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按朝代【汇总20篇】

全国最长的隧道排名,你知道吗?下面就让问学吧小编我来告诉你吧。

浏览

7009

文章

132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百家争鸣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一、春秋时期的代表有: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1)政治思想:1核心思想是"仁";2主张以德治国;3主张实行德政。

(2)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成就):

1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3)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二)战国时期的代表有: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二、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3)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4)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5)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君主集权的强化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君主集权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大兴“文字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万千气象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一、"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开明的民族政策。

2.天可汗: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南诏政权表示"永无离贰"

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⑴吐蕃的风俗习惯: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③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⑵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其仰慕中华文明,向唐求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3)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金城公主入吐蕃:8世纪中期,唐中宗时,唐又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玄奘西游: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2.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⑴政治上,①实施推恩令,②削夺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⑶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巩固统治。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内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盐铁专卖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

书法: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称他的行书、楷书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誉为"书圣"。

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_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知识点2八王之乱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_",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点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1、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2、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应用和传播

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1、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海路交通: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四、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古代思想文化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一、孔子

北:P5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佛教传入的史实

北:P91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

北:P93—94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四、《资治通鉴》

北:P8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北:P49《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北:P71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P71《秦统一文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元朝的统治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一、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又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又称"行中书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淝水之战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2018中考历史知识重点: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的复习提纲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淝水之战

背景: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4世纪后期,氐族人人建立了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上面对淝水之战复习提纲的学习,希望上面的复习提纲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轻松的复习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高祖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二.贞观新政

1.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4发展完善科举考试

2.《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三省六部

4.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3)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3.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4.西域,指今新疆和更西的地方,而非西藏。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5.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6.唐朝流通的货币“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而是唐高祖下令造的,意为开辟新纪元之意。

7.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8.清朝乾隆平定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的。

9.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民族政策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与周边各族友好交往:典型: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其首领被称为赞普。

1、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汉藏两族

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

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与唐"和同为一家"。(注:此时,吐蕃与唐朝是政权与政权的关系,西藏地区在此时并未纳入中国版图,到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1.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亦儒亦商的出版人熊大木

全文共 4308 字

+ 加入清单

当朱翊钧从耽乐身亡的明穆宗手中,突然接过大明皇帝宝座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

十岁左右的他,虽然已经学着肃穆威严的样子,将自己幼小的身子高高地端摆在金銮宝殿之上。

但在寝宫后殿里,象征着君主至尊身份的龙袍之下依旧难以掩盖一个孩子的童心,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般,心怀憨稚。

白天,他让宫女和小太监们在御花园陪他玩耍嬉闹。到了晚上,按照太后及张居正等辅政大臣们的主意,他应该看奏折、读些圣贤典籍、学学安邦治国的策略。

但往往这个时侯,年幼的万历皇帝却偷偷地捧着一些"闲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比如《水浒传》一类的通俗小说。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或许只有这个孩子生动的眼睛,才能看到这类"闲书"的趣味。

殊不知,当小皇帝躺在龙榻上、有滋有味地阅读几近入迷的时候,在广阔的民间,在杭州、在南京、在苏州、在福建,《水浒》、《三国》等一本本通俗小说正在各地的书坊中刊刻而成,然后涌入市场。

这一年是万历元年,即西历1573年。

《水浒》、《三国》成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流行并没有特殊的新意,反倒是近岁福建籍书坊主熊大木几本新撰历史演义小说的畅销,颇含有革故鼎新的契机,可以看作是某些事情的界标。

艰难的举业

熊大木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阳的一位书坊主,也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的开拓者。据考,在嘉靖年间七种左右的新出作品中,熊大木一人竟编写了其中的四种。

他的《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即后来岳家将故事所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全汉志传》、《杨家将演义》等,都是通俗文学中流传颇广的作品。

而若以正史、方志的记载来衡定某位古人的声名,那么熊大木则几乎是"籍籍无名"的人物。

在有关的小说史论著中,提及他时往往也只有十余字的介绍:"熊大木,字钟谷,又字鳌峰,嘉靖时建阳书林。"

而即便这样简短的介绍中,熊大木的名与字是否确切,在某些学者看来,也是满眼疑窦。

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阳,至今犹存的《潭阳熊氏宗谱》中,更是找不到"熊大木"的名字。

而据陈大庚考证,这位被称为"熊大木"的人物,其实真名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

与熊大木一样,当时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家,如余象斗、熊龙峰、余邵鱼等,也基本都是这样一些平生不察、身份难详的人物。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这种情况也容易理解,因为在千百年来读书人立身扬名的科举场上,他们都没有取得赫赫的功名。

而他们弃儒从商后,显赫的书坊主生涯,也与举业的艰难不无关系。

跟据人口史研究学者的大略估算,明初中国人口约为6500万,而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一数字激增到15000万左右,人口增长一倍还多。

人口基数增大,相应的读书人的数量也在迅猛地扩充,但与此同时,科举考试所吸纳的人数却增长缓慢。

历史学者余英时在《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明代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并未与人口相应而增加,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小。"

当时的一些资料很是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给吏部尚书陆完的信中写道:开国一百五十年来,"人才日多,生徒日盛",但成为贡生或举人的比例却小得可怜。

他说,以苏州一郡八州县而言,生员有1500人之众,而三年之间,成为贡生或举人的却只有50人。

也就是说,一个生员在三年之中只有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时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便说明了这种现象。

这虽不是精确的统计数据,"但他在社会心理上所产生的冲击力则甚大,足以激动不少士人放弃举业,献身商业"(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在文教兴盛的江南尚且如此,可见科举如何沉滞。

而在古代中国,科举从来都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它是一个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心脉脏腑。

它的沉滞在一个侧面也是传统制度活力衰竭、力不从心的一个信号。

余象斗在《南北两宋志传》的序言中曾称颂熊大木"博览群书、涉猎诸史","建邑之博洽士也",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博洽士"在当日成功率极低的科举中,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于是他只好放弃功名,转而继承家族刻书出版的行业。而科场失意后继承祖业刻书,其实也是许多书坊主共同的经历。

万历年间,另一位著名的通俗小说作者余象斗就说:"辛卯之秋,不佞斗始辍儒家业,家世书坊,锓笈为事"。

曾刊刻过《三国演义》的乔山堂主刘龙田也有过"初业儒,弗售"的经历。

商业的繁荣

像熊大木、余象斗这样"弃儒从商"的,在有明一代也算普遍的风气。

当科举仕途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多数读书人又屡试不中而走投无路的时候,另一个不断开拓中的世界却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因为一个繁华的、世俗的、生机萌动的、在孕育中的商业社会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地域与人口的参与。

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繁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画卷上最为浓重的背景颜色。当时,商业的兴盛几乎是帝国范围内每个区域都在发生的事情。

明代天下号称有"四聚",北为北京,南为佛山,东为苏州,西为汉口,这四地便是当时最为主要的物品集散地。

在汉口,水占长江之利,陆扼湖广咽喉,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在苏州,城中富商大贾荟萃,百工技艺遍及,商铺林立,其中纱罗绫缎、金银珠玉及各类海陆珍宝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其实在富庶的江南,苏州之外,芜湖、扬州、南京、杭州亦无一不是繁华锦绣之地,城中"接屋成廊,联袂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

水路贸易的发达,也使得在长江、大运河、沿海地方形成一些天下闻名的码头,如荆州、樟树、芜湖、湖州、瓜州、临清、正阳等处,动辄烟火十万人家,南北客商往来,百货汇聚,"最为商货辏集之处"。

这些码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虽不及苏杭",亦甲于一方,名于天下。

在那里,苏杭的银票、淮阴的粮食、维扬的盐,临清济宁的百货、徐州的车骡、京师的古董、无锡的米、建阳的书、浮梁的瓷器、温州的漆器,乃至南洋香山岛的番舶、扬州一地的妖姬妙妓,也都往来聚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自是繁华。

又福建沿海,嘉靖万历时期,"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犹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氤氲濡染之下,自然使得从事经商贸易的人数日益增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杭州居民半多商贾",就连偏远的福建清县居民也都"半逐工商为主"。

不仅如此,明代儒学在对"治生"、"人欲"、"私"等概念逐渐有了不同于前贤的理解之后,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王阳明就曾说,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属意、从事商贾之事不再为士人所鄙弃不齿,反而"弃儒就贾"蔚成风气。嘉靖时散文家唐顺之就写道:"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归有光则说:"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写小说的书坊主

在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商业化向书籍出版领域的渗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主们出版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便是最早依据市场需要来刊刻书籍的一位。

当时,《三国》、《水浒》刻本刊行而引起轰动之后,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纷纷加入刊刻通俗小说的行列,正如书商余象斗所言,"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

然而当时可供刊刻的仅有这明初的几部作品,不久市场便渐趋饱和,于是,寻找新的稿源就成了书坊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

这一日,杨涌泉带着一本弘治年间浙江刊刻的《精忠录》,前来拜访他的姻亲、书坊忠正堂主熊大木。

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若把讲述岳飞故事的《精忠录》改写为通俗小说,定会畅销于世。于是,他再三恳求熊大木,代为"演出辞话"。

熊大木在一番"才不及班、马万一,故奚能用广发挥"的推辞之后,始终拗不过,于是开始了撰写通俗小说的创作活动。

嘉靖31年,一本叫做《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的小说在熊大木笔下杀青而成。

尽管这只是一本连缀辑补式的作品,或将历史资料直接抄录,或将文言译成白话,在文学性上其与《水浒》、《三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涌泉与熊大木的策划却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一问世便风行一时,仅以至今尚存的刊本为据,它在明后期就至少曾被七家书坊翻刻,更有精美的抄本传进了皇宫。

受此鼓舞,熊大木在翌年又完成《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书,又后来,《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两部小说也相继刊出。

同时,熊大木的首创也为其他的书坊主们作出了极具诱惑力的示范,他们纷纷效仿,自己或是请人作起了通俗小说。如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撰而成的《列国志传》。

又万历年间,余象斗编刻《四游记》时,《南游记》、《北游记》为本人创作,而另两种也经他编辑删润而成。他自己编写过的还有《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等公案小说。

另外,一些科场失意的下层文人,因生活所需或因个人兴趣等原因受雇于书坊主,也在书坊主的组织下编撰小说等作品。

如江西饶安府安仁县人邓志谟,万历中期入闽,在担任建阳余氏塾师之余,就曾为萃庆堂编写过小说。

这种由书坊主们亲自撰自刊通俗小说,或是直接干预雇工创作的现象,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模式,文学史上便称之为"熊大木现象"。

"熊大木现象"是明朝中晚期商业化向出版领域渗透时的产物,而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籍泛滥。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16世纪的书坊主何良俊说:"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吕坤也由衷感慨:"古今载藉,莫滥于今。"

书籍种类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性的甚或迎合人们消闲生活的书籍。吕坤将晚明书籍分为九类,其中"无用之书"与"败俗之书"(小说、戏文等)占了很大部分。

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那些读书乃至写书的人,对于写书或者读书,已不再抱有一种经济天下的职责,而仅仅是持一种玩的态度"。

从明末清初起,人们就将《金瓶梅》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曾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

色情小说的泛滥则是"熊大木现象"的必然。杜濬在《十二楼序》中说:"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狠裹鄙靡无所不至。"

在晚明,商业活动的高涨,催生出珍馐美馔、楼台笙歌,是纵乐、是狂欢、是肉欲,是无处不在的金钱崇拜。

而色情小说则将社会风俗中的这种商品性特征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一方面,为赚钱的书坊主根本不在乎世风道德;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纵乐世风的真实写照。

这些迥别与过往的变化与面目,无不显示出晚明特有的气质。而这些正是,万历朝开始时,发生在出版业及部分读书人身上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学技术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