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后

战后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战后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战后问题。

分享

浏览

3349

文章

23

古人又是怎么处理战后尸体的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尸体是怎么处理的?

古代的时候在处理事情时会有着很多的方法,首先就是把尸体堆积起来,要么就是直接选择无视,任由尸体就这么扔在战场上,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火葬,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会有着一定的争议性。

一、把尸体堆积起来

第1种处理方法是把尸体堆积起来,这个操作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能够有效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这种处理方法在春秋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不过很快就已经消失,因为相对来说争议比较大,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可能会出现一个反作用,所以最终就会选择弃之不用。

二、直接无视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生产力会受到限制,所以说这些尸体还是比较难以运输的,再说在当时的战争阶段,医疗水平本来就比较有限,古代的战争过程中所有士兵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条件基本上也就是直接无视,因此这就导致战争,死亡就会非常的大。如果在打仗的时候打死在军队中,可能可能会有一些和你关系非常好的人,然后就会带着你的尸体回家,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尸体可能就会直接被无情留在战场上,因为没有人会关心你。

三、直接火葬

我国自古以来全部都会有着一种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而且还会拥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感受,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已经开始有了火葬,但是在那个时候主要就是入土为安。可是打仗往往就会有着许多的人员死亡,如果没有做好一些防护措施,真的很有可能就会导致疾病大幅度的出现,因此在那个时候就有了火葬,在经过火葬之后就可以减少病毒,只是争议性相对还是比较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威廉·科佩为何能逃过战后审判?威廉·科佩屠杀了多少人?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苏联瓜分了波兰。最开始进驻波兰的德国总司令是布拉斯科维茨大将。这位正统的将军,一位真正的军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屠杀。这让希特勒清楚的认识到,若是想要执行纳粹的种族大清洗政策,是绝对不能够依靠国防军的,还是希姆莱的党卫队更可靠。此后,波兰成犹太民族遭受杀戮的重灾区,科佩这个驻波兰党卫队的最高指挥官,也成为执行种族灭绝计划的关键人物。

卡尔·海因里希·威廉·科佩,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党卫军上将,1896年6月生于汉诺威,参加过一战,战后从事贸易和批发业务,三十年代初加入纳粹及冲锋队,1932年1月加入党卫队。

科佩加入党卫队时职务并不是很高,他最初的衔级是二级小队长,相当于上士,先后在明斯特、旦泽、德累斯顿和莱比锡封地担任党卫队指挥官,由于他“工作勤恳、效率突出、表现优异”,加上他与希姆莱关系非常到位,所以他在党卫队获得了飞速的晋升,来看看他的晋升速度,简直比坐电梯还快:

1932年1月2日,二级小队长(上士)

1932年9月1日,一级突击中队长(上尉)

1933年1月30日,二级突击大队长(少校)

1933年4月20日,旗队长(上校)

1934年4月20日,区队长(准将)

1934年8月23日,旅队长(少将)

1936年9月13日,总队长(中将)

看看,短短四年多时间就从上士升到了中将级别,人才啊,这样的“人才”自然会被派到最重要的地方去,德国占领波兰后,科佩被派到波兰的瓦尔特兰省,担任该地的大区领袖及党卫队长官,负责镇压抵抗组织及清理犹太人,他一直与保安总局的海德里希“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

1939年11月,科佩宣布,要将波兰“从犹太人手里拯救出来”,当然,他“拯救”的手段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驱赶加屠杀,为了德国的利益,将许多波兰人从他们的家园驱赶出去,很多青壮年甚至妇女被强征为劳工,至于犹太人,那就更简单,要么赶进隔离区或集中营,要么就直接处决。科佩在这段时间下令屠杀的犹太人数量无法统计,但对被占领区苦难的人民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1940年,科佩担任了一支叫朗格特别行动队的总指挥,这支杀戮队伍的头目名叫鲁道夫·朗格,他们的任务与后来在苏联的特别行动队任务完全相同,那就是屠杀犹太人和一切“不具有生存价值的人”。朗格行动队除了屠杀犹太人外,还在东普鲁士地区的索尔道集中营用毒气屠杀了1558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这一切都是在科佩的领导下进行的。

1942年1月30日,因屠杀有功,科佩晋升为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上将),43年10月,他接替威廉·克吕格尔成为党卫队驻波兰的最高指挥官,总部设在克拉科夫。

总管波兰党卫队大权后,科佩疯狂的执行“最终解决方案”,所有仅存的犹太人隔离区全部被清理掉,犹太人统统被抓捕进集中营或灭绝营,开足马力进行大规模的灭绝行动。同时,科佩还下令处决了3万多名患有结核病的波兰人,对所有抵抗运动成员的男性亲属,科佩一律处决,俘虏和儿童则送进集中营,以残酷血腥的手段镇压波兰人的反抗。1944年7月1日,科佩被晋升为武装党卫队上将。

科佩的残酷手段引起了波兰流亡政府的愤怒,下令抵抗组织处决科佩,但行动没有成功。当苏军逼近华沙时,科佩下令处决所有集中营的囚徒并销毁罪证,以免纳粹屠杀的秘密被泄露,但此时的党卫队成员都忙于逃命,这个命令并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少部分集中营的囚徒幸运的等来了自由。

从1944年底到德国投降这段时间,科佩的资料不详,德国投降后,他隐姓埋名隐藏了起来,化名诺曼成为一家巧克力食品厂的高管。

科佩顺利的度过了十几年的隐身生涯,他的同僚们很多都被法庭判处了死刑,这让科佩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害怕被清算的恐惧之中。直到1960年,他的身份暴露被捕,1962年获得保释,1964年法庭开庭审理,指控他对15万人被屠杀负责。到1966年,波恩的法庭以健康原因做出了不起诉科佩的判决,这个判决让波兰政府异常愤怒,他们要求引渡科佩到波兰审判,但因冷战格局等各种原因,西德政府拒绝引渡,科佩非常侥幸的获得了庇护,逃过了所有的惩罚,他于1975年7月2日在波恩死亡,卒年7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盖世太保高官胡贝尔战后为何没有受到制裁?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就像变色龙一样。期初他是打击纳粹的得力干将,后来又成为了保卫纳粹的盖世太保头子。二战结束后又将自己打扮成为了一位兢兢业业的好职员,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或制裁,一直安然度过余生。这位神通广大的家伙就是纳粹德国盖世太保高官’党卫队旅队长胡贝尔

弗朗茨·约瑟夫·胡贝尔1902年1月出生于慕尼黑,一战后期加入德国预备役,但没有上过战场。20岁那年他考进慕尼黑警察局成为一名警察,此后一直在警察局当差,至1928年时,已晋升为督察。

在魏玛时期慕尼黑警察局中,胡贝尔有几个禀性相投的好哥们,其中一个名叫约瑟夫·梅辛格,另一个是慕尼黑警察局的政治处处长,名叫海因里希·缪勒,这几个人在当时的慕尼黑警察局算得上是一个铁三角。

此时胡贝尔并非纳粹分子,主要工作也不是保护纳粹,因为那时纳粹还没有获得政权呢,相反,他们整天琢磨的是,该如何来收拾痛贬这些令人头痛的纳粹分子。

在二十年代后期,虽然纳粹还只是一个民间社团,但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拥有无数的拥趸,特别是巴伐利亚,本身就是纳粹起家的老窝,动辄人数众多的演讲聚会让治安防护成为首要问题,再加上政见不合,冲锋队经常与其他社团发生冲突,街头斗殴、寻衅滋事成为家常便饭,让警察们不堪其扰,所以,警察局对闹事的纳粹分子毫不手软,警棍手铐铁窗随时都在“招待”冲锋队,胡贝尔与缪勒(梅辛格例外,他本人就是纳粹支持者)就是这其中非常专业非常卖力的优秀警察。

然而,世事无常,1933年纳粹上台,戈林和希姆莱很快就控制了巴伐利亚的警察系统,希姆莱担任了慕尼黑警察局局长,海德里希任安全警察第四部的指挥官,昔日的老对手,如今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这让缪勒和胡贝尔等人背脊发冷头顶冒汗,他们不知道海德里希会用何种招数来报复自己,每日都生活在惶恐之中。

海德里希作为一个天才谍报人员,他非常清楚这些专业的警务人员在他业务范围中的利用价值,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去惩治这些前魏玛警察,把他们全都留下来继续为自己效力。1934年4月海德里希成为盖世太保头子后,立即把他看好的缪勒、胡贝尔和梅辛格等人调到了柏林,成为自己的业务骨干,由此铁三角还获得一个“巴伐利亚旅”的绰号。

海德里希没有看错人,“巴伐利亚旅”在后来针对陆军总参谋长弗里契和国防部长勃洛姆堡的阴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人是陆军元老级人物,最初对希特勒持支持态度,后来认为希特勒的扩军备战计划太过疯狂,又持反对态度,这让元首感觉不爽,打算清除这两块绊脚石,这个任务交给了海德里希。胡贝尔与梅辛格很快就整出了勃洛姆堡的新婚妻子是妓女,弗里契是同性恋的大篇幅详细报告,最终把两位陆军元帅整下了课,然而后来证明,针对弗里契的控告完全是指鹿为马的诬告,但这不重要,海德里希成功的达到了他的目的,这一切胡贝尔等人功不可没。

1938年德国、奥地利合并后,胡贝尔调任奥地利,成为维也纳及上、下多瑙河地区保安处及盖世太保负责人,在这段时间,他与艾希曼密切配合,对奥地利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逮捕迁移,整个二战时期大约有五万奥地利人被盖世太保酷刑审讯,胡贝尔对此负有直接责任。

1939年11月8日晚,慕尼黑贝格布劳凯勒啤酒馆发生了一起刺杀希特勒的案件,来自科隆的工人格奥尔格·埃尔塞将炸弹放在希特勒准备演讲的舞台后的柱子里,炸弹准时爆炸,然而希特勒已经提前十几分钟离开了。此事非同小可,惊动了纳粹自上而下所有大人物,全德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埃尔塞在试图越境逃往瑞士时被捕,慕尼黑盖世太保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埃尔塞对案件供认不讳,但希姆莱不相信是埃尔塞一个人单独行动,他认为这背后可能有英国人在支持,于是下令盖世太保缪勒深入调查,缪勒把案子交给了好哥们胡贝尔负责。

此次事件又引发出另一件由舒伦堡亲自行动的国际事件,即文洛事件。希姆莱相信已经被盖世太保掌握的英国特工亨利.斯蒂文森少校和佩恩.贝斯特上尉参与了刺杀元首的阴谋,于是命令舒伦堡第二天在荷德边境的文洛镇将两名英国人绑架了回来。胡贝尔花大力气审问了个底儿朝天,最后证实英国人与刺杀希特勒的案件毫无关联。埃尔塞被关进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直到德国战败前一个月,他被党卫队枪杀。

1944年底,胡贝尔晋升为奥地利党卫队保安处及安全警察指挥官,米尔德纳接替了他在维也纳的职务,当苏联红军逼近奥地利时,胡贝尔带着他的副手米尔德纳撤退到林茨,然后一路向西逃跑,最终向美军投降。

有理由认为,盖世太保的许多头目都与美国情报机构达成过某种协议,用他们所掌握的秘密情报换取美国人的庇护,例如巴比、米尔德纳均是如此。然而,胡贝尔到底与美国人做了什么交易,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任何的资料,但他的结局与米尔德纳一样,1949年就被释放了,既没有人追究他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也没有法庭对他进行审判,胡贝尔就像一个纯洁的好市民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在慕尼黑一家办公用品公司找到一份会计的工作,一直干到退休,然后安享晚年,1975年1月30日在慕尼黑死亡,终年73岁。

展开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后东吴为什么不攻打蜀国?周瑜曾设计铲除刘备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战后吴蜀联手大胜曹魏,这时曹操暂时已经失去进攻能力,只能退守。而东吴正是士气到达鼎盛的时刻,为什么孙权不趁机进攻蜀国一举拿下呢?其实周瑜是有想到这一点的,而且连计谋都已经想好准备除掉刘备。周瑜在战略方面应该属于当时最强了,而且赤壁之战也让周瑜闻名天下,如果周瑜能晚死几年的话蜀国就非常危险了。

那么,周瑜为何会如此防范刘备呢?《三国志•周瑜传》中给出了答案。该传记载,就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又向孙权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出兵益州,夺取刘璋所占据的这块天府之国。周瑜认为:目前曹操在赤壁遭受重创,无暇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益州的刘璋经常遭到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的骚扰,内忧外困。

周瑜建议孙权让自己率兵与奋武将军孙瑜一起进攻益州,在得到益州之后再兼并汉中的张鲁,然后与割据凉州的马超集团结成战略同盟,在曹操的后方发动攻势,之后江东大军就可以通过占领襄阳以威胁曹操,实现全国的统一。

这段记载对周瑜之前提出限制刘备集团发展意见做出了一个明显的注脚:周瑜是想通过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为江东集团向益州地区的扩张做准备。而这个计划本身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两线出击的战略构想可谓如出一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江东集团想要扩展自己的控制范围主要方向有三个:一是向北通过对曹操占领的淮南地区的进攻取得夺取中原的桥头堡,进而向北方地区发展。第二是向西南地区属于士燮控制范围的交州地区发展,第三是向西通过荆州南部夺取刘璋占据的益州地区。

从这三个发展方向来看,北线的难度最大。虽然曹操新败,暂时丧失了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毕竟曹操经营北方多年,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人口资源仍然占有巨大优势。孙权想通过夺取淮南地区进犯中原的设想很难实现。从后来淮南战事的发展来看,孙权耗费了数年时间却始终无法在淮南地区讨得丝毫的便宜。

第二条向西南夺取交州的计划也因为交州偏僻,难以对全国形势产生重大影响,难以作为上上之选;剩下的只有向西进入益州了。益州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加上战乱较少,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如果拿下益州,无疑对实现统一全国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孙权为巩固孙刘联盟而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的做法,周瑜是非常抵触的,因为周瑜认为这明显与东吴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刘备,周瑜素无好感,并一语道破了刘备的本质:“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展开阅读全文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将燕国打的无力还手?

全文共 1344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我国春秋战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听说过长平之战,这一战过后可以说强盛的赵国元气大伤,然而这一战之后又接踵而来的邯郸之战彻底使得赵国岌岌可危,因为赵国境内的青壮年几乎就已经被打没了。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仍然是能将图谋不轨的燕国打的是满地找牙,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战争过程

邯郸之战结束五年后赵孝成王过寿,燕国派出丞相栗腹前来祝贺,实际上是来打探赵国虚实,毕竟赵国虚弱,不止燕国,大家都想咬一口。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喜说赵国虚弱,国中几乎都是半大孩子,可以攻打,燕国朝堂一片赞同之声,除了乐间反对,但被燕王无视,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

燕国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丞相栗腹带领,攻打镐邑,一路由燕国将军卿秦带领攻打代邑。赵国派出了廉颇、乐乘组合,廉颇守镐邑,乐乘守代邑,就这样两方对上了,战争形势最先在代邑发生改变,乐乘击败并俘虏卿秦,紧接着廉颇就在镐邑打败并杀了栗腹,廉颇乘势进兵,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城赵军才作罢退走。作战意识不同

对于赵燕两国来说,双方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不同,赵国作为一次卫国战,而燕国是当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机会,而态度的不同对战争双方的意志也有着重大影响。

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后,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毕竟长平之战失去的四十万几乎涉及到赵国全国的每一户家庭,所以当秦军再度攻击邯郸城时,赵国虽然此时国力衰微,但全国百姓众志成城,反秦意志极其坚决,最终才能坚守邯郸城,等来了魏、楚两国的援军。当燕国来袭时,赵国明白这是燕国趁人之危,邯郸之战刚刚过去不久,赵国上下坚定一战的情形刚去不远,对于燕国的侵略,赵国自然会坚定意志,奋勇杀敌。

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并不坚决,可以说只是想趁着赵国虚弱捞上一笔。燕国朝堂上定议攻赵时,燕国就有不同声音。在战争过程中,燕军在代邑失败,廉颇偷袭栗腹,虽然栗腹稳住了阵脚,但燕军内部还是不很稳定,以至于栗腹谋划好了攻击方案却被叛徒出卖,廉颇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一举杀了栗腹。主帅的能力不足

燕国的丞相栗腹其实并不是一个草包,他少年时曾经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和赵国最后的名将庞暖是朋友,他还曾经辅佐燕王打败胡人,拓地千里。

栗腹在和赵国的战争中,栗腹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重大失误,但他的队友卿秦在对上乐乘却是个猪队友。卿秦兵败被俘,燕军士气受到打击,当天夜里廉颇就突袭燕军,栗腹带兵撤退,收拢残兵后和廉颇连战三次,竟然士气大振,这其中固然有赵军军力下降,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之前的原因,毕竟曾经的赵军能够和秦军作战不落下风,但栗腹的才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栗腹有才华,但是他对比身为战国四大将的廉颇又差得远。廉颇最擅防守,栗腹攻不下廉颇,在队友兵败后,自己军心大乱之时被廉颇找准机会打败,虽然后来收拢了败兵,有了谋划,但还是被久经战事的廉颇轻松拿下。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也能击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况且燕军还不是狮子。

战争开始前燕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意识就不足,燕国只是觉得赵国国中兵力不足,有机可乘,准备并不充分,赵国在经历过邯郸之战后基本人人都经历过战火洗礼不能小瞧,燕国虽然有人看出问题,但无奈燕王不听。到了真正面对赵军的时候,栗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颇乐乘的对手,所以燕国才会在赵国虚弱之时进攻却仍然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战后溥仪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溥仪的第一笔工资买了什么?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溥仪作为一个王朝最后的君主,他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色彩。自从溥仪1912年退位之后,这便是标志着我国清王朝正式灭亡了。溥仪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只有溥仪是我们真实见到过的,其他的只是存在于史料之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也会拥有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溥仪的第一份工作时什么吧。

所谓一朝有着一朝的天子,新出现的朝代通常都会对前朝的末代君主会非常残忍的,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亡国之君结局都是凄惨无比的。与历史上的相比,溥仪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刚刚建国的时候,溥仪生活在监狱之中,可以说是不愁吃穿了。经过一系列的再教育之后,溥仪便获释了,而且后来还取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安度晚年。

获释后的溥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与其他平民一样,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为了生活,溥仪开始利用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钱了。对于溥仪这位当过皇帝的人,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相当期待的,毕竟是新生活的开始,多少是有些激动的。溥仪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看来也算是非常不错的,也比较舒适,主要就是负责一个区域的浇花工作以及打扫卫生的工作。溥仪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表示非常的欣慰,做事的时候也非常的勤奋,没多久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

这份工作还没做多久溥仪便被调到了附近的一座温室当中工作,这是一个繁育温室。相比前面的浇花保持卫生的工作,这个工作更加的舒服了,因为只需要细心照料温室当中的植物一上午就可以了,下午的时间自己支配。终于1960年3月份的时候,溥仪获得了自己有生以来通过自己双手获得的第一份工资,溥仪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资非常的珍惜,但是同时也是让他犯难的事情。因为以前做皇帝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全是由下人帮忙操办的,溥仪自己从来没做过,对于一个没有理财概念的溥仪来说确实有些困难。

溥仪的第一笔工资高达60元,在我们现在人的眼里60元不算什么,然而在当年可是高收入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普通人靠着40元就能养活一大家子的人了。当时的溥仪还是单身呢,一个人生活,可以说工资是非常宽裕的。在溥仪的反复琢磨下,他想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为自己打造一床新被子。因为溥仪在早年的生活里充满着太多的不和谐,使得他睡觉质量非常的不好。当溥仪用自己能力给自己弄了一床被子后,使用的第一晚是溥仪多年以来睡的最踏实的一晚。对于这件事情,溥仪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他有史以来花钱花的最踏实的一次。

溥仪在工作第二个月的时候就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李淑贤,当时的李淑贤是一名护士,两人仅仅认识了不到2个月便结婚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两人后来过的也是非常的幸福。溥仪在温室这边工作了将近4年之后便被调到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这份工作使得溥仪的工资增长到100元每月,可以说这么多钱再加上妻子的工资,两人可说是生活的非常惬意了。直到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为尿毒症而病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战后溥仪被苏联关押时的生活是怎样的?揭秘溥仪5年战俘生涯

全文共 124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溥仪,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年仅三岁就当了皇帝,六岁就被赶下了皇位,而清王朝的统治也是随着溥仪的退位而宣告结束。918事变之后,溥仪被日本人所控制,日本人将他扶持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成为了日本人在中国的傀儡政权。不过日本人的好景不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17号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的时候被苏联人俘获。从这时期,溥仪便开始了自己在苏联长达5年的战俘生涯。那么在这5年当中,溥仪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了解过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溥仪在被苏联红军俘获之后就被送到了苏联赤塔莫洛可夫卡30号特别监狱关押了起来。但是苏联政府似乎对溥仪很客气,并没有出现那种可怕的“暴力”手段,而且还针对溥仪实行了特别的优待政策。在被关押在监狱里的这段时间里,溥仪的生活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糟糕,反而是要比以前更加安心惬意一些。

在监狱里,狱卒们与监狱长对溥仪还算是非常友好的,总还时不时的给溥仪举行一些小型宴会啥的,专门向溥仪交代一些外面局势或是相关政策。而且还会询问溥仪有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满足。然而这些并不算什么,苏联人对待溥仪这位俘虏就像是对待贵宾一样,生活条件超出了溥仪的意料之外。苏联方面每天会给溥仪一日提供四餐,而且每餐都非常的丰盛。另外监狱还会为溥仪提供书籍或是报纸阅读,还有收音机以及钢琴等东西供溥仪闲暇时间娱乐所用。

或许这样的待遇已经是作为一名战俘的最高境界了,但是仔细看来,这仅仅只是一些非常优待的服务。让人更惊讶的是,除了这些服务之外,苏联还专门为溥仪配备了专属的医生、护士以及服务人员等。而且在活动范围上,溥仪也没有像其他犯人那样局限,除了与其他犯人一样有着指定活动范围内,另外还特许溥仪可以在监狱的前院或是后院进行散步,有时候还能特许溥仪外出到监狱附近的地方游玩。像这样的待遇可以说是非常之高了,毕竟溥仪的身份只是一个战俘而已。

当年被俘的人其实不仅仅只有溥仪,还有他身边的那些伪满洲国的那些前朝遗老们,不过这些遗老们的待遇可就比溥仪要差太多了。后来溥仪等人被转移到了伯力收容所,在这里溥仪的生活待遇不如之前,但是相对来说的话,比其他人还是好太多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溥仪知道审判的日子迟早是要来到的,为了逃避审判,他曾先后3次向苏联政府提出想要留居苏联的请求,为此他还把随身携带的一些值钱的东西都给了苏联人,一心只想留在苏联。溥仪在监狱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见到中国人,因为他很害怕这些人是来带自己走的,并且他一直认为自己回国后一定会被判死刑,所以在溥仪的心里,他一直不想回国。

1946年8月,东京审判开始了,苏联通知了溥仪前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当证人。在法庭上,溥仪陈述了日本当年在中国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以及奴役满洲,辅佐伪满洲国的计划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之后溥仪又回到了收容所,直到1950年8月初的时候才被押解回国接受改造。最终溥仪在1959年12月4日的时候得到了特赦,正式成为了一名新中国的普通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战后古德里安为何只被关了3年?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德里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古德里安是二战期间名气非常大的将军之一,德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欧洲纵横无敌,很大程度上都是要依靠着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古德里安是现代德军装甲激动作战的基垫者,被誉为闪电战之父,更有人称他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古德里安不仅为德国的侵略,创造了良好的理论条件,同时他还亲自带领德国军队踏上他国的土地,制造了数不尽的杀戮。从反法西斯阵营的角度来看,古德里安毫无疑问,是一个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

但奇怪的是,自古德里安在1945年5月投降之后,他仅仅被关押了三年。在1948年6月的审判中,古德里安竟然没有受到任何战争罪行的指控,他被无罪释放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古德里安肯定是有罪的。

1938年,在成为机动部队总监之后,古德里安在德国侵略奥地利的战争中一马当先,他亲自率领两个装甲师为德军打了头阵。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的战役,更是成为了古德里安的代表之作。在之后德国的侵略战争中,古德里安率领的部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

古德里安在战争中夺走了上百万人的生命,有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尽管在莫斯科战役失败之后,古德里安曾被撤职,过了一年多的闲散生活。但在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古德里安又重新踏上了苏德战场。

比起西欧的战争,苏德战场更像是修罗的炼狱。无论是士兵还是人民,全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作为指挥官的古德里安,显然成为了人间炼狱的缔造者之一。

那么,既然古德里安罪孽如此深重,那他为什么还会被无罪释放呢?

在二战战犯的审判标准里,是否参与了纳粹种族灭绝的计划,是否在战争中大量破坏了生活生产设施,以及是否虐待、屠戮战俘,都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就古德里安的情况来说,首先,他是一名国防军将领,并不是纳粹党员。在希特勒疯狂实施犹太种族灭绝计划的时候,他曾站出来公开反对。尽管最终反对无效,但古德里安却会严格要求士兵,不准参与到屠杀行动之中。

从破坏生活生产设施这一块来看,在东线的苏联军队大举反攻之时,希特勒曾经打算实施“焦土政策”,摧毁一切,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资源。但古德里安又一次站出来表示了反对。

在他看来,苏联地域庞大,摧毁掉的资源,很快会获得补充。而德国国土狭小,生活、工业设施一旦摧毁将会很难恢复。这样的举措不仅,阻止不了苏联,一旦遭到苏联的报复,将会伤害到德国的根本,这是绝对不能碰的事。

最终,在古德里安和德国生产部长施佩尔的努力下,德国的生活和工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全。

至于虐待、屠杀战俘,那一直是古德里安最反感的事。在他指挥的大小战役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几乎没有出现过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的事件。甚至当希特勒命令他必须杀掉苏军政治委员和指导员时,他也表示自己无法执行命令。

由于多次公然反对、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古德里安一直都没有被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他还被希特勒免职,没有参加最后的苏德决战。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才华过于出众,也是古德里安没有被判刑的一个原因。众所周知,坦克在一战中才刚刚出场,在二战中立即就成为了战场的主宰。这也使得各个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坦克的重要性。

古德里安作为坦克装甲领域最顶尖的人才,在二战中得到了众多对手的认可与钦佩。很多人都不希望古德里安的才华被埋没。在出狱后,古德里安发行了几本关于坦克装甲战术的著作,让不少将领受益匪浅。

古德里安虽然一度成为纳粹德国的爪牙,给世界带来过灾难,但他在服从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展开阅读全文

萨尔浒之战后万历大哭是怎么回事?揭秘萨尔浒之战为何会输

全文共 1543 字

+ 加入清单

在明万历四十七年的由杨镐、杜松、刘铤领导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占据人数优势的明军,被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在双方的战斗即将打响之前,明朝这边几乎所有人都对打败努尔哈赤抱着必胜的决心,认为此次战斗不可能输。然而结果却超出了明朝的意料,谁也没想到明军会惨败在努尔哈赤的手里。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会败得那么惨?明朝方面承担萨尔浒之战失利的负责人到底是谁?

1、兵力

从萨尔浒战后损失的将官可以看出,参战部队九边各镇和腹里南方都有,客军比例很高。客军调动的花费和把他们集中在帝国辽东一隅的花费非常巨大,这也是催战的原因。而金军主力已经在五万以上,显然需要的总兵力很大,客军既然昂贵,那么势必需要大量调动辽镇当地的部队(包括附庸军)。辽镇兵额本来只有七万到九万,经过抚顺、铁岭之战,本来就不宽裕,而辽东三面受敌的局面更决定了,直到战役开始,相当部分当地(或属国)参战部队不能擅离驻地(本土),于是从各驻地各自出发就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2、后勤

这里的后勤不是说抚顺赫图阿拉一路不能维持五六万明军的活动,而这条路人烟稀少,本身就不可能靠就地取给解决后勤,所以分兵的后勤好处不显著。道路承载能力倒可能有问题,但毕竟金军主力在这条路上来回过几次,所以明军主力的短促突击应该可以进行(实际上萨尔浒之战也很短)。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对辽东大规模集结的补给(粮食、军械),明末只能走辽西和山东浮海,速度和效率应该不高,而且补给集结地域可能分在几处,继续长久等待补给的重新调配,在财政上是不可接受的,加上可能需要依靠分散在各驻地的辽镇驻军的物资,于是部队集结地也只能分散。

3、习惯

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我们明朝的是一条结构化的边防线,可以积极的应对中小规模的频繁冲突,并且已经形成一套习惯做法,但是全国的背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全国性机动兵团(这跟财政困难也有关系,边军也长期缺编)。每次危机发生,都是堡寨驻军顶住,延边各小型机动兵团多路出击,相互配合,在和蒙古人的日常冲突中,大多可以等到援军的到达,但面对实力和战术都完全不同,甚至还深谙明军特点的金军,这招就不好用了,但当时尚未被认识到。

这一条还可以引申下,类似曾瑞龙先生在谈论宋辽、宋夏战争时提到的军事文化传统,或称习惯。特定用途的习惯做法,换个对象就失效了。就像宋军从五代转向对辽,西军从对夏转向对辽金。边军以少量家丁为核心的结构也可以看做是这种适应的一部分。

4、指挥

还有一个较为随意的推测,由于明军每次都集结各镇的次等大小的兵团联合作战,可能多数将领都比较容易掌握两三万人的部队,集结成十万级别的大军往往是战役的某个时段,比如宁夏之乱的围城阶段,最好静止或不长。长时间猬集一团可能造成统一指挥和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其实我觉得主要是第一条,尤其杨经理同学在后方,不过后来洪经略身在前方也没鸟用)。

这方面一个不太恰当的参考是,大阪之阵时,壬辰倭乱才过去二十年,日军已经甚少有人能控制万人以上的部队了。虽然日本人有自己的问题,但显然,十万大军的统一指挥、控制和管理不是能简单长期流传的技能。

其实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大的前三条,归根到底,都跟财政有不小的关联,单纯的军事问题就这么通过朝廷财政延伸到了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明军在辽东大部分失败其实最直接的原因都还是具体战斗中的兵力劣势,如果出塞八万官军一起自抚顺关一路做短促出击,在萨尔浒同六万八旗遭遇,胜负应未可知。不过同等兵力下,我认为明军是打不过金军的,至少统一的指挥常常就做不到,结果很可能又是一次富贫之战,败得好看一点。

以上就是小编我的个人意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江南四郡,诸葛亮是如何管理这也地方的?

全文共 118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赤壁之战这件事情还真的是对三国的局势有非常大的影响了,赤壁之战有多么的厉害我们也不说了,要说的就是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其实是有占据江南四郡的,而且这都是交给诸葛亮管理的,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是严重的赋税,还是说有更好的举措,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公元209年十二月刘琦病死,孙权推荐刘备为荆州牧,周瑜将属于南郡、在江南的一小块儿土地分给刘备。刘备领兵屯驻长江南岸的油口,并改油江为公安,以此地暂时作为荆州治所。

刘备占据江南四郡之后,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委派他督理零陵、贵阳、长沙三郡。诸葛亮没有选择郡城屯驻,而是屯驻在长沙郡南部的临烝。

临烝居于三郡的中心,水陆交通方便,烝水、耒水在此与湘水会和,其他地理位置非常便于开展活动。在临烝,诸葛亮主要做了那些事情?

第一,征收赋税。

诸葛亮督理三郡后,首先注意稳定三郡的社会秩序,加强刘备势力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并向当地居民征收赋税。

赋税是政府军队财政的重要经济支柱,没有赋税来源,国家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诸葛亮很重视这一点。他之所以屯驻临烝,也是和有利于征收赋税分不开的。

第二,争取和推荐人才。

曹操南征控制荆州后,曾派陵城烝阳(在临烝西,今湖南邵东东南)人刘巴,到荆州江南地区做招降工作。由于江南被刘备势力控制,刘巴前进不得,后退不能,诸葛亮便表示结好刘巴。

刘巴写信给诸葛亮说:“我历尽艰险,来到故土,没有能力劝说打动这里的民众投顺北方。即使如此,我宁愿把性命交给大海,也绝不改变初衷。”表示自己不投归刘备的决心。

诸葛亮回信劝导刘巴说:“刘公(指刘备)雄才盖世,占据荆州大片土地,人人归德于他,去就得形式,已很明朗,足下还想到哪里去呢?”

刘巴回信说:“我是受曹公之名而来,没有完成使命,就应当回去复命,这时理所当然的。足下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后来刘巴北还不成,南往交州,后又转向益州。

这次诸葛亮争取刘巴虽然没有成功,但为后来刘巴归附刘备打下了基础。

庞统被称为“凤雏”,很有才能,原为刘表南郡功曹。周瑜为南郡太守后,他留任功曹。刘备领荆州牧后,他投降刘备。刘备虽然早闻庞统之名,先前并未重用,以其为耒阳县令。耒阳属桂阳郡,在临烝东南,与诸葛亮驻地相距不远。庞统怀才不遇,“在县不治”,被刘备免官。诸葛亮向刘备做了解释和推荐,劝他不要小看庞统。于是,刘备请庞统来谈论时事,“大器之”,为他的才思智谋所折服,以其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也就是说待庞统的亲密的仅仅次于对待诸葛亮。不久,庞统和诸葛亮一样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第三,对当地少数民族采取“扶绥”政策。

当时,在荆州南部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统称为“蛮人”。诸葛亮督理三郡时期,对这里的“蛮人”采取“扶绥”政策。诸葛亮督理三郡,征调赋税,招纳人才,绥抚少数民族,这可以说是他在初步贯彻实施“隆中对策”中“内修政理”、“南抚夷越”政策时所取得的政绩。

展开阅读全文

马陵之战后为何战国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马陵之战这场战役其实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了,这场战役对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来说可以说是起着非常大的重要性决定的,在这场战役之后魏国的实力有明显的下滑迹象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1、强国皆有自强之道,弱国多由自取灭亡

战国之魏,与赵韩分晋而开启战国而别春秋,身处四战之地而图谋自存,一个名为魏斯的国君称为魏文侯,变法图强,始有强大之魏,伐秦而取河西之地,败楚而底定中原,攻灭中山奄有其地,一时气象,当其时,破灭中山以之封给儿子,大宴群臣,任座反对,将他撵出去,再问翟璜,何者之君,翟璜说仁者之君有直者之臣,任座是也。下是下阶亲迎任座,气度恢弘如此,治国如何不泱泱?独任魏悝变法,以西门豹治邺,以白起为将,练重甲步兵名称魏武卒,用对一人国而强,何况数人?27年后,惠王名罃者即位一改治国大略,四处出击而以邻国为敌,用错一人庞涓而国家消亡,这个不思进取的小人治军,唯知以蛮力攻坚克难,连投奔他的同学孙膑都被他剔除了膝盖骨,因为妒忌,手段之残忍,臭名千古,逃到齐国的孙膑,以齐技击之军,使用铁兵器的轻步兵,妙用战法,增兵减灶,诱其马陵,将其十万大军一举荡平,这个小人畏罪自杀,以其可耻的失败,宣布了魏国的灭亡。用错一人而国败,魏惠王正是这样的例子。

2、选将料敌

战国七雄图强,无不以名将治军,开启作战思想变革,大思想家荀子有评,“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思想家可能被魏武卒早期的胜利惊恐非轻,是做此说,当其时,魏武卒有一万人可横行天下的说法,流行一时,曾打败秦楚等多国,然而时间进入惠王漫长的统治时期,变得日趋骄狂,国家富了,其兵仍以重步兵为主,战法相当呆板,虽能胜人一时,但不足于适应兵强的需要,这样一支以重步兵为主的国家军队,尚望吞并韩赵,一向天下,是不可而得的。所谓有什么样的王便有什么样的将,兵者国之大事,首在选将料敌,然而大将庞涓也是一个骄狂之人,毫无治军之才,首败桂陵,上当受骗,毫不接受教训,惠王仍然重用不疑,再败马陵,终得身死国衰。魂舞大漠以为强兵之法,不唯于装备,更在战法创新,作战思想的落后,是造成魏国衰亡的关键原因。庞涓与孙膑,作为同门师兄,二人战法迥异,即作战思想先进性的差异,庞涓之败即败在重装步兵身上。

3、创新战法

公元前354年赵国伐卫,魏国出动主力大军围攻邯郸,顿兵城下一年而不知转换战法,早成为疲惫之师,于是形势发生了多不利魏国的变化,齐国徉攻燕国,在虚晃一枪后悄然回师,鼓动宋、卫二国背弃魏国而反攻魏之襄陵,这个时候,骄狂的惠王仍不知改变打法,直令在茬丘(山东聊城市东北)监视齐师的庞涓重兵集团向卫国发起攻击,攻击卫国之势尚未形成,齐以偏师徉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伏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又以弱师围攻平陵,庞涓不知是计,奔袭大梁击溃齐师,不知是计,紧咬住齐师不放,一路尾追而来,正陷入齐师包围,这便是有名的一个成语,围魏救赵。魏军本来是重装步兵,根本不熟练轻步兵打法,加之师疲马乏,陷于齐师既设地形之中,焉得不败。魏国不知审势,更不察战场形势,早已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只拼蛮力,被对手调动得团团转,而懵懂无知,可见,轻步兵对而重步兵,在战法上是极具创新优势的。魏军在桂陵的战败,即能充分证明齐技击、轻步兵战法的灵活性。战败丧师以后,若问魏国总结了哪些教训,战法上有哪些检讨,可以说根本没有,这就为未来的大败埋下了重要伏笔。

4、兵败马陵

桂陵战败13年后,即前340年,魏国36万重步兵毫无任何改变,恃武逼攻韩国,韩国不敌,打一仗败一仗,这时齐师再来救援,魏国派出的同样是大将庞涓,以十万之师向齐师杀来,所奇怪的是,救援韩国的齐师一触即溃,步步后退,庞涓的看法,在魏国强大的重装步兵面前,天下无敌,根本就不把齐师放在眼里,也许十多年前的事早已忘记,也可能那次吃亏不大,看不出孙膑的设计,在齐师溃退的阵地上,他令人详细察验了齐师埋锅造饭的灶坑,第一天共有10万多个,第二天即减为5万,第三天更少,不足3万,于是判断齐师为真的溃退,便舍弃重装步兵放胆追击,天晚追至马陵(今山东莘县南),遭遇伏击,魏军大败。可能此时的庞涓有了一丝战法的清醒,也有了盲目轻视敌人的后悔,史载兵败自杀,此役齐军共歼灭魏国精锐十万多人,从此一蹶不振。从根本上来说,如日中天的魏国,国运的终结,正归自治军的失败。以后秦人牢记了魏国的教训,终得一统天下。不知大家看兵马俑的时候是否能发现,秦之虎狼之师,都是些轻装步兵,甲胄之士不多,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秦人故意为之,魂舞大漠倾向于后者,没有战法的革新与创新,秦国赢不了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不趁势消灭蜀国?东吴拿下蜀汉能打赢曹魏么?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前期最大的转折点,蜀汉步入到了寒冬期,而东吴和曹魏的国力依旧强盛。主要是刘备伐吴实在太过冲动,虽然整备了几年,但似乎太急于求胜,每一步都在陆逊的算计当中,最后陆逊一把火将蜀军烧的节节败退,刘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按理说,如果此时孙权决定乘胜追击,直接进攻蜀汉腹地,那不是就能直接吞并蜀国了么?为什么孙权并没有这样做呢。其实孙权最忌惮的并不是刘备,而是曹魏,他就是担心吴蜀相争,曹魏在一旁伺机而动,所以孙权提前派人跟曹丕打了个招呼,说自己要是本刘备打起来,你不要出兵偷袭我,曹丕还答应了孙权。不过要是孙权准备灭了蜀汉,那曹丕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就把主要矛头对准了东吴,两国此后经常发生摩擦。等曹操拿下凉州以后,也停止了对孙权的讨伐之战,想要养精蓄锐对东吴发起反攻。孙权和周瑜也明白,曹操迟早有一天会找自己算账,毕竟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屈辱的战役,所以孙权和刘备一直保持盟友的关系。如果他们其中任意一方先被曹操击倒,那另一方也活不长。

刘备再次期间也借势发展壮大了起来,成为能够和东吴、曹魏抗衡的第三大国。刘备在准备汉中之战的时候,让关羽把守荆州,因为孙权对荆州一直虎视眈眈。不过在诸葛亮眼里,保护荆州的最佳人选是赵云,因为关羽为人太傲慢,而且难以听进劝告,因此担心会丢了荆州。果然,关羽在得知刘备拿下汉中大获全胜以后,也突然兴奋了起来,擅自出兵攻打樊城想为刘备助兴。

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也都非常清楚,孙权私下联合曹操杀死了关羽。关羽一死刘备愤怒至极,誓死要为关羽报仇,所以发动了伐吴的计划。战败的刘备在白帝城也没能撑上几天,就把整个蜀汉寄托给了诸葛亮,还跟诸葛亮说,你要是想当这个皇帝那我就把位置让给你,此话一出彻底把忠心不二的诸葛亮给感动坏了。可能当时刘备心里也明白,如果此时孙权进攻还需要诸葛亮主持大局,不然蜀国就会灭亡。

但孙权是一位懂分寸的人。如果他打算彻底消灭蜀汉,肯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策略。因为曹魏不可能让孙权得逞,如果孙权真的吞并了蜀汉,那曹魏的麻烦就打了。而且成都这个地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拿下的,持久战对东吴也非常不利。好在诸葛亮聪明,第一时间找到了孙权,要求恢复两国的同盟关系,孙权觉得也有道理,他们两国没理由成为敌人。此后,三国进入到了一个罕见的和平时期,也被称为是后三国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后澳大利亚真的屠杀了17万日本战俘吗?战后有多少日军投降了澳大利亚?

全文共 247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一些流传着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屠杀了17万日本战俘的段子被很多人所关注。据说是1945年澳大利亚在新几内亚地区拒绝接受人本军队的投降,然后使用机关枪将17万日本军人全部屠杀殆尽。之后日本对此事开始“惧怕澳大利亚”,“不敢声张”。那么这件事属实吗?

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如果澳大利亚真敢搞屠杀,后世的国际舆论早就掀翻天了,而不是“鲜为人知”。日本每年都在广岛和长崎大方地搞纪念活动,在新几内亚被屠杀这么多人,居然没一点点没反应?难道日本人怕澳洲人胜过怕美国人?事实上,这个故事仅存在于中国的自媒体里。

日军在新几内亚鏖战三年,伤亡都凑不够17万

关于这个段子,很多历史文章要么添油加醋,把澳大利亚人说成“热血激情”,要么试图在情节上纠正故事的“逻辑错误”。比如说“澳大利亚人把17万日军堵在密林里,统统饿死”。

那么日军在1945年的新几内亚真死了17万吗?不客气的讲,如果1945年驻新几内亚岛的日军真有17万,澳大利亚人别说受降了,估计早两年就被打崩了。

新几内亚战役,时间从1942年开始持续了三年多,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军在新几内亚的兵力最高峰是14万人(累计投入35万人),三年内总计伤亡127600人(不包括拉包尔地区),记住,这是三年的总伤亡,也包括日本投降后的所有非战斗损失。

由此看来,日本在新几内亚的总损失,根本匹配不了“17万”这个数字。甚至于,日军在当地从来没有达到过17万这个规模。

那么,澳大利亚人“屠杀”的是战后投降的日军吗?

新几内亚岛有多少日军投降澳大利亚?最多两万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新几内亚的日军编制。1945年,新几内亚日军主要划归于第18军(东部)和第2军(西部),而第2军不少兵力部署于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岛屿上,只有大约两个师团部署于新几内亚。

我们先说日本第18军,该军在1944-1945年共编有三个师团和一个支队,为第20师团(残余785人)、第41师团、第51师团和南洋支队。日本师团编制是15000人,所以说第18军即使满编也不过5万多人。然而,新几内亚战事比较频繁,日军增援部队又是添油战术(第41、第51师团1944年抵达新几内亚时,第20师团已基本打光),而且经常在海运途中被击沉运输船,所以第18军的人数一直比较可怜。1945年8月15日以后,第18军投降的人数只有13000人。

新几内亚西部的第2军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该军在岛上部署有第36师团(比阿克)和第35师团(索隆)。这两个师团在1944年的比阿克作战中损失惨重,此后基本被围困于比阿克南部和索隆地区两个据点内,盟军任由其自生自灭。但是,这两个师团在岛上自力更生,以西米等热带食物充饥,仍幸存了几千人。

新几内亚北部日军投降人数,日本第18军明确是13000人。估计这就是所谓“新几内亚日军只幸存1万多人”的谣言来源。但实际上,还要把日本第2军的两个师团算进去,因此新几内亚的投降日军应该在2万人左右。

另外,1944年以后的新几内亚日军最多不会超过5万人,因为没有一个师团保持过满编状态。1940年后日本师团编制是15000人,而且前往新几内亚这种遥远一线,又会精简很多部门。比如第51师团船运新几内亚只有6000多人,结果运输船在俾斯麦海海战中全被打沉,从师团长到马夫全都落了海,只幸存了2427人。

第35师团和第36师团也是类似情况,参加1944年比阿克作战时,两个师团投入了大约10000人,结果战死6000人,残余人员就退缩到了各自据点内,一直吃西米吃到了投降。

所以说,如果1945年8月以后新几内亚还有17万日军,那么1944年日军肯定超过30万了。岛上区区几个师的澳大利亚军队早就不堪压力,被打崩了。

澳大利亚人在各地一共接收了多少日军战俘?

澳大利亚人在1945年8月15日以后,接受了多少日军投降?我们收集到比较详细的信息——1945年8月15日后向澳大利亚军投降的日军有:

日本第8方面军(包含第17军)在新不列颠岛和布干维尔岛等地,由司令官今村均大将,向澳军第1军军长投降。下辖1个军3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守备队和1个飞行师团(第6、第17、第38师团、独立第38、第39、第40混成旅团、南海第4守备队、第六飞行师团),加上海军部队,残存人数约7万多人。

日本第2军在印度尼西亚东部,由司令官丰岛房太郎中将,向澳大利亚军投降。下辖4个师团、3个旅团和1个派遣队(第5、第32、第35、第36师团,独立第57、第128混成旅团,海上机动第2旅团,第10派遣队)。其中第35、第36师团残余在新几内亚,著名的第5师团残余蜗居于塞兰岛,第32师团残余在哈马黑拉岛。第2军不少部队在1944-1945年都遭到美军的重创,基本都成了热带岛屿上的游击队,战败时编制虽多,但全部残余人数不超过2-3万人。

日本第37军在婆罗洲,由司令官马场正郎中将,向澳大利亚军第9师师长投降。下辖两个混成旅团(独立第56、第71混成旅团),原本只是婆罗洲的守备队改编,再加上澳军的打击,残余人数不到几千人。

日本第18军在新几内亚岛北岸的威瓦克,由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向澳大利亚军第6师师长投降,之后安达自杀。下辖3个师团和1个支队,残存1.3万人。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人接收的日军俘虏满打满算有10万人出头,遍及几千公里的南洋岛屿上。全部投降人数不仅达不到“17万”这个规模,而且人最多的单位是拉包尔的日本第8方面军!

历史上,拉包尔日本战俘的故事非常有名。由于美军切断了交通线,日本第8方面军被孤立在岛上。于是,司令官今村均大将带7万多人一起开荒种地,捕鱼种菜,日子虽然苦一点,但保证了温饱。战后由于运送能力有限,这部分日军仍然在岛上多待了几个月。最终,日本第8方面军的绝大部分人都顺利归国,据称还背着当地特产和收获的粮食。这个史实作为传奇故事,在各个历史版块里也被写过无数次了。

所以说,如果真有“澳大利亚屠杀17万日本战俘”,那么拉包尔的7万日军,得先从日本抓回来才行。否则,剩下的日军可能连3-4万都凑不齐,其中新几内亚更是连零头都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二战期间法国一开始就输的很惨,战后美国为何要扶持戴高乐呢?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是不是美国人心中的大国呢?答案是肯定的,尽在欧洲范围内,法国的国土面积就有56万平方公里,综合国力是相当强大的。若是将目光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法国曾经控制了西非大部分殖民地,同时在美洲也有不少的殖民地。在崇尚实力的美国人看来,这样的法国是值得被尊敬的。

但是,法国在二战时的表现让美国人大跌眼镜。1940年5月10日,德军法国发起猛攻。美国人相信法国能顶住德军的进攻,因为法国的陆军是被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结果,德军轻易撕开了法军的防线,法国管理层于6月10逃出巴黎,法国乱成一团。8天后,法国宣称不再对德军作任何抵抗。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

消息传到大西洋西岸,无数美国人大骂法国是个“可怜的懦夫”。这么强大的国家,居然只抵抗了四十多天,简直是法兰西历史的奇耻大辱。从这之后,美国觉得法国已丧失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对法国人也不那么高看了。

不过,还有一群法国人,还在为恢复法国的世界大国尊严而努力,这就是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流亡管理层。二战前的戴高乐,名声不如后来那么显赫,美国对他也没怎么当回事。美国打算与德国控制的法国维希管理层合作,但维希管理层事事都要听德国的,美国根本插不进去。即使如此,美国也不打算承认戴高乐,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不过是一条漏网之鱼,美国的在法利益不能指望这样的人。更让法国人生气的是,不管是维希管理层,还是伦敦的流亡管理层,罗斯福都认为他们都无法率领法国重新成为世界大国。

戴高乐当然不服气,他一定要向罗斯福证明法国的伟大。戴高乐先在法属西非殖民地组建一支军队,然后在英国、苏联、中国间来回游走,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中国先不说,英国支持法国,是认为如果能恢复法国,英国就可以从法国进攻德国本土。苏联支持法国,则是认为法国可以在西线牵制德军大量精力,以减轻苏联在东线承受来自德国的压力。

看到几个大国都承认法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美国脸上有些挂不住,赶紧说:“我们并非不承认自由的法国,而是担心他们无法抗击德国。”对戴高乐,美国只好部分承认,实际上还是没把这群法国人当盘菜。

真正让美国人认识这群法国人不简单的,是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国所轻视的戴高乐,手下已有军队23万,是反击德军的重要力量。更重要是,这支法国军队是主场作战,法国人对自己这支军队的支持,让美国非常震撼。

美国是一个只相信实力的国家,其他都是虚的。看到戴高乐已控制法国本土,罗斯福对法国的态度也由原来的严重鄙视,变成了“哦,原来他们还是有点小本事的。”美国重视法国的标志性事件,是1944年5月底的戴高乐受邀访问美国,这说明美国已把法国当成重要的伙伴。

不过,美国对法国的这种承认,还是有限的。这很好理解,要让美国人完全尊重你,你必须把美国打疼,中国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美国的尊重。不过,法国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又都是德国的敌人,他们之间不可能真刀真枪干一场。所以,美国总是怀疑法国的实力是否真配得上美国的尊重。但有些美国人等不及了,说我们不承认法国是世界强国,等到法国真恢复强国地位后,还会在乎我们美国吗?应该趁法国处在恢复期,美国多帮助法国,让法国对美国感恩戴德。有人说得更直白:美国对法国不理不睬,如果法国万一变成苏联那种存在模式,我们在欧洲就无法立足了。

看地图。真要出现这种情况,被苏联控制的法国,西北是英国,西南是西班牙,东北是德国,东南是意大利。苏联控制法国后,就等于在西欧砸进一颗巨大的钉子,将西欧几个重要国家全都钉进“棺材”里。到那时,整个欧洲都可能被苏联控制,美国在欧洲就没有战略支撑点,美国还拿什么抗衡苏联?

以罗斯福的能力,他当然知道二战结束之日,就是美苏对抗之日。美国确实承担不起丢失欧洲的巨大代价,这对美国来说将是无法想象的地缘灾难。罗斯福只好收起自己对法国的怀疑与鄙视(当然,他本人拒绝承认这一点),于10月底承认了戴高乐的法国。

法国则认为美国仅仅承认法国在欧洲本土复国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还必须承认法国对东南亚原法国殖民地的继续统治。罗斯福对这个要求非常反感,因为他觉得一个连复国都要靠大国帮助的国家,没有资格继续拥有海外殖民地。对于法国的催问,罗斯福始终是“拖”字诀,不正面回答。直到1945年3月,罗斯福终于想通了一件事:法国这个地理概念,在法国人看来,是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罗斯福出于美国利益的考虑,决定部分承认法国对东南亚殖民地(印支半岛,今中南半岛)。

美国对法国的这种轻视,深深刺痛了骄傲的法国人。二战后,法国虽然站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但始终不愿意做受美国影响的二等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施里芬计划是什么计划?一战后德国为何怀念施里芬计划?

全文共 1614 字

+ 加入清单

在19世纪末期,德国的天才战略家以及元帅施丽芬在担任总参谋的期间曾制定了一套非常严密切复杂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施丽芬计划中针对解决德国政府欧洲的未来战争当中该如何应付同法国和俄国的两线作战的问题。不过,由于施里芬元帅在1913年去世,这套计划被继任者小毛奇进行了一些修改,最终导致了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那么,如果施里芬计划不被小毛奇修改,德国能不能赢得一战的胜利呢?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施里芬计划的内容。所谓施里芬计划,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进行解读。

从战术上来说,施里芬计划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闪电战”雏形。施里芬元帅认为,在战场中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加快战争的进程。

从战略上来说,施里芬计划是将德国的军队分为东线和西线两部。其中西线的敌人主要负责对法作战,兵力设置大约有80个师。并且这支庞大的队伍还会被细分为左右两翼。

左翼部队有11个师,主要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离巴黎只有135公里,法国的大量精锐国防军,都会被安排在凡尔登一线。因此左翼部队的任务,就是要在战争开始后诱敌深入,但绝对不能被完全击溃。

而右翼一共设置了约68个师,是德国的王牌部队。在战争开始后,右翼部队将会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进入法国之后,右翼部队将会清扫法国沿海,并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最后他们集体向东,从法军背后进行包抄。

至于东线对俄作战的部队,则安排了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东线德军当然不是要侵略俄国,他们只是用少数兵力,配合奥匈帝国的军队,一同将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

德军东西线的兵力分配大约为1:8,这并不是施里芬看不起俄国。在经过长期周密的分析计算之后,施里芬认为俄国广阔的土地、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和破旧的铁路网路,都会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大降低。最终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俄国至少需要6-8周,才能使所有对德军队完成集结。

而在这段期间,西线德军用炮火掩护步兵推进的“闪电战术”,是完全能够拿下法国的。

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施里芬计划一直到1906年才完全成型。不过由于年龄的关系,施里芬也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这份施里芬计划,被交到了继任者小毛奇的手上。

小毛奇是一个聪明人,但性格却十分懦弱,缺乏魄力。在他看来,施里芬的计划是一场豪赌。不过,尽管心中对于施里芬计划不相信,小毛奇却没有重新制定一份作战计划的勇气。

一战前夕,小毛奇对施里芬的计划进行一些改变。尽管大的框架并没有变化,但小毛奇却在东线和西线的左翼,都增派了不少的兵力。而这些兵力,原本是安排在西线右翼的王牌军队中。

这样一改,几乎是完全破坏了施里芬经过精密计算之后的作战策略。这也最终导致德军在法国陷入苦战,后来只得以战败收场。

那么,如果小毛奇不对人员比例进行改动,德国又能否攻下法国呢?

这个很难说。不过,施里芬计划虽然想法不错,但是也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

这个漏洞,就是“闪电战”。实际上施里芬计划引以为傲的“闪电战”战术,在一战中并不可行。由于当时坦克才刚刚问世,还并没有能投入到战争中。因此一战的战斗大都以人肉推进为主。为了防御德军的冲锋,英法联军在战场上设置了无数的铁丝网和堑壕。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德军的推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德军在两个月之内拿下法国的计划,很可能是一场空谈。

除此之外,施里芬计划的制定完成时间是在1906年,而一战的爆发却是在1914年。以8年前的计划,来应对时刻变化的各国军备,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抛开其他不谈,哪怕德军在西线进展顺利,已经接近攻陷法国。但俄国早已经从日俄战争的疗伤状态里走了出来,他们的军队集结速度,早已今非昔比。那么德国依然会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里。

说到底,由于德国地理位置的原因,他们一旦发动侵略战争,肯定会陷入多线作战。一旦开战,很难保证胜利。别的不说,二战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波兰立陶宛联邦为什么覆灭?为何一战后反目成仇?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立陶宛是欧洲东北地区,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一个小国家,国家面积不算大,但是别看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但是在历史上却曾强盛一时,曾与波兰组建联邦,算是波兰的老牌盟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是16-17世纪欧洲最强盛的帝国之一,一度是当时欧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把俄国人和德意志人欺负的够呛。

尽管后来波兰和立陶宛分道扬镳,但两国的传统友谊一直维持着,两国是传统盟友,而且在文化、语言和风俗等方面都相近,好的就像一家人。不过一战后,立陶宛和波兰两国突然翻脸,反目成仇,成为了对立的敌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时,立陶宛甚至封锁了边境并没收了波兰在立陶宛的资产。那么立陶宛为何要和传统盟友波兰翻脸?原因就是波兰人不仗义,欺负了自己的兄弟。

波兰立陶宛王国在经历了16-17世纪的辉煌后,逐渐开始衰落。18世纪中晚期,波兰遭到了俄、普、奥三国的瓜分,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一百多年。一战后,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沙俄崩溃,在英法的扶持下,波兰在三国的土地上复国。而立陶宛和波兰一样,也恢复了独立,和波兰再次成为邻居和兄弟。但复国后的波兰并不安分,野心勃勃的波兰一心想恢复往日的辉煌。他不仅在列强干涉苏俄革命的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大片领土,而且还对自己的兄弟立陶宛下手。

1920年,波兰派出军队大举进攻立陶宛,占领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并宣布立陶宛处于波兰军队的保护之下。立陶宛向国联发出了求助,要求国联主持公道。国联接到立陶宛的求援后,很快做出回应,要求波兰撤出立陶宛。不过操纵国联的英法并不希望得罪波兰,所以国联并没有采取实质的行动。愤怒的立陶宛人求助无果,所以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波兰人,由于立陶宛人激烈的反抗,波兰人被迫做出让步,同意由当地居民公投自决。

但这个提议仍然不能让立陶宛人满意,立陶宛人拒绝接受这个无理的条件。这时候,立陶宛的邻居苏联突然站了出来。苏联人强烈反对波兰占领立陶宛,对立陶宛的反抗行为表示支持。在苏联的支持下,立陶宛人对波兰人进行了反攻,双方一直打到1927年。最终由于波兰人筋疲力尽不得不从立陶宛撤军,总算平息了这场战争。尽管波兰人撤出了立陶宛,但立陶宛人恨透了波兰,因此和波兰人从好兄弟变成了仇敌。这也是二战爆发后,立陶宛封锁边境并没收波兰资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战后阿登纳是如何带领德国走向复兴的 揭秘西德之父阿登纳

全文共 3732 字

+ 加入清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世界都进入到了一篇大混乱的局势当中,德国已经是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但是此时的德国出现了一位将德国拯救于水火之中的总理,此人就是康拉德•阿登纳。他带领德国从四国占领到独立自主,从民不聊生到德国战后经济的奇迹复苏,数次被迫害流放,也没能打碎他心中的梦想;面对欧洲各国的排挤,在他的坚持下也出现了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西德之父—阿登纳!

1876年的圣诞钟声敲响了,在这个夜晚,科隆下起了大雪,整个莱茵河被积雪覆盖,在巴尔杜英街的一户家庭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这是科隆高等法院首席书记官的家。就在几天后,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身为一家之主的书记官,给这个孩子起了一个和自己相同的名字—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的家是一个标准的德意志文官家庭,但是并不算富裕,他的父亲老康拉德,出身寒门,靠着在普奥战争中的不要命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母亲是银行员工之女,每天除了照顾阿登纳一家之外还会打打零工,补贴家用。

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给了阿登纳一个幸福的童年,他和所有小孩子一样,贪玩好动,喜欢绘画和音乐。如果没有发生变故,他的未来应该是成为一名德国艺术家,但是此时的德意志,暗流涌动,强敌环伺。与法国的矛盾不断的加深,关系势如水火,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国内接连发动了打击天主教反对派势力,和镇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行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充满了政治气氛,对少年时代的阿登纳来说也不例外,等到高中时,阿登纳就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这个变化中的国家,甚至思考起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1894年5月,阿登纳考入了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西方精英都是学法律出身)。面对这片全新的知识海洋,阿登纳异常的兴奋,不断地汲取着来充实自己。而跟他一起成长的还有整个年轻的德意志帝国。世纪之交很快来临,俾斯麦的时代转瞬即逝,上任的新皇打破了老宰相的陈规,开始竭尽全力转动国家机器。德国的工业迎来飞速发展,工业总产量迅速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阿登纳也激起了自己报效国家的勃勃雄心。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阿登纳进入了科隆中央党领袖考森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中央党是保守的天主教党,而在未来,他有一个响彻德国的名字—基民盟(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是出自这)。在律师事务所里,阿登纳并不是一个能言善道的律师,但却总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说服法官,考森的司法顾问对阿登纳这个年轻人也极为看中。

1906年,命运之神敲开了阿登纳的门。中央党在科隆出现了一个市长助理的职位空缺,得知消息的阿登纳找到了考森,而考森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在考森的支持下,阿登纳开始了自己飞速攀升的政治生涯,成功当选科隆市市长助理,负责起了税务工作,并且很快,世界局势也开始发生变化。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登纳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奔赴战场,而是在后方负责粮食物资的供应。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但是阿登纳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开战后三个月,阿登纳就向普鲁士政府提出建议,实行食品配给,但未被采纳。于是阿登纳开始自行采取措施,一方面派人到国外采购食品,一方面同科隆地区的农民朋友签订食品供应合同。果然,随着战火的燃烧,德国其他地区的人,已经陷入断粮饥饿当中时,阿登纳所管理的科隆就可以保证所有居民的正常生活。

阿登纳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政府各界的关注,在民众当中也声名鹊起,于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成功当选科隆市市长。这一年,他41岁,是德国当时最年轻的大城市市长,而此时,另一个名叫希特勒的年轻人,还是一个普通的上等兵。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个人的命运,也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8年,战争失败,帝国崩溃,战后的世界,在德国人眼里完全变了样,《凡尔赛条约》给每一个德国人心里蒙上了屈辱的阴影,面对危难,阿登纳开始想方设法让科隆的经济实现复苏,合并科隆乡镇,新建港口将科隆打造成德国水陆的交通枢纽。短短几年,科隆就成为了德国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阿登纳也成为了德国政坛炙手可热的名人,甚至有很多人希望他可以担任德国总理。但是,阿登纳的如火如荼,也引起了纳粹势力的眼红。

1933年3月,已经具有自己政治势力的希特勒专门跑到科隆想要阿登纳支持自己的竞选。但是阿登纳对希特勒一直也没有什么好感,在政治理念上,两人更是针锋相对。于是在希特勒到科隆时,当众拒绝接待希特勒,并在希特勒演说时,派人私下取下挂在科隆各处的纳粹旗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了对希特勒的摒弃和蔑视。

阿登纳的行为很明显触动了希特勒,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公然和他作对,是希特勒根本无法忍受的,于是在1933年5月,德国大选结束后,掌握了绝对权力的希特勒就蛮不讲理的,以违规竞选的理由罢免了阿登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彻底打蒙了他。此时的阿登纳带着七个儿女,没有退休金,银行存款也被冻结,但是阿登纳不知道的是,即将迎接他的是更加悲惨的噩梦。

1934年6月的“长剑之夜”,阿登纳受到牵连被捕,侥幸逃过了这次大屠杀,阿登纳开始过上了乞丐般的流浪生活。从1935年到1943年间,无数次遭到希特勒的调查,失去他的科隆也遭遇战争的打击,炮火覆灭了整座城市。1944年,又因为朋友刺杀希特勒事发被波及,再度被捕入狱,靠着假装生病,加上身为德国陆军军官的儿子的帮助下,才免于被希特勒的盖世太保押入灭绝营。虽然生活过得战战兢兢,但是阿登纳知道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他的脑海里不断地规划着新的秩序,而他的新秩序,不仅仅有已经山河破碎的德国,还包含了因为战争而伤痕累累的欧洲,阿登纳一直等待着恶魔倒下的那一天。

1945年4月苏军从东到南,控制了维也纳,并沿着多瑙河,向林茨挺进。美军则从鲁尔南下,兵分两路,一只沿卡塞尔、莱比锡至德累斯顿,对付南德之敌。4月25日,苏军就完全包围了柏林,希特勒困守,负隅顽抗。4月30日,苏军将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战争终于结束。

阿登纳被盟军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出来,这位曾经的科隆之王,看着废墟一片的德国心如刀割,他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回到建设德国的工作当中。但是,对于美英苏来说,他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防止这个不安分的国家重新崛起发动战争”,各国都想要做到1919年在《凡尔赛条约》中没有做到的事情。经过一系列的争吵和讨价还价后,最终德国被四个国家分区占领,苏联接管德国的东部地区,美国占领西南部的工业区,英国进入德国西北部和鲁尔地区,法国在英美的支持下占据了德国的西南角以及莱茵兰法尔茨地区。

阿登纳也被英国人逐出了自己的占领区,这对阿登纳来说,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英国人只是不想让他当市长,阿登纳也将目光从科隆一城放到了全德国,准备筹划一个全新的政党,由他来领导德国。于是一个以基督教教义为宗旨的政党诞生了,阿登纳提出了新的形式、基础、观念,联合原先中央党元老,正式成立了基民盟!并在1948年9月15日,成功击败社会民主党主席舒马赫,当选首届德国联邦政府总理。阿登纳终于获得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想法的平台,此时国内最紧急的事情,就是重建战后经济。

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德国内部开始争论,到底是追随苏联,还是追随美国。此时,德国政府内部更多的人,是主张中立,奉行东西之间的桥梁政策,因为这样德国很有可能摆脱两国之间的冲突,两边都得了好处。但是曾经的执政经历和固有的偏见让阿登纳开始倒向西方,这给他未来的黯然退出,埋下了伏笔。

1953年,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深入,阿登纳想要重新融入世界,使德国从国际社会的孤儿,变成西欧各国平等的一员。但是德国想要取得其他国家的谅解,尤其是法国,难度极大,所有人都在防范着德国。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1951年重新上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还不断地对阿登纳冷嘲热讽,直到法国总统戴高乐上台,阿登纳才看到了机会。阿登纳不断向欧洲各国道歉,以及后来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并在欧洲九国外长会议上保证联邦德国不生产原子、生物化学武器,这才使得联邦德国与周围国家关系开始好转。

国外紧张的气氛缓解后,阿登纳就当即在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所有人勒紧裤腰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去军事化,变卖所有的战争遗留武器,筹集资金,并将战前德国70%的工业设备和65%的工业产值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德国曾经的工业潜力得到释放,西德的GDP从1950年的230亿美元增长到1957年的515亿美元,甚至在1957年和1960年,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再造了德国经济奇迹。

等到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GDP直接突破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阿登纳的经济政策给了他“西德之父”荣耀,但是同样,也因为阿登纳让德国错过了几次统一的机会。在面对苏联的示好时,阿登纳畏手畏脚、一意孤行的倒向西方,没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个人的观点,也让他的评价变得毁誉参半。

阿登纳的成功和失败都来自于战争,而战争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全世界人民,用了几代人的努力,都还没有完全抚平战争的创伤。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更是依靠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我们爱好和平,但是和平需要每一个人去争取,每一个国家去维护,共同努力才能避免灾难的重演、战争的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到战前水平时间),

3、持续繁荣时间: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

4、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

①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联邦德国成立)。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欧盟建立: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欧盟内部表现: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力求一致。

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2、日本崛起:

①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②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③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④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3、日本谋求国际政治地位: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七八十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2)对中国的启示: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五六十年代)

1、美国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2)表现(特点):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3)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七八十年代)

1、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A、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C、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政府采取措施:(九十年代以来)

A、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B、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赤字减少,发展速度快)

C、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D、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2)主要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人才;(3)重要原因: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全文共 2714 字

+ 加入清单

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原因吧!

日本简介

日本国(日语: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简称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公元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公元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列强侵入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民展开了反对侵略、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鼓励向欧美列强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日本投降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目前是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工智能被应用于养老与工业。日本计划在2050年仿真机器人产业问鼎全球第一。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极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的饮食

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而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及肉质鲜嫩的炸虾,日本的主菜是鱼。“生鱼片”、“寿司”则是唐代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良,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并且选用的鱼类都是健康的海鱼。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酒水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设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哪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自己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番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1950年9月,杜鲁门发表了作为媾和基础的七原则,此后,双委派国务院负责对日媾和工作的顾问杜勒斯东奔西突,穿梭往来于有关国家之间。年底同去伦敦协调同英的意见。完成一切策划之后,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安保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 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从政治上看: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二、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力争在钢铁、造船、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制造、重型电机、合成纤维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1964年6月,三菱系统三大重工业企业合并成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从60年代开始,日本实行贸易资本的自由化政策,积极加入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在国际贸易竞争体系中,日本人牢记:“有、全、新、精”的四字竞争方针,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产品市场占有上,做到销售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销售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