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热门20篇

浏览

4880

文章

149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且开放)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3、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

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3、作用: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启下),治宏贞观(承上)"。

三、"开元盛世"

1、出现盛世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为"天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汉的兴亡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2.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5.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张角等人;结果:失败。

6.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7.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战国时期各国变化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盛唐的社会气象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意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之治(开元盛世):713年,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

措施: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改革政略,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

3.社会繁荣表现

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二.社会风尚

1.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融入不同的民族的习俗,体现出大唐的自信开放的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2、表现:饮茶习俗在唐朝时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表现: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会。

3.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狗尾续貂

全文共 4559 字

+ 加入清单

赵王司马伦(?-301),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即司马昭、司马亮之弟。司马伦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晋书》记载他"无学,不知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一向标榜儒学的司马懿,居然有个没读过书的儿子,司马伦确实可以说是家族中的奇葩。论才略,司马伦不但与哥哥司马师、司马昭相去甚远,简直连司马亮都不如。不读书、没文化,本来也不算过错,但司马伦贪财嗜利,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曾看中了皇帝的御裘,竟然指使散骑将刘缉收买工所官员盗窃御裘,盗窃宫中御用物品属于"大不敬"的严重犯罪,案发后,刘缉被廷尉处以弃市之刑,司马伦本应与刘缉同罪,即使依律议亲议贵,也要减等处理,但晋武帝下诏赦免,才保住了性命。

这样品格低下、贪婪得可笑的人,又加上这一条前科,本应远离权力核心、永不叙用才对,可晋武帝坚持贯彻"厚待宗室"的方针,仍然让他"之国,行东中郎将、宣威将军",继而又改封赵王,迁平北将军、督邺城守事,进安北将军。再迁,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然而以当时关中形势之复杂,岂是司马伦这种人所能镇得住的?果然,不数年,司马伦在关中"刑赏失中",导致羌氐反叛,又宠信"嬖人"(同性恋者)孙秀,与雍州刺史解系争兵权,致使关中大乱。在朝廷执政的张华等人不好直接处理司马伦,只得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司马伦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把他调回洛阳。

按西晋官制,车骑将军非外镇者不掌兵,一般也不参预朝政,除非兼任侍中或录尚书事。而太子太傅,更是地位尊崇而悠游无事的闲职。司马伦在洛阳实际处于被架空的地位,但他并不甘心失去权力,在孙秀的策划之下,他想方设法巴结贾模、郭彰,取得了贾皇后的信任。在贾皇后的支持下,司马伦向张华、裴頠提出担任尚书令或录尚书事的要求,但张华和裴頠都了解司马伦的底细,深知此人不可大任,遂坚决不允。司马伦由此与两人结下怨仇。

贾皇后与皇太子司马遹不和,设计诬陷司马遹谋逆,废遹为庶人,幽于许昌宫。太子被废,群情激愤,局势动荡。为防变化,贾皇后遂以其所亲信的司马伦以车骑将军兼领右军将军。右军将军是统率禁军的要职,按晋朝的体制,崇宗室而抑外戚,贾氏一族不便直接领兵,而赵王司马伦作为宗室近亲,掌握禁军就不易引起非议。于是司马伦咸鱼翻身,一跃又成了实权人物。

然而,禁军当中有很多军官是同情皇太子的。曾经服侍东宫的左卫司马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密谋以兵入宫废贾皇后、复太子,他们本打算奉张华、裴頠为首,但考虑到两人安于现状,难图非常之谋,而司马伦为人贪冒,又新执兵权,似可借以济事。他们通过孙秀向司马伦传达了意图,司马伦是愚昧无知的人,听孙秀一蛊惑,脑子一热,马上就答应下来了。在孙秀的活动布置下,梁王司马肜等宗室诸王,以及通事令史张林、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华林令骆休都参与起事,这些人都是在宫中任职的内朝官,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宫中做内应。

但在谋划过程中,孙秀考虑到太子聪明、刚猛、有大志,他若复位,对司马伦未必有利。于是,司马伦一伙经过商议,得出一条毒计:先让贾皇后杀太子、然后再以为太子报仇为名废黜皇后。他们故意向贾皇后透露有人企图拥立太子谋反的消息,贾皇后派人出宫听察,果然有所风闻,司马伦、孙秀则乘机进言,劝贾皇后早除太子,以绝众人之望。贾皇后忌恨太子已久,司马伦的支持似乎增强了她的信心,她立即让太医令程据配制毒药,遣黄门孙虑持药至许昌杀太子。太子知是毒药,拒不肯服,孙虑竟以药杵将太子捶死。

太子一死,司马伦、孙秀立即开始反噬贾后一党。孙秀联络了右卫佽飞督闾和,约好在四月三日丙夜,以鼓声为号,开城门引外兵入城。至期,司马伦矫诏敕三部司马:"中宫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赐爵关中侯。不从,诛三族。"禁军中同情太子、厌恶贾后者甚多,于是纷纷响应。

司马伦驻扎城南,遣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率三部司马百余人撞破宫门拘捕贾皇后,而内应的华林令骆休则将白痴皇帝转移到了东堂,以诏书召来贾谧,当场诛杀。

司马冏径直进入后宫见到贾皇后,贾后大惊曰:"你来干什么?"

司马冏答:"奉诏,抓你。"

一贯骄横的贾皇后临死仍撑一口硬气:"诏书都是从我这里发出去的,你哪里来的诏书?"

司马冏当然不会和她纠缠这个问题,直接动手抓人。贾皇后逃到楼上,遥呼晋惠帝:"陛下废了我,就等于废掉了自己啊。"她倒是预见到了局势的未来发展,可惜已晚。

司马冏带兵追至楼上,贾皇后问:"起事者是谁?"

司马冏直言不讳:"梁王、赵王。"

贾皇后感叹:"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对赵王这条恶狗,给他兵权是我最大的错误!"

然而悔之已晚,她被宣布废为庶人,幽禁于建始殿。

在宫中做内应的张林等人已掌控了局面,他们立即部署,召集中书监、侍中、黄门侍郎、八坐尚书连夜入宫,起草诏书废皇后,抓捕张华、裴頠、解系、解结等与司马伦对立者,诸尚书开始怀疑有诈,尚书郎师景要求出示惠帝的手诏,张林等人立即杀掉师景,吓得众人不敢再说话,只得照办。张华等人遂被执至殿前斩杀。

张华本是有才华的人,他好静不喜变,如果生于平世,足为良相,但他看不清混乱诡秘的政局发展,在军阀与政客的步步进逼之下,最终只能落到身死家灭的地步。

裴頠曾与张华密谋废贾皇后、改立谢淑妃,但张华认为,只要裴頠与贾模跟贾皇后讲明利害,"则天下尚未至于乱,吾曹得以优游卒岁而已。"若在太平时节,这种无所作为也许不失为一种治国之道,但在当时风云激荡的局面下,阴谋家们紧锣密鼓的策划已不容许张华有"优游卒岁"的时间。

太子被废时,张华不能保全太子,其少子张韪劝张华逊位以避祸,张华不肯,仍然"静以待之",终于罹难。

死前,张华质问张林:"你要杀害忠臣吗?"

张林反唇相讥:"你当宰相,眼看着太子被废,却无所作为,这算哪门子的忠臣?"

张华辩解说:"当时我上书皇帝皇后,反对废太子,言之凿凿,不信你可以到内廷的档案室去查,我上的奏章肯定还有存档。"

张林冷言反问:"你作为宰相,说的话皇帝已不听了,难道不该立刻滚蛋吗?还有脸继续赖在这个位子上?"

张华终于无言以对,遂就戮。

史上对张华褒贬不一。还是《晋书》评论得好,一句"忠于乱世,自古为难",道尽了集于张华一身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赵王司马伦执掌朝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端门之上,遣尚书和郁持节将已被废黜的贾皇后送至金墉城囚禁,同时诛杀参与陷害、谋杀太子的刘振、董猛、程据、孙虑等人,其他因被认定为贾皇后及张华同党而免职的官员不计其数。

杀人立威之后,司马伦称诏大赦天下,自封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置府兵万人,"一依宣、文辅魏故事"。所谓"一依宣、文辅魏故事",就是模仿司马懿、司马昭在曹魏辅政的先例,司马伦实际上已经公开宣布了他准备篡位的野心。

司马伦一向昏聩无谋,大计其实皆出自孙秀。司马伦为相国,实际上是孙秀执政,"秀之威权振于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孙秀出身贫贱,与诸士族名士颇不和,当时享有盛望的游灏、李迈,以及后世极为知名的石崇、潘岳,都在此时被孙秀以各种理由杀害。孙秀不能拉拢在当时社会上拥有众多资源和极大支配力的士族官僚集团,是他的一大失策。一时之间,这个西晋王朝赖以立国的官僚士大夫集团已对司马伦、孙秀一伙离心离德,这就为将来局势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司马伦和孙秀的肆意妄为,在宗室之中也引起了不满,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都"内怀不平"。孙秀有他的办法,他让司马冏出镇许昌,使其离开权力核心,又任命司马允为太尉,意在夺去司马允担任的统率禁军的中护军一职。司马冏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但司马允就没这么好对付。

司马允一向性情沉毅,在禁军中很有威望,他看出司马伦早有野心,一直暗中准备着。当被任命为太尉时,司马允"称疾不拜",拒绝了这一任命。孙秀派御史刘机来逼司马允,准备接管司马允的部属,并指控司马允"拒诏"、"大逆不敬"等罪名,司马允接过刘机的"诏书",仔细一看,是孙秀的笔迹,大怒,当场要杀刘机,刘机赶紧逃跑,手下则全被司马允杀掉。

司马允率领他的淮南国兵以及帐下七百余人,前往讨伐司马伦,一路大呼:"赵王反,淮南王将讨之!从者左袒!"归之者甚众。本来司马允打算先到皇宫控制惠帝,但尚书左丞王舆是司马伦的人,他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命人关闭了宫门。司马允是临时决定起事,没有准备攻城器械,无法进入皇宫,只得掉头直接攻打司马伦的相府。

司马允的淮南兵都是奇才剑士、江湖侠客,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很强,司马伦自发府兵拒战,大败,一时死者千余人。这时,太子左率陈徽带着东宫兵来支援司马允,在承华门布阵,往相府内射箭,箭如雨集,几乎将司马伦射死。司马伦和手下官属都跑到大树下躲箭,每棵树上中箭数百。

双方从早上辰时打到下午未时,司马允虽然占据优势,但无法攻破相府门墙,未能取得压倒性胜利。陈徽的哥哥陈淮,在宫中任中书令,他想帮弟弟一把,就派司马督护伏胤率骑兵四百持白虎幡前往解斗,为司马允争取时间。但司马伦的儿子、淮阴王司马虔此时任侍中,也在宫中,他偷偷找到伏胤,约以富贵,策反了伏胤。伏胤来到司马允阵前,诈称"有诏助淮南王",司马允不知是计,将伏胤迎入,结果被伏胤所杀,司马允之子秦王司马郁、汉王司马迪皆被杀,受牵连被灭族者数千人。

除掉了淮南王,司马伦自加九锡,增封五万户,其诸子皆统领禁军,又增相府兵为二万人,实为三万,兵力已超过了宫中的宿卫禁军。又制造舆论,使牙门赵奉诈为司马懿降语,命司马伦早入西宫,又在芒山立宣帝庙,为赵王佐助。

布置妥当后,司马伦就急着动手了。他让散骑常侍、义阳王司马威兼任侍中,伪造了禅让的诏书。按照程序,司马伦假惺惺地推让不受。于是宗室诸侯、公卿大臣纷纷盛称天文符瑞以劝进,司马伦这才欣然接受。

王舆、司马雅等率甲士入殿,告谕三部司马,示以威赏。迫于形势,诸军皆不敢违命。当夜,张林等以兵屯守诸门,司马威与骆休入宫逼夺晋惠帝的天子玺绶,以云母车载晋惠帝至金墉城幽禁,内外群官则以乘舆法驾至相府迎接司马伦。司马伦带着五千兵马,从端门入宫,登太极殿,尚书令满奋、尚书仆射崔随等向司马伦进献玺绶,于是僭即帝位,大赦,改元建始。司马伦诸子皆封大郡为王、居要职,孙秀为侍中、中书监、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其余党羽也都登卿将之位,一时封赏极滥,贤良方正、秀才、孝廉等各种考试都免试,太学生年十六以上及在学二十年,皆署为官吏,郡县令长在职者,皆封侯。再加上孙秀往往自书青纸为诏,朝令夕改,百官转易如流,超阶越次者,不可胜数。当时公卿朝服之冠以貂尾为饰,封官太多,貂尾不够用,只得以狗尾充数,时谚谓:"貂不足,狗尾续。"

一直支持司马伦并立有"大功"的张林,受封为卫将军,但却未能开府。古代的中央官署都是集中在皇城办公,开府意味着在皇城之外有独立的官署,权力更大,还可以自行任命属官,是给予极少数重臣的特权。张林以卫将军的职务,按理说还不够开府的资格,不开府也很正常,但张林自认为功劳大,对此颇有怨言。张林归咎于孙秀,就写信给司马伦的"太子"司马晇,诉说孙秀专权,扰乱朝廷,可一时诛之,司马晇把信交给司马伦,司马伦是个没主意的人,他竟然拿信给孙秀看,孙秀立即劝司马伦杀张林,于是司马伦大会宗室,召孙秀、张林、王舆等人俱来,收张林,夷其三族。

晋惠帝被"尊"为太上皇,囚所金墉城则改为永昌宫,皇太孙司马臧改封为濮阳王。但没过多久,司马臧就被毒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变革的时代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亦儒亦商的出版人熊大木

全文共 4308 字

+ 加入清单

当朱翊钧从耽乐身亡的明穆宗手中,突然接过大明皇帝宝座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

十岁左右的他,虽然已经学着肃穆威严的样子,将自己幼小的身子高高地端摆在金銮宝殿之上。

但在寝宫后殿里,象征着君主至尊身份的龙袍之下依旧难以掩盖一个孩子的童心,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般,心怀憨稚。

白天,他让宫女和小太监们在御花园陪他玩耍嬉闹。到了晚上,按照太后及张居正等辅政大臣们的主意,他应该看奏折、读些圣贤典籍、学学安邦治国的策略。

但往往这个时侯,年幼的万历皇帝却偷偷地捧着一些"闲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比如《水浒传》一类的通俗小说。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或许只有这个孩子生动的眼睛,才能看到这类"闲书"的趣味。

殊不知,当小皇帝躺在龙榻上、有滋有味地阅读几近入迷的时候,在广阔的民间,在杭州、在南京、在苏州、在福建,《水浒》、《三国》等一本本通俗小说正在各地的书坊中刊刻而成,然后涌入市场。

这一年是万历元年,即西历1573年。

《水浒》、《三国》成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流行并没有特殊的新意,反倒是近岁福建籍书坊主熊大木几本新撰历史演义小说的畅销,颇含有革故鼎新的契机,可以看作是某些事情的界标。

艰难的举业

熊大木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阳的一位书坊主,也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的开拓者。据考,在嘉靖年间七种左右的新出作品中,熊大木一人竟编写了其中的四种。

他的《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即后来岳家将故事所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全汉志传》、《杨家将演义》等,都是通俗文学中流传颇广的作品。

而若以正史、方志的记载来衡定某位古人的声名,那么熊大木则几乎是"籍籍无名"的人物。

在有关的小说史论著中,提及他时往往也只有十余字的介绍:"熊大木,字钟谷,又字鳌峰,嘉靖时建阳书林。"

而即便这样简短的介绍中,熊大木的名与字是否确切,在某些学者看来,也是满眼疑窦。

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阳,至今犹存的《潭阳熊氏宗谱》中,更是找不到"熊大木"的名字。

而据陈大庚考证,这位被称为"熊大木"的人物,其实真名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

与熊大木一样,当时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家,如余象斗、熊龙峰、余邵鱼等,也基本都是这样一些平生不察、身份难详的人物。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这种情况也容易理解,因为在千百年来读书人立身扬名的科举场上,他们都没有取得赫赫的功名。

而他们弃儒从商后,显赫的书坊主生涯,也与举业的艰难不无关系。

跟据人口史研究学者的大略估算,明初中国人口约为6500万,而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一数字激增到15000万左右,人口增长一倍还多。

人口基数增大,相应的读书人的数量也在迅猛地扩充,但与此同时,科举考试所吸纳的人数却增长缓慢。

历史学者余英时在《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明代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并未与人口相应而增加,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小。"

当时的一些资料很是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给吏部尚书陆完的信中写道:开国一百五十年来,"人才日多,生徒日盛",但成为贡生或举人的比例却小得可怜。

他说,以苏州一郡八州县而言,生员有1500人之众,而三年之间,成为贡生或举人的却只有50人。

也就是说,一个生员在三年之中只有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时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便说明了这种现象。

这虽不是精确的统计数据,"但他在社会心理上所产生的冲击力则甚大,足以激动不少士人放弃举业,献身商业"(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在文教兴盛的江南尚且如此,可见科举如何沉滞。

而在古代中国,科举从来都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它是一个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心脉脏腑。

它的沉滞在一个侧面也是传统制度活力衰竭、力不从心的一个信号。

余象斗在《南北两宋志传》的序言中曾称颂熊大木"博览群书、涉猎诸史","建邑之博洽士也",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博洽士"在当日成功率极低的科举中,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于是他只好放弃功名,转而继承家族刻书出版的行业。而科场失意后继承祖业刻书,其实也是许多书坊主共同的经历。

万历年间,另一位著名的通俗小说作者余象斗就说:"辛卯之秋,不佞斗始辍儒家业,家世书坊,锓笈为事"。

曾刊刻过《三国演义》的乔山堂主刘龙田也有过"初业儒,弗售"的经历。

商业的繁荣

像熊大木、余象斗这样"弃儒从商"的,在有明一代也算普遍的风气。

当科举仕途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多数读书人又屡试不中而走投无路的时候,另一个不断开拓中的世界却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因为一个繁华的、世俗的、生机萌动的、在孕育中的商业社会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地域与人口的参与。

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繁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画卷上最为浓重的背景颜色。当时,商业的兴盛几乎是帝国范围内每个区域都在发生的事情。

明代天下号称有"四聚",北为北京,南为佛山,东为苏州,西为汉口,这四地便是当时最为主要的物品集散地。

在汉口,水占长江之利,陆扼湖广咽喉,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在苏州,城中富商大贾荟萃,百工技艺遍及,商铺林立,其中纱罗绫缎、金银珠玉及各类海陆珍宝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其实在富庶的江南,苏州之外,芜湖、扬州、南京、杭州亦无一不是繁华锦绣之地,城中"接屋成廊,联袂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

水路贸易的发达,也使得在长江、大运河、沿海地方形成一些天下闻名的码头,如荆州、樟树、芜湖、湖州、瓜州、临清、正阳等处,动辄烟火十万人家,南北客商往来,百货汇聚,"最为商货辏集之处"。

这些码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虽不及苏杭",亦甲于一方,名于天下。

在那里,苏杭的银票、淮阴的粮食、维扬的盐,临清济宁的百货、徐州的车骡、京师的古董、无锡的米、建阳的书、浮梁的瓷器、温州的漆器,乃至南洋香山岛的番舶、扬州一地的妖姬妙妓,也都往来聚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自是繁华。

又福建沿海,嘉靖万历时期,"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犹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氤氲濡染之下,自然使得从事经商贸易的人数日益增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杭州居民半多商贾",就连偏远的福建清县居民也都"半逐工商为主"。

不仅如此,明代儒学在对"治生"、"人欲"、"私"等概念逐渐有了不同于前贤的理解之后,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王阳明就曾说,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属意、从事商贾之事不再为士人所鄙弃不齿,反而"弃儒就贾"蔚成风气。嘉靖时散文家唐顺之就写道:"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归有光则说:"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写小说的书坊主

在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商业化向书籍出版领域的渗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主们出版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便是最早依据市场需要来刊刻书籍的一位。

当时,《三国》、《水浒》刻本刊行而引起轰动之后,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纷纷加入刊刻通俗小说的行列,正如书商余象斗所言,"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

然而当时可供刊刻的仅有这明初的几部作品,不久市场便渐趋饱和,于是,寻找新的稿源就成了书坊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

这一日,杨涌泉带着一本弘治年间浙江刊刻的《精忠录》,前来拜访他的姻亲、书坊忠正堂主熊大木。

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若把讲述岳飞故事的《精忠录》改写为通俗小说,定会畅销于世。于是,他再三恳求熊大木,代为"演出辞话"。

熊大木在一番"才不及班、马万一,故奚能用广发挥"的推辞之后,始终拗不过,于是开始了撰写通俗小说的创作活动。

嘉靖31年,一本叫做《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的小说在熊大木笔下杀青而成。

尽管这只是一本连缀辑补式的作品,或将历史资料直接抄录,或将文言译成白话,在文学性上其与《水浒》、《三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涌泉与熊大木的策划却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一问世便风行一时,仅以至今尚存的刊本为据,它在明后期就至少曾被七家书坊翻刻,更有精美的抄本传进了皇宫。

受此鼓舞,熊大木在翌年又完成《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书,又后来,《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两部小说也相继刊出。

同时,熊大木的首创也为其他的书坊主们作出了极具诱惑力的示范,他们纷纷效仿,自己或是请人作起了通俗小说。如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撰而成的《列国志传》。

又万历年间,余象斗编刻《四游记》时,《南游记》、《北游记》为本人创作,而另两种也经他编辑删润而成。他自己编写过的还有《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等公案小说。

另外,一些科场失意的下层文人,因生活所需或因个人兴趣等原因受雇于书坊主,也在书坊主的组织下编撰小说等作品。

如江西饶安府安仁县人邓志谟,万历中期入闽,在担任建阳余氏塾师之余,就曾为萃庆堂编写过小说。

这种由书坊主们亲自撰自刊通俗小说,或是直接干预雇工创作的现象,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模式,文学史上便称之为"熊大木现象"。

"熊大木现象"是明朝中晚期商业化向出版领域渗透时的产物,而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籍泛滥。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16世纪的书坊主何良俊说:"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吕坤也由衷感慨:"古今载藉,莫滥于今。"

书籍种类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性的甚或迎合人们消闲生活的书籍。吕坤将晚明书籍分为九类,其中"无用之书"与"败俗之书"(小说、戏文等)占了很大部分。

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那些读书乃至写书的人,对于写书或者读书,已不再抱有一种经济天下的职责,而仅仅是持一种玩的态度"。

从明末清初起,人们就将《金瓶梅》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曾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

色情小说的泛滥则是"熊大木现象"的必然。杜濬在《十二楼序》中说:"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狠裹鄙靡无所不至。"

在晚明,商业活动的高涨,催生出珍馐美馔、楼台笙歌,是纵乐、是狂欢、是肉欲,是无处不在的金钱崇拜。

而色情小说则将社会风俗中的这种商品性特征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一方面,为赚钱的书坊主根本不在乎世风道德;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纵乐世风的真实写照。

这些迥别与过往的变化与面目,无不显示出晚明特有的气质。而这些正是,万历朝开始时,发生在出版业及部分读书人身上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商鞅变法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七、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繁盛一时的隋朝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繁盛一时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科举制度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代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2、表现:①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②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③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⑤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⑥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后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②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出现了大都市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2、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相当于现在我国的海关),加以管理。

3、纸币--"交子"的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作用:便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始于:唐朝中后期;

结束于: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北方)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统一民族国家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王扫六合”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秦王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对外关系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地理概念: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未明初,时人称日本为"倭寇")

2、倭患(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时称"倭患")

3、戚继光抗倭经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1561年率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人。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