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月球

月球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月球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月球问题。

分享

浏览

6289

文章

326

地球大还是月球大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从体积上来说比月球大得多,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有水吗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水是月球上被探测证实确实存在的水,并且以气态水和固态水存在,但没有地球上的液态水形式。

水是氢氧化合物,水的形成离不开氢原子和氧原子。月球就像是一个大海绵球,不断吸收着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与月球表面灰尘中的氧原子发生反应,从而产生了水。

美国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储水量远超人们先前的想象,在月球内部,水,也许无处不在,广泛存在于月球表面以下的岩石中。在过去几十年间,科学一直认为月球是干燥的,但最新(2010年)测定的月球的最低含水量为百万分之5,不再是过去估计的十亿分之64。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波罗11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着陆点命名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

在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嫦娥四号着陆的地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在2019年1月份,我国向国际天文联合会提出对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对嫦娥四号着陆点的命名,正式命名为“天河基地”。天河是古代的人对银河的称呼,它的寓意是开创天之先河。

除了将嫦娥四号的着落点命名为“天河基地”,并且将着陆点周围的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环形坑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将着落点所在的冯·卡门撞击坑中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个着落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他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于2018年12月12日完成近月制动,被月球捕获;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于2019年1月11日与玉兔二号完成两器互拍工作。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其所携带的玉兔二号完成了两器互拍工作,截止2021年9月29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在轨工作突破1000天。

展开阅读全文

俄“月球-25”号探测器失联坠毁 登陆月球为何如此艰难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地月之间的距离很远,探测器需要足够的推进力才能到达月球。在地球表面,火箭可以借助大气的阻力来加速,但在太空中,没有大气阻力,火箭只能依靠自身的燃料来提供推进力。因此为了到达月球,探测器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因此,它成为人类最早开始探索的太空目标。

由于月球的质量较小,其引力场较弱。这意味着,在进入月球轨道的过程中,探测器需要精确地控制自身的速度和方向,否则就可能错过月球或者无法维持在轨道上。太空环境中的辐射和微小陨石也给探测器的安全带来了挑战。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探测器的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对探测器造成物理损伤。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场都会对探测器产生影响,因此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探测器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轨道和速度。这些调整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控制,否则就可能导致探测器无法到达月球或者无法返回地球。

尽管“月球-25”号探测器遭遇了失联坠毁的悲剧,但该探测器的任务对于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探测器是俄罗斯近年来重新重视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月球-25”号探测器的任务旨在研究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和地下结构。这些信息对于人类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有助于人类未来的登月活动。在太空探索领域,失败是常有的事情。但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太空探索的成功率。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表面水冰有可能远远大于之前的预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月球表面的水冰可能比先前预测的要多得多。

在之前对水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水星的极地地区发现了一些笼罩在阴影中的陨石坑,并且在这些陨石坑中还发现了水和冰蒸汽的证据。月亮和水星有相似的环境,水星和月亮都有阴影环形山。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水冰也很可能存在于月球上的这些类似区域。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星上的这些环形山显示出由于环形山中的物质积累而褪色的迹象,并且先前的研究表明水星上积累的部分物质是冰。为了确定月球上是否也是如此,他们对水星上的2000个阴影环形山和月球上的12000个类似的阴影环形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

他们比较了这些环形山的直径和深度,发现水星上阴影环形山的消退与月球上阴影环形山的变浅非常相似。这些证据表明,月球较浅的环形山中收集的物质也可能是水冰。如果他们的想法得到证实,这意味着月球表面有数百万吨水冰,远远超过大多数科学家的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为了让人往返火星,NASA要在月球轨道建太空港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8月5日,美国宇航局耗资25亿美元建造的好奇号探测器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登陆火星。资料来源:中国展望

在探索小行星作为登陆火星的“跳板”的计划被否决后,美国宇航局现在提出了一个新计划,在月球轨道上建造一个太空港,作为一个“深空通道”,让人们往返火星。

美国宇航局本周在一份声明中宣布,太空港将由一个小型住宅舱、一个气压转换舱、一个大功率电力推进系统和一个具有对接能力的研究后勤舱组成,从而成为通往月球表面和深空目的地的门户。

从本质上讲,这个月球轨道太空港将类似于一个小型国际空间站,但其中不会有永久居民,它可以升降轨道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我的设想是,许多不同的国际和商业合作伙伴将参与这个门户网站的建设,”美国宇航局副局长威廉·格斯滕迈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可以移动以支持机器人或合作伙伴在月球表面的任务,也可以进入月球的高轨道以支持到太阳系其他目的地的任务。”

建造这个太空港将需要使用仍在开发中的高推力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和“猎户座”宇宙飞船。按照目前的计划,从2023年到2026年,“空间发射系统”将每年发射一次载人猎户座飞船,依次将推进器、居住舱、后勤舱和气压过渡舱发射到空中,宇航员将完成在轨集成和建造。

建造太空港是美国宇航局计划的第一阶段。下一阶段将建造一个深空运输系统,用于探索太阳系中的火星等深空目的地。

该运输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41吨重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包括一个电力系统和一个住宅模块,预计最早将于2027年发射。整个运输系统完成后,它将于2029年前后从太空港出发,在月球附近进行300到400天的载人实验飞行后返回太空港。

如果一切顺利,美国宇航局将在20世纪30年代初为运输系统补充补给和燃料,然后在2033年执行载人火星任务,但不会在火星着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率先提议实施载人火星探测计划,作为过渡,他计划捕获、移动和载人探测小行星巨石。特朗普政府也将重点放在太空深空探索上,但其新财年的第一份预算已经提议放弃小行星巨石抢夺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日本公司要把广告打到月球上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大冢制药公司,宝宽力饮料的制造商,计划将一罐饮料送入太空,并在2016年夏天登陆月球。这罐饮料将搭载SpaceX的宇宙飞船,它将跟随太空机器人的格里芬着陆器到达月球表面。该计划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了关于月球上潜在商业机会的辩论。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詹姆斯·加文说:“月球是一个非常棒的科学研究项目,但也是公众对太空旅游和其他项目感兴趣的地方。我认为这个项目的问题在于投资回报率。”

科学家表示,在月球表面发射激光标识还有许多工程挑战。

一些公司也探索了所谓的月球广告的概念,如可口可乐。据报道,可口可乐公司计划用激光将它的商标标志发射到月球表面。在宇宙中使用激光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美国宇航局已经利用这项技术通过月球侦察轨道器绘制月球地图。

然而,加文说:“当我们在240,000英里外的月球上投放广告时,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系列的工程挑战。月球的“土壤”只有大约8%到10%的反射率,比木炭还要亮。”

目前,宇宙激光仅用于特定的任务,如测量精确的距离和评估物体的组成,而不是照亮月球的黑暗表面。加文补充道:“你必须照亮一个城市大小的区域,才能让地球上的人看到它。完成这个项目所需的激光比目前的宇宙激光强几千倍。”

专家说,如果激光能从轨道器发射激光并缩短距离,那么事情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加文说,广告商还有其他选择,比如不瞄准月球表面,而是选择一个黑暗的宇宙。例如,使用一些立方体卫星作为太空广告牌,它们可以每90分钟在低地球轨道上发光。

一些公司也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方法来获得空间广告的好处。例如,1997年,以色列乳制品公司特鲁瓦特在和平号空间站拍摄了一则牛奶商业广告。必胜客在2001年把比萨饼送到了国际空间站。尽管这个项目面临巨大挑战,加文承认把月球变成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GE携ANDRIOD HOMME推限量版阿波罗月球靴:The Missions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45年前的今天,三名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成功地完成了阿波罗11号任务(美国第五次载人飞行和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创造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历史,并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

为了纪念这一天,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与高端鞋类制造商安卓·霍姆斯(Android Homme)(来自洛杉矶,以生产高品质的豪华运动鞋而闻名)和服装零售商杰克森(JackThreads)(一家拥有会员系统的网上购物俱乐部)共同打造了一款限量版的高端运动鞋——使命。

这双帅气的运动鞋的灵感来自阿波罗11号成员穿的月球靴,并添加了一些奇怪的材料。

通用电气是美国宇航局设计阿波罗11号宇航服的几家公司之一。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其他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更具体地说,通用电气当时做的主要是鞋里的硅橡胶和面具用的高质量塑料。

尽管阿姆斯特朗和公司不会使用名为“在月球上行走的使命”的高跟鞋,但普通人买不起这种鞋。除了看起来像宇航员,该公司还添加了稳定的碳纤维板和3M的高反光材料,使运动鞋看起来很酷。

在通用电气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中,该编辑还发现提到了防水外层织物和热塑性橡胶,尽管这两种材料现在都广泛应用于制鞋行业。

说到这款高帮运动鞋的有限尺寸,小辫子只能告诉你,全世界只有100双鞋卖196.9美元(与1969年的意思相同)。

从7月20日开始,也就是周日,这款运动鞋将在JackThreads官方网站上出售。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买到它。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最大平原或非撞击坑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平原有美国那么大。天文学家过去认为这个地方是海洋,所以他们称之为“风暴海洋”,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月球历史上最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其次是一些小行星撞击。

现在,通过分析这个直径3200公里的古老火山区的重力图,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平原根本不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这项研究揭示了月球表面下的月球地壳特征,表明在该区域的边缘有直线和交叉角,类似于一个矩形结构。这种形状很难归因于小行星碰撞——后者会产生更多的圆形边缘,这可能是月球地壳内部地质活动的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2012年底结束的美国宇航局重力回收和内部实验室(圣杯)的数据。圣杯的两个探测器测量了月球引力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月球地壳密度和平原下面地形的变化引起的。

这张地图揭示了平原玄武岩下的异常现象,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月球形成并冷却后的一段时间,即大约40亿到30亿年前,大量高温岩浆从月球内部向外膨胀。岩浆和月球表面的温差导致月球表面出现许多裂缝,形成了所谓的“岩浆管道系统”。在今天的“风暴海洋”区域冷却后,从这些“管道”喷出的岩浆形成了奇怪的形状。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一个模型来模拟两个GRAIL探测器获得的重力数据,结果也支持了最新的解释。

研究人员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这一结果。

领导这项研究的戈登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行星科学家杰弗里·安德鲁斯-汉纳(Jeffrey Andrews-Hanna)是圣杯科学项目组的成员,他说这一发现出乎意料。他说:“裂谷地区在月球上并不常见,尽管我们在地球、金星和火星上都可以看到它们。”

科学家以前认为“风暴海洋”很可能是一个撞击盆地,因为它海拔低,成分独特,包括铀、钍和钾等高于平均水平的元素,以及看起来像残余边缘的破碎表面结构。但是安德鲁斯-汉娜和同事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们推测,该地区放射性元素的高浓度使其比周围环境更热、更冷。研究人员说,随着该地区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小,月球外壳的边缘将会拉长,形成具有独特矩形图案的山谷。

安德鲁斯-汉娜强调说,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类似于土星的卫星土卫二。他说,尽管卫星之间有许多差异,但类似的物理过程仍然是可能的。

但是为什么在月球早期高温岩浆会向外膨胀呢?研究人员表示,这仍是一个谜,可能是因为月球深处的元素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或者可能是一个大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引发了火山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上的土有啥用?月球上的土壤和地球上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3043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12月17日凌晨,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兴奋得早晨,因为在太空中工作了19天的嫦娥五号携带者来自风暴洋吕姆克山的2千克月球土壤返回到了地球。这是历史性的一刻,这是自从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带回100多克月球样本以来,人类再一次得到来自月球的“土”。

根据嫦娥五号设定的科学目标,科学家后续将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嫦娥五号采回的相对年轻的地体样本,有望帮助科学家推进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揭开月球的身世之谜。“大撞击”:有关月亮形成的传说

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月球如何形成、和地球又有什么关系——人们对月球的身世一直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20世纪以来,科学家先后提出4种不同的月球起源假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系统里吸积气体和尘埃而成“双星吸积说”、由地球早期自转过快而甩出去的“分裂说”、是地球引力捕获卫星的“捕获说”以及由其他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大撞击说”。

其中,“大撞击说”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大约在45.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之初,八大行星基本成形。但太阳系的宇宙空间中,仍然“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星体。“大撞击”假说认为,约在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原始地球。巨大的能量使整个撞击体和地球的外圈层物质被熔融、气化和混合,其中一部分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

为了证明“大撞击说”,科学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计划陆续从月球带回了总重达382千克的岩石,为人类了解月球提供了的样本。

而探测数据显示,月球物质中挥发性组分大量丢失、金属核很小但与地球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程度等等,都可以成为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

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月球陨石也成为人类了解月球的一扇窗口。地球化学研究者通过对月球陨石阿波罗月岩样品的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上氧的同位素的组成相同。这意味着,月球与地球存在相同的“基因”。

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的话说:“千真万确,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不过,阿波罗计划在月球上取样范围毕竟有限,而月球陨石来源的不确定性和遥感探测获得信息的局限性总是像“隔靴搔痒”。科学家期待,要是从月球上更多的地方挖回来的“真土”,就能够提供更多有关“大撞击说”的证据。

在美苏探月之后,时隔半个世纪,嫦娥五号承担起这一重任。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岩浆洋”:一块重要的拼图

自12月1日23时着陆后,嫦娥五号在月面工作近10个小时后完成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根据前期遥感影像资料,嫦娥五号着陆区是大约13-20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不同于以往9个地点,也是最年轻的月球火山岩。和月球45亿年的年龄相比,这里是非常“年轻”的地区。此前,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更加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那里被认为大约在42~43亿年前形成。

回到“大撞击说”上,“岩浆洋假说”可以被视为大撞击的结果之一,也是证实“大撞击说”的重要拼图。

1969年发射的“阿波罗”11号不仅让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足迹,还带回对月球化学成分研究至关重要的样品——包含钙、铝及二氧化硅成分的“斜长岩”。

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1970年1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美国史密森尼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在1676块月球岩石碎片中发现了61块斜长岩,特别是在月球上表面明亮的高地势地区。这些新发现给了他们极大的启示——斜长岩的密度较小,在岩浆中能够漂浮在顶部。

据此,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月球演化模型,即岩浆洋假说。这一假说指的是,大撞击后形成的月球被一层全球性的岩浆覆盖,形成了约400公里甚至更深的岩浆洋。

这是一幅无比壮观又难以想象的画面:在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上,曾经覆盖着漫无边际、炽热的岩石熔融体。好比一锅热汤,刚开始冷却的时候,更重的物质橄榄石和辉石首先结晶析出,堆积在最底部,然后轻一些的斜长石结晶漂浮到月球表面聚集形成斜长岩高地。

2019年5月,就在嫦娥四号抵达月球半年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带领的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相关结果。嫦娥四号在就位光谱探测中发现了来自月球深部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这不仅直接揭示了月幔物质的组成,也成为支持“岩浆洋假说”的有力证据。

另一项有力证据来自于嫦娥三号探测到的信号。当岩浆洋“热汤”不断冷却固化,残留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最终留下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特殊月岩——克里普岩。

2015年,根据“玉兔号”发回的微量元素信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团队推断,“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含有10-20%“克里普岩”物质。不过,要证实“克里普岩”的确存在,还需要更加确凿的数据,比如从月球样品中直接得到它的化学成分。

科学家期待,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将讲述一个关于月球晚年的故事。年轻的风暴洋能够更多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对其开展高精度年代学分析,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信息,有望对月球内部冷却历史及其岩浆演化晚期过程,给出更精确的描述。绝非止步月球

自1958年开始,为探测月球,中国科学家经历了长达35年的跟踪调研与综合分析世界月球与行星探测的进展与成就,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阿波罗月球岩石和火星陨石研究。正式启动于2004年的中国探月工程,按规划分为“探”“登”“驻”3个阶段,如今已完成第一阶段“探”的“绕”“落”“回”三步,共五次任务。

目前为止,前四次探月收获颇丰:嫦娥一号取得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嫦娥二号完成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及嫦娥三号着陆区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地形图,随后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虹湾区,开展“测月、观地、巡天”探测;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撞击坑盆地开展科学探测。

俄国“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指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欧阳自远在过去的演讲和采访中多次提到,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

人类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月球。除了了解月球本身之外,月球探测是人类进行更远的深空探测的前哨和必经之路。11月25日,嫦娥五号升空后仅一天,在海口举办的“2020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上,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许洪亮在发言中表示,后续中国将陆续实施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同时还规划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他同时指出,在行星探测领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今年7月23日成功发射,预计明年5月实行火星软着陆。未来中国还将实施小天体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

除了“仰望”更远的星空,探测月球也能让人类“脚踏实地”,加深对古老地球的了解——地球经历46亿年的高度演化,早期事件很少能留下蛛丝马迹,而月球的主要演化在30亿年就已经基本停止。

对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能够带给科学家怎样的惊喜,对“大撞击说”、“岩浆洋假说”以及更长远的深空探测和有关古老地球知识作出怎样的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他们不是天生强大,只是留名月球的中国人

全文共 1556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不受大气保护,所有经过月球的巨石、冰雹、小行星或彗星都无法阻挡“汽车”撞击月球,因此月球将被不同大小、形状、结构和年龄的撞击坑撞击。月球上的大多数环形山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到目前为止有1333个环形山以人的名字命名。月球上总共还有13个中国名字。

这些人是谁?为什么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月球地图上?

她是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

嫦娥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在中国,嫦娥甚至成了月亮的象征。

嫦娥

由于《月亮女神》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奔向月球的童话,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正面西经2.1度和南纬12.7度的撞击坑命名为嫦娥撞击坑。

他一年来365天。

郭守敬这个名字可能不是人人都熟悉,但他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他先后制造了近20种天文仪器,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经度。当时许多仪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郭守敬

值得注意的是,郭守敬曾领导过全国天文测量,并根据观测结果,制定了一个精确的新历法——授时历。他还计算出一年的时间为365.2425天,与公转周期的精确度相同。

郭守敬陨石坑

为了纪念郭守敬对天体测量的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西经133.7度、北纬8.4度的陨石坑命名为郭守敬陨石坑。

一千年前的“超级大脑”

张衡这个名字我们应该还很熟悉。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并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结构理论——亨廷顿理论,该理论准确地解释了月食的原因。此外,他还创造了我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精神宪法》。

张衡

张衡在《凌贤》一书中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日月星辰的性质及其运动等诸多课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衡的成就现在看似不成熟,但在那个时候,他的研究成果绝对震惊了世界。你知道,张衡来自大约2000年前的东汉。

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发展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0年将位于东经112.2度和北纬19.0度的撞击坑命名为张衡的撞击坑。

“火箭”先飞

万虎是中国明朝的一名官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尝试使用火箭飞行的人。他把47枚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拿着一个大风筝,想象着用火箭的推力飞向天空,然后带着风筝平稳着陆。

万虎准备飞行

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虎为此献出了生命。万虎不仅考虑了使用火箭上升,还考虑了使用“降落伞”——风筝安全着陆,这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基本方法和勇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有鉴于此,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撞击坑命名为位于月球背面西经138.8度和南纬9.8度的万虎撞击坑。

他在世界上很有名。

高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他是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高代表我国参加第一次国际经度测量会议。他是第一个参加国际天文联合测量的中国天文学家。

1928年,高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他主持了天文研究所经度和纬度的测定,并帮助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

1935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敦促大会接受中国为正式成员。

高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有鉴于此,198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撞击坑命名为位于东经87.6度、南纬6.7度的月亮前方的高平子撞击坑。

高冲击坑

除了上面的五个人,石申、李白和祖冲之也在月亮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剩下的两个,万宇和宋梅,据说是两个中国女人。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它们的名字命名了月亮前面的两条月亮流。不幸的是,由于缺乏文献,仍然无法确定这两位中国女性指的是谁。

2010年,中国首次申请使用嫦娥工程图像数据“命名月球地理实体”,该申请获得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批准。月球地图上增加了中国著名科学家蔡伦、毕升和张钰哲的名字。到目前为止,月球地图上有13个中国名字。

参考/满月探索地图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属于什么星 月球属于什么星系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正在逐渐与地球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俄研制出碳纳米管生产新设备,月球电梯有希望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俄罗斯科学院微电子工艺和特别纯净材料研究所成功地研制出碳纳米生产设备。有关专家指出,使用该设备生产的碳纳米管,可用于连接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输线。

上世纪,科学家就提出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建立运输线,向月球上运输货物的设想,但至今没有一种材料能承担这一重任。聚合物材料承受不了宇宙射线的辐射,钢绳又太重。目前,强度最大的材料只能制成315千米长的绳索,如长度再增加,其本身的重量就难以支撑。

碳纳米管问世后,专家认为,该材料较适合用来制作连接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输线。他们估计,用碳纳米管做成极轻的绳索,其强度可达目前最好材料的50倍。然而,目前还不能获得高质量和大量的碳纳米管,而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碳纳米管生产,成本十分昂贵,1克碳纳米管售价60美元-100美元。

俄科研人员此次研制的碳纳米管生产设备,解决了大批量高质量生产碳纳米管问题,生产设备也比较简单:将酒精和甘油混合物从特殊冷却器皿中喷射到被加热至2000度-3000度的石墨棒上,从而产生超高速加热和混合物的燃烧。将这一过程所获得的产品沉积在一特殊的碳玻璃罩上,便获得了碳纳米管。碳玻璃罩在此起到了从外部消除蒸汽和气体,从而保护获得的产品不受其他不必要物质影响的作用。因为通常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的产品(沉积物)含有非晶碳、碳黑和各种离子、碳纤维和碳纳米管。

这种新设备的最后产品只是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不存在其他混合物,也不需要大量的清理工作。获得的碳纤维厚度为30纳米-150纳米,碳纳米管的厚度为20纳米-50纳米,长度可达到几米。如果使用铁、镍、钴和金做催化剂,还可以加快碳纳米管的生长;在碳纳米管基底上覆盖用上述催化剂制成的薄膜图案,碳纳米管便能按图案沉积。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简单的碳纳米管生产设备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也可用于生产连接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输线。

展开阅读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最早对哪颗行星进行探测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除了月球外,金星是与我们最靠近的行星。很自然地,它是人们进行行星际探索的“第1号种子”。

1961年2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一个重640千克的“试验卫星”飞往金星,但是当它从绕地球轨道再启动时,运载火箭不听指挥,于2月26日坠毁。

金星探测一开始就“出师不利”。前苏联头3艘飞船不是运载火箭出故障,就是无线电失灵。美国1962年7月22日发射的“水手”1号,还没飞出大气层就爆炸了。但人们并不气馁。美国在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飞船,经过111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在12月24日飞抵金星区域,在离金星表面3万多千米的地方,拍摄了许多金星的“特写镜头”。这是人类第一批拍到的近距离金星照片。“水手”2号还首次测量了金星大气中的温度情况及化学组成等,向地球送回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可能是地球与外来天体相撞产物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可能地球外来天体相撞产物

月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新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表明,大约在 45 亿年前,已经基本成型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以合适的角度和速度相撞,能抛出足够多的物质碎片凝结成为月球。

这一模型为月球起源的大冲撞假说提供了新的支持。人们曾提出过多种月球起源理论,如月球是地球俘获的外来天体等,但事实表明这些假说都站不住脚。

大冲撞假说认为月球是地球与一个过路的天体相撞产生的,它能够解释月球的某些特征。但以前建立的大冲撞模型认为,为了形成现在的月球,当初的相撞过程必须具备一些难以达到的苛刻条件。这一假说也同样面临着不少困难。

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罗宾·卡内普及其合作者把地球和与之相撞的天体划分为 2 万多个部分,分析相撞时各部分之间的压力、引力等相互作用以及温度升高的现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初始角度和速度下的相撞过程并生成三维图像。结果表明,尺寸与今天差不多的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斜斜地相撞,能够形成现在的月球。

当然这一新模型也有其局限性。科学家说,由于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具有混沌特征,初始条件相差毫厘,结果就可能谬以千里,因此准确地重现月球形成过程仍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磁场的证据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磁场证据

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天体都有磁场,而月球几乎没有磁常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态的,外核是液态的。它的粘滞系数很小,能够迅速流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产生磁场,地球磁场强度介于 0.35 奥斯特~0.7 奥斯特之间,由埙石的天然剩磁推测其他天体的磁场强度为 0.59 奥斯特。这就是说,所有天然天体都有磁场,象地球一样,是实心的。而月球却完全不同,根据“阿波罗”宇宙飞船采回的月岩样品及月球表面磁场的直接测量,月球周围的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强度的 1/1000,月球几乎不存在磁常它内部没有象地球那样的内核,它内部是空的。

展开阅读全文

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

1985年5月23日,希腊的一位学者正在调试自己门径为11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当时月球的月龄为4,也就是从月朔算起,大体上只过了4天的时间。在连续拍摄的7张月球照片中,有1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照片上出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清晰的亮点。经过核查,亮点位于月球明暗界线附近的普洛克鲁斯C环形山地区。

对此,希腊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他认为:由于月面没有大气,被太阳照亮的月面部分的温度,与没有太阳照亮部分的温度相差悬殊。当太阳从月面上某个地区日出时也就是从那些正好处在明暗界线附近的地区日出时,一下子从黑夜变为白天的那部分月面温度迅速升高,从零下100多摄氏度升到100多摄氏度。强烈而迅速的温度变化使得月球岩石胀裂开来,被封闭在岩石下面的气体突然冲到月面,迅速膨胀,产生了明亮而短暂的发光现象。

最近,美国的一位通讯工程师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曾检测过一些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月球岩石标本,发现岩石中含有像氦和氩之类的挥发性气体。他认为,月岩热破裂时释放出来的电子能,完全有可能把挥发性气体点燃,引起短暂的闪光现象。他还表示,他的设想并非毫无根据。据说,月球岩石在地面实验室里进行人工断裂时,确实曾放出过小火花。

过去也确实多次有人在月球明暗界线附近,发现过这类短暂的发光现象。但是,在得不到阳光的月球阴暗部分,也曾观测到过这种闪闪发光现象。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行星论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行星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爱拜塞尔在《地球》一书中提出:“近代太阳系形成学说确认月球是个正统的行星。实际上地球和月球是一个双星系统的关系,而绝不是从属于地球的母子关系。”他的证据是:(1)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于地球;(2)地、月的直径比和质量比相差不多,卫星与主体行星之间这样大的比值在太阳系中“只此一家”;(3)地球属于类地行星,而类地行星除地球和火星以外,其他的都无卫星;(4)月球并没有绕着地球旋转,而是伴着地球对转。在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比较光滑的图形,唯有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波浪般的图形。

月球行星论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一些天文学家对此持有异议,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刘炎认为,这个结论过于武断了。他认为,月球形成的年代是否早于地球至今尚无定论,而且即使我们承认月球的“年岁”高于地球,也不能就由此推论月球不是地球的卫星了。因为关于卫星和中心行星的“年岁”是一种历史上的月地关系,而月球是否是地球的卫星,却是一个卫星的概念和定义的问题,是一种现实的月地关系。月球的质量虽大,但还是在其作为地球卫星所应有质量的合理范围之内;而月球相伴地球“对转”、地球轨道“波浪形”起伏,也完全符合力学规律,月球在它漫长的演化史上很可能曾经是一颗行星,但它现在确确实实是一颗卫星。

正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宇宙间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而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随着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不断深化,月球是怎样产生的,月球是行星还是卫星这些问题,一定会弄清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月球人

全文共 4400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宇宙中,月亮这颗美丽的星球,作为我们地球唯一的伴侣,几十亿年来,形影不离地伴着我们地球在转动。它那明媚皎洁的光辉,为人类驱除了长夜幽暗,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思。

月亮离地球 38 万多公里。千百年来,它始终是人们神往的一个“极乐世界”。飞到月亮上去,这不仅是嫦娥追求的归宿,更是人们美好的企求。

月亮是美丽的,却又是人们猜不透的一个诱人的谜。直到人类迎来了星际航行的时代,人类才逐渐揭开了月亮“女神”迷人的面纱。

1959 年 10 月 7 日,前苏联第三个宇宙火箭装载的自动行星际站从月球背面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月球背面的奥秘初步揭开了。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随后三年中,人们又先后 5 次登上月球,并在月亮表面设置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的仪器,月亮表面情况也已一目了然。

月亮上没有大气,也没有水,那里是千古不毛之地,死气沉沉的表面没有任何生命,这早已成了人们的常识。

但是,关于月亮的奥秘,它永远不会像一杯开水那么清澄见底,一览无余。就说神秘的“月球人”吧,他还不时地在人们的脑海里兴起微波细澜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见到的情景是惊人的。他当时在给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报告中

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它们在月球上,它们在注视着我们  ”显然,阿姆斯特朗是不会向地面指挥中心谎报军情的。那么,他所见到的“难以置信”又大得惊人的宇宙飞船,从何而来呢?是外星人早就抢在地球人前面,捷足先登,率先登上了月球的吗?前苏联有一位天文学家就曾经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如果说,前苏联这位天文学家的见解能够确认的话,“外星人”是从什么遥远的星球上飞到月球上来的呢?他们飞到月球这个“宇航站”以后,又飞到哪里去了呢?是到月球表层下面去了呢,还是在月球上中转了一下,又飞到别的什么星球上了呢?

又假如,阿姆斯特朗见到这些宇宙飞船不是外星人的产物,那就只能是“月球人”的飞行器了。那么拥有这些大得惊人的宇宙飞船的月球人,又生活在何处?难道在月球表层的下面真的如前苏联那位大文学家所说,有一个极为先进的月球人的文明世界吗?根据科学家测算,81 个月亮加起来,才有地球那么重。这样,可推算出月球的密度只是水的 3.34 倍,只有地球密度的十分之六。可见月球内部未必诚如前苏联那位天文学家所说,是“空心”,但也确实表明月球内部不像地球内部有一个很紧密的地核。如此说来,月球层下面真的有可能“居住”着月球人吗?月球人乘着他们那“排列在火山口”的“宇宙飞船”,又飞到哪些星体上去了呢?

就在阿姆斯特朗的惊人发现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之际,1976 年,美国乌姆兰德兄弟出版了一本关于玛雅文化的书。这本书,我们中国已翻译成《古昔追踪》,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们专门谈到了玛雅人与月球的关系。书中根据飞碟“权威人士”特伦奇的资料,煞有介事地说:“大约在 40 年前,天文学家们发现,在月球表面上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圆顶物’。” “到 1960 年时,已经记录下来的就有 200 多个。更奇怪的是,人们发现它们还在移动,从月球的一个部位移动向另一个部位。”假如说,特伦奇的这些资料来源可信的话,这些无法解释的“圆顶物”就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现在,人们都一致承认,月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们暂时还解释不了的现象,这些现象就叫作“月面暂现现象”。那么,这些“圆顶物”是不是月面暂现现象呢?这些暂现现象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现象呢?如果是自然现象,它们为什么又会移动位置呢?如果是人为现象,这个“人”到底是“外星人”呢,还是月球人,或者就是乌姆兰德兄弟所说的“玛雅人”?

与这“圆顶物”异曲同工的是,据说在月面上,还在大范围内存在着一些令人惊讶的“尖顶物”。这些“尖顶物”直径约为 15 米左右,高从 13 米到 23 米不等,这俨然已是像几层楼房那么高大的建筑物了。这些高大的“尖顶物”也不是乌姆兰德胡编乱造的东西,据他们说,这是前苏联“月球 9 号”和美国“宇航 2 号”两个卫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到的月球表面照片上反映出来的。于是,飞碟“权威”特伦奇又推测它们“像是智慧生命放置在那里的”。这个“智慧生命”又是谁呢?是“外星人”呢,还是月球人?

照乌姆兰特兄弟看来,这个智慧生命有可能就是玛雅人,他们就居住在月球表面的下面。

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这就使得它的温差变化极大,白天阳光照射,表面温度比沸水还要烫人,高达摄氏 127 度,夜间照不到阳光,气温骤然降到了摄氏零下 183 度。昼夜反差高达 310 度,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

在月球表面的下面,就又是另一番“世界”了。在那里,不必担心温差的巨大变化,也不必担心多如牛毛的小陨星鲁莽的撞击,甚至还有可能寻找到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和水蒸汽。乌姆兰德兄弟认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玛雅人凭籍他们高度发达的智慧,建立自己高度文明的社会,也不是不可能的。

玛雅人,早在 13 世纪以前曾经一度在地球上的南美地区建立了自己高度发达的玛雅文化,创建了一个拥有 600 万人口的十分显赫的印加帝国。后来,他们竟然又莫名其妙地突然从地球上消失。这在人类学上至今还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联系到人们曾一度流传的一种“发现”,玛雅人在他们建立的一座庙宇的圆形拱门上,勾画了一幅月球背面图。由此看来,人们又不能不产生某种联想:难道地球上的玛雅人,同乌姆兰德兄弟所说的月球上的玛雅人,有什么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和血缘关系?

“月球人”的谜团还远不止这些。同“圆顶物”和“尖顶物”可以媲美的还有“方尖石”。乌姆兰德兄弟说,美国“月球轨道 2 号”探测器曾经在月球静海的 49 公里的上空,拍摄到了这些“方尖石”的“尊容”。有个叫阿勃拉莫夫的博士对这些“方尖石”的角度及分布状况作了精心测算,认为它们简直可以说好像是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吉泽金字塔的翻版。至于这些“方尖石”上还有许多极其规则的正方形图案,又是自然“侵蚀”所难以圆满解释的现象。再浮想联翩,上天入地——上天:追溯到 5000 多万公里以处遥远的火星上,人们已发现有“金字塔”的蛛丝马迹,美国“海盗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北半球拍摄到了“金字塔城”,它们的构图造形与埃及开罗附近大金字塔、巴西原始森林中高达 250 米的金字塔极其相似。入地:人们在地球上的魔鬼三角区——百慕大惊涛翻滚的大洋底下,也发现了金字塔,而且同火星上的金字塔非常相像。难道月球和火星上这些“金字塔”同玛雅人,以及那些排列在月球表面火山口的“宇宙飞船”之间,有什么神秘莫测的“瓜葛”?

关于“月球人”的谜团,更耸人听闻的还是 1986 年,有消息说,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不仅像地球上的文明古城一样,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墙内有清晰可见的巨大建筑物,甚至还有规模恢宏的“飞碟基地”。报道这消息的是美国的一家报纸叫《太阳报》,发现这“城市”的是前苏联空间探测器。这消息可靠吗?这“发现”确凿吗?倘若真的可信,那么,月球上有“月球人”,似乎已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建立了这样发达文明的月球人,他们如今又在哪里?还生活在那座城市里吗?这难道有可能吗?没有空气,没有水分,他们又何以能够生生不息,繁衍不绝?

比月球城市还要难以令人置信的是, 1987 年 3 月,前苏联一些科学家说,他们根据其发射的人造月球卫星发回的照片发现,在月球的一个环形山口中,存放着一架飞机。前苏联首席航天专家麦杰维耶夫博士说,这架飞机是美国重型轰炸机。机身表面虽被微流星冲击,有局部损伤,但整体机身上的一层青苔似的绿色物体,又让人联想到是从水中打捞上来的。就凭这点迹象,善于联想的瑞士飞碟协会主席威廉·格达甚至推测说:“它极可能与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域的飞机、船只神秘失踪有关。”言下之意,他们几乎表示同意麦杰维耶夫博士的见解:“我们只能推测这架飞机可能是被外星人劫持,将它送到了月球上。”而最令人惊奇的是,据麦杰维耶夫博士说,一年以后,这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美国飞机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因此神乎其神地解释说:这是因为苏美联合组成调查小组的消息被外星人获悉,他们抢先把飞机“坚壁清野”,保护起来了。真的如此吗?谁也说不清。

让人说不清的还有月球表面那时隐时现,忽明忽暗的神秘的辉光。800多年前,英国有 5 个人从不同地方同时看到了月亮上的一种闪光;200 多年前的 1783 年和 1787 年,发现天王星的威廉·赫歇耳不但先后两次看到了月亮上的闪光,甚至还从望远镜中看到这种闪光“好像是燃烧着的木炭,还薄薄地蒙上了一层热灰”,就差没有看到“月球人”在“煽风点火”,引火自炊了。到本世纪,关于月球神秘辉光的观测报告有增无减。英国、前苏联和美国天文学家们都先后多次看到了月亮上的辉光,颜色或者粉红,或者大红,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其中前苏联天文学家观测到一次粉红色的光焰喷发达半小时之久,拍下的光谱照片历历在目。直到 1969 年 7 月 20 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的前一天,也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他在俯视阿里斯塔克环形山时,发现那个地方显然比周围地区明亮得多,“仿佛正在发出一种淡淡的荧光”。更巧的是,与此同时,跟在太空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遥相呼应,地球上的两名德国天文爱好者也不谋而合,向柏林天文台报告,他们见到了阿里斯塔克环形山那儿的神奇辉光。天上人间,交相辉映,可见报告者们看到的并非是虚幻的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天文台收到这类并非是虚幻景象的观测报告已达 1400 多起。它们大多集中在阿里斯塔克及阿尔芬斯两个环形山区域。这些辉光它们的“光源”究竟在哪里呢?是月亮上活火山喷发形成的吗?是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形成的荧光吗?是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形成的吗?人们的设想可谓众说纷纭,五彩缤纷。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设想就符合这些神奇辉光的实际,更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些辉光为什么相对集中在阿里斯塔克和阿尔芬斯两个环形山区地带。于是,有人又难免把这些神奇的辉光推想成是“月球人”的“杰作”。

科学只相信事实,不相信传说。我们虽然没有充分证据对月球上的“圆顶物”、“尖顶物”、“方尖石”,乃至月球“城市”和美国轰炸机等“奇迹”加以否定,也没法对神奇的月球辉光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在“铁的事实”没有摆到我们面前之前,我们充其量也只能面对美丽的月亮女神,大胆询问一声——月球人,你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