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隋朝

隋朝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隋朝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隋朝问题。

分享

浏览

6653

文章

37

隋朝萧皇后简介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萧太后,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也是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开皇二年,婉顺聪慧、知书达礼的萧氏成为晋王杨广的正妃,后因知晓占侯,深得隋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

后来,萧氏全力支持杨广夺嫡,并为其立下汗马功劳。隋炀帝即位后,萧皇后面对隋炀帝执政失德,虽多次婉谏,但都没有效果。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后,萧后带皇室子孙,辗转于多地,后定居于东突厥的定襄。

李靖攻灭东突厥后,萧后回归长安。贞观21年,萧太后去世,享年81岁,与隋炀帝合葬扬州,谥号为愍。

萧氏一生坎坷波折,作过隋朝高贵的太后,最后却成为亡国的皇族。

展开阅读全文

强大的隋朝为何会突然走向灭亡呢原因有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强大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隋朝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是很短的,那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能够有能力结束五代十国战乱的隋朝,会像秦朝一样,只经历了两世就很快的灭亡了呢。

首先,隋朝确实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所以,对于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百姓而言,最希望的就是和平生活了,但是隋炀帝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隋炀帝在位期间,因为高句丽的慢慢崛起,就选择了三次攻打高句丽,这使得百姓又陷入了战乱之中,自然是失去了民心。

其次,虽然隋炀帝曾是建立了科举制度,初心很好,为了让平民家庭也能够有出路,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确确实实的得罪到了朝廷的贵族,所以朝廷中多数人都是不喜隋炀帝的。

再者就是因为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兴修宫殿了,并且还挖掘了大运河,可以说那时候对于百姓而言是苦不堪言了,所以百姓不得已就选择了反抗。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史学家常把隋朝与唐朝合称为“隋唐时期”?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唐朝是两个朝代,为何史学家常把它们合称为隋唐时期

是因为这两个时期相对来说比较相似,隋朝以及秦朝早就已经进入到盛世的阶段,同时也很快进入到灭亡的阶段。唐朝还有汉朝也同样会继承皇朝的基础,而且一直都会不断的发展自身的实力,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皇朝。

隋朝还有唐朝,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朝代,史学家也会非常喜欢,把两个朝代完全的放在一起,史学家也一直都会称呼,这也是因为隋朝存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而且也会有两个接连出现的朝代。

隋朝的强大可以和唐朝对比,如今的创造经济价值早就已经超过盛世唐朝。按照古代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杨勇也同样是帝王的不二人选,可惜杨勇也同样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处境。

孤独皇后一起来都不喜欢仰泳,在对方的建议之下就选择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之前全部都是伪装,在杨坚病重的时候一起来都会为非作歹。在杨坚死亡之后,马上就会变本加厉,也同样会恢复原先的一幕。

另外一边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早就已经展现出国家不一样的实力。杨广也会明白隋朝的底质比较强大,所以就会选择大兴土木,一直都会发泄自己的私欲,另外一方面也同样想要展现国家的实力,但是很可惜最终用力过猛,理想真的非常丰满,可是现实却相当的骨感。

杨广一直以来都会肆无忌惮,也同样会给隋朝带来一定的反噬,其中风头最盛的必然就是杨广的表哥。唐朝也会选择继承隋朝的政治制度,无论是三省六部制,又或者是科举制度,全部都会和隋朝大同小异。隋朝留下来的粮食也同样会让唐朝进入到高枕无忧的阶段,而且隋朝的文化也照样可以和唐朝一脉相承,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保障唐朝军队的进攻能力。此时就可以有效提升作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灭亡后,杨广的子孙是何结局?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隋炀帝杨广死后,他的后代都是什么结局?

杨广的子孙基本上早就已经灭绝,仅仅只剩下一个孙子,这是因为一父子的原因,所以就能够活下来,这种也可以得到善终。

杨广的自身自觉,这也并不是唐朝皇帝做的,相反唐朝对于已经亡国的杨家宗室倒也是非常的善待。真正选择斩尽杀绝不留余地的是宇文化及,这也是我们觉得有一些特别可怕的。

杨家的子孙后代原本还是非常多的,只是很可惜这一个大家族,原本可以门丁兴旺、枝繁叶茂,然后在经过这一件事情之后,我们也会发现最终的结果也并不是很好。杨广原本也并不是太子,靠着不一样的手段,最终能够夺得太子之位。所以在登机之后,首先就会把自己的大哥杀掉,除了杨勇之外,其余的这些孩子也早就已经被杨广杀掉,剩下的也就是老三老四以及老五,情况也并不是很好。

老三因为生活奢侈,所以在隋文帝在世的时候,早就已经被削减了爵位,最终也同样会有一些气愤只留下两个孩子,老四因为有一些不满意,所以在隋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一直不停的诅咒,不过杨广在成为皇帝之后也没有为难他,但是倒也没有一直重用。

在杨广登基之后也曾经起兵造反,而且也直接被活捉,不过就算有一些造反的经历,阳光也同样没有选择杀他,也只不过是选择圈禁了事。至于老五的这些孩子,杨广也没有选择特别的为难,而其他的这些兄弟基本上都有后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让大家觉得没有办法接受的,应该就是这些子孙的结局吧。

展开阅读全文

高句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 隋朝200万大军为何打不下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高句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为何还打不下来?

隋炀帝是一个极其自负之人,因为这种自负的心态在面对经常性出现的农民起义也没有反思,反而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小麻烦,完全不需要在意,这才导致后期的失败。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准备之后,隋朝从全国各地去调了大概100万的主力军队,准备进入到辽东战场,隋炀帝把这100多万的隋朝大军直接分成24路,准备通过陆地的方法去进攻。隋朝名将单独率领一支军队,选择通过海陆的方法进攻,直接朝着平壤方向进攻。

高句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真的直接就吓傻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就算所有的人加在一起也估计只有400多万,总有能够拿起兵器的男人加在一起,估计都没有超过100万。这一边的百万大军可并不是胡乱凑数字,而是真正的百万精锐。这中间有一大部分都是当年的老兵,这也让无数的人都觉得有一些害怕。

绝对的实力面前,无论是什么样的技巧,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术都会显得有一些苍白无力。隋炀帝还有许多隋朝的高级官员,好像并不是这么想,就这么浩浩荡荡的来到这里,然后却不想遭遇了一个难题。

高句丽直接利用辽河的优势,在渡河的阶段发起突袭,导致隋朝的这些军事伤亡惨重。最后在人数的优势上能够反败强行的碾压,更是突破了辽河,可是这一次的战斗最终面临失败,也让隋朝的大军感觉到颓废。

这么多的人居然没有办法打败,这么少的人在此时也会觉得心中有一些不甘,甚至还会觉得这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在作战的过程中军心真的相当的重要,一旦军心垮掉,后期想要获胜就有较大的难度。隋朝在对战的过程中面临失败,这可能就是中间主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大运河的开凿,花费太多的财力和人力。第二:隋炀帝的残暴奢侈的性格。第三:隋炀帝加强中集权制度,让官员不满。第四:起义军的崛起。第五:战争频繁,大败契丹。

杨广做的最失败的地方是野心太大,为了快速建立大业,劳民伤财。国家在修建好大运河之后就得休养生息,可是之后开疆拓土,战争不停,老百姓的军役很重。百姓才会出现起役和反抗。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炀帝作为一个刚建立不久国家的皇帝,急于开疆拓土,是不明智的尽管作过许多坏事,但也做过不少对历史发展有益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历史功绩的,我们不能因隋炀帝的过而否认他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大运河的建造时间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朝大运河。此后,唐朝时期长期开凿、疏浚、整修,故又称“隋唐大运河”,之后的各个朝代继续维护,使得隋唐大运河至今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

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

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多少年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享国37年。公园581年至618年,前后共经历了3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北周覆亡,隋朝建立。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时间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贯通于古代中国最为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省份多达八个,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它开凿于公元605年,完工于公元610年,隋朝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公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隋朝大运河的前身是由公元前5世纪由吴国开凿的邗沟,它从如今的扬州附近的邗沟将长江水引流向北,经高邮、淮安等地进入淮河,进而成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江河。

隋朝大运河由于公元7世纪初定都洛阳的隋朝开始修建。于公元605年开通济渠,将洛水东引进入黄河,再引黄河水至如今的河南荥阳北,经郑州等地与邗沟相通。又于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北上天津、河北涿郡。公元610年,开凿了一条长约400km的江南运河,从江苏镇江直达杭州,至此,隋朝大运河全部开通,全程达2700多km。

而后,隋朝大运河历经山河变迁到了元代。在元代将全国政治中心迁移至北京后,为缩短隋朝大运河的航线,与公元1283-1293年间,先后挖通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将运河缩短900多km,改为直线。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1、修建背景不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而隋朝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当政者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

2、地理位置不同: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隋朝大运河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3、建造意义不同:京杭大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隋朝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持续了多少年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它起于公元581年,止于618年,享国37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并迁都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大兴城为陪都,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李渊逼杨侑禅让,改国号为“唐”,隋朝至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能够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融合的基本完成,经济发展的要求,实力逐渐的强大,还有隋文帝的雄才伟略。民主大融合还会有效取消原先的分裂割据,可以轻松的促成国家的统一,缓和民族的矛盾,从客观上可以真正达到国家的统一。

一、民族融合的基本完成

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早就已经被汉族同化,南方以及北方都会出现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场景。民族大融合就会取消原先所造成的分裂割据,能够缓和民族的矛盾,可以有效促进与国家的统一。

二、经济发展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顺利的打破当前南北对峙的画面,因为长期面临分裂,长期面临战乱,所以就可能会导致民不聊生。南北政治上的斗争以及对立就可能会阻碍经济文化交流,会使得各地的人民就会产生更多的痛苦以及负担,所有的人民一直都会渴望着统一。南北方经济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具有着长足的发展,能够有效消除南北经济之间的差距,从客观上需要要求国家的统一。

三、实力逐渐的强大

自从在北魏实现统一之后,农业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隋文帝励精图治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隋朝的经济、军事力量还有政治可以有效超越南方的国家,具有快速的打破南北的趋势,可以给隋朝统一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四、隋文帝的雄才伟略

隋文帝审时度势,在成为皇帝之后,一直都会动用大军去讨伐成果,而且一路上更是用兵神勇,势如破竹,很快就能够打败对方。隋朝能够快速的灭掉,其他地方可以轻松的统一,这完全是因为兵力的使用上非常的得当,在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才能够拥有着后期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隋朝灭亡和什么因素有关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原因和迁都洛阳,开科举考试以及创建大运河有一定关系。三大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当时世家大族开始反抗这类做法,会影响到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会选择反抗,而当时的隋朝实力自然是无法改变一切,无奈之中只能进入到衰败的阶段。

迁都洛阳

大秦朝创建后,为监视世家大户,就开始下令天下贵族都迁移到首都咸阳。这一个惯例一直都会延续到隋朝,此时关中已经成为天下中心。要想摆脱世家,对于中央朝廷的质疑开始转移政治中心,希望离他们远一些,有效减少影响。但这一个做法显然就会使得政治中心慢慢离南方更近一些,导致世家们倍感不满。开始选择站起来反抗,希望维持自身权利,避免受到太多影响。

开科举

从汉朝开始一直进入到隋朝,中央朝廷主要引进人才,是以推进制为主,各方有声望的大家族都会挑选对自己有益的人才,在政治治理上会考虑到世家大族利益,而并非是国家的利益。这种选举的制度显然对于中央政治有所影响,隋炀帝想要打破这一则规矩,开始推出科举制度,希望寒门出贵子,平衡当前的官员影响力,但这种做法势必会被排斥。

开凿大运河

隋朝的主要政治中心是在关中,而大部分的财富是世家和皇族一起共同拥有。隋炀帝当时主要是长时间停留在扬州,和南方政治势力之间,相对比较亲近,在当时交通比较差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水运。后期开始选择创建大运河。世家可以得到一定好处,但影响力自然会较大会导致自身影响力逐渐的稀释,慢慢的会被世家大族厌弃,开始针锋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萧太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隋朝时期的萧太后前后嫁过六位帝王,美貌无人能及,一些电视剧、演义小说还将她称为“萧美娘”,同时说她祸国殃民,典型的蛇蝎美人。这样的说法也许演义的原作者也是从别处听来的吧,不知道是从哪里流传开的。或许是因为她是隋炀帝的皇后,而隋炀帝的名声并不太好,因此连带着她也要背负骂名。那么,真实的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时候,女性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很不重要的东西,即便贵为皇后太后,萧太后也没有把自己的真实姓名流传下来,我们能知道的只有她本姓萧,那便称她为萧氏。萧氏出生在二月,被认为十分不吉利,前后被转交给她的叔父、舅父抚养。她的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要为自己的儿子杨广选妃,萧氏虽然长在民间,但是舅舅对她的教育非常好,读书识礼,懂些医术,再加上天生的贵族气质,顺利成为杨广的妃子,并生下长子。

虽然后来她可能也叹息过杨广的心机重重,想要与杨勇夺嫡,但是她别无选择,只能在杨广身后,帮他处理一些事务。杨广登基后,萧氏成为皇后,同时,杨广也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萧氏,所以即便当时萧氏已经年过四十,杨广对她依然宠爱敬重。

再后来,隋朝覆灭,萧氏被叛军带到聊城,漂泊十多年,于贞观四年才被唐太宗迎回,并得到了李世民的礼遇。十七年后,萧皇后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太宗将她以皇后之礼葬于隋炀帝之陵。

很多人说,萧皇后因为美貌,在隋炀帝死后,被好几个皇帝看上,包括李世民。这些事情并不能有史料进行证明,尤其是唐太宗,迎回萧皇后时他才三十二岁,而萧皇后已经六十多岁了,与李渊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会对一个与自己父亲年龄相差无几的人动心?

而那些认为萧皇后蛇蝎美人的人,更是不知从何谈起。也许真的只是因为她是隋炀帝的皇后吧,但如果她不是什么好人,李世民又何苦将她寻回,并且礼遇有加,这些都是说不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是隋朝成就了唐朝吗?唐朝吸取了隋朝哪些优点?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都喜欢把隋朝唐朝放在一起比较,不过唐朝有着将近300年的历史,而隋朝只有短短37年,两个朝代并不具备什么可比性。实际上唐朝吸取了隋朝很多优点,以及政策,才将唐朝发展的越来越强大,那是隋朝成就了唐朝吗?其实他们两者有点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谁成就了谁。如果唐朝没有采取隋朝的很多政策,唐朝有可能继续强大,但也有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辙,只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两者是分不开关系的。

唐朝和隋朝究竟哪个朝代更为繁华?引起不少朋友的争辩,那么这样的比较是否有意义呢?

大部分朋友觉得,唐朝的实力远在隋朝之上,因为隋朝只延续了37年,而唐朝则延续近290年的时间。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无论人口、经济,还有军事都比隋朝大业时期要好上不少。人口上唐高宗李治已经有了380万户,唐玄宗时期则已经有了960多万户,近6000万人口,已经达到了唐朝人口的峰值。疆域领土上,唐高宗李治击溃高句丽,打败突厥吐蕃,比隋朝时期的统治疆土大出两倍有余。

另一些朋友觉得,唐朝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隋朝留下的底子非常充足,比如开皇之治给唐朝留下了很多财富,甚至还留下了不少的粮食(粮食储存成疑),三征高句丽,发扬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这些都是隋朝留给后世无尽的瑰宝。唐朝也只延续了100多年的辉煌时期,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彻底断掉,晚唐和盛唐是无法同日相比。

觉得像这种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双方都能通过历史上的记载进行合理的辩论。唐朝承袭了隋朝的制度,李渊和李世民甚至是唐高宗李治,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确实相比隋朝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隋朝留下的底蕴犹在。隋朝只延续了两世,人口却要唐朝到了李隆基时期才能追赶。虽然其中经过了隋末军阀混战人口锐减,可是隋朝是结束了两晋16国混战格局,李氏家族很好的继承了隋朝留下基建设施。

其实这两个朝代都各有利弊,隋朝藏富于国。杨广、杨坚以及那些世家门阀掌握了太多的资源,隋朝之所以灭亡,还是因为杨广没有处理好世家门阀这些大族,穷兵黩武的三次征讨高句丽,且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对这些大家族的统治,最终杨玄感起兵造反。隋朝制度让这些大家族受益,没想到却反噬自身。

唐朝中前期气象万千,艺术文化以及国际影响都堪称空前绝后。西征突厥吐蕃黑衣大食均取得胜利,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延续国祚289年。所以这两个朝代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真的非要比较这两个朝代到底谁更繁华,隋朝结束乱世统治建立政权,要稍微比唐朝来的更加难点。

隋文帝建立大隋朝时还是做了不少的好事,隋炀帝虽然有些暴虐,但从其根本来说也能称得上是颇有才华的君王。唐朝作为老派的陇西贵族,李氏家族占据太原长安起兵谋反,结束隋末时期乱世格局建立一统,带给百姓较为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是大功一件。

只有隋朝底蕴犹存,唐朝在此基础之上添砖加瓦才有了后期的盛世。隋朝只有短短38年的时间,能达到如此的成就已实属不易,只恨当权者没能很好的处理各方权力平衡。唐朝在中前期也是空前绝后的强大,隋唐两朝沆瀣一气,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个朝代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为什么丑化杨广 历史为什么丑化隋朝

全文共 311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杨广和这个隋朝的一些事情了,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历史都是在丑化这个杨广和这个隋朝,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历史上真实的杨广和这个隋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1、历史为什么丑化杨广

隋炀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扬州总管,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其间平定过江南豪强的武装叛乱,直到公元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才离开。隋朝建立之初,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陈朝据地江南,与中央政权抗衡。588年秋,20岁的杨广受命率领数十万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进据建康(今南京),俘获了藏在井里的陈后主和其贵妃张丽华。

后来民间传说杨广迷恋张丽华美色,衍生出许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记载,正是杨广亲自下令斩了张丽华。结束国家近百年的分裂战乱,开启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杨广由此建立了较高的威望。随即,杨广的父亲隋文帝将陈朝的南兖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于广陵。当时,陈朝初平,江南局势未稳,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相煽作乱,“婺州人王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憎等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还有不少土豪“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先起淮左、三吴、浙东、浙西,后又蔓延至浙闽。

为平定叛乱,隋文帝改派杨广为“扬州总管,督江都”,总督扬州四十四州军事。“前后七百余战,转都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后来,苛刻的《隋书》主编、唐朝大臣魏征也难讳其功: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杨广当时立足扬州,悉心经营南方,笼络人才,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进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

最先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最先开凿了世界上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最先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疆域;最先颁布“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接待外国使团和派出使者;最先在法律中废除了“十恶”之条,宽减了刑罚;最先建造空前精巧的、用于收藏古籍的图书馆。看来,千百年来,隋炀帝的形象确实被颠倒了,他那足以追继前烈的功绩,被冠以“暴君”、“淫君”的罪名所沾污了。

作为暴君的证据之一,便是和诗杀人事件,谓薛道衡和隋炀帝“和诗”时,薛道衡的诗句超过了隋炀帝,隋炀帝竟将他诛杀。如此看来,因一首诗句而杀人,真可谓是摧残文化的暴君。事实果真如此吗?一查《隋书》并非如此,薛道衡之死与“和诗”无关,《隋书》的《薛道衡传》作这样的记载:

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上《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看后很不高兴,他对苏威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鱼藻为《诗经》的《小雅》篇名。《诗序》以为刺幽王,“言万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这里很清楚地点明:隋炀帝不高兴是因为薛道衡在对隋文帝的颂词中有讽刺的意味,即以竭力赞美隋文帝的办法来贬低隋炀帝。不久,朝臣正议定新的律令,议论多时,仍未能定决颁布,薛道衡又对朝士说:“向使高颖不死,令决当久行。”其意谓,假使当初高颖不死,新律令早就会决定下来,而且颁布实行了。

有人将此言报告隋炀帝,隋炀帝听后大为恼火,谓“汝忆高颖邪”,认为薛道衡还在思念着高颖,就令其自尽。把薛道衡之死看成是隋炀帝对文化的摧残,不足为证。隋炀帝对于古代的保护,在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如《隋书》中的《经籍志》有云:“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耒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隋炀帝对中华古籍传承做出很大的贡献。

每当看到这里,隋炀帝给人一种英明君王的形貌。在古代帝王中,像隋炀帝如此喜爱图书字画,如此保护古籍名画是少有的。正由于隋炀帝采取了一套搜集和保管图书的有效措施,尽管隋代时间不长,但《隋书》中《经籍志》所记录的图书相当完整。这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淫君又怎么看呢?中国历代帝王,把成百、成千甚至上万名青年女子,关入深宫,供自己奴役玩弄,就连贵族官僚也妻妾成群,实为寻常之事。可以这样说:无君不淫!隋炀帝也不例外。当时的后宫编制是:后一,夫人三,嫔九,婕妤十二,美人、才人十五,宝林二十四,御女二十四,采女三十七。隋炀帝有声色之好,内宫多蓄美女,但是并不为最。

后世有文说隋炀帝荒淫,夺兄弟之妃妾,可翻阅《隋书》和《北史》均未讲过隋炀帝有夺纳兄弟妃妾之事。而唐太宗杀其弟元吉后,却将元吉妃杨氏纳入后宫。隋炀帝虽亦好色,但与正宫萧皇后仍相守终生,“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隋书》中的《后妃传》)

2、历史为什么丑化隋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篡改史料最严重的皇帝。为了遮掩自己杀兄屠弟、囚父至死的劣行,并营造一个千古明君的假象,他暗示甚至强迫史官美化自己,还违反常例,把记载自己的史料取来翻阅删改。这导致了隋唐年间的历史被大幅歪曲,后人了解到的也都是些虚假的史实。

大学者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就曾说过:“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此外,为了证明李唐王朝取代大隋是顺天应命,对前朝的丑化自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李世民授意手下史官丑化隋炀帝的形象,在正史中对其大加诋毁,更在民间舆论上散播流言,把杨广的形象妖魔化,致使后人多人为杨广是商纣夏桀这样的极品暴君。而事实上,隋炀帝雄才大略,聪敏过人,一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扬中华国威的壮举,也推出过不少英明的举措,可在不客观的历史宣传下,这些如今已然少有人知。

当然,在隋炀帝治政后期,确实频频出现决策失误。他不恤民力,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不堪重负的百姓怨声载道。而在大隋的种种积弊被征辽诱发后,他非但未能积极应对,积极力挽狂澜,反而逃避困难,整日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最终天下大乱,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他自己也身死国灭,这都是杨广缺乏责任心、应对危局不力所导致的后果,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无疑难辞其咎。

客观来看,杨广应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从古至今都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所以隋朝和隋炀帝被李唐王朝成功丑化便也并不出奇。不过李世民是华夏历代君主中最虚伪、最重虚名、篡改历史最为严重也最为成功的皇帝,所以杨广这个前朝的亡国之君就被丑化地分外夸张,最终竟成了中国历史上昏暴之君的样板人物。而在这个过程中,趋炎附势的儒家子弟也不遗余力地对此推波助澜。由于李世民厚待儒家,兼且儒教的教义核心就是要找到一个“完美圣君”并加以辅佐,便顺着李世民的自吹自擂,把他捧为善良仁爱、完美无缺的千古一帝,而把前朝宽厚仁慈的杨广污蔑成淫乱残狠的一代昏君。曾经万国来朝的煌煌大隋,也被李世民恣意丑化,和同样被汉朝妖魔化的秦朝一样,被贬低得一无是处。

历史是客观地,但记录历史的人却很难摆脱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的主观性,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偏颇,有些史家还会受到统治者的压力和私心私利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正史中的记载,也往往并不客观。尤其是多年以来,在政治目的的引导下,中国的历史记述和人物评论已经走入了严重的误区,总是喜欢用脸谱化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断。根据“成王败寇”的原则把人单调地分入正方、反方两个阵营,正方“高大全”,反方一无是处,非黑即白,极度偏颇。而且常常严重缺乏客观性,胜利者发动战争就是保境安民,扬我国威;失败者发动战争就是穷兵黩武,欲壑难填。很多历史记述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前人一生功过,只在他们一念之间。

3、总结

其实隋朝也有它存在的原因,也并不是大家所说的那种一文不值了,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更多的也不说了,大家心里自有一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隋朝的石匠李春亲自设计了赵州桥缩句 隋朝的石匠李春亲自设计了赵州桥怎么改缩句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石匠李春亲自设计赵州桥”改为缩句是“李春设计了赵州桥”,缩句就是把长句改为短句,但意思不能变。无论多么复杂的句子,最后只剩下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宾语。

陈述句改缩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去掉修饰和补充说明的部分。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缩写成“蝴蝶飞走了”。将修饰蝴蝶的词语去掉

2、保留主要成分,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写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句中的主要成分。

改缩句时要注意: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不破坏原句的结构并保证缩写后仍然是句子。而缩句的意义是,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隋朝--唐朝

全文共 231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隋朝--唐朝

一、隋唐科举制度、(P2—P6)大运河的开凿(P3-4)

1、隋唐科举制度:(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2)

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P3-4)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唐朝诗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颂)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P5-7)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P9—13页)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此外还有洛阳、扬州和成都也很兴盛。

四、评价唐太宗:(P5—6页)(运用)识图(P6)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郡;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而且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是不足称道的。

五、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P21—25)(理解)

(1)唐与日本的关系:

①谴唐使: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②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玄奘西游: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②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六、赵州桥(P30)敦煌莫高窟(P37)雕版印刷术(P31)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朝有很大的发展。坐落在今天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多是隋朝时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3、雕版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展开阅读全文

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二十、繁盛一时的隋朝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繁盛一时隋朝

(一)

北周到了581,外戚杨坚大权集,

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南朝北朝归统一,

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发展生产重吏治,

提倡节俭反奢侈,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社会经济大繁荣,

粮食布匹都丰盛,二十多年人口增。

(二)

隋朝到了隋炀帝,巩固统治开大渠,

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

贯通海、黄、淮、长、钱,“天下转漕仰此渠”,

炀帝统治施暴政,隋末农民大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chú)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四、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