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转

自转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自转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自转问题。

分享

浏览

6268

文章

71

银河系是怎么自转的?是谁发现的?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银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在绕银心转动着,这种运动叫银河系自转,但银河系自转不同于固体转动,银盘内从中心到边缘的不同地方自转的速度都不同。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围绕银河中心旋转,旋转一周约2.2亿年。

最早研究银河系自转的是科学家斯特鲁维,他于1887年首次利用自己观测到的数据研究银河系自转,当时由于资料少,精度低,因而对银河系自转未能取得肯定的看法。1927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从理论上推出了银河系较差自转对恒星视向速度和银经自行的影响的公式,即奥尔特公式,并通过恒星视向速度的分析,证实了银河系自转。

四十年代以前,研究银河系自转主要利用光学观测的资料,如视向速度、自行等,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局限性,提供的资料不准确。射电天文兴起以后,立即观测到银河系里有中性氢发出的21厘米谱线,根据中性氢21厘米谱线的位移,可以求得中性氢云的视向速度,从而推出银河系的自转速度,目前中性氢21厘米谱线射电观测已成为研究银河系自转的最重要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一圈大概多长时间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一圈耗时23小时56分。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的负三次方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展开阅读全文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是啥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大行星中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的自转方向一致是自西向东转,而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天王星是和公转轨道呈97摄氏度角“躺着”旋转。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小最轻的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金星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木星是太阳系行星中质量最大的一颗,它的质量是所有其他的7颗行星的总和的2.5倍,或是地球的318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的行星,是太阳系里第四颗地行星。土星到太阳的距离排在太阳系第六位,是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组成。

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其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氘。是已知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大行星,海王星的轨道半长轴为30.07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164.8年,质量是17.147地球质量,半径是3.86地球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23时56分4.09秒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天。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分2.1秒。但是近年来地球自转周期在缓慢增加(即转速缓慢减小),导致需要对全球计时器进行调整,例如2005年12月31日全球钟表统一加一秒。这样的调整称为闰秒。

转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度;而表面每点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是赤道的线速度乘以纬度的余弦。因此赤道的线速度是最大的,两极的线速度最小,而赤道线的速度约465.1 m/s。

恒星日与太阳日

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转动一周的时间(从正午至正午)称为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由于地球椭圆轨道的离心率和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均时差的形成。这两者都以数千年的尺度变化,所以真太阳日也有周年性的变化。通常,每年有两段时期比平太阳日长,另外两段时期比平均太阳日短[n 1]。当真太阳日在越接近近日点时越长,这是因为这时的太阳看起来在黄道上移动的角度比平常大,朝向近日点接近时,每一天增长的时间大约在10秒钟;反过来,当地球朝向远日点接近时,每一天的时间大约会缩短约10秒钟。当接近至点时,太阳的视运动从黄道上投影至天球赤道上的移动量会增加,导致每一天可以增长约20秒钟;但反过来,在接近分点时,天球赤道和黄道几乎重合,因此没有什么差别。通常,近日点和至点的效果结合,在接近12月22日时,真太阳日每一天可以增长30秒钟;但是至点的效应在远日点时会被抵销一部分,所以约在6月19日,只会增长13秒钟。相对来说,分点的效应,在3月26日(接近春分)大约比平太阳日短18秒钟,在9月16日(接近秋分)大约短21秒钟。

在一年中的真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称为平太阳日,它包含了86,400平太阳秒。目前,平太阳秒比SI的秒稍稍长了一点点,这是因为地球的平太阳日由于潮汐摩擦已经比在19世纪定义当时长了一些。在1750年至1892年之间的平太阳秒是西蒙·纽康于1895年在制作他的太阳表时制定的独立时间单位。这个表在1900年至1983年被用来计算世界的天体历,所以这种秒也称为历书秒。SI秒在1967年与历书秒是相等的。

地球相对于恒星转动一周(360度)称为恒星日,依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定义是86,164.098 903 691秒的平太阳时(UT1,等于23h 56m 4.098 903 691s,或0.997 269 663 237 16平太阳日)。地球相对于岁差或平春分点的转动周期,常被误称为恒星日,是86,164.090 530 832 88秒的平太阳时(UT1,等于23h 56m 4.090 530 832 88s,0.997 269 566 329 08 平均太阳日),因此天文学上用的恒星日比真实的恒星日短了大约8.4 ms。

无论是真实的恒星日或是天文学上用的恒星日都比平太阳日短了大约3分 56秒,平太阳日在SI是运用IERS从1623–2005和1962–2005的周期。

最近(1999年–2010年) 平太阳日的长度是86,400SI秒,变化率在0.25 ms和1 ms,必须将这些变化也添加在真实的恒星日和天文的恒星日的长度,以SI秒呈现它们的平太阳时。

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转动速率是每SI秒(7.2921150 ± 0.0000001)×10−5弧度乘上(180°/π弧度)×(86,400秒/平太阳日),得到每平太阳日360.9856°,表明了在一个太阳日的地球转动超过相对于恒星的360°。这是因为地球在接近圆形的绕日轨道上的运动,使得地球必须在转到对向恒星之后还得再多转一点才能再度对向平太阳,使平太阳再度出现在同一个地点的同一方向上,即使相对于平太阳只是旋转了一圈(360°)。将地球每秒在赤道上旋转的弧度乘上地球的半径6,378,137 m(WGS84椭球,2π弧度的因素在两个项目中都被删除)得到的速度是465.1 m/s、1,674.4 km/h或1,040.4 mi/h。有些资料来源指出地球的赤道速度较低,或是只有1,669.8 km/h,这是以地球的赤道周长除以24小时获得的结果。但是,这只是不自觉的意味着只在惯性空间中旋转了一圈,因此相对应的时间应该是恒星时。经由乘平太阳日的恒星日对应数值,1.002 737 909 350 795,可以证实这一点,因为这会获得前述赤道在平太阳时的速度1,674.4 km/h。

对地球自转的长期监测需要甚长基线干涉仪的座标配合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激光测距和其它卫星技术配合着使用。这些提供了对世界时、进动和章动等的绝对参考

过去的数百万年,地球的旋转受到月球引力的交互作用影响减缓了许多:参见潮汐加速。但是有些大型的事件,像是2004年印度洋地震,就使地球的转动加速了大约3微秒。在冰河期后期的后冰河期反弹,是因为地球质量的分布改变影响了地球的惯量,经由角动量守恒,改变了转动速率。

参考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月球的同步自转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同步自转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天体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其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方向(按时针方向)也基本一致(方向一致,但可能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的现象。又称潮汐锁定。那么,什么是月球的同步自转?

什么是月球的同步自转

其结果是月球始终以“正面”朝向地球。在地球上只能够看到月球的大约一半(因为自转基本是匀速,而公转是非匀速,加之月球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存在夹角,地球上长年观察总共可以看到月球的59%左右。)

冥王星与其卫星“冥卫”之间,相互都是同步自转。天文学家把它们比喻为一对手拉手对面跳舞的舞伴。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潮汐引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自转周期为多少天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自转是指物体自行旋转的运动,凡卫星、行星、恒星、星系都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沿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做的圆周运动。

月球自转周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地球自转一周的准确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而月球自转一周的精确时间是27.32166天,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自转,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自转那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操作方法

1

在地理上,地球自转是沿地轴进行的,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昼夜,因此地球自转对地球各个地方的时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地球自转除了产生昼夜更替现象还有产生地方时和时区,各个时区以当地的中央经线为标准。

3

地球的自转还会产生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一直在自转,在北半球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右,而南半球向左,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

4

还有天体的周日运动,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其他天体相对于地球会产生一个运动周期,这便是周日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一圈是多少时间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本身就是一个由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来看,会呈现出一种逆时针的旋转。地球自转轴和黄道面之间就会形成一个66.34度的夹角,和赤道面就会保持垂直。地球自转本身就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速度为4.167×10-3度/秒,地球自转一周大概就需要23小时56分。

地球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还会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是从西边到东边,一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周大概就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地球在公转时会保持倾斜的角度,地轴的空间指向一直都会保持不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着不一样的位置,表面接受的太阳照射情况显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转轴倾角与季节

轨道倾角的存在是的,地球一直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在北回归线以及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其实就是一个回归的365天5小时48分46。地球上不同纬度之间,太阳的高度以及昼夜的长度都会有一些区别。另外还会伴随着角度出现明显的变化,导致这些地区在一天内接受到的阳光辐射总量,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改变,此时这会导致整个季节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北极点相对于南极点离太阳更近时,太阳直射点坐落于北半球,在这个时候北半球的昼长夜短,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冬天和夏天有明显的区别,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太阳全部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然后朝着西南方向落。如果是在南温带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太阳全部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接着就会朝着西北方向落下。这就是地球还有太阳在自转时的一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昼夜变化是由于什么自转形成的

全文共 1899 字

+ 加入清单

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交替是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因自转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昼夜变化是由于什么自转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昼夜变化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昼夜交替与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上中学时就对天文学很感兴趣,曾跟着老师在教堂的塔顶上观察星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他不辞劳苦,克服困难,每天坚持观测天文现象,30年如一日,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终于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隆重的重新下葬。

通常认为完整的日心说宇宙模型是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实际上在西方公元前300多年的阿里斯塔克和赫拉克里特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可以很好的和当时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因此即使在《天球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仍然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

这里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近代以来关于罗马梵蒂冈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斗争是被严重夸大的。布鲁诺1600年遭受的火刑,并非因为他支持日心说,而是因为他的反神论等的令宗教恼火的反宗教思想。

事实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指: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满盈的发现也暴露了托勒密体系的错误。

然而,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得的数据和托勒密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此时仍不具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于地心说的竞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昼夜变化形成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初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度,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2度,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度,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地球饶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合理解释.提出日心说后300年,一名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这颗小行星正在因为自转而自毁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揭示了小行星自我毁灭的渐进过程。它喷出的尘埃形成两条细长的彗星状尾巴。

美国宇航局发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显示一颗小行星正在撕裂自己。高尔特离太阳有2.14亿英里(3.44亿公里)。它宽2.5英里(4公里),旋转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它自毁并抛出一条50万英里(80万公里)长的碎片尾巴。

有时世界似乎正在分崩离析,但对高尔特来说却是如此。它于1988年首次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被发现。但是几乎所有的太空望远镜都显示高尔特并不普通。

首先,高尔特身后有两条巨大的尾巴。一个超过500,000英里(800,000公里)长,3,000英里(4,800公里)宽,而另一个只有其长度的四分之一。这些类似彗星的尾巴被太阳风吹走,但与由气体和冰晶组成的彗星尾巴不同,这些尾巴是由小行星不断落下的灰尘和碎片组成的。

这种投掷现象的发生是因为高尔特以大约每两个小时一次的速度旋转,这足以引发山体滑坡,并以逃逸速度(逃离地球重力的速度)将碎片抛出。同样重要的是,高尔特周围没有迹象表明它可能被另一个物体击中,所以无论是什么力量导致小行星旋转并将其撕裂都是非常微妙的。

高尔特由于YORP效应而解体,即雅科夫斯基效应的二阶变化。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当阳光照射到小行星上时,它会变暖,然后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重新放出热量,并失去一点角动量。这给小行星施加了扭矩,使它旋转得更快。如果这种效应是不对称的,它将积累数百万年,小行星将越来越多的旋转,直到离心力对于小行星的大小来说太大,碎片将在行星的旋转中脱落。

根据高尔特的观察结果,天文学家推测这两条碎片尾巴出现在2018年10月27日和12月30日左右。这些尾巴是两次碎片爆炸的结果。他们可能会形成一个直径500英尺(150米)的球,并在几个月后逐渐消失,但他们仍然希望在高尔特观察更多的事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这种自我毁灭现象在小行星上非常普遍,大约每年发生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观察到十几颗行星,将来还会有更多。因为“泛星计划”和“地图集”已经扫描了整个天空,除了这种戏剧性的分裂,科学家们不需要登上那些小行星去了解它们的更多信息。

德国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奥利维尔·海纳说:“我们不必去高尔特,我们只需要看看流光照片,我们就能看到所有的尘埃粒子大小排列得很好。所有大颗粒(大约沙粒大小)都接近目标,而小颗粒(大约面粉大小)远离目标,因为它们在阳光的压力下会被迅速推开。”

蝌蚪工作人员从纽特拉斯编译,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不只地球,太阳自转速度也在减慢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旋转的,这可以通过太阳黑子和太阳表面其他移动物体的运动来证实,例如日珥、暗条和光谱点,或者通过太阳东、西边缘的光谱线的多普勒效应来证实。太阳的旋转方向与地球的方向相同。以恒星为参考背景,太阳在太阳表面17°纬度上的自转周期为25.38天,这被称为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然而,早在上个世纪,天文学家就提出,太阳的自转速率并不总是相同的。关于太阳自转变慢的说法,通过对其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天文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最终解开这个谜团!

太阳平均每月绕其轴旋转一次。但是二十年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太阳表面的旋转速度比内部旋转速度慢5%,这在当时没有解释。但是现在通过一项新的研究,我们可能会找到相关的原因。

夏威夷大学天文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杰夫·库恩曾写道:“尽管太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停止转动,但我们发现,一方面,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另一方面,它会像刹车一样逐渐减缓其转动,这符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太阳属于非固体天体,它的旋转模式不同于固体天体。当太阳旋转时,不同部分的速度互不相同。例如,两极的旋转速度不同于赤道的旋转速度。旋转速度主要取决于场地的纬度和离太阳中心的距离。这种旋转模式也称为差旋转,通常存在于大多数非固体天体中,如星系、恒星、巨型气体行星等。

当然,天文学家早就知道这一点,但是至于为什么太阳表面的旋转速度比其内部慢5%,他们还不明白。

为了彻底理解这个谜,研究小组仔细研究了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自2010年以来一直被用于观测各种太阳活动。

该卫星的数据主要通过太阳地震和磁场成像仪获得,该成像仪在这里用于探测太阳磁场范围内的太阳地震。它可以测量太阳的细微明暗变化,从而获得整个太阳的长周期太阳地震数据。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太阳150公里外层的旋转速度急剧下降,他们预测这是由于“光子制动”效应。

研究小组预测,这种制动效应类似于所谓的坡印廷-罗伯逊效应(指的是光的压力导致尘埃粒子沿着螺旋轨道慢慢落入太阳的效应,这是由粒子吸收和发射辐射造成的)。通过这种效应,太阳辐射将导致最初围绕太阳旋转的尘埃粒子失去角动量,并最终减慢它们的旋转速度。

他们还认为,如果在太阳的外部区域放置一个制动器,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旋转速度减慢,当然它也可能受到宇宙中其他恒星的影响,从而减慢旋转速度。

库恩说:“这种转矩减缓转速的效果实际上非常小,但太阳目前的寿命长达50亿年,因此它对35000公里外区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太阳自转变慢对太阳表面磁场有什么影响。太阳磁场控制着太阳耀斑的爆发,甚至对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也是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取得突破的一个方面。即使我们还不知道,至少对我们来说,最终找到一个太阳自转变慢的合理解释是不容易的。

该研究报告将很快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在arXiv.org可以全文阅读。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阳光,转载必须授权。

相关阅读:地球自转变慢,一天的时间变长。

展开阅读全文

神奇!自转周期比宇宙历史还长的机械装置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蜗轮传动是通过蜗轮和蜗杆之间的摩擦在两个交错的轴之间传递动力。蜗轮蜗杆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我们普通的汽车、机床等设备中。

蜗轮蜗杆传动(来源:搜狐)

1992年,著名的机械设计艺术家作者甘森利用蜗轮传动原理设计了一种机械装置,其中传动链最后一级的蜗轮实际上具有比宇宙历史更长的旋转周期

这种被称为混凝土机器的传动装置正在麻省理工博物馆展出。普通蜗轮蜗杆装置的减速比(进、出速度之比)为20:1,该传动装置的每级蜗轮蜗杆传动可实现50:1的传动减速比。

混凝土机器(来源:curiator.com)

混凝土机器(来源:curiator.com)

混凝土机器(来源:curiator.com)

该装置共使用12套蜗轮蜗杆,因此第一级蜗轮蜗杆传动的进给速度与最后一级传动的出给速度的减速比为(1/50)12 = 4096×10-24(10的-24次方为24位小数,说明减速效果有多好)。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第一级蜗轮的旋转周期是每分钟200转,即200转/分钟,那么最后一级蜗轮的旋转周期是200转/分钟× 4096 × 10-24 = 81.92 × 10-20转/分钟。如果我们取旋转周期的倒数,我们可以将一次旋转所需的时间转换为122070312500000000分钟,即大约2354751398533年(2万亿年)。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目前宇宙的寿命大约只有138亿年!

因此,即使理论上最后一个蜗轮在运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直接固定在混凝土中,因为它的运动速度太慢了。

Gif

混凝土机器的另一个版本

有些学生擅长发散思维,可能会问:如果我直接旋转最后一个蜗轮,第一个蜗轮的速度会很快,甚至超过光速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蜗轮蜗杆传动是单向自锁的,动力不能通过蜗轮传递给蜗杆。即使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我们最终还是会破坏传输,而不是把它转到相反的方向。这种自锁功能非常实用。例如,诸如起锚机的输送设备利用蜗轮和蜗杆传动的自锁特性。

看,简单的机械零件实际上可以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有趣的机械知识,那就赶快多学点吧!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速度因智利地震而加快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智利最近发生里氏8级地震。8级地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地球一天的持续时间缩短了约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该研究还显示,智利地震使地轴移动了约3英寸。地球自转很快,会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斌博士说,“即使地球自转缩短1。对我们来说,26微秒根本感觉不到。1.26微秒实际上只是一天的几亿分之一。对地球上的生命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王喜峰说,全球变暖和冰川持续融化是当前地轴变化的原因。现在地球的自转被称为一年,一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23小时56分4分。稍等。地球自转的周期在不断变化。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的旋转速度就是一个逐渐减慢的过程。由于高温,古代地球旋转得非常快。然后,由于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旋转速度开始逐渐减慢,这使得一天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增加1 ~ 2毫秒。

“原来,一天的长度变化很小。智利的大地震也可能改变一天中的时间,但变化很小。”王想了想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自转周期 月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约为27.32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月球公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重心外偏,但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重心又向内偏。月球就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完成绕自己的轴心自转。

月球,古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第五大的卫星。其平均半径约为1737.10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3倍。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正在逐渐与地球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超未来月球远去,地球自转一周将慢到约47天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一天会一点点变长,月球则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现在地球的一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可是,例如在10亿年后,地球的一天变成31小时,那月球就会变得远在41万公里之外。反之,若追溯过去,我们可以推测地球过去的一天比现在的一天要短,月球也比今天更靠近地球——10亿年前的一天约为19小时,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5万公里。如果再推至45亿年前月球诞生时,那么地球的一天只有约5小时,月球在距地球约2万公里处。

大概在4.6亿年后,我们无法看到日全食了。当月球进入太阳和地球之间并遮住太阳时,从现在的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和太阳外观的大小几乎相同,因此月球完全遮住太阳时便能看到日全食,部分遮住时便能看到日偏食。将来,月球远离地球,看起来会比太阳小,所以月球变得不能完全遮住太阳,我们自然就无法再欣赏到日全食而只能观测到日环食或日偏食。

那么,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变慢,月球会远离地球呢?在地球上,受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会引起潮涨潮落。面向月球及其相反方向的海面会因潮汐力而发生涨潮现象,这是由月球的引力和离心力作用而造成的,面向月球一侧的涨潮是因引力大干离心力之故,而相反一侧则是因为离心力大于引力的缘故。可实际上,海面要发生变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涨潮侧会较偏向地球的自转方向而不是月球方向。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于涨潮海面之际,方向是与地球自转相反的,因而对地球的自转有牵制作用。这种牵制力会使地球自转减慢,它的反作用则使月球从地球获得能量,进而远离地球。

那么,地球自转究竟会慢到什么地步,月球又会变得有多遥远呢?目前,月球约以27天绕地球1周,伴随月球的远离,月球公转周期变长,地球的自转周期也会变慢,其减速的比例要比月球的公转速度来得快,因此,最终地球自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应该是一致的。

若以地球上继续存在海洋为前提来计算的话,约140亿年后,地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的公转周期都会变成大约47天,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是现在的1.4倍,即大约55万公里。这时的月球从地球上看应该是经常处在同一位置,海面在向着月球的方向涨潮,方向的偏离也不存在了。最后,造成地球减速的原因消失,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不再减慢,月球也不再远离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的是什么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方向指的是地球绕自转轴转动的方向,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转动。如果从北极点上方看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地球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是什么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弧度/秒。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一个太阳日为24时。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展开阅读全文

昴宿星团恒星也存在自转现象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昴宿星团又叫七姊妹星团,是离我们最近也是最亮的几个疏散星团之一。它位于金牛座,距离地球只有445光年。据了解,昴宿星团中的恒星大约只有1.25亿岁,而且昴宿星团恒星也存在自转现象。近日,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昴宿星团中的恒星自转现象,成功收集了这个星团中一些恒星自转速率。天文学家表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恒星进化过程。

据国外媒体报道,昴宿星团中的恒星不停旋转,好似太空中的芭蕾舞者。不过,这些天堂舞者全都以不同的速率旋转。天文学家们一直以来对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恒星的自转速率充满了好奇。于是,天文学家通过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K2任务中对这些舞者进行了观测。

天文学家称,在对昴宿星团的观测中,观测数据表明了一种模式:质量更大的恒星自转速度更慢,质量更小的则反之。大而缓慢的恒星自转周期大约从1天至11天不等,而速度更快的恒星不出一天就能完成一次自转。缓慢的恒星有比太阳更大,更热,质量更大的,也有更小,更冷,质量更小的。而速度更快的恒星,质量最小的是太阳的十分之一。

造成不同速率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恒星的内部结构。大质量恒星的巨大的内核被一层薄薄的星际物质包裹着,进行着对流;而小质量恒星几乎全都是对流性的区域。随着恒星逐渐成熟,磁场活动更容易减缓大恒星稀薄的最外层的旋转速率。

天文学家表示,这些恒星特征可以影响一个恒星拥有的系外行星的气候和适居性。例如,当旋转速度减缓,恒星黑子的更新换代速率也会减缓,与恒星黑子有关的太阳风暴也同样会减缓。更少的太阳风暴意味着更少的有害辐射进入太空,更不可能对附近的行星及其可能产生的生物圈造成危害。

据悉,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们进一步了解这些恒星周围的行星是在何处形成、如何形成的,还有这类恒星是如何进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金星是自转最慢的行星吗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金星自转问题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应用了雷达技术才搞清楚。原来它的自转与众不同,不仅转得特别缓慢,而且方向也同其他大行星相反。地球等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自转,金星却是自东向西自转。它自转一圈的时间,需要243个地球日,即相当于地球上8个月!比它绕太阳一圈(224.7天)的时间还长半个多月。天文学家们算出金星上的1“天”(昼夜)为117个地球日,这也是仅次于水星的次高纪录。有趣的是:水星上的1“天”等于2“年”,而金星则差不多是1“年”等于2“天”。

因为金星自转是反向的,所以在那儿出现了“西天出太阳”的奇妙景象!我们地球上的日出只有几分钟时间,但金星上的太阳走得比蜗牛还慢,差不多要6个钟头才会全部升起,真可谓奇慢。

展开阅读全文

太阳的自转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自转

更精确更细致的观测可以发现太阳跟地球一样也以通过其中心的一根轴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同地球的情形一样,我们把转轴与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做太阳的两“极”,而把在两极中间的那个最大的圈叫做太阳的“赤道”。太阳赤道的自转周期是25.4天,而太阳赤道的长度是地球赤道的110倍,因此它的自转速度是地球的4倍以上了。太阳赤道的自转速度约为每秒两千米。

这种自转的有趣之处是离赤道愈远的地方自转周期也愈长。在太阳的南北极附近,自转周期约为36天。假如太阳也同地球一样是固体,它的各部分的自转速度就要一致的。因此太阳就绝不可能是固体,至少在表面一层是这样。

太阳赤道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是7度。它的方向在我们看起来,春天它的北极背离我们7度,而所看见的圆面中心约在太阳赤道南边约7度。夏天秋天就轮到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