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研

科研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科研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科研问题。

分享

浏览

1391

文章

93

科研选题的五个基本原则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其基本原则有需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

需要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讲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者二者兼有。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如永动机、水变油的研究永远都是徒劳。

效益性原则

无疑科学研究应考虑效益,特别是应用研究的选题,除了要求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外,还要能合理支配资源做到节省原料和降低消耗综合利用。

创造性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科学研究就是开拓新领域,建立新理论不断创造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等。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灵魂,所以科研选题必须有创造性,即要选择那些尚未认识而又需要探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切忌重复别人已经做过并已取得成果的类似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天津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前20 反映出了什么信息?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反映天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较大进步和实力,也表明未来天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一个拥有广阔市场和先进基础设施的城市来说,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更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努力。4月24日天津市自然指数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20,这一成就反映出了天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自然指数是指一个城市中科研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贡献,包括科学论文、专利申请等方面。这一指数是衡量一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天津市的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这表明天津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对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和投入。这是天津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排名中,前两名分别为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而天津虽然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三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表现了。

天津市成功地进入了全球前20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则说明天津市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展现了天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天津市6家海河实验室已经入轨运行,这些实验室涉及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这些实验室的运行,激发了天津市科技创新的动力,也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15家,这表明天津市对于科研领域的深度重视,天津市的科技创新速度迅猛,吸引了全国甚至全球的目光。期待天津市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中,能够继续发挥优势,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崛起贡献更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高校1.31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率为0 有哪些原因呢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科研成果价值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为了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科研与市场的联系、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建立健全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不高。一些科研项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成果难以实现转化。一些科研成果还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和应用。

目前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以论文数量、科研项目数量等为考核指标,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更注重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忽略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成果转化率,需要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高校科研人员大多专注于学术领域的研究,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被市场接受。由于缺乏市场意识,科研人员也难以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阻碍了成果的转化。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员,无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推广;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信心不足。这些因素都阻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

全文共 1806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个科研人才,但除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之外,我们需要一些应有素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之敢于挑战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实践精神,实践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2011年纪念科学家: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诞辰180周年。 原子核物理之父、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诞辰140周年。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核物理学家海森伯格诞辰110周年。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四位大师的成功之路:出身贫寒和艰辛的人生经历,是励志成才的重要因素。 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淡泊名利、不怕失败、执著探索,是这些大师走上科学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他们的自信心、质疑精神、科学想象力和洞察力也不可或缺。

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之大公无私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民主秩序中的科学和技术》(1942年)中对科学精神提出了 科学精神特质(ethos)必需的规范构成: 普遍性(Universalism)、 公 有 性(Communism)、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性(Organized Skepticism)。

周光召院士1996年2月在全国科学普及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的演讲,他把科学精神扩展为: 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 既要创新、 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 团队精神、 求实和怀疑精神。江泽民2000年提出弘扬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 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

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之冲破束缚

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提高自主创新的自信心; 不满足于模仿和跟踪; 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理论; 敢于思考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敢于开拓新的前沿领域。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甘于寂寞、 百折不挠、 潜心探索。科学研究工作应倡导: 自由探索、 鼓励创新、 坦诚交流、 诚信合作。 科学研究工作要改变: 学而不思、 思而不进、 盲目跟踪、 不敢争论。科学工作者要发扬四种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科研人才应有的素养之锲而不舍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协作精神,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国际捕鲸大会:日本将提交新“科研”计划图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科学捕鲸”

捕鲸

鲸鱼食物

"就在对格陵兰岛的投票中,800多只鲸鱼被判处死刑."国际人道主义协会的温迪·希金斯告诉记者。动物福利研究所(AWI)也表示担忧:“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新配额已经给格陵兰岛提供了超过当地居民维持营养和生计所需的鲸鱼肉,其余的将继续进行商业销售,包括向游客销售。”

在2012年举行的上一次国际捕鲸会议上,格陵兰岛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提案,但由于目标更高,申请被拒绝。

联名信轰炸冰岛

尽管国际上禁止商业捕鲸,但北美、俄罗斯、格陵兰岛和加勒比海国家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的土著团体享有土著居民食用鲸鱼肉的特殊捕鲸配额。

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的88个成员中,冰岛反对1986年的商业捕鲸禁令。周一,欧盟、美国和其他国家正式呼吁冰岛政府在雷克雅未克重新考虑他们的商业捕鲸计划

联名信称:“我们对冰岛政府继续授权捕杀小须鲸和长须鲸深感失望...我们希望对冰岛继续进行商业捕鲸(尤其是长须鲸)和增加捕鲸,以及继续进行鲸鱼产品的国际贸易表示强烈反对。”这封信是在会议开始前提交的。

“我们不认为冰岛捕杀长须鲸及其随后的贸易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或需求。与此同时,这些行动损害了国际鲸鱼保护组织所做的有效努力。”

除了美国和28个欧盟国家,这封联名信的签署国还包括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墨西哥和新西兰。

日本重新提交“研究计划”

日本声称其目标是科学研究,并希望扩大其在南极水域的捕鲸计划。该提议将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为期四天的会议上讨论。今年3月,国际法院裁定日本的计划不是针对科学研究的。日本没有进行太多的实际研究,也不能证明他们为什么需要捕获这么多鲸鱼。日本计划在峰会上宣布一个新的计划大纲,该大纲可能会承诺减少捕鲸的数量和种类。

日本代表团发言人Hideki Moronuki说:“我们新研究计划的内容将不会与以前有太大的不同。我们以前的研究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主要目标一直是鲸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际捕鲸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新西兰代表团强烈反对捕鲸。他们计划起草一份决议草案,支持国际法院对日本的裁决,以确保“非法许可的科学捕鲸”不会被批准。

展开阅读全文

“教育之乡”走出的院士陆夕云:做科研何苦之有

全文共 2733 字

+ 加入清单

院士是中国科技界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和民族的光荣。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增加了139名院士,在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从现在起,《中国科学报》将开设“走近新院士”专栏,介绍新院士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成就,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顶尖科学家,更多地了解科学家精神。

轮廓

陆,1963年生于江苏泰州,流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力学系教授。他主要从事湍流模型理论和数值模拟、游泳和飞行的生物力学、界面流动和调节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力学系有“院士墙”:严济慈、钱、郭永怀、钱学森……自1958年成立以来,两院40多名院士在此工作或学习。

不久前,这面墙上又添了一个名字——陆,,2019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只要你不出差,你一定在办公室。只要你在办公室,你就必须开灯直到11点钟”这是学生对他的印象。

很多人问:陆小姐,科研这么难吗?云曦很困惑: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

走出“教育之乡”的院士

江苏省泰州市被誉为“教育之乡”,常住人口超过400万。201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科学系新任命的两位院士卢·和常进将当选。

陆是他所在的中学历史上的第二位院士——杨元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副总设计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和杨相距只有两公里。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非常喜欢读书."卢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鲁上学的时候,这里是他所说的“小农村中学”,每年大约有150名毕业生。“简单但不简单”。1977年恢复高考时,这所中学的录取率超过了当地重点中学。这给了初中学生陆很大的激励。

在他看来,徐良中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并不奇怪:“小地方也有大人才,文革期间农村中学积累了一批好教师。”其中一位是物理老师陆·,他对陆·有很深的影响。这位私塾老师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有上大学,但他的讲课不仅限于高中课本,他还讲授了大学《普通物理》的许多内容,这让陆大开眼界。

在1981年高考中,面对一道电路题,陆并没有使用中学物理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普通物理”的方法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走出考场,他感到有些不安。直到结果出来,他才释怀:物理得了满分。

想起陆老师和陆老师,除了尊敬之外,他们还崇拜他:“他水平很高,人文基础很强,对古诗有很好的把握。”:而且对学生全心全意,完全是不求回报的奉献。"

1980年暑假,陆在去南京探亲的路上,参观了南京航空航天学院。他立刻被“研究飞机为什么能飞向天堂”的专业所吸引。在南京新华书店,他买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鲁对准备高考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他只记得那时他没有错过学习和农活。那段时间,他还用两个同学给生产队的200-300亩农田施农药。

1981年,陆顺利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并与流体力学结下不解之缘。

旋涡动力学“深入”

1985年,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关键的一年。

进入大学后,他早上六七点起床,晚上十点多上床睡觉。除了在课堂上自学,宿舍里有七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这样。艰苦的工作使陆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985年,他以系里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全校唯一一名被护送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家童炳刚。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是全国理科和工科成绩最高的大学。回忆往事,陆·感慨地说:“感谢系主任杨傲生先生把我介绍给童先生,使我走上了科研之路。”

"法律依赖于它,它也依赖于它."这是童炳刚留给鲁的最大精神财富。

在研究生阶段,以童炳刚为首的陆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进入学科前沿。以此为基础的博士论文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荀刚的评价,他说一章足以构成一篇博士论文。

时至今日,陆已深入研究涡旋动力学30余年,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组的学术带头人。他只在该领域的顶级期刊《英国流体力学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是中国第一位登上该杂志封面的学者。

谈到旋涡,陆云讲了很多:旋涡是水和空气流动的最基本形式。例如,当人们说话时,他们嘴巴周围的气流会形成看不见的涡流,而台风和龙卷风是破坏性的涡流。涡流常被比作流体运动的腱。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鱼或鸟,还是人造船只或飞机,其运动性能都与涡流密切相关。

为了澄清谜团,除了利益驱动,它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决心。“做科学研究就像跑马拉松。你不能突然袭击。你必须依靠积累和毅力。”鲁经常这样教育学生。

他自己也是如此。40年前,被“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吸引的青少年现在有了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解决飞机高速飞行中的许多问题。

受到学生表扬的老师

随着白色粉笔的移动,黑板上出现了一条平滑的曲线。曲线不断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形成一个美丽而微妙的漩涡。在粉笔停止之前,班上有人发出“哇”的赞叹声。

这是鲁的“流体力学基础”课的一个场景。此时,他正在为学生演示圆柱体周围的流动。

"我被鲁老师的课吸引住了,所以研究生选择了流体力学."博士生赵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在他大三的时候,在这个课上,他了解到湍流是七个千年奖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具有一百年历史的涡旋动力学仍然是一个热点方向。知道复杂的物理现象是由简单过程叠加而成的...他大四的时候进了陆的实验室。

卢·将这个80小时的本科课程描述为“非常喜欢”,原因有二。

首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他们必须首先对知识体系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第二,教授专业基础课程不是为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来传递科学精神。

“未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多数学生都将从事科学研究,希望通过讲座,他们会明白,科学研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从高层建筑的基本概念开始。”刘对说道。

和陆上课的情景一直留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脑海里。博士生王文江评价鲁·是“知识渊博,引用经典,能够解释难理论背后的物理本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陆实验室的团队将对本科生开放。对于每周一晚上7点的小组会议,他坚持了15年。即使他在城外开会,他也会赶在晚上回到学校的高速列车上,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在王文江的眼里,陆“平时说话没有距离感,生活中很容易成为一个人。他在科学研究方面非常严格,不能被愚弄。”错误的字体、错误的符号和错误的公式格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陆的“仪式感”体现在实验室每年拍照的习惯上。今天,他的个人主页上有14张照片。不过,要找到卢并不容易。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有时在他旁边,有时在后排,很少出现在“位置c”上。

“童先生总是说‘道德文章’。道德第一,文章第二。成为一个人和一个学者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各个领域接受培训,获得广泛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能力。进入社会后,我可以写自己的道德文章。”刘对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万蕊雪:科研这场马拉松 我会一直跑下去

全文共 3286 字

+ 加入清单

图为万的工作照片。

做科学研究就像跑马拉松,需要耐心和热情。最终,对手实际上是他自己。

目前,当地科研人才对科研成果和科研前景充满信心。

短发,瘦瘦的,粉色的羽绒服,背着背包走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万和没有什么不同。

万瑞雪真是与众不同。26岁时,作为第一作者,他已经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6篇文章,并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他是该国五名候选人中唯一的博士生。

去年11月23日,由科学杂志和科学生命实验室颁发的2018年青年科学家奖揭晓。万·因其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和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评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奖。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万是一位全中国培养的医生,成绩斐然。

在收集数据并每3小时休息5分钟后,我们最终解决了世界级的问题。

上午9点,万准时来到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以前是个胖子,但是跑了3个月,瘦了25公斤。”万不禁笑了起来,但她的脸上却充满了骄傲。

万也是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科研能手。

2013年,23岁的万在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读大四,她正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按照学制,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万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而清华大学的石实验室成了的最佳选择。收到两封电子邮件,万接到石本人的电话:“欢迎来到我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清华见!”

“只有当我们到达清华时,我们才发现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当我刚到清华时,万无法适应“做实验就像吃饭睡觉”的节奏当我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我感到很愚蠢。

强万开始认真研究资深兄弟姐妹的实验操作,先模仿后创新,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操作速度。不久,实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毕业设计完成后,万在六个月内“轮换”了三个实验室,最后留在了石的实验室。

万博士二年级时,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结构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重大机遇。因此,老师建议万开始研究“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和分子机制”,这是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在真核细胞生产蛋白质的过程中,剪接体必须经历化学组成和结构构象的复杂变化,以确保其正确组装和激活,从而通过剪接反应在核糖核酸水平上删除不存储蛋白质序列信息的基因部分,以确保基因信息正确转化为执行生命的蛋白质。

这是万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描述。"它看起来很模糊,好像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却很有意义."万声音柔和,能谈论科学研究。她的语气很坚定。“这项研究有助于理解细胞中生命现象的本质。就应用价值而言,它能深入了解疾病的机理,对今后临床医学中某些迁延性疾病的基础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这个世界级问题的难点是什么?困难在于复杂,困难在于动态。万用他面前的桌子做了一个比喻:“桌子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桌腿、桌板等部件组成。拼接体也是如此,它包含100多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功能。不仅如此,拼接体仍然是动态的,“组装时桌子是固定的,但拼接体可以在催化拼接反应过程中随时组装,就像这张桌子一样,桌子的腿随时会飞走,然后再加上另外三个部分。正是因为不稳定,人们很难捕捉到它的结构。”

万是破解“表”的密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是清楚地看到它的三维结构,这需要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即“从各个角度拍摄桌子的照片,然后通过照片想象桌子的原始外观。”万表示,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万张“表”,需要对“表”的各个角度进行拍照,而“表”的特性是不稳定的,因此“更难”恢复其结构。

在石实验室,万不仅接受了基础科研训练,还受到导师的鼓励,敢于去做。“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每个人都认为拼接体结构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实验室不敢做这件事。但是“恐惧”这个词从未进入我的脑海。

电子显微镜数据的收集需要人工拍照。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研究小组实施了24小时轮班制度。三名成员轮流“趴”在电子显微镜平台和电脑前,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均每人每天记录960次。万半夜主动上班。每隔3小时,电子显微镜摄像机只有5分钟的校准时间去厕所或喝水。

努力没有白费。2015年9月11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了两篇解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高分辨率的剪接体结构。对于这一研究结果,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佛医学院教授杰克·斯科尔斯德克评论道:“分裂是细胞中最后一个等待分析其结构的超级复合体。我们等这一刻已经等得太久了。”

做科学研究就像跑马拉松。最终的对手是你自己。

“我不是女神。”面对“雪霸女神”的在线地址,万·连连挥手,有点害羞地说:“我只专注于我喜欢的东西。”

万在微信上的个人签名是“别忘了你的主动心”。她的第一个意图是从事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可以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极限,是应用和转化的基础。”就像生物学研究一样,一个小小的突破可以给千千数百万人带来治愈疾病的希望。

如果你想让你的梦想不成为梦想,你必须做扎实的工作。万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梦想的花朵。在她看来,科学研究人员应该有勇气解决关键问题。在研究领域,他们还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判断。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你的研究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在这种自我反省中,万不断地确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你想得越多,你的视野就会越宽,你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也会增加。"有了你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你的科学研究之路会变得更加平坦."由于一股子热情,万有很强的“反罢工能力”。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容易,尤其是前沿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欢它,你可能会放弃,如果你遇到一些困难。”

当然,万面对困难有他自己的招数,那就是吃。万是90后。他的研究严谨而细致,他的生活休闲而悠闲。她最大的爱好是食物。“当实验结果不理想,她感到烦躁不安时,她就会出去大吃一顿,情况就会好转。”万薛瑞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老师和朋友的启迪和帮助。导师石就是万的例子。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相互赶超的竞争态势。然而,许多最高荣誉的石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并能定期为学生举行小组会议,讨论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分析问题。他们不会被打雷打败。"他如此重视科学研究,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呢?"

实验室有运行的传统。下午4点,人们总能看到石老师和他的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久而久之,万也爱上了这项运动,从最初的极度困难到5公里控制在25分钟内,万依靠这种努力,仅仅3个月就减掉了25公斤。

万认为,跑步和科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做科学研究就像跑马拉松。这需要耐心和热情。最终,对手实际上是他自己。我将继续跑这场马拉松。”

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去年底,万被《科学》杂志和科学生命实验室评选为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有人认为,这见证了我国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万认为人们不能简单地通过标签来区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没有留学经历就否认信任。“目前,中国的许多研究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前,有些人可能认为出国留学会带来自己的光环,但现在,当地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和前景充满信心。”

青年科技人员正处于活跃潜能的黄金时期,要挖掘这一创新和发展的“丰富源泉”,就必须激发他们的活力。万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和宽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勇往直前。

去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增强科研人员的荣誉感。6个月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并增加了对承担国家重点领域重点技术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干货供应充足”的政策反映了中国进一步增加科研投资、鼓励创新和创造集中研究环境的决心。

万认为,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泉,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万坚定地说。

展开阅读全文

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

全文共 3420 字

+ 加入清单

李林院士:科研是一种享受

李林领导上海科学院努力成为世界级的研究机构。由景源拍摄

人物传记

李林,生物化学家,无党派人士。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从1990年到1992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和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员。他于1992年5月回到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于2011年共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协会(上海市知识协会)会长。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的成员,目前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文汇报》首席记者张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所在地岳阳路320号。高大的梧桐树隔绝了周围地区的噪音。只有清晰的阳光穿过树影,照进了院子。有人说这里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不仅孕育了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级的人工晶体牛胰岛素的成就,而且还将纯粹的科学精神和高水平的使命传递给了几代科学家。

李林已经在320大院呆了34年了。从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从主任基金资助的受益者到主任/主任基金资助的杰出青年人才,他不仅是一位在生物化学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科技创新的战略家。他领导上海科学院不断努力成为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如果说“320大院”有着无尽的传承,那么在人们的眼里,李林就是新一代“接力棒”的杰出代表。

梦想“放下一切,回到实验室”

学习风格就像一个磁场,看不见却真实存在。许多人说,在“320大院”,由于学风的影响,一点点的懒惰会让人感到内疚。

李林大学毕业后于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他还是学生时,他总是尖塔的一小部分。他在南京高中化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南京大学提前锁定。结果在大学生物系的南大轻松排名最高,并找到了另一半人生。在岳阳路320号读了六年研究生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第一个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整个中国科学院系统只有10个人获得了这个奖项。

人们常说最害怕的有才华的人比你更努力。作为一名研究生,李林每天都一头扎进实验室,可以呆上16到17个小时。20世纪90年代初,当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时,尽管他的妻子张勤来陪他学习,李林仍然每天晚饭后回家,雷达回到实验室继续手头的实验。回到中国后,李林再次走进320大院,给人的印象是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小跑。他解释说这将节省时间。

李林不认为研究很难。他说,要做好科学研究,至少要具备三个素质:第一,从混沌现象中提取精华的逻辑能力;第二,非凡的专注和发现能力;第三,兴趣。他热爱科学研究,经常带领学生在研究中寻找乐趣。他说:“科学研究是一种享受,只是努力工作,而不是创造。”

李林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Wn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中做出了系统而独到的贡献。Wnt是一种分泌蛋白,其浓度变化信号被传递到千千的1000万个细胞,从而对胚胎发育、肿瘤生长等产生影响。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蓝海”中,李林的成果为学术界深入理解干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病机制等重大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

他对科学的热爱使李林成为为数不多的愿意长期站在实验室前沿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不满足于仅仅是一名研究生导师,并以“通信作者”的身份签署了论文。41岁时,他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直到后来,他接受了组织安排,把精力转向科研管理岗位。

如今的李林尽管有行政事务,但仍不愿离开科研前线。每周一下午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在这几个小时里,他在实验室里“召开小组会议”,与同事和学生交流研究进展。即使他出差了,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安排讨论。李林说他心中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他可以抛开所有其他事情,回到实验室做实验。

带领团队走向科技改革的前沿

在李林的职业生涯中,有几个关键的引导者:一个是高中化学老师蒲,他指示李林去招生办找回高考志愿,把场景换成生物化学,改变了他的生活;徐根军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酶学大师。他的指导为李林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王英来院士已逝世多年,但他对李林仍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妻子张勤说,王健林的学术态度、名利和管理理念都被李林视为标杆。

李林珍藏着一张老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89年,当时他正在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辩护。在舞台上他有答案,而在舞台上他看到了一个老人的背影。他的头发是灰色的,他仔细听着。这是李林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王英来先生。

许多人说,如果有人能负担得起“受尊重”这个词,王英来先生肯定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合成晶体牛胰岛素研究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如果没有他的精心策划和人员选择,这个在历史上闪耀的伟大成就很难顺利诞生。李林说,一个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科研成果上,还体现在领导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功上。王英来先生是个模特。李林也对王英来的个性印象深刻。李林说,在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中,王先生没有签署任何相关的学术论文。

2001年,王英来先生病危时,李林去看望他。这时候,王先生不能说话,而只是握着他的手。李林说他知道这是一种委托。次年,李林担任领导职务,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两年后任命)。

实验室的李林一直喜欢挑战。然而,在管理岗位上,他的这种特质似乎可以继续保留。李林说,一个好的科研管理系统不仅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任职期间,他遵循这一思路,积极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基于“PI运行系统”和“科研评价系统”的科研管理和运行体系。实践证明,这些在压力下推进的改革措施对研究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8年,李林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担任所长。在这个平台上,他的宏伟景观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中科院党组书记唐说,李林既是科学家,又是战略家。上任后,他着眼于科学院的发展战略,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突出研究所的创新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科研生产力。目前,体制机制改革正在向深水区进一步推进。同事们说,这反映了李林作为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第一线的领导者的勇气和决心。

根据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科学院共评选出五项成果,结果令人惊叹。这让李林感觉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成就感。然而,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科学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科学卓越中心副主任周表示,李林的头发近年来似乎“刷”白了。

除了实验室和研究所之外,李林还通过各种参政渠道在另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

十多年前,李林作为党外人士被邀请加入城市知识联合会。这是市委统战部领导下的一个组织,团结和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建言献策、扶贫济困、广交朋友。10多年来,李林在城市知识协会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并于2015年当选为新主席。他经常代表市知识委员会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定期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开会前,他会广泛收集各行各业董事的意见,并在总结后带到会议上。

自2008年以来,李林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而将他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和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带到北京和全国“两会”。近年来,他的建议一直侧重于加强基础研究,侧重于源创新,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市科委统战部主任宋说,李林一贯重视为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人才就用人才。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他都通过建议传达这一观点。

在参与和讨论政治的过程中,李林不断地让人感叹科学家的严谨和务实。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在考虑政府预算报告时,他特别要求财政部解释,因为会议材料与会议报告不一致。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各代表团将举行一次集中的议案会签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李林几次拒绝了希望他签署和支持该提案的代表:“我的原则是,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不支持该提案。”在他看来,每一项议案都涉及到国计民生,分量很重。

李林从小受父母参军的影响,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情。1990年,他去美国深造。两年后,他按计划准时回到了320大院。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选择让许多亲友困惑,甚至一度引起媒体的关注。当时,他的妻子张勤陪同李林在美国,并回忆起他决定回家。张勤说,李林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认为中国需要像我这样的人吗?”

“是的。”张勤说。

“那就回去吧。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取得成就更加令人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吕志涛: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全文共 6817 字

+ 加入清单

吕志涛(1937-2017),浙江新昌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家、中国预应力学科学术带头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师从徐百川、丁大钧两位大师。1965年6月,他从结构工程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东南大学,从事土木和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199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用建筑协会理事、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信息图片

吕志涛是中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两种斜裂缝理论的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斜拉桥计算和抗剪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指导了北京西站、南京电视塔等数百项国家重点工程,建立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0多年来,吕志涛一直走在教学和科研的前列。他亲自指导130多名博士、硕士,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发表专著9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特别奖”、“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其中,他领导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吕志涛从未错过一堂课或一个项目。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也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仍然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写教科书和整理手稿。这位矮小的中国学者,以他的认真和毅力,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大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金陵九冬,悲歌袭楼。在这个寂静的冬天早晨,反复的呼唤和阵阵的哭泣划破了一切。1000多人,包括全国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世界各地的鲁门德斯和东南大学的师生代表,聚集在南京殡仪馆,为躺在花丛中的送行。

吕志涛团队设计的苏通大桥创下了“基础最深、桥塔最高、拉索最长、主跨最大”的四项世界纪录。信息图片

在去殡仪馆的路上,一长列人自发地来为我送行。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因肺纤维化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80年的生命。在他离开之前,他的手仍然紧紧地握着一支笔,他枕头旁边的几份散落的手稿中散落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一些关于学科建设的想法。

坚持工作后的显著成就

走进吕志涛的家,有一个充满墨水的房间,里面堆满了随意摊开的书籍和散落的纸片。在女儿吕的那堆书里,正在整理她父亲的遗物。“父亲在死前把这些手稿当作珍宝,任何人都不允许碰它们。只有他知道书在哪里。”

微积分草稿、论文注释、学术教材、研究思路、生活笔记...泛黄的纸质手稿像穿越时空,逐渐展现吕志涛的生活。

1937年11月4日,吕志涛出生在南京城潭镇直田村的一个佃农家庭。

我小时候,吕志涛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10岁的孩子每天走三英里山路去镇上学习。他总是午餐吃米饭,偶尔晚餐吃一块豆腐。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忍心吃完整块豆腐,总是吃一半,留下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包起来带回家,第二天继续吃。

凭借他的天赋和勤奋,十几岁的吕志涛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并成功地考入了该县的沃斯中学。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贫困家庭迫使他辍学去镇上工作。停职持续了一年半,直到校长张刚伟亲自来找他。

"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会解决的,我会付学费的!"张刚伟让吕志涛重返课堂的承诺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就这样,他一步一步走出了这个小山村,直到他被大学录取。

东南大学吕志涛信息图片

"我不能决定我的智力,但我可以决定我的努力."吕志涛日记中的这句话解释了他的生活。

在吕的记忆中,的“父亲”形象是模糊的。唯一清楚的是父亲总是很忙。“他要么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要么每周在建筑工地回来一两次,总是呆在书房里看书做练习。”有一次,她半夜起来喝水,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她的父亲躺在桌子上,手里拿着一支笔,胳膊下夹着她的一半研究想法。

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天堂不辜负他们。1986年,吕志涛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他随即被任命为教授,并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凯旋门”在他的生命中升起,荣誉给他新的压力和动力。

然而,幸福总是伴随着艰辛。1989年11月,吕志涛在去参加学术活动的路上,不小心被一辆从相反方向跑来的自行车撞了,导致股骨颈骨折。医生断言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刺骨的疼痛使吕志涛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动不动,疼痛挥之不去——有时不断。然而,让他感到最困难的不是痛苦,而是无法阅读和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每当我们去医院看望丈夫时,我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我们的工作。”东南大学副校长陆门的学生吴刚说,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老师们也总是关心学院的学科发展。

疼痛稍微轻一点,吕志涛命令他的女儿把他的书和工作材料带到病房,在医生和他妻子的背后偷偷看。股骨颈骨折不是小伤,不能坐直。吕志涛用胳膊肘支撑着身体的一半,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在写字。他经常全身抽筋,衣服被汗水浸湿。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阅读和写作。住院期间,他不仅指导学生论文,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表。

三个月后,从医院回来的吕志涛被他的妻子和女儿“囚禁”,并在家里保持安静。他的妻子王凤英不允许她的丈夫写作,所以当她不在家的时候,他秘密地写作。伤口不容易愈合,却变得更严重了。绝望中,他的妻子把他所有的工作材料打包,搬到阳台上,挂在他够不着的地方,流着泪恳求道,“你应该停止写作。如果你白天想呆在家里,我会在晚上帮你写信。”这让吕志涛冷静下来抬起他的身体。

进入晚年,吕志涛仍然坚持写作。在他的床前,有三件宝贝放了很久:闹钟--提醒自己起床吃药;纸与笔——及时记录生成的学术灵感;夜灯——晚上写作很方便。

一个人应该无止境地追求知识,而不是无止境地追求财富。这是吕志涛对他的学生说的话,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事情的真相

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新是吕志涛科学研究的主旨。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风暴之后,吕志涛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该停留在荣誉上,而应该更深入地探索。因此,他将研究重点转向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领域,致力于结构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吕志涛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和计算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它不仅完善和发展了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和计算方法,而且解决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开辟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困难和危险就像成功。原有的研究成果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吕志涛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陈嘉庚数学科学奖、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

烈士们在生命的暮年充满了勇气。即使在晚年,吕志涛仍在“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躺在病床上继续他的科研生涯。2014年主持“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在预应力结构理论、抗震减灾、核电设施安全等领域取得理论突破,打破国际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吕志涛学术生涯中的最后一枚奖牌。

"学者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用知识为国家服务。"这是吕志涛的学术信念,也是他不断探索科学真理的动力。为此,他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建筑工地上,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指导。他的智慧铭刻在上海色织第四厂项目、南京状元楼项目、珠海拱北港口项目、北京西站项目和南京电视塔项目中。

"科学研究应该以献身精神,用纸和笔来完成."吕志涛一直信奉写作,认为知识分子不仅应该以美德和功勋来做人,还应该大声疾呼,向世界传播他们的真知灼见。

“我父亲有空的时候读书写字。从清晨到黄昏,他经常把手放在书上,甚至我们听不到他吃饭的声音。”卢说,尤其是骨折后,父亲更注重写作。

2010年,吕志涛主编的《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一书出版。这一具有10年历史的科学杰作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百”原创图书出版项目,被誉为国内预应力学科的指示灯。

经过50年的科学研究,吕志涛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9部学术专著,为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然而,他总是认为做得还不够。“在我的一生中,桃李的世界已经实现了。就书籍等而言,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遗憾是,我未能将近年来的学术成就和教学经验汇编成一本书,供子孙后代阅读。”当他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的吕志涛握着女儿的手,慢慢地说,他枕头旁边的一堆纸上写满了潦草的字迹。

虽然路还很远,但沃克会来的。

高尚的

2000年,获国家领导人颁发的“贺李基金科技进步奖”。在20万港元的奖金中,吕志涛没有留下任何钱。所有的钱都捐给了他的母校——新昌城潭中学、新昌中学和东南大学,以表达他对老师的感谢。

为了纪念学生曾斌,这位老师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自我约束和对公共职责的奉献。他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时从不谈论排场。他可以吃、穿、住、走,这样既省钱又省钱。20世纪90年代,他陪同吕志涛去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因为路途遥远,学校建议他们乘飞机去,往返机票应该由学校报销,但固执的吕志涛坚持坐火车去。在没有高铁的时代,从南京到北京坐火车要花15个小时,到达时双腿都麻木了。

"显然你可以报销旅费,为什么要这样麻烦你自己。"曾斌拖着疲惫的身体抱怨道。然而,那天晚上,躺在火车站附近一家小旅馆的一张木床上,吕志涛的话让曾斌的脸颊绯红:“为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应该追求知识和事业,而不是快乐。”

多年后,当高铁旅行成为常态时,吕志涛仍然坚持乘坐最便宜的绿色列车。"如果我少花钱,这个国家就会在建筑上多花钱。"吕志涛经常谈论这句话。

“李先生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一生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给组织和他人带来麻烦。”吕志涛的同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党委书记张行说。在他的印象中,吕志涛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而食物、衣服和住房是最简单的。一栋60平方米的小房子已经毫无怨言地住了几十年。“即使他生病了,他也总是要最便宜的普通病房。有几次,学校坚持给他一个特别护理单元,他拒绝住院,直到普通单元被替换。

近年来,吕志涛的身体越来越差,上下楼梯越来越困难。然而,他仍然拒绝让别人把他背回去,坚持用自己的手抓住楼梯的扶手。对于两层楼的楼梯来说,吕志涛要花普通人十倍的时间才能爬完,而且经常浑身是汗。在参加会议时,为了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他总是根据当天参加会议的时间长短来控制饮水量,并保证半天不去外面上厕所。

经过50年的风风雨雨,吕志涛建造了知识渊博的高楼,建造了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道德纪念碑。

铸造老师的灵魂

1965年,吕志涛以研究生身份毕业,由于他出色的学术表现,当时的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在学校教书。

这是一生的停留。

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这位老教师用了半辈子的时间在一个三英尺高的平台上工作,这使得教学和教育达到了极致。

“生活中有这样的导师就足够了!”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5年。他老师诚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影响了他的生活。孟少平说,在他学习的时候,国内外对他的一门学科的研究很少,参考资料也很难找到。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篇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里面全是俄语。他真的无法理解,不得不请教他的导师。“当时,王先生还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他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但他熬了一整夜来翻译它。”回想起拿到翻译纸时的情景,孟少平的眼睛湿润了。现在,当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孟少平遇到困难时,他还是忍不住求助于导师。然而,在那个熟悉的办公室里没有这样熟悉的人。

在吕志涛看来,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他意外骨折后,他把教室搬到了家里,因为他不能让学生放心。几十个马扎里沙里夫被安置在一米宽的走廊里。吕志涛站不起来,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先写,后擦,再写...

几十年后,当羽翼丰满的学生回来看望他们的老师时,他们仍然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地盯着小黑板,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就像当年一样。

"王先生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书育人上了."宋说,当他加入他的导师,他的丈夫是近80岁。在此期间,吕志涛的病情日益恶化,他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大学了解情况。从家到大学,一般人步行10分钟。吕志涛拄着拐杖走了30多分钟,至少停了三次。

“每当我们听到石板路上传来“笃,笃”的声音,我们就知道王先生来了。”想起前世导师的细心指点,抽泣道:

修身养性,培养成千上万的桃子和李子。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建、曾斌等100多位鲁门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从高中学习是一个老师,被高度尊重是一个榜样。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吕志涛不仅是一位学术导师,也是一位生活中的好老师。

有一次,一个工程的大梁出现了裂缝。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就是否返工大梁发生了争议。经过回顾和分析,吕志涛大胆提出了不需要返工的观点。为此,建设单位非常感激并送了他一份礼物,但他断然拒绝。"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是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吕志涛说什么,打地板。

严谨公正的工作和节俭诚实的生活是学生们对导师吕志涛的一贯评价。他从来没有扔掉用过的纸,而是留着下次用。在他办公室的角落里,仍然有装订好的废纸和旧纸袋。

教师、传教士、接受者和教育者。加入邢唐半个世纪以来,吕志涛的言行为祖国建设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术生活关键词——预应力

吕志涛为中国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的科学理论和计算方法。

1963年,他发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世界上最早,1963年后由美国提出),成为解决梁设计和处理工程事故的重要科学依据。此外,这一理论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中国首次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和偏心受拉构件的剪力计算方法,并首次被纳入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受弯构件计算方法,并将其纳入我国设计规范。该计算方法不仅改进了计算理论,而且节省了约20%的受力主筋。

2.他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为这一新结构新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预应力混凝土在各种结构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他目前是中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改进了预应力构件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抗震设计难题的解决,打破了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局限。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节约预应力钢筋用量约15%。

在我国,他于1996年首次编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地方规范,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部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发展了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和计算理论,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为中国第一批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上海色织四厂工程;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体系——南京庄媛大厦工程、江苏省公安厅大楼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工程;巨型结构体系——苏州八面峰商业大厦工程;大面积双向连续多跨预应力结构体系——珠海拱北海关工程...

他开创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向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的发展以及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增层工程都有了很大的创新。预应力拆除旧房的方法也被提出,推动了预应力技术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效益。例如,北京西站主站房的主桁架跨度为45米,荷载为5000吨。他设计并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性能,还节约了15%的用钢量。

他解决了我国许多重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并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我们已经咨询和设计了数百个预应力工程,许多树木是典型的,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三四年就有一两个新的预应力结构系统问世。除了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和上海色织四厂的上述项目外,还有许多示范项目对推动现代预应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南京电视塔(318.5米高)是一个三脚结构。在中国电视塔的设计中,首次使用了非圆柱形塔身(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之前)。他对电视塔的结构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如增加预应力和连梁等,这些都是设计和采用的。随后,他承担并主持了塔体的关键结构计算和模型结构的试验研究。作为该项目的技术顾问,他多次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他还为电视塔设计了一个高15米(5圈)的螺旋楼梯,中间没有柱子,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展开阅读全文

这些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科研成果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高发光效率和长寿命半导体照明,保护考古遗址中的脆弱文物,重建颌骨缺损功能...这些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多次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

根植青藏高原的自主创新为中国寻找铜矿

提到铜,人们会想到青铜时代,这是一个以使用青铜为标志的人类物质和文化发展阶段。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它可以用来命名一个时代,足以证明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铜仍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重要领域,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大宗金属之一。

铜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铜足够让你放松吗?事实上,我国铜资源非常短缺。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寻找矿石和勘探,以求突破。

探矿的技术实践依赖于什么?根据成矿理论。目前,全球铜主要来自一种称为斑岩型的铜矿床。根据国际矿床学研究,斑岩铜矿主要产于岩浆弧环境,其形成与大洋俯冲有关,从而建立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问题是,如何解释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西藏缺乏海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的成因?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致力于这项研究。十多年来,他在最年轻、最典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该理论回答了在缺乏主动洋俯冲的碰撞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的问题。它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斑岩铜矿的经典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世界斑岩铜矿的勘探领域。

“事实上,大陆板块碰撞的程度远远大于海洋俯冲的程度。我们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突破瓶颈,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在短时间内在青藏高原发现了10多个铜矿。”侯增谦说道。

发光二极管照亮普通百姓的家中国照明产业升级换代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一直使用火作为光源。直到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人类才进入电灯时代。

然而,诸如白炽灯的传统光源具有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如果能在照明领域开发出更高光效的光源,将会节约更多的能源,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的特点。以发光二极管为核心器件的半导体照明已经成为继白炽灯之后的第二次照明革命。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联合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技术,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成果已在工业化中大规模推广,并在北京奥运会等重大项目和10个城市的万个示范项目中得到示范和应用。

“发光二极管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它的电光转换效率是荧光灯的5倍,白炽灯的20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进民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他表示,目前中国近50%的传统光源已经被发光二极管产品所取代,每年节省约2800亿度的电能,相当于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超过了澳大利亚的年用电量。

随着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技术和新形式层出不穷。例如,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净化、空气净化、生物检测、医疗等民用领域。半导体照明将广泛应用于健康照明、智能照明、农业、医疗、通信等照明以外的技术领域。

有一些巧妙的方法来保存脆弱的历史遗迹并保护这些遗迹。

薄荷能发出清新宜人的味道,因为它含有一种叫做薄荷醇的物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科学家在考古中使用无害的薄荷醇及其衍生物后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源。珍贵文物的缺乏可能会淹没一段历史。脆弱的文物和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经常因挖掘过程中环境的突然变化而遭到破坏。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应急保护技术的研发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家面临的难题。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考古遗址脆弱文物的临时固定提取和保护技术”,系统研究了薄荷醇强化提取文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移动性,并制定了临时固定和操作规范。开发了一种在考古发掘现场临时保存易碎文物的微环境控制装置。

上海大学教授、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罗表示,该技术不仅能有效减缓甚至避免出土环境突变对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还能暂时提高文物的机械强度,确保文物的挖掘、提取和安全运输。

据报道,该项目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创性成果。已在秦始皇兵马俑遗址、海油侯墓等65处重要考古发掘现场推广应用,保存了2000多件易碎文物和珍稀化石。

医学疾病也通过心脏和颌骨缺损的功能重建使患者受益。

“戴着大口罩,拒绝出门的病人...下巴缺陷非常痛苦,许多人只有在最后去看医生时才敢摘下口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说。

肿瘤、外伤、炎症和其他原因会导致颌骨缺损。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吞咽、呼吸等生理功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创伤,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下颌骨重建非常困难。如何实现真正的功能重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组率先提出“功能导向颌骨重建”理论,创建了关键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注意:全名和简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整个文本应该是一致的。请参考之前的更改。)

通过研究,项目组创新性地利用小腿腓骨重建颌骨,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了2个多小时,减少了多次手术的创伤,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医疗费用,使成千上万的患者恢复了咀嚼和吞咽等生理功能。医生不仅治疗心脏,也治疗疾病。经过治疗,颌骨畸形患者的自闭自卑感得到了解决,患者的家庭恢复了稳定,患者也获得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勇气。

“颌骨重建非常精细,技术上也很困难。很难更广泛地普及和帮助更多的病人。”项目主要完成人张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建立了数字化手术“一站式”新平台,突破了国际技术壁垒,解决了软件碎片和不兼容问题,大大减少了操作失误,提高了操作安全性。与此同时,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和国家级学习班等形式在全国推广,组织培养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颌骨重建专家。

“减轻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使命。科技创新应该更好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张说,我们希望全国的颌骨缺损患者都能得到手术治疗,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对治疗水平的认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记者25日从扬州大学获悉,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机当天在江苏省扬州市通过田间试验,并将于今年应用于小麦生产,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中国水稻、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超过1.12亿公顷。然而,在粮食作物生产中,长期存在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差等问题。

2008年以来,扬州大学科研人员组织作物栽培、农业机械、智能控制、软件信息等领域的专家、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和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了投资2000多万元的科研团队。他们决心开发智能、无人和多种复合耕作和播种的先进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宏成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说:“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如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信息控制和精密施肥、应用软件技术、北斗导航技术等。开发一种无人操作的联合耕播机,可一次完成基肥施用、深松旋耕和精量播种九道工序。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无人驾驶的联合耕播机可以在田间自由运行,并能自动掉头、掉头和后退。一次旋耕深度可达22厘米左右,施肥均衡,播种深度与播种带宽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科研、写作一肩挑——沃森与《双螺旋》

全文共 1907 字

+ 加入清单

25岁时,他在世界上出名了。34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奖。40岁时,他出版了他最畅销且经久不衰的自传《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70岁后,他仍然站在科学的顶端,领导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

用沃森自己的话来说,写自传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后续的传记作者写错你的基本事实”此外,在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如何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这些都应该为公众所知,而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然而,在1962年春天纽约市的一次晚宴之前,我不知道如何写这个故事。”

詹姆斯·沃森(左)和克里克

晚餐后的演讲中出现了灵感。当时,沃森讲述了他们发现的“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莫里斯·威尔金斯(他与沃森和克里克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欧文·查加夫和莱纳斯·鲍林。“他们没想到我会如此直率和公正,这让他们大笑起来,也让观众觉得他们正处于科学的伟大时刻。......当我回家时,我非常开心。我明白我将来可以写作……”

此后不久,沃森在一个非常随意的环境中,在漂亮的女助手的陪同下,毫不费力地写下了DNA故事的前几页,并制作了一个引起特别关注的著名的开场白:“我从未见过弗朗西斯·克里克·亨布尔。”

接下来的几年里,沃森断断续续地写他的书。有许多现实和个性化的描述,以及他的“勾搭”思想和感情。例如:“我期待着第二天下午在唐宁街的大学聚会上看到许多漂亮的女孩。”另一个例子是:“即使在剑桥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花一两分钟谈论外国女孩的情感问题总是一种有效的提神药物。”

沃森和双螺旋模型(网络图)

在这本书完成之前,沃森想出了一个不同的有意义的标题,“诚实的吉姆”,旨在反驳威尔金斯的合作者威利·习字的讽刺性评论(他称沃森为“诚实的吉姆”)。沃森决心“正视习字提出的讽刺和有争议的问题,并澄清弗朗西斯和我在构思DNA结构的过程中是否不恰当地使用了国王学院的机密数据。”

沃森知道,根据他直截了当和难以驾驭的写作风格,他的书肯定会让许多人不开心,并可能引起麻烦。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经常花大量时间与同事和朋友交换意见。

书中对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个性和学术标准有许多负面描述,因此“预设”了未来最受批评的目标。(沃森在2002年1月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到,“谁是双螺旋中的主要反派?”当时,他给出了如下回答:“罗莎琳德,因为她长得像那样。”他还说:“富兰克林对待莫里斯的方式让她看起来像个坏孩子。”)

这里有一个感叹词:富兰克林在1958年英年早逝,被剥夺了诺贝尔奖。她拍摄的DNA晶体“照片51”的衍射照片和关于这种物质的相关数据被认为是沃森和克里克解开DNA结构的关键线索。然而,他们是在她死前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和收养的。因此,有一个有争议的说法,沃森和克里克“窃取”了富兰克林的实验数据。

谷歌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纪念页面(网络地图)

至于手稿(标题曾改为“基本对”),沃森当时实际上最恼火,甚至他的“黄金搭档”克里克也认为他的书“不是一部好的历史”;“有些断言是毫无根据的...,这就使科学史变成了一部“口口相传”的著作;“向别人击掌很难出丑”。"如果它被认为是自传,那就是误导,而且味道不好."

幸运的是,其他人不这么认为。例如,英国著名晶体学家约翰·德斯蒙德·伯纳德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一口气读完了它。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小说,这本书实际上是这样写的。这本书无与伦比。这是...激动人心。”他还说,“整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伟大科学家在他们的发现中的愚蠢。”

1968年2月,该手稿在阿森松岛出版社更名为“双螺旋”后出版,并很快连续16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到年底,这本书在美国已售出7万册,在英国售出3万册。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自然、清新、华丽的写作风格,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科学图景。在这个过程中,野心、竞争和算计被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示了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个新生的无名之辈如何异想天开地“站在巨人的脚趾头上”,在“竞赛”中击败那些知识渊博的科学专家,从而抢占先机,赢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

双螺旋英文原版封面(网络图)

2000年5月,沃森在一次采访中坦率地承认:“脱氧核糖核酸的发现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任何优秀的化学家都应该能够发现DNA的结构。但是除了我之外,不可能有人能写出“双螺旋”。"

也许双螺旋,今天仍在重印,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沃森的其他伟大发现之外的成就。

(原标题,《DNA博士的个人叙述——沃森和双螺旋》,在小蝌蚪君重印时被删节了。)

相关阅读:

要了解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史,请标记并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加强激励, 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的积极性

全文共 2217 字

+ 加入清单

内容摘要

科学家创作科普作品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良好传统,也是当今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一种常见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普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许多科研人员通过编辑书籍、撰写文章、参与科普电影和节目的制作,参与科普创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丰富了科普创作队伍。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研人员对科普和科普创作的参与主要是被动的,自主自发的科普创作动机不够强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入团队,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热情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重要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热情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它能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能充分发挥其活力。热情需要被激发和激发,遵循“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心理机制。在一定的能力条件下,一个人的热情越高,成就就越大。

同样,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和科普创作也是需要被激励的行为,也遵循由热情产生的心理机制。因此,要动员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首先要考虑的是科普创作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内在需求。在需求的驱动下,科学研究者被鼓励创造科普创作,从而引发科普创作的特定行为。与此同时,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普创作纳入个人发展目标。因为目标是行动结果的高级反映,它可以促进人们的需求转化为动力,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因此,科研人员对主动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和开展科普创作的需求水平越高,目标越明确,动力越强,其内在动力越大,科研人员在科普创作中的积极性就越高、越持久。

二、当前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激励环境和现状

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动员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开展科普创作,需要适当有效的激励作为保障。自2006年实施《国家科学质量行动计划》以来,随着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学普及中来。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通过奖励和表彰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

目前,在科普创作领域,奖励激励是激励科研人员的主要手段。其中不乏高水平的国家奖项。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设有科普奖,表彰优秀的科普图书和影视作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是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的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奖项。它每两年评选一次,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精神奖是主要奖项。科技部每年评选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也是国家荣誉,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此外,例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了100种优秀书籍,国家图书馆的金文图书奖也有科普书籍。虽然在“三百”原创图书奖和中国政府出版奖等重要图书出版奖项中,没有专门的科普类奖项,但也偶尔有科普类图书入围。因此,这些奖项对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具有实际作用。

然而,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对科普创作的激励覆盖面和范围毕竟有限。此外,大部分获奖不能纳入科研绩效评估,也不能支持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因此,仅仅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

因此,在科普创作领域的奖励仍然是孤立和动员的,与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没有联系。科普创作不能成为科研人员的内在需求。科学研究人员无法产生创造性动机,也不会为科普创作设定目标和愿景。虽然近年来许多社会团体一再呼吁改善这种消极的激励环境,但事实上情况并没有多大变化。

201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对科研人员科普创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45.69%的受访者认为,为了促进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最重要的支持是加强激励机制建设(见表1)。

在强化激励机制方面,设立科普创作基金、提高科普创作报酬、加大政府对科普创作的激励、将科普创作纳入绩效考核等都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方面(见表2)。

在此次调研和访谈中,金勇院士、范志红博士和朱定珍研究员均建议设立国家级和部级科普创作奖,以鼓励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苗忠荣教授指出,要建立决策层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工作。即把科普工作纳入竞争机制,作为企业评估的标准之一,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解决了许多科研人员提出的“科普创作影响自身工作”或“不纳入自身工作评价范围”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了科研人员做课题的动机问题。

可见,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虽然科学研究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学研究人员,可以从暂时的热情开始,但如果他们的热情长期得不到保护,那将是不可持续的。

三、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将继续加强奖励激励。加强高标准科普创作奖建设,适当扩大奖励范围,确保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一定比例的国家科技项目和人才奖留给科普创作者。

二是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激励。科协有关部门应与文化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共同讨论设立科普创作基金,重点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普主题创作,加大对科普创作的支持和孵化力度,支持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

第三是加强物质激励。有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支持科普创作产业化,促进科普创作科研人员的物质收入。

第四,继续呼吁将科普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发声,呼吁有关部门将科普创作纳入科研人员业务考核标准,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科普创作缺乏动力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徐仁新:科研有大科学装置撑腰 ,才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它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偏远山区,但被称为“中国之眼”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一直备受关注。长期从事脉冲星相关研究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徐仁新,一直关注着FAST的新趋势。

“今年4月,FAST通过了流程验收,并在试验基础上向国内天文学家开放。最近,它正准备建立一个运营和发展中心,这意味着它接近全面开放。”徐仁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事天体物理学近30年的徐仁新非常清楚观测对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科学是基于经验的逻辑系统。从理论研究中得出的推论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检验。“只有拥有一流的观测设备,我们才能在相关领域拥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对理论研究更有信心。”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徐仁新还是北京大学天文学博士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老师,老一辈的天文学家,苦于缺乏先进的观测设备,无法获得第一手观测数据,难以在国际学术界取得非常有影响力的成果。

“当时,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科研投资都很有限。此外,天文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领域,中国只有少数大型天文观测设备,更不用说国际竞争力了。”徐仁新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有6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2.16米的光学望远镜直到1990年才建成。

这台2.16米望远镜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它帮助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新的超新星和类星体。然而,与此同时,美国已经拥有直径10米的光学望远镜,甚至发射到太空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直径也只有2.4米。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想象。

没有一流的观测设备和第一手的观测数据,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几乎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是没有设备就没有发言权。与国际同行相比,你的发言权要小得多。”徐仁信说道。

在几代天文学家的呼吁下,国家不断加大对天文学领域的科技投入,并相继启动了几个重大观测设备项目的建设。

2008年,LAMOST建成,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FAST完成,它的到来使中国的望远镜在寻找新脉冲星方面实现了零突破。2017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眼”成功发射,使中国天文观测从地面观测跃升为天地联合观测。

“以FAST为例。与在脉冲星发现方面取得丰富成就的帕克斯望远镜相比,FAST具有更强的功能。在同等接收的情况下,FAST将在一分钟内观察采集数据的质量,Parks将需要观察大约10个小时。我们有理由期待FAST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徐仁信说道。

事实上,它不仅在天文学领域。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信息等领域相继启动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项目。在徐仁新看来,科技投入带来的科研“硬实力”的增强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在科学仪器的支持下,未来中国科学家在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将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大型科学项目在国家现代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战略作用。它们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溢出效应”。

徐仁新:我的科研得到了科学仪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张强:为国家需要做科研

全文共 1482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让手机待机时间更长,电动车续航里程更长?这里面有很多知识。关键是找到理想的材料。”说起他的研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教授张强非常兴奋。

虽然还不到35岁,张强已经是中国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了。“我们赶上了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的好时光。我们需要取得更多更好的结果来满足国家的需求。”张强说道。

能够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做些事情是非常高兴的。

不久前,国际知名能源杂志《焦耳》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张强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他带领研究小组在高安全性、高容量复合锂金属阴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张强主要从事能源材料的研究。2009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德国和西方储备大学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9月,张强回到清华大学教书。

张强的选择对中国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对科学技术为国家服务充满热情。“目前,该国对能源材料的需求很大。我很高兴能够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做些事情。”

“在清华大学的九年学习生涯中,我在一个由老、中、年轻人继承的工程科学团队中长大。老一辈科学家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让我思考如何继承这种精神。”张强说道。

大学二年级时,金庸院士向青年学生介绍了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的特点,并教导大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中国有足够的化工原料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

张强的化学部门在炼油、煤转化、生化工业、聚合物聚合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结合化学部门的传统优势,着眼于新能源领域,选择下一代储能材料和系统作为研究方向,探索未来5-10年中国需要的新的工业技术原理和方法。

现在,一直当老师的张强传递了“为国家需要做科学研究”的想法。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张强在介绍国际领先的技术时,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把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急需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上。

“中国现在非常支持创新。我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继续深造和工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张强说道。

我非常感激,觉得自己是一只幸运的狗。

回国之初,张强就从零开始了一切。此外,他选择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需要对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例如,锂硫电池系统的反应机理复杂,缺乏高效能源材料的瓶颈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实用性。金属锂枝晶的生长是电池安全的隐患。

张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们可以慢慢解决。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相关研究团体的激烈竞争,他带领团队面对困难,不懈努力,最终在能源和材料方向实现突破,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回国后,张强在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基础科学索引数据库上发表了58篇高被引论文,申请了30多项锂硫电池和金属锂的专利。他带领团队在能源和材料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领先技术,使新能源领域的原创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张强特别注意训练学生。课题组成立七年来,在他的指导下,三名学生获得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别奖学金”,两名学生获得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特别奖学金”,三名学生成为了“清华大学新学者”。其中,学生、王的研究项目“高容量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的研究项目“柔性快速锂金属电池”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一等奖。

近年来,张强不仅专注于化学工程的基础研究,还探索了化学和能源的交叉领域,突破了能源和材料领域的一系列难题。

“我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现在我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支持。我非常感激,觉得自己像一只幸运的狗。”张强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伽利略的科研方法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伽利略在他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开创了许多物理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天的科研人员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爱因斯坦曾经高度评价伽利略和他的科学方法。他说:“伽利略的发现和他运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开始。”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伽利略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①观察方法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经知道,伽利略对天文学的研究主要依靠观测方法,更准确地说是间接观测方法。观察方法是指人们直接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和耳朵)或借助科学仪器间接感知客观物体,从而获得物体知识和概念的科学方法。伽利略的观察方法不同于古代用肉眼直接观察,而是借助天文望远镜。他对天体的观察使他发现了许多人们以前不知道的重要信息,并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他对物理和力学的研究也离不开观察。据说钟摆针是因为他意外地仔细观察吊灯的摆动而发明的。伽利略的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所认可。例如,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他的学生说,他成功的秘诀是“观察、观察和再观察”你应该先学会观察。如果你不能观察,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科学家。当发明青霉素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时,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

②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在某种物理设备的人工控制下,进行一系列活动,然后反复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方法。伽利略是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第一个提倡可重复和可验证实验的人。他被誉为真正将观察实验应用于实验的伟大思想家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纯粹思辨的科学方法,认为只有观察实验才是掌握真理的科学方法,反对过分相信权威,认为只有实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他有一句名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圣贤满是灰尘的书中找到,而应该在基于实验的实验和理论中找到。真正的哲学写在最伟大的书里,这本书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这本书是宇宙和自然本身。人们必须阅读它。”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伽利略的态度。同时,他自己也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执行者。除了不可能进行天文学实验之外,伽利略的其他研究都是基于实验的。例如,为了验证他的自由落体问题的正确性,他设计了“斜面实验”,并对其进行了近百次测试,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还有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他的实验方法对现在的科学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对它们进行推理、计算和分析,从而形成解释、判断和预测问题的方法。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完美。”爱因斯坦还说:“在我们所有的知识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的部分被归为物理领域。”

伽利略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第三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是数学方法。伽利略将他的物理研究与数学紧密结合,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定律,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了物理定律。他在数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早在1582年左右,他就通过长期的实验观察和数学计算获得了钟摆的等时定律。在1585年因经济原因退出比萨大学后,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并对几何有了深刻的理解。正是由于他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用数学方法进行了“斜率实验”,从而发现球滚下斜率的距离总是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并最终得到自由落体定律,即s = 1/2gt 2。

(4)其他方法——理性方法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科学方法,伽利略还使用了其他科学方法。例如,当在理论上驳斥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观点时,他使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用他自己的矛盾来证明他的错误是归纳法的体现,而演绎法的特点是从小球到世界的一切。在推导“惯性定律”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理想化的方法。他假设球滚下一个无摩擦的斜坡,然后在一个无限延伸的光滑平面上运动。显然,没有没有摩擦的斜面和无限延伸的平面。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同样,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也是一样的。在非真空环境中,阻力是不可避免的。

简而言之,伽利略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实验和数学。特别是,他在机械研究过程中将实验与数学结合起来。他不仅注重逻辑推理,还依靠实践观察和实验检验。同时,他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灵活的抽象和理想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可以概括为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检验→数学推导→形成理论。伽利略使用的这一套科学研究方法后来被许多科学研究人员所认可,至今仍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景晓军:科研需要走一步,看三步

全文共 1897 字

+ 加入清单

这位国家军队转业干部目前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教授。他的团队开发的离子束溅射沉积薄膜系统是中国高端非硅芯片主要设备的基础。

"学习是关键,阅读是关键."

荆晓军的父母是从事“两弹一星”工作的士兵。他的小梦想是穿上军装保卫他的国家。因此,他在初中毕业前应征入伍。

由于他的部队从事技术工作,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所以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他想考大学,走学术道路。"学习是关键,阅读是关键."其他人认为的那些无聊的理论和冗长的算法让荆晓军不觉得头痛,而是享受它们。他经常在军队组织的数学和职业竞赛中名列前茅。

后来,荆晓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习,并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8月,在北京邮电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荆晓军从部队转业,正式加入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他来北邮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一个新的科研团队。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缺乏科研经费和设备。大多数机器只能被其他实验室“淘汰”。很难有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实验室。那时,所有来到他门下的学生都被转移了。荆晓军第一次意识到了差距。

“如果有条件,我们必须这样做;如果没有条件,我们也必须这样做。”这是源于军事经验的行动方式,也是荆晓军的一贯做法。在跑来跑去解决资金问题后,他从零开始与他的学生一起,从实验设备的选择、设备的分配到争取话题。不久,生物识别和多媒体通信实验室成立了。

此时,荆晓军的生活正面临着新的选择。2003年,他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并邀请他进行研究。“科学研究的前景是光明的,实验条件会更好,生活条件会更好。老实说,一个人怎么能不被诱惑呢?”现在回头,荆晓军笑着说道。

然而,此时,学校正处于建立国家急需的传播科学学科的关键时期。"当时,许多学院和大学没有这两门学科."

最后,荆晓军拒绝了外国大学的邀请。他决定留在中国建立这门新学科,为祖国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做出贡献。2006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北邮成功申请了该学科的硕士学位,为我国培养和储备通信人才。

“看球,看星星。去看歌剧是一个著名的演员。”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依靠实用技术."荆晓军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十多年前,荆晓军接触到离子束溅射沉积薄膜技术和离子束刻蚀技术。在通常使用中,这种技术利用电磁场电离惰性气体来产生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电离产生的正离子高速轰击靶材料,导致靶材料上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然后沉积在衬底上形成薄膜。这也是研究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这种薄膜质量好,牢固地粘合在基材上."荆晓军介绍,用离子束技术应用设备制作的高端微纳薄膜大多用于高温、高冷、复杂电磁环境、强腐蚀条件等特殊领域。然而,长期以来,离子束应用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设备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

“看球,看星星。去看歌剧是一位著名的演员。学习是关键,阅读是关键。”荆晓军表示,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解决“瓶颈”问题。荆晓军决定与某企业合作开展离子束技术研究,并负责理论支持。

那几年,它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进入视野相吻合。“新的非硅材料能代替现有的硅材料用于涂层和蚀刻吗?”科学研究小组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和想法。

经过研究团队的反复研究和测试,离子束设备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改进后的离子束刻蚀机和镀膜机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涂上新的材料,并雕刻出复杂的电路。国产声、光、电、磁微器件均适合离子束刻蚀微纳薄膜。今年1月,荆晓军团队的“离子束溅射沉积薄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离子束设备生产的非硅芯片的指标参数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产业的空白。设备成本也大大降低,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一流设备的十分之一。

“一次走一步,看三步”

除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荆晓军最喜欢的是在平台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在他看来,教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输血”的过程。

"景老师有许多著名的格言."牧俊生是一名博士后,他在这个项目中跟随了荆晓军,他笑着说。由于多年的自学和自学经验,荆晓军将自己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感受和体会提炼和总结成了一句易懂的“王格言”,并经常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需要能力,挫折需要财富,过程需要结果,知识需要水平。”“成功需要努力,成功也需要困难”...幽默简洁的句子总能让学生开怀大笑,让他们陷入沉思。

荆晓军的爱好是下棋。“象棋就像生活一样。你需要一次走三步。”它需要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和控制局面的能力。我们需要坚持困难和挫折。“根据荆晓军的说法,象棋是关于毅力的。如果你放弃你的对手,你将很容易成功。如果你坚持你的对手,你会感到困难。”科学研究就像下棋。"

展开阅读全文

倔强的“少数派”郭光灿:搞科研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郭广灿院士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他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本可以活很长时间,但他仍然致力于科学研究。当记者看到他时,老郭刚刚从成都的一个会议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累。他瘦削的脸颊和宽大的眼镜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情。

1942年,郭广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他从小就有天赋和智慧。1960年,他以数学、物理和化学的98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五年后,他毕业于郭广灿大学,获得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并留在学校教书。从那以后,除了在讲台上讲课,科学研究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科学之春的到来使他深受鼓舞。"那时,我只想弥补时间。"郭广灿回忆说,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每天拿着暖壶看书到半夜是正常的。

“当时,由于缺乏资金,科学研究往往很难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现单独做实验不可行时,它就变成了理论。因此,量子光学,一个不受欢迎的光学领域,被选中此后,郭广灿开始了他顽固的“少数派”研究生涯。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基于学术兴趣,因为大学研究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神秘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如果量子理论应用于光学,将会出现新的现象."郭广灿猜测道。

1981年,39岁的他通过了公开考试,被送到国外学习。在国外的两年时间里,郭广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早在20年前就开始涉足国外,而国内学术界几乎被忽略。

看到这一差距,郭广灿并没有灰心,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量子光学的研究。他做了一个黑暗的决定:他必须在回家后建立这个新的主题。

1984年,他利用学校2000元的资助,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尽管参加会议的2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大多数没有进行过量子光学研究,但这次会议成为了中国量子光学发展的起点。

回国后,随着研究的回归,郭广灿对量子场的理解越来越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20世纪90年代初,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兴起时,郭广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良好机遇。

然而,要做好科学研究,光有一种激情是不够的。在量子信息提出之初,这个想法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量子信息论能有说服力吗?量子光学仍处于初级阶段,量子信息能实现吗?郭广灿回答:“我们应该本着‘两枚炸弹一颗卫星’的精神,抓住第一个机遇,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

"量子光学是基于兴趣,但是研究量子信息不仅仅是兴趣."郭广灿坦言,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国防实力做出贡献。有了这个判断,他再次选择了“意想不到”。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五年后,郭广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他的学生团队也逐渐成长起来,先后培养了潘剑伟、彭昆池、孙昌普、杜江峰等多名科学院院士。

在郭广灿看来,这些院士就像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种子,为十多年来量子信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量子信息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当时它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的课题。回顾这段经历,郭广灿充满自豪,“我们做科学研究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国家。”

“老郭没有任何爱好。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将呆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郭广灿的助理段开民表示,今年老郭仍有很多时间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他很少周末休假,也不知道一周中的哪一天。到时候,就是每月的第一天。”

明年将是第一次国内量子光学会议35周年。“我将邀请再次参加会议的老人,告诉他们量子研究的种子已经开花了。”郭广灿认为,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在量子领域进行了一生的科学研究之后,已经过了七十岁的郭广灿仍然坚持同样的原则。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不管他在哪里,他都应该在这个阶段为他的国家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的责任,也是国家的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科研人员月收入2.5万买房如何理财买房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科研人员收入2.5万买房如何理财买房?石先生33岁,毕业于西安一所重点大学,高学历,是一名博士。目前在上海一所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由于所在行业受到政府政策扶植,现在石先生已经落户了上海,并准备买房了。石先生现在一个月收入2.5万,太太一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两人单位均缴纳有公积金、社保等,总体福利很好。石先生跟太太刚结婚一年,他们打算每月扣除公积金后用5000元左右的等额本息用来买房。石先生家庭现在有储蓄约80万,房子首付约60万。

如何理财买房

【理财目标】

家庭理财、买房。

【理财分析】

目前来看,石先生家庭的总收入不错,单单石先生,收入一年有2.5万/月x12月=30万。而除了80多万的储蓄外,支付房子首付是60万是足够的。建议石先生的家庭理财不妨参考以下的方式:

【理财建议】

1、家庭备用金准备

石先生有80万左右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中包括需要预留一部分的家庭的生活备用资金、风险预备金,这部分资金大致可设为6个月左右的家庭开销金额。除此之外还有现在两人的工资来源作为补充开销,以及做资金预留。

2、尽量使用公积金贷款

对于买房,建议石先生要充分利用好单位缴纳的公积金贷款。应去当地公积金相关部门了解最新、最优惠的公积金贷款政策,以便享有最大的贷款优惠。优惠的贷款的获得,对于长期偿还房贷来说,有较大的好处。

如何理财买房

3、配置10-20万左右的理财投资

如在房产首付后有资金剩余,建议可进行中等资金量的理财,推荐投资团贷网,持续服务期为1-36个月不等,参考年回报率在7%-12.6%之间,收益在业内属于中等水平。现在新注册用户即送518元投资红包和2888元体验金,优惠多多。点击注册。也可以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进行10-20万左右的理财投资,但收益率会低一些,在4.5%-5.5%左右,两者都可以考虑。

4、加强现金管理

目前石先生家庭的收入不错,除去日常的支出以后,一般也会剩余1万-2万左右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在未选择配置理财产品前,建议是放置在余额宝中,那样能享受比银行活期0.35的利息高一些的收益,约在3.5%左右,这可谓多多益善。

总的来说,假如石先生按照上述建议的方式进行理财的话,相信家庭未来不仅能安安全全的付好房产首付,也还能利用好闲置的多余资金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转基因动物科研的意义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转基因动物比较复杂,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已取得些成就,目前科学家在进行更深的研究。那么转基因动物科研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了解下吧。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这只在遗传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培育成功,展现出诱人的光明前景。

将外源基因导入家畜,能使家畜朝人类希望的目标靠拢,如肉质改善、饲料增效、个体增大、体重增加、奶量提高、脂肪减少等。例如将长瘦肉的基因导入猪细胞中,猪就成为瘦肉型;将促乳汁分泌的基因导入牛、羊细胞中,这些转基因牛、羊乳汁猛增;还有科学家将貂的长皮毛基因导入羊细胞中,培育出长出类似貂毛毛皮的羊。这些羊易养,繁殖快,且“羊貂皮”面积数倍于貂皮,将使“貂皮”时装进入寻常百姓家。

用基因转移技术,增强动物抗病力的研究,也很鼓舞人心。导入抗病或抗寄生虫的外源基因,牛便不怕“疯牛病”,猪便不怕瘟……从而使畜牧业“旱涝保收”,成为“黄金”产业。那么,动物转基因有害吗?动物转基因毒性问题。

动物基因化食品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Losey,J.E.等报道,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累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就少,长得慢,4天的幼虫的死亡率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无一死亡。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转基因生物食品的转基因动物(中国鲫鲤鱼、美国超级鲑鱼等)是否存在和上述事件相类似的问题很值得商榷,我认为其潜在的危害性不亚于转基因植物。

关于转基因动物科研的意义的知识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就来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