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预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精品20篇】

在使用Windows 10工作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加入局域网但没有权限访问共享文件。那么如何排除故障呢?下面小编与你分享具体步骤和方法。

浏览

235

文章

48

篇1:近六成受访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衢州晚报7月22日讯7月20日下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灵导航志愿者联盟的心理咨询师郑琼霞,接到市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女儿在读高中,谈男朋友后学习成绩下降了,母女间常为此吵嘴,已有近2个月时间没有说过话了”。

另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为文理分班的事苦恼。放假了,他看到同学、朋友很努力地为考重点大学而准备,而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充其量只能考个专科院校,觉得前途迷茫,学习劲头不是很足。

据了解,去年9月至今年3月,郑琼霞共对我市2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方面存在问题,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大敌。

在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半数以上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其余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制力;与父母缺乏沟通,不善于与同学交往。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家长过度溺爱或漠视孩子的情感表达。“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使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另外,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越密切,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越有保障。”郑琼霞说,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关注孩子,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教师应该站在教育的前沿,积极引导学生走上知识和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全文共 2917 字

+ 加入清单

近些年,公安民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吧!

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

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产生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復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沈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沖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復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沖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復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矛盾

全文共 3081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生心理问题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存在很多冲突,最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有: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年人应该怎样调节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我正在心理诊室坐诊,突然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刚坐下未说一句话,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便泪流不止,好几分钟才平静下来。从他哽咽的叙说中得知,他以前是个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老两口退休后安度晚年。可三天前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来到老人家里,一下子把4张下岗证摆在老人面前,不断地埋怨老人当年在位时,没给他们安排个好单位,现在都下岗了,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年人应该怎样调节心理健康问题吧?

老人心里非常难过,长期以来靠单位吃饭的传统观念使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这几天常感到头痛、胸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经过我耐心的心理疏导,老人心情才有了好转。

老人的这一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饱和”现象。从字面理解,您可能会认为它更像一种满足感。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饱和心理现象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道:“买1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美元。”

“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美元。”“为什么我买批发反而更贵?”“做1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呢!”

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除了老年人,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容易出现,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面,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对人有害无益。它是心理承受力到了极限的程度。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忧郁、失眠,对老人而言,甚至诱发疾病,如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

但是“心理饱和”并非不治之症。老年人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就此例而言,首先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指导,共商对策,目前暂时无法解决也不必埋怨或紧张,而应当有勇气去改变环境,创造适合你的生活天地。要减轻心理负担,可以参加一些健身运动,与亲朋好友叙说叙说,分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精神压力。

如有心理疾患,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经过心理医生耐心的疏导和药物治疗,加上家庭与社会的配合,一定会恢复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八大诱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八大诱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玻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五、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六、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七、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八、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留守儿童都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已经高达2300万,这个庞大的数据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重用,而他匀的心理健康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某调研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其特点多表现为隐性,不易被发现,但却影响甚远甚广,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留守儿童都有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吧?

一、性格柔弱内向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在幼年时就离开了父母,严重的缺失父母亲的关爱,尽管这些孩子得到的是一些爷爷奶奶或是直系亲属的一些照顾,但毕竟不是自已的父母,当遇到一些麻烦或是困难时,就会感觉自孤苦无依,无法找到依赖对象,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变得不愿愿和他人交流,性格内向、自卑封闭,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问题。

二、自卑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亲的长期不在身边照顾,容易让孩子产生没有依靠,得不到保护的心理,当看到其他孩子的父母在身边时就会产生相当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障碍会让孩子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信心,学心也不示上进了。还有好多的孩子上网成瘾,没有受完义务教育就已经流落社会了。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会让孩子独自面对这个空荡荡的家时,心里会感觉到空落和寂寞,继而首开心理学骚动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极容易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心理都会有一种缺乏保护而总会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些许小事也会让他们当真,与他人交流也总是充满着警惕和敌意。对身边人的管教有着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认为家里穷困,父母无能,才会外出务工,因此会产生一此怨恨父母的情绪,有的孩子在盼望父母回来之后反而却疏远父母,和父母的情感产生了一首隔膜,甚至还会怨恨父母的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痴呆老人怎样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疾病,危害极大。痴呆病人除出现智力衰退外,常可发生情绪变化,表现为忧郁、欣快、淡漠,行为散漫或不稳定,甚至出现暴怒等冲动行为,故痴呆者除需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护理、营养补充、智力训练和康复运动外,还需心理治疗。那么,你对痴呆老人怎样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痴呆者由于智能全面衰退,接受心理治疗比常人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需加倍的耐心和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指导,以及医护人员对痴呆病人一片赤诚之心去开启痴呆者迟钝麻木的心灵,以争取病人的合作和理解,避免情绪激动、波动或忧郁,鼓励病人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心情愉快,安度晚年。

当今世界上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痴呆发病率相应增高,进入21世纪,人口老化更为明显,老年性痴呆也将明显增加,从而威胁到老人的生存,故老年性痴呆已为千家万户所关心,它不仅涉及到病人本身及其家庭,也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有人提出将老年性痴呆作为“世纪病”来攻克,可见其影响之广,涉及之深,加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积极开展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探索,延缓和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之事,开展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和老年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应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

敬老、爱老为我国传统美德,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痴呆老人,帮助痴呆老人,对老年性痴呆病人开展生活、医疗保健等社区一条龙服务,使痴呆老人生活起居有助,医疗保健有方,娱乐活动有伴,摆脱孤独无援,悲观忧伤的心态,在精神上、物质上得到全社会的有力支持,身心愉快地度过晚年,含笑九泉。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长期来热切关注的问题。人类对大脑以及老年性痴呆的探索已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但大脑的思维、记忆之谜,至今尚未揭开。21世纪人人健康,提高智力和生活质量,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科技兴国和医学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不断发展,对老年性痴呆的攻克将为时不远,愿科技之光为老年性痴呆带来美好的明天。

如果你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天冷了,老人养生莫忘防范四种病?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患病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增多,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当人进入老年期后,多方面的因素容易引起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一、离退休综合症

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障碍。当事人因无法接受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节奏的变化而时常产生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

二、衰弱综合症

是由于离退休后,老人生活方式太过单调,与人交流较少,和某些躯体疾病引发的神经衰弱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晕。

三、焦虑综合症

老年焦虑症是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由焦虑症引发的老人自杀时间正在与日俱增。其病症本身是比较容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由于很难察觉,常常因此转变为其他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脾气暴躁、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四、空巢综合症

是指老人到了退休年龄,子女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愿与父母一起居住。导致老人晚年的理想落空。使老人时常感到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藉。

五、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十分常见。失眠是抑郁症的一大典型症状,晨起和晚上入睡前情绪非常低落。患者会无故出现焦虑、心烦、情绪不稳易激动、感到生活无意义、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

让我们关注老人心理健康,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吧!想了解更多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请多多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全文共 2242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以人际交往问题所占比例最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主观方面讲,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新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增进了了解,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便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并从中获得对人生价值的真切的理解、对时代文化精神的体认。现代高等学校内组织的活动,在其精神实质上展示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2、参加社会实践是当今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群体交往的特点主要使其人际关系富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人际交往不仅扩大了中学生交往的时空范围,加强了他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解与体验,而且亦使其自身发生着变革,从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如果说,人类个体早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水平一开始所受制子群体活动的话,那么越往后,主体能力的发展则越依赖于群体活动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的扩大、丰富和深化。只有当人的群体活动、群体意识形成了,人才开始了真正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使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了解与理解。

3、中学生的个体交往活动在其人际关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群体交往方式的意义,而过分地限制个体交往活动。把中学生个体与其周围的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限定在“严格”的范围内。认为个体交往多了就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凝聚力.个体交往能对群体交往起消解作用,从而把个体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气之交”。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个体与群体二者互补,缺一则不正常。

4、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交往总是从首次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鲜明、强烈而且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势作用,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是诚恳、热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爱,别人也愿意与之继续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当然不会愿意接近。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分热情。一类是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青少年有何心理特征表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青春期他们会容易出现各种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一)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二)待人冷淡的心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同学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特别是那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感情淡漠了,人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的占有心理问题少年的55%。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三)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压力,青少年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面对决定名次或人生前途的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还不错,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考试怯场情况多种多样,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长期下去,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四)自私自利的嫉妒心理:不少学生心中只有自己,很少关心别人,不少青少年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对自己的生日则念念不忘;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十分“保守”不愿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就嫉妒,对成绩差的同学不屑一顾。

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五)内心空虚的多疑心理:一般表现为谨慎敏感,多疑而又主观,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缺乏信任感,怀疑一切,对老师的批评视为故意找茬,对同学的帮助看作是不安好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上面所介绍的这几种心理,这样就会在无形当中成为他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最大阻碍,所以家长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各项心理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这七个方法解决老年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学家与精神医学家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听觉与视觉衰退,躯体疾病增多,人际交往减少,都可致使有些老人从环境中退缩,变得孤僻、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常有怨恨情绪或易发脾气。那么,你对这七个方法解决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用正确态度对待疾病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器官的衰退,老年人大多会体弱多病。能否正确对待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将产生很大影响。如果遇到疾病就惊慌失措,不但不利于疾病康复,还容易加重精神负担,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相反,也不要讳疾忌医,隐瞒病情,而错过及时治疗的良机,造成病情加重。

2、提高心理素质,参与公益活动

要以理智的方式看待各种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使心情始终保持平静。适当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多献一份爱心,不但能让自己觉得对社会有用(消除“人老了无用”感),还能从内心感到欣慰和满足,这对保持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3、注意劳逸适度

尽管需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但在此过程中,切不可过度劳累,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

4、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可延缓大脑退化,保持生命活力。因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刺激人体的适应功能,遏制疾病的产生与发展。相反,消极的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加重疾病,甚至加速死亡。

5、保持家庭和睦

老年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能避免产生孤独感。但有的老年人因思想守旧,固执,看不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而与子女产生意见分歧,致使家庭关系紧张。这既影响家庭关系和睦,更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对此,老年人应采取豁达,乐观的态度,以保持家庭关系和睦。

6、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交往

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交往可使人从中找到许多乐趣,排除孤独,忘却种种烦恼,从而起到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保持心理平衡的作用。据调查,长寿老人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同集体保持密切联系。

7、适当运动勤用脑

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同时要勤于用脑。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脑力活动不仅能促进全身和大脑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还能使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从而对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你对老年人心理特点?怎么控制老人的固执心理疾病?老人找后老伴的心理特点?老人没孙子是什么心理?长寿老人五大心理特征?国外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特点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问题老年人健康危害主要表现在七方面,你对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活在都市里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与人沟通,易产生孤独、自尊感不强和老而无用的感觉;

二、有些老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

三、到医院就诊的老人中30%至40%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有关;

四、患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老人,其致病的因素心理问题占主因并已超过生理原因;

五、心理疾病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的老年疾病;

六、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身心疾病的诱因;

七、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频频给脑垂体以不安的刺激,致使它发生各种偏激过敏的信号,扰乱内分泌的良好均衡状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你对老年人心理特点?怎么控制老人的固执心理疾病?老人养生心理须知?老人自杀的心理特征是什么?丧偶老人的心理特点?老人装病心理如何形成的?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特点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怎样预防和应对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仍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和应对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等不健康食物;进行适量的运动,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

肥胖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预防肥胖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适量运动,增加身体代谢率,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作息,充足睡眠等。

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预防感冒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环境。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等。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健康习惯;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等情绪。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包括中风、脑出血等。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会导致骨骼变脆弱,容易骨折。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有助于促进骨骼生长;减少烟酒等有害物质的摄入,避免对骨骼造成伤害。

眼疾

眼疾包括近视、远视、白内障等。预防眼疾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适当的室内光线,避免过度照明或低光照环境;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及早发现和治疗眼疾。

预防和应对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量进行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和眼部检查,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减少烟酒等有害物质的摄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的侵袭,享受健康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健康知识:常做噩梦是心理有问题吗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常做噩梦是心理有问题吗?想必我们大家都有过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的经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经常出现做噩梦的情况了?经常做噩梦真的是心理有问题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吧。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我们经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真是如此回事吗?常做噩梦是因为心里有问题吗?如果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么就往下读吧!

人格障碍是一个很大的心理疾病,对于那些时常都会做噩梦,在梦中被惊醒的人,是不是就会特别容易的产生人格上的精神问题呢?

科学家们早已确认,睡眠能增强一个人记忆数据、文字和事实的能力。而一项最新专题研究进而发现,睡眠还有助于人们学习各种技巧,如乐器演奏、技巧运动等。

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绝对无梦的夜晚相对来说是十分稀少的。那些能在记忆中保持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甚至永世不忘的梦至多只占了10%左右,而其余的梦大多在做梦者醒来之前就在脑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过已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梦的内容其实与心理问题并不搭界,这就是说,常常做噩梦并不一定反映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相信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于常做恶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吧,其实在夜里经常被噩梦惊醒并不是心理有问题,其实导致经常做梦的原因有很多,它有可能是因为最近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睡眠那么我们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精神支柱,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这千万家庭的幸福,正因为这些孩子的一切都备受人们关注,聪明的家不只注重孩子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今天就来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各位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从而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接下来小编教大家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一、帮助幼儿释放自己的心情。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都不同,有的小朋友碰到困难会主动找老师帮忙解决,然而有的小朋友不善于沟通,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不高兴的事只能憋在心里。这时就需要老师们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她们释放自己的心情。

二、客观公正的处理好幼儿之间的矛盾。

幼儿园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小朋友之间有他们的相处方法,但也避免不了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应当客观公正的处理好幼儿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对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详细分析,仅供大家参考。感谢大家对我们校园安全知识的关注,我们下期将教大家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准备,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一定要重视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心理健康需要老人的自我调节,也需要我们这些子女进行陪伴和鼓励,让他们能够有个好心态享受晚年生活!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老人生活质量。那么一定要重视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社会应重视中年人的心理健康。

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关系重大。因此全社会都盈利与尤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心。既要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的中大又要做好她们身心健康的保障工作。

二、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中年人担负着社会和家庭的重担,面对工作、家庭和自身的层层矛盾,若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便会影响到其心身健康。因此,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工作,保持心理健康,有着现实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中年人自我心理包间的措施主要有:

1.做到量力而为、劳逸结合。

应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正确认识体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凡是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降低过高的期望值。注意劳逸结合,切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以智力的优势克服体力上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应予重视,定期体检,尤其是一些容易忽视的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诊治。一般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地工作。

2.加强自我心理素质修养,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豁达大度的胸怀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基本,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于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论是失败、不幸和挫折,都能以乐观、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随遇而安,适应自然。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既不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也不杞人忧天、惶惶不安,而应有坚强的意志,相信即使“山重水复疑无路”,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对挫折的忍受能力。一些战胜癌症患者曾道出“得癌是福”的心声,正是表达了他们豁达乐观的态度和战胜癌症的信心。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也使他们能够战胜癌症的关键所在。

3.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要积极争取朋友、同事、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在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使你能获得力量的人。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中的基本因素,夫妻之间建立互谅、互让、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才能在处理诸如双方父母的关系和其他家庭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切忌严父慈母,或一方斥责,一方面溺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一是要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尽量减少摩擦,学会宽容他人的过错或不足、二是学会换位思考,即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是否合乎情理。从而做到辩证地看待自己他人,也容易理解对方的意见。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老人常保持适度紧张有助心理健康?老人心理健康的5原则?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老人六大心理危害健康7招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处方?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1、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3、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4、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5、在一般人的潜意识中认为凡属精神疾病用药都有很大副作用,用多了会“伤害脑子”。因而有些对抗抑郁药使用也顾虑甚多,以为是轻型最好不用药,要用也最好是偶尔用用,不可多用,更不可长期。这是一种误识。老年患者应当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坚持足够疗程。

6、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7、乐观是心理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帮你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陷入悲伤、烦恼、痛苦之中,让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8、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避免过度疲劳,尽可能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每天徒步行走30分钟以上,太阳出来后再外出运动,在树木多、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可增加吸入较多的,提高摄氧量有助于刺激脑细胞,防止脑细胞退化,对的防治有理想的效果;经常晒,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有助于保护大脑的敏锐性。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支招老年人心理健康6需求?老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怎么判定老人心理健康?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预防对策,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是,焦虑,抑郁,冲动,自卑,猜疑,冷漠,嫉妒等,我们也知道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首先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来学习一下吧,我们将为你讲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

针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生心理的影响,远离社会不良因素,远离社会上乌七八糟的事物影响。要培养学生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积极乐观的对待学习,努力升华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纠正学生的挫折观,教会学生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树立没什么大不了的乐观自信心理,从而迎来阳光明媚的生活和学习。接下来需要学生自我调节,如开放自我,真诚,坦率的把自己交给他人,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多和父母交流,把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和苦恼和父母说说,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度有益的书籍,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多交益友和诤友,正确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辩证看待孤独,学会远离孤独。最后还要提示广大的学生们,对人对事要学会宽宏大度,吸取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以上是为你调查整理的,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希望大家引以为鉴,在此提醒大家多普及校园安全知识,如果还想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就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老年人心理问题会导致亚健康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老年人心理疾病在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心理也会亚健康。有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已从3年前的8%升至现在的19.9%,而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那么,你对老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亚健康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

二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三是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

如果你对如何调整老人心态?如何关爱丧偶老人心理健康?关心老人由心开始!教你如何应对老人的心理问题!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态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决定着身体健康,而“空巢老人”常常会感到孤独、焦虑、无助、食欲减低,睡眠失调,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等。那么怎样关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原因方面的知识。

如何关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很多的空巢老人都是因为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独自生活,而使老人独守“空巢”。“空巢老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失调症,也叫家庭“空巢”综合征。

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有如下的几点:

1.老人对儿女过分的依赖性,子女因工作、结婚不得不离开父母,而老人由此就产生了“分离焦虑”,老人的心理就产生了如同孩子依赖父母一样的依赖心理。

对于子女来说为了避免老人出现分离焦虑就应该常回家看看,老人此时需要被爱、被关注,子女就应该陪父母聊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对于老人应该找点事情来做,也要多理解子女,不可过分的依赖子女。

2.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就突然没有了事情来做,成了闲人,整天的无所事事自然就会感到寂寞、冷清,产生一种莫名的无成就感。

所以独守“空巢”的老人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如画画、书法、钓鱼等,去做一些喜欢做而以前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多参加社会活动,慢慢的就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更精彩,自然就会摆脱那种无成就感了。

3.家庭“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往往都缺乏一种精神的慰藉,老人往往需要的不是子女为父母做点事情,也不是物质上的给与,而是精神上的关注和关怀。

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应当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可以说,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怎么解决?较胖的独居老人日常护理不可掉以轻心?空巢老人有什么性格特征?独居老人九件必备品?独居老人与空巢老人的区别?老人面对“空巢”要会心理自救?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空巢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