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远古

远古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远古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远古问题。

分享

浏览

4448

文章

64

镇远古镇在哪里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位于长江水系上游和贵州东南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诉说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说化石可以做远古的“日历”?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涨潮落,无不对生物的外壳、骨骼等的生长产生周期性的影响,这些硬体部分以生长节律特征来表现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成为远古的“日历”。

生物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涨潮落,无不对生物的外壳、骨骼等的生长产生周期性的影响,这些硬体部分以生长节律特征来表现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成为远古的“日历”。

造礁珊瑚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体内的虫黄藻分泌钙质,骨骼会不断往上堆积。这个堆积速度白天快晚上慢,所以每过一天,就能形成一条细细的生长纹。由于季节的温度变化也会影响生长速度,珊瑚的钙质堆积又会出现周期性疏、密排列的变化,在化石上体现为生长环,每一个生长环代表一年。珊瑚化石的生长纹和生长环,就记录了岁月的变化。

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韦尔斯发现,约3.8亿年前的日射脊板珊瑚的年生长环上约有400条生长纹,就是说中泥盆世每年差不多有400天。韦尔斯还进一步列举了古生代的生长纹数据:4.5亿年前412条,3.3亿年前398条,3亿年前390条。这些数据表明地质时代越新,每年天数越少,证实了地质历史中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慢的规律。据计算,寒武纪每天为20.8小时,泥盆纪每天为21.6小时,石炭纪每天为21.8小时,三叠纪每天为22.4小时,白垩纪每天为23.5小时,直到现在一天为24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远古植物都有根、茎、叶吗?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从目前的化石记录来看,中泥盆世具有真正根系的植物并不多见,到了更晚时期,复杂而深度延展的根系才在植物界中变得广泛起来。可见,直到早、中泥盆世,古植物才与现生植物一样,已经完全具备了根、茎、叶的分化。

植物首次登上陆地之后,逐渐具有了功能完善的根、茎、叶等器官,但这些器官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茎是所有陆生植物都必须具备的器官。因为茎中隐藏着维管束组织,而维管束不仅是陆生植物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通道,还是植物的支撑器官。陆生植物如果没有维管束,就相当于人没有血管一样。任何一种陆生植物,从最古老、最原始的种类,到今天各种复杂、高等的植物,都具有茎。茎因此成为陆生植物最早出现、最不可缺少的植物体器官。

叶是植物用来呼吸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通过叶子中的叶绿素,植物可以将水分、二氧化碳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早期陆生植物并没有叶子,而是利用茎干表面的气孔进行呼吸,也通过茎进行光合作用。一般认为,陆生植物的叶由茎演化而来。

根的出现要复杂一些。根的主要功能有两个,分别是将植物固着在陆地上,以及从土壤中吸收水和营养成分。最早的陆生植物并不具有真正的根,而仅具有大部分都暴露在空气中的假根(有时被称为“气生根”,字面意思就是暴露在空气中的根)。假根依靠细小的根毛来固定植物体,一般都长在矮小的、相对原始的草本植物上。随着植物体形不断增大,需要有更加稳固、更加粗壮的根系才能保证植物体自身的支撑与营养吸收。相对而言,植物的根并不容易保存成为化石,中国云南早泥盆世的地层中的一种特殊埋藏的工蕨植物化石为人们展示了最古老的植物根系,这种工蕨植物可能是半水生的,植株整体不高。

到了中泥盆世,陆生植物演化出了复杂的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的化石记录来看,中泥盆世具有真正根系的植物并不多见,到了更晚时期,复杂而深度延展的根系才在植物界中变得广泛起来。可见,直到早、中泥盆世,古植物才与现生植物一样,已经完全具备了根、茎、叶的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光遇远古战场中央冥想在哪里?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冥想位置在墓土最后一张图,大花左方高立的石碑下面。在游戏中,玩家将化身“光之后裔”,承载着先祖的意志,与好友携手,在天空王国的奇妙大陆上,展开一场充满奇遇的冒险。

《光·遇》是由游戏制作人陈星汉及其团队Thatgamecompany开发的社交冒险游戏,国内由网易游戏代理运营。冥想位置在墓土最后一张图,大花左方高立的石碑下面。在游戏中,玩家将化身“光之后裔”,承载着先祖的意志,与好友携手,在天空王国的奇妙大陆上,展开一场充满奇遇的冒险。

游戏中自由的云海翱翔非常畅快,精美如画的世界也让人难以自拔,充满创意和感动的社交系统则会让人真正的爱上这款游戏。在《光遇》中,操控的精确性要求被大幅度弱化了。当然,创新的操作方式一开始必然不会尽善尽美,简洁操控仍需要一些适应和学习时间,有时视角的转换控制难以让人满意。

在《光遇》中,可以看到陈星汉仍然超前和大胆的游戏理念,并不仅仅将游戏定义为简单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为精神提供慰藉、疗愈和启发性价值的媒介。《光遇》在主题上不仅是爱、给予,更将各个作品的理念加以统合,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旅游攻略镇远古城镇有什么好玩的及交通门票住宿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接下来这篇指南将给大家带来镇远古城镇景点、交通门票住宿攻略。

操作方法

1

镇远古镇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古民居、古巷道、周达文故居、石屏山等,是远近闻名的古镇,每年都有超过数十万的游客前来。

2

镇远古镇的交通还是比较便利的,我们可以乘坐专门的旅游巴士前往景区,也可以选择乘坐出租车前往景区。

3

还有就是镇远古镇的门票问题,很难相信,镇远古镇是免门票费的,而且是全天候开放的景区。

4

最后就是镇远古镇的住宿,在这里有许多的全国连锁酒店,而且住宿环境较好,价格也比较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火星北极附近发现远古时期冰层遗迹,深埋地下2公里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美国地质协会网站上发布的相关新闻公告,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火星北极附近地下一英里处发现了一个埋藏的古代火星冰遗迹。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火星轨道参数的变化和长期以来的轴向倾斜对火星极地冰盖的膨胀和收缩产生了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使用了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的“SHARAD”数据。SHARAD设备可以通过火星表面发送雷达波,最大深度为火星表面以下1.5英里(2.4公里)。

相关研究报告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公报》(GRL)上。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埋藏的冰层代表了火星上古代气候变化的记录,就像地球上的树木年轮让我们能够追踪过去的气候变化一样。对这些地下冰层的形式和组成的分析将有助于科学家判断古代火星上是否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

研究小组在雷达数据中发现火星表面下有沙子和水冰的混合物,水冰含量高达9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如果所有这些水冰融化,将足以在火星上形成一个至少1.5米深的全球海洋。事实上,除了北极和南极的冰帽,这些水体可能是迄今为止火星上第三大水资源储藏地。

德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UTIG)的博士生斯特凡诺·内罗齐是相关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指出:“一开始我们没想到会在这里找到这么多水。这几乎将使它成为仅次于极地地区的火星第三大水资源储藏地。”

同时,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也得到另一项独立研究结果的支持。这项研究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采用重力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相关论文也发表在《GRL》杂志上。

沙子和水冰层

关于这些水冰的起源,研究人员怀疑是火星上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在火星极地地区逐渐积累的水冰物质。每次火星的整体气候变暖,以前存在的冰帽就会停止生长,开始收缩,并被灰尘覆盖。覆盖在上面的沙子和灰尘的存在,反过来,客观上保护了冰层免受太阳辐射和越来越薄的火星大气的影响。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火星上存在冰河时代,这是火星轨道参数和旋转轴参数变化的结果。在过去5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火星的红黄交角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当火星的红黄交角变小甚至接近零时,太阳将直射火星的赤道,极地地区的温度将下降,冰盖将开始增长。然而,随着黄红交角的增加,极地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极地冰盖开始收缩和退缩,甚至完全消失。

直到最近,科学家们还认为古代火星冰盖已经完全消失了。然而,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古代冰盖可能幸运地保存在火星表面下,以灰尘和冰粒的形式存在于火星表面下的地层中。

杰克·霍尔特是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的教授,也是最新研究的合著者。他也是斯蒂芬诺·德·内罗斯的医生顾问。他说,这项研究揭示了火星极地和中纬度地区之间水和冰交换的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见解。在此之前,科学家通过SHARAD雷达的相关数据发现,水冰成分广泛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地下。霍尔特指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冰原中封存的水总量几乎与所有已知埋藏在火星低纬度地下冰原中的水体总量相同,而且两者的年龄基本相同。“对火星过去气候历史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火星历史上是否有过可居住的环境。

斯特凡诺·德·内罗斯说:“如果火星上要存在液态水,了解世界上有多少水以及火星极地地区有多少水是非常重要的。你可能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所有环境条件,但如果大多数水体被锁定在极地,赤道地区的水资源将会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家发现远古耀斑痕迹,类太阳风暴恐再爆发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地质学家在格陵兰冰中发现了强烈太阳耀斑痕迹,这发生在公元前660年左右。科学家提醒说,耀斑造成的风险被低估了,人们应该加强防御。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莱蒙德·穆斯切尔说:“如果那场太阳风暴现在发生,可能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的发现表明,今天类似风暴的可能性被大大低估了,我们应该找到更好地预测和预防此类灾难的方法。”

据报道,太阳耀斑是一种强烈的太阳活动。太阳会周期性地闪烁,以可见光、热和x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强大的闪光将“穿透”地球的磁屏蔽,摧毁无线电通信系统和卫星运行,并对在国际空间站或在轨道上工作的宇航员的健康构成威胁。

1989年3月,一次太阳耀斑导致加拿大大部分电网瘫痪,造成1320万美元的损失。类似的事件发生在2003年11月,当时一个X45级的火炬在瑞典造成了几个小时的停电。根据该报告,历史上最大的太阳耀斑是1859年9月的“卡灵顿事件”,该事件在90秒内烧毁了10,000多台变压器,导致加拿大魁北克停电9小时。根据美国宇航局最近的预测,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约为12%。

展开阅读全文

引导远古海洋生物上岸的不是肢体的进化,而是眼睛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一些科学家说鱼进化成陆地生物的主要原因是视觉,而不是机动性。

西北大学的研究员马尔科姆·A·麦克弗和克莱门特麦肯纳学院第五联合学院的研究员拉斯·施米茨研究了鱼类化石。他们从岩石中发现,在古代海洋生物登陆之前,他们眼睛的大小已经增加了两倍。这表明视觉在进化的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推测,因为光在陆地上比在水中传播得更远,所以大眼睛在水中不起作用,而且眼睛尺寸的增加更能证明视觉是进化的驱动力。麦克弗和施密茨说,将要进化成陆地生物的鱼用它们的眼睛在岸上寻找食物。

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比鱼类早5000万年到达陆地。因此,对于那些原始的鱼来说,陆地可能有丰富的食物但却很遥远。几百万年来,许多鱼进化出更好的眼睛和四肢,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视力的提高也会导致大脑体积的增加。在水下,视觉是最弱的一面,大部分脑力都用于处理快速反应。在陆地上,看得更远可以更早地计划和制定战略,并且可以促进对自己的前瞻性理解,即考虑各种结果从而展望未来的能力。

蝌蚪工作人员从西北大学编译,翻译土豆同学,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神秘的远古文明谜团重重,盘点世界9大谜底何时能解?

全文共 309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人类在了解自己过去的事业上让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倾注了多年的心血。回顾人人类历史,我们目睹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起起伏伏与不断变迁,人类发展的足迹一直重复着建设和毁灭的路径。但迄今仍有许多远古文明让世人无法解释,难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世界9大未解之谜吧。1、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许多埃及历史学家认为位于吉萨金字塔旁边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已有4500年的历史,但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并不是它的真实年龄。擅长天文学研究的比利时土木工程师罗伯特・鲍维尔称,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在古埃及远古文献中无从考究,无论是雕刻在墙壁上的古埃及文字,还是通过其他形式记载的远古资料都没有相关的记载。

狮身人面像究竟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呢?约翰・安东尼奥・韦斯特指出,其底部出现侵蚀风化迹象,这只可能是底部长时期暴露于雨水气候。但是在沙漠中部从何而来的长期雨水天气呢?

但是在10500年前,现今古埃及沙漠地区曾拥有很多的降水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狮身人面像的历史将提前至10500年前,早于古埃及文明的出现。随即又引出新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谁要建造这样的庞大建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埃及历史学家称,很可能狮身人面像的整体外型是自然风化侵蚀形成的,主要是风沙侵蚀的结果。当时埃及人可能发现到这块巨大的石头非常像一只猫,便在侵蚀风化的基础上雕刻成狮子的形状。2、亚特兰蒂斯

目前有许多关于亚特兰蒂斯具体位置的理论和说法,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描述中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美丽、技术先进的岛屿,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70年。

但是在柏拉图对于亚特兰蒂斯的具体位置描述得十分模糊。许多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并未真实存在过。而相信它存在的人们一直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搜寻。埃德加・凯西的一则著名预言称,亚特兰蒂斯位于百慕大群岛(北大西洋西部群岛)附近,1969年,几何石质建筑发现于比米尼岛,一些人认为这验证了凯西的预言。

还有许多关于亚特兰蒂斯位置的说法,比如:亚特兰蒂斯位于南极洲、墨西哥、英国海岸,以及古巴海岸等。3、纳兹卡图案

著名的纳兹卡图案发现于秘鲁利马以南200英里的沙漠中,其中一个清晰的图案大约长37英里,宽1英里,这些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奇特巨型图案令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些图案的线条非常笔直,一些线条彼此平行,更令科学家们吃惊的是,这些图案从空中观看时非常像远古飞行跑道,埃利希・冯・丹尼肯在自己的书中《上帝的战车》暗示这些图案很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跑道。

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图案在地面上,如:猴子、蜘蛛、蜂鸟等。令人们费解的是,为什么要绘制如此庞大比例的图形,这些图形只有从空中才能进行观看。它们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一些人认为它们与天文学有关,还有人将这些图案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目前,最新的观点认为这些图案指示着宝贵的水源。但事实上,以上的观点都没有确切的依据,迄今没有人真正揭晓其中的谜团。4、日本海底废墟

在日本冲绳以南20-100英呎深的海底竟然存在着像谜一般的远古建筑体,很可能这些建筑源自数百年前。科学家将它称为“失落的文明”,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研究员却猜测这种大型、有序排列的建筑很可能源于自然形成。

弗兰克・约瑟夫在一篇名为《亚特兰蒂斯的浮现》文章中写道:“在第二年的夏末,另一位潜水员在冲绳海域震惊地发现海底竟存在着巨大的石质拱形门或通道,这些远古建筑石质雕刻风格与美洲印加文明古城遗址有着相似之处。”

这很可能是人为远古建筑,其中一些建筑包括铺平的道路和十字路口,大型祭坛,通向广阔广场的梯状台阶,以及类似路标塔一样的双塔特征拱顶建筑。考古学家称,如果它是一个沉入海底的城市,那么它将非常庞大。5、古巴沉没的城市

2001年5月,一支由高级数码通讯机构带领的一支探测小组绘制出古巴海域的海底地形图,然而声纳技术却揭示了一项令研究人员惊诧的发现:在大约2200英呎范围的海底区域,一些石质建筑以有规律的几何形状堆积着,看上去非常像一个城市的废墟。

该探测小组成员保罗・温兹温格说,“自然界不可能形成如此匀称外形的建筑物,很显然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判断它究竟是什么。”

莫非这是沉没于海底的远古城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对这处海底考古遗址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参与了后续的相关探测研究。

2003年,一个微型潜艇对这处海底遗址进行了探测,高级数码通讯机构的波林娜・齐利特斯基称,这处海底神秘遗址看上去像一个较大的远古城市中心,然而在我们得到相关的证据前不能轻易地做出判断结论。6、发现美洲之谜

著名航海探险家克里斯多弗・哥伦布曾声称自己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但事实上他可能并不是第一位登陆美洲的人。在哥伦布之前曾有许多人抵达到美洲大陆,甚至还在此定居下来。

在哥伦布之前就有美洲土著居民在此生活数百年,此外,还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其他文明曾到达过美洲大陆,在美国和墨西哥境内曾发现过古代希腊和罗马钱币和陶器;在墨西哥发现伊西斯和掌握阴府之神的雕像,在美国大峡谷里发现了古埃及的文物,这种远古物品的历史均早于哥伦布登陆美洲的时间。

此外,美洲大陆还发现远古希伯来人和古代亚洲人造器皿。美洲本地的一些传说故事中曾讲述了从遥远大陆来访者的离奇经历。这些故事也暗示着这可能都是真实的事情。摆在考古学家眼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们对于古代航海旅行勘测文化了解甚少。7、利莫里亚文明之谜

传说中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几乎与亚特兰蒂斯相齐名,依据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传说故事,利莫里亚文明是在太平洋上类似“伊甸园”的热带岛屿。

岛上生活着许多美丽的动物,数千年以前,它带着未解之谜沉入印度洋海底。像亚特兰蒂斯一样,多年以前科学家对于利莫里亚是否存在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8、美国大峡谷中的埃及宝藏

1909年4月5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公报》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探险美国大峡谷:不同寻常的发现暗示古代大峡谷人来源于东方埃及”的文章,依据文章指出,这次探测由史密森氏学会资助,在美国大峡谷里发现了大量的远古埃及器皿。如果得到证实,关于美国大峡谷的历史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这篇文章中声称发现了象形文字、铜制武器和工具,埃及女神的雕像以及木乃伊尸体。虽然这项发现当时引起了轰动,但是关于这项发现仍是一个谜团,人们认为该项研究需要证实其可靠真实性,因为在此之前从未发现这里蕴藏着古代埃及的宝藏。此前几支峡谷洞穴勘测小组也是空手而归。

探险家大卫・哈彻・奇尔德雷斯说,“是否这只是一场恶作剧?我们不能不否认这很可能是媒体精心策划制造的闹剧。

但是,在这篇头条文章的开头内容中有史密森氏学会这样的权威机构的支持,并以数页的内容详细讲述了此次发现的过程,让人们很难相信这仅是空穴来风。”该发现的支持者们声称,这处遗址已被列入受限制区域,所有的文物都进行了妥善保护。9、美洲幽灵洞木乃伊

1940年,考古学家夫妇西德尼和乔治・惠勒发现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幽灵洞”中发现两具神秘木乃伊,这两具木乃伊尸体是被席子包裹着的,一具掩埋得深一些,另一具掩埋得浅一些,尸体已出现部分干瘪(头部和右肩)。此外,惠勒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在洞穴里共挖掘发现67件远古器皿。这些远古器皿被送到内达华州博物馆进行检测,发现它们距今有1500-2000年的历史。

54年之后,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家欧维・泰勒使用质谱分析方法对其中17件远古器皿和木乃伊尸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具木乃伊尸体的历史可追溯至9400年前,这要早于之前任何发现的北美洲木乃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两具木乃伊具有高加索人的特征,与日本阿伊努人有相似之处。但目前科学家尚未掌握权威性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从远古生物、大象和老鼠说起癌症为什么会存在?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癌症是死亡的同义词,它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吞噬着无数年轻患者的生命,折磨着我们亲人晚年的生活。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癌症存在?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进化是肿瘤行为的核心。通过了解癌细胞进化的原因,科学家可能会找到治疗癌症的最新方法。

为什么癌症存在?来自古代生物,大象老鼠

癌症可以追溯到7亿多年前。

为了找出人类患癌症的原因,我们回到古代进行研究。大约7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永久性的变化。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几十亿年里,单细胞生物占据了整个地球。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单细胞开始结合在一起,导致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多细胞生物有许多优点。细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数万亿个细胞的组合使我们能够拥有复杂的身体结构,比如人脑。

但是成为一个多细胞生物也要付出代价,其中之一就是癌症!当多细胞体出现问题时,肿瘤细胞失去感知周围环境和与附近细胞合作的能力,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并逐渐失去功能,在体内持续扩散和生长,破坏器官功能并最终导致死亡。

起初,癌细胞的行为像吵闹的婴儿,忽略了其他细胞在它们周围努力工作的事实。癌细胞不会恢复正常工作模式。它们像原始单细胞生物,具有原始细胞的某些特征,如肠道内壁和其他部位的细胞。正常情况下,它们都在原地工作。然而,当身体癌变时,这些细胞会像单细胞生物一样移动和扩散。

人类的DNA承载着古代单细胞的遗产。

当早期的多细胞生命进化时,一些细胞不得不放弃独立增殖并专注于其他任务。在每一个多细胞生物的遗传密码中,都有关于如何独立和无限期分裂的信息,就像单细胞的祖先一样。

然而,大多数时候这种信息被抑制,只有一些细胞可以被重新激活,开始增殖和独立于其他细胞分裂。

为什么癌症是一种持续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

如果癌症从复杂生命的开始就存在,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抵抗癌症的能力?

答案是大多数癌症发生在生育期之后——有机体将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这意味着在晚年易患癌症的遗传基因也可以传给后代。

癌症隐藏在进化过程中。对于癌症来说,进化并不是完全放松的。我们的身体有许多预防癌症的策略。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有TP53肿瘤抑制基因,这是防止细胞异常增殖的关键基因之一。例如,鲸鱼和大象等动物尤其擅长抑制癌症。

令人惊讶的是,由于癌细胞的体积很大,人们认为动物体内的细胞越多,致癌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科学家希望将鲸鱼和大象对癌症惊人的抵抗机制应用到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这一机制与TP53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密切相关。鲸鱼和大象比大多数多细胞生物拥有更多的TP53基因拷贝。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从大象体内分离TP53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并将最终使用这种方法成功抗癌。

人口文化可能影响癌症

如果癌细胞一直潜伏到人类生殖年龄结束,但在绝经结束后癌症的可能性不会显著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祖母假说”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现象。老年妇女在抚养他们的孙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他们的孙辈提供生命支持。因此,进化选择一直在促进癌症抑制基因在绝经后继续存在。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能应对癌症,对治疗的反应也更好。

老年女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可能是她们长寿和抗癌的原因之一。

进化生态学启发下的治疗方案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人体的进化是持续的,对癌症的研究也必须改变它的计划。

早期对前列腺癌的研究表明,受进化生态学启发的治疗方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森林的比喻用来解释这一点:森林中失控的老鼠代表人体中的癌细胞。如果猫头鹰进入这片森林,只有那些生活在远离开阔地带的老鼠才能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它们的后代避开猫头鹰。

癌症治疗可以消除大多数癌细胞,而剩余的癌细胞就像森林中的老鼠,最容易繁殖,对治疗最有抵抗力。如果我们把蛇引入森林,躲藏的老鼠将失去它们的优势。在蛇和猫头鹰捕食者的共同作用下,老鼠很可能被消灭。

森林掠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应用于癌症治疗。例如,我们可以首先使用免疫疗法来治疗癌症。一旦我们抑制了肿瘤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就可以引入一种额外的方法——化疗,并最终消除恶性肿瘤细胞。通过了解癌症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癌症的新疗法。

为什么癌症存在?来自古代生物,大象和老鼠

展开阅读全文

远古最可怕的巨蛇是怎样的?揭秘远古最可怕的三大巨蛇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在远古时期最凶猛,最凶残的巨蛇是什么蛇吗?而且这蛇不属于蟒蛇科,其中泰坦巨蟒使我们已知的最大蟒蛇。关于蛇类的记录,如今我们已经有很多了,但是远古的凶猛的射大家了解多少呢?小伙伴们有没有听说过沃那比蛇呢?可以说这是远古时期最为凶残的蛇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下远古时期最可怕的三大巨蛇。一、沃那比蛇(远古第一巨蛇)

沃那比蛇又名沃纳姆比蛇,是远古时期非常巨大的一种蛇类,不属于蟒蛇科,属于已灭绝的巨蛇科。沃那比蛇主要生活在冰河期澳洲南部,它们可能与最早的澳洲人类先民打过照面,体长也有5—6米。沃那比蛇的名字得名于澳洲中部内陆的虹蛇沃那比,它是传说中最古老、最凶暴的一条虹蛇(堪比魔兽中的上古巨龙“死亡之翼”),栖息在著名红色巨岩“乌鲁鲁”之下的地底深处,谁要是弄脏了泉水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科学家推测,真实的沃那比蛇当年就曾埋伏在澳洲内陆宝贵的水源附近,伺机偷袭前来饮水的袋鼠等有袋类动物,同时也可能伤害到人类儿童。澳洲内陆原住民文化中有不让儿童独自去水边的禁忌,或许正是源自这种古老的威胁

然而,真正遭受灭顶之灾的却是巨蛇。大约5万年前,沃那比蛇和澳洲所有体重100千克以上的大型动物接连消失了,目前还不能断言人类是否该对此负全责。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存活了7000万年的巨蛇科血脉就此断绝,而人类对大蛇的敬畏仍远远没有结束。

沃那比蛇最初是于澳洲的纳拉寇特洞穴国家公园发现,是在澳洲发现的第一种已灭绝的蛇。其名字是取自当地澳洲原住民传说在梦世纪的一种蛇。这种蛇称为彩虹蛇,一般被指是创造了澳洲的主要景色。

沃那比蛇似乎是一类埋伏的掠食者,会将猎物紧缠至死,而不是使用毒素。它们的头部非常细小,故猎物的大小也应有限。巨蛇科的其他物种于约5500万年前从其他地方消失,但在澳洲的却继续生存演化。沃那比蛇是最后生存的巨蛇科,一直到5万年前才消失。

沃那比蛇生存在更新世的冰河时期,栖息在水池边阳光充足的地方。这种巨蛇会伏击袋鼠、沙袋鼠及其他来喝水的猎物。故此,澳洲原住民传统上不容许孩童到这些地方玩耍,只可由成人陪同才能到这些地方。二、印度古裂口巨蛇

印度古裂口蛇是在西印度发现的一种上白垩纪蛇。它是在拉米塔组中发现的化石,化石正在缠绕着蜥脚下目恐龙的蛋及幼体。可见它们是猎食幼生蜥脚类恐龙。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GSI/GC/2901–2906包含了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及下颚、分成5组共72节的泄殖前脊骨及肋骨。它们都是在古吉拉特邦德霍里邓格里村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中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估计全长约3.5米。头颅骨两侧有一长方形的开孔,孔内有与耳朵相连的脑神经。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称为三叉孔,当中有控制颚骨的脑神经。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是原始蛇的特征。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肌肉。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这些都是巨蛇科共有的特征。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蛇般,没有像蚺科、蟒属及新蛇总科的大裂口。故此,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现存裂口较窄的蛇,如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及筒蛇属等,都只会吃细小的动物,包括蚂蚁、白蚁幼虫、环节动物、蚓蜥及无足目等。它们的颞骨很短,方骨阔而短,可知其裂口很窄。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闪鳞蛇属。不过它们的肌肉强壮,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由此可见,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而非一种祖征。

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其他的蛋可能过大,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爬行类的蛋。三、白垩纪巨蛇—玛德松纳蛇

今天世界上最长、最重的几种大蛇都属于蟒科,分为旧大陆的蟒类如网纹蟒、缅甸蟒、非洲岩蟒、紫晶蟒,以及新大陆的蚺类如绿水蚺、红尾蚺等。蟒蛇同时也是蛇类当中比较古老的一支,血缘至少能追溯到白垩纪晚期的恐龙时代。

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恐龙时代的蟒类也不算大,不过当时还有一些更庞大的古蛇,那就是巨蛇科。在由冈瓦纳古陆分裂出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马达加斯加,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

白垩纪巨蛇科的典型代表是玛德松纳蛇,有些种类体长估计可达6米。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化石大多并不完整,不过足以揭示了巨蛇类与蟒类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还没完全修炼出“吞食者”的绝技。

蟒蛇能把猎物整个吞进去,是因为它们的上下颌靠一块能活动的方骨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将嘴巴张开到很大的角度。而巨蛇类的口腔里却没有方骨,所以相对于它们的体型,只能吃掉小一点的猎物,如当时的各种小型恐龙、幼龙、鸟类和哺乳动物。印度发现的一些化石显示,3.5米长的印度古裂口蛇没办法吞掉整个恐龙蛋,只能潜伏在恐龙巢穴周围,等小恐龙破壳而出后才对其施展绞杀技能。

在白垩纪的浅海中,还生活着一支名为古杯蛇类的史前巨蛇,大者也有到5—6米长。它们有适合游泳的脊椎和尾巴,可能以鱼类为食,不过应当没有今天海蛇的致命毒牙。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巨蛇类和鳄类成为少数幸存下来的大型动物,耐饿本领或许至关重要——与恐龙那些热血吃货不同,它们不需要经常进食,经常饿上几个月也没关系。南美的玛德松纳蛇和非洲的古杯蛇一直生活到4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甚至演化出了更长更粗的种类。不过,史上第一巨蛇的名号,还轮不到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最大的动物有多大?解密远古巨型生物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世界里面,只要拥有更大的体型,才意味着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捕猎者为了能够捕猎更多的猎物,会进化出更大的体型。同时猎物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不被猎杀,也会尽全力进化出更大的体型。因此,地球历史上不同的地质时期都产生了一些体型巨大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生物史上不同时期的超巨大生物。寒武纪——奇虾

先从寒武纪开始说起吧!寒武纪时期距今5.42亿年到4.85亿年。这一时期陆地上还没有动物,奇虾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霸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奇虾化石标本体长2.3米。奇虾头部有一对大螯,两只乒乓球大小的眼睛非常的精密,嘴巴有碗口那么大。

我们可能觉得奇虾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寒武纪的海洋中,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是顶级掠食者。因为奇虾要比当时的觉得多数动物的体型要大上上千倍。后来奇虾因为更加巨大的动物出现,失去了体型优势渐渐灭绝了。

图示:奇虾奥陶纪——直壳鹦鹉螺

直壳鹦鹉螺是奥陶纪时期(距今4.8亿年前到4.4亿年前)的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的身体非常巨大,最长的直壳鹦鹉螺体长可达6到10米。原来体型巨大的奇虾在它面前也只能是它的口中美食。

图示:图示直壳鹦鹉螺泥盆纪——邓氏鱼

邓氏鱼是泥盆纪时期(距今约3.6亿年到4.15亿年前)的最凶猛的鱼类。邓氏鱼身长10米,体重4吨,咬合力可达每平方厘米3吨。它是当时地球海洋里面顶级掠食者。邓氏鱼最后在泥盆纪的灭绝事件中全部灭绝了。

图示:邓氏鱼石炭纪——巨型节肢动物

石炭纪(距今3.55亿年到2.95亿年前)被称为巨虫时代。石炭纪时期是地球上氧气含量最高的时期,氧气含量高达45%。高浓度的氧气含量让地球上的虫子迎来了一个属于它们的黄金时代。那是后的节肢动物体型都非常大。比如那时候的蜻蜓可以翼展可达1米,蜈蚣能长到两米多长,蜘蛛有人的头那么大。

石炭纪的虫子们成也氧气,败也氧气。最终地球因为氧气浓度过高发生全球性的大火,把这些巨虫们烧灭绝了。

图示:石炭纪巨型蜻蜓恐龙

当然地球上出现的最大的动物应当是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恐龙了。在恐龙时代,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洋中,还是天空中都有着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动物。例如陆地上的地震龙“能够让大地震动的蜥蜴”,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有多大?地震龙体长32米到36米,体重31~40吨。

图示:地震龙

这些远古时期的动物的体型真是大的让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眼睛。幸好我们这些巨型动物都已经灭绝了,不然人类生活在这些巨型动物的阴影下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朋友们认为地球上还会出现类似恐龙这么大的动物吗?

展开阅读全文

远古的恐怖画像,人们与邪恶力量的首次接触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托尔斯泰诉y ./维基百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博物馆)

1894年,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附近的泥炭沼泽中发现了一尊5米长的木制雕像。现在,最新的分析显示它来自11000年前——是埃及大金字塔时代的两倍。它的顶部有一张像人的脸,中间有几张脸。这一次,研究人员识别了不止一张脸。他们说这些脸可能代表邪恶力量或恶魔。

根据这种艺术的起源,这座雕像的重新测定年代的结果改变了历史学家的观点。这座雕像明显不同于冰河时代的图像,后者通常描绘自然场景。它来自11000年前,所以雕刻者可能是一个狩猎采集者,而不是后来出现在这里的农民。

德国哥廷根大学的考古学家托马斯·特尔伯格说:

我们只能得出结论,狩猎采集者有复杂的意识和思想表达。仪式不是从农业开始的,而是从狩猎采集者开始的。

(托尔斯泰诉y ./维基百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博物馆)

这一次,研究人员采集了内部木材样本,并通过加速器质谱测量了雕像的正确年龄。附近发现了一尊鹿角雕像。测年结果与这座雕像相似,支持新的结果。

这座雕像来自全新世早期。那时,欧亚大陆正在变暖,冰川正在融化,森林正在生长。艺术似乎也在改变。人们在土耳其发现了相似的艺术品,有相似的约会结果。丹麦国家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彼得·万·彼得森说:

在冰河时代末期,旧石器时代的混凝土艺术和绘画停止在洞穴和石头上雕刻的自然动物中。从那以后,图像不再真实,很难解释。他们仍然是猎人,但他们有不同的世界观。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雕像可能被用来举行仪式,甚至提醒人们远离某些区域——这就是“邪恶力量”概念的来源。研究人员在雕像上一共发现了7张脸,其中一些非常隐蔽。另一种可能性是,它类似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图腾柱。人们用它来纪念神或纪念祖先,但这很难确定。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艺术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并且比我们想象的起源于更多的地方。研究人员表示,这将有助于艺术史学家和早期人类活动的研究人员。

目前,这座雕像正在叶卡捷琳堡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博物馆展出。

文章最初的标题是“古代的恐怖雕像:人类首次描绘邪恶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镇远古镇去哪玩 看小桥流水人家

全文共 1295 字

+ 加入清单

脱离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走进小镇的慢生活,就有这样一个地方有着小桥流水的风貌,这个地方就是贵州的镇远古镇,那么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镇远古镇有哪些游玩的地方吧!

镇远古镇游玩

高过河

高过河自然风景区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充满野趣神韵的旅游地方,位于镇远北部羊场与尚寨乡的洞塘,西至大地乡路腊村境内,以龙江河的上段——高过河为轴线,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差200米,两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数公里景区内山势险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

舞阳河

舞阳河以高峡平湖、瀑泉飞流、喀斯特为主体;山色水韵风光迷人。“破镜重圆”半含水中半露峥嵘;鸳鸯夫妻结队戏水,情深意浓;奇妙的三叠水、珠落玉盘直泻深潭;喊泉神灵有喊必应,呼之水出、止呼水隐;石峰神形如“孔雀开屏”、形态逼真;“大圣师徒”前往探幽,忙里偷闲,“面象山”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整个景区一湾一画,一步一景。

青龙洞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石屏山

石屏山,位于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舞阳河东侧,属祁连山系,重岩叠障,雄伟险峻。东西绵延2.2公里,主峰海拔668.1米,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得名“端直苍阔如屏风”。

古民居

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

古巷道

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复兴享、

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

古耳洞瀑布景区

古耳洞瀑布景区位于镇远县羊场镇三寨村的一处峡谷里,在穿过峡谷数公里的栈道后,便看见一条瀑布从数十米的山顶倾泻下来,瀑布在底部向两边分散,好似婚纱一般,因此,有人称古耳洞瀑布为“婚纱瀑布”。来古耳洞瀑布游览除了观赏风景以外,还可以在这里的高过河里漂流喔!

镇远古镇地理环境

位置

镇远古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长江水系上游和贵州东南部,处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地貌

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缘,是贵州东部旅游圣地,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以贵州喀斯特为主。

气候

全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煦。年平均气温为16.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为26.6℃。元月最低,为5.2℃。

展开阅读全文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远古森林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远古森林在哪里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的远古森林,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研究团队,通过现代同位素定年方法研究显示,在3.71亿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森林,这是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远古森林。

这片远古森林出现的时间,比远古森林大规模出现的时代,还要早1000多万年。而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在地区腹心地带,有新疆地级克拉玛依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的县级奎屯市。

虽然这片远古森林出现的时间很早,但与之前发现的森林不同。它主要生长着石松类、古羊齿类和枝蕨类植物。目前,仅石松类植物仍然存在,但形态较远古时期的祖先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镇远古城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城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镇远古城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据《贵州通志》392页载:“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晋一秩。”镇远之名始于此。-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

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

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

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

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用时参考

3-5小时

交通

1、自助:从贵阳乘火车至镇远,每天有约20班火车,车程约4小时,再从镇远汽车站或火车站出来坐1路公交县委、县政府站,票价2元;

2、自驾:可走三穗至黎平的高速公路,路况很好。

门票

古城免费,摆渡过河0.5元/次/人(18:00后1元)。水上游船大船80元/人,小船60元/人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镇远古城

展开阅读全文

惠远古城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 惠远古城中心矗立者宏伟高大的钟鼓楼,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林则徐曾在这里领导百姓开通水利,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交 通 古城距霍城县9公里,距伊宁市38公里,可包车去,价格应在一百元以内。

新疆伊犁

展开阅读全文

凉爽爽的清远古龙峡漂流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凉爽爽的清远古龙峡漂流

清远古龙峡在哪里?

清远古龙峡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是风景区,拥有国际级别的漂流水道。

凉爽爽的清远古龙峡漂流

古龙大峡谷隐逸于粤北茫茫群山之中。在高差数百米的万丈寨群峰的夹峙下,两岸河谷幽深,泉瀑飞泻,崖树斜逸,异草遍被。景物特色可用“奇,隐,俏,巧,幽,旷,惊,险,全,古”十个字来概括。清代诗人袁枚以“云开古龙峡,浪腾万丈崖”以及“万山如浪涌,泉鸣溪涌流。浮云脚下踩,松涛景色殊”形容峡谷的壮美幽深。

浪尖上的过山车—古龙峡漂流,被誉为中国漂流的巅峰之作,高差达678米古龙大峡谷赋予了漂流与众不同的特色,集瀑布、深潭、奇石、丛林、珍稀植物于一体,悬崖对峙、奇峰耸立、滩多水急,银瀑飞溅,人随艇飞,移步换景,自然景色之美令人为止震撼。因峡深壁陡,林荫蔽日,漂流河道终年难见天日,年最高气温仅为24℃,炎炎夏季仍然冰爽宜人。天然瀑布群及溶洞山泉为漂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漂流赛道全程为天然河道,原始丛林遮天蔽日,巨大的落差和陡峭的河床,赋予了古龙峡极限赛道漂流奔放汹涌、虎啸龙腾、狂野豪迈的阳刚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远古的传说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1.华夏族是由什么形成的?

华夏族由炎黄联盟形成的

2.人文始祖是指:炎帝、黄帝

3.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因为炎帝和黄帝是我们的祖先。

4.阪泉之战:炎黄之间。涿鹿之战:炎黄与蚩尤之间

5.传说中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6.传说中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纺织。

7.远古传说的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8.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传说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9.禅让制的含义: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10.禅让的顺序:尧舜禹

11.说说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传说?

区别:远古传说是人们对远古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载,包含有神话成分。历史则是对事实的如实记载;联系:远古传说来源于历史事实,包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证明历史。

我们不能把传说当成历史,也不能用历史来衡量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贵州镇远古镇旅游攻略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镇远,被称为是最合适私奔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行走在镇远妖娆的夜色里,沐浴在清凉的空气中,住在沿河而建的民宿里,都能给你最独特的享受。今天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贵州远古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镇远旅游景点攻略

>>青龙洞古建筑群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青龙洞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最大特色在于其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

门票:60元/人

游览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景点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方式:位于古城里,步行可达,无需开车

>>舞阳河自然风景区

舞阳河的美丽是说不完的,它汇住了四川饿眉之秀、青城之幽、长江三峡之险、以及桂林漓江之美,1988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门票:40元/人

游船:100元/人

游览需要时间:2个小时

景点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方式:位于城外,需乘车前往,车程20分钟。

>>铁溪自然风景区

铁溪位于镇远城北部,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公里。铁溪实在是一个招惹疼爱的地方。它深锁在一片面积为三十七平方公里的原始混交林中,全长二十一公里。此地也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龙神嫁妹”之地。

铁溪:门票50元/人

游览所需时间:3-4个小时

景区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方式:位于古城外,需乘车前往,车程20分钟。

>>古巷道

镇远的古巷阵容强大,内容丰厚,保证你钻几天都还余兴未了。镇远的古巷不像北京的胡同,循规蹈矩,四平八稳,这里深宅大院的大门不与巷道平行,也不正对堂屋,十足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

门票:免费

游览需要时间:2-3个小时

开放时间:没有时间限制

交通方式:步行

>>和平村

镇远和平村旧址,全称“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体建筑14栋。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免费

游览所需时间:半个小时

景点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方式:步行距离古城20分钟/车程10分钟

>>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

门票:免费

游览所需时间:半个小时

景点开放时间:(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方式:步行距离古城20分钟/车程10分钟

镇远交通攻略

去镇远旅行,坐火车最为方便。从较远的各大城市,可以先乘飞机到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或者坐火车到贵阳火车站。然后从贵阳转火车去镇远;全国有二十余次客运列车经停镇远火车站,也可以从各地乘火车直接到镇远。火车站设在县城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