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国周瑜死后(汇编20篇)

浏览

2026

文章

84

篇1: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你,关于三国时期的周瑜,还是一个比较熟悉的人。他在赤壁之战获胜之后就有了很多名气。后来当周瑜走到巴丘的时候,却生病去世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的蹊跷,所以在历史上,周瑜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周瑜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关于周瑜的死并没有完整的记录,从史书和野史上来看,关于周瑜的死一共有四种说法。

一说,自然病死。这是最符合历史的说法,历史上,周瑜是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病逝于巴丘的,当时的他年仅36岁。

二说,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关于这一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

三说,因战争受伤而死。

四说,在去蜀途中进退两难气急而死,这一段在《三国志平话》中有记载。

据了解,从正史上的记载来看,周瑜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帅才,孙权曾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网友们之所以会对他产生误会,大都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

2、历史上的周瑜真正死因

一是周瑜受过重伤

赤壁之战后,周瑜准备夺取江陵城,渡江到北岸屯驻,约定日期与曹仁大战。很不幸,在交战过程中,周瑜被乱箭射中右肋,伤势很重。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便率兵上阵。东吴士气受损,周瑜只能强打精神到军营巡行视察,激励提高官兵的士气,终于把曹仁逼退。周瑜受伤这件事情,应该是很严重,否则,周瑜不会强挨着起来巡营。这应该就是周瑜早逝的重要原因。古人寿命本来就不如现如今长,周瑜死时三十六岁,受这么重的伤,应该也能说得通。差不多的情况还有郭嘉,去世时三十八岁,还没有记载他受过很重的伤。同样的情况还有孙策,因为伤势过重(创甚),去世时二十六岁

二是这事如果存在,一定是瞒不住

三国时期的大将以及郡守刺史,都有自己的属官和亲兵,要想用阴谋弄死一个人,这事情肯定瞒不住。原因是,这不是在东吴宫中,周瑜是死于在外任内。周瑜作为将军,有自己的亲兵;作为南郡太守,还有自己的僚属,尤其是,这个南郡衙门,是从荆州刘表这儿继承过来的,如庞统就是原来的郡功曹。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了东吴,等到丧事结束回到南郡,他又成了刘备的属下,如果东吴人因为压力不敢说出事情,庞统作为另一个阵营的人,是没有必要隐瞒真相的。再说了,南郡旧有班底,绝不是只有庞统一人。如果这事有那么一点风声,刘备是一定会问的,当年周瑜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于京,刘备就问过庞统。

三是会留下蛛丝马迹

如果真是阴谋,周瑜如果觉得事情不对头,他也会给家里人或者是身边的人暗示些什么,这样就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而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根据现有的资料,周瑜不是暴死,而是病情逐渐加重而死,因为他有时间上书给孙权交代后事,这就证明他知道自己是因病而死。《三国志•周瑜传》写的是“病卒”;《鲁肃传》写的也是周瑜“病困”期间给孙权推荐鲁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周瑜相遇

全文共 2139 字

+ 加入清单

迟子建《与周瑜相遇》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1)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2.答案要点: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尽管“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不是“永远不倒的神”。

3.答案要点: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2分)

4.答案要点:内容上: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4分)写法上: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瑜打黄盖的故事简述 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成功了吗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这个可是非常经典的一句歇后语了。而且也是经常被用在生活中。那么这个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使用的这个苦肉计最后成功了吗?经过如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周瑜打黄盖的故事简述

在《三国演义》中演绎: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庞统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给周瑜利用火攻创造条件,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说的是赤壁之战,苦肉计只不过是用挨打的方式使我方武将假降于敌方。讲的是周瑜打黄盖,黄盖船带火油诈降驶向曹操战船,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操连船的故事,黄盖故意倚老卖老,和周瑜唱反调,周瑜忍心打三代老臣黄盖,就这样蒙蔽了很多的双眼。

然后黄盖再暗渡陈仓派心腹给曹操送反叛信,到后来借东风火烧曹操百万大军此一战三国形势基本形成黄盖也是赤壁之战不可缺少的人物。

2、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成功了吗

成功了。

其中在打黄盖时有一个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将黄盖斩首时,鲁肃替黄盖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观看的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诸葛亮一点要求情的意思都没有。等到黄盖被打五十大板之后,鲁肃去营中找诸葛亮质问:“黄盖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贵客,为什么见死不救?”诸葛亮听完脸色一变:“子敬(鲁肃的字)欺负我啊!”鲁肃就疑惑了:“我一直对待你都不错,哪来欺负你?"诸葛亮大笑着说:这是周瑜和黄盖在用苦肉计,利用假情报让蔡中蔡和传消息,我怎么可以随便说出?"鲁肃显得有点不相信,诸葛亮又说:"这事千万别告诉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烦了,你只说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鲁肃便答应了。回到周瑜营中,周瑜问鲁肃:”诸葛亮对此事有何看法?“鲁肃便按照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说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听完非常高兴:”这次瞒过他了。“鲁肃问怎么回事,周瑜回答:”这是我和黄盖为了麻痹曹操使的诈降计,看来诸葛亮完全不知道,这人未必是我对手。"鲁肃听完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可见苦肉计瞒得过曹操,瞒不过诸葛亮。要是曹操像诸葛亮一样谨慎,那么黄盖那五十杖不单白打,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看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可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画面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足智多谋的,周瑜是那种心胸狭隘的,这个事情正是完美的体现了他们两个人的优缺点。那么关于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呢?诸葛亮三气周瑜又是哪三气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周瑜来追赶但是中了埋伏,周瑜急忙逃回船上,听到岸上刘备士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2、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真的吗

其实在“三气周瑜”的这个时期,周瑜与孔明根本就没有打过交到,那时的孔明被刘备派往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实际上就是在后方作后勤保障工作。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堪称风流才子,他不仅大度恢宏而且文韬武略盖世,是东吴独一无二的忠臣和柱石,但是小说为了艺术虚构,将江南才俊周瑜的才智以及“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这样小说好看了,诸葛亮被神话了,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周瑜性格特点 周瑜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他的性格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说明。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性格特点是勇敢决断,遇事不慌,忠心不二,不骄不躁,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而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怎么改为转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神机妙算,他不如诸葛亮。”

我们在语文的学习当中,会涉及到转述句的应用。转述句是把别人的话转达出来。那么转述句有什么技巧呢?

一、要修改标点符号,把双引号去掉,然后把冒号改成逗号。

二、修改第一人称,如果句子里出现第一人称,要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三、修改第二人称,把第二人称改成第一人称。

四、冒号前的人名代入引句的人称处,不能单单只修改人称,还要把人称修改成代指的人物,以免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

五、修改指示代词,把指示代词“这(些)”改成“那(些)”以及注意趋势词“来”和“去”的改变。

在语文中还会有很多像改成转述句的题目来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运用好以上技巧可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加的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草船借箭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周瑜,字公瑾,汉末时期东吴名将。他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在一次商议军事时故意提出限诸葛亮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弓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但却淡定的表示“只需要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到第三天时,诸葛亮请鲁肃帮忙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草船借箭表现了周瑜的什么 草船借箭周瑜人特点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草船借箭》体现出周瑜是一个嫉妒贤人、心胸狭隘、为人阴险的人,而诸葛亮则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设计,善于利用敌我矛盾来处理关系的人。

周瑜简介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由于他长相英俊、精通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丑化了,实际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英雄形象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又取得丰功伟绩的英武的周瑜形象,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词的下阕从周郎引发,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作者借用小乔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国演义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了让曹操上当,于是与黄盖演了一出苦肉计,假装两人意见不和;周瑜下令杀黄盖,众将求情,于是周瑜改为笞刑黄盖,为的是欺骗诈降的蔡中和蔡和,蔡中和蔡和又将假情报传达给曹操,曹操顺便接受了黄盖的诈降,最后促成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惨败。

周瑜简介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大族。周瑜身形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的主要成就有:辅佐孙策平定江东,赤壁破曹操,南郡败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线,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全书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是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呈现出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不仅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周瑜墓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墓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然发现,其实周瑜墓的原址还在,只是我们疏忽了他的所在。

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根据《水经注》云,青林水,至寻阳,通大雷。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青林水就是雷水水系。古寻阳在今黄梅西南。这里交代的很清楚,周瑜墓在宿松青林水附近。具体地点有待考察论证。五代,宋初学者徐铉《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这也是其他“周瑜墓”不具备的条件,有后裔祭祀。南唐(宋代)马令陆游《南唐书-周本传》欧阳修《新五代史》“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这点就可以推翻周本立墓的假说,如果是周本立墓,周本传就不会这么写了。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在周本之前就有周瑜后裔为其守墓。不然哪来数十家守墓呢?古代的家,相当于今天的房。可见守墓人数众多。这也是正史中唯一记载的周瑜后人,也是唯一明确记载了周瑜墓葬地点的史书。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因为《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一本书,如果按照《水经》成书年代来算,应该是魏晋三国时期,这就很接近周瑜卒年的记载。江水对雷水,也符合解缙的诗句。如果按照最晚推算的话,《水经注》成书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左右,因郦道元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文资料其必定是参考南方人的著作,这样文献的成书年代最晚在三百年左右的晋朝,战争期间修建庙宇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8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桑的小洲呢?据袁宏记载,“尔乃出桑落”,说周瑜出桑落洲,由此可知,周瑜是在桑落洲里屯兵,不然何必提一个无名小洲呢?袁宏还记载,“穷河洛之规矩”,“钻灵龟以相土”,“金城万雉”。这说明周瑜在此修筑城池。这座城池见于史书,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这里说的“寻阳”是古寻阳,也就是黄梅西南。而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正好是桑落洲。所以这个巢湖故城的修建者,就是周瑜。而周瑜的家就在巢湖故城里面。这也符合宿松《周氏宗谱》“汝南人,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记载,这个故城绝对不是庐江舒城,因为前文已经讲的很明白,籍贯是汝南,家庐江舒城。所以他应该不是故乡的意思,并且江西的乌东族谱也有这样的记载“庐江为吾周之先,再家于舒自瑜迁”,这里可以看出,家在舒是自周瑜时代搬迁的。两者地隔千里,而记载却一致,说明是事实。故城这里可以理解为被废弃的城池。所以这个故城只可能是巢湖故城。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吴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时期的吴国现在指哪里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又称东吴,是三国时期政权之一,其疆土在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市、上海市的部分地区,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东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东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孙权去世后,东吴国力日渐衰退。末代皇帝孙皓即位后,暴虐治国,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举伐吴,并攻入建业城。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脱掉衣服,命人将自己反绑起来,出城投降,东吴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哪三次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三气周瑜”是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那么“三气周瑜”到底是哪“三气”呢?

首先第一气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久攻不下,诸葛亮却攻下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其次第二气则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第三气与荆州有关,想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三气周瑜是那三气啊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一气是《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和诸葛亮有约定,但是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既没有违背约定,也提前夺取了荆州。二气是周瑜设计,想在孙尚香嫁给刘备的时候杀掉刘备,但是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是周瑜主动向刘备邀请,想要讨还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怒,再加上原来的旧伤,最后气急身亡。

三气周瑜是哪三气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由于他长相英俊、精通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将周瑜丑化了,实际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气周瑜”是明代罗贯中所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周瑜三次用计都被诸葛亮识破。这个故事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虚构的,正史上并无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宽广,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吴国怎么被灭的 三国中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伍子胥建议杀掉越王,吴王不听劝,还派越王去放牛牧羊。

三年后,越王被释放回国。越王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为了报仇雪恨,晚上就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梁上掉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越王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国富民强。于是,越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并取得了胜利。吴王夫差后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告,最后羞愧自杀,吴国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周瑜打黄盖的歇后语典故介绍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很多人都把周瑜当做军师,其实周瑜不仅是军师而且还能担任上阵杀敌的将军,这是诸葛亮不能比拟的。周瑜也是东吴的大都督,也就是最高指挥官了,多亏周瑜吴蜀联盟才能在赤壁之战上战胜曹操。说到赤壁之战那就不得不提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黄盖上演的苦肉计,也是整个赤壁之战最为关键的地方。所以后来才会出现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下一句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东吴是赤壁之战的主力军,在演义当中其实很多精彩绝伦的计谋都是东吴那边想出来的,但是在书中有些却成了诸葛亮的功劳。草船借箭是孙权想出来的,而最为关键的一计就是黄盖和周瑜上演的苦肉计了。周瑜知道曹操最大的弱点就是士兵不善于打水仗,虽然曹操的兵力众多,但是只要攻破一条防线其他士兵的战斗力也会减半。所以就联合黄盖演了一出戏给曹操看,只能说黄盖和周瑜的演技实在太逼真,把黄盖这样的老臣打的血肉模糊,也不怕黄盖要是支持不住怎么办。随后黄盖就带兵叛逃,想要转投曹操。

刚好周瑜打黄盖这件事被曹操派去的卧底蔡和看到,所以对黄盖的投降也是深信不疑,而且曹操的战船还被绳子连到了一起,也是为东吴准备的火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就这样,黄盖在快要接近曹操的时候点燃了所有船上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撞向曹操大军顺着东风把曹操的战船全给烧毁了。曹操这次也是放松了警惕,关键是黄盖实在被打的太惨了,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其实这样的诈降也是存在风险的。只是曹操本来就信心满满,认为蜀吴联盟也拿自己没办法,结果就被对方以少胜多完成了逆袭。

所以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就是用来形容双方都心甘情愿的事情。只能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完全不输给现代人的,而且可能还更加的敬业,演技比现在的某些演员都要好多了。周瑜的才华在演义当中是被低估了,而且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这在正史当中都是不对的。周瑜也算是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而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估计周瑜都不会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如果两人正面对决的话周瑜应该会是完胜。

只是我们把诸葛亮神话的太厉害,正史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那些关于他在赤壁之战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假的。这里也是顺便帮周瑜正个名,免得好要被大家一直冤枉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要是孙权能多活几年说不定三国的格局又要发生一些变动了。但是对于东吴来说人才也是不断的在出现,周瑜死后陆逊同样非常厉害,在夷陵之战上帮助东吴击败刘备,此后蜀国就开始走向衰亡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一战成名

全文共 3126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吴蜀联军击败曹操后,蜀汉拿下了荆州五郡彻底成长了起来。但是能战胜曹魏,最大的功臣到底是谁呢,是大都督周瑜还是借东风的诸葛亮呢?其实他们的功劳都不及这当中最关键的一人,如果没有他周瑜也不可能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而诸葛亮实际上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一起来看看这位大功臣是谁吧。

火攻之计在《三国演义》里可谓被各方大神们运用到了极致,我们来粗略统计下火烧的战役都有哪些:

火烧长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淮河、火烧藤甲兵、火烧瓦口峪、火烧夷陵、火烧上方谷、火烧濮阳、火烧连营、火烧乌巢等等。而其中诸葛亮又是火攻计策的鼻祖,他一个人就实施了数次成功的火攻计,把强大的对手曹魏兵马烧得无不闻风丧胆,心惊肉跳。可见火攻计策之惨烈。

无论在小说里,还是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火攻战役,非火烧赤壁莫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兵八十万渡江,准备一举吞并孙刘一统中原。刘备用诸葛亮计,与孙权连兵。权将周瑜以三十万人会之,遇曹兵于赤壁。操船首尾相接,瑜令黄盖以小舟载枯柴,灌油其中,投书假降于操。时东南风急,盖纵火烧曹船。烟火连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与备率兵击之,水陆并进,操仅以身免,狼狈逃回南郡。

后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多认为火烧赤壁之计是诸葛亮最先提出来的,而事实上首提火攻的却非周瑜和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李白这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火烧赤壁其实是周瑜实施的一次缜密严谨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第一次提出火烧对方的也不是周瑜,而是东吴三朝元老的黄盖黄公覆。

黄盖,东汉末年名将,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早年为郡吏,曾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其后待孙权,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三国志》里称黄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就是说他性情严肃,但深受爱戴,打仗时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又说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处理事情决断分明,从不拖泥带水。陈寿更说他是“江表虎臣”。韦曜在三国志里说:“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於凡庸,常以负薪馀间,学书疏,讲兵事。”就是说他小时就成了孤儿,虽历尽艰辛,却终成江东名将。

黄盖虽然是三朝元老,却并不倚老卖老飞扬跋扈。因此显得并不出众,不过黄盖却并非泛泛之辈,此人不仅是员武将,而且心思缜密,头脑清晰,处理各种事情得心应手。当年孙权刚刚即位时,山越各部不愿意投降于孙权,经常在当地作乱,于是黄盖就奉命前往安抚。黄盖来到山越后,就与那些原来的官吏说:“我是个武官,不做文官,那些公文就你们来处理,要尽心尽力,我是不会用鞭抽杖击的处罚的。”这几个官吏欺黄盖是个武将不看文书,于是就恣意妄为,欺上瞒下。

黄盖知道后,非常不满,等到掌握了他们几个不守法的证据,黄盖便对他们说:“我之前就跟你们说过,不会用鞭、杖来处罚你们。”说完,就直接将几个官吏杀掉了,剩余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黄盖这手敲山震虎和杀鸡骇猴玩得相当漂亮,从此山越各部变得安稳服帖。从这里都可以看出黄盖是个有勇有谋,做事还有点狠辣果敢的武将。

建安十三年,曹操八十万大兵压境,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吞并孙刘政权。而孙刘虽然联手,却也不过几万人马,敌众我寡,形势堪危。作为江东大都督的周瑜更是如坐针毡,彻夜难眠,苦思破敌良策。黄盖随周瑜、鲁肃在赤壁迎战曹操,见状便向周瑜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纲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道:“公之妙计与我不谋而合也”。遂采纳了他的计谋。

为了实施火攻计策,就必然要取得曹操信任,否则无法接近对方,大火也就无从烧起。为此黄盖又和周瑜制定了完美的一出“苦肉计”,为了做到逼真骗过曹操,黄盖不惜老迈之躯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以至于被打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最后昏死过去。周瑜不近人情之举引得江东诸将颇有微词,私下里议论纷纷。因此也成功地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和他本人,为火烧赤壁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是夜,黄盖率数十艘装有干柴、油膏的小舰诈降曹操。当小舰靠近曹军大船时,黄盖下令放火。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瞬间曹操阵营乱作一团,曹军由此大败。赤壁这把大火把曹操烧得焦头烂额,还差点命丧华容道。而孙刘联军经此一役后,却取得了修生养息的时机,为魏蜀吴三足鼎立开创了最佳条件。

由此可见,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不过这里面有好多问题值得商榷,比如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虽然瞒过了不少人,但曹操手下也不乏谋士,其中也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比如贾诩程昱等,但都没能引起曹操重视,因此曹操才遭此败绩。

细数火烧赤壁的成功,黄盖和周瑜计策之所以顺利实施,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自从先后灭掉吕布和袁绍二兄弟后,北方逐渐平定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随着军事力量的加强,曹操内心开始膨胀起来,他渐渐不满足于现状,把目光对准了长江以南的吴蜀两国,曹操觊觎江南富饶之地早已不是一两天了,只不过以前时机不是很成熟,而现在兵强马壮,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迫不及待地集结兵马,准备渡江完成统一大业。

在曹操内心里,并没有把弱小的孙刘联军放在眼里,潜意识里犯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而且他还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早在他准备挥师南下时,谋士贾诩就力谏曹操不宜南下,因为当时时机并不成熟。《魏志——贾诩传》写道:“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饷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不可劳众而江东稽服矣。”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终至惨败收场!

正是由于曹操本人的武断作风,有好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事也未能幸免。黄盖的《苦肉计》也是因为曹操的轻信失察造成的。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并不都是平庸之辈,比如徐庶和程昱。

黄盖前来诈降时,被程昱识破。因为之前双方说好带着粮草来投降,但程昱看到来投降的船吃水线很浅,而粮船因负重吃水线很深,早有疑心的程昱因此看穿了黄盖的计谋。然而由于曹操狂妄自大,听不进手下谏言,所以功亏一篑。

再有就是天时地利的因素。

曹操人马虽然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都属于旱鸭子类型的。不然曹操也不会轻易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而东吴将士常年在水上征战,个个都是游泳好手,又加之熟悉地形,所以一开始就占了先机。而两军交战之际,时值隆冬却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对江北的曹操来说这可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再加上当时江面大雾弥漫,《英雄计》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遂迷失道路”。诸多天气不利因素,也是曹操兵败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就是黄盖的诈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不仅仅是东南风,还指实施火攻的关键人物。而想要接近曹操并取得他信任,绝非易事。曹操素来多疑,这是人皆共知的,所以选对人物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周瑜和黄盖为了把事情做得逼真万无一失,也是煞费了苦心。而黄盖冒着生命危险,以老迈躯体硬生生挨了五十军棍,差点因此送了性命。这样真实的苦肉计连江东诸将都蒙在了鼓里,所以曹操才能信以为真。

一个江东三朝元老,无故却被一个后生打了个半死,搁谁也不会咽下这口气,所以黄盖的诈降才会成功。这才能带着薪草膏油接近曹操,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开启了最重要的一环。假如不是黄盖舍命来演这出苦肉计,纵然周瑜有天大的本事,再高明的计谋,也不过是水中花,井中月罢了,接近不了曹操,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说黄盖才是火烧赤壁的最大功臣,当之无愧!

无怪乎陈寿称其为“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黄盖得此盛誉也是实至名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周瑜和诸葛亮谁才是最大功臣?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到底谁才是赤壁之战最大的功臣呢?相信大家内心的候选人肯定会有周瑜诸葛亮,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也是吴蜀联军的总指挥,自然功不可没。但是诸葛亮借东风才是最后能重创曹操大军。所以两人的功劳也是旗鼓相当,不过这个评判场景只能放在演义里面,因为正史当中诸葛亮根本就没参加过赤壁之战,所以这就非常尴尬了,那功劳肯定就是周瑜一人的事情了。但是按照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的贡献也是不能小瞧的。

其实周瑜应该算是诸葛亮的前辈,毕竟周瑜很早就和孙策一起建立了东吴政权,也算是东吴奠基者之一。而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才是诸葛亮出仕的第二年,自然各方面肯定都排不上位,就跟别说能和周瑜平起平坐了。所以从两人的资历来看,周瑜是完胜诸葛亮的。不过诸葛亮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管你是谁我都敢和你比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诸葛亮才敢一人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后说服了孙权和刘备结盟,不然双方各自为战的话胜率肯定会小很多。

在赤壁之战中间,诸葛亮上演了一次神奇的草船借箭,同样证明了自己的智慧非凡,而且这种操作只有高手才做的出来,如果换做心理素质稍微差点的人估计就只能弃船逃跑了。所以诸葛亮这次算是扳回一城,而周瑜也对诸葛亮刮目相看,心想“这刚初出茅庐的小子原来还有两把刷子,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非常棘手的对手。”这回周瑜算是猜对了,只是好像他没算到自己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手上,也是相当的讽刺了。

不过最关键的计谋还是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直接成功骗过了曹操的眼睛,黄盖诈降成功还让曹操付出了有史以来最惨痛代价。这才是蜀吴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因素,但这件事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你可能会说诸葛亮算准了东风,不然黄盖的船业撞不到曹操的船,但是这件事是周瑜和黄盖秘密进行的,所以周瑜肯定也会算天气,这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

总结看下来呢,赤壁之战最大功劳的人还是周瑜。毕竟周瑜作战经验更加老道,诸葛亮还需要经历几年实战的磨练,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对于周瑜来说这也只是常规操作而已,不过最可惜的是周瑜死的太早,不然说不定和诸葛亮之间还能擦出不少火花,后人也能有跟多有意思的故事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迅是周瑜的后人吗?周瑜后人现在还有吗?

全文共 1997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作为近代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很多作品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而人们对于鲁迅也是非常好奇的,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鲁迅,是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造就了他,而鲁迅本名周树人,因此他是姓周的,很多人会对此感到非常好奇,鲁迅既然姓周,那他会是哪个周姓人的后代呢?鲁迅会不会是周瑜后人呢?周瑜作为汉末时期东吴名将,他的后人现在是否还存在呢?鲁迅究竟和周瑜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起《三国演义》,人们就会想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而说到诸葛亮,人们就会无可避免地想起那个处处与诸葛亮作比较,又小肚鸡肠,最后被活生生气死的周瑜。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可不是这样一个人。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我记得当初我高中学这首词时,我的前桌就曾愤愤不平地为周公瑾正名,说《三国演义》纯粹是在瞎扯,就是在抹黑人家。公瑾其人,“性度恢廓”,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而周公瑾的后代也不是泛泛之辈,鲁迅先生和周恩来先生都是其后人。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三国周瑜的后代。1、公瑾的后辈

周公瑾与其妻子小乔一共孕育了二子一女。长子名为周循,次子名叫周胤,独女名为周妃,也有人说其独女名为周彻。

因为父亲的功绩,周循和周胤二人都很受主公孙权的重视。周循作为长子,尚了公主,娶了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周胤作为次子,也娶了孙氏的宗室女。一时间,二人可谓是风光无限。

周循娶了公主,成了驸马,在当年他父亲周瑜操练水军的高淳固城湖一带定居。孙权为了纪念周瑜,也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三元观,“以褒其功”。这一支周瑜的后人就在此开始繁衍生息,世代不绝,直到如今。从前的高淳固城湖一带,也就成了今天的南京市高淳县砖墙镇三和村。

而周瑜的次子周胤,则“因事免”,由于出言不逊,被孙权贬谪到了江西吉安,离开故土。根据《锡山周氏世谱》和《锡山周氏大统宗谱》记载,这一支周瑜后裔几经迁徙,先是被贬到江西,后来又迁徙到山东。因为后人做官被征调的原因,先后在湖南道州、南京和无锡辗转。直到民国年间,才在南京南湖安定下来。

近代以前,周瑜的后人中不乏有才名之人。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写过《爱莲说》的周敦颐了。儒家理学思想的鼻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先生是周瑜的第二十九代孙。而在宋之前的唐,也有一个很出名的周瑜后人,即唐玄宗时期的镇南大元帅周如锡。周如锡不仅本人官居高位,他的十八个儿子和六个侄子都是进士出生,可谓满门都是有才之人。

到了近代,周瑜的后人们也是不遑多让。2、周瑜后人在南京的现状

就说南京南湖这一支,周瑜的第六十三代孙周柏泉,因为祖上曾在无锡辗转,所以当时的祖辈凭借该地的纺织和地理优势,发展起了纺织业,成了家喻户晓的实业家。

除了在经济上有所建树的实业家,周家还不乏在抗日战争中冲锋陷阵的英雄人物。江苏省卫生厅办公室原副主任周长峰的哥哥周长林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日烈士,英勇就义时才堪堪25岁,正值大好年华。

而安徽巢湖槐林大周村一支中,也有一位为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战士,他就是周自进。刚刚20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新四军,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人民,把自己的热血洒在战场。解放战争后,他便随部队留在了南京。

无论是实业家也好,还是烈士也罢,作为周瑜的子孙后代,他们都是心存大义,品格高洁之辈,没有堕祖辈之威名。如果说上面这些人大家还不是很熟悉,那么接下来这两位,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先生。3、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原名是周树人,他的祖父周福清在参加乡试时,亲手在履历一栏写下,“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而这个“始祖”“濂溪先生”就是前文我们提到过的周敦颐。据《周氏族谱》记载,鲁迅先生是周瑜的第六十一代孙,周敦颐的地三十二代孙。

周瑜“年少有美才”,《三国志》说他“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袁宏也称赞他“逸志不群”、“志未可量”、“朗心独见”。他辅佐孙策和孙权二人,帮助奠定了东吴的基业,为东吴鞠躬尽瘁,是个难得的有才有义之人。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个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又素有雅量的人,仅仅36岁就病逝了。

不过,周瑜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后辈们也不差劲,不乏惊才艳绝之人,从军的、从文的、从商的、从政的,个各领域都有,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更难得的是,他们都是心怀大义,哀民生疾苦的人。

一个家族能人辈出,凭借的不仅仅是后辈自身的勤奋与努力,还有这个家族传承百年、千年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长辈的言传身教、先祖的光辉事迹与大志大德都在激励着、指引着子子孙孙,让他们铭记、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后辈又壮大发展着家族,也为以后的后辈提供榜样。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不断发展,才有了今日这个传承不断、枝繁叶茂,出过大文豪,有过大政治家、大实业家的的周氏家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正史中周瑜死后小乔去哪了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小乔和大乔这两位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只有用美丽两个字来形容了,才貌双全就是给两个量身打造的吧,而且这个两个人也嫁得很好,但是就是周郎的命有点短啊,而且大乔也好不到那去,那么在正史中,周瑜死后,小乔去哪了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1

看过一个现代人写的,不可描述的小说,说孙权趁孙策在前方打仗的时候设计得到了大乔,后来孙策被刺杀身亡,孙权成了吴主,经过了紧张的赤壁之战,后来一次孙权看到了小乔,心有所动,于是通过大乔,又得到了妹妹小乔。

后来周瑜年纪轻轻的去世了,吴大帝孙权则坐拥两大美人大乔和小乔,很是逍遥。

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有两个前提,那就是大桥和小乔都是年轻守寡,而且,大乔小乔真的很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时的说辞,就是要东吴用一叶小舟把两位美女送到曹营,曹操就会退兵。以曹操的尿性其实他是很喜欢人妻或者寡妇的,当年为了得到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他是不惜开罪关羽的。

三国志上说大乔小乔“皆国色也”,真的很美,而且她们嫁给的夫君都是短寿的人,孙策26岁就死了,周瑜不过比他多活了十年,36岁时就英年早逝。

大乔小乔应该很早就守寡了,所以才给编故事的现代人很多想像的空间。

2

周瑜死时只有36岁,和小乔共同生活了9年,育有2子一女。

从古人娶妻都娶比自己略小的规律来看,当时周瑜去世,小乔不过30岁左右,正是一个女人最黄金的年纪,其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被东吴照顾的妥妥的。

但是她后来的生活史书上是不写的,所以编故事的就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

但是周瑜和小乔的三个孩子,史书上却有提到,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长公主孙鲁班,但是周循和他爹一样,是个短命的,“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周循的作风很像他爹,可惜天不假年,早早的去世了,后来长公主孙鲁班很快又再嫁大将全琮,所以历史上孙鲁班又被称为全公主。

周瑜女儿又被许配给了孙权的太子孙登,历史上对这位姑娘的记述也只有五个字“女配太子登”具体后来她在皇宫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历史是没有记载的,因为孙权太能活了,活活熬死了太子,孙登33岁就去世了。

周小妹是孙登正式的太子妃,举行婚礼时孙权亲自去参加了各个环节,可见对这门婚姻的重视程度。

周瑜的小儿子周胤,孙权也很重视,从老孙家找了个姑娘嫁他,还封周胤为都乡侯。但是这哥们比交放飞自我,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正事儿一概不理,孙权一怒把他变为庶人,让他回家玩去。

后来诸葛瑾,步骘,全琮(就是周胤大嫂的现老公)纷纷为周胤求情,说这小子虽然混蛋,但是他爹可是周瑜啊,求您放过他吧。

孙权一想:“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没有人周瑜自己别说当皇帝了,恐怕现在在都不知道给老曹家欺负成啥样了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冲着周瑜就饶过周胤吧,于是孙权下令,恢复周胤的爵位,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这边孙权刚下旨,另一边周胤就死了,时年四十岁。

3

虽然周胤吃喝嫖赌,但是因为活的够长,后世很多自认周瑜后人的人,在家谱上都能追溯到周胤的名下,说:“胤公享年四十,夫人享年三十有八,生子有三,即豫、泰、纂也。”

周瑜家族和现代的肯尼迪家族有点像,都有早逝这个特点,这里面其实就有很多好玩的想象了,比方说阴谋论什么的。

小乔大乔在他们的丈夫死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虽然她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也许精彩,但是失去了和那个传奇男人的绑定后,变得也就无足轻重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