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科学技术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

分享

浏览

7050

文章

49

为什么科学技术起源于欧洲?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了,这个科学技术其实还真的就是国外的发达,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个科学技术为什么会起源于欧洲呢?有什么不一样的讲究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科学技术起源欧洲,主要是源于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同,欧洲的文化发展那时是比较全面的,它们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发展研究通过几百年的演化,造就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萌芽、追求、发展、成功、不断的探索才有欧洲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如电灯、电话、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一个崭新的初始工业时代的来临,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给陆地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激发了远洋海上交通,再一个是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欧洲的军事扩张。

军事扩张大肆在全球洗劫财富,这样更加地促进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欧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完全是得益他们文化思想拓展方向不同于东方,换句话说他们的文化是比较务实的。

再看地球的东方各国受着儒家思想,什么道教、佛教……等等文化,千年来束缚了东方人的思维,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境界,包括在古、近代的当政者都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怎么可能成为科学的发源地呢?但是这种文化对生态环境是没有任何伤害的。所以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是超级好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不同取得社会效果也就不同,同时都有弊有利。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对于满足人类的财富与生活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和不断的提高。

任何事物都只能一分为二去看待,有利就有害,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这就是科学技术带来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说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没少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麻烦。

虽然说欧洲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但不能说东方古国就没科学技术发明,发明还是有的,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只不过没有深入科学技术的发掘,没有将火药造成枪炮,用于军事防御上,只是停留在民用区域上……等等。这还是原于我们的儒家、道家文化所至,因为文明古国倡导以和为贵的文化。所以当政者以及臣民根本不会去倡导与发掘科学技术,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思想,所以,科学技术的发源地落入了欧洲,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们才是最值得追的星

全文共 2874 字

+ 加入清单

1月8日上午,2018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荣获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奖。

刘永坦(右前方)和钱七虎(左前方)获得了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个获奖者和获奖团队及项目,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水平成就和不懈奋斗的风采。科技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一首不懈探索、艰苦奋斗的生命英雄之歌,成为人们心中最闪亮的明星。

这次盛会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他们应得最高流量”、“他们是最有价值的明星”等相关话题被热烈讨论,“向两位科学家致敬”、“国家的重量,无限荣耀”等许多信息表达了人们的感受。

大会的盛大场合受到了关注。

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上,在宣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几分钟内,网上媒体掀起了一股冲浪浪潮,网民转发相关链接,分享两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网友“真、善、美”在朋友圈里兴奋地说:“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奖大会,我看到了眼泪,尤其是当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出现的时候,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他们的讲话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客户发布的“这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明星”和“800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推广完全由个人决定,并由“新华通讯社”微信公众号“祝贺”!刘永坦和钱七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文章。一旦发布,他们很快就收到了超过100,000个读数。网友发表评论并留言。

“他们是国家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学习的榜样。请转发并向他们致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将首次授予其他获奖者,这反映了国家重视科学和人才的理念。这是无限的荣誉,”网民乐天写道。

1月9日上午8点,《中央电视台新闻》发布微博“关爱科研人员,习近平,这些行动是温暖的心”,讲述了一系列温馨感人的细节。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被阅读了100多万次。网友“迷蒙萌萌”留言说:“当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两位科学家一起颁奖时,我们感受不到国家的温暖。”“作为一名力学研究生,我一直知道这个国家尊重知识和人才。只有当我看到会议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它。我也应该尽我最大的努力振作起来,尊敬我的前任。”

截至1月9日中午,微博主题“国家最高科技奖”已收到超过1.3亿条阅读和5.6万条讨论。评论和点击持续增长,成为热门话题。

大奖的获得者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2项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7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微博账户《人民日报》发布的一条微博被广泛分享:“他们应该得到最高的流量!所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名单”提供了9张图片,清楚地梳理了自2000年以来所有31位获奖科学家的名单。《人民日报》的另一条祝贺微博已经转发了近10,000次,成为“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热门微博。这个微博介绍了今年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和钱七虎的生平和成就。两位获奖者表达了他们衷心的祝愿:“中国必须发展这样一种新的雷达系统”和“用科学技术加强军队建设,为我们的国家筑起一道屏障是我不可避免的追求”。

《中央电视台新闻》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个23秒的动画,“今天,一起转发给中国科学家!为中国加油!”其中有两位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摘录。钱七虎提到,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科学为了国家。刘永坦说,国家对我们的奖励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工作精神和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们的一种敬意,他们不求名利。

《新华视点》继续关注两条微博:“他为共和国打造了“地下钢铁长城”,向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致敬”、“他为祖国海洋雷达打造了“金眼”,向201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永坦致敬”,并分别获得了两位科学家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铸造船只、不断探索的照片。

“钱七虎院士是我的老院长,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自豪。“祝老师身体健康,长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网友“自然无为”评论道网友“胖乎乎的龙猫”留言:“这是我们应该尊敬和学习的人。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先辈们辛勤工作,向你们致敬!”网友“我爱喝奶茶”说:“感谢刘永坦院士的海防预警技术和钱七虎院士的“地下钢铁长城”,这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永恒财富!”

尊重科学和科学家

“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明星”,“让科学家成为最受尊敬的人”,“国家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大量的网络信息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家的尊重,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让科学之光照亮梦想之路。这种宝贵的社会共识是奖励带来的良好社会效应。

一篇题为《2018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78个项目获七名科技专家奖》的文章发表,其中特别提到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励标准已经调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金额从设立之初的每人500万元调整到800万元;奖金分配结构的调整完全由获奖者个人决定。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也增加了50%。

微博账号《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你好,明天”的微博,上面写道:“因为科学研究是一项暖板凳运动,所以更需要激励。让知识得到充分尊重,让科学家没有烦恼,让创新者名利双收,让更多的知识流动。每个人都将是最高奖项的受益者。”

针对这一举措,网民“云青”表示:“增加奖金确实非常合适。与科学家对国家的奉献和贡献相比,这些奖金是当之无愧的。网友“不可靠而且几乎”说:“奖金不能太多。我希望一线研究人员永远不要为此担心,并赞美祖国!给科学家一些表扬吧!"

尊重和关心科技人才不仅是提高他们物质报酬的必要条件,也是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必要条件。

中央电视台财经文章《今天,大奖在屏幕上!一个是“价值”1.5万亿元!这些市场也在沸腾,”他说,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其中,产业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华社的文章“他们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星”提到,科学技术使国家繁荣,而科学技术使国家强大。

网友“行动胜于文字”说:“这是一个科技强国的明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星,他们烧香,努力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这是一个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不要追逐名利,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

网友“一滴一滴,一石一石”评论道:“科技强,国家强。如果国家要强大和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关心科学家。”

正如1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的评论所指出的,“每一次科技奖励会议都是一个总结,在出发前攀登高峰更是大胆。今天,我们面临着民族复兴的大好机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迫切地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在勇敢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和每一位伟大的乡村工匠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日本科学技术传播活动

全文共 3049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在日本举行的主要国家科技传播活动主要包括科技周、科技电影节、国家儿童科学电影节、青年科学节、儿童阅读日、机器人节等。详情如下:

一、科技周

日本科技周成立于1960年,计划于每年4月18日日本的“发明日”举行。科技周期间将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所有市民来说,将有:科技研讨会,研究成果出版会议,科技电影展览,各种展览等。发明咨询活动和技术咨询活动;研究机构、科技系统、博物馆和工厂都是专门对外开放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科学教室、发明教室、天文学教室、动手实验教室、科学讲座、科学电影展览、参观博物馆和科学展览等。激发年轻人倡导科学和热爱科学。此外,各种表彰活动也是科技周的亮点。日本教育、文化、体育和科学部要求全国各地的科技博物馆、博物馆、大学和实验研究所在科技周期间举办讲座、展览、电影放映、研讨会和开放各种设施。

日本教育、文化和体育部对科技周有如下理解:

1.科学技术周的目的是加深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关注,振兴日本的科学技术。全国所有相关机构都主张在科技周期间举办各种科技活动。

2.为了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国家,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日本不仅必须实现“通过教育和文化建设国家”的目标,而且还必须通过创造和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智慧,实现“通过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目标。

3.为了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科学和技术部必须培养高素质和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关注。日本必须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参与科学技术的机会,以应对当前年轻人“远离科学技术”和“不喜欢科学”的问题。

二。科技电影节

科技电影节始于1960年。其主要活动是评选和奖励优秀的科技电影,以普及和促进科技素养的提高。它被认为是日本最权威的科技电影节,每年有100多个参赛作品。科技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振兴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通过收集日本制作的科技电影和电视作品,一个内阁总理奖、14个文化和科学部长奖,以及一些部门优秀奖,以及对显著改善社会科技教育的作品的评选将被授予特别奖。通过表扬制片人和策划人,推广和宣传国内的科技电影,并在日本各种媒体上展示获奖作品,科技得到了直接普及。

电影节的组织者是日本科学技术促进联合会、日本科学电影协会、筑波科学世界博览会纪念联合会等。支持组织包括教育、科学和技术部、日本新闻协会、日本广播协会等。

参赛影片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和生命类别。包括自然、环境和生物生态记录、安全和防灾(如防灾、安全等相关电影)以及疾病治疗和预防工作。

2 .科学研究和中小学教育类别。在介绍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同时,研发作品展现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风采和研究成果。

介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药学和保健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的著作。

以最新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研发为中心,介绍作品的研发现状和未来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电子、材料、机械、生物技术、农业、林业和水产品等领域。

中小学生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生和公众为科学普及所做的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家庭技术教育(包括制造教育)等。

3.科技素养类别。相关作品涵盖相关领域,如技术史、考古学、人类学、评论和传记,不适合上述类别的作品也可归入这一类别。

科技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申请作品的期限限于过去一年。参赛作品的筛选时间原则上在90分钟以内。短篇作品也可以应用。迄今为止,电影节已经举办了56届,2016年第57届科技电影奖仍在进行中。

三。青年科学节

始于1992年的青年科学节是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每年7月底至8月初举行。它持续6天,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3天。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24次会议。由日本教育、文化、科学和技术部和日本科学技术促进联合会联合主办,32个协会和社会组织提供协助。起初,只有大阪和名古屋等几个城市为青年科学节举办了地方会议,该节现已扩展到日本100多个城市和地区。选择科技馆和体育馆等多种选择的场馆。实验科学的主要目标群体是初高中学生(理科)。目的是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包括了解科学的各个方面,让年轻人有机会体验科学的魅力。与会者还包括中小学生、幼儿园大班儿童和儿童家长。

青年科学节上展出的国内作品主要是由大、中、小学教师设计开发的,少数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参加了展览。中国、韩国和美国的作品在国外展出。展品的内容和形式如下:

1.展品内容。展品涵盖广泛的学科,包括物理、生物、化学、地理、美术、数学、工程等。

2.展示形式。表演有三种主要形式:(1)主演讲者在讲台上讲解的同时进行实验。当一些观众参与表演时,观众观看并聆听。(2)操作形式:参加者可以亲自参与操作,体验实验。(3)制作形式: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发给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和组装一个科技作品。孩子们可以免费获得完成的作品,这是最流行的形式。

四、日本学生科学奖

日本学生科学奖成立于1957年,是日本最古老的传统科学竞赛。它每年为中学生举办一次,由日本科学教育促进委员会、读卖新闻和科学技术促进机构赞助。其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复兴期间促进科学技术教育和培养未来的杰出科学家。

应用作品的主题涉及六大类,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参与者可以澄清他们周围的科学问题,并对教科书理论中的疑问提出解决方案。个人或集体实验、研究和调查的作品可以申报,学校进行的课题研究也可以申报。这些作品在提交中央政府审查之前,先提交给所有都道府县审查。知名大学的教授担任法官。包括内阁总理奖、文化和科学部长奖、读卖新闻奖和日本科学未来博物馆奖在内的11个奖项将根据学生个人奖、学校奖和教师奖进行评选。最高内阁总理奖金额为50万日元。获胜者还将有资格参加推荐的大学入学考试,如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庆应大学和早稻田大学。

五、科学展览和实验用品设计竞赛

这项活动由科学和技术促进联合会组织,旨在促进年轻人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其目的是支持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工作。科学展览和实验性文章的设计理念竞赛始于1996年,每年举行一次。参与的条件是居住在日本的个人或团体。竞赛有五个奖项: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部长各一个(即科学展览和实验,下同),奖金为30万日元;科学和技术促进联合会秘书长每人将获得20万日元的奖金。日本科学未来博物馆馆长奖各1人,奖金15万日元;日本科技促进联盟将各有一名主席,奖金为10万日元。鼓励奖各5名,奖金3万日元。

6.儿童阅读日

日本于2001年12月颁布实施了《促进儿童阅读活动法》,并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阅读日”,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目的是促进公民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关注和理解,从而增强儿童积极阅读的愿望。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进一步发展儿童的独立阅读活动。

七.机器人节

为了增加对大众科学的支持,科学技术促进联合会于2001年7月至10月在日本关西和神奈川县举办了第一届机器人节,主题是“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共存”。目的是让年轻人了解机器人,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并在未来发展科学技术。

八、其他科学交流活动

全国儿童科学电影节。成立于2002年,组织者包括科技促进商业联合会等。目的是使用照相机来增强年轻人体验科学和自然的兴趣。

高中科技挑战。成立于2003年,参与者是高中学生和高等职业学校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旨在促进中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

日本科学与工程挑战奖。它成立于1957年,由朝日新闻赞助,面向大学生。日本学生科学奖和日本科学与工程挑战奖的获奖者可以参加国际学生科技博览会等。

此外,还有计划外的科学展览会。

展开阅读全文

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定密管理办法

全文共 38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为加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管理,规范认定行为,制定了《科学技术秘密保护规定》和《国家秘密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科技秘密,是指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为一定范围的人员所知悉的,与国家安全和科技计划、计划、项目、成果利益有关的事项。

本办法所称涉密,是指国家机关和单位(以下简称机关和单位)依法认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科技秘密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政府机关和单位的秘密认定以及秘密认定责任人的认定、授权、备案和监督。

第四条机关和单位在确定秘密时,应当坚持专业化、减量化、精细化和动态化的原则,做到权责明确、依据充分、程序规范、及时准确,既保证国家科技秘密的安全,又促进科技发展。

第五条机关、单位应当依法开展分类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和检查,接受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上级机关、单位或者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保密授权

第六条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机关(以下简称授权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秘密授权。

(一)中央国家机关可以在其主管的工作范围内,决定授予国家绝密、秘密和秘密等级的科学技术秘密以决定其秘密的权利;

(二)省级机关可以在其主管工作范围内或者本行政区域内,决定授予国家绝密、机密、秘密级的科学技术秘密以决定其秘密的权利;

(三)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市级机关可以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或者在本行政区域内,决定授予国家秘密级和秘密级的科学技术秘密决定权。

秘密授权不得超越授权机关的秘密授权权限。受权机关或单位不得再授权。

第七条受权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其权限范围内承担分类科研管理任务的机关和单位的具体事项进行分类授权。此外,不得进行秘密授权。

第八条分类授权决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载明授权机关或单位的名称、具体分类权限、事项范围和授权期限。

第九条受权机关和单位不再承担授权范围内的保密科研管理任务,受权机关应当及时撤销保密授权。

由于科学技术保密法律法规和与工作有关的国家秘密范围(以下简称科技秘密范围)的调整,授权事项的分类发生了变化,授权机关应当重新授权进行分类。

第三章保密责任人的确定

第十条机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是负责分级的组织或者单位的负责人,并对分级负责。

机关、单位的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本机关、单位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业务负责人、产生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较多的内部组织负责人或者其他因工作职责需要的人员为分类负责人,并指定相应的分类权限。

第十一条涉密工作负责人应当具备涉密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接受涉密培训,熟悉科技保密法律法规和涉密规章,熟悉业务及相关行业的科技秘密范围,以及产生国家科技秘密的部门、部位和工作环节,掌握涉密程序和方法。

第十二条保密责任人的职责:

(一)审批本机关、本单位和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管辖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名称、分类、期限、要点和知识范围;

(二)与本机关和本单位确定的国家科技秘密持有单位(以下简称秘密持有单位)签订保密责任书;

(三)审查本机关或者本单位确定的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并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四)要求有相应权力的上级机关和单位确定本机关和本单位产生的没有权力确定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第十三条机关、单位负责人发现其指定的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整:

(一)分类不当,情节严重的;

(二)因离职而不能继续履行分类职责的;

(三)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的调整意见;

(四)因其他原因不宜从事涉密工作的。

第四章国家科技秘密的认定、变更和解除

第十四条国家机关和单位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秘密的范围确定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科学技术秘密的范围没有明确规定,但属于《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第九条规定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第十五条确定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时,应当同时确定秘密的名称、分类、期限、要点和知识范围。

第十六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名称应当符合科学技术的特点和规律。

第十七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分类,根据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联系程度,分为绝密、秘密和秘密。

第十八条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期限可以是应当保密的期限,也可以是一定的解密时间。具体保密期限无法确定的,应当确定明确、具体、合法的解密条件。

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期限最高不超过30年,最高不超过20年,最高不超过10年。

第十九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保密要点包括:

(一)暂时不适宜公开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措施、计划、计划、方案和指南;

(二)发展目标、路线、工艺、关键技术原理、技术诀窍、参数、成分、工艺、设计图纸、试验记录、制造说明、样品模型、专用软件、设备、装置、设施、实验室、信息源和科研经费预算等。机密项目;

(三)资源、物种、商品、数据和信息等敏感区域;

(四)民用技术在国防、军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5)国家间有特殊协定的国际科技合作等。

第二十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知识范围包括允许知道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名称、分类、期限和要点的机关、单位或者相关人员。

一般来说,知识的范围不应包括海外组织、机构和人员、在中国的海外组织和机构或外资企业。

第二十一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认定应当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机关和单位对国家科技秘密产生的保密权限,应当依法确定名称、分类、保密期限、保密要点和知识范围;

(二)没有确定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权限的机关或者单位,应当先采取保密措施,并报送有相应权限的上级机关或者单位。没有上级机关或者单位的,应当向具有相应分级权限的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分级申请。没有业务主管部门的,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分类申请。

(三)属于市场准入管理的技术或者产品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事项需要确定为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应当提交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准入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根据分类工作的实际需要,机关、单位可以聘请5至9名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类专家组成专家组,提供分类咨询。专家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制定保密事项不感兴趣。

第二十三条分类所依据的科技秘密事项范围发生变化的,机关和单位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及时变更国家科技秘密事项的分类、期限、重点和知识范围。

国家科技秘密的变更,由原保密机关或者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或者单位决定。

第二十四条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分类、期限、重点和知识范围可以单独或者同时变更。

第二十五条保密单位与境内非涉外机构进行科技交流、合作、转让和转化,涉及保密要点的,应当报原保密机关和单位批准。

第二十六条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具体期限届满、解密时间届满或者符合解密条件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应当自行解密。

第二十七条仍处于保密期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前解密:

(一)已经扩散且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的;

(二)科学技术秘密的范围调整后,不再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三)公开后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早期解密由原秘密机关或单位决定,或由其上级机关或单位决定。

第二十八条机关、单位在事先确定、变更或者撤销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时,应当制作书面记录,并在作出决定后2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其所知范围内的机关、单位或者人员。书面记录、技术和政策材料以及专家组名单应存档备查。

第五章备案

第二十九条决定、变更或者撤销分类授权的,应当报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一)中央国家机关在作出决定的同时,应当报国家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二)省级机关、设区的市、自治州级机关在作出决定时,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机关、单位确定和调整负责人应当及时报同级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机关和单位确定、变更和提前终止国家科技秘密的,应当备案: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应当在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行政区域或者本部门当年预先确定、变更和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报国家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二)其他机关和单位确定、变更和终止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应当在确定、变更和终止后20个工作日内报同级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章监督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机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查机关、单位分类负责人的职责履行、授权、分类和备案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十三条上级机关、单位或者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指导和监督。发现下级机关或者单位分类不清或者存在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其改正或者直接作出决定、变更或者解散。

第三十四条机关和单位未依法履行分类管理职责,致使分类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应当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分级负责人和分级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机关和单位应当及时纠正,并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处罚:

(一)应当认定但未认定的国家科技秘密;

(二)不宜确定为国家科技秘密的;

(三)超越权限设置秘密的;

(四)未按照规定程序设定秘密的;

(五)未按照要求改变国家科技秘密的分类、期限、重点和知识范围的;

(六)未按要求进行解密审核的;

(七)不应解除和解除国家科技秘密;

(八)国家科技秘密应当解除但未解除的;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七章补充规定

第三十六条涉及国防科技的分类管理,按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巫术、宗教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人类不能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也没有文字的传承,语言也没有发展,也没有对自然的理解,但人类开始用自己的力量用最简单的工具攻击自然。人类认识了自然,并通过几代人的劳动改变了它。然而,人类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改造自然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人类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智力,但他们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面对着一个知识渊博、年富力强的智者。人类是如此软弱和天真。太阳、月亮和星星、风、雨、雷电、出生、老年、疾病和死亡等。,大自然的一切让人类感到非常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宗教诞生了。人类需要一种自然观来解释他们不理解的一切,所以上帝进入了人类的内心。人们相信上帝,相信灵魂死后不会死亡,会转世。当人类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无法改造自然时,他们会求助于上帝。结果,巫术形成了。

原始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原始科学是巫术和人类起源胚胎阶段的牺牲。巫术和祭祀是最原始的宗教仪式。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举行宗教仪式,比如求雨。原始人对自然的理解是通过宗教来表达的。虽然,在现在人们的眼里,宗教完全与科学相反,它是一些原始人对自然事物本质的理解。它是在理解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属于自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从历史上看,技术和巫术、科学和原始宗教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楚。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技术的前景: 共生律

全文共 281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扩大人的能力的需要,科学技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破土而出,走上了人类发展历史的伟大舞台。根据扩展人类能力的需要,科学技术按照“人格化法则”揭示的原则从古代和现代走向现代。那么,根据“辅助人类法则”和“拟人法则”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的未来前景是什么呢?这是本节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古代科学技术利用物质资源创造人类工具,部分地扩展了人类的物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能源和物质资源创造动力工具,部分扩大了人类的体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并显著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利用信息、能源和物质资源创造智力工具,拓展人类智力,并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从古代到现代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一个非常清晰的科学技术发展序列展现在我们眼前:从古代材料科学技术只能用一种资源(材料)来拓展人的体能,到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可以同时用两种资源(材料和能量)来拓展人的体能。此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了综合利用三种资源(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扩展人类的智力。从古代材料科学技术到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再到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现代能源科学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拓展和增强。

当然,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片面发展或滥用某些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得到了发展。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现在我们很难在古诗中看到中山清水秀的美景。新闻报道称,由于污染,某某河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种事件并不罕见。科学技术的滥用不仅带来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空气被严重污染,新的疾病正在出现。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们必须注意他们。

人们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自身的能力相比,工具系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它会导致人类和人工工具之间关系的改变吗?言下之意是担心有一天这个工具会“反顾客导向”。

从表面上看,这种担心似乎非常合理和合乎逻辑。然而,那些有这种担心的人已经忘记了前面强调的两个重要事实和前提。

首先,通过对“科学技术补充人类规律”的分析,我们知道科学技术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只有人类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这也是前面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只有当人类自身的能力不能满足改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要时,人类才能创造科学技术来帮助扩展自己的能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出现纯粹是由于“辅助人员”的需要。这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如前所述,有些人之所以鼓吹“机器统治人类”的恐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或接受“科学技术帮助人类”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生存竞争”的思维方式,他们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斗争”关系运用到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上。这种申请显然毫无根据,因此是不合理的。由于科学和技术及其产品(工具和机器)不是一个社会的意识主体,所以在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主体之间不存在“谁统治谁”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有人感觉到“机器的压迫”,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到“机器背后”的另一种人施加的压迫。统治和被统治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与机器或人类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一些人会说:如果机器的能力继续增长,有一天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它会反过来统治人类吗?前面的分析曾经指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创造各种智能工具;同时指出,这些智能工具在信息获取、信息传递和信息执行等方面可以赶超人类。他们将在信息认知和决策等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继续向人类学习,但他们永远不会赶上或超过人类。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机器是由人类创造的,但人类自己无法解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如何实现的(这可能是一个不断进步但从未被理解的谜),而且机器不可能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此外,如前所述,人类是所有智能问题的创造者(正确和前瞻性的解决问题是创造力的第一表现),他们也是解决智能问题的规则的制定者。所有智能机器只能在人类给定的问题和规则的约束下解决问题。因此,人类必须拥有创造性智能,而机器只能拥有常规智能。智能机器永远是智能机器,永远不能与人类相提并论:尽管它们在许多非创造能力上可以超越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但在创造能力上却永远无法匹敌。这决定了科学技术将永远遵循“助人”的规律和“人格化”的规律。不管科学技术如何继续发展,不管机器的能力如何继续增长,机器最终都是帮助人类的工具。他们不能统治或取代人类。

这就引出了科技发展的第三个规律——“共生规律”。它的含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人,并按照人格化的规律发展,是为了帮助人,那么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回到原来帮助人的目的。因此,所有人的能力都应该是自己的能力加上科技产品的能力(智能工具),即

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智能工具能力

这是“共生法则”的表达。

在这个共生体中,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智能工具可以承担所有非创造性或常规性的劳动(广义劳动),而人类主要承担创造性劳动,当然他们也可以在需要时承担非创造性劳动。这样,人类和智能工具之间就形成了和谐、默契的“互补优势”分工与合作。在这个合作共生体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智能工具处于“帮助人”的地位。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创造力是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人类有许多能力,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许多人类能力可以(也应该)被机器取代。只有创造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天职,是“为什么人是人”的标志,不可能被机器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它,他的价值(除了生殖继承)几乎等于一台机器的价值。另一方面,除了创造,机器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然而,如果没有智能工具在共生体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人类将会亲自从事各种有意义的劳动,那么人类的精力将不得不被消耗在许多不该被消耗的地方,而他的创造力将不会真正有效地实现。总而言之,人类有人类的功能,机器有机器的功能。两者有合理的分工,默契的合作,人类得到了主要机器的帮助。它们恰到好处,相辅相成。这就是科技“共生法则”的初衷。一旦这种和谐、默契的“人机共生”模式形成,人类能力(自我能力+智能工具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完美水平,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好水平。

应该指出,科学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它将帮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但是如果我们滥用科学技术,它将带来伤害甚至自我毁灭。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指导。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个重大变化都是在人类有新需求的条件下发生的。无论何时,科学技术和人类将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和谐共处。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技术的使命: 辅人律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科技的使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助人”。什么是“助手”?“扶”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从侧面帮助”和“协助”。当然,“人类”是指“人类”。换句话说,科学技术的使命是“帮助人类”。更具体地说,科学技术是帮助人类不断理解、解释、改造甚至创造自然,对自然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加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并不断前进。科学和技术都旨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世界上没有科学或技术。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进入“文明进化”阶段,以帮助人类实现“用体外的东西来拓展自身能力”的目标时产生的。换句话说,科学技术的天职就是为人类服务,实现“文明进化”。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一直是进化的独立主体,而科学技术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未来进化的独立主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们根据人类“不断追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求,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和心灵,成为实现“文明进化”的具体手段,最终被人类所认识和利用。

科学和技术不是独立的进化主体,所以它们不可能有自己的目的和独立的意志。科学技术存在的唯一价值是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文明的进化——利用外部世界的资源,创造各种劳动工具和扩大人类的能力。一句话:更好地帮助人类扩展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科学技术的自然功能,也是它们的根本立足点。没有这一点,科学和技术就失去了它们的根本立足点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把科学技术和人类进化之间的这种关系简称为“科学技术的辅助规律”和“辅助规律”。[1]

人们都会记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制作了许多恐怖电影和其他“机器人(科技产品)统治人类”的文学作品。在那里,机器人人类被描述为一种具有超人智能和超人能力的人工系统共同体。机器人人类正在到处寻找和征服人类。人类不得不与机器人人类进行斗争,但他们总是处于一种“以微弱优势死亡”的不利地位。起初,人类也可以通过切断电源来麻痹机器人。然而,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效太阳能电池或空气电池,机器人人类可以在没有普通电源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结果,人类几乎处于被完全征服甚至灭绝的边缘。这些作品中宣扬的思想显然是虚构的。他们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理解或理解“科学技术补充人类规律”的客观规律。

根据科学技术遗传学揭示的“辅助人类法则”的原理,所有的机器都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制造的人造产品。像科学技术一样,机器产品(包括智能机器人)不是独立的进化主体,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立明确的目的和意志。它们的自然功能是帮助人类,并将永远是人类的工具。本质上,机器和人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对象:人类是进化的主体,有自己的目的和自我意识;机器是人类创造的工具,既没有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因此,人类和机器不能被平等对待。不存在“谁统治谁”的问题。智力超过所有人类的机器是不存在的,机器也永远不能统治人类。那些主张“机器统治人类”的人不理解“科学技术补充人类法律”的原则。他们把他们习惯的阶级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运用到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上。这只是他们的想象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的反映。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简而言之,除了“帮助人类扩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一基本而神圣的功能之外,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还能有什么其他功能呢?结论只能是这样的:科学和技术是人类的“补充”,这是自然的。人工机器“帮助人们”是合理的。当然,在“帮助人”的角色中,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是更加明确、直接和明显的,而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是更加间接、广泛和自由的。然而,无论多么间接、广泛和自由,科学作为技术的原则和基础,最终都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创造工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改造世界。

参考

[1]钟宜欣。情报学原理[医学]。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科学技术”中的“技术”指什么?

全文共 2778 字

+ 加入清单

技术比科学有更长的历史。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前的燧石矛头。技术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人类学家通过考古发现,很久以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如石头、树木、植被、骨头和其他动物副产品)通过简单的方法,如雕刻、凿刻、刮削和缠绕,将原材料变成有用的产品。可以说,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这个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慢慢地,人类再次掌握了火的使用,开始烹饪食物,并将火延伸到自然资源的加工,新的加工产品出现了,如木炭和陶器。随着人类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人类先后经历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子时代,直至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也越来越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技术是生产的智慧。自从人们开始反思技术,人们开始尝试给技术下定义。到目前为止,技术大致有以下定义:西蒙认为“技术是关于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2]邦认为,技术是“根据一些有价值的实用目的,用于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和过程的知识总和,并受到科学方法的限制”。[2]埃吕尔认为,技术是“在特定发展条件下绝对有效并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中合理获得的各种方法的总和”。[2]麦基还将技术定义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如科学、艺术、宗教和体育,它能够生产物质产品和改变物质对象,旨在扩大人类的可能性范围,以知识为基础,利用资源,注重方法,受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并由其实践者的精神状态来说明。[2]皮特认为“技术是一种人类活动”,“技术是一种人类行为”,“技术是一种文化活动”。[3]肯·芬克尔认为技术是“加工、加工、控制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达到一定价值的过程”[4]中国科学家也提出了一些看法。袁德裕教授提出了“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倪刚认为,技术是特定的人、物质、能量、信息和社会文化的瞬间互动。[5]到了17世纪,培根把技术作为一门运筹学来研究。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给出了一个至今仍被许多人使用的技术定义。他认为技术是“为某种目的而共同形成的工具和规则的系统”。事实上,狄德罗还提出了技术构成的四个要素:(1)目的性,即所有的技术都有一定的目的;(2)规律性,技术的主要表现是规则和技能;(3)“工具”的性质,技术的实现离不开设备和条件;(4)“系统”,完整的技术和科学也是完整的知识系统。虽然上述技术的定义并不令人满意,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触及了技术的基本内涵,即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

技术的另一种表述是,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明和改进的“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方法和技术的开放系统”。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利用各种资源制造各种工具来提高人类理解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或者是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并通过实践检验得到证实和应用的。[1]

根据科学的定义,科学研究的是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关于自然和社会本身的知识体系。科技成果是人类为解决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而创造的工具和方法。换句话说,科学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世界,而技术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人们理解世界,也是帮助人们改变和优化世界。

正因为如此,与科学不同,技术更直接地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直接地关系到提高和扩大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目标。科学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世界。尽管认识世界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改造世界,但认识世界的活动必须比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广泛、更自由、更有前瞻性。

技术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种是抽象形式,另一种是具体形式。抽象的形式只告诉人们做什么。这是一套称为技术方法的操作程序。具体形式是各种实用系统,称为技术工具。事实上,“技术方法”是技术的“软形式”,而“技术工具”是技术的“硬形式”。“工具”是一个可以看见、触摸和使用的系统。该方法似乎是使用该工具的书面或非书面“说明”。它们是技术的两种互补表现。

毫无例外,所有成功的技术工具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1)它们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甚至是原始形式)工作的。

(2)它们都是由某些资源(自然或社会)构成的。

(3)它们都能在一个(或某些)方面扩展人的能力。

这些共同的特征表明,技术和科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个成功的工具系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作为基础。即使一种新型的技术工具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和发明出来的,即使发明者本人不是专门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只要发明的工具是有效的,它就必须符合某些科学原则或这种原则的经验形式。即使在现成的书籍中没有表达这一科学原理,或者这一原理没有被真正揭示,这一特征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一新工具是在新的科学原理被发现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

这些共同特征还表明,任何工具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利用一定的自然或社会资源制成的。没有资源的工具是“没有资源的水,没有根的木头”和“奇迹”,它们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人类“体外的东西”。因此,任何技术工具都是通过加工体外的东西而制成的。

这些共同特征还表明,任何有效的技术工具都必须能够有效地扩展某些(或某些)人的能力,否则,无论这种技术工具多么聪明和精巧,它都没有实际意义。当然,这种“能力扩展”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扩展的程度可以是显式的,也可以是隐式的。

因此,技术工具的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使用体外的物体来扩展人的能力”。

正因为技术是理解世界和改变(优化)世界的技术方法体系,所以技术与“理解世界和优化世界”这一特定领域密切相关,其分类也与解决问题的领域相关。例如,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领域,技术可以分为解决工业问题的工业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农业技术和解决国防问题的国防技术。同样,还有运输技术、商业贸易技术、教育技术、实验技术、医疗技术等等,每个领域的技术都可以不断细分。另一方面,根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的性质,技术也可以分为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等等。

参考

[1]钟宜欣。机器知识和实践原理:信息、知识和智能的转化和统一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从技术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要性和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22 (5): 6365。

[3]陈文华,沈健,胡贵香。对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从美国哲学中关于技术的争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1 (08): 6066。

[4]严。技术进步和价值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0。

[5]倪刚。技术本质的隐喻性理解及其微观阐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1 (6): 7578。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近代科学技术的产儿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综合利用电、光、声、化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为人类创造了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世界——梦幻般的人类世界。

电影艺术的重要科技原则之一是“视觉暂留”。自从人类有了视觉,“暂时视觉”现象就存在了。例如,如果一根点燃的火柴在黑暗中被快速划开,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光圈。现代科学发现,在视觉图像从视线中消失后,它仍会在视网膜上停留约0.1至0.4秒。根据已经被精确测量的“视觉持久性”原理,这部电影最终创造了一部电影。经过多次实验,现代电影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和放映。每一帧在观众面前停留1/32秒。因此,电影胶片上一系列原本静止不动的连续画面在投影后变成了运动图像。

现代摄影的发明为电影技术奠定了直接基础。电影也必须被“拍照”——拍照。只有这种“摄影”是以一定的速度在胶片上拍摄连续的图像,胶片可以通过拼接技术处理,并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投影,从而产生运动图像。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现代科技的诞生!《电影——现代科技的诞生》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2最后一条-

鲍罗丁的生活趣闻下一篇——电影的诞生评论作者评论内容评论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离不开精密工程?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各种电子设备、机械零件以及许多重要产品和部件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我们每天接触的许多产品,如录像机和光盘中的视频头,都属于需要用精密工程技术加工和制造的产品。然而,远不止这两种产品需要通过精密工程技术来加工和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中使用的磁盘和光盘、激光核聚变中使用的大型光学透镜等。,都要求极高的精度,也就是说,它们的工作表面不能有微小的误差,小到令人难以置信,否则会影响整体质量和工作。

所以这种误差,也就是说,它应该有多准确?它可以达到0.0000001厘米,也就是说,把一厘米的长度分成100万个部分。这真是难以想象。这个长度在测量单位中被称为纳米,符号是nmo将在未来发展出比这个更高的精度。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精密工程技术,因为只有掌握了这项工程技术,才能生产出许多高科技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精密工程是一门为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发展创造基本条件的学科。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新兴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儿童科技馆位于风景秀丽的玉渊潭八一湖南岸。由仰慕宋庆龄光辉业绩、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界人士捐资于1986年6月1日。该馆建筑面积1500平米,室外活动场地8000平米。科技展厅内有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友好团体和个人赠送的科普展品、玩具、录相设施等,室外有宋庆龄日本基金会专为我国小朋友设计制作的各种游戏设备,每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在这里,少年儿童在尽情地游戏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浓郁气息。

遵照宋庆龄生前“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是说要为儿童健康的成长创造各种条件”的嘱托,为了进一步充实儿童生活,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1991年,经过宋庆龄基金会和宋庆龄日本基金会的努力,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了“宋庆龄儿童科普乐园”。展厅面积800平米。主要展示宋庆龄日本基金会捐赠的科技展品,有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原子能发电人力发电;光纤通讯激光传声太阳能飞机;有模拟地震器等。孩子们可在此亲身体会展品的科学原理。厅内还有适合低幼儿童的玩具。他们在这里可以自得其乐地游戏。

2019年10月7日,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黑龙江科学技术馆

全文共 1138 字

+ 加入清单

黑龙江科学技术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2003年8月开馆以来,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具有展览教育、科技培训、科技交流、旅游休闲、收藏制作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普展馆。科技馆以寓教于乐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以参与互动的方式启迪人们智慧,使每位观众在游览娱乐中,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科技馆里知识丰富,包罗万象,共设有10个常设展区、400余件套展品,涵盖了机械、能源、航天、数学、电磁学、声光学、信息技术等十几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当您步入科技馆,就会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的神奇而惊叹。在一层的机械展区内,有指挥歌曲、能与您进行对话的智能机器人,还有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和惊险的骑车走钢丝;二层的人与健康展区里,您可以了解人体八大系统、生命与健康的知识;三层儿童展区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可以在智趣乐园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小小建筑师”里搭建房屋,在镜子世界探秘光影奥秘;还有大兴安岭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展示……科技馆的每一件展品部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都形象地展示了一个科学原理,生动地再现了科技的奥秘,它期待着你去发现、去探索。

如果您厌倦了电视的枯燥、电影的呆板,欢迎您来科技馆体验一场现代的“电影风暴”。馆内设有世界上最先进的IMAX球幕影院和4D立体影院,当您观看影片时,犹如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并能体验高科技所带来的全方位立体震撼。

馆内还设有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图书阅览室,在这里您可以观看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展览,聆听专家们精彩的科普报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休闲中博览群书,满足您求知的欲望。游客接待中心、纪念品销售部、快餐厅、医务室等服务设施,可为您提供周到方便的服务。花园式庭院内设有钟盘式、浑天式、双环式日晷、长征2-F火箭和动脑风车等科技展品,为您提供了一个优美清新、幽雅舒适的参观环境,让您在现代化、智能化的科学殿堂里畅游科技、流连忘返。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从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公众及青少年900多万人次,先后荣获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哈尔滨市“平安示范单位”、“旅游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少年儿童体验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方法(TRIZ理论)实践基地”等称号,受到广大公众、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全体员工正以优质的服务恭候您的光临!

级别:4A景点

门票:24元/人

停车位:景区设有停车场

联系电话:0451-88190966

地址:松北区太阳大道太阳岛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是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场所,位于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展览教育面积4000平方米,共有各类科普展品160余件(套);实验培训教育面积600平方米;另有室外儿童科普活动乐园10000平方米。

省科技馆自1999年开馆以来,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活动教育以及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教育等。现有科普服务项目有常设展厅的科普展览、大型科学表演剧、科学小实验、流动科技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中小科技馆巡回展览等。随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新增科普展教活动创新示范、科普产品的研发创新实践以及对地方科技馆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功能。同时,省科技馆面向全省开展各类科学创新实验大赛,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科普活动的创新示范,推出科普展品、展板,开展参观、实验、讲座、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向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普及古现代的科技知识。

安徽省科技馆现常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平均年开放日270天以上,节假日期间正常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为科普教育基地。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投资共建,是政府和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位于省政府新址对面文化公园旁,杉木冲西路9号,占地12.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113平方米,总投资3亿多元。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科普展览,包括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二是科普报告、讲座和培训教育;三是科学实验教育;四是特效影视(包括内径18米的球幕科教电影和4D立体动感科教电影)。其中,常设展览是科技馆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共设制造天地、材料空间、能源世界、信息港湾、地球家园、生命体验、数理启迪、太空探索、儿童科学乐园9个展区,内容涉及制造、能源、材料、信息、环境、数学、物理、生命、天文等领域,共有展品展项351件/套。湖南省科学技术馆于2011年6月2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按照省物价局批复,省科技馆的常设展览实行免费开放,带娱乐性质的服务项目(如球幕影院、4D影院、儿童科学乐园等)适当收取门票费用。

展厅介绍:

1.制造天地

古代制造术一瞥;近代制造技术基础;制造技术革命;数控技术、机器人、CAD和CAM;制造技术成果点滴。

2.材料空间

神奇的合金;功能独特的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人为设计的复合材料;材料表演台。

3.能源世界

能源——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多元化的新时代;传统能源继续效力;形形色色的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核能、太阳能灯可再生能源、氢能以及新的节能设施。

4.信息港湾

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构成:采集、存储、交换与传输、加工、显示;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安全。

5.地球家园

地球——生命的摇篮;大气污染、水资源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平衡、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市内装修与环保、低碳生活。

6.生命体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多姿多彩的生命;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生命的本质——DNA和基因。

7.数理天地

物理:力学之奥;声光之绚;电磁之舞,

数学:经典世界;生活伴侣;趣味盎然。

8.太空探索

浩瀚宇宙;太阳系大家庭;探索太空的步伐:古代测天、近代科技测天、进入太空测天;航天与生活。

9.儿童科学乐园

科学广场;美丽自然;动脑动手;小运动场;嬉水乐园;亲子天地。

景区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西路9号

乘车线路:长沙市内乘125路至蔡家冲下,向南步行200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

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当然,像养蚕织丝这样的伟大发明,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哪一个个人的发明。不过,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如果再往前推,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这个蚕茧也许跟我们的祖先的蚕丝生产活动有某种联系。

蚕,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全文共 4870 字

+ 加入清单

纳米生物学与医药纳米结构检测

纳米科学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约在1~1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这一技术使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延伸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是当今最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之一,已经引起了科学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

纳米科技的起源

纳米是长度度量单位,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科技这一初始概念是已故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恩曼(R.Feynman)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题为“在低部还有很大空间”的讲演中提出的。费恩曼指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制备装置,则将会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他还强调:人们需要新型的微型化仪器来操纵纳米结构并测定其性质。费恩曼憧憬说:试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来安排一个个原子,将会产生怎样的奇?

与所有的天才假想一样,费恩曼的科学思想起初并未被接受。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快证明了费恩曼是正确的。继费恩曼之后,许多科学家又尽情发挥想像力,从不同角度继续编织纳米技术的神奇梦想。

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1980年代初,宾尼希(C.Binnig)和罗雷尔(H.Rohrer)等人发明了费恩曼所期望的纳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仪器--扫描隧穿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STM)。STM不仅以极高的分辨率揭示出了“可见”的原子、分子微观世界,同时也为操纵原子、分子提供了有力工具,从而为人类进入纳米世界打开了一扇更加宽广的大门。

与此同时,纳米尺度上的多学科交叉迅速形成了一个有广泛学科内容和潜在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1990年,纳米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美国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AlmadenResearchCenter)的科学家使用STM把35个氙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三个字母加起来不到3纳米长。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大会和第五届国际扫描隧穿显微学大会在美国巴尔的摩同时召开,正式宣告了纳米科技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其后,《纳米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粒子研究》等国际性专业期刊也相继问世。至此,纳米科技正式步入科学殿堂,并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由于纳米科技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纳米科技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领域,而它的基础研究问题又往往与应用密不可分。根据纳米科技与传统学科领域的结合,人们常将纳米科技分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机械学和纳米加工等。为简便起见,本文分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和医药、纳米结构表征与检测四类来介绍纳米科技。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和先导,已成为世界各国纳米科技发展的热点。纳米材料是指材料的几何尺寸达到纳米级尺度,并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其主要类型为:纳米颗粒与粉体、纳米碳管和一维纳米材料、纳米薄膜、纳米块材等。

纳米材料尺寸小,会产生常规材料所不具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以及大的比表面等,使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独特性能,从而优化材料的光、热、电、磁等性能,从根本上改变材料的结构,为克服材料科学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新材料,二是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等,通过和常规材料对比,找出纳米材料特殊的规律,建立描述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目前研究的纳米材料主要有以下五类:(1)纳米陶瓷材料,以此克服传统陶瓷材料的脆性,使陶瓷具有金属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2)纳米电子材料,即用于纳米电子学研究的材料。纳米电子学立足于最新的物理理论和最先进的工艺手段,按照全新理念构造电子系统,以开发物质潜在的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革命性突破;(3)纳米生物及医学材料,即用于生物工程的材料;(4)纳米光电材料,用于现有的光电转换;(5)化工领域的高效长寿的催化剂以及多用途的具有特异性能的新型粉体材料。

纳米器件

纳米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以原子、分子为起点,制造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器件的研制和应用水平是进入纳米时代的重要标志。

纳米器件的研究动力来自市场需求和科学发展两方面。纳米器件通常可分为三类:纳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器件有单电子器件、隧穿器件、磁通量子器件、自旋器件等;光电子器件有低维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和调制器等;分子电子器件主要有分子开关和分子逻辑器件等。

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产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自上而下”是指通过微加工或固态技术,不断在尺寸上将人类创造的功能产品微型化;“自下而上”是指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元,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其中,后一种技术路线可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环境污染。

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向国会提出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中,把纳米器件作为研究重点之一。计划描述的纳米器件的远景是:纳米技术将促进信息技术硬件的革命,其意义可能会超过30年前微电子取代真空电子管的革命。微小的晶体管和存储芯片将成百万倍地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成千倍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存储密度,电子存储器件可达到数千兆的存储容量,使数据能存储在针尖上,数万倍地降低功耗。

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利用生物分子部件研制的一架80纳米大小的“纳米直升机”,可在人体生物能量的驱动下,实现自行组装、维护和修理,其由金属镍制成的螺旋桨可利用人体生物能每秒转8周。

人们希望通过对纳米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掌握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制造生物分子器件的技术。目前,科学家已在纳米化工、生物传感器、生物分子计算机、纳米分子马达等方面做了重要尝试。

纳米生物和医药

纳米科技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基于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及纳米表征测量技术等推动生命科学技术。各国对纳米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纳米生物学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生物结构与生物反应机理,其中包括复制、修复以及调控等多方面的生物过程,其研究对象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等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动态生物过程。

纳米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不同在于它利用纳米表征测量技术等手段,直接在纳米尺度上从事研究,它不仅包括对分子结构的观察,而且还以对分子的操纵和改性为目标,根据生物学原理,发展分子工程(主要包括纳米尺度的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纳米医学则是借助纳米科技开展疾病预防、诊治以及康复等许多医(药)学应用的科技,将对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1992年创刊的《纳米生物学》标志着纳米生物学的诞生。1999年,美国出版了《纳米医学》的第一卷,表明人们已开始多方位探索纳米科技在医学临床诊治、药物学、康复等方面的应用,并将直接应用于人类健康关怀事业。

就国内外发展动态而言,今后,纳米生物医学的发展重点主要为:单分子等生物纳米结构的检测与操纵、功能分子组装技术(含基于DNA的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纳米磁性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及技术在医学材料研发方面的应用、生物医学纳米器件、纳米技术推动药学进步的研究等。

纳米结构表征与检测

纳米科技是科学发展的新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很多结构和特性还不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测量和表征是发展纳米科技的入门和基础,也是纳米科技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测量和表征包括:①结构测量,包括纳米结构的形貌,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测量与粒度分布分析,结构的周期有序性和完整性测量等;②物理化学性能测量,如电学、磁学、热学、电子态、化学键合等性质的测定;③对纳米结构在原子、分子尺度的操纵和控制及原子、分子尺度结构的构建等。

用于纳米结构的表征技术中,一部分是属于常规的、发展完备的实验方法,如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另一部分则是以扫描隧穿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ScanningProbeMicroscope,SPM)技术。SPM技术不仅使人们能以原子、分子分辨率直接观测样品表面纳米尺度的结构,观察原子、分子的排列和取向,还可以用于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对物质表面进行可控的局域加工或进行局域的化学反应。

SPM技术的这些独有特点使它成为当今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电子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纳米科技的“眼”和“手”。所谓“眼”,即可利用SPM直接观察原子、分子以及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与特性;所谓“手”,是指SPM可用于移动原子,构造纳米结构,同时为科学家提供在纳米尺度下研究新现象、提出新理论的微小实验室。

同时,与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制备过程及纳米器件性能的检测相结合的多种新型纳米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受到广泛重视,如激光镊子技术、聚焦粒子束加工技术等。由于SPM以及其他新型纳米检测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制造纳米产品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纳米科技的发展前景

鉴于纳米科技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影响,世界上掀起了纳米技术研究的热潮,很多国家纷纷制订纳米技术研究开发专门计划,争取抢占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综合分析国内外纳米科技发展现状,目前,纳米科技的发展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材料与制造纳米技术将对材料制备产生根本变革:将合成并建造尺寸和性能可控、重量更轻、强度更高、加工性更好的材料;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性质的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以及其他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纳米电子与器件将研制更节能、更价廉、使计算机的效率提高百万倍的纳米结构微处理器、更高工作频率的宽带网、海量的存储器、集传感、数据处理和通讯为一体的智能器件等。

环境和能源发展绿色能源和环境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被损坏的环境;提高监测环境的传感器灵敏度;更有效地处理核废料;利用纳米过滤器分离核燃料中的同位素;成倍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率。

医学和卫生纳米技术将给医学带来变革:利用纳米器件进行基因诊断,以及早发现癌细胞,并主动搜索和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为药物在体内输运提供新的方式和路线;预防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合成为制造新的化学品和新药提供了新方式。通过在纳米尺度上按照预定的对称性和排列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对动植物的基因进行改善和治疗,将药物和基因植入动物体内,利用纳米阵列测试DNA,了解生物的基因和基因表达。

航空与航天纳米器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不仅可增加有效载荷,更重要的是可使耗能指标指数成倍地降低。这方面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设计和制造重量更轻、强度更高、热稳定性更好的纳米结构材料;为微型航天器研制用纳米集成的测试、控制和电子设备;研制低能耗、抗辐射、高性能的计算机。

科学与教育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国家安全由于纳米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广泛渗透,拥有纳米技术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国家将在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方面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先进的纳米电子器件在信息控制方面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军队在预警、导弹拦截等方面的反应速度;通过纳米机械学、微小机器人的应用,可提高部队的灵活性并增加战斗的有效性;通过纳米材料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舰船、潜艇和战斗机等武器装备的耐腐蚀性、吸波性和隐蔽性。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舰船科学技术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舰船科学技术是半月期刊,创建于1962年,是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总部位于北京朝阳,现任主编为吴传利。期刊内主要内容是武器工业、军事技术、船舶工业等相关方面内容,在2019年的6月,舰船科学技术就已经被下载111多万次,被应用29418次,复合因子0.335,综合影响因子0.220,在国内影响力非常大。

什么是舰船科学技术

1、舰船科学技术是国内期刊,它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主管,联合舰船研究院、船舶信息中心一起举办,是学术性的期刊。舰船科学技术期刊现在有40人的委员、19人的顾问,美编、责编、执行主编等等各一人,下载量和引用次数多排在前列。

2、舰船科学技术创建于1962年,最开始是月刊,1986年的时候改成双月刊,2004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并且在2009年改成月刊,2014年的时候被认定为学术期刊,在2016年的时候改为半月刊,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船舶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期刊之一。

3、所谓舰船科学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关于船舶、舰艇等等相关内容的,而这个期刊报道的范围是:船用动力、舰载武器设备、舰船总体、舰用材料等等。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专家、科研人员、在校师生,以及普通对船舶科技有兴趣的人,它的人员编制并不多,但专业程度很强,实践经验丰富且有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和大学教授。

舰船科学技术初审多久

舰船科学技术的初审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投稿之后审核周期一到三个月,费用一般每篇大约4000元左右,如果被录用,版面费中等偏上。但录用之后的刊出周期是未知的。且需要注意投稿时内容的方向要与期刊相符,并且不要投有类似研究内容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空气净化器有哪些作用 空气净化器科学技术解析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空气污染严重,许多人选择购用 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那么空气净化器真的有作用吗?其实 空气净化器 中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简要的了解其使用的滤网技术,一探空气净化器的奥秘。

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HEPA)是空气净化中使用的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标准的HEPA过滤器能够吸纳99.7%大小为0.3微米的悬浮微粒(0.3微米是最难过滤的大小),但是它的风阻也相对比较大,一般很少用在空气净化器中,实际空气净化器厂家宣称的HEPA其实是不是真正的HEPA它的过滤效率比HEPA稍低,风阻也相对较低。不管是真正的HEPA还是宣传的HEPA都是使吸进的空气更清新、洁净。过滤器吸收化学烟雾、细菌、尘埃微粒及花粉,经空气净化器过滤后,空气中就没有这些污染物。

HEPA滤网的优点是有效安全,是去除空气中颗粒污染物的最主要技术,但缺点是只能滤除悬浮微粒、无法滤除有害气体。使用HEPA的空气清净机要有良好的气密设计,否则空气会绕过滤网而失去过滤效果。

利用加载静电驻极的无纺布来集尘,是升级版的HEPA技术。优点是低风阻,高效率,高容尘量,最主要的是安全。以市面上的“高效静电空气过滤网”为代表, 采用突破性携带永久静电的滤材,有效阻隔空气中大于0.1微米的颗粒污染物,如粉尘、毛屑、花粉、细菌等,同时超低阻抗确保节能。此外,深度容尘设计确保使用寿命更长。截至2013年,在家庭及车载空调(如上汽、大众、通用等知名品牌畅销车型)以及一些商用建筑领域(如鸟巢、北京饭店、首都机场三期)得到广泛应用。

空气净化活性碳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吸附材料,早在“一战”时,它就被应用于防毒面具。活性碳被广泛用于汽车或者室内的空气净化。活性碳是一种多孔的含碳物质,其发达的空隙结构使它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所以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充分接触,活性碳孔周围强大的吸附力场会立即将有毒气体分子吸入孔内,所以活性碳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也是去除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1.近代著名科学家

(1)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揭开制碱奥秘,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的《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的《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3.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4.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

5.文学和艺术

(1)鲁迅代表作有白话文《狂人日记》《孔乙已》

(2)以画马而著称的画家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

(3)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4)冼星海的代表作是以抗日为主题的《黄河大合唱》

展开阅读全文

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

全文共 5655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技术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1、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新能源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发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看过“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

2、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将开辟广阔的前景,因此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所关注,与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并列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一)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的研究发展,为器官移植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利用动物的器官代替人的器官。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异种器官移植,猪较为合适。首先猪器官的大小与人的相当,生理上也比较接近;其次猪在无病原体条件下比较容易饲养和容易保证无病的供体;此外猪的繁殖率高,每窝可产十几只猪崽,存活率也较高。为了保证植入的器官不被排斥,生物学者正在培养具有人的基因的新型猪,这种猪叫转基因猪。

(二)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又一个热点。基因治疗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载体导入人体内并在体内(器官、组织、细胞等)表达,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基因治疗开辟了医学预防和治疗的崭新领域。自从1990年临床上首次将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导入患者白细胞,治疗遗传病——重度联合免疫缺损病以来,利用基因治疗的手段治疗囊性纤维化(cf)、血友病,还扩大用于治疗肿瘤和艾滋病的临床试验已数以百计,基因治疗将引起临床医学的一场革命,将为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手段的大部分遗传病、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如各型肝炎、艾滋病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等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可以比较乐观地认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23对染色体大约6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被测定,人类基因组所包含的约3万个基因中与人的重要生命功能和重要疾病相关的基因将不断被发现,6000多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和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将有可能由此得到预防、诊断和治疗。基因治疗的研究将从过去的盲目阶段进人理性阶段。基因治疗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以前,成为临床医学上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人类很多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将通过基因治疗手段而获康复。

(三)农业生物技术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86年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根据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的数据,截止1997年1月31日,美国已批准的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达2584例。近年来,抗除草剂的大豆、抗病毒病的甜椒、抗腐能力强、耐贮性高的番茄、具有高含量必须氨基酸的马铃薯等转基因植物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第一批成果;转基因的瘦肉型猪、高产奶的奶牛和能从奶中提取药物的转基因羊等也将进入实用化阶段。未来农业的模式将是:农业工厂化,按人类要求高水平的控制环境因素,实现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产生质量稳定、供应稳定、价格稳定、营养丰富的农业产品;安全的转基因动植物投放市场;具有营养保健、医疗功效的猪牛羊、蔬菜水果等转基因食品大批走向餐桌。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用花药培养、染色体工程等育种技术培养出水稻、小麦、油菜、橡胶等一批作物新品种、新品系、新种质。其中较突出的有京花3号、小偃107号小麦和中花10号水稻等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盐碱等特性,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家畜及鱼类育种上也初见成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世界上率先进行转基因鱼的研究,成功地将人生长激素基因、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育成的当代转基因鱼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并从子代测得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为转基因鱼的实用化打下基础。

(四)海洋生物技术

随着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海洋生物技术兴起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开发领域。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广泛,发展迅速。其中包括探索、开发和利用有价值海洋生物,优良养殖品种的培育和病害防治,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利用,海洋特殊功能的阐明和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阐明和利用,海洋生物利用系统和辅助系统。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生物技术是三大研究热点。海水养殖是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是鱼类、藻类、对虾和贝类。美国重点发展鲑、鳟等鱼类的养殖;日本主要养殖的鱼类有狮鱼、真鲷和香鱼等;西欧海水养殖业较发达的国家有挪威、意大利和法国:挪威重点发展网箱养殖,意大利主要发展鲸及金鲷等鱼类,法国主要发展鳟鱼养殖。在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研发方面,利用海藻生产的褐藻胶、卡拉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继用海带制碘和甘露醇之后,又开发了各种医用品,如降血脂药甘露烟酸酯和抗血栓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利用甲壳素(水溶性的虾皮,人体可吸收)和甲壳胺已制成864人工皮肤、创伤愈合海绵、做化妆品用的类透明质酸(aha)等新产品。并且从一些软体动物和腔肠动物中初步筛选到抗血凝、降血压、防治心血管病、抗病毒病和抗癌的活性物质。

1996年,我国政府已将海洋生物技术列入863计划,主要方向是大规模发展海水养殖。并已初见成效。海水养殖总产量、海藻、贝类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对虾产量也曾一度居世界首位;裙带菜无性繁殖系、三倍体扇贝和牡蛎的培育,都已列入国家“攀登计划”,正在组织实施;山东省海藻养殖和海藻化工已成为世界上该领域第一大产地。此外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了海带的单倍体育种技术、紫菜的体细胞育苗技术、对虾的三倍体与四倍体育苗技术、对虾精荚移植技术等;在海水鱼、贝类的三倍体育苗技术和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五)环境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又一热点领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自身造成的各种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各种废弃物、有毒化学物质、声、光、电磁和放射性物质等)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努力的长期任务。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不是一个新概念,过去用微生物处理工业废水就属于这一类研究。美国更把环境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生物技术6个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美国培育的基因工程“超级菌”,几小时就可降解自然菌种需1年才能降解的水上浮油;日本将嗜油酸单孢杆菌的耐汞基因转入腐臭单孢杆菌,使该菌株既能有效处理环境汞污染,又能将汞回收利用。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把它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高度。考虑我国目前治理环境污染的迫切问题:如煤燃烧造成空气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和农田;不可降解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化学农药残毒对人和禽畜的危害等问题。21世纪我国环境生物技术的重点在于:用工程微生物处理原煤脱硫的工业化工艺;无污染、能大量生产的生物能源的开拓性研究;高效、多抗转基因微生物农药的研制;生物来源的可降解的透明膜材料等。

3、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在20世纪初,人们所指的建筑材料是木材、水泥和钢铁;二战后出现了新三材,指的是人工合成的塑料、橡胶和纤维,而80年代以来大量高新材料纷纷涌现。高新材料从使用的角度说可分为传递、记录或存储的信息材料; 新高温结构陶瓷、非晶态材料和超导材料的新能源材料,特别是超导材料80年代中期以来有突破性进展; 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和新型合金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结构材料和新功能材料,如高效能的陶瓷材料、有机氟材料、高功能的黏合剂等。从材料的构成来说可以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三大门类。近些年来,出现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竞相发展的趋势。一些新兴金属材料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传统铁、铅、锌、铝等金属更新品种,与宇航、电子、原子能等高新技术联系密切的金属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他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出现了如快速冷凝金属的非晶体和微晶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定向凝固柱晶和单晶合金等。纳米相材料具有许多潜在的新用途,它是一门用单个原子和分子建造事物的科学,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微型化。一个直径为3纳米的原子团几乎是英文里一个句点的百万分之一。例如纳米相金属、纳米相陶瓷、纳米相固体材料具有许多奇妙的特性,纳米相铜强度比普通铜高5倍,纳米相陶瓷是摔不碎的。只要控制结构颗粒的大小,就可以制造出强度、颜色和可塑性能满足用户各种需要的纳米相材料。陶瓷材料具有高强、高硬、耐高温、抗腐蚀、质量轻等优点,解决韧性差的致命弱点是这一领域的主攻方向。陶瓷材料在电、热、光、化学等方面享有广泛的优势,因而功能材料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战前后兴起的新三材即人工合成塑料、人工合成橡胶和人工合成纤维的发展。这些高分子加上薄膜、胶黏剂和涂料成为高分子材料中的主要方面。这些高分子合成材料一般都具有质轻、比强度大、抗腐蚀、绝热、电绝缘、来源丰富、制作方便、利于加工和批量生产等优点。以合成纤维而论,锦纶(聚酯胺纤维)、涤纶(聚酯纤维)、腈纶(聚丙烯腈纤维)、丙纶(聚丙烯纤维)、维纶(聚乙烯纤维)、氯纶(聚氯乙烯纤维)六大纶合占全部合成纤维的99%,而前三纶占了90%。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物理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对于这一崭新的领域,目前已为发达国家所普遍重视。先进的复合材料有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类。已经取得重要成就的如玻璃钢,即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今后高性能树脂基成为复合材料的重要方向。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在战后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在电子材料方面,如半导体的进展最引人瞩目。红极一时的硅材料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石,而砷化镓材料则在90年代崛起。光电子因1960年美国休斯顿实验室梅曼发明红宝石激光器而引人注目。目前光通信、光计算、激光加工、激光技术、激光印刷、激光影视、激光仪器等工业均呈方兴未艾之势。

超导材料在导电时,电阻等于零,对于尖端高科技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运用激光技术可以增产粮食、改良果树品种,在生物学领域大有作为。用不了多少年,在电子、通讯、航天、医疗等领域将出现许多应用超导技术的新产品,如廉价的超导输电线、超导储电装置、高效率的超导磁流体发电机、超导电动机、超导磁悬浮列车等。此外,还出现了按照需要设计和制作的新材料。

4、公共基础知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内容。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