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汇总20篇)

浏览

4884

文章

149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承上启下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繁盛一时的隋朝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繁盛一时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1、背景: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且升迁很快,而出身低微、才能出众的人却没机会做高官。

(2)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诞生:

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

①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当时进士科考试很严,录取率仅1-2%,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②武则天首设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到周边国家。

(2)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自然科学,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4、科举制度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应当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一、辽(契丹族)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

(一)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

(1)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契丹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

2、结果: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兄,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增加了负担老百姓,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西夏(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

(一)西夏的建立

1、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2、西夏的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北宋与西夏和战

1、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2、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帝国的兴亡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的统一: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灭亡:(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经过: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

★(刘邦)建立(汉朝),都城(长安)。西汉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粱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变革的时代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chú)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四、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知识点2八王之乱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_",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君主专制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对明朝君主专制历史复习资料的学习。

明朝君主专制

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

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明朝君主专制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对于考试工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并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一、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3、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跪受笔录"),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

2、文字狱的危害

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场腐败2、军队腐败3、财政危机4、社会危机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

3、表现: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高祖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二.贞观新政

1.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4发展完善科举考试

2.《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三省六部

4.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3)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古代史

全文共 2179 字

+ 加入清单

【主题结构综述】

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至公元15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而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基础知识识记】

第一单元

1、人类的形成和最初的人类社会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氏族。

2、亚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荣: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共和国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前后约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与同时期的中国秦朝和西汉一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至632年他去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西欧封建社会: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宫相实行改革,对贵族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欧城市的再兴:10世纪始,西欧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法国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权的斗争最典型。

5、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末,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灭亡。

第三单元

1、希波战争:指的是前五世纪时,波斯帝国发动的三次出征希腊的战争,以希腊取得胜利告终。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3、罗马帝国的扩张:经过多次侵略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达到最大规模。

4、“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阿拉伯人改造之,并将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游历17年。《马可·波罗行记》记述其东方经历和见闻,在欧洲广为流传。

【能力情感价值】

1、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那么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的狂热情绪。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而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

2、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

(2)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这种启示对我们尤为重要。

3、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同时,这种交往活动也确实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坚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流,力避冲突,为世界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中考试题解析】

例[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课改实验区)]

学校准备举办一次古代埃及、古代中国文明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筹备工作:(本题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1)请在展览中列举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各一例。

(2)在展览的结束语中,要归纳出中、埃两个文明古国形成的相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材料题,此题难度并不大,但却突显出开放性试题人性化的特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第一问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符合题意的文化成就,即可得分。第二问是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地图能很容易地看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1)只要符合题意的文化成就,即可。如: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木乃伊等;中国四大发明等。(2)都形成于大河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商鞅变法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晋的艺术成就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时期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其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

绘画:顾恺之,东晋时期人。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材料分析题: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材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的诏书?如何评价这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的诏书;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他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改说汉语

(3)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人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1929年冬天,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有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那时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在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里,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这些野兽曾经严重威胁着的北京人的安全。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屑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枝等。这些灰烬一堆一堆的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北京人不但会用火,而且还能管理火。

除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还发现了一枚骨针,像火柴棍那样粗细,用来缝制衣服。一些有孔兽牙、海蚶壳和磨光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的差别。

元谋人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