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015

文章

84

赤壁之战后东吴为什么不攻打蜀国?周瑜曾设计铲除刘备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战后吴蜀联手大胜曹魏,这时曹操暂时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只能退守。而东吴正是士气到达鼎盛的时刻,为什么孙权不趁机进攻蜀国一举拿下呢?其实周瑜是有想到这一点的,而且连计谋都已经想好准备除掉刘备。周瑜在战略方面应该属于当时最强了,而且赤壁之战也让周瑜闻名天下,如果周瑜能晚死几年的话蜀国就非常危险了。

那么,周瑜为何会如此防范刘备呢?《三国志•周瑜传》中给出了答案。该传记载,就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又向孙权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出兵益州,夺取刘璋所占据的这块天府之国。周瑜认为:目前曹操在赤壁遭受重创,无暇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益州的刘璋经常遭到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的骚扰,内忧外困。

周瑜建议孙权让自己率兵与奋武将军孙瑜一起进攻益州,在得到益州之后再兼并汉中的张鲁,然后与割据凉州的马超集团结成战略同盟,在曹操的后方发动攻势,之后江东大军就可以通过占领襄阳以威胁曹操,实现全国的统一。

这段记载对周瑜之前提出限制刘备集团发展意见做出了一个明显的注脚:周瑜是想通过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为江东集团向益州地区的扩张做准备。而这个计划本身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两线出击的战略构想可谓如出一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江东集团想要扩展自己的控制范围主要方向有三个:一是向北通过对曹操占领的淮南地区的进攻取得夺取中原的桥头堡,进而向北方地区发展。第二是向西南地区属于士燮控制范围的交州地区发展,第三是向西通过荆州南部夺取刘璋占据的益州地区。

从这三个发展方向来看,北线的难度最大。虽然曹操新败,暂时丧失了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毕竟曹操经营北方多年,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口资源仍然占有巨大优势。孙权想通过夺取淮南地区进犯中原的设想很难实现。从后来淮南战事的发展来看,孙权耗费了数年时间却始终无法在淮南地区讨得丝毫的便宜。

第二条向西南夺取交州的计划也因为交州偏僻,难以对全国形势产生重大影响,难以作为上上之选;剩下的只有向西进入益州了。益州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加上战乱较少,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如果拿下益州,无疑对实现统一全国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而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的做法,周瑜是非常抵触的,因为周瑜认为这明显与东吴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刘备,周瑜素无好感,并一语道破了刘备的本质:“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周瑜简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也是一个很有才能,有勇有谋的人,能与诸葛亮相媲美。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交好,二十一岁便跟随孙策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带兵赴丧,并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公元208年,黄祖的部将甘宁前来归降东吴,周瑜和吕蒙一起推荐他,因此受到了孙权的重用。同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向孙权进逼。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周瑜和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隔江对峙。在两军交战中,周瑜在骑马督战时被飞箭射中,只得退兵回营,曹仁听到消息后,亲自督帅上阵攻击吴军,结果被周瑜击败。因此,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并屯兵江陵。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征伐益州的方案,在返回江陵途中,周瑜在巴丘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但却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郭嘉、庞统和周瑜都还活着的话天下还会是曹魏的么?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庞统周瑜的死实在是非常令人惋惜,因为三人都是非常有才华而且有能力平定天下的人。但是似乎天妒英才,三人也都是英年早逝,不然说不定三国的走向还存在些许变数。如果单看这三人可能周瑜是最可惜的,毕竟能打赢赤壁之战周瑜肯定是最大功臣,如果郭嘉还在的话说不定曹操不会败这么惨,只是曹操也明白失去郭嘉对自己的损失有多大。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也是个英雄气短的年代,在三国有很多英雄人物都英年早逝,而说到最可惜的三位谋士,庞统、郭嘉和周瑜无不令人感到遗憾,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谋士,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呢?

先说郭嘉,郭嘉的才能不必多说,因为算无遗策,郭嘉被人们称为“三国第一鬼才”,在民间更是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言论,在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前,所有人都看衰曹操,然而郭嘉却提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最终的结果也如郭嘉所言,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郭嘉却在37岁就去世了,郭嘉的去世令曹操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曾言:“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如果赤壁之战郭嘉还在曹操身边,那么曹操也不会如此大败,说不定还有可能击败周瑜,那么如此一来,或许天下早就被曹操统一了。

再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出自同一师门,才能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也是对庞统才能最大的认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庞统曾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刘备能采取庞统的上计,那么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益州,而庞统也就不会死于落凤坡了,可惜的是刘备却采用了保守的中计,最终让庞统惨死,试想一下,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用从荆州来助刘备,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智谋,那么刘备统一三国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除了这两位谋士的死令人遗憾外,周瑜的早逝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之才足以安天下,赤壁之战中,周瑜仅用五万大军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如果他不死,那么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破产,可惜的是周瑜年仅36岁便病逝,他的死也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倘若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么以他的才能,东吴也很有可能击败刘备和曹操。

在你看来,如果这三人不死,那么魏蜀吴三国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郭嘉庞统周瑜哪个更厉害?谁的死带来的损失最大?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曹魏谋士,庞统,刘备谋士,周瑜,东吴大都督,这三个人看起来各为其主,但是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英年早逝。郭嘉死的时候三十八岁,庞统三十六岁,周瑜也是三十六岁,原本正是帮助主公建功立业的好年纪,谁也没想到世事如此无常。这三个人在世的时候,可以说对各自的主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就左右着局势,那么,这三个人,谁的死对于当时的影响更大一些呢?他们谁更厉害?

曹操的谋士郭嘉,刘备的谋士庞统,孙权的大都督周瑜,这三个人都是东汉末年的奇才,然而都由于英年早逝,让历史车轮的方向发生了偏转。

常听人说,郭嘉不是孔明不出,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这样的话其实大都是从《三国演义》中衡量郭嘉的重要性的,因为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曾经大哭说“若奉孝在,当不使吾有此惨败矣!”也就是说如果郭嘉不死的话,那么曹操赤壁就不会惨败而归,而如果赤壁之战没有发生或者曹操打胜的话,很显然曹操将一统天下,那么三国也就不会出现了。

即使诸葛亮跟了刘备,也将回天无力,但是如果从正史中来看的话,郭嘉的作用其实没那么大,上面曹操讲的那句话也没有记载,但不排除曹操真说过那样的话,因为曹操的确是非常喜欢郭嘉这个人的,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郭嘉跟随曹操之后经常伴随曹操左右,而郭嘉也的确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如果赤壁之战之前郭嘉没有去世的话,不排除他帮助曹操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曹操失去郭嘉,真的可谓是损失巨大了。

我们再说庞统,有道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等人将孔明与庞统并称,也足见庞统的才能非同一般,而庞统死于刘备伐蜀之时,如果庞统不死的话,那么刘备和庞统就足以平定西蜀,不需要再调诸葛亮和张飞赵云进入蜀中。

而如果不掉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的话,那么有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在,就不至于导致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如果而如果刘备方面拥有富饶的荆州的话,再加上西蜀和汉中的资源,同时做到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兵向宛城和洛阳进攻,刘备率军出汉中攻长安平定三秦,那么刘备方面也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但是只是由于庞统的死,导致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都成了泡影。

再说周瑜,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赤壁之战了,他成功的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也帮助孙权得以偏安一隅,虽然周瑜在帮助东吴方面也有开疆拓土之功,但江东的地盘和势力始终不算很大,虽然孙权也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东吴一直缺乏战败魏国和蜀国一统天下的能力,所以即使周瑜在的话,东吴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而且周瑜之后的鲁肃、吕蒙、陆逊,能力都不低,周瑜如果活着的话,其作为也基本上就相当于这几个人后来的作为了。

但是周瑜在赤壁等地所建立的大功却不是郭嘉和庞统所能比的,虽然郭嘉有参与平定乌桓之功,但是曹操后来并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而且得胜太过侥幸,曹操甚至每次想起来都后怕。

因此,如果从这三个人的平生作为上来看,周瑜的成就最高,郭嘉次之,庞统最末,之所以把庞统排在最后,是因为庞统跟随刘备之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立下多大的功劳,但是郭嘉跟随曹操却是做出过很多事情的;而如果从三个人去世对各自方面的损失来看,郭嘉和庞统造成的损失较大,而周瑜相对较小一些。

不过这种说法是认可了曹操认为郭嘉在的话可以避免赤壁之败,而庞统跟随刘备可以平定西川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郭嘉活着就真能帮助曹操避免赤壁惨败吗,庞统也能帮助刘备取得西川吗?未必真就如此,只是有可能罢了!所以历史不容假设,不然可能性就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英雄形象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又取得丰功伟绩的英武的周瑜形象,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词的下阕从周郎引发,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作者借用小乔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吴国怎么被灭的 三国中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伍子胥建议杀掉越王,吴王不听劝,还派越王去放牛牧羊。

三年后,越王被释放回国。越王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为了报仇雪恨,晚上就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梁上掉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越王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国富民强。于是,越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并取得了胜利。吴王夫差后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最后羞愧自杀,吴国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周瑜与诸葛亮相差多少岁?为什么总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纪小?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在影视剧,还是戏曲表演当中,三国时期周瑜的扮相,总给人一种他的实际年龄要比诸葛亮小很多的感觉,甚至是在一些版本的影视剧中,明明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大小,却还是选择了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演员来扮演诸葛亮,而且在民间似乎也有一种默认的共识,那就是周瑜要比诸葛亮小。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周瑜与诸葛亮究竟相差多少岁?

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之间往往会存在差异,三国人物尤其如此,以至于出现“历史诸葛亮”和“演义诸葛亮”的区别。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要小六岁,但在包括经典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在内的很多艺术作品中,诸葛亮的年龄看起来都要比周瑜大。

其实经典版《三国演义》的剧组知道诸葛亮的年龄比周瑜小,但一方面由于演员的原因(唐国强比洪宇宙年龄大),更重要的是鉴于当时民间的传统观念不接受周瑜比诸葛亮大,所以才在电视剧中让周瑜的年龄显得比诸葛亮小。那么民间为什么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定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面把周瑜的年龄写小了,所以民间才会觉得周瑜比诸葛亮年龄小。但在《三国演义》的原著里面从来没写过周瑜的年龄比诸葛亮小,而且在周瑜去世的时候按照真实的历史写到了周瑜的年龄,这“锅”确实不是罗贯中的。

不过为了突出主角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确实给读者一种诸葛亮的人生经验胜过周瑜的感觉。这导致在传统戏曲中,诸葛亮是带着长胡子的老生,周瑜是没胡子的小生。而在传统相声《八扇屏》中,周瑜更是被放到了“小孩子”里面。

国人了解历史更喜欢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了史书的记载。像“三国历史”,大部分都是读《三国演义》,又有几人去读《三国志》呢?

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一些历史细节却存在巨大误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诸葛亮的岁数要比周瑜大的多,然而史料记载正好相反,实际上周瑜的岁数要比诸葛亮大很多。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管拜蜀汉丞相,数次北伐曹魏失败,公元234年,在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周瑜,生于公元175年,21岁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辅佐孙权继位。公元208年,率军联合蜀军,于赤壁大败曹魏,奠定“三国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以此来看,周瑜要比诸葛亮大6岁。这与大部分人心中的,白须老者诸葛亮,青葱少年周瑜实在在不相符。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周瑜死的太早了,人们只记得年轻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周瑜和诸葛亮谁才是最大功臣?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谁才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呢?相信大家内心的候选人肯定会有周瑜诸葛亮,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也是吴蜀联军的总指挥,自然功不可没。但是诸葛亮借东风才是最后能重创曹操大军。所以两人的功劳也是旗鼓相当,不过这个评判场景只能放在演义里面,因为正史当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这就非常尴尬了,那功劳肯定就是周瑜一人的事情了。但是按照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的贡献也是不能小瞧的。

其实周瑜应该算是诸葛亮的前辈,毕竟周瑜很早就和孙策一起建立了东吴政权,也算是东吴奠基者之一。而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才是诸葛亮出仕的第二年,自然各方面肯定都排不上位,就跟别说能和周瑜平起平坐了。所以从两人的资历来看,周瑜是完胜诸葛亮的。不过诸葛亮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你是谁我都敢和你比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诸葛亮才敢一人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后说服了孙权和刘备结盟,不然双方各自为战的话胜率肯定会小很多。

在赤壁之战中间,诸葛亮上演了一次神奇的草船借箭,同样证明了自己的智慧非凡,而且这种操作只有高手才做的出来,如果换做心理素质稍微差点的人估计就只能弃船逃跑了。所以诸葛亮这次算是扳回一城,而周瑜也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心想“这刚初出茅庐的小子原来还有两把刷子,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非常棘手的对手。”这回周瑜算是猜对了,只是好像他没算到自己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手上,也是相当的讽刺了。

不过最关键的计谋还是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直接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睛,黄盖诈降成功还让曹操付出了有史以来最惨痛代价。这才是蜀吴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但这件事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你可能会说诸葛亮算准了东风,不然黄盖的船业撞不到曹操的船,但是这件事是周瑜和黄盖秘密进行的,所以周瑜肯定也会算天气,这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总结看下来呢,赤壁之战最大功劳的人还是周瑜。毕竟周瑜作战经验更加老道,诸葛亮还需要经历几年实战的磨练,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对于周瑜来说这也只是常规操作而已,不过最可惜的是周瑜死的太早,不然说不定和诸葛亮之间还能擦出不少火花,后人也能有跟多有意思的故事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周瑜相遇

全文共 2139 字

+ 加入清单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2.答案要点: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尽管“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不是“永远不倒的神”。

3.答案要点: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2分)

4.答案要点:内容上: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4分)写法上: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周瑜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周瑜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周瑜,很多人会想到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精彩对决,也会想到他是一个最终被诸葛亮给气死的狭隘小人。而事实上,周瑜不仅不狭隘,还是一个大度的君子,他在为东吴效力的期间,有过非常多的功绩,这些功绩可不是一个小人能够做得到的。那么,周瑜的一生到底有过怎样的贡献?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周瑜是一个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与他的名字相呼应的“美玉”品质的人,他本就出身大族,家中的堂祖父、堂叔都是汉室太尉,父亲也曾担任洛阳令。周瑜还与孙策同一年出生,周瑜听闻孙策的名气,还曾经亲自去拜访,两人关系甚好。

出身高,相貌俊美,而且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相互来往的也都是大人物,这样的周瑜,自然也是拥有远大志向,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出了很多事情,只可惜当真应了一句话“天妒英才”,周瑜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未来的三国,还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周瑜的功绩,首先,在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周瑜劝孙策带着家人移居庐江,还让出大宅院给他们一家居住,两家关系非常好。这虽然听上去不像是什么大作为,但是联想一下孙家的地位和日后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帮助孙策一家,不仅是在帮助自己和孙家,更是在帮助东吴的未来。

之后,就是协助孙策平定江东。周瑜一直大力支持孙策,并且帮助他征战,孙策对此也是十分高兴,说自己只要有了周瑜,大事可成,由此可见周瑜在孙策心中的地位,以及他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周瑜还再这一期间认识了鲁肃,眼光独到的周瑜看得出来鲁肃非同寻常,主动结交。

不幸的事,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重任托付给弟弟孙权,但那个时候孙权年纪还小,孙策的事情又太突然,孙权根本还没有和他们之间建立起君臣关系,不过,周瑜等人都认为孙权可以和他们一起成大业,于是倾力辅佐,而且在所有的臣子当中,只有周瑜一直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完全不像其他人,只把他当做将军。

这也是孙权后来十分信任和依赖周瑜的原因,孙权每次赐给周瑜东西的时候,总是最多的,别人都没法比,周瑜对孙氏也是忠诚,曹操曾经看中周瑜的才华,想要挖墙脚,周瑜十分干脆地拒绝了他,也正是因此,天下士人越来越敬佩周瑜。

而后,就是非常出名的赤壁之战了。周瑜在这场奠定三国基础的战役中,从最初的向孙权分析局势,坚定孙权出兵的决心,到后来奉命抗曹,都有非常重要的任务和贡献,而且还是最后火烧曹操计策的拍板人。

只是,周瑜最可惜的也就是他的病逝了,年仅三十六岁便病逝,孙权亲自为他穿上丧服,迎接他的灵柩,后来也常与人提起周瑜,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周瑜,才有了东吴,才有了后来的孙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郭嘉庞统周瑜如果没有早死,三国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即便知道历史无法重来,我们也还是会对它做出一些假设,假如某个能够影响当时局势的人没有那么快死去,会不会对将来的走向产生影响?就比如三国时期几个英年早逝的人物,郭嘉庞统周瑜,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么早就因为一些原因死了,又会对日后的三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也是个英雄气短的年代,在三国有很多英雄人物都英年早逝,而说到最可惜的三位谋士,庞统、郭嘉和周瑜无不令人感到遗憾,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谋士,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呢?

先说郭嘉,郭嘉的才能不必多说,因为算无遗策,郭嘉被人们称为“三国第一鬼才”,在民间更是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言论,在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前,所有人都看衰曹操,然而郭嘉却提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最终的结果也如郭嘉所言,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郭嘉却在37岁就去世了,郭嘉的去世令曹操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曾言:“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如果赤壁之战郭嘉还在曹操身边,那么曹操也不会如此大败,说不定还有可能击败周瑜,那么如此一来,或许天下早就被曹操统一了。

再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出自同一师门,才能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也是对庞统才能最大的认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庞统曾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刘备能采取庞统的上计,那么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益州,而庞统也就不会死于落凤坡了,可惜的是刘备却采用了保守的中计,最终让庞统惨死,试想一下,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用从荆州来助刘备,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智谋,那么刘备统一三国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除了这两位谋士的死令人遗憾外,周瑜的早逝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之才足以安天下,赤壁之战中,周瑜仅用五万大军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如果他不死,那么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破产,可惜的是周瑜年仅36岁便病逝,他的死也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倘若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么以他的才能,东吴也很有可能击败刘备和曹操。

在你看来,如果这三人不死,那么魏蜀吴三国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诸葛亮在野史中竟是一位小人?周瑜司马懿纷纷中计

全文共 222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完美的化身了,基本上任何方面都是顶尖水准,而且死后也特别悲情令人惋惜。其实诸葛亮在野史中就成了一位小人,因为能够一以贯之的人只会出现在小说里,生活当中大家为了生存多多少少都需要左右逢源,见风使舵。所以诸葛亮的出现给了人们很多不真实的错觉,一起来看看阴暗起来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吧。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关于诸葛孔明的故事,民间传说也极为广泛,被老百姓看做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说说野史里的小故事,看看诸葛亮“阴险”的一面。

1、诸葛亮给周瑜哭丧,用针扎死周瑜

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大势,注定三分天下。东吴偏居江南,又有蜀汉“借居”荆州,迟迟不归。大都督周瑜,于公于私,对诸葛亮怀恨在心。于公:有诸葛在,必将有害于东吴的长治久安;于私,最显著的莫过于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诠释的透彻。周瑜记恨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更担心东吴哪天被蜀汉吞并。鉴于之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痛教训。周瑜绞尽脑汁想出最后一条“妙计”。“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最后一条妙计,是赔上了自己的身价姓名。

周瑜佯装去世,派使者前去蜀国报丧。务必要求诸葛先生亲自前来吊唁。使者报文:只因诸葛为周瑜平生仅有的佩服之能人智者,相见恨晚,相处恨短,故督导临终前再三叮嘱,务必诸葛先生亲自吊唁。打发走使者之后,诸葛亮陷入沉思,不一会哈哈大笑,奴仆异之,问其故。诸葛答曰:方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今日定是心怀叵测,定是趁我前去屌吊丧,攻我城池,夺我荆州。我索性将计就计。

于是乎,诸葛亮带着奴仆僧侣,番纬孝衣,星夜兼程,赶往东吴。一到建业,就立刻奔向都督府,连哭带喊,“督导啊,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这大好江山,撒手不管了。真是天妒英才啊!我与都督情同手足,说什么也要见最后一面。”于是吩咐左右,开棺。周瑜何许人也,早就料定诸葛亮会开棺验明真假。做戏做全套,他索性在诸葛亮来的前一天,安排好进军事宜,就躺在了棺材里,就是想第二天叫诸葛亮看到他躺在棺材里,信以为真,放松戒备,争取进攻时间。

可惜诸葛亮更聪明。看到棺材里的周瑜,哭的更厉害了,一边哭一边往棺材那边挪动,最后直接趴在棺材上哭。趴在棺材上后,表面上哭的很厉害,暗地里,从怀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银针,银针长一尺有余,其上沾有剧毒,顺着棺材缝,就是往里边扎。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人体穴位,虽然隔着棺材,照样不偏不义的正好扎到周瑜的生死穴上。就这样,周瑜的活出丧,变成了真出丧。诸葛亮哭的更凶了,“我的都督啊,你死的好惨啊,我一定为你报仇。”心里笑开了花。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的传说,但传说存在也是有缘由的。

1、周瑜英年早逝,并且与诸葛亮及其背后的蜀汉势力一直不对眼。

2、百姓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反映了“笑面虎”、“口蜜腹剑”、“人心叵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等的社会现实。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

2、诸葛亮毒死司马懿

诸葛亮的另一个死对头,就是司马懿了。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好几次都是被司马懿固守不战,而又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的。这两个冤家,相互斗争了几十年,最后司马懿凭借长寿,熬死了诸葛亮。

诸葛亮死前,吩咐手下,他死之后,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一日正好路过一方水土,诸葛亮下车观看,只见此地背山靠水,左右各有一个小山丘,正好是“双卫护主之地”,便吩咐自己的学生和子孙,他死之后,就埋藏于此,不许陪葬任何贵重器物,只可陪葬一本自己亲手写的“特制的”兵书即可。不久之后,诸葛亮与世长辞。他的学生和子孙,按照他的遗愿,安排了他的后事。

曹魏这边的司马懿,听探子回报,诸葛亮已死,开始还心存怀疑,以致错过了追击蜀军的最好时机。而后,司马懿心想:诸葛亮一生,妙计无数,定会留下兵书之类的。况且,他徐徐退兵,掩人耳目,定是葬在五丈原不远之处。于是,待战场平静,蜀兵远去之后,司马懿带着亲卫兵,在周边寻找,不出几日,走到那个“双卫护主之地”,司马懿也是奇门遁甲的行家,看到此地地形,对手下说,“那诸葛小儿,定是葬身于此,以保佑蜀汉再出一位如他一般的卫士,守护少主刘婵”。

于是很快就找到了诸葛亮的棺椁,不出所料,果然有一本兵书。司马懿如获至宝,小心的收入囊中,以便日后细心观看。出征在外,白日行军练兵,夜晚安营扎寨。深夜,司马懿拿出诸葛亮的兵书,在油灯下仔细观看,看到精彩之处,不由内心感叹。唯一的不适应,就是这本兵书似乎是特制的纸张,特别轻薄,为了翻看下一页,司马懿不得不以手沾唾液,搓开纸张。看的兴起,以司马懿的聪明,也没注意这个细节。

一个时辰之后,司马懿略感不适,但因兵书讲的兵法太过精彩,还在坚持研读兵书。两个时辰之后,浑身五脏六腑,越来越绞痛。突然,司马懿猛然抬头,瞪大双眼,大喊一声“诸葛小儿,死也不放过我,这兵书有毒......”说完,司马懿七孔流血,倒地身亡。

原来,诸葛亮明知自己时日不多,司马懿定会是蜀汉的大敌。故而以秘法,制作纸张,并将纸张炮制在剧毒的大缸中九九八十一天,而后干燥处理,制成兵书。司马懿每次用手沾唾液翻页,就吸进了诸葛亮的毒。诸葛亮选择“双卫护主之地”,也是为了叫司马懿找到他的墓地,拿到兵书。

这个故事是我 小时候听的野史,也能从中悟出不少道理:

1、我们平时要讲究卫生,病从口入。

2、当我们自以为聪明的时候,也许就是正好刚刚落入更加聪明的人的全套。现在很多的骗局就是自以为聪明,比如 “象棋残局骗局” “电信诈骗”“传销”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孙权是否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吴国灭亡与孙权有何关系?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个不仅后世人羡慕,当时连曹操都羡慕的人才,尽管自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儿子,还是要感叹一句,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才行,可见孙权的才能的确超乎寻常。不过,孙权死后,距离吴国灭亡,中间又隔了好几代君主,为什么有人认为,孙权还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呢?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足而立,开国君主孙权也由此成为三巨头之一。但是吴国也只传承了几十年就灭亡了,那么,作为开国君主的孙权是否应该对吴国灭亡负责呢?

孙权,字仲谋,三国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其人外貌不凡,吴夫人怀孙权时曾梦见太阳入怀,孙坚断言是富贵的象征。可惜孙权父兄早亡,年仅18岁的他就从兄长孙策手上接过了江东的大权。孙权早期善于用人,有勇有谋,又善纳谏言。以18岁的身躯接过江东的重担,非但没有给父兄丢脸,反而青出于蓝。在孙权当政期间,东吴民生恢复,孙家与东吴世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世家子弟纷纷投入孙权麾下,为东吴的发展建言献策,一时间,东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后,孙权放下父仇与荆州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鲁肃、吕蒙先后亡故的情况下,孙权有提拔与兄长孙策有极深矛盾的陆逊为东吴的继任大都督,使东吴在夷陵大败刘备,杜绝了东吴一场战祸。由此可见,孙权在早期是难得的雄主,识人善用人,军政能力都不错。在他的经营下,江东本土几乎没有遭受战火,成为三国时期难得的一片“净土”。连曹操都不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是,孙权建立吴国后,性情大变,开始变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孙权晚年昏庸无道,大肆戕害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对张昭和陆逊的态度上。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孙权亲政之初,也是张昭的全力辅佐才使少年孙权在执政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之后,张昭一直牢牢占据江东文臣首辅的位置,不管军队的大都督是周瑜还是鲁肃,张昭的地位始终没变,孙权也极为倚重这位大臣。

但是晚年孙权却变得暴躁、小肚鸡肠。有一次张昭因为孙权不听他的劝告,非要派使者去辽东结好公孙渊,张昭一气之下称病不再上朝。孙权也赌气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墙堵在张昭的家门口,张昭更绝,在里面也砌了一堵墙。最后还是孙权亲自道歉才使这件事情了结。对待张昭算好的了,武将之首的陆逊可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

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为吴国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军队大权。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陆逊上书直言自己的看法,却被孙权误以为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将陆逊以牵涉党争问罪,导致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孙权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吴国官场的混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换牌。这与后来的主弱臣强有直接关系。

2.我们上面说到了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

由于孙权活得够久,他所立的太子孙登都因病去世了,孙权依然健在。孙登去世后,孙权就陷入了反复立太子的举动中。继承人久久不能确定,东吴臣子纷纷站队,孙权的反复无常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子之争导致了吴国朝政的混乱,多年的内讧使吴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太子之争中,许多大臣都以各种罪名被问罪,大批的忠臣良将被诬陷,导致了吴国的栋梁纷纷折断,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此,吴国的国力衰退,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3.孙权晚年不仅反复无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骄奢淫逸。

他的贪图享乐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孙权极好神仙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断派人前往海外寻找神仙。造成了吴国国力被白白消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最为荒唐的是,孙权晚年爱上了残酷的刑罚,并以处罚他人为乐,陆逊等大臣上书建议减轻赋税、放款刑罚,孙权却为酷刑辩解,赋税反而越征越高,这与早期爱民如子、体恤臣民的东吴雄主有天壤之别。

以上都是孙权晚年所犯的错误,吴国的灭亡,孙权肯定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但不应全部推到他身上,毕竟吴国不是在孙权手上灭亡的。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潮流的推动,天下历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汉末军阀割据以来,中华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统一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蜀国不行,吴国同样也不行。而且吴国的地理位置善于防守,但不利于进取,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周瑜的特点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为人宽宏,唯独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重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趣味象棋之三气周瑜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象棋不仅博大精深,非常考验玩家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非常的有趣。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趣的棋局-三气周瑜吧。

操作方法

1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三气周瑜棋局。从整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有可能取胜,就看谁走的更有技巧了。

2

红方先走炮一进五将军,从侧面发起攻势。

3

红方将军,黑方可以用炮或者象阻挡,黑方炮7退2阻挡。

4

红方兵六进一将军,对黑方穷追猛打。

5

由于红方车的作用,黑方只能士5退4吃掉红方的兵。

6

红方车六进四吃掉黑方的士将军。

7

黑方将5平4吃掉红方的车(如果黑方将5进1躲避,则红方车三进二将军便可绝杀黑方)。

8

红方车三平六将军,从正面发动进攻。

9

黑方挡无可挡,只能将4平5躲避。

10

红方炮二平五将军,黑方无路可走,红方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讲到周瑜,很多人都会联想起诸葛亮,想到他用计谋一次次的把这个对手气到吐血,最终气急而亡。这当然就是后世的杜撰了,真实历史上的周瑜,绝非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当然也不可能因为一些事情就被气到丢命的地步。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在东吴效力于孙策和孙权,又有哪些功绩?

还记得苏东坡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吗,他笔下的那个羽扇纶巾,在谈笑之间便能“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正是还没有被《三国演义》改造过的周瑜周公瑾。周瑜的名字,起得是非常好的,瑜和瑾,都有“美玉”的含义,周瑜也的确不负家中的期望,长成了一个美玉一般的人物不仅仅是颜值,还有人品。

事实上,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所有有关三国的史料记载中,从来都都没有提到过说周瑜气量狭小,相反,当世的程普、后世的司马光等人,都给予了周瑜非常高的评价,胆识过人,性格豁达,才能出众,不止如此,他还尤其擅长音律。即便是在喝醉的情况下,也能听得出琴曲中的错误,然后回头看一眼弹琴之人,以至于为了能够引起周瑜的注意,很多人都故意弹错,只为了让他朝自己看一眼。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是好友,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追随孙策平定江东。两人是同一年出生,周瑜听闻孙策的名声,专程跑到寿春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而后,孙坚讨伐董卓,周瑜将孙权一家接到庐江居住,还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人关系非常好。只是好景不长,孙策遭人暗算英年早逝,江东的大业,就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周瑜也就开始继续辅佐孙权。

名义上周瑜是孙权的下属,但实际上,在孙权的心里,周瑜算是孙权非常信任和依赖的人。孙策临死之前曾经对孙权说,征战天下,孙权不如自己,但是守卫江东,自己却不如孙权。而在此之后,周瑜主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得住江东的基业。虽然孙权很信赖他,但是周瑜一点也没有架子,十分重视君臣之礼,一点也不给孙权难堪。

周瑜主战,他也是江东军事的第一人,赤壁之战尤为出名,但是在这一次的战斗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只是作为刘备联合孙权的使臣,而放火烧的计策是黄盖提出来的,周瑜最终拍板决定,整个事情的策划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由此可见,周瑜绝不是小说里面嫉妒、耍心眼的形象,而是一个真正的能臣。

210年,周瑜请求征伐益州,孙权批准,可是谁也没想到,周瑜在行至巴丘的时候突然病逝,那年他才只有三十六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纪。孙权知道以后,亲自去芜湖迎接周瑜的灵柩,称帝之后还对其他大臣们说,自己这个皇帝的位子,如果没有周瑜,是得不到的,可见周瑜的地位之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周瑜死前对孙权说了什么?孙权为什么不用周瑜计谋?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的死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的,赤壁之战后天下人都认识到了周瑜的恐怖能力,曹操也是要重新审视东吴这位对手,结果周瑜不幸英年早逝。不过周瑜的预见性也是非常强的,在临死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书信,告诉他今后天下大局和战略,但是孙权并没有按照周瑜的说法来做,导致差点提前被灭国。

熟读三国的人第一个知道周瑜在东吴那可是可是第一大将,响当当的人物,他一开始辅佐孙策,帮助孙策开创东吴基业,后因孙策遇刺身亡,就全力辅佐孙权,一个如此东吴之肱股之臣,却因和诸葛亮较上劲,在和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却始终处于下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相信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从而歌颂诸葛亮。然而历史的真相周瑜其实并非是被气死的,只是周瑜遇到诸葛亮完全是在诸葛亮掌控下,有苦于摆脱而年纪轻轻病重。在病中期间,周瑜悔恨交加,只怪自己才学疏浅敌不过诸葛亮,最后在临死前的时候说了8个字,这样也算是给东吴带来最后的贡献吧。

周瑜在病重期间,也就是死前的短暂时日中,给孙权写了一封遗信,这个在《三国志周瑜鲁肃传》中有记载:“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意思就是目前对于我们东吴来说,敌人有两个,一个曹操,而另一个就是刘备。曹操虽然厉害,但是他北边的地区还不安定,所以暂时无需担忧,但是另一个敌人刘备则不然,留在身边,犹如养虎。而刘备既然是老虎,必然要吃人的,此刻时机不利于他,看他怪温顺,如果一旦机会有利于他,他就会立马张开大口,反咬我们。天下的事情没有定数,一切都是未知,这时候我们应该赶紧自我强大,而不是养虎为伴。——因为“此人不死,东吴必亡”——但孙权不听,12年后险被灭国。

其实三国中有三个人看穿了刘备的为人,除了周瑜,那就是曹操和吕布,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被迫依附于曹操,有一天曹操问刘备谁才是天下的英雄,刘备假装毕恭毕敬的样子说只有曹操也,但是曹操却早已看穿刘备,说出了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二人也,可见刘备虚伪至极。另一人就是吕布也看穿了刘备的为人,在吕布被擒住后,一语就道破了刘备的虚伪,无奈被灭口。

所以聪明的周瑜怎能看不透刘备的心里,只是无奈孙权并未听从周瑜的建议,导致放虎归山后的刘备,通过荆州为跳板,一举拿下了益州,占据了四川地区,通过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孙权悔不当初欲想夺回荆州,因此就派吕蒙率军偷袭荆州打败了关羽,不光是夺回了荆州而且还将关羽斩首,也算是大快人心了。荆州虽说是物归原主了,但是孙权没想到的是刘备竟然因为兄弟之情,而举国讨伐东吴。这时的东吴却没有人能够抵挡刘备的锐气,无奈之下陆逊出战,利用火烧连营,才把刘备抵挡回去。

假如陆逊没能用火攻,东吴有可能就此陨落。这前后的过程正应了周瑜死前那句话:此人不死,东吴必危。这时候的孙权是不是悔不当初没有听从周瑜的临终遗言,才造成今天这个尴尬的局面,而且从周瑜逝世到刘备攻打东吴,正好是12年,不知此时的孙权有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赤壁之战周瑜出了哪些计谋?周瑜本想连刘备一起除掉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让周瑜闻名天下,但是周瑜的野心实际上要更大一些,当时打赢曹操后周瑜本想连刘备也一锅端。最早江东这块地就是靠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只是后来孙策意外死亡,导致孙权继任。好在周瑜没有把孙权给整下来,不然可能就不会有孙吴了,但是刘备属于运气好没有被周瑜下狠手,而且还得到了一片荆州之地。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对于汉末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十年后当孙权称帝时,曾有个客观评价:“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在孙权的心中,如果不是周瑜在赤壁一役击败曹操、巩固江东,自己是根本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

对于周瑜在东吴集团的作用和地位,曹操与刘备的看法显然与孙权是完全不同的。赤壁之败后,曹操曾写信给孙权,认为当时是自己军中疾病肆虐才导致兵败,不承认周瑜的指挥才能。

而刘备的表态则是后来前往江东拜会孙权时,利用单独与孙权交谈之时提出来的。这段话被记载在《江表传》当中,原文是这样的:“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周瑜这个人无论是文才武略,实在是独一无二的豪杰。我看周瑜器量宽广、志向高远,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吧?此言实乃居心叵测,是在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幸好孙权没有将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否则东吴就将失去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不过,尽管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的关系越发密切,但周瑜却对刘备集团的迅猛发展充满了戒心和疑虑。周瑜认为应该限制刘备的发展,并提出利用刘备到访江东,为其建造豪华居所,多送美女和珍奇玩物,消磨刘备意志,并将其扣留在江东,然后再伺机消灭刘备集团。

不过,周瑜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可。没过多久,孙权又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在孙权看来,只有孙刘两家的合作才能抵御来自曹操集团的强大军事压力,仅靠孙刘当中的任何一家都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在以周瑜为代表的强硬派及以鲁肃为代表的温和派当中,孙权最终选择了鲁肃。

最终,孙刘两家成了亲戚,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方作书,落笔于地”在此后的数年间,曹操不再向刘备占据的荆州一带发动进攻,而是集中全力攻击东吴在长江下游一带的防线。刘备也得以乘虚向益州方向扩充势力,而在赤壁之战中贡献最大的东吴集团则是一无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后面一句是什么?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非常有名,其实也算是周瑜对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评价。只不过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可能有些朋友就不知道了。其实周瑜并不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且可惜诸葛亮不能让吴国所用,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这句话是罗贯中加上去的,目的也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当然周瑜的意思可能真的是被误解了。

说到周瑜,有的人会想到那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豪杰,却也会有人想到一个小肚鸡肠的小人。之所以有人会认为周瑜是一个小人,都怪现在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过分的吹捧,以及对周瑜的贬低。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一个聪明睿智,有着很强能力的人。在孙策统领江东的时候,周瑜就与孙策交好,后来加入吴国阵营。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统领江东。在孙权的帮助下,周瑜的才能也得以展现,其中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当时,周瑜与诸葛亮都是有大智慧的人物,两人更是被彼此的才华所吸引。周瑜还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既生瑜,何生亮。”

在如今,人们普遍认为周瑜的这句话是对诸葛亮才能的羡慕以及嫉妒,其实不然,周瑜对诸葛亮并没有嫉妒,而是对他的充分肯定。这句话的后边还有着另一句话:“君未归,孤何安。”这充分的表露出周瑜对诸葛亮才华的渴慕之情。

君还未归顺江东,我怎么能够安心。这句话充分的表达了希望诸葛亮可以“弃暗投明”,来到江东辅佐孙权的情感。但是,诸葛亮始终没有答应周瑜,否则历史必将是另外一个局面。毕竟,“一时瑜亮,并世双雄”可不是简单的吹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周瑜怎么死的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大将,曾经在赤壁大败曹军,火烧连营300里。真的是一战成名。可惜他年纪轻轻,仅36岁就死去了。历史上究竟周瑜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1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在临死之前还喊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但实际上查阅历史资料知道,周瑜出道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小学生。双方资历,年龄、身份都不对等。说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有点不靠谱。

2

有一种说法是建安十五年的时候,周瑜提出征伐益州,孙权批准后,没想到周瑜率军在征伐的途中竟然得了重病,自此一病不起,最终在湖南岳阳病死。这个也有可能,毕竟当时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

3

《三国志》记载: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意思是说周瑜亲自上阵,中了敌人的流矢,后来因伤势过重,行军打仗又无法养伤而死在行军途中,年仅36岁。

4

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皇帝亲自为大将穿丧服,这在古时候是绝无仅有的。

5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朝廷支付。孙权称帝后,对各位大臣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说明孙权非常之器重周瑜。

特别提示

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把周瑜形容成嫉妒小人,以此来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这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周瑜的军事才能并不比诸葛亮低,周瑜的名气和官职都比诸葛亮要大,周瑜犯不着和诸葛亮斗气,所以说气死的说法不切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