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国周瑜死后(精选19篇)

浏览

2024

文章

84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哪三次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三气周瑜”是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那么“三气周瑜”到底是哪“三气”呢?

首先第一气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久攻不下,诸葛亮却攻下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其次第二气则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第三气与荆州有关,想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周瑜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什么人?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人,是东汉末年名将。周瑜不仅长得壮有姿貌,还精通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

周瑜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关系很好,21岁就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协助他平定了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东吴军政大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逝于巴丘(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后世对周瑜的评价是怎样的?

正史上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后世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唐朝时,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时,宋徽宗追尊周瑜为平虏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的文学形象是怎么样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对是战是和,踌躇不定,是诸葛亮假借曹操修筑铜雀台欲夺小乔,智激周瑜,才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果孙策和周瑜还活着能击败曹操么?这几人才是三国里的大战略家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里的大战略家和军事家一般都是首领或者谋士,曹操肯定算是其中非常厉害的人物,不过曹操早年也是尝到过几次失败的苦果。说起大战略家其实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人,就是东吴的奠基者孙策。孙策和周瑜才是占领江东最关键的人物,而且孙策不仅有战略自己还非常能打,如果孙策和周瑜还活着的话说不定还能与曹操一战,那三国的历史也就不好说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时期,动乱年代,却造就了一批乱世英雄,关云长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张飞长坂坡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二人都是“万人敌”,虽然都是威震三国的猛将,但是未免还是一勇之夫,距离孙子兵法上说的为将之道五条,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还是差一点的,那么三国上具备这种能力的有谁啊?

第五位:. 张辽

张辽,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的领导下,归属曹操后随曹操四处征讨,曾劝降昌豨,攻袁氏,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智平荆州新军,击灭陈兰、梅成。濡须之战后,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为历代推崇,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堪称三国最能打仗的将领,以后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第四位:.. 公孙瓒

提起公孙瓒,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刘备的师兄、赵云的旧主。其实在公孙瓒北抗夷狄、南争河朔的戎马生涯的这一年,28岁的议郎曹操触摸到了帝国腐朽的真相,屡谏无果之后选择了缄口不言;28岁的孙坚因为讨贼有功,多次调任地方县丞,仕途正蒸蒸日上;23岁的刘备大约完成了卢植的学业,或许回到涿县谋了个差事,继续当他的地头蛇,而名门之后的袁绍和袁术,一个在洛阳广交豪杰,一个则整日飞鹰走狗。这些日后左右天下的群雄,此时还都没有开启自己的霸业,而公孙瓒则成为了史书所见的第一个“白马将军,但是因此自己的性格问题最终导致失败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第三位:.诸葛亮,司马懿

把二人放在一起是因此二人可以说是宿敌,无论从人品,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来讲都是诸葛亮厉害。但是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最后司马懿战略胜了诸葛亮,他看出只要守住地盘蜀汉早晚会衰落,所以他只要以逸待劳就可以了。最后活活耗死武侯,可以说在后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最强的代表。

第二位:曹操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第一位:.孙策与周瑜

孙策,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为孙吴一会的开创基业,

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为孙权提出“两分天下论”,即吃掉刘备,与曹操划江而治,平分天下。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三十六岁,成为了三国一件遗憾的事情,其实孙策早死也是一个遗二个都是英才,可惜都早死。

纵观三国的历史,各个势力都是牛人辈出,高潮迭起,曹刘孙三家没有绝对优势和劣势,天时地利人和大家各自拥有。但纵然是如此的三方势力,最终统一归晋,其实也是最大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瑜与诸葛亮相差多少岁?为什么总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纪小?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在影视剧,还是戏曲表演当中,三国时期周瑜的扮相,总给人一种他的实际年龄要比诸葛亮小很多的感觉,甚至是在一些版本的影视剧中,明明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小,却还是选择了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演员来扮演诸葛亮,而且在民间似乎也有一种默认的共识,那就是周瑜要比诸葛亮小。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周瑜与诸葛亮究竟相差多少岁?

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之间往往会存在差异,三国人物尤其如此,以至于出现“历史诸葛亮”和“演义诸葛亮”的区别。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要小六岁,但在包括经典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内的很多艺术作品中,诸葛亮的年龄看起来都要比周瑜大。

其实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剧组知道诸葛亮的年龄比周瑜小,但一方面由于演员的原因(唐国强比洪宇宙年龄大),更重要的是鉴于当时民间的传统观念不接受周瑜比诸葛亮大,所以才在电视剧中让周瑜的年龄显得比诸葛亮小。那么民间为什么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定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的年龄写小了,所以民间才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但在《三国演义》的原著里面从来没写过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小,而且在周瑜去世的时候按照真实的历史写到了周瑜的年龄,这“锅”确实不是罗贯中的。

不过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确实给读者一种诸葛亮的人生经验胜过周瑜的感觉。这导致在传统戏曲中,诸葛亮是带着长胡子的老生,周瑜是没胡子的小生。而在传统相声《八扇屏》中,周瑜更是被放到了“小孩子”里面。

国人了解历史更喜欢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了史书的记载。像“三国历史”,大部分都是读《三国演义》,又有几人去读《三国志》呢?

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一些历史细节却存在巨大误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诸葛亮的岁数要比周瑜大的多,然而史料记载正好相反,实际上周瑜的岁数要比诸葛亮大很多。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管拜蜀汉丞相,数次北伐曹魏失败,公元234年,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周瑜,生于公元175年,21岁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辅佐孙权继位。公元208年,率军联合蜀军,于赤壁大败曹魏,奠定“三国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以此来看,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这与大部分人心中的,白须老者诸葛亮,青葱少年周瑜实在在不相符。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周瑜死的太早了,人们只记得年轻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周瑜打黄盖如何理解,它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打黄盖的意思指的是两相情愿,泛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般是用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它的出处是在《三国演义》中记载: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和、蔡中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和、蔡中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惨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赤壁之战周瑜出了哪些计谋?周瑜本想连刘备一起除掉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让周瑜闻名天下,但是周瑜的野心实际上要更大一些,当时打赢曹操后周瑜本想连刘备也一锅端。最早江东这块地就是靠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只是后来孙策意外死亡,导致孙权继任。好在周瑜没有把孙权给整下来,不然可能就不会有孙吴了,但是刘备属于运气好没有被周瑜下狠手,而且还得到了一片荆州之地。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对于汉末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十年后当孙权称帝时,曾有个客观评价:“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在孙权的心中,如果不是周瑜在赤壁一役击败曹操、巩固江东,自己是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

对于周瑜在东吴集团的作用和地位,曹操与刘备的看法显然与孙权是完全不同的。赤壁之败后,曹操曾写信给孙权,认为当时是自己军中疾病肆虐才导致兵败,不承认周瑜的指挥才能。

而刘备的表态则是后来前往江东拜会孙权时,利用单独与孙权交谈之时提出来的。这段话被记载在《江表传》当中,原文是这样的:“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周瑜这个人无论是文才武略,实在是独一无二的豪杰。我看周瑜器量宽广、志向高远,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吧?此言实乃居心叵测,是在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幸好孙权没有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否则东吴就将失去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不过,尽管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周瑜却对刘备集团的迅猛发展充满了戒心和疑虑。周瑜认为应该限制刘备的发展,并提出利用刘备到访江东,为其建造豪华居所,多送美女和珍奇玩物,消磨刘备意志,并将其扣留在江东,然后再伺机消灭刘备集团。

不过,周瑜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可。没过多久,孙权又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在孙权看来,只有孙刘两家的合作才能抵御来自曹操集团的强大军事压力,仅靠孙刘当中的任何一家都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以周瑜为代表的强硬派及以鲁肃为代表的温和派当中,孙权最终选择了鲁肃。

最终,孙刘两家成了亲戚,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方作书,落笔于地”在此后的数年间,曹操不再向刘备占据的荆州一带发动进攻,而是集中全力攻击东吴在长江下游一带的防线。刘备也得以乘虚向益州方向扩充势力,而在赤壁之战中贡献最大的东吴集团则是一无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夏侯惇和周瑜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9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夏侯惇和周瑜是对手关系,然而总有人硬要给他们掰成亲戚关系。话说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周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周瑜的老婆是小乔,小乔的姐姐又是大乔。

大乔嫁给了孙策,孙策又有个妹妹叫孙尚香,孙尚香又嫁给了刘备,生了个儿子叫刘禅(shàn),刘禅(shàn)的老婆叫张皇后,张皇后的母亲是夏侯涓,夏侯涓的父亲是夏侯渊,夏侯渊的哥哥叫夏侯惇,所以最后这个周瑜应该管夏侯惇叫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为什么会成为诸葛亮的标配

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在说到“羽扇纶巾”的时候,你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谁?是诸葛亮,还是周瑜?或许大部分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会自动对号入座,认为这个词说的就是诸葛亮,毕竟影视剧中、游戏中的诸葛亮,一直都是这样的形象。不过,读过苏轼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知道,他原本用这个词是要说周瑜周公瑾的,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把这个词自动放在诸葛亮身上呢?1.羽扇纶巾是什么

“羽扇纶巾”是一个成语,而出处正是苏轼那首很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的本意写的自然是周瑜,仅仅是“羽扇纶巾”四个字,就已经勾勒出一个胸有成竹,大势在握的人物形象。可见,苏轼对于周瑜也是十分敬佩的,对他的军事才能自然也是非常欣赏,这才能写出如此让人难忘的句子,用这个句子描绘了一个自信、大度的君子形象。

“羽扇”指的就是用鸟羽制作而成的扇子,“纶巾”就是用青丝带做成的头巾,这两样现如今大部分都被用在诸葛亮的装扮上了,而不是周瑜,所以,也可以自动脑补一下,如果周瑜也是诸葛亮一样的打扮,那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但是,周瑜可并不是《三国演义》当中的那个小气鬼,前后被诸葛亮气了三次,最终吐血而亡,这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相反,周瑜非常大度,完全不是一个会被气死的人。2.诸葛亮的装扮

那羽扇纶巾既然是周瑜的装扮,诸葛亮又是什么样子?其实,诸葛亮本身和这样也是差不多的,南北朝时期的《殷芸小说》中就有对诸葛亮的装扮的描述,虽然其中内容都是一些不被正史所记载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属于野史,却也还是有着一些参考价值。“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这就是书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可见,诸葛亮周瑜当时的装扮,其实应该是差不多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羽扇纶巾在当时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属,是汉末名士中一种很流行的装扮,古人也讲究时尚,不管是哪个阶层,哪个时代,哪个圈子,总都是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风尚,羽扇纶巾就是当时名士的一种标配,大家都喜欢这样的穿着打扮,所以说,这个词即便到了诞生之初,也就是苏轼的词中,也并非与诸葛亮直接挂钩,更别说是诸葛亮的专属了。3.为什么从周瑜变成诸葛亮

然而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刻画,就是保留了羽扇纶巾的造型,但是对于其他人,却并没有刻意的去“装扮”,也许是这种装束在罗贯中看来是非常符合他心中诸葛亮的形象的,也许是他想营造出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形象,所以总是在刻意或无意当中,让诸葛亮保持着羽扇纶巾的状态,时间一长,诸葛亮的形象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因此,“羽扇纶巾”从一个时代流行的装扮,就这样变成了诸葛亮的专属形象,都得归功于罗老先生的描绘,和《三国演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说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没错,指的是周瑜也没错,指的是其他汉末名士,就更是没错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瑜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周瑜死法存在四种说法:1、病死的;2、被气死的;3、因战争受伤去世;4、在去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亡。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才华出众,主要业绩就是辅助孙权拿下了江东地区。对于历史上周瑜是怎么死的呢?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详细内容

1

第一种说法:病死的,历史记载,周瑜在36岁时候,生了重病导致死亡。

2

第二种说法:被气死的,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周瑜跟诸葛亮斗争,几次都吃亏,战败最终被活活气死了。

3

第三种说法:因战争受伤去世,对于周瑜死法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就是周瑜在战场大战,受伤致死。

4

第四种说法:在去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亡,在去蜀途中,面对进退两难的环境,心里非常着急,最终心急攻火导致死亡。

5

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为东吴立下彪炳千古的赫赫战功,与曹操之间斗智斗勇,成为一段历史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风云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周瑜的死对吴国有什么影响?如果周瑜没有病死蜀国可能早没了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准备起兵进军益州,但是无奈途中身染重疾最后英年早逝。原本东吴的计划是趁赤壁之战的胜利进攻蜀国,那个时候正是东吴最强势的时候,而刘备这边帮得到部分荆州人手也都还不够,只是老天似乎并不想这么快让蜀国灭亡。好在周瑜死后东吴还有陆逊能顶替他的位置,不然周瑜的死对吴国来说就成了致命打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瑜对于刘备集团的发展是有着先见之明的。而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了周瑜的顾虑,刘备集团的发展也造成了孙权及不少江东将士的疑虑并最终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事。

周瑜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孙权的采纳,周瑜回到江陵之后,立即收拾行装,整合军队,向益州进发。不料途径巴丘之时,周瑜身染重病,不幸病故,终年三十六岁。

周瑜的病故,让孙权非常悲痛。《江表传》中记载,孙权听说周瑜病故的消息之后,流着眼泪说道:“周瑜是辅佐帝王实现创业开国的难得人才,却这么早就不行夭折了,这让我以后还能去依赖哪一个人呢?”孙权称帝后,还念念不忘周瑜当年的功绩,十分感叹:“当年要是没有周瑜周公瑾,我是当不上这个皇帝的。”

周瑜,是后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孙吴集团的奠基人之一,对孙吴集团的草创、发展、巩固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以弱胜强,终于打败了强大的曹操集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占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如此,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的非凡器量,在三国武将群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不过,周瑜的后人结局都不好。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周循早卒,次子周胤曾担任兴业都尉,屯兵公安,后来因至纵情欲获罪,被迁徙至庐陵郡。

周胤获罪之事在东吴引起很大反响,大臣诸葛瑾和步骘分别上书孙权,希望孙权能宽恕周胤的罪过,将其官复原职,继续为东吴效力,但遭到孙权的拒绝。知道后来孙权的发小朱然和女婿全琮再度上表要求赦免周胤,孙权这才勉强答应。但当诏书送达庐陵郡时,周胤却已经病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周瑜打黄盖的歇后语典故介绍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很多人都把周瑜当做军师,其实周瑜不仅是军师而且还能担任上阵杀敌的将军,这是诸葛亮不能比拟的。周瑜也是东吴的大都督,也就是最高指挥官了,多亏周瑜吴蜀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上战胜曹操。说到赤壁之战那就不得不提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黄盖上演的苦肉计,也是整个赤壁之战最为关键的地方。所以后来才会出现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东吴是赤壁之战的主力军,在演义当中其实很多精彩绝伦的计谋都是东吴那边想出来的,但是在书中有些却成了诸葛亮的功劳。草船借箭是孙权想出来的,而最为关键的一计就是黄盖和周瑜上演的苦肉计了。周瑜知道曹操最大的弱点就是士兵不善于打水仗,虽然曹操的兵力众多,但是只要攻破一条防线其他士兵的战斗力也会减半。所以就联合黄盖演了一出戏给曹操看,只能说黄盖和周瑜的演技实在太逼真,把黄盖这样的老臣打的血肉模糊,也不怕黄盖要是支持不住怎么办。随后黄盖就带兵叛逃,想要转投曹操。

刚好周瑜打黄盖这件事被曹操派去的卧底蔡和看到,所以对黄盖的投降也是深信不疑,而且曹操的战船还被绳子连到了一起,也是为东吴准备的火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就这样,黄盖在快要接近曹操的时候点燃了所有船上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撞向曹操大军顺着东风把曹操的战船全给烧毁了。曹操这次也是放松了警惕,关键是黄盖实在被打的太惨了,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其实这样的诈降也是存在风险的。只是曹操本来就信心满满,认为蜀吴联盟也拿自己没办法,结果就被对方以少胜多完成了逆袭。

所以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就是用来形容双方都心甘情愿的事情。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完全不输给现代人的,而且可能还更加的敬业,演技比现在的某些演员都要好多了。周瑜的才华在演义当中是被低估了,而且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这在正史当中都是不对的。周瑜也算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而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估计周瑜都不会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如果两人正面对决的话周瑜应该会是完胜。

只是我们把诸葛亮神话的太厉害,正史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那些关于他在赤壁之战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假的。这里也是顺便帮周瑜正个名,免得好要被大家一直冤枉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要是孙权能多活几年说不定三国的格局又要发生一些变动了。但是对于东吴来说人才也是不断的在出现,周瑜死后陆逊同样非常厉害,在夷陵之战上帮助东吴击败刘备,此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亡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郭嘉、庞统和周瑜都还活着的话天下还会是曹魏的么?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庞统周瑜的死实在是非常令人惋惜,因为三人都是非常有才华而且有能力平定天下的人。但是似乎天妒英才,三人也都是英年早逝,不然说不定三国的走向还存在些许变数。如果单看这三人可能周瑜是最可惜的,毕竟能打赢赤壁之战周瑜肯定是最大功臣,如果郭嘉还在的话说不定曹操不会败这么惨,只是曹操也明白失去郭嘉对自己的损失有多大。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也是个英雄气短的年代,在三国有很多英雄人物都英年早逝,而说到最可惜的三位谋士,庞统、郭嘉和周瑜无不令人感到遗憾,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谋士,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呢?

先说郭嘉,郭嘉的才能不必多说,因为算无遗策,郭嘉被人们称为“三国第一鬼才”,在民间更是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言论,在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前,所有人都看衰曹操,然而郭嘉却提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最终的结果也如郭嘉所言,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郭嘉却在37岁就去世了,郭嘉的去世令曹操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曾言:“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如果赤壁之战郭嘉还在曹操身边,那么曹操也不会如此大败,说不定还有可能击败周瑜,那么如此一来,或许天下早就被曹操统一了。

再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出自同一师门,才能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也是对庞统才能最大的认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庞统曾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刘备能采取庞统的上计,那么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益州,而庞统也就不会死于落凤坡了,可惜的是刘备却采用了保守的中计,最终让庞统惨死,试想一下,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用从荆州来助刘备,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智谋,那么刘备统一三国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除了这两位谋士的死令人遗憾外,周瑜的早逝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之才足以安天下,赤壁之战中,周瑜仅用五万大军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如果他不死,那么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破产,可惜的是周瑜年仅36岁便病逝,他的死也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倘若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么以他的才能,东吴也很有可能击败刘备和曹操。

在你看来,如果这三人不死,那么魏蜀吴三国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孙权的女儿比儿子有出息 当周瑜儿媳还敢废皇帝

全文共 1787 字

+ 加入清单

孙权和刘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儿子都不争气,不过孙权的女儿还是要比儿子强上不少的。东吴内部政权开始动摇,就是因为孙权要立储,结果两个儿子一个被杀一个被废,立了个孙子。一般这种情况不出事才怪呢,还要面对曹魏这个强敌。不过孙权的大女儿却非常有胆识,还敢废皇帝立一个对自己有好处的皇帝,看来权术也不是女的就一定比男的差。

作为三国里最低调的帝王之一,孙权一直都被认为能力远不如其兄孙策,也的确如此;但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孙权是合格的,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后又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但是孙权的后代,却呈现了阴盛阳衰之态;孙权一共有四个女儿,七个儿子,但是这七个儿子似乎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反而是孙权的女儿们,在历史上的名气,却远大于这七个不成器的儿子。

四公主:滕公主

滕公主是孙权是最小的女儿,但是据说其实滕公主只是孙权的养女,生父为孙权堂弟孙奂。后来以公主身份下嫁功臣滕胄之子滕胤,当时滕胤年仅20岁。

滕胤皮肤白皙,容貌俊美,每逢入朝大臣们没有不惊叹称羡的。滕胤仕官后,上书言及时局,又对政策多有匡弼。孙权对公主也特别宠爱,因为滕胤的缘故,又格外增加对公主的赏赐,又几次探望慰劳。

少帝孙亮时期,孙綝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作恶多端,引发群臣不满。公元256年滕胤与连襟吕据密谋推翻孙綝,事败遭到夷三族。公主则被亲兄孙壹救出,携其逃亡曹魏。

三公主:孙鲁育

孙鲁育是孙权和步皇后的幼女,与胞姐全公主被称为“大主”相对,被称作“小公主”。公元229年,下嫁左将军朱据,自此又被称作“朱公主”,育有一女朱皇后,朱公主与朱据育有一女,赤乌末年成为琅琊王孙休妃,是为景帝皇后。

公元242年孙和为太子时,她的胞姐全公主与孙和母大懿皇后不和,经常诋毁她,欲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朱公主没有同意她的计划,于是姐妹从此有了嫌隙。

公元250年朱据因劝谏废太子的事而获罪,杖刑后贬为新都郡丞,随后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被赐死。朱据去世后。孙鲁育再嫁给车骑将军刘纂。公元255年,孙仪等密谋打算趁蜀汉使者到来之际杀死权臣孙峻,因事情泄露而自杀。受牵连被杀害的人达到几十人,公主孙鲁育也被污蔑为谋反者之一,被孙峻所杀。

二公主:刘公主

刘公主是吴大帝孙权第二女,母不详;为车骑将军刘纂元配。按大帝一朝惯例可称为刘公主。刘公主不幸早卒,后来异母妹孙鲁育丧夫后再嫁为刘纂继室。有关夫君刘纂在史料上记载甚少,不过先后娶吴大帝两个女儿为妻,足见其受重视程度。

大公主:孙鲁班

孙鲁班是吴大帝孙权长女,母步皇后,朱公主胞姐,会稽王孙亮异母姐。黄武年间,孙权为太子孙登聘娶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又将孙鲁班嫁于名将周瑜的长子周循,并拜周循为骑都尉,周循很有当年周瑜的风采,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229年,孙权登基为帝,孙鲁班又下嫁刚升迁的卫将军全琮,自此以后,孙鲁班也被称为全公主,全琮此前已有长子全绪和次子全寄。婚后全公主又生有全怿及全吴二子。全琮因为尚公主更受大帝亲近,一年四季都有赏赐,与刘基家,张承家并列。

241年太子孙登去世,第二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打算立孙和之母王夫人为皇后,王夫人的宠爱曾仅次于步夫人,大公主素来怨恨她。孙和另与鲁王孙霸不睦,这给了全公主可乘之机。

后因立嗣之事,全公主的胞妹朱公主产生矛盾,吴国朝政分为两派,随着朝廷内外大臣分为两派,孙权认为再以孙和或孙霸为储君,会造成国家大乱,遂有改嗣之意,最终孙亮改立为太子,以全尚的女儿为太子妃。

孙亮继位后,诸葛恪被诛杀,孙峻把持朝政,孙鲁班一系权倾朝野,但是在孙峻病死后,他的堂弟孙綝把持朝政;258年,同少帝孙亮谋划诛杀权臣孙綝,事泄,废少帝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而孙鲁班也被孙綝流放豫章。

全公主在二次婚姻期间,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但是在全琮死后,却与当时的权臣孙峻暗通款曲。根据《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载,孙峻年少时就擅长骑射,勇敢果断,风流倜傥。

后来因为孙峻之姐是全尚之妻,二人交往开始频繁,以致到“素媚事全主”、“与公主鲁班私通”的地步。孙峻不断巴结讨好全公主,因此虽然孙峻作恶多端,在全公主的保护下却始终没有倒台。

好吧,其实孙鲁班应该算是孙峻的堂姑妈了吧,要说三国各国里,表面是东吴最为平和的,蜀魏连年征战;但是东吴的内部矛盾却是最多的,之秽乱,更是不用多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那三气啊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一气是《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和诸葛亮有约定,但是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既没有违背约定,也提前夺取了荆州。二气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主动向刘备邀请,想要讨还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怒,再加上原来的旧伤,最后气急身亡。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由于他长相英俊、精通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丑化了,实际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重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英雄形象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又取得丰功伟绩的英武的周瑜形象,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词的下阕从周郎引发,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作者借用小乔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后面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非常有名,其实也算是周瑜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只不过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可能有些朋友就不知道了。其实周瑜并不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且可惜诸葛亮不能让吴国所用,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这句话是罗贯中加上去的,目的也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当然周瑜的意思可能真的是被误解了。

说到周瑜,有的人会想到那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豪杰,却也会有人想到一个小肚鸡肠的小人。之所以有人会认为周瑜是一个小人,都怪现在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过分的吹捧,以及对周瑜的贬低。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一个聪明睿智,有着很强能力的人。在孙策统领江东的时候,周瑜就与孙策交好,后来加入吴国阵营。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统领江东。在孙权的帮助下,周瑜的才能也得以展现,其中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当时,周瑜与诸葛亮都是有大智慧的人物,两人更是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周瑜还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既生瑜,何生亮。”

在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周瑜的这句话是对诸葛亮才能的羡慕以及嫉妒,其实不然,周瑜对诸葛亮并没有嫉妒,而是对他的充分肯定。这句话的后边还有着另一句话:“君未归,孤何安。”这充分的表露出周瑜对诸葛亮才华的渴慕之情。

君还未归顺江东,我怎么能够安心。这句话充分的表达了希望诸葛亮可以“弃暗投明”,来到江东辅佐孙权的情感。但是,诸葛亮始终没有答应周瑜,否则历史必将是另外一个局面。毕竟,“一时瑜亮,并世双雄”可不是简单的吹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是今天的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为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不仅有陆军,而且建立了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吴国联合鲁国对齐国讨伐,吴鲁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泗水进攻,另一路从淮河入海向北进攻齐国。吴国从海上进攻齐国,这次吴国水军从海上对齐国进攻,是中国发生最早的海战,后世把这件海战看作是中国海军的起源。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为古越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吴国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赤壁之战后东吴为什么不攻打蜀国?周瑜曾设计铲除刘备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战后吴蜀联手大胜曹魏,这时曹操暂时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只能退守。而东吴正是士气到达鼎盛的时刻,为什么孙权不趁机进攻蜀国一举拿下呢?其实周瑜是有想到这一点的,而且连计谋都已经想好准备除掉刘备。周瑜在战略方面应该属于当时最强了,而且赤壁之战也让周瑜闻名天下,如果周瑜能晚死几年的话蜀国就非常危险了。

那么,周瑜为何会如此防范刘备呢?《三国志•周瑜传》中给出了答案。该传记载,就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又向孙权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出兵益州,夺取刘璋所占据的这块天府之国。周瑜认为:目前曹操在赤壁遭受重创,无暇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益州的刘璋经常遭到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的骚扰,内忧外困。

周瑜建议孙权让自己率兵与奋武将军孙瑜一起进攻益州,在得到益州之后再兼并汉中的张鲁,然后与割据凉州的马超集团结成战略同盟,在曹操的后方发动攻势,之后江东大军就可以通过占领襄阳以威胁曹操,实现全国的统一。

这段记载对周瑜之前提出限制刘备集团发展意见做出了一个明显的注脚:周瑜是想通过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为江东集团向益州地区的扩张做准备。而这个计划本身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两线出击的战略构想可谓如出一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江东集团想要扩展自己的控制范围主要方向有三个:一是向北通过对曹操占领的淮南地区的进攻取得夺取中原的桥头堡,进而向北方地区发展。第二是向西南地区属于士燮控制范围的交州地区发展,第三是向西通过荆州南部夺取刘璋占据的益州地区。

从这三个发展方向来看,北线的难度最大。虽然曹操新败,暂时丧失了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毕竟曹操经营北方多年,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口资源仍然占有巨大优势。孙权想通过夺取淮南地区进犯中原的设想很难实现。从后来淮南战事的发展来看,孙权耗费了数年时间却始终无法在淮南地区讨得丝毫的便宜。

第二条向西南夺取交州的计划也因为交州偏僻,难以对全国形势产生重大影响,难以作为上上之选;剩下的只有向西进入益州了。益州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加上战乱较少,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如果拿下益州,无疑对实现统一全国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而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的做法,周瑜是非常抵触的,因为周瑜认为这明显与东吴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刘备,周瑜素无好感,并一语道破了刘备的本质:“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孙权时期周瑜的实权到底有多大呢?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孙权真正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孙权时期周瑜权利其实并不是很大,当时无非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孙权完全没有给太多的官职。

一、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如果大家熟读历史就会知道周瑜当时就是孙权的手下,但孙策生前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周瑜作为属下,其实能够拥有一个偏将军,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一个偏将军的官职在当时的东吴也并不是很低,仅仅只是在孙权的官职就直接能够决定周瑜的官职,因此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周瑜的偏将军并不是很低。

二、孙权并不敢给太多的官职

周瑜一直都是一个偏将军,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完全不敢给周瑜太多的官职,孙权在经过赤壁之战之后,必然就已经得到刘备的认可,此时完全可以给周瑜升官。但是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周瑜很可能会一家独大,功高震主,最终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起到制约的效果,因此不只是让周瑜成为一个偏将军,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起到一个压制的效果。

三、周瑜有一定的实力

周瑜的官职虽然说只是一个偏将军,可是在当时的江东会拥有着较大的权力,这个偏将军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威望。那些跟随着孙策跟随着孙坚的老部下照样也会听从周瑜的命令,更加不要说一些年轻的将军。孙权在那个时候必然就会随时可以调动军队,这就导致许多人只知道周瑜,并不知道周瑜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权力,但从这一方面来看,周瑜真的一点都不亏,毕竟自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否则的话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多的认可度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