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最新20篇)

浏览

3999

文章

1000

中国古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有文王和武王,汉朝有文帝和武,三国有魏文帝和魏武帝。为什么历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文"和"武"都是皇帝的谥号。死后头衔是新继位的皇帝根据死者生前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死者的著作授予大臣的头衔。死后的头衔最初是用来赞美善良和贬低邪恶的。根据文章,遗名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例如,“精卫天地日语”属于赞美。这意味着那些善于治理世界的人可以被称为“文”。例如,汉朝的刘恒皇帝和隋炀帝都以治理天下而闻名,所以他们都有“文”和“温蒂”的绰号。另一个例子是“魏强瑞德日武”。意思是那些自称有权有势的聪明人叫做“武”。例如,周武王的、汉朝的、魏国的曹操和晋国的都以其强大的主张而闻名,所以他们的谥号就叫做“吴”和“吴地”。死后的头衔并不能真正显示一个人的才能和美德。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宋朝以后,每一个君主死后的头衔只有赞美,没有邪恶。

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为什么有“文帝”和“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古代关于踏青的诗句有哪些?

全文共 2612 字

+ 加入清单

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后,宋代的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内却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清明踏青的诗句

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一心一意等着你十分幸福拥有你百分之百爱着你千里迢迢难见你万分想念告诉你百万人中找到千万不能失去你。

5、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6、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7、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8、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9、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10、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11、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13、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白居易《庭松》

14、景文兄弟情,亩异禾同颖。日边多便驿,频书来越岭。

15、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16、总有一个地方,一辈子不再提起,却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总有一个人,一句对不起让你心痛,刻骨铭心。总有一段情一直住在心里,却告别在生活里。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错过的,就当是路过吧。来来往往身边出现了很多人,总有一个位置一直没有变。

1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8、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1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0、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22、人生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在生命的长卷上尽情挥洒。不一样的,有人画的是宁静的田园风光,有的是喧嚣的繁华都市,有的是放荡不羁的山水写意,但是,笔下画的,一定不是你最喜欢的……

23、天若有情天亦老,我喊土豪不要跑。

24、真情犹如潮水,失恋化作晚风;无情只是一时,友情有始有终。

25、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26、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8、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29、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3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1、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

32、《玉楼春》【宋】辛弃疾

3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4、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5、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7、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清明祭诗》

38、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3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40、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李东阳《北原牧唱》

4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4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44、atthetouchofloveeveryonebecomesa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

45、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优美的诗句

4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47、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4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49、《赋新月》作者:缪氏子

50、——《理想之歌》作者:渴望焚烧

51、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52、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医美容 你知道这些古代养颜秘方吗

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女性朋友都想拥有中医美容秘方,通过这些秘方能够帮助她们美容养颜,永葆青春。古代美容秘方有很多,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并坚持使用这些中医秘方,相信很快就能变得美丽动人了,下面就跟随文章内容一起了解一下吧!

古代美容秘方有哪些

明清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犹以唐代为盛。在美容、养生方面更是一枝奇葩,独秀于春,也难怪出产了像杨玉环一样的绝世美女。看来这些古代美容秘法还是有非常之可取的地方。

1、国色天香法

此法可以让你红颜如奇葩仙卉,身体又有奇香缕缕不散。用甘松、山奈、香薷、白芨、白芷、防风、蒿本、白僵虫、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绿豆粉一起捣成细末,每天洗脸或洗澡用来擦身,很快会产生上述效果。

2、肌肤细腻法

想要皮肤细腻,我们就应该做好清洗工作。每天洗脸后,要敷面膜,最简单的就是用鸡蛋清涂面部或其他部位的肌肤,再用手巾揩净,坚持一个月,效果显着。或者,每天将黄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连洗两个星期,肌肤自然变得细腻无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3、返老还童法

用黄柏皮、木瓜根,研末后加枣仁一起捣成泥浆,每天早上洗脸,脸部肌肤会变得嫩如凝脂,艳若桃花。此法能保持天然物性,不会破坏皮肤细胞组织,没有副作用。

4、消除汗斑术

用硼砂5两,老姜两片研成末,水调匀,连擦患处,数天便可见效。

5、卷发伸直法

用麻叶、难能可贵叶各一半,用水煎后洗头,坚持一段时间,卷发自然变直。

6、白发变黑法

煎桐木水经常洗头,白发自然会转黑,简便可行。

7、拔毛不痛法

将糖放在陶器中,再将炭灰混合研成细末涂到需要拔毛的部位,毛发自然脱落,没有痛感。

8、白发染黑法

少年白头,最不雅观。有些朋友因为遗传,还有些朋友是因为压力太大,年纪轻轻早早就白了头。用反桐木带皮烧成灰,再将胡桃烧成灰,加入菰米一起研成碎末,用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每天傍晚涂擦到头上,白发自然会变成黑发。

9、鸡蛋美容法

将脸洗净,取鸡蛋1/4的蛋清和蛋黄均匀涂在脸上,动作要快,15分钟内不说笑,让皮肤收敛,然后用温水洗净并擦上润肤液。20至30岁每周2次,30岁以上每周3次,蛋清适用于皮肤中性、油性;蛋黄适用于皮肤干涩无光泽,有细小皱纹者。

古法秘方有效果吗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美容养颜的方法更多了,但是使用最多的还是护肤产品,我们正慢慢陷入唯科技论高低的盲区。很多人崇拜尖端科技带来的瞬时改变,却渐渐疏远了流传百年的古法秘方。也许我们至今无法破译阴阳五行的根本,但却没办法否认它的神奇有效。

千百年来,我们以敬畏之心将阴阳五行看做是宇宙变化的原理,并将其视为个体的生命运势之源。不过遵从人和天地的自然节律,依“五行学说”调配中草药用于护肤美容,发挥太极内外生益的玄妙效力,是否确有奇效?亦或是仅仅是商家夺人眼球的噱头?

人体与五行对应

着实五行养颜术与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奥妙运用密弗因素,中医以为人体所有脏腑、经络以及心理成果都与五行逐一对应,并经由过程互相之间的滋长及制约到达内部本身及与外在情况之间的平衡,由此让身材处于最佳生命状况。

养颜和五行巧妙运用

其实五行养颜术与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中医认为人体所有脏腑、经络以及生理功能都与五行一一对应,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滋生及制约达到内部本身及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由此让身体处于最佳生命状态。

出现肌肤问题的原因

而肌肤也是如此,每个人的肌肤结构都基本相同,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肌肤问题?一是身体内部千差万别的损耗所致,比如肝火和心火旺会出现粉刺,脾虚则面色萎黄,肺热鼻头易长粉刺,肾虚肤色变得晦暗。

肌肤本身的阴阳失衡

阳虚会面色偏暗黄,眼部易浮肿;阴虚会肌肤干燥,产生皱纹。所以,当我们在试图解决肌肤困扰时,最重要的是由内而外恢复健康平衡。

五行产品多为中草药制成

所谓的五行产品其实大多为中草药制成,和目前流行的“汉方美容”十分类似,他们依“五行学说”调配中草药用于护肤美容,受到很多美眉的青睐。五行养颜有商家搞噱头的成分在里面,但也不能说完全没作用,至少这些产品卖得畅销就说明它实实在在有效果。

结语:上文介绍的古代美容秘方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充分的了解古代美容秘方,并使用正确的方法美容,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有美丽的容颜了,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的阅读文章,并能将这些运用到实际中去,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为什么会有自梳女?自梳女为什么能终生不婚?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自梳女”这个称呼可能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听说过,其实用现代的词语解释一下, 就是古代的“不婚族”,而且还是女性群体。这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惊讶吧,居然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不婚族的人吗?毕竟很多人都角色,在古代的女子地位不高,而婚姻大事都要父母做主,怎么可能自己说不结婚就可以不结婚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自梳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自梳女是什么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2.古代自梳女是如何出现的

古代女性普遍早婚早育,但鲜有人知的是,古代女性也有“不婚族”,她们就是自梳女。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即使是大富大贵之家,婚配也得由着父母,婚后又要遵从三从四德。

普通的女性就更加凄惨了。大部分的情况是,农家女从小便不读书,不认字,七八岁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十多岁则嫁人。嫁人后也只是丈夫的附庸,没什么地位。

显然,封建社会对女性是不公的,那她们有能力反抗吗?

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的。首先,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而当时的女性很少抛头露面,也没有特别适合女性谋生的职业。从经济上来说,古代女性很难获得真正的独立。

《浙江通志》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明万历年间,浙江一带纺织业和蚕丝业兴起,妇女自此有了独立谋生的机会。很多女性不甘婚后的不平等生活,于是自发形成了一个“不婚族”的组织。

她们本是未嫁的黄花闺女,却像已婚妇女一样把头发自行盘起,表达自己终生不嫁的矢愿。

据记载,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出嫁时由母亲束髻。如果未婚女子一辈子都不想嫁人,就自行束髻,是为自梳女。这样,也没人会找她们说媒了。

这是十分正式的,仪式会在姑婆屋(自梳女集聚地)中举行。一旦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反悔,否则会遭受严厉的惩罚。3.自梳女的生活是怎样

成为自梳女后,她们一般被称为姑太或姑婆。有人要问了,古代社会父母为尊,要是父母强逼其出嫁呢?姑娘们也有妙招,她们往往会采取“不落家”的办法。所谓“不落家”,就是有名义上的丈夫,但实则仍然是单身。

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姐妹们会传授给自梳女应付的办法。而且自梳女会穿着特制的防卫衣服,甚至还会带把剪刀,要是丈夫想硬来,屋外冒充成亲戚的姐妹们也会一拥而上。

在夫家住至三日后,自梳女便依照习俗回娘家,此去就基本不回来了。不过,要是夫家有什么红白喜事,“不落家”的自梳女还是得回来的。

自梳女平时可居住在母家,自食其力,有些人也会住在姑婆屋。她们生活上和精神上都相互扶持,亲如一家人。年老时,按照规矩,自梳女们是不能在母家去世的,必须移居姑婆屋,在那里也会得到年轻自梳女的照料。而“不落家”的自梳女则大部分要去夫家待终。自梳女死后,会被称为净女。

发展到后来,女性选择自梳的原因也多了起来。有人担心婚后生活不幸福,有人觉得结婚不自由,也有人就是单纯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生活。最奇葩的一种是,家中有弟弟妹妹要婚娶,而自己又没有中意的对象时,就得自梳,否则弟弟妹妹就不能结婚。

民国初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一些女性觉得南洋打工收入丰厚,便前往南洋。她们大都无学识,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女佣。女佣一个月休息两天,两天的时间也会用来聚会。她们很少接触别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融入当地的生活,也没有婚配。

年纪大了后,她们组团自梳,成为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暮年后,有些人在外终老,但更多的自梳女选择回国。

1948年,新加坡的400多位自梳女和均安当地的100多位自梳女借助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占地两亩的冰玉堂。一开始,很多自梳女会住在冰玉堂,也有很多人被冰玉堂吸引从国外返乡。

但渐渐地,住在里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里面便没有常住的自梳女了。但附近的自梳女们还是会时常在冰玉堂相聚,这里成为了一个会馆,过年过节她们也会聚在一起举办活动和展览自己的手工。

后来,她们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冰玉堂成为了“自梳女博物馆”。周末的时候,很多游客会前来参观。据统计,如今的自梳女已不到10人,年龄也大都在90岁以上了。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已经没有人选择成为自梳女了。自梳女行将消失,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姓氏有哪些 古代姓氏是什么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姓氏有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等,这些姓氏的起源一般是部落的名字或是部落首领的名字,是根据家族血缘关系对自己身份做的标识。

古代姓氏有哪些

古代姓氏有很多,中国上古时期的著名八姓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在黄帝的二十四子中,得其姓者有十四人,分别有十二姓,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

古代姓氏是什么

在古代,姓氏是一个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人们都用姓氏来标识自己的身份。古代姓氏的最初来源也和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关系。姓氏的最早起源是部落的名称或是部落首领的名字,它具有标识不同人的氏族和出身的作用,方便不同氏族人士的通婚,也标志着群婚制向以血缘为标识的婚姻制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十大忽悠高手

全文共 700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赵本山的小品“大忽悠系列”火爆银屏之后,“忽悠“一词也随之大行其道。然而,中国古代载入史册的十个最猛大忽悠,他们确实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忽悠术。

当今,“忽悠”是北方俗语,特别是在东北很流行,意思就是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悠”有胡说、谣传、设圈套、欺骗的意思;也有吹牛、煽动、鼓动的意思;还有劝说、诱导、怂恿的意思,用意十分广泛。“忽悠”一词贬义的成分居多,赵本山在其小品中给该词注入了幽默的元素,贬义的程度也有些淡化,至少现在说起来玩笑的成分居多。但是,载入史册的古代十大忽悠,都是政治、军事、外交中的智者、奇人。

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

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以退为进。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忽悠过程回放: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受托出使秦国,开始忽悠秦穆公,他说:秦晋两国围攻我们郑国,我们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灭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灭掉了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处多多,那就请您自便,可是郑国离秦国很远而离晋国却很近,你们这么做只能对晋国有利,会让晋国的领土得到扩展,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友邦,这样秦国使者往来路过郑国,郑国还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倒是百利而无一害。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可是他却出尔反尔,朝辞夕改,既没有信誉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郑国据为他东部的屏障,那么离侵占您秦国也就不远了。总之这事对你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相反却能帮了晋国的大忙,这里面的厉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穆公一听,对呀,这事还真得细琢磨琢磨,幸亏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晋国了,秦穆公一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还派兵帮郑国守卫,不和晋国玩了。晋国一看秦国撤兵了,也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班师回朝。这事在《左传.》上有记载。

忽悠点评:烛之武短短几句话就把堂堂的秦国国君给忽悠了,挽救郑国于生死存亡之间,忽悠本领真是超炫,忽悠能力可谓超强。

2、最会下猛药的大忽悠晏婴

忽悠术揭秘:挑拨离间,一箭双雕。不动声色,善搞场景和气氛,借助外物吸引注意力,于无形之中已下猛药,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即达到目的又不漏痕迹。

忽悠过程回放: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公孙捷、古冶子。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宠自傲,为所欲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被人称作“三害”,晏婴于是决定除掉他们,但是还不能得罪了齐景公。机会终于来了,一次齐景公晏婴等四人在园中喝酒,晏婴说:园子里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尝尝鲜吧?于是晏婴在园中摘了六个桃子,一人一个,还剩两个,晏婴就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这两个金桃吧。公孙捷第一个走了上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捷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金桃?晏婴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一旁的田开疆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五千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金桃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金桃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金桃,受此大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挥剑自刎。公孙捷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劳大反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更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这哥仨火气可都够大的。晏婴见三害已除,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我们国家智勇双全的人多得是,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瞧瞧,谈笑之间就除了三害,还跟没事人似的。

忽悠点评:晏婴用两个桃子“忽悠”的让三害自刎而死,不费吹灰之力,不露一点声色,既为民除害,又不得罪景公,忽悠的能力还真不是吹的。不过晏婴口碑一直很好,这次“忽悠”也是为了替民除害。算是史上口碑最好的大忽悠。

3、最草根的大忽悠冯谖

忽悠术揭秘:无中生有。将本来没有的事情制造出让人深信不疑的假象。草根往往被别人所忽视,但却处在冷眼旁观的位置,因此往往更容易洞察上层的弱点,当局者深处局中,更容易被假象迷惑。

忽悠术回放:冯谖是齐相孟尝君门下的食客,草根一个,不过大忽悠的本领可是非同寻常。一次齐国国君听信谗言,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就对孟尝君说我可以让你的相位失而复得,而且比以前更加显贵。孟尝君一听还有这事,那就试试吧。于是冯谖就来到秦国,对秦王说:当今世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国,大王想不想让秦国超过齐国,秦王一听当然愿意啦,问怎么办,冯谖接着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齐国之所以受到天下的敬重,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孟尝君因为被罢了官心中很怨愤,他必定背离齐国投靠秦国,他又熟悉齐国国情,你如果得到他肯定对你有好处,你赶快派使者备厚礼偷偷的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就晚了。秦王被冯谖这么一忽悠,就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抢在使者前面赶了齐国,又开始忽悠齐王,说唯一能和我们抗衡的秦国听说你罢免了孟尝君,已经派人来请孟尝君做相了,如果秦国得到此人,齐国就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大王应该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相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这还了得,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忽悠点评:冯谖轻松自如的就忽悠了两国的国君,还使自己的主人官复原职,他处在低位,善于观察和思考,又抓住了两个国君都想超越对方独自称霸的关键所在,再略施小技,让你深信不疑。忽悠本事可谓超强,孟尝君的食客还真是没白养。

4、最懂逻辑的大忽悠苏秦

忽悠术揭秘:用缜密的逻辑混淆视听。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忽悠起来侃侃而谈,步步为营,诱导你的思路,使你不由得不信以为真,逻辑性极强,但不乏有诡辩的成分。

忽悠过程回放一:燕昭王是苏秦的第一个伯乐,在苏秦替燕国要回被齐国占领的土地过程中,我们可以洞悉他的忽悠的逻辑能力确实非同一般。苏秦对齐王说:燕昭王是秦惠王的外孙,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会令燕国和秦国都对齐国不满,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之地归还,那么燕秦二国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就可以得到秦燕的支持,号令天下,天下还有谁敢不从呢,到那时齐国的霸业也可以成功了。齐宣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儿,就归还了燕国的土地。你看看,人家分明是要东西去了,却摆出为对方着想的架势,绝对是忽悠的天才。

忽悠过程回放二:忽悠齐国打宋国,燕国渔人得利。当时燕王想攻打齐国,苏秦就建议说:如果让齐国和宋国打起来,定会两败俱伤,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齐国,你就听好吧。当时正赶上宋国的友邦秦国派人到秦国商量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苏说: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齐王说:当然是爱齐了。苏又说: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说: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远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您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齐王听从苏秦建议,与赵国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威名大振,还可以得到实惠,那时齐国必可称霸东方。齐王于是攻宋。齐国实力因战而衰。

忽悠点评:能说会道是大忽悠们的看家本领。苏秦循循善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既达到了目的,还不漏半点马脚,“忽悠”的本事可谓登峰造极了,无怪乎他能挂六国的相印于一身,游走于列国之间,这“忽悠”的本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学的来的。

5、最会诡辩的大忽悠张仪

忽悠术揭秘:善于诡辩。狡猾而又诡计多端,为了达到忽悠的目的,不择手段,让你不由得不上当,有时甚至过河拆桥。即使被人揭穿了,还能鬼言巧变,接茬忽悠,让人应接不暇,只有上当的份。

忽悠过程回放:拆散齐、楚联盟是张仪的“忽悠”杰作之一。他对楚王说: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归还。楚王一看有利可图,就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商量收回土地事宜。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归还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地,而是六里。楚王得知此事气坏了,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秦王提出换取楚国黔中之地的条件,楚王竟然答复说只要让我亲手杀了张仪。你不用换我奉送了。张仪到了楚国买通楚王上下,又开始“忽悠”楚王说:我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你的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觉得这事可行,再加上下属替张仪说好话,气也消了。就这样,齐楚两国都背离了“合纵”而与秦国结盟。

忽悠点评:张仪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游说诸侯,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忽悠的本事可见一斑。但是他出尔反尔,过河拆桥,似乎有些卑鄙。他的忽悠本事用道德去评判就逊多了。

6、最具投资理念的大忽悠吕不韦

忽悠术揭秘:放长线钓大鱼。眼光看得长远,舍得投资,能在某人未发迹之前就把他忽悠住,有耐心,有的放矢,好饭不怕晚。

忽悠过程回放:秦国的太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子楚,因不受宠爱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生活很是困窘。这时吕不韦就找到了子楚。吕不韦本是河南大商人,游走各国,挣了不少钱,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到子楚“奇货可居”,就对他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不信,吕不韦又说: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又不受宠,长期在国外当人质,你是无法争太子之位的。子楚问怎么办,吕不韦说:我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打通道路替你说话,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感激不尽,说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吕不韦算是把子楚给”忽悠”住了。吕不韦给了子楚很多钱,让他交结宾客,有了钱好办事,子楚门前达人贵族络绎不绝。吕不韦到了秦国拜见华阳夫人,就“忽悠”开了,说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最难得的是常常念及夫人,说子楚心中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这话可是受用得很,华阳夫人听后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忽悠”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继承人,说子楚不受宠爱,如果得到夫人提携定会感恩戴德的。经过一番“忽悠”,子楚终于被列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庄襄王继位后立吕不韦为相,从此吕不韦权倾一时。

忽悠点评:吕不韦堪称史上最能“忽悠”的政客,从一介商人“忽悠”到一国之相,靠的就是独具慧眼,敢于冒险,营造忽悠的氛围,达到成功忽悠的目的。而且摄政多年,“忽悠”能量真是不小。不过晚年没能把嬴政“忽悠”住,落得饮毒酒自杀的下场。看来就是再有本事的“大忽悠”也终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7、最牛人的大忽悠徐福

忽悠术揭秘:趁虚而入。人的愿望越强烈,就会越束缚自己的思维,有时甚至犯些低能的错误。对人对事都会疏于防范,让人趁虚而入。

忽悠过程回放:秦始皇称帝后,为了能仙福永享,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这时候徐福就出现了,他选准秦始皇东巡去泰山封禅之时趁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他愿意赴汤蹈火,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龙颜大悦,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这事在《史记》中有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多久,徐福就将金银财宝挥霍一空,于是又面见始皇,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些俊美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礼少了神仙肯定不愿意,于是就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结果海上出来个大鲨鱼护卫着仙山,异常凶猛,所以无功而返。这还行,到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他飞了呢,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鲨鱼搏斗,杀死鲨鱼兴冲冲的往回走,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不想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就病死了,最终还是没得到仙药。而徐福呢,东渡日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忽悠点评:徐福敢于忽悠生性残忍的暴君嬴政,胆子着实不小。他正是抓住了嬴政求药心切的弱点,趁虚而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势不妙又溜之乎也,跑到世外桃源,落得个逍遥自在。堪称史上最牛的大忽悠。

8、最有文化的大忽悠诸葛亮

忽悠术揭秘:移花接木。采用以伪去真的手段,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忽悠过程回放: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了达成孙刘联盟,忽悠周瑜,明知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却说:我有一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退曹兵,只需将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送给曹操就行了,这两个人对你们来说无足轻重,就像一粒米一片树叶,可是对曹操来说就重要的多了,曹操专门打造了座铜雀台,就是给二乔盖的,周瑜问他有什么根据,诸葛亮说有诗为证,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首《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一听气的不行,诸葛亮还劝他息怒。古代“乔”和“桥”通用,曹植说的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诸葛亮移花接木,真是能忽悠。

忽悠点评:诸葛亮足智多谋,能说会道,三岁不烂之舌极具煽动性蛊惑性,最终忽悠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三分天下之势。须知战乱年代,各为其主,忽悠也不仅仅是达到一己私利,为国为民也不失为一种谋略。诸葛亮堪称最为才智过人的大忽悠。

9、最雷人的大忽悠安禄山

忽悠术揭秘:装孙子耍无赖。不要脸是看家本领,耍无赖是惯用伎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忽悠过程回放一:安禄山年轻时有一次偷别人家的羊,遭到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不说自己偷羊,却扯什么抵御番邦,无赖的本性暴露无疑,忽悠的本事看来是天生的。

忽悠过程回放二:安禄山见杨贵妃很是得宠,就认了比他小十八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每次入朝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十分肥胖,玄宗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这个安禄山“忽悠”时还是挺能搞气氛的。

忽悠点评:脸皮厚是“忽悠”的最基本的条件,安禄山甘当儿臣,甚至充当跳梁小丑,没点厚脸皮耍无赖的性体还真是做不来。可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发动叛乱,本性暴露无疑,无赖到底还是无赖,最终落了个被自己的亲儿子谋害的下场。

10、最山寨的大忽悠史思明

忽悠术揭秘:睁眼说瞎话。不按正常套路出牌。常人说瞎话会有不自然的反应,或脸红或口吃,瞎话谎话张口就来,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不信。

忽悠过程回放一: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亡到北方的少数民族奚族居住的地区,被排外的奚王捉住准备杀死,史思明一本正经的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首领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会招来灭族之灾。奚王被他唬住,赶紧松绑,奉为上宾。

忽悠过程回放二:奚王当时正有意巴结大唐,来了使者真是天赐良机,和史思明一商量,史思明说:我们派去的人档次不能低了,低了显得不重视,效果会更不好,不如派你的大将军去,这样才够分量,唐皇帝会非常高兴。奚王言听计从,算是让史思明给忽悠住了。当一行人到达边塞时,史思明又忽悠守城将领,说奚王表面上是去朝拜,实际是要偷袭你,你看他们最厉害的大将军都来了,于是奚王派去的人全部被杀死。史思明把奚族的大将军捆绑好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领赏,张守珪将此事上奏给唐皇,大大称赞史思明。史思明从此官运亨通。

忽悠点评:史思明说瞎话不加思索,生就张口就来的“忽悠”本事,不按套路出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外加凶狠残忍铁石心肠,最终达到他飞黄腾达的目的。发动叛乱也是其本性使然,终究会有败露的一天。光靠“忽悠”到底是靠不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餐馆的服务员为什么要叫“店小二”?“店小二”这个称呼如何而来的?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一说起“店小二”相信大家就会猜到是古代饭馆里的服务员了,这在电影或是电视剧中都有看到过。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饭馆或是酒楼中的服务员为何要叫“店小二”呢?这“店小二”的称呼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古代上菜服务员都是统称叫“小二”吗?

“店小二”就是指在古代的时候一些,茶馆、酒店、饭店、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人,把他们称之为店小二。

在当时酒店里面也是有女小二的,但是一般都不叫女小二,一般叫她们“店丫头”。包括青楼里面的服务员叫“妈妈”。

在古代早年间的时候,一些年轻人没有好的职业就选择去酒店做服务生。然后刚开始还是把他们称之为“伙计”,时间久了之后了就变成了店小二 。

据说在早年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人叫王示。但是这个家伙大字不识一箩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他经常就是把王示两个字写得很开,以至于给别人看起来就好像是王二小,人家经常就叫他二小上菜啦,二小来壶酒!后来人们觉得二小还不如小二好听,慢慢的人们就把小二给叫顺口了,于是他这个称呼也慢慢给传开了,小二这个称呼也不是单指他这一个人,而是指的跟他同行业的服务生,当然这个故事有点流传的意思。为什么叫店小二呢?

想必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叫店小二呢?

其实这个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开这家店的是个老板,老板就是老大,那么在这个店里面除了老大以外,其他的都算是老二。别人叫老板叫店老大,叫手下的服务人员都叫店小二。

所以人们为了简单好记,就把店小二称之为一些服务场所服务人的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百揆,司徒,司马,司空在古代分别是什么官?什么级别?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官职,有着很多种类,首先我们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百揆。期初国家这个观念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部落联盟就是最大的社会组织,也就是由多个部落组织到一起的集团。部落的最高首领叫大酋长,其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帝王。而大酋长的副手就被称为百揆,其工作职责是协助大酋长处理部落联盟中的日常事务。按照惯例,百揆也是大酋长的继承人。

到了周朝时,百揆更名为冢宰。《后汉书·百官志》记载:“百揆,尧初别置,于周更名冢宰。”《尚书》记载:“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由此可见,此时冢宰的地位依然相当于国家的二把手,周公就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不过随着朝代的演变,冢宰的职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初冢宰是作为百官之首,即相当于古代的丞相或现在的总理。但后来冢宰却成了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的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六部中的吏部尚书以及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事部部长,同时还兼具部分纪委的职能。

此外,《周礼》中称冢宰为“天官”。因此在明清时期,官绅们在提到吏部尚书的时候,往往都尊称其为“冢宰”或“天官”,以示尊重。

司徒最初是古代掌管籍田、山林川泽等国有土地,以及负责管理农业生产,教化黎民百姓的官员。《周礼》中称其为“地官”。西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去“大”字改为司徒。掌民事,凡教民孝悌、谦俭、养生送死之事都属于司徒的职责范围。与太尉、司空合称三公。三国时期,司徒与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空合成五府。从南北朝以后,司徒之职一般都是作为荣誉官职加封给高官,没有实权。

从职能范围来看,司徒相当于古代六部中的户部尚书以及现在的民政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以及央行行长。明清时期的官绅在提及户部尚书的时候,往往尊称其为“大司徒”或“大司农”。

司马在古代是掌管军政、军赋的官员,也就是负责军事、战争方面的主官。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号,比如卫青官拜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从职能范围来看,司马相当于古代六部中的兵部尚书以及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部长。明清时期的官绅在提及兵部尚书的时候,往往尊称其为“大司马”。

司空在古代是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的官员。在上古时期,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生存下来,因此掌握工程建设技术的专业人才是极为重要和稀缺的。大禹在负责治水的时候他所担任的职务就是司空。后来因治水有功,直接越过了百揆这一级,成为了舜的接班人。

从职能范围来看,司空相当于古代六部中的工部尚书以及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水利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明清时期的官绅在提及工部尚书的时候,往往尊称其为“大司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记载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恒星中有一些亮度发生变化的恒星叫做变星。变星中有的原来比较暗,肉眼经常观测不到,但是在短短的几天内,它的亮度能够突然增加几万倍,人们不仅能在夜晚观测到,甚至在白天也能够看到,这类变星叫做新星超新星爆发的规模比新星还要大的多,释放的能量也是新星的上万倍。

中国古代将新星和超新星大多叫做客星,就像它们是天上的客人,突然出现之后又消失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新星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大概要属《后汉书·天文志》中记载的“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至后年六月消”。这颗超新星自公元185年12月7日出现,到公元187年七、八月间才消失,总共持续了大约一年半左右。中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记录不少于90次。

最令人瞩目的超新星要属《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1054年出现在天关星附近的那一颗。后来,人们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了蟹状星云,并且发现它在不停地向外膨胀。1921年,天文学家根据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推算它的年龄只有一千多年。考虑到这个星云的年龄和位置,人们很自然就会推想蟹状星云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所射出的外部物质扩散形成的。1968年,天文学家又在星云的内核中发现了中子星。而这些发现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超新星记录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为何选在一艘军舰上?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其实,小编觉得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就是一部惨不忍睹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特别是清朝非常的落后,所以外国侵略者总是向中国发起侵略,不仅如此,侵略后总是中国倒霉,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那么,算得上扬眉吐气的一次战争肯定要数抗日战争了。那么,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抗日战争中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为何选在一艘军舰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日本在密苏里号上的投降仪式引来了很多人的好奇,因为投降仪式需要一块面积比较大的空地,当时尽管东京被炸成鬼城但是这样的空地还是找的出几块的。就算是怕日本的顽固派在投降时乘机发动袭击加强安保等措施也能解决。但是却偏偏在海军军舰上举行,其实这也是两个五星上将妥协下的结果。

但是美国当局派遣麦克-阿瑟去办理投降仪式,这时和他平级的海军上将尼米茨将军就不乐意了,对付日军基本都是海军的功劳,凭什么让一个曾经被日军打败狼狈而逃的将军去办理。于是乎两个人就吵了起来,但是投降仪式有不能不办,因此就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也就是投降仪式在海军军舰上举行但是有麦克-阿瑟办理。

可以说美国为了办理此次投降仪式是煞费苦心,最终办理了举世瞩目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二战的彻底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历史上最聪明的商人是谁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非常厉害的商人,很多商人真的是可以说是传奇了。他们的经商头脑实在是太厉害。而且很多人赚的钱真的是很多。所以说会赚钱的商人有很多,但是最聪明的商人就屈指可数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商人,比如吕不韦,沈万三,弦高,胡雪岩等等。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史,绝大多数富可敌国商人难逃悲惨的命运,比如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边疆,吕不韦也被秦始皇流放而死,胡雪岩最终也大破产,以至于想做一个穷人而不得。古往今来,只有一个最聪明的商人,躲过了商人的劫数,散尽家财,成为商中之圣。

要说古代最聪明的商人还有数有着商圣之称的“范蠡”,我们知道范蠡在成为“商圣”之前是一名政治家,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1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后,开始重用范蠡、文种等人。

在经过了两年阶下之囚的生活,吴王夫差终于在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将勾践、范蠡君臣放回了越国。其实在回国后不久,勾践便想要起兵伐吴,而范蠡却极力的劝阻,范蠡看出来此时还远远到最好的时机。

自古“人可共患难,难以共富贵”,范蠡看出越王勾践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因此在助越王勾践称霸之后,范蠡便主动的贬低自己,之后又找了一个理由隐退了。而当初和范蠡一起同受重用的文种最终被越王勾践赐死了,假若范蠡不走下场只怕好不到哪里去。

离开越国以后范蠡隐姓埋名去了齐国,很快利用当地的水产资源积累了雄厚的身家,齐王知道后邀请范蠡来齐国做国相,不过范蠡也只待了三年。后来又散尽身价去了宋国的陶邑隐居,没想过几年又成了远近闻名巨富,因此范蠡才有了“商圣”的称号,并且以88岁的高龄善终,范蠡聪明的地方正是他对时局和人心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人为什么有那么长的胡子,现代人为什么不留胡子了?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电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古人留着长长的胡子的镜头,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关羽了,关羽虽然身为大将,要上战场,但是却依然有着很长的胡子,而且看着也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相反还觉得很好看。而不只是关羽,很多古代的形象都留着很长的胡子,但是现代却很少看到有人留那么长的胡子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留胡子,还会将它们都剃掉,这是为何?

先来说说古人为什么要留胡子。这其实就和古人留长发是一个道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身体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所以绝对不能轻易损坏,古代有在脸上刺字的刑罚,犯人会一辈子都戴着这个记号生活,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这是非常残酷的,比那些酷刑还更令人崩溃,所以古人不会轻易剪胡子,这是一个思想道德上的原因。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其实也就和现代人不留胡子一样,审美观念。古人的审美和现代人有所不同,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比如女子的妆容,我们现在看唐朝时期的妆容,都会觉得很夸张,不好看,但是这在当时就是流行时尚,如果唐朝人看到了我们的妆容,或许也会觉得不好看呢。所以,留胡子或许也是古人追求的一种美。

有一句话叫做“颜值是第一生产力”,虽然说得很直白,也有调侃的成分,但是不能不否认,大多数人第一个看的还是颜值,毕竟看到一个人首先看到的就是他的长相,如果是庞统,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再多看一眼,但如果是潘安,想必人人都想天天能看到吧。而胡子就是古代男人颜值的一部分,小说里面不是经常有“美髯公”吗,说的就是胡子好看,给这个人整体的颜值也提升上去了。

而且,虽然说起来只是简单的一个“胡子”,古人却将它们进行了细分,长在不同位置的胡子名字还不一样,比如长在上唇的胡须叫作“髭”,而长在下唇的胡须就叫作“粜”,同样都是胡子,但是古人对待自己胡子的态度,可以说不亚于自己的一张脸。有长胡子的肯定会经常打理,让它保持一种美观,不仅是自己好看,同时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力。

不仅如此,古代还有一个词“小白脸”,先抛开深层含义,这个词表面上指的是一些面容清秀而且肤色白净的男子,这时候是不含贬义的意思的,而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脸色白净却留着胡子,是不是有些违和?所以小白脸还有一个深层含义,就是依靠女性生活,而自己不出力,这也是古人价值观的一种展现,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所带来的。

至于现代人为什么不留胡子,当然还是审美潮流的问题,当身边人没有一个留胡子,都剃的干干净净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留起胡子来的?不过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包容性,就算是真的留着长胡子,那又如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仵作和法医是一样的吗?古代仵作和现代法医有何区别?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电视剧里面,为了查清楚一个案子,要从尸体上入手,古装剧中会出现仵作,现代剧中会出现法医,从作用上来看,仵作和法医似乎都是检查尸体,然后判断这个人的死因、死亡时间、身体特征等情况,以便查案。所以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古代的仵作和现代的法医其实是一样的。事实当真如此吗?

先来看看仵作的概念。在古代,仵作最早是战国后期的“令史”,他们是专门带人检查尸体或者活体的一群人,后来汉朝时期,法医学检验已经盛行,而且对于人员也有安排,每个县大概有一到三个仵作,他们还有工钱,隋唐时期出现“仵作”一词,负责殡葬业,宋朝宋慈的洗冤录更是成为这一行业的必备参考书。

虽然在查案的时候,仵作至关重要,但是毕竟是和死人打交道,而且古代人封建思想很重,所以从一开始一直到清朝之前,仵作一直都是社会地位很低的贱民所担任,尤其是他们的后代还不被允许去参加科举,我们也很难在古代的正史中看到仵作的记载,小说里面也都把他们写成负面人物,整体的社会因素如此,仵作的水平自然很难得到提升,或许这个职业从诞生之初一直到后来,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一直到清朝时期,仵作的地位才算是稍微高了点,但是这也只是写在律法里面的,至于其他人会不会执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还是在一些事情当中能看出来仵作的地位有些许的提升,遗憾的是这种提升还是不高。而要论起仵作和法医的区别,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法医可以解剖尸体,但是仵作不可以。

这一点也是源于整个社会的环境,古人认为死者为大,要留全尸,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都不能损坏的,怎么可能允许别人去破坏?尽管解剖尸体可以获得更多有利破案的线索,但是碍于这种观念,所以还是不能做。而现代的法医,可以看做是古代仵作的快速发展之后的结果,但是也不要认为仵作就真的很落后。

毕竟,要判断一个死人是怎么死的,没有专业的知识是无法做到的,比如药理、病理、人体等等各个方面,如果遇到腐烂的尸体更加困难,但是他们也会有办法,而且,仵作的判断至关重要,关系到犯人的对错生死,所以检查的时候也必须万分仔细,甚至不可能只看一遍就够了,要发现各种蛛丝马迹,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害死一个好人,恐怕这辈子心里也过不去。

古代的仵作属于下属,而现代的法医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检验手段也都不一样,所以说,法医算是仵作发展而来,但是与仵作却绝不相同,是两种相似却绝不相同的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数学在几何学中的贡献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最早发展的国家之一。它与古埃及、印度和巴比伦一起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在连续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数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世界数学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是辉煌的。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如同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值得中国人民珍惜的骄傲。

几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几何是一个翻译术语,最早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使用。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几何知识,他们的成就非常突出。例如,流传至今的自然科学和数学著作如、经、九章算术等,都记载了大量的几何知识。

(1)几何理论的最早雏形出现在《墨经》(公元前480-390年)中。术语“圆”被定义为“圆,一个与另一个长度相同”。这意味着一个圆有且只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相等。这与欧几里德的公式基本相同,但比欧几里德的公式早100多年。

(2)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开平方法被记录在《周璧suan经》(约公元前100年)中,并用于天文观测和计算。

(3)《九章算术》(公元50 ~ 100年或更早),历代数学家尊称它为“计算经典之首”。它的计算技术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它还对古代几何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各种三维图形的体积计算以及沟沟形状的描述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延年益寿的10个秘诀

全文共 5528 字

+ 加入清单

在的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人们不再是追求温饱问题,而是慢慢的追求延年益寿的生活。那么要如何才能延年益寿呢?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延年益寿的10个秘诀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

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

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

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

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

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

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

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

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或者沿腹部四周,从右下开始向上,继之向左,再从左上向下,顺向揉摸。揉摸次数可因人而异,不必拘泥。由于腹藏五脏,经络甚多,除饱食或空腹不宜施行外,凡腹部患有炎症、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痛、内脏恶性肿瘤等最好不揉腹。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

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着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着效果。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人遇到传染性强的肺炎会怎么处理?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次肺炎真的算严重的,其实病毒不算厉害,就是传染性强,好在现在算是基本控制住了,那么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古代,大家也知道古代的卫生条件还是非常的艰苦的,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大面积的感染?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如果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那时候有神医扁鹊啊!扁鹊师承长桑君,有透视眼功能,还从师傅那里得到奇书,专治各种疑难杂症。

新冠病毒要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扁鹊站在大街上一眼扫过去就可以知道谁有病,确诊率100%,然后再用长桑君传授的方法医治。

当然,扁鹊虽然出现在《史记》里,但该人物存在争议,可能历史上没这个人,也可能他只是当时医生的代号,不管怎样,他有透视眼肯定是假的!

如果出现在汉朝,这个病也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但有张仲景在,他应该会想办法医治。张仲景一生经历过多次疫情,他的亲人也在瘟疫中去世,这激励了他苦心钻研医学的决心,写下了医书《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之作!

如果出现在三国时期,虽然有华佗在世,也是束手无策!华佗擅长外科,新冠属于呼吸道传染,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他的麻沸散也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出现在唐朝,孙思邈一定会想办法配制药方,至于能否成功就不好说,因为这只是如果。孙思邈对麻风病很有研究,虽然也属于烈性传染病,但新冠的发病时间更短。

以上都是如果,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人类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病毒也是一样。

甲型流感每10—15年就会有一次大范围的流行,这就是病毒的变异。现代的病毒来到古代,对于任何一位古人都是致命打击,因为他们身体对这些病毒的免疫性会更差!同样,古代的一些未知病毒如果感染到现代人,也会造成致命伤害。

古训有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们的医学技术都是建立在古代医学基础上的,每个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只会面对当代的病毒,也会因此研发出相应的对策。人类无法穿越,病毒也同样无法穿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吉思汗是怎么对待女战俘的?古代人是如何处置女俘虏的?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自人类历史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战争。从某些方面说的话,战争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元素。人们听到战争这两个字就会感到恐惧。因为战争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是一场磨难。上阵参战的往往都是男人,能够骁勇善战的往往也是男人。有战争就会有输赢,那么也就存在着俘虏。这些俘虏有些不干预受辱会选择自尽;有的则是为了保命,选择了投靠。而胜利者在对俘虏的态度方面也是千变万化的,今天小编就雷给大家讲一讲战争结束后那些女俘虏是被怎么处置的。

众所周知,女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长期是被男人视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女人一旦被俘虏,那么结局多半就是个“惨”字。运气稍好一些的女俘虏可能会活下来,但是往后的生活方式也会受尽屈辱,会被军队中的男人各种欺辱,受尽折磨,会成为男人们的消遣工具。

当然了,也有那种很例外的情况,有些女俘虏最后成为了皇室贵族女眷。而这样的女俘虏就是被上帝所宠爱的女人,但是也不会有人身自由。一旦被那些贵族们所玩腻了,那么就会像是一个礼物一样,随意赠送给他人享用。所以这样的生命也是非常悲惨的,只不过比前面的要过的舒服些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非常残忍的,那就是被吃掉了。若是战争期间粮草短缺,地处的位置有很荒凉,士兵消耗的能量又大,两会供应不上该怎么办呢?在我国五胡乱华时期,在北方有一个叫做羯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军队外出打仗的时候从来不配备粮草,士兵们每天吃的就是女战俘,而且他们专吃女俘虏,不吃男的,因为他们认为女人的口感更好更美味,还给这些女俘虏一个绰号,叫做“两脚羊”。

白天饿了,女人俘虏们会被当做牲口用被杀掉吃掉。到了晚上,这些女俘虏们就会被当成娱乐工具,供士兵们消遣玩乐。所以不管怎么样,女俘虏的命运都是极为悲惨的。男人是有着征服欲望的,纵观历朝历代的那些帝王,无一不政府群众,开拓疆土。我们所熟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成吉思汗的思想当中,战胜敌人是一种乐趣,骑着敌人的骏马,将敌人美丽的妻子纳为自己的小妾,要让自己的敌人倾家荡产,一无所有。这样的思想让人胆寒,但不得不说,这样对单女俘虏算是很不错的了。在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中,在世界的一些角落当中还发生着战争,很多人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和平,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年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10.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中最突出的是那些豪壮感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如《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词如《诉衷情》《钗头凤》《卜算子》为世传诵。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11.南宋还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别具一格,称为“易安居士”。代表作为《声声慢》、《醉花阴》、《如梦令》《一剪梅》等篇。其诗也偶有豪放之风,如《乌江》一诗,名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今存有后人辑录的《漱玉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精通音律,常自己谱曲,《扬州慢》就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鹤在古代有什么寓意 驾鹤西去的含义背景介绍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鹤在古人眼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道教文化中,那鹤究竟具有哪些寓意呢?邓友梅的作品《那五》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驾鹤西去”,意思为骑着鹤去到西方,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讲法,含有尊敬之意。可能会有小伙伴不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鹤”类比,其实鹤在古代有着长寿、吉祥、品德高尚等含义,所以放在此成语中是一种美好、婉转的说法,其实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关于鹤

对鹤,中国人从来都是很喜爱的。

它全身多为黑白羽毛相间分布,两色却不显得杂乱,黑白却不显得单调,脖颈修长,姿态优美,能高飞,似能与太阳并肩,叫声高昂,总是响亮。单单它的形态外表,便足以俘获众多人的芳心。

这样纯洁美好又显得高贵的动物,在西周时就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西周末年便有了鹤为周天子跳舞的记述,《诗经》中也写到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些,不仅将鹤这个动物写入了文学作品之中,还将它描述得很美好,很有气势。

而后随时间的流逝,大家对于鹤的喜爱不减反增。甚至它慢慢地成为了仙的代名词。

这是入了语文教材的一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驾鹤去的昔人,我们常常解作为仙人,这鹤,便是仙的坐骑。而后我们一谈到鹤,就会想到仙鹤,仙人,仙气飘飘,云雾缭绕。

鹤本来就美好的姿态再加上优秀前人的推崇欣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种鹤文化。它总是象征着好,有仙气,灵气祥瑞。

这是很奇妙的感受,或许有些人一生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鹤,只因为生活文化环境对鹤有这样美好的印象,一提到鹤,这些仙气的意象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入人的脑海当中。关于死亡

每一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新生儿降临在这个世界,如春天树上之新芽吐绿,肆意生长。而每一年也会有成千上万的生命离去,正如秋天枯黄的落叶,脱落枝头归于尘土。

美国的一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描述着这样一种理念:一个人死了,会去到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这个人还可以行动,还可以思考,还可以像活着的人一般正常地生活。而完全意义上的死亡消失,是在现实世界再没有人记得这个人以后。

现实世界的人,也就是活着的人们,只要他们记得亡者,那么亡者便可以长存。就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便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长久活着,而那种没有亲人朋友的流浪汉便可能很快消失。

可动画只是艺术,只是想象,我们都知道,在唯物主义的世界,不会存在亡者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说法。

但不可否认,一个人死亡,他亲友脑海中有关他的记忆不会轻易消失。只是这些记忆带给活着的人的,总是巨大的伤痛与遗憾。这个时候,死亡这个词,提起来只会是将活着的人还未愈合的伤口撕开,再一次带来痛苦。

所以,一些对死亡的隐晦称呼就显得很是必要。

为什么不用其它?

我们之所以发明这么多个对于死亡的隐晦称呼,是为了减弱死亡带来的沉重伤痛,而怎样的隐晦说法更有劝说力度呢?

或许就是对亡者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祝愿。

“驾鹤西去”中的鹤,很重要的便是它那成仙、吉祥这些文化印象。试想,故去的亡者乘着鹤飞去西方极乐世界,或许可以羽化成仙,这会给死者亲属以安慰,也蕴含对于死者的祝愿。

但是,鹤是美好的动物,除了它,就没有其它的美好的动物了吗?

这样的动物自然是有的,比如贵气的龙、凤凰等,比如同是鸟类的大雁、白鹭、天鹅,再比如也很漂亮的孔雀等等……

钱钟书先生曾在他的作品中写到过:“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万事皆有因果,“驾鹤西去”中的鹤自然也是如此。

一个文人,对鹤有了好印象,他很欣喜,来了灵感,然后便将灵感变为作品,文学作品再被大家传阅,这个文人对于鹤的个人印象便传给了其他人,如果这个印象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群体印象就会逐渐形成,而后,便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印象。

而这样的情况也一定不仅仅是鹤,比如龙,一谈起它,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将它与帝王挂钩,谈到天鹅,或许就会想到丑小鸭。

所以,当前人赋予了鹤灵气祥瑞,仙气飘飘的意象,我们在“驾鹤西去”一称呼当中使用“鹤”,而不用其它动物,便是很自然而然的做法。思考

“驾鹤西去”,是我们现代还在使用的一个词,并且多数,是用在德高望重的人死去的时候。

语言或者习俗,总是随着人的需要而发展。或许一开始只是某个人的随意一提,可当它受到认可,被记住,并且流传了下去,那么很可能在后来便成为了一个常用表达。

只是这样,也有了很多让人疑惑的表达,不知道“驾鹤西去”中为什么用鹤?不知道为什么乌鸦象征不好的事,而喜鹊是报喜?不知道当下一个网络用语为什么是那个意思……

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花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些疑惑,一定都会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皇帝的饮食食谱有哪些?古代皇帝都吃些什么东西?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当中,皇帝就是九五之尊,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财富权利集于一身的人。从西汉时期开始,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君王就来是讲究起君权神授了,为此还专门给刘高祖刘邦编了一个神话故事。说汉高祖刘邦是刘邦的母亲和蛟龙结合的产物,而刘太公只是刘邦的养父而已,当然这个神话传说,虽然比较离谱,但是确实也为皇帝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代皇帝的生活非常的奢华,在吃的方面,皇家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天三顿饭的菜谱:

早膳: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香米饭、豆汤、泡茶。

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羊肉水晶角儿、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三鲜汤、豆汤、泡茶。

是不是非常丰盛?当然,朱元璋还算是非常节俭的皇帝,因为毕竟吃过苦,知道生活的不易,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明朝万历皇帝的菜谱:

米面食:八宝馒头、攒馅馒头、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大蒸饼、椒盐饼、夹糖饼、芝麻烧饼、奶皮烧饼、薄脆饼、灵芝饼;枣糕、白馓子、糖馓子、芝麻象眼减煠;鸡蛋面、白切面、水晶饭。

肉食:烧天鹅、烧鹅、清蒸鸡、暴腌鸡、川炒鸡、烧肉、白煮肉、清蒸肉、猪屑骨、荔枝猪肉、鲟鳇鲊、蒸鱼、猪耳脆、煮鲜肫肝、玉丝肚肺、蒸羊、燌羊。

汤品:牡丹头汤、鸡脆饼汤、猪肉龙松汤、玛瑙糕子汤、锦丝糕子汤、木樨糕子汤、酸甜汤、葡萄汤、蜜汤、牛奶。

比起老祖宗朱元璋来说,万历皇帝的菜谱更加的丰盛,虽然皇帝吃的菜花样非常多,而且都是人间美味,但实际上皇帝根本吃不了这些菜,有些菜想吃都不能多吃,每个菜只能吃三口,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皇帝的生活实际上大多时候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有时候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包括吃饭也是一样,很多时候皇帝吃饭都由身边的太监伺候,在开膳之前,都要由太监进行试吃,然后皇帝才能动筷子。

而且皇帝每个菜都不能多吃,只能吃三口,皇帝吃多少口,身边的太监们都心里有数,皇帝吃完三口之后立刻就会将这盘菜端走,换另一份菜,这样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要保证皇帝的营养均衡,如果只吃一样菜,久而久之担心皇帝身体会出问题,要知道古代皇帝是万金之躯,稍有闪失就会对国家稳定造成很大的影响,二是防止小人利用皇帝的喜好来发展培植自己的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连枷是什么武器?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这里面都是使用面积较广的冷兵器,长期被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广泛装备着,或者是在礼仪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而凡是不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内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都可以统称为杂兵。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古代杂兵可以简要分为钝器、软兵、暗器以及类矛武器(如叉)四类,这些武器因为容易误伤队友或者使用不便等原因,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华民间格斗和武术传承等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连枷作为中国软兵的始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活跃在古代军队的战场之上,不过这一冷兵器一直以来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两宋时期才得以重现光辉。软兵之祖——宋代之前的连枷

连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周天子要求“国人”履行兵役,但是要求他们自行配备武器,而此时的连枷只是一种农业上使用的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捶打谷物,使得谷粒与谷壳分离。由于在西周时期拥有正规兵器的“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国人”们只能拿着镰刀或者连枷和敌军打仗,这一时期的连枷使用频率虽然不低,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能够使用,作为农具的连枷毫无疑问会首先被从军队的武器序列中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军队制式武器的改变,连枷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守城兵器,专门用于攻击隐蔽在城墙拐角处或者凹陷处的敌军,如《墨子·备城门》记载:“城上二步一渠,置连挺(梃)、长斧、长椎各一物。”这里的“连挺(梃)”指的就是连枷,是当时守城军械的必备武器。

关于连枷的具体结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和现代的“双节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分为两节:其中下面的一节长约50厘米,通常用于手持;而连接两节棍棒的绳索以及上端棍棒长度也在50厘米左右,是该武器的主要杀伤点。使用时,守城者站在城头的女墙之后,只需要扬起这种武器的一端,无需探头就能够使用弯曲的棍棒攻击到登城士兵,无形之中保护了守城者的安全。

从汉至宋,连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当然,这并不是指连枷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而是在农业生产与传统祭祀之中所发挥的作用。两汉时期,统治者们相当重视农业发展,连枷也往往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道具之一,建立“新”朝的王莽常常以身作则,挥舞手中的连枷鼓舞百姓们勤于农事:

“予之北廵,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师古曰:拂,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粟谓治粟。”(《汉书·王莽传》)

除此之外,连枷还经常用于从事农业上的祭祀与祈祷工作,据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考证,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以连枷为主体的一整套农业祭祀活动:

“灵星雅乐,汉朝制作。时人皆不识,呼为村田乐。童男十六人,两两相对舞,手持各执事。从头次第数:……第七对教舂柫,手执连耞舞,舞四转,共计三十二势。转初,转半,转周,伏睹仰瞻回顾。”

可见在汉代的《灵星队赋》之中,连枷已经成为农业祭祀活动的代表性农具。

在宋代之前,连枷这一武器尽管没有被中原军队用于野战和骑兵战,但是却被西北地区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所广泛运用,他们对连枷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时在挥击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铁皮,甚至干脆以小型铁质刺锤作为替代,这样制造而成的连枷棒杀伤力很高,并且在高速的马上交锋之中难以被对方所格挡。大放异彩——两宋政府对连枷的开发与利用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宋的边境地区时常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此时的少数民族骑兵们大多身着防护能力较强的锁子甲,中原地区骑兵所使用的剑或者马刀等劈砍武器根本无法对锁子甲保护的骑兵造成致命伤害。由此,打击类兵器再度受到两宋政府的重视,原本被埋没的连枷也迎来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时代。

据《宋史》记载,最先发现并且将连枷这一武器传播开来的是北宋名臣杨偕。宋仁宗年间,杨偕担任并州知府时,将自己搜集到的《龙虎八阵图》、劈阵刀、铁连枷锤等兵法武器全部送往汴京,由此连枷在骑兵作战时的威力开始受到宋朝军事主官的重视。在仁宗时期曾公亮、丁度所编写的《武经总要》之中曾经提到了使用连枷守城的方法:

“凡筑城为营,每百步置一战楼,五十步置旋风炮一具,每三尺置连枷棒一具。若登城者渐多,则以狼牙、铁拍手御之;攀城之上,则以连枷棒击之,剉手斧(一种斧柄与斧刃垂直的特制战斧)断之。”

此时的连枷多使用铁质,“铁”的引入使得连枷有了更为强大的钝击能力,因此两宋时期的连枷又被称为“铁链夹棒”。随着两宋对铁链夹棒的不断推广,“夹棒”也成为了民间武术家们所勤学苦练的重要兵器之一,甚至成为宋代戏剧的表演节目,在舞台的表演兵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劈刺类兵器相比,以连枷为首的打击类兵器在骑兵对决之中有两大优点:1.破甲能力强。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以锁链分开的铁连枷在战斗时不仅容易命中敌方要害部位,并且由于惯性作用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也足以将身着锁子甲的骑兵震成重伤;2.坚固耐用,便于维护。劈刺型兵器在命中敌方兵器或者身体之后,常常会发生卷刃甚至断裂的现象,而长枪类武器在刺入对方身体之后往往会被卡住一时难以拔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不得不放弃。而连枷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它能够连续放倒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敌人,即使兵器发生了弯曲或者变形,却依然威力不减。

北宋历史上不乏有使用铁连枷而出名的将军,比如长期镇守西夏边境的狄青。据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宋名臣言行》记载,狄青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曾经身先士卒,使用沉重的铁连枷击破了侬智高的“标牌军”,侬智高被击败之后只能纵火烧城逃跑,从此不知所踪。明清时期连枷地位的迅速提升

自两宋之后,连枷依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连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对民间武道家使用武器的禁令有所放松,这从客观上促进了连枷在民间武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朝时期,“夹棒”是武道家们必须要修行的防身兵器之一,堪称“杂器”名流,如明代中期学者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中,“夹棒”位于十大杂器之一。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严格控制民间武装的发展,将“反清复明”的火苗扑灭在萌芽之中;而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却大力发展国家武装力量,于是连枷摇身一变,成为汉军之中的主要军械之一,甚至还常常用于展示皇帝的权威。

如《大清会典》曾经多次提到,清帝国的汉军之中经常配备连枷,甚至在雍正年间,清朝皇帝的仪仗队之中出现了手持连枷的士兵,这充分说了清朝统治者对连枷这一武器的重视。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与“汉军”相对立的“八旗军”却很少使用连枷作为骑兵武器,也许是满族人并不习惯使用“连枷”这一武器的缘故。

随着军用连枷武器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所使用的连枷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甚至常常成为农业生产的代名词。比如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他的诗词之中经常出现连枷的身影,比如“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连耞》)亦或者“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持穗》)都能够看出乾隆皇帝对连枷的情有独钟,因此在清朝写诗吟诵连枷是皇帝的专利,一般大臣根本不敢僭越。结束语

和其他冷兵器一样,连枷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最早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它的历史发展规律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宋代之前,连枷作为特种兵器通常用于守城,在中原地区主要作为农具进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才使用连枷作为马上武器;两宋时期,专门的“铁链夹棒”被宋朝率先用于对付披甲的游牧骑兵,此后连枷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和农业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