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旋转现象吗【经典20篇】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地球日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现今,地球日的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世界地球日的活动起源!

浏览

558

文章

1000

篇1: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导致气候异常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美国政府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又要迎来拉尼娜现象。这场20年来最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转变为高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将导致极端天气出现几率增加,那么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导致气候异常?

生态破坏小知识: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原意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提醒您:气候异常的后果有多严重我们都了解,所以为了避免气候异常造成危害,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持续关注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每小时自转多少公里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也就是说在地球赤道上地球每小时自转465米/秒*3600秒=1674000米,即1674公里。

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

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3.7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

②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

今天小编对地球每小时自转多少公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新生儿常见的五大皮肤生理现象有哪些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皮肤的真皮及纤维组织较薄,非常幼嫩敏感,而且抵抗干燥环境能力较差。含天然滋润成分的乳液(润肤露)、润肤霜一般含有保湿因子,能有效滋润宝宝的皮肤;润肤油一般含有天然矿物油,能够预防干裂,滋润皮肤的效果更强。那么新生儿常见的五大皮肤生理现象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的皮肤同其他器官组织一样,结构尚未发育完全,不具备成人皮肤的许多功能,至少还需3年的时间才可发育得和大人一样。因此新生儿的皮肤经常会出现一些现象。对于看上去怪怪的新生儿皮肤问题,新妈妈们往往会显得又惊又慌,不知道宝宝这是怎么了!其实,宝宝出现的这些变化,大多是暂时性生理变化,妈妈不必惊慌,应该恰当应对和护理。

新生儿生理性脱皮现象:

新生儿出生两周左右,出现脱皮现象。好好的宝宝,一夜之间稚嫩的皮肤开始爆皮,紧接着就开始脱皮,漂亮的宝宝好像涂了一层浆糊,干裂开来。这是新生儿皮肤的新陈代谢,旧的上皮细胞脱落,新的上皮细胞生成。出生时附着在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随着上皮细胞的脱落而脱落,这就形成了新生儿生理性脱皮的现象,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的皮肤变色:

刚出生的宝宝,真可以称为变色龙:新生儿变动体位,皮肤颜色出现界线分明的不同变化,这就是医学上称的皮肤变色。

新生儿的局部青紫:

新生儿紫绀多是病理性的,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暂时性的紫绀不是疾病,新手爸爸妈妈不必为此着急,紫绀会自然消退的。

新生儿的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超过一周。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

新生儿的各种胎痣: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新生儿胎记,也叫胎生青记,医学上称为色素痣。胎记大多发生在宝宝的腰部、臀部、胸背部以及四肢,一般为青色或青灰色的斑块。大多数胎记都无所谓,其中很多会在宝宝出生几年内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花胶为什么会有小虫 这个是正常现象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买的花胶会长虫,对花胶不熟悉的人以为花胶长虫就是坏掉了不能吃了,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保存好的花胶会长虫,下面介绍花胶为什么会有小虫这个是正常现象

花胶为什么会有小虫

鱼胶是会长虫的,鱼胶是用鱼类的鱼鳔制作而成的,含有大量的鱼类蛋白和鱼类胶质,以及微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整个鱼胶就是一大块胶原蛋白,只要没泡过药水,正常情况下长霉长虫很正常,我们从产地收的鱼胶在经过长途运输到了我们这里之后,或者放仓库存放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长一种黑色的带毛的小虫,然后它们会蜕变成一种小甲虫,然后在鱼胶上产卵。你可以在微信的搜索里边,公众号那里找一家叫大众食补的,这家人的鱼胶是在国内外产地自收的原货,性价比十分高,跟她们拿鱼胶你可以省不少钱,她们也会教你怎么吃、吃了有什么作用、怎么存放。鱼胶长虫并不可怕,洗洗晒晒太阳就可以,这种吃鱼胶长大的虫子没有毒,可怕的是不会长虫的鱼胶。

花胶的种类

①明胶

由生产鱼片时剩下的不带内脏、血、肉等的皮和鳞制成。原料经洗净、石灰水浸泡处理、浸酸脱去鱼鳞中的磷酸钙、漂洗、中和、胶化、过滤、凝冻、切片和干燥即成。明胶纯度高、透明度和粘度大、冻力强,主要用于制造培养基、珂版、感光胶片等,也可用于食品工业。

②粗胶

将与血、肉、内脏混杂在一起的头、尾、骨等粗胶原料清洗后,在加压釜中以蒸汽加热,再经压滤或高速离心分离,除去杂质和鱼油后,蒸发浓缩到50%浓度,再加入防腐剂和香料即成。在常温下不凝冻,使用方便。是木材、皮革等的胶粘剂,也是火柴、砂轮制造中的粉末粘合剂。

③鱼鳔胶

鱼鳔水洗除去粘液、血污后,剥去内、外层薄膜,较大而厚的单独干燥成片胶;较小而薄的则数片叠在一起碾压成圆形或带形,干燥后称为圆胶或带胶。色微黄、半透明、质强韧,稍有鱼腥味,用作啤酒等饮料的澄清剂和果汁果酱的增稠剂。此外优质大黄鱼片胶又称鱼肚,是传统的海珍品。黄唇鱼胶是名贵滋补品。鱼胶用作酒类的澄清剂,久已用于啤酒的澄清,提高清凉度,相应提高冷冻稳定性,而且对缩短后熟周期有一定作用。

花胶怎么制作

不是所有的鱼鳔都可以制作成鱼胶的,只有石首鱼类和鳗鱼类等寥寥数种鱼的鱼嫖可以做成鱼胶,而且要比较厚实的鱼鳔才可以做成鱼胶。

花胶螺片煲猪脚的做法

材料:

猪脚1只、螺片50g、花胶50g、墨鱼50g、红枣5~6颗、冬菇8朵、木耳20g、盐适量

做法:

1、猪脚洗净斩块备用,冷水下锅,将猪脚焯透。

2、其他食材,冬菇、木耳、墨鱼、螺片、花胶泡发,红枣洗净,姜去皮切片备用。

3、步骤3中所有食材放入隔水电锅中,外胆加满水。

4、内胆放入焯好的猪脚,加水1.5L,加盖煮1.5小时,电锅跳起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的内部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内部

我们由直接观察所知的地球差不多完全限于它的表面。人类在上面挖穿的最深处与全球大小比起来不过像苹果皮之于苹果一样。

我先要请读者注意一下地球上的重量、压力、重力等事实。我们试着研究一块1立方米的泥土,这是地球外层表面的一部分。这块泥土加在自己底上的重量也许是2.5吨。下面1立方米也有同样重量,因此加在自己底上的重量就是自身重量加上面1立方米的重量了。这种压力的增加一直随着我们的深入。地球内部的每1平方米都支持着一直到表面的1平方米的柱形的压力。表面下不到若干厘米的地方这种压力就以吨计了;1千米深的地方大概是2 500吨;100千米的地方就是25万吨了;这样一直继续到中心。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压力之下,地球中部的物质被高度地压缩。那儿的物质也更沉重。地球的平均密度被认为等于水的5.52倍,但其表面密度却只有水的两三倍。

关于地球的确定事实之一就是在表面以下的矿坑中,愈深处温度愈高。增加的比率依地域与纬度而各处不同,平均增加率是每下降约30米增高1℃。

这种温度的增加到地球中心时将怎样呢?回答这问题我们可以说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的情形。因为地球外部在很久以前就冷却了,所以我们不能在下降时得到很大的温度增加。从地球存在以来热量都被保持着这一点事实,表明中心温度一定更高,而近表面的温度增加的比率也一定会保持到更深的若干千米直到地球的内部。

依照这增加率来看,地球的20千米或25千米深的地方的物质一定是灼热的,而200千米或250千米以下的热度则一定足以熔化所有构成地壳的物质了。这事实使早期的地质学家认为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熔化了的大块,正如一大块熔化了的铁,上面蒙了一层几千米厚的冷壳层,我们就居住在这壳上。火山的存在以及地震的发生都增加了这种见解的可靠性。

但在19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收集了一些证据,似乎证明地球从中心到表面都是固体,甚至比同样大的一块钢还坚硬。这学说是开尔文爵士(Lord Kelvin)第一个发展的。他认为如果地球是被一层壳包着的液体,月亮的作用就不是吸起海洋的潮汐而只要将全地球向月亮的方向拉起来,却不改变壳与水之间的相对位置。

同样可靠的是那奇特的现象,地球表面的纬度变迁,这在下面我们就要讲到。不仅一个内部柔软的球体不能像地球这样旋转,甚至硬度不如钢的球体也不能。

那么我们如何能调和这固体性质与那不可思议的高温度呢?看来只有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地球内部的物质因那巨大的压力而保持其为固体。据实验证明:强大的压力能提高物质的熔点,压力越大,熔点就越高。一块岩石到了熔点以后再加以重压,压力的结果使它又还原为固体。因此,我们增加了温度只要同时考虑压力的问题就可以使地球中心物质保持固体了。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实际的办法来获得证据,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发现,地球的内核与地壳为实体,而中间的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 200℃,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钙、铝构成。地壳主要由石英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物理知识点:折射现象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折射现象

一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折射的规律(如图)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⑴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为零,折射角也为零。

⑵折射光线的速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入射光线的速度。

⑶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三常见的折射现象:

水池中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了(光从水中射入到空气中)。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

海市蜃楼、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看到太阳、水中的筷子弯了、钢笔错位了。

以上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一颗与众不同的行星,它与周围行星的不同之处就是诞生了生命。生命使得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地球又反过来承载着众生,然而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4.4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大型鹦鹉螺、大部分三叶虫

到了奥陶纪末期,一场巨变正在悄然到来,位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渐渐向南进入南极,陆地改变了海洋和大气环流,这导致地球的温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来了。降低的气温冻结了海水,海平面开始下降,这使得原来生机勃勃的浅海成为不毛的陆地,生物纷纷死亡。

第二次大灭绝事件:泥盆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3.65万至3.5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2%的海洋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盾皮鱼类、无颌鱼类

泥盆纪是古生物的第四个纪,开始于距今4.16亿年前。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因为此时鱼类出现并且进化出不同的门类,此外陆地上出现了植物、最早的两栖类也已经爬上了陆地。

第三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9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动物:三叶虫、板足鲎、许多鱼类、许多两栖动物、许多爬行动物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距今2.95亿年前。二叠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此时的陆地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超级大的联合古陆,海洋的面积已经被压缩到最小。

提醒您:物种灭绝后会导致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另外也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提高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持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是否存在海洋侵蚀现象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否存在海洋侵蚀现象?中国存在海洋侵蚀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沿海地带已经在对其海洋侵蚀进行防治工作,通过来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中国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70%左右的沙质海岸线以及几乎所有开阔的淤泥质岸线均存在海岸侵蚀现象。

海岸侵蚀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海岸灾害,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简单地说,海岸侵蚀是指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

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依次为河流入海泥沙减少、人工采砂、海面上升和海岸工程等。人类活动是导致现代海岸侵蚀灾害的主要因素。沿岸采砂、海岸工程建设、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是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海岸侵蚀的常见原因,而河流输沙减少和海面上升也受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

总体上看,长江以北的海岸侵蚀重于长江以南。从华南地区的情况看,广东、海南、广西三省区被侵蚀海岸长度占其海岸总长度的比例分别为17.9%、57.3%和15.5%。

对海岸侵蚀最好的治理是减少人为破坏。现在可以采取的治理办法主要有:保护红树林、禁止海岸采砂、限制沿岸地下水开采、调控河流入海泥沙、修建海岸护堤等,在重要的旅游海滩也可采用人工喂砂的方法进行养护。

当前急需做的有三件事:

其一,对沿海沙源进行全面调查,区分可采区域和不可采区域,在调查的基础上划定范围。

其二,在河流流域治理和建设水利工程时,增加“入海水沙量对海岸环境影响”的评估程序。河流入海水沙是海岸最重要的物质来源,现在水库和堤塘的建设很多,大量河流泥沙被拦在库内不能下泻,导致入海水沙量急剧减少。

其三,对海岸侵蚀预警线进行划定。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对重要的岸段都划有预警线,在预警线至海的范围内不得建筑人工构筑物。而在中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沿海岸地区海水自然活动空间减少,极易酿祸。

所以说中国海洋侵蚀现象很严重,通过小编的详细讲解,让大家对其海洋灾害小知识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其海岸侵蚀对地貌有什么影响等知识进行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路由器怎么设置才能不掉线避免电脑掉线现象

全文共 2175 字

+ 加入清单

网吧电脑掉线现象,一直都是困扰网吧业主和网吧管理员的心病。为了避免出现掉线,各大网络设备生产商也在网吧路由器花尽了心思,今天小编就和你分享,网吧路由器怎么设置才能不掉线:

内部PC限制NAT的链接数量

NAT功能是在网吧中应用最广的功能,由于IP地址不足的原因,运营商提供给网吧的一般就是1个IP地址,而网吧内部有大量的PC,于是NAT功能就应运而生了,也就是网络IP地址转换。内部PC访问外网的时候,在路由器内部建立一个对应列表,列表中包含内部PC、IP地址、访问的外部IP地址,内部的IP端口,访问目的IP端口等信息,所以每次的ping、QQ、下载、WEB访问,都有在路由器上建立对应关系列表。

现在有几种网络病毒,会在很短时间内,发出数以万计连续的针对不同IP的链接请求,这样路由器内部便要为这台PC建立万个以上的NAT的链接。为了防止病毒侵入,这些路由器还可以查看所有的NAT链接的内容,看看到底哪台PC占用的NAT链接数量最多,可以通过查看NAT链接具体内容,把到底哪台中毒了的PC给找出来。

内部PC基于IP地址限速

现在网络应用众多,BT、电驴、迅雷、FTP、在线视频等,都是非常占用带宽,以一个200台规模的网吧为例,出口带宽为10M,每台内部PC的平均带宽为50K左右,如果有几个人在疯狂的下载,把带宽都占用了,就会影响其他人的网络速度了,另外,下载的都是大文件,如果几个人在同时下载,占用大量带宽,如果这时有人在玩网络游戏,就可能会出现卡的现象。

聪明的生厂商给路由器添加了一个基于IP地址限速的功能,可以给整个网吧内部的所有PC进行速度限制,可以分别限制上传和下载速度,这样就有效分配的网络资源。

ARP地址欺骗功能

在网络上,存在两个地址,一个是IP地址,一个是MAC地址,MAC地址就是网络物理地址,内部PC要把报文发送到网关上,首先根据网关的IP地址,通过ARP去查询NBR的MAC地址,然后把报文发送到该MAC地址上。所以在每台PC上,都有ARP的对应关系,就是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表,这些对应关系就是通过ARP和RARP报文进行更新的。

目前在网络上有一种病毒,会发送假冒的ARP报文,比如发送网关IP地址的ARP报文,把网关的IP对应到自己的MAC上,或者一个不存在的MAC地址上去,同时把这假冒的ARP报文在网络中广播,所有的内部PC就会更新了这个IP和MAC的对应表。等到下次上网的时候,就会把本来发送给网关的MAC的报文,发送到一个不存在或者错误的MAC地址上去,这样就会造成断线了。这就是ARM地址欺骗,这就是造成内部PC和外部网的断线,该病毒在前一段时间特别的猖獗。针对这种情况,防ARP地址欺骗的功能也相继出现在一些专业路由器产品上,详见文章《受ARP欺骗和攻击时网吧路由器如何设置?》

负载均衡和线路备份

关于负载均衡和线路备份,小编举例来说,如锐捷RG-NBR系列路由器全部支持VRRP热备份协议,最多可以设定2-255台的NBR路由器,同时链接2-255条宽带线路,这些NBR和宽带线路之间,实现负载均衡和线路备份,万一线路断线或者网络设备损坏,可以自动实现的备份,在线路和网络设备都正常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负载均衡。该功能在锐捷的所有的路由器上都支持。

而RG-NBR系列路由器中的RG-NBR1000E,更是提供了2个WAN口,如果有需要,还有一个模块扩展插槽,可以插上电口或者光接口模块,同时链接3条宽带线路,这3条宽带线路之间,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和线路备份,可以基于带宽的负载均衡,也可以对内部PC进行分组的负载均衡,还可以设置访问网通资源走网通线路,访问电信资源走电信线路的负载均衡。

ACL防网络病毒

网络病毒层出不穷,所有的网络病毒都是通过网络传输的,网络病毒的数据报文也一定遵循TCP/IP协议等,同一种网络病毒,一般目的IP端口是相同的,优秀的网吧路由器应该提供功能强大的ACL功能,可以在内部网接口上限制网络报文,也可以在外部王接口上限制病毒网络报文,既可以现在出去的报文,也可以限制进来的网络报文。

WAN口防ping功能

网络上的黑客在发起攻击前,都要对网络上的各个IP地址进行扫描,其中一个常见的扫描方法就是ping,如果有应答,则说明这个ip地址是活动的,就是可以攻击的,这样就会暴露了目标,同时如果在外部也有大量的报文对RG-NBR系列路由器发起Ping请求,也会把网吧的RG-NBR系列路由器拖跨掉。

现在多数网吧路由器都设计了一个WAN口防止ping的功能,可以简单方便的开启,所有外面过来的ping的数据报文请求,都装聋作哑,这样既不会暴露自己的目标,同时对于外部的ping攻击也是一个防范。

综合性能

网吧路由器承担的任务非常繁杂,所以单是某方面突出是不行的,还需要性能、功能、安全性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良好的发挥其优势,简述为“多、快、好、省、稳、简、静、强”,8条腿走路,四平八稳,上万条NAT并发链接,线速下载的性能,简单的配置方式,安静的使用特点,对于恶劣使用环境的适应性,可以对内部进行限速功能,电信级的网络操作系统,在要求苛刻的环境的稳定应用等等,这些强大综合性能,才能成就一款出色的网吧路由器。

网吧路由器在不断改善,相信以后网吧的网络状况会不断减少,网吧用户体验度会不断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厄尔尼诺现象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我们知道,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大气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

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农作物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金属开采等具有直接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可能导致东南亚的橡胶和棕榈油减产、巴西和印度的蔗糖减产、澳大利亚小麦减产、阿根廷和美国的大豆增产。澳大利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出现干旱,澳大利亚是第二小麦出口国,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自亚和非洲的尼日利亚棕榈油产量占世界88%左右,美国是第一大豆出口国。还有一些金属开采会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产铜大国智利和秘鲁会因洪涝减产,印尼、菲律宾等产镍大国会因干旱缺水妨碍开采。基建方面,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50年东亚国家每年GDP的0.3%被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每年需要440亿美元防范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如道路和排水系统等。

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3.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今天小编对地球上有几大地震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大指甲现象揭示幼儿缺啥?你都知道吗?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们要仔细观察幼儿指甲,它是幼儿健康的晴雨表,能够及时告知你幼儿的健康状况,不可忽视。那么,七大指甲现象揭示幼儿缺啥?你都知道吗?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吧!

幼儿指甲健康

1.甲根上长满倒刺

宝宝眼泪汪汪地伸过小指头给妈妈看:“妈妈,流血了!”妈妈一看,惊叫起来:“怎么回事啊,宝贝!”仔细一看,原来是宝宝好几个指甲的甲根周围都长满倒刺,宝宝好奇,就拔掉了一根。

医生告诉你: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宝宝长倒刺多是由于咬指甲或与粗糙物体的摩擦造成,也与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引起的皮肤干燥有关。

支招:

(1)出现倒刺不要用手拉扯,应用指甲刀剪去。

(2)建议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

(3)干燥的季节要给宝宝的小手涂上无刺激、含油份的护肤霜,像羊毛脂、硅霜、维生素E霜等。

2.出现白色斑点

开饭啦!妈妈叫来宝宝洗手,边洗边教:洗手一定不要放过指甲上的“小虫子”,宝宝突然伸过一只小指头:妈妈,您看,这几只小虫子怎么洗不掉?妈妈仔细一看,发现宝宝的指甲上有几个白色斑点,其中一个大点的呈云朵状,妈妈心里泛起了嘀咕……

医生告诉你:红、光滑、亮泽的弧形小指甲,代表宝宝很健康。但如果宝宝指甲出现白点、或者絮状的白斑,可能是蛔虫症或胃肠道有病、或贫血、营养不良等,也可能是由于受到挤压、碰撞,使甲根部甲母质细胞受到损伤导致。损伤所致的白点随着指甲向上生长会被剪掉,而疾病所导致的白点会反复出现。

支招:

(1)宝宝指甲反复出现白点者,须到医院检查。

(2)如确诊是因为营养不良或者缺乏微量元素引起,则应在食物中相应补充。

(3)应注意在宝宝玩耍的地方做好各项保护措施,比如加固房门、柜门的开关装置。

(4)最好不要让宝宝玩开、关门等容易夹手的游戏。

3.咬出的小洞洞

宝宝在花园玩耍,一只蚂蚁爬上了小手指,宝宝立即甩掉蚂蚁,抓住小指头瞧了瞧,随即开始大哭:“妈妈,蚂蚁把我的小指头咬出了小洞洞!”妈妈一看,原来是指甲上有些小凹窝,这才放心,但又仔细观察,发现宝宝的指甲甲板普遍较薄,没有光泽。

医生告诉你:这种指甲征象可以发生于正常宝宝,也可以见于银屑病(也就是“牛皮癣”)、湿疹等皮肤病患儿。宝宝银屑病不是因传染所致,而多与遗传有关。

支招:

(1)银屑病和湿疹的主要表现是皮肤损害,而不仅仅是指甲的表现,因此妈妈们发现宝宝的指甲有凹陷不必过于紧张,需结合全身情况来看。

(2)最好到正规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

4.没用甲油的红指甲

最近,妈妈发现宝宝的指甲甲半月有些深红,嘴唇也有些暗红,闹不清楚怎么回事。上网一查,才发现这些症状可能代表着宝宝心脏方面有问题,这让妈妈如五雷轰顶!

医生告诉你:宝宝指甲的颜色常可反映宝宝的循环和营养状况。甲半月出现深红色,多是心脏病的征兆;淡红色多是贫血导致。

支招:

(1)发现宝宝指甲颜色异常最好到医院作检查。

(2)预防宝宝贫血,可以在食谱中增加含铁食物如大豆、牛肉、菠菜、葡萄干,也可吃一些宝宝补血口服液等。

5.怪异的颜色

宝宝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有点闷闷不乐,妈妈察觉后仔细询问,原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说宝宝的手指甲不干净,嘲笑他不讲卫生。妈妈仔细看了宝宝的小手,发现宝宝的好几个手指甲都呈黄色,还有些泛绿色,妈妈懊恼地责备自己:怎么这样粗心大意啊!

医生告诉你:甲板变黄,可能是因为过多使用了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也可能是遗传导致的。但是,黄甲、绿甲、灰甲、黑甲等多半是真菌感染引起。

支招:

(1)手部湿热多汗易发真菌感染,所以要保持宝宝手部皮肤的清洁干燥,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玩水,洗手后用毛巾把手擦干。

(2)家里其他人出现了真菌感染,要注意和宝宝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如宝宝手指甲真感染上真菌,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轻轻削除病甲,外擦35%冰醋酸溶液或擦用治疗甲癣的药膏,坚持3个月以上才能有效。

6.指甲粗糙、高低不平

宝宝兴冲冲地从幼儿园赶到家,朝妈妈嚷嚷:妈妈,六一儿童节有我的节目,我也要涂指甲油,还要红红的那种!于是妈妈找出指甲油想给宝贝涂,突然发现宝宝的甲板很粗糙,甚至有几个指甲出现了脊状隆起。

医生告诉你:宝宝指甲变得粗糙多是由于维生素B缺乏引起。引起维生素B缺乏常有以下原因:

(1)宝宝饮食长期以精制米为主食,不吃粗粮,或切碎蔬菜浸泡过久,都可使维生素损失。

(2)小儿因腹泻、呕吐等病引起维生素B吸收障碍。

(3)长期感染、发热、代谢旺盛,对维生素B需要量增加,如不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即可造成缺乏。

支招:

(1)改变宝宝挑食的习惯,尽量丰富宝宝的食谱,适当吃一些粗粮。

(2)做饭和做菜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流失。

(3)可在食谱中增加蛋黄、动物肝肾、绿豆和深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7.脆弱不堪的甲尖

晚上吃饭时,妈妈突然发现宝宝的指甲尖有明显的断裂痕迹,就询问宝宝在幼儿园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宝宝一口否认,妈妈再一仔细观察,发现宝宝的10个手指甲均有断裂或撕裂的情况,而且甲板比较薄脆、甲尖有分层现象。

医生告诉你:这种现象可见于扁平苔藓等皮肤病,但更多是由于指甲营养不良引起的。指甲中97%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补充蛋白质对宝宝很重要,而且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必不可少。

支招:

(1)宝宝的进食量有限,给宝宝补充蛋白质时应以优质蛋白为主,适当吃些鱼、虾等高蛋白食物。

(2)核桃、花生能使指甲坚固。

(3)微量元素锌、钾、铁的补充对指甲的健康必不可少。富含锌的食物主要有动物瘦肉、肝脏、蛋类和牡蛎、虾皮等,以及坚果类及香蕉、葡萄。

小小的指甲盖,其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暴雨强降水过程,连续的暴雨强降水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内涝问题突显,一些地区更是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那么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 它属于正常现象

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睡觉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让很多人都无法解释,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那么,你知道睡觉时抽搐暗示什么吗?有的人睡觉时不仅会抽搐还会流口水,睡觉流口水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有时候睡觉身体会猛的抖了一下,有的人会说这是身体缺钙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疾病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是什么?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刚才看了一个笑话说是有个人就很迷惑到底为什么睡觉会猛的抖一下呢,然后他就去百度“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的原因”,然后一个医生给他的答案是“睡觉状态下忽然的抖动是神经系统发现你忽然陷入睡眠,很久没有活动,它以为你死了,所以它就动动想试试你死了没有?”

这种解释让很多人感到惶恐:原来我的大脑经常认为我的身体死亡了。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之前看的一个美剧中也有一段这么一个令人感到诡异的解释:睡觉抽搐现象叫做“肌抽跃”,睡觉时呼吸频率低,大脑会认为身体快要死亡了,所以它会发送一个脉冲使身体觉醒。

国内知名科学达人们也解释了什么是“肌抽跃”,是一种急速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动,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虽然在情况较为严重时,肌抽跃症是一种会影响人正常生活的躯体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跃(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劳或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但是对于身体抽搐原因,人们却有两种假说,如果你想知道的话,不妨接着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些吧!

假说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神经活动

对于第一种假说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神经活动。人从清醒到睡眠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从清醒到睡眠状态的切换,在这个切换过程中,网状激活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肌肉在入睡时也会发生状态的切换,如果切换时网状激活系统不慎“走火”,就会刺激神经引发抽搐。

假说二:它是人体大脑工作中的小故障

最近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第二种观点,入睡抽动可能是来源于皮层下的活动,入睡时,全身的肌肉开始放松,因为缺失一个反馈信号,导致大脑误以为这种肌肉放松是身体下落的危险信息,因而调动运动系统以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

专家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入睡时,大部分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抖动”一下,这种现象称为入睡抽动,是一种不受意志控制的全身肌肉性抽搐。而豪斯医生上所认为的抽搐是大脑会认为身体快要死亡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

入睡抽动,属于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之一。入睡时,大脑皮层大部分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但仍有部分神经比较活跃,发出一些微弱的运动指令引起小腿抽动。睡眠中的这种抽动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如果白天劳累过度,或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也有可能引起睡觉时肢体的不自觉抽动。

入睡时肌肉不自主的挛性抽搐,肢体类似抽搐的“跳”,经常像是高处落下的感觉,并很可能导致惊醒。人在焦虑的情绪下也会抽搐,缺钙也会抽搐,这和眼皮跳动是一个道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白天,人也会抽搐,只不过人在白天处于“运动”状态,不太能关注到。有证据表明,压力过大或者睡眠不规律会导致更多入睡抽动的发生,但是作为一种无害的正常生理现象,多抽动几次问题不大。

猛的抖一下是缺钙,平时可用食疗或者口服钙剂进行调节。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身体免疫力低造成的。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豆类、虾皮、海带、坚果等。

有的人睡觉的时候身体不仅会突然抖动一下,还会流口水,睡觉出现流口水的现象,在儿童和不少的成年人中均有发生。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睡觉流口水怎么回事?恐是全身性疾病

1、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当

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都容易引起流口水。

2、全身性疾病

除了口腔问题外,还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觉时流口水。

3、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像服用某些抗癫痫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选择药物时需要注意。

4、口腔卫生不良

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牙缝和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发生龋齿、牙周病,这些不良因素有刺激,可造成睡觉时流口水。口腔内的炎症也会促进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细菌感染,疼痛明显,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药促进溃疡愈合,流口水的情形会自动消失。

5、神经调节障碍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所以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也可产生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睡觉突然抖动一下是因为什么了吗?相信大家对于这种经历深有感触,有的人还会莫名的被吓醒,其实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家应该不必过于担心,希望上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潮汐现象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潮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海水涨潮或落潮一般情况下,对生态环境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这也是相对来说。因为,只要有运动就会改变生态环境,只不过有强弱之分。潮汐现象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下面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潮汐现象其实就是海水涨潮和退潮,海水涨潮和退潮会产生势能,如果合理利用可以利用潮汐现象的这个特性发电。正常情况下,潮汐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利用潮汐能发电,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开发潮汐能,如建造一个潮汐发电站会给潮汐区域带来一系列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发电站对潮汐区域的影响、对航海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蓄水池地区的生态影响,尤其是修建潮汐水坝所引起的有形障碍影响更甚,例如能产生成层作用、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生态后果。

希望大家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能够对上面介绍的内容有更多了解,如果还想知道风暴潮的形成与危害预防,就必须要多掌握一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拉尼娜现象会使天气变冷吗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它对天气有没有影响呢,拉尼娜现象会使天气变冷吗?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调查一下吧。

拉尼娜现象会使天气变冷吗?小编总结如下: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往往交替出现,也就是说在厄尔尼诺结束的一段时间之后,相伴随就会进入拉尼娜状态,从而完成一个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的循环过程。

历史上,1983年、1998年都是典型的由超强厄尔尼诺转变为拉尼娜的年份。一般来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完成一次循环过程是2-7年,平均周期是4年。

从全球体系来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对我国而言,拉尼娜对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明显。冬季,受拉尼娜影响,我国总体将出现偏冷的情况,但是偏冷不是全国性的,南北差异很大,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偏冷的程度更为明显,对持续偏暖的地区会出现偏冷的状况。

气温偏低,主要是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所以说拉尼娜现象会使前期变冷。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以上内容由调查整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如果各位还想了解拉尼娜对哪些农作物有影响,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海洋灾害小知识讲座吧,那里有详细的记载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甘蔗为什么不甜 正常现象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爱吃甘蔗的小伙伴肯定都注意到了,很多甘蔗都是一头甜,另外一头索然无味,很多人不明白这是啥原因,下面介绍甘蔗为什么不甜正常现象

甘蔗为什么不甜

有时候甘蔗的下半截比上半截甜,而且越是接近根部,就越发的甜,梢头的部份却是淡而无味。所以人们诙谐地说:甘蔗老头甜。这里存在着什么道理呢?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所有的植物都生机勃勃地发育生长着,他们身体里制造出许多养料,供自己生长使用。一时用不了的养料就储存起来。一般,植物界的成员们贮存的养料都是糖分,而且都积存在根部。甘蔗也是这样的。把多余的养料,也就是糖分贮存在根部,而且甘蔗身体里制造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糖,所以,这时候吃起甘蔗的老头来,自然是与众不同的甜。你想过吗,若是这个道理的话,有些植物的根部也会是甜的!例如茅草,揪点茅草根,尝一尝,果然有丝儿清香的甜味;再尝尝叶儿,一丝甜味儿也没有。另外,甘蔗老头甜还有一个原因。大量的水分要从甘蔗叶子里蒸腾出去,所以甘蔗梢头部是保持着大量水分,这些水分总是离梢头越近越多,离根部越近就越少,所以,梢头本来就显得少的糖分被水分这么一“稀释”,甜味就显得更淡了。可是,当甘蔗还是幼苗的时候,它身体里制造的营养只够供应自身生长,并不多余,所以这时候你去尝尝甘蔗,不论老头还是嫩头,一概不甜.

甘蔗小知识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甘圆柱形茎直立、分蘖、丛生、有节,节上有芽;节间实心,外被有蜡粉,有紫、红或黄绿色等;叶子丛生,叶片有肥厚白色的中脉;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小穗基部有银色长毛,长圆形或卵圆形颖果细小。

甘蔗是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根状茎粗壮发达。秆高3-5(-6)米。直径2-4(-5)厘米,具20-40节,下部节间较短而粗大,被白粉。叶鞘长于其节间,除鞘口具柔毛外余无毛;叶舌极短,生纤毛,叶片长达1米,宽4-6厘米,无毛,中脉粗壮,白色,边缘具锯齿状粗糙。圆锥花序大型,长50厘米左右,主轴除节具毛外余无毛,在花序以下部分不具丝状柔毛;总状花序多数轮生,稠密;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无毛;小穗线状长圆形,长3.5-4毫米;基盘具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柔毛;第一颖脊间无脉,不具柔毛,顶端尖,边缘膜质;第二颖具3脉,中脉成脊,粗糙,无毛或具纤毛;第一外稃膜质,与颖近等长,无毛;第二外稃微小,无芒或退化;第二内稃披针形;鳞被无毛。染色体2n=60,80,90(Bremer,1931),68(KuwadaY.,1915),80(Price,1958)。

甘蔗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鱼笋

鱼笋不能与甘蔗一起吃,《本草纲目》记载,甘蔗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具体药理不明。

2、白酒

白酒不能和甘蔗一起吃,虽然甘蔗有解酒功能,但不能与白酒同食,同食易生痰。

3、葡萄酒

葡萄酒不能甘蔗一起吃,甘蔗如与葡萄酒同食,会降低机体对铜的吸收。

甘蔗放冰箱的注意事项

1、甘蔗放冰箱中不能用保鲜膜或袋子密封,避免局部空气流动较小,氧气消耗较快,导致霉菌、细菌的大量增殖,引起甘蔗发酵、霉变等。

2、去皮的甘蔗放冰箱不能洒水,水分会降低甘蔗的甜度,影响食用口感。而且,洒的水不一定干净卫生,会增加甘蔗的变质风险。

3、甘蔗放冰箱也不能放太久,冰箱只能暂时延缓甘蔗的水分流失,不能做到不流失,放太久还是会变干。而且,冰箱中的食物也会变质,放太久甘蔗也会变质。

4、甘蔗放冰箱不宜和其他刺激性食物放一块,避免串味,影响口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水华现象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那么水华现象严重的原因有哪些?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藻类水华的暴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水华形成机理十分复杂,至今还在探索阶段。但相关学者普遍认为,促进水华发生的因子主要有充足的营养盐、缓慢的水流流态和适宜的气象条件。只有这三个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的水华现象。

水华从表观现象上看是瞬时的“暴发”,但是其本质是藻类生物量在水体中的逐渐增加的一个缓慢过程,而非藻类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快速生长所致。孔繁翔通过野外连续观测,现场捕捉到太湖梅梁湾蓝藻水华形成的全过程,并结合生态学理论,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假说。该假说认为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

水华现象严重的原因上面都有介绍,让大家知道了水华引起的原因有哪些,要多关注,加强海洋灾害小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其水华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等要多加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儿童“性早熟”有哪些现象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性早熟”有哪些现象?卫生部门虽然公布了“婴儿疑因食用圣元奶粉导致性早熟”事件的调查结果,但公众对“性早熟”这一名词仍高度关注。临床上确有一些孩子提前启动第二性征发育,成了令人担忧的“小大人”。而这除了可能对身高产生影响,还可能使孩子心智年龄跟不上生理年龄,对其心理、性格形成不良影响——

儿童“性早熟”高发不容忽视

近年来由于营养状况改善、生活条件优越等原因,新生代的少年儿童普遍比上一代人高大,女孩初潮的年龄提前。那么,什么是医学意义上的“性早熟”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晓东介绍说,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与年龄不相应的第二性征,如周期性阴道流血、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并伴有体格发育,如身高、体重、骨骼的增长现象,就可以叫性早熟。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诊中,大多数患儿年龄在6~8岁,女孩多于男孩。

在上海一些医院的性早熟特色门诊和内分泌门诊,笔者看到的景象印证了“性早熟”患儿众多的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设性早熟门诊的医疗机构之一,在医院三楼的专家诊室外,家长和孩子近300人把等候区填得满满当当。许多医生忙得连站起身来的空闲都没有,“暑期患者来得太多了,我们的专家要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晚上7点左右,连吃饭都离不开诊室。”护士介绍说。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门诊同样爆满,求治的患者中儿童性早熟和矮小症的患儿占了90%。黄晓东说:“每年暑期前来性早熟门诊就治的患儿会明显增加。夏天孩子衣服穿得少,洗澡次数多,家长更易发现孩子身体上的变化。”

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家住上海静安区的江奶奶在给7岁的孙女闹闹洗澡时发现小家伙的乳房明显隆起,一摸还能触到“硬块”,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发现闹闹的骨龄比真实年龄“老”了一岁。医生确诊为性早熟,全家人对此都不知所措。

据专家介绍,儿童性早熟在临床上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女孩子性早熟最常见的表现首先是乳房开始增大,乳头颜色加深,然后还会发现阴道出现分泌物,月经提前来到等,这些现象非常容易被家长发现。然而,男孩子的性早熟的征兆却非常“隐蔽”,容易被忽视。早期的表现是阴囊和睾丸增大,接着出现阴毛、储精囊和前列腺的发育。但这些部位比较私隐,当父母发现孩子长胡子、有喉结、长青春痘时,往往已到了中后期。

性早熟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生活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除去病理性原因,如分泌激素的肿瘤以外,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搭配失衡、误服激素药物或长期接触含有激素的化学物质等都可能提早“启动”第二性征的发育。

有分析认为儿童性早熟多发与营养过剩关系密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肥胖-内分泌联合门诊中,一些肥胖儿童的饮食结构以含糖饮料、油炸食物为主;一些孩子喜欢吃颜色鲜艳、个头大的反季节水果。实际上,这些都对生长发育不利。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中心冯一医师表示,我国现在多数儿童的营养能得到满足,家长不必为此担心,应更多地关注营养结构的合理和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食物金字塔”为原则合理搭配,同时增加运动量,儿童的生长发育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早期发现,对症治疗

对于被诊断为性早熟的患儿来说,最关键的是找到病因。黄晓东主任说:“孩子过早出现第二性征首先要确定原因,切不可盲目治疗。”曾经有位4岁的女孩前来就诊。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太好营养过剩,所以导致了提早发育。家长首先想到控制孩子饮食,但症状并未得到控制。医生随即安排女孩做了一系列检查,最终发现孩子患有颅内肿瘤。找到病因后立即对症治疗,孩子的病情才得到控制。

据专家介绍,2岁以下出现第二性征的情况即婴儿疑似“性早熟”也并非十分罕见。排除病理性原因,比如体内长有肿瘤,大部分患儿并不需要特别干预,症状会有良性转变,慢慢即会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发现孩子的第二性征是进行性发展,如乳房不断增大等,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专科医院检查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性早熟门诊专家在网页上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增添花粉、蜂王浆、深海鱼油等营养品;含雌激素的化妆品、丰乳剂、类雌激素等化学制剂要存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适当控制孩子饮食,增加体育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等。

业内专家还建议,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选择适当的时机灌输相关的生理知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如果发现异样,及时与父母沟通。在明确诊断、及早干预治疗的基础上,许多孩子可以调整激素水平,遏制“性早熟”的发展。(赵小娜仇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