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按朝代通用20篇

全国最长的隧道排名,你知道吗?下面就让问学吧小编我来告诉你吧。

浏览

6997

文章

132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元谋人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的发现、特征

1.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外形特征: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3.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4.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

5.火的使用:还学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6.发现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商鞅变法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人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1929年冬天,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有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那时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在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里,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这些野兽曾经严重威胁着的北京人的安全。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屑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枝等。这些灰烬一堆一堆的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北京人不但会用火,而且还能管理火。

除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还发现了一枚骨针,像火柴棍那样粗细,用来缝制衣服。一些有孔兽牙、海蚶壳和磨光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的差别。

元谋人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1、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2、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应用和传播

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1、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2、海路交通: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四、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3.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4.科举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1.“唐人”由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东来: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使者到来,到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4.与新罗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第七、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700多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2.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4.书法: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5.绘画: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6.莫高窟: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

1.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6.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

思想文化: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荷兰侵占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达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统一台湾

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P93)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称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1727年始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四、巩固西北边疆

回部: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1、康熙帝时:

噶(gā)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

2、乾隆帝时

乾隆帝经过两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贞观之治”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亦儒亦商的出版人熊大木

全文共 4308 字

+ 加入清单

当朱翊钧从耽乐身亡的明穆宗手中,突然接过大明皇帝宝座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

十岁左右的他,虽然已经学着肃穆威严的样子,将自己幼小的身子高高地端摆在金銮宝殿之上。

但在寝宫后殿里,象征着君主至尊身份的龙袍之下依旧难以掩盖一个孩子的童心,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般,心怀憨稚。

白天,他让宫女和小太监们在御花园陪他玩耍嬉闹。到了晚上,按照太后及张居正等辅政大臣们的主意,他应该看奏折、读些圣贤典籍、学学安邦治国的策略。

但往往这个时侯,年幼的万历皇帝却偷偷地捧着一些"闲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比如《水浒传》一类的通俗小说。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或许只有这个孩子生动的眼睛,才能看到这类"闲书"的趣味。

殊不知,当小皇帝躺在龙榻上、有滋有味地阅读几近入迷的时候,在广阔的民间,在杭州、在南京、在苏州、在福建,《水浒》、《三国》等一本本通俗小说正在各地的书坊中刊刻而成,然后涌入市场。

这一年是万历元年,即西历1573年。

《水浒》、《三国》成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流行并没有特殊的新意,反倒是近岁福建籍书坊主熊大木几本新撰历史演义小说的畅销,颇含有革故鼎新的契机,可以看作是某些事情的界标。

艰难的举业

熊大木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阳的一位书坊主,也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的开拓者。据考,在嘉靖年间七种左右的新出作品中,熊大木一人竟编写了其中的四种。

他的《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即后来岳家将故事所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宋志传》、《全汉志传》、《杨家将演义》等,都是通俗文学中流传颇广的作品。

而若以正史、方志的记载来衡定某位古人的声名,那么熊大木则几乎是"籍籍无名"的人物。

在有关的小说史论著中,提及他时往往也只有十余字的介绍:"熊大木,字钟谷,又字鳌峰,嘉靖时建阳书林。"

而即便这样简短的介绍中,熊大木的名与字是否确切,在某些学者看来,也是满眼疑窦。

在他的家乡福建建阳,至今犹存的《潭阳熊氏宗谱》中,更是找不到"熊大木"的名字。

而据陈大庚考证,这位被称为"熊大木"的人物,其实真名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

与熊大木一样,当时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家,如余象斗、熊龙峰、余邵鱼等,也基本都是这样一些平生不察、身份难详的人物。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这种情况也容易理解,因为在千百年来读书人立身扬名的科举场上,他们都没有取得赫赫的功名。

而他们弃儒从商后,显赫的书坊主生涯,也与举业的艰难不无关系。

跟据人口史研究学者的大略估算,明初中国人口约为6500万,而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一数字激增到15000万左右,人口增长一倍还多。

人口基数增大,相应的读书人的数量也在迅猛地扩充,但与此同时,科举考试所吸纳的人数却增长缓慢。

历史学者余英时在《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明代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并未与人口相应而增加,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于是越来越小。"

当时的一些资料很是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给吏部尚书陆完的信中写道:开国一百五十年来,"人才日多,生徒日盛",但成为贡生或举人的比例却小得可怜。

他说,以苏州一郡八州县而言,生员有1500人之众,而三年之间,成为贡生或举人的却只有50人。

也就是说,一个生员在三年之中只有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那时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便说明了这种现象。

这虽不是精确的统计数据,"但他在社会心理上所产生的冲击力则甚大,足以激动不少士人放弃举业,献身商业"(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在文教兴盛的江南尚且如此,可见科举如何沉滞。

而在古代中国,科举从来都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它是一个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帝国的心脉脏腑。

它的沉滞在一个侧面也是传统制度活力衰竭、力不从心的一个信号。

余象斗在《南北两宋志传》的序言中曾称颂熊大木"博览群书、涉猎诸史","建邑之博洽士也",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博洽士"在当日成功率极低的科举中,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于是他只好放弃功名,转而继承家族刻书出版的行业。而科场失意后继承祖业刻书,其实也是许多书坊主共同的经历。

万历年间,另一位著名的通俗小说作者余象斗就说:"辛卯之秋,不佞斗始辍儒家业,家世书坊,锓笈为事"。

曾刊刻过《三国演义》的乔山堂主刘龙田也有过"初业儒,弗售"的经历。

商业的繁荣

像熊大木、余象斗这样"弃儒从商"的,在有明一代也算普遍的风气。

当科举仕途的道路越来越拥挤,多数读书人又屡试不中而走投无路的时候,另一个不断开拓中的世界却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因为一个繁华的、世俗的、生机萌动的、在孕育中的商业社会正吸纳着越来越多的地域与人口的参与。

手工业与商品贸易的繁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画卷上最为浓重的背景颜色。当时,商业的兴盛几乎是帝国范围内每个区域都在发生的事情。

明代天下号称有"四聚",北为北京,南为佛山,东为苏州,西为汉口,这四地便是当时最为主要的物品集散地。

在汉口,水占长江之利,陆扼湖广咽喉,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在苏州,城中富商大贾荟萃,百工技艺遍及,商铺林立,其中纱罗绫缎、金银珠玉及各类海陆珍宝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其实在富庶的江南,苏州之外,芜湖、扬州、南京、杭州亦无一不是繁华锦绣之地,城中"接屋成廊,联袂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

水路贸易的发达,也使得在长江、大运河、沿海地方形成一些天下闻名的码头,如荆州、樟树、芜湖、湖州、瓜州、临清、正阳等处,动辄烟火十万人家,南北客商往来,百货汇聚,"最为商货辏集之处"。

这些码头,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虽不及苏杭",亦甲于一方,名于天下。

在那里,苏杭的银票、淮阴的粮食、维扬的盐,临清济宁的百货、徐州的车骡、京师的古董、无锡的米、建阳的书、浮梁的瓷器、温州的漆器,乃至南洋香山岛的番舶、扬州一地的妖姬妙妓,也都往来聚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自是繁华。

又福建沿海,嘉靖万历时期,"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犹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氤氲濡染之下,自然使得从事经商贸易的人数日益增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杭州居民半多商贾",就连偏远的福建清县居民也都"半逐工商为主"。

不仅如此,明代儒学在对"治生"、"人欲"、"私"等概念逐渐有了不同于前贤的理解之后,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王阳明就曾说,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属意、从事商贾之事不再为士人所鄙弃不齿,反而"弃儒就贾"蔚成风气。嘉靖时散文家唐顺之就写道:"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归有光则说:"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写小说的书坊主

在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商业化向书籍出版领域的渗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主们出版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便是最早依据市场需要来刊刻书籍的一位。

当时,《三国》、《水浒》刻本刊行而引起轰动之后,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纷纷加入刊刻通俗小说的行列,正如书商余象斗所言,"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

然而当时可供刊刻的仅有这明初的几部作品,不久市场便渐趋饱和,于是,寻找新的稿源就成了书坊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

这一日,杨涌泉带着一本弘治年间浙江刊刻的《精忠录》,前来拜访他的姻亲、书坊忠正堂主熊大木。

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若把讲述岳飞故事的《精忠录》改写为通俗小说,定会畅销于世。于是,他再三恳求熊大木,代为"演出辞话"。

熊大木在一番"才不及班、马万一,故奚能用广发挥"的推辞之后,始终拗不过,于是开始了撰写通俗小说的创作活动。

嘉靖31年,一本叫做《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的小说在熊大木笔下杀青而成。

尽管这只是一本连缀辑补式的作品,或将历史资料直接抄录,或将文言译成白话,在文学性上其与《水浒》、《三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涌泉与熊大木的策划却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一问世便风行一时,仅以至今尚存的刊本为据,它在明后期就至少曾被七家书坊翻刻,更有精美的抄本传进了皇宫。

受此鼓舞,熊大木在翌年又完成《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书,又后来,《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两部小说也相继刊出。

同时,熊大木的首创也为其他的书坊主们作出了极具诱惑力的示范,他们纷纷效仿,自己或是请人作起了通俗小说。如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撰而成的《列国志传》。

又万历年间,余象斗编刻《四游记》时,《南游记》、《北游记》为本人创作,而另两种也经他编辑删润而成。他自己编写过的还有《廉明公案》、《诸司公案》等公案小说。

另外,一些科场失意的下层文人,因生活所需或因个人兴趣等原因受雇于书坊主,也在书坊主的组织下编撰小说等作品。

如江西饶安府安仁县人邓志谟,万历中期入闽,在担任建阳余氏塾师之余,就曾为萃庆堂编写过小说。

这种由书坊主们亲自撰自刊通俗小说,或是直接干预雇工创作的现象,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创作模式,文学史上便称之为"熊大木现象"。

"熊大木现象"是明朝中晚期商业化向出版领域渗透时的产物,而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籍泛滥。

生涯几乎贯穿整个16世纪的书坊主何良俊说:"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吕坤也由衷感慨:"古今载藉,莫滥于今。"

书籍种类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性的甚或迎合人们消闲生活的书籍。吕坤将晚明书籍分为九类,其中"无用之书"与"败俗之书"(小说、戏文等)占了很大部分。

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那些读书乃至写书的人,对于写书或者读书,已不再抱有一种经济天下的职责,而仅仅是持一种玩的态度"。

从明末清初起,人们就将《金瓶梅》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上世纪30年代,郑振铎曾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的表现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形形色色者,舍《金瓶梅》恐怕找不到更重要的一部小说了。"

色情小说的泛滥则是"熊大木现象"的必然。杜濬在《十二楼序》中说:"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狠裹鄙靡无所不至。"

在晚明,商业活动的高涨,催生出珍馐美馔、楼台笙歌,是纵乐、是狂欢、是肉欲,是无处不在的金钱崇拜。

而色情小说则将社会风俗中的这种商品性特征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一方面,为赚钱的书坊主根本不在乎世风道德;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纵乐世风的真实写照。

这些迥别与过往的变化与面目,无不显示出晚明特有的气质。而这些正是,万历朝开始时,发生在出版业及部分读书人身上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的知识点是对秦始皇历史作用的总结学习。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相信同学们对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知识点的总结学习之后,对此知识点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动荡的春秋时期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战国时期各国变化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东晋的兴亡

东晋建立与统治:316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_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2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宋武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夺得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知识点3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自4世纪初起,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2、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3、另外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表现: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商业: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1、印刷术:唐代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意义:大大提升了字体印刷的速度,促进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2、指南针:(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的文献已明确记载了火药的性能及其制作方法;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世纪,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再传到欧洲。

4、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四大发明对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⑴政治上,①实施推恩令,②削夺诸侯爵位,③建立刺史制度;⑵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⑶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掌握国家经济,巩固统治。意义: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推恩令实施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3.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内容: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盐铁专卖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意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原始农耕生活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1.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半坡人:距今时间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3.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特征: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③食物:种植粟,饲养家畜,食物来源多样化,④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⑤乐器:陶埙,⑥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4.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特征:①房屋:干栏式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②水井,迄今最早的木结构水井,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最为典型,④食物,种植水稻,饲养家畜,⑤制作陶器玉器,乐器骨哨,⑥掌握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有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5.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居住的房屋不同,半坡人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

种植的农作物和食物不同,半坡人是粟,河姆渡人是水稻

原因是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半坡人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在长江流域。

6.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是磨制石器

7.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域: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

8.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和聚落(定居生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

9.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宋代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①南方战乱少;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优越。

2、表现:①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②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③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⑤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⑥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后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②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出现了大都市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也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2、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相当于现在我国的海关),加以管理。

3、纸币--"交子"的出现

(1)原因: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说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作用:便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经济发展。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开始于:唐朝中后期;

结束于: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北方)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

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更替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1、统一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建全国大一统。

3、科举制:隋文帝首创,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05年被废除。目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作用: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大运河的开凿:

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

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劳役、兵役扰的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5、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万千气象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乘轿出行。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5.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