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按朝代(合集20篇)

全国最长的隧道排名,你知道吗?下面就让问学吧小编我来告诉你吧。

浏览

7017

文章

132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民族政策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与周边各族友好交往:典型: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其首领被称为赞普。

1、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汉藏两族

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

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与唐"和同为一家"。(注:此时,吐蕃与唐朝是政权与政权的关系,西藏地区在此时并未纳入中国版图,到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盛唐气象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高祖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二.贞观新政

1.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4发展完善科举考试

2.《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三省六部

4.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3)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1.老子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元朝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君主专制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对明朝君主专制历史复习资料的学习。

明朝君主专制

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

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明朝君主专制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对于考试工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统治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政治方面: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二)司法方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设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范围:考试题目来自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3、要求(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八股文。

4、危害:八股文内容生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它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使应试的人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的发展: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的发展: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朝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收复台湾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夏、商、西周的兴亡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夏、商、西周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西周的分封制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变革的时代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3.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1.“唐人”由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东来: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使者到来,到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4.与新罗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第七、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700多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2.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4.书法: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5.绘画: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6.莫高窟: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末农民大起义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1.秦的暴政: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残酷的法律,④焚书坑儒。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⑴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⑵直接原因:戍边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3.起义概况: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4.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5.起义的意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在陈胜吴广等人的革命首创精神的鼓舞下,反秦浪潮继续高涨。陈胜吴广起义为秦的灭亡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6.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中的作用:项羽: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灭亡秦朝。引发楚汉之争。

7.楚汉之争:项羽-西楚霸王,刘邦-汉王,争的是帝位,垓下之战项羽失败。双方的战争性质已由农民起义转变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战争。

胜败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文化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复习资料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2.动动手:用小刀把方木头或铅笔削成圆柱体。想一想,怎样削最圆?然后判断下列示意图,哪一个圆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与这里的做法有何类似之处?

在木头或铅笔剖面先画个内切正多边形,然后用小刀削去边外木头。边数愈多,就愈接近圆形。这就是古人所用的割圆术。

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

祖冲之就是运用这种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的。

通过上面对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知识的复习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复习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一、遣唐使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6次东渡日本)

2、贡献(作用):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三、玄奘西行(向西)

1.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2、著作:《大唐西域记》

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开元盛世”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字形成及青铜文明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期:商周时期,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1.人类从何而来?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2.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3.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

4.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特征:已经知道制造工具,会使用火。

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6.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地点、发现时间、体质特征?

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于1921年,体质上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位于黄河流域。

7.北京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工具:使用打制石器,②生活:过着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③会用火,会保存火种。

8.北京人遗址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9.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0.火对原始人类有什么用途和意义?

用途: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1.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处于什么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就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早期。

知识拓展: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2.距今约3万年3.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4.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5.有了审美观念6.已会人工取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