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遗迹

遗迹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遗迹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遗迹问题。

分享

浏览

4620

文章

81

为什么我国的早期古建筑遗迹这么少?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大家都知道木材易朽易燃,也容易被拆毁,我国早期的很多建筑就是被拆除、焚毁然后再重建的。所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很难保留下来。

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大家都知道木材易朽易燃,也容易被拆毁,我国早期的很多建筑就是被拆除、焚毁然后再重建的。所以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很难保留下来。

从秦朝末年,项羽烧毁了咸阳宫殿开始,把前朝的皇家建筑给毁掉成了改朝换代的象征性行为。就算是没有焚毁,也一定是会拆掉重建的。一直持续到清兵入关以后,由于满人是游牧民族,少有固定的居所和宫殿,他们对汉族的宫殿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清朝的统治者就没有拆毁前朝的皇宫,而是选择全盘继承沿用下来。因此,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古建筑都是明清遗存。之前能够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3/4都在山西省境内,这是因为那里位于山区,离交通干道比较远,所以古建筑不太容易被天灾人祸给毁掉。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一般都是榫卯构造的,就像我们现代建筑中的预制拼装一样,拆卸和搬运这些构件都比较方便。所以,许多建筑虽然没有以原址原貌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但是它的主要木构件可能还在后世的建筑中使用。比如唐代的长安建筑被拆卸以后,这些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木构件被人运到了黄河沿岸的洛阳、开封等地区,又用来建造新的宫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神秘的海底遗迹——百慕大遗迹

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要介绍的神秘海底遗迹是——百慕大遗迹。百慕大三角区又被称作“魔鬼三角区”,海域上发生的诸多飞机、船舶神秘失踪事件让这里成为世界著名的神秘地带之一。但是,很多人还不了解,在这片海域的底部还耸立着一座座不明来源的巨大建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科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比 米 尼 大 墙

1967年,美国飞行员罗伯尔·布卢斯和助手驾驶飞机在百慕大海区一带进行低空飞行的过程中,发现比米尼岛附近海底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一考察组听闻这个消息,立即来到比米尼岛附近海区展开水下考古工作,发现了结构严密、长达1600米的巨大石墙。据考察,砌筑石墙用的石头每块重量都在25吨以上。在石墙的附近,考察组还发现了码头、港口、雕塑等大型建筑,还有一座距海面约400米的平顶金字塔。

古老的神秘建筑

比米尼岛海区发现古建筑群,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奇巨石阵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但是,考古学家起初无法考证这些建筑是哪一时代所建造的,后来通过建筑上的红树根化石推断出这些建筑至少有1.2万年的历史。

深 海 金 字 塔

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底建筑被发现后,科学家们对神秘的海底世界更加好奇,逐渐对百慕大海区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随后,科学家在百慕大海区东部海底发现了一座位于深海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大宏伟,塔顶离水面约有700米。

引起风浪的金字塔

1978年,国际潜水中心主任罗歇韦率领队员到百慕大附近海区考察,突然遇到巨大风浪。为了躲避风浪,他们潜入海里,竟然阴差阳错地有了意外收获:他们发现海底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金字塔上有两个大洞,海水正以非常快的速度从洞中穿过,使得海面上波涛汹涌、水雾飞腾。不一会儿,这一现象消失,海面上恢复了平静。经过测量,他们发现金字塔高约为200米,塔尖距海面约有100米,建筑年代早于埃及金字塔。

新 发 现

1989 年,两名挪威潜水员在百慕大海区进行潜水活动时,发现海底平原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古建筑。建筑群看起来像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纵横交错的道路,道路两旁有圆顶建筑物,还有大型的竞技场等。他们用水底摄影机记录了这座水底古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一部分。传说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其位置在现今大西洋佛罗里达东北方向的大陆上。亚特兰蒂斯虽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却在1万多年前神秘消失。

水 晶 金 字 塔

人类对百慕大海底遗迹的探索从未停止。在一系列的神秘古建筑公布于世后,科学家又取得了新的惊人发现。2012年,美国、法国等国的科学家在调查百慕大海床后,声称发现了一座水晶金字塔。据说水晶金字塔边长约为300米,高约为200米,露出海床的部分约为100米,整座塔光滑平整,部分属于半透明的形态。

海底建筑的来历

对于百慕大海底神秘建筑的来历,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的科学家认为,百慕大海区及大西洋中存在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古陆,这些海底建筑是当时文明的遗迹。但也有科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些建筑是由外太空的生物建造的神秘基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一定会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迈尼玛蒂遗迹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尼玛遗迹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约70公里处,据说是建于7世纪到12世纪之间的一座非常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也是现在达卡地区最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之一。迈尼玛蒂遗迹是一个包括50多个零散的佛教寺庙建筑群,这些寺庙全部都用烧砖建造而成。在这50多个佛教建筑中,尤以萨尔版威赫拉寺(Salban Vihara)、库特拉姆纳寺(Kotila Mura)和查帕塔姆纳寺(Charpatra Mura)最为重要。

萨尔版威赫拉寺面积170平方米,规划相当完整,现在在寺庙附近不远处还修建了一座博物馆,用于收藏在迈尼玛蒂遗迹中挖掘出来的各种赤土陶器、铜像、钱币、珠宝、舍利塔上凸出的佛教-等珍贵文物。库特拉姆纳寺包含一座象征佛祖、达摩和僧伽的舍利塔还有三颗据说是“佛祖的宝石”。查帕塔姆纳寺最重要的发现是四个皇家镀铜的发令牌,其中有三个属于钱德拉(Chandra)统治者,另外一个属于印度后来的一位君王。

Mainimati Ruins

必去理由:达卡地区最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孟加拉国[Bangladesh]

景点所在省、州:达卡专区 [Dhaka Division]

景点所在城市:达卡 [Dhaka]

展开阅读全文

原唐山十中地震遗迹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唐山十中地震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唐山十中地震遗迹位于唐山市路南区原十中学校院内。

1966年唐山7.8级地震后, 在极震区地表产生了大量构造裂缝,由一系列雁状排列状的小裂缝构成了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发震构造带,方向为北东30度,最大水平错距为2.3米, 十中院内的土表错动是上述裂缝之一。其院内的房基、小路分别被2条相互平行、方向为北东50度的裂缝错断,水平错距1米,垂直错距0.5米。地下排水管和厕所, 被另一条方向为北东40度的裂缝错开,水平错距为1米,垂直错距为0.3米。

该处遗迹是地表及地下公用设施受震损失的代表,其破坏特点可为地表情况及地下公用设施抗震设防提供研究依据。2006年4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第四冰川遗迹莲花山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山位于四道沟村的西南部,山顶海拔1700米,是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内风景最为秀丽的山峰。

在莲花峰半山腰有无数块巨石堆垒在一起,千百年来,人们称之为烂石窖。2001年被国家地质专家发现考证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全国极为少见的冰石河,是地质奇观。当你来到石河之上,踏上每一块巨石,都感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鬼斧神工,那气势之大令人唏嘘惊叹,惊叹天工造物之神奇,惊叹地质自然之奥妙。

莲花山峰在石海之上突兀崛起,远看就像一朵盛开的水莲花,因此得名莲花山。莲花峰悬崖峭壁,雄伟壮观,在四面的峭壁上长满了古松古桦,千奇百态,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莲花峰脊一线窄路,非攀缘树林岩石不能前进,特别是仙人桥宽不足盈尺,桥下百丈深渊,从仙人桥上走过,必须具有过人的胆量。来到峰顶,举目远眺,万山绿染,生机一片,你能真正体会到“山深闻鹿唤,林黑风自生”的诗情画意,更能使你领略心旷神怡的一种境界。莲花山下林茂草丰,特别是山西侧,有一大片沼泽地,中有溪水长流,空谷传音,水声悦耳,沼泽中生长着茂密的沼泽林,并伴省着各种沼泽植物当为高山草甸。人说十里莲花山,高山响流泉,石河石也响,树生沼泽滩。在这高山之上沼泽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莲花山透着秀气,充满着灵气,当你来到高山沼泽滩旁,当你站在冰石海的巨石上,当你登上峰顶一览众山的时候,会使你产生无限的遐想,更会使你敞开大山一样的胸怀,去珍惜和对待美好生活。

旅游提示:春天五月到莲花山可以赏杜鹃;夏季到莲花山可以看冰石河;秋季到莲花山可以欣赏满山红叶。

展开阅读全文

于家沟抗俄斗争遗迹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于家沟抗俄斗争遗迹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于家沟抗俄斗争遗迹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 1981.4.20

地址:梨树县石岭子镇小孤家村

年代:清代

类别:古遗址

管理单位:梨树县文管所

是否开放:否

于家沟屯,位于梨树县石岭镇小孤家子村东南1.5公里苍子山脚下,其北0.5公里为刘磨房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参加八国联军进犯我京津地区,借口保护东清铁路而出兵东三省。同年八月,一支沙俄哥萨克马队驻扎在于家沟附近刘磨房屯。为纪念抗俄斗争英雄和死难同胞,1970年梨树县人民政府在于家沟建立了抗俄斗争纪念碑,同时建立了于家沟抗俄斗争展览馆,陈列展出沙俄士兵行凶杀人的图片、实物和于家沟屯民抗俄斗争的有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垂虹桥遗迹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虹桥遗迹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位于吴江市区东门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为木结构,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于桥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为62孔,桥中间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两堍立“汇泽”、“底定”二亭,并各立着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明成化年间重修。关于易石重建后垂虹桥的孔数,也有多于62孔之记载。如清乾隆《吴江县志》所载明钱溥《重修垂虹桥记》记为该“桥袤千有余尺,下开七十二洞“;成书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载:“吴江长桥七十二谼”;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七水利二“弘治八年”条中引明人杨循吉《浚河志略》中云:“吴江水口在长桥外,桥长二里,有七十二洞”;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一所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郡人沈畿的治水《条陈》中云:“试观长桥之下,为门七十有二”;明代水利学家、吴江人沈啓《吴江水考》中云;“(垂虹桥)为长一百三十丈,为窦六十有四。”同时注“郡志谓桥窦七十二。”始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辞源》“垂虹桥”条云:“桥有七十二洞,宋庆历八年建。俗名长桥。见嘉庆《一统志》七八‘苏州府’二。”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时,仅见44孔。1957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时,见有47孔,其余均埋在地下。

2006年6月5日,垂虹桥遗迹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1938-1939年)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包括大龙顶、围屏山、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阳西山、东陬山、仙姑岭等处。

大龙顶是连云港市云台山大桅尖东侧的一个山头,为黄窝山最高峰,因其峰顶有块岩石形似龙头,故名。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此处遗址为1938年至1939年,国民党守军为抵御日本海军对连云港的进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共两处。第一处在大龙顶西侧主峰,此处工事呈环形,依山势而建,壕沟向东延伸,残存碉堡两座,遗留战壕总长度约1500米。在遗址土层中清理出大量的弹壳、弹片、军服纽扣等遗物,还有一颗完整的-及一块日军地界石碑。经鉴别,弹壳、纽扣等遗物为双方作战部队所留。

第二处在大龙顶主峰东段,由西距主峰输电铁塔约三四百米处开始,沿山脊向东延伸。此处工事主要分三个群体,之间可见断续连接的壕沟,虽多数已经淤平,但轮廓隐约可见。这一线的工事构成特点突出,多利用岩石、招崖的空隙,略为修整,再以壕沟连接,形成了安全的避弹工事。大龙顶东线抗战遗址分布较少,由于与日军黄窝登陆场距离较近,处于日军舰艇火力覆盖之下,故防御特征明显,充分反映出当时双方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另外,在北云台山的围屏山、丫髻山、北固山,中云台山的牛0-山、东陬山、南云台的仙姑岭、猴嘴山、朝阳西山以及锦屏山均有大量抗日防御工事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硅化木地质遗迹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安溪-王家坪硅化木群地质遗迹具有分布广、赋存地层层位多、数量大、保存完好,径杆粗大,外形各异,树根形态优美、木质结构清楚等特点,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硅化木群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景区沿山坡小路可观赏不同姿态的硅化木群,同时又可暸望穿岩十九峰之宏伟壮观的山水风光,集游娱观赏、科普考察于一体。

硅化木群出-已发现有85处,主要分布在回山镇的下山村;镜屏乡的坟山脚;镜岭镇的大用、佛头、安溪;澄潭镇的王家坪;梅渚镇的苏秦等地区,其中以安溪—王家坪地区和苏秦地区硅化木群地质遗迹景点最多最好。

相关知识:硅化木,又称木化石、树化石,就是变成石头的树木。

它是古代树木因地质作用(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或洪水爆发的泥沙掩埋)而被埋入地下,由于处于封闭环境而与空气隔绝,木质不易腐烂,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木质中的碳被二氧化硅交代只保留了木质的纤维结构和树干的外形据南宋丞相王爚(yue)记载,早在800年前就在新昌发现大量硅化木。

1999年,新昌旅游局投巨资,把散落在民间的硅化木收集起来,在新昌大佛寺建造木化石林,后经过扩建改造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木化石恐龙园。2004年,在南岩景区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经鉴定为一具蜥蜴类恐龙的骨骸化石,估计该恐龙长度在10米左右,再一次证明了在白垩纪早期,新昌盆地曾经是恐龙的乐园。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安溪村北面

类型:地质地貌

门票:50元

展开阅读全文

海宁州旧城遗迹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海宁旧城遗迹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宁州旧城遗迹位于盐官镇拱辰门城墙,年代为元代,类别为古城址。

2003年7月28日,海宁州旧城遗迹被公布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盐官镇:海宁盐官镇是观赏钱江潮的胜地,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往到盐官观光的人,大多是冲着钱塘江的“一线潮”而来的;如今去盐官,除了观潮,很多人都会去看一看“宰相府第风情街”,一条重现旧时风貌的千年古街。新建成的“宰相府第风情街区”位于盐官小东门直街,是一条以清代宰相府第“陈阁老宅”为主景的千年古街。这条古街由东向西,全长600米,分布着陈阁老宅、杨兵部宅、郑晓沧故。

展开阅读全文

思母亭遗迹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思母亭遗迹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思母亭遗迹位于五常街道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五常港西侧。年代为明,类别为古遗址。

2009年,思母亭遗迹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外扩约10米,总面积为1229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道路西界,南至鱼塘边界及保护范围外扩约20米,西、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0米,总面积为3855平方米。

五常街道:五常街道,距杭州市中心仅13公里,有着“城西开发前沿”之称,是杭州的西大门,更是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的核心区块。东拥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南望小和山高教园区,西临和睦水乡,北靠三墩和浙大紫金港校区,整体地形呈现南高北低之势,三面于主城区接壤,使24.88平方公里的五常,区域位置尤为优越。2008年“撤委建街”,随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阿里巴巴淘宝城、杭州宏。

展开阅读全文

秦桥遗迹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 相传秦始皇东巡来到成山头,要在此修建一座大桥到东边观日出和寻找仙药。他派人日夜运石填海造桥。感动了东海龙王,龙王命海神帮助造桥。海神一夜之间造桥四十余里。始皇感激不尽,要面谢海神。 海神说:“我长的得太丑,只要不画我的像,愿与帝王见面。”谁知始皇不守信用,让画师藏于工匠之中,把海神画了下来。海神察觉后,十分生气,斥责始皇违约,立即毁桥而去,只留下四个桥墩。《三齐略记》有载秦始皇在成山造桥之事。

山东威海市

展开阅读全文

石壕古道遗迹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石壕古道遗迹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观音堂镇石壕村境内,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县石壕古道遗迹申请世界遗产成功。

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

车壕村:车壕村。

展开阅读全文

宋帝遗迹牌坊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宋帝遗迹牌坊是为纪念宋工部侍郎、邑人马南宝而建。南宋景炎年间,宋少帝赵昺抗元失败南逃至良都沙涌,并建行官于南宝宅内。南宝献粟晌军,勤王有功,后世建牌坊以彰其事迹。牌坊原由全麻青石雕塑镶嵌而成,可惜在1966年被毁。1987年,由政府拨款,旅外侨胞、港澳同胞及乡人集资,重建为琉璃瓦顶牌坊,正面称宋帝遗迹,背面称侍郎故里。

马南宝(1250—1285)原籍河南开封。宋南迁时,先祖曾来广东知新会事,举家定居新会城。后其曾祖徙居香山沙涌(今南区沙涌村)。家道富裕,读书好义,尤工诗词。宋景炎二年(1277)10月,端宗自潮州浅湾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香山境,11月南宝献粮千石以饷军,获端宗敕奖,召拜工部侍郎。此时,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殿前指挥使苏刘义奉帝进驻沙涌,以南宝家。

展开阅读全文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位于东莞塘厦镇牛眠埔。

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含永培书室遗址、福音堂、鼎和堂、张彩廷纪念碑、张声和夫妇墓。

咸丰二年(1852年4月),洪仁从香港乔装成“算命先生”潜回内地,匿居东莞牛眠埔村友人张彩庭家,永培书屋担任塾师达一年之久.后复乔装离村,再度赴港.(事后,张彩廷也因掩护干王脱险有功,任户部尚书,称六千岁,授于黄缎一幅.)

福音堂,建于1919年,从属洪仁避难遗迹.解放前主要用于基督教宗教活动.1953年曾改为崇真小学.

永安台,是福音堂的附属碉楼.正面写有"永安臺"三个大字.

鼎和堂,建于1912年,从属洪仁避难遗迹.为张声和牧师在塘厦传教时的居所.(张声和为张彩廷之子.)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大地曾轰轰烈烈地遍地开花.在广东很多地方都留下革命的历史遗迹.东莞这一处洪仁避难遗迹,古建保存完整,古风也浓,值得探访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牛眠埔洪仁玕避难遗迹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塘厦镇:塘厦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东连清溪镇,西邻黄江镇,北接樟木头镇,南与凤岗镇和深圳市观澜街道接壤,莞深高速、龙林高速、东深公路贯穿而过,是东莞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下辖20个社区,户籍人口4.2万人,外来人口近50万人。2008年,全镇实现GDP145亿元,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各项税收总额24.9亿元,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9.1亿元,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洪秀全赐谷村活动遗迹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谷村位于今贵港市庆丰西谷村。该村是洪秀全到广西进行革命活动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第一个遗址。目前该村小学校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由贵县人民政府兴建的纪念碑。碑的正文是:“天王洪秀全革命活动遗址”。上款是:“公元1844年至1847年洪秀全到此宣传组织革命活动”,下款是:“1988年元月贵县人民政府立”。

洪秀全于1844年5月(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同冯云山一起从广东连山上封川入广西到赐谷村,住在他表兄王盛均家。1847年二次到赐谷村一边教书,一边宣传和组织拜上帝教,发展会众。留下了不少遗迹。主要有:

门槛石,长1.5米,重约100公斤,左右有石鹿凿相,是洪秀全当年教书的书房门槛石。

此石现放存赐谷村黄庆生家门前。

石凳,洪秀全当年教书时常坐的石凳有6块。现尚存二块。

蚂蝗冲拜上帝会遗迹,位于赐谷村背后的蚂蝗冲之中,是当年会众入会举行入会仪式的地点。

天王井,位于赐谷村西边路口,以山石砌成,井深约2米,口宽约2.5米,呈蛋圆形,井口有石阶。1979年被群众填平种菜,1988年贵县人民政府修复。是洪秀全为解决当时村民吃水难而倡建的,故称“天王井”。

“斩妖”遗址,赐谷村北的六乌山下有一六乌庙。供奉一男一女的菩萨,当地的财主乡绅利用六乌庙敲榨0农民。1844年洪秀全率会众把此庙男女菩萨捣毁,并提笔在庙墙上题“斥六乌妖诗”(原诗载1862年颁行的《太平天国印书》、《太平天日》篇)。今庙已毁。

罗坡汶坝,是洪秀全当年为调解当地水利纷争,所筑的拦河坝,坝长75米,宽3米,底宽4.5米,1844年建。今尚存。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讳天父爷火华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于花县官禄㘵村一个农民家庭(一说出生于福源水村,后举家迁往官禄㘵村),其祖先洪㳂三于康熙年间从嘉应州石坑村迁来花县,洪秀全为第六代;其父镜扬,勤劳朴实,为人公正,曾任官禄㘵的“堡尊”,对掌管村中事务,调解族人纠纷,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

华蓥山区紧邻重庆市,解放前是国民党兵源、粮源要地。为牵制敌人,迎接解放军入川,1947年至1949年,华蓥山区掀起了汹涌澎湃的革命巨澜。

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华蓥山区开展武装斗争,牵制敌人力量,支援解放战争"的指示,194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由王璞任书记,统一领导上川东、川南和重庆地下党的工作。1947年11月,在广安建立了中共上川东地方临委,分别在岳池、武胜、广安、邻水、大竹、渠县、合川等地建立了8个临时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进行"三抗"(抗丁、抗粮、抗税)。经过组织发动,华蓥山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48年4月,重庆市委《挺进报》被破坏,由于叛徒出卖,华蓥山区顿时笼罩在-的阴霾之中。川东临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在华蓥山周围的广、岳、武、渠、合、营等县举行联合起义,并将上川东所辖各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统一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下设支队,以工委番号为序。他们在1948年8月,分别举行代市观阁起义、三溪起义、伏龙起义、真静金子起义。起义队伍与敌人作战,辗转华蓥山,但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起义很快陷入低潮,而游击队员们仍在华蓥山一带坚持斗争,迎接解放。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现有"阳和之战"遗址、阳和碗厂遗址、界牌巧夺军车遗址等,现已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古驿道遗迹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驿道遗迹

公园所在的龙里县自古以来就为黔中地区交通要冲。目前,在公园龙架山景区北侧仍保存有古驿道。该驿道为明初所建,多为条石铺砌,宽2~3m,条石上仍清晰可辨车辙磨损痕迹和马蹄窝印迹。该驿道从贵阳市乌当区黄泥岗经倪儿关入境,向东经谷脚、老观音、五里坡、龙里、麻芝铺、新安、高平铺出境,全长约40km,公园段保存的古驿道长约3km。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战斗遗址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的历史遗迹

全文共 1554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最高死火山阿空加瓜山,位于阿根廷境内,海拔6959米,公认为西半球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项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绰号“美洲巨人”。“阿空加瓜”在瓦皮族语中是“巨人瞭望台”的意思。是冰川山系。由安地斯山脉的造山运动形成,命名为阿空加瓜是因颜色Arauca(又称Aconca,在克丘亚语中写为AckonCahuak)。 阿空加瓜山的地理地貌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地处阿根廷门多萨省西北端,临近智利边界,地理坐标南纬32°39′和西经70°。海拔6960米。由第三纪沉积岩层褶皱抬升而成,同时伴随着岩浆侵入和火山作用,峰顶较为平坦,主要由火山岩构成。堆积安山岩层。是一座死火山。东、南侧雪线高4500米,冰雪厚达90米左右,发育多条现代冰川,其中菲茨杰拉德冰川长达11.2公里,终止于奥尔科内斯河,然后泻入门多萨河。峰顶西侧因降水较少,没有终年积雪,山麓多温泉,附近著名的自然奇观印加桥为疗养和旅游胜地。起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铁路,穿越它附近的乌斯帕亚塔山口,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阿空加瓜山的攀登路线 阿空加瓜山四面皆可攀登,阿空加瓜山比起其他高山如喜马拉雅山,通常都是由山的北面攀登,北坡攀登较容易,南坡较难。海拔相当高,但可不需氧气瓶就能登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攀登此山,通常只有持登山许可证的登山运动员才被允许登山。登山者通常在印加桥出发,经过奥康内斯溪谷荒山向西攀登。会经过三个营地。此外,另一条登顶路线由是由阿空加瓜山的波兰冰川越过,在波兰冰川有营地可休息。较为艰难的攀登路线是由南面登顶,因非常陡峭。在海拔3962米有登山队的第一站营地,这里建有木棚屋,这些木棚屋在登山沿线建了不少,供登山者休息和躲避暴风雪,在海拔6500米处有最后一个棚屋,这也是登山者的最后营地,这里距离顶峰459米,是最难征服的一段路程,至少要花费7个小时才能达到顶峰。历史上最快的登顶时间为1991年所纪录的5小时45分。第一位登顶者:第一个登上阿空加瓜顶峰的人是马蒂阿斯·朱布里金,他登峰成功的时间在1897年1月14日,此后,无数登山爱好者向阿空加瓜山挑战,试图征服这座“巨人”。 1897年的第一次登顶纪录是英国人爱德华·费滋杰罗EdwardFitzgerald所率岭瑞士登山队。在1月14日登顶。目前攀登阿空加瓜山需要申请入山许可,价格依季节不同,由门多萨省阿空加瓜公园管理处发出。据公园管理处统计,每年有3000人攀登阿空加瓜山,70%的人能够登顶。 阿空加瓜山的历史遗迹沿途的第一处重要历史遗迹是卡诺塔纪念墙,当年圣马丁就是从这里率领安第斯山军越过山脉去解放智利和秘鲁的。 卡诺塔纪念墙以西的维利亚西奥村,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高地上,有一所著名的温泉疗养旅馆。离开这里,经过一段被称为“一年路程”的大弯道,便来到了海拔2000米的乌斯帕亚塔村。村子附近有当年安第斯山军砌成的拱形桥——皮苏塔桥以及兵工厂、冶炼厂等遗址。再往前行就到了旅游小镇乌斯帕亚塔镇,这里旅游设施齐全,十分繁华,风景也很优美。 从乌斯帕亚塔镇起,海拔已达到3000米左右,经过瓦卡斯角小站,可以看到一座天生的石桥印加桥,登山者一般都以此为出发点。印加桥附近有一组高大的岩石峰,形如一群站立忏悔的人群,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其为“忏悔的人们”。 过了印加桥,西行不久,是海拔3855米的拉库姆布里隘口。这里矗立着一座耶稣铸像,铸像面朝阿根廷方向,建于1902年,是阿根廷和智利为纪念和平解放南部巴塔哥尼亚边界争端签订《五月公约》而建立的。铸像高7米,重4吨,它的基座上铭刻着:此山将于阿根廷和智利和平破裂时崩溃在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攻略

全文共 1609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山市前身是兴安盟科右前旗的一个建制镇,其后的历史遗迹美不胜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美食攻略

美食

大兴安岭上的处女地阿尔山漫山遍野生长着120多种山野菜,能够规模开采的就有60多种,仅蕨菜年采集量可达5000吨。每年春天,当地人纷纷进山采集山野菜、苋菜、越桔、猴腿、排香草等,或鲜食,或加工储存。

炖哲罗鱼

阿尔山的山哲罗鱼肉质鲜美,是上好的餐桌佳肴,在阿尔山过去民间有原水炖原鱼的嗜好,即在哈拉哈河河边支一口小锅,把刚打上来的山哲罗鱼用清清的河水清炖在放点盐,开锅放少许的香菜,小酌美酒好似神仙一样的生活。

阿尔山哲罗鱼产于哈拉哈河和努木尔根河,过去曾是皇室的贡品。哲罗鱼肉质白嫩,唯美绝伦,是难的的美食珍馐。可用于煎、炸、焖、炖、滑炒、剁椒、水煮等做法。尤以清炖最佳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食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炸柳根儿

柳根儿属冷水细鳞鱼,产于哈拉哈河及堰塞湖中,因喜在水中柳根树下觅食、活动,故称柳根儿。炸柳根儿是该地特色菜肴。

住宿

阿尔山市其实只有7000人口的旅游城市。住宿地宾馆都比较多,旺季人多最好提前预定,乡游网上还比较可靠,如果是去森林公园旅游,因为森林公园在离阿尔山30公里的伊尔施市,所以建议直接去伊尔施。那里的小旅馆很多也较便宜。

阿尔山历史遗迹旅游景点攻略

要塞

阿尔山要塞主要沿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制高点上修筑,纵深10-40公里。在山岭主峰上建有钢筋混凝土的掩蔽部、碉堡、观测所、地下通道、交通壕、野战工事、营房等。可驻步兵5个大队,炮兵2个大队。

白阿铁路

日军为了掠夺南兴安地区的资源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向诺门罕地区输送军用物资,修建了由白城经乌兰浩特、索伦、阿尔山至伊尔施的铁路。阿尔山――伊尔施间不通客车,故称白阿线。白阿铁路从1929年8月15日动工修筑,至1939年11月30日完成,1941年11月1日正式运营。

火车站

修建于1937年,是一幢东洋风格的日本式建筑,主楼构造是用砖、木材、花岗岩、钢筋、水泥混合建造的两层建筑物。一层外壁周围是用花岗岩砌的乱插石墙,楼顶用赭色水泥覆盖。如今整个火车站保存完好,仍在继续使用。

南兴安隧道

南兴安隧道位于白狼西北10公里处,在白阿线铁路南兴安――阿尔山段内,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阿尔山林区木材及扩张势力需要,1934年3月开始修建南兴安隧道,1935年1月开始使用。

南兴安堡垒

南兴安隧道竣工后,日军在东西两个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来守护隧道的堡垒。堡垒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里面有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和公路旁,建有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

五岔沟要塞

五岔沟要塞是日本关东军西、南部的主要阵地,可驻步兵9个大队,炮兵4个大队。同时在各山岭主峰上建有大量碉堡、仓库、掩蔽部、指挥所、野战工事、交通壕、兵营等军事设施,并在五岔沟建有飞机场。

机场机库

五岔沟东南2公里山脚下,日军在 1940年一1945年修建两个飞机场,九个飞机包(飞机库),每个飞机包旁都建有一个小型弹药库。飞机场长近800米,宽1200米。

大和旅社旧址

大和旅社旧址位于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内,距阿尔山火车站约200米,紧临34号温泉,背靠青山。为石头砌筑的三层欧式楼房。1934年建成,由日本人经营,称大和旅社,为当时阿尔山最大建筑,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砌池内,是当时一高级旅社。

火车头自动转盘

在阿尔山市火车站北侧1000米处,有一座日伪时期修建的火车头自动转盘,至今保存完好。性能是火车头停在转盘上,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短时间内可掉转车头,用于蒸气机车。

地下兵营

地下兵营在白狼西北18公里处,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隐蔽兵营。这座兵营是在一座山体中挖通后修筑的,内部是钢筋混凝土浇铸,中间是过道,两边是住人的一个挨一个的小房间,房间依次排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