许多新式武器由于怕损坏搁置不用,等到打仗时候拿出来发现根本不会用。更致命的是,弹药严重不足。平壤战役时,清军领到的弹药只有标配的一半不到。而步枪火炮也因为长途颠簸有不少损坏。

清军将领叶志超,依克唐阿等屡次催促,但补充的武器弹药就是迟迟不到。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由于清军未建立统一的后勤体系,军需部门缺少协调,各自为政。且缺少铁路运力,运输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日军人数不算多,但十分精炼。仿效德国的参谋本部制度使得军事指挥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另外日军重视后勤,所有部队弹药充足。其学习德国之后建立的师团制,使得大兵团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日本还设立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军事人才。

而清军在军队体制上改革很不彻底。仍以旧式的编制为主。虽然李鸿章建立了以营为单位的制度,但营之上就没有建制。每个营日常训练尚可,但作战时远远不够。如果参战的营过多,负责指挥的军官就会手忙脚乱,严重降低指挥效率。至于军事人才,要么是武举出身的旧军人,要么是李鸿章等大员的亲戚朋友。几乎无人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的军队。

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兵役制度,清军兵源没有保障,素质参差不齐,有了损失也无法补充,即使补充了也没有作战能力。而日军则学习西方建立兵役制度,有足够的预备役部队。前线有了损失能迅速补充训练好的兵源,保证战斗力不下滑。

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仅子弹便缴获60万发,虽然对于上万清军来说,这些弹药不到一上午就会打完,但在弹尽粮绝之前就已抱头鼠窜,清军战斗力可见一斑。

回到开头那张照片,李鸿章能理解机枪的威力,但是永远没搞明白为什么人家就能造出这么好的武器。更没有明白,如何让武器发挥威力,以及最终能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购买武器能买来一时的安宁,却永远买不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彭玉麟为什么要杀李鸿章的儿子?揭秘彭玉麟杀李秋升的真正原因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们对彭玉麟这个人肯定不会陌生了,大清三杰的其中一位,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对于彭玉麟执意要杀掉李鸿章儿子李秋升原因是什么?根据史料上记载的是,李秋升危害百姓,而他并不是李鸿章亲生的,二世侄子,由于李鸿章过于的宠爱她,所以就把李秋升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而李秋升仗着势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地方官不敢得罪他,对他的行径视而不见,小民喊冤一概不受理。当地的百姓都痛恨,但谁也没办法。

当时彭玉麟是钦差大臣,来到安徽。彭玉麟私访民情,听说李秋升的恶劣行径。作为钦差大臣彭玉麟必须要追究,李秋升让彭玉麟恼怒,这便是彭玉麟为什么执意要杀李鸿章的儿子的原因,因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而且彭玉麟最见不得平民百姓受欺压之苦,他立刻公开身份,告诉百姓有冤情可以找他。

有百姓投诉李秋升,彭玉麟当场拿下了李秋升,责令狠狠地打。李秋升被打,百姓都拍手称快。而当地官员听说李秋升被打吓坏了,纷纷向彭玉麟求情。彭玉麟不给这些官说情的机会,暗令亲信动手。等大官们进来的时候,为时已晚。

彭玉麟明白李鸿章早晚会知道他杀了李秋升,于是写了信。李秋升作恶多端,李鸿章无话可说,只能恨恨地给彭玉麟回了信,感谢彭玉麟杀了他侄子。以上便是彭玉麟为什么执意要杀李鸿章的儿子这一问题的解答,这是刚正不阿的性格驱使,也是为民请命的清官的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19世纪末德国工业有多强大?李鸿章叹为观止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崛起的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在人类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96年,李鸿章出国访问,第一站就来到了欧洲德国,因为德国是他这次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在访问德国的这段时间里,他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这个时候李鸿章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工业强国。德国给他留下的震撼让他久久不能平复。那么当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样子,为何会让见多识广的李鸿章惊叹不已?

1896年的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5%以上。尽管德国的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略逊于英国,但德国的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超过了英国,取代英国只是时间问题。当时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400万吨,占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德国的化学、电气等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他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就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是德国人。

1896年的德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德国拥有漂亮的城市、整洁的街道、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四通八达的路网。当时德国的交通非常发达,特别是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里程接近5万公里,位居欧洲第一。此外,德国还拥有完善的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他们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德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时德国人的生活质量远远高于日本,人均GDP是日本的数倍。

1896年的德国,早已实现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文盲率不到1%。这一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并获得了诺贝尔首次物理学奖。当时访问德国的李鸿章成为第一个拍X光片的中国人。当李鸿章在一张胶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颧骨内的弹头“纤毫毕现”,连连称奇,称之为“照骨术”。可以说,当时的德国科技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

1896年的德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连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非常忌惮。德国的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陆军力量。尽管海军逊色陆军不少,但海军一点不弱,是仅次于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力量,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此外,德国还拥有发达的军事工业和强大的战争潜力。为了对付德国严重的军事威胁,英法被迫走向联手。李鸿章在参观了德国军队后曾感慨:如果我有10个营这样的军队,甲午战争就不会败给日本。当时德国太强大了,这是李鸿章倾慕德国的主要原因,也是李鸿章失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的三眼花翎有多昂贵?清朝时期哪些人拥有过?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若是让我们去评价我国封建王朝时期最熟悉的一个朝代,那肯定就是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了,毕竟影视节目中有着很多清宫剧。另外清朝也是离我们如今最近的一个朝代,有着大量的史料可以进行考究。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清朝的三眼花翎。

清朝的朝服,比起其他的王朝,都大为不同,它吸收了满汉两族的特色,为了区别官员品级,将过去的朝冠改为了顶戴,喇叭形,无帽檐,外裹绫罗哦,上面镶嵌着珍珠,顶戴的檐边由动物皮制成,般官员(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黄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相信大家看电视剧,也会看到大臣的帽子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尾巴”,那个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它的名字叫做花翎,也能够象征官员的品级,不过其意义可远不止于此。花翎是孔雀的翎毛,由顶戴上面白玉或者翡翠的翎管固定而成。

通常来说,花翎象征着一种地位,皇帝对你的认可,清朝各个皇帝对于佩戴翎羽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不能超出本分妄戴,上朝的时候也不能够不带,如果违反了规定可是要严格受到惩罚的。

《康熙王朝》里面,康熙皇帝震怒的时候,经常对那些犯有中过的官员说到:“xxx革除翎羽”,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罪过了,一般降职或者革职留任的官员,依然可以身着以前品级的朝服,但是翎羽一旦摘下,你就别想着再次戴上了。

怎么看翎羽的品级呢?花翎分为三种:一眼、二眼、三眼,这里眼指的就是翎毛上面的圆,眼的数量越多,地位也就越尊贵。

能够佩戴一眼的,是五品以上的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内大臣,能佩戴二眼花翎的,则是清朝的各个被封为镇国公和辅国公的亲贵,能佩戴三眼花翎就更加的难了,必须是为国家立有重大贡献的人。花翎在清初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佩戴,不过康熙时期,郑成功势力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投降清朝,康熙破例赏赐了他翎羽。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下了诏书,除了亲贵可以食用,显赫军功者也能够佩戴。清末大臣李鸿章正是凭借此获得的三眼花翎,这有多珍贵呢?

如果不算顺治帝入关,从康熙开始起,包括李鸿章在内也只有七个人获得过三眼花翎,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可以说当时各个都是清朝廷的肱骨,就连乾隆皇帝时期的和珅也没有资格,他位极人臣,一直梦寐以求想要三眼花翎,乾隆也没有赏赐给他,清朝包括和珅也只有20多人获得过二眼花翎。

不过放到如今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太珍贵的东西,只是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加强阶级分化而采取的手段罢了,大家看看就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国库空虚,竟然有了捐翎的制度,只要你花7000两实银,就能拿得佩戴花翎的权力,当然也只是地位提升,并没有获得实质的利益,一些人也纷纷购买,无非是想花7000两去讨好皇帝而已,翎羽在清朝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墓中有些什么东西?为何让盗墓贼如此愤怒?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大臣,早年就早曾国藩的提点下,顺利的赢得了统治者的信任。李鸿章一路坐到清朝最高的官职,但是其一生却经历了很多是非。当时他建立海军,在洋务运动中壮大了清朝的实力,而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是他替慈禧太后背的锅,然而他死后坟墓被盗,墓中却并未发现珍贵陪葬品,这令人感到十分诧异。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个积贫积弱,软弱无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晚清政府经常受到西方列强的剥削和压迫。而李鸿章作为当时著名的大神,时常斡旋在西方列强之间,而即使最后重病期间,他仍旧在谈判桌上拒绝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反而将辛丑条约的赔款强制降低了五亿两。

完成最后的谈判后,李鸿章最终死亡,在他死后,慈禧下令为其家人赠送一万两白银的陪葬经费,而他的坟墓也修建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出于他生前十分敬重宋朝包公的为人,他的坟墓便被藏在包公的家乡。对于这样一位朝廷大员,死后的墓葬应该十分丰厚,为此他的坟墓经常遭到盗墓贼的惦记。

1958年,一批盗墓贼准备着手盗掘李鸿章的坟墓,经过一番研究挖掘,盗墓贼却始终并没有找到坟墓的入口,最终无奈他们挖了一条地道,通过地道成功钻进古墓中。在古墓之中,盗墓贼总共发现两具棺材,棺材中分别躺着李鸿章和他的夫人,盗墓贼迫不及待的打开李鸿章的棺材。原本等着拿宝藏,却发现棺材中除腐化的白骨外,只有其生前使用的眼镜和怀表,剩下的便是几枚金币,这些东西让在场的盗墓贼大失所望。

出于愤怒,他们将李鸿章的尸骨拖出棺材扔到大街上,而在李鸿章的夫人墓中,人们发现重达15斤的两枚金块,鉴定后却发现全是使用黄铜镀金,这让盗墓贼十分气愤。为何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李鸿章的墓中却这样清贫,考古专家对此也感到十分稀奇。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烩菜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据直隶官厨董茂山、王锡瑞传人——保定饮食业元老王志义厨师讲: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直隶任上近三十年。1896年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欧美各国,在外数月,因不习惯西餐,很是思念家乡饮食。

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曾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便与师弟长春园掌柜王锡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精选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肃(今指保定徐水县)的贡白菜,豆腐、宽粉等,加入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烩制而成,在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奉上此菜,李鸿章品尝后翘指称赞。后来直隶官府官厨便逐步将此定名为“李鸿章烩菜”。此菜味鲜醇厚,质地软糯,营养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享堂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享堂位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于位于北京东城区金鱼胡同的贤良寺西跨院,享年78岁。1903年李鸿章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

李鸿章享堂位于东郊大兴镇,坐北朝南,北临裕溪路,系晚清建筑。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

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1823年出生于合肥东乡磨店,1901年病死于京师寓所贤良寺,享年78岁。1903年,他的灵柩由北京辗转运回合肥,葬在合肥东乡夏小郢,李氏家族后人为祭祀他,当年在墓旁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始原地修复,200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墓园区,中部是享堂区,东部是仓房区。

李鸿章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都由此水路上岸。旧称飨房或飨堂,实际上是李鸿章家的祖坟和祠堂。为一大型四合院,内有两组三进屋,两边各有厢房,现存砖瓦结构正堂和厢房共计444间。另有残碑两块,一块碑文载:“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

展开阅读全文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氏家族旧宅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氏家族旧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该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故居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1902年李鸿章的灵柩从北京辗转运回合肥,1903年葬于合肥东郊的大兴集。李氏家族后人为祭祀他,在墓旁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享堂。1985年,享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墓园,分为享堂区、合葬区和仓房区。享堂有前、中、后三进,两个四合院,分为门厅、前堂、寝堂。西侧是李鸿章与赵氏夫人合葬墓,墓前有神道碑引导。神道碑上主要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他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由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东侧是仓房,主要是储藏用于维护享堂和日常开支的粮食,现布置有《江淮地区农俗陈列》。该陈列用大量的实物展现了江淮地区的农具以及农民的-情况。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合肥李鸿章故居(李氏家族旧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西各10米,北至撮造山巷北侧红线,南至淮河路北侧规划红线。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40米,西、南、北同保护范围。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合肥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陈列馆)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题刻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李鸿章题刻为莱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题刻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虎头崖村西海边崖壁上。崖壁面积约10平方米,题刻面向大海。题刻以南约100米处为清末莱州重要通商口岸虎头崖商会会馆,以东约150米处为明代军事海防遗址——马埠寨遗址。题刻以北约100米处有古井一口,村民介绍为明清时期当地驻军所用。题刻正文内容:上题“双凤台”三字,下题 “山海奇观”四字,楷书体,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径约15厘米,边署款“岁在光绪三年已卯秋月李鸿章书”,字径约7厘米。由于风化严重,题刻已漫漶不清。李鸿章(1823—1901),字少泉,安徽人,清代末期朝廷重臣,洋务运动倡导者,淮军的创始人。据传刻石为李鸿章到此检查海防设施时所题。题刻为研究清末莱州边防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2012年,公布为莱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莱州市博物馆

虎头崖村:虎头崖村。

展开阅读全文

李鸿章大杂烩的来历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没有电冰箱的古代,剩菜往往是要倒掉的。可是,有一个名人没有倒掉,反而用来招待客人,并因此博得美名。此人便是李鸿章

翻开徽菜谱,首篇便有一名菜曰“李鸿章大杂烩”,此菜因为李鸿章而得名,自然有一段李中堂的典故。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兴致正浓时,家人暗报:没有下饭的主菜了。由于已至深夜,无处购买菜蔬,李鸿章略一迟疑,对家人嘱咐了几句,家人便笑着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主菜上来了,巨大无比的一个汤盆,五颜六色的食品充斥其中。李鸿章请客人享用。美国要员便问,这是什么菜?李鸿章说,新菜,杂烩!

客人一尝,交口称赞。从此,“李鸿章大杂烩”风行于世。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新菜,分明是午间所剩的菜。李鸿章情急之下,想起自己经常把几种不同的菜搅合在一起,味道独特,便冒险在国外一试,不想竟收到奇效,墙内开花墙外香了。而今的徽菜中,“李鸿章大杂烩”配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究竟有几分保留了当时的味道,已不可考。

杂烩成为名菜,是沾了李鸿章的光。同时,李鸿章也抢走了别人的专利。其实,爱吃杂烩的岂只李鸿章一人?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就是公侯中的一个。其女孔德懋老人所写的《孔府内宅轶事》,就有这位衍圣公爱吃将别人吃剩的各种菜混在一起的“渣菜”的记述,说是很好吃:“有两户‘大户’,孙家和蒋家,前清年间当过道台之类的官,我父亲常和他们来往。每逢他们家里有喜庆寿筵,我父亲就派当差拿着盆去要‘渣菜’。人家不好意思真的给‘渣菜’,现给做些菜混在一起烩烩,设法做得像一些。”这样的“渣菜”,不就是一种“杂烩”吗?

《汉书·游侠传》有载:汉成帝时楼护,做过京兆吏,“楼君卿唇舌”为时人称道,甚得名誉。《太平广记》采摘《语林》、《世说》、《西京杂记》,皆言此人创制了当世之人称之为“五侯鲭”的佳肴。“五侯鲭”者,就是大杂烩。不过这姓楼的终究不如李鸿章名气大,生生吃了个哑巴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