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按朝代(汇集20篇)

全国最长的隧道排名,你知道吗?下面就让问学吧小编我来告诉你吧。

浏览

7015

文章

132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高祖退位传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

2.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二.贞观新政

1.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4发展完善科举考试

2.《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三省六部

4.科举制度(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3)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4)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5.贞观之治:原因:①吸取隋朝教训②知人善任③虚心纳谏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盛唐的社会气象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开元盛世

1、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意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之治(开元盛世):713年,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

措施: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改革政略,整顿吏治,发展生产。

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

3.社会繁荣表现

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二.社会风尚

1.特点:物质生活丰富多彩,融入不同的民族的习俗,体现出大唐的自信开放的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2、表现:饮茶习俗在唐朝时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

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表现: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性大都会。

3.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一、"和同为一家"

1.民族政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开明的民族政策。

2.天可汗: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南诏政权表示"永无离贰"

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⑴吐蕃的风俗习惯: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③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⑵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其仰慕中华文明,向唐求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3)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金城公主入吐蕃:8世纪中期,唐中宗时,唐又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吐蕃赞普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玄奘西游: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2.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科技发明与唐诗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1.雕版印刷:隋唐时发明。唐《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咸通九年868年)的雕刻印刷品。

2、火药: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唐诗

李白:"诗仙",诗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诗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三吏""三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晋的艺术成就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时期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其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

绘画:顾恺之,东晋时期人。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材料分析题: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材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的诏书?如何评价这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的诏书;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他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改说汉语

(3)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蔡侯纸"。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帝国的兴亡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的统一: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灭亡:(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经过: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

★(刘邦)建立(汉朝),都城(长安)。西汉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天下和同为一家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1.天可汗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赢得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称为"天可汗"。

(2)管理西域:自唐太宗到武则天时,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理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地区。

2.唐蕃和亲

(1)背景: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希望学习唐朝的统治经验,几次派使者到长安,请求与唐朝和亲。

(2)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奉命前往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

(3)影响: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促进了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

3.南诏与渤海

(1)与南诏关系:唐玄宗时,唐朝封今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首领为"云南王"。

(2)与渤海关系:唐玄宗封生活在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请你总结一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百姓一视同仁,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共同发展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更替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建全国大一统。

3、科举制:隋文帝首创,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05年被废除。目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作用: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大运河的开凿:

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

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劳役、兵役扰的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元朝的大一统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1)铁木真:(1162-1227),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他在攻灭西夏的前夕病死,其子孙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兵锋最远到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他被毛泽东喻为"一代天骄。"

(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①127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②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大元"

③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④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⑤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流亡政权,统一了全国。

(3)文天祥抗元:①抗元的正义性:反对蒙古的掠夺和虐杀,是正义的。

②元朝统一的进步性: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文天祥的精神: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和高风亮节等,值得继承和发扬。

二、元朝的民族政策

1、政策: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不同的等级。

2、目的:为了维护蒙古族的特权,强化统治。

3、后果: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三、元朝的制度

1、经济:改革蒙古旧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2、政治:①中央:设立中书省,同时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西藏是特别行政区,由宣政院管理,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④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对外交往

①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同时是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②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③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1、印刷术:唐代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意义:大大提升了字体印刷的速度,促进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2、指南针:(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的文献已明确记载了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

4、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四大发明对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广阔疆域的统一管理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历史上的台湾:①三国时: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②隋朝:隋炀帝派朱宽率船队到达流求

③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2、西方入侵:17世纪20年代荷兰、西班牙侵入台湾,1642年荷兰独占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3月郑成功攻打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接受荷兰投降,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

4、1683年,清朝将军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二、对西藏的统治

1、历史上的西藏

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②、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地方行政事务

2、清朝对西藏的管理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③、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作用: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清朝的统一

三、雅克萨之战

1、沙俄入侵2、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用兵雅克萨3、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条约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条约,从此中俄边境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四、对新疆的统治

1、历史上的新疆

①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东汉重建西域都护。

②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①、康熙时,平定噶尔丹叛乱。②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③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五、对云、贵、川地区的统治

1、目的: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防范土司叛乱

2、措施:"改土归流"(雍正时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变世袭制为任命制。乾隆时,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基础上,废除该地区的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

3、作用:"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割据状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团结一致,在淝水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知识点2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知识点3书法、绘画与雕塑

书法: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称他的行书、楷书为古今之冠,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誉为"书圣"。

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_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chú)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

四、隋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且开放)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3、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

4、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

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

3、作用: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启下),治宏贞观(承上)"。

三、"开元盛世"

1、出现盛世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rǒng)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为"天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盛唐气象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一、遣唐使

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向东)

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6次东渡日本)

2、贡献(作用):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三、玄奘西行(向西)

1.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2、著作:《大唐西域记》

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粱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