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通用20篇)

浏览

3995

文章

1000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古代姓氏来源介绍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当时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最早的一批姓氏很多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姞等,周朝天子就是姬姓。等从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度后,氏就慢慢出行了。氏是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繁殖的后人过多,就会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会保留自己的姓也要为自己起一个称号当做标志,这就是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姓氏的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知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而姓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重视。

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看了“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不仅了解到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还看到许多以往没注意,但很有趣的知识,带你一起看看呀。

01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02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03

姓氏祖先是伏羲氏

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04

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

据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05

一入佛门本无姓

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06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07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08

叫错了的姜太公

战国之前,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于一整个大家族而言,宗族实在,姓族则虚,所以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血统;女子“称姓”,以防同行族群通婚。

而当时,男子很忌讳称姓,所以我们可称武王发、太子发,但“姬发”“姬昌”等是不符合规范的。

“姜太公”更是误称,他本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太师望”,这表示的是他的职位。

09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啥,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10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11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12

中国人口前十大姓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目前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按顺序排列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记得,班固在《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姓氏于中国人而言,恰如一湾源泉,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不曾停歇,流淌至今。

她刻进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生生世世都不变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尊称对方的妻子叫什么 古人对对方妻子怎么称呼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令正、令妻、令阃(kǔn)。其中,令正是嫡妻的敬词,令妻是指德行美善的妻子古代称妇女所居内室为阃。在古代,“令”是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古代尊称对方的妻子叫什么

古代人们对对方妻子的尊称有令正、令妻、令阃(kǔn)三种,其中,之所叫令正,是因为旧时以嫡妻为正室,所以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令严,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令慈,尊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令嗣、令子。“令”是美好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发生在古代的斗智故事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之源对数学充满兴趣。在这里,我为大家汇编了一些小学生的数学故事。我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数学,并且幸福地热爱数学。

以下苏菲派伊斯兰故事选自马苏德·法赞的《另一个微笑》,它巧妙地说明了从几个假设中构建无比丰富的现实是多么困难。正如报纸上的谜语一样,对于任何一组假设,几乎总能找到一个替代模型。这在哲学上有时被称为“未定问题”。

一名梵蒂冈学者正在参观土耳其皇帝帖木儿的庭院。皇帝请一位著名的毛拉安排一场与来访学者的斗智。毛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驴子装上一堆主题不明的书。斗智那天,毛拉和他的驴子一起出现在皇家庭院里。虽然他们彼此不了解,但毛拉以当地人民非凡的外表和智慧征服了罗马学者。学者最终决定测试毛拉的理论成就。他举起一根手指。毛拉用两个手指回答。罗马人举起了三根手指。毛拉用四个手指回答。学者挥舞着张开的手掌,毛拉的回答是握紧拳头。然后,学者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个鸡蛋。毛拉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洋葱来回答。罗马人问,“你有什么证据?”毛拉对他的书做了一个奇怪的手势。罗马人看着它,被它的头衔惊呆了,他低下头承认了。

没有人理解他们之间的竞争。喝茶之后,皇帝悄悄地问罗马学者这是什么意思。“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毛拉,”罗马人解释道,“当我举起一个手指,这意味着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他举起两个手指说上帝创造了天地。我举起三个手指来表示人们从受孕到出生再到死亡的循环。毛拉用四个手指回答,象征着人体由四种元素组成:土、空气、水和火。我挥舞着张开的手掌,意思是上帝无处不在,他握紧拳头把手伸向手掌,补充说上帝也在这里,在我们中间。”“那么,鸡蛋和洋葱怎么样?”皇帝也跟了上去,问道。“鸡蛋是被天空包围的地球(蛋黄)的象征。毛拉拿出一个洋葱,表示地面周围有许多层天空。我问他用什么来证明天堂有多少层洋葱皮就有多少层。结果,他给我看了那些深奥的书。唉,那些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情。你的毛拉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然后沮丧的罗马人离开了。对于一个和毛拉说同一种语言的皇帝来说,下一步就是问毛拉关于这场辩论的问题。毛拉回答说:“这很容易,陛下。当他举起一个手指向我挑战时,我举起了两个,这意味着我要挖出他的两只眼睛。当他举起三根手指时,我确信他会踢我三次。我会以眼还眼。他举起整个手掌,无疑是要扇我一巴掌。那我就给他一记重拳。当他看到我是认真的,他变得友好,给了我一个鸡蛋,我给了他我的洋葱。”

尽管故事线索和包含更多数字信息的假设集限制了他们的解释,就像这个寓言中的手指和拳头一样多,但许多政党之间的政治辩论并不一目了然,或者就他们所拥有的所有令人恐惧的统计数据而言,也不十分完整。有时非语言的传统和实践限制了误解的可能性,甚至比数字更好。例如,古代宗教依赖习俗、传统和书面经文,这似乎比仅仅依赖宗教著作的新的信仰体系更少被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现代高考和古代科举的区别,古人为什么考试还要带吃的?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可能觉得,现代高考其实就和古代科举考试差不多,都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且现在高考状元也有很多,所以不自觉地就会把高考和科举等同起来。但实际上,这两者只能是一种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发展关系,完全不能够等同起来。比如说,现代考试带上笔和证件,但是古代考试要带的东西却远远不止这些。

古人参加科举需要带上“考篮”,用于盛放自己考试的时候所有的物品,绝不简单的只是文具,还要带上食物,这也只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甚至还包括各种日常用品。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但是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考试的内容、方式都不一样,我们只聊聊距离最近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什么那个时候需要带那么多东西。

明清时期的科举是非常严格的,在此之前的考试可能只需要考一次,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如果想要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状元,一路考下来,一共需要考四次,而且这是最低的次数,万一有一次没有考中,结果自然是需要重考,从院试、乡试、会试到最后的殿试,其中乡试还是每三年一次,相比现代每年一次的高考,是不是觉得幸运多了?

而且,高考要带的东西很简单,可科举就不一样了,除了最基本的考试用具之外,因为考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很简陋并且没有门的隔间,所以需要有油布制成的帘子,还要带上钉子锤子把这些东西钉在墙上,不然的话遇到下雨或者夜晚降温,倒霉的只能是自己,要是在考场上病倒了,自己的努力可就打了水漂了。

高考有统一发放的草稿纸,但是科举没有,需要自己带上很多纸,用于打草稿,而且有时候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文章抄出来,等到考试结束之后拿给别人进行点评,自己心里也好有个底。还要带上卷袋,保护自己的卷面干净整洁,要是有一点点的损坏,就算是能写出状元级别的文章,那也和状元没有关系了,再看看现代高考那些不整洁的卷面,也不会因此剥夺考试的成绩,是不是轻松多了?

食物,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品,考试三天,不带吃的东西那简直就是作死,但是又不能只吃冷食,所以还会带上一个小炉子用来煮一些热粥热饭和事先准备好的没有汤水的耐保存的食物,那就还需要碗筷勺子以及煮食的时候需要的各种物品,想想看今天的高考,一门考试就那么几个小时,考完了食堂也准备好了饭菜,吃完休息好继续下一场,和古人简直没法比。

万一被分配到了靠近厕所的那几间,那就更是悲惨了,所有人都在那里上厕所,想象一下也能有些感受的吧,所以为了避免被分到那里之后恶臭难忍,也会带上一些香囊之类的东西,还要带上一些药物,避免考试中途生病影响答题。其实这也还只是一小部分,如果有机会穿越去参加一次科举考试,你一定会极其怀念高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日本人的发型叫什么,为什么要把中间剃掉一部分?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也有古装剧,也有古代的画像,不过在这些电视剧和画像中,日本古代的男子的发型却是很奇怪的,他们会把中间的一部分剃掉,但是又不是完全剃成“地中海”的样子,而是在最中间会留下一撮。这种发型现在已经是没有了,但是看起来还是非常奇怪的,为什么古代的日本人要留这样的发型?是有什么是原因呢?

这个发型,实际上并非是由于当时日本的主流审美观所造成的,而是出于使用性的考虑。其原理与满清那恶心的“金钱鼠尾”造型,是差不多的。

日本这种自带“地中海秃头”效果的发型,有个相当优雅的名称,叫做“月代头”。而且,据说这个发型还是“身份的象征”,因为通常只有武士阶级才会剃这个发型。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军队里头的“陆军头”发型。

其实,“月代头”本身就是为了便于作战而发明的。因为,古代日本武士在战斗搏杀中,头发时常会因各种原因而散落,部分散落的头顶中前部头发往往就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如此一来,就会阻碍到武士的战斗。

于是,不知道从何时起,便开始有武士将自己头顶中前部的头发剃除。如此一来,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到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对视野造成影响。

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逐渐形成固定样式的“月代头”,并且在武士阶级中流传开来,成了一项不成文的传统造型……

古代日本人把脑袋中间剃光光,搞出来的“月代头(さかやき)”,你们有没有觉得太虐心?我第1次在电视里看到时,小脑袋里只有1个想法:日本人不可理喻,丑得太变态。

现在长了点见识,也就不会大惊小怪,这是岛国传统,我不该戴有色眼镜。简单来说,月代头就是将头顶的头发去掉,仅仅对侧面、后面的头发进行保留的发型。它是公认的武士发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流行样式,一般的日本男人也可以使用。

尽管月代头是标准发型,但是古代日本有几个阶层是不会采用,它们是公卿、医者、僧侣、学者以及贱民。

早期的日本人并不存在月代头,这种发型据说最早源自平安时代后期,直到战国时期才风靡全国。那么,它为什么会产生呢?

原因还是有很多说法,无一例外都跟战争有关,可见日本人的尚武情节。版本一,战场的混战中,武士常常打到披头散发,头顶垂下来的头发会遮住视线,从而影响战斗能力。版本二,武士戴着头盔打仗,经常被闷得头昏脑胀,一些武士就开始去掉头顶头发。版本三,武士练武讲究“气”的修炼,战斗时气流会反冲头部,只有留成秃顶才能让气散开。

还有1个版本是说跟蒙古人学的,当年忽必烈的远征军入侵岛国,战后日本人借鉴蒙古人的发型创造月代头。不管怎么说,月代头出现在武士群体当中,从武士阶层逐渐流行到平民阶层。

一般来说,标准的月代头由月代、元結い(发带)、髷(发髻)、鬢(鬓发)等部分组成。早期的时候,武士拔掉头发来形成月代头,场面血淋淋的同时,也是勇武精神的表现。

后来,拔头发造成严重的头皮发炎,戴头盔会隐隐作痛。战国时代开启后,武士们就逐渐放弃拔头发的行为,改用剃刀剃掉头发。进入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长久和平,让无仗可打的武士更关注外表。

厉害的武艺没有战场展示,而鲜明的月代头却能让别人眼前一亮,武士们开始用蜡或油固定1个发髻,将之固定在月代之上,就是那片白花花的头皮。这种发型,也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月代头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惊!古代女子都这样对付大姨妈 古代的姨妈巾长这样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在并不发达的古代,连女生来大姨妈这件事都是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对那些贫苦人家的女子,那么古代都是怎么对付大姨妈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女子都这样对付姨妈

每个女性来说,每个月总是会有那么几天,受到“大姨妈”的眷顾。好在现在会有不少女性用品,帮助解决大姨妈带了的各种不良后果。但是古代的女人,遇到了这种情况又会怎么办呢?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干草树叶

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极其有限。女性月经期是没有任何处理措施的。当月经来临,女性只能用干草或树叶等擦拭血迹就算了事。过度到奴隶社会时期,人类逐渐有了文明,这时候女性开始学会用兽皮或树皮缝制内衣遮羞,月经来时,垫上一些干燥物吸纳污血,且学会用清水冲洗外阴,保持经期清洁。

封建社会:草木灰、棉花

到了封建社会,人类逐渐发明了织布、丝绸。渐渐摒弃树皮、兽皮等原始的东西。这时候,在未发明造纸之前,女性采用的是将草木灰装进小布条里,两头同细线系在腰间,成了所谓的卫生带。更换条数根据富裕程度来决定。

更换下的卫生带,倒掉里面吸满污物的东西,将卫生带用清水加皂葛等去污洗涤。风干后再使用,急迫的时候,便用火烤干。一些富裕的家庭,会为女性准备干净的棉花等物品,作为制作卫生带的材料。但是由于新棉花不容易吸水,所以很多女性更容易接受草木灰。

造纸术发明后:草纸、白纸

人类发明造纸后,草纸等容易吸收水分的东西边派上用场。直接使用草纸或将草纸夹在卫生带里使用,一些有钱人家则使用祭祀用的白纸制作卫生带,因为这种白纸除了有韧性之外,还比较洁白,相对比较卫生。但是由于这种纸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消费的起。

贫寒女子的“塞子”

在女性生理卫生方面,过去只有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会引起重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处于比较低的地位,很多百姓人家,女孩子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月经来潮时的困苦。一些女孩子会使用棉花等物品作为塞子,塞进阴道,企图阻止污血的外流,一些女孩子则终身未使用卫生带。古代的女性,结婚生子比较早,基本少月经初潮后,就已经有人说媒,早早的嫁人为妻,怀孕生孩子的期间,不会来月经,这给那些家庭环境差的女人来说,是最快乐的时刻。古代没计划生育,因此女性基本上是生了一个又生一个,等不能生育的时候,月经也停了。

古代“卫生巾”要自己做

古代很传统,集市上很少有卖卫生带的,就是有,也只是货郎或一些胭脂水粉店才有卖。所以基本上女性使用的卫生带都是自己制作的。女性之间会老传少,大传小。互相学习制作卫生带的技术和技巧。有一些手巧的女性,还会在卫生带上绣上花纹图案。从色彩来看,蓝色和黑色,是女性比较喜欢使用来做卫生带的布料。也有少数人使用没经过染色的白布来制作。红色的布料基本上是不选用的。在帝王家庭,偶有会选用黄色,但是基本上均偏爱黑色和蓝色。 女性使用的卫生带,根据所在家庭条件来决定换新的频率和准备条数。有些女性一条卫生带陪伴终身。

由于卫生条件和繁重的劳动,很多女性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加上古代男性在卫生常识方面掌握的少,因此往往也给女性带来很多病菌。一些惜香怜玉的男性,会为自己的女人积极购买材料来制作卫生带,同时也有的男性以收集女性卫生带为乐。但是大多数男人认为女人的卫生带是邪恶的、肮脏的象征。很忌讳看到女人的卫生带。

现代卫生巾的发明

到了20世纪70年代,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东西出现了,那就是和现代卫生巾相差无几的背面有胶条的卫生巾。据说,现在的卫生巾是由一名十分疼爱妻子的美国男士发明的。他无意中发现,用细软的布将洁净的棉纤维和吸收性强的纸浆包裹起来,做成长条状棉垫,能够有效减轻妻子经期的痛苦和不方便。

此后,卫生巾在欧美国家迅速流行起来,一名美国女性尝试用背胶将卫生巾固定在内裤上,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女性的欢迎。渐渐地,更多人性化的设计融入了卫生巾的制造。自此以后再也不需要别针或带子了,活在现代的女性真是幸福!

女性经期护理注意事项

禁忌1:吃咸食

女性在月经来潮前谨记忌食咸食。因为咸食会使体内的盐分和水分贮量增多,在月经来潮之前,孕激素增多,易于出现水肿、头痛等现象。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吃低盐食物,就不会出现上述症状。

禁忌2:喝含气饮料

有不少喜欢喝含气饮料的女性,在月经期会出现疲乏无力和精神不振的现象,这是铁质缺乏的表现。因为汽水等饮料大多含有磷酸盐,同体内铁质产生化学反应,使铁质难以吸收。此外,多饮汽水会因汽水中碳酸氢纲和胃液中和,降低胃酸的消化能力和杀菌作用,并且影响食欲。

禁忌3:吃刺激性食物

月经来潮前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和辣椒之类,还要少吃肥肉、动物油和甜食。

禁忌4:吃辛辣生冷食物

辛辣生冷的食物有刺激性,容易引起盆腔血管收缩而引起经血量过少甚至突然停止。另外,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对月经也会有一定影响,如果不注意避免这些不良刺激,长此以往,会发生痛经或月经紊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盐从何时开始被朝廷控制?盐能创造出多大财富?

全文共 1489 字

+ 加入清单

食盐含有人类生理机能不可或缺的物质,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食入适量的盐,才能保持身体正常运行。现代食盐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不过在古代盐可以十分珍贵的,而且有时候更是承担了国家经济命脉的重任。古时候朝廷是不允许民间私自贩盐的,因为盐的利润实在太高,这个行业财富来的太快,所以只能由官府控制食盐销售的源头。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盐的重要性,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时候物资匮乏,烹饪食物所用到的调味料,排在首位的便是“盐”,所以食盐一直有着“百味之王”的美称。做饭时其他的调味料都可以缺乏,唯独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盐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要求,而且是人体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物质。

人如果长期不吃盐,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乃至于更严重的情况,也就是说,长期不吃盐的人已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在古代,人们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唯独盐无法生产,只能购买。

同时,盐在古代的价格也令人震惊,食盐甚至可以与当时金子的地位相比相媲美,甚至还出现了“得盐者得天下”这样的话。究竟是何原因,古代食盐的制作到贩卖,一直紧紧的控制在朝廷手中呢?

其实古代社会非常缺盐,因为食盐的提取工艺落后,而且食盐运输非常不方便,但是它又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就导致食盐的价格水涨船高。而“控盐”这一说法,开始于春秋时期,这也是中国盐政的最早开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想要有着一统天下的能力,经济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坐在齐国宰相之位的管仲,为了快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他开始推行“官山海政策”。

这一政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因为从食盐的生产,到食盐的买卖,都开始由官府管理收购。因为食盐是生活必需品,这样一来从食盐上所收取巨额的赋税。也正是这一制度的推行,齐国从此富强,甚至达到了称霸诸侯的能力。《管子》中曾有记载,当时齐国的盐价,甚至可以和黄金的价格平起平坐。

就这样,在我国有这2000多年历史的盐政先河就此开启。只是管仲推行的这一政策,导致了有一些不法商人利益熏心,他们囤积私盐,然后又用高价出售,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到了汉武帝初年,朝廷推行了“盐铁官营”的政策,自此以后,只有官府才能够卖盐,盐业被官府一手垄断,此后封建王朝都沿用这一制度,并且不断细化,极端之时,一个国家的一半的税收,都是来自于食盐。

其实从盐政的发展就能够看出,古代之所以会实行控盐,其实就是因为食盐带来了巨额财富。古代的盐远比现在要值钱,那时候的人们从事的都是大量的体力劳动,他们需要时间来补充身体能量。

可是古代的生产成本又相当的高,根据史书记载,古时候的盐大多都出自河东地区及沿海一带,光是将这些食盐运输到全国各地,就有着很高的成本费用,这就导致了食盐的价格上涨。

管仲率先看到了这其中的巨额财富,所以他才会在齐国推行盐税的垄断政策。官商垄断食盐的生产与运输以后,所收取的高额盐税填充国库,保证了封建王朝的富足。

对于这块能抓在手中的肥肉,每一代封建王朝自然会效仿前朝做法,他们不断加强对食盐业的控制,提高国家财政税收。所以这2000多年的时间,盐政就与一个王朝的兴盛衰败紧密相连起来。

当然,哪里有利益哪里就会有铤而走险之人,封建王朝对于盐的控制无论怎样的严密,都无法摆脱钻空子的人,私盐贩子应运而生。由于高利润高风险,他们成为古代最为凶悍的一类人。

古代有许多名人都曾贩卖私盐,例如,写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乎推翻唐朝的黄巢,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曾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张士诚等人,都是私盐贩子出身。也由此可见贩卖私盐的利润之大、风险更高,和官府对盐的控制之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人到了夏天都喝些什么饮料呢?揭秘古代人夏天多样化的冷饮

全文共 2134 字

+ 加入清单

每每一道了炎热的夏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瘫软到空调房里哪也不去,而这也成为了很多现代人在夏天的日常,尤其是当外面温度接近40度高温的时候,更是让人无法忍受。若是这个时候来上一杯“肥宅快乐水”相信不会有人再愿意出门了。然而让很多朋友们不了解的是,在古代的夏季同样也是非常炎热的,在那个没有空调的时代,没有“快乐肥宅水”的时代,古人们都是如何度过的呢?他们在夏天都是喝些什么饮料呢?

全国多地又双叒叕要开启炙烤模式了,在热热热热热的夏季,冲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当然是拿我的肥宅快乐水来,吨吨吨~~啊~~~快乐又续命。

什么,续命太夸张了?不会不会,早个两千年有个好歹称过帝的家伙就因为在大热天里喝不到饮料挂了……

时当盛暑….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三国演义

一代枭雄袁公路喝不到糖水就吐血而亡,要能给他来杯阔乐还不快活似神仙?但是退一步回来,在阔乐被发明之前,古人们炎炎夏热都靠什么消暑呢?01夏饮彩虹战队

你看这彩虹战队里:颜色偏黑的玄饮是酸甜可口的乌梅汤,白色的酪浆普遍说是奶制品,黄饮则是桂花水,这仨倒还好理解,剩下的俩就让人头疼了。“赤饮楥禊根”,这年头应该没多少人会去煮柳树根了吧;“青饮扶芳叶”,是爬山虎的叶子泡水,有兴趣你可以试试,毕竟有极其详细的做法:先用小火慢烤出香味,再水煮出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看见个稀罕物就研究“好能怎”果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于我,同样是令人不渴的绿色饮品,晶晶亮透心凉,我选择雪X。

别以为某底捞6块钱免费续杯的酸梅汤不是什么稀罕物,当年人家隋唐大内要专人制备呢。02两宋时期

流行饮料人气比拼

相比风气开放浪漫大方的盛唐,两宋的文化更加内敛含蓄一些,就连饮料也是一样。大约在一千年前的金銮殿上,奉宋仁宗之命正在做一场夏季御前渴水食戟对决,场面一度极其混乱: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百花齐放跟报菜名一样。而一番角逐之后三甲最终诞生:

紫苏与麦冬本身细微带香,泡水清新爽口,好歹可以理解宋代宫廷的偏好,可沉香水又是个什么鬼,总不能拿沉香木泡水喝吧。于是翻了一些旧典,找到了制作古方,比我想象得妖邪多了:拿块热瓦,在其上点燃沉香,然后把空水壶倒扣在瓦片上,等沉香燃尽,挥发性植物油脂附着在茶壶壁内,立刻灌上开水静置,一壶沉香熟水就完工了。

好喝么?不知道,但好歹仁宗他喜欢啊,昭告天下之后马上成为宋朝当红饮品,市井争相效仿饮用。可,我怎么听起来都有种香薰精油泡水的错觉。03元朝铁骑

不是只喝马奶酒

元朝铁骑治世,留下了诸如成吉思汗牛肉干和成吉思汗奶酪之类的淘宝爆款小零食。可又有几人知道,忽必烈他老人家对饮料的要求也一点不马虎。并不像中世纪被压迫的欧洲人印象中那样,蒙古人只有牛肉干和马奶酒,其实元世祖的心头好是里木渴水,还专门在广州设了御果园,栽种里木八百棵,作为御用。

至于什么是里木渴水,什么味儿,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一下呢?说来也不难。随便找个西餐厅或者西式快餐店,大喊一声:“服务员,来杯水。”端来的那杯就是就是蒙古大汉的传世精品:柠檬水了。

元时于广州荔支湾作御果园,栽种里木树,大小八百株,以作渴水。……盖以里木子榨水煎糖也。蒙古以为舍里别,即渴水也,一名药果。

里木就是柠檬树,别以为柠檬这个随着西餐西点才逐步进入国人餐桌的水果是舶来品,这货千百年前已经牢牢扎根在华夏大陆上了。不过也拜杂交史混乱不堪的柑橘家族所赐,只要是柑橘属有栽种的土壤,都或多或少地自然杂交出了这种酸掉大牙的水果。作为第三代杂交品,他的爹妈到底是老祖宗辈的柚子和香橼,还是二代杂交品里的来檬或酸橙,甚至是没羞没臊的家族隔代杂交,至今没个确切说法。但是这货除了泡水以外,还能晒干或者做成果酱,既能消暑又能解渴,连《本草纲目拾遗》中都强烈推荐用盐腌渍。04明清时代

真正的冰饮、汽水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明清时代,藏冰业已经很发达了。过往藏冰要挖窖封存,耗费人力物力可保存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在唐朝夏季赐冰甚至是帝王对下臣的嘉奖,并非寻常市井人家能够享用。但是随着存冰工艺的进步与需求的扩张,到了明清时期夏季的冰块已经很便宜了。便宜到什么样的水平呢?“儿童门外喊卖冰,蓬子桃仁酒正沽。”小孩子都可以拿着冰沿街叫卖了。于是各类的冰饮百花齐放,更别说像酒酿杏仁豆腐之类的配上碎冰也登上消暑良品的舞台。

但是清朝确实出了件关乎肥宅快乐水前身的大事:它的老祖荷兰水首次成功登陆。此荷兰水并非法国依云,也不是严格意义上荷兰产的水,而是当时对外来事物认知缺乏,翻译也并没有个官方标准,于是便把很多欧洲进口产品一律称为荷兰。而后随着洋商行在本土的发展与洋务运动的推进,中国最早的两家国产汽水厂也相继在光绪三十二年与宣统元年在苏州与上海创办成立,分别是苏州瑞记公司和上海惠华汽水厂。虽然两家公司并没留下什么产品传世,但也为后世代的本土汽水(健力宝,北冰洋,汾煌可乐,崂山可乐等)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四大名楼是哪些?分别有什么历史背景?

全文共 3051 字

+ 加入清单

不得不说人们是真的很喜欢“四”这个数量,古代的各个方面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四个,比如说非常有名的四大美女四大美男,还有各种小说里面的四大家族等等,很多时候都离不开“四”。古代的四大名楼也是如此,历史上建造过非常多的各种“楼”,那么究竟哪四个才能入选四大楼呢?一起来看看吧。

四大名楼也是“四大”文化现象之一,不过说法太多,无法统一。查了查,起码有以下几种:

一、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

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光岳楼。

四、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

五、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越王楼。

个人觉得应该是第二个排名最为合理,因为,鹳雀楼并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应该是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

一、滕王阁:

据传,滕王阁因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被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即滕王阁。

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来,兴废28次,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如今滕王阁连地下室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底下两层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侧配以“压江”、“挹翠”二楼,与主阁相接连,还有庭院、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相配。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滕王阁之所以声名遐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此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史称“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滕王阁依城傍水,风光旖旎,历代骚人墨客多会于此,像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不止一次地到此游览,且都留下珍贵的丽词华章。

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

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和历史事实融为一体。

第二层 ,正厅是23.92 .x 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独领风骚的江西历史名人,像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宋应星、朱熹、汤显祖、朱耷等都彰显画面;画中人物有站有坐、有正右侧、有喜又怒、有哀有乐、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地位、身份、关系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即把江西的山川地貌、人文景观、旅游名胜,诸如庐山、龙虎山、青云山等都浓缩于一幅画上,蔚为大观,十分生动。上下两幅巨画连起来是“人杰地灵图”,惊服其巧妙构思!

第五层,是凭栏眺望最佳处。进入殿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中的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邵华保存的毛泽东的手迹,制成一副主楼正门的鎏金巨联,给人古朴凝重之感。上面的照片是这幅巨联缩制成挂板,展于大厅内。

二、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屡建屡毁30余次之多,最后一次是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8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殃及黄鹤楼,仅存千斤宝盖接鼎一架。

1981年黄鹤楼重建破土,1984年建成新楼五层,高51.4米,底层各宽3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高9,2丈,加上7尺宝顶,为9.9丈)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

传说中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他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帮他致富的仙翁,在其地起楼,名曰黄鹤楼。三国时在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成为文人荟萃,吟诗、会友、宴客、赏景的游览胜地。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登临吟哦,唐代诗人崔颢登楼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后来李白登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声大盛。细点诸多名诗绝唱,都是悲情愁绪、惆怅百感的华章丽句,难能和今人相比。真正借黄鹤楼表现博大胸怀的当属毛泽东。听罢:“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仅半阙词,就一扫郁闷、忧伤情怀。

1957年建大桥的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今楼距旧址约一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现在的黄鹤楼公园占地260余亩,除主楼外,还有一系列配套景点,游人自西向东拾级而上,有宝塔顶、百松园、白云阁、梅园、和岳飞亭等。。。。从南门进,经过有“鹅池”的那个公园,里面有碑刻、墨迹甚多,其中王羲之一笔写出的“鹅”字,非常醒目。

在岳阳楼前有一对铜制两只仙鹤立于龟蛇背上,造型甚美,很多游客在此拍影留念。

三、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巴陵)洞庭湖畔,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市山、水、楼具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兵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岳阳楼同样也是屡毁屡修,今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四柱、三层、飞檐、纯木结构,主楼高三层,15米,中间以四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三十根木柱,结构整体没有一颗铁钉,没有一道巨梁。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历史上,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

一楼的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制品。

二楼的所嵌雕屏为公元18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形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之珍品。

三楼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

对上述三楼,称之为江南三大名楼,或全国三大名楼,并无异议。至于全国四大名楼,那第四楼是那座楼呢?有的说是蓬莱阁,有的认为是鹳雀楼,我看好蓬莱阁。下面将蓬莱阁略介绍如下,供读友参考。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称。唐代这里建有玉龙宫和弥陀寺,宋代的1061年由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供人游览;明代万历17年(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清知府和总兵扩建,才使蓬莱阁具有现今的规模。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称作蓬莱。

蓬莱阁建于山顶上,远远望去,恍如神话中的仙宫。蓬莱阁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楼亭殿阁分布有致,建筑园林交相辉映,沿地势而建,协调壮观,山丹海碧,清风宜人,遂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胜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御医风险那么大,为什么收入却比太监低?

全文共 272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御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很多古装剧当中的那些,在主角生病的时候被人叫过来给人看病的那些御医吧,而且御医似乎真的很不好当,动不动就因为治不好病而要被皇帝拉出去砍了,十分受气,却又实在是不敢跟皇帝作对。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当太医就是因为工资高,不然的话那么危险,风险系数那么高,还要处处受气,结果工钱还不高的话,谁还愿意去当御医呢?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古代御医真的有这么好的待遇吗?为什么说其实御医的收入比宫里的太监还要低呢?

古代的医生俗称御医,御医并不好当,伴君如伴虎不说,薪水比太监还低。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有大堂五间,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大堂左侧南厅,是御医办公厅堂,右侧为北厅。后为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先医庙里有铜人像,庙外有药王庙,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被划为外国驻华使领馆区。翌年,太医院迁到新建衙署,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3号院,大堂东西3间,进深3间,现基本保存。东院为药房。今前院有28户居民,后院为五中分校使用。太医院在宫内上驷院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又作“塌潭”,为满语音译,汉意是“住屋、住所”。岁月流逝,现已无存。1.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初四,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不过,太医院始终是以中医中药为主。

御医职责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也奉旨前往诊病。太医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御医。2.御医怎么当

——想晋升,等六年

考选迁转太医院的御医,来自全国各地,从民间医生以及举人、贡生等有职衔的人中,挑选精通医理、情愿为宫中效力的人,量才录用。如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其子凤鸣承袭父业。雍正年间,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八年。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经历六个寒暑,考试合格,才能录用为医士或医生(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五)。他们的晋升规则是,六年考试一次,成绩合格,没有差错,一次升补。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考题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看重书法。太医开药方,要字迹端好。这项人事录用和晋升制度的优长是:第一,将考选、迁转限制在院内,调出、调入均少,利于人才队伍稳定;第二,御医、吏目、医士等采取考试方式选拔,择优录用,利于业务水平提升。3.古代御医薪资待遇低

——医士月薪不如太监

薪资待遇方面,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五十)。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4.会诊、尝药、备案

——皇帝看病步骤多

御医治病方面,据《明史·职官志》记载,给皇帝看病有“六要”:一要组成班子,院使、御医和内臣三方共责,相互监督。二要会诊,共同诊断。三要共同选药,联名封记药剂。四要共同监视煎药。五要共同尝药,就是每二剂合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御医、内臣先尝,一份进御。清朝比明朝尝药更为严格:一器由御医、院判、内监依次尝药;另一器进御。六要将脉案方剂存档备查。

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药材按定例给价,由药商采办。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清宫药房名目繁多,如御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露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等,有储药、煎药、配制药品等职能。

名医多非御医,御医也多非名医。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康熙帝的人体解剖学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论他人?名医王清任夜间解剖死刑者尸体,参证兽畜,著《医林改错》,为中国人体解剖学开山之作。后唐宗海推广发挥,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5.御医行业风险高

——伴君如伴虎

虽然御医在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十分危险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稍微有一点点失误,都有可能丢掉小命。而且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那么御医怎样给皇帝的女人看病呢?

据介绍,御医在给皇帝的女人看病的时候规定十分严厉,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御医的手里。但是这样往往会影响诊断,但万一误诊,御医们又会有脑袋落地的危险。

据了解,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御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就有这个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卧床,让一名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于是,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叫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拴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帷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了几剂,没想到药到病除,不禁大喜,亲赐“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其实是陈御医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切脉之前得知太后三天前因贪食田螺肉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内情,经一番假戏真做,骗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综上种种,御医牵线切脉是假,他们都事先买通了宫女和太监是真。因为神医再神,还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还有就是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的意味,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嫔妃看病的窘境和自身生存的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有文王和武王,汉朝有文帝和武,三国有魏文帝和魏武帝。为什么历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文"和"武"都是皇帝的谥号。死后头衔是新继位的皇帝根据死者生前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死者的著作授予大臣的头衔。死后的头衔最初是用来赞美善良和贬低邪恶的。根据文章,遗名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例如,“精卫天地日语”属于赞美。这意味着那些善于治理世界的人可以被称为“文”。例如,汉朝的刘恒皇帝和隋炀帝都以治理天下而闻名,所以他们都有“文”和“温蒂”的绰号。另一个例子是“魏强瑞德日武”。意思是那些自称有权有势的聪明人叫做“武”。例如,周武王的、汉朝的、魏国的曹操和晋国的都以其强大的主张而闻名,所以他们的谥号就叫做“吴”和“吴地”。死后的头衔并不能真正显示一个人的才能和美德。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宋朝以后,每一个君主死后的头衔只有赞美,没有邪恶。

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为什么有“文帝”和“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时期的学徒等级是如何区分的?古代开学的时候有开学典礼吗?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国每年的九月份往往是学生们开学的日子,所以开学季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一批新生还是不如大学学习,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如今的开学情况是咋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过多的讨论了。然而,古代的学生是如何开学的呢,他们有开学典礼吗?我们今天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等级。那么在中国古代有这种区分吗?其实中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而没有中学这一区分。

我们不妨从学生的入学日期开始谈起。由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故而一切事物围绕着农时而展开,学生上学也不例外。学生除了春季入学,还有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如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些时间往往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农业就是天大的事情,学生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学生们的开学时间逐渐统一起来。这时候,学生大多在冬季入学,因此历史上盛行“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后来,冬季入学也成为了乡下学校的传统,虽然具体时间在各个时代略有出入,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变的,往往会在十月份开学。当然,具体的开学日期还是跟学期的长短有着紧密的联系,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比如在明代,学生在腊月上学,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

既然知道了古代学生的入学日期,那么其上学年龄到底多大呢?

我们今天的适龄儿童一般都是六七岁开始上小学。当然,古代没有幼儿园,他们的上学年龄较之今天也的确有些晚。古人一般是八岁开始入小学,十五岁开始上大学。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讲“古人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其实在古代上学并无年龄限制,有很多年少成才的例子。

比如唐代孙思邈“七岁就学”,李贺七岁时就能作《高轩过》等等,不胜枚举。当然,大器晚成者也不例外,如《三字经》所记载的“苏老泉,二十八,始发奋”。明代魏校的《庄渠遗书·渝民文》言:“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所谓的“社学”便是地方官方奉朝廷命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别看20岁就觉得年龄大,其实这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根据《魏书·刘兰传》记载其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古代学生入学的日期和年龄我们大概了解了,那么他们的学费情况到底如何呢?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当时叫作“庠”。夏商周三代由于学在官府,所以当时能够上学的皆是贵族。自然是官办学校,当然也就是公费了,因此该时学生上学是不缴纳学费的。

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学术下于民间,一大批没落贵族来到民间。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他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学生不论出身,只要自备束脩,潜心想学,他就能够接受他们为弟子。正如《礼记》所言:“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就是所谓的“学费”,虽然学费不高,但主要表达的是“尊师重道”之风。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设立官学,私塾受到一定的打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缘故,政权更迭相当频繁,故而使得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再度兴盛。因为私塾招的学生大多是寒门子弟,故而学费较低。然而,即便是这微薄的学费,依然还是有人缴纳不起。那么,这该如何办呢?没钱总有力气吧。如果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同学,在毕业后留下来为学校打一年的工。帮助师傅料理学校事务,有时还包括家事在内。

接下来就涉及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古代有开学典礼吗?我们自称是礼仪之邦,可以想见,开学这种重大的事情怎能少得了开学典礼这样的仪式。在周朝时,“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同等重要,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入学礼”包括很多环节,有正衣冠、行拜师礼、洗手净心等。

正衣冠被视作开学最为重要之时。古人言:“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学生并排而立,由先生依次帮着学生整理衣冠。学生步入学堂后,要举行拜师礼。

首先要叩拜先师孔子牌位,双膝跪地,九叩首。

其次拜先生,三叩首。

最后便是洗手净心。

拜师礼礼毕以后,学生们便会按照先生们的指示,将手放入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其中的寓意在于希望学子们能够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入学礼还有最后一项内容,当然也至为重要。

该项活动叫作“朱砂开智”,彼时先生手持一支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子们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由于“痣”与“智”谐音,故而有吉祥之意。

当然,古代学生的入学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很难一一列举,这里只是就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作了简单的陈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学习的重视。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正是学校的伟大之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事情不绝于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文人为什么会以地名自称 这些称呼有何讲究

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文人一般除了本名以外,还有很多别称。例如韩愈的别称就有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等。生活在河北的小伙伴应该会好奇,昌黎是地名,如今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韩愈为什么会拿一个地名当自称呢?其实这些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用地名自居的人也不止韩愈一位。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古人的别称到底有哪些究竟,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了解看看,肯定能帮你增长一些小知识。1、地名指称

这个包括郡望、出生地、居住地、任职地等。

唐代文学家韩愈,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他常以“昌黎”自称。昌黎(今辽宁义县)系韩氏望族所在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唐代柳宗元,人称“柳河东”。“昌黎”、“河东”等地名,均为家族的“郡望”。

所谓“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古代以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这叫作“地望”。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人称“张曲江”;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和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都是江西临川人,故分别被称为“王临川”、“汤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清末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袁世凯河南项城人,被称为“袁项城”等。

另外,称李鸿章为“李合肥”、翁同龢为“翁常熟”、梁启超为“梁新会”等,皆以籍贯相称。

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

汉代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晋代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唐代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等。2、官爵指称,包括官名、封号等

官爵指称属于尊称,别人或后人使用这类称呼,是为了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崇和敬仰,但被称呼者本人却不可使用。

用官名相称,多用简称或加以缩减。如汉代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因称“班兰台”;蔡邕曾任左中郎将,因称“蔡中郎”;东汉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等。

用封号相称的,例如汉代投笔从戎的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世称“班定远”。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曾在晋代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唐代张说封燕国公,故称“张燕公”;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封鲁郡公,故称“颜鲁公”;宋代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司马光追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3、行第指称

所谓行第,就是某人在家族中排行的次序。

唐人行第不是按一父所生兄弟长幼排序,而按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或堂姐妹)出生先后而定。唐人诗文集常有以行第(排行)相互称呼的例子,如《别董大》《送元二使西安》《与元九书》《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

朋友之间,称李白为李十二,称杜甫为杜二,称高适为高三十五,称韩愈为韩十八,称柳宗元为柳八,称元稹为元九,称张籍为张二十八等,这是当时通行的习惯。宋代亦沿袭这种风习,如秦七(秦观)、欧九(欧阳修)、黄九(黄庭坚)等。

按照这个比对,你应该称为什么呢?

【作者简介】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言学会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各朝旅馆都是怎样的?

全文共 325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许多人选择在春节假期旅游。在旅行中,一个好的居住地点会给旅行增添许多色彩。结果,好的旅馆和招待所经常在假期提前预订。今天的旅游和住宿业非常发达。在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解决住宿问题的?古代酒店业是什么样的?

湖南大厦

在周代,有死后旅游提供住宿。我国最早的“旅馆”被称为“遗游”,是古代文书人员居住的旅馆。据史书记载,为了方便各路诸侯朝觐和朝觐,在周代早期,遗书传播非常普遍。当时,通往首都的道路上广泛修建了招待所,从四面八方来到北方的人都住在招待所里。所谓“山野之道是有鲁,鲁有食,城有侯关...等待政府官员被录用”。由此可以看出,到“鲁”和“侯馆”做客的客人根据他们的头衔是不同的待遇——这实际上是一个正式的酒店。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官方的“驿馆”之外,私人商业招待所发展起来,几乎遍布全国。当时,他们被称为“驿馆”或“叛逆之旅”。考古发掘已多次发现战国时期游客入住酒店的“节日”(一种小铜板)证书,以及带有铭文的“酒店酒具”。战国时期,培养学者的做法非常流行。为了招贤纳士,各国的君主都开设了许多接待厅来培养学者,他们有不同的等级来招待前来避难的人。《左传》记载,自禅在郑国建了一个“诸侯馆”,以迎接晋国侯的到来,可以说是诸侯的“国宾馆”。至于战国时期,在秦统一之前,秦国实行一种“检查”制度:任何人到这里来都必须出示身份证。这一制度由商鞅创立,并很快传播到秦各地。后来商鞅失势,逃到一个偏僻的客栈,要求住宿。店主说,“商人的方法不经检查是不能检查的。”商鞅只能叹息:“我已经决定伤害自己!”秦统一全国后,这种“监察”制度仍然有效,并在汉代被废除。

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建立了一个后传播系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驿站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驿站大约每30英里就在主要交通要道上建立,相当于一个交通站。有马匹、饲料、食物、床位等接待设施,并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那时,西汉的都城长安遍布世界各地。不仅有“郡府”供所有郡的客人居住,还有专门接待外宾的“蛮族宅第”。全国各地的官员和商人在长安逗留非常方便。

曹操的诗《步出夏门》有一句话叫“搭起一条通商之路”,可以看作是对汉代旅舍的描写。西晋文学家潘岳在他的《论招待所》一书中写道:“今日四海为家,九人进贡,八面两翼,公私路满,京畿云集,招待所厚。冬天有温暖的房间,夏天有凉爽的阴凉……”这也是当时招待所情况的描述。

南北朝时期,私人酒店发展迅速,几乎遍布城乡。许多贵族发现了酒店行业的利润优势,并竞相建造它们。当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投资于酒店业。那时,还有一种“住宅商店”,它不仅为商人提供住宿,也为商人提供存货和贸易的地方。当时,王室认为这种生意有利可图,所以以各种方式排斥和兼并私人住宅商店。例如,在南朝时期,梁武帝在临川的第六个兄弟王小红,仅在建康一地就抢走了十多家私房店,发了大财,这让梁武帝大吃一惊。

“酒店”一词也是在南朝首次使用。南朝宋人谢灵运的诗《南亭集游》说:“龙苦使人昏苦,宾馆望郊区。”隋朝,大运河建成,当时“商旅往来,船只不可停”。为了满足商务旅行对食宿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建旅游屋”的浪潮。

唐朝是酒店业的鼎盛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古代酒店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很快恢复了朝觐制度。正如世界已经决定的那样,各方的建设才刚刚开始缓慢。从外地来长安朝觐的官员必须暂时住在接待商人的招待所里。许多官员抱怨政府缺乏礼貌。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颁布法令,命令首都为朝觐官员建造“三百多座大厦”。完工后,李世民也去视察了他们。

唐朝有两种“国宾馆”。一个是路宏招待所,隶属于路宏寺,负责外事接待和民族事务。它主要招待外国使节。第二个是四方阁,隶属于三省六厅。那时,长安和东都洛阳都有四方亭。

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私人建筑变得更加繁荣。富人的房子建了更多的亭子来交换。“酒店”这个词也大量出现。《太平广记》记载,富豪王佑在周琦创办的私人酒店可容纳1000人。定州的富人何明远甚至更有钱。他在邮局附近建了旅馆,让那些不能呆在邮局的人进入他自己的商店。

随着唐代酒店业的繁荣,酒店开始显示出“酒店”与“店铺”的明显区别:酒店通常指较大的酒店,包括住宅酒店和私人酒店。驿馆里还有一个驿馆。“商店”大多是由人们自己经营的,所以住宿设施是不同的。当时,一些大酒店同时从事其他业务,如开餐馆、安排仓库储存、销售各种商品和兑换货币。这种大酒店也被称为“大厦商店”,这意味着住宿和商业的结合。《太平广记》记载了汴州(今河南开封)的“板桥三娘子店”。商店里有几种房间。这个大房间可以供几个人住在一起。三娘子早餐做烧饼,租驴和牲畜。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酒店。其他旅馆不负责提供食物,但是他们的房间里有炉子,客人自己做饭。例如,《校园游客传》说,李京等人住在“灵石招待所”,自己做饭,出去买胡糕。

此外,由于唐朝与其他国家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除了为各国使节建造的国家馆外,在一些商业城市也有私人“外国旅馆”,如滁州(今江苏淮安)的“新罗馆”等地,这是一个专门接待新罗(唐朝朝鲜半岛的国家之一)客人的馆。

那时,全国各地的邮局和候车厅(旅馆)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也可以在唐诗中看到。李白的诗如“在驿馆中支起帐篷,升堂收绣衣”,孟浩然的“野堂与鲨室相邻,人口与岛相连”,韩愈的“府西三百里,候堂如鱼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驿馆和旅馆业的繁荣。

元代出现了“酒店”。宋代也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朝代。酒店行业也很繁荣,酒店密度比唐朝高。南宋都城临安在全市都有私人客栈,大多位于市中心、西湖、江干河畔和城北。例如,爱国诗人陆游在砖砌的小巷里写了一句名言“小楼听春雨,深巷卖明代杏花”,这就是现在的杭州儿童胡同。当诗人林升演唱《山外青山建筑》时,他的住所就在西湖附近。这首诗被刻在住宅的墙上。

宋代酒店的分类更为详细。小旅馆由小商人甚至平民经营,有些几乎只有一个房间。宋代洪迈编纂的《简毅家志》中的穆先生,记载了宋代官员王之道“居小村,居一室”。当时,大型酒店的规模也很大。它们通常由大商人和官僚经营。比如宋代沧州使者鑫米在京城建了一座大房子,在郊外有一座大宅,月收入颇高。

相应地,宋代的官驿比前代规模更大,设施更好。苏轼的《冯明驿馆录》中记载了这样的帖子:“如观政府,如观庙堂,如居天下之富,四面以人,如居其家,皆乐而忘去。”它的规模和精致的设施让人们忘记返回。

元代有“餐馆”的记载。当时,这个名字挂在一家民间餐馆或一家兼营住宿(提供商店座位)的餐馆。这源于唐宋时期酒店业的发展。当时,“主要商店”(餐馆)和“食品店”同时经营住宿业务并不少见。元朝时,有一个正式的“酒店”名称。“旅馆”在元朝被使用,现在逐渐成为最熟悉的名词。元杂剧《鉴江亭》中有一句话:“我要吃饭,走到酒店门前”。

明初,官方驿站的规模超过了元朝。全国各大城市都设立了驿站和送货商店,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0英里,它们之间的距离为60英里。“从京城到四方,都有遗书。在北京,它被称为“潼关”,而在外面,它被称为“易”,以方便业务联系

明代中叶,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客栈有松散的驿道管理。大臣张主张减少驿道,但效果不佳,造成明代驿站兴盛衰落的局面。虽然明代的官营邮局每况愈下,但它们的私人旅馆仍很发达。意大利传教士埃尔多安来到“天堂之城”杭州,惊讶地发现“这里有许多客房,每间有10到12间客房”。

明清时期,除了私人酒店,会馆也非常繁荣。在北京,不仅有地方会馆,还有会馆。“长安会馆知之甚多,歌宴遍绍兴”是明清会馆的最好写照。当时,北京的地方行会主要接收通过考试的省级官员。行会主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北京会馆最多有数百个,大部分位于玄武门和前门之间。其他地方也有会馆。苏州会馆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达到90多个。就晚清而言,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从先秦时期演变而来的会馆发展停滞不前。然而,西方酒店的大规模开放客观上使中国酒店业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有哪些皇帝连自己老婆都顾不了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1、夏朝末代君主桀王宠爱妹喜,后被商汤流放到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地区),由于平常娇生惯养惯了,在这里荒僻山乡没有人侍候,自己又不容易劳动者,最终两个人只能活生生饿死了。

2、殷商末代君主商纣王宠爱妲已,后周武王征讨之,商纣王于鹿台(今河南省地区)自焚而死,妲已亦被以祸国妖女之罪处决。

3、西汉末代君主幽王宠爱褒姒,后犬戎兵进攻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把周幽王、虢石父、褒姒的儿子伯服全杀了,把褒姒也抢去,自此不知下落。

4、汉朝末代君主献帝,他的两个老婆董贵人和伏皇后依次均被三国曹操残害。

5、甄氏原嫁袁绍次子袁熙,被曹操长子曹丕斩获,本来三国曹操也想要她,让曹丕抢了先,变成曹军皇后(另一叫法是,她回绝为后),但她又与曹丕的侄子曹植很有情感,最终曹丕因轻信宠妾郭氏馋言,一气之下责令她服毒自尽。

6、南北朝陈后主陈叔宝,临幸张丽华,后被杨广属下高颎斩于青溪。

7、隋炀帝的皇后萧绰,在隋朝灭亡后,又依次变成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几代匈奴番王的皇妃、李世民的昭容……不清楚到底经历多少个相公。由于朝代更替的经常,她持续被各种各样极权男生蹂躏来蹂躏去。

8、“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暴发,唐高宗带著杨玉环从北京长安惊惶逃跑,随身御林军官兵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地区)启动哗变,迫使杨玉环自缢而死。

9、前唐在宋兵进攻下,后主李煜出降,与老婆小周后周薇刚开始颠簸流离、无依无靠的亡国奴日常生活。听说小周后因其容貌且富风韵,还不断为宋家君王赵老头儿性侵享受,更令李煜痛不欲生。

10、清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红颜薄命,与深爱着她的风流韵事皇上才相守了四年时光,起先皇上夭亡,进而自身多病,抑郁早殁,死时岁仅23岁,更是花一样的光阴。还有一个叫法是,董鄂妃系顺治母亲孝庄太后设毒计谋害的。

11、清乾隆皇帝的宠妃香妃即容妃,回族人,被掳入宫后矢志守节,随身携带怀刃,提前准备杀帝复仇,还常常因思念家乡而落泪。太后知道消息,耽心乾隆皇帝为香妃所害(一说是别的嫔妃因妒忌她受乾隆皇帝宠爱而向太后进馋言),悄悄召香妃入其宫,满足了她,赐之缢死。香妃人死之后,乾隆皇帝十分忧伤,却亦万般无奈。

12、清光绪帝宠爱珍妃,慈禧很憋屈,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珍妃被慈禧太后在西逃前夜于宁寿宫独立接见,并令宦官崔玉贵将其资金投入宁寿宫后贞顺门口的小井溺亡。几个月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回銮京师。为遮盖老皇太后的暴虐及缓解世界各国社会舆论,她们对外开放便说在洋鬼子入宫前,珍妃担忧自身被辱,故投井殉节,并特命她娘家人入井捕捞。今日北京故宫里也有个叫“珍妃井”的旅游景点。

13、清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是个古典美人。惜乎溥仪性无能,没法享有,乃至洞房花烛盛典也只能撂下新娘独守空闺。在天津市和满洲国时,婉容长期性遭受宣统皇帝溥仪冷淡,因不堪入目烦闷,沾染鸦片烟瘾,搞得瘦骨嶙峋、蓬头垢面;又与好多个男士护卫私通(到那时候她还仍是处女座)并孕期生下一名女宝宝,但只半小时后便被宣统皇帝溥仪叫人送进加热炉烧融。日本投降后,她被游击队员战俘,后释放出来;因烟瘾来发病,卒于吉林敦化,死时身旁没有一个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年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必备训练题填空题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7、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教材中《》《》《》《》等均出于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__________》合称“乐府双璧”。

9、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战争阵型有多大用?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大阅兵之后,人们的兴奋还没有完全消失。正如我们以前讨论过的,古代举行大型阅兵是为了向邻国施加压力。阅兵期间,战场上也可以看到许多编队。喜欢听歌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军队充满了诡计。什么阵形,如长蛇阵形、二龙水阵形、天地三才阵形、四门驱底阵形、五虎驱羊阵形、六维六甲阵形、七星北斗阵形、八门金锁阵阵形、九子连环阵形、十面埋伏阵形等。那么,这些构造真的有用吗?

浪漫是作家对历史的解释。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充满了大脑漏洞,这是不正确的。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真实形态要简单得多。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人们就用队形来战斗或狩猎。群体被分成不同的职责,如单一的,单一的,野生的和辅助的(事实上,他们应该是前线,侧翼骚扰,骨干等。)并排列成不同的形状以达到攻击和防御的目的。在孙膑的《孙子兵法》中,孙膑系统地将阵形分为八种类型:方形、圆形、圆锥形、雁形、钩形、玄象形、稀疏形、若干形、火形和水形,后两种仅用于特殊战术。在正常战争中,最常用的编队是前三种,其中圆锥阵主要用于攻击,圆形编队主要用于防御,方形编队既可用于攻击又可用于防御。其他构造的布置和使用是复杂的。

除此之外,还有鹅、蛇、轮子等。这些编队大多易于操作,受欢迎,不那么花哨。一些编队甚至影响了日本将军。战国时期,武田信玄利用中国的军队打败了杉山。在大多数编队中,各种武器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相当多的编队是由一个武器来安排的(虽然种类很少,但单个武器的编队在战斗阵的历史上并不低,而且其效果是明显的)。

大多数编队使用数字来相互挤压。戚继光与倭寇作战期间,戚家俊经常使用鸳鸯阵对付倭寇。日本海盗并不多,但刀法犀利,个人战斗能力强,所以戚继光想出了一个多赢少输的阵型。他用狼的剑和长枪从远处牵制住了敌人的山城。他用手持盾牌的短刀进行近距离攻击,然后用火器辅助,从而达到有效歼灭敌人的目的。

当然,也有少花钱多办事的团队。例如,刘利用步兵、战车和水军配合的紫月阵,利用河岸形成半圆形的战斗阵。所有武器密切配合,以2000名步兵为主力,30000名当地精锐骑兵被摧毁。然而,它的操作方法非常复杂,需要太多的地形,所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华而不实的阵列。例如,在宋代,军队主要由文人领导。有些学者不懂得兵法,不按自己的爱好指挥,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发明了许多华丽而无用的阵法,但这些阵法给后来的作家带来了许多启示,写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小说。

火器部队出现后,编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大多数编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飞机和坦克有时排列成简单的形状,以方便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城介绍 各朝代都城完整列表

全文共 46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总共经历了20个朝代。其中作为都城的地方更是数不胜数,毕竟有些朝代还不止立过一个都城。其中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被称为是六大都城,当然除了这六个地方,还有很多城市也曾被选为首都。所以这次就帮大家整理出了历朝历代完整的首都列表,其实从这个列表中就能发现选址都城的规律是怎样的,南北方的都城又有什么差异,感兴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河南郾城)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 (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 (今广东广州)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 (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武昌(今湖北武汉)公元265年—公元267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 (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江陵 (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吐谷浑』 (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今西藏琼结县);逻些城 (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 (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有国旗吗?明清时期的国旗长什么样?

全文共 4313 字

+ 加入清单

国旗我们知道,作为一种代表着国家的标志性旗帜,一个象征,国旗所包含的寓意是非常厚重的,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而很多人可能也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古人们是不是也有国旗呢?当时不同的朝代不断更迭,而每一次出现大一统的王朝的时候,会不会也有一个象征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出现?国旗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有人说明清时期都有自己的国旗,这是真的吗?那明清时期的国旗究竟是长什么样的,是怎么诞生的,又是代表着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最早的国旗是什么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最初的国旗产生于近代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统治阶层将“纹章”作为家族的象征,后来纹章的缎带颜色与徽章图案就发展成为国旗。

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旗系丹麦国旗,被称为“丹麦人的力量”。旗地为红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图案,稍偏左侧。

丹麦国旗又称为“丹尼布洛”(丹麦语:Dannebrog),意思为“丹麦人的旗”或“红色的旗”。相传在一次战争中,上天施给丹军一面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使其从困境中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的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国旗的十字图案,以表示冰岛历史上与丹麦的特殊关系。

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6月15日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至今每年6月15日,丹麦都要庆祝“国旗日”即“瓦尔德玛日”。

但是在当时国旗并没有广泛被各国使用,原因在于各国封建王权势力强大,并没有现代国家的主权意识。2.古代有国旗吗

1917年张勋进入北京扶持清朝废帝宣统复辟,导致整个北京大街的景象曾一度恢复到了清朝时的旧模样,其中一样,就是居民们降下代表民国的五色旗,代之以“龙旗”(因为清朝灭亡好几年了,龙旗不好找,好多人都是临时用纸在布上面糊的),那么,这“龙旗”是个什么玩意儿?它既然可以用于替代民国国旗,那么它是清朝的国旗吗?书上面没有任何交代。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后来又查阅了一番资料,这才终于恍然大悟,这面“龙旗”确实就是清朝的国旗。那么,这面国旗又是个什么来头呢?

我们不妨先说说国旗诞生的历史。国旗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十分新奇的玩意儿,它并非自古就有,实际上一直到近代才在欧洲出现。据说,世界上第一面国旗是丹麦国旗,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6月15日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但是在当时国旗并没有很快被应用开来,原因是当时欧洲各国封建王权势力还很强大,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随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国家的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高涨,大量国旗这才应运而生。然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侵略和扩张,国旗的理念也就随之被传播到世界各地,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国家独立的高潮,大批国旗随着新独立的国家诞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未被普遍承认地区)的国旗数量已达到199面。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国旗的诞生也是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下逐渐诞生的。古代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主要用于帝国内部各种仪式,用来标识公侯将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团属性等,却一直没有国旗的理念,更谈不上去制定一面国旗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旗帜在中国古代还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中国是世界上出现军旗最早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后期起即以旗帜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进军打仗时打的一种旗,上面画鸟隼图形,有着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古代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军旗均在旗幅上标有朝代简称的字样。如绣有“唐”字,便是代表唐朝军队。另外,统帅和将领常在旗幅上绣自己的姓,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像关羽之军打“关”字旗,岳家军打“岳”字旗。也有以称号为旗的,如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闯”字旗。这一点,我们在观看中国古代历史的电视剧时就不难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指挥军队的需要,旗帜样式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设有主将用的三军司命旗,识别将领身份的认旗等。因为旗帜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旗”这个名称更是进一步演化成了一种军事单位的名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满清八旗军就是根据旗帜图案而命名的,即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共八种旗帜。3.清朝时期的国旗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起来。但在刚开始,清朝统治者仍然顽固地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欧洲来的这些国家都是些不足挂齿的“蛮夷小国”,不需要与他们平等的外交活动,自然也不必和他们一样张挂国旗。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清政府才逐渐认识到制定一面国旗以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入中国,开始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中外水师如果同处一块水域,免不了生出许多冲突。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1862年,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英国人硬说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在海军中制定一面统一的旗帜来区分中外船队,于是找两江总督曾国藩商量相关事宜,曾国藩表示赞同。奕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而曾国藩考虑到“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为避僭越之嫌,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成为一面形制特异的三角尖旗。1862年(同治元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旗帜方案: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以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就这样,龙旗在外交层面上具有了王朝或者说国家的象征意义。

虽然设计龙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师官船的标志,但由于清政府没有其他可以用作国家象征的旗帜,这面龙旗事实上已经被外国人视作大清国国旗。据何如璋1877年《使东述略》记载,大清使团船近内口时,要停下来施炮二十一声,桅杆升日本国旗,日本戍兵也在对面升龙旗,“炮如其数,互相为敬”。至迟到光绪初年,龙旗的使用范围已经从船上扩大到陆上。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北向建木质大牌楼一座,上书“大清国”三字,两旁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1881年(光绪七年)9月,清政府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由此可见,最早在外事场合使用的龙旗,是一些外国机构或个人自作主张替中国使团设计、制作,并应用于外交仪式上的。龙旗作为涉外事务中的国家象征,大约在同治年间逐渐被中国官员所接受,但在对内明确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象征,则是更加晚近的观念。1888年,在李鸿章等人主持下,才在《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国旗”这个新概念“按西洋各国,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依然决定使用黄龙旗(黄底蓝龙抢赤珠)为大清国国旗,含义是: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1889年3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善后局按照新规定绘制国旗: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形,黄色,中嵌青色飞龙。5月,出使美国大臣张荫桓奏请按《北洋海军章程》,以长方形龙旗为国旗,斜幅龙旗为商旗。是年,新样式的国旗正式启用。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如此算来,从1862年到1889年,中国近代第一面国旗从雏形到定型历时将近三十年。

说完国旗,接下来说说国歌。国歌与国旗一样,都是欧洲近代的产物。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叟》(奥兰治的威廉)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后来,这首歌曲成了荷兰的国歌。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与制定国旗的过程类似,清朝国歌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78年(光绪四年),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顿时傻了眼:从来就不知道“国歌”为何物。慌乱之下,李鸿章只好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这个“国歌”的歌词写得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在需要唱国歌的时候,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来当国歌使用。

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谕令内阁正式制定国歌: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这首“国乐”名为《巩金瓯》,歌词是这样的:“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尽管这首歌的歌词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十分美满,无非是上天保佑我大清延绵万世什么的:“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说来可笑的是,与这首歌所表达的寓意恰恰相反,仅仅6天之后(即10月10日),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政府随即土崩瓦解,迅速走向了灭亡。因此,这首国歌并没有传唱开来,很快被人们给遗忘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要经营当铺需要什么条件?古代的当铺挣钱吗?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当铺,这个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一种赚钱方式。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反应古装剧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当铺,那么在古代当铺到底有多赚钱呢?在古代开一家当铺要拥有着什么样的条件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当铺就是一个收取动产和不动产作为抵押,然后向抵押的人提供资金周转的一种机构,一般会按抵押品的实际价值再打折扣借钱,然后约定期限赎回,如果在当约期满没有赎回的话,就由当铺变卖。当铺最早在中国的南北朝的时候出现的,是佛教寺院的贡献,当时称为寺库,当铺大多是私人成立或者合伙经营的,一般的去当铺的是贫苦百姓,或者家途中落之人。

虽说当铺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不过成本也需要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当铺生意就很难做,很多人或许觉得当铺是冷血的剥削场所,其实开当铺的老板也需要承担巨大风险,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当铺往往是亏本的。

从历史上当铺的发展来看,每逢战乱年代,常常会有土匪洗劫当铺,因为当铺内往往有许多珍贵的宝物,这是土匪下手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来说,当铺就是一个"藏宝阁",土匪把当铺抢劫后,自然得到一笔丰厚的财物,如果当铺被抢了只能自认倒霉,等到战乱过后,客户要赎回当品时,老板只能照价赔偿。

当铺最主要的成本,主要是安保人员,为了方式盗贼偷东西,老板往往会配备足够的侍卫守护。如果是发生火灾、地震等因素,当铺也只能认倒霉,因为客户的东西一旦丢失了,老板总是要赔偿的,而且还会高于当品本身的价格,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东西弄丢了。

所以有些投机取巧之徒,他们会想法设法来当铺敲竹杠,比如自己拿贵重物品去当铺,没过多久就贿赂当铺中的店小二,让他们毁掉自己的当品,这样一来他再去当铺索要物品,老板拿不出来,只能高价赔偿给他,老板也只好自认倒霉了。

除了这些敲竹杠的之外,有些鲁莽的人,还会采用勒索的方式,比如在清朝时,据说有一个乞丐,身无分文连饭也吃不上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冲到当铺里面,当着老板的面一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整个当铺的人一下子被吓傻了,乞丐扬言说要当自己的耳朵,老板被吓得不轻,只能给了他一百两银子了事。

当然,这只是个例情况,一般来说没人感到当铺里捣乱,毕竟这里有安保人员,加上官府也会管理的。

其实,经营当铺要面临的麻烦还有很多。如:最常见的盗贼,就让当铺的主人头痛不已。开当铺如果没有强大的安保人员,贵重物品丢失就是家常便饭。除了这些人为的祸事,还有着不可预测的天灾掺杂其中,洪水、火灾等带来的损失都要当铺自身承担。所以说,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储备,还是不要涉足典当行业为好。

清朝经营当铺已十分普遍,乾隆时北京已有当铺600-700家。清代当铺对人民剥削相当严重。如浙江湖州府典当“息钱”旧分三等,10两以上者每月1分5厘,1两以上者每月2分,1两以下者每月3分。利息按月计算,超过几天的也按1月取息。而且到一定时期不能取赎即成死当,质品由当铺没收。

1900年前后,北京当铺多达200多家,其中较殷实的当数常、刘、董、孟等五号,这些个当铺的经营资本多来源于清内务府官员和太监。现如今,虽然没有着当铺的存在,但是,类似于当铺的经营模式还比比皆是。抵押贷款、信用借贷等就是古代当铺的缩影。典当行业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是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没有更好的代替方式之前,典当行业就依然不会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将领致师是什么意思?两军交战为何要致师?

全文共 209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致师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冒险的举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展示出己方的必战之心。两军交战,双方将领出面单挑,这便是致师。一旦致师获胜,便能有效打击敌方士气,在交战时也能取得先机。这在春秋之前被当做是一种礼仪,大家在看古代小说时,应该也有读到过这样的场景。不过随着战斗规模的扩大,致师能起到的作用是越来越小,而且还会徒增伤亡,所以这项作战方式也就慢慢消亡了。一、古代将领单挑叫“致师”

小时候看小人书,被《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传》《杨家将》中那些每逢战事,两军对垒,将与将单挑独斗,大战多少回合,胜利者斩对方于马下所吸引,十分憧憬古人那种金戈铁马,摇旗呐喊,金鼓大振的场景。那么,古代真实的战场会是什么样呢?是否真的如演义小说中那样单挑呢?

留意史料,在春秋以前,人们古朴的思维讲究礼仪,就是打仗也要师出有名,两将“单挑”分个高下叫作“致师”。

《周礼》中说:“环人掌致师。”

《兵筹类要》中说:“两军既丘,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致师,可以解释为挑战,两军对垒,为了激发己方的斗志,派出武艺高强的将士,来到对方的阵营前挑战,用以侮辱激怒对方,沮灭对方的士气,震慑敌人。

东汉末年的郑玄解释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二、《左传》中的致师

《左传》中记载:“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这段记载是说公元前597年,诸侯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邲之战,临战,楚国的大将许伯、乐伯与摄叔三人交流“致师”的看法,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付之行动。

许伯驾驭着战车飞驰到晋军的军营前兜了一圈之后,耀武扬威地快速返了回来;随后乐伯乘着战车逼近晋国军营前,开弓射敌,他的车夫还从容地走下战车,整理了一番战马的辔绳,便后安全返回;接下来摄叔驾驶战车,直接冲入晋军大营,挥戈杀敌,并且割下敌人的耳朵,捉了一个俘虏回返。晋国军队分两翼追来,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箭无虚发,阻止了晋军的夹击。

当乐伯的箭仅剩一支时,恰在此时一只麋鹿撞入,乐伯一箭射中麋鹿的背部。此刻,晋国将领鲍癸率部队追了上来,乐伯就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鲍癸,对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还没有来,就把它奉献给你和你的随从作为膳食吧!”

于是,鲍癸命令部队停止追击,感慨地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呀!”

最终邲之战也以楚国大胜晋国告终,从而奠定了楚庄王称霸诸侯的基础。

《史记•周本纪》中说:“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到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是说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商纣王之时,两军在牧野大战,周武王命尚父姜子牙带领百余名勇士致师扬威,震慑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商朝的军队许多临阵倒戈,归顺了周武王,最终夺取天下。三、项羽约刘邦单挑

看来在春秋之前,讲究仁人君子,遵循周礼,致师还时有发生,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致师这种传统的方式逐渐消失了。

每逢战事,将领们也会在战场上厮杀,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指挥战斗,特别是高级别的将领,是一军的灵魂,不会冒险到一线战场上去拼命。

到了秦末,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较量逐渐处于下风,两军在广武附近对阵之时,项羽激昂地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为也。”

项羽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不定,都是你我之间连年争斗不止,让老百姓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你我单挑好了,一决胜负。

刘邦听了,诡异地笑了:“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意思是说:我才不与你比武,军事讲究韬略。

项羽望着刘邦那熊样,派出一队“壮士”出阵挑战,刘邦军中有楼烦善于射箭者,项羽前来挑战的将士都被射杀,“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看来这项羽就是天地英雄,那大无畏的精神镇住了这楼烦射射者,不敢发箭了,真乃世之英豪。四、“回合”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单挑杀敌者有之,比如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与太史慈,旗鼓相当,英雄对英雄,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但不是每战都是两将交锋,如真的如演义所说,军队中的士卒也就失去作用,真实的战场,单挑的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少。

那动不动两军阵前大战多少多少回合,纯纯是小说家为了塑造英雄人物把古代战争简化了。

所谓的“回合”,是指古代两将战马冲刺,两将兵器相交的刹那叫“合”,如果都没能击中对方,带马回头转弯的过程叫“回”,因之,所谓一个回合需要马匹加速、冲击,兵器对刺,随后减速,带马回转,这有一个过程。

如演义中那样,势均力敌的两将,动不动斗上百十余合,或三百合,这是不可能的,纵使人不累,那马也累死了。由之,那单挑是小说家给读者的误区,不要当真就好。

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厮杀充盈着血淋淋的故事,是智慧与胆识高下的对比与较量,谁赢得生存权,谁就赢得最后的胜利。

致师,横贯天际的壮举,分明是古人在灵魂深处点燃的一束豪情的光芒。

作者:陈二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