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汇总20篇)

浏览

3988

文章

1000

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古代的冰灯制作,也是很讲究技巧的。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为了延长展出寿命,有的还“以矾入冰”或“以矾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灯“至二三月间方解”。至于制作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呈奇献巧。《国朝金陵诗征》中写新疆巴里坤的冰灯“广长十余丈,其内山原、楼阁、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为之,照以烛。”《吉林纪事记》记载当地的冰灯是“镂八仙、观音等象于薄片,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几如刻楮之乱真,其巧诚为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冰灯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它是以冰为载体,集园林、建筑、雕刻、绘画、舞美、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同时应用、声色、光、形、电、动等现代科技,创造出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他融合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外建筑和民俗风情等广阔领域里的文化,是世界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冰灯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冬季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先从松花江里造出可塑性强、抗压强度与一般材料相差无几的坚冰,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用电据破成不同规格的冰料,再用木工使用的刨子、扁铲等工具加工成冰砖或冰配件,以水为粘合剂,制造出巍峨的冰建筑和精巧的工艺品造型,晶莹的冰雕就这样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玛雅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有什么联系吗?玛雅有哪些未解之谜?

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些奇怪了,因为中国古代文明玛雅文明,看上去其实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文化,因为诞生地的不同,而且当时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来往交流,怎么会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一点,也正是这篇文章要解释的地方。而玛雅文明并没有像中国文明这样延续下来,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就存在着很多的未解之谜,到底有哪些呢?

两者的相似之处:

1.人种:不少资料显示,玛雅人相貌很接近黄种人,例: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人头骨复原像酷似亚洲的蒙古人种。又如现在的部分印第安初生的婴儿的臀部有块青记,也与蒙古人相似,史称“蒙古记”。这些可以说明中国人与玛雅人可能源于同一个祖先。

2.文字:玛雅是美洲大陆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字被称为角形文字。而中国的文字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甚至更早。令人吃惊的是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尼尔•斯蒂得在发掘墨西哥城东南850公里处的玛雅文化遗址时发现刻有中文的碑文,并发现遗址中砌金字塔用的砖中,近3%的砖上的文字图画属于亚洲文化。事实上,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不像汉字要求方正而是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也不像汉字的笔画那样夫整竖直,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通流畅。在文字这方面,似乎也能提供一些证据来“拉拢”玛雅与华夏文明。

3.雕刻与雕刻玛雅与华夏在这方面可能有很多的不同,但细究之,其实也可以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之处。建筑是玛雅艺术最突出的成就,那么金字塔则是精华中的瑰宝了,很多人认为玛雅的金字塔与埃及的如出一辙,我倒也认为它更像中国天坛或者诸如此类的祭坛,且它们在功用上也几近相同——祭神、祭天。玛雅人的雕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额鼻人是由玛雅人雕刻遗留而闻名,但竟在苏州紫金庵也存有其雕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4.崇拜的图腾: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崇拜龙虎,而玛雅人则崇拜蛇(羽毛蛇)和豹,这可以从很多的古代建筑雕刻上得到答案。龙本蛇身,是古人在此基础上空幻出来的,不能不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虎豹的凶猛,迅疾的速度,也使人们很快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5. 饰物: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偏爱玉。玛雅人的装饰品以玉石为主,他们视玉为生命和繁衍的象征,还有用玉为死者陪葬的习俗。这在中国古代也是不足为奇的。

6.纸与书:玛雅与中国一样,有自已的纸与书。玛雅的纸是一种很精致的工艺品,它用当地的一种无花果树的嫩皮制成。玛雅人先把树皮捣成纸浆,与另一种树上的胶液混合,压平晒干后成为硬纸板,再在这硬纸板上涂抹一层石灰,将石灰面擦拭得平滑而光亮,一张可以写字作画的纸就制成了,把这些硬纸板折叠成册,就是玛雅人奇特的书了。玛雅人的这种纸张和图书在古典期就已流行,它发明的时间与中国纸张出现是时间差不多。从其他迹象看,玛雅人用纸写书、写信是比较常见的,但由于象形文字的艰深和纸张的昂贵,写书写信只是祭司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书籍也只有上层人物才能拥有。

未解之谜

1.玛雅人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吗?

此说难以置信。特别是近年来有人发现,我国彝族民间也有一种365天历法,以20天为一个月,18个月零5天为一年,酷似玛雅历法,这能说是巧合吗?也有人类学家从印第安人与东亚人在遗传学特征上相近出发,认为包括玛雅人在内的古印第安人是1.5万至2万年前,白令海峡仍为陆地覆盖之时,从亚洲大陆迁移到美洲的。由关上面这一观点也可从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与印第安人酷似的风俗习惯得到旁证。

2.金字塔如何建造

玛雅人并未建造连接都市与密林的道路,而且始终不曾使用过金属。在热带雨林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的巨石必须从10里以外的地方搬运过来,并再切成块状。那么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切块和搬运的呢?玛雅人会制造车轮,但不使用车轮,也禁止金属用做实际用途,他们认为金属和武器有关,可能导致战争,因此金属只允许用于农业、寺院建筑以及仪式上的祭器。那么他们建造巨石建筑,既不用车轮,也不用家畜,更不用金属,难道真的只用人力吗?在金字塔附近,并没有道路或水路供运输,但有大型的平坦的广场,因此使人怀疑玛雅人是否曾受到外星人的帮助。

3.玛雅人难道集体进入了地心世界

玛雅文明昌盛了二千年,但到公元9世纪,它所属的各王国突然衰落下去,逐渐解体,数十座古老的城邦同时被废弃,逐渐为森林所淹没。关于玛雅文明中断以及玛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至今仍莫衷一是。有的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玛雅人现在就像蚂蚁那样,成了地下生活的人。地下有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西考古学家乔治·狄真路博士带领20名学生到圣保罗附近山区寻找印第安土人古物。结果寻到一个地下人居住过的地下城遗址。乔治博士指出,这是一个既湿又黑的大洞穴。而且深不可测。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地下城市已存在8000年之久。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居住过的遗址。不管是地下人还是外星人,都是地下世界的事。这本身就很令人惊叹。

4.玛雅庙宇月球地图何解

1950年,考古学家在一座玛雅庙宇中发现了一幅关于月球的地图,这是一幅月球的背面地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尖状物,这是从地球上无法看到的。这些突起的尖顶物估计有12~22米高。直径约为15米。根据着名的UFO权威人士B.L.特伦奇的说法。它们“像是由智慧的生命放置在那里的。”前苏联和美国的航天飞船都拍摄到月球上的一些“尖顶物”,证实了地图的准确性。除非玛雅人曾经到过月球,或乘着其种飞行工具在月球附近的轨道上来往过,否则他们怎能给成这样一幅地图呢?

5.玛雅古隧道何人所建

70年代,人们在南美洲发现了一条玛雅人的古隧道,据估计它至少有5万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它的年代更为古远。这条隧道离地面250米深,仅在秘鲁、厄瓜多尔境内就有数百里长。隧道的秘密入口由一个印第安部落(古代玛雅人的后裔)把守着。他们说,这里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遵守祖训,世世代代守在这里。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似乎经过磨光,与地面成直角,在古隧道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远古文物,包括用用黄金制作的航天飞机模型。

6、外星球的历法

外星说的最主要依据是玛雅人的“卓金历”,这种历法以一年为260天计算,但在太阳系内,却没有一个能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依照这种历法,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在金星和地球之间,应十分温暖,所以玛雅人选择在酷热的热带雨林居住。考古学家还发现,如奇琴·伊察、提卡尔、帕伦克等地的巨型建筑都并非出自玛雅人的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依照神奇的玛雅历法周期建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有哪些流放地?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成为流放地?

全文共 2203 字

+ 加入清单

流放对于犯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比死还要痛苦,简单来说就是活受罪。流放地一般都距离非常遥远,更是苦寒之地,前往流放地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路上押送犯人的官差还有可能会刁难,到了流放地那也是要做苦工,而且是没日没夜的,不管原先是什么人,只要成了流放犯,就算是皇亲国戚,原本的一切也都丢了,从最高层跌落到最下层。不过古代这些流放地都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选出这些地方来的呢?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于偏远地区,那么这些流放地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出来的呢?

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

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其余将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杀死在房县。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对海南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天赏赐的福气。

多少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据水南村民介绍,当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能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英雄虽然失意,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

黑龙江宁古塔流放文化

宁古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据介绍,宁古塔为蛮夷音,实意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原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公元1666年迁到黑龙江省宁安市。明末清初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清朝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

渤海文化、金元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黑龙江三大历史文化亮点,这其中渤海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发源于牡丹江流域。据介绍,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流放人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一些文人雅士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时被发配到宁古塔,他组织的"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他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彭水郁山是唐朝流放之地,原属黔州府。

黔州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

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贵州铜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广西玉林等地。黔州因盐丹而繁荣,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英国古代牧羊犬的喂食要点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古代牧羊犬(详情介绍)

英国古代牧羊犬相对其他大型犬来说,他的优点还算是比较丰富的,性格好但不懦弱,相貌个性且不张扬,因此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饲养的人也随之增多,那么在饲养这么一只优秀的犬种时, 在喂食上,若想保证狗狗吃上既营养又美味的食物这时需要主人们来学习一下了。喂食要点所需营养第一类:营养物质类似于其祖先在所获取的食物中包含的营养物质。英国古代牧羊犬生活在英国西南部农场,喂食羊肉和牛肉,土豆以及玉米,燕麦和小麦等谷类混合物。这类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比较适合英国古代牧羊犬的消化以及腺体功能的吸收利用。第二类:适当均衡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维他命以及矿物质。对矿物质的需求是根据其古代生活环境中所含有摄取的物质,均由其祖先的遗传基因所定。一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需要讲究适量,而不是传统概念里的越多越好,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矿物质超出了需求会对宠物的器官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病变。例如:钙质,其他品种的狗如果摄入过多的钙质,不能被完全吸收排泄的话,就会在肾脏里堆积,引起肾结石。营养禁忌英国古代牧羊犬千万不能补充维他命C和钠,因为这2个微量元素会损害其肝脏和肾脏。英国古代牧羊犬的饲养者如果能够恰当的搭配营养来饲养会有助于宠物的发育和健康。相反,如果饲养不适当,狗将会出现很多疾病,例如:皮肤干燥,皮肤瘙痒或者皮肤脱落,掉毛,红斑,湿疹等皮肤病。甲状腺,肝,肾等病变。对于挑食,饮食结构很单一,或者幼犬若是断奶过早,有必要补充一定的营养,比如幼犬专用的羊奶粉,幼犬金维他和超能钙一类的钙粉,适当补充营养品可以为今后的强壮身体打好基础,增强免疫力。而一些肠胃敏感或营养不良的犬类,营养品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改善体质。为了使狗狗健康快乐的成长,讨主人欢心,我们应参照以上健康合理的喂食计划。当然如果你选择狗粮喂食狗狗且是最好的选择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皇帝的龙袍为什么从来不洗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皇帝龙袍,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衣服肯定都是非常贵重的,毕竟是皇帝穿的衣服,在制作上面更加是非常的细腻。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古代的皇帝他们穿的龙袍基本上都是不洗的。很多人肯定要问,如果穿脏了,臭了怎么办?这种问题同样也是小编想知道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皇帝的龙袍为什么从来不洗

一、龙袍太过贵重,所以从来不洗

古代皇帝所穿的龙袍,每一件都价值不菲,一件龙袍从量好尺寸开始,需要织工、绣工、画匠好几百人,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序,并且要耗时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一件龙袍。

另外,皇帝的龙袍全部是用金线刺绣的,古代的金线可不是现在染成黄色的线,而是黄金拉成的细线。并且龙袍上还会装饰很多珊瑚、珍珠等各种珍贵的宝石,在古时候制作一件龙袍的成本就要上万两白银,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光成本可能就需要几十万元。所以说如此一件价值连城无比珍贵的龙袍,是绝对不会用水来清洗的。

二、古代的龙袍皇帝穿着次数有限,所以不用清洗

大家可能是受了清宫剧的干扰,认为皇帝一天到晚穿着龙袍,其实在古代皇帝穿龙袍的次数非常的有限,只会在一些重大的节气,比如说祭天或者是祭祖典礼才会穿龙袍,还有就是接见一些外国的重要史臣也会穿着龙袍。其余的时间皇上基本上穿着便服,就连早朝皇帝也不会穿着龙袍去上。所以说正是因为皇帝一年到头穿不了几次龙袍,所以才不会用水去洗。

在古代人人都想做皇帝穿龙袍,其实龙袍穿在身上并不舒服,因为一件龙袍很重的,尤其是上面装饰了非常多的珠宝,会更加的重,人穿着十几斤重的衣服,会非常的不舒服,冬天还好一点,如果遇到了夏天,穿着龙袍会更加的难受。

2、龙袍变臭怎么办

一,用香料熏。

古代人看到皇帝的龙袍不能用常用的办法清洗,任何衣物时间久了,都会染上灰尘,有可能变味,为此皇宫专门有香房用香熏龙袍。宫女们还要经常拂拭龙袍上的灰尘。这样,龙袍很少有异味。

二,皇帝的龙袍多。

古代皇帝,对待百姓不舍得,对自己可狠下血本制作衣服。龙袍虽然贵重,哪一个皇帝都拥有几件,由于龙袍制作时间漫长,一件龙袍需要两三年才能制作成功。为此,皇帝们可以经常穿新龙袍,旧的龙袍会集中收藏。

三,皇帝并不经常穿龙袍。

皇帝们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每样穿着拉风的龙袍,到处指手画脚。其实,皇帝穿龙袍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年两次祭奠天地,年节祭奠自己的祖先,还有皇帝大婚,重大节日才要穷龙袍。

因为龙袍过于笨重,穿起来非常麻烦,穿到身上会非常累。如果,皇帝天天顶着这样的工作服,早就有人罢工不干了。皇帝平时只穿常服,就是我们现在的休闲装,或者居家服一样的衣服。

由于龙袍穿得少,那么龙袍脏的机会少,这也是皇帝龙袍不洗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日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日食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人虽对日食这件事很为熟悉,智者还很了解其中的原因,甚至能推测出再来的周期,可是在古代历史记录中却很少关于这种现象的真实记载。中国古史中有时常记载某时某地发现日食,但并未详细记其特点。亚述学家(Assyriologists)从古文件中考出一段日食记载,说是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日食见于尼尼微(Nineveh)。我们的天文年表也证明那时确有日全食,阴影经过尼尼微之北约160千米。

也许最有名且最引起争论的一次古代日食就是所谓泰利斯日食(eclipse of Thales)。其主要历史根据是希罗多德(Herodotus,古希腊史家)的记载。据说当吕底亚人(Lydians)与米堤亚人(Medes)正在打仗的时候,白昼忽变为黑夜。两军因此息战而促成和平。又说泰利斯(Thales,古希腊哲人)曾向希腊人预言过白昼将变为黑夜,甚至连哪一年都指出了。我们的天文年表中也证明公元前585年确有一次日全食,时间也离那次战争最近,但我们现在知道那阴影的路径只有在日落后才能到他们的战场上。关于这件事情的真相直到现在还有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为何要用玉做兵器?玉制兵器的发展历史介绍

全文共 2711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古代兵器,很多人首先能够想到的应该就是刀、剑、弓箭、长枪这一类的兵器吧,而这些兵器所采用的材料,一般也都是一些坚硬的金属材质,也会有一些上好的木料,经过锻造最终制作成了兵器。但是曾经有一种材质,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那就是玉。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玉器一般都是代表着各种身份象征、礼仪象征等等,有君子如玉之类的词,玉就是一种象征意义更强烈的物件,为何早期会出现玉制的兵器呢?这样的兵器难道不会很容易断裂吗?1、玉兵器的实战历史阶段

据史书记载,早在黄帝同那位失败的英雄蚩尤作战时,玉兵器就已经出现了。此时的玉石,被制作成多种玉兵器,并用于实际作战。

在东汉时期会稻郡这个地方(如今在浙江绍兴)有两位著名学者,袁康与吴平创作了一本伟大的著作,记录了我国远古时期的情况,此书名叫《越绝书》。这一著作主要描写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历史,同时向前推进到远古黄帝时期。当代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对其进行了考证,书名中的"绝"字,在古越语里有"记述"的意思。

在此书中有如下记录:"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种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

这段话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相剑帅风胡子与楚王对话的内容。当时楚王获得了欧冶子及干将精铸出来的三把宝剑。这一对话明确提到三皇(即轩辕、神衣与赫胥)时代出现的"石兵"、黄帝时期出现的"玉兵"以及大禹(夏代)时期出现的"铜兵",用和春秋时代出现的"铁兵"。在考古上,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使用时代及铁器时代的大量文物。这些实物证据同上述妄十分吻合。这向人们暗示着在古代的石兵器时期与铜兵器时期之间,存在着一个以玉石作为实战性兵器的历史时期。

我们知道,兵器是人类作战中用来杀伤对方的工具。那么,玉兵器在刚开始出现时,其作用也是这样。至于,玉兵器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可能是个难以解开的谜。我们从上述《越绝书》中,只能大体地认为出现于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期。至于玉兵器是他们俩中谁先发明的,或者在他们之前就有更原始的人们发明了,那恐怕就得有待更深入的考古发现了。

从兵器产生的来源上看,兵器最初产生于生产工具中,并从生产工具进行改进,最终形成杀人的工具。刚开始时,兵器同生产工具在形态上并没有大的区别。远古时期人们制作的很多石器工具,比如其中的狩猎工具,在战争开始后都能用于实战。这一点在考古上是有明确证据的。云南元谋大墩子出土了石器时期的墓葬,发现其中有一座年轻女子(测定约26岁,此年纪在我们看来是年轻的,但在当时也许不年轻),此女子双呈拱形,显得很不自然。专家表示这是她生前被捆绑双手导致的。她的胸部及腹部,利箭射中十数箭,这表明她是被绑后再被射杀的。这一情况表明,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弓箭,并用于作战。

此外,在山东及江南等多个地方,开挖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带有大圆穿孔的石斧,其体型大于一般石斧,其刀刃呈现半圆形状态,弧度大,有一些甚至在其上端有双肩形态。这一形态的石器,显然并不适于砍伐树木,也不适于作为生产工具,专家推测这些石斧应是当时人类制作的专门用于作战的兵器,即所谓的石钺。

上述这些考古上的发现表明了两点,一是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生产出了专门用于作战的兵器,而其中的石钺更是原始人类专门制作的交战的兵器。那么,石钺同玉兵器有关系吗?

在《说文》的解释中,"石之美"就是"玉"。由此,玉兵器事实上是一种更特殊的石兵器。在石器时期,原始人们在长期选择石头制作工具甚至是兵器的过程中,逐步从众多的石材中精选出一些美丽的特殊石头,这就是"玉"了,之后依照其他石质工具或兵器的方法制作出王斧、玉钺、王锻等玉工具或玉兵器,并将其用于实际作战。于是,玉兵器就这样产生了。

在玉兵器的实物考古上,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相继有重要发现,出土了数十件石器时期的玉斧。之后,在昆仑山一带及其他地区,也出土了数十件石器时代的玉制生产工具及兵器。由此可见,我国在远古时期,先人们就制作出了玉兵器,并用于战场的厮杀。2、青铜崛起,玉兵器逐步从战场中消失,演变成礼仪用具

历史从石器时代进入殷商时期,青铜已经被发现并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制成兵器,而用于战场。此时,玉石兵器的弱点就体现了出来。此时,无论是普通的石兵器或玉兵器,其不够锋利且使用后易碎、难修理、战场杀伤力低等缺点体现了出来。而用青铜制作的武器,战场杀伤力数倍提高,且能大规模制作,损坏后容易修补。于是,玉兵器逐步退出了实战舞台。

这一点上,在考古里有确凿的实物证据。在我国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地了众多玉戈,这些兵器全部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其体形很薄且刃容易脆断。而里面出土的大型玉戈,都呈现出内短援长的状态。这些玉质兵器完全无法用于实战。专家解读,认为它们是作为礼仪之玉器。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些小型的玉戈,总共仅约10厘米左右,这样短小的玉兵器,显然更不是用于实战的兵器了。

我们从整个商代玉兵器的演变上看,青铜出现后,青铜兵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取代玉兵器。玉兵器则作为礼仪或仪仗使用,快速结束了其在战场上杀伐的历史。3、玉兵器继续演变成古代地位及权力的象征

到了西周时期,玉兵器已从实际的战场中消失,作为宗教地位及权力的象征,玉兵器进入了最后的辉煌。这一时期,玉兵器作为礼仪及宗教被大量作用。在权力各阶层及基于权力地位的宗教活动中,玉兵器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不同贵族的人只能使用不同等级的玉兵器作为象征。

在此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相关玉兵器的文物,印证了上述情况。早在西周早期不少大型墓葬里出土了用于礼仪的玉戈,其体型大,雕刻的图案精美,象征着墓主人的地位及生前的权力。后来,出土的玉兵器中,有许多体型较小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小型化的趋势。

西周灭亡以后,随着"礼崩乐坏",此时象征权力及地位的的玉兵器逐步衰落,在度过五百余年历史后,玉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难以从墓葬中找到其踪影。

结语:纵观我国玉兵器的演变历史,从最远古时期作为生产工具被制造出来,此时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常常是实际作战的武器。随着技术的发展,青铜被提练了出来,玉兵器在战场上快速被青铜兵器所取代。而玉质的美好,则让玉兵器演化成礼仪或仪仗来使用。随着时间的进行,玉兵器演化成宗教地位甚至是权力的象征。再随着社会的进步,玉兵器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玉兵器的上述演变,我们发现了一条历史主轴,即玉兵器从战场上的杀敌到最终退出舞台,所遵行的是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在这一点上,青铜兵器取代玉兵器,正是兵器材料科技进步的结果,而其从地位及权力的象征上退出,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科举考试,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考试在古代可是对于要考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毕竟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就为的是这个科举。那么这个在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顺序还是非常讲究的,要一层一层的来,所以科举才会让这么多人挤破喉咙的想要高中!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2、古代科举的考试流程

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

3、进士之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

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

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

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

3、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bai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监狱是谁创造的?古代监狱条件究竟有多恶劣?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监狱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早期监狱是因为阶级才出现,在原始社会因为人类还不分阶级,文明程度也不高,所以不会有监狱。直到人类社会出现奴隶主和奴隶这两大阶级,便从原始社会开始慢慢步入奴隶社会,既然有阶级就会产生权利的统治者,而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就会制定一系列的法则,也就是规章制度。如有违法者就会收到对应的惩罚,此时监狱就孕育而生了。当然监狱的功能也是一直在变化,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能发挥出多大的效果,还要看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不过在古代监狱相信是没有人想进去住的,当时监狱条件究竟是有多恶劣呢?

传说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要修建监狱的人是皋陶,皋陶是上古时期的人物,一般被认为出生于山西洪洞县。皋陶被称为中国司法鼻祖,和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所以皋陶在古人的眼里还是十分有地位的。在上古时期,皋陶专门负责制定刑罚和教育工作,此后还推出了五刑和五教,刑教并肩,做人公正。不过皋陶每次断案就要靠一只独角兽,这只神兽能够判断出谁有罪,这样看来究竟公不公正也就不好说了...不过这些毕竟都是传说。

监狱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越早期的监狱越像是地狱,各种残忍的刑罚手段层出不穷,毫无人性可言。监狱最早是用来关押奴隶和战俘,不过当时并没有称之为“狱”,直到汉朝时期才确定了“狱”这样一个叫法。当时监狱的条件十分艰苦,从居住环境到饮食基本上都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关键是每天还要经历残酷的审讯,动不动就要上刑具,身体底子不好的人非常容易在监狱里就把自己的命给丢了。

有些朝代犯人送进监狱前,会先被毒打一顿,这叫“杀威棒”,目的就是让狱卒建立威信,方便日后对犯人的管教。在监狱每日还想吃新鲜的饭菜几乎是不可能的,饭菜没有馊就已经算不错了,而且有时候还会被故意为难,导致根本就吃不饱。往往最好的一餐,就是最后的一餐,当时被称为“断头饭”。这餐饭最为丰盛,会给犯人加一个鸡腿,人死也不做饿死鬼,一定要吃饱了再上路。

总之古代的监狱有着极大的压迫力,甚至有人宁愿选择自我了断,也不愿被缉拿入狱。不过各个时期的人肯定都不想犯法入狱,所以大家还是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王爷的工资从哪来的 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全文共 290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王爷,他们或许是皇帝的兄弟,也可能是太子的兄弟,而受到很多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些王爷每天又不需要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王府,王府里面还有不少仆人工作,他们的工钱都是从王爷手里出的,但这些王爷自己的钱又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他能养得起那么多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清朝王爷的工资

首先讲一下清朝官员的工资,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沿用了明朝的规矩,各方面的待遇都比较差。正一品的高官每年的俸禄才180两银子,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银子。这点银子也仅仅足够几天的开支,远远无法满足官员奢靡的生活。所以说,官员们根本不靠这点钱养家,官员们贪污腐败的手段比比皆是。一个知县每年名义上的工资为45两银子,但知县每年的实际收入最少也有1000多两,这还是相对清廉的知县。如果是贪得无厌的那种,每年几千两不是问题。

毕竟像海瑞那样的官员太少,所以被大家所纪念。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也是清朝的清流领袖,属于标准的清官。翁同龢一年的工资就是180两,但翁同龢家一年的开支最少也得4000两以上,问题来了,翁同龢的钱哪来的。我们回过头来讲清朝的贵族们,清朝的正一品官一年的工资为180两,亲王一年的工资为1万两,是正一品的50倍以上。郡王每年5000两,也是正一品的20多倍。所以说,皇家贵族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方向。

请注意,每年一万两根本不够王爷们挥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胤向户部借了25万两银子。要知道,10两银子就够普通农户生活一年。王爷们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他的收入。比如城外的皇庄、城内的各种店铺,这都是王爷们的财产。那些已经开始处理政务的王爷们,地方官每年还会有数额不低的孝敬。所以说,王爷一年的收入最少也能达到几十万两。在清朝末期,庆亲王奕劻堪称贪得无厌,一年收入上百万两银子没有问题。

当时,一艘铁甲舰也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由于清朝没有钱购买,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了日本的吉野号。面对国库亏空的情况,清朝的那群王爷们各个慷慨激昂,但没有一个愿意拿出自己的家产。按照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计算,如果朝廷能下拨500万两银子,那他就能把北洋水师的规模扩大一倍。有的王爷除了拥有店铺和皇庄之外,还插手暴利行业。比如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担任了江苏巡盐道,每年能上交百万两银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群王爷都是立刻衰败。按照一个军阀的话说,现在啥王爷也没有司令说话好使。很多王公贵族都吸食鸦片,最初变卖耕地和店铺,然后是各种古董和家具,最后连自家的王府也卖给了当铺。到了30年代,除了醇亲王载沣家族情况还可以之外,其他王爷都已经落魄不堪,有的王爷甚至想去挖自家的祖坟。在40年代,有一位郡王以卖煤球为生,被戏称为煤球王。

2、古代王爷有什么工作

早在秦朝,中国就已经有了给皇家贵族封“王爵”的行为。但是一直到汉代,才开始给皇帝的儿子,即皇子们封爵。此后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到最后甚至王爷这个爵位还可以世袭。那么,王爷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下面来为大家揭晓。

在有些朝代里,王爷的权力甚至可以跟皇帝相并肩。历史上汉初的诸侯王,清朝的摄政王,这些王爷的权力都步步紧逼皇权。而也有也有一些朝代的王爷,尽享荣华富贵,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像是明朝的王爷,就如终生圈养的小绵羊一般。还有一些没那么幸运的的,甚至可能地位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也有最悲惨的,就是那些被囚禁又或者是掉脑袋的王爷。

首先要清楚,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被封为王爵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王爵是个很高的爵位,也就意味着王爷们会有一份不错的俸禄,拿着这些优厚的俸禄,王爷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也有一些王爷可能是没有俸禄的,但是会有封地的,所以即使这些王爷们没有俸禄,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收取租税,仍旧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例如明朝的藩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修建王府,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丝毫不逊色于明朝皇宫。

要是跟王府比起来,那西欧的城堡比起来就寒酸了不少。在古代王朝,一个规格足够顶尖的王府可以说相当于欧洲一座完整的城邦。在王府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游玩、读书、涉猎等等可以满足王爷们的日常需求与消遣。他们可以终日待在王府里,不踏出王府一步也不会觉得无聊。如汉代刘氏诸侯王,仅仅依靠着封地里的租税,手里的钱就比国库还富有,过的生活比皇帝还潇洒。

而那些没有封地的王爷,即便是拿着朝廷的俸禄,过得也很不错。毕竟作为皇家贵族,朝廷绝不会亏待王爷们。像是晚清的醇亲王,能够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接触的新事物。什么电话、汽车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科技的物品,王爷都能提前享受。但要是一些无封地,有实权的王爷们来说,日子可能就没那么随意潇洒了,皇帝给予他们这个爵位,就是要求他们来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

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皇帝会给王爷封一块地,并且给他们配置好完整的工作系统,人、财、物都会提前准备好,然后让王爷们带领着一群官员大臣一同工作。如果刚好是皇帝特别重用的王爷,那就更辛苦了。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以工作为主,私人消遣娱乐时间就会大大缩小,变得少之又少。就拿清朝的庆亲王奕劻来说,平日里肩负着各种任务,日常消遣时间特别少,工作之余也就只能打打牌吃吃饭。其实可以说吃饭打牌也是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饭局来结交权贵,打牌也是为了哄慈禧开心。

总的来说,王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时间,没权力,只能享受荣华富贵,消遣时间,虚度光阴;还有另外一种王爷刚好相反,有权利,没时间,权力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工作之余还要参加饭局,与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没有前一种王爷的奢侈无聊,但也相对来说过得比较辛苦。

3、王爷是什么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闹饥荒为什么不去打鱼打猎呢?

全文共 165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闹饥荒这件事情其实在古代还真的是有一点点常见的,那么有的人问了,既然这么常见,那是不是也总结出来了很多相关的经验呢?话说闹饥荒的时候都出现了什么吃土吃树皮的情况发生,那么古代照说野味资源丰富啊,有的人都饿死了,为什么不选择去打鱼或者打猎呢?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个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其实分析揭秘看看!

在古代饥荒爆发的时候,除非有强制命令的限制,要不然人们是不可能拥有捕鱼、打猎的条件,而宁愿挨饿也不去打猎、捕鱼的。

大家不要说吃太多肉、吃太多蛋白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不好,在那些恐怖而饥饿的年代,能有东西吃就算不错了,又哪里有资格挑三拣四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古代饥荒爆发时人们的生活有多悲惨。

一般来说,比较轻微的饥荒只要省吃俭用一点,基本就能过去了。

如果是比较恐怖的饥荒,情况就有所不同。

严重的饥荒,根本不是省吃俭用就可以度过的。

1.人们在严重饥荒中的生存

在饥荒比较严重的时代里,人们会慌不择食地用一切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填饱自己,这些东西包括了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还有人本身。

其中,观音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高岭土,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瓷器,都是由细腻的观音土烧制而成。

在古代人们实在饿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人们就会去挖这些观音土,用筛选出来的细腻观音土当成面粉去制作面食食用。

由于这些观音土是不可消化的,所以如果人吃得太多观音土的话,那他们就会在便秘的影响下导致肚子膨胀起来,严重的,会被生生憋死。

从观音土的危害这么大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灾荒年代食用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在饿到极点的时候是有多么慌不择食了。

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人们绝对没有挑食的资格。

如果人们有选择,他们肯定是会去选择打猎或者捕鱼的。

而要说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去吃土、吃树根,也不打猎、捕鱼,我觉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2.饥荒中,人们有条件是会选择打猎的

打猎和捕鱼其实都是需要自然条件的,一般来说,猎物都生存在树木茂密的山林中或者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只有这种条件才适合它们生存下去。

至于一些人类耕种、居住的地区,则由于人口实在太过于繁多,野生动物是生存不下去的,毕竟它们一出现就会被人们抓起来给吃掉,又怎么可能生存繁衍得下去?

而我们要清楚,一般发生干旱、饥荒的地区大多数是黄土高原或者关中平原之类的中部、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里,山林稀少,人们想找寻到一些野味是很困难的。

要是灾区拥有条件适宜的山林,那么必然会有不少人去打猎一些动物来填饱肚子。

当然,这些人中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打猎、捕获野味的技巧,要让那些习惯在田间地头耕种的百姓们去山林中打猎,其实就跟让我们现如今的上班族去山林中打猎一样,最有可能遭遇的就是失败。

因此在这方面的限制下,会有不少人放弃这种想法,于是接下来就只剩下了有把握或者想尝试一下的人。

3.古代有能力捕鱼的人很少

捕鱼更不用说了,人们首先需要在江、河、湖、海、溪流的旁边,才能捕得到鱼。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居住在这些水源旁边的。

很多人居住的地区,顶了天了也只有一些小溪流、小河流、小池塘,而这些水源由于体量比较小,因此所能滋生的鱼类数量是非常少的。

人们如果要从其中捕鱼,那么这些水源只能供应少部分的人,如果在这些小水源中捕鱼的人达到了一定数量,那么这个时候,水源中的鱼就会被全部抓光、大家就得继续饿肚子。

最重要的是,古代饥荒大多是由旱灾引发的,当人们饿肚子的时候,这些体量较小的水源其实早已经干涸,这时候人们想找到点水喝都是难题,更不用说捕鱼了。

而像是一些鱼类承载量比较大的江河湖海,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由于这些水源的体量巨大、很少会发生干涸,所以完全足以支撑古代百姓们在其中捕鱼食用。

不过,在这些地方捕鱼非比寻常,没有专门的船只、没有专门的捕鱼工具,人们是很难在这些水源中依水为生的。

除非是想以钓鱼的方式静静坐在水边大半天,靠运气钓上一些少得可怜的鱼。

因此,这些大体量水源附近,其实只有少数以往一直以捕鱼为工作的渔民们才有资格凭借水中丰富的鱼类过上一番温饱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幻日现象古代人预兆什么?幻日原理解析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黑龙江省发现了幻日,引起了小伙伴们的热议。其实这种现象的确非常少见,仿佛看见天上出现多个太阳,有人猜测“后裔射日”这则故事,就是因为古人看到幻日后想象出来的。那幻日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原理并不复杂,下面会给大家做个基本的介绍。关于古人如何看待幻日说法不一,不过这种奇观肯定会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寓意。幻日现象古人预兆什么?

许许多多在我们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若是发生在古代的话,往往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古代人很喜欢对一些天象做出过度的解读。比如说幻日吧,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不过是大气的光学现象,但是如果幻日发生在古代的话,那可了不得了。幻日现象在古代预兆着什么你知道吗?

“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所得,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那就是天上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太阳,一个国家不能同时有两个主人。所以古代如果出现幻日现象的话,人们很容易将其跟农民起义联想起来。天上出现两个甚至是多个“太阳”,意味着即将天下大乱,就快要变天了。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遇到幻日,也会诚惶诚恐。幻日出现,古代的统治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赶紧跟祖宗或者是天下百姓告罪,希望先祖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江山稳固,天下太平,保佑自己稳稳坐在龙椅上不被动摇。

《春秋》中有记载过这样一句话,“两日并出,地裂水不流”,《孝经纬》中也记载过,“桀无道,两日照,夷山亡,龙逢诛,人民散,郊社墟”,由此可见幻日在古代的确是不祥之兆。

何为幻日?幻日不是什么不祥之兆,它只不过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天空的云层中漂浮着一些六角形柱状冰晶体,这些冰晶体在受到太阳的照射之后,会产生折射,如此便形成了幻日。之所以会叫做你幻日,是因为幻日形成的时候只有中间的太阳才是真正的太阳,其他多余出来的“太阳”,其实不过是光折射后形成的光晕。而且幻日一般只持续短暂一段时间,在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容易出现。幻日原理

关于幻日,中国早有记载,《淮南子》上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后羿仰射十日其九。”幻日不是神话,也不是一种不祥之兆,而是一种自然界的光学现象。

原来,在地球上的天空被浓厚的大气包围,其中也有水蒸汽和小冰晶。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非常小的柱状或片状的雨滴或水汽,从高空徐徐下降,因受日(月)光的照射而产生折射,就形成了幻日,实际上只有中间的太阳才是真正的太阳。因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由于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这种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现象叫色散),被柱状或汽状的雨滴或冰片折射后,偏转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形成的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叫晕。

在冬天,当高空的水滴凝结成细小的六棱形冰柱时,如果太阳光从侧面进入冰柱,而且能满足最小偏向角的条件,在内、外晕之间,靠近太阳两旁,与当地太阳同一高度的地方就容易出现“幻日”。出现幻日的多少、暗明、大小随着高空小冰柱的分布情况而异。

出现“幻日”现象需要满足非常严苛的条件。首先要有卷层云,有云才会形成冰晶;其次云层要薄,透光率要好,这样才能把太阳光折射出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太阳与冰晶以及观察者之间的角度要正好,稍微偏一点就看不到。因此,“幻日”这种大气光学现象极为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宫女清理月事之谜

全文共 3390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女性都会经历月经之事,现在的女性应该很庆幸是生活在当代,在来月经之时不必担忧,有很多的应对措施,也有卫生巾的保护,那么在古代没有卫生巾的女性是怎么办的呢?您知道古代宫女如何清理月事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古代女人来月经怎么,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古代宫女如何清理月事

很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着名诗人王建描写宫女清理每月一次月事的《宫词》诗,词中说道“御池水色春来好,处处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这就是写着古代宫女月事之事。

诗中的“白玉渠”指的是用汉白玉砌成的水渠。唐代以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导水入城。“入月”就是来月经。要通过隐秘的方式告知皇帝,以免“闯红灯”。

宫女们在来月经的时候不小心把裙子弄脏了,于是相邀女伴一起到水边洗裙子。王建的着首《宫词》诗虽然仅是一首绝句,但也为后世了解古代宫女如何清理月事留下了难得资料。

在那时的《史记》也是有相关的类型的记载:“程姬有所避,不愿进。”也就是说小女子最近不方便行事,处于特殊情况。

“天子诸侯群妾,以次进御,有月事止不御,更不口说,以丹注面目为识,令女史见之。”

无论天子还是诸侯的大小嫔妃,都必须按顺序“排班儿”伺候大家共有的丈夫,哪个女子来了月经就不参加轮值了,不直接说,而是用红颜色在脸上做标记。

这里没说皇帝直接看到哪个女子脸上有红色标记就取消临幸计划,而是让主管的“女史见之”,那么,由主管人员“密奏”也该是合情合理的。

在古代的时候,皇宫中女子在月经来的期间除可以通过“以丹注面目”的办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戴戒指,就是利用戴戒指来体现自己是否处于特殊时期。

关于是戴金戒指还是戴银戒指,是戴左手还是右手,有很多种说法,但基本上都认为是汉代后宫实行的做法。

据《三余赘笔》记载,汉代的后妃宫女们在月经来潮或者怀有身孕的时候,往往会在手上戴一枚金戒指,以此提醒帝王在此期间不可同房。

所以,金戒指也被称为“经戒之”,表明月经期间戒除性行为,是一种警示标志。

还有说法是说汉代的后宫女性每当来月经或者妊娠时就在左手戴一枚银戒指,如果被皇帝临幸了,则会赐给金指环,戴在右手,并由女史记下与皇帝同房的时日,以备日后确定怀孕时进行核对。

也有的史料记载说:后宫佳丽在“进御君王”之前要结过女史的登记和安排,女史向每位宫女发放两种小环,一种是金的,一种是银的。

如果哪位宫女有了身孕或者正处于月经期间,不能行房,不必明说,只要把金指环套在左手上就可以了,作为“禁戒”的信号,女史见到就不安排她侍寝了。平常,宫女们则把银环戴在右手。

既然说到宫女处理月事的事,不妨说说与此相关的“红铅”这种所谓的丹药。

“红铅者,天癸水也。”什么是天癸?《黄帝内经》:古代宫女清理月事之谜

经水甫出户辄色变,独首经之色不遽变者,全其阴阳之气也。男子阳在外,阴在内;女子阴在外,阳在内。

首经者,坎中之阳也。以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益乎不益乎?独补男有益,补女有损。补男者,阳以济阴也;补女者,阳以亢阳也。

“坎离”是《易经》提到的卦相,阴阳水火既济。“首经”阳气最足,从女人下部流出来之后保持鲜润,不马上变色,对男人是大补。

明世宗朱厚璁迷信道教,前期主要为了长生,后期主要“研究”房中术。

在道士的理论中,房中术本身就是养生术的一种,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服用密制的丹药,并且多与童贞的处女交配,就可以达到采阴补阳、延年益寿的效果。

明世宗嘉靖一朝,为皇帝炼制丹药成了道士们的主要任务,其中以“先天丹铅”,即“红铅”制成的小药丸最为有名。

古代女人来月经怎么办

原始社会里,女性来了月经是没有任何处理措施的,她们就只用干草或树叶来搽搽血迹就算了事。

过度到奴隶社会时期,人类逐渐有了文明,这时候的女性则用树皮或兽皮缝制内衣遮羞,月经来时,垫上一些干燥物吸收污血,且学会用清水冲洗外阴。

到了封建社会,人类逐渐发明了丝绸、织布,渐渐的摈弃了兽皮树皮等原始的东西,衣服成为文明的最大标志。

这时候,在未发明造纸之前,女性采用的是将草木灰装进小布条里,两头同细线系在腰间,成了所谓的卫生带。更换条数根据富裕程度来决定。

更换下的卫生带,倒掉里面吸满污物的东西,将卫生带用清水加皂葛等去污洗涤。风干后再使用,急迫的时候,便用火烤干。这时候基本上是在私秘的条件下进行。

一些富裕的家庭,会为女性准备干净的棉花等物品,作为制作卫生带的材料。但是由于新棉花不容易吸水,所以很多女性更容易接受草木灰。

人类发明造纸后,草纸等容易吸收水分的东西边派上用场。

直接使用草纸或将草纸夹在卫生带里使用,一些有钱人家则使用祭祀用的白纸制作卫生带,因为这种白纸除了有韧性之外,还比较洁白,相对比较卫生。

但是由于这种纸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消费的起。

在女性生理卫生方面,过去只有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会引起重视,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很多百姓人家的女孩子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月经来潮时的痛苦。

一些女孩子会使用棉花等物品作为塞子,塞进阴道,企图阻止污血的外流,一些女孩子则终身未使用卫生带。

女性经期的禁忌

1、不注重经期卫生

经期要保持外阴清洁,准备专用的盆,每晚用干净的温水洗外阴部,经期中应是淋浴为好,不洗盆浴或坐浴。

卫生巾、纸要柔软清洁,最好使用正规渠道进货的卫生纸、卫生巾及垫,内裤要勤换、勤洗,洗后用开水烫一下,以减少细菌的感染及血垢对外阴及大腿内侧的刺激,并在太阳下晾晒。

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以免将赃物带入阴道,引起炎症。

2、经期不可药补

一般吃补的药饍中多添加米酒助行血气,或是活血化淤的汉方药材都会造成经血量增加,所以经期中吃药补是补错时机,正确的吃补黄金期是在月经结束后的一星期,在排卵前,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此时吃补可发挥最大效用。

就连大家所熟知的四物汤,也是要等到月经过后才能喝。

3、经期不可拨牙

牙医在拨牙前会询问你是否在经期,不能在经期拨牙!否则,不仅拨牙时出血量增多,拨牙后嘴里也会长时间留有血腥味,影响食欲,导致经期营养不良。闺蜜们谨记在心呦!

4、经期同房

妇女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子宫里边那一层组织)一块块地向下剥离脱落。

经期同房,很容易将外阴及会阴(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部位)周围的病菌带入阴道、子宫颈以至进入子宫,细菌正好在有血的地方生长和繁殖,就地发生炎症,叫做子宫内膜炎,不仅出现发烧、下腹痛,而且月经流血增多,月经期延长。

经期不能同房的理由二,容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5、经期禁忌体检

体检时间应避开经期,最好选择月经结束到排卵日之前的这段时间接受检查。如果通过妇科检查发现了疾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千万别掉以轻心。

6、不适宜穿紧身衣裤

很多女性在月经期时喜欢穿紧身衣,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免除侧漏的尴尬,还可以缓解腹痛,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女性在月经期时,会有大量经血流出,如果此时会阴部的透气性不好,潮湿的环境可能造成一些微生物的滋生,一些霉菌性阴道炎症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上行感染到盆腔。

而且,女性会阴部有大量毛囊腺分布,紧身内衣容易使汗腺分泌受阻,这在月经期尤为明显。

如果清洁不够,细菌大量繁殖,就会出现毛囊腺炎症,少数还可能导致阴部疏松结缔组织炎、前庭大腺脓肿等疾病。

7、经期饮食禁忌

既生为女人,在经期期间,闺蜜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自己,需戒掉:生冷类、辛辣类、吃油炸食品和酒等食物。

经后可以补血,经期需要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镁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蛋、奶等。有大失血情形的女性,应多摄取菠菜、蜜枣、红菜、葡萄干等食物来补血。

经期刻意吃甜食,不但无法改善经期不适症状,反而可能因为血糖不稳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加重不舒服的感觉。

8、经期参加剧烈体育运动

月经期间,剧烈的运动会诱发或加重月经期间的全身不适,甚至引起痛经和月经失调。一些增腹压的力量性锻炼会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但适量的体育运动对女孩的身体是有益无害的。一些活动量小、强度轻、动作温和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经期小腹坠胀和腹痛都是有益的。

同时还有助于调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分散注意力,保持精神愉快,减少经期紧张、烦躁等不适感。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额介绍,您应该已经知道古代宫女如何清理月事了吧,您也应该知道没有卫生巾的古代女人来月经怎么办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学到的有关经期饮食禁忌分享给身边的女性朋友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著名的天津古代建筑有哪些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不乏有许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许多都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天津文化中,也有许多的古代建筑,天津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正因为天津的这些古建筑存在,而且至今保留,使得当地的文化丰富多彩,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大自然更加的贴合。那么,你知道天津古代的建筑有哪些吗?

天津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包括独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黄崖关古长城,有各种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中,四周风景优美如画。

全市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著名的有天后宫、玉皇阁、文庙、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禅院、广东会馆,以及周**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旧址等。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位于天津三叉河口西岸,原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的场所,1986年修建成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在内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两端有巨型仿古牌楼,街道两边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和刻砖刘刻砖等专卖店铺。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系5A商业步行街。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古文化街内有近百家店堂。

古文化街的天后宫

天津的天后宫建于公元132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古文化街建成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吉日)在此举行盛大的皇会,表演龙灯舞、狮子舞、少林会、高跷、法鼓、旱船、地秧歌、武术以及京戏、评剧、梆子等。

玉皇阁

“玉皇阁”是当年天津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殿内主要供奉的是在道教神系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它是道教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神明之一。但在民间的神仙世界中,玉皇大帝却是众神之王,统领三界十方,就连人间的皇帝也由它管辖,因此它也就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主宰。

玉皇阁的原建筑群落十分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其中清虚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但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玉皇阁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仅存的清虚阁是玉皇阁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只是至今仍然沿用着玉皇阁的名称。

文庙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

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路北,是全国唯一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可能也喜欢:

关于天津葬礼习俗知多少?

漳州云洞岩的文化传说

不同方面的天津历史名人

美不胜收的一大奇景——南靖土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齐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齐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疆土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齐国自姜子牙封邦建国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康公时期,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给了一座城当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公元前221年,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十七条古代独门中医美容秘方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皮肤的保养,光滑细腻的皮肤不但是女性的骄傲,还可以平添你的自信。其实,要想获得好的皮肤并不一定非要到美容院,一些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美容秘方和方法才是最天然,最有效,最健康的美容之道。

明清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犹以唐代为盛。现代某文学家如是说:大唐子民的骄傲之心不亚于“9·11”以前美国人的骄傲之心。在美容、养身方面更是一枝奇葩,独秀于春,也难怪出产了像杨玉环一样的绝世美女。看来这些古代美容秘法还是有非常之可取的地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收集到17条古代独门美容秘笈,好好看,好好学,如果变漂亮了——嘘——秘密!

1.国色天香法

此法可以让你红颜如奇葩仙卉,身体又有奇香缕缕不散。用甘松、山奈、香薷、白芨、白芷、防风、蒿本、白僵虫、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绿豆粉一起捣成细末,每天洗脸或洗澡用来擦身,很快会产生上述效果。

2.肌肤细腻法

每天洗脸后,用鸡蛋清涂面部或其他部位的肌肤,再用手巾揩净,坚持一个月,效果显着。或者,每天将黄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连洗两个星期,肌肤自然变得细腻无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3.返老还童法

用黄柏皮、木瓜根,研末后加枣仁一起捣成泥浆,每天早上洗脸,脸部肌肤会变得嫩如凝脂,艳若桃花。此法能保持天然物性,不会破坏皮肤细胞组织,没有副作用。

4.消除汗斑术

用硼砂5两,老姜两片研成末,水调匀,连擦患处,数天便可见效。

5.卷发伸直法

用麻叶、难能可贵叶各一半,用水煎后洗头,坚持一个段时间,卷发自然变直。

6.白发变黑法

煎桐木水经常洗头,白发自然会转黑,简便可行。

7.拔毛不痛法

将糖放在陶器中,再将炭灰混合研成细末涂到需要拔毛的部位,毛发自然脱落,没有痛感。

8.白发染黑法

少年白头,最不雅观。用反桐木带皮烧成灰,再将胡桃烧成灰,加入菰米一起研成碎末,用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每天傍晚涂擦到头上,白发自然会变成黑发。

9.鸡蛋美容法

将脸洗净,取鸡蛋1/4的蛋清和蛋黄均匀涂在脸上,动作要快,15分钟内不说笑,让皮肤收敛,然后用温水洗净并擦上润肤液。20至30岁每周2次,30岁以上每周3次,蛋清适用于皮肤中性、油性;蛋黄适用于皮肤干涩无光泽,有细小皱纹者。

10.去除面部黑斑法

用苦枥子树皮1块,配米汤1斤,加1个鸡蛋清煮开放冷,早上用药水洗黑斑,几天后斑就除去。

11.除脸上黑痣法

用鲜石灰、纯碱各10克加少许酒精调匀,每天涂1次,7天后黑痣消失。

12.治少年白发方

何首乌150克,黑芝麻50克,桑椹子100克,万年表2片,白果30个,桔梗15克,共研细末,每日早饭后服10克,连服一个月,可长出黑发。

13.西施沐浴秘术

用猪苓香、威录仙、茅霍香、香草、干荷叶各2两,再用甘草、白芷各半斤,研碎,拿3~5两装入疏布袋中,会同前面的药品一起煎水,在无风的地方每日洗1次,经过1个月以后,肌肤就会变得芳香润泽,妍丽多娇。这不但对闺中人有益,而且还可以治疗恶疾。

14.黑牙返白秘方

用沉香、麝香各5分,细辛、升麻、蒿本、藿香叶、甘松、白芷各1钱2分,石膏、寒水石各1两,混在一起捣成粉末,早晚用来擦牙,半月之后,各种病牙自然变好,黑牙、黄牙变得洁白无比。经常使用以上药方,到90岁,牙齿还可以保持完好无损。

15.黄牙变白秘方

用等分的食盐和苏打,加水少许混合成牙膏状,用此膏刷牙,每周1至2次。长期使用可使黄牙变白。

16.落牙复生法

先抓来未开眼的嫩老鼠3~4只待用,再用白芨、白芷、青盐、细辛、当归各5钱,捣碎后与嫩老鼠包在一个纸包中,放入火炭中烧成灰,磨碎,再用来擦牙,落牙便复生,黑牙也会变得洁白无比。

17.内外治粉刺法

外用法:用密陀僧三成粉未,混合人乳,每天晚上睡前擦脸部,次日清晨洗去。坚持一个月左右,粉刺即能根治。

内治法:(1)石膏10克,熟地、杭白菊各9克,知母、牛膝各4.5克,水煎服。(2)桃仁12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第一把牙刷的发明者是谁?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在历史上汉朝汉桓帝有一次上朝的时候,臣子刁存在上千启奏的时候,刁大人嘴巴一张一合从嘴里散发的气味可以说是难闻至极,让桓帝闻个正好。桓帝遂勃然大怒,命宦官将一个东西放到了刁存的嘴里,顿时口中发出清香,这个东西就是丁香,是当时王公贵族用来去除口气的良药。

有人可能会问,那个刁存到底怎么回事,上朝面见天子难道不事先刷刷牙吗?这事儿其实还真不能怪他,因为在东汉的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牙刷这个东西呢。不过也正因为没有牙刷,所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件事,咱们古人可是深有体会。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龋齿的“龋”字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下,这个字如果描述起来,就是一张嘴里有四颗牙,有一条类似虫子的东西在中间爬,一颗说是相当地象形了。这说明什么?我们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蛀牙的概念了。

既然有了蛀牙,就要采取防蛀的措施,最开始就是漱口。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有述:“鸡初鸣,盐盥漱。”就是说早上起床,要用盐水漱口。其实不仅是在鸡鸣时分,先秦时期有条件的达官贵人们在餐前饭后也都要这么做,那个时候有所谓“虚口”一词,即是用酒来漱口。

这种做法显然平民百姓是无法效仿的,那么难道就任由牙齿坏下去,全部被蛀光吗?仔细想想,好像史料中也没有那时候的百姓都是“无齿之徒”的记载,所以穷人自有穷人的妙计,那就是剔牙,工具嘛,自然是牙签了。

牙签的材质、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便宜的有木片、兽骨,珍贵的有象牙、金属,无论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把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剔出来。剔牙这件事,还被李时珍很严肃地写进了《本草纲目》里:“柳枝去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枝,剔齿甚妙。”可以看出,李大夫还贴心地推荐了一款牙签,那就是嫩柳枝。

不过这可不是李大夫发明的,早在隋唐时期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在用这种方法净齿了。柳枝净齿的做法据说起源于佛教,观音菩萨的经典形象是一手持净瓶,一手举柳枝,净瓶用以盛放清水洗手,柳枝又名齿木,就是用来清洁牙齿的。不过这方法没在中国推广开,从敦煌壁画里可以看出,那时的百姓还是以用手抠牙为主。

那么究竟到了什么时候,才有了牙刷呢?在北宋温革编撰的《琐碎录》中就提到了一样东西——刷牙子,“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看来那时候的牙刷毛是用马尾做的。到了元代《御医院方》更有“用刷牙子蘸药刷上下牙齿”的记载,看来“牙膏”也出现了。

发明了第一把现代牙刷的并不是西方人,而是明孝宗朱祐樘。这位以一夫一妻制闻名的皇帝,不仅宽厚仁慈,开创了“弘治中兴”,而且还极具创造力,他将短硬的猪鬃插在骨制的手把上,做出了现代第一把牙刷,这件事情还被记录在英国出版的《发明大全》上,在人类三百项伟大发明中,牙刷的发明人就是朱祐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平民可以带刀,但为什么不能私藏铠甲?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可以在影视剧里面看到,古代平民,或者说江湖人士,出门是可以带刀剑的,而且还有过一些时期,贵族身上佩戴刀剑用作装饰,显示自己的身份并且以此为美,而一般人也是可以有刀剑这类武器的。但是,不管什么人家里却不能私藏铠甲,一旦被发现,那可就是谋反的罪名。这又是为何,为什么刀剑之类的武器可以带,但是铠甲之类的就不可以呢?

在现代社会,除了个别国家允许私人拥有枪支武器以外,大部分的国家还是禁枪的,主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身安全。

但是在古代,除了个别朝代严禁百姓拥有刀剑等武器外,一般对人们私藏武器这种事也不太管束,只要不明目张胆就没事,即便是被发现,也能拿钱摆平,问题不大。

相反,若是谁家中藏了甲胄,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别说是平民了,就是王公贵族,私藏铠甲也是死罪,容不得半分通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一把好刀的威胁还不如一件铠甲?

正常情况下,官府想要禁刀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在古代较为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人们平日里是离不开铁器的。不管是日常所用的菜刀,还是砍柴狩猎所用的柴刀,都属于农具的一种,若是连这些都收缴,那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至于那些可以切金断玉好刀,一般人大多无法拥有,即便有也数量不多,并不能对朝廷和官府构成太大威胁。

但是铠甲就不一样了,铠甲属于战场专用武器,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用到,并不属于日常用品,若是谁家私藏这些,很难不让人怀疑用意,你总不能说是爱好收藏吧。

而且,铠甲在战场上的作用,是远高于普通武器的。别看它只是个护具,似乎没有杀伤力,但反过来看,它能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这也是降低了对方攻击力的表现,变相地为自己增加的了攻击力。

在古代,一个士兵若是不配备铠甲,他的战斗素养就算高,显现出来的战斗力也很有限,即便对手是平民,多几个人也能将他磨死。

但穿上铠甲就不一样了,一个披甲士兵完全可以以一敌多,寻常的刀剑根本砍不破铠甲。这样就会出现披甲者火力全开,而进攻者都无法破防的尴尬局面。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朝廷的正规军队,才会拥有铠甲,寻常人若是也穿铠甲,那他可能有造反的意图。

另外,一件好铠甲工艺复杂,造价也相当高,一套甲能换数十把好刀,寻常人根本负担不起。但能付得起的人,家底绝对丰厚,造反也轻而易举。若是没事藏铠甲,说没二心估计皇帝是不会信的。本着宁可错杀不放一个的原则,皇帝自然是要将私藏甲胄者都处死。

当年的悍将周亚夫,不就是因为儿子偷藏了五百铠甲,被抓了么?虽说他无心造反,但这样的行为还是令皇帝心惊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御医风险那么大,为什么收入却比太监低?

全文共 272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御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很多古装剧当中的那些,在主角生病的时候被人叫过来给人看病的那些御医吧,而且御医似乎真的很不好当,动不动就因为治不好病而要被皇帝拉出去砍了,十分受气,却又实在是不敢跟皇帝作对。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当太医就是因为工资高,不然的话那么危险,风险系数那么高,还要处处受气,结果工钱还不高的话,谁还愿意去当御医呢?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古代御医真的有这么好的待遇吗?为什么说其实御医的收入比宫里的太监还要低呢?

古代的医生俗称御医,御医并不好当,伴君如伴虎不说,薪水比太监还低。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有大堂五间,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大堂左侧南厅,是御医办公厅堂,右侧为北厅。后为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先医庙里有铜人像,庙外有药王庙,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驻华使领馆区。翌年,太医院迁到新建衙署,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3号院,大堂东西3间,进深3间,现基本保存。东院为药房。今前院有28户居民,后院为五中分校使用。太医院在宫内上驷院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又作“塌潭”,为满语音译,汉意是“住屋、住所”。岁月流逝,现已无存。1.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不过,太医院始终是以中医中药为主。

御医职责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也奉旨前往诊病。太医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御医。2.御医怎么当

——想晋升,等六年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其子凤鸣承袭父业。雍正年间,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经历六个寒暑,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五)。他们的晋升规则是,六年考试一次,成绩合格,没有差错,一次升补。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考题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看重书法。太医开药方,要字迹端好。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调出、调入均少,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择优录用,利于业务水平提升。3.古代御医薪资待遇低

——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4.会诊、尝药、备案

——皇帝看病步骤多

御医治病方面,据《明史·职官志》记载,给皇帝看病有“六要”:一要组成班子,院使、御医和内臣三方共责,相互监督。二要会诊,共同诊断。三要共同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四要共同监视煎药。五要共同尝药,就是每二剂合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御医、内臣先尝,一份进御。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六要将脉案方剂存档备查。

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药材按定例给价,由药商采办。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清宫药房名目繁多,如御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露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等,有储药、煎药、配制药品等职能。

名医多非御医,御医也多非名医。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康熙帝的人体解剖学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论他人?名医王清任夜间解剖死刑者尸体,参证兽畜,著《医林改错》,为中国人体解剖学开山之作。后唐宗海推广发挥,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5.御医行业风险高

——伴君如伴虎

虽然御医在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十分危险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稍微有一点点失误,都有可能丢掉小命。而且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御医怎样给皇帝的女人看病呢?

据介绍,御医在给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时候规定十分严厉,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御医的手里。但是这样往往会影响诊断,但万一误诊,御医们又会有脑袋落地的危险。

据了解,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御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就有这个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卧床,让一名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于是,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叫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拴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帷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了几剂,没想到药到病除,不禁大喜,亲赐“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其实是陈御医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切脉之前得知太后三天前因贪食田螺肉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内情,经一番假戏真做,骗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综上种种,御医牵线切脉是假,他们都事先买通了宫女和太监是真。因为神医再神,还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的意味,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嫔妃看病的窘境和自身生存的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黄金饰品款式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看多了清宫剧,那些华丽的服饰、首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真实的古代的后宫佳丽,都佩戴什么样的珠宝首饰吗?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下面团贷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这些清代流行珠宝首饰,能让你大饱眼福。

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

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仪礼》载,女子年满十五,梳髻插笄,表示成年,可以许嫁,并举行仪式,称为殷抢裼。富家女子的笄多为黄金所制。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

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金步摇:

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上的饰物,而簪首垂有流苏或坠子,行动时一步一摇故称为步摇。步摇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云鬓花颜是在说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美姿容,而金步摇则点染了杨贵妃行动间婀娜多姿的美好情态。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杨贵妃经常就佩戴着金步摇,轻移莲步,袅袅而来,头上金步摇有韵律地微微颤动,一种古典的楚楚动人的风情自然逸出。

金戒指:

女子戴戒指,风气的流行始于宋。南宋时,金戒指又与金钏、金帔坠一起成为彩礼中的“三金”。不过就式样来说,宋时还不是很丰富。元明以后,戒指嵌宝成为时尚,也有的戒面打作花鸟图案和人物故事。发现于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的一枚金戒指,戒面是委角方形,一面装饰一个“安”字,另一面打作一幅人物故事画“秋胡戏妻”。在装饰纹样中,“秋胡戏妻”的寓意应在于女子的美丽和贞洁,即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钿子:

清代流行钿,即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复宠后的甄嬛,即便在宫中权势熏天,也不会打扮得像华妃那样高调。甄嬛佩戴的钿子有一种不规则的美,左侧比右侧多出一截,而右侧则用珍珠流苏来平衡。而皇后娘娘戴的钿子布满栗色东珠,东珠下为镂空雕宝石浮花,下盘是錾刻的花色珠宝,钿子的正中间是鎏金制的钗饰,可以说是全剧最饱满精致的钿子。

黄金伴随女人自古至今。女人演绎了黄金的美,黄金装点了女人的梦。穿透绵长的岁月,黄金在漫漫历史中留下了一道永恒的金黄。它既是无法形容的温暖,亦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以上是关于“古代黄金饰品有什么款式”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的黄金知识敬请关注团贷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汉阳为何以“府”著称?揭秘汉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汉阳是武汉三镇之一,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因汉水之阳得名汉阳。虽然汉阳总面积不大,但在历史上却是以“府”著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汉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作为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汉阳造”也曾享誉国内,而历史上的汉阳也承载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下面就来讲讲汉阳在古代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湖北在明朝是湖广省的一部分,湖广的另一部分是现在的湖南省。明朝时湖北境内各府的面积都比较大,比如武昌府、黄州府、德安府(治今安陆)、襄阳府、承天府(治今钟祥)、荆州府等。但在这些大府中间却夹杂着一个面积很小的府,这就是汉阳府。汉阳府有多小呢?只有两个县,即汉阳县和汉川县。你会说汉阳府面积这么小,有必要设级别较高的“府”吗?非常有必要,因为汉阳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汉阳现在是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的一个市辖区,大名鼎鼎的武汉三镇,除了武昌和汉口就是汉阳。长江在武汉市接纳了汉江,然后浩荡向东,长江东岸是武昌,汉江北岸是汉口,汉江南岸是汉阳。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汉阳府与武昌府隔长江划界,辖区包括现在的汉口。在武汉三镇中,武昌和汉口的知名度可能略大于汉阳,但由于武昌特殊的地位,汉阳与武昌的关系可以打个比喻:武昌是屋子,汉阳是大门。

汉阳在秦朝隶属于南郡,在两汉时期隶属于江夏郡。大家都知道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在东汉三国时称为夏口,是扼守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汉阳就在夏口的长江对岸。东吴的国都曾设在武昌,不过东吴的武昌是现在的湖北省鄂州市。东吴定都武昌(鄂州)的目的非常简单——控制三国交界处的荆州,控制荆州则能保全江东。但要控制荆州必须保住武昌(鄂州),而欲保住武昌(鄂州)必先守住夏口。咱们看地图,曹魏与东吴的边界距离汉江和汉阳非常近,一旦让魏军拿下汉阳,势必给夏口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一旦夏口丢了,武昌(鄂州)就要直面魏军的威胁。更要命的是,武昌(鄂州)在荆州东部,魏军若拿下汉阳、夏口、武昌(鄂州),就等于斩断了荆州西部的吴军与江东本部的联系,让孙权和陆逊首尾不能相顾。

汉阳前临长江,背靠汉江,兼有大别山(非皖鄂两省交界之大别山,此大别山在汉阳东北,也称鲁山)之险,古人称汉阳既是守鄂诸郡之门户,又是荆楚(宜昌、江陵附近)的战略围墙。汉阳在我手,则武汉、荆州皆无忧矣。在唐朝、五代十国、两宋时,武汉称为鄂州,宋人说得明白:“鄂州能存,则必因汉阳为门户,汉阳丧于敌手,则鄂州必不能守!”宋朝设汉阳军,治今汉阳区,辖区和明朝的汉阳府差不多大,也是管辖汉阳和汉川二县。

在北宋时中原一统时,汉阳的地理优势还不显山露水,等南宋退守南方,与北方的金朝划淮河、秦岭为界后,汉阳的战略优势立刻突显起来。南宋疆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以临时国都杭州、江宁(江苏南京)为重镇的江东本部,以成都、重庆、汉中为重镇的巴蜀,以襄阳、鄂州为重镇的荆湖地区,以及荆湖以南的两广。

三条防线中,由于荆湖防线夹在两大防线之中,战略地位特别重要。一旦让金军拿下荆湖,江东和西川的联系就要被斩断,金人可从容击破。为了守住荆湖防线,南宋往荆湖地区运输大量战争物资,尤其是北方防御金军(后为防御元军)的军事重镇襄阳。这些物资要运到襄阳,走水路是必须经过汉阳的。宋人曰汉阳为荆襄之咽喉,未有人扼我之咽喉而我尚能活的。

宋咸淳十年(1274年)十一月,宋度宗已崩,恭帝即位不久。元朝大将伯颜已杀到汉江口,南宋的淮西制置使夏贵以重兵守之。伯颜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放出风声要从汉阳渡江攻鄂州,夏贵知道汉阳的重要性,立刻出兵救汉阳。夏贵被伯颜调虎离山,夏贵重兵守卫的沙芜口被元军轻易拿下。没过多久,南宋的汉阳守将见大势已去,开城降元。南宋的鄂州在元军的重压之下还能独存,主要就是因为汉阳尚在宋人之手。

等汉阳易主之后,鄂州已经守不住了,鄂州守将屈膝降元。当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听说汉阳、鄂州相继失守,被吓到六神无主。汉阳、鄂州丢掉之后,南宋的江东本部门户洞开,1276年,南宋小皇帝赵(也作赵显)降元,南宋亡。南宋残余势力还在反抗,最终于1279年被元朝彻底消灭。

到了清朝时,汉阳府的辖区扩大了,北接河南,南至洪湖,守长江西岸。其实无论汉阳府辖区大小,汉阳都是守卫武昌府(今武汉)的门户,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