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国周瑜死后(汇总20篇)

浏览

2030

文章

84

篇1:周瑜性格特点 周瑜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他的性格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说明。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性格特点是勇敢决断,遇事不慌,忠心不二,不骄不躁,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而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曹操找蒋干游说周瑜去吃闭门羹 周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对于东吴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如果不是周瑜和孙策一起打下江东那也不会有后来的吴国。之后周瑜的地位也是快速上升,成为了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上立下大功。当年曹操也请蒋干游说周瑜,希望周瑜能到曹魏来,但是被周瑜给拒绝了。其实周瑜还是懂的知恩图报的,而且非常的重感情讲义气,只是可惜死的有点早不然还会有更多的贡献。

不过,随着年轻的周瑜在江东集团地位的日益提升,也引起了一些老资格将领们的不满,老将程普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程普,早年就跟随孙坚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立下过无数功勋,在孙策时期也是颇受重用,眼看着年轻的周瑜在江东集团的地位超越自己,心中很不是滋味。仗着自己年长,又是孙坚时期的旧臣,程普公开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讥讽、嘲笑周瑜。

为了维护江东集团的团结,周瑜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并不与程普计较,还不时向程普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请教。时间一长,程普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无礼及错误,并与周瑜成为了一对忘年之交。程普感叹到:“与周瑜交往,就像是品尝佳酿一样,不知不觉就让人陶醉了。”通过这件事情,周瑜以大局为重的气度在江东集团广为流传,都被周瑜那种谦让的风度而深深折服。

周瑜的名气也引起了一代枭雄曹操的关注,爱才如命的曹操也打起了周瑜的注意。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3年)左右,曹操派出了周瑜少年时期的同窗、在扬州一代负有盛名的才子蒋干前往江东,企图说服周瑜归顺。于是,蒋干身穿布衣、头戴葛巾,以私人的名义去拜访周瑜。

不料周瑜一眼就看出来蒋干此行的目的,一见面就给了蒋干一个下马威,周瑜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则是一口否认。周瑜又把蒋干请到自己的军营里,在看完了军营之中仓库、军用物资、器械、仪仗之后,周瑜又将孙权先后赐给自己的服饰及其他物品一一摆在蒋干的面前。

然后,周瑜向蒋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蒙受孙氏兄弟的知遇之恩,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是苏秦、张仪在世、郦叟复出,也别想说服我去投降曹操。”蒋干回去以后,一再在曹操面前称赞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打动。

在排除了来自内外的干扰之后,周瑜终于能够将出众的才能和智慧用在了巩固和壮大江东集团实力的战事之中,多次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瑜打黄盖是怎么回事?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身为东吴孙权的谋士,他的智慧除却几个对手,自然也是才智出众。我们都知道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前,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就是周瑜下令鞭打黄盖。周瑜做事自然是有自己的道理,旁人可能一时之间想不明白。那么,周瑜为什么会对同一阵营的黄盖用刑?这中间有什么深意吗?

民间就有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也可能只知道其表面现象,更深入点,知道其引申意义,但是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你真的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跟着我一起来看吧。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著名的将军,其长相十分的俊美,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美男子中还会带兵作战的。由于出生于贵族,在许多方面就比别人先成长一步,这也使得他在年轻时候就与吴国大将孙策交为知己,后孙策去世,孙权继位,周瑜与刘备联合击曹军。这时,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周瑜为国家做过许多贡献,但无奈就是天妒英才,年仅36岁便去世了,死于公元210年。

周瑜的一生可谓是辉煌的一生,他不仅带兵作战非凡,而且长相俊美,官至都督的他,在位期间竟然发生了“周瑜打黄盖”的故事,那么此事的由来究竟是为何事呢?

那时候正值东汉末年带兵作战期间,周瑜坐在帐中,如有所思,神情严肃,这时黄盖悄悄的走了过来。周瑜见此,立马问道黄将军前来有事吗?黄盖也是一代忠臣,见到周瑜是这般模样,故进来询问一番。仔细一问,才知道周瑜是因为曹军来袭,却不知所措,恰好蔡氏兄弟又来诈降,这使得他有点犹豫。

经过后来的一番谈话,黄盖知道,周瑜此时正在想一个计谋,来骗过前来诈降的蔡氏兄弟,从而使得他们传话给曹操,使得曹操听了假的消息,进而周瑜这方才能够取得胜利。用而这个计谋恰哈是需要很残忍的“苦肉计”。

但忠心耿耿,一脸严肃的黄盖此时便毫不考虑的发出请求:他来出演。周瑜觉得这个“苦肉计”太残忍了,担心黄盖身板遭受不住。但是在黄盖说为了江东父老,为了国家的胜利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要来出演这场“苦肉计”的时候,周瑜被黄盖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这场“苦肉”。

于是在后来的军事会上,黄盖假装与周瑜不合闹矛盾,甚至还轻视周瑜等人的能力。这时黄盖就被周瑜下令斩首,但由于黄盖为老功臣,多位将军为之求情,就将斩首改为笞刑。黄盖放在地上鞭打,打了许久,直至血肉模糊。最后,被打得动弹不得的黄盖被人拖走,此后黄盖在床上不能够自理。

这恰恰是做给蔡氏兄弟看的,蔡氏兄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将这一假情报传回曹营,曹操闻之,深信不疑。后来黄盖领军前来,由于没有防备,再加上曹操的战船都连在一起,故后世还有了周瑜“火攻”的典故。

至此,“周瑜打黄盖”就是这样了,幸得老将黄盖的配合,才使得这场计谋完美的演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正因为此,他们也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至于这个“周瑜打黄盖”便也流传至今,成为了一段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周瑜、刘备、曹操、袁绍谁带兵打仗最强?

全文共 256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并不是每位将领都会带兵打仗的,作为全军统帅也是如此。如果就拿周瑜刘备曹操袁绍四人相比谁的能力会更强一些呢?曹操和刘备相比已经是曹操赢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上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打仗除了看硬实力以外还要看软实力,这方面就是刘备的强项了。下面这个故事就非常好玩了,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乱世纷争,英雄尽显才能。常言道,兵者,诡也。兵不在乎多少,不在乎勇猛,在于将帅如何调配,如何布阵,如何奇袭。邓艾带领千余名兵卒,翻山越岭偷渡阴平,最后只有残兵百余人,天降奇兵于成都后方,刘禅大惊开城投降,如果阿斗知道只有百余人,必然死守,而且邓艾可能被砍成肉酱。可见兵者,在于调度也。

如今让周瑜、刘备、曹操、袁绍等四人各带领一千兵卒,各自占领一个山头,最后这四个山头有谁统领?来自三国真实历史事件的分析。

周瑜是东吴的都督,善于水战,而且弓马骑射娴熟,弹得一手好琴,视孔明为挚友。著名的赤壁之战来自于周瑜的手笔,铁锁连舟计谋,黄盖苦肉计的实施,利用东南大风火红曹操战船,最后以五万之众大败曹操百万大军。周瑜是一位帅才,善使计谋,缺点是心眼小,容易妒忌别人。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已经无从考察,只知道以织席贩履为生。他从一位平民条件,桃园三结义收服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求得诸葛孔明,获得赵云、马超、黄忠等大将的信任,他有他的智慧之处。刘备一生拼搏,创建蜀汉政权甚是辛苦,最后因为关羽之死,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最后被白面书生陆逊所败,在白帝城抑郁而死。刘备喜欢用哭收买人心,屡试不爽,缺点是兵法欠缺,容易暴走。兵法欠缺是夷陵大败,暴走是刘备殴打督邮,张飞没有打,不要再冤枉他了。

曹操是乱世枭雄也,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视袁绍为草芥,不足为虑,最后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袁绍不久病逝,儿子为了争夺兵权反目成仇,曹操趁机一一剿灭。当时被曹操认为英雄的人物,只有刘备一人也。曹操果然眼光独特,最后刘备成了他的劲敌,曹操爱才,不忍杀之,不知曹操最后作何感想。曹操爱读书,精于兵法,兵法有云: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本无定数,防之,慎之。曹操做事果断,而且喜欢听取别人的谏言,算是一个名公,缺点是多疑,而且妒才。

袁绍身处四世三公的家族,不管在乱世还是当今的社会,出身很重要,出身代表着门槛的高贵。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诸侯共讨之,袁绍便被推为盟主,虽然最后联盟解散了,但是袁绍获得了人气和口碑。袁绍为人温和,有大才,但是优柔寡断,不善决策,做事不果断,内心充满了怜悯之心,在和平年代袁绍绝对是一个香饽饽,在乱世之中难免有点欠缺。

此四人守着山头,刘备以泪洗面无人问津,周瑜独自饮酒弹琴,曹操举头望月赋诗一首,袁绍大呼,我的颜良和文丑何在!此时,曹操暗中派人来到袁绍处,一封书信以求和好,信上说:“你以前是我们的盟主,既然现在四人各守山头,一时僵持不下,不如盟主发一文书,让我等三人臣服于你,我们还做你的小弟”。

袁绍看到书信,心中很是喜悦,我是名门望族,大家肯定会像以前一样拥护我,于是袁绍向刘备和周瑜各送一封书信,要求大家罢兵言和,由我做盟主,你们做我的将军。刘备看到后,心中思虑好久,心想我本是皇族之后,怎可在你麾下为将,此计必然是曹孟德所出。周瑜看到信后,大骂袁绍小人也,我周瑜七尺男儿,怎可投降你个匹夫。

等了好久,只有刘备回了一封信,只有一句话:“孟德之计乎?”袁绍看到很是惊讶,忙问周边人如何是好,周边人有的说曹操是坏人,有的说刘备是小人,袁绍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何为!这时曹操带领兵将来到袁绍处,说和他一起讨伐刘备,刘备是真小人,袁绍信以为真,开城让曹操进去,这是曹操大呼:“诛杀袁绍,斩袁绍人头者赏百金。”袁绍听到此话,顿时瘫坐在地,带领兵将投降了,最后被曹操斩杀。

此时此刻,曹操有两座山头,刘备和周瑜各一个。周瑜看不惯曹操的真小人,带领士兵攻山,曹操此时刚获大胜,兵将士气正盛,毫无犹豫的出兵对战周瑜,周瑜可是一位帅才,而且武功很高,一个回合斩下了几个人头,曹操大惊,立马收兵据守,不管周瑜如何叫喊,曹操一直坚守不出。刘备自知武不如周瑜,谋不如曹操,他哭着来到周瑜处,和周瑜说自己无能,愿意听从将军差遣,愿意和将军结为秦晋之好,永不相负。周瑜看到刘备的眼泪,心生怜悯之心,纵然英雄无敌,也有柔弱的一面,于是周瑜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

刘备善哭泣,讨好别人,然后心里打着小算盘,他和周瑜说:“自己城池要有人守护,我只带了百余名兵卒,我本人过来和你一起抗曹。”周瑜感觉刘备本人在,必然不会背叛,于是周瑜一心策划如何对战曹操。曹操也不是弱者,他也是身经百战,自然也不会怕周瑜,只是周瑜战场杀伐很强,单打独斗不如周瑜,思前想后不知如何谋划。周瑜和刘备再一次喝酒中,突然周瑜想到苦肉计,如果刘备假意投降曹操,曹操此时正愁如何对战,必然会相信刘备的投靠,刘备的双锏也是战场的利器,如果曹操和刘备联合,必然大败周瑜。

刘备听取周瑜的建议,写一书信送给曹操,曹操当时第一反应是诈降,但是细想刘备即便诈降也不是我对手,可以趁机收服刘备为自己所用。周瑜假装攻打刘备,刘备带领士兵去曹操处,刘备选一大雾天气,那天大雾环山,伸手不见五指,曹操站在山上根本看不到刘备等人,因为不惧怕刘备,便开门让他上山,但是进去了很多人,一直有人进山,曹操顿时大惊,刘备骗我,这不是一千人马,是两千人马。

只见周瑜一个闪身来到曹操旁,一剑把曹操斩杀。刘备看到曹操被杀,忽然大呼:“曹操有令,斩杀周瑜,因为群龙无首,士兵听到刘备的呼喊,顿时带着兵器涌向周瑜,周瑜一时不防,身重数剑,在手下人的保护下逃离出去,只有百余人逃回山里。”

此时雾已散去,曹操人头落地,刘备自称大汉王叔,举义兵讨伐周瑜,为曹操报仇,瞬间集齐了三千多人的队伍。刘备带领士兵攻山,周瑜拒不出战,因为身中数剑,伤势严重,一直在屋中抢救,但是周瑜不甘心,多次穿衣上阵但是体力不支而倒地。刘备自知周瑜心胸狭窄,让士兵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越听越气,最后剑伤崩裂而死。

刘备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也许不服,但是刘备处处示弱,不争便是争,刘备用哭博取别人的信任,自己打着小算盘,虽然胜利了,但是胜之不武。真实的刘备也是在赤壁之战后,大收荆州城池,才有得三分天下的根基,其实这个战功是周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周瑜死前对孙权说了什么?孙权为什么不用周瑜计谋?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的死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的,赤壁之战后天下人都认识到了周瑜的恐怖能力,曹操也是要重新审视东吴这位对手,结果周瑜不幸英年早逝。不过周瑜的预见性也是非常强的,在临死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书信,告诉他今后天下大局和战略,但是孙权并没有按照周瑜的说法来做,导致差点提前被灭国。

熟读三国的人第一个知道周瑜在东吴那可是可是第一大将,响当当的人物,他一开始辅佐孙策,帮助孙策开创东吴基业,后因孙策遇刺身亡,就全力辅佐孙权,一个如此东吴之肱股之臣,却因和诸葛亮较上劲,在和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却始终处于下风,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相信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从而歌颂诸葛亮。然而历史的真相周瑜其实并非是被气死的,只是周瑜遇到诸葛亮完全是在诸葛亮掌控下,有苦于摆脱而年纪轻轻病重。在病中期间,周瑜悔恨交加,只怪自己才学疏浅敌不过诸葛亮,最后在临死前的时候说了8个字,这样也算是给东吴带来最后的贡献吧。

周瑜在病重期间,也就是死前的短暂时日中,给孙权写了一封遗信,这个在《三国志周瑜鲁肃传》中有记载:“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意思就是目前对于我们东吴来说,敌人有两个,一个曹操,而另一个就是刘备。曹操虽然厉害,但是他北边的地区还不安定,所以暂时无需担忧,但是另一个敌人刘备则不然,留在身边,犹如养虎。而刘备既然是老虎,必然要吃人的,此刻时机不利于他,看他怪温顺,如果一旦机会有利于他,他就会立马张开大口,反咬我们。天下的事情没有定数,一切都是未知,这时候我们应该赶紧自我强大,而不是养虎为伴。——因为“此人不死,东吴必亡”——但孙权不听,12年后险被灭国。

其实三国中有三个人看穿了刘备的为人,除了周瑜,那就是曹操和吕布,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被迫依附于曹操,有一天曹操问刘备谁才是天下的英雄,刘备假装毕恭毕敬的样子说只有曹操也,但是曹操却早已看穿刘备,说出了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二人也,可见刘备虚伪至极。另一人就是吕布也看穿了刘备的为人,在吕布被擒住后,一语就道破了刘备的虚伪,无奈被灭口。

所以聪明的周瑜怎能看不透刘备的心里,只是无奈孙权并未听从周瑜的建议,导致放虎归山后的刘备,通过荆州为跳板,一举拿下了益州,占据了四川地区,通过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孙权悔不当初欲想夺回荆州,因此就派吕蒙率军偷袭荆州打败了关羽,不光是夺回了荆州而且还将关羽斩首,也算是大快人心了。荆州虽说是物归原主了,但是孙权没想到的是刘备竟然因为兄弟之情,而举国讨伐东吴。这时的东吴却没有人能够抵挡刘备的锐气,无奈之下陆逊出战,利用火烧连营,才把刘备抵挡回去。

假如陆逊没能用火攻,东吴有可能就此陨落。这前后的过程正应了周瑜死前那句话:此人不死,东吴必危。这时候的孙权是不是悔不当初没有听从周瑜的临终遗言,才造成今天这个尴尬的局面,而且从周瑜逝世到刘备攻打东吴,正好是12年,不知此时的孙权有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看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可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画面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周瑜是那种心胸狭隘的,这个事情正是完美的体现了他们两个人的优缺点。那么关于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呢?诸葛亮三气周瑜又是哪三气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周瑜来追赶但是中了埋伏,周瑜急忙逃回船上,听到岸上刘备士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2、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其实在“三气周瑜”的这个时期,周瑜与孔明根本就没有打过交到,那时的孔明被刘备派往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实际上就是在后方作后勤保障工作。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堪称风流才子,他不仅大度恢宏而且文韬武略盖世,是东吴独一无二的忠臣和柱石,但是小说为了艺术虚构,将江南才俊周瑜的才智以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这样小说好看了,诸葛亮被神话了,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郭嘉庞统周瑜如果没有早死,三国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即便知道历史无法重来,我们也还是会对它做出一些假设,假如某个能够影响当时局势的人没有那么快死去,会不会对将来的走向产生影响?就比如三国时期几个英年早逝的人物,郭嘉庞统周瑜,试想,如果他们没有那么早就因为一些原因死了,又会对日后的三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然而也是个英雄气短的年代,在三国有很多英雄人物都英年早逝,而说到最可惜的三位谋士,庞统、郭嘉和周瑜无不令人感到遗憾,同是三国数一数二的谋士,如果他们不英年早逝,三国或许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呢?

先说郭嘉,郭嘉的才能不必多说,因为算无遗策,郭嘉被人们称为“三国第一鬼才”,在民间更是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言论,在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前,所有人都看衰曹操,然而郭嘉却提出了“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的论断,最终的结果也如郭嘉所言,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然而郭嘉却在37岁就去世了,郭嘉的去世令曹操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曾言:“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如果赤壁之战郭嘉还在曹操身边,那么曹操也不会如此大败,说不定还有可能击败周瑜,那么如此一来,或许天下早就被曹操统一了。

再说庞统,庞统和诸葛亮出自同一师门,才能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这也是对庞统才能最大的认可,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庞统曾为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如果刘备能采取庞统的上计,那么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益州,而庞统也就不会死于落凤坡了,可惜的是刘备却采用了保守的中计,最终让庞统惨死,试想一下,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也不用从荆州来助刘备,荆州也就不会丢失了,以诸葛亮和庞统的智谋,那么刘备统一三国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除了这两位谋士的死令人遗憾外,周瑜的早逝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作为东吴第一谋士,周瑜之才足以安天下,赤壁之战中,周瑜仅用五万大军就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可见其能力之强,不仅如此,周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如果他不死,那么刘备夺取益州的计划很可能破产,可惜的是周瑜年仅36岁便病逝,他的死也给了刘备发展的机会,倘若周瑜不英年早逝,那么以他的才能,东吴也很有可能击败刘备和曹操。

在你看来,如果这三人不死,那么魏蜀吴三国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英雄形象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又取得丰功伟绩的英武的周瑜形象,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词的下阕从周郎引发,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作者借用小乔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郭嘉庞统周瑜哪个更厉害?谁的死带来的损失最大?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曹魏谋士,庞统,刘备谋士,周瑜,东吴大都督,这三个人看起来各为其主,但是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英年早逝。郭嘉死的时候三十八岁,庞统三十六岁,周瑜也是三十六岁,原本正是帮助主公建功立业的好年纪,谁也没想到世事如此无常。这三个人在世的时候,可以说对各自的主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就左右着局势,那么,这三个人,谁的死对于当时的影响更大一些呢?他们谁更厉害?

曹操的谋士郭嘉,刘备的谋士庞统,孙权的大都督周瑜,这三个人都是东汉末年的奇才,然而都由于英年早逝,让历史车轮的方向发生了偏转。

常听人说,郭嘉不是孔明不出,郭嘉不死就没有三国,这样的话其实大都是从《三国演义》中衡量郭嘉的重要性的,因为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曾经大哭说“若奉孝在,当不使吾有此惨败矣!”也就是说如果郭嘉不死的话,那么曹操赤壁就不会惨败而归,而如果赤壁之战没有发生或者曹操打胜的话,很显然曹操将一统天下,那么三国也就不会出现了。

即使诸葛亮跟了刘备,也将回天无力,但是如果从正史中来看的话,郭嘉的作用其实没那么大,上面曹操讲的那句话也没有记载,但不排除曹操真说过那样的话,因为曹操的确是非常喜欢郭嘉这个人的,两个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郭嘉跟随曹操之后经常伴随曹操左右,而郭嘉也的确是一个奇计百出的人,如果赤壁之战之前郭嘉没有去世的话,不排除他帮助曹操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曹操失去郭嘉,真的可谓是损失巨大了。

我们再说庞统,有道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等人将孔明与庞统并称,也足见庞统的才能非同一般,而庞统死于刘备伐蜀之时,如果庞统不死的话,那么刘备和庞统就足以平定西蜀,不需要再调诸葛亮和张飞赵云进入蜀中。

而如果不掉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的话,那么有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在,就不至于导致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如果而如果刘备方面拥有富饶的荆州的话,再加上西蜀和汉中的资源,同时做到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兵向宛城和洛阳进攻,刘备率军出汉中攻长安平定三秦,那么刘备方面也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但是只是由于庞统的死,导致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终都成了泡影。

再说周瑜,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赤壁之战了,他成功的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也帮助孙权得以偏安一隅,虽然周瑜在帮助东吴方面也有开疆拓土之功,但江东的地盘和势力始终不算很大,虽然孙权也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东吴一直缺乏战败魏国和蜀国一统天下的能力,所以即使周瑜在的话,东吴也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而且周瑜之后的鲁肃、吕蒙、陆逊,能力都不低,周瑜如果活着的话,其作为也基本上就相当于这几个人后来的作为了。

但是周瑜在赤壁等地所建立的大功却不是郭嘉和庞统所能比的,虽然郭嘉有参与平定乌桓之功,但是曹操后来并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而且得胜太过侥幸,曹操甚至每次想起来都后怕。

因此,如果从这三个人的平生作为上来看,周瑜的成就最高,郭嘉次之,庞统最末,之所以把庞统排在最后,是因为庞统跟随刘备之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立下多大的功劳,但是郭嘉跟随曹操却是做出过很多事情的;而如果从三个人去世对各自方面的损失来看,郭嘉和庞统造成的损失较大,而周瑜相对较小一些。

不过这种说法是认可了曹操认为郭嘉在的话可以避免赤壁之败,而庞统跟随刘备可以平定西川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郭嘉活着就真能帮助曹操避免赤壁惨败吗,庞统也能帮助刘备取得西川吗?未必真就如此,只是有可能罢了!所以历史不容假设,不然可能性就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瑜墓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墓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然发现,其实周瑜墓的原址还在,只是我们疏忽了他的所在。

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根据《水经注》云,青林水,至寻阳,通大雷。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青林水就是雷水水系。古寻阳在今黄梅西南。这里交代的很清楚,周瑜墓在宿松青林水附近。具体地点有待考察论证。五代,宋初学者徐铉《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这也是其他“周瑜墓”不具备的条件,有后裔祭祀。南唐(宋代)马令陆游《南唐书-周本传》欧阳修《新五代史》“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这点就可以推翻周本立墓的假说,如果是周本立墓,周本传就不会这么写了。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在周本之前就有周瑜后裔为其守墓。不然哪来数十家守墓呢?古代的家,相当于今天的房。可见守墓人数众多。这也是正史中唯一记载的周瑜后人,也是唯一明确记载了周瑜墓葬地点的史书。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因为《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一本书,如果按照《水经》成书年代来算,应该是魏晋三国时期,这就很接近周瑜卒年的记载。江水对雷水,也符合解缙的诗句。如果按照最晚推算的话,《水经注》成书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左右,因郦道元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文资料其必定是参考南方人的著作,这样文献的成书年代最晚在三百年左右的晋朝,战争期间修建庙宇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8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桑的小洲呢?据袁宏记载,“尔乃出桑落”,说周瑜出桑落洲,由此可知,周瑜是在桑落洲里屯兵,不然何必提一个无名小洲呢?袁宏还记载,“穷河洛之规矩”,“钻灵龟以相土”,“金城万雉”。这说明周瑜在此修筑城池。这座城池见于史书,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这里说的“寻阳”是古寻阳,也就是黄梅西南。而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正好是桑落洲。所以这个巢湖故城的修建者,就是周瑜。而周瑜的家就在巢湖故城里面。这也符合宿松《周氏宗谱》“汝南人,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记载,这个故城绝对不是庐江舒城,因为前文已经讲的很明白,籍贯是汝南,家庐江舒城。所以他应该不是故乡的意思,并且江西的乌东族谱也有这样的记载“庐江为吾周之先,再家于舒自瑜迁”,这里可以看出,家在舒是自周瑜时代搬迁的。两者地隔千里,而记载却一致,说明是事实。故城这里可以理解为被废弃的城池。所以这个故城只可能是巢湖故城。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周瑜打黄盖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八十万雄师与孙刘联军对江而持。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后,决定让人诈降取得曹操信任,并乘机火攻曹军。正当周瑜对诈降人选一筹莫展时,老将黄盖来到帐中主动请缨,愿意受些皮肉之苦以报效东吴。于是,黄盖便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

认为如果一个月不能击溃曹军,倒不如束手就擒。 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将黄盖斩首示众,在诸将的苦苦哀求下才改为杖责50军棍。一阵痛打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消息传到曹营后,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就这样,黄盖乘着东风,成功火烧曹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郭嘉、庞统、周瑜,谁的死影响最大?

全文共 321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无数的能人,然而经过后世的发展,最终为人所熟知的却并不是太多。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曹操手下的郭嘉,刘备手下的庞统,以及孙权手下的周瑜,这三个人都是能够搅动风云的大人物,但是却同样都是英年早逝。那么,这三个人的死,究竟哪一个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三位英雄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他们都是当时名震天下的英雄,是三大霸主手下不可多得的英雄,其谋略不但为当世所惊叹,也被后世所折服。如郭嘉助曹操擒吕布、败袁绍、驰骋乌丸,曹操最终平定北方,可以说郭嘉功不可没,曹操最终兵败赤壁不得不感叹郭嘉早逝,而周瑜助孙策、扶孙权上马,赤壁之战令曹操丧胆,最终夺得南郡,可以说没有周瑜,孙权要想立足东南或许只是空想,孙权最终称帝不得不功归周瑜,而庞统为刘备谋益州,最终为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基础;

二是他们各自为主,兢兢业业,各自为主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为各自的主人最终争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是三人都是英年早逝,去世时年龄相仿,郭嘉逝世时37岁,周瑜去世时35岁,庞统战死时也是35岁,都是人生最辉煌的年龄。

然而,或许命运也是公平的,因为这三大英年早逝的英雄辅佐的主人各异,各自选择了当世争霸天下不同的三大英雄。或许真是天妒英才,对于这三大英雄,上天竟然选择同样的年龄将他们收去,将三国的最终命运丢在了他们身后,三国最终鼎立或许真与他们的早逝有关。

但是,既然是人,也是当时难有人替代的英雄,而且他们各自为主,那他们的惜逝,对于三国的影响究竟几何呢?或者说他们对各自的主人影响到底谁更大呢?这或许是一个永远难解之题。

然而,我们似乎可以根据历史提供的资料,依然能够排列出一二三来。在小编看来,他们的英年惜逝,对于各自主人的影响应该是周瑜最大,庞统次之,郭嘉第三,为什么这样排名,小编认为,主要理由有五个方面:

1.从职务来看,周瑜的职务无疑最大

周瑜在孙权时代,那是统帅三军的首领,虽然只为偏将军,但那是孙权当时手下最高级的将领,历经东吴二代,是东吴政权中仅次于孙权的核心人物,当时孙权手下,对内是张昭,对外那就是周瑜。所以,周瑜的英年早逝,那对东吴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损失不是一下子有人能够填补的。

而庞统是刘备手下的副军师,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他的英年早逝对于刘备的损失那也相当大。

而郭嘉在曹魏政权中职务偏低,去世之前只享受200户的待遇,这在曹操手下算不了什么。所以,郭嘉虽然谋略了得,但他早逝的影响并不如周瑜和庞统。(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有争议是好事,可以在底部留言讨论、小编洗耳恭听。)

2.从三大政权手下的人才来看,郭嘉只是曹操群雄中普通的一员

当时的三大英雄,曹操手下聚集的人才最多,如果仅从谋士的角度,郭嘉虽然为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但识得郭嘉的荀彧无疑是首席谋士,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而荀攸、程昱、贾诩这三大谋士的谋略并不弱于郭嘉,而且在五大谋士之外,陈群、钟繇等还有一大批能人,所以,曹操虽然赏识郭嘉,但在曹操手下众多英雄中,郭嘉只是其中一个。

而周瑜在孙权手下,既是第一谋士,也算得上是一大武将,无论是才能还是地位,在当时的孙吴政权中无人能比,可以说是孙吴手中的擎天柱。

而庞统对于人才凋敝的刘备来说,那也相当重要,当时,刘备手下就仅有诸葛亮和庞统,法正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算一个,现在,三大谋士去其一,对刘备的损失那也依然很大,但庞统之前有诸葛亮,所以,庞统的早逝对于刘备的打击不会最大。

所以,从三大英雄手下的人才来看,周瑜依然要排列最前,庞统次之,郭嘉第三。

3.从三大英雄在政权中的影响来看,周瑜依然最大

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既要看他的才能,也要看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才能即使很大,但如果没有威信,没有影响,那他的才能就发挥不了作用,有与无的作用就不会很大。

周瑜的才能不是吹出来的,那是打出来的,也是经历实践闯出来的,更是德行的体现,他不但深得孙策、孙权两代领导人的信任,而且在广大军中的影响那是独一无二,连程普这样的老将都对其心悦诚服,孙权当年关于战不战曹操,没有周瑜的坚决态度,那赤壁之战就有可能不会出现,可以说周瑜是孙权政阵营中的灵魂性人物,是核心。所以,周瑜的早逝对于孙权的损失无疑最大。

而郭嘉虽然才能非凡,但他在曹操政权中地位并不高,而且恃才傲物,行为不检点,经常被陈群检举,这充分说明郭嘉在曹操阵营中的影响并不大,或者说威信并不高,尤其是德行不够,在战争年代,曹操选择相信他,那是因为曹操需要他的谋略,所以不计较他的行为,但如果大家对其都不看好,即使再有才能,曹操也要掂量掂量,所以,郭嘉早逝,在曹操政权中的影响不会很大,曹操之所以在赤壁失败后想起郭嘉,那只是转移自己领导失败的视线而已,郭嘉离开曹操,那几乎就发挥不了才能,因为很少有人会相信他。

庞统也是恃才傲物之英雄,甚至还不把刘备放在眼中,但是,庞统在刘备的政权中,影响比郭嘉相对要大,因为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但庞统刚发挥才能就战死,对于他真正的才能有多大,我们无法估量。所以,按其在各自阵营中的影响来看,周瑜的早逝损失无疑是最大的。

4.从各自发挥出来的才能来看,周瑜依然无人可以相比。

周瑜从20岁左右辅佐孙策,立下无人可以相比的战功,后来,扶孙权上马,辅佐孙权,赤壁之战,以3万之兵力打败曹操23万左右的大军,而且曹操率领的是除荀彧之外的所有谋臣和最精华的高级将领,这一壮举,在三国所有的英雄中或许无人可以相比,后来打下南郡,孙权终于有理由在荆州有所作为,而且周瑜还培养了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英雄,令其逝世之后,东吴政权能够平稳下来再过度到陆逊时代。

郭嘉,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可惜英年早逝。

而郭嘉虽然是奇佐之才,在擒吕布、败袁绍、战乌丸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只是重要作用之一,并非核心作用。

而庞统虽然才能不错,在刘备取益州取代刘璋时发挥了重要的奇谋作用,但庞统竟然在小小的战场上就被打死,这一点又远不及周瑜和郭嘉。所以,从他们在生时发挥的才能来看,周瑜依然排列最前,郭嘉次之,庞统第三。

5.从其辅佐的主人才能来看,周瑜无疑同样最不可或缺。

曹操、刘备、孙权三大英雄,他们虽然最终是分享天下,但他们本身的才能还有差别强弱的。

曹操无疑是文武全才,这一点无可争议,而刘备马背上的功夫那也不容小觑,汉中一战战胜曹操就是证明,而且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直到晚年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其实是享受老兄孙策的胜利成果,可惜孙策英年早逝,否则,轮不到孙权坐上老大的位置,而且孙权的文治武功相对平凡。

这三大英雄自己的本领有差别,但他们能够最终分享天下,当然得益于手下的英雄,但曹操能力最强,其手下英雄即使才能了得,那也不可能有多少展现的机会,曹操手下那么多英雄,唯独张辽进入古代72名将就是证明。

所以,郭嘉在曹操手下,能够展现才能的机会不会很大,其谋略转化成现实的作用更不容易,这也是曹操率领最豪华阵营最终在赤壁被周瑜打败的根本原因,更何况,比郭嘉强的英雄相当多,所以说郭嘉在,曹操也改变不了在赤壁被打败的可能。

而庞统在刘备手下,刘备也是亲临一线的英雄,其谋略是否被刘备真正运用那也是一个疑问,何况,刘备手下还有诸葛亮和法正,都不比他差。

而周瑜,实际上已是孙权政权的核心,孙权在当时只是一个象征而已,在内依靠张昭,在外完全依靠周瑜,没有周瑜,孙权或许早就听了张昭的话投降曹操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周瑜依然最强,庞统第二,郭嘉第三。

所以,三国三大英年惜逝的英雄谁的早逝对其主人的损失最大,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周瑜都要排在前面,这也是三人之中,以30多年的生命,唯独周瑜创造了他人难以创造的奇迹,这也是三人之中唯独周瑜进入古代72名将的根本原因,周瑜不死,那三国走向或许真有改变,至少是二分天下没有刘备,因为周瑜的志向就是二分天下。

至于郭嘉和庞统来说,虽然有些方面无法比较,但综合来看,庞统的早逝对于刘备的损失来说还是要略高于郭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和周瑜以少胜多的战役介绍 诸葛亮周瑜联手指挥有多厉害?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演义当中,周瑜诸葛亮就像是一对冤家,双方一生都在斗智斗勇,不过最后还是诸葛亮棋高一着把活生生的周瑜给气死了,然后说出了那一句非常有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不过实际上周瑜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统领,而且也是东吴政权的大功臣,早年跟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要是比资历的话周瑜还在孙权之上。三国中诸葛亮和周瑜也就联手指挥过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那就是决定了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吴蜀胜利后曹操想要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就非常的难了,如果诸葛亮和周瑜能一直联手的话是不是就天下无敌了呢?

诸葛亮和周瑜都是非常聪明而且会算计的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操战船算是非常出名了。而周瑜这边跟黄盖一起上演的苦肉计也是成功骗过了曹操,不然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能烧掉曹操的庞大战船部队。首先我们要知道,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出名的一场,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其实古代打仗基本上人多的一方是握有绝对胜率的,因为古代不像现代各个国家武器差距那么大,人口的优势在大范围杀伤性武器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大家都是拼刀拼枪,所以人多自然就会有更多优势。所以赤壁之战吴蜀能赢也是非常的幸运了。

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能获胜他的功劳肯定也是最大的。周瑜制定了作战方针,想要攻破曹操庞大的部队就需要一招治敌,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所以一出手就要给他来一次重创。那只要想办法让曹操把自己的船都连起来,就可以用火攻一网打尽。而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惯坐船,所以就把所有船连起来减少波动,正好如了周瑜的心意。随后周瑜立刻同黄盖商量苦肉计,让黄盖假叛变博取曹操的信任。

当时曹操是最鼎盛的时期,因为北方都已经被他统一了,士气高涨信心满满,根本就不把吴蜀联军放在眼里。看到黄盖前来受降还以为是真的,结果直接造成了曹操惨败最后只能退回北方。而这个时候诸葛亮让刘备捷足先登,直接把荆州派兵占领好。这下子周瑜算是失策了,没想到诸葛亮的反应这么快。因为赤壁之战的主力部队都是东吴的人,这时候如果在和刘备开战是非常不明智的。

最后,孙权和周瑜保住了自己的领地,而刘备诸葛亮也得到了荆州,使得自己的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了三国其中一员。其实诸葛亮如果和周瑜能联手的话,说不定在三国还真是一个无敌般的存在,想想都还挺激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周瑜是怎么成名的?周瑜真的比诸葛亮厉害么?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比孙权更早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因为江东这片江山就是孙策和周瑜打下来的,如果孙策还在世的话估计也就没孙权什么事了。不过周瑜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周瑜才智过人还精通乐器,最重要的是长得非常帅,如果要说周瑜的成名之战应该就是赤壁大战了。如果按照正史里的说法周瑜在赤壁之战绝对是最大功臣,能力也是在诸葛亮之上。

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率领孙瑜等江东将领出兵麻、保二屯,讨伐发动叛乱的山越少数民族。在周瑜的带领之下,战事进展顺利,不但斩杀了叛军渠帅,而且还俘获一万多人,为稳定江东地区内部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割据荆州的刘表派出大将黄祖及邓龙进犯柴桑等地,周瑜率部打败敌军并生擒邓龙;第二年,孙权发动了征讨黄祖的战争,周瑜被委任为前部大督,率领吕蒙、凌统、董袭等江东将领,首先消灭了黄祖军队的前锋,之后将黄祖的主力击溃,并将黄祖斩杀,其属下的数万之众也成为了周瑜的俘虏。

当然,这些事例只是周瑜作为一名出色军事家的几个小故事,周瑜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出现了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赤壁大战。

当时曹操大举进攻出兵荆州,刘表的次子刘琮率众投降,寄寓荆州的刘备集团也被曹操打败,仓皇逃往夏口,荆州地区大部被曹操占领。曹操写了一封充满威胁、利诱的劝降信给孙权,宣称自己统兵八十万众,打算与孙权会猎江东。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下,以张昭为首的群臣惊慌失措,纷纷建议孙权投降曹操,面对一片投降之声,孙权问策于周瑜。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周瑜客观、冷静的分析,让孙权心中的疑虑一扫而空,至此,在孙权的坚定支持下,赤壁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大战刚刚开始的阶段,周瑜以逸待劳,很快就在首战将曹军击败,挫败了曹操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曹操不得不退回长江北岸,与周瑜隔江对峙。在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周瑜抓住了曹军不习长江冬季气候、贸然将战船用铁索相连的致命弱点,集思广益,采纳了部将黄盖的建议,利用黄盖的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火烧曹军战船,一举将数十万曹操大军击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

之后,周瑜又率领孙刘联军主力围攻曹操在荆州地区的战略要地江陵,与曹军江陵守将曹仁展开争夺。在江陵争夺战中,周瑜一直亲临前线指挥,并在一次战斗的过程中右臂中箭,身负重伤。曹仁听说周瑜受伤,立即派军讨战。周瑜强忍伤痛,亲自巡视军营,稳定了全军士气,使得曹仁的图谋未能得逞。最终,在孙刘联军的进攻下,曹仁不得不在次年年底撤出江陵,这个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从此落入了孙刘联军的手中。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周瑜功不可没。在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杰出的战略分析策划能力与谋略、决断能力。正是由于周瑜的出色表现,才确保了战争的胜利。紧接着发生的江陵之战,是继赤壁之战之后孙刘联军对曹操进行的又一场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周瑜身先士卒,勇略兼备,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随着孙刘联盟瓜分了荆州数郡,三国鼎立的雏形开始逐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吴国是现在的哪里?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汉书·地里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据众多史料记载和史学界专家认为,现苏州古城即为吴阖闾大城旧址,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历史学家顾颉刚更指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周瑜相遇

全文共 2139 字

+ 加入清单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2.答案要点: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尽管“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不是“永远不倒的神”。

3.答案要点: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2分)

4.答案要点:内容上: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4分)写法上: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周瑜的特点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孙权时期周瑜的实权到底有多大呢?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孙权真正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孙权时期周瑜权利其实并不是很大,当时无非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孙权完全没有给太多的官职。

一、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如果大家熟读历史就会知道周瑜当时就是孙权的手下,但孙策生前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周瑜作为属下,其实能够拥有一个偏将军,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一个偏将军的官职在当时的东吴也并不是很低,仅仅只是在孙权的官职就直接能够决定周瑜的官职,因此在经过分析之后会发现周瑜的偏将军并不是很低。

二、孙权并不敢给太多的官职

周瑜一直都是一个偏将军,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完全不敢给周瑜太多的官职,孙权在经过赤壁之战之后,必然就已经得到刘备的认可,此时完全可以给周瑜升官。但是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周瑜很可能会一家独大,功高震主,最终就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起到制约的效果,因此不只是让周瑜成为一个偏将军,就是希望能够有效起到一个压制的效果。

三、周瑜有一定的实力

周瑜的官职虽然说只是一个偏将军,可是在当时的江东会拥有着较大的权力,这个偏将军会拥有着比较高的威望。那些跟随着孙策跟随着孙坚的老部下照样也会听从周瑜的命令,更加不要说一些年轻的将军。孙权在那个时候必然就会随时可以调动军队,这就导致许多人只知道周瑜,并不知道周瑜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权力,但从这一方面来看,周瑜真的一点都不亏,毕竟自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否则的话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多的认可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仁在正史中很厉害么?曹仁被低估曾击败周瑜关羽

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曹仁在三国影视剧里的形象基本都是一个贪财的人,而且在战场上基本都是打败仗,还仗着自己和曹操是亲戚关系就欺压别人,难道曹仁就是这样的一个草包么?其实曹仁被我们都给小看了,正史中的曹仁帮曹操立下过很多功劳,在战场上的曹仁可以说是相当勇猛,还击退过周瑜关羽。其实曹魏的很多将领都被罗贯中给写的有点无能,实际上能力不比蜀吴的要差。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一剧中,弘农王妃唐瑛,为救身陷囹圄的司马懿,也为给岌岌可危的汉室,增加一点话语权,用自己的性命,设下了一个圈套,引曹仁深夜带兵入宫,并剑裂王妃衣,最终导致曹仁,被荀彧下令收押,关进了许都卫。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除了为唐瑛唏嘘之外,还会为曹仁的结局,拍手称快。

因为,在剧中,曹仁与满宠一样,是曹操的爪牙,一步一步威逼汉室,而且其本人还飞扬跋扈,一点都不将汉献帝和伏后等人放在眼中。另外作为曹操麾下的大将之一,他既没有什么战绩,也没有一点大将风度。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曹仁,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也如剧中一样,只会倚仗曹操的权势猖狂吗?

答案是否定的,真实历史上的曹仁,虽然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他随曹操起兵的时候,已经开始严格约束自己了。而且虽然他不是曹操麾下,官职最高的武将,却是最受曹操倚重的嫡系将领,也是曹操麾下第一名将,能够力敌周瑜、关羽等名将。

一、镇守江陵,抵御周瑜

公元208年,曹操高吟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挥军南下,结果刚刚拿下荆州不久,便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打回了江北。当然了,曹操虽败,却没有完全放弃荆州。他在自己回到后方的同时,将曹仁留在了江陵。《三国志》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而且他足足守了一年之久,才被迫放弃,由此可见,曹仁的确善守。然而,除了守城有功之外,他个人的骁勇也不容否认,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当初吴军攻打江陵的时候,共有数万人,其中仅先锋就有几千人。他为了挫败吴军的气势,亲自招募了三百勇士,命部将牛金率领,前去破敌。结果牛金却被敌军包围了。这个时候,曹仁不顾诸将劝阻,亲自披挂上阵,仅率几十骑就突围救出了被困的牛金和三百勇士,因此被士兵赞曰:“将军真天人也!”

二、镇守襄樊,抵御关羽

公元219年,关羽被刘备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并发动了襄樊之战。他当时能迅速围困曹仁,使曹仁向曹操求救,并非仅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当时,周围的割据势力,纷纷投靠关羽,反抗曹操,曹仁的后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而就在这等内外交困,且关羽不断往前线增兵的情况下,面对于禁降敌,庞德被斩的噩耗,他也能够一直坚守,直到徐晃的援兵到来,还能组织起兵马,与徐晃形成配合,其能力也不容小觑。

只不过,这样一员名将,到了晚年,却败在了江东一个无名小将手中,并在战败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夷陵之战前,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战后却拒绝派遣质子,并拒绝曹魏的使者入境,结果惹怒了曹丕,导致曹魏兵分三路伐吴。曹仁就是其中一路,他负责攻打的方向,正是江东军事重镇濡须。当时濡须的守将,是后来成为江东名将的朱桓,而这个时候,朱桓还没有出头,仅是一个无名小将。

刚刚交锋的时候,曹仁一点都没有名将包袱,不会想着不能欺负晚辈什么的,反而率先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调离了朱桓军的主力,然后一面令自己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一面派大将常雕和王双,攻打吴军家属所在的中州。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虽然朱桓此时名声不显,其能力却不容轻视——朱桓一面利用江东的水军优势,斩常雕,擒王双;一面偃旗息鼓,假装城中空虚,然后趁敌军不备,发动突袭,大败曹泰,最终完败曹仁,一战成名。

结合曹休伐吴失败之后不久,便郁结成疾,背发疽而死一事,我们或许可以猜测,曹仁在战败后不久去世,也与无法接受这一战果有关。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实在令人唏嘘,毕竟没有谁是真正的常胜将军,胜负乃兵家常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孙权是否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吴国灭亡与孙权有何关系?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是一个不仅后世人羡慕,当时连曹操都羡慕的人才,尽管自己有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儿子,还是要感叹一句,生儿子就应该像孙权这样才行,可见孙权的才能的确超乎寻常。不过,孙权死后,距离吴国灭亡,中间又隔了好几代君主,为什么有人认为,孙权还需要为吴国的灭亡负责呢?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蜀国鼎足而立,开国君主孙权也由此成为三巨头之一。但是吴国也只传承了几十年就灭亡了,那么,作为开国君主的孙权是否应该对吴国灭亡负责呢?

孙权,字仲谋,三国中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其人外貌不凡,吴夫人怀孙权时曾梦见太阳入怀,孙坚断言是富贵的象征。可惜孙权父兄早亡,年仅18岁的他就从兄长孙策手上接过了江东的大权。孙权早期善于用人,有勇有谋,又善纳谏言。以18岁的身躯接过江东的重担,非但没有给父兄丢脸,反而青出于蓝。在孙权当政期间,东吴民生恢复,孙家与东吴世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世家子弟纷纷投入孙权麾下,为东吴的发展建言献策,一时间,东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后,孙权放下父仇与荆州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鲁肃、吕蒙先后亡故的情况下,孙权有提拔与兄长孙策有极深矛盾的陆逊为东吴的继任大都督,使东吴在夷陵大败刘备,杜绝了东吴一场战祸。由此可见,孙权在早期是难得的雄主,识人善用人,军政能力都不错。在他的经营下,江东本土几乎没有遭受战火,成为三国时期难得的一片“净土”。连曹操都不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是,孙权建立吴国后,性情大变,开始变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孙权晚年昏庸无道,大肆戕害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对张昭和陆逊的态度上。张昭是孙策留给孙权的辅政大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说法。孙权亲政之初,也是张昭的全力辅佐才使少年孙权在执政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之后,张昭一直牢牢占据江东文臣首辅的位置,不管军队的大都督是周瑜还是鲁肃,张昭的地位始终没变,孙权也极为倚重这位大臣。

但是晚年孙权却变得暴躁、小肚鸡肠。有一次张昭因为孙权不听他的劝告,非要派使者去辽东结好公孙渊,张昭一气之下称病不再上朝。孙权也赌气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墙堵在张昭的家门口,张昭更绝,在里面也砌了一堵墙。最后还是孙权亲自道歉才使这件事情了结。对待张昭算好的了,武将之首的陆逊可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

陆逊是孙权一手提拔的,为吴国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军队大权。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陆逊上书直言自己的看法,却被孙权误以为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将陆逊以牵涉党争问罪,导致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孙权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吴国官场的混乱,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换牌。这与后来的主弱臣强有直接关系。

2.我们上面说到了孙权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复无常。

由于孙权活得够久,他所立的太子孙登都因病去世了,孙权依然健在。孙登去世后,孙权就陷入了反复立太子的举动中。继承人久久不能确定,东吴臣子纷纷站队,孙权的反复无常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子之争导致了吴国朝政的混乱,多年的内讧使吴国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太子之争中,许多大臣都以各种罪名被问罪,大批的忠臣良将被诬陷,导致了吴国的栋梁纷纷折断,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此,吴国的国力衰退,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

3.孙权晚年不仅反复无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骄奢淫逸。

他的贪图享乐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孙权极好神仙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断派人前往海外寻找神仙。造成了吴国国力被白白消耗,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最为荒唐的是,孙权晚年爱上了残酷的刑罚,并以处罚他人为乐,陆逊等大臣上书建议减轻赋税、放款刑罚,孙权却为酷刑辩解,赋税反而越征越高,这与早期爱民如子、体恤臣民的东吴雄主有天壤之别。

以上都是孙权晚年所犯的错误,吴国的灭亡,孙权肯定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但不应全部推到他身上,毕竟吴国不是在孙权手上灭亡的。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潮流的推动,天下历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汉末军阀割据以来,中华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统一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蜀国不行,吴国同样也不行。而且吴国的地理位置善于防守,但不利于进取,根本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