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292

文章

243

篇1: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春秋时期,由于经年累月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内部的诸侯国日益减少。此时的周王室,几乎已是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至此,战国七雄的格局便正式形成。

诸侯相争导致曾经周文化独尊的形势被打破,各国各地区都开始着力于推行本地文化,一时间各路思想流派与文艺作品势如破竹,成就了一段文学艺术史上传奇且极具价值的重要时期,史称“百家争鸣”。而除文学之外,各国的经济、法治、军事与谋略等各方面也都呈现出一派繁荣争先之势,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所传诵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捕头和都头谁的官职更大?捕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都会看到捕头这样的角色,实际上就是衙门负责查案的武官,就是我们现在的警察。一般来讲捕头只是一个小角色,如果逼格高一电可能就像是四大名捕那样,出场自带BGM。其实除了捕头还有一个官职是都头,这个大家听的就比较少了,在影视剧里出现的次数也很少,都头又是什么官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准确的来说,古代是没有捕头一说,只有衙役。《文献通考·职役一》:“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间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行远者尤甚,特创免法。”古代衙役的地位很低,衙役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

古代州县衙门,胥役分为四班,即皂、捕、快、壮班,渐渐的人们把捕快捕役和快手合称,就叫成了捕快。以前的四班也就变成了我们在古代小说所熟悉的三班衙役,即皂、捕快、壮班。各班均有班头,或称头役,统领本班。

一般来说,皂班值堂役,捕快司缉捕,壮班做力差,其实也没有截然分开,皂、壮二班共负内勤、站堂、行刑、警卫、呵道等责任;捕快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因二者性质相近,故合称为捕快。捕快的头目就是所谓的捕头,县一级的捕头就相当于现在的刑警大队长,府一级的捕头就相当于现在的刑警支队长。

那都头呢?和捕头有什么区别?

都头是古代的军职名。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曾担任都头一职。《水浒传》当时的背景是北宋时期,北宋的都头该是一个军职,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如果说捕快是警,捕头是刑警队长,那么都头是军队的编制,也就相当于武警大(支)队长的样子,同样是负责地方治安管理。

所以说捕头和都头的区别就相当于军警的区别,其职责都是维护地方治安,但隶属的部门不一样。捕头是地方序列,都头是军队序列,但都头又要服从地方管理,属于双重领导。

古装片里的捕头一般都是带领着一帮捕快缉拿罪犯,威风八面,那么古代的捕头是个多大的官呢?

刚才前面也说了捕头就相当于现在的刑警大(支)队长,现在的刑警大队长一般都是正科,支队长一般都是副县,按照这个推理,那县一级的捕头起码是九品吧,府一级的捕头应该也有八品吧。

其实不然,古代的县衙也就县令、县丞、县尉,这三个职位算是“官”,以下的什么捕头,师爷,捕快之类的都只能算做“吏”。

“后世流品,莫贱於吏,至今日而等诸隶仆。”一般百姓可以参加的考试,胥吏不允许参加。他们基本没有官方地位,也没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却熟悉法律条文,文书格式,具有办事能力。胥吏是古代官僚体系终的基层人员,胥吏大多出身自贫穷而清白的家庭,地位甚低,甚或毫无地位。

所以所谓的捕头,在古代也只是一个普通衙役而不是官员,没有品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宇宙大将军是什么意思?盘点古代奇葩的官职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看古代很多人的各种不同的官职,都会觉得不好理解,因为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甚至同一个官职也是有不同的叫法的,各自的职权范围也不一样,但在这众多正经的官职名称当中,却还有一些听起来不那么正经的奇葩官职名称,比如宇宙大将军、银牌天使等等,这些官职都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宇宙大将军

宇宙大将军这个官职名字可谓是嚣张至极,在中国历史上也只出现过一次,而且还是侯景封赏给自己的,侯景是北魏时期的蝎人,侯景天生左脚残疾,但是骑射技术非常高超,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更是当时的佼佼者,为北魏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侯景做人反复无常,先后投靠过多个主子,这也导致了他凄惨的结局。

公元549年,侯景投靠了南梁,在第二年的时候,发生叛乱,攻陷了南京。随后梁武帝萧衍更是被侯景活活饿死。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侯景扶持梁武帝的儿子萧纲为南梁皇帝,随后自封为“宇宙大将军”,当萧纲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下巴都快掉了,直接愣愣的说:“将军这个职位和宇宙根本不搭边啊!”即使很多人进言,侯景还是我行我素,当了宇宙大将军。2、银牌天使

“银牌天使”这个名字可能是所有的官职名当中最好听的,但是“银牌天使”的行为方式与这个名字截然相反,银牌天使更是点燃了契丹和女真指点的恩怨。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之后,势力不断的扩张,因此当时的女真人为了得以生存,就投靠了契丹,自这以后,女真部落就一直被契丹所控制。为了更好的管制女真人,契丹的最高统治者就派遣心腹之人专门手持着银牌前往女真部落巡视,因此这些人的权力极大,督促女真向契丹进贡,于是就有了“银牌天使”的称号。

仗着契丹军队的支持,银牌天使肆意妄为,逼迫女真向他们自己进贡大量的金钱财物、奇珍异宝。随着野心的膨胀,银牌天使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享有了“荐枕”特权。“荐枕”指的是:女真人为了讨好这些所谓的银牌天使,就向他们进贡大量的未婚女子。女真人的讨好越来越助长了银牌天使的嚣张跋扈,到了后来,只要是银牌天使看上的女子,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要“荐枕”。很快,银牌天使的行为使得积怨已久的女真人忍无可忍,立起了反抗契丹的大旗。3、太子洗马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官职名字可能就有一种想法:“给太子洗马的仆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官职?”实际上“太子洗马”干的并不是洗马的活,而是辅佐太子处理政务,是朝廷的从五品官员,俸禄六百石。中国的很多名人都担任过这个官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唐代名臣魏征,还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并且在早先的时候,这个叫做先马,最早设立于秦汉时期,太子出行时,在前面引路叫做先马,后人因为笔误,使得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瞬间变得矮矬穷。

后来太子洗马也成了一个经常被调侃的官职。明代的刘定之刚刚当上太子洗马时,当时的兵部侍郎王伟就开玩笑的说到:“皇宫里面的好马数不胜数,你可要好好的洗,必须把所有的马儿都洗干净”。刘定之听完就幽默的回复:“不单是皇宫里的好马,就算是司马脏了,我也会把他给洗干净”,王伟听完哈哈大笑。因为在明代,兵部侍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少司马”。4、囧卿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官职名字都是一脸懵,实际上囧卿是太仆寺卿的另外一个叫法,主要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道路运输,另外囧卿还负责掌管国家的马匹,囧卿这个管职最早诞生于周朝,历史上第一个太仆寺卿的名字叫做伯囧,因此后人也把太仆寺卿称作囧卿。

马在封建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国家的马决定了其战斗力,而且马匹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三国时期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担任过这个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官职中,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政治朝堂上,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左相和右相设立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末齐景公就有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那么,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左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右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一般右丞相的官职略大于左丞相。不过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就是说理论上丞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因为丞相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丞相的权力往往会给皇帝带来威胁,让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视丞相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左相右相的区别:在皇上右边站立的丞相官职要大于站在皇上左边的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宋朝的官职名称和品级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都看过九品芝麻官这个电视剧,那么九品是多大呢?为什么是芝麻官呢,下面我们就来列举一部分宋朝官职名称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御史大夫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御史中丞、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开封府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战国青铜剑可以卖吗 战国青铜剑可以出售吗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私底下出售青铜剑是不可以的,属于一种违法的行为。我国的出土文物主要是分成两种,一种是正在出处挖掘的部分,另外一种是已经挖掘好的,这些都是不可以买卖的文物,买卖这两种文物可以判处刑。

青铜剑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青铜剑创造的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早已进入到高峰的阶段,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到铁剑出现时,慢慢的青铜剑销声匿迹。通过考古发掘,全国各地的青铜剑可谓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前一些年发现越王勾践剑,更是震惊中外,成为少有的宝贝。

青铜剑一般作用在什么地方?

在古时候青铜器的品种并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属于日常的工具或者生活类的工具,常见的有装饰品,铜镜。此外在进入到龙山文化期间,可以看到有一些金色的铆钉,这个时候其实青铜器慢慢的已经转向礼器了,是一个新的改变。

青铜剑有哪一些造假的方式?

一种是整体造假,一种是局部造假。整体造假是模仿一些相对工艺精湛的青铜剑,这种造假的方式容易被识破。因为无论是装饰还是表面的氧化状态,全部都需要重新的做,会有很多的破绽。严格意义上来看,想要重新制作的工艺已经失传,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达到增值的效果,有一部分的人图谋不轨,决定在上面刻上吴王或者越王的名字。一般这些字体比较清晰,而且现代的人对于那个时候的字体并不熟悉,这种造假的方式容易被发现。想要做到滴水不漏是不大可能的,但这种专业级别的破绽,也仅仅只有专家才能够识破,普通的人无法发现中间的端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秋战国时期被活活饿死的三位君王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被饿死的三位君王

春秋战国时期,直接就被饿死的君王有三个,一个就是齐桓公,一个是赵武灵王,一个就是齐王建。

一.齐桓公

说到齐桓公,大家也不会特别的陌生,这本身就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拥有着强盛的国力。现在早就已经成为了中原各国的霸主,后期也直接把齐桓公当成了人生的楷模,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齐桓公并不如年轻如此的贤明。因为一病不起,直接就被一些奸臣软禁起来,所以最终活活的被饿死,而在他死后两个月才有人给自己收尸。

二.赵武灵王

这也是战国后期的一位邻居,在会议期间一直都会插手多国立国君的一个问题,使得赵国的国力迅速的变强,所以一下子也就成为了军事强国。因为产地皇位的问题是,最终儿子马上就选择发动宫变,也直接就将他围困在行宫中,最终赵武灵王还是选择拼死一战。因为行宫中根本就没有粮食,所以这种也导致断绝粮食整整三个月被活活的饿死,真的让人觉得有一些可惜。

三.齐王建

齐王建完全就是自作自受,这本身就是齐国的一个末代国王,在嬴政的指挥之下也开始统一天下之战。齐王建不仅没有选择支持,反而一直和秦国结盟,最终就选择置身事外,不过当他在被流放到偏僻的地方时,也同样直接就被扔到一个荒芜的地方,没有人给他粮食,这种也只能够自食恶果,直接就会活活的饿死,最终也就是自作自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刘备在汉中称王后,谁的官职是最高的?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刘备曾经在汉中称王,对于刘备称王之后封官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刘备手底下官职最高的应该是那些劳苦功高之人,诸如武将中的关张二人,或者文臣中的诸葛亮或者法正。但其实,当时官职最高的并非是这些人,而是一个在历史上名气不及他们的许靖。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名字似乎很少听说,那么,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为很么他的官职会比其他人都要高呢?

在东汉末年,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公元219年,在占领汉中之地后,刘备进位汉中王。那么,问题来了,在刘备称王后,手下官职最高的人是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人不是诸葛亮也不是法正。

首先,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手下官职最高的人既不是诸葛亮、法正等文臣,也不是关羽、张飞等武将,而是“许靖”这位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建安二十三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汉中王傅,相当于“太傅”一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太傅这一官职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君主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一般来说,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在官职品级上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诸葛亮还不是丞相。

至于刘备非常器重和信任的法正,则担任“尚书令”一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东汉时期,尚书令就是朝廷重臣了,其权力可以和丞相、宰相相提并论。但是,尚书令虽然权力很大,不过,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

《汉官名秩》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尚书郎、尚书丞赏赐的财物都比尚书令多。另一方面,当刘备为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由此,对于关羽、张飞等武将,当时只是四方(前后左右)将军,还远远谈不上骠骑将军甚至大将军。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对于许靖担任的太傅一职,成为当时刘备手下最高的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备会将这最高的官职封赏给许靖呢?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许靖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之后,许靖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然后因为当时益州牧刘璋的邀请,所以许靖先后担任巴郡、广汉、蜀郡太守,成为刘璋手下的重臣。等到刘备率兵占据巴蜀之地时,一开始是想弃用背叛主公刘璋的许靖。但是,法正的一席话改变了刘备态度。

最后,对于法正来说,考虑到许靖在天下的名声比较大,加上刘备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劝说刘备重用许靖这个人。在此基础上,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由此,许靖成为当时刘备手下官职最高的人。当然,对于许靖的太傅一职,无疑是一个虚职,也即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刘备一方的实际权力,主要还是掌握在法正、诸葛亮等人手中。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占成都,结束了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地区前后长达27年的统治,开始了刘备的时代,刘备能够建立蜀汉政权,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法正和诸葛亮,没有诸葛亮,没有法正献策,刘备拿下汉中也不知道何年何月。

但是刘备成为之后,手下官职最高的人,却并不是法正和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许靖。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他就是评论家的大咖,只要经过他的点评,一般人就会扬名四海。在东汉末年,许靖的声望是非常高的。

许靖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礼待。其后受益州牧刘璋邀请,相继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当时许靖还得到了汉末大儒宋忠的夸赞。

但是这个人,刘备看不起他,不过在刘备称王的时候,2个行政机构,益州府,是由法正担任尚书令,负责日常工作,左将军府,则有诸葛亮以军事将军的身份"署左将军府事",负责日常工作。虽然许靖官职最高,但是实际权力还是在法正和诸葛亮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秋战国时期40则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9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战国时期算是我们第一个百家齐放的时代,孔子、老子等人的智慧理念也是一直传流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意思的故事也有很多,这里就为大家准备了40则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历史典故,大家可以从中看到古代人的智慧的确非常令人钦佩,能够在千年以前就有这些领悟确实非常厉害。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1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

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

胡服骑射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

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

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

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

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

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

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

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

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

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

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

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32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35

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6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弹起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绝不已,伯牙兴奋极了,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

37

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3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39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

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

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

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

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

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0

马首是瞻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

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

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

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白起为什么是战国名将之首?白起成名之战介绍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白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是秦国能完成统一的最大功臣。白起凭借在长平之战全歼赵国40多万人而成名,这一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完全不留活口。当时白起就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在长平之战上秦军一直无法突破廉颇布置的防线,但是赵括当了指挥以后由防守转成了进攻,这个时候白起的计谋就起成效了。

白起的大名大家都知道,有着“杀神”的称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这都是后话。在此战之前,白起刚刚攻占了韩国的重镇新城,官职也才刚从略带名誉性质的“左庶长”升为有实际统兵权的“左更”,在六国人眼里,这位年轻将领的名声,还远没有后来那么可怕。

白起,用兵如神,是战国时代的四大名将。“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一生征战的37年,白起从未失败过。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纷争不断,强者才能生存。其中大战者当属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此战后有40万赵军投降秦国,最后被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是白起自己说的。可见白起自己也觉得虽然此战灭了赵国40万的主力军,自己也消耗掉了30万的秦国精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战国四君是指哪些人?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魏无忌、赵胜、黄歇、田文

战国时代末期,养“士”之风盛行,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亦称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注:除春申君以外,其余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亦称战国四公子)。

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君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先后顺序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赵国、魏国、韩国三家分晋后,跻身强国之列,之后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等国。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官职名有哪些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见官职名都有哪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

1.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解析: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学常识知识点:战国时代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诸子哲理散文。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5、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所学课文《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

7、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用战国七雄比照现代的七个国家,中国像哪个国家?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七雄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七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战国的历史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这段故事可以说是很让人神往了。而有些人也会将战国七雄拿出来,和现如今的局势作对比,将古代的这七个国家分别比作是现代的七个国家,那么按照现如今的局势来比照的话,战国七雄分别对应的是哪七个国家呢?而在这些国家里面,中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对应的是战国七雄当中的哪个国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秦国与美国

这个说法恐怕没人有异议。

美国和秦国很像,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二者都占尽天时利地,强秦独享关中,又有崤、函之险,中原乱斗跟它关系不大;美国独坐北美,跟邻居加拿大亲如一家,两次世界大战未受波及。

商秧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七国魁首;罗斯福新政借着二战的契机让美国笑傲全球。

秦国虎狼之师,没事就出关揍人;美国从二战后就没歇着,军队四处征战。

秦国蛮横,敢去周天子那里举鼎;美国个性,联合国大会说退席就退席。

秦国靠锐弓劲卒一统六国;美国军事实力高出其他国家一档。2.楚国与俄国

楚国幅员辽阔,华夏半壁都是其势力范围;俄罗斯领土面积当世第一,整个欧亚大陆北面都在其掌握中。

楚国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实力拔群;沙俄既当过欧洲宪兵,又扮演过苏联。

楚国在与秦国的争霸中衰落;苏联在跟美国的竞争中落败。

楚国人最看不惯秦国人;俄罗斯时刻提防着美国。3.韩赵魏与法英德

现在的法国虽是欧盟的军事一哥,但历史上却败多胜少,跟英国打百年战争赢不了,跟普鲁士打普法战争也难求一胜,正如同韩国被秦、赵、魏教训。

赵国因为胡服骑射,国家迅速强大,风头一时无两;英国也因为工业革命占尽先机,建立日不落帝国。

魏国曾仗着实力出众,没事就打邻居,得罪了一圈人,最终被人家联合起来吊打。德国自恃陆军强大,发起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因为敌人过于强大,被揍趴下。

韩、赵、魏三国来自晋国,英(已退出)、德、法都是欧盟成员。4.燕国与日本

燕国为求生存,用荆轲刺杀秦王;日本二战时偷袭美国,想绝境翻盘。

燕国瞅准机会,发动大军将齐国打得只剩两城,几乎美国。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带入了近代最危险的时刻。5.齐国与中国

齐国是最古老的周朝诸侯国之一;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古国。

齐国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称霸者;中国汉唐时曾领先世界。

齐国曾经被邻居燕国打得几近灭亡;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惨重,九死一生。

齐国哀兵必胜,最终打退燕国;中国上下一心,最终战胜日本。

当今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有些国家虽然占有一定优势,似乎远超其他竞争对手,但国家实力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最终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你认为这种类比准确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朝天女是什么?其家人享受世袭官职,为何却没人原因当朝天女?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在后宫中有一种女子被称之为“朝天女”,所谓的“朝天女”其实就是随着皇帝一起陪葬的女子,主要人群就是皇帝妃子或是宫女。在那个时候,每个女人都会想着想要爬上龙床,想尽各种方法成为皇帝的女人。不过这些女人在入宫之后,受宠的却没几个,有的甚至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就更不用说宠爱了。

她们活在深宫里面固然悲哀,可是在皇帝死后,她们更加悲哀,因为不管她们是否曾经享受过帝王之宠,最终都会成为殉葬品。习惯了坐在高位上的皇帝,哪怕是在死后,也不愿意放过这些女人,而是让这些女人在黄泉下继续伺候他,让他享受生前所拥有的生活。这样一来,“朝天女”就产生了。

残忍到近乎野蛮的人殉制度,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在专家对原始社会墓葬考古时,就在一个墓穴里面发现了三具尸骸,这三具尸骨当中,只有一具才是正常死亡的,另外两尸骸就是殉葬品。这种风气到了先秦时代逐渐鼎盛,几乎每一个贵族的墓穴中都存在有人殉,在考古殷墟王的墓穴时,专家发现了两百多个墓葬坑,每一个坑内都有八个以上人殉,光是殷墟王的墓穴,就出土了两千多个人殉。这些尸骸当中,并非所有都是女人,还存在有大量的男性尸骨,极有可能是曾经的奴隶。

殉葬制度一直到了春秋时期,依然盛行,不过在数量和规格方面相对有所控制。秦献公对于这种殉葬制度非常反感,曾经下令废除这种血腥制度。实行了三百多年的野蛮制度,一下子受到禁锢,秦国百姓对此非常拥戴。可惜的是在他之后的君王,却没有他那么仁慈,再次把好不容易禁锢起来的制度解放开来,而且大力追捧,反而掀起了人殉的热潮。光是秦穆公一个人的陪葬人数,就达到七百七十多人,其他出土的秦公墓穴中也存在大量的殉葬者,而且大多数为女性。

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要求,后宫凡是没有后代的女人一律陪葬。再者为了保证嬴政的皇陵位置不泄露出去,以免引发盗墓者的窥视,所有参与建设陵寝的人,全都死在里面。包括建设陵寝的人在内,总共高达上万人陪葬。这个数据也是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为惊人的殉葬规模,若是这些为他陪葬的人,在他死后真能继续伺候他,想必他在地下依然能够高高在上吧。

之后随着社会不断向文明发展,这种野蛮制度总算在两汉时期得到控制,基本上不再有人使用。但是在明太祖手里,这种制度又重新被挖掘出来,再一次开启了恶例。在朱元璋次子朱樉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妃子成为了他的陪葬品。在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炆也下令,后宫凡是没生育后代的女子全部陪葬。虽说没有写明具体多少数量,但是除了两个比朱元璋更早去世的妃子之外,保守估计人数不低于三十八个。

朱棣死后,“朝天女”的表现被描述的非常细致,宫里为她们煮了最后一顿美餐,在她们用完之后,全都集中到一个封闭的房间。房间里面悬挂着一条条白绫,下面放着一张小床,女子们把头放进系好死结的白绫里,小太监们再把下面的小床抽走,让她们吊死。曾经有一个女子逃了出来,跑到朱高炽的面前,求他放过自己一命,可是却遭到皇帝的拒绝,同样没能逃脱陪葬的命运。

通常这些“朝天女”在失去生命之后,新一任皇帝便会补偿她们的家人,比如说给她们家人一定数额的抚恤金,为她们追赠谥号。同时这些“朝天女”的家人,还会得到世袭官职,算是给她们的家人一些慰藉。到了朱祁镇为皇帝时,虽说他做了让很多人都瞧不起的事,但是却做了一件大好事,废除了这条惨绝人寰的制度。所以从朱祁镇开始,封建社会不再有任何人殉制度。也许有人觉得,他之所以废除这条制度,完全是为了保护钱皇后。因为钱皇后也没有生下任何儿女,如果这条制度没有废除,那么在他去世之后,钱皇后同样难逃一死。钱皇后曾经和他同甘共苦,虽说出生不高,但却是他的挚爱。正是因为想要保住钱皇后的性命,所以朱祁镇才决定,从自己开始废除这条制度。不管朱祁镇的目的如何,至少他在这一方面功不可没。至此为止,这条残害了无数人的人殉制度总算终结,世间也不再有“朝天女”的悲惨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朝时期所谓的“两广总督”的官职是有多高?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清朝时期所谓的“两广总督”指的就是执掌广东与广西的军政大权。当年广东巡抚掌握着广东军务、粮饷,也是有着军政大权的。从官职的级别来看,两广总督属于正二品官阶,兼任兵部尚书衔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职位后,升为从一品官阶。而广东巡抚属从二品官阶,兼任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职位后,升为正二品官阶。从辖区、官阶来看,两广总督似乎是凌驾于广东巡抚之上。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这跟两广地区本身的位置,以及历史形势有关。广西临近边界,当地民情复杂。广东海岸线较长,明朝时便开始逐渐繁华。但明末清初时,两广地区曾饱受战乱。顺治年间,这里是明朝抗清的根据地。

康熙时,三藩之乱同样把两广地区卷入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对两广地区的统治,并不牢固。顺治年间,就曾发生过提督杀了总督造反的事情。而两广地区距离北京又远,对清朝而言,管辖起来,难度极高。

尤其是广东。乾隆年间,清朝在过去推行海禁的基础上,又限令只开放广东一处港口。每年跟国外的贸易往来,都能带来巨额白银。后来号称富可敌国的广东十三行,便是由此而生。两广总督的辖区虽然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却长期驻地广东,广西事务中,除军务外,政务一律交由广西巡抚负责。

这种驻地选择,也是一种特殊考虑。跟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也有一些不同。一般而言,清朝会让总督兼任驻地巡抚。如闽浙总督驻地福州,便会兼任福建巡抚。

但是,遇到两广地区的情况,朝廷就会在两广总督驻地广东的情况下,再设广东巡抚的职务。乾隆年间,两广总督陈宏谋是广西人。按照清朝官员回避籍贯地任职的制度,陈宏谋不能担任这个职位,当时也有大臣提出质疑。而乾隆给出的回复是,两广总督驻地广东,所以陈宏谋可以担任这个职位。

这种设立,有多重原因。广东盛产海盐、矿产,这是它的优势。不过,广东在清朝时,民间私自械斗非常厉害,治安非常难以管理。让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时驻任广东,可以分担压力。所以,在两广地区督抚的选人上,清朝一直十分看重。清朝前期,虽然不看重科举出身,但对他们的从政经验、家世背景、军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乾隆十三年,尹继善担任两广总督。从这以后,朝廷开始要求两广地区的督抚们,要有更好的科举出身。因为天下太平,更需要擅长文治的官员,处理各种繁杂事务。而且,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虽然同驻一省,但各有分工。两广总督侧重军事,广东巡抚侧重民政。广东的海防又一直是清朝军事重点之一。两广总督驻地广东,可以更好处理这些事情。

但是,两广总督跟广东巡抚在互相分担压力的同时,也有互相监督的情况。这是清朝对总督、巡抚的普遍情况。因为清朝的时候,总督、巡抚都是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即便皇帝把任免督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可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清朝为防止出现过去地方割据的情况出现,也是下了一番苦心。

朝廷会派遣都察院官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总督、巡抚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时,必须得到朝廷中枢的同意。比如说,总督、巡抚要大规模调动军队,需要得到兵部调令,否则,视为违法。

同时,授予四品以上官员,向皇帝直接上密折权力。这样一来,总督、巡抚就接受下属四品以上官员的暗中监督举报。更重要的,就是让总督、巡抚互相监督。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折举报。

一般的总督、巡抚都是如此,更何况还是像两广总督、广东巡抚这样,驻扎在同一个省份的官职,互相监督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了。这虽然会造成督抚互相牵绊,办事效率下降,却能让朝廷放心。

总结而言,两广总督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节制广东巡抚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出一份公牒,让广东巡抚把自己麾下直接指挥的绿营军划归两广总督暂时指挥,且不用经过兵部调令。但是,这并不代表两广总督,可以完全凌驾于广东巡抚之上。不过,到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开始兼任广东巡抚,两个官职的区别也就抹平了。

对于中国历史的探讨、研究,官制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在官制背后,又包含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政治等许多方面。所以,在这里我向大家一本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经典著作《中国通史》。将来我也会开一个专栏,用来介绍《中国通史》,跟大家一起聊聊历史,品读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文言文:表兼代官职常用词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秋战国为什么没有少数民族入侵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为什么没有异族入侵?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少数民族入侵是三个原因,一个是文化落后,一个是异族同化,另外就是一个诸侯好战。

中原周围也会有很多的游牧民族,有人说简直是不成气候,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就非常的困难,中原地区无论是军事水平,文化水平还是科技水平,都会具有着领先的效果。扩散中原地区出现动乱人民的生活水平照样也会超过少数民族,所以对于中原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的威胁。

秦国还有楚国本身也就是一个异族,本来就是给周王放马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会知道,两个最为强大的异族本身就已经进入到童话的阶段,那么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肯定也不需要多说。

当时晋国早就已经吞并了很多的国家,更是吞并了很多不一样的国家,比如说还会吞并一些南蛮小国,秦穆公就是因为没有办法打过中原,晋国所以说才会选择拓地千里、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也打得匈奴,根本就不敢来一下放马。当时无论是赵国又或者是燕国,全部都会一直在外面对抗外族,而且我们也可以看齐桓公还会选择和其他的人一起联手,在这个时候本身就已经打的不可开交,怎么可能会被一些少数民族入侵了,所以这一点也会让大家觉得有一些不敢想象。

在看到这里时,人们也能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少数民族没有入侵就是上面的这些原因,而至于真正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也希望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每一个细节上都不应该忽视,否则的话可能也会留下一些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为何齐国没有管呢?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帮助?

其实齐国的国力早就已经受到影响,根本就没有称霸的能力,而且对于这几个国家也并不是说没有怨恨,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管。

进入到战国中后期对于齐国来说也并不是和其他的5个国家一直都保持疏远。在进入到战国这个历史阶段,结果也曾经参与到联合进攻的战争中,自从五国讨伐之后,结果也没有选择和山东五国保持联合。赵国缺少粮食的供应,所以就向齐国救援,但是很快就遭遇到了拒绝,等到秦始皇消灭5个国家时,结果自然就会选择袖手旁观。

结果之所以没有去选择救援,也会有很多的原因在进入到战国末期,秦始皇嬴政在其他人的协助之下,也早就已经制定了各种不一样的策略,然后选择逐个的突破。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势的国家,秦国在此时也会选择笼络和嗜好,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中国知道对方比较贪财,所以马上就选择派人送去一些重金。后胜的一些宾客,还有一些奴婢也同样会收受金钱,所以就会选择共同的劝说,不要出兵,能够有效促进齐国一直保持一种比较中立的态度。

仅仅是丞相的劝阻,显然并不是齐国能够有效保持中立的原因,对于齐国来说,五国伐齐也是自己不愿意去救这5个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五国伐齐之前,齐国是一个非常实力出众的国家能够有效战胜其他的一些国家,甚至也能够有效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是在经过我国联合进攻之后,险些就直接灭掉了齐国。

齐国的国力在受损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机会称霸,所以对于这几个国家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的怨恨?如果不是这5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根本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秦国决定灭掉这些国家,自然心中也会有一些关系,这其实就是用来有效起到离间的一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