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称

自称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自称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自称问题。

分享

浏览

696

文章

42

汉朝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而不是秦人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我们叫汉人而不是秦人,或者是唐人

汉朝建立之后,人们称自己是汉人还不是秦人,其实是与当时秦朝以及后来汉朝的统治方式有着跟大的关系。

之前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深度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强大的秦王朝威名远播,所以周边各族、各国都开始称中国人为“秦人”。

但由于“秦”的统一是暴力统一,思想上仍旧是百家争鸣的局面,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因此秦朝自己的人民对“秦人”身份的认同感,反而并不强烈。再加上“秦”统治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人们还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汉”朝取而代之,“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汉朝后我们自称汉人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后我们自称汉人

在汉朝之前,都是自称秦人,那么为什么在汉朝之后又开始自称是汉人了呢,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与当时秦朝还有汉朝的统治风格有关。

当时秦朝,人们自称是秦人是迫于无奈,在当时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也就是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嬴政推行了文化统一这样的政策,就是要将秦以外的文化全部融合或者消灭,因此,在当时秦朝的暴政之下,百姓们便是不得不用秦人来自称。

后来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相比于秦朝而言,汉高祖统治下的汉朝可谓是天雅之堂,再加上原先人们就对自己自称是秦人很不认可,因为被迫,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汉人的称呼便是很快代替了秦人的称呼,并且也是一举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关羽自称女儿为虎女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自称女儿为虎女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虎女中虎的意思是是指像老虎一样凶猛,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虎头虎脑的意思是,那么当时关羽为何这么称呼自己的女儿呢,他的女儿真的有像老虎一般的勇猛吗。

不得不说,还真是如此,关羽从小便是让自己的女儿跟随着赵子龙学习武艺,因此,关羽之女关银屏也同子龙一般,习得一手的好枪法。在当时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斩杀之后,关银屏远赴益州投奔刘备,一心想为父亲报仇,但是刘备自然是心疼自己的这个侄女,便是不愿让她跟着出战,便把她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当时就是有关银屏跟着,同行的还有关银屏未来的夫婿李蔚,当时他们二人联手对抗牙长,打的牙长落花流水,也是为七擒孟获奠定了基础,在这里便可以看出关银屏的勇猛。

展开阅读全文

清朝为啥自称是天朝帝国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为什么称为天朝帝国

在西方国家的眼中,清朝就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很是落后的国家,因此在近代,清朝就成为了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之一。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为什么清朝还总认为是自己是天朝帝国?

这里我们要说到的就是一直推着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它就是南北对抗的矛盾。首先是北方的小部落之间经过一系列的吞并,形成了很强的部落,并且发展也变得快了起来。但是也正是因为北方的这种发展,使得南方的部落之间开始担心,他们害怕北方的强大会把自己也吞并,所以南方也开始发展起来。就是经过这样,南方强,北方抗,北方强,南方抗,所以南北之间一直以来都是有着矛盾,这矛盾是在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后来一直到了清朝才被解决。

在清朝的时候,终于是南北两方不再有着很大的矛盾,并且两个相互独立的对立的地区也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清朝时期南北方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并且是让南方地区成功的归顺到了清朝,本来清朝也的确是世界的中心,因为清朝前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导致文化落后,对内不发展文化,对外也不发展文化。

是因为南北对抗的矛盾,所以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很快,军事实力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再加上中国之前的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中国的军事水平在清朝之前一直都是很高的,再加上清朝统一了南北地区,使得中国变为了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称自己是天朝帝国,但也正是他们过于骄傲,所以在近代就成为了西方国家侵略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的自称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一般帝王的自称是朕、孤、寡人。官员的自称为微臣、小臣。古代男子的自称是小生、本公子等。古代女子的自称是奴家等。

古代官员:文官会称自己微臣、小臣,一般用在对皇帝面前的自称,下官用于对等级比他高的官的称谓,一般年龄大的会称自己为老臣。武官会称自己为末将,一般在对等级比他高的官面前。贪官宦官自称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自称小生,是一种谦称,实则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

古代女子自称:奴家,一般在丈夫面前自称为妾、奴婢,妾身。老年妇女的自称为老身。

其实,自称包括书面语自称、方言自称均指我、我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女生自称ds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女生自称ds的意思是“单身”、“大师”、“大神”的意思。“ds”是何种意思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判断,如果是在聊双方感情的时候,那么这时的“ds”就指的是“单身”,如果是在聊游戏的时候,那么女生自称“ds”就是“大师”、“大神”的意思。除此之外“ds”还指“屌丝”。

如今,在网络上,人们特别喜欢用拼音字母缩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

“yyds”的意思是“永远的神”;

“yygq”的意思是“阴阳怪气”;

“xswl”的意思是“笑死我了”;

“zqsg”的意思是“真情实感”;

“dssq”的意思是“大势所趋”;

“plmm”的意思是“漂亮美眉”等。

展开阅读全文

自称俗人什么意思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自称俗人的意思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是一个庸俗、低俗的人。

俗人指的是庸俗、低俗的人,有时候也指一般人、普通人或者是平民老百姓。除此之外,在佛教、道教中,人们认为俗人是一些还未出家的世俗之人,比如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的一句:“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麤”。

很多人的能力平凡、相貌平凡、条件平凡,于是他们自称凡人,但是凡人与俗人却不同。有的人即使身为凡人,也会刻苦奋斗,不甘于平庸;而俗人不同,他们有的时候看起来十分地庸俗,但有的时候更像是一个雅人,他们脱离世俗,真实坦荡。

展开阅读全文

电视剧中李隆基为什么自称圣人?圣人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地君王,他在位时,开创了大唐的开元盛世,又在后期因为任用奸臣荒废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可以说,李隆基既是大唐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推动者。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对于唐玄宗的称呼是“圣人”,那么为什么要将李隆基称为“圣人”?

在“圣人”这个称呼上,《长安十二时辰》说的是对的。起因是当时唐朝十分重视道教,他们不仅把老子、庄子这些道家的代表人物称神、称圣,还将道教列为国教。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圣人这两个字代表的含义和今天是有所不同的。

在唐玄宗时期,圣人的数量有那么几位,比如唐玄宗、安禄山、史思明等人,都曾被称为“圣人”。人们之所以会把唐玄宗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在执政前期开创的开元盛世,百姓们对他的功绩感到钦佩,将其称作“圣人”。

展开阅读全文

古人自称名还是字,有什么讲究吗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的名字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古人除了“姓和名”还要比我们还多一个字。为什么古代人除了自己的本名,还要取一个字呢?实际上这也是个礼仪的问题。那么古人自称还是字呢?

按照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常识,人在交流时,自称名是谦称,自称字,则是妄称,

所以古人自称时是名。而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呼其字,是尊称,呼其名,则是蔑称了。比如,岳飞参军时,介绍自己说:“在下敢战士岳飞”,这就是谦称;又如,张飞路遇敌人,大吼道:“贼人休走,你张翼德爷爷在此!”这里的以字自称,就显露出张飞面对敌人时的霸气;再如,曹操面见刘备,称其“玄德公”,是尊称,而背后骂道“刘备织席小儿”,就是典型的蔑称了。一些影视作品中,这些问题注意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有时候贻笑大方。

古人一般自称时用的是名,自称字,则是妄称,所以千万不能混用,会闹出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小伙离奇失踪半月 自称被仙人选中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云南昆明市骤然爆出一则使人心悸的消息。一位20岁的青年,王蔚,在半个月前突然人间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在消失前,给父亲留下一段既神秘又令人困惑的信息。

王蔚在当地的一家酒店担任前台收银员,是一名平常的青年。一切的平常在16日晚10时戛然而止,他独自走出自己的住所,踏上了一段神秘的旅程。他在路边扫码租借了一辆共享单车,然后在数公里外又搭上一辆出租车,最后到达了滇池海埂大坝附近。从那里,他走进了一片静谧的小树林。

当深夜2时的静谧笼罩下来时,王蔚向父亲发送了一条微信消息。那是一条难以理解的信息,他写道:“爸,我今天被仙人选中了,我要去一个凡人都去不了的世界。”那是他消失前留下的最后信息,也是他现在失踪之谜的唯一线索。这个诡异的信息引发了家人和网友们的高度关注和疑惑,王蔚的父亲急切地在网上发布寻人信息,希望能够找到他的儿子。而关于王蔚是何时何地以及为何会消失,是不是真的被仙人选中,目前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我们怀着一颗关切的心,希望王蔚能够早日平安归来。同时,对于这起离奇的失踪事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一旦有新的进展,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太后自称哀家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太后(queen mother),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之时,《史记·秦本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那么,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

过去的皇帝自称寡人,孤家是因为要表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的意思. 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而皇后决不会这样自称,对皇帝多称妾,妾某氏,对臣子则直接称我. 中国的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谦虚。英语的皇后是queen打扑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个挽着头发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门。

皇后只不过是一个看门的女人. 综上分析可知,皇后自称“哀家”就是悲哀的意思。 哀家是皇后的自称 中国的皇后自称哀家,意思是我多么悲哀呀。谦虚。英语的皇后是queen打扑克的疙瘩。字母qu是一个挽着头发的女人的象形,ee是眼睛,n是门。皇后只不过是一个看门的女人. 综上分析可知,皇后自称“哀家”就是悲哀的意思。 这只是谦称,古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有谦称 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久居深宫,守着这么大的宫殿,悲哀的意思

太后册封制度

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继任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

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较先帝为尊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为皇太后,至於前朝皇后则由继任皇帝恭上徽号,称○○皇后,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顺皇后]。

在北魏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赐死,不论是宫女、嫔妃,甚至是皇后。但幼龄皇子仍然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所谓的保太后(或褓太后),即在新帝登基之后,以新帝之保姆为皇太后。不过母死子贵的制度太过残忍,造成後宫嫔妃人人自危,没有嫔妃愿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严格实施。北魏宫廷中有三种皇太后;

皇帝生母

皇帝之保姆——称“保太后”

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

荀彧自称什么?他为什么要帮助曹操?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汉末时期,曹操的谋士荀彧,不仅在当时,曹操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认为他就是自己的“谋圣”张良,在后世,荀彧也同样是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只不过有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就是关于荀彧帮助曹操的事情。荀彧一直自称是汉臣,但是我们知道,曹操有“汉贼”的称呼,既然如此,为什么荀彧却还要帮助曹操呢?

1.荀彧自称什么

荀彧字文若,颍川荀氏家族人。荀彧原先投奔袁绍,被袁绍待为上宾,但是袁绍并没有能重用荀彧,荀彧接触过袁绍之后,也认为此人实在是难以成大事,而当时,虽然曹操势力微弱,自然比不过袁绍,但是荀彧凭借自己看人的功夫,还是舍弃袁绍选择了曹操。

曹操见到荀彧投奔自己,自然是十分高兴,曹操爱才,更何况是荀彧这样有“王佐之才”的厉害人物,一直夸赞他就是自己谋得大业的张良张子房。后期也的确如此,荀彧为曹操规划军事战略方针,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要知道,曹操只有首先统一了北方,才有可能继续后面的事情,这是他的基础。

荀彧一直自称是汉臣,在他看来,曹操是能够光复汉室的人,而自己效忠的也是汉室,因此,自己虽然是曹操的臣,但更是汉室的臣。

2.荀彧对曹操有多重要

在荀彧看来,自己是通过帮助曹操来帮助汉室,他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迎奉天子”,其实都是荀彧的主意。而且在他投奔曹操之初,就已经向曹操说明了三条: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所以,荀彧始终是效忠汉室的。

3.荀彧为何帮助“汉贼”曹操

他之所以帮助曹操,也正是因为在他看来,曹操有能力、有心做到这些,因此才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为他推荐了很多后世闻名的人才,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曹操的未来还指不定在什么地方。只不过最终,荀彧和曹操之间还是有了裂缝,而关键就在于曹操称魏公。

荀彧认为这违反了他们的初心,曹操自然就对他有所忌。有史书说,荀彧因此而服毒自杀,也有说他是因为忧虑而死。但不管怎样,一代贤臣,最终还是没有见到自己想要的汉室,遗憾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皇帝真的自称朕吗?其实皇帝很少这样自称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看很多电视剧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皇帝,在任何身边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的时候,都会自称“朕”,的确,这个字从秦始皇开始,已经变成了皇帝独有的一个字了,但是,历史上难道真的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在任何时候皇帝都会脱口而出“朕”这个字吗?真实历史山,皇帝们到底用什么来自称的呢?

自从秦始皇把“朕”这个字私有化后,“朕”成了皇帝独有的字,谁还敢自称“朕”就是造反,那么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皇帝是不自称“朕”的。

1.秦汉时期:书面须称“朕”,口头可用“吾”

秦始皇虽然把“朕”变成皇帝私有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用“朕”称呼自己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同样,汉承秦制,汉朝的皇帝称呼自己也很随意,《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不能回答。汉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但在重要的场合皇帝还是自称“朕”的,比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情况增多

进入三国时期,乃至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吾”的情况比秦汉时期更为增多。具体表现,一是皇帝在口语中自称“吾”的例子更加常见,二是某些皇帝在诏书、敕令中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敕太子刘禅:“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同时,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但曹丕就比较皮了。他不按汉朝的牌理出牌,不但在口头语里面自称“吾”,在有些诏书里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癸酉诏》曰:“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

3.唐宋时期:用“朕”的情况增多

到了唐宋时期,皇帝自称“吾”、“我”的情况开始显著减少,不但在正式书面文件中自称“朕”,而且口语里面自称“朕”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但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语里自称“吾”、“我”的情况也还是大量存在。《新唐书·刘文静传》,唐高祖对刘文静说:“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旧唐书·高丽传》,李勣请求用高丽俘虏随军效力,唐太宗曰:“谁不欲尔之力,尔家悉在加尸,尔为吾战,彼将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

《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宋太祖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宋太宗闻之不悦,召寇准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4.元明时期:主要用“朕”,偶尔用“吾”、“我”

《元史·世祖纪》,有回回因饮食习惯与他人发生纠纷,元世祖忽必烈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元史·后妃传》,元军灭宋,元世祖举行大宴,众皆欢喜,唯察必皇后不乐。元世祖问道:“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众人皆喜,尔独不乐,何耶?”

《明史·刘基传》,明太祖朱元璋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刘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太祖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5.清朝时期:皇帝基本是都自称朕

到了清朝,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开始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诏书中都自称“朕”,皇帝自称“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用语,是君主至高权威的象征。这反映了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最后总结,中国的皇帝实际上在大多数时间是不自称朕的,因此除了清宫剧里皇帝自称朕之外,大多数电视剧拍的并不符合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皇帝为什么自称“朕”?古代皇帝自称还有哪些叫法?

全文共 1820 字

+ 加入清单

皇帝自称“朕”是秦始皇开的头,当时丞相李斯建议设立一个皇帝的第一人称,秦始皇就选择了“朕”这个字。此后普通人也是不能随意用“朕”,只有皇帝才能说。不过“朕”多半是用在书面化的自称,皇帝平时还是用“孤”、“吾”等比较多。其实各个朝代,皇帝的自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想在称谓上做些改动并不算什么难事。那其他朝代的皇帝,喜欢用什么自称呢?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问题。

自从秦始皇把“朕”这个字私有化后,“朕”成了皇帝独有的字,谁还敢自称“朕”就是造反,那么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皇帝是不自称“朕”的。

秦汉时期:书面须称“朕”,口头可用“吾”

秦始皇虽然把“朕”变成皇帝私有的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用“朕”称呼自己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同样,汉承秦制,汉朝的皇帝称呼自己也很随意,《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众人不能回答。汉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但在重要的场合皇帝还是自称“朕”的,比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情况增多

进入三国时期,乃至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吾”的情况比秦汉时期更为增多。具体表现,一是皇帝在口语中自称“吾”的例子更加常见,二是某些皇帝在诏书、敕令中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敕太子刘禅:“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同时,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但曹丕就比较皮了。他不按汉朝的牌理出牌,不但在口头语里面自称“吾”,在有些诏书里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癸酉诏》曰:“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

唐宋时期:用“朕”的情况增多

到了唐宋时期,皇帝自称“吾”、“我”的情况开始显著减少,不但在正式书面文件中自称“朕”,而且口语里面自称“朕”的情况也十分普遍。但即使如此,皇帝在口语里自称“吾”、“我”的情况也还是大量存在。《新唐书·刘文静传》,唐高祖对刘文静说:“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旧唐书·高丽传》,李勣请求用高丽俘虏随军效力,唐太宗曰:“谁不欲尔之力,尔家悉在加尸,尔为吾战,彼将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

《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宋太祖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宋史·寇准传》,宋太宗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宋太宗闻之不悦,召寇准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元明时期:主要用“朕”,偶尔用“吾”、“我”

《元史·世祖纪》,有回回因饮食习惯与他人发生纠纷,元世祖忽必烈曰:“彼吾奴也,饮食敢不随我朝乎?”《元史·后妃传》,元军灭宋,元世祖举行大宴,众皆欢喜,唯察必皇后不乐。元世祖问道:“我今平江南,自此不用兵甲,众人皆喜,尔独不乐,何耶?”

《明史·刘基传》,明太祖朱元璋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刘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太祖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清朝时期:皇帝基本是都自称朕

到了清朝,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达到顶峰,皇权空前加强,皇帝开始在无论是生活还是诏书中都自称“朕”,皇帝自称“朕”,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用语,是君主至高权威的象征。这反映了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最后总结,中国的皇帝实际上在大多数时间是不自称朕的,因此除了清宫剧里皇帝自称朕之外,大多数电视剧拍的并不符合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男子自称去过2749年是怎么回事?2749年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未来的世界,很多人都保有着非常浓烈的幻想,在科幻电影以及科幻小说中也看到了不少。然而在美国,一名叫做AlBielek的美国男子一直声称自己曾经穿越到了2749年的未来世界待过2年的事件。很多人都不相信,很多人都会觉着他是个疯子或是骗子。但是这位美国男子在描述未来世界情景的时候却很有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美国的历史中有着很多秘密的计划,而蒙托克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1943年实施的“费城计划”就发生了时空穿越的情况,而根据AlBielek美国男子的说法法,就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不可想象的事情。他表示1943年8月13日,他按照美国军方的要求,要求从美国海军埃尔德里奇号驱逐舰上跳下来。然而当他跳下去睁开眼睛之后便发现自己躺在了未来的一家医院当中。

关于时间旅行的说法是否真的可行?其实在理论上,若是一个人的移动速度能够超越光的速度的话,那么久能够实现时空旅行,但是1943年的费城实验真的有可能吗?在AlBielek的描述当中,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被海水已经淹没了大部分,已然成为了有一个亚特兰蒂斯。乔治亚州的海洋仅仅只剩下了3英里,而密西西比州却成为了内陆水道。

AlBielek表示未来的世界科技已经高度发达,飞机极具科技感,表面十分光滑,似乎还带着某特别效果的纹理,有着隐身的功能。而且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过了,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和国家,甚至是种族都被彻底毁灭了,世界上到处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所遗留下来的破败城市和废墟。人口也骤减到了仅仅3亿人,美国在其中占据了5000万人口,整个世界进入了新秩序。

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缘故,为了躲避核武器的攻击,人类的生存空间很多都有地表面转移到了海上或是地底下,有了很多海底城市和地底城市,而且这些城市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海底城市不是固定的,是可以在海底到处移动的。由于人口的极具减少,似乎3战结束之后,地球的环境开始慢慢复苏,世界上物资非常的充足,那个时候已经能保障全人类生活需求免费供给。很多种植工作都是有机器人所完成的。

不得不说AlBielek的说法确实是有着一定吸引力的,但是2749年未来的世界果真如此吗?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会发生吗?真的会将人口骤减到全球仅仅3亿人吗?那时地球会真的是这样子吗?你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和尚为何自称贫僧?道士为何自称贫道?他们很穷吗?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贫这个字的本意自然就是穷,指在某一方面的匮乏,通常是说财产。而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里面看到,和尚自称贫僧,比如唐僧经常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而道士则是自称为贫道,比如贫道乃是某某观的道士等等。他们在自己的自称前面都加了贫字,这里的贫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自称?难道是因为他们很穷吗?1.和尚和道士为何自称贫僧贫道

当然,这里的贫并不是说他们贫穷,古代和尚并不贫穷,今天的和尚更不贫穷,现代社会里已经很少贫穷的苦行僧。事实上,佛教由当年的印度王子释迦摩尼创立,一开始,作为一个王子他就是不贫穷的 ,而且在印度自始至终也没有贫僧这样的说法。而贫僧这种僧人的自称,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慢慢形成的。并且,贫道一开始只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道士自称,佛教传入后,很多东西学习了道教,僧人也开始自称贫道。但后来,为了把僧人和 道士进行区分,又慢慢开始自称贫僧。

贫道和贫僧的“贫”既然不是贫穷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在佛经的《百论疏》中这样解释道:“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自谦之称”,这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由此可见,之所以道士、和尚自称“贫道”和“贫僧”,只是他们自谦的一种称呼。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非常讲究“谦虚”的,老子《道德经》一直在告诫人们要“处下”“柔弱”,而处下就是一种谦虚。佛家所讲的无毒“贪嗔痴慢疑”里面把傲慢当作是一毒,所以也是主张谦虚的。

所以贫道和贫僧的“贫”我们应该理解为少、缺乏的意思,而“道”则指的是道行、修行。而道士和和尚自称“贫僧”“贫道”意思就是自己道行还不够,修行远远没有到家。这样来看,他们自谦表示自己的修行还浅,并没修炼到家。而值得一提的问题是,僧人真的很穷吗?2.和尚们真的很穷吗

对于僧人来说,现在被很多人所诟病的就是寺庙道观的收费问题,特别是少林寺、龙虎山过高的门票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其实,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是归当地旅游部门的,真正到僧人手里的是非常少。那又有人说了,出了门票收入,香火钱也很客观啊,要知道在那些知名寺庙,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有很多阔绰的可是动辄上千块的捐功德。其实,香火钱的分配寺庙也有严格的规定。

对于寺庙的财产是属于寺庙共有的,僧人没有私产,正所谓出家人,皈依了佛祖,就该六根清净。所以,人们常常说的“富庙穷和尚”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寺庙收入很高,但那是寺庙的,并不代表僧人就富有。而寺庙的财产,出了维护僧侣的日常生活开支,还要维护寺庙的基础建设,而剩下的绝大部分对于慈悲为怀的他们来说,都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做了慈善。3.和尚为什么还自称老衲

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自称。亦有借用于道士者。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别人不用的布块缝纳而成,称为纳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说..侣又别称纳僧,“老衲”一调由此而来。 而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唐 戴叔伦 《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盌,斜阳送客舟。””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长公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迹,来朝一苇度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种梨》:“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皇帝自称自己的“朕”是如何而来的?“哀家”又是如何而来的?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我国的古装电视剧和宫斗剧成为了很多观众所关注的热点。在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帝经常称自己为“朕”。在后宫中的嫔妃们勾心斗角,各种争宠,但是不论受皇帝宠爱的或是不受皇帝宠爱的,在皇太后面前都必须是规规矩矩请安的。而在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太后自称自己为“哀家”,那么哀家这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是如何而来的呢?皇帝自称自己是“朕”,这个“朕”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事实上“哀家”这一词仅仅只是用在丧父的皇后或是皇太后身上,而且古代皇后和皇太后并不是这么称呼自己的。这一词只是在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纯粹就是一些作者在作品中杜撰出来的新词。“哀家”一词主要就是由“哀”这个字演变而来的,在《礼记·杂记上》写到:祭称孝子孝孙,丧则称哀子哀孙。

在古代,凡是丧失父母者便会自称为“哀子”,后又演变成为了父亲在世,母亲丧者会自称为“哀子”。真正在历史上,不论是皇家还是农民家庭,只要是死了丈夫的女人不会去自称自己为“哀家”,而多半自称自己为“奴家”或是“贱妇”。不过当然了,肯定不会有皇后或是皇太后去拿“贱妇”来自称自己的,那岂不是掉了颜面,所以在那个时候基本都是以“奴家”自称的,只有那些民间的丧夫女子才有可能会以“贱妇”来自称。

关于“朕”这一称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在《史记·李斯列传》有写到: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重臣李斯就建议秦皇以“朕”作为皇帝专属的第一人称代词。这里有着“天下皆朕、皇权独尊”的意思在里面。

严格来说,除非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下,否者东亚的汉文化之中只能存在一个皇帝,这个就是中国的天子,只能这么一个人能够自称为“朕”。另外子东亚地区的汉文化当中,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是中国的附属国,而且日本最高领袖一直自称自己为“天皇”,所以中国会自称为“朕”。而在朝鲜半岛,历代的国王只能称自己为“孤”或是“寡人”,是没有资格自称为“朕”的。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源自于秦始皇名字的谐音了。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原名叫做“嬴政”,在古代的“朕”是通“政”的,而且“政”有着政治、政府等一些寓意在里面,可以彰显出皇帝的权威以及政治地位。所以最初秦始皇便以“政“开始自称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政”的自称后来又变成为了“朕”,久而久之就这么一代一代的这么传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皇帝当了太上皇之后,该如何自称?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终生的职业,不到自己死一般是没有办法“退休”的,但也有一些皇帝,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太上皇,而皇帝则是传位给了下一任皇帝。而皇帝当他还是皇帝的时候,会自称为“朕”,那么当他们成了太上皇的时候,又该如何自称呢?太上皇有没有固定的自称,还是说每个太上皇的自称都不一样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皇帝的自称

在中华文化之中,有些第一人称代词甚至被划分了尊卑,封建时代严禁乱用,最常见的就是帝王常用的“寡人”和“朕”。

比如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仓书生王士骕的一名家丁口在说“赵官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一段子时,江西布政使秦梁之子秦灯入戏太深,口无遮拦地回答了一句“朕”,结果给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小小的一个“朕”字居然能够带来杀身之祸,帝制时代的森严壁垒可见一斑。然而作为众多第一人称代词中的一个,“朕”这个字起初并不与皇权挂钩。比如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一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在先秦时期,平头老百姓也是可以言必称“朕”的。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号“皇帝”,才将“朕”这个字收归皇帝专用,“朕”也从此取代了之前的“寡人”,成为了后世两千多年里最尊贵的第一人称代词。“朕”字的本义为“舟缝”,后引申为“迹象”、“征兆”之意,“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清代《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也注释道:“舟之缝理曰朕。”所以秦相李斯才建议“天下皆朕、皇权独尊”,将“朕”字定为了皇帝的专属。

在帝制时代,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可细究下来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一个超过了皇帝的存在,那就是皇帝的老爹——太上皇。大多数太上皇都是从皇位上退下来将位置让给儿子的,这一类特殊的人又如何自称呢?太上皇的自称并不统一,具体称呼因人而异。2、太上皇

最早的太上皇,应该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但是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给他的尊称了,那时候秦庄襄王已经过世了。

再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从屌丝逆袭到皇帝,建立了大汉王朝,自己的老爹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太上皇,这算是历史上第一个在世的太上皇了。

还有就是距离我们很近清朝,乾隆皇帝也做过几年的太上皇,为什么乾隆明明还活着,却不再继续把皇位坐下去呢,反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因为乾隆做了60年的皇帝了,不想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帝(在位61年),所以就早早的退出一线了。3、太上皇自称什么?

唐武德九年(626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了,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将李渊的权力也大致架空了。迫于形势,李渊只得无奈下诏宣布退位。在他的退位诏书中,有一句“善,此亦吾之夙志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被迫退位的李渊已经改称“吾”了,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百姓一样。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一路南下,赵佶害怕自己成了亡国之君,强行传位给了长子赵桓。和被迫退位的李渊不同,主动退位的宋徽宗依旧掌握着部分最高权力并参与最高决策。要知道,宋徽宗当太上皇的时候还只有45岁,他禅位的原因是为了甩锅。毫无疑问,他的这一行为无论怎么说,都是不那么光彩的。对于这一点,宋徽宗本人也心里有数,所以退位之后的他不再自称为“朕”,而是以“老朽”自称。

相比起宋徽宗,另一位主动退位的太上皇就显得非常霸气了,那就是清纯帝(清高宗纯皇帝)乾隆了。乾隆帝一生以康熙为榜样,曾经承诺在位时间绝不超过康熙,所以在位60年之后,乾隆主动禅位给了嘉庆,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在别人那里,太上皇就是退了位的皇帝,可是在乾隆这里,太上皇是皇帝的皇帝。虽然退位了,但是乾隆依旧牢牢地抓着最高权力,甚至处处压儿子嘉庆皇帝一头。

比如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皇帝”二字,要另起一行比其他的字高出两格,这是秦始皇时就定下的规矩。而乾隆又补充规定,凡是遇到“太上皇”三个字,要写得比“皇帝”二字高出一格!这样一位牢牢把持权力的太上皇,却并未另行创造更加尊贵的自称,所以依旧沿用“朕”字。毕竟嘉庆皇帝的那个“朕”,只能当着臣子用,在他面前只能乖乖地当个“儿臣”。所以说,虽然同为太上皇,但他们的自称并不统一,具体怎么自称还得因人而异。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哀家是什么意思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的一些电视剧,公里的皇帝都会自称是朕,皇后都会自称是本宫,太后也都会自称是哀家。这些感觉已经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顶板的印象,毕竟看多了就默认了。那么古代里哀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太后又为什么会自称是哀家呢?可能大家也会有一些的疑惑。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来看看吧~!

1、古代哀家是什么意思

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古人妇女以夫为纲。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

哀家一词为今人杜撰之词,多出现在帝王将相内容的影视作品中,主要使用对象为古代死了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哀家一词主要由哀子一词演变而来。《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古时居父母丧者的自称为哀子,后来,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哀子。历史上不论皇家还是农家,死了丈夫的妇女没有自称为哀家,而多自谦为奴家或贱妇。

2、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

哀家是后代戏曲小说中运用,并不存在于古代人际交往中。“哀家”的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是旧时戏曲中死去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称,并不是历史人物所用的称谓。

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死情况下,其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用的,意思是未亡人,哀痛先皇。皇后自称哀家应该是个笑话,否则岂不是诅咒皇帝?那可是死罪。

实际上,太后就是皇上的妈。中国古代的帝位,一般都是等先皇死后才传给后代(儿子)的。那就是说既然是皇上,那就是没有父亲的,那她的母亲就是寡妇了。

也就是说,皇后一定要等死了丈夫以后才能成为太后。所以,太后自称是哀家。“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3、哀家和本宫的区别

哀家,专指太后(皇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皇帝和婆婆)

本宫,可能指很多人,古代皇城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只要是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的,因为在中国的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的!

展开阅读全文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的原因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的原因,欢迎阅读!

皇太后——皇帝母亲的尊称。

①《史记.吕太后本纪》:“使者三反,赵相(赵国的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②《新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遗诏宫国大务听参决。”

③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圣母并尊》:“唐宋人主妃为嫔所出者,御极以后,尊后为太后,而进所生母为皇太妃。虽恩礼无异,而嫡庶尚分也。至后唐庄宗,以嫡母为太妃,而以生母为太后,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后出者,比临御时,多不并尊。唯景帝初登极,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为皇太后。注:皇帝的生母不一定成为太后,如光绪帝的生母。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哀悼先帝

皇帝在世之时,皇后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哀家”的。另外,只有太后才能自称“哀家”。很多时间自称是指无夫之哀。

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而皇后决不会这样自称,对皇帝多称妾。妾某氏,对臣子则直接称我。

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

在古时候,民间妇女也自称哀家,是一种自谦的说法,表示自己身份卑微。"哀家"中的"哀"字,其实并非只表示"悲哀",它也有"爱怜、眷顾"的义项。

王太后——诸王国的君王之母,尊称为王太后。

①《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赵太后为赵孝成王之母。

②《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也有“眷顾”的义项

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古人妇女以夫为纲。

“哀家”是明、清通俗小说和现代戏曲中皇室女子(太后、太妃、后、妃、公主等)的自称,与婚姻状况特别是“孀居”与否并无关系。“哀家”中的“哀”字,其实并非只表示“悲哀”,它也有“爱怜、眷顾”的义项

李雨堂,号西湖居士,清代人,编著了狄青演义三部曲:《万花楼》、《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在后面两部中,各有多处单单国八宝公主自称“哀家”的例证,如《五虎平西》第十四回:“且说公主回到宫中,坐下想道:‘想哀家二九之年,姻缘注就,犹恐配着本国之人,不称哀家之意。常常想起,烦闷不过,情愿终身孤独,再不想到与天南地北的狄青夙有良缘之份!哀家一见这英雄,是心中所愿,奈非父母媒灼作合,哀家实是打算不来,难以明言,喜得师父前来说合。’”

又如《五虎平南》第三十九回:“公主看罢,说:‘书上虽言他父子无灾无咎了,但今又来此妖道,如何是好?……想来朝中未知差哪人前往除妖道。倘若无人,哀家必要领旨的。’”

清代宣统二年,上海人华琴珊著有《续镜花缘》,书中亦多处有公主自称“哀家”的。如第十六回:“公主道:‘哀家自幼喜欢这一道,故而学会的。近悉驸马调兵出征,哀家也在此温习一番,也好与父王出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