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齐国

齐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齐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齐国问题。

分享

浏览

89

文章

20

战国变法强国,为何齐国没有?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各大强国变法,为何齐国没有

战国时期,七国中多数担心被人吞并而进行变法强国。战国七雄最先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之后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燕国的乐毅改革。但是齐国并没有变法,为何呢

首先就是齐国的形式比较好。战国七雄其他六国之所以需要变法都是形势所迫的。另一方面中原各国看不起这个国家。因此齐国一直都是过得很好。齐国在春秋时期起就第一个成为霸主。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产盐,所以国家非常富有。

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燕国和齐国接壤,但已经被齐国灭了一次了。齐国地理位置比较舒适,主要是与韩赵魏燕楚接壤,这些国家可以说都没有秦国威胁大,即使强大起来也只是一时的。因此齐国也是可以和他们抗衡的。齐国也没有后顾之忧,背后是海,不需要担心有人来偷袭自己。只要守好大门,就没有人能够灭了自己,大概有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真正顶级的四大名将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名将排行榜

首先第一位没有争议,一定是孙膑,孙膑那时候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才能专家了,孙膑师从于鬼谷子,之后便一直辅佐齐国,我们所知道的减灶计,通过一路上减少生灶的数量来误让敌人判断齐军的数量,最终诱敌上钩,那时候的齐国之所以能抵抗魏国并获得胜利,就是因为孙膑。

第二位是田单。最有名的定数是田单复国了,那时候的六国联合起来攻打齐国,齐国最惨的时候,可以说接近灭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是田单却没有放弃,趁联国放松之际,以燕国为突破口,然后一路大胜,一口气夺下了70余座城池,竟是让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硬生生活了过来。

第三位是司马穰苴,他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军事家,在春秋末期,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抵挡住了燕国和晋国的大军,保全了齐国。第四位是匡章,是齐国的一员猛将,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七雄里的齐国,为何最后才被秦国灭亡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为何迅速灭亡?

齐国灭亡,这也并不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是因为秦朝的民族政策。秦国第一时间就选择灭掉韩国,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也同样是因为韩国已经阻挡秦国的步伐。而且武器装备这一方面也会比较精良,根据目前的记载就可以发现韩国如果没有及时被灭亡,必然就会成为心腹大患。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就是魏国、楚国,在秦国大军直接进入到国内时,必然就会迅速的亡国,而且也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秦国灭燕国时也同样是易如反掌,不过还是选择剧烈的反抗,能够轻松的解决一切。在进入到齐国的时候,其实当时的齐国根本就不再是霸主,在经过国内特别严重的内乱之后,齐国的国力超就已经大不如以前。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秦国也马上实行一个全新的策略,那么在此时首先就应该远交近攻,先攻击一些比较合适的国家,接着就是齐国还有大国,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顺序。如果在最后的一个时间内,结果在最后一个时间阶段,同样直接被灭掉,这此时我们也会知道,之所以被卖掉也并不是因为齐国拥有着比较出色的实力,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秦国的国家政策。

秦朝灭掉6国,这本来就是一个侥幸,但是同样也属于一个历史的必然性,这是因为社会不断的发展,要知道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都会高度的发展,而且也会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那么在此时就可以保证国家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和清朝统一的一个开创之功,始终都会拥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个历史联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可以过于的忽视,只有选择这么做,才能够拥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为何齐国没有管呢?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其实齐国的国力早就已经受到影响,根本就没有称霸的能力,而且对于这几个国家也并不是说没有怨恨,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管。

进入到战国中后期对于齐国来说也并不是和其他的5个国家一直都保持疏远。在进入到战国这个历史阶段,结果也曾经参与到联合进攻的战争中,自从五国讨伐之后,结果也没有选择和山东五国保持联合。赵国缺少粮食的供应,所以就向齐国救援,但是很快就遭遇到了拒绝,等到秦始皇消灭5个国家时,结果自然就会选择袖手旁观。

结果之所以没有去选择救援,也会有很多的原因在进入到战国末期,秦始皇嬴政在其他人的协助之下,也早就已经制定了各种不一样的策略,然后选择逐个的突破。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势的国家,秦国在此时也会选择笼络和嗜好,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中国知道对方比较贪财,所以马上就选择派人送去一些重金。后胜的一些宾客,还有一些奴婢也同样会收受金钱,所以就会选择共同的劝说,不要出兵,能够有效促进齐国一直保持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

仅仅是丞相的劝阻,显然并不是齐国能够有效保持中立的原因,对于齐国来说,五国伐齐也是自己不愿意去救这5个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是一个非常实力出众的国家能够有效战胜其他的一些国家,甚至也能够有效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经过我国联合进攻之后,险些就直接灭掉了齐国。

齐国的国力在受损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称霸,所以对于这几个国家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的怨恨?如果不是这5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根本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秦国决定灭掉这些国家,自然心中也会有一些关系,这其实就是用来有效起到离间的一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什么会不战而降?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秦国在灭六国时,齐国之所以会不战而降,这是因为外交政策陷入到僵硬的阶段。齐闵王在公元前284年就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政治错误,更是得罪了天下诸侯列国。可以赵魏韩秦燕就开始结盟,在燕国名将的带领下选择讨伐齐国。五国联军一路横行霸道,势如破竹,很快就已经占领首都。

其果在贵族田单的带领下,也展开了将近5年的抗战机会,后来抓住机会狠狠的伤到对方的主力。齐国各地的贵族,在发现之后,马上就选择揭竿而起,一个晚上就光复了70多座城市。可是在经过这一次的战争之后,袭果就已经没有了争霸的本钱。君主在经过数百年时间所获得的疆土全部都在瞬间灰飞烟灭,更重要的是赵国在刚刚崛起时,为了能够有效获得齐国的财富,因此就把齐国直接就当成了扩张的目标。

秦国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钱全部都落到山东鲁国手中,所以早就已经默认了一个中立的地位,山东五国在面对秦国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有着较大的压力,他们其实并不愿意把齐国就这么拱手让人,但是也确实没有什么太多的力量来对抗。

就是因为这一个原因也让激活,在将近40年内没有任何的战争,但是这个战略实行下去,主要的前提就在于一定要保持战国的格局。当秦国选择发动灭国战争时,结果也同样可以直接去更改,决定放弃这个一直保持中立的政策,因为秦国人早就已经摆明准备要杀人,你迟早都会被放入到这个死亡名单中,那么保持中立,到底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齐国一直以来都会实行一些不一样的政策,齐王建其实就是一个妈宝男,一天到晚都只会依赖军皇后。一个将近60多岁的人也根本就拿不了主意,就是因为如此,最终也只能够不战而降。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那么强大,为何最后会不战而降呢?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为什么较终会不战而降呢?

强大的齐国,最终选择主动投降。秦国在进入到战国末期通过变法已经进入到强大的阶段,齐国君主也明白秦始皇的狼子野心,就算自己一直选择坚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目前的局势。

齐国君主为了能够保全自我,所以就选择和秦国结盟,可是眼睁睁的看着其他的5个国家全部都被秦国灭掉,也会知道自己根本就无法保全自身。正准备派兵出战,发现已经有将近40年没有操练过,作战的能力,早已快速的下跌,就算拼尽全力可能也没有办法和秦国对抗,无法改变目前的局势。

除此之外,齐国在进入到发展后期已经不愿意用武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在齐国君主的心中还是希望能够和平的相处,因此在平时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毕恭毕敬。

与此同时,当时的齐国政治已经进入到腐败的阶段,伴随着秦国一直不停的变化,所以和之前比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秦国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的打败其他的国家,并不是依靠金钱和武力,同样还会拥有着万众一心的决心。

齐国和其他的国家比较很明显就已经差了一大截,而且齐国的朝廷之上还会有许多的贪官污吏,在这些人的面前,早就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民族大义。他们一边为秦国办事情,一边拿着齐国的赏赐,变成了两面派。就算齐国一直拼尽全力,后期的结果都不会很乐观对于秦国君主来说,不战而降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选择投降并不是一个弱势的表现而是大势所趋,曾经这是一个泱泱大国,可如今已经没有了和强国对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齐国和鲁国是现在哪个省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齐国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鲁国是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齐国简介

齐国是周朝时期山东半岛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初为今湖南,后迁至山东) ,由于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国君为妫姓田氏,史称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大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国接壤,北、西与赵、卫接界。国都为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公元前208年复国,前202年被汉将韩信所灭。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先为姜姓 ,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为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吕尚(姜太公)于营丘建立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迁逐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故又称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灭。

鲁国简介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 ,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 诸侯“望国”, 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展开阅读全文

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名为什么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公子齐国的孟尝君名为田文。齐王曾经将薛邑,如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分封给田文的父亲田婴,田婴去世之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因此人们又称田文为“薛公”,号“孟尝君”。

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封为丞相。

不久,秦昭襄王猜忌田文,田文逃回齐国。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公元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之事,为齐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联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继位之后,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秦。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为何会不战而降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知道没有获胜的希望、齐国的军队没有任何的战斗力、齐国的贵族非常珍惜生命。当时的秦国拥有着巅峰的状态,齐国已经有将近40多年没有打仗。整体的战斗力水平并不是很出色。这就意味着想要获胜也会有着较大的难度。

第一,知道没有获胜的希望

秦军连续灭掉5个国家无论是军威还是士气,正好是巅峰的状态,所以齐国根本就不可能会获胜。齐国在灭韩之后的不到10年时间内,更是灭掉楚国,魏国,燕国,以及赵国。这就意味着齐国没有任何的抵抗之力,齐国早就已经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大趋势。没有任何的盟友可以联手共战,所以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这就意味着必败无疑。

第二,齐国军队没有战斗力

之前就曾经说过,齐国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没有打过仗,由此可见,整体的战斗能力早就已经下降。面对如此虎狼之师,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其次并不是说早就已经完全放弃抵抗。在灭掉五国之后,也曾经召集大臣准备去商量对策,当时齐国决策层所给出的就是借出来一部分的兵力。希望能够有效应对目前的进攻,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效果,打的措手不及。

第三,齐国贵族惜命

齐王建时期,所有的大权力基本上都是被齐王建的舅舅所掌控。这一个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远大的理想,往往目光短浅,同时又是视财如命,秦国马上就看中了这一点,自然就能够不战而胜。在获胜之后齐国就会慢慢的走向孤立无援的阶段。在此时也曾经做出过很多的承诺,比如一旦在获胜之后也会保全齐国皇室。结果在经过再3的思考之后还是决定选择这么做。毕竟根本就不可能打败,没有必要去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没有必要造成更多的伤亡,所以选择主动投降。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的都城在哪里 齐国为什么最后一个灭亡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的首都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边靠近淄河,这里就是当初姜子牙生活的地方,又被称之为齐国故都。姜子牙的长子就留在了这里,更是创建了整座城市,历史大概600多年左右,可是后来就被秦朝灭掉。

齐国的发展历史

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那个时候主要是使用齐国的名号,又被称之为“田齐”,这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国就选择对外扩张,南边吞并宋国,西边又打算侵犯秦国。一时之间进入到辽阔的阶段,只是很可惜,后来只能够选择投降,秦朝开始创建统一的封建皇朝。

齐国不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从经济上来看,国家从来没有想过在商业上收税,首先是因为可收入的比较少,其实也可能是没有前车之鉴。周围国家一直都在不停的火拼,商家不能够做大。从军事上来看一般都会选择囤积的方法,时间久了战斗力就会逐渐的削弱。国家在强大之后,就会向周围的国家去派出一些驻军,可能是雇佣军,慢慢的就会逐渐的壮大国威。

齐国为什么会灭亡

可能和齐国的地理位置特殊有一定的关系。齐国就是当前的山东半岛,东边靠近大海。按照地理位置来看,秦国的疆域远远就在西南,位置和齐国之间相对比较远。秦国怎么可能会一直放着周围的这些国家不打,保底选择齐国。主要是远郊进攻的策略,希望能够逐渐的挖掘,这就导致齐国变成了最后一个攻击的对象。在齐闵王时期,齐国基本上已经进入到灭亡的阶段。没有办法放下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恩怨,始终都会保持中立,甚至也会和秦国之间保持较好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齐宣王是如何将齐国带入到大国行列的?他又是如何一手毁掉齐国的呢?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前318年,这是齐宣王继承王位的第二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击败了魏国。这在当时天下人的眼中,超级大国就剩下秦国和齐国了。然而齐宣王当政19年,传位给了儿子齐湣王之后,齐国却迅速衰落了,而导致齐国衰落的原因也与齐宣王的战略失策密不可分。

公元前315年,燕国内乱,有人建议齐宣王乘机伐燕,“破燕必矣”。齐宣王乘机派大将讨伐燕国,当然伐燕的旗号是扶持燕太子做名正言顺的燕国国君。齐军进攻燕国,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很欢迎齐国来帮助平定内乱。50天后,齐军就活捉了燕国内乱的祸首,将其剁成肉酱,还顺手杀了纵容内乱的燕王。

从国际道义上讲,燕国内乱已经平定,齐军理应撤回,最多也只能在燕国扶持一个“亲齐”政权。可是,面对燕国这块到了嘴边的肥肉,齐宣王实在不想吐出来。贪欲之下,齐宣王下令吞并燕国,齐军在燕国的军事行动立马由最初的平定内乱转化为侵略燕国。战争性质一变,燕国百姓对齐军的态度当然也变了,他们再也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而是展开了保卫家园的反侵略斗争。

齐国本来就已经很强大了,现在又采用不正当手段吞并燕国,因此其他诸侯国打算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齐宣王不得不宣布从燕国撤军,自此齐国与燕国结下了仇怨。

经过内乱和齐国侵略之后,燕昭王于公元前314年当上燕国国君,他励精图治20年,使燕国国富兵强,之后出兵伐齐,报仇雪恨。此时齐宣王已经去世,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齐湣王被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楚军之手。而齐国被燕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最后虽然复国,但国力大损,再也没有了昔日头号强国的风光。

纵观齐国的衰落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与燕国结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与燕国结怨的关键,就在于齐宣王没有克制自己的贪欲。实际上,在齐宣王决定吞并燕国之前,孟子就警告过他。

当时,齐国用50天就攻下了燕国,恰好孟子在齐国,齐宣王就问孟子:“齐国和燕国都是拥有万乘兵力的国家,齐国伐燕国,50天就拿下了,光靠人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一定是天意。既然是天意,我如果不顺应,上天一定会降灾给齐国。我想把燕国吞并了,您觉得如何?”

听听齐宣王说话的口吻—他这时已经非常倾向于吞并燕国了。他来请教孟子,表面上是来征求意见,实际上是想让孟子给他点赞,最好还能让文化大师孟子为他侵吞燕国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孟子不是御用学者,他明知齐宣王的暗示,但就是不顺着说,而是趁机又讲起了他的那套仁政主张:若不尊重最关键的民意,不实行王道,光玩霸道,即便眼前得到点儿利益,从长远看也是得不偿失的。

可惜,在贪欲的驱使下,齐宣王还是做出了吞并燕国的错误决策。待燕人反叛、“诸侯将谋伐齐”之后,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为当初没听孟子的建议而后悔,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展开阅读全文

春秋时期齐国霸业为什么没有长久呢?

全文共 2472 字

+ 加入清单

秦灭六国,但其实只有五个国家是打下来的,齐国最终是不战而降。往前看,其他五个国家向齐国请求支援的时候,齐国却都无动于衷。再往前看,齐国最初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时候,也是非常奇怪,其他国家怎么说也能维持一两百年的霸业,但是齐国却不一样,在齐桓公时候称霸,在齐桓公死后便一蹶不振。这中间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事件呢?

齐桓公小白,是被史学界公认的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其与晋文公重耳(齐桓晋文之事)常并称,而被认为是诸侯称霸的巅峰。但齐国的霸业却与晋国、楚国不同,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衡,晋、楚的霸业都各自维持了一两百年之久,而齐国霸业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下去了。那为何齐国能第一个称霸,却又一世而衰呢?

齐国称霸的先决条件:齐国的始封君为吕尚(姜太公),不但最擅於兵事,还与周室有姻亲(吕尚之女邑姜,为武王之后,成王之母),故很受周王室的倚重与信赖。齐国是周王室巩固东方最为重要的一块砝码,受封之初,就很具实力,而初具大国规模。

再则,因周王室远在关中,对东方的夷商残余势力鞭长莫及,便赐予齐国在东方的征伐之权(史载:..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即意味着齐国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张,而齐国的四周又为莱夷部落,发展空间特别大。经历了三四百年的经营与扩张,至齐桓公之父齐僖公在位,齐国已经被称为“小霸”,“齐大非偶”的历史典故便产生於该时期。

那为何齐国的霸业,不能像晋、楚两国那么持久。仅历一世,甚至齐桓公在位的后期,齐国的霸业便衰落了呢?

第一,齐国经济富裕,士卒的战争意愿不强。齐魏马陵之战,孙膑以“减灶计”而诱庞涓,即是利用了“齐”号为“怯”,“彼三晋之兵素轻齐”的心理。齐人怯弱畏战,是闻名于诸侯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齐国有“渔盐之利”,又经管仲的变革,而使齐国商业、手工业繁盛、百姓富足。而齐国(地)也一直是我国先秦两汉时期最为富裕的地区,而越是富裕的地区、其谋生的渠道多样,士卒的战争意愿就越低。

管仲在《管子·储蓄》篇中便说道: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便与管仲的变革,正好相对。商鞅利用秦国的贫穷落后,将“斩敌首与功名富贵”相挂钩,“奖励耕战、利出一孔”,以激发秦人对战争的狂热之心。可以说管仲变革,使齐国变富,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第二,齐国“军制”的落后,也极大地制约了齐军的战斗力。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前“论兵”,而说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偷,则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即是说:齐国军队特别崇尚“匹夫之勇”,打打弱国、抓抓蟊贼还行,而遇强敌,则立即溃散。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也都非常崇尚“勇士”。齐庄公在位期间,曾设立了“勇爵”,禄比大夫,但必须力举千斤,射穿七札者,方与其选。先得殖绰、郭最,贾举、邴师、公孙傲、封具、铎甫、襄尹、偻堙等九人。后又得晋国栾氏的州绰、邢蒯,又选卢蒲癸王何等等。

齐国的闻名“勇士”是历史记载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丈夫的原型杞梁,被晏子以“二桃杀三士”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以及战国时期为秦国效力的孟贲(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也作孟说)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蒙恬的先祖蒙骜也是听说秦武王好勇,才从齐国来到了秦国。齐国这种崇尚“匹夫之勇”的军制,是不足以大规模激发齐军战斗力的。

第三,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而带来的长期内乱,也使齐国实力大减,而无力维持霸主地位。齐桓公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好色),其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皆无子。又宠幸六位姬妾,礼数皆如同夫人,而此六位姬妾各生一子,分别为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其余妾媵,虽多亦有子,但地位却不能与这六位相比。

而这六位公子中,除了公子雍出身微贱,安分守己。其余五位公子,各树党羽,互相猜忌。齐桓公病重时,诸公子相攻,其被筑起高墙,围在宫内,活活饿死。而齐桓公的尸体横卧了六十七日,尸虫都爬出了窗外。而此五位公子,也都先后当上了齐侯之位,可见诸公子争夺之激烈。齐国的这次诸公子争位,直接就让出了霸主之位。致使拥立公子昭(齐孝公)继位的宋襄公,都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四,晋国、楚国的强势崛起,也使齐国再难重拾霸主之位。虽然齐国被赋予东方的“征伐之权”,但毕竟是异姓诸侯。而晋国却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之后,最为正宗的宗室,其对华夏诸侯的号召力是齐国无法比拟的。

而楚国崛起於南方,强势北进,而楚国的实力其实已经在齐国之上。齐桓公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面对强敌楚国时,还是不敢战。楚国的“罪行”在於向北扩张,威逼华夏诸侯,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几乎被楚国吞亡殆尽。齐国却不敢拿楚国吞并汉水诸姬姓国说事,偏拿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说事。其实就是避重就轻,想逼楚国服个软、认个错,好在小弟们面前找回一点做大哥的面子而已。

而楚国与齐国又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风牛马不相及),也不愿意硬拼,无论是胜是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徒使自己的军力受损,不利於楚国在南方的霸业的维持与扩张。故而,楚国也乐於认个错,既不割地、又不赔款的,不就贡献点“包茅”吗?那玩意又值几个钱?

齐桓公也并没有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迫使许国国君肉袒谢罪。接着楚国又向东灭掉齐国的与国--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国争锋了,而楚国却更显蓬勃,华夏诸侯迫於楚国的压力,而纷纷与楚国暗通款曲。数年之后,历经磨难的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回国继位为君,晋国的政治得以稳定。此后,便进入了晋楚争衡的时代,齐国是再难重拾霸主之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姜子牙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人也非常的厉害,厉害到都可以给封地了,最近小编有看到一个问题,话说啊这个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后,竟然连名字都不改,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齐国本是姜子牙的封国,周天子为了表彰姜子牙的功劳以及为了开拓疆土,封姜子牙地在齐。

那为什么姜子牙的齐国变成了田齐呢,这其实还是要从齐国最顶峰时期的齐桓公开始说起,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他们齐国来了一些外来户,这其中就包括田氏,田氏本是陈国的公族,在陈国他们也是有权有势的贵族。但是,他们因为内部闹矛盾,在陈国混不下去了,所以,这一支混不下去的田氏就在齐国按了家,生活了下来。

田氏在秦国主要是做生意,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那时候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但是,不要忘记,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人,齐国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齐国的强大,这也就意味着齐国的工商业发展的比较好。

因为工商业发展的好,田氏也就积累不少财富。

经过田氏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终于成了齐国的贵族,毕竟有钱了,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去朝中当个官还是很容易的事情。

要说这时候田氏只不过是齐国的臣子,为何他最后能夺取姜氏齐国的天下呢?

这就不得不说田氏太鸡贼了,因为他们懂得收买人心。

因为田氏家里有钱,在齐国闹饥饿的年代,田氏就开始放开粮草,接济百姓了,当田氏给百姓粮食的时候,是用一个很大的容器,装很多的粮食给齐国的百姓,等到百姓有粮食的时候,想把粮食还给田氏的时,田氏又用了很小的容器来收回粮食。

这样一去一来,吃亏的是田氏,老百姓占了便宜,都说田氏的好话,就这样田氏掌握了比较好的社会舆论。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就把姜氏的齐国国君给杀掉,然后自立为齐国的国君了,就这样本来是姜氏的齐国,变为了田氏的齐国。

因为百姓拥护田氏统领的齐国,所以,齐国也就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乱。

最后,随着田氏势力的越来越大,周天子不得不承认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了。

展开阅读全文

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全文共 1395 字

+ 加入清单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鲁国仅有3万军队就战胜齐国30万大军,实在难以想象鲁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如果鲁国能用3万人就击败齐国,那齐国凭什么还能称霸那么久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长勺之战的背景,还有鲁国究竟是靠什么打赢这场实力如此悬殊的战役的,一起来看看吧。

长勺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交战于长勺,最终战事以齐国败北,鲁国胜利宣告结束。

由于当时鲁国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赢了齐国,所以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对后世影响很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至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当时齐国和鲁国都是重要诸侯国,他们又比邻而居。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动荡时代,两个国家之间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进而容易造成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国君继承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亡他国避难,当时公子纠在鲁国,获得鲁庄公的支持。

内乱结束后,国人于是决定两个公子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国君。

最终,公子小白凭借运气更先一步回到齐国,成为了齐国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新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不满,而鲁国也想扶持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大战,但没想到这场大战,鲁国惨败。

鲁庄公面对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最后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桓公处置,才避免了进一步大战。但其实齐桓公并没有完全消气。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终于巩固了自己的国君地位,他自忖实力强大,于是决定兴兵伐鲁。

鲁庄公听到消息后,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共同对抗齐国。事实上,在上次大战失败后,鲁庄公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同时也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与此同时,鲁国一位叫曹刿(guì)的人不忍看到国家受难,于是求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

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大战的条件。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带领军队侵入鲁国,鲁庄公决定暂避锋芒,退守有利于反攻的地点长勺。

当时齐国擂鼓进攻,鲁国则避而不战,只令弓弩手射击压阵,使得齐国无法有效进攻。

在经过两次进攻无效后,齐国军队有些心浮气躁了,就在这时,齐国第三次擂起战鼓,向鲁国发动进攻。

曹刿发现这次齐军势头没有前两次大,于是建议鲁庄公擂鼓应战,最终鲁军一鼓作气,直接打败了齐国军队。

鲁军战胜后,庄公打算直接追击,但曹刿担心齐国会有埋伏,于是登高观望,发现齐军旗鼓杂乱,兵器颠倒,车轨混乱,于是才下令追击。

最终鲁国给了齐国沉重打击,获得大量甲兵和辎重。

这次长勺之战,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只是一次诸侯间的小战。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珍贵的军事辩证思想。

这场战争中也流传了很多经典名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国正是依靠齐国气势变化这点,在最好的时机迎战,打赢了这场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全文共 1527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古代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节气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的,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延续至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拥有着三十个节气,那么为何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王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展开阅读全文

大秦赋齐国是怎么灭亡的 齐国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秦赋》的剧情当中,齐国可以说一直都是最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一个国家了,与秦国对抗的一直都是另外的五国,齐国几乎没有什么出场的时间,而齐国也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这又是为什么呢?齐国对待其他五国的态度一直都是中立态度,这中间除了秦国的周旋之外,齐国本身又是怎么想的?齐国的存在感为何那么弱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大秦赋》的主角,是秦始皇嬴政等秦国的君臣,但是,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所以,在《大秦赋》中,其他诸侯国的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魏国信陵君,燕国太子丹,赵国郭开,楚国春申君。即便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也因为经常和秦国之间作战,所以不失为一个戏份较多的诸侯国。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秦赋》剧集已经过半,可齐国却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经常被人们所忽略。那么,问题来了,《大秦赋》中,为何齐国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还不如韩国呢?1、齐国对大势不关心

山东六国中的韩国、魏国、赵国、燕国、楚国,都有较多的戏份,也即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比如在吕不韦率军出征的时候,就和韩国、魏国大军展开了较量。再比如嫪毐叛乱、成蟜叛乱,就涉及到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

而就楚国、燕国、赵国的君主和人物,同样被观众们所熟悉了,比如曾经和秦始皇嬴政是朋友关系的燕国太子丹,再比如对秦王嬴政痛恨不已的赵悼襄王,至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则在李斯出访楚国的时候被刺杀。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对这些诸侯国有了一个了解。但是,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齐国,则是比较低调的,除了一个来自齐国的公主离秋嫁给了秦始皇嬴政,我们实在没有齐国的印象。

当然,对于这一点来说,其实和正史上的情况比较符合。在战国后期,齐国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几乎不再参与战国七雄的较量了。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战国初期,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田氏代齐后,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等君主,将齐国推向了巅峰,促使齐国成为前中期的霸主。在齐国巅峰时期,齐闵王和秦昭襄王并称了东西二帝,也即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不过,在五国伐齐后,齐国走向了衰落。2、五国伐齐导致齐国重创

虽然田单恢复了齐国,不过,经历五国伐齐的重创,还是让齐国无法回到巅峰了。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众所周知,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对此,齐国在这场战役中无所作为,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至于《大秦赋》开篇的邯郸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在邯郸之战中,韩国、魏国选择出兵救援赵国,可是,齐国依然不为所动,既不救援赵国,也不帮助秦国。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爆发的时候,齐国在位的君主为齐王建,这也是齐国的末代之君。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齐共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3、齐国执政人不是齐王

对于齐王建来说,其实和在位初期的嬴政一样,自己没有执掌大权,而是太后执掌大权。因此,不管齐王建有没有参与战国合纵的想法,他都不能付诸行动。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君子爱,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并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的时候,齐王建的母亲已经去世,这意味着他可以执掌朝廷大权。不过,秦国派人收买了齐国的相国后胜。

对于后胜这位小人,和赵国的丞相郭开类似,可以视为秦国在山东六国的内应。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进行作战的准备。所以,公元前247年的五国攻秦之战,自然没有齐国的身影。4、齐国灭亡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面对秦国的不断进攻,赵、魏、韩、燕、楚五国再一次组成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秦国新占据的区域比较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这促使五国联军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不过,当秦国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五国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国袖手旁观的态度,不仅让齐国在战国七雄中失去了存在感,也改变不了齐国最终被秦国消灭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翦之子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对此,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齐国可以说是秦军最快灭亡的诸侯国了。换而言之,秦始皇嬴政消灭齐国的难度,甚至要低于消灭韩国。虽然韩国的整体实力比不上齐国,但是,在战国末期,韩国还是经常参与合纵攻秦之战,给秦国制造了一定的麻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在原先齐国的疆域设立齐郡和琅邪郡。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怎么灭亡的 齐国是怎么被秦国灭掉的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国名为齐。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盛,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湣王时期,齐国由于侵吞宋国,招至五国讨伐,国势大减。秦军攻灭燕国之后,驻扎在燕国故地,也就是齐国的北面。秦军佯攻齐国西部,吸引齐军主力驻扎在西部。而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齐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齐国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疆土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齐国自姜子牙封邦建国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齐康公时期,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给了一座城当食邑。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正式成为齐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公元前221年,王翦率燕地的秦军南下,直扑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就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临淄齐国故城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临淄齐国故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

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

据《齐记》载,齐城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未记确切方位,故后人各执一说,比较肯定的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的交通干道很规整,已探明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3条,一般宽6~8米,最宽17米;大城内7条,宽10~20米不等。这些道路多与城门相通。

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现存高14米,地下夯土台基呈长方形,南北86米,东西70米。在“桓公台”周围又钻探出大片夯土台基,估计是当时的宫殿遗址。这片遗址几乎占了小城的一半面积,在此出土了方形铺地花纹砖、屋脊花纹砖和瓦当。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业区,发现有铸币“齐法化”遗址1处、冶铁遗址2处、炼铜作坊遗址1处。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现已在大城内发现冶铁遗址4处、炼铜遗址1处、铸币遗址1处、制骨遗址4处,是当时齐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区。在大城的地面上,还存有多处建筑台基,是当年齐王建筑的离宫别墅,主要有“雪宫台”、“梧台”、“遄台”。大城内有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是当年齐国贵族的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葬20余座,在其中的5号墓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另外在大城南(今刘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处墓地,是东周时期的墓葬。

在大城内还存有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冢、稷下学宫等遗址。韩信岭在大城东北部,传说是韩信至齐时筑宫于此。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层台阶。经钻探,文化层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堆积4~5层。并有居住、冶铁、炼铜、制骨等遗迹,是齐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关于稷下学宫建筑现已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临淄县志》说稷门为齐城西南门;《齐乘》曰稷门为齐城西门,《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1946年曾在大城西墙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稷下”,后碑无下落。

展开阅读全文

淄博齐国历史博物馆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历史博物馆座落在齐国故城宫城的东部,占地21市亩,汉阙式花岗岩大门,古城堡式主体建筑,以独具魅力的区域特色,先进的陈列手段,优雅的游览环境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齐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以史为纲,以时代先后为序,以纵为主,纵横结合,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生动、形象。共分15个展厅,包括齐国历史典故展和各类文物精品300余件(套),并辅以模型、雕塑、沙盘、壁画、灯箱等传统艺术形式和音响、灯光、电影、电视、电动等现代艺术手段,全面细致地展示了齐国八百余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充分反映了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和礼俗,显示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整个陈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地址:山东临淄市齐都镇张皇路7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