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萌芽

萌芽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萌芽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萌芽问题。

分享

浏览

518

文章

18

什么叫资本主义萌芽

全文共 185 字

+ 加入清单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指的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

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

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萌芽的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叫资本主义萌芽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萌芽的确立。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晚明到早清时期(16至18世纪)的经济现象,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家把它视为类似于工业化前的欧洲的发展阶段,本土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先驱。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指的也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肾衰竭“刚萌芽”时 身体隐约或有5个反常 别硬撑到“尿毒症”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肾衰竭是一种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疾病,当肾衰竭刚刚开始出现时,身体会显示出五个异常症状,我们不应该硬撑着,以免发展成尿毒症

1

1、水肿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导致水肿的发生。水肿主要表现为双侧眼睑水肿、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能出现双侧大腿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症状。

2、食欲不振

食欲减退是肾功能衰竭早期的常见症状之一,与体内垃圾毒素的积累密切相关。当体内的垃圾毒素不断积累时,会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下降。

3、排尿减少

肾衰竭发展的阶段,肾脏功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多人会出现尿液异常,如尿量减少、尿频、尿液颜色变深等情况。

2

4、口臭

肾衰竭会引发口臭,许多人常常将口臭归咎于口腔卫生不佳。然而,口臭也可能是某些内部器官发生病变的信号,仅仅通过口腔的清洁很难改善口臭问题。

5、面黄肌瘦

肾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而肾功能受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贫血症状的出现。贫血会引起面色苍白,皮肤萎缩,肌肉消瘦等表现。

3

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排泄器官,为了保护肾脏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通过谨慎服用药物、尽早治疗、预防感染、适当饮水并避免憋尿以及定时体检等妙招,可以有效预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肾衰竭“刚萌芽”时,身体隐约或有5个反常,别硬撑到“尿毒症”

全文共 202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这几年来,我国肾衰竭患者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发现的病友中,据不完全统计(1,300万,占人口约1%)肾衰竭患者占54%左右,达到了7000多万人。

1

尿毒症是在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肾功能衰竭,直到肾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基本代谢需求,临床患者才会产生一系列反应。

当肾衰竭开始时,仍有机会挽救它。平时应仔细观察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及时检测信号并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生存率。

2

引起肾衰竭的4大原因:

1.慢性疾病导致

在目前患有三高疾病的人并不少,而他们大多数是因为日常没有注意饮食,导致身体出现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

而三高现象也是会诱发肾脏疾病发生的,在病情不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的时候会让血管发生硬化。从而让肾脏跟着受到牵连,而随着病情发展会让肾脏进入衰竭阶段。

3

2.错误用药

出现肾衰竭和多方面因素有关,有可能是平时是经常错误用药。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大部分的药物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平时没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总是存在错误用药等行为,药物的毒副作用损伤肾脏可能就会导致肾脏病变出现,这样引发肾衰竭的可能性非常高。

4

3.肾脏自身的病变

肾脏自身组织发生病变,也有可能会引起肾衰竭的发生。比较常见的各种肾病有:肾病综合症、肾小管酸中毒以及慢性间质性肾炎等等。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都有可能会引起肾衰竭的发生。

5

4.严重感染

身体各种严重感染也会导致肾衰竭的发生,大家尽量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尽量远离有毒化学物质,尽量远离放射线和各种毒素。

经常接触有毒物质对肾脏损伤大,并且也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会诱发多种疾病。

6

肾衰竭“刚萌芽”时,身体隐约或有5个反常,别硬撑到“尿毒症”

1.脸色发黄

出现肾脏病变问题,人体会慢慢降低各方面素质,会给人一种脸色发黄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损伤原有的肾脏功能后,不能有效完成血球蛋白的过滤作用。

会引起排尿过程中存在血尿问题,久而久之受到贫血影响。

初期阶段的尿毒症患者,除了会不断降低免疫功能,也会由于贫血的影响,表现出脸色发黄。与正常时相比,精神方面也看着十分不佳。

7

2.血尿

肾衰竭患者出现血尿是因为肾功能下降,肾小球的基底膜受损无法阻拦,大分子的红细胞随尿液排出体外所导致。

血尿往往是间歇性的,发生一段时间后会停止,但会反复发作多次。

只有从根本上治疗修复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恢复肾脏的自主排毒功能,才有可能不会出现血尿问题。

8

3.口臭

肾脏是身体重要的代谢排毒器官,若肾脏功能受损出现肾衰竭,代谢功能受影响,蛋白质被分解过程中出现氨气,无法被排出体外。

当这种氨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上行,影响口腔健康出现口臭的问题。

9

4.眼部浮肿

眼部浮肿是肾衰竭的典型症状之一,浮肿是持续性的,即使活动后也仍然不能好转。

肾脏发生病变时,不能及时排出体内水分,使得水分在身体中停留,脚踝和眼睑部位出现水肿。

特别是早晨醒来后,水肿最为严重。

10

5.排尿减少

当肾脏处于衰竭状态时,肾功能明显下降,许多人会出现排尿异常。如果你平时喝了很多水,但排尿时尿很少或没有尿,这可能是肾衰竭的信号。

肾功能下降将直接降低身体的代谢能力,并会出现水和钠潴留,身体摄入的水无法顺利排出。

结果,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此时,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来控制肾脏疾病的发展。

11

如何预防肾衰竭?日常建议多吃6种水果

1.葡萄

从营养价值来看,葡萄不仅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中医学也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脾、肺、肾三经,多吃葡萄可以起到补气养血、滋肾宜肝的作用。大量医学研究证明,葡萄是肾衰竭饮食中的优质水果之一。

这里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葡萄种类和颜色极多,最能补肾的是黑葡萄。但是葡萄性偏凉,胃寒的人要小心,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12

2.黑加仑

黑加仑的营养价值很高,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钙镁铁,能够提高抗氧化能力,同时也可以降低血脂以及养肾,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除此之外黑加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里面所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够提高血管的通透性,防止癌症的发生。

13

3.柚子

肾病患者应该多吃柚子,这是因为柚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吃柚子有利于补充身体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并且柚子中含糖量少,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所以大家平时可以多吃柚子。

14

4.火龙果

火龙果属于热性水果,所含的膳食纤维成分以及铁元素比较高,也适合于慢性肾衰患者使用经常性的食用能够加快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等不适症状。

另外,由于火龙果中所含的铁元素成分较高,可以预防肾性贫血的血液疾病的发生。

15

5.柑橘

慢性肾衰主要以透析质量为主,通过透析治疗能够改善慢性肾衰所致的多种症状表现。但是透析次数过多有可能会形成肾囊肿,反而对于疾病的发展不利。

而当患者在选择透析治疗时,在饮食上多吃一些柑橘,能够阻断肾囊肿的形成,对于肾脏起到保护性作用。

16

6.草莓

草莓被成为活的维生素丸,草莓中有许多活性因子,对于我们肾脏的保健大有好处。而且草莓中有许多的营养物质,对整个免疫系统都有很好的增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潘云鹤:人工智能仍处“萌芽期”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人工智能”这个词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它的趋势是什么,它的应用是什么?

潘云鹤院士在对话2049未来科技活动上的讲话。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10月12日至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14日,在竞赛对话2049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河在题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演讲中回答了上述问题。

据报道,在人工智能1.0时代,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是“拟人化”机器人和以形体接近人类。然而,随着新的社会需求的爆发,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人工智能的基础和目标的巨大变化,其研究和发展已经转变为社会的“智能系统”或“智能”。与此同时,它也把它推向了2.0时代。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2.0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是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潘云河这么说。

此外,潘云河还表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制造业是其应用方向。目前,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也相当可观,例如,自主智能设备在无人系统中“下大力气”,利用大数据智能联合调度多个电站等。

当然,也有许多贴近生活的应用。有趣的是,在跨媒体智能城市应用中,通过增强现实感知技术开发了一种“盲人眼镜”。这副眼镜有两个智能探头,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告诉盲人他们是上坡还是下坡,或者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等。“智能探头+声音”模式有助于盲人安全出行。

“然而,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潘云河表示,中国已经通过长期信息化积累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并为人工智能的替代进行了前瞻性战略分析和规划。“我们相信,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高质量、高水平的快速发展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数学萌芽时期

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当前考古学的结果,数学萌芽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史前时期,从几十万年前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第二个是从大约公元前5000年到大约公元前600年。数学萌芽期的特点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关于数字和形状的感性认识。人们逐渐形成了数的概念,掌握了数的运算方法,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由于测量土地和观察天文学的需要,几何知识最初出现了,但这些知识只是片断,缺乏逻辑关系。人类对数学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

在史前时代,人类试图用自然法则来衡量抽象的数量关系,如物质的数量和时间的长度。第五章:模拟人类智能和方法,如时间-年、月、日、时等。算术(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也是天生的。古代石碑也证实了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某些几何知识。已知最古老的数学工具是在斯威士兰勒邦博山发现的勒邦博骨,它是大约公元前35000年的遗迹。这是一只狒狒的腓骨,它被故意切割成29个不同的缺口。它被用来计算女性的数量和她们的月经周期。在非洲和法国也发现了类似的文物。它们大约有35,000到20,000年的历史,都与定量时间有关。伊桑沟骨骸是在大约20,000年前,位于尼罗河源头之一的爱德华湖西北海岸的伊桑沟地区(位于刚果共和国东北部)发现的,上面刻有三组一系列的条纹符号。对这个符号的常见解释是已知最早的素数序列,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代表六个农历月的记录。在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同的史前计数系统,例如印加帝国时期用来存储数据的牧夫或基普。

在几何学方面,以图画为代表的几何图案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巨石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几何图案,包括圆形、椭圆形和毕达哥拉斯三元数。从数学开始,数学的主要用途是做与税收和贸易相关的计算,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和预测天文事件。这些需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数量、结构、空间和时间的研究。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数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尼罗河下游的古代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以及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都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国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许多数学问题都是基于农业测量的需要。人类已经逐渐开始形成最初的数学概念,如自然数和分数。掌握了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知识也开始产生,如符号、计数方法、计算方法等。

古埃及人在一张纸莎草纸上写道。我们对古埃及数学的理解主要基于两种纸莎草——莱茵纸莎草和莫斯科纸莎草。古埃及使用十进制记数法。在古埃及,尼罗河经常被洪水淹没。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出现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征兆,这种现象每365天出现一次。所以古埃及人根据这一发现制作了一个日历,设定一年365天。所以数学已经应用于天文学,而且远远不止于此。尼罗河泛滥后,这块土地不得不重新测量。这些几何问题涉及到田地的面积、谷仓的体积和金字塔的简单计算方法,这使得古埃及几何的起源和发展成为可能。[1]根据目前的测量结果,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埃及金字塔的计算误差很小,这表明古埃及的数学水平很高。莱茵纸莎草纸的主体由84个问题组成,莫斯科纸莎草纸包含25个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必须由古埃及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解决。因此,书中没有公式、定理和证明的理论推导。数学仍处于感性层面,但这为理性数学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对巴比伦数学的理解主要基于巴比伦泥板。在所有发现的泥板中,300个是数学文件,200个是数学计算表。从这些数学泥版中,可以发现古巴比伦已经开始使用十六进制记数法,十六进制乐谱已经出现。使用与整数相同的规则进行计算。[1]古巴的巴比伦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倒数、乘法、平方、立方、平方根、立方根的数表。借助于倒易表,除法常常被转换成乘法来计算。巴比伦数学具有算术和代数的特点,几何只是表达代数问题的一种方式,还没有产生数学的理论概念。

中国历史悠久。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龟甲和人物以及动物骨骼上的铭文表明,几何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在中国逐渐形成。早在5600年前,古代中国就有数学符号。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刻在甲骨文或陶器上的数字非常普遍。这时,自然数计数采用十进制。甲骨文中有13种计算单位,从1到10到数百,数以千计。这表明中国古代也形成了数学的基本概念。

萌芽期是数学知识的初始积累期,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渐变阶段。这一时期的数学知识是分散的、初步的、不系统的,但它是数学发展史的源头,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微生物学的萌芽时期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发现微生物被用来分解有机物质和沤制肥料,以使作物更加健壮。微生物也用于医学,在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用白僵蚕治疗疾病的记载。公元6世纪的《左传》中也有用玛曲治疗腹泻的记载,10世纪的《宗彝金鉴》中有疫苗接种方法的记载。公元6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也载有微生物应用的资料,如谷物制曲、酿酒、制酱、制醋、腌制蔬菜等。古希腊留下的石雕也有酿酒作业的记录。

虽然古人不知道微生物在起作用,但是他们已经学会了通过积累的生活实践来熟练地使用微生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技术的萌芽:原始方法的运用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社会,人类进化刚刚完成,科学技术刚刚在原始人类劳动过程中萌芽,人类对科学技术没有具体的概念。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很难应用科学方法。原始人只是在生存意识下凭本能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他们的发明有很大的机会。然而,在他们劳动的过程中,他们只是下意识地运用一些方法,主要是观察、实验、想象等。当然,这些方法在当时非常不成熟,原始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使用这些方法。

以石器和火的发明和使用为例。也许有一天,原始人意外地发现,当他捡起石头扔向一些他认为具有威胁性的动物时,动物们被吓跑了,锋利的石头会割破动物的皮毛,而这些皮毛是他无法用力撕开的。结果,原始人开始思考,观察他们周围的各种岩石,并对各种岩石进行实验。慢慢地,原始人发现了石头的许多好处,于是他们开始使用石头,并对它们进行改造,逐渐发明了石头工具。当然,他们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想象力。例如,像锤子和斧子这样的石头工具肯定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石头。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原始人发现了不同用途的各种类型和形状的石头。通过想象,他们在原来形状的基础上修改了石头,产生了锤子和斧头。同样,人类偶然发现了火,并在无数次实验和观察后学会了许多用途。

弓箭和陶器无疑是原始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有利证据。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大脑容量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相应地,他们的智力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象力也更加丰富。

虽然原始社会的方法没有形成具体的形式,但观察、实验和想象的方法已经体现在原始人类的具体生活中。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原始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萌芽和人类完成生物进化

全文共 3279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2300万年前,真正的人类出生在地球上。我们一般称这个社会为从人类诞生到公元前3000年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的外貌与现代人大不相同,他们的体能也相对较弱。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技术不发达,没有城市文明,缺乏对自然的了解。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原始人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技能,积累了一些原始的经验和知识。这是科技萌芽。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尚未成为真正的科学。这时,科学形式只是原始的自然经验知识,而文字尚未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直接观察和简单的自然考察来理解和改造自然。

传统上,我们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大约25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从南方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的第一阶段。这一进化阶段称为生物进化阶段,也称为初级进化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这个阶段是人类体质变化的阶段。考古发现表明,早期人类的骨骼没有现在人类的骨骼直立。因此,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并不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从非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的物理进化阶段。与此同时,虽然人类智力发展缓慢,但它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发展。

1)南方古猿到能人

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起初,南方古猿像所有森林中的南方古猿一样,生活在树上。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一些地区的森林减少,生活在树上的南方古猿被迫生活在地面上。但是地面杂草丛生。当他们用四肢行走时,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线。结果,它们慢慢地开始试着抬起前肢,只用后腿行走。此外,他们发现直立行走时不仅能看得更远,而且他们自由的前肢也能捕捉猎物,用石头和棍子作为武器保护自己。因此,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森林猿终于学会了只用后腿走路。这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420万到150万年前。他们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他们还不能制造工具。他们的大脑体积只有450-530毫升。他们是被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

大约200万到150万年前,原始人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他们的大脑容量平均扩展到680毫升。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原始人为能人。石器的创造和发明是原始人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创造。石器也是原始人改造自然最有力、使用最广泛的工具,是实现人与自然动态关系的武器。当时,石器非常简单,只有天然的石头经过轻微加工。人类主要依靠动物尸体和收集为生。为了相互交流,语言开始形成。然而,原始人此时只能从喉咙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没有具体的含义,语言也很模糊。有能力的人的身体特征在劳动中发生了变化。根据考古总结,能人很矮,身高为144厘米,可能是由于开始吃肉,能人门牙、犬齿较大,前臼齿比细长的南方古猿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脚骨比现代人厚,大体相似;头骨的骨壁很薄,眉脊不明显。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能人的前肢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简单的思维将他们的大脑容量扩展到了大约680毫升。

2)能人到直立人

大约200万到20万年前,原始人学会了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和使用自然火。这一时期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直立人是一个真正的猎人,结束了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的时代,并开始寻找肉类。直立人通过不断学习,已经能够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工具——铲子、耙子、锤子、石刀等。锤子可以用来打碎骨头,石刀可以用来刮骨髓,双刃石头有很多用途。从现在起,直立人已经花了他的整个生命学习和他的语言系统变得越来越发达。

如果石器的创造和发明是原始社会第一个重要的技术创造,那么火的使用和人工绘制火的发明是另一个当之无愧的技术创造。火扩大了食物的种类和来源,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大脑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的一个雷雨天气里,一道闪电击中了森林中的一棵大树,大火从一棵大树慢慢蔓延到其他树…雨后,如果仍然有一些火没有熄灭,能人偶然来到这里,发现了少量燃烧的树木和动物的尸体。一些勇敢的能人慢慢走近火边,发现火可以让他们感到温暖,捡起在火中燃烧的动物的肉吃,发现火处理的食物会更美味,火可以通过干树枝“带走”。所以智者开始使用火。慢慢地,他们发现火也可以防止野生动物的入侵,可以用来围攻和猎杀野生动物,可以用来取暖和照明,而且不会在吃了他们留在火里的东西后拉肚子。只有到那时,他们才能正式结束刨花和吸血的生活。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火的使用,熟食增强了能人的体质。然而,在这个时代,原始人只使用自然火。

直立人阶段是人类进化的最关键阶段。与能人相比,直立人在大脑、牙齿和面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立人的大脑结构开始进化。熟肉中的蛋白质为大脑发育创造了条件。直立人的大脑明显增多,其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重组,表明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文化行为。此外,牙齿和面部也发生了变化,后牙减少,前牙过大,这可能与直立人吃肉和需要用牙齿撕咬肉有关。脸变得更平了,身材也明显增加了。原始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地改变他们的身体能力,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越来越好。

3)直立人到智人

智人生活在大约20万到1万年前。智人看起来与现代人非常相似,平均大脑体积为1360毫升。智人不仅会利用自然火,还会在利用野火和保存火种的基础上,最终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钻木取火”或“打石取火”。智人通过锤打将燧石等石头加工成薄片,还制造各种石器。刀具、刀具、斧头、锯子和凿子等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火的帮助下,智人可以制造非常精细的骨血管。他们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后来,经过多年的积累,智人也学会了制造标枪、长矛和弓箭,用于打猎和捕鱼。弓箭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制造更复杂的工具,他们的智力已经相对发达。弓箭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狩猎范围,丰富了食物,进一步增强了体质。智人的大脑体积与现代人非常相似。除了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晚期的智人已经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而人类自身的进化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2.新石器时代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考古上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用研磨来加工石器。抛光石器非常流行。石器不再是单一的,种类更加多样,效率更高,应用范围更广。甚至连石犁也造出来了。石器的使用和改进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不仅狩猎、采集和捕鱼,还开始饲养动物和种植庄稼。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发展。

在人类学会使用火之后,他们开始制作陶器。制陶是人类的第一个化学过程。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能量改变自然物质的性质,生产出第一批人造物质。陶器使人类生活更加方便。陶器上的图案是早期艺术的体现。冶金技术也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驯养动物。起初,他们可能只驯养狗和羊。这是畜牧业的雏形。大约9000年前,人类开始种植庄稼。这是第一个农业。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导致人类定居和乡村生活。在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学会了用木头和砖块建造房屋。

原始技术发明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已经开始积极改造自然,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们改造了人类自身,发展了人类的智力和智力,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物体的本质。制作石器需要人们了解岩石的性质,什么样的岩石适合加工石器,什么样的形状适合各种用途。从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石器到学习如何切割、打磨和掌握穿孔技术,这都是人类观察和创造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积累了关于自然的经验知识。同样,从野火的使用、火种的保存到人工生火的学习,这也是自然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即使是烧烤或用火烹饪食物也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当然,原始人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非常肤浅和初级的。然而,它最终包含了对自然事物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并被用作进一步改造自然的武器。这种经验知识应该被视为萌芽的科学。正是这种萌芽的科学形成了后来的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

新石器时代后,人类被称为现代人。这时,人类的进化(初级进化)已经基本完成,人类的体能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在随后的几年里,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在各种物质工具的帮助下,人类不断地扩展他们的体能。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复数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实数范围内,我们无法解这个方程。只有把实数集扩展到复数集,我们才能解决它。对于复数a+bi (a和b都是实数),当b=0时,它是实数;当b≠0时,称为虚数;当a=0,b≠0时,称为纯虚数。然而,在历史上引入虚数并将实数集扩展到复数集并不容易。那么,你是如何在历史上引入虚数的呢?

1545年,16世纪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1501-1576)在他的著作《重要艺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通解,该书后来被称为“卡当公式”。他是第一个将负数的平方根写入公式的数学家,当讨论是否可以将10分成两部分并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时,他给出了=40的答案。虽然他认为这两个表达是无意义的,虚构的和虚幻的,但他仍然把10分成两部分,并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给了“虚数”这个名字,他使“虚数”与《几何》(1637年出版)中的“实数”相对应。从那以后,虚数开始传播。

数系中一颗新星——虚数的发现,在数学领域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不承认虚数。德国数学家利布尼茨(1664-1716)在1702年说过:“虚数是灵魂逃离的微妙而奇怪的藏身之处。它们可能是存在和幻觉中的两栖动物。”瑞士数学大师欧拉(1707-1783)说:“所有的形式都像,学习数学武术是不可能的,想象一下数字,因为它们代表负数的平方根。至于这些数字,我们只能肯定,它们既不是虚无,也不大于虚无,也不小于虚无,它们纯粹是虚幻的。”然而,真正理性的东西肯定能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并最终占据自己的位置。法国数学家达·兰伯(1717-1783)在1747年指出,如果虚数是按照多项式的四种运算规则运算的,那么结果总是以(A和B是实数)的形式出现(说明:目前的教科书中没有使用符号=-1,而是= 1)。法国数学家迪莫夫(1667-1754)在1730年发现了这个公式,这就是著名的坦莫夫定理。欧拉在1748年发现了一个著名的关系表达式,这是他第一次在他的文章“微分公式”(1777年)中用1表示1的平方根,并开创了用符号1作为虚数的单位。“虚数”实际上不是想象出来的,但它确实存在。挪威测量员塞塞尔(1745-1818)在1779年试图给这个虚数一个直观的几何解释,并首次发表了他的方法,但它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注意。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1806年发表了虚数的图像表示,即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表示。同样,虚数也可以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对应于实数A的点A取在水平轴上,对应于实数B的点B取在垂直轴上,并且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穿过这两个点,它们的交点C表示复数A+Bi。像这样,点对应于复数的平面称为“复平面”,后来也称为“高斯平面”。1831年,高斯用实数数组(A,B)表示复数A+Bi,并建立了复数的一些运算,使得复数的一些运算像实数一样具有“代数性”。他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复数”这个术语,并且还结合了两种在平面上表示同一点的不同方法——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它统一为两种形式的代数表达式和三角表达式,表示同一个复数,并把数轴上的点扩展为实数一一对应,把平面上的点扩展为复数一一对应。高斯不仅把复数看作平面上的一个点,而且把它看作一个向量,并利用复数和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阐述了复数的几何加法和乘法。在这一点上,复数理论是相对完整和系统地建立。

经过许多数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复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在数学领域徘徊了200年的虚数才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的虚数不是空的。虚数成为数字家族的一员,因此实数集合扩展为复数集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数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数学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证明机翼升力基本定理也有重要作用。它显示了解决大坝渗流问题的能力,为大型水电站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数学的故事: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在原始公社末期,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之后,数量和形状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刻有1234个符号。到原始公社结束时,书写符号已经开始取代打结的绳子。

Xi半坡出土的陶器,有一个由1-8个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100个分成正方形的小正方形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础既圆又方。为了画一个圆,做一个正方形,并确保它是直的,人们还创造了测绘和测量工具,如量规,力矩,路线,绳索等。据《史记·夏记》记载,这些工具已经被于霞用于治水。

商代中期,甲骨文中产生了一套十进制数字和符号,其中最大的是30000。同时,殷人用了60个名字,包括甲子、乙丑、丙寅和丁卯,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来纪念60天。到了周朝,以前用阴阳八卦图表示的八种事物发展成64种图形,代表了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笔书such经》提到了西周早期用矩来测量高度、深度、宽度和距离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了钩3、钩4、弦5和圆等钩形的环矩。《礼记·内则》提到,西周的贵族子弟从九岁起就要学习数数。他们必须接受礼仪、音乐、射击、控制、写作和计数方面的训练。作为“六大艺术”之一,数字已经成为一门特殊的课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计算被广泛使用。十进制被用于计算符号,这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期间,测量数学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数学中得到了相应的改进。

战国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关于正确名称和某些命题的争论与数学直接相关。著名专家认为,抽象后的名词概念不同于它们最初的实体。他们提出“矩不是正方形,规则不能是圆形”。他们将“大的”(无穷大)定义为“大而无外”,将“小的”(无穷小)定义为“小而无内”。他还提出了“一英尺的价值、半天的价值和永恒的价值”等命题

然而,墨家认为名称来源于事物,名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深度反映事物。墨家给出了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正方形、平面、直线、次(切线)、终点(点)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见方"的命题,提出了"非一半"的命题来反驳它:如果一条线段被无限分割成两半,必然会有一个"非一半"不能再分割,这个"非一半"就是一个点。

著名的命题讨论有限长度可以分成无限序列,而墨家的命题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著名学者和墨家对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探讨,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萌芽山山城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萌芽山位于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萌芽村七组,山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两侧地势稍高,东西两侧则较低凹,因此峰顶形似鞍桥。主峰海拔304.2米,山顶地面平坦,四周则峭壁林立,巍峨险峻。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在主峰上发现一座山城,认定为高句丽时期所建。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丹东市直文物普查工作队对其进行了重新调查。2015年,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博物馆)考古科再次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测绘。

萌芽山城平面呈长方形,分为主城和瓮城。北面为主城,北、东、南三面以山险为墙。长40米,宽20米,面积800平方米。西面城墙为干石垒砌而成,现已坍塌;存高1米,存宽0.5米。山顶地势平坦,惟中央有一块巨石,近年来,有人在此用红油漆书写篆书“寿”字,风吹雨淋,字迹已显斑驳。瓮城呈长方形,南北长30米,东西宽10米,面积300平方米。墙体以干石垒砌而成,存高1米,存宽0.5米。在南侧墙体内有一座烽火台,现已坍塌,存高1.5米,存宽1米。西侧有一门,宽约2米,应为山城的正门。站在山顶远望,视野极佳,西南可见鸭绿江蜿蜒西去,直奔江口;东可见虎山长城巍然耸立,遥相呼应。

萌芽村:萌芽村。

展开阅读全文

萌芽时代的基因技术用理智指导行动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遗传特征被破译了,但困难的工作刚刚开始。现在需要的是认识基因组的30亿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国际人类基因组项目(HGP)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现在,这一长串的字符都储存到了计算机里。

可能共有近3万个基因,像单个的词语一样分散在遗传物质的长链上。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属于已知。在这些基本遗传物质的帮助下,细胞生成了不同数量的蛋白质。也许是25万种,也许更多。

介绍遗传物质已被测定的序列

人体正是以此生成了肌肉和大脑,控制生长,引导神经搏动。联邦教育研究部证实,周一(译者注:4月14日)将在华盛顿介绍已确定的人体基因排序。

现在面临的任务一点不比破解细密编织而成的生命网络更轻松。类似的“蛋白质组”项目已经小规模展开。来自柏林马科斯-戴尔布吕克中心的彦斯·莱西教授在谈到遗传本质之间的关系时说:“基因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复杂,也许从原则上来讲我们根本无法掌握它。”

研究成果免费在网上公布

正如名为“基因时代”的项目中自动排序仪所遇到的困难一样,目前的任务相当艰难,绝不是眨眼之间就能自动解决了的。

特别是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制药工业将从中受益。研究人员希望在基因及蛋白质的帮助下了解人体内的运作,以解释心脏病,血循环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起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病人的基因有针对性地研制药物,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将比较小或根本没有。

彻底改变人类是不可能的

柏林著名的生物学家彦斯·莱西说,针对器官中“简单而明显的错误”进行直接的基因修正是最容易的。莱西列举了血友病的例子,唯一的一项基因突变阻碍了血液凝固。“看上去对此进行修理是可能的。但这与对一个系统进行完善甚至完全重组是截然不同的事。”

与此不同,几乎其它所有遗传疾病的形成都有许多基因参与。因此,国家伦理委员会的成员莱西提醒人们不要对生物技术抱有过高期望。他说:“典型的疾病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从原因推断出影响。”这位生物学家坚信,不可能将人类进行“重组”。虽然即使是门外汉也能为一把一流的小提琴更换断了的琴弦,但只有大师才能对整个乐器进行加工和完善。“而假如人们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事物,最可能发生的事却是,将其彻底搅成一锅粥。”

1967年诺贝尔和化学奖得主,来自德国哥廷根的曼弗雷德·埃根教授说,虽然目前基因组已得到破译,但人们对所有这一切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 他期待着生物技术会取得巨大进步。这位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所长补充道:“人类应当用理智指导行动。在我看来,治愈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就是理智而丝毫不需要顾虑的行动。”

DNA发现50年

基因排序完成恰好正值DNA结构发现50年。1953年2月28日上午,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分子的立体构造。埃根说:“他们俩人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也就是分子生物学。”两位年轻的科学家为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分子发现50年后的今天,他们可以在屏幕上查阅到大约32亿4千2百万个基因序列。

展开阅读全文

老人要要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延年益寿就要做好养生功课,其实治病养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老年人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对待疾病就是要釜底抽薪,老人要要把疾病扼杀萌芽阶段

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仅是心脏和脑血管的疾病,严格来讲,它是一种动脉疾病,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是动脉硬化,血管失去弹性;

二是血液粘稠,血液中有凝块存在。

动脉血管是富有弹性的,年龄的增长或血管构成原材料的缺乏,以及动脉壁上的沉积物,都会导致血管硬化失去弹性,同时,血管中过多的甘油三脂、胆固醇和糖分大量堆积,造成血液粘稠,血流速度缓慢。为了保证血液能及时将养分送至全身的各个细胞,身体就必须提高血压,以保证正常的血液流速,高血压就产生了。特别是血管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时,它在运输胆固醇的过程中,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阻塞血管,使血管通过能力变小,同时造成动脉血管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是渐变的,其发展过程我们大多没有感觉。等我们有感觉了,动脉血管已经被栓塞得差不多了。这时,人们才匆忙去医院手术。如果堵在心脏,就会放支架或搭桥,但暂时缓解了这处栓塞,其它地方栓塞照样还会发生。更可怕的是,血管中的斑块可能会脱落,被血液带到心脏或大脑这样重要的器官。到了心脏,就会发生心梗,到了大脑,就形成脑梗,很容易偏瘫甚至死亡。血管的硬化,还会造成脑血管的破裂,发生脑溢血,死亡率和残疾率非常高。

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防病于未发才是至关重要的,等事情发生了再去处理,往往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遗憾。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首先要注意补充充足的营养素,提供血管新陈代谢的材料,使得血管不会轻易发生硬化(如蛋白质、维生素E、C和多种矿物质)。同时注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限制饱和脂肪酸,如坚果类的食物、深海鱼和冷榨的橄榄油。其次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食物纤维的摄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此外,也可辅助摄入新洷康天然水蛭素,促进机体微循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这句足以体现人体疾病重于防治而并非有病才去治。

展开阅读全文

该如何争取把先心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往往给患儿和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该如何争取把先心病消灭萌芽状态呢?

胚胎在母体内形成2周时,心脏发育开始,约在第4周即有循环作用,到第8周心脏外表已有心房、心室形成。在胚胎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任何影响心脏发育的内在或外在因素都能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障碍,从而形成各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类,而环境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母亲在妊娠早期(尤其在3个月之内)患过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或是在怀孕早期接触大量放射线,因营养不良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以及药物的影响(如孕妇服用抗癌药、抗癫痫药及安眠药等),这些因素均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都有可能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另外,如果怀孕前三个月孕妇接触室内污染物较多,胎儿也极易发生先心病。

因此,为预防先心病,准备做妈妈的妇女应注意避免上述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减少小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另外,现在医学中高分辨率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在胎儿时期就将部分先心病诊断出来,一般4个月以后就可以对高危胎儿进行胎儿心脏检查,避免患有严重先心病患儿的出生。因此专家提醒孕妇一定要做好产前筛查。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儿童肥胖当心冠心病萌芽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肥胖当心冠心病萌芽,心血管疾病为成人头号杀手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15岁以下儿童的第三位杀手。

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亨利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撰文指出,胆固醇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实从儿童期即已开始,现在应当考虑需从几岁起即开始监测血清胆固醇水平。

心血管疾病为成人头号杀手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15岁以下儿童的第三位杀手。

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固然重要,但随着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泛滥,例如进食过多、缺少运动、吸烟等,儿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儿童超重与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危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实,早在1953年,病理学家就在平均年龄22岁的阵亡士兵心脏中发现很高比例的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多,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亨利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撰文指出,胆固醇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实从儿童期即已开始,现在应当考虑需从几岁起即开始监测血清胆固醇水平。他引用了最近发表的两项有关儿童和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的研究结果。

这两项研究明确指出,即使在四五十岁不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已经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开始了。一旦出现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等,应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警惕,帮助他们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及肥胖,如已经肥胖则应科学地减轻体重,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对肥胖儿童应尽早开始监测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

目前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建议,应从20岁开始常规监测血清胆固醇水平,但亨利博士建议应考虑是否更早开始。他指出,在儿童期即开始评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血压等,花费很少,但收益较大,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看,鼓励和教育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庆幸的是,只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由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逆转。亨利博士等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减轻体重和体力活动可以明显减少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在高危人群,体重减轻7%和每日步行半小时可使患病风险减少50%。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

1960 年在山东莒县和 1973 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 4,500 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符号。有人释为“旦”字。这个字上部的“○”象太阳,中间的“□”像云气,下部的“□”象山有五峰,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紧接着说,“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这段话的意思是,羲仲在□夷□(汤)谷之地,专事祭祀日出,以利农耕。山东古为东夷之域,莒县、诸城又处滨海之地,正是在这里发现了祭天的礼器和反映农事天象的原始文字,这与《尧典》所载正可相互印证。《尧典》虽系后人所作,但它反映了远古时候的一些传说,当无疑义。

《尧典》还说,一年有 366 天,分为四季,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阴阳历)的基本内容。《尧典》中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四句话,说的是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这里提到的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季节。

从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著的天象作为标志。《夏小正》除注意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昏中星”)以外,还注意到黎明时南方天空恒星(“旦中星”)的变化,以及北斗斗柄每月所指方向的变化,比《尚书·尧典》有所发展。

夏朝的末代几个皇帝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字,这证明当时已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  )作为序数。

在殷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排比,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 30 日,小月

29  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

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如“癸酉贞:日夕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 “旬壬申夕月有食”,“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等(图 1 记述新星的甲骨片,甲骨卜辞中的新星

纪事)。 比甲骨文稍晚的是西周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仪。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诗·小雅》中的这段话,不但记录了一次日食,而且表明那时已经以日月相会(朔)作为一个月的开始。一些人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 776 年,也有人认为发生在周平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 735 年。《诗经》中还有许多别的天文知识。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他列举的四件事中,有三件都出自《诗经》,那就是“七月流火”、“三星在户”和“月离于毕”。《诗经》中还记载了金星和银河,以及利用土圭测定方向。如果认为《周礼》也反映西周的情况,那么,在西周时代应该已经使用漏壶记时,而且按照二十八宿(见三垣二十八宿和十二次来划分天区了。到了西周末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初具规模了。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