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厄尔尼诺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厄尔尼诺问题。

分享

浏览

1708

文章

175

什么叫厄尔尼诺现象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厄尔尼诺现象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影响到气候吗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影响。在太平洋区域,随着海洋温度改变,导致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南岸太平洋国家则异常多雨,会有洪灾。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导致热带以外地区出现异常气候。根据研究,厄尔尼诺现象和巴西以及非洲的干旱有较大关系,另外还可形成大西洋飓风。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和秘鲁寒流有关。这属于大自然的一种异常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有一条秘鲁寒流。每年10月份到第2年的3月份,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季,这里的水温普遍上升,朝着东边流动的赤道会有逆流加强的现象。恰逢全球气压带朝南边移动,受到南半球自转作用,会形成西北季风,削弱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寒流在南下之后就会形成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通常,厄尔尼诺暖流是在每年3月份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是否有影响

对农业有影响,多次出现厄尔尼诺天气会影响农产品产量,包括天然橡胶、水稻以及玉米,从而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农业的发展。

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生物有没有影响?

有影响。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南美沿岸永生流减弱,会破坏正常食物链,无法将营养丰富的人海水带至海面,促使大量浮游生物减少,无数的鱼类都失去可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后又导致太平洋海平面高度降低,这一股较暖海水在几个月之后会来到太平洋东侧,被迫朝着北边移动,导致大量鱼类无奈迁移或者面临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产生数据洪流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图片来源:Reinhard Dirscherl

由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洋温度不断上升,已经使印度洋中的珊瑚严重受损。洪水已摧毁南美部分地区,而非洲的庄稼正在旱死。热带太平洋发生的大规模厄尔尼诺变暖事件使温度大幅提升,并且影响了全球的居民和生态系统。不过,多亏了运气和毅力相助,科学家能比此前更好地记录其演变。

2013年11月,滑翔器开始收集次表层洋流东向流的高分辨率测量结果。今年,监控将会继续。“研究证实,厄尔尼诺期间潜流会加强,但我认为,我们拥有的是关于其规模的分辨率更加精细的图像。”Rudnick表示。

在日前于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议上,Rudnick展示了初始数据。观测结果记录了潜流在2014年的演变。当时,预报的厄尔尼诺现象并未出现,而到了2015年,它却卷土重来。通过比较两年里的海洋和大气状况,科学家希望获得能改善未来天气预报的见解。

关注点一般会放在通常跨过赤道向西吹的信风上。耶鲁大学海洋学家Alexey Fedorov表示,2014年和2015年的6月均经历了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向南美的东向信风的大规模暴发。而2014年8月,受南半球大气模式驱动,西向信风的暴发将上述过程缩短,并为2015年大规模厄尔尼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Fedorov介绍说,并未有证据表明这些信风能被预测出来,即便利用最先进的气候模型。“有时我们是对的,有时又是错的。”他说,“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到这一点。”

尽管热带太平洋的温度接近其峰值,但McPhaden认为,厄尔尼诺的能量正在海面以下迅速消解。“显而易见的是,厄尔尼诺正在失去动力。”而这向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提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此次厄尔尼诺是否将转变成大规模的拉尼娜,正如1997~1998年上一次大规模厄尔尼诺之后所发生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厄尔尼诺”是一种强烈的暖流,是海洋和大气系统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天气。

厄尔尼诺是一种强烈的暖流,是海洋和大气系统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将给全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天气。

“厄尔尼诺”这个词来自西班牙语,意思是“厄尔尼诺”。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十二月的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据传说,很久以前,生活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西海岸的古印第安人非常重视海洋和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某些年份,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海水的温度比周围海水的温度高得多。不久之后,将会下大雨,伴随着其他奇怪的现象,如海鸟成群结队地迁徙。古代印第安人无法理解这种自然现象,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被称为“圣婴”。

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家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天气记录,发现几个重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在全球气候异常上。例如,在1941年、1957年、1965年、1972年、1976年和其他年份,干旱和洪水、热浪、低温、暴风雪等灾难性天气持续并蔓延到全世界。从1982年到1983年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热浪在北美多次发生,杀死了数百万只家畜和家禽。夏威夷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飓风袭击。澳大利亚和南亚经历了罕见的干旱。然而,我国出现了严重的“南方干旱,北方涝灾”,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低温冷害,导致粮食减产。1987年也是厄尔尼诺年。各种灾难性天气持续不断。几乎每24小时,地球上就会发生2 ~ 4次异常天气,受灾地区遍布五大洲。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原因是全球大气环流的总热源是赤道带。欲了解更多文章,请访问www.xxkt.cn小学教室网络,因为这里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地区高1.4倍,从而形成由赤道驱动的全球大气环流运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区将形成不同的气候,如夏季、寒冷、温度、风、雨、雪等,从而在世界各地形成相对稳定的气候带。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种稳定性。当这种暖空气流很强时,它可以遵循南纬15度。数万公里的移动加快了全球大气环流的步伐,使得世界上相对稳定的气候变得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的前兆是什么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环境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导致地球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气候出现反常和激烈地变化。最近全球各地气候出现反常炎热的同时,都又到处发生严重洪水甚至出现罕见的海啸现象,这些异常的现象被赋予了一个名称:厄尔尼诺现象。因此很多气象学专家都在致力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那么厄尔尼诺的前兆是什么呢?

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条件有气压变化、风向变化、海温变化、海平面高度变化、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和旱涝反常等。一般认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连续六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

不论怎样通过自然变化对厄尔尼诺做出判断,我们都应该清楚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多少年出现一次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十年厄尔尼诺现象被世界气象界频繁提到,每年很多的科研人员都在对其进行预测以提前做好相应的灾害应急防备。那么厄尔尼诺多少年出现一次呢?

厄尔尼诺现象(ElNiño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自然气象循环的一部分,它的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3-7年循环发生一次,对全球天气产生的影响可能长达一年。厄尔尼诺是全球气候信号里最强的,它既会导致洪水,又能引发干旱。曾有气候学家警告说,随着全球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开始以及其加剧全球变暖影响的事实,未来几年里恶劣天气将会频现。

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为什么厄尔尼诺叫圣婴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形式,这一切都是自然演变的自然现象,随着人类开发脚步的加快,这些自然现象似乎已经今非昔比,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厄尔尼诺现象,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或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从自然学的角度来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然而看似自然的表面之下,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仍然要归结为人类对地球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上。多少年来,人类对地球及整个生态的索取远远大于补给,索取的同时又制造了无法量化的污染物,而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且敏感,长此以往地球原本的平衡就将发生变化,异常气候的发生就不奇怪了。

所以,厄尔尼诺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多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为造成的。.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是自然现象吗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形式,这一切都是自然演变的自然现象,随着人类开发脚步的加快,这些自然现象似乎已经今非昔比,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厄尔尼诺现象,它是自然现象吗?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或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从自然学的角度来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然而看似自然的表面之下,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仍然要归结为人类对地球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上。多少年来,人类对地球及整个生态的索取远远大于补给,索取的同时又制造了无法量化的污染物,而大自然的生态均衡极为微妙且敏感,长此以往地球原本的平衡就将发生变化,异常气候的发生就不奇怪了。

所以,厄尔尼诺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是自然现象,更多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为造成的。.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为什么会导致暖冬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冬天不如我们小时候冷了。近些年这一感受被大家习惯性的称为暖冬。很多学者把暖冬的出现原因归结为厄尔尼诺现象,如果是这样,那么厄尔尼诺为什么会导致暖冬呢?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冬现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主要结论。

上述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连续暖冬渐成趋势。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火星增温和地球增温周期一致,主因是太阳;美国一些科学家也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太阳,1975年~2000年之间,太阳磁循环和北半球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另外,丹麦天文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宇宙。但是更多人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暖冬形成的主要原因。比较公允的说法认为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这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等。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现在的15℃。

不管怎么说暖冬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的破坏所引起的。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危害有哪些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那么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危害有哪些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危害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因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梳理以往发生的历次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厄尔尼诺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总体上看,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过灾害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利益。那么厄尔尼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研究显示,只要厄尔尼诺一“现身”,环太平洋地区几乎无一能平静躲过。其中,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会出现干旱少雨,而南美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暴雨成灾。1950年以来,世界上曾经发生过13次厄尔尼诺现象。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最为严重。据统计,当时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40多亿美元。

提前防范厄尔尼诺可能造成的负面连锁反应,减少损失尤为重要。进一步看,密切关注气候剧烈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迫切。2014年11月,世界银行曾发布《降低热度:直面气候新常态》报告指出,急剧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已影响到全世界人民,损害农作物和海岸线,使水资源安全面临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气候问题离每个人都很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97年的厄尔尼诺年事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跟你说1998年的长江中下游发生的超大洪水灾难,很多人就有印象了。那么厄尔尼诺产生影响有哪些呢?厄尔尼若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以严重影响全球食物生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而著称,但现在它的影响似乎不仅仅于此,影响的范围还包括了捕鱼业,能源价格以及家禽供应等等。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

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6、7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10月上旬“保利娜”飓风的能量和破坏力之大超过以往纪录,造成20多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25万人受灾。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1997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丰沛的印尼旱情为近50年所罕见。印尼发生1000多起森林火灾,持续数月不息,这和当地严重的旱灾直接相关。在非洲中南部,旱情异常严重。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暴雨和干旱。

据统计,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300~4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从2014年一直持续到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造成更多损失,因为相比那时,现在经济增长了许多。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已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去年全球表面温度继2014年以后又创新高,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6年1月,北极气温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上升到了零摄氏度以上;印度半岛等地频遭暴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经历了20年来最严重旱灾,导致森林和农田大火频发巴西等地出现了持续性的干旱,拉美多地出现了暴雨洪涝,去年圣诞节期间,美国东部地区许多城市的气温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厄尔尼诺不仅影响气候,同时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厄尔尼诺使亚洲热带的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升高,这使得鱼群向更深的水域转移,明显影响捕渔业。同时对依赖鱼类为食的水生家禽的产量也会有影响。

虽然厄尔尼诺会使农产品及家禽的价格上涨,但它也使天然气的价格下跌,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世上消耗天然气最多的国家——美国的冬天变得比往年更温暖,这会导致供暖的下降,同时推动美国原油和天然气增产,这将推动本已低迷的能源价格更加雪上加霜。

展开阅读全文

怎样减少厄尔尼诺现象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厄尔尼诺,首先让人想到的是那些本该凉爽的时节却骄阳似火,本该温暖的气候却出现降雪,处于旱季的地区则遇到了几十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怎样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球自转变慢引起的,所以无法预防。只能预防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要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就要让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保持平衡,而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多努力:首先要少排放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其次要少砍伐树木,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尽量属于平衡状态。另外还有保护动物,因为这些对生物圈也有很大影响。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第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是由什么引起的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那么厄尔尼诺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

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

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目前国际气象界对厄尔尼诺现象和由它引发的气候变化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减少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对人的危害有哪些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温的现象,它能使大气的运动也产生异常,风向改变,附近的陆地的气候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水旱灾害,而且是原来干旱的地区出现水灾,而湿润多雨地区出现旱灾,防不胜防。那么厄尔尼诺对人的危害有哪些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危害

最为确定的危害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因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地理环境特性是什么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频繁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根据科学界的定义,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那么厄尔尼诺地理环境特性是什么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地理环境特性是地理环境整体性。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球自转变慢引起的,所以无法预防。只能预防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从大气能量的角度看,厄尔尼诺的出现不过是大气为维持其能量收支平衡的一种自我调整过程,当大气的能量收入大于支出时就要发生大气向外膨胀,厄尔尼诺随之出现。那么厄尔尼诺的治理措施有哪些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的出现主要是一个大气环流在做怪的结果;大气环流是一个极为脆弱的天气系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也是各地气候变化万千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用人工方法。把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水温降下来,就可以使东进的沃克环流退回来。这就可以避免厄尔尼诺的出现;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面积约一千万平方公里,这里水面温度约30℃,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如果能将西太平洋赤道地区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水面温度平均下降2℃,就可以制止任何程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降温的办法也不难实现,只要把深部的海水提取出来,喷洒在海面上就可以达到此目的。海洋100米深处水温约为16℃,1000米深处水温约4℃。以1000米深处的水为例,1毫升1000米深处的海洋水,至少可使10毫升30℃的水,温度下降2℃,每秒取水106立方米,连续三个月,就可以使西太平洋赤道地区1千万平方公里水面温度至少平均下降2℃,这就完全可以把这个即将问世的“上帝之子”窒息在胎内。从海洋深处取水,并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把一个下端开口的输水管伸入海洋深处,用水泵从上面提水,在提水量相等的条件下,从1米深处提出水和从1000米深处提出水,所需要的能量相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另外,在提水量相等的条件下,输水管越粗越节省能量,但输水管太粗,会增加投资费用。用口径12米的输水管,用1000千瓦的水泵,每秒至少可提水100立方米,管中水位仅比海面下降1米。具体提水措施可以这样:把1万艘排水量1000吨的货船,分布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船上有水泵,船下安有输水用的软管,伸入海洋深处。从年初启动水泵至3月底结束,这就可以完全确保厄尔尼诺不再出现。估计一艘船连同有关设备在内,需资金1000万美元,1万艘需1000亿美元。这笔资金看起来很庞大,但和厄尔尼诺造成的损失和灾害相比,并不算大。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的危害有哪些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全球的气候,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季风区。由于厄尔尼诺使得太平洋东部的冷水变成暖水,使得太平洋偏东信风强度减弱。那么厄尔尼诺的危害有哪些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危害

最为确定的危害是,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世界多种农作物将受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因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厄尔尼诺现象多久一次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厄尔尼诺一来,环太平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气就会“不太平”。你那里暴雨频繁、洪涝成灾,我这里却高温少雨、干旱严重。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多久一次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厄尔尼诺现象平均5至7年发生一次,给全球气候、经济和环境等带来重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原因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